融情于景作文指导

2023-03-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融情于景作文指导

融情于景

“融情于景”者,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 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借景抒情”者,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二者的共同点是,以抒情为中心。其区别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

请看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开头两句是“借景抒情”,诗人借故都长安的残破景象,抒发了无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荣荡然无存,此乃安史叛军之罪。这里体现了“景为由、情为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灾难中的春花感于时事,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闻声而心惊。这里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字,却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是“情语”。前两联诗句,重点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杜甫的笔法是非常高明的

触景生情,是指由于客观景物和它的变化发展,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起联想,继而感叹抒情。其特点是情随景生,辞以情发,情景相间,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指先抒情,后写景。

借景抒情指先写景,后抒情。

情景交融是较为常见的写作方法。

第2篇:融情于景,以情动人

【摘 要】初中音乐更重视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它通过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乐感等来实现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为了更好地教学初中音乐,教师就需要对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改进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融情于景,以情动人”的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文章就如何实现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了相关探究。

【关键词】初中音乐;创新研究;以情动人;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17-02

在现阶段初中音乐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对初中音乐教学不够重视,教学方式、观念相对落后,对音乐作品的选择存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初中音乐教学效率下降,使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了厌烦情绪。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素质等,教师就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不断创新音乐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真正做到融情于景、以情动人。

一、改变传统音乐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长期以来,音乐作为一门“副科”而往往不被师生所重视,由此导致许多学校看轻或不重视音乐这门学科――音乐课程在教学中被安排得最少,且经常被其他学科占用,从而严重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由此可见,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势在必行。

首先,教师要抛弃陈旧的音乐教学观念,进行多元化教学,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其次,教师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山歌好比春江水》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自主预习,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音乐,欣赏完后,再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首歌曲的看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还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感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

再次,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音乐教学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教师应帮助学生改变音乐不重要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科学的学习观,并以此为基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首先,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音乐教学情境。音乐来源于人类生活的社会实践,它是在人类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历史上,有许多与音乐有关的小故事,而在现代生活中,音乐也一直陪伴着我们,是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所以,在进行初中音乐教学时,教师就应当选取一些典型且独特的音乐作品去创设融情于景、以情动人的教学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他们走入音乐的王国。

例如,在进行《中学时代》中《校园的早晨》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游”,让学生仔细观察校园的每一处风光,接着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让他们说说自己心中学校的样子。待学生交流完,教师再在合适的时间引入、播放本节课将要学习的音乐曲目,从而自然地将他们带入音乐中,去感受《校园的早晨》。这种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在具有现实生活经历的基础上感悟音乐的美好,进而实现自身音乐素质的提升。

其次,进行启发诱导,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适时的启发、诱导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积极性,当学生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后,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音乐知识,探索音乐的魅力。

例如,在音乐欣赏课《红旗飘飘》《红旗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手背在后面问:“请同学们猜一猜我背后藏有什么东西?稍微提示一下,它是由红色和黄色组成的,是我们中国的象征,每周一我们都有什么仪式?”“升旗仪式,是国旗。”有学生立马就猜出来了。“对,是一面小国旗,那么老师今天为什么要拿小国旗来呢?”学生疑惑不解。“国旗是我们中国的一个象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大家还记不记得?那么这节课,老师想让你们欣赏一下《红旗飘飘》《红旗颂》,让大家再次感受一下我们祖国的伟大,好不好?”至此,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教师的一问一答给吸引住了,切实将他们的好奇与疑惑转化为对音乐学习的渴望,进而在这种“心念祖国”的情感中感受音乐的魅力,真正实现了融情于景、以情动人。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的方式有许多,如利用趣味活动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应积极迎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且科学、有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三、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应积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初中阶段学生的性格大多是活泼好动、乐于思考的,为此,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积极把握他们的这些特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状态和表现,并在课后进行详细回忆和归纳、总结,最后再以此为依据,对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做出适当调整和改进。

例如,在进行《乡间的小路》与《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的教学时,学生普遍对前一首歌曲存在学习不积极、对理解作品所含情感的教学过程不感兴趣等问题。但是在《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这堂课中,学生的反应却很热烈,与之前的教学反应大相径庭,学生也更容易沉浸到这首歌所带来的震撼中去。由此,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教学表现,对音乐教学的内容做出相应调整和改进,在音乐课程中适当增加类似音乐作品进行教学,以迎合学生的兴趣和口味,使他们更加乐意学习音乐,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感情,进而实现学生音乐素质的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是一门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等特点的教学学科。为了更好地实现音乐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教师应当积极地投身于音乐教学工作中,树立正确的音乐教学观念,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所含情感的感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及音乐审美能力。

第3篇:寓情于景的作文:阳泉的冬天

阳泉的冬天

美,在于发现,当你善于发现的时候,世界都是美好的。跻身在太行山上的阳泉,冬日里有着别样的风情。

阳泉以前是一个山青水秀的砂礓滩,王母垴这座即将成为阳泉森林公园的大山在此挡住了滚滚东流的桃水。在两面淤积起高大的土山和肥沃的土壤,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现在的阳泉市。

沙石山是阳泉山岭的特色,譬如狮脑山,全是房子大的卵石和沙土累积而成。冬日里,走入狮脑山深处,你会发现各色岩石风化得波浪起伏,沟壑缠绵。冬天的寒意里,灰色的远山上,积雪如同哈达轻卷,清冷的空气吻着那些叶片落尽的枝桠。结冰的小河映着阳光,如一条白色的银蛇蜿蜒在大山深处,把梦想伸向遥远。冲着山凹喊一声,回声悠扬,如同白色的呵气,缓缓散开。小路上铺满黄叶,绵绵软软的,犹如走在地毯上的感觉。

下雪的时候,远山近树,高山峡谷,白茫茫一片;平日的秃山,瞬间有了造型。阳泉的山陡峭,巍峨,沟壑纵横,山直坡急,白雪覆盖之下,便有了灵动的活力。

最美的是挂满雪的圪针荆棘,从山底往上看,满山满坡都是好象倏忽之间开遍了洁白的桃花,梨花。一树一树,树树艺术,洁白璀璨。造型鬼斧神工,别具一格,团起一个雪球扔去,刹时间雪花纷纭。

下雪的时候,有时就象柳絮,轻轻落下,着地无痕;有时簌簌烂漫,银装素裹,不急不缓;有时也会气势磅礴,有如天宫倾泻,光芒耀眼。

在乡村,雪停后,人们会在门前扫除一条通道,家家串联。麻雀在电线上缩着脖子,交流着哪儿能找到食物;孩子们则会在雪地里你推我搡,跌倒爬起,把自己变成一个个小面人儿。冬眠的小草和麦子静静地享受着雪水的滋润,大地安然地等待春天的到来。

城市里则是不同的风景。步行的开始多了起来,雪不时从树上簌簌落下。街心公园白绿相间,不凋傲寒的松柏更显伟岸。阳泉号称小山城,坡多路陡,雪后就更有一番场景。坡上的汽车喘着粗气,轮子在飞转,把地上的雪高高卷起。车子既像踉踉跄跄的醉汉,又象蛇一样摇摆着在路上扭动。前面的车堵了,后面就是大队跟随。步行一族这时心里着实平衡了一把,有车也有有车的难处啊!

冬日里的桃河,别有一番风情。据说很早以前桃河一年四季水流不断,每到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在寒风凛冽的河边,人们破冰汲水,挑着担子,在朔风中悠然自得。河水不仅养育了勤劳朴实的阳泉人,也使依河而立的高山竟现灵秀。雪后的狮脑山和翠枫山,参林尽白,造型各异,天公雪雕,奇树异木,尽显名士风流。

太行山上的阳泉,在寒冷的冬日里,吟诵着曼妙的诗句,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上一篇:单位帮扶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慢步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