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总结

2022-04-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学考试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心理学考试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 心理学考试提纲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心理状态:注意、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理论任务;第二,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

1、心理学及结构(个体心理系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子系统。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就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称之为心理状态。

灵感、激情、犹豫等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

以上所述,就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内容、学科特点、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研究教与学的心理规律的学科。它不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社会交往,而且也强调数量化的客观科学研究;它最关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事情,但也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因此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与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

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和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第一 ,探索、构建本学科的

水平的教育实践任务。

3、学习及作用?学生的学习?大学生学习特点

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社会现象。人类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地过程。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地基本手段。作用: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1)获取知识。人们要获得知识,就得通过一定形式和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2)发展智能。人们通过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的智力和能力。

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

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

动机的形成。

1、需要过某些刺激使人发奋起来。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的分类;

1、计划性,

2、间接性,

3、高效性。

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把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增强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发展。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4、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以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接受学习是将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发现学习是指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5、动机与基本结构?动机的机能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动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其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是动机形成的内在基础。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一旦有需要,就会设法满足这个需要,只要外界环境中存在着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个体活动的动机就可能出现。但是只有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的动机,还要有诱因的作用。

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6、学习动机?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刺激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学生的行为要受到动机的支配,动机的激发是指通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起源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5)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7)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7、学习迁移及类型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

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类型:

1、普遍迁移与特殊迁移(根据迁移范围的大小划分)。前者指的是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较小,后者指的是观念或态度的迁移,范围较大。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前者指的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后者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前者是指习得的概念和一般规则在新情境中的简单运用,一般不会产生新的规则;后者是指习得概念和规则在新情境中运用之后产生新的高级规则。

4、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前者是指经过充分的变式练习之后,技能运用达到了自动化境地,这样技能就可以产生自动迁移,不需要反省认知的参与;后者式指在新的情境中有意识地运用先前学习地

抽象知识解决问题。

5、两类知识迁移。把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类,共四种迁移(程序-程序,称述-成陈述,程序-陈述,陈述-程序)

8、问题解决?问题情境?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那些? 问题就是疑难、疑惑或难题,就是个体所遇到的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的疑难情境。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它通常具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其主要形式有两种: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前者解决的是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没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

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

景和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在问题超过了个人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或隐蔽不清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

1、情绪与动机。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3、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

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5、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十事物叫原型。原型对事物产生启发作用就是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者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9、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十事物叫原型。原型对事物产生启发作用就是

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者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10、元认知

元认知是一种学习策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知道何时做什么、如何做,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与控制。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三种:

1、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有两种具体的监控策略-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

3、调节策略,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学习行为,使他们能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11、作为教师,你是如何理解高校教师角色的?

角色,亦即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专业性,教师具有多种角色。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教师的角色划分为: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

2、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

2、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角色;

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

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

6、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总的来说,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为了完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12、创造性及其实质?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高校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力就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成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具有以下的属性:

1、创造能力是由个人产品决定的;

2、创造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

3、创造能力是由测验和评价结果决定的,

4、创造能力与人格特质有关,创造能力决定于某种人格特征与动机特性。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可以概括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

1、认知因素,包括智商、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方面。研究表明,高创造力必须由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创造力一般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者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去理解问题的含义和结构,去寻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

2、人格因素。创造力与创造者的人格特质关系更加密切。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对创造力的形成尤其有很大影响。

培养创造力应着重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通过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每个人的创造力可以充分地挖掘出来。综合教育心理学地研究,应该训练大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1、发散思维法。发散思维训练是训练创造性思维地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主要内容是用途发散、结构发散、形态发散、方法发散。

2、类比思维法。类比思维法是根据两个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3、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指从一定的事物、事理和观点、方法等相反或相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

4、转换思维法。转换思维法即指通过对某种观念、理论或策略、方法等进行变换,而使问题最终获得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方法。

5、直觉思维法。训练大学生直觉思维的途径和方法有: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进行灵感性思维训练,进行整合性思维训练,进行猜测性思维训练。

13、品德、品德心理结构及相互关系?道德意识的形成过程?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

1、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于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以及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与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目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是道德意识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

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品德结构中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整体中。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调节作用;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动力;道德行为是品德的综合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精神支柱。

14、耶克斯多德逊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多德逊(Dodson)研究发现,动机的激活水平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呈现倒 U 型的函数关系:激活水平太低,影响行为效率;激活水平过高,行为发生紊乱,同样缺乏行为效率;而当激活水平适当时,其行为效率高。由此提出了著名的耶克斯-多德逊定律。研究还发现,动机激活水平与任务难度之间的关系。认为最佳的动机激活水平与任务难度有关:任务越容易,动机激发的水平高;任务越困难,动机激发的水平越低;而任务难度中等时,动机激发水平适当。根据这个理论,科学设计大学生学习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活水平,从而实现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优良成绩的目的。

15、你是怎样认识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价大学生心理健

康的标准有哪些?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

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

2、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

3、个性特征的行对稳定性原则。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试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的心理因素在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下运作的综合体现。

根据心理健康界定的原则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角色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健全;

4、人格统一完整;

5、自我意识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16、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高等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高校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1、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

2、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3、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

4、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17、心理定势?功能固着?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

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问题,思维定势就可能使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表现出消极影响。

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心理定势和功能固着都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都是指以前的观念或方法对解决现有的问题的影响。不同的是,心理定势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问题,表现出消极影响。而功能固着则会干扰和限制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18、自我意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如何帮助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首先,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与动物心理的基本特点。最后,自我意识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充分性、完整性与社会性。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水平得到增强,更具有完整性、社会性。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变得客观主动全面,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有着深度的认知,并强烈关心自己的社会发展,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

二、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与敏感性。大学生自我体验十分丰富,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从方向上有正有负,在层次上有深有浅。同时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仍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而且敏感性极强,他们对涉及

“我”以及与“我”相联系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敏感。

三、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独立性与自主性。随着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的深入,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增强,经验增多,行为过程中常能以社会行为规范和内心自省信念要求自己,自控意识明显提高。

四、大学生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与现实性。自我规划是自我意识中重要的因素,大学生的自我规划,在动机上由波动性向稳定性发展,在目标上由短暂型向长远型发展,把较长远的目标作为规划的重点,在内容上,大学生逐步能结合自己的实际,都自我规划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判断,由幻想到实际。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是在社会和大学生自我的教育中逐步实现的。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教育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逐步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一、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入手,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导向系统。

二、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自我意识的完善归根结底是依靠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最终形成的。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更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自我意识各成分的协调发展。

在高校中要引导大学生及时、恰当、有效地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实现自我与理想自我地积极统一,这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也使自我完善的过程。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其自我意识完善的基础。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

2、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认可、肯定的态度。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客观展示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助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有助于密切人际关系。

3、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19、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及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知识学习,并将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维护和促进意义重大。

1、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

2、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3、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1)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2)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3)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4)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要综合考虑,从多方面着手。

(一)优化社会环境。

1、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

师生活条件;

2、深化教育改革,个性品质 减轻教师心理压力;

3、提高培

训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感;

4、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塑教师形象;

5、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师心理素质。

(二)完善学校管理。

1、优化学校环境;

2、端正领导作风;

3、健全激励机制;

4、密切人际关系;

5、开展健康休闲。

(三)注重自我维护。

1、树立科学观念;

2、进行身体锻炼;

3、学会科学用脑;

4、丰富业余生活;

5、扩大人际交往;

6、善于调节情绪。

20、人际交往的功能及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功能:

1、信息交流功能;

2、促进发展功能;

3、协调整合功能;

4、自我认识功能;

5、心理保健功能。

影响因素:

1、仪表;

2、空间距离;

3、交往频率;

4、相似性;

5、互补性;

6、能力;

7、

第二篇:《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目总结

题型:名词解释 5个;简答 4个;辨析(改错) 4个;论述 2个

名词解释——

第一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 1. 个性心理(P3):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 2. 高等教育心理学(P14):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得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第二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1. 教师胜任力(P43):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觉察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2. 教育机智(P41):教师的胜任力的一种,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3. 教学反思(P34):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4. 自我效能感(P31):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 5. 教师期望效应(P30):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当随机告知教师哪些学生预测未来发展很好之后,会使得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这些学生的态度发生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 6. 教学监控能力(P37):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分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7. 教师角色(P25):传道授业解惑,既是社会角色,又是这一角色的承担者。教师主要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8. 教学风格(P28):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9. 教学效能感(P31):效能感指自己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第三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1. 心理发展(P5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第四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 发现学习(P95):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2. 接受学习(P95):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3. 学习(P74):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人类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第五章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1. 归因(P97):个人会将其成败原因归结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而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结广泛地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 2. 动机(P87):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3. 学习动机(P89):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之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4. 强化(P96):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强化是形成和巩固行为的重要条件。人们为什么具有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5.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P101):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多德森研究发现,动机的激活水平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呈现倒U型的函数关系:激活水平太低,影响行为效率;激活水平太高,行为发生紊乱,同样缺乏行为效率;而激活水平适当时,其行为效率高。 第六章 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1. 学习迁移(P103):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它不仅存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认知策略和态度品德的学习之中。

第七章 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学习 1. 学习策略(P147):加工信息的方法与技能,是学习者为影响其如何加工信息所使用的各种行为,着些行为包括画线、概述、复述等方法的使用;是具体的学习过程和步骤,能够增进知识的获得和储存,以及信息利用的一系列过程或步骤,是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学习事件;是学习认知的调控技能,是学习者习得的、用于改善自己在某一学习任务上得表现,并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一组或多组方法、技巧或程序。 第八章 大学生的问题解决及创造力培养

1. 创造力(P188):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2. 创造性思维(P200):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包括1.发散思维法2.类比思维法3.逆向思维法4.转换思维法5.直觉思维法。 3. 定势(P182):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第九章 大学生的品德及自我意识及其培养

1. 自我意识(P224):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对自己发生的动作或行为,采取的决定,逻辑推断、生活体验等的组织、调节与控制,使自己的整个心理活动系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周围现实发生相互作用。

2. 品德(P207):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3. 品德心理结构(P209):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1. 心理健康(P261):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简答——

第一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

1. 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及其对象。(P12)

答:学科特征: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

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和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对象: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2. 试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14)

答: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师、学生心理、大学生学习心理、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3. 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P14)

答:(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是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探索、构建本学科的理论任务;以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实践任务。 4. 简述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20)

答:(1)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2)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3)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4)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第二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1.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P51) 答: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微型教学(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3.教学决策训练;4.教师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 2. 简述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和作用。(P31) 答: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影响和作用:1.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2.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教师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影响学生,呈正相关);3.教学效能感的作用机制(环境+自身教学效能感教师行为学生自我效能学习能力与成绩)。 3. 简述教学反思的过程。(P35) 答:1.具体经验阶段;2.观察分析阶段;3.重新概括阶段;4.积极验证阶段。 4. 简述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P27) 答:(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3)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4)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5)教师的举止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5.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P31) 答:(1)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2)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6. 简述教育机智的表现方式。(P42) 答: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7. 简述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P27) 答: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2.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讲演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以学生集体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3.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热情和同情、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4.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皮格马利翁效应);5.教师举止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8. 简述专家教师的特点 (P49) 答:1.有效运用组织化的专门知识;2.高效率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因为专家教师善于利用认知资源、善于监控自己的认知执行过程、善于将“节约”的认知资源再投入到更高水平的超出非专家的能力范围的认知活动);3.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9. 请列举出几种常见的教学反思方法。(P36) 答: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10. 试述皮革马利翁效应的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P29) 答: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1968年,美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做了一个著名实验:对班级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随机告诉教师某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八个月后这些学生成绩进步了,教师也给出了好的品行评语。这是由于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这些预言学生态度发生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借用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所命名的这一效应,又叫教师期望效应,说明积极的期望能引导积极的方向,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促使学生向期望方向发展。应用这一理论,教师应对学生表现出期望和鼓励,对学生产生积极促进的好的影响。

11. 简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胜任力。(P

31、43) 答:效能感指自己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师的胜任力就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觉察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2. 简述教师胜任力及其结构。(P43) 答:定义见上题。胜任特征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六个层次。教师的胜任力特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能力(知觉或信息收集技能、决策技能、执行或实施技能)、专业态度或价值观。 13. 简述教育机智及其影响因素(P41) 答:教师的胜任力的一种,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影响因素: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第三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1. 简述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P64) 答:(1)大学生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与情感不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都存在两个对立的方面,其基本表现形式有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紧张与松弛、强与弱等。在一定条件下,相反两极的情感可以互相转化。(2)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和波动性(3)大学生情绪的丰富性和复杂性(4)大学生情绪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不同年级阶段大学生情绪的特点,不同层次大学生情绪的特点(5)爱情逐步成为情感体验的重要方面。爱情是人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异性友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一种特殊情感,诚挚的爱情可以塑造和谐完善的人格。(6)大学生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获得了高度的发展,日趋成熟、稳定,并逐渐成为个性特征的一部分。 2. 大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P62) 答:1.理论型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2.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进一步增强;4.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显著提高。

3. 简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P58) 答:1.大学生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2.大学生求知欲与识别力之间的矛盾;3.大学生渴望独立与仍然依赖的矛盾;4.大学生情绪与理智的矛盾;5.大学生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6.大学生性生理与性心理的矛盾。 第四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 简述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P85) 答: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2. 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与学习的作用。(P8

4、76) 答: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②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学习史。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学习的作用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获取知识,即通过一定形式合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使人从“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成为有知识的人。(2)发展智能,学习活动的过程使思维得到发展,而且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也相应得到发展。(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简述学习的作用。(P75) 答:(1)获取知识,即通过一定形式合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使人从“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成为有知识的人。(2)发展智能,学习活动的过程使思维得到发展,而且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也相应得到发展。(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1. 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和结构。(P89) 答:激活、指向和强化的功能。结构:学习需要与诱因、学习期待。 2.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有哪些?(P93) 答:(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复杂性(3)学习动机的间接性(4)学习动机的社会性(5)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第六章 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1. 简述影响学习迁移因素有哪些?(P113) 答:1.客观因素(存在相同成分的学习内容、较高概括程度的已有知识);2.主体因素(学习者的技能和策略掌握水平、学习者的迁移心向) 2. 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哪些?(P113) 答:同上题。

3. 简述如何促进大学生学习迁移。(P113) 答:1.合理安排教材,科学确定教学目标;2.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不能只讲学生手中的教材内容);3.指导学生合理编码,科学组织知识;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设利于迁移的学习情境;5.进行有效的对比学习,促进迁移的发生;6.运用教学方法促进迁移,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7.帮助学生建构迁移心向,利用学习策略促进迁移;8.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促进迁移。 4. 简述研究学习迁移的实践意义。(P107) 答:

1、实践意义(1)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迁移可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也会对毕业后的工作产生影响,做到学以致用。(2)对教师来说,学习迁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2、理论意义:学习迁移问题是整个学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和突破口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对整个学习规律的揭示,有助于推动整个学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第七章 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知识策略的学习 1. 技能学习的条件。(P142) 答:1.动作技能的学习条件(内部条件:“执行性子程序”,外部条件:提供有关子程序的知识、正确演示执行过程、创设练习情境);2.智慧技能的学习条件(辨别概念规则问题解决) 2. 简述知识的结构。(P120) 答: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3. 学习策略的特点与要素有哪些?(P1

49、148) 答:(1)特点:①学习策略的主动性特征,贯穿于学习策略实质性的东西实际上是它的主动性。②学习策略的艺术性特征,所谓“策略是指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和斗争方式。③学习策略的对策性特征,学习策略总是在学习者面对具体的任务时为解决具体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方式,它具有非常明确的母的,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④学习策略的有效性特征,学习具有目的性,为达到学习目的,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能够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2)要素:①认知能力与学习方式,认知能力主要指一般的认知水平及发展状态,如观察、记忆、思维等品质方面的特征;也指一些具体的技能技巧,如读、写、算的技巧,组织、表达,操作、创作方面能力等。学习方式主要由一般的学习方法组成。②认知策略与学习技巧,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组成成分。学习技巧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用于提高学习效率,监控学习进程的方法。③元认知技能与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通过自我报告和回答一系列关于思维过程的问题而逐步形成,直至养成自我评价习惯。当学生认识到不同学科的学习活动的相似性时,他们就开始学习策略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了。 第八章 大学生的问题解决及创造力培养 1. 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P180) 答:1) 情绪与动机。积极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 2) 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景与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3) 定势,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使人们按照某种较为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 4) 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一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5) 原型启发,原形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点,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2. 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P196) 答:(1)创设促进大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2)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3)塑造大学生创造人格(4)训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3. 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P194) 答: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

(1)认知因素 ①智商。高智商可能创造力,反之低智商一定没有创造力。②领域知识。创造力一般都要有一定的领域知识作为背景。③策略性知识。 (2)人格因素 ①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②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③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以上都是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

4. 解决问题的一般认知过程有哪些?(P178) 答:英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四阶段:准备收集信息阶段——由刺激情境发现问题及寻求解题线索;深思酝酿状态——因问题复杂程度不同而经过一般或长短的反复酝酿时间;灵感或启迪——即问题解决方案的突然出现;验证——用实践来检验所提出的方法。综合归纳四阶段:1.理解和表征问题;2.寻求解答的方案;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4.对结果进行检验。 5. 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的作用。(P182) 答:不全面。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如果是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定势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定势就可能是一种束缚,使得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 6. 简述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P200) 答:1.发散思维法;2.类比思维法;3.逆向思维法;4.转换思维法;5.直觉思维法(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进行灵感性思维训练、进行整合性思维的训练、进行猜测性思维训练)。

第九章 大学生的品德及自我意识及其培养 1.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关系。(P209) 答: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在品德发展中,品德结构中各种成分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和变化,使得个体的品德结构由表层向深层,由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逐渐发展。 2. 简述自我意识发展。(P227) 答:1.自我中心期(出生-2岁);2.社会自我发展期(3-14岁);3.心理自我发展期(青春初期-青年后期)。 3. 简述自我意识的功能。(P228) 答:1.提高认识水平;2.丰富感情世界;3.发展意志能力;4.促进道德形成。 4. 简述凯尔曼的品德形成理论。(P218) 答: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研究了人品德形成的三个阶段,他认为个体品德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因此,人的品德的形成也是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内化的结果,经历了从外向内的转化过程。第一阶段,社会规范的依从;第二阶段,社会规范的认同;第三阶段,社会规范的内化。 5. 简述如何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P230) 答:1.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2.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6. 大学生任何提高自我认识水平?(P230、228) 答: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当作客体加以反映,对自己的这些认识过程本身进行认知,即对这些过程加以分析、监督和调整。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 第十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 1. 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P239) 答:(1)仪表(2)空间距离(3)交往频率(4)相似性(5)互补性(6)能力(7)个性品质 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P238) 答:1.平等原则;2.尊重原则;3.信用原则;4.互助原则;5.宽容原则。 3. 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P236) 答:(1)信息交流功能(2)促进发展功能(3)协调整合功能(4)自我认识功能(5)心理保健功能 4. 简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P252) 答: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2.交往观念的自主性;3.交往内容的丰富性;4.交往系统的开放性。 5.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P255) 答:交往自卑、孤独、嫉妒、恐惧。 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1.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P262) 答: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水平正常;2.自我意识正确;3.人际关系和谐;4.生活平衡积极;5.社会适应良好;6.情绪乐观向上;7.意志行为健全;8.人格统一完整;9.心身特征一致。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何意义?(P277) 答: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手段;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 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278) 答:1.环境适应(一是帮助大学生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二是指导大学生重新确立正确的自我形象);2.学习活动(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3.人际交往(培养大学生提高增强人际关系的能力意识;对大学生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进行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训练);4.恋爱与性(性生理卫生教育;注意人格培养;鼓励与异性正确交往;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恋);5.求职就业(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为人民服务思想;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4. 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P274) 答:(1)本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1.生物遗传因素:(1)遗传因素。(2)病菌或病毒感染。(3)脑外伤或化学中毒。(4)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2.心理活动因素。心理活动及心理状态,个体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1)认知因素。认知的矛盾和冲突,会使人感到紧张、烦躁和焦虑,于是想极力减轻或消除。(2)情绪因素。情绪被动而消极就会使人心境压抑、焦虑、精力涣散、失控、身体衰弱、无力。(3)个性因素。包括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4)诱发因素:是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1.家庭因素。2.学校因素3.社会因素

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哪些?

答:主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平等尊重原则、保密性原则、严肃性原则。 6. 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方法。(P282) 答:1.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不过分“追求完美”;要善于保持心理平衡;要保持合理的期望)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学习负担适量;生活节奏合理;注意保护大脑)3.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保持自我情绪的最佳状态;学会妥善处理心理冲突;锻炼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树立符合实际的目标;6.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不断提高心理发展的动力水平;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辨析——

第一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

1. 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高校教师如何教的一门科学。(P14)

答:这种说法不全面。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包括学与教两方面。 2. 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P14)错 答:同上题。

3.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没有多大现实意义。(P20)

答:错。意义: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2.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3.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4.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4. 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同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P20)错 答:错。有些老教师确实从未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不断进行总结和摸索,终于成长为优秀教师。而如果学了这门课,就会大大缩短自我摸索的过程,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学习相应的理论,将有助于解决怎样教与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简而言之,学习这门课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5. 有些优秀教师虽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优秀教师,因此,个别青年教师说,不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对此论有何看法?(P20)

答:错。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只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掌握有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则有助于解决怎样教和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高校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十分必要。回答上题的意义。 第二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1. 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能力和素质。(P31)

答:对。教师专业素质包括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学反思(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互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育机智(教师胜任力的一种,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2.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专家教师掌握更多的知识。(P45)

答:错。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1.课时计划的差异;2.课堂过程的差异(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注意力;教材的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教学策略的运用);3.课后评价的差异。专家教师的特征:1.有效运用组织化的专门知识;2.高效率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3.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教师只要努力扮演好教学者的角色就已足够。(P24) 答:错。由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教师应成为一个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除了教学者的角色外,还应包括朋友、管理员角色;心理辅导人员角色;榜样模范公民角色;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等。 第五章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1. 为获得高分、赞赏、奖励、避免受罚而努力学习是由学习的间接动机引起的。(P92) 答:错。为获得高分、赞赏、奖励、避免受罚而努力学习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性学习动机。这种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与学习动机直接相关的。这种动机往往稳定性较差,易受环境变化影响。

2. 既然学习需要动机的作用,那么是不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会越好?为什么?(P101) 答:错。学习活动必须有动机推动,一般而言,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如果过高反而会适得其反,降低学习效果。根据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应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而不是动机水平越高越好。 3.外部学习动机比内部学习动机更有效。(P92) 答:片面。内部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内在学习需要所引发的学习动机,如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等。内部学习动机会使得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外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于奖惩等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学习动机。例如,奖学金、三好学生称号等。由外部学习动机支配的学生,可能也能取得一定的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由于学习的动力在于外部,学习的动力往往不能持久,遇到挫折可能气馁。在大学生学习活动中,两类学习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既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健康、强烈、持久的内部学习动机,同时也要重视外部学习动机的重大作用,积极创设和利用外部学习动机。同时,应当有意识地促进外部学习动机向内部学习动机转化,使之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努力学习和进取。 4. 要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最有效的还是靠高额奖学金、评优、推荐直升研究生等外部刺激。(P92) 答:片面。题中所列的均属于外部动机,它们对大学生的学习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可能只对少数较为优秀的学生有较大作用,多数普通学生难以实现这些目标。而且外部动机往往不能持久,遇到挫折就可能气馁。所以教学中不能忽视内部动机的重要性,如大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对学科的热爱等,这些动机更为持久,也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5.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这句话有道理吗?(P87) 答:错。除了一些本能的无条件反射行为外,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所推动的,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6. 在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时,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P97) 答:不完全正确。主观努力属于内部原因。对于优生而言,把在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这种可控因素,那么他对将来的学习会充满信心,并会加倍努力学习。但若把成功归因于高能力或运气这样的不可控制因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得不到提高的。所以对于优生而言,得到好的学习结果归因于主观努力是有利的;但是,对于差生而言,若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则会有内疚或罪恶之感,这对行为动机起削弱作用。如果只是有内疚感但不至于丧失信心,则对以后的学习可能还有促进作用。但是若长此以往,甚至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下这种不可控制因素,则会丧失信心、冷漠、听任失败,则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认为失败无法避免。所以对于差生而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主观努力不足不一定有利。 第六章 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1. “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这话有道理吗?(P103) 答:有道理。人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学习迁移,即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骑自行车与骑摩托车之间存在相同因素,因此在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技术后,再学习骑摩托车就发生了迁移,学习就变得容易了。

2. 教育工作中的“是为了不教”。(教育工作中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说法有道理吗?)(P108) 答:对。教育工作中教会学生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学习迁移(在一中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自我领悟其他的知识并且加以运用,意即“不教”。意义:

1、实践意义(1)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迁移可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也会对毕业后的工作产生影响,做到学以致用。(2)对教师来说,学习迁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2、理论意义:学习迁移问题是整个学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和突破口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对整个学习规律的揭示,有助于推动整个学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第七章 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学习

1. 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由此,我们认为复习的次数越多,复习的效果就越好。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提示:关于复习次数,过度复习记忆效果好,但复习次数再增加,效果已经饱和,而且浪费时间。 第八章 大学生的问题解决及创造力培养

1. 我国学生与欧美学生相比,在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方面明显不足,这与缺乏创造的环境有很大关系。(P197) 答:对。与欧美等国相比,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管理得过紧、束缚得过严、包办代替得过多。主要表现在:必修课太多、课时安排过满、理论知识繁难偏旧、考试内容死板、考试形式单一等多方面。因此,当务之急是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他们创造力发挥的环境。 2. 鲁班从茅草割破手而发明锯是情绪和动机状态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P184) 答:错。是原型启发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由于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创造性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3. 创造能力表现在意义重大的创造活动中,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P195) 答:错。智商是影响创造力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因素。高创造力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但也不一定非要是天才才有创造力。创造力还受到其他认知因素,诸如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影响,以及人格因素的影响。某些人格因素对创造力的形成尤其有很大影响: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 4. “为创造而教”,应该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你对此论有何看法?(P196) 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是创新。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近二三十年来,培养学生创造力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势,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把青少年创造力培养作为一个基本的教育目标。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政府也把培养青少年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提到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 第九章 大学生的品德及自我意识及其培养

1. 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貌、体形、性格特点的认识。(P225) 答:不全面。自我意识从形式上看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部分。题中所说的主要为自我认识方面,它除了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的认识外,还包括对社会自我(如人际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个体产生一定的自我体验,如自尊或自卑,自豪或内疚。而自我调控则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最主要方面。 2. 某专业的一名同学,平时学习认真,成绩也不错,可最近一门课程考试其发生了作弊现象,有人说该生考试作弊表明其品德存在问题。你认为呢?(P207) 答:较武断。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表现出来一贯的作弊行为,才能认为该学生确实存在品德问题。而学生偶尔一次的考试作弊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并不一定就是品德问题,不能因此就将其一棍子打死,必须联系以往行为表现深入分析。

3. 一名大学生如果对自己的各方面都很满意,觉得自己非常出色,那么他就达到了自我悦纳的程度。(P231) 答:错。自我悦纳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认可、肯定的态度,设计一个人是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我,形成自尊,还是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我,形成自卑。自己的本来面目包括优点,也包括缺点。并不是仅对优点都很满意,觉得自己没有缺点,非常出色,就叫自我悦纳,还应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悦纳的态度,首先,要引导他们积极地评价自己,明确每一个人都有优缺点,扬长避短;其次要引导大学生从自我的内部层次和与周围交往的高层次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再次,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竞争意识;最后,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4. 学生不遵守校规校纪表明其品德存在问题。(P207) 答:武断。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表现出来一贯的不遵守校规校纪行为,才能认为该学生确实存在品德问题。而学生偶尔一次的不遵守校规校纪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并不一定就是品德问题,不能因此就将其一棍子打死,必须联系以往行为表现深入分析。 5. 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经历了从道德评价到道德信念、道德概念再到道德观念的过程。(P217) 答:错。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它经历了从道德观念到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再到道德评价的过程。道德观念是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道德评价则是道德认识的具体化过程。 第十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

1. 有人喜欢在人际交往中夸赞对方,这属于阿谀奉承,不值得提倡。(P254) 答:片面。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学会赞美对方便是其中之一。人的本性都是喜欢受人夸奖的,通过适当的赞美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和谐的环境,还能使人心情愉快、增强信心。而且根据交互的原则,还能引来别人对自己的赞美与欣赏,这对个体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都有好处。当然如果是一味的脱离实际的称赞,则又另当别论。 2. 在与他人交往中要做到“投之以桃,报之以李”。(P239) 答:对。根据人际交往原则之一的互助原则,与他人交往中,应在别人困难时伸出热情之手,雪中送炭,注重双向性、互利性,不能只索取不给予或者只给予不索取。但关键是要出于真诚,并且不能功利。互助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力量,不能曲解成斤斤计较的功利原则。 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1. 健康就是身体没有病。(P260) 答:错。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即身体没有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2. 学生只要没有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就可以被认为是心理健康。(P260) 答:错。心理健康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水平正常;2.自我意识正确;3.人际关系和谐;4.生活平衡积极;5.社会适应良好;6.情绪乐观向上;7.意志行为健全;8.人格统一完整;9.心身特征一致。部分参照下题。

3. 个体的心理功能状态不是健康的,就是存在心理疾病的。(P261) 答:错。所谓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个体心理在自身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心理功能状态,而不是绝对完美的心理功能状态。良好心理功能状态的相对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个体的心理与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二是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状态这一序列的两极,是一种相对关系,而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 4. 辅导员在指导大学新生时着重解决他们的想家问题就行了。(P278) 答: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环境适应(一是帮助大学生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二是指导大学生重新确立正确的自我形象);2.学习活动(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3.人际交往(培养大学生提高增强人际关系的能力意识;对大学生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进行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训练);4.恋爱与性(性生理卫生教育;注意人格培养;鼓励与异性正确交往;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恋);5.求职就业(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为人民服务思想;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5. 心理健康的人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总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而不会产生消极的情绪。(P263-264) 答:错。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不会产生消极情绪,心理健康与否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产生消极情绪,而是消极情绪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它在整个情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论述——

第一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

1. 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谈谈学习该课程的现实意义。(P20)

答:(1)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2)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3)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4)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第二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1. 根据教学实践,谈谈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P27) 答: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2.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讲演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以学生集体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3.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热情和同情、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4.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皮格马利翁效应);5.教师举止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2.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P31) 答:(1)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2)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3. 请列举出几种常见的教学反思方法,并谈谈如何养成良好地教学反思习惯。(P36) 答: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4.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有什么差别,如何尽快完成由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P

45、51) 答:1.有效运用组织化的专门知识;2.高效率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因为专家教师善于利用认知资源、善于监控自己的认知执行过程、善于将“节约”的认知资源再投入到更高水平的超出非专家的能力范围的认知活动);3.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5. 老一辈教育学者吕型伟曾说过“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请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关于教师角色分类的划分,谈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P25) 答:教师角色的分类: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2.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3.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家角色;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6.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 第三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1. 试述大学新生军训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P69) 答:大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1.自觉性普遍有所提高,但还存在惰性;2.理智成分大大增强,但自制力仍显得薄弱;3.有勇敢精神,但毅力相对不足;4.独立性明显提高,但同时伴有依赖性;5.果断性显著增强,但带有冲动性。 2. 结合实际,论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P58)

答:1.大学生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2.大学生求知欲与识别力之间的矛盾;3.大学生渴望独立与仍然依赖的矛盾;4.大学生情绪与理智的矛盾;5.大学生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6.大学生性生理与性心理的矛盾。 第四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 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P82) 答:

1、知识是个体对现实世界建构的结果,学习活动是个体创造性的理解过程;

2、学习是个体“顺应”过程,即认知结构不断变革或重组,顺应是主体主动的建构活动;

3、学习的结果是网络结构知识。 2. 学习的人本理论。(P82) 答: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自我实现”论;

2、以潜能的实现来说明学习的机制,学习就是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

3、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3. 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谈谈如何引导大学生新生尽快完成中学与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P84) 答:①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②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4. 根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理论关于知识同化的三种模式,在你熟悉的学科领域,进行教学设计。要求:具体说明在每种模式中,新学习的知识是什么,已有知识是什么。(P8

1、111) 答: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1)认为学习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或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2)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发现学习也如此;(3)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新观念与原有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3)有意义学习必备的三个条件:①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②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奥苏贝尔的学习迁移理论之同化说的三种形式:1.下位同化迁移;2.上位同化迁移;3.并列同化迁移。

第五章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1. 结合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谈谈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P99) 答: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刺激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多元性,复杂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性。

学生的行为要受到动机的支配,动机的激发是指通过某些刺激使人发奋起来。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起源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如何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5、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7、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第六章 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1. 结合所教学科,谈一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产生。(P113) 答:见下题。

2.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那些?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P113) 答:(1)研究表明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既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有内在的心理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因素有: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以及心理定势的作用等。(2)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①根据迁移产生的心理机制促进学习迁移,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迁移,按照迁移产生的规律来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选用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要依据迁移产生的心理机制来组织教学活动。第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的信息编码;第二,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科学的组织;第三,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辨别;第四,帮助学生建构迁移的心向。②根据迁移的形成条件促进学习迁移,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的基本功能是为学习创设适宜的外在条件,而外在条件的创设应该依据学习的内在条件,“为迁移而教”就是要依据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促进学习迁移的顺利实现。第一,科学确定教学目标,首先,确定教学目标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其次,要遵循序列性原则;第二,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第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第四,恰当运用教学方法;第五,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 第七章 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学习

1. 教材直观有哪几种?谈谈在实际教学中他们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资料:

直观教学的类型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实物直观的优点是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其缺点是由于实物直观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联系在一切,并且由于受时空与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的特征与联系难以在实物直观中直接被觉察。因此它不是唯一的直观方式,还必须有其他种类的直观。

模象直观: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等。其优点是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并且可以根据观察需要,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直观范围,不受实物直观的局限,提高直观效果,扩大直观范围。因此它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模象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因此要使通过模象直观获得的知识能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发挥更好的定向作用,一方面应注意将模象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较,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模:象直观与实物直观结合进行。

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同时也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像。但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第八章 大学生的问题解决及创造力培养

1. 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试论述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P18

8、200) 答:(1)创造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发现”。《现代汉语词典》对创造的解释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力就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有学者称之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其具有以下几种属性:①创造能力是由个人产品决定的;②创造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③创造能力是由测验和评价结果决定的;④创造能力与人格特质有关,决定于某种人格特征与动机特性。其含义有:①指“想出别人想不出的观念”的能力即独创力,并把独创力视为一种产品或任何创造的结果;②忽视所谓的质,而把产品的数量看得比创意更为重要;③强调思维运作得状态比实际产品更为重要;④认为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有关,面对问题能够寻求解决得方法,就如创造性思维得头脑有了品质证明一样。其构成主要包括:敏锐力、发散力、变通力、独创力和精致力。(2)心理学有关创造力培养得研究,基本上是探讨如何通过“创造得引导者”——教师运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激发创造者的创造欲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创设促进大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②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第一,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第二,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做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探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改变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创新。③塑造大学生的创造人格。第一,保护学生的创造欲;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第三,消除学生对错误的畏惧心理;第四,鼓励学生与有高创造力的人接触。④训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主要训练以下几种方法:发散思维法、类比思维法、逆向思维法、转换思维法和直觉思维法,其中自觉思维法的训练途径和方法主要有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灵感性思维训练,整合性思维训练和猜测性思维训练。

2.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P196) 答:(1)创设促进大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2)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3)塑造大学生创造人格(4)训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3. 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晚年时曾说:“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的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还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 请从创造者人格因素层面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并谈谈如何塑造大学生的创造人格。(P195) 答:(1)创设促进大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2)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3)塑造大学生创造人格(4)训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第九章大学生的品德及自我意识及其培养

1. 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论述应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P2

28、230) 答:自我意识发展:1.自我中心期(出生-2岁);2.社会自我发展期(3-14岁);3.心理自我发展期(青春初期-青年后期),大学生处于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自我意识会经过分化、矛盾、统一趋于成熟。方法:1.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2.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4.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有何特点,高校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有效地进行自我意识完善?(P2

28、230) 答: 见上题

第十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

1. 试论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以及如何进行调适?(P255) 答:(1)人格障碍:指在人格特征上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主要表现: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冲动性人格。神经症:由于神经因素造成的非器质性的心理障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理疾病,18岁到30岁的青年患者最多。主要表现: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 (2)性行为变态: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上与常人不同,且违反社会习俗。主要表现:异状癖、异性癖、恋物癖、裸露癖、窥视癖、施虐癖。

(3)神经病: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和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情感性神经病;神经分裂症;反应性神经病。反映机能受到严重损害,扭曲客观现实;社会功能严重损失,不能正常处理人际关系;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现状,丧失自制力。 2.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什么特点?论述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P2

52、253) 答: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2.交往观念的自主性;3.交往内容的丰富性;4.交往系统的开放性。大学生人际交往艺术:1.锤炼语言;2.学会赞美;3.注意倾听;4.善用非语言。

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1. 结合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认识,谈谈如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P282) 答:现状:1.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偏高;2.心理障碍的发生存在年级和性别的差异(一二年级心理问题高发);3.心理疾病的引发的恶性事件逐渐增多。教育内容:1.环境适应(一是帮助大学生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二是指导大学生重新确立正确的自我形象);2.学习活动(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3.人际交往(培养大学生提高增强人际关系的能力意识;对大学生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进行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训练);4.恋爱与性(性生理卫生教育;注意人格培养;鼓励与异性正确交往;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恋);5.求职就业(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为人民服务思想;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策略:1.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不过分“追求完美”;要善于保持心理平衡;要保持合理的期望)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学习负担适量;生活节奏合理;注意保护大脑)3.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保持自我情绪的最佳状态;学会妥善处理心理冲突;锻炼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树立符合实际的目标;6.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不断提高心理发展的动力水平;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 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P282) 答:见上题

3. 试论述新入学的大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心理适应问题,如何尽早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适应期?(P278) 答:见第1题,从现状中找新入学的问题。

4. 根据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认识,谈谈如何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答: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克服不合理的认知。2.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预防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3.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和乐观的心态4.要学会情绪控制,合理宣泄、放松。学习心理学常识,调节心理,保持平衡。5.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人际间的互助关系,提高弹性处理问题的能力。6.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与时俱进。7.加强身体锻炼,养成良好的生理健康习惯

8、教师要善于进行时间管理,注意安排工作顺序。10.寻求新的工作体验,从其它地方寻求满足感11.寻求专业帮助。

第三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心理学》资料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心理学》资料总结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人类心理现象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里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 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动机是人类的各种需要,是个体积极的源泉。

4.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识过程。

5.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6. 情绪是对客观事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7. 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8.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

9.心理状态指心里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变动不已,也不像心理特征那样稳固持久. 9.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 行为和心理密切相关,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1.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2.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是互相作用的.人没有无缘无故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他们的心理过程总是在某种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心理过程.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第三,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的.心理状态既稳定又可变,是介于流动的心理过程与稳固的心理特征之间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 德国著名的心理薛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二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一)高等教育及其高等教育心理学a教育任务不同b教育对象不同c社会职能不同d地位作用不同e培养方式不同

2、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直接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3、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a教学中教的比重逐渐增加,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化为本身努力获取知识的实际行为.b教学上由传授向指导法转化,学习法由再现式向探求式转化.教师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发展自己的能力与人格.c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渗透,并在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中,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些都要求大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在初步的科研实践中培养优秀的科研心理素质.

4、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主要阐述与高等教育教学有关的共同的学习心理规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a对高校学生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高等教育的联结学习理论基础,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理论基础等的探讨;b对学习动机的结构、类型与作用,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观点,学习需要的培养途径,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等的探讨c对学习迁移的实质、分类与作用,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观点,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等的探讨.其目的在于使广大高校教师明确任何教育教学措施都是建立在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基础之上的,从而增强对教育教学的科学性的认识.

5、教学心理研究主要阐述高等教学过程(即智育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a大学生认知与记忆发展的规律,教材的直观于知识的感知,教材的概括与知识的理解,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的存储的讨论;b对学习策略、心智技能的实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学习策略的培养与应用,心智技能的形成于培养途径等的讨论;c对问题解决的实质、理论模型,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条件,创造能力及其培养等的讨论.其目的在教学具有不同的规律,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6、德育心理研究主要阐述狭义的高等教育过程(即德育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a对自我意识的基本结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途径等的讨论;b对态度与品德的基本结构,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态度与品德培养的主要途径等的讨论.c对群体及其相互作用的种类,大学生班集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调适等的讨论;d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咨询原则与方法等的讨论.其目的在于使广大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规律,明确大学生群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及其健康心理的维护,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7、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主要阐述具体教育教学过程的基

1 本原则与规律,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a对教学设计的作用与基本观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选择的设计等说明b对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涵义与种类,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教学测验的编制与应用等的说明.其目的在于使广大高校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考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8、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才能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心理的健康和正常发展.其次,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更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3. 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守两项基本原则:随机化原则、局部控制的原则。 4. 调查包括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

调查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确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准备,收集并分析结果。 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第一节教师的社会角色

1、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如下多重角色?a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b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c榜样和模范公民;d学生灵魂的塑造者e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2、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a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b教学凤格对学生的影响c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d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 第二节 教师的能力素质

1.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 2. 教师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3.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

4.教师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5. 教师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6. 教学反思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7. 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8.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9. 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只是素养和经验积累。 10. 教育机智表现的形式: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11、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2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a计划性与准备性b课堂教学的组织性c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d沟通性e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f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g职业发展性

13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a能动性b普遍性c有效性 14决定教师教学监控水平的直接因素有三方面:一是教师能否正确,全面地发现和觉察自己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二是教师是否具备了解决教学活动中所存在问题的足够的知识经验;三是已有知识是否能和现存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而进行合理的有效的知识重组. 第四章 学习心理概述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

1.学习的心理实质: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另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 2. 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3. 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美国教育心理学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连锁学习、音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

2 信息、态度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学生的学习课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4.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提高,职业定向性较强;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1. 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论基础

1.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2. 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是单纯只爱学习动机

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如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的制约。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要想使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a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b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

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a改变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 学习动机的涵义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二、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情景中的学习内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交往内驱力

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3.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的关系?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没有这种自身产生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发生。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正是那些能够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与那些使个体感到可以达到的目标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了学习期待。学习期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的必不可少的成分。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近境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境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系的(与学习的结果相联系)。

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 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2. 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 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 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

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b课题难题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c课题有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d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堂上获得成功感。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简答题只写1.2.3.4.5,论述题多说些)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在一般情景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3 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迁移的涵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2.纵向前移与横向迁移。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特殊迁移与普通迁移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1.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定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2.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第三节 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

一、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三、认知技能与策略;

四、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第四节 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一、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

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既包括宏观方面的整体安排即学习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包括微观方面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

五、教授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第七章 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 第一节 认知及大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及大学生的观察 1.感知与观察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 2.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二、思维及大学生的思维

1.思维与思维品质(思维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因素。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

2.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1)言语前思维阶段;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第二节 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

一、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的类型和特点

直观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二、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是什么?

答: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三、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

1.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2.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的一般过程(思维的一般过程):

人们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

3.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成效的条件是什么?

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4.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特征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5.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1感性概括

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首先,感性概括虽然形式上是通过一定的概括得来的是抽象的,而且外延也涉及一类事物而非个别事物,但是从内容上看,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所概括的一般只是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其次,感性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知而自发实现的。

2、理性概括

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首先,理解概括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揭示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其次,理性概括是在主体对感性材料自觉地进行一系列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实现的,是通过思维过程而完成的。再次,在教学条件下,理性的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实现的。

第八章 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第一节 记忆及大学生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实质

4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二、记忆的类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三、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第二节 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编码

一、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实质

二、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1.视觉编码2.语音听觉编码3.语义编码4.语言中介编码

三、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影响识记效果的主要因素)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识记材料越多,平均需要的时间和诵读的次数越多,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好)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4.组块化编码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工作6.觉醒状态7.识记的信心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与信息存贮

一、知识的保持与存贮的含义与方式

1.人们保持的经验有以下几种形式的变化:a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更概括,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其显著特征被保持;b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c使原来识记内容中的某些特点更夸张、突出或歪曲,变得更生动、更离奇、更具特色。

2.知识保持与存贮的组织形式:a空间组织b系列组织c联系组织d网络组织e更替组织

二、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

1.遗忘及其进程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对于遗忘的发展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研究遗忘的)最早进行了研究。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知识遗忘的特点

1、短时记忆遗忘的特征;

2、长时记忆遗忘的特征

三、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衰退说,干扰说(干扰的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同化说,动机说)

四、合理复习,防止遗忘(如何根据遗忘组织复习?)1.复习时机要得当 2.复习方法要合理3.复习的次数要适宜(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第十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1.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指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只需使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二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指解决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是通过发展新方法、新步骤实现的。

2.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苛勒的顿悟模型、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

问题模型。

3.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问题情境、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

5.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6.智力操作指智力的加工活动,即对给予的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它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四位、聚合思维和评价。 7.发散思维有三种基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8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1.态度有三个基本特征: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态度与能力不同;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 2.态度的结构:态度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可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综合反映出来。

4.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5.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遵从、认同、内化。 6.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和条件:道德品质不良的转化,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须经历醒悟、转变以及巩固和稳定三个阶段。 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1.群体与因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些因素偶尔聚会在一起的人群的区别主要在于,群体具有一下三个特点: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2.群体划分威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4.社会堕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跟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5.如何克服群众社会惰化的存在?答:①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②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地卷入水平;③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地奖励引导;④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地“团体”精神;⑤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6.“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这种现象被称为冒险转移。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

5 因是:⑴个人倾向于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⑵责任分散;⑶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 7.影响从众的因素:⑴群众的一致性;⑵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⑶个性特征。

8.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⑴交往愿望的迫切性;⑵交往内容的丰富性;⑶交往系统的开放性;⑷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9.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

10.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将人际交往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1.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⑴交互性原则;⑵社会交换原则;⑶自我价值保护原则;⑷情境控制原则。

12.人际关系的建立:⑴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⑵主动交往;⑶移情

13.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⑴避免争论;⑵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⑷学会批评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

1.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⑴无心理疾病;⑵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⑴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⑵能较好的适应现实环境;⑶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⑷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⑸合理的行为;⑹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3.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二是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

4.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⑴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⑵情绪控制能力较低;⑶缺乏人际沟通能力;⑷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⑸社会适应能力差;⑹家庭问题的影响;⑺缺少心理卫生知识。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⑵传播心理卫生知识;⑶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⑴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⑵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⑶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⑷大学生恋爱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⑸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篇:药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1 指肠,一些结合型药物在肠中受细菌和酶的水解可、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及代谢物经胆汁排泄入十二被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可使药物消除缓慢,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2、首过消除(首过效应、首关消除、首关效应、 。

首关代谢)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须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 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3、副作用

. 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4

受体,使远物难以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故看近、调节痉挛. 毛果芸香碱作用域睫状肌的M胆碱物清楚,看远物模糊。睫状肌上的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突,屈光度增M受体被激动→大→眼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

5围拉紧,、调节麻痹. 睫状肌松弛退向外缘,悬韧带向周不能将近距离的物体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看近使晶状体处于扁平状态,导致屈光度降低,物模糊不清,只适于看远物。6度以下而残存的药理效应。、后遗效应. 是指停药后原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

25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耐药性. 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无反

7、耐受性. 机体对药物的反应特别不敏感,需加

大剂量才能获得疗效。8的指标,、治疗指数TI=LD50/ED50. 在药物研究室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

或TI=TD50/ED50。 9。、安全范围简答 . 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1PG、简述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⑴抑制⑵抑制缓激肽的生物合成;⑶稳定溶酶体膜;⑷抑合成酶--环氧酶( cyclo-oxygenase, COX ) ;制2WBC性:急性近曲小管变形、坏死。尿中可见蛋白、管、简述氨基苷类的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向炎症部位的游走。

. (1)肾毒性、红细胞,重者见氮质血症。功能损害,耳窝神经损害。现为肌无力,常见静滴或腹腔给药。原因:乙酰胆(3)神经肌肉阻滞:表(2)耳毒性:前庭碱释放受阻。疹、药热和过敏性休克。(4)过敏反应:嗜酸性细胞增多、皮

3、T1/2及其意义. 药物消除半衰期(

T1/2)是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一次用药经过其意义为:(4-61)反映药物消除速度和能力(T1/2 = 0.693 / k。 个T1/2体内药物基本消除,反2)复用药经定每天给药次数。4-6个T1/2体内药量达稳态水平(3)决

4、成瘾性. 阿片类等药物连续反复多次给予后,

形成对药物的依赖性,成为成瘾性。5

激素产生了依赖性或并且尚未完全控制,骤然停药、反跳现象. 些药物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病人对或减量过快而致原病复发或恶化跳现象。常需加大剂量再行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再,这种现象称为反缓慢减量、停药。

6口服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四环素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1)胃肠道刺激:染:正常人口腔、咽喉部、胃肠道存在完整的微生2)二重感态系统。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趋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称作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与新生的骨骼中牙齿中沉积的钙离子结合,造成恒(3)对骨骼和牙齿生长的影响:四环素类药物齿永久性棕色色素沉着,牙釉质发育不全.(4)还可抑制婴儿骨骼发育。起严重肝损伤或加重原有肾损伤。偶见过敏反应。(5)其他:长期大量使用可引

7、简述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的药理依据. 吗啡治 疗心源性哮喘作用显著,其作用机制是: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1)扩张脏负担。(2)有镇痛作用,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减少耗氧量。性。(3)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

8、为什么新斯的明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最强

. 新斯的明除抑制乙酰胆碱酯酶而使乙酰胆碱蓄积外,还能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表现出强大的兴

N2受体,并能奋骨骼肌的作用。23的药物经过肝脏首关消除后能被吸收入体循环的、生物利用度.

指非血管内给药(如口服)吸收相对含量,用环的药量,F表示,F=A/D*100%,A

9、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现象D为服药剂量。

为进入体循. 酚妥拉明等α受体阻滞药妨碍去甲肾上腺素与素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这是由于α受体结合,使肾上腺血管作用被取消,表现出β受体激动后的血管舒张α受体收缩作用。10用可逆,增加激动药剂量可使激动剂效应保持原有、简述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并举出一例

. 拮抗作水平,即内在活性(最大效应)可不变,但使激动剂量效曲线平行右移。阿托品是乙酰胆碱的竞争性拮抗药,使乙酰胆碱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11

药物暂时失去药理活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有何特点b结合时可逆的,经常处. a使结合型于动态平衡;12胞膜上的、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作用原理c 合并用药可发生竞争性抑制作用。Na+-K+-ATP酶结合,导致钠泵失灵,进. 强心苷与心肌细 而使心肌细胞内量增多后,Na+、Ca2+增加,K+减少。胞内Na+内流减少,又通过Ca2+外流减少或使Na+- Ca2+双向交换机制或使Na+外流增加,Ca2+Na+内流增加,最终导致细胞内肌浆网摄取验证实,细胞内Ca2+Ca2+也增加,存储Na+减少,增加时,还可增强钙离子流,Ca2+增多。另有实Ca2+增加,使动作电位使肌浆网释放出2相内流的样在强心苷作用下,心肌细胞内可利用的Ca2+,即“以钙释钙”的过程。这Ca2+增多,此Ca2+又能促Ca2+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加强。13

麻风杆菌;对革兰阳性菌尤其耐药性金葡菌有强大、利福平的抗菌作用. 抗菌谱:广,结核杆菌、的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某些病毒和沙眼衣原体也有抑制作用。期有效。抗菌原理:抑制 抗菌力:杀菌,静止期、繁殖RNA多聚酶,阻碍RNA合成。耐药性:单用易产生耐药性。

问答

1临床应用、详述阿托品临床应用、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刺激症状,对胆绞痛及肾绞痛疗效差。亦可用于治:①解除平滑肌痉挛:如胃肠绞痛及膀胱. 疗遗尿症。②制止腺体分泌:麻醉前给药,减少呼吸道分泌,防止气道阻塞。③眼科用于:虹膜睫状体炎,松驰后利于休息,还可防止粘连;检查眼底,用于扩瞳;验光配眼镜,用于儿童验光。④缓慢型心律失常。用于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传导阻滞等。⑤抗休克:对于感染性休克,大剂量阿托品能解除血管痉挛,舒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⑥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器官的敏感性不同,随剂量增加,依次出现以下作药理作用:作用广泛,对各用。⑴腺体:分泌减少。唾液腺和汗腺最敏感。其次是泪腺,呼吸道腺体。大剂量使胃液分泌减少。⑵眼: ⅰ扩瞳:松驰扩约肌; ⅱ升高眼压:瞳孔扩大→前房角变窄→房水回流障碍→眼压↑;ⅲ调节麻痹:睫状肌松驰→悬韧带紧张→晶状体变扁 平→适于看远物。⑶平滑肌:松驰内脏平滑肌,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内脏平滑肌松驰作用显著;对胆管、输尿管和支气管的解痉作用较弱;对胃肠括约肌的反应不定。⑷心脏:心率:治疗量(0.5mg)时部分病人出现短暂减慢。可能由阿托品阻断突融前膜作用所致。较大剂量M1受体从而减少突触中(1-2 mg)ACh时,心率显著加快。对递质释放的抑制这是由于阻断心脏抑制而出现的作用。房室传导:可拮抗迷走神经过M受体,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度兴奋所致的传导阻滞和心率失常。⑸血管与血压:治疗量—无影响。大剂量—解除小血管痉挛。由直接扩张血管或体温升高的散热反应所致。⑹中枢神经系统:较大剂量(1-2mg)----轻度兴奋。(2-5mg)----剂量托品常见的(10mg以上较强兴奋,焦躁、多言、谵妄。中毒不良反应)----有:口干、视力模糊、心率加幻觉、昏迷、呼吸麻痹等。阿快、瞳孔扩大及皮肤潮红等。但随着计量增大,其不良反应可逐渐加重,甚至出现明显中枢中毒症状。阿托品中毒可注射拟胆碱药抢救,如新斯的明,毒扁豆碱或毛果芸香碱等。禁忌症:青光眼、前列腺肥大

2、试述氨基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可加重排尿困难) 。

. (见蛋白、管性、红细胞,重者见氮质血症。卡那霉1) 肾毒性:急性近曲小管变形、坏死。尿中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剂量疗程成正比 。2.耳毒性:表现:前庭功能损害、耳窝神经损害。原因:观察,依肾功调整剂量,疗程<药物在内耳外淋巴液蓄积,毛细胞受损。14天。3.神经肌肉预防:阻滞:乙酰胆碱释放受阻。抢救:钙剂或新斯的明。表现为肌无力,常见静滴或腹腔给药。原因:

3、试述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特点及临床意义 . 特点种原因造成的炎症反应。在炎症初期,能增高血管: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抑制多的紧张性、减轻充血、降低毛血管的通透性,同时抑制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从而缓解红肿热痛等症状。在炎症后期,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抑制胶原蛋白、粘多糖的合成及肉芽组织增生,防治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性感染:在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同时,可临床意义:(1)严重急用糖皮质激素作辅助治疗。因其能增加机体有害刺激的耐受性,减轻中毒反应,有利于争取时间,进行抢救。(2)抗炎治疗及防治某些炎症的后遗症:如果炎症发生在人体重要器官产生粘连和疤痕,将引起严重功能障碍。故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减少炎性渗出,减轻愈合过程中纤维阻滞过度增生及粘连,防止后遗症发生。4的催化酶中非专一性的酶:简称肝药酶。是存在于、何谓肝药酶?其临床特点是什么?

. 生物转化肝微粒细胞色素 体内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主要的酶是能转化数百种药物。P-450,尚有辅酶肝药酶特点2(NADPH:专一性低,活性)及黄蛋白,有限,个体差异大,受先天和年龄、营养状态、疾病、性别影响,受药物诱导或抑制。肝药酶诱导剂与抑制剂:诱导剂,能加速肝药酶合成或增强其活性的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因钠;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合成并降低其活性的药物。如异烟肼、氯霉素。

5在?、解救有机磷中毒的用药原则是什么?其机理何注射阿托品。阿托品能缓解. 解毒药应用原则:①须及早、足量、反复地M样症状、中枢症状、大剂量能缓解体无效。②合用胆碱酯酶复活药。NN受体兴奋症状。但阿托品对NM受理:①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复合物。②形成为磷酰. 机理:中毒机化胆碱酯酶。③裂解为单烷氧基磷酰化胆碱酯酶(老化)能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对。阿托品作用机制:竞争性拮抗体内胆碱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的机理:在体内与磷酰化胆碱酯酶结合,碘解磷带正电荷的季铵氮与磷酰化胆碱酯酶的阴使胆碱酯酶复合。基本过程如下:(1)离子部位结合。裂解为磷酰化碘解磷定,(2) 肟基与磷酰基形成共价键。碘解磷定也能与体内游离的有机磷酸酯类直接结胆碱酯酶恢复活性。此外,(3)合,然后经肾排出。6性休克的防治措施。、论述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以及对不良反应中过敏

. 抗菌作用:6 抗菌谱:对细菌伤风杆菌)G+球菌(链球菌等),G+对G-杆菌无效;对螺旋体、放线菌有杀灭作用。抗,G-球菌(脑、淋球菌)有杀灭作用,杆菌(破菌作用机制:结合,(1)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与PBPs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防治:预防:询问过敏史,极致了转肽酶活性。(2)激活细菌自溶系统。过敏禁用;皮试,注射临时配制;避免饥饿注射,注射后观察。治疗肌注肾上腺素,其他措施。

7、简述阿司匹林的作用、作用原理及临床用途? . 作用及临床用途:(头痛、1)

肌肉痛、解热镇痛抗风湿:常用于感冒、发热过高、神经痛、月经痛。抗风湿作用显著。是急性风湿热和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药物。用药24-48伴体温降低、血沉减慢。因而也可用于风湿性关节小时后关节剧痛、僵硬、肿胀均有好转,并炎的诊断性治疗。效果好。一般用于抗风湿剂量可用到3-5g血管形成术、旁路移植术)(2) 影响血栓形成用于手术后血栓(如;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肌病;心绞痛。物水杨酸对解热、镇痛、抗炎作用。而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能使COX-1. 作用原理:阿司匹林及其代谢产和COX-2的抑制作用,使其具有PG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酶,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合成酶(COX)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A2(TXA2)的生成,而影响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

成,达到抗凝作用。高浓度阿司匹林能直接抑制血管壁中PGI2是PGTXA2合成酶,减少了前列环素(的生理对抗剂,能促进血栓形成。PGI2)合成。 8(、静脉滴注碳酸氢钠。1苯巴比妥过量应用引起急性中毒应如何抢救?)洗胃,导泻。((2)维持互相、循环系统。. 4)血液透析。

(3)9异同点(作用机理、心输出量、心肌耗、强心苷和拟肾上腺素药对心脏的作用机理有何氧量、心率)?拟肾上腺素药是否可以用于

CHF的治疗?为什么?. 强心苷列表比较如下

拟肾上腺素作用机理 抑制钠钾

-ATP酶,使钠减少钙增加 作用于心脏心输出量β正常:不变;衰竭:增加

1受体,使其兴奋

αα受体激动剂:不变或稍降低; 受体激动剂:均上升、β,β,α、β、多巴胺

心肌耗氧量正常:上升;衰竭:下降

上升

心率上升 α

α激动剂:下降;α、β,β,

拟肾上腺素药不能用于、β、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大剂量):均上升 氧量增加,从而导致心力衰竭加重。CHF的治疗,因其使心肌耗 10. 、简述引起强心苷药物中毒的诱因。

能不全,高龄及不合理药物联用。低血钾、低血镁、高血钙、心肌缺血缺氧,肾功 11. 、简述强心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腹痛等。(1)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泻、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眩晕、头痛、疲倦、失眠、瞻望、幻觉等,偶见惊厥。碍:黄视、绿视及事物模糊。(3)视觉障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4)心脏反应:各种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律过缓等。12

增强疗效,减小不良反应?、为什么硝酸甘油和普萘洛尔合用治疗心绞痛可

. 用,可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率而降低心肌耗氧普萘洛尔是β受体阻滞剂,具有β受体阻滞作量,但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使射血时间延长,心排血不完全,心室容积扩大又可增加心肌耗氧量。硝酸甘油是硝酸酯类药物,可通过静脉和动脉而降低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及增加心肌的氧供,但可反射性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耗氧量,缩短心肌舒张期冠脉灌注时间的不利于心绞痛治疗的反应。合用可协同降低心肌耗氧量,而前者可抵消后者的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后者抵消前者多大心室容积等缺点,从而达到增强疗效,减轻不良反应的目的。但良药同时应用时应注意剂量,都应适当减量。13用机理、简述强心苷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主要目的及作

. 制房室传导,延长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使较多的目的:减慢过快不规律的心室率。作用机理:抑冲动不能穿过房室结下传到心室而隐匿在房室结中,减慢心室率,从而改善心室的泵血功能,增加心输出量,环节和消除心房颤动时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第五篇:药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作用:指药物在治疗时,机体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 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的加剧。 *治疗指数(TI):药物LD50/ED50或T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首关消除: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壁和肝时可被酶代谢失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 *物利用度:指药物经过吸收并经首关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和速率。 *观分布容积(Vd):指药物吸收达到平衡或稳态时,体内药物总量(A)按血药浓度(C)推算,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能把多少容积血中的某药全部清除

*消除半衰期:又称血浆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耐受性:指在多次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药效。 *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又称抗药性

*药物依耐性: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使病人产生一种强烈渴求用药的欲念,强迫反复连续用药,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停药所引起的难以忍受的痛苦,常可对该药产生耐受性。

*抗菌谱:指抗菌药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抗菌药物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跨膜转运的方式:跨膜扩散,载体转运,滤过,胞饮等方式,主要经过(跨膜扩散)和(载体转运)方式

*离子障:离子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细胞膜,而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称为~。

影响:在酸性尿中,非离子型药物增多,极易通过肾小管的细胞膜扩散而被再吸收。而在碱性尿中则相反,离子型药物增多,脂溶性降低,不易通过肾小管细胞膜的再吸收而迅速随终尿排泄。

﹡:在酸性尿中,弱碱性药物解离多,排泄快,重吸收少;在酸性尿液中,酸性药物解离少,排泄少,重吸收多。

★毛果芸香碱

M受体激动剂

药理作用:(主要作用于眼和腺体)

1眼 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 使腺体分泌增多,以汗腺和唾液腺分泌增多最为明显 临床应用: 1青光眼 2 虹膜炎 ★新斯的明

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药理作用: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最强

临床应用:1重症肌无力

2腹气胀和尿潴留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可用于非去极化型骨骼肌松弛药

注意:可用于筒箭毒碱过量时的解毒作用,,琥珀胆碱过量不能用该药。 ★有机磷中毒机制:有机磷酯类进入机体后,分子中亲电子性的磷原子与胆碱酯酶的酯解部位丝氨酸的羟基牢固结合,生产难以水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结果使胆碱酯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造成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的积聚,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包括M样症状,M样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有机磷诊类中毒的防治措施: (1)预防严格执行农药管理制度

(2)急性中毒的治疗:A迅速切断毒源,,包括转移毒场,清洗皮肤,洗胃等

B积极使用解毒药,及早,足量,反复地注射阿托品,严重者要与胆碱酯酶复活药合用 ★阿托品

药理作用:1腺体 唾液腺和汗腺对阿托品最敏感

2 眼: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麻痹, 3平滑肌 松弛内脏平滑肌

4 心脏 ,调节心率 ,房室传导阻滞, 5 血管和血压的影响 6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应用:1解除平滑肌痉挛

2抑制腺体分泌

3眼科 (治疗虹膜睫状体炎,验光配眼镜,检查眼底)

4 抗心律失常

5抗休克

6 解救有机磷酯类中毒 ★山莨菪碱特点:对平滑肌解痉作用的选择性较阿托品高

东莨菪碱特点: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较强,临床主要用于麻醉前给药,,还有抗晕动病和抗震颤麻痹的作用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分类 及临床应用:

(1)a 受体激动药

(去甲肾上腺素) 临床应用:1休克,2药物中毒引起的低血压

3上消化道出血

(2)a,B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临床应用:1过敏反应 2 心脏骤停 3支气管哮喘

4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

(3)B受体激动药

(异丙肾上腺素) 临床应用:1支气管哮喘 2房室传导阻滞3心脏骤停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分类及临床应用:

(1)a 受体阻断药

分为三类:①非选择性a 受体阻断药 (酚妥拉明),临床作用:1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2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发生外漏 3用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此病骤发高血压危象4抗休克 5充血性心力衰竭

② a1受体阻断药

③a2受体阻断药

(2)B受体阻断药

分为三类:① 非选择性B受体阻断药

②选择性B1受体阻断药

③a,B受体阻断剂(噻吗洛尔,治疗青光眼)

临床应用:1心律失常 2心绞痛 3高血压 4其他(甲状腺功能亢进及

甲状腺危象)

不良反应:1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

2血管反应

3停药反应 ★ M受体阻断药的代表药物:阿托品

N受体阻断药的代表药物:琥珀胆碱,筒箭毒碱 ★苯二氮卓类(代表药,地西泮)

药理和临床应用:

1抗焦虑作用

2镇静催眠作用

3抗惊厥,抗癫痫作用

4中枢肌肉松弛作用 5增加其他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癫痫大发作:苯妥英钠

癫痫小发作:乙琥胺 癫痫持续状态:地西泮

★抗精神失常药

分类:1抗精神病药(代表药

氯丙嗪)

2抗躁狂抑郁症药

3抗焦虑

★氯丙嗪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

1 抗精神病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Ⅰ型精神分裂症

2 镇吐作用较强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癌症,放射病,某些药物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呕吐 3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临床用物理降温配合氯丙嗪用于低温麻醉

4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用于加强镇静催眠药,镇痛药,麻醉药及乙醇的作用 5对锥体外系的影响

(二)自主神经系统

(三)内分泌系统

用于巨人症的治疗

不良反应:1常见不良反应

嗜睡,淡漠,无力等

2椎体外系反应 3过敏反应 4急性中毒

★抗震颤麻痹药的分类1 拟多巴胺类药物(左旋多巴)

2 胆碱受体阻断药 (苯海索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

药理作用: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2影响血栓形成

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

2凝血障碍

3过敏反应

4水杨酸反应 5瑞夷综合症 ★吗啡 ( 口服后有较强的首关消除,)

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镇痛镇静

抑制呼吸

镇咳

其他(瞳孔缩小,恶心呕吐)

2心血管系统 (扩张血管,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3消化道 (兴奋胃肠道平滑肌)

4其他(引起排尿困难)

临床应用:1镇痛 2心源性哮喘 3 止泻 ★钙拮抗药

药理作用:1对心肌的作用

2对平滑肌作用

3改善组织血流作用

4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5对肾功能的影响

临床应用:1心绞痛

2高血压

3心律失常 4脑血管痉挛性疾病

5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

6肥厚性心肌病

7其他(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利多卡因

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首选药

维拉帕米

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作用机制:1 抑制ACE ,减少ATⅡ的生成

2 抑制缓激肽的降解 3 抑制交感神经作用 4 其他作用 (减少醛固酮的分泌) 临床应用:1 高血压 2慢性心功能不全 3心肌缺血 ★强心苷

药理作用:①加强心肌收缩力 ②减慢心率 ③ 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 ④ 对血管的作用 ⑤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⑥利尿作用

临床应用:1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2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房颤,房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强心苷的毒性反应:1 胃肠道反应 (最常见的早期中毒症状)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黄视,绿视,视物模糊) 3心脏毒性(各种心律失常是最危险的毒性反应)

强心苷中毒的预防:1警惕中毒先兆和停药指征 2监测强心苷的血药浓度

3 时纠正影响强心苷毒性的因素

★抗心绞痛药作用共同特点:1 降低心脏耗氧量 2 增强心脏供血供氧 ★肾上腺素B受体阻断药和硝酸酯类合用

依据:两药能协同降低耗氧量,对抗硝酸酯类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加快,缩小B受体阻断所致的心室容积增大和心室射血时间延长,互相取长补短。合用时用量减少,不良反应也减少。

注意事项:由于两类药都可以降压,如血压下降过多,冠脉流量减少,对心绞痛不利。 ★甘露醇 是颅脑外伤或组织缺氧等引起的颅内压升高和脑水肿的首先药 ★糖皮质激素

药理作用:1 非特异性抗炎作用 2免疫抑制作用 抗休克

4 其他作用 (血液与造血系统作用,消化道系统)

临床应用:1替代疗法 2严重感染或炎症 3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 4抗休克治疗 5血液病 6局部应用

不良反应:1长期大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①类肾上皮质功能亢进综合症

②诱发或加重感染

③消化系统并发症

④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⑤骨质疏松,肌肉萎缩,抑制伤口愈合 2停药反应:①药源性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②反跳现象 ★胰岛素

临床应用 1治疗糖尿病

2促进细胞外钾离子进入细胞内,临床用胰岛素,葡萄糖,氯化钾制成极化液,以纠正细胞内缺钾

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 2低血糖反应 3胰岛素耐受性 ★口服降糖药 (包括磺酰尿类及双胍类)

主要作用特点:作用慢而弱,适用于轻,中型糖尿病,不能完全取代胰岛素 临床应用:1糖尿病 2治疗尿崩症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 抗叶酸代谢 2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影响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4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5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细菌的耐药性产生机制:1 产生灭活酶2 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3靶位的改变降低 4其他(可增加抗菌药物拮抗物的产量而耐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1耳毒性 2肾毒性 3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四环素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2二重感染 3对牙齿和骨发育的影响4其他(肝脏损害) 氯霉素的不良反应:1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2灰婴综合症 3其他(过敏反应)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1影响核酸(RNA和DNA)生物合成的药物,可分为①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药,如甲氨蝶呤 ②阻止嘧啶类核苷酸形成的药,如5-氟尿嘧啶③阻止嘌呤核苷酸形成的药,如6-巯嘌呤④抑制多聚酶的药,如阿糖胞苷⑤抑制核苷酸还原酶的药,如羟基脲 2直接破坏DNA的结构并阻止其功能的药物, 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4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第六篇:心理学归纳总结 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范文模版]

第二编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新密联系又有区别的)

(一)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首先直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直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二)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首先,二者在感受与反应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再次,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感觉的分类(多选):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

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知觉的分类(多选);一.空间知觉;二.时间知觉 三.运动知觉

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刺激的限度,也成刺激阈限,表示客观刺激量的大小 心理物理方法常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主观感觉性能力的大小,二者之间成反比关系(单)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治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治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也是成反比关系。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治刚刚能觉察出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同样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的互相作用 4.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知觉活动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指吧知觉的对象优先从北京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治尽管客观事物具有各种不同属性,有各种不同部分组成,单我们总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

3.知觉的理解性(治我们在知觉任何事物是,总是根据已有的认知或者经验解释他,并用语言 词吧它标志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影响任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客观有;第一,对象和北京的差别性;第二,对象的活动性;第三,刺激物的新颖性;第四,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主观有: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第四章 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有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阶段) 记忆的分类: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出来的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

3.运动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4.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人的记忆形式:记忆表象和语词

记忆表象:或称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记忆表象和知觉形象有本质不同:一是直观性。知觉形象和记忆表象都具有直观性,但是知觉形象是在客观事物直接刺激下产生的,二记忆表象是受有关事物影响而间接引起的。

二是概括性。由于记忆表象所包括的事物形象概括非本质的属性,概括水并不高,因此,与思维有本质不同。

记忆过程:

(一)识记:是通过反复赶至二十别急著某种事物,并在脑中留下映像的过程

(二)保持与遗忘

(三)再认与回忆

保持过程有三种信息储存系统:1.瞬时储存系统(保持的时间很短 一般只有一秒钟左右)

2.短时储存系统(保持的时间约一分钟)

3.长时储存系统(保持时间长 从一分钟到几年甚至终身)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回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正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第一个研究遗忘规律的 德国人)

(二)适当超额学习(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有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神

(三)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

(四)正确组织复习

为减少前者以至于后摄抑制的干扰可采取以下措施:1.先让学习或复习的材料达到100%巩固,2.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相似度。

如何正确组织复习:1.复习要及时,多次进行。

2.复习要多样化。

3.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回忆时利用的联想有四种:1.接近联想。2.相似联想。3.对比联想。4.关系联想 影响与制约回忆及其效果的基本因素:1.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

2.利用联想 3.运用推理

4.运用记忆的技术和方法

第五章 思维与想象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思维的个重要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功能:1.理性认识功能

2.学习功能 3.创造功能 4.调控功能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1.语言与思维密切联系(思维是与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语言对思维的主要作用是: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预言师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2.语言与思维的区别(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思维与外部世界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语言与外部世界则是标志与被标识的关系;语言规律有民族性,思维规律有全人类性。)

思维的分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对外思维和对内思维

思维的品质:

(一)思维的广阔性欲深刻性

(二) 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三)思维的逻辑型

(四)思维的独立性欲批判性

求异思维的特点:流畅性 变通性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几个因素:

(一)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

(二)知觉情境的影响

(三)思维定势的影响

(四)功能固着影响

(五)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

(六)已有知识的影响

(七)人格的影响

(八)灵感的影响

(九)启发的影响

高创造者一般具有哪些人格特征: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进过加工建立新的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毛利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第六章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功能:

(一)选择功能

(二)保持功能

(三)调节和控制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

(一)残生适应性运动

(二)无关动作被抑制(三呼吸的变化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1.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这样才能把大部分注意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去,是注意合理分配。

2.注意分配的水平依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习惯成都等。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强度 刺激物的对比 刺激物的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体本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 情绪状态 知识经验 期待的作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充分运用无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要尽量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的干扰 2. 新颖的教学内容

3. 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4. 培养学生的兴趣

5.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保持乐观态度和健康的体魄

(二)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学习目的

2.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4.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5.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三)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三编 人的行为的产生和调控 第七章 动机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动机的功能:

(一)启动功能

(二)定向功能

(三)强化功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于爱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意志行动的特征:

(一)有自觉的行动目的

(二)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三)受意识的能动调节支配

(四)克服困难

人的意志行动的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阶段

动机冲突按冲突的方式可分三种类型:1.双趋式冲突(就是当一个人追求两个目的,但又不

能同时实现,只能选择其一的心理矛盾状态)

2.双避式冲突(就是一个人面对两个威胁性的目的并且必须接受其一的心理矛盾状态)

3.趋避式冲突(就是当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包邮取向和退避两种不同动而进行选择时的心理矛盾状态) 意志品质主要有:自觉性 果断性 顽强性 自制性

第八章 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1.信号功能

2.适应功能

3.动机功能

4.组织功能

基本的情绪分类:快乐 愤怒 悲哀 恐惧 挫折 控制激情的措施:1.自我意识调控

2.理智调控 3.合理释放 4.艺术升华 5.适当转移

感情分类:道德感 美感 理智感

第四编 人的心理特征 第九章 能力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也就是说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况和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治理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言语——语言智能

逻辑——数理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

身体——动觉智能

音乐——节奏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

自知自省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

能力差异的表现: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三)能力类型的差异

第十章 人格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 感情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特征:

(一)人格的整体性

(二)人格的独特性

(三)人格的稳定性与毕生发展性

(四)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气质(是人的典型的 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气质类型的特征与因材施教P174

性格的结构: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类型:1.理智型 情绪性和意志型

2.外向型和内向型 3.独立型和顺从型

第五编 认知领域与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 第十一章 学习与学习策略的学习 人类学习的特点:

(一)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思维活动产生和实现的

(二)掌握社会历史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三)以语言为中介的

(四)自觉地 有目的 有计划的

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二)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滴指导下进行的

(三)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学习的作用:第一,学习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第二,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的生活质量

第三,学习是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手段 学习策略四个方面的特征:主动性 有效性 过程性 程序性 学习策略一般可分为: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元认知控制包括三个方面:计划 件事 调节 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1.特定性原则

2.生成性原则 3.有效控制原则

4.注意个人效能感原则 5.注意个体的年龄差异

第十一章 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三方面功能(或影响);辨别功能 与其功能 调节功能 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或剑术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理论):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生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形式训练说(德国 沃尔夫)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 概括化理论(贾德) 关系说(苛勒)

影响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和有哪些?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2.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程度 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4.指导的作用 5.定势作用

6.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7.认知结构的特点 8.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促进迁移的教学原则P241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品的心理结构的构成因素:四因素说(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的形成:到的知识的掌握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信念的确立 影响品的发展的因素: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品的发展的影响

二.学校对学生品的发展的作用 三.个性对学生品的发展的影响

第六编 心理发展与教师心理

第十四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先天和后天的关系

(二)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三)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四)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

教育与人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一方面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另一方面是个体的心理发展又依赖于教育 是教育的产物和结果。 遗传决定论:创始人是 英国 高尔顿 的(遗传的天才)。第一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霍尔 也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有遗传决定

二因素论:代表人物 德国 斯腾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和二因素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的作用:

首先,遗传素质和心理成熟时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其次,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再次,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运动发展的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教师的认识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

(一)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二)教师要有分配的注意力

(三)教师要有巩固的记忆力

(四)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无)教师要有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

(六)教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教师的情感: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荣誉心和事业心)

2.教师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表现) 教师良好的意志品只要表现再:教师要有坚定性 教师要有果断性 教师要有自制力 态度的核心:态度是有人知 感性 一项三种成分构成的。 教师心理健康是如何维护的:

(一)正确地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二)面对现实 适应环境

(三)广交朋友 与人为善

(四)努力工作 学会休闲

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

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

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

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

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

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

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

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

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

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

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

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

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

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

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

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

自然、适度。

*******************************************************************************

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下列答案中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内)

1、(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1876 B、1877 C、1878 D、1879

2、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

) A、俄国 B、德国 C、日本 D、美国

3、(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魏特海墨 B、费希纳 C、冯特 D、韦伯

4、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的学科。 A、心理的发生、发展 B、社会对心理制约 C、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D、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

5、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

)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因此说后者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 A、活动 B、客观现实 C、主观能动性 D、意志的努力

6、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

) A、情感过程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

7、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

) A、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 B、人格和认识过程 C、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和个性

8、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是利用了人的(

) A、知觉 B、感觉 C、对比 D、后像

9、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给以反映的特性被称为(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0、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被称为(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1、一支白粉笔,无论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2、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经验来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某种意义的特性被称为(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3、记忆过程包括(

)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4、保持时间为0.25-2秒钟即消失的记忆为(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无意识记忆

15、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16、1956年,英国心理学家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

)个组块 A、5-9 B、7-9 C、5-7 D、9-11

17、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理解的思维过程称之为( )

A、概念 B、问题解决 C、具体思维 D、抽象思维

18、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是(

) A、后像 B、表象 C、想象 D、复述

19、(

)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思维的形式 A、概括 B、概念 C、推理 D、抽象

20、学生解题能够“一题多解”,说明他的(

)能力强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

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6、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7、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8、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

9、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10、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

1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1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

1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14、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

15、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16、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

17、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二次革命。

18、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19、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20、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

一、选择题

1-10 DBCDBBDDAD 11-20 DBDABADBBD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错

2、错

3、错

4、错

5、错

6、对

7、错

8、错

9、错

10、错

11、对

12、错

13、错

14、错

15、错

16、错

17、错

18、对

19、对

20、错

上一篇:校园演讲稿下一篇:校园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