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陵导游词汇编

2023-05-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南京中山陵导游词汇编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中山陵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南京中山陵。中山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是南京民国时期的著名建筑,现已成为南京的名片和标志。

孙中山先生名孙文,字逸仙,因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又被尊称为中山先生。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帝制。1925年积劳成疾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中山陵的墓址是中山先生生前选定的,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表现了讨伐帝制和继续革命的决心。

中山陵是由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寓有“唤起民众”之意,让人想起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给人以警钟长鸣、发人深醒的启迪。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深刻含意,又显庄严雄伟,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中山陵的陵园广场。广场四周苍松挺立,树大荫浓,恰似革命事业万古长青,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大家再看广场南面那座三层八角形石台上是一尊紫铜宝鼎,被命名为“孝经鼎”,此鼎是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在老校长戴季陶的带领下所捐赠的祭物,广州中山大学是全国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最高学府、戴季陶不仅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更是其盟拜兄弟。鼎的正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既是中山大学的校训,也是中山先生一生的写照。鼎的背部还刻有国民党以孝治国的8个字:“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鼎内还刻有戴母黄氏手书《孝经》全文,所以叫孝经鼎。

由广场拾级而上,迎面的便是一座四柱三檐的花岗岩牌坊,牌坊上端正中的横帽上刻着“博爱”二字,因此又称为“博爱坊”。牌坊,通常建在我国古代帝王陵寝的入口处,用来歌功颂德,朝拜者到此必须下马步行。“博爱”两字是中山先生的手迹,出自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博爱之为仁”一语,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爱心、胸怀很宽广、很博大,要用这样的胸怀去爱天下每个人。孙先生一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后数十年,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 我们穿过博爱坊,走上陵园墓道。480米长的墓道气势开阔,绿化规整。为了体现孙先生的崇高伟大,整个陵区的建筑植被讲求中轴对称,更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请大家向前看,朝北顺着山坡,依次有陵门、碑亭、祭堂和祭堂后的墓室等建筑。而墓道两旁对称地种植着苍松、翠柏、红枫、银杏,代替了古代陵墓前常用的石人石兽,喻示着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气长留天地之间。

走过墓道,我们即将到达的是陵墓的核心区域,请大家带着崇高敬仰之意,随我一路感悟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浩然正气,以及陵园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第2篇: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人们常说:不到故宫、长城就等于没去过北京;不到外滩船游浦江、登东方明珠或金茂大厦就等于没去过上海;不长到西湖、宋城就不知杭州的千年风情;那么不到中山陵你就等于白来了一趟南京。大家都是大老远出来旅游的,有的以前也许来过,有的以后可能再来,还有的可能旅游完这一趟以后就不会再来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多看一看其中的经典精华少留一些遗憾。

先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孙中山,姓孙名文,字逸仙,号中山樵。他于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现已改为中山市),他早年曾求学海外,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学成之后曾一度在香港、澳门、广州一带行医。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孙中山切身地感到光靠行医是无法救百姓救中国的,于是毅然弃医从政,于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权”即“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在国内不断发动武装起义,特别是在1911年4月27日发动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虽然最终遭到失败,但为同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推翻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刻、意义深远的一次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但因袁世凯的阴谋和革命党人的妥协,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并定都北京。革命虽然受到挫折,但是孙中山先生没有气馁,继续展开了护法运动、护国运动、讨袁运动。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主张。1924年10月北京爆发了北京事变,冯玉祥将军囚禁了当时的北洋政权的贿选总统曹辊并电邀时在广州的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当时已到肝癌晚期,但他仍忍着病痛北上。不想等其辗转到达北京,时局已发生变化,冯玉祥被直奉联军赶出了北京。当政的已是老牌的北洋军阀段琪瑞,孙中山找不到适合的谈判对手,郁郁寡欢,于1925年3月12日,终因肝病恶化在北京逝世,终年还不到60周岁。段琪瑞的北洋政府鉴于其崇高的威望决定对孙中山实行“国葬”

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喜欢钟山(紫金山)。早在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当时的百姓并不知道什么叫大总统,以为只不过是皇帝改了个称呼而已。在中山陵的东边有一个著名的寺庙-灵谷寺,其住持就曾觐见孙大总统,向他推荐了这块风水宝地。具体是怎样的风水宝地,等会儿我们将实地看到。同年4月1日被解除大总统之职后,孙中山曾带着手下来这里打猎,看到这里果然是山水相依,气势雄伟,就有了他日长眠此山的想法,发出感慨:“愿于吾死之后,向国民乞一掊土,以安葬躯壳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好象还是挺封建的,但是我们说,孙中山是推翻帝制的第一人,就不可能用这些封建的理由。在北京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这一夙愿,再三叮嘱左右:“南京是国民政府成立之所,之所以葬在南京,是为了不忘记辛亥革命。”激励同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为了尊重孙中山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宋庆龄,儿子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通过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在众多的应征者中,年仅 33岁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警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吕彦直是山东省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被公费派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设计师茂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为了设计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在工程接近尾声时,身患肝癌,于1929年3月18日英年早逝,时年35岁。但他留下了中山陵这一件传世的作品,每年要接待近600

1 万的中外游客。中山陵于1926年3月12日奠基,6月1日正式开工。因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故历时3年多,于1929年春一期工程基本完工,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从此80年孙中山先生一直长眠于此。当时为了迎接孙中山的灵柩,南京政府特意拨款修建了一条从江边码头直达东郊陵区的柏油大道,沿途桥梁、学校等多以孙中山的名、字或号来命名。我们现在经过的就是以他的号命名的中山路,前面的那座城门就是明城墙13门当中的东方第一门---朝阳门,(针对团质好的团,如下说:目前南京已有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而南京明城墙及南京云锦也正在申报当中,南京明城墙全长33。676公里,蜿蜒逶迤,呈不规则的葫芦型,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城,历经沧桑,风雨600年,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21公里。南京云锦列全国三大名锦之首,美若天上云彩,分状花、织金、库缎、织锦四大类,历代朝廷都在南京设有专门督办云锦的机构,专供皇帝御用、或赏赐臣僚、赠送外国使节。2003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9位节目主持人的服装都是从南京云锦研究所专门订购的,现如今除用做少数民族服饰与出口国外的高档面料外,又发展了许多新品种。因为其所有工艺全靠手工操作,目前还无法解决大批量生产的问题,所以很多商场里你还见不到正宗的南京云锦,即使有也多为假冒伪劣。那么,哪里有正宗的呢?全南京你只能在全国唯一的南京云锦研究所里看到,并了解其工艺流程。不仅如此,还能选购到一些适合旅游者需要的新品种,如:床上的被面、男士的领带、汽车的靠垫、客厅的挂屏、女士喜爱的坤包、手帕等等。不过,那可是要收参观费的哦!单是门票每人20元,因为距离比较远,怎么也得补贴司机一点辛苦费和油钱吧!唉,伊拉克在打仗,中东局势不安,全世界都在闹油荒,你看石油的价格真象芝麻开花节节高啊!啊,话题扯远了)。由于孙中山的灵柩从此经过,原有门洞嫌小,经过改扩建成为现今这样,并被命名为“中山门”,门楼上“中山门”三个大字是由孙中山的得意弟子、当时的国府首要汪精卫所书。出了中山门,在我们的左首,这尊大型的青铜雕塑就是南京的市徽,同时也是南京电视台的台标,叫做貔貅。它是上古的神兽,不仅勇于冲锋陷阵而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光吃不拉,光进不出,因为它没有“后门”,具有招财进宝、驱邪消灾的功效。所以貔貅的饰件,尤其以玉石为原料的貔貅的饰件是很多生意人喜爱的聚财符和护身符。“为什么?---都想着生意兴隆、财源滚啊!”“哪里有卖?”南京因为有了它而凝聚了六朝的王气,即使19

54、1991年全国的大洪灾,南京城岿然不动,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哪里有卖?不要急,路边的小摊多的是,但我劝您不要去,为什么?假货多呗!他不卖假货怎么赚钱?现在各种费用那么高,不管什么戴帽的还是不戴帽的都能来收一些能说上名目的和说不上名目的费用,路边的小摊小店不这样怎么赚钱?有句话说得好,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因为要大力发展中国的旅游产业和地方的经济,所以旅游局在每个旅游城市都设有指定的旅游商场,对指定的旅游商场,国家都有严格的要求和特殊的优惠政策。待会儿有时间,我可以带你们去正宗的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商场-----貔貅城去看一看。大家都能选购到货真价实的同时也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出了力!”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进入陵区。这条长达3公里的“绿荫长廊”叫陵园路,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法国梧桐。其实这些树并不产自法国,它的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因为孙中山的灵柩在此举行奉安大典,当时很多海内外民众、团体捐赠了很多祭物,这是由当时上海法租界公务局捐赠的,所以命名为法国梧桐。在南京很多的主干道两侧,都种着这种树,使之成为一条条林阴大道、绿色长廊,堪称全国之冠,所以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比不上南京的绿色长廊”的美誉。

现在我们正从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的碑亭和大金门之间穿过,右前方是著名的美龄宫,她是由当时的南京特别市市长刘纪文、也是宋美龄的情人出资兴建。 好了,中山陵马上就要到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就暂时介绍到这里。请各位游客准备随我下车,一同去参观中山陵,瞻仰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先提醒大家:我们游中山陵是直上直下, 2 想要拍照留念的回头下来的时候再拍,我会帮你指出一些比较经典的地方。即使你从前来过最好也要听一听我的讲解,有道是:一样的景点,不一样的讲解,不一样的感受!”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中山陵。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区平面呈警钟形,不仅仅坐北朝南,东西对称,更给人以警钟长鸣、发人深醒的启迪。就当是警钟的钟钮这是陵前的广场。广场位于中山陵的正南端。虽然不很大,但却为陵墓平添了庄严肃穆的气势。请大家留意,我们脚下的这片广场呈半月形,是“钟”的下缘。四周苍松挺立,树大荫浓,恰似革命事业万古长青,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大家再看广场南面那座三层八角形石台上是一尊紫铜宝鼎,被命名为“孝经鼎”,是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在老校长戴季陶的带领下所捐赠的祭物,广州中山大学是全国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最高学府、戴季陶不仅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更是其盟拜兄弟,鼎的正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既是中山大学的校训,也是中山先生一生的写照。鼎的背部还刻有国民党以孝治国的8个字:“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鼎内还刻有戴母黄氏手书《孝经》全文,所以叫孝经鼎。这个鼎就当是警钟的钟钮。现在大家回头看,前方就是中山陵的主体工程,它座落于紫金山的第二峰小茅峰南麓, “前临平川,后拥青幛”,左青龙(小岗山),右白虎(玩珠峰),燕雀(湖)在南,玄武(湖)居北,小红山(也就是美龄宫所在的位置)盘于前方,正好滞阻了两边八功德水和一勺泉的外流,起到聚财凝气的作用。 大家请看:前方这座冲天式四柱三盈的花岗岩牌坊,(“这是最经典的拍摄点”)牌坊上端正中的横帽上刻着 “博爱”二字,因此又称为“博爱坊”。 博爱坊建于1930年。在我国古代通常建在帝王陵寝的人口处,用来歌功颂德,至此朝拜者必须下马步行。我们眼前的这座牌坊上所镌刻的“博爱”两字是中山先生的手迹,出自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博爱之为仁”一语,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爱心、胸怀很宽广、很博大,用在这里十分地贴切于孙中山先生。这也是中山先生生前的座右铭,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从博爱坊往上看,你回发现,整个中山陵具有特别的色调,下面是白色的花岗岩,上面是兰色的琉璃瓦,象征着国民党的青天白日。走遍全世界,只要是纪念孙中山的地方都是这样统一的格调。中山陵有很多的台阶,很难数得清。想要数的话,就从现在脚下开始。这些数字有很深的寓意。

经过牌坊,就到墓道。整条墓道长400多米。墓道两旁对称地种植着苍松、翠柏、红枫、银杏,代替了古代陵墓前常用的石人石兽,喻示着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气长留天地之间。这就是雪松,是南京的市树,南京的市花是梅花。

(走在墓道上)中山陵共有392级台阶。有很多种说法。

一、代表当时中国3亿9千2百万人口,包括教科书上都这么讲。其实这完全是人云亦云,经不起推敲。没有经过大规模的人口普查,怎么可能精确到200万?

二、说是当年孙中山先生去世时,国民党中央委员有392位,查阅相关的国民党党史资料,这种说法也是谬论。

三、说是举行奉安大典时,来了392位将军,到底是建陵在前还是奉安在前?

四、在灵堂东西两壁的内墙上,刻有孙中山《建国大纲》的全文,据说共392句话,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待会儿去数一下,看看有无标点符号,能否数得清。

五、凡是这些数字,都应该和陵墓的主人有必然的联系,这些联系应该反映主人的政治主张和理想抱负。(该到你自由发挥显示才华知识的时候了)中国人自古对数字极有讲究(讲一点中山陵的风水和貔貅的关系,以便你做貔貅),3代表“三民主义”,9是阳数的最大级,代表了九五之尊,不管怎么讲,孙中山的陵墓也可算是帝王的陵墓,并且99重阳也代表对其尊重,这些都不是主要的,我们知道,孙中山所处的那个年代,帝国列强蚕食、封建军阀割据,中国处于四分五裂当中,孙中山的毕生理想是祖国的统一富强,而我们中国自古号称九州,连中央四台的对台广播也称为“九州方圆”,这个“九”,就是指实现孙中山的理想——祖国的统一富强 ,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2代表孙中山当年所倡导的、我们今天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仍然要讲的:---------- 国共两党合 作! 。

3 前方就是陵门。坐北朝南,单层歇山式,有三个拱门,每个拱门都装有一扇对开的镂花铜门。陵门平面为长方形,正门平常不开,只走两个边门。但是今年正门开启过两次,分别是国民党的连战主席和亲民党的宋楚瑜主席来拜谒的时候。连战在中山陵还留下了墨宝,写了“中山美陵”四个字.其中却有两个错别字“美”字少一横,“陵”字呢又少一撇.其实不然,连战写的“美”字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现在是“美中不足”,缺少的那个“一”横,可理解为“统一”,有了这个“一”才能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那就是最“美”不过的了! 所书的“陵”字也少了一笔,陵字右下角本来是“反文”,少了这一撇,成了“又”字。连战的大陆之旅,是和平之旅,是为和平而来。 “又”者,“再”也,象征着连战先生60年后重返大陆代表国民党人再次和中共握手的重要意义。连战之名,得于其祖,意思是要与倭寇战斗到底!连先生没有打过仗,但在台湾纷乱的政坛上也算战斗了半辈子,而今先生挚爱和平,不希望统独之事萌生两岸战争,因此,签名之处特意用一简写之“战”字,大家知道在台湾施行的仍是繁体字, “连”字仍为繁体。而“战”字却是简写, 并不仅仅是示好于大陆,更有深一层的意义。大家记得繁体的“战”字怎么写吗?左边一个“单”,右边一个“戈”,连先生不仅弃用有独立倾向的“单”字,而且“戈”字有意少写一个点,枪无头以示和平诚意。不仅是大陆的民众,就是台湾的同胞也盼着统一啊!祖国统一的进程是历史的趋势不可阻挡! 再看: 门楣上有中山先生亲笔所书“公鸡下天”四个大字!噢!不好意思,读反了。过去的书法顺序和今天的书法顺序正好相反,应该是“天下为公”,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天下不是哪一个人、哪一家的天下,天下是全天下人的天下。我们知道,在孙中山之前,都是一些封建的王朝,讲究“家天下”,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孙中山就是要打破这个观念,不然也不会为了“共和”的理想居然把总统的宝座都让给了袁世凯。再看一看,陵门的两边,有两尊石狮,请教大家,能分出公母吗?“奥,恭喜你,你答对了”,要知道,中国本是没有狮子的,这些狮子都是从西域进口而来,(手扶着狮子脚下踩着的球)脚下踩着球的肯定是公的,这个球象征着地球、象征着世界、象征着寰宇、象征着男性的庄严;怀里抱着或脚下轻按着小狮子的肯定是母的,象征着母爱,象征着子孙绵延。中国有句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为了一个儿子不停地生啊,招弟、来弟、盼弟。。。。。。一大堆的“弟”,弄得今天人口众多,看看这狮子,很早就知道三口之家的重要性,所以计划生育很重要啊,男女都一样,只生一个好,“要想快致富,少生孩子多钟树嘛!大妈您说我讲的对不?”

(进入陵门之后),前方就是碑亭,重檐歇山顶的民族式结构,亭中有块碑,高达8.1米,正面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馏金大字,谭延闿在民国时期曾做过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是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一。并且与蒋介石的关系非同一般,1932年病故,蒋介石不仅决定对他实行“国葬”而且还亲选墓地,又将其女收为养女嫁给自己的心腹爱将陈诚。从这些字中,我们能看出两个问题:

一、既然是“国葬”又为何碑文称孙中山为“总理”而不称为“总统”呢?其实当时段棋瑞政府虽然明令国葬孙中山,但对这种“异类分子”基本是不闻不问的,所有的丧事都是国民党在操办,实际上举行的是党葬,孙中山在国民党内的职务是总理,而且总理这个称谓由他独享,以后都改称为“主席”“总裁”之类了。

二、民国18年,也就是公元1929年,6月1日是举行奉安大典的日子。一块碑,分为碑身、碑帽、碑座三个部分,这碑身上除24个字外,上方还有国民党党徽图案,碑帽全部为云纹,碑座是“山”的图案,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功绩比山高、与天齐,屹立于天地之间”。在中国,有很多块“无字碑”,比如泰山的玉皇顶、曲阜的寿丘、五台山的显通寺、乾陵的武则天墓碑等等。在我们南京就有三块著名的“无字碑”,雨花台的谢安“无字碑”、江宁牧牛亭的秦烩“无字碑”,还有一块,就是这!。大家也许奇怪了,这不明明有字吗?我们来看一看它的背面。没有题写任何文字。一块碑,它的背面必然要有铭文记述主人的生平功 4 迹。但是这一块碑没有,不是说国民党不想要,当初讨论立碑时,决定由孙先生的两个最得意的弟子---汪精卫和胡汉民来撰写。可这二位花了两年多时间也没能写下来,不知道是因为争权夺利没有时间,还是象今天许多的贪官污吏一样即使有时间也搂着小蜜去泡卡拉ok了,既然他们二位都没写下来,那么其他人还有什么资格呢?于是国民党决定不写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这么一块小小的地方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记述的,他只能永远地传承于人们的心中!----(凭栏远眺)(这里也是一个绝佳的拍摄点)前方是中山陵祭堂,中国民族式建筑结构,祭堂的三拱门楣上从东到西依次分别刻着“民族”、“民生”、“民权”6个篆体大字,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手书。居中的门楣上端,还有孙中山所书“天地正气”4个金字直额。祭堂后是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闭式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这种中西和璧式的建筑格局也就象征着中山先生能学贯古今融汇中西。现在我们往上看:台阶分3路而上象征着三民主义,中间的5层平台象征着五权宪法。中山陵的祭堂位于海拔176米的高处,整个陵区进深700米,上下高差70米,产生一种特别的效果-----:你能感觉到有很多的平台,但你看不见,你看见的只是平台的绵延不断。“哎!朋友,别垫着脚了,就是姚明来了也不会看到的!”而一旦我们到达祭堂再往下看,又只见平台不见台阶,看到的是平台连成一片,这里有一个很强的寓意:往上走是走在革命的征途上,是困难的、坎坷、崎岖不平的,而一旦到达山顶革命胜利了,换成今天邓小平老先生的话说----就是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小康之路了!----(扭头就走)。这种特别的效果在全世界是首创,上个世纪90年代无锡又克隆出同样的效果,就是位于江苏仅有的两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的无锡太湖马山灵山大佛景区,那个大佛可真叫大呀,不仅弥补了五方五佛的缺憾而且是全世界最高的露天青铜大佛“有多高?说出来也许你不相信:比四川的乐山大佛还要高出17米,88米的大佛加上基座20米通高108米又坐落于小灵山的半山腰上,几里地之外都能看到,并且还有大型的反映佛祖降生的九龙灌浴的定时节目------什么叫九龙灌浴、节目几点?有兴趣的待会儿回到车上再具体说吧”------国民党蒋介石尊孙中山为“国父”,汪精卫也以孙中山的嫡传自居,共产党毛泽东更是称他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所以中山陵无论在解放前还是解放后都受到很好的保护,但是我们知道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有黑暗的两页,南京不可避免地也经历其中,中山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破坏,那就是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前方的平台上有两口紫铜大鼎,是当年的上海市政府所捐赠的祭物,我们来看看西边这口鼎。上面刻着“奉安大典”四个篆书大字,请大家仔细看看铜鼎壁上留有两个弹孔,是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时日军的炮弹击穿的。这说明什么?-----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今天更要为了祖国的统一富强,为了祖国的经济发展而贡献一份力量!小日本至今仍急力否认那一段历史并美化其丑恶行为,那个右翼分子军国主义的代表“小犬纯一狼”年年还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不仅是对遭受过日军铁蹄蹂躏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极度不尊重更暴露了亡我中华的狼子野心!(要想全面地了解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就要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那里不仅是当年南京大屠杀的“万人坑”的原址之一而且有大量的物品、图片、资料翔实的记载当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屠杀我手无寸铁的30万同胞的暴行。大家大老远的来南京,千万不要忘了这屈辱的一页。正好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旁边就是南京云锦研究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能让我们有机会认识到南京著名的土特产品)------这口鼎放在这里既是代表了海内外民众对中山先生的景仰同时也是日军侵华的--铁--的---罪--证!(紧握单拳做势轻捶鼎口)

(向上走,直奔左前方的石狮,并以身体遮住石狮的尾部)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有没有其他的导游带团讲过这尊石狮,大家请看这尊石狮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好!大家观察很仔细,你看:由于它不听话,耳朵被揪掉了、毛发也断了、嘴巴也撬破了、嘴里的一颗活珠也不翼而飞了,“你们当中有没有当年的红卫兵阿?”大串联、大破坏,只认一个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泽东,你孙中山还是国民党嘞!想一想十年**整整耽误了中国20年的 5 发展光荫,不然今天的中国-------?”这都是当年的红卫兵造的孽,就连这条断腿也被当年的红卫兵拿去当烧烤了!(闪开身子,露出狮尾)再看一看这里还有一条断尾,这是怎么搞的?不坊大家猜一猜这尾巴象什么?什么?扫把?、黄河?长江?当年可没有三峡大坝和小浪底工程!这也不是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不要把所有的帐都记在红卫兵身上,象什么?女同志最有发言权了,哎!对了,这位大姐说的好,象---辫子。满清的时候男人都要留游辫子,为了这条辫子,孙中山早年在檀香山求学的时侯受到洋人很多的屈辱,要革命首先要割掉这条带有屈辱性的长辫,所以当时追求民主共和的义士都剪去长辫。当年石狮雕好的时候,东西两边石狮的辫子都被割断了,这就是------革------===命!不知大家发觉了没有,这一段的台阶与下面的有何不同?哦!高了、陡了、冒汗了,这就对了!这就说明革命快要成功了,越是革命快要成功的时候越困难,我们现在要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可千万不要做“蒲志高”啊!(站在中路台阶顶端的平台上)大家站在这里回头感受一下这凉爽的山风吧!(站在这里往南拍摄效果很好,一定要将中轴线取入景中标)越过那林密的绿海,远处就是古都南京的主城区,所以此山也称之为北山,因为它蜿蜒委弥具有龙型所以又称之为龙山,再者山上又有很多紫色贝页岩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紫色的金光所以又称之为紫金山,在这东边不远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他的后代皇帝又封此山为神烈山,中山陵与明孝陵之间有紫霞湖景区,那是当年蒋介石为自己选好的墓地,可是物是人非,蒋公连同其子经国先生如今仍暂时安厝在台湾的桃园县慈湖行馆殓棺空悬,我们期盼两岸的统一也欢迎蒋公父子能够在南京入土为安了其夙愿,毕竟作为历史人物有其名人效应。除此之外在苍松翠柏之间还散落有东吴大帝孙权、明太子朱标、汪精卫、戴笠、谭延闿、邓演达、范续亭、韩恢、廖仲恺、何香凝等名人墓,大家也许会问:“宋庆龄呢?作为国母的宋庆龄葬在哪里?”“在上海” 。你们看中山陵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我们上山的时候是一路的高山仰止满怀崇敬之情而现在又觉得中山陵仿佛融入在绿色的海洋中,这象征着中山先生回归自然、回归大地、回归到母亲的怀抱!南京的绿化水平在全国一直是名列前茅,绿地覆盖率在40%以上,尤其这里是天然的“氧吧”,是火炉南京” 的绿肺,起着天然空调的调剂作用,南京的绿化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这么说?中山先生生前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并且他的祭日是1925年3月12日,而3月12日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都是全民义务植树节,如果连这都做不好那还有何面目见孙中山?“由于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所以导游在中山陵都不允许用喇叭讲解,祭堂里更是如此,不允许大声,怕吵醒了中山先生!我先在这里给大家讲解祭堂内部的情况,然后大家再依次进去瞻仰!”祭堂内部以云南产大理石铺地。堂内还产自青岛的12根大理石柱, 四隐八现。两侧的护壁上还刻有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有兴趣的朋友不坊可以数一下到底有多少句话。祭堂正中是一尊孙中山全身坐像白色大理石石雕,像高4.6米,底座宽 2.1米。中山先生身穿长袍马褂,膝上放着一本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前方是哪里?前方是正南,伟人之所以为伟人,都有他的前瞻性,别看他的个子不高可脑子里充满睿智,翻开中国地图,从南京一直向南就是孤悬海外的宝岛台湾,中山先生也盼望着宝岛回归祖国统一啊!一条不宽的台湾海峡分隔了两岸,中山先生死不瞑目!坐像是由法籍波兰裔雕刻家保罗.科林斯基雕琢而成的,坐像底座四侧有六幅再现了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浮雕,祭堂的天穹是国民党党徽的图案。坐像的背后是墓室的门,门楣上刻有中山先生亲笔所书的“浩气长存”横额,当时是中山先生亲笔所书给广州黄花冈72烈士的题词。门为为独扇铜门,上刻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7个大字。因为门是开启的方便人们瞻仰,所以这7个字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墓门关闭时,门上的字才能看见。

进入墓室。室内是一座半球形,直径约18米,高11米,四壁用8个反光镜;使室内保持柔和而充足的光线。墓室的中央是直径约4.3米的大理石圹,深1.6米,大理石圹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石圹的正中棺椁上安放着孙中山先生身着中山装的汉白玉卧 6 像,与其真人比例大小一样,神态宁静,面容慈祥,如同生前安睡一样,令人肃然起敬。这是有捷克雕塑家高畦雕刻的。

讲到这里,大家最关心的一定是孙先生的遗体是否仍在中山陵,社会上也流传有各种版本小道消息,事实上,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的确是历经了磨难。本来孙中山的遗体经过解剖确认患的是肝癌,将身体部分和内脏部分分殓,身体部分暂时安放在小楠木棺内,内脏部分殓入弗而玛琳中,孙中山逝世前,曾经吩咐葬礼仪式和棺木式样仿照列宁的格式,让民众瞻仰遗容。可当孙先生逝世时,苏联赠送的水晶棺没能及时运到,只好暂厝在北京香山碧云寺。苏联政府赠送的水晶棺万里颠簸于1925年3月30日到达北京,经过检测已经有了裂纹,无法保存孙中山的遗体,于是弃之不用,临时向美国政府订购了一口紫铜棺。由于遗体入殓时间已久再加上防腐措施不当,遗容已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原来的小楠木棺殓入孙先生生前所用的衣物安葬于北京香山碧云寺称为“衣冠塚”。1929年6月1日,遗体从北京迁葬南京,就在这卧像下5米左右的地方。抗战时期蒋介石曾想将其迁往重庆,因为时间太紧没能来得急,抗战胜利国民党还都南京,殓入弗而玛琳中的内脏部分却不翼而飞了,日本人又死活不认帐,加上蒋介石又忙着和共产党争夺天下的头等大事,也无暇过问,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又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作罢,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直到现在。

中山陵的主体建筑就介绍到这里,大家可以进去瞻仰。

第3篇: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中山陵各位朋友,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孙逸仙博士"。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了"驱除按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历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

据说,早在1912年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荐过这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当年3月31日,中山先生为求南北和平统一,毅然辞去总统之职。4月初的一天,他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来到现陵墓所在地休息。孙先生环顾四周,对左右说,我将来死后,想向国民求得这块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是孙先生作此决定的根本原因。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尽管孙先生在南京停留时间并不长,但南京对于孙先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

为尊重孙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宋庆龄、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实地察看,选好陵址,划地2000亩修墓,又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在众多应征者中,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1926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奠基典礼。历时3年多,耗资150万银元,中山陵终于在1929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学美国、才华横溢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在主持建陵过程中,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不幸与孙先生一样身患肝癌,在工程临近尾声时病逝,年仅35岁。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孙先生的遗体从北京运到南京。从此60余年,孙先生一直长眠在这里。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枢,南京修筑了第一条柏油马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时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为中山门。在中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陵园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为骄傲,纽约人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样,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美丽的林荫大道最是得意。而这条长达3公里的陵园路无疑正是南京林荫道的最佳代表。在这条"绿荫长廊"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梧桐。人们习惯上称它为法国梧桐,但追根溯源起来,它可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只因当年法国人将它从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现在这么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字。

车出中山门,沿陵园路行驶,终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大家请朝南看,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上那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径1.23米,是中山陵纪念性装饰之一。此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这座牌坊建于1931~1933年,高12米,宽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块福建花岗岩,但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式。大家抬头可以望见坊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孙先生的手迹,原出自唐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孙先生毕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

由博爱坊向前走,是一段长480米,宽数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体设计,突出中国的传统风格,庄严肃穆,独具特色。为了体现孙先生的崇高伟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为陵的惯例,将墓室筑于海拔约160米的全陵最高处。此外,整个陵区的建筑植被讲求中轴对称,更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请大家向前看,朝北顺坡而上,依次有陵门、碑亭、祭堂和祭堂后的墓室等建筑。而墓道两边的这些雪松、桧柏、银杏、红枫两两相对,代替了古代惯用的石人石兽,象征着孙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雪松是世界四大观赏树种大一,现已成为南京市的市树。

墓道尽头是平台。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墓平面为"木铎"形。铎,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大铃挡。在古代它是用来宣布政教法令和战争令的。铎的声音宏亮,而且传得很远,有 "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陵墓选用这样一个图式,让人不禁想起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这里的平台广场就是当年吕彦直设计的"自由之钟"的下缘。这座宏伟的三拱门,是陵区的正式开端。它高16米,宽27米,进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亭正中这块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馏金颜体大字。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墓志铭等。可花了两年时间也没写出来。大家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铭文,改用现在的形式。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南京人常说中山陵的台阶像是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所以来这儿游览的客人常常要问: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级台阶呢?

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来数数看,怎么样?

来到临近顶端的平台,可以看见一对大铜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样,是当时上海市政府捐赠的。大家仔细看,会发现在左边那个鼎下面有两个洞。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是1937年末日军攻占南京时向中山陵炮击造成的,这两个洞就是当时留下的弹洞。如今虽时过境迁,但这两个弹洞仍时时提醒我们莫忘国耻。距此不远的前方还有一对仿古青铜鼎,那是由孙先生的儿子孙科一家敬赠的。

拾级而上,终于登上顶台。由此既可鸟瞰,更宜远眺。置身此间,背倚巍巍钟山,耳听阵阵松涛,更觉伟人的浩然正气与大自然同存。祭堂处在钟山半山腰,从博爱坊到祭堂总共有392级台阶,高差约70米,平面距离700米。如从碑亭数起则有290级台阶。建筑师为避单调,将这392级台阶分作10段,每段1个平台,总计有大小10个平台。更妙的是,从下向上看时一望到顶,石阶连绵不断,不见平台;而各位现在朝下看时,却反而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了。这392级的数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当时全中国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现在大家面对的就是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当年吕彦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绝症而逝,常令后人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叹。祭堂是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长30米,阔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拱卫。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全用香港花岗岩砌成。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阳文篆字,这是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导思想。居中的"民生"门相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额。

请各位跟我进入祭堂。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堂内有直径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墙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见东西两壁上所刻的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整个祭堂以黑白蓝色为基调,均为中国传统孝色。而镶嵌彩色玻璃的内窗,在阳光照射下却显出另一番西洋风味。如此中西合壁的风格,正与孙先生融贯中西的精神气度相契合。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阔2.1米。这座雕像是当时世界著名的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阿林斯基受孙中山葬事委员会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从巴黎运至中山陵的,全部造价150万法郎。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6个片断。它们分别是"如抱赤子"" 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

经过祭堂来到墓室。墓门分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美国产的紫铜保险门,门上的门钉和铜环上的神兽(椒图)极富中国传统特色。门楣上刻"浩气长存"横额,取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墓所书手迹。第二道门为独扇铜门,上刻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以马赛克镶成国民党党徽图案。室内圆形,铺以大理石,直径约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红色大理石贴面。正中的圆形大理石圹,直径4.33米,深1.7米,四周围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圹内墓穴上安放着孙先生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孙先生的遗体形象所作。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左右处。为什么祭堂内的坐像身着长袍马褂,而这里却改穿中山装了呢?原来当年国民党内左右两派矛盾尖锐,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主张塑像穿长袍马褂;而左派则主张穿中山装。两派意见不合,结果各搞各的,就出现了上述情况。

各位朋友,孙先生的遗体究竟是否还在中山陵,这是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最关心的问题。事实上,自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的确是历经磨难。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时,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暂时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1926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北京的军阀张宗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为孙先生的遗体压住了他的风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遗体。后经爱国将领张学良派兵保护,遗体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气侵蚀。1929年5月28日灵柩由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浦口,6月1日运达中山陵。奉安大典仪式完毕后,即用水泥将灵柩浇入圹中。墓穴用花岗岩垫底,四周建隔墙,紫铜棺下有一特制楠木垫,棺上有一层密封着的水晶透明板。当年公祭时,站在石圹边,扶栏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遗容。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曾准备将遗体运往重庆;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又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受到工程界爱国人士和国民党左派的极力劝阻,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广场两侧后壁有一道门,通向墓堡公园。中为墓室宝顶,呈覆钟形。墓堡后墙设有"中山陵建设史料展",近200幅珍贵历史资料展现了中山陵的建设和中山先生的遗体奉安全过程。

除了陵墓主体建筑外,中山陵周围还有一些纪念性建筑设施。包括藏经楼、音乐台、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们大多是1929年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另外,位于梅花山顶的博爱阁,是一位台湾同胞捐资兴建的,于1993年11月12日孙先生诞辰127周年时落成。

各位朋友,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奋斗,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伟大的功勋,也赢得了中外进步人士的广泛拥戴和颂扬。解放后,中山陵受到国家高度重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作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炎黄子孙与国际友人。人们怀着对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崇敬与景仰来到这里凭吊拜谒。在两岸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对目前海峡两岸的现状,海内外炎黄子孙都衷心期盼着祖国统

一、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彼时彼刻,倘若孙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会含笑长眠的。

谢谢大家!

南京总统府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将要游览的历史遗迹—南京长江路292号建筑群,就是著名的总统府。

自明初以来,这里多有更迭,历经明、清、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等时代。在明代,这里是汉王府;清代设两江总督衙门于此,是清政府统治东南地区的中心。乾隆时期,这里曾为南巡行宫;太平天国时改为天朝宫殿,清朝后期,曾国藩沿袭咸串三年前的旧督署规模及布局进行改建,仍为两江总督肘。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总统府就设在这里的西花园;1928年,这里又成了国民政府所在地,1948年5月,蒋介石在此就任“总统”。

各位下车后,请向南看,马路对面是一面钢筋水泥建成的总统府照壁,面前有一汉白玉石碑,碑上遒劲有力的行书“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是郭沫若先生所题。这是1951年为纪念太平天国广西金田村起义100周年而立的,纪念碑两侧为高大的雪松。

大家对总统府大门都不陌生,在许多历史纪录片中都见过。这座西洋古 ^式大门建于1929年。原先,门是木结构传统衙署前的辕门,后嫌其气势不足而改建。门楼仿古罗马风格,有八根圆柱。这是一座两层半的建筑,一楼为门房、卫士室,二楼为卫兵宿舍,楼顶为升旗平台。1948前,门前正中悬挂“国民政府”大字横匾。1948年后改用木制包金箔的“总统府”三个大字,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后被摘下。

进入大门,两侧是类似朝房式的办公室,中间为一个花草繁茂的院落。大门正对面是大堂,也就是我们说的太平天国天王府金龙殿旧址。天朝时这里是“真神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当年,大殿粱栋涂金,饰以龙凤,四壁彩绘极其富丽堂皇,是洪秀全大朝之地,曾国荃攻陷天京,大肆掠夺后,火烧天王府,但此殿却奇迹般地保全下来。后曾国荃下令揭去红黄墙瓦,剥去泥金盘龙和木雕,将其翻盖为两江总督署的大堂。民国时,这敞开的大堂是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大堂内正梁上悬挂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红底黑字匾。

穿过大堂可见一红柱长廊直通庭院深处。

西边为原总统府礼堂(清代总督署花厅),是民国时重大典礼的活动场所。如1948年蒋介石、李宗仁就任“总统”、“副总统”的就职大典,外国使臣递交国书,召开重要会议,举行国宴等都在这里举行。

东边为“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馆”,馆名由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题写。两江指江南省和江西省,江南省辖今天的江苏、安徽南部的上海。在清朝,总督是地方最高长官,通常兼兵部尚书衔和右都御史衔,文官从一品,其职为“厘治军民,察举官吏,修饬封疆”。两江总督始于康熙四年,管辖范围仅决于直隶。

这里看到的两江总督署大堂是根据史料模拟陈设的。大堂为商讨军机和拜祀的地方。正中上方悬挂乾隆御赐当时两江总督尹继善的“惠洽两江”额匾。两侧放置总督职衔牌,公案旁有两把杏黄伞,这是封疆大臣出行仪仗中必不可少的。公案后屏风为朝阳、仙鹤和海潮图案。大堂两旁有一对联:“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为当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所撰写。其意为:就连圣贤人也有差错失误,我愿下属你们常针对我的不足提意见;我希望下属如师弟个个功成名遂,我方安心。两旁耳房,分文左武右,为休息室。

史料陈列馆门上横匾“清风是式”由乾隆所题,赐予总督于化龙。里面介绍了1842年以来近代史上11位有影响的总督。分四部分内容,即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仿制西学和辛亥风雨。另外,对总督仪仗也做了介绍。

出厂两江总督史料馆向北,我们就来到天朝宫殿历史文物陈列馆,馆名由胡绳题写,分为天王宫殿(天王宝座)、天王书房和天王内宫三部分,是请苏州古建专家和工匠依当年形制仿建的,并用模型向人们展现了太平天国时天王宫殿的全貌。展览共分五部分,即定都天京、社会风情、兴政建制,天京内讧和天国倾覆,系统介绍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12年的兴衰史。

现在我们就去总统府参观蒋介石和李宗仁当年办公的地方。经过走廊,来到一静谧小院。这幢两层小楼就是子超楼—国民政府的中枢办公楼。

子超楼为西洋式楼房,建于1934年,均采用进口建材兴建。这幢小楼共耗费银元十多万元。1935年底完工,1936年开始启用。民国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时间最长的是林森,他的字叫子超,所以将此楼命名为“子超楼”。1948年5月,蒋介石召开第一次国民大会,并被选为总统,故此楼又称“总统府办公大楼”。新中国建立后江苏省有关机构曾在此地办公。

现在我们就进入子超楼参观,请大家依照规定路线向前走。

一楼是文书局(第一局),管七科一室。它由政府文官处管辖,后由总统府秘书长领导,主要管理中枢文告、政令和玺印、文印。

二楼朝北两间为秘书长办公室。秘书长管文书局、政务局、印铸局、日常事务、重要文稿等。紧挨秘书长办公室的是副总统办公室—李宗仁办公室。李与蒋政见相左,派系不合,故此办公室形同虚设,李一直在傅厚岗官邸办公。南面套房为蒋介石的办公室,共有三间。一间为办公室,临窗有一巨形写字台,一张特制的皮转椅,顶悬法国产的精美吊灯。办公室东间为蒋介石的休息室,配有卫生间。西间为书房和接待室。

三楼是新复原的国务会议厅,正北墙上有一汉白玉条石,上有林森亲笔书写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横额上有孙中山像和中华民国国旗。南面墙±是蒋介石着大元帅戎装礼服像。屋顶有法国制造的吊灯,室内清一色长桌配高靠背皮椅。正中朝南是蒋介石的专席,此椅比其他的要大得多。国务会议组成人员一般为:正副总统、五院院长、当然委员和另设委员。每两周开会一次,主要讨论制订立法原则、施政方针、军政大计、财政计划预算、任免官员和总统交议之事等内容。

各位游客,处于总统府中轴线上的几处景点就参观完了,现在我们去西花园—煦园参观游览。

前面说过,总统府的前身是汉王府。汉王指的是陈友谅之子陈理的封号,因这里是朱元璋为他建造的府邸而得名。后来陈被遣送去了高丽。永乐一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也居于此,故又称煦园。现存部分是当年汉王府的西花园,所以煦园也被称为西花园。

滑康熙年间、曹玺、曹寅父子(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曾在设于煦园的江宁织造廨署任职。据一些红学专家考证,《红楼梦》中的许多场景,就取材于此。

煦园,占1.4公顷,可以分三个部分游览。一是园门前的小院;二是东半部以建筑山石为主的园林,三是西半部以瓶状水池为中心的园林。现在我们依次参观。

东侧外门原为歇轿处,门额砖刻“璇原”,内门额刻“飞黄”,均为清末两江总督衙署原物。进入东侧外门,是一个三角形的小院落,粉墙上洞开一园门,上额题“煦园”。别看它只是个小院落,却是整个园林的“序”。园门上点明“煦园”,像是开题。小院高墙,有利于游人收缩视线,从心理上做好细品慢究的准备,真正领略园林的“真谛”。小院中,高墙最为引人注目。高墙,是安全的需要,但从园林艺术而言,真正功用是遮挡,符合古人含蓄、不事张扬和财不外露的思想。为避免呆板,高墙的墙脊做成波浪形,称为游龙脊。因其状若云头,又称为“云墙”或“龙拱墙”。

园门呈圆形,称为月亮门、月洞门或月门。透过园门远观园内景色,如对明镜,意趣无穷。

小院左前方,有太湖石堆起的土台。上方的这块湖石外形很像跃起的鲤鱼,正合鲤鱼跳龙门之说,不仅使小院顿生盎然情趣,还暗喻了生活富足、年年有余、飞黄腾达等好彩头。此石虽难与上海玉玲珑、苏州冠云峰、玄武湖观音石相比,但神韵独具,也堪称一绝。

从月门入园,大家慢走细品。左边是一座由太湖石堆成的假山,山上有六角亭一座。此谓开门有山,入门见亭。有石阶可登顶。假山有如影壁,用来隔景,可造成悬念,激发游兴。 假山的西北是“桐音馆”。桐音出典于《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木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说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所以桐音即琴音。这里又有一个故事,说俞伯牙抚琴,惟钟子期闻而知雅意,有高山流水之想,俞遂引钟为知音。钟死后,伯牙因知音已逝,从此不再抚琴。所以琴音又引申为知音。故桐音者,知音也。这是主人款待知心好友的地方。“桐音馆”三字为林散之先生题写。

西南的一亭双顶就是方胜亭,俗称“鸳鸯亭”。这也是民国前江南惟一的方胜亭。方胜,又称双菱,指两菱形相叠。亭基方胜,上为双顶。远观似双亭并立,近看却一亭独伫,小巧玲珑,颇为别致。飞檐翘角,如欲飞的鸳鸯,在枇杷和桂树的掩映下,十分生动。梁柱间有很大的彩绘“雀替木”,这是清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因其少用斗拱,为出挑檐,只得加大这种斜角支撑物。亭里可见一些龙风狮虎等动物形状的刻绘。走进方胜亭,东观假山上的六角亭,西览水池中的不系舟,又是一处左右逢源的佳景。现在,我们来到了西花园西部的水池边。水池形如巨大的花瓶,池壁所砌的青砖都是太平军从明故宫城墙上拆来的。花瓶是中国的传统摆设,是一种吉祥物。过去客厅案桌上必放置花瓶,取意为平静、平安、平和、太平等。太平军将水池砌成瓶状,应是取平等之义。我们姑且称其为太平池。也有称为太平湖的,但因四壁都砌了砖,故称池更为贴切。太子池的南北对景是不系舟和漪澜阁,东西对景为喜上眉梢榭(又称忘飞阁)和夕佳楼。

一座曲折的小石桥通往不系舟,入口处是太湖石叠成的门洞,依稀像一个繁体的“寿”字。这种叠石称作相形叠山。据说是由叠山高手作为相士,他边相,工匠边叠,叠出的假山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这个“寿”字假山就是相形叠山的神来之笔。据传,每走过这里一次,可添一次寿算,久之就能长命百岁。

前面就到了不系舟。这是一座建于水中的石舫,故称“不系之舟”。它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接皇帝南巡而建造的。船形若江南花船(一种游览时吃船菜听小曲的船),肪下是青条石的船身,舱为木制,上覆卷棚瓦顶,长14.50米,船头宽4.63米,尾宽4.56米,棚高2.77米。舫,俗称旱船,一般分为三部分。头舱俗称纱帽厅,占全舫的二分之一;中舱一隔为二,旁设木窗,供人宴饮观赏;后为尾舱。不系舟分为前后两舱,前舱以一套根雕家具布置成客厅。全船木雕十分富丽堂皇。门楣上雕刻的蝙蝠、梅花鹿、山猫(兽)分别喻意福、禄、寿、其他还有牡丹、万年青、仙鹤等,都是长寿富贵之意。石舫门柱上有木雕彩塑狮子两个,额部有“王”字。匾额原为乾隆所题,已无存,现为书法家费新我左书。乾隆、洪秀全、孙中山等都曾于此休憩。江南园林中石舫较为常见,此处乾隆称其为不系舟,又是何故呢?我们可以从唐太宗的一段话里找出答案。唐太宗告诫太子李治(高宗)说:“是以庶黎比做水,君王比做舟。水亦载舟,水亦覆舟。“就是说,要善待百姓,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可见,乾隆称其为不系舟,是说自己的江山社稷稳如磐石。

沿着小石桥,我们来到太平池的西岸。位于池西的夕佳楼,双层檐顶,二面临水。取名夕佳,意为黄昏赏景佳地。夕阳西下,登楼而望,亭、台、罔、榭,无不光彩四射,水中倒影亦是摇曳生辉。夕佳楼围以曲栏,名为“吴王靠”。因过去的绘画作品中常见仕女临水半倚,团扇轻拂,故又称“美人靠”。

夕佳楼西的平台上有木廊可通,台上有一“五爪团龙壁”。壁为九块水磨青砖雕刻而成,面北而立,极富动态,疑为天王府遗物。凉台旁接高墙,起伏似龙,上盖龙凤瓦当,极似龙麟。

在水池西南,有一四方亭,名为“望亭”。此亭上虚下实,上部为望楼,地势最高,能俯视全园。下部为方室,即“印心石屋”碑亭。正中有一方砖壁,一面为二龙戏珠浮雕,另一面嵌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故里“资江印心石屋山水全图”和陶澍呈给道光的谢恩奏折。碑高48厘米,宽155厘米。

夕佳楼后廊壁上嵌有一碑,黝黑斑烂,称“天发神谶碑”。它原为东吴孙皓“天玺记功碑”,因发现时即断为三截,故又有“三段碑”之名。原碑是东吴孙皓天玺元年发现的,意为上天保佑江山稳固,孙皓因此将年号改为天玺。可惜孙皓这番装神弄鬼并未能保佑他坐稳江山。此碑系宣统无年两江总督端方复制。碑文用篆文笔法写隶书,笔致苍润古朴;后代书家称其如折古剑,如断玉簪,是罕见的书法珍品。

北行可见御碑亭。内存乾隆赐萨载和书麟这两位两江总督的诗碑,其一已断,但字迹明晰。

现在我们往前走,在右手边有一个院落,大家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幢黄色西式平房,这就是孙中山的办公室,原为清末两江总督端方建造的花厅。辛亥革命成功后,1912年元旦当选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乘专车由沪抵宁,当晚十时在原两江总督署的大堂暖阁举行宣誓仪式,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职,总统府就设在现在的西花园。平房坐北朝南,七开间。正中一间为穿堂,其西三大间是会议室,其东是小会议室兼临时大总统会客室,又东为办公室,顶东为孙中山休息室,现以旧物陈列供人瞻仰。孙先生卧室位于西花园东北角的小院内,这里有一幢三开间的二层小楼。楼上西为浴室,中为餐室,东为卧室。楼下为眷属住房。小楼为60年代重修,但花坛及树木仍是旧物。1912年4月3日孙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离开南京。袁世凯窃取大总统一职,复迁政府往北京。此地为黄兴留守府。

出厂这个院落,往北走就来到与不系舟遥相对应的漪澜阁。它建于池中露台之上,四面环水。前有平台,围以石栏,栏上十数只小狮,古拙形象。两旁以单孔石拱桥与两岸相接。阁开三楹,正面为屏风式门,上雕图案均系瓶鼎,谐音平等。檐柱有金狮雕刻。阁为砖木结构,灰瓦覆顶,雕花门窗。南面的露台,可作拜月及听曲之用。中秋之夜,以女人为主祭月神,男人陪祭。祭品多为月饼、水果、菱藕之类。祭毕全家边吃边赏月,同时请乐师隔水奏乐。乐曲声从水面上传过来,格外清润悦耳,这叫“水音”。因其正对不系舟,所以又有“水舟双鉴”之名。民国初年,临时大总统孙文每日往返住所和办公室,这里是必经之地并在此设办公室,故后人称“中山堂”。

从漪澜阁回到池的东岸,南行即到夕佳楼的对景—喜上眉梢榭。榭者,借也。广三楹,正中一间向前延伸,三面临水迎风。四角有卷曲成梅花绽放枝头状的木雕,上各有两只喜鹊,称为喜鹊登枝,又称为“喜上梅(眉)梢”。这里是赏晨曦的佳处,也是早读的好地方。

忘飞阁东南有一草棚名棕榈亭。棕榈亭以树木原干为柱,棕榈为盖,木色本样,未髹油漆,十分古拙。亭中置一块巨大的扁平太湖石,形如屏幢,中有一圆形大洞,仿佛嵌入一镜,故称“一鉴石”。在唐代,魏徵是一个敢于直谏的大臣。他死后,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魏徵死后,我就少了一鉴了。“一鉴石”借此意得名。

从棕榈亭向东就到了桐音馆的后面。这里有一大型太湖石假山。此山堆砌颇具匠心,石径萦纡,高处石梁空架,行若古栈;低处幽径回旋,如入荒谷;内有拱门数重,石洞透光,不辨远近高低。山顶湖石,形态各异,若从不同方向细观,可寻出数种动物形状。假山中有道光皇帝亲书“印心石屋”碑。此碑原在西南角的望亭中,后来移到这里做了假山的垫脚石,被发现后即嵌在假山里。此碑是道光帝为陶澍写的题词,褒奖他在治黄治淮上的功勋。

在游廊的最南端,也就是园门的右边,有一碑亭,内有一块汉白玉石碑。石碑正面镌唐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碑的背面有清末名学者俞樾考证该诗的碑文。侧面有当时江苏省督军陈夔龙(号筱石)写的跋文。此碑是汪伪考试院长江亢虎附庸风雅,仿照苏州寒山寺碑复制的。当时伪考试院就设于此地。此碑原立于路旁,80年代后移到这里。 我们现在就要走出煦园,大家可以看到月门背面的题额,是篆字的“纶音”。这是太平天国时期布告碑上的碑额,不知何故嵌到了这里。纶音,本指美妙的声音,后来用以指天国里神仙或佛祖的声音,又被引申为皇帝的旨意。其中之意,大家不妨自行体味。

好,今天的游览就到这里,谢谢!

第4篇:南京中山陵英文导游词

My dear friends ,when you come to a city, you probably want to visit the most famous scenic spots of special interest. Nanjing has many place of historic interests and has been capital for six “dynasties.” But if you leave Nanjing without visiting Dr. Sun Yat-sen` s Mausoleum, undoubtedly you have missed the most arresting and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 of the city. Talking about the Mausoleum we should have an idea about Sun Yat-sen, the great pioneer of Chinese democratic revolution. Mr. Sun `s original name is Sun Wen and styled himself Yat-sen. So foreign friends would call him “Dr. Sun Yat-sen ”. Since he took “Woodcutter in Zhoushan ”as his alias when he took part in the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he was respectfully and widely called Mr. Sun Zhongshan in China. On October 12, 1866, Mr. Sun was born in a farmer` s family in Caiheng village of Xiangshan county (the present-day zhongsha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When he was still young, he had great expectations. He studied medicine in Honolulu, Hong Kong and some other places and after graduation he worked as a practitioner in Gangzhou, Macao and other places Later he gave up medicine as his profession to take part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In 1905, he set up China Alliance Organization in Japan and he was elected president. He put forward the famous guiding principle- “driving the invaders out ,restoring the sovereignty of China, establishing a republic and equalizing the land ownership ” and the Three People` s Principles-“ Nationalism, Democracy and the People` s Livelihood. ” On October 10, 1911, the Wuchang uprising broke out and Dr. Sun as elected Inrterim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y representatives from seventeen provinces. On the following New Year` s day (January 1, 1912) Mr. Sun took the oath of office in Nanjing. From then on ,Mr. Sun experienced Yuan Shikai` s usurpation, the Second Revolution, “Campaign Protecting the Interim Constitution.” In 1921, Mr. Sun took the position of President in Unusual Times in Guangzhou. At the first National Congress of Kuomintang held in Quangzhou in 1924, he perfected the original Three People` s Principles and put forward Three people` s New Principles. He also proposed the policies of “Making an alliance with Russia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helping the farmers and workers. ” In November 1924, in spite of his illness, Mr. Sun went up to Beijing to discuss state affairs with General Feng Yuxiang.

Unfortunately, he broke down from constant overwork and passed away on March 12, 1925. The location of the Mausoleum was chosen by Mr. Sun himself. Here is exactly a good place to build a mausoleum. You may wonder: Mr. Sun was born in Guangdong but died in Beijing. For his whole life he traveled throughout China for the revolution. Why did he choose Nanjing as the venue of his tomb? It is said that far before Mr. Sun took office in 1912, the abbot of Lingu Monastery had recommended him that his place is good for fengshui, because it faces the plain and is backed up by green mountains as its protective screen. On March 31,1912 Mr. Un resigned as a political compromise for the sake of the union of the North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One day of the early April, he went hunting with Hu Hanmin around the Piety Tomb of Ming Dynasty. They took a rest in the place wehre the Mausoleum is located now. Mr. Sun looked around and said “IF possible I would like my countrymen to allow me to have this place to bury my coffin.” Surely, the fengshui of the Zijing Mountain is not the basic reason for the location of Mr. Sun` s mausoleum . The basic reason is that, he said on dying “After my death, you can bury me at the foot of the Zijin Mountain in Nanjing in memory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because Nanjing is where the temporary government was founded. ”So although Mr. Sun stayed in Nanjing not a long time, it had a special meaning to him. Fundamentally speaking, the reason he chose Zijing Mountain as his permanent resting-place is to commemorat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to encourage the revolutionaries. In order to respect Mr. Sun` s wish, the Preparatory Committee of Sun Yat-sen` s Funeral, including his wife Song Qingling and his son Sunke, examined the area and chose the site for the Mausoleum. They delimited 2000 mu and offered a reward in newspaper for the best design of the Mausoleum. Among all the contribution, young architect Lu Yanzhi `s design, a design in the shape of a bell ,was highly praised and gained the first prize and he himself was invited to supervise the whole project as well. On March 12,1926, the first anniversary of Mr. Sun` s death, the project got started and 3 years later, it was completed in spring of 1929. It cost 1.5 million silver collars totally.

Unfortunately, LuYanzhi, the young architect with great gift, suffered when supervising the project ,and died at 35, just before the completion of the Mausoleum. The completion ceremony was held on June 1, 1929 and Mr. Sun` s remains was transported from Beijing to Nangjing. From then on ,Mr. Sun has slept here for nearly 70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Dr. Sun Yat-sen` s Mausoleum was an importan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Nanjing. In order to meet Mr. Sun` s coffin, the first asphalt road was built from Zhongshan Port in the west to Zhongshan Gate in the east; it is 12 kilometres in length and also called Zhongshan Road. Up to today, Zhangshan Road is still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in roads. At the same time, the city gate Chaoyang Gate which was built in Ming Dynasty was renovated and Changed its name to Zhongshan Gate. Between Zhongshang Gate and Dr.Sun Yat-sen` s Mausoleum, a road called the Mausoleum Road was built. Just as the people of Paris take pride of their les Champs-Elysees and the people of New York ,the Fifth Avenue, the nanjing people are prond of their boulevards. And the 3 kilometers long Mausoleum Road is undoubtedly the best representative of these boulevards.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green corridor” grows the main kind of tree in Nanjing as parasols Usually Chinese people call them French plane trees, in fact they are Chinese local products. Just because Frenchmen took them from Yunnan Province to France and later they transplanted them in their leased territory in Shanghai, that is why they got such a name. Now ,we are going out of the Zhongshan Gate and driving along the Mausoleum Road. The destination ahead is a square in shape of crescent, According to Lu Yanzhi` s design, the place of the Mausoleum is like a “duo”, a big wooden bell, which was used to announce a policy, decree or a war in ancient time. Duo` s sound is loud and clear, implying to make the whole world peaceful and happy. The design reminds the people of Dr. Sun Yat-sen` s well-known saying “The revolution is far from success and we should continue working hard.” This saying also serves s an alert to the later generation. The crescent-shaped square is the bottom of the “Bell of Freedom”.

Now ,please look to the south. There is a octagon platform structured with reinforced concrete but covered with Jinshan stone of Suzhou. The platform is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and each layer is enclosed by stone rails. The copper “ding” (an ancient cooking vessel) with two looped handles and two legs weighs 5000 kg. IT is 4.25 meters high and its diameter is 1.23 meters. It is one of the construction for memory of the mausoleum. The “ding ” was built in autumn, 1933 with donation of students and teaching staff of the Zhongshan University and Mr. Dai jitao. One side of the “ding ” is engraved with three characters “Intelligence, Humanity and Brevity”. These three words are the school instruction of Zhongshan University. Inside of the “ding ”stands a hexagon copper tablet on which Dai Jitao` s mother` s handwriting of the “Filial Piety” is engraved. To the bell-shaped mausoleum the “ding ” is just like the pendulum . It seems to serve to alarm the whole nation by striking the bell. Stepping on the steps, we will see a soaring memorial archway with four columns. The archway was built between 1931 and 1933, 12meters hight and 17.3 meters in width. It is made of huge Granite from Fujian Province, but its structure i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wood structure style. Now, look up at the shining words inscribed on the horizontal board. The word in English mean fraternity. They were written by Dr. Sun Yat-sen. The word are taken from a Tang Dynasty poet Han Yu` s “Fraternity is humanity ” .It is said that Mr. Sun very much liked to write these two words to others. Dr. Sun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 with great fraternity and struggled for the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fro scores of years. So we can say that “fraternity” is the best generalization of his life.

Further from the Fraternity Archway, there is a road leading to the mausoleum. The road is 480 meters long and dozens of meters wide. The whole design of the mausoleum gives prominence to Chinese traditional style, grand, solemn and specific. In order to embody the greatness of Mr. Sun, the Mausoleum followed the example of ancient mausoleums and was built against mountains and the coffin chamber was placed at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that is 160 meters high. In addition, the plants of the Mausoleum are symmetric, which make it feel more solemn. Now, please look forward to the north, along the hillside ,situate the mausoleum Gate, the Stele Pavilion, the Memorial Hall and the coffin chamber right behind. The pines,cypresses, ginkgoes and maples on the both sides of the road represent Mr. Sun` s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lofty quality. They take the place of statues and stone beasts which usually flanked the sacred road in ancient times. Among the trees, cedar is one of the “four kinds of tree for appreciation” and has been honored as the tree of Nanjing City. The grand archway at the end of the Mausoleum Road is the formal beginning of the mausoleum area. IT is 16 meters high, 27 meters wide and 8.8 meters deep. It is made of granite from the Fujian Province, too. Inscribed on the horizontal board of the middle passage is Dr. SunYat-sen` s handwriting. It means that the state doesn` t belong to one family but belongs to the entire nation and the common people. This is the goal for which Mr. Sun struggled for his whole life and it is also the excellent explanation of the Democracy of the Three People` s Principles. We have passed the gate of the Mausoleum, then in front of us is the Stele Pavilion. The 9-meter high stele in the middle of the pavilion was engraved with 24 gold-plating characters of Yan Zhenqing style, “Chinese KMT buried Premier Sun here on June 1, 18th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se words were written by one of the founder members of KMT, Tan Yankai. When talking about setting up a stele, Wang Jing wei and Hu Hanmin were arranged to write an inscription for Mr. Sun, but two years passed, yet nothing they could write. Because they thought that Mr. Sun` s merits couldn` t be generated by word, then they chose to use the present from to praise Dr. Sun without engraving an inscription. Going out of the pavilion, we` ll see numerous layers of steps. The people of Nanjing often say that the steps in the Mausoleum ware as number as the stone lions on Lugou Bridge (known for Westerners as Marco Polo Bridge). So when coming here tourists usually ask, “how many steps on earth are there in the Mausoleum?” My friends, if you are interested you can count them. Now we are coming near the top platform. Look ,there are two big copper “ding”. They were contributed by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of that time. Now, please look carefully. There are two holes in the bottom of the left “ding”. Why? Just let me tell you .In late 1937, when the Japanese army attacked Nanjing, their shooting left two holes in the left ding. Now, although the circumstances have changed, the two holes always remind Chinese people not to forget the national humiliation. Not far away, there are two bronze dings in ancient style. They are presented by Mr. Sun` s son Sun Ke and his family. Ascending the steps, now we have reached the top of the platform. Here we can have a bird-view of what it is in the distance. The Memorial Hall is the half way up to the mountain and there are altogether 392 steps covered if you count from the archway of Fraternity. The vertical distance is 70 meters but the plane distance is 700 meters. If you count the steps from the Stele Pavilion, the number of steps is 290. In order to avoid monotone ,the architect divided the 392 steps into 10 parts and every part has a platform and there are totally 10 such platforms. More marvelous, if you look up from the bottom, you can see that the steps extend to the top without stop and you cant see any platform. But if you look down from the top, you only see the platforms. The number of the steps, 392, is not a random number, it implied the number of Chinese population at that time-392 million. Now we are in front of the Memorial Hall and the coffin Chamber. They are the major parts of the Mausoleu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two building was supervised then by Lu Yanzhi, the gift young designer. If is when he was doing these two building he died of cancer. So when the later generation mention him they would often say, “It is a great pity he died before his complete success.” The structure of the Sacrificed Hall is of a ancient wooden palace style. It is 30 meters long, 25 meters wide and 29 meter high, surrounded by smaller constructions of fortress style and two 12.6-meter-high cloud columns. Its roof, with double-eaves and nine ridges, is covered with blue glare tiles. The outside of wall is covered with granite from Hongkong. The inscription on the horizontal board is engraved with seal characters cut in relief- “Naturalism” “Democracy” and “The people` s livelihood” . These are the most basic and general guiding principles of Mr. Sun` s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Above “Democracy” , there is a horizontal inscription board with Sun` s handwriting on it, “Fill the World with Justice”.

Please follow me into the Memorial Hall. The floor is covered with white and black marble from Yunnan Province. The colors of white and black are among the traditional color for burial ceremonies in China. There are 12 black stone columns, with 0.8 meter as the diameter for each. You will see that the interiors of the walls around are inset with black marble. Now you can have a look at Mr. Sun Yat-seen` s handwriting of “Programme for Founding a State”, engraved on the east and west walls. The main colors of the Hall are black, white and blue, which are used to express filial piety in China. The inside windows are inlaid with smaltos. They present western flavors especially with floods of sunshine. The style of the whole structure is a blend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representing the well blended doctrine of Dr. Sun Yat-sen. In the middle is the sitting statue of Dr. Sun Yat-sen in a robe. It is 4.6 meters high and the bottom is 2.1 meters wide. It was sculpted by the famous French sculptor Paul Arinsky whose native country is Poland . He was entrusted by the committee of Dr. Sun Yat-sen` s Funeral for sculpting it. He chose the Italian marble as the material for the statue . In 1930, the sculpture was sent to the Mausoleum from Paris. Its total cost was 1.5 million francs. The sic relief below are pictures depicting Mr. Sun` s life and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Passing through the Hall, we have come to the Coffin Chamber. There are two doors that you need to get through. The outer door consists of two American-made safety door leafs which are made of copper. The nails on them and the mysterious beasts on the copper loops are typic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e horizontal inscription board was engraved with “The noble spirit will never perish ” which was Sun` s handwriting for the 72 martyrs` tomb in Huanghua Mound of Guanzhou .The secound door is a single copper leaf engrave with seven characters “Mr. Sun Yat-sen` s tomb” which were written by Zhang Jing jiang.

The tomb is a half globe in shape. The design of KMT emblem is mosaicked in the vaulted dome. The floor of the round room is covered with marble. The room` s diameter is 18 meters and the height is 11 meters .The walls are covered with pink marbles. The circular marble pit is 1.7 meters deep and 4.35 meters in diameter. It is enclose with 1-meter-high white marble rails. In the pit lays Dr. Sun Yat-sen lying statue in Zhongshan Suit. This is sculpted in accordance to Mr. Sun` s remains by a Czechoslovakian sculptor. His copper coffin is lying about 5 meters below the sculpture. You may ask why on earth the clothes Dr. Wears for the sitting statue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for the lying one? In those years, the leftists and the rightists inside of the KMT had severe conflicts. The rightists, headed by Chang Kai-shek wanted to restore the ancient ways and opposed revolution. They insisted that Mr. Sun should wear long robe, while the leftists insisted he wear Zhongshan Suit. Since they had different opinions thus the two statues have different clothes styles. My friends, I `m afraid you must be concern about whether Mr. Sun remains are in the tomb or not. In fact, his remains had a unusual experience. After his death, his remain were dealt with antiseptic and placed in Biyun Monastery in Beijing in March, 1925. When the warlord Zhang Zong chang was defeated by the North Expeditionary Army and withdrew to Beijing in 1926, he ascribed his failure to Mr. Sun` s remains and decided to burn them .It is the patriotic general Zhang Xuelian who sent troops to protect the remains. Unfortunately they were once exposed to the air though they were safe again. On May 28, 1929, Mr. Sun` s coffin was sent to Pukou from Beijing by Jinpu Railway, and on June 1 it reached the Mausoleum. After the Grand Ceremony of Feng` an, the coffin and the remains were put into the pit and used cement to concrete it .The bottom of the tomb is granite. Under the copper coffin, there is a specially made wooden pad and enclosing the coffin is a well-sealed crystal box. After the breakout of the Resistance War against Japan, KMT government planed to transport the remains to Chongqing and at the end of the liberation war, Chang Kai-shek planed to transport it to Taiwan this time. Because it was not a easy job to take the coffin out and the work might do damage to the remains as well, this plan was fiercely attacked by the engineering field and the left wing of the KMT. At last Chang gave up the plan. So the remains have stayed here safely up to today. Passing through the door in the back wall of the square outside you will arrive at the Mausoleum Park. The back wall of the park is a “Exhibition of Construction of Dr. Sun Yat-sen` s Mausoleum ”.The Exhibition contains nearly 200 precious historic materials which show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usoleum and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portation of Mr. Sun` s remains. Beside the main structure, there are also some constructions around the Mausoleum built in memory of Mr. Sun. Most of the constructions are built after 1929 with the donation of those from both all trades in China and overseas Chinese. The Fraternity Pavilion on top of the Plum Hill is built with the donation of a Taiwanese compatriot. IT was completed on November 12,1993, the 127th anniversary of Mr. Sun` s birthday. Ladies and gentlemen. Mr. Sun struggled for a better China for his whole life and overthrew monarch feudalist system which lasted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He carried out the three principal policies of “Making an alliance with Russia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helping the farmers and workers” in his later days. The great feat Mr. Sun has achieved has gained great respect and praise from people 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 After liberation, both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exerted great efforts in preserving this excellent heritage. Now, as one of the “Top Forty Tourist Resorts in China” Dr. Sun Yat-sen Mausoleum receives numerous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friends every years. People come here to pay homage to Mr. Sun. Today, the unific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tendency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 I believe that most Chinese people, 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 are expecting from the bottom of heart the coming of the day when our country is united and getting more prosperous. At that time, when hearing this. Dr. Sun would smile and be satisfied for sure in the other world. OK,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cooperation. Good bye and good luck!

第5篇:南京中山陵导游词精选3篇

中山陵位于南京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是南京民国时期的著名建筑,现已成为南京的名片和标志,也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之一。下面是中山陵的导游词,仅供参考。

中山陵导游词一: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新世纪"旅行社的导游王子阳,欢迎大家跟随我来参观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在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有10个朝代和政权先后在此建都,许多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长眠在这里,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度约3千米。千百年来,这里进行过种种社会活动,建成了许多园林、第宅、寺塔、坛台和陵墓,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史实和动人的传说。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医治无效与北京逝世,临终前一再表示,愿其遗体如友人列宁一样得以保存,归葬南京紫金山,根据他的遗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一致决定在南京紫金山建陵,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最后,评出首奖是中国设计师吕彦昌设计的钟形图案,钟有"示警"和"自由"的含义,它象征着孙中山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钟山相吻合,在具体设计上,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术,汲取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方法,很好的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中山陵于1926年春动工兴建,中间由于军阀割据,政局混乱,工程进展缓慢,至1929年3月方才竣工,1929年6月1日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奉安大点,全国各地都沉浸在悲哀之中,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2时,在101响礼炮声中,葬入墓穴,一代伟人就此安息在钟山南麓。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是一座三间三楼琉璃瓦顶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手术"博爱"横匾一方,继续向里,沿着墓道,便到大陵门,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气势非凡,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亲笔书写的"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循陵门后至石阶及至碑亭,亭内在龟趺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镶金楷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自碑亭再往北,跨过290级的台阶便登上了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这里视野开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都向人们展示其周围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平台中央,便是祭殿,祭堂正面明间的双眼连接处刻有中山先生的手术"天地正气",三个圆券门上方,镌刻着"民族""民权""民生"六字,呈内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为黑色大理石,左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全文,堂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的白色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巍巍中山陵,巍巍的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不朽精神,也可以所,它是孙中山品格与精神的象征,在中山陵肃穆的氛围中,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敬仰。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中山陵导游词二:

各位团友,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中山陵。中山陵位于南京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是南京民国时期的著名建筑,现已成为南京的名片和标志,也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之一。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孙中山先生这个人。孙中山先生名孙文,字逸仙,因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国内尊称他为中山先生,而外国友人常称他为孙逸仙博士。1866年出生,少年时在檀香山、香港等地求学,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弃医从政;1905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以及"民主、民生、民权"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宣誓就职,袁世凯窃过后,他又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1925年3月12日因积劳成疾在北京病逝。中山陵的墓址是孙中山先生生前选定的,在1912年4月1日也就是孙中山为求南北和平统一毅然辞去总统职务的次日,孙中山先生与胡汉民等人曾到紫金山一带打猎,他环视周围地形,笑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柸土,以安置躯壳尔"。中山陵是由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1929年6月1日正午12时举行"奉安大典"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葬于墓穴内就从未打开过。 陵前部分:(2分钟)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中山陵的半月形广场。广场南面的八角形石台上有一尊紫铜宝鼎,高4.25米,腹径1.23米,重5000公斤,是中山陵的纪念性建筑之一,此鼎是1933秋由广州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和全体师生捐赠,鼎的腹部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的校训,鼎内还刻戴母黄氏手术《孝经》全文,所以此鼎又名孝经鼎。由广场拾级而上,迎面的便是博爱坊,位于墓道前列正中,这是一座四柱三檐的冲天式牌坊,建于1930年,高12米,宽17.3米,用福建花岗岩仿古代木结构牌楼形式建成,横额上覆蓝色琉璃瓦,柱脚前后夹抱鼓石,柱底为长方形石座,牌坊上雕刻莲瓣云和古代建筑彩绘等图案,因为其正中的横额上有一块石匾,上面刻着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两个镏金阴文,所以被称为"博爱坊"。博爱一语出自唐韩愈《原道》中"博爱之谓仁",据说孙中山先生生前最爱题

这两个字送人,这两字也成为他一生极好的概括和写照。穿过牌坊,是一条长480米,宽近40米的墓道,墓道分左、中、右三道,中间墓道宽12米,两侧为9米宽的草坪,其间种植了雪松、桧柏等常青树木,左右两边的墓道各宽4.6米,在它们的东西各有草坪,其间不但种植了银杏等树木,还设有供谒陵者休息的水泥长椅,墓道的设计既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精神,又具有独特风格,严格的中轴对称给人以法度严谨的感觉,以两两对称的雪松、桧柏、银杏、红枫等树木代替古代帝王墓前常见的石人石兽,喻示着中山先生的精神如青松翠柏万古长青。

陵门、碑亭:

走过墓道,我们现在来到的是陵门前的水泥平台,这是中山陵的第二大广场,宽约70米,两边种植了松、柏等许多常绿树木,在广场的正北方,大家看到的便是陵门,陵门是一座南北各有3个拱门的单檐歇山顶覆蓝色琉璃瓦的建筑,全部用福建花岗岩建成,角梁和檐椽为紫铜,南面三门洞装有对开的镂空花格仿古式铁门,中门南面石额上有孙中山先生亲笔所书"天下为公"四个字,取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儒家学说所阐述的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是与家天下相对立的思想,三民主义中"民权"所阐发的也正是这种思想。陵门两侧半环形的石拥壁与陵墓的围墙相连,勾勒出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的下端轮廓。过了陵门便是碑亭,碑亭宽约12米,高约17米,为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亭身由花岗岩建造,东西南各有一座拱门,北面为一立窗,碑亭中央立有花岗岩墓碑,碑高8.1米,宽4米,上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颜体楷书镏金大字,字为原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所写。碑额上有阴刻的国民党党徽,这块碑重点突出了孙中山先生的葬礼为党葬。从碑亭到上面的祭堂共有八段大石阶,每段设有一平台,上三下五共八段平台,设计寓意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这八段大石阶共有290级,如果从博爱坊算起共392级,寓意当时全中国的39200万同胞,台阶又分为10个平台,当你从下往上看时,只见台阶不见平台,而当我们爬上顶层朝下看时,却只见平台不见台阶,暗喻:革命道路虽曲折,但到革命胜利,前方便是充满希望的坦途。在第五段平台上,有一对铜鼎,上刻"奉安大典"四个篆体大字,是当时上海市政府为纪念中山先生的葬礼而敬献的,两侧的鼎腹上有两个洞为1937年12月日军炮轰紫金山时留下的,时刻提醒我们莫忘国耻。

祭堂、墓室:

爬上台阶我们来到的是祭堂前的平台,平台前有石栏,东西两边各有一华表,高达12.6米,平台的正中便是祭堂。这座融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宫殿式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外墙全部

采用香港花岗岩砌成,四周有堡垒式建筑物,祭堂屋顶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檐下有石质斗拱和铜质椽子,双檐之间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地正气"直额,祭堂正面有三扇拱形大门,上刻花纹,每扇门有对开的镂空花格紫铜门,门楣上从东到西分别刻着"民族""民生""民权"6个篆体大字,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手书。进入祭堂,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的白色大理石铺地,堂内四周还可以看到12根黑色石柱,直径0.8米,四隐八显,祭堂两侧的护壁上还刻有孙中山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祭堂内顶为斗式,正中藻井为马赛克镶嵌的国民党党徽图案,表现一党专政之意。祭堂正中是孙中山先生全身坐像,一身长袍马褂,双脚紧靠,膝上摊着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神情专注,坐像是法籍波兰雕塑家保罗·兰窦斯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坐像底座四周有六幅反映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画面,正面一幅为《如抱赤子》,东面两幅为《出国宣传》和《商讨革命》,西面两幅为《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背面一幅为《国会授印》,堂内主料是黑色大理石,与纯白石像一起烘托出凝重哀悼的气氛。祭堂与墓室两端相通,墓门分两道,外门为两扇对开铜门,上面饰以门钉和铺首衔环,门额上刻有"浩气长存"四个字,取自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墓的题字,第二道门是单扇铜门,门上刻有张静江篆书"孙中山先生之墓",只有墓门关闭时,门上的字才能见到,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闭式建筑,直径约18米,高11米,顶呈天穹状,上有马赛克镶成的国民党党徽图案,墓室中央是一大理石圆圹,直径4.3米,深1.6米,圹口用大理石栏杆围护,圹内置大理石石棺一具,棺面上仰卧着由捷克雕塑家高琪雕刻的白色大理石孙中山全身卧像,孙中山身穿中山装,双手放于胸前,安详而眠,此像与真人的比例为1:1,孙先生的遗体就安葬在石圹下5米深处的长方形墓穴里,墓穴用花岗岩垫底,四周砌隔墙,孙先生的遗体安放在一具美国制造的紫铜棺内,棺上盖有一层密封的水晶透明板,铜棺由四根金属条悬吊空中,可以说是"入土不沾土",穴门再用钢筋水泥密封,孙先生的遗体自奉安大典之后放入墓穴,从未被打开、移动过。

附属纪念建筑:

各位游客,中山陵主体建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在中山陵内还有很多附属建筑,如孙中山纪念馆,以及由美国旧金山华侨代表和国民党辽宁省党部捐赠而建的音乐台;华侨捐赠而建的大理石质八角亭光华亭;广州市政府捐建的行健亭,名字出处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山植物园是原总理陵园植物园;还有廖仲恺与何香凝墓、谭延闿墓、紫霞湖正气亭等等,大家可以先自由参观参观!

中山陵导游词三:

中山陵各位朋友,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孙逸仙博士"。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了"驱除按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历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

据说,早在1912年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荐过这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当年3月31日,中山先生为求南北和平统一,毅然辞去总统之职。4月初的一天,他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来到现陵墓所在地休息。孙先生环顾四周,对左右说,我将来死后,想向国民求得这块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是孙先生作此决定的根本原因。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尽管孙先生在南京停留时间并不长,但南京对于孙先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

为尊重孙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宋庆龄、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实地察看,选好陵址,划地2000亩修墓,又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在众多应征者中,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1926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奠基典礼。历时3年多,耗资150万银元,中山陵终于在1929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学美国、才华横溢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在主持建陵过程中,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不幸与孙先生一样身患肝癌,在工程临近尾声时病逝,年仅35岁。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孙先生的遗体从北京运到南京。从此60余年,孙先生一直长眠在这里。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枢,南京修筑了第一条柏油马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时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为中山门。在中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陵园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为骄傲,纽约人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样,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美丽的林荫大道最是得意。而这条长达3公里的陵园路无疑正是南京林荫道的最佳代表。在这条"绿荫长廊"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梧桐。人们习惯上称它为法国梧桐,但追根溯源起来,它可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只因当年法国人将它从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现在这么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字。

车出中山门,沿陵园路行驶,终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大家请朝南看,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上那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径1.23米,是中山陵纪念性装饰之一。此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这座牌坊建于1931~1933年,高12米,宽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块福建花岗岩,但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式。大家抬头可以望见坊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孙先生的手迹,原出自唐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孙先生毕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

由博爱坊向前走,是一段长480米,宽数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体设计,突出中国的传统风格,庄严肃穆,独具特色。为了体现孙先生的崇高伟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为陵的惯例,将墓室筑于海拔约160米的全陵最高处。此外,整个陵区的建筑植被讲求中轴对称,更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请大家向前看,朝北顺坡而上,依次有陵门、碑亭、祭堂和祭堂后的墓室等建筑。而墓道两边的这些雪松、桧柏、银杏、红枫两两相对,代替了古代惯用的石人石兽,象征着孙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雪松是世界四大观赏树种大一,现已成为南京市的市树。

墓道尽头是平台。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墓平面为"木铎"形。铎,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大铃挡。在古代它是用来宣布政教法令和战争令的。铎的声音宏亮,而且传得很远,有 "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陵墓选用这样一个图式,让人不禁想起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这里的平台广场就是当年吕彦直设计的"自由之钟"的下缘。这座宏伟的三拱门,是陵区的正式开端。它高16米,宽27米,进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亭正中这块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馏金颜体大字。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墓志铭等。可花了两年时间也没写出来。大家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铭文,改用现在的形式。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南京人常说中山陵的台阶像是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所以来这儿游览的客人常常要问: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级台阶呢?

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来数数看,怎么样?

来到临近顶端的平台,可以看见一对大铜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样,是当时上海市政府捐赠的。大家仔细看,会发现在左边那个鼎下面有两个洞。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是1937年末日军攻占南京时向中山陵炮击造成的,这两个洞就是当时留下的弹洞。如今虽时过境迁,但这两个弹洞仍时时提醒我们莫忘国耻。距此不远的前方还有一对仿古青铜鼎,那是由孙先生的儿子孙科一家敬赠的。

拾级而上,终于登上顶台。由此既可鸟瞰,更宜远眺。置身此间,背倚巍巍钟山,耳听阵阵松涛,更觉伟人的浩然正气与大自然同存。祭堂处在钟山半山腰,从博爱坊到祭堂总共有392级台阶,高差约70米,平面距离700米。如从碑亭数起则有290级台阶。建筑师为避单调,将这392级台阶分作10段,每段1个平台,总计有大小10个平台。更妙的是,从下向上看时一望到顶,石阶连绵不断,不见平台;而各位现在朝下看时,却反而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了。这392级的数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当时全中国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现在大家面对的就是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当年吕彦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绝症而逝,常令后人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叹。祭堂是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长30米,阔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拱卫。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全用香港花岗岩砌成。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阳文篆字,这是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导思想。居中的"民生"门相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额。

请各位跟我进入祭堂。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堂内有直径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墙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见东西两壁上所刻的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整个祭堂以黑白蓝色为基调,均为中国传统孝色。而镶嵌彩色玻璃的内窗,在阳光照射下却显出另一番西洋风味。如此中西合壁的风格,正与孙先生融贯中西的精神气度相契合。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阔2.1米。这座雕像是当时世界著名的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阿林斯基受孙中山葬事委员会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从巴黎运至中山陵的,全部造价150万法郎。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6个片断。它们分别是"如抱赤子"" 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

经过祭堂来到墓室。墓门分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美国产的紫铜保险门,门上的门钉和铜环上的神兽(椒图)极富中国传统特色。门楣上刻"浩气长存"横额,取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墓所书手迹。第二道门为独扇铜门,上刻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以马赛克镶成国民党党徽图案。室内圆形,铺以大理石,直径约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红色大理石贴面。正中的圆形大理石圹,直径4.33米,深1.7米,四周围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圹内墓穴上安放着孙先生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孙先生的遗体形象所作。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左右处。为什么祭堂内的坐像身着长袍马褂,而这里却改穿中山装了呢?原来当年国民党内左右两派矛盾尖锐,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主张塑像穿长袍马褂;而左派则主张穿中山装。两派意见不合,结果各搞各的,就出现了上述情况。

各位朋友,孙先生的遗体究竟是否还在中山陵,这是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最关心的问题。事实上,自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的确是历经磨难。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时,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暂时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1926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北京的军阀张宗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为孙先生的遗体压住了他的风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遗体。后经爱国将领张学良派兵保护,遗体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气侵蚀。1929年5月28日灵柩由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浦口,6月1日运达中山陵。奉安大典仪式完毕后,即用水泥将灵柩浇入圹中。墓穴用花岗岩垫底,四周建隔墙,紫铜棺下有一特制楠木垫,棺上有一层密封着的水晶透明板。当年公祭时,站在石圹边,扶栏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遗容。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曾准备将遗体运往重庆;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又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受到工程界爱国人士和国民党左派的极力劝阻,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广场两侧后壁有一道门,通向墓堡公园。中为墓室宝顶,呈覆钟形。墓堡后墙设有"中山陵建设史料展",近200幅珍贵历史资料展现了中山陵的建设和中山先生的遗体奉安全过程。

除了陵墓主体建筑外,中山陵周围还有一些纪念性建筑设施。包括藏经楼、音乐台、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们大多是1929年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另外,位于梅花山顶的博爱阁,是一位台湾同胞捐资兴建的,于1993年11月12日孙先生诞辰127周年时落成。

各位朋友,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奋斗,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伟大的功勋,也赢得了中外进步人士的广泛拥戴和颂扬。解放后,中山陵受到国家高度重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作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炎黄子孙与国际友人。人们怀着对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崇敬与景仰来到这里凭吊拜谒。在两岸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对目前海峡两岸的现状,海内外炎黄子孙都衷心期盼着祖国统

一、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彼时彼刻,倘若孙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会含笑长眠的。

谢谢大家!

第6篇:南京中山陵

景 区 平 面 图 讲解:

整个中山陵景区的建设是耗时3年多,共耗资240万银元,是当时国民党的党部筹资为孙中山先生所建造的,陵园大道全长3公里,这条道路是南京当时为了纪念孙先生所修成的第一条柏油马路,在柏油马路俩旁是我们南京市的行道树--法国梧桐树,现在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法国梧桐树又名双球悬玲木,起源于我国西双版纳,后来由法国传道士带到法国,辛亥革命时孙中山先生又把梧桐树带了回来,成为了中国与法国一个友好的见证,所以在中国叫它法国梧桐树,而在法国叫它中国梧桐树把它做为我们南京的行道树是因为夏天的时候梧桐树枝叶茂盛可以为行人遮挡阳光,冬天的时候树叶脱落可以得到阳光的照射,但是到了秋天的时候树上的俩个小球球会脱落下来很多的小毛毛,会对人体的呼吸道有一定的影响。

那我们现在正前方所看见的这座山就叫中山,中山在历史上面也得名紫金山,(世界第三大天文探测气象台所在地)因为在东晋时期山上面有一种紫色的页岩在阳光的照色下可以散发出一种紫色光芒,由此得名。所以自古以来也是把它列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当年它的名声确起于诸葛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早在三国时期当时蜀国联吴抗曹,就派诸葛亮出使东吴,当时他本人来到南京这个地方看过这里的山水地势说过这样一句话: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所以我们都知道虎踞龙蟠也是我们南京的一个代名词,那么现在的这座中山呢也是我们南京东郊一处非常著名的风景区,在这个图上可以看见山上面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人文景观一共有80多处的景观,现在把它化为3个景点,最左边的这个是明孝陵景区,这个明孝陵景区实际上也就是600年前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原配夫人马氏的一处合葬墓,这个景点是在2003年7月3日在法国的巴黎作为明清皇家陵景的一个扩展项目把它列入了世界级的遗产,也是我们南京当地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古代帝王陵墓之一,那么在全中国像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一共有35处,明孝陵就是其中的一处。

正中这个蓝白相间的建筑群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安葬纪念地---中山陵景区。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主要建筑物有牌坊,陵门,碑亭和幕室。孙先生的墓室就在紫金山的第二座高峰小茅山的半山腰海拔158米的位臵,在当时民国时期设计师也是非常巧妙的把中山陵的俯视图平面图形设计成一个警钟型的图案,由此是它寓意着警钟长鸣,以此来唤醒民众激励革命众人。应了我们孙先生在国会议室上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非常符合我们孙先生的主题,而且我们在这里可以发现中山陵的建造全都是俩种颜色。上铺蓝色琉璃瓦,下面是用白色花岗岩所构造,也就是说这个颜色就是国民党党徽的颜色。而且本身的黑色,白色还有蓝色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一个三大孝色。

在中山陵的右手边就是灵谷景区,灵谷景区可以说比刚才俩个景点的创建历史要早很多,因为它始建于1400年前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是梁武帝在梁天间13年的时候为了纪念一为名僧宝志和尚所兴修的一座寺庙。原名叫它开善寺,最早修建这座寺庙的位臵是在明孝陵的那个位臵,只不过到了明代之后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当时也是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所以在明朝时期朱元璋动用了5万名禁军把整座寺庙全部拆除搬迁至此从新修建,建完之后将寺名改为灵谷寺,后来这座寺庙是毁于清朝的末年咸丰年间,清军由于太平军的战火,后来到了民国时期1928年的时候北伐胜利之后,国民党政府在灵谷寺的旧址上面修建了一座国民革命军将士阵亡公墓以慰忠魂。解放之后又对这里从新进行了修建和规划把它改建成为一处国家级的公园。因为现在这个灵谷景区实际上它是一个桂花专列院,每到金秋时节的时候这里就是我们举办国际桂花节的一个主办会场,99年的时候是第一届,以后每年一届一直延续至今。

----------半

广

场-------------------

接下来我们进行参观,现在所处的位臵就是一个半圆形的广场,这个广场是我们中山陵景区的一个最开端也是在民国时期设计师所设计的一个警钟型图案钟的一个最下缘。这里就是半月广场在我们南京也叫博爱广场,在那边有一个孝经鼎。高4.25米,宽1.21米,重5000公斤,铸于1933年秋,是广州中山大学的学生和校长戴季陶捐赠的,鼎的一面铸有“智”“仁”“勇”是中山大学的校训,鼎内还刻有戴季陶的母亲黄氏手书《孝经》全文,所以叫孝经鼎。

那么在广场正前方我们可以看见一座四柱山门冲天试的一个石牌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四个柱子俩高俩低分别是11米和12米代表着孙中山先生的生日是11月12日,在当时打造这四个柱子的时候曾经有一个石匠你不小心刻损一处,当时过来的军官就要把这小小石匠当场处罚掉,后来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看到此景便道“我父亲一生博爱,怎可在此处杀人”后来这个小石匠也是因为孙中山先生的这博爱二字荣获丛生。

牌坊呢我们都知道是明清时期非常常见也是常用的一种建筑物,它实际上有俩点作用,第一点作用用在我们这个主建筑的前方形成一种装饰另外一个作用呢是表明入口,就相当于一个指示牌一样。那么在牌坊正中呢我们可以看到刻有“博爱”俩个字是出自于孙中山先生的亲笔手书,原出自于唐代的文学家韩愈所著原道中的博爱之为人以包括我们南京地方的宣传口号也称之为博爱之都也是延迟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这一种精神。 ----墓

道-------------

那我们现在所走的这条路就是中山陵的墓道,当时的设计师是把这个墓道划分成为3道,我们现在所走的墓道是主墓道,左右俩旁各有一条边道,墓道的全长是480米宽约40米,那么实际上在中国最早的古代墓道最早的叫法也并不是叫墓道而是叫神道,中国通常古代帝王的神道它的俩旁都会排列着一些石人石马石像,但是我们都知道孙中山先生他是一为平民总统,而且先生的一生主要是治理于反帝和反封建,所以他的陵墓当然不能采用这些古代帝王陵墓中雕刻的建陵方式,那么设计师他也是考虑到了这点,所以他把这些石人石马石像统统剔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栽种的许多苍松和翠柏以此来代替,那么实际上千年松万年柏也是来源于孙先生精生和明治都是万物长青的。这在当时呢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个青松的下方呢有一种非常矮小的植被,它的名字叫八角金缠他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吸附灰尘净化空气的,那它的名字虽然说是叫八角但是如果你细心的观察可以发现它的叶子很多是7个角和9个角,真正8个角的应该四较为稀少的,所以正因为如此呢在民间还有这样一种传说,也就是说要是他本人真的能找到八角金蝉的8个角那么他本人很快就要交财运了。

实际上原本紫金山上的植被也本非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么茂盛的,直到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由我们南京市的第一任市长刘伯承先生当时广泛鼓励在紫金山上开展植树造林的活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植被大多都是种植与当时的。那么南京市的市树就是各位在道路两旁所看到的雪松,而南京是在1982年的时候确定雪松为南京市的市树,而梅花是南京市的市花。那我们现在在墓道俩旁所看到的松柏实际上它的树龄也是非常久了,

因为在在民国时期国民党在建造公墓之初事先从国外移植了一批树龄本身就有30年到40年的松树和柏树,栽种在这墓道的俩旁,中山陵是1929年完工今年11年,算起来每棵树的都已经有120年之久了有的都以及超过130年了,时间是比较久的所以我们看一下现在都用铁架子给支撑起来

就像人的年纪大了给支撑起来。 ---------天

公--------

那我们在正前方所看到的一座瞻园天山顶式的建筑呢就是陵门,也就是中山陵景区的一个正大门,门楣正中上方所刻有“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也是出自当年孙中山先生的一个亲笔手书,原出自于《礼记》里面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是当时民国时期革命的一个奋斗目标。因为在中国古代时期的政权都是以帝王之家执政的家天下,但是孙中山先生当时是认为国家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所以他一生最大的一个成就就是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帝王统治专制,开创了民主共和制。

我们走近的话可以看到陵门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建造方式,俩小一大三拱门的形式所修建的,正中的一道拱门是关闭起来的,平时不会开一年只开俩天只有在孙中山先生的生日11月12日以及他的祭日3月12日的时候中门才会打开以此来纪念先生,但是有一次这个惯例也是被打破了,在2005年的时候台湾的三党主席连战,宋楚瑜,余补明三个来到此处,当时的中山陵景区为了表示友好也是把中间的这座拱门打开让以便三人参观。中山陵景区于1926年动工耗时3年在1929年春竣工,耗资240万俩银元这其中多是国民党内部筹资,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志向在国民时期得到了很多人的瞻仰。但是却伤及到了一些军阀的利益,所以在当时筹资修建中山陵的时候有一个军阀不愿意出钱便把自己家后院子里的一对石头狮子捐献了出来,后来经过可靠调研这对石头狮子是当年圆明园的遗物。便把他留了下来。

---------碑

点--------

那我们前面的这座建筑就是碑亭正中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墓碑,正面刻有着“中国国民党 葬 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镏金大字,那当时孙先生是就任了临时大总统一职这里为什么说是总理呢?是因为当时孙中山先生举行的是党葬,先生在党里的职务是总理。

这碑上面的文字是当时民国时期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谭延闿亲笔手书,我们都知道但是谭延闿也是当任过国民党的行政院院长,本身也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那么在这座墓碑上所镌刻的时间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也就是当是在中山陵为孙中山先生举行安葬典礼的时期,也就是公历1929年的6月一号。

那我们现在到这个墓碑的正面去看一下,我们先看这个党徽,这个党徽最初的设计是凸出来的非常富有立体感,但是在文革时期中山陵这个地方是遭到了红卫兵的破坏,当时红卫兵把这个党徽是完完全全的抹掉了,抹平了。一直到1981年的时候为了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中山陵又做了一次全面的修器,当是是把这个党徽恢复起来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印刻的修饰,而我们站在这里可以发现孙中山先生的墓碑并不是一个通碑而是分为三段,碑帽,碑身,还有碑座。碑的碑帽上面所刻的是朵朵的白云,碑座下面是连绵起伏的青山,之所以设计成这样的一所形式是有此来说明孙中山先生的他一生的功绩包括他本人的革命气节均是顶天而立地的这样一个含义。

下面我们在来这个墓碑的背面来看一下,走到这边我们可以看一下先生的这碑呢可以说是非常的奇特的,为什么说他奇特呢?因为在他的这块碑的背面没有任何的墓志铭,像当时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病逝之后国民党葬制委员会是委托了胡汉民和汪精卫来为孙先生撰写碑文,他们俩个在当时也是绞尽脑汁花了整整俩年的时间最后是一个字都没写出来,交了一张白卷,因为他们觉的孙中山先生他一生的功绩是实在是太过于伟大了,并不是用一些文字就能够表述的,而且自己本身也是才疏学浅,所以就决定让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留待于今,留给后人去评论。

但是我们在这个地方话也要说回来了,幸亏当时汪精卫没有在上面撰写碑文,如果要是汪精卫在上面题上碑文的话这块碑在文革期间能不能保的住都是一个问号了。

--------紫铜鼎---

那在第五层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对巨大的紫铜鼎,上面刻有“奉安大典”四个大字,是当时上海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葬礼而敬献的。那我们主要看一下左边的这个鼎,左边的这个鼎与右手边的有一个截然不同之处,当你走近你可以发现左手边的这个鼎的底部有俩个孔,这俩个孔实际上是弹孔被炮弹所击穿的,毁于当时1937年的12月13日,当时侵华日军进攻南京,有一支从汤山进攻的日本部队就遭到了在紫金山这一带设防的国民党部队的抵抗,俩只部队在这座山上发生过激烈的交锋,后来由于国民党部队的抵抗过于顽强,日军久攻不下所以就采用来远程打击炮轰这样一个策略,当时有一个榴弹炮弹落在了附近,炮弹的单片打穿了铜鼎,为我们留下了俩道历史的痕迹。包括我们现在在南京每年的12月13号我们都会拉响防空警报以此来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的30万同胞 。

------民族-民权-民生---------------------------

最高处那四个大字“天地正气”这四个字是出自孙中山先生他的一副墨宝,原文是“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那么至今这副墨宝还保留在我们中国台湾的中山纪念馆。下方所看见的是先生1905年在日本创立中国同盟会时所提倡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当时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先生所题写的民族他所代表的意识是反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也就是恢复我们汉人的统治政权;民权是博爱创立共和,民生他是最为重要,所以把他放在正中间的这个位臵代表的是土地和资产。

------总

结----

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喜欢紫金山,早在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就曾登山游览,同年4月1日被解除临时大总统之职后来这里打猎,看到这里山水相依,气势宏伟就有了他日长眠此山的想法,当然先生葬于紫金山不仅仅是个人愿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京曾是革命的策源地和临时政府所在地,先生长眠于此,表示了讨伐帝制和继续革命的决心。为了尊重孙先生的遗愿,由他的妻子宋庆龄和儿子孙科等人组成的葬事筹备处通过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最终有年近33岁的吕彦直设计的警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

吕彦直山东东平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留学美国康奈儿大学深造,回国后在上海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为了设计建造中山陵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在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身患肝癌,于1929年去世,年仅36岁。

吕彦直所设计的中山陵共有392个台阶寓意着当时的中国有3亿9千2百万人。台阶从下往上是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寓意着革命的道路是十分曲折的,需要同志们一同努力;而到了顶端从上往下看是只见平台不见台阶,寓意着革命成功之后的道路一定是一片平坦。也正是这种中西结合的设计方式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讲到这里,大家最关心的一定是孙先生的遗体是否仍在中山陵,孙中山先生生前很崇拜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列宁,所以孙先生逝世之前想和列宁一样安葬于水晶棺材之中,以供后人瞻仰,,但后来孙先生逝世时,苏联的玻璃钢棺材没能及时运到只好暂时安放在一口楠木棺材内,后苏联的水晶棺材送过来的时候孙先生的遗体已经入殓半个多月了,由于防腐措施不当,遗容已经不能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1929年6月1日,遗体从北京迁往南京,最后把孙先生的遗体安放在了卧像下5米处从美国订购的紫铜棺内,解放后蒋介石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幕式会损坏孙先生的遗体,因此作罢。所以现在孙中山先生的遗体仍在南京,仍在中山陵。

上一篇:校园文话下一篇:学校禁毒防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