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艺术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编精心整理了《描写艺术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人教版小学语文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学习了四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父亲的菜园》。这四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人物的精神品质,所选的事件很典型,并且人物的性格品质是通过难忘的细节闪现出来的,读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篇:描写艺术论文

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作文指导分析

◆摘 要:作文可以有效彰显出人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不论是语句或结构等方面知识关键点,或是观察与表达或思考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均能够通过作为做出有效呈现,所以作为教学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与影响。针对初中生而言,其作文对语言描写与心理描写的有效处理对作文的呈现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作文指导

作文写作阶段,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语言描写属于刻画人物的关键写作方法,人物语言源自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而心理描写则可以深入人物内心灵魂,对人物内心世界做出充分的展现与揭示,对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与思想情感做出充分表现。本文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对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作文指导做出分析探讨。

一、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概述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关键方法,其涵盖人物独白以及对话。独白能够对人物心理活动做出充分的表现以及反映,而对话可以使两人彼此之间的对话,同样可以使多人彼此之间的互相沟通。对人物进行描写的语言,应具备个性化,同时还应彰显出人物话语良好的艺术性。优秀的语言描写能够生动形象的对人物性格特点做出有效展示,并对其思想情感做出有力表现,对其内心世界做出充分反映。

心理描写,是位于文章中对人物处于相应环境所特有的心理状态与心理活动等做出的描写,属于作文写作时彰显人物性格以及品种的关键方法。主要以人物内心独白描写较多,能够反映出人物真实内心想法以及真实心声,讲述其忧伤、欢乐与矛盾等复杂的心理,使读者可以通过人物表象,对人物内心世界做出充分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突出文章关键重点与主要核心或是人物品德与思想情感。心理描写主要是对人物内心存在的心理活动做出充分描写,能够充分展示出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内心世界。基于此,心理描写成为彰显人物思想情感与性格特点的关键方法。不过,心理描写同样能够彰显出人物心路历程,以此侧面反映出其性格特点。

二、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作文指导分析

(一)通過内心独白,表现人物心理活动

内心独白即文章人物自身对自身讲述的话语。运用此种写作技巧方法过程中,一般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作文写作,好比电影中主人公思考过程中存在的画外音,这也成为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关键方式。针对人物心理活动方面,需要使用复杂繁琐或难以通过语言与行为等做出生动形象描写,则可以通过对此方法的合理运用做出有效描写,对人物心理活动做出充分保险[1]。

比如,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中“我往下看,感到阵阵眩晕目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的语句描写,通过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十分紧张与害怕的心理活动,生动形象的刻画描写出“我”由于十分绝望与惊恐而丧失信心与判断力,知识精神意志达到崩溃边缘的具体情形。

(二)通过幻觉描写,彰显人物内心世界

一般而言,当人处于十分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下,眼前或是耳边便会产生虚幻景象或是声音,且内容通常多为自身最为害怕见到或听到的内容。比如,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中“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的语句描写,属于明显的心理描写,由于悬崖上唯独剩下“我”自己独自一人,绝不会出现其他人,不过“我”却听到另一个人的声音,这也生动形象的反映出“我”由于孤独一人置身于悬崖之上,内心产生的害怕、孤独与恐惧的心理活动。

(三)学习心理描写,刻画生动形象人物

心理描写属于刻画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关键方法。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具体描写,可以有效深入至人物内心世界,并充分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彰显出人物复杂多变且丰富多彩的内心思想情感。比如,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心理描写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独自一人置身于悬崖的情况下,他头上冒着冷汗,身体紧张发抖、眼前阵阵眩晕、啜泣、呻吟,充分刻画描写出“我”内心存在的孤独与恐惧和害怕心理。征服悬崖之后,心理描写方面显得更加细腻,从恐惧害怕一步一步变化到巨大的成就感,通过心理变化的层次感对心理活动做出充分描写。因此,学生作文写作阶段,由于心理描写存在相应的不足与问题,通过对心理描写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可指导学生对作文做出调整与修改,位于合理的部分添加相应的心理描写,使人物能够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使作为变得更为丰富充实[2]。

综上所述,作文写作过程中,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是写作的关键部分,语言描写对人物做出清晰形象的刻画,人物语言源自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而心理描写则是对人物内心思想情感等做出的充分描写,可以深入人物内心灵魂,对人物内心世界做出充分的展现与揭示,对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与思想情感做出充分表现。基于此,作文指导教学阶段,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搭配结合,并掌握写作方法与技巧,以此书写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庞杰.言表我心,心随我愿——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作文指导[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2017:51-51.

[2]郭秀芳.作文教学:源于生活,回归课堂——以《写作指导之语言描写》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4(12):86-90.

作者:武晶

第二篇: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艺术之比较

摘 要: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炉火纯青的心理描写大师,然二者的心理描写却具有迥然不同的特色。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对传统的方式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氏独特的心理描写法归结为“心灵辩证法”,即注重心理过程本身,重视心理变化的整个“链条”、而非传统心理描写时只注重“链条”的两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写更是与众不同,他是“洞察灵魂秘密的人”,游走于正常的世界和病态的世界,他的心理描写注重深度,揭示人内心最深处的秘密,表现人心理的非理性、无意识和极端矛盾性。将这两位同一国家、同一时期且成就可相互匹敌的文坛巨匠放在一起比较,自然是难分伯仲,而本篇文章的目的也不在于评判出在心理描写方面孰优孰劣,而是为了探究他们在进行心理描写时的角度和侧重点到底有何不同。本文将以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一部爱情心理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享誉全世界的典型犯罪心理小说《罪与罚》为例,从客观角度,加之一定的主观态度去评判及比较两位大师的心理描写艺术。

关键词: 心理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夫斯基 心灵辩证法 无意识 复调

引言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这两位艺术大师可以说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顶峰代表,他们都拥有巨大的天才,达到了惊人地难以企及的艺术造就,憾动整个世界,给人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俄罗斯民族性的恢弘开阔及心灵的广度。列宁曾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①在描写浩荡的革命背景下社会以及家庭发生的种种事件之时,他呼唤并追寻逝去的人类的良心,希望人类的美好心灵能构建一幅道德完善、社会改良的蓝图。福楼拜赞叹他是“出色的心理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评论“人类心灵的知识是他的才华的基本力量”②。如果说托尔斯泰让我们看到心灵的广度,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则让我们看到了心灵的深度,让我们感受到直触灵魂的震慑。伯林曾引希腊哲人Archiochus“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一语来评价托氏和陀氏,认为托尔斯泰是“狐狸”,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刺猬”③。的确,托尔斯泰的创作是涉及广阔的艺术,有着浩瀚的历史背景和广阔的人类社会题材,作品内容非常丰富。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渴望的是终极的、一元的真理,亦即基督的真理,宗教、哲学和心理层面的探索是他所向往并着迷的,他或许不像托氏那么善于描绘宏伟而复杂的事件,但对于心理癫狂性的分析、对于人心灵最隐蔽的秘密的挖掘却几乎可以说是无人企及。瓦.罗扎罗夫在其著作《关于宗教大法官的传说》(1891)中指出:“与托尔斯泰伯爵相反,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的生活和人的精神中尚未定型的东西的分析家,展示的是人的良心深处、人的非理性的本性的集中点。”尼采则夸赞陀氏是他从那里学到一些东西的“唯一一位心理学家”④。

一、托氏的“心灵辩证法”与陀氏的“挖掘灵魂的全部深度”

读托氏的作品往往会被其主人公微妙的爱情心理状态深深吸引——《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眷恋娜塔莎时的幸福,《复活》里玛丝洛娃钟情于聂赫留朵夫时的羞涩,《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倾心于渥伦斯基时的胆颤、列文热恋吉提时的纯粹……一段段各不相同的爱情心理活动各具特色,让我们品味到主人公的真实情感。1856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发表了《列.尼.托尔斯泰伯爵的<童年><少年>和战争小说》,揭示了托尔斯泰小说心理分析的秘密,他认为与其他作家不同,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有一种特殊的方法:“……而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却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过程的形态的规律,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表达,就是心灵的辩证法。”⑤托尔斯泰自己亦曾说过:“心理描写主要在于描写人的内部的心灵运动,要加以表现的并不是运动的结果,而是实际过程。”⑥所谓“心灵辩证法”,即重视心理过程本身,而不再只描绘心理变化的原因和结果。托尔斯泰巧妙地对笔下每个人物的心理刻画地具体而细致,无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内心的波动多么突然,却不局限于瞬息之间的表现和刻画,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人内心世界连续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链环来描写,将人内心的如何从一种情感逐渐转变为另一种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无处不体现着“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在开始写《安娜.卡列尼娜》时,称它为“一部小说,我一生最好的一部。”⑦这是一部融合婚姻、爱情、家庭、激情、背叛等多个主题在内的鸿篇巨著。托氏描写的心理运动过程往往符合人物性格规律的要求,即使是人物前后心理的巨变,亦是有章可循,合情合理。以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莫斯科三次与沃伦斯基相遇时心理状态和变化为例:初次在莫斯科火车站与沃伦斯基见面时,那“荡漾在她明亮的眼睛和弯了弯朱唇的微微一笑”、“有意收敛的眼睛里的光彩”和“抑制不住的生气”,可看出安娜内心深处一直隐藏的对爱的极度渴望,但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的压抑占据上风;第二次并在奥博朗斯基家里与沃伦斯基跳舞时,她不由自主地感到“幸福和兴奋”,努力克制却又克制不住;第三次在火车上遇见沃伦斯基时,她很久没有回答他的问题,想表现出严肃的样子,“却又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和生气”,她想要摆脱沃伦斯基,可见到他时却不由自主感到高兴,已经不能克服自己那种被追求的愉快。三次相遇,安娜的心理逐步变化,虽然她渴望爱情,却又对此感到恐惧,力图回避,可克制力却逐次降低,激情和被抑制的生气逐渐被释放,而此阶段心理变化过程也为后来安娜为爱情不顾一切的心理埋下了前期心理铺垫。这种心理变化过程非常自然,并非让人难以捉摸。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托氏的心理描写都很简单而单线条地发展,而是托尔斯泰能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进行有条理的剖析,将它一层层、主次分明地揭示出来,使安娜作为一个生动的女主人公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与托尔斯泰着重展现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惯于捕捉那些转瞬即止,稍纵即逝,飘忽不定,捉摸不透的思想情绪⑧,着重刻画人在内心极端矛盾的心理状态,展现地是人的灵魂中善与恶的变幻以及与之相伴的内心斗争。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曾说:“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这并不正确,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的是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⑨他在给自己的哥哥的信中这样写道:“人是有秘密的,它需要猜测,也许多用一生的时间来揣摩,但是别以为我这样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我想成为真正的人。”⑩对于陀氏而言,人的内心是无法解释和充满神秘的,内心深处不只是善,没有经历过恶的善不能称作是真正的善。陀氏的作品,如《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让人看到基督与恶魔的斗争,在他的笔下,既有索尼娅、佐西玛长老、阿辽沙等对基督笃信不移的“圣人”式人物(索尼娅亦可看作“圣愚”式人物),又有斯维德里盖洛夫、拉斯科利尼科夫、伊万.卡拉马佐夫等意图抛弃基督靠近魔鬼的人物,信仰基督还是接近魔鬼是陀氏作品的重要主题,正是在这一主题下他展开对人类灵魂的思索和剖析。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的内心充满“善”与“恶”,因此在人类灵魂中既揭示了荒淫的“所多玛城罪孽”的惊险深渊,又展示了“永恒的白雪皑皑的神圣高峰”{11},而他笔下主人公常常也需要读者去猜测其心灵最隐蔽的秘密。与托尔斯泰有理可循、逻辑缜密的“心灵辩证法”不同,陀氏的作品往往强调内心世界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在其描写人物的心理的文字中常常伴随“вдруг(俄语单词,表“突然”)”、“что-то(表“某种”)”、“сам не мог бы обьснить”(表“自己也无法解释”)等词语;据统计,在《罪与罚》中,词语“странный(表“奇怪的”)”出现了约150次,词语“фантастический(表“幻想的、离奇的”)”出现了约30次{12},这些词语表明了小说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在思考“超人”是否有权杀死低等级的“虱子”这一“该死的问题”时倍感折磨,各种思想、声音构成的幻想和臆想已覆盖他的整个脑海。犯罪后,具有双重性格的拉斯科利尼科夫遭受更剧烈的心理折磨——怕罪行暴露的恐惧、对超人哲学的怀疑、对是否认罪的踟蹰、关于是否信仰基督的犹豫……我们往往难以预料和推测陀氏笔下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因为主人公的心理常常在瞬时间发生多次变化。正是从这样变化莫测的心理描写中我们窥探主人公备受折磨的灵魂;而读托氏作品时,常可以人之正常情理对人物心理进行推测,人物的心理变化往往不是瞬时间发生,而是阶段性演变,遵循情节及人物形象的一定规律。

二、托氏的“情感道德领域”与陀氏的“无意识病态领域”

陀氏笔下的拉斯科利尼科夫和托氏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内心均充满矛盾,然二人心里矛盾的范畴和特点却截然不同:安娜.卡列尼娜的矛盾属于世俗道德的范畴,而拉斯科利尼科夫的矛盾属于哲学宗教的范畴;安娜.卡列尼娜的矛盾心理具有正常的情理特点,而拉斯科利尼科夫的矛盾具有病态的无意识特点。

在题材上,托翁的作品大多描写具有道德伦理性质的事件,其笔下的人物心灵较为健全完整,也有着正常的思维逻辑,而陀氏倾向于描绘无意识病态的行为,“他所刻画的人物常常镌刻一颗病态的灵魂”{13}。小说创作题材、视角的不同与二人的出身、经历有关。托尔斯泰出身贵族,生活富足,心境平和,他关注的是宗法社会里人际间的情感与伦理,“他坚信世界具有自己稳固的结构和固定的道德基础”{14},因此在作品中彰显出肯定美好的道德品质、批判违背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念的思想。托氏虽然愿意相信个人的绝对自由,但他的“传统观念的根基是任何逻辑无法动摇的”{15},这一点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便可得到印证:安娜违背传统婚姻道德观、追求爱情和自由的结果却是倍受精神煎熬后的卧轨自杀,安娜的结局是托氏关于家庭婚姻的传统道德伦理观的取胜。

相比托氏完整健康的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是破碎和不完整的。他大半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时常在物质资源匮乏的状态下进行创作,他经历过极端的苦难——先是差点被判死刑,而后又是被长久的流放、遭受苦役。陀氏还患有癫痫症,造成他精神和心理的极端分裂——不发病时精神状态正常,发病时精神状态极尽癫狂,而正是这种精神分裂让陀氏具备了除常人正常视角之外的病态视角,使他在意识领域和非意识领域之间转换,在创作时对人物病态和无意识的心理分析尤其到位。陀氏的精神状态在很大程度使他具备了独特的洞察人之心理和灵魂的能力。茨威格所强调,陀氏是“文学界伟大的跨越界限者”,描绘人类灵魂中的“无意识、下意识与未探明的一切”{16}。在《罪与罚》中,我们便看到拉斯科利尼科夫大量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包括梦境、幻觉、呓语、胡话等,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主人公内心最深处的想法。比如,拉斯科利尼科夫在犯罪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摇摆于理智与非理智之间,虽“超人哲学”的理论给予他犯罪最绝对的动机和理由,但他内心极端矛盾,曾多次想放弃杀高利贷老太婆的想法:“难道我能去干这个吗?难道这是当真?绝对不是当真的。就是这样,为了梦想,自己在哄自己;儿戏!对了,大概是儿戏!”“噢,天哪!这一切多么令人厌恶!……这是荒谬绝伦!……我的良心竟能允许干这种肮脏的事!”而杀人的念头还是不知不觉还是从幻想变为了更可怕的形式,“他自己突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两眼一阵发黑”,拉斯科利尼科夫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意图杀人的潜意识,在杀人前最后一刻理智再次向他发问“难道那件事会发生吗?莫非真的会发生吗?”然而,幻想、梦境、无意识一次次缠绕他,病态心理最终战胜了理智。

相比洞察灵魂秘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是“洞察肉体秘密的人”,健康是肉的王国{17}。不同于陀氏病态艺术世界,托尔斯泰艺术发出的是健康之光。托翁描绘世俗道德主题下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理的发展,这种心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和主体自身能动性的结合,因此可以说“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与非理性的审美心理、无意识心理分析不是一条道路上的车”{18}。当然,尽管心灵辩证法的概念是以正常意识活动为主的,却并不是没有无意识或潜意识。托尔斯泰也写过无意识的作品。根据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考据,托尔斯泰早年曾有过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昨天的故事》(1851),是根据他精神分析日记写的,使用了无意识描绘等手法,非常近似于意识流作品。{19}在以后的作品中,托尔斯泰也并不是完全不写无意识,仍把它作为心理领域的一个部分表现,比重较小,还是以意识领域的心理描写为主。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卧轨自杀前穿城而过时意识朦胧紊乱,当时安娜脑海中“种种印象都分解为回忆和一些孤零零的感觉。时间……对于安娜来说,在她的痛苦中已经不存在了。现实在她看来,也已分解”{20},此时安娜脑海中的空间与时间已经解体、分离,而这是无意识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由此可以把这段心理活动描写看做是无意识领域的描写。

二、托氏的“说教性”与陀氏的“复调性”

托尔斯泰作品中人物心理活动是由他本身所操控的。作者站在“全知”的视角上,在描写人物间接心理语言时主观色彩较浓,在转述人物心理活动时常加上自己的看法或评论,让我们始终能感受到作家的存在{21}。“托氏关心的是良心的净化,这不仅是对一般的幸福的追求,而且是对个人端正品行的追求,是向正确的情感和未被扭曲的判断力的回归”{22},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我们也明显能感受到托氏的说教。托尔斯泰自身对肉欲是感到羞耻的,出轨后安娜身上彰显的欲望和性感更是让他受到干扰,他无法不将安娜置身于道德批判的境地,“女诗人阿赫玛托娃认为托尔斯泰对安娜的判决不公正,指责托氏把这部小说建立在虚假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23}。整个小说的主旋律是肯定列文与吉蒂的纯洁爱情,否定和批判安娜与沃伦斯基的“通奸”。托尔斯泰以广阔的视野涵括一切时代人类共有的经验,使平常人们的烦恼问题也能在其主人公的心中找到,托氏以自己的经验和道德标准告诉了人们应该如何做,“安慰读者的心灵,为每个人证明着他生存本身的意义”{24}。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的心理活动却不为作家的思想所左右,往往变幻莫测,难以预测,作者有意潜藏自己的身影,仿佛在作品中完全消失了。在转述人物心理活动时,陀氏极少评论,在描写间接心理语言时常常又带有直接心理语言的性质。他的作品具有多声部、对话性的复调特征。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有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了复调{25}。在《罪与罚》中,每个人物都有发表自己声音的平等的权利,作者的声音也只是其中一个,并没有好坏之分。小说的心理描写也具有复调性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人物心理的对话性。《罪与罚》中,拉斯科利尼科夫的心理便充满对话性,他既热爱人们又对一切感到厌恶,既想认罪又想掩盖罪行,既相信“超人哲学”的理念又对基督存有信念。他内心的声音尤为复杂,他由于难以承受犯罪后的恐惧心理和精神分裂状态而选择认罪,但他并没有真正“认罪”——在西伯利亚流放初期他仍然坚持认为自己杀死“虱子”老太婆不仅无罪反而对人类有益,同时他并不承认超人哲学的失败,并未接受基督信仰。他心灵的真正解脱也是发生在一瞬之间——在他真正爱上索尼娅的那一刻,他感受到了爱情和温暖,心里便想:为什么不接受索尼娅所信仰的基督教呢?于是他释怀了,阳光照进了他的内心。可见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在转瞬之间,难以预料却又意味深长。这种人物心灵善与恶的盘旋和斗争描绘得深刻而莫测。

结语

本文从文艺心理学的三个方面对比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艺术上的不同,描述了托氏和陀氏心理描写的总体特征。托氏和陀氏的心理描写艺术各有各的特色,我们无法判断谁的心理描写更胜一筹。我们认为,二位大师的心理描写艺术都非常精湛,托氏作品的心理描写更具体而有逻辑,陀氏作品的心理描写更抽象和深刻。陀氏的心理描写更加隐晦和难懂,却更能感受精神的狂欢,能发现自己内心潜在的秘密和矛盾。除了总体心理描写艺术上的不同,在具体心理描写技巧上二位大师也是各有特色的,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例如,在共同点上他们均非常善于运用内心独白、外部环境心理化等作为心理描写的方法;不同点上,托尔斯泰善于通过具体的肖像描写、眼神来表现人物丰富的情感,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常通过抽象的而简单的肖像描写、笑来表现人物神秘的心理;托氏在进行心理描写时常使用比喻的手法,而陀氏注重用人物对话、梦境、呓语、幻觉来剖析人物心理。我们将二位大师的心理描写艺术进行比较,并不是为了下结论谁的心理描写艺术更精湛,而是为了在对比中更加突显各自的心理描写特色,从而对二位大师的心理描写艺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这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解读他们的作品。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0.

②唐大建.心灵的辩证法: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艺术[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3).

③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0a3e4901014gv7.html.

④彭可巽.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9.

⑤西方文论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426.

⑥(转引)莫蒂寥娃.列.尼.托尔斯泰的世界意义[M].苏联作家出版社,1957:144.

⑦[英]亨利.吉福德,著.龚义,章建刚,译.托尔斯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6.

⑧周永福.俄国社会两面不同的镜子[J].外国文学研究,1984(3).

⑨刘昭.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心理的描写[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3).

⑩徐振亚,冯增义.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版,VOL7:103.

{11}彭可巽.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

{12}Карелин Алексе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Психологизм у Льва Толстого и Фёдора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2013, http://www.proza.ru/2013/10/18/1505.

{13}周永福.俄国社会两面不同的镜子[J].外国文学研究,1984(1).

{14}亨利.吉福德,著.龚义,章建刚,译.托尔斯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2.

{15}亨利.吉福德,著.龚义,章建刚,译.托尔斯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3.

{16}彭可巽.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18.

{17}方汉文.西方文艺心理学史[M].陕西人民出版,1999,第1版:301.

{18}方汉文.西方文艺心理学史[M].陕西人民出版,1999,第1版:302.

{19}列夫.托尔斯泰传[M].青年近卫军出版社,1963:115.

{20}方汉文.西方文艺心理学史[M].陕西人民出版,1999,第1版:307.

{21}(转引)张胜难.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技法之比较[J].辽宁教育学院报,1994(4).

{22}亨利.吉福德,著.龚义,章建刚,译.托尔斯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2.

{23}同上,第71页.

{24}同上,第145页.

{25}历晓云.巴赫金复调理论诗学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D].东北师范大学,2008.

参考文献:

[1]列.托尔斯泰,著.周扬,译.安娜.卡列尼娜[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第1版.

[2]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李薇薇,译.罪与罚[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5.

[3]亨利.吉福德,著.龚义,章建刚译,托尔斯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方汉文.西方文艺心理学史[M].陕西人民出版,1999,第1版.

[5]彭可巽.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叶尔米罗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

[7]张胜难.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技法之比较[J].辽宁教育学院报,1994(4).

[8]陈际衡.说尽心中无限事——论列夫.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2(1).

[9]唐大建.心灵的辩证法: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艺术[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3).

[10]宋治逸.从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列夫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艺术[J].青年文学家,2013(8).

[11]周永福.俄国社会两面不同的镜子[J].外国文学研究,1984(3).

[12]雷芳.洞察人物心灵的大师——-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艺术[J].杭州师专学报,1997(4).

[13]陈迪,吴明明.论《罪与罚》中的心理描写[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7).

[14]历晓云.巴赫金复调理论诗学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D].东北师范大学,2008.

[15]阮永健.论巴赫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对话性的叙事艺术特征[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4(2).

作者:董梦菲

第三篇:选择典型材料,抓住细节描写

人教版小学语文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学习了四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父亲的菜园》。这四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人物的精神品质,所选的事件很典型,并且人物的性格品质是通过难忘的细节闪现出来的,读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本单元习作教学中,要求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作文,笔者觉得学生在具体作文的时候,刚刚学过的一些写作手法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学生会写出佳作来,故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三个环节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一是轻松回顾,愉快导入;二是众多事件,抓住典型;三是用心修改,注意细节。以下笔者将从这三方面谈谈本节课的教学。

一、轻松回顾,愉快导入

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的启发中,学生回顾了本单元的内容,笔者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本单元学过的四篇课文,分别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回顾这一环节,在轻松愉快中结束后,我抓住时机,顺水推舟诱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有些人,如你的老师、亲朋好友,或是仅有一面之交的陌生人,有没有让你难忘的能产生敬佩之感的人?为什么?这个问题先让学生分组畅所欲言地讨论,然后单个回答。这一环节是为作文《我所敬佩的一个人》的材料做准备的过程。学生心中所敬佩的人,其理由五花八门,口头表达出来的事件也就显得零乱,需要整理,去其糟粕,选择典型,如何在众多的事件中选择典型事件来表现同学们心中所难忘的人呢?这就进入下一个环节:选择典型材料。

二、众多事件,抓住典型

表现一个学生心中敬佩的人,可写的材料很多,如有些同学谈到在她生病住院的时候,陌生的护士阿姨就像妈妈一样细心照料她,给她剪指甲、讲故事、削苹果吃,还有打針时小病人一点都不觉得疼等,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一个月的住院期间,小作者心中的这位护士阿姨确实是值得敬佩的,是不是把这些事不加选择,一股脑儿全写进去呢?学生写作文最大的困惑或许就在这里,护士阿姨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就需要选择最能表现护士阿姨的品质(对病人的热心关怀,不辞劳苦,不嫌麻烦,热情善良,细心周到)的事件来写。但护士阿姨给你讲故事和打针一点都不疼这两件事就是很典型的事件,能表现护士对病人的关心和细心的精神品质。那么就应该详细去写,阿姨给你讲了什么故事?讲故事时阿姨的神态如何?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讲故事时是早上还是傍晚?病房的环境如何?外面是不是白杨树也在静静地听阿姨讲故事?阿姨的这个故事你现在回想起来感受又是如何?如能这样写,相信你所敬佩的这个人就会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达到感人的效果。举一反三,写其他的人也应该这样。当学生明白了如何从众多事件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感动读者时,我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进行片段练习,只写一件事,并说明这件事表现了你敬佩的人怎样的品质,要写得感人。然后鼓励学生当堂朗读。

三、用心修改,注意细节

听完学生的作文,笔者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就是学生的作文能抓住典型事件来写,但写的不是很感人,有说教的意味,究其原因,是缺少细节描写。什么叫细节描写,这在讲课文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只是学生很难学以致用,我让学生再次打开课本找找《鱼游到了纸上》一文中,描写残疾青年画金鱼的句子,还有《全神贯注》一文中描写罗丹的句子,细细品味细节描写的作用。我告诉学生老一辈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不教,学的目的是为用。我们在这单元中学过的几篇文章,细节描写的手法值得我们共同学习,你们的文章中有了细节描写,文章的真实性增强了,可读性当然也提高了,你的文章会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感动读者。你们的文章也会避免大而空的毛病了,细节描写的基础当然要善于观察身边的生活。我让同学们把自己写好的作文下课后好好修改,注意多想想选取事件是否典型?是否用了感染力强的细节描写?

幼稚可爱的小学生的心灵是美好的,他们对身边的人事有自己的思想,爱憎分明,能坚持引导,边学边练,学生的写作会有很大进步的。教师是一盏灯,指引着学生不断走向光明的前程,在作文教学这一方面,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更需要老师悉心得法的指引,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学以致用,不断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作者:张晓瑞

第四篇:心理描写片段作文方法指导

片段作文常见的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五种,这里谈谈心理描写片段作文的方法。为了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情绪情感加以描绘,这就是心理描写。心理描写能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向读者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在片段作文考查中,心理活动描写要结合文本中的典型环境,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合乎文章主题。心理描写主要分两大类:直接心理描写、间接心理描写。直接心理描写包括内心独白、心理状态、梦境和幻觉描写等;间接心理描写包括神态、动作描写和环境烘托。

怎样写好心理描写片段作文呢?

首先,学习内心独白的描写方法。内心独白一般采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内心,如思想、情绪、感受。通过人物的自我表述,借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以丰满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如: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最后一课》)

片段训练:语文老师把昨天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心里很紧张。

示范表达:语文老师把昨天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让我得一次高分,好让父母高兴。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其次,学习用梦境、幻觉来描写心理。梦境、幻觉描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描写。通过对人在梦境里、幻觉中产生的感觉的描写,表达人物的某种心境、意念,曲折地反映客观现实,加强艺术效果。人物的心理用梦境和幻觉表现,能增添抒情和浪漫色彩,梦中或喜或悲、或笑或泣,往往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情的曲折反映。

如: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

片段训练:听说老师要打电话告诉我爸爸,说我上课玩手机,我害怕极了。

示范表达:听说老师要打电话告诉我爸爸,说我上课玩手机,我心里害怕极了。仿佛看到爸爸愤怒地朝我走来,猛地朝我脸上“啪啪”地打耳光,在一旁围观的同学哈哈大笑。

再次,学习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反映心理的方法。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是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的重要方法,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神态和动作表现出来的。

如: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故乡》)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背影》)

片段训练:爸爸援藏休探亲假回来,我高兴地迎上去。

示范表达:爸爸援藏探亲快到家了,我忙理了理衣领,拉了拉衣角,跨出大门。远远地看见小区门口拉着行李箱的爸爸,我飞快地向爸爸奔去。爸爸连忙放下行李箱,挥着右手,微笑着道:“宝贝,还好吧?想死我了!”我张开双臂扑向爸爸,抱着他,把脸紧贴着他的胸口。他抚摸着我的脸颊,轻吻着我的额头。

最后,学习景物烘托心理的方法。茅盾先生说:“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意味着“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我的叔叔于勒》)

片段训练:期中考试后的一个晚上,我到了家门口,却不敢进家门。

示范表达:期中考试后的一个傍晚,天色渐渐暗下来,远处的小鸟纷纷归巢了。周围的一切都静下来了,只有树叶发出簌簌的声音。我徘徊在小区门前,月光照在我的身上,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一个寒噤。抬起头,一轮孤月高悬,寂寞千年的嫦娥何时能逃离寒宫?忽然,我听到家门“吱”地开了,迎接我的是温暖的灯光……

(李敏,长沙市长郡中学优秀青年教师)

作者:李敏

第五篇:细节描写如何“细”写

摘 要:细节描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结合一堂成功的细节描写作文指导课,对课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小学作文指导课的教学原则。建立在对学情、班情深刻把握上的“班本化”教学是其关键。

关键词:细节描写;小学作文指导;班本化教学

作文指导课是作文教学的重要课型,而细节描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本校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笔者为六年级班级执教了一堂公开课——《细节描写》作文指导,获得了听课师生和家长的好评。下面以此为例探讨小学语文作文指导课的教学原则。

一、《细节描写》作文指导课例

课前,笔者布置小练笔,让学生选一个同班同学进行描写,要求写出这个同学的特点。课上,设置了“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让小作者朗读自己的佳作,让全班同学猜写的是谁。此环节产生了课堂的第一个高潮。

【教学片段1】

生1:(有感情朗读)小胖有一对小小的眼睛,大大的耳朵。他整天笑嘻嘻的,远远地望去,活像一个弥勒佛。小胖说:“这是上天的恩赐,特地给了我一副佛像,让我去做佛。”说罢,惹得我们都大笑起来。小胖也露出了他那洁白的牙齿。

师:猜猜他写的是谁?

生:(异口同声)嘉嘉。

师:哪句写得最精彩?

生2:他整天笑嘻嘻的,远远地望去,活像一个弥勒佛。

师:这是什么描写?

生:肖像描写。

师:还有哪个地方表现了人物的个性?

生3:小胖说:“这是上天的恩赐,特地给了我一副佛像,让我去做佛。”

师:很棒,这是什么描写?

生:语言描写。

师:是啊,这里的肖像、语言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写出了个性,所以我们一下子就能猜出写的是谁。嘉嘉同学,我来采访一下你,你觉得这段文字写得像你吗?

生4:像。

……

接着,请另一学生朗读自己的佳作,引出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为了提升难度,笔者给出另一个任务:添油加醋——扩句“她骂他是坏人”,让学生恰当添加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场景等描写扩句成段。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在彼此的句子上一点点增加细节,创作出了很多精彩的描写。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让描写更精彩。

【教学片段2】

生5:她生气地指着他的鼻子,脸涨得通红,整个人像一个充满了气的球。

师:非常不错,运用了比喻的方式,让我们好像看到了她一样。

生6:我还有补充。她生气地指着他的鼻子,满脸涨得通红,腮帮鼓得像一个球。她气得浑身颤抖,用手指着他骂道:“你真是个坏人!”(学生边说边做动作,显得义愤填膺)

师:非常棒,他还加上了表演,掌声送给他。

师:还请想一想,主人公为什么要骂他呢?可以添加什么场景呢?

……

学生妙语连珠,创作的片段越来越具有戏剧性。全班气氛热烈,不断有人踊跃抢答。最后,笔者出示参考段落,让学生扮演主人公,读出人物的情感。全班学生非常投入地朗读,最后还纷纷伸出手,指着前方,一个个怒目圆睁地说:“你真是个坏人!”学生的精彩表现赢得了家长们热烈的掌声,把课堂推向了第二个高潮。

课后,听课老师和家长们都给了这节课很好的评价。有家长在反馈表中评价道:“将一个抽象的知识‘细节描写’讲述得活泼生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发言不断带给我们喜出望外,老师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性!”学生的精彩表现和家长的高度评价让笔者很受鼓舞,也以此为基础对如何上好作文指导课进行了更深的探讨。

二、细节描写如何“细”写

反思这堂课之所以能让学生较好地学会“细”写细节描写,主要是做到了这几个方面,笔者认为这些也是上好作文指导课应注意的教学原则。

1.课堂举例应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和习作

教师的举例往往源自课文或名家作品,这有益于开阔视野,但实践中许多学生对这些佳作仅停留在欣赏层面,没有产生共鸣。同班同学的例子则不然,学生对此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并且,同班同学的习作也更接近彼此的“最近发展区”,易于模仿和超越。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笔者认为,最好的范例就来自于学生自己的习作。课例选取了两篇小练笔作为范例,设置了“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并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由易到难进行综合训练。

2.切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先直观体验,再引入概念。学生通过看视频、做游戏,对细节描写及其作用先有了直观体会,再进行细节描写概念的学习,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融入表演、朗读等多种活动。课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时而朗读范文,时而采访被写同学,时而边读边做动作,并请班上的“小戏骨”进行表演,活动多样,学生兴趣盎然。学生的课堂表现比预期更精彩,在课堂上碰撞出许多思维的火花。

3.“班本化”教学是上好作文指导课的关键

这个细节描写的课例是一堂作文指导课。管建刚老师提出,作文讲评课是“班本化”教学的典范。笔者认为,作文指导也应该成为“班本化”的教学典范。

课例选取班上的鲜活例子,结合本班学生喜愛表演的特点,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基础,重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激活他们思维,为之后写作打下良好基础。本课重点进行细节描写的基础训练,细节描写的高阶训练则在之后进行,这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实践证明,在充分了解学情、班情基础上的“班本化”作文指导课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思维金矿。笔者在课例中的每个步骤都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关键处予以点拨、强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作文知识,学会怎样把细节描写写“细”。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创作任务中获得了成就感,同时在快乐中学会了写作。

参考文献:

[1]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但武刚.教育学案例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编辑 鲁翠红

作者:傅明

上一篇:民族文学论文下一篇:内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