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试心理应对措施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当前大学生的考试作弊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尝试通过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研究及其原因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求有效解决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对策考试作弊是一种严重的学习造假行为,行为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考试成绩。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考试心理应对措施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考试心理应对措施论文 篇1:

大学二年级低潮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摘要:“大二低潮”现象是中外大学生普遍遭遇的一个发展性困惑期,通过元分析和实证数据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的低潮阶段客观存在,在学业表现、心理问题的出现等都呈现明显的低潮现象,但出现的主要阶段是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第一学期。在低潮现象的成因分析基础上提出高校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大二低潮;标线形式;原因

“大二低潮(sophomore slump)”现象是西方高等教育系统首先发现的一种发生在大二年级的“持续的感情的失望或沮丧”以及学生发展性困惑时期,最早的文献是研究20世纪50年代美国高校学生的论文,至80年代才为学术界所广泛关注并持续研究。国内近十年才开始有针对大二低潮的零星研究,梳理文献发现,“80后”大学生普遍倾向用“颓废感”来表达,而“90后”大学生喜欢用“丧”描述,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大学生群体的低潮现象。那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低潮现象具体表现为何?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从学业表现、心理发展状态和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报告等方面加以阐释,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当代大学生低潮现象的表现形式

1.学业表现。所谓低潮,就是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现象,那么当代大学生在学业方面哪个阶段容易出现低潮?为了研究大学生在学业表现上的低潮表现,笔者跟踪调查了某校四年间全校学生的考试成绩,以不及格情况为例,2012级学生在大学四年八个学期中,以大一下学期的不及格人数为最多,大二上学期次之。2012级和2013级学生在大学四年间的不及格曲线走势十分类似,以大一上学期为基点,大一下学期激增并达到大学四年间的最高值,在大二学年间有了明显回落,大三学年又略微提高,总的来看,大学四年间,学生不及格的高峰处于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间。

从2014—2015学年不及格人次折线图可以看出,大一年级(2014)下学期和大二年级(2015)上学期不及格人次处于最高值。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不及格人数(人次)最多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学生遭遇了学业上的低潮。大学生在四年八个学期中,学业的低潮在大一下学期到大二上学期间。大三年级的两个学期是一个不及格的小高潮,也意味着学生遭遇一个学业上的小低潮。

不仅如此,大学生学业表现还体现在学业参与方面。中国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一项针对10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积极回答教师提问、课上质疑老师观点、课上有侧重地记笔记、课前作业完成情况等多项学习行为表现上,大二学生均显著低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在课外拓展性学习,如听讲座、海外学习、学术投稿、师生课外活动等项目中,大二学生的表现也弱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对学业和就读经验的满意度方面,大二学生的满意度低于大一和大三学生。

2.心理问题学生的年级分布。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心理问题出现比例也呈现出明显的年级差异,元分析表明,大二年级的心理问题出现率高于其他年级。另外,具体的心理问题症状研究也表明了二年级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比如考试心理问题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呈现出大二>大四>大一>大三的递变趋势,也是大二年级出现心理问题比例最高。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心理问题筛查中发现,二年级大学生各症状因子均分高于一年级大学生,强迫症状、敌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

从性别差异上看,女生比男生存在更高程度的考试心理问题。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在个别因素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多地体验到抑郁。在自责、考试焦虑、自卑和认知问题等方面,女生显然比男生存在更多困扰。

这些研究一般都根据年级划分群体,缺少学年内不同学期间的差异指标,因此,从总体的角度印证了大二学生处于低潮现象的心理学基础,但对于大一下学期的学生缺乏针对性研究。

3.来自学生自陈报告和观察报告的佐证。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自陈报告和观察报告中,也能发现不同年级学生生活学习状态的差异。针对广州大学城的一项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整天待在宿舍,沉迷在网络、游戏、电影等娱乐性的活动时,喜欢用“颓废”来形容自己。

大二学生出现明显学术参与和向外探索的退缩现象,比如在“研究性学习状况”的大多数指标中,从大一到大二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大二学生学习生活体验从大二开始陷入低谷,恰好印证了“大二低潮”现象的存在。

除了学业,大二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容易出现问题,比如与班级同学、舍友相处不融洽,班级和宿舍出现“聚团”现象,尤其是女生。

二、大学生低潮形成原因分析

一般本科学制四年,四年八个学期,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大学生在不同时期所面临任务有所差异,不同的任务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方面。

1.学习生涯特点。大一上学期体验更多的新鲜感、陌生感和尝试欲望,在学习方面,一般情况下大一上学期的课程较少,学生开始出现分流,一部分延续着高中的学习习惯,学业没有放松,因此第一学期学业表现尚佳;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因为高考之后的松懈,上大学之后也想着终于可以放松了,而且因为大学的课程与高中不能完全衔接,缺乏有效应对大学课程的认知基础,从而导致学业不佳。大一下学期开始,原本遭遇学业不佳的学生,有了不好的挂科体验因而改变自我,学习状况有了改观。而第一学期能轻松应对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开始已经很熟悉大学校园,适应了大学学习方式,反而开始放松自我,对他们而言,大学课程也不过如此而已,这部分学生占多数。

到了大二学年,对学业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比较能轻松应对,因此大二的两个学期延续了大一下的高不及格率而呈下降趋势。大三学年,随着专业课程增多,学业压力增大,不及格率略有抬升,但有了两年的大学经历和对未来更多的思考,大三学生总的来看比前两年成熟不少,较能管控自己。大四的课程少,而且面临毕业和就业,不再纠结于校园中,而是思考未来。所以在大学四年八个学期之间,以大一下学期和大二阶段最容易放松,尤其是大一下和大二上這个阶段。

这种学涯特点的一个例证是本科与专科的差异。调查表明,民办、高职高专和独立学院的学制更短,学生通常只有2—3年的校园准备期。压缩的学业历程带来了更快速的适应和转折,所以他们的独立性和目标规划能力也较强。

2.学习制度环境的改变。从高中到大学,学习制度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大学生普遍感受到大学不像高中那样有老师和家长的约束,而经历了高中的集中学习所强化的习惯导致了学生更容易在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丧失自我控制。在心理学上,一般用“过渡辩护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来分析这种变化,即激发行为的外在动机,可能会降低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从而导致对外在动机的依赖和內在动机的丧失。因此,当学生感受到大学的消极和无所事事,并与高中的奋力拼搏相比较,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就是空虚和郁闷,并因自己无法掌控而深感不安。即不想深陷其中又深感不能自已,内心无比的挣扎,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47.86%的大学生认为“意志不够坚强”是其颓废的主要原因,也就不足为奇了。

3.校园生活。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课程之外另一个主要领域就是课外活动,与高中相比,大学的课外活动种类繁多也参差不齐,而且大学生有很多课余时间参与课外活动。课余时间的增加需要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而大学生普遍缺乏这种常识性的时间管理能力。具体表现在,由于大一上学期各种组织积极的招新活动,绝大部分新生都会参与到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中。然而到了大一下学期,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的新鲜感已经退去,而且并没有一开始预期的那种收获感,因此,从大一下开始,就呈现出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退潮的现象。这个退潮现象持续到大二上,因为新的一届新生已经入学,很多基础活动和事务都由新生接手,大二学生因此闲了下来。

4.身份认同。大学生在经历由大一新生向大二学生转变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心理体验是身份差异。由于年级的原因,大一学生接触最多的便是大二学生,因此,在大一学生心目中,大二学生就是引路人。一位学生在自陈报告(学期总结)中如下描述大二学生:“在大一的我的心里,最崇拜的就是大二的学长学姐,他们明明只比我们高一个年级,却感觉比我们高了一辈。”而到了大二上,随着新一届新生的入学,大二学生突然发现自己俨然成了校园里的老人,时刻要面临新生的各种拷问。这种转变处于成熟和责任担当的前期阶段,因而不完全成熟,是一个过渡阶段。

5.人际关系的发展。由于大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等原因,大一上还处在差异性的接触和探索中,对彼此的优缺点都能接纳,而到了大一下,很多原来可以互相包容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那么值得包容,矛盾逐渐浮出水面。这个过程依然是持续到大二上学期,同时伴随着大二上学期的身份认同发生改变,大二上的学生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

6.中国大学生普遍没有太多的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对专业的认知也比较浅,同时对专业学习和未来就业之间的关联存在无法克服的迷茫。在不强调个性化发展而是追求统一目标的教育系统中,学生未能建立起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因此习惯用未来目标导向来推动自我发展,但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目标本身比较模糊,且呈多样化特点,这种由于目标导向不确定带来的迷茫感,一直困扰着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大二学生,因为他们正处在一个为期四年的阶段中的第二年,还没有外在的现实压力,因而在认知上就容易陷入混沌状态。

从总体上看,在大学生四年八个学期的学习生涯中,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任务和特点,不同的阶段学生遭遇的自我认知、学习制度环境感知、人际关系,以及时间管理技能等各方面都不一样。当前的研究主要的时间尺度是以学年来划分阶段的,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这种尺度不足以细致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低潮现象。综合前述研究结论,我国大学生学涯中的低潮应当设定在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第一学期这个阶段。

针对我国大学生的特点,对外在学习制度安排的依赖感较重,因此有效应对大学生低潮主要应当由学校层面主导,结合导致大学生低潮的几个原因,学校应当设计有针对性的举措以帮助学生度过低潮期,如学习生涯规划、职业实习体验和人际心理咨询等。

参考文献:

[1]Mervin B.Freedman.The Passage Through College.Th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56,Vol.12,No.4,13-28.

[2]Gahagan,Jimmie;Hunter,MaryStuart.Engaging Sophomores:Attending to the Needs of Second-Year Students.College and University.2008,(83):3,45-49.

[3]杨国营.“大二病”找准病灶用准药[N].中国教育报,2014-03-25(005).

[4]张翔.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04.

[5]江琦.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D].西南大学,2006.

[6]何景杰,邢楠.广州大学城大一大二学生颓废现象调查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07,(Z1):252-256.

[7]吕素香.大二低潮现象原因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56-58.

[8]杨钋,范皑皑,管蕾.“转折”:二年级学生发展的主题词——基于北京高校学生发展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03):108-117.

作者:黄少勇 聂庆霁 于美娜

大学生考试心理应对措施论文 篇2:

探析我国当前大学生的考试作弊问题

摘 要:我国当前大学生的考试作弊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尝试通过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研究及其原因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求有效解决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考试作弊 原因 对策

考试作弊是一种严重的学习造假行为,行为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考试成绩。这不仅是对充分准备考试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而且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这种行为历来被中外无数的教育家痛加鞭笞。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考试作弊现象却日趋严重,相关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社会舆论也倍加关注。“一份对892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82.74%的大学生曾有过作弊行为(包括夹带纸条、给别人传答案、替考、高科技舞弊等),成绩中等以上的舞弊者占80.66%。”①考试作弊如同瘟疫一般在大学生中流行传播,严重腐蚀着他们本该健康向上的精神肌体。

考试作弊手段更是五花八门,多种高科技技术也应用其中,“诸如‘无线耳机——米粒’等高科技作弊工具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考试监管带来不小的难度。‘夹带资料’、请‘枪手’代考等曾经堪称‘主流’的传统作弊手段已经渐渐‘风光不再’。”②这不仅使监考工作难度加大,更说明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已经非常严重。

1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

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各种因素中主要有以下方面。

1.1 社会因素

(1)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却处于逐步完善之中。我国社会主义信用体制还需完善,在债权保护、信用记录、系统监督、奖励惩罚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

(2)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被大众所认可,但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约束力。当大学生不诚信的行为付出的代价可能低于获取的利益时,他们就会选择用不诚信的手段去获取利益。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2 家庭因素

自从实施计划生育以来,三口之家成为了家庭形态的主流,独生子女集“全家宠爱于一身”。家长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倾尽了全部的爱,也寄托了全部的希望,他们希望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但是在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健全完善之时,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因为遵守诚信而失去未来社会竞争的主动权,他们教育孩子去“适应”社会,通过使用不诚信的手段取得成功。这种功利主义的家庭教育也是造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重要原因。

1.3 学校因素

(1)学校评价体系单一,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角度来看,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考试分数的高低依然是学校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标准。“学生以学习为主”这句话不能说没道理,但是当考试分数成为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依据,当整个学校将学习成绩定性为学生评价标准的核心要素的时候,学生为了取得高分而选择考试作弊也就应运而生了。

(2)课程设置不合理,从高校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有些高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专业课程理论所占比例过多,实际应用方面不足,不利于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有的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现实需要脱钩,专业课程内容明显滞后于市场行业实务的发展,不符合行业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能力的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而作弊。

(3)考试管理制度不合理,首先,考试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大学考试主要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相对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考试题目侧重基础知识的强化记忆。有些老师会在期末考试前给学生划出考试要点,这也给有些学生做纸条打小抄提供了客观便利条件。

其次,监考管理不严。有些监考老师怕得罪人,对考试作弊听之任之;有的监考老师尽管抓住了作弊学生,学校也对其给与了相应的处分,但在学生毕业之时,怕影响学生前途;有的學校往往不会将处分结果放进学生档案袋。当有些学生发现考试作弊付出的代价比起收获的利益要小时,他们则选择了在考试中作弊。可见,监考管理不严是对考试作弊的极大纵容。

1.4 个人因素

(1)错误的考试观念。考试本来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具有正确的考试观念的学生自然会认真安排自己的日常学习和充分准备考试复习,坚决抵制作弊。但有些同学则完全没有将考试与自己的知识掌握联系起来,以作弊来应付考试,以求侥幸过关。

(2)错误的考试心理。第一,侥幸心理。这是一种典型的赌徒心理,有些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作弊不会被抓到。正如赌徒靠侥幸相信自己的“好运气”一样,这种侥幸心理使他们铤而走险。第二,虚荣。有些学生不作弊也能够考试及格,但他们担心分数过低会被别人看不起,甚至影响每个学期综合评估成绩,进而影响能否获得奖学金。所以,他们为了满足虚荣心在考试中选择作弊。第三,怕吃亏。有些同学本不想作弊,但当看到其他同学作弊没有被发现之后,则产生了“别人作弊,我没作弊,万一别人分数比我高,我岂不是吃亏了”的心态。这些同学为了“不吃亏”从而选择了考试作弊。

(3)自我放纵。有些大学生在大学入学后,自我放纵,缺乏清晰的学习目标,缺乏继续刻苦学习的动力。与中学相比,大学的管理又比较宽松,更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有些同学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开始自我放纵,沉溺于网络游戏,高消费。他们平时不上课也不学习,学期末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他们便采用作弊的方式以求蒙混过关。

2 应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措施

2.1 社会方面

(1)净化社会环境。与大学校园相比,社会环境属于大环境,大环境的诚信道德情况如果不能加以改善,校园这个小环境也难以独善其身。因此,这就需要国家全力净化社会环境,加大诚信道德的宣传,建立良好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对诚信行为的大力表扬和对诚信者的物质表彰以倡导人们以遵守诚信为荣,通过对不诚信行为的批判以警示人们以违背诚信为耻。从而,最终形成讲诚信的优良社会风气,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保障制度已经非常完善,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伴随一生的信用记录。一旦出现不诚信的记录,将会严重影响其就业、经商等方面。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诚信保障制度,为净化社会环境、建立社会诚信主流价值观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同时,高校要建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建立与社会信用保障制度相通的诚信记录信息平台,从而在制度上有效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

2.2 家庭方面

(1)父母要以身作则。作为子女的第一个老师,父母一言一行对子女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父母必须以身作则遵守诚信,以诚信处世、以诚待人,成为子女的诚信榜样,从而给子女诚信道德品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父母要严格要求子女。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在诚信道德教育方面,家长对子女严格要求,更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

2.3 学校方面

(1)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培养高尚的诚信观念。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中诚信教育的成分,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作弊的危害,从而杜绝作弊的思想根源。

(2)课程设置应该注重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注重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大学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成功对接。

(3)建立健全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现在很多大学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尝试:比如说,期末综合评估开始加入了课余活动、品行评价等其他因素,期末考试成绩也由平时成绩(课堂到课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成绩等)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这种多元化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降低考试作弊都有积极影响。

(4)考试题目应当降低基本知识的考核比例,适当增加对专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这种题目不像基础知识题目有标准答案,想要做好就需要学生们通过积极的学习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又需要他们发挥创造性去使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监考工作,对考试作弊的学生必须从严从重处理,处分记录必须放入学生档案,以威慑其他想要作弊的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明白,一旦选择作弊将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不要抱任何侥幸的心理。

2.4 个人方面

(1)学生需要加强自我诚信教育,将诚信的行为准则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以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2)树立正确考试观。考试成绩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帮助同学们检验一个学期的知识掌握情况,因此,每个同学应该建立起正确的考试观念,从容面对考试,认真掌握知识,通过考试查漏补缺,总结此前学习不足,重新修订个人学习计划,将考试作为提升自己学习能力的磨刀石。

(3)培养健康考试心理。在考试前学生应该通过各种积极的方式调整心理,以达到良好的考试心态。班主任可以在期末考试前两个月时提醒同学们开始进入期末考试的备战阶段,让同学们调整生活学习计划,进入考试备戰期,充足的备考时间会让复习备考游刃有余。在考试前,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帮助同学调整心理放松情绪,以健康的考试心理应对期末考试。

(4)培养学习自觉性。学生以学为本,走进大学校园终归还是为了能够学得一技之长,大学毕业之后成为有用人才,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就是大学生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从高考压力下走出来的大学生决不能放纵自己,此时更应该认真安排学习生活计划,提高学习自觉性,此时的勤奋与否将决定他们未来的前途。勤奋是自信的基础,一个日常勤奋学习的学生自然不需要作弊,因为勤奋使他拥有足够自信来应对考试。

综上所述,在大学校园内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必须采取表里兼顾、综合治理的措施,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齐抓共管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作弊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春秋,贾淑斌.诚信祝你成功:大学生诚信建设读本[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 楼黎社.诚信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 张多来,周晓阳.和谐社会视野中大学生诚信建设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4] 丁贤.大学生考试作弊下的诚信思考[J].市场周刊,2008(1).

[5] 刘一楠.从考试作弊现象看高校诚信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院报,2008(1).

注释

① 李春伟.作弊现象折射考试制度弊端[N].中国青年报,2005-08-31.

② 李菁莹,曹倩.高科技作弊带来考试监管难[N].中国青年报,2008-04-28.

作者:林欣浩

大学生考试心理应对措施论文 篇3:

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高校大學生考试作弊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担忧。文章通过阐述考试作弊的特点和危害,分析了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特点,在教育评价体系、优化课程体系、诚信教育和心理疏导、完善考试监督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减少和杜绝考试作弊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考试作弊 心理分析

文献标识码:A

考试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检测和评价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手段。它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验,也可以督促学生有效地学习专业技能。考试作弊不但破坏了考试的公平与公正,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损害了高校的校风和考风,影响了对教学质量的正确评价。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考试作弊的蔓延。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考试心理,才能防范和遏制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为大学生创造公平的考试环境,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一、考试作弊的特点

1.考试作弊人数在增加,作弊主体多样化。高校自有课程考试以来,学生作弊现象就从未杜绝过。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高校人数的增加。同时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已成为普遍现象。特别是近年来,无论是普通的课程结课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是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或是社会上的招工、招聘、入职考试,均有考试作弊现象。而且考试作弊人数在增加。考试作弊主体多元化表现在通过处理学生作弊中,发现考试作弊的学生,不仅有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而且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也有考试作弊的行为,学生作弊主体多样化。

2.大学生对考试作弊潜在的认同。高校的课程考试其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加强学习,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由于受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作弊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与他人无关,是个人行为,更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诚实守信无关,偶尔作弊无伤大雅,只要考试能够顺利通过就达到目的。有的学生在制作考试作弊所用的各种小抄时,并不避讳其他同学,甚至在公共场合交流考试作弊的成功经验,炫耀考试作弊的技能,把考试作弊看作是正常现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思想上有一种“有考试就有作弊”的错误思想,折射出高校大学生对考试作弊潜在的认同。

3.考试作弊的形式多样化。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电子产品已经成为考试作弊的工具,使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形式向多样化发展。除了传统的传递纸条、交换试卷、约定暗号、通过肢体语言传递信息外,已经发展到利用电子产品作为作弊工具,如将答案用复印机缩印后粘贴在饮料瓶上、提前进入考场将考试答案写在书桌上、墙壁上,有的利用手机、计算器、在市场上购买的微型耳机等,还有的学生为了预防监考老师没收答案,准备了多份答案,甚至有的学生通过社会上的小招贴广告等,制作假身份证、假学生证、假考试卡等学校要求的有效证件。可见作弊形式花样翻新、形态多样。

4.考试作弊现象呈现市场化趋势。当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类助考机构,根据大学生的考试作弊需求,他们有的出售作弊产品、出售考试答案,有的做出各种各样的宣传与承诺、为作弊学生寻找替考、枪手,还有的专门造假,为作弊学生制造假证明、假证书。尤其是目前热点的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及各种任职上岗资格证书等等,各种考试作弊宣传的招贴、广告在高校随处可见,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考试作弊现象已经呈现市场化的趋势。

二、考试作弊的危害

1.考试作弊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考试作弊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都是极大的。考试作弊行为是否得逞,作弊者都有一定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是有害无利的。各高校为了加强考试管理,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对考试作弊行为都有严厉的处罚条例。但仍然有部分学生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铤而走险。如果作弊得逞,势必会滋生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养成弄虚作假和投机取巧的坏习惯。作弊情节轻者会受到纪律处分,重者会取消学位资格,甚至被开除。无论何种结果,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

2.考试作弊破坏公平竞争原则。高校课程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业成果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学习成绩目前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素质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考试结果的测评效度是通过公平性的考试过程体现的。但是,因为考试作弊的因素,破坏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败坏了高校的考风考纪,使考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平时不努力学习的学生,通过考试作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影响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考试作弊荒废学生的学业,后果严重。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结束了高中学习生活,在大学可以自由放飞自己的理想,在此期间可以有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但考试作弊的现象,使部分学生滋生了不劳而获和投机取巧的思想。平时不勤奋学习,考试时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好成绩,致使学业荒废。高校对考试作弊的处理结果会根据学生考试作弊情节的严重程度,依据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学生考试作弊有的要受到纪律处分,有的作弊情节严重,受到的处罚也相对严重,甚至会受到退学警告、退学等处分。学生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4.考试作弊败坏高校的校风和学风。高校良好的考风,可以促进学风和校风的健康发展。学生们在良好的考试环境下,以平静的心态努力学习,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考试时凭借自己的实力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这种正能量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对学风建设起到促进的作用,考风、学风、校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反,则会破坏校风和学风的健康发展。由于学生考试作弊,破坏了公平的原则,无形中学生的作弊成绩成为“真实”成绩,客观上造成对其他学生通过正常考试得到的成绩的一种不公平,同时助长了作弊学生不劳而获的不良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副作用,败坏高校的校风和学风。

三、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分析

1.虚荣心理。虚荣心理是指以虚假的方式保护自尊的一种心理状态。现在的教育体制下,成绩仍然是衡量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在学生的评先、保研、谋职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学生虽然平时表现不错,成绩也不错,在老师和同学当中评价较好。这些学生考试作弊,通过考试不是目的,而是通过作弊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以获得更多的荣誉,增加自己在各种利益中的砝码,甚至在就业时可以谋得一个理想的职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

2.侥幸心理。侥幸是依赖于外因获得欲求的心理,带有凭运气一赌输赢的心理因素。大学生非常清楚考试作弊的危害性与后果的严重性,也懂得考试作弊是自欺欺人、投机取巧。但由于自制力有限,心里认识与实际行为存在差异。尽管学校多次强调考试作弊的危害,任课教师也利用上课或辅导机会向学生陈述利害,可有些学生私下会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作弊手段比其他同学高明,别人可以成功,自己的运气也会不错。因此,他们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无视考场严肃的考试纪律,以侥幸的心理采用作弊的方式参加考试。

3.厌学心理。在考试作弊的学生当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厌学。一方面是自己的基础较差,学习方法还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进度,久而久之,课程越拉越多,于是对学习没有兴趣,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课上不认真听讲、逃课,下课进网吧;另一方面,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课上课下愿做与本专业无关的事情,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此,考试时,由于平时不努力,担心考试通不过,只好铤而走险。

4.不自信心理。不自信心理一种情况是有的学生由于在往次考试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以至于在考试时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在心理上产生了考试障碍,自我心理消极暗示较多,对考试没有把握、没有信心。因此,在考前焦虑、紧张,不能从容面对考试;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的学习方法还没有适应高校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对所学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为了防止在考试时遇到不会的题,预备一些与考试有关的小抄,在自己认为方便时可以偷看。这样做对自己是一种心理安慰。这部分学生一旦被发现而受到学籍处理往往非常后悔。

四、防范考试作弊的对策

1.建立客观和多元的评价体系。高等教育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载体,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服务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评价标准也要多元化。体现在对人才评价的标准上,不只是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对他们的道德、诚信、技能、创新能力等有衡量标准。客观和多元的评价体系,可以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积极性。无论是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还是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都可以发挥他们的优势,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认同。因此,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必须建立客观和多元的评价体系。

2.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习兴趣。目前大学的课程体系是一元化,课程体系弹性不足,课程内容陈旧。这些问题使学生厌学,对学习没有兴趣。这也是学生考试作弊的一个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改革和优化高校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一元化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多开设一些跨专业、跨院系的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丰富课程内容,向学生传授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和科研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3.加强大学生考试誠信和心理疏导。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和引导。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学生自制力比较弱的时期。因此,应加强大学生考试诚信和心理疏导工作。把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他们正确的荣辱观、考试观,正确对待考试,正确对待考试成绩。在考前加大诚信考试的教育力度,并组织心理教育教师疏导学生考试前的紧张、焦虑情绪,以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顺利地完成各种考试。

4.完善考试监督机制。考试监督机制是考试工作的重要环节,监考教师的责任意识也很关键。在考试的过程中,监考教师监考不到位,巡视人员工作不认真,都可能令学生滋生考试作弊的思想,成为学生考试作弊的土壤。因此,考前一定要加强对监考教师的培训工作,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明确监考职责,规范工作流程;考中要严格执行考试纪律,认真履行监考职责,不做与监考无关的事情;考后加大考试作弊的处罚,一旦发现学生作弊,不包庇、不姑息,让考试作弊的学生对考风考纪有敬畏的心理,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的考试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庆生,尚璇.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与对策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9)

[2] 刘海云.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解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

[3] 张帆,陈兵,高波.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4] 郑洁欢.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研究现状[J].社会心理科学,2011(10)

[5] 尹士花.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J].黑河学刊,2014(9)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教务处 辽宁沈阳 110136)(责编:贾伟)

作者:戴世英

上一篇:竞选演讲稿写法及下一篇:物流部经理竞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