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欣赏

2023-0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唐代诗歌欣赏

唐代体育诗歌特点略论

【摘 要】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唐代体育诗歌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唐代体育诗人以庞大的创作队伍,为我们描绘了气势磅礴的体育场面和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丰富多彩的唐代体育生活画面,体现了唐人奋发向上的体育激情和激昂奔放的体育精神。唐代体育诗歌,既是唐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揭示唐文化和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关键词】唐代 体育诗歌 特点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古至今诗歌成千上万,鲜为人知的是,在浩如烟海的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有许多以体育娱乐活动为创作内容的诗歌,而这方面的最高成就唯唐代莫属。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唐代体育诗歌以其壮大的创作队伍、丰富的描写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国揭示了唐代体育活动的基本面貌。本文对涉及体育活动的唐诗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唐代体育诗歌具有内容丰富、创作队伍强大、形式与风格各异、形象传神、场面壮阔和感情激昂这五大特点,这为研究唐代体育活动的开展,弘扬唐文化和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借鉴。

一 唐代体育诗歌勃兴的社会前提

1.政治开明、经济繁荣

唐诗题材广泛,《全唐诗》收唐诗42863余首。其中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的诗歌约1500首,涉及的体育内容之多,是空前的。这些诗歌主要产生于盛唐与中唐,唐代经“贞观之治”“开元之治”至天宝初期,其政治、经济、文化已发展到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这一时期,唐代统治者在政治、经济上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政治上,唐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开明之国,国家和社会财富明显增多,人民生活充足,经济上,唐初改革隋朝一些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使得社会长期相对稳定,到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还废除了一些苛捐杂税、打击寺院地方经济,使唐王朝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整个大唐境内洋溢着亘古未有的强烈自信心和自豪感,人们开始追求生活享受,并且渴望从强烈的竞争中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社会各个阶层都参加体育活动,城乡体育出现“万里秋千习俗同”“蹴鞠屡过飞鸟上”的活跃情景。

2.宫廷体育诗的兴起

唐朝的历代统治者热衷体育并身体力行,宫廷体育高度发展,如宫廷马球、宫中女子步打球、文官拔河、骑射、百戏等,宫廷体育游戏和比赛几乎天天有,而在皇亲贵族、文臣武将从事体育时,特别是观赏或参加一些高水平、大规模的比赛时,其身边的文人学士常常会即兴赋诗一首。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李隆基与御林军进行一场马球赛,当时的醴泉尉阎宽写了一篇《温汤御球赋》,对这次比赛的球场、马匹、将士、技艺等作了详尽的描写,从艺术性来看,堪称唐代体育诗歌中的上乘之作。他描写参赛者唐玄宗是“壮威凤之飞翔,等神龙之变化”,称这次比赛“兹艺精炼,古来罕见”,可以“震叠戎狄,康宁寓县”。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向外国使节炫耀国威,还组织过一场千人拔河赛。据史书记载,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拔河赛。当时的薛胜为此作了一首《拔河赋》。唐朝统治者的提倡,使得宫廷体育开始蓬勃发展,文人学士们更是借以歌咏体育活动来彰显太平,从而促使宫廷体育诗歌大量涌现。

3.军事武艺的盛行

唐太宗初创江山时,采取了军事强国的策略,国家普遍重视骑射,大量选拔民间武艺人才进入军队,武则天时更是开创武举制,使得唐朝的军事改进、军事训练得到提高,同时军队中有利于士兵训练的马球、蹴鞠、武术、骑射、拔河、百戏乐舞等多项体育活动得以盛行,并且当时社会出现不少文人从武的现象,在每年的科考中踊跃应试武举的文士不在少数。这些文人不仅喜爱弈棋之类的以体静为表象的运动,就是打球、骑射等运动强劲的体育活动同样也为儒生所喜爱,如元稹以棋聚友,与朋友下棋,乐此不疲,为我们留下了“眠床都浪置,通夕共忘疲”的诗句。李白“十五好剑术,偏于诸侯”,36岁时,仍“学剑来山东”。在一年一度的月灯阁球会时,文人学士们积极地参加击球比赛活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唐代的文人墨客们以他们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写下了大量的体育诗歌,向世界传达着国家兴旺的强大信息。

二 唐代体育诗歌的特点

1.内容丰富

文学是现实的反映。唐代体育活动盛行,涉及的项目众多,处于这样一个尚武、游乐的社会风气中,唐代诗人或参与,或观赏,或用手中的笔记录、歌咏、抨击这些活动。在唐代的体育诗中,主要有5个题材,它们分别是球类运动、休闲娱乐活动、节令体育活动、女子体育活动和骑射活动。

球类运动主要是马球和蹴鞠。马球比赛是唐代体育诗中描写篇幅最多的一项活动,《全唐诗》中共有二十多首。如杨巨源的《观打球有作》、李廓《长安少年行十首》、蔡孚《打球篇》、王建《宫词》、武平一的《幸梨园观打球应制》等。唐代的蹴鞠运动除用于军中练兵外,更多的是带有娱乐性质,并且常在节令时节举行,如王维的《寒食城东及事》、杜甫《清明二首》、韦应物的《寒食》等。唐代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有围棋、舞蹈、杂技等。《全唐诗》中关于围棋的诗篇共有28首。有韩愈的《送灵师》、杜牧的《题桐叶》、杜荀鹤的《观棋》、张籍的《美人宫棋》等。表现舞蹈的诗歌有: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李端的《胡腾儿》、元稹的《胡腾女》等。描写杂技类活动的诗歌如王建的《寻橦歌》、刘言史的《观绳技》、刘晏的《咏王大娘戴竿》等。

唐代节日众多,异彩纷呈,节日习俗中往往采用体育娱乐方式。如寒食蹴鞠秋千、阳春拔河踏青、端午龙舟竞渡、重阳登高览胜等。在这些节令体育活动中,唐代诗人写下了不少咏诵的诗篇。唐代寒食、清明时节,荡秋千和蹴鞠是最为风行的体育活动。如王建的《秋千词》、元稹的《杂议五首》(之一)、温庭筠的《寒食节日寄楚望二首》等。拔河在唐代是一项十分激烈、壮观的体育活动,其描写的诗篇也很多,如唐代进士薛胜的《拔河赋》、李隆基的《观拔河俗戏》等。描写龙舟竞渡的诗歌在《全唐诗》中总共有11首,如元稹的《竞舟》《竞渡》、张建封的《竞渡歌》等。表现重阳登高活动的诗歌有薛涛的《九月于雨二首》、杜甫的《九日五首》等。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女子常从事体育娱乐活动,主要有围棋、秋千、舞蹈、骑射等。这些活动在部分唐诗中有具体描绘。如王建的《夜看美人宫棋》、张籍的《美人宫棋》等描绘了唐代女子的围棋活动;王建的《秋千词》、刘禹锡的《同乐天和微之春深二十首》(之一)等反映了唐代女子打秋千的情景。描写唐代女子舞蹈的诗歌主要有刘禹锡的《踏歌词》、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王建的《宫词》、杜甫的《哀江头》、张籍的《宫词》则描写了唐代妃嫔、宫女骑马射猎的飒爽英姿。唐代军事武艺有所创新,重视骑射,在唐诗中,有许多描写军将骑射活动的诗歌,如王维的《观猎》、韩愈的《汴泗交流赠张仆射》、马戴的《射雕骑》、韩偓的《从猎三首》、杜甫的《壮游》等。在这些几乎涉及所有体育项目的体育诗歌中,我们看到了大唐丰富多彩的体育生活画面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创作队伍壮大

唐代体育活动的盛行与普及,促使唐代文人学士也喜爱体育活动。在当时的各种体育项目中都有一定数量的诗歌创作队伍,而在贵族与军队中盛行的马球运动,其创作队伍最为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唐代诗人崔湜、蔡孚、沈佺期、武平一、张说、韩愈、张建封、王建、杨巨源、刘禹锡、张籍、元稹、白居易、李廓、贾岛、和凝等都有描写运动紧张、激烈、壮美的马球比赛的诗歌。唐代很多诗人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通过他们的诗歌,我们能感受到这些体育活动种类多、活动范围广的特点。如杜甫描写过寒食蹴鞠、清明荡秋千、阳春拔河、端阳竞渡、重阳登高、宫女下棋、射猎等体育活动;在张祜笔下《少年乐》《观宋州田大夫打球》等描绘马球运动;《登乐游原》《和杜牧之齐山登高》等表现登高习俗;白居易的《病中多雨逢寒食》《池上二绝》则关涉围棋、秋千等体育活动;元稹也有表现竞渡的《竞渡》诗以及描写秋千的《寒食夜》《杂议》等诗。在这些风格各异的诗人们笔下,通过体育诗歌,为我们形象而又生动地刻画了唐代蓬勃发展的体育运动。

3.形式与风格各异

唐代体育诗歌在形式上,主要有五、七言绝句、律诗及七言古诗。在中国诗歌发展中,绝句和律诗受到严格的格律限制,并且篇幅短小、语言简洁,一般情况下,在描绘生动激烈、节奏明快的体育活动时,绝句和律诗比较适合,同时由于高度概括的特点,通常在描写体育活动时,能表现一种运动时的意境。杜甫的《扬旗》:“回回堰飞盖,熠熠迸流星。来冲风飘急,去擎山岳倾。材归俯身尽,妙取略地平。”全篇以精彩的描写向世人展现了扬旗的气势和形象的勇武,作者通过一组比喻,将飞旗飘扬描绘成飘忽如流星迸落、来去如风驰之急、倏倒如山势之倾,可谓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还有张说的“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生动地表现了拔河运动的气势;杜牧的“猛势横来野火烧”诗句,表现了围棋的进攻形势。这些诗歌运用简练的语言,更形象地表现了唐人高超的体育运动技巧和磅礴的运动气势。在表现体育活动时的意境时,绝句和律诗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白居易的《池上二绝》,它是一首五言绝句:“山僧对棋坐,局上竹荫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作者并没有对比赛状况作细致的描写,只是简要地描绘了寂静的竹林中两个僧人下棋时的幽静的意境。而相比之下,古体诗较为灵活,节奏鲜明,更能表现体育运动中或激或缓的氛围,以及运动场内外壮阔的气势和体育人物精湛的运动技巧。在唐代体育诗歌中,有很多以古体诗形式写成的诗歌,比如张建封的《竞渡歌》、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蔡孚的《打球篇》、王建的《秋千词》等。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性上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如张建封的《竞渡歌》是一首七言古诗,它对竞渡的描写可谓最为生动具体。诗的开头介绍了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景色和岸上观众的情绪状况。“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江啼晓莺”。“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在岸上观看的男男女女情绪激动,女子头上的银钗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如同霜刃一般发出闪闪的光亮。接着比赛开始了“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紧张激烈的狂欢气氛跃然于纸上。随着鼓声响起,比赛正式开始。只见划桨在水中翻动巨浪的影子,两岸和船上的击鼓声连成一片,似有千鼓擂动,可谓气壮山河!眼看标杆越来越近,标旗举手可得,这时体力已消耗殆尽、意志力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水中的赛船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两岸的观众也呼声震天。在万众的呼声之下,比赛各队员们更是划得起劲,那气势可谓山可破、天可登之感。到最后前面的船已夺标之后,失利的船只仍不甘心,大家为争标,弄的头破血流,而岸上输方的亲朋好友却心急如焚。通过这首诗,作者极尽笔力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

除了诗歌形式各异之外,这些体育诗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一是由于唐代体育活动众多,不仅有竞技性强、气势恢宏的马球、骑射、竞渡等运动,也有休闲文雅、充满诗情画意的围棋、秋千等运动,所以不同描写对象的诗歌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力不同。如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刘禹锡的《竞渡曲》、韩愈的《汴泗交流赠张仆射》等诗,描绘的场面壮阔,展现了唐代体育的气贯山河的浩大声势。而白居易的《池上二绝》并没有细致描绘比赛状况,只表达了一种空灵的意境。再者唐代诗歌创作队伍壮大,各个创作者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如王维以写景为主,着重通过优美的景色来渲染体育活动时的气氛;张建封的体育诗充满了粗犷豪情,如《竞渡歌》;元稹常常借体育来讽谏时政,如他的《竞渡》、《竞舟》;王建主要描写宫词,他的特点是以白描为主,语言清新自然,如他的《秋千词》,场景活泼动人。

4.形象传神

在唐代诗人们的笔下,除了比赛时情景描写之外,还描绘了很多人物形象,他们个个形神兼备,焕发着蓬勃的青春朝气和不畏强手的勇敢精神。在王建的笔下,荡秋千的少年儿童是“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诗人向我们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群生动活泼,清纯可爱的少年儿童形象。刘禹锡的《竞渡曲》笔下的竞渡勇士是“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胜利者欢舞而失败者沮丧。韩愈的《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中马球手是“侧身转臂着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超遥散漫两闲暇,挥霍纷纭争变化。”马球手们侧身转臂,挥杖击球,动作惊险、娴熟,技艺超群,可谓是一群勇敢无畏、竞争意识强烈的形象。除了这些男子体育人物形象外,还有很多女子体育人物形象。如杜甫的《哀江头》:“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韩偓的《从猎三首》(之一、二)“猎犬谙斜路,宫嫔识认旗。马前双兔起,宣尔羽林儿。小镫狭秋鞘,鞍轻妓细腰。有时齐走马,也学唱交交。”这些都是对唐时女子射箭游猎活动的形象阐述。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并序》中,他描写公孙大娘及其弟子的高超剑术是“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寥寥几句就出神入化地表现了公孙大娘及其弟子的高超剑术和人物形象所具有的英华之气。

5.场面壮阔、感情激昂

唐代体育诗歌以生动活泼、激烈进取的体育运动为主要内容,所以诗歌的感情基调大多是充满了激昂之情。它通过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湛技术以及比赛时的英勇无畏和豪情斗志,始终让人精神振奋。竞渡场上是“建标明取舍,胜负死求生。”(元稹《竞舟》),队员们将胜负看得和生死同样重要。竞渡速度是“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张建封《竞渡歌》)巨浪翻滚、雷鼓声震天,可见竞争是多么地激烈。再看拔河场上,“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张说《奉和圣制观观拔河俗戏应制》)、“拔拒抵长河”(李隆基《观拔河俗戏并序》),将士们勇敢无畏,其激昂的斗志欲将长河挽住。表现围棋进攻形势的“猛势横来野火烧”(杜牧《送国棋王蓬》),将对方进攻来势凶猛程度描绘成仿佛是野火焚烧。可见,无论是描写竞技性强的体育比赛的诗歌,还是休闲高雅的体育项目如围棋诗中,都始终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激昂之情。

三 结束语

唐代体育诗是唐代为人类文化史和古代体育史奉献的最为宝贵的资料之一。唐代体育诗歌主要有五大题材,大体可分为球类运动、休闲娱乐活动、节令体育活动、女子体育活动和骑射活动。这些体育诗歌以其豪放的格调、细腻的文笔、成熟的技巧、绘声绘色的情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唐代体育活动的丰富多彩以及唐人生动活泼、刚健奔放的精神面貌。唐代体育诗歌,涉及文学、史学、体育等领域,它为展现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以及推动唐代文学和唐代体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王俊奇.唐代体育文化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62~163、170~171

[3]巴尔扎克.巴尔扎克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54~255

〔责任编辑:陈晨〕

作者:许灿

第2篇:唐代体育题材诗歌的文学性解读

摘要:体育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运动形式,以诗歌形式对体育活动进行记录,是我国古代诗词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唐代体育题材的诗歌作为唐诗的组成部分,在很多诗人的笔下熠熠生辉。本文旨在对唐代体育题材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唐诗 体育诗歌 文学 文化

引言

题材诗歌的基础,只有确定好了题材,才能有发挥的方向,才能为诗歌增添更多的美感和魅力。比如有的诗歌以爱情为题材,有的诗歌以山水为题材,有的诗歌以离别为题材,有的诗歌以战争为题材等。不同的题材奠定了诗歌的不同基调,因此诗人在语言的选择上也有一些侧重点。在唐诗中,除了对山水、人文等景观进行描绘之外,体育题材的诗歌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由于唐代的富足,人们的生活比较充实,加上体育运动的萌芽,因此很多诗歌作品都以体育为题材,这些唐代的体育题材的诗歌,也是我国古代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唐代体育题材的诗歌分析

体育题材的诗歌,最先出现在先秦文学中,但是真正繁荣发展起来,却是在唐代。先秦文学作品中的诗歌作品,更多的是反映人们的生活,比如《诗经》中所描绘的日常生活,就是一个典型。在唐朝时期,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使得人们对体育生活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唐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自然也成了记载体育运动的方式。唐朝的体育题材诗歌的发展与唐朝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唐朝时,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比如人们经常外出踏青,这种风俗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节日,踏青更是人们必选的运动项目,而唐朝的文人也比较多,所以便开始以诗歌作为载体进行创作。通过查询相关的资料可知,唐朝的体育活动中,球类和围棋都是比较常见的形式。比如“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趁行移手巡收尽,数数看谁得最多”,分别描述了球类运动和围棋运动的场景。可以说,将体育运动当做题材进行创作,最繁荣的时期就是在唐朝。唐朝之后,对体育运动的描绘就相对较少,一方面,与社会状态有很大关系,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哪里还有时间去关注体育事业。另外,在唐代,我国的开放程度是比较高的,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也比较多,因此有很多外来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唐代体育题材诗歌中的体育活动

(一)球类运动

唐代的球类运动发展呈现繁荣的趋势,球类运动是贵族以及平常百姓都很喜欢的一种运动方式,而且即使是女性也十分喜欢这种运动。唐代的球类运动有蹴鞠、马球、步打球,正是由于球类运动的兴盛,很多体育诗歌作品中也以球类运动为主要题材。

催修水殿宴沂公,与别诸侯总不同。隔月太常先习乐,金书牌纛彩云中。

无人敢夺在先筹,天子门边送与球。遥索彩箱新样锦,内人舁出马前头。

——王建《朝天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

唐代的皇帝就十分喜欢马球运动,从《朝天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中就可以看出有很多对马球运动进行描绘的作品,从这些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马球运动的规则,对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体育运动有更多的了解。韦应物的《寒食后北楼作》中写道“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描写的是寒食节军营里士兵们蹴鞠庆祝的画面。

(二)棋类运动

下棋是很多文人雅士喜欢的一项业余活动,我国的很多书画作品也会以下棋对弈作为主要内容。在唐代,下棋对弈也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运动,在社会中广泛推广,很多文人雅士对棋类运动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

前年当此时,与尔同游瞩。诗书课弟侄,农圃资童仆。日暮麦登场,天时蚕坼蔟。

弄泉南涧坐,待月东亭宿。兴发饮数杯,闷来棋一局。一朝忽分散,万里仍羁束。

——白居易《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诗歌中写道“兴发饮数杯,闷来棋一局”,表明在当时社会中,围棋是文人十分钟爱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围棋是一种讲究策略的运动,也是一种比较高雅的智力游戏,对于一些清高的隐士而言,很多都会选择围棋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智力,还可以磨砺心性。在唐代的很多诗歌作品中都有围棋的影子,再比如《春日闲居三首》《过终南柳处士》等作品,也对围棋运动进行了相应的描绘,一般说来,围棋对弈的诗歌中都会有优雅的环境相配,所以在描写人物对弈的时候,往往会有幽静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当然,围棋对弈并不只是文人雅士的爱好,很多僧侣也喜欢围棋,比如《咏棋子赠弈僧》《观棋歌送儇师西游》《池上二绝》等诗歌作品,描写的就是僧侣在下棋时候的那种淡然的心境以及专注的神态。

(三)水上运动

除了球类运动和棋类运动,水上运动也是唐代诗歌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内容,在唐代,最受欢迎的水上运动是竞渡,这种运动主要在宫廷的体育类别中比较流行,因此唐代有很多诗歌描绘的就是宫廷中的女性划船比赛的场景。

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

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

——张说《岳州观竞渡》

《岳州观竞渡》这首诗歌将岳阳的划船竞赛描绘得十分生动,在江边唱歌助威的歌女给参与比赛的人带来了极大的鼓励。这些诗歌的描绘,让人在阅读的时候如身临其境,仿佛眼前就是旗帜舞动的龙舟,选手们个个跃跃欲试,鼓声雷动,即将展开一场激烈的比赛。当然,在一些比较大型的水上运动中,女性的影子就比较少,这是出于社会礼制的原因,在很多描写水上运动的诗歌作品里,几乎都是男性角色。

三、唐代体育题材诗歌中所折射的唐代体育

(一)体育项目丰富多彩

体育事业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可以说是一种全民体育的态势,而且体育运动的种类也比较丰富,有比较激烈的运动,也有一些比较温和的运动。比如蹴鞠、马球、步打球等就属于一些比较激烈的球类运动;荡秋千、踏青、划船、放纸鸢等就属于比较休闲的运动,尤其适合女性参加;射猎、武术、围棋等则属于技术性比较强的运动。不同类型的运动在唐代社会中都有出现,给不同的人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正是由于体育运动本身丰富多彩,体育类题材的诗歌内容也十分丰富,比如张建封的《酬韩校书愈打球歌》“护军对引相向去,风呼月旋朋先开。俯身仰击复傍击, 难于古人左右射。齐观百步透短门,谁羡养由遥破的。 儒生疑我新发狂,武夫爱我生雄光。杖移鬃底拂尾后, 星从月下流中场。人不约,心自一。马不鞭,蹄自疾。”描写了军中将士打马球娱乐的场面,而且还将自己的作战策略也运用在球类运动中,一场运动将每个人的才智都发挥了出来。马戴的作品《射雕骑》“蕃面将军著鼠裘,酣歌冲雪在边州。猎过黑山犹走马,寒雕射落不回头。”则赞叹了少数民族射手的高超技艺,对射手在射箭时的细节描绘十分到位。王建的《秋千词》“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傍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描绘少女们在荡秋千时的那种快乐、活泼的神情,让人一下子就被拉回到青春年少时期。元稹的《有鸟二十章》,描绘的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孩子们追逐着漫天的风筝跑,那种欢愉的氛围不自觉地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由此可见,在唐朝,我国的体育运动形式十分丰富。

(二)体育运动参与群体的广泛性

纵观唐代的体育运动可以发现,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十分广泛,不仅是一些年轻的男士,一些女性、老人、小孩等都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上到贵族阶级,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在体育场上看到他们的身影。这些运动中有的是锻炼身体的,有的是有竞争性质的,有的是休闲娱乐的,因此多样化的选择使得体育运动的群体也变得多样化。

(三)女子体育蓬勃发展

在唐朝,女性的社会地位较高,很多时候可以与男性平等相处,在体育运动中就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唐代的体育运动中也有女性的身影,唐代的妇女不用受到太多的限制,可以自由出入社会,即使是男性较多的运动,女性也可以参加,社会并没有对女性的活动进行限制,因此唐代的体育运动呈现出女性体育的发展也十分快速的特点。所以在唐代的诗歌中,有很多描绘女子进行运动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女子打马球的、射箭的、荡秋千的、划船的,见证了唐代女子体育的蓬勃发展。

结语

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唐诗的题材十分丰富,不仅有各种对山水、人文的描绘,也有很多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作品,这与唐代的体育运动快速发展有关,唐诗只是对这种繁荣的娱乐方式进行了记录。在对这些运动进行描绘的时候,不仅体现了诗歌的文学特性,也体现了社会百态,所以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松枫,刘宇,李亚龙.唐朝休闲体育的文学管窥[J].芒种,2013(07).

[2]王奕全.略论唐代统治者对体育活动的影响[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

[3]朱同祥.对唐诗中女子球类活动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2(02).

[4]华锐,刘红梅.论唐代体育文学繁荣的原因[J].芒种,2013(09)

[5]邢菊.试论唐代体育文学的发展与审美内容[J].作家,2012(22).

作者:梁娟

第3篇:大学课堂开展唐代文学欣赏课的意义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从某一方面来说,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当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层出不穷的与大学生相关的负面报道也使我们逐渐意识到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迫在眉睫。那如何通过开展唐代文学欣赏课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从中受益,是我们将在这篇文章中要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大学课堂;唐代文学欣赏课;意义

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向前推进,我们对历史越来越模糊。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从小都受到了日韩流行文化的影响,对历史、文学都漠不关心。从教育的层面上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对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唐代作为历史发展中最璀璨的明珠,它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形成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更应该在大学课堂开展唐代文学欣赏课,让在校大学生从中学习前辈们的思想和精神,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力量。

一、开展文学欣赏课的现状

毫无疑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这样的发展速度离不开大量人才的支持,而各个高校对人才输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得不承认,在社会发展的几十年间,我们的生活和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是变得越来越好,但有的却给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层出不穷的国人负面报道,使我们为整体国民的素质感到担忧,而大学生是距离社会最近的一批人,他们的行为将对未来几十年我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开展文学欣赏课能更好的贯彻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拥有较强的审美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渐趋冷落的文学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近年来,我们会发现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古代文学已经不适合现在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学这些东西还不如学一些计算机、法律、营销的课程实用。作为传统文化发展到顶峰的唐代文学也必然受到巨大冲击,因为,越来越多的观念认为学习这样的文学课程不会产生任何的社会价值。

(二)文学欣赏课对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资讯,也使我们从中慢慢意识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这些年里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我们一次次看到新闻报道说国人在什么地方哄抢食物,在某某某著名沙滩留下大量垃圾后离去。这些现象无不说明我们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也使我们差评满满。但是,通过对古代文学欣赏课的学习,能使我们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找到更好的自己,能使我们的心静下来,认真反思从而端正我们的道德观、价值观。

二、选择唐代文学的原因

大唐盛世,无论是其商业、数学、建筑学、印刷术乃至文史经哲等都在当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更让人震惊的是它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影响力。而文学的成就尤为明显,无论是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还是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甚至说是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等,他们都对中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数百年来,我们吟诵、传唱他们的诗词使自己活得有力量,使自己在艰难中得到突破。

(一)对世界的影响

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发展欣欣向荣,这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同时,盛唐文化也深深影响着周边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唐代的文化影响着印度、日本、阿拉伯等国家,反之,这些国家也影响着唐文化。盛唐时期,有不少国外的东西传入国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我国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也大量传到各国去,对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都愿意到唐朝都城长安来求学。

(二)对我国的影响

从盛唐对世界的影响力可以看出,唐朝的文化实力在世界发展史上可谓无人能比。那它必定也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经济上来看,盛唐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促进了我国的社会繁荣,它遗留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大量财富。从文学层面上来看,盛唐不断涌现的作品不仅流传至今,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胸怀抱负都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三、在实际中如何开展唐代文学欣赏课

现在的大多数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全员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实施这个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事项。在传统的古代文学遇到发展瓶颈的今天,我们更不能一味地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照搬书本知识来授课。我们应当增强古代文学的现代气息,提高古代文学的魅力,以现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掌握授课的原则

课程的讲授要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要以学生个人为中心,鼓励他们成为独立的个体。同时,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真正地学为所用,促进他们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在讲授的过程中,要以经典为主。文学经典是经过长期反复阅读鉴赏而筛选出来的精华,它往往代表了一个人的最高成就,且以较完美的方式呈现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审美方式。因此,它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作者当时创作的环境、氛围以及心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使其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领悟作品思想情感的同时,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力,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二)将现代化授课方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年轻一代对于科技的追求不仅体现在电子设备上,更体现在他们日常生活中,习惯了网络,习惯了用朋友圈、微博去表达想法。所以,要使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唐代文学的精髓,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必然会阻碍唐代文学欣赏课的进程。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等工具为学生提供关于作者生平、家世、成就、其他作品等信息,使学生能更加立体地了解到这其中的精神。同样,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对唐代诗词等文学巨著配以合适的音乐、图片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提高人生境界

所谓虚实结合,是指我们现在学习到的唐代文学毕竟距离现在年代已久,与现在整个社会发展大不相同,我们无法复制当时的环境,所以,需要我们将作者的想法引入现实生活当中,看看怎样能更好地为现实生活服务。我们应该通过获取、交流信息来丰富生活,提高人生境界。不能停留在为理论而理论、为作品而作品的授课方式。这样难免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会让他们越发觉得学习这些东西没有用。在唐代文学海洋中找到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人生的真谛。

(四)举行多形式的活动,拓展文学视野

为了弥补大学教育过程中文学文化的缺失,邀请专家学者举行大型讲座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讲座选题要针对学生的整体水平以及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这样在讲座过程中不仅能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唐代文学,也能使他们对社会前沿问题深入理解,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定期举办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比如撕名牌之大战唐代文学、角色扮演、唐代文学连连看等,邀请更多人参与其中,在娱乐中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四、开展唐代文学欣赏课的意义

文学欣赏课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育人才,为大学生步入社会这个大课堂能更好地适应个人发展。通过对唐代文学的学习使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了解和学习优秀唐代文学

在大学课堂开展唐代文学欣赏课能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虽然时代不同,但是我们也能从古人的诗篇中学到他们身上的优点。例如,李白,用他的诗篇《蜀道难》显示了人生的艰难和悲哀,人的生命和自然的崎岖、壮丽连成一体,更体现了精神的挺拔与坚强。古人有感而发的优秀作品有一种唤醒人生的感觉,这种精神上的感觉能在工作中给我们带来力量和启发。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学会自己欣赏、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与此同时,通过文学底蕴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文学作品中大都涉及悲欢离合、信仰追求、理想与现实以及生老病死等问题,我们都能从这些素材中找到与自己的共鸣之处,从而正确地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

(二)增强个人的审美与辨别能力

由于欣赏角度的不同,每个人的审美点都不一样,所以,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看到不一样的一面。在文学欣赏的世界,我们所说的美不只是语言本身的优美,而是通过对文章内容的鉴赏,分辨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赋予人物的人性、精神的美。学会分析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是非善恶,全面地看待问题。当下社会的诱惑很多,因为利益的驱使,有的人会抛弃自己坚持许久的信仰,只为了眼下的一己私利。身边不断涌现关于大学生虚荣心爆棚、攀比心旺盛的新闻,说明整个社会的浮躁之风也影响到了大学校园。通过对唐代文学欣赏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从中检验自己的心境,辨别这个社会的好与坏。同时,也因为现在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不足,通过对唐代文学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人情风俗,丰富学生的眼界,在增强个人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提高了经济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在遭遇求职受挫后会产生消极的心理,进而会影响其以后的人生道路。在大学课堂开展唐代文学欣赏课,能在作者优美的文字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唐代从盛世走向衰败,文人墨客层出不穷,他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繁华盛世,也经历过满目疮痍、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曾经意气风发的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也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历过打压和屈辱。这些精神都一一体现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唐代文学欣赏课的开展,能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不同时期的作品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对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引起学生自觉的自我反省,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在现如今这样一个多元化社会中,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非常了解,也要有实践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以便于在工作中更好地与人交流。所以说,开展唐代文学欣赏课可谓一举多得。

五、结语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命题。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弘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而在校大学生作为我们新时代的建设者,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现实生活或多或少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学校在关注成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大学课堂开展唐代文学欣赏课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唐代文化,在文学作品中体会在唐代不同发展时期,人们所展示出的强大精神,为我们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罗新芳

第4篇:唐代诗歌分期

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1 唐代诗歌专题

唐诗分期

知人论世

汉唐盛世:唐人街 唐装

汉族 汉字 唐诗分期: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知人论世 诗歌与时代烙印 世间最敏感的是诗人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孤独冷落 王朝之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踌躇满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衰世之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扬帆远行)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盛世高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朝落日)

一、初唐的风骨与情韵——四杰,陈子昂,张若虚

1、“风骨”的追求 ——走向振奋的大唐诗歌 1)四杰:王杨卢骆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复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引:此为——刚肠的送别

劝君更近一杯酒——深情体贴的送别

孤帆远影碧空尽——浪漫诗意的送别千古丽句:烟花三月……

莫愁前路无知己——乐观豪迈的送别

3)卢照邻——“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4)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5)陈子昂——六合 宇宙 伟大而孤傲的自我,生命短促的悲哀。

结:去除浮艳雕琢。激情与雄杰之气。风骨刚健,气势宏大,视野开阔。

2、“情韵”与兴象—— 浪漫气质的日益强化

初唐向盛唐的过渡诗人

1) 刘希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 重点讲的 《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精讲前半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

春、江、花、月、夜„„

明月随潮水涌生,何其壮观。月光照耀千里之遥,哪处不在明月之中!江水曲曲弯弯绕

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流泻在花树上,像一层洁白的雪。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

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世上

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神话般美妙的境界!

江畔„„宇宙永恒,个人的人生短暂呵——人类却是永恒„„

„„月光下,江水急流„„奔腾,把诗歌推向更高的诗境。江月有恨,流水无情, 结:诗情与画意,纯美的意境,浓烈的情思,无穷的韵味„„

看到盛唐气象 浪漫的气息 青春的旋律 澄澈透明的景观 奔涌而来。

二、浪漫的盛唐气象——李白与一些诗人群体

1、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边塞诗与山水田园诗对比观

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岑参 高适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王维 孟浩然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结: 田园诗歌:宁静优美秀丽清新和谐

边塞诗歌:慷慨 豪迈 刚健 悲壮 激昂

2、诗佛 盛世桃花源中的王维 A王维诗的静逸空灵之美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山中独坐》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

结: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心境的澄澈,空静之美。

静谧,情韵悠远,

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B王维诗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结:空间感,色彩美,光的调和,比例与调和。 C补充

孟浩然名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前: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宠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李白赞美孟浩然: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山水田园诗与 谢灵运 陶渊明 寻找心灵的桃花源 大隐隐于市

3、七绝圣手 诗家天子 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鉴赏:为什么说这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千年以前,万里之外„„ 边塞 闺怨 送别

提一下:崔颢《黄鹤楼》

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4、慷慨奇伟的边塞诗歌

高适岑参

高官高适:沉雄与骨气 苦难与崇高——《燕歌行》 岑参好奇:意奇 语奇 调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

品一品高岑的细微差别。

5、诗仙李白与盛唐气象

李白的诗歌,最鲜明的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风貌,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自由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神来,情来,气来。浪漫,壮美,明丽,清新俊逸,行云流水„„ 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富有朝气的歌唱! 自信,自由: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壮美,奔放: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扶摇直上九万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清新,优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千古丽句:烟花三月下扬州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叫一回肠一段,三春三月忆三巴。(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流动、跳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 丝暮如雪……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5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三、忧虑的中唐——杜甫与中唐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1、概括

这个时期,浓烈的理想色彩消退了,人世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忧虑送走了少年情怀。

这也是一个艺术高度成熟的时代:老杜诗篇与诗歌艺术多元化发展。

2、离乱时世的悲歌——杜甫

时间关系,杜甫我很希望能另开专题讲,今天略讲

A时代的悲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夜阑更秉烛,惊定还拭泪。

B一代诗史 三吏 三别 兵车行 自京„„

C沉郁顿挫与萧散自然

文选:

《登高》——杜甫七律第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老杜第一快诗。

《蜀相》——杜甫讴歌自己的偶像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语言: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家跟随老杜一起认识一下律绝。 绝句 江畔独步寻花

3、孤独冷落的大历诗歌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一个时代的特色

秋风的冷色调与夕阳返照的黄昏——一个王朝的秋天。诗味有的,气骨顿衰。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凄凉,冷落,惆怅,清冷„„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孤高峻洁,清幽空寂。寒冷而寂寥的色彩。

4、诗豪刘禹锡和他的好朋友柳宗元

一对好友,交情甚笃,才华相当,遭遇相近。 一代诗豪: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结: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扩张,柳诗内敛。

刘诗气雄,柳诗骨峭。柳诗明朗, 柳诗淡泊。

5、再一组对比: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怪奇之美 求新„„ 代表:韩愈,孟郊,李贺

6

元白诗派:通俗的民歌风味。代表:白居易 元稹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鬼李贺的鬼诗:

幽兰露,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

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赏:纤纤绿草,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是她的衣带飘飘,

流水叮咚,是她的环佩声响。凄风苦雨„„

元稹选讲一首

真性情——风流才子不风流

看元稹在妻子韦丛死后写的大量的悼亡诗

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四、无奈的晚唐——向后看,怀古;内向转,爱情

1、杜牧——暮气浓郁的怀古诗篇

王朝末世,伤悼的情调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是最敏感的。王朝的倾颓之势,末世的景象,衰飒的日薄西山的气氛,笼罩着这时的诗坛。 至于怀古名篇,我还想补讲一首刘禹锡的。

金陵故事,短命王朝们,频繁兴衰,金陵怀古的诗可真多也真有味呵。

2、李商隐——朦胧多义与对内心世界的开拓

一代情圣 情调幽美,爱情悲歌,凄艳浑融

象征,暗示,晦涩多义„„

大量无题诗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7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幽眇朦胧,不尽之意„„正是李商隐诗的无穷魅力„„

8

第5篇: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

六、七百年中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两三倍以上。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古体近体争奇斗艳,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初、盛、中晚各期,名家辈出,星驰云涌。

一、初唐诗歌

初唐时代,当政的文臣多年深受齐染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宋本人也带头写浮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贞观年间的诗坛,多为奉和、应诏待宴等类作品,如虞世南、上官仪。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瑶笙燕始归,金赏露初稀”,“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此外还有宋之问,沈住期等。 随上述宫廷诗人之外,先后或同时,还陆续出现了一些新起的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努力突破宫廷诗风的统治,取得一定成就,即唐开国初年的王绩和高宗武后时期的四杰及陈子昂。

1、王绩,字无功,自长东臬子,早年有过一些事业抱负,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归田以后,常以陶渊明自比,作诗也处处模仿他们,但缺乏陶诗那种内在理想和热情,结果只剩下一种封建七大夫闭造懒散的生活情调,此外还从庄子学来一套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如《过酒家》“此日长昏炊,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但是比宫廷诗显示出了清新朴素,可以说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农的先驱人物。

2、“初唐四杰”“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地位都比较低下,但积极开始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

(1)王勃,字子安,是王绩的侄孙,一生处于下位,最后溺海而死,他是一个才学兼备的青年诗人,和宫廷诗人走着不同的道路,诗歌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是宦游人的赠别,心情本来是复杂的,但他去用“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样开朗壮阔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抱负。

(2)杨炯,四杰中他恃的数量最少,成就最低

(3)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一生不得意,晚年得恶疾,卧病十余年,最后自沉颍水而死,擅长七言歌行。

(4)骆宾王,作过小官,曾遭事下狱,最后因参加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后的活动,写了著名的《讨武檄》事败被杀。四杰中他的诗最多,擅长七言歌行,名作是《帝京篇》也写了不少边塞诗。

总之,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他们本身生活的限制,他们的诗都没有彻底洗净齐梁的习气,但是,后人所说的声律风滑兼备的唐诗,究竟是他们才开始的,题材扩大的,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出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则是正确的评价。

(5)陈子昂,字伯玉,思想较复杂,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登幽州台歌》体现了他的主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恰然而涕下!”

二、盛唐诗歌

这一时期,除李白、杜甫外,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诗人,他们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成长生活的边塞诗人。

(一)山水田园派

1、孟浩然,襄阳人前来生主要在家闭门苦学,四十岁到长安求仕失败,又重回故乡,归隐死于家中,一生经历简单,没有经历很多生活风波,决定了他诗歌思想内容不够丰富,代表作品是山水田园诗,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邀我至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是,还来就菊花。”《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其好友数量不多,而且篇幅多很简短,擅长的诗体主要是五古和五律。但是从艺术的完整,精美来说,他却完全可以和王维并驾齐驱,名标风韵,在创造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共同风格上,他是有不小贡献的。李白、杜甫、王维等对他都深情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

2、王维,字摩诘,多才多艺,诗书画音乐皆精,前期思想向望开明政治,但政局变化,使他开始了“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后期思想基本上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到晚年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心情,完全变成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其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清新洗炼,朴素之中有润泽华采。

(二)边塞诗人

1、高适,字达夫,是“喜言王霸大路,务功名,尚节义”的诗人,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其诗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

2、岑参,诗歌题材广泛,边塞诗雄奇瑰丽《走马川行奉送山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鼎足而三似边塞诗)。其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慨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

王维《山居秋瞑》赏析 诗的标题“山居秋瞑”表明诗写的是山乡夜晚的秋色。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地点明了标题。“空山”似乎给人以空旷荒凉之感,可是与“新雨”“晚”“秋”联系起来,却给人以深远,幽静、清新的感觉,秋天的傍晚,宁静的山村,雨过天晴,景色一新。

颌联“明月秋间照,清泉石上流”可谓静物写生“明月秋间”“清泉石上”这和种景物组成了两幅柔和优美的画面,后面再用一个“照”字和一个“流”字,便使景色更加生动真切而有活动感:在一个秋雨过后的傍晚,一轮圆月当空高挂,一片秋林浴着银色的月光;明月的清光穿过秋林,斑斑驳驳地洒落在林间地上;雨后清泉在山间乱石上欢快地流淌。——一幅优美的山村夜景。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的是人的活动,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和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下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颌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诘;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那样的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春天的芳草,让它任意凋落吧,山村的秋景,同样柔美迷人,王孙公子们尽可留在山中”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可以看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朴素、清新、明丽、含蓄、境界优美、富有生气。此诗给山、雨、月、松、泉、石、女、舟等以鲜明形象和神韵,绘景如画,景中传声,动静结合,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这处诗语言精确流畅,变化多姿,更突出了诗画的动态感,如中间四句的“照”“流”二字,一见一所,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归”“下”二字也是动词,但用法与前不同。“竹喧”与“莲动”也是一听一见,但它的写景是为写人。这两句如按诗意造句,该是“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这样则显十分呆板:“竹”“莲”成了动作过程的终点,画面陷入静止;现在把句法变动后,不仅“浣女”“渔舟”成为画面的中心,形象更加鲜明可见,而且动作得以持续,这就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和鲜明性,能更好地体现自然景物的生机和动态,静中有动,写景传神,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第6篇:唐代诗歌的发展概况及诗歌类型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1)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年(713),约100年。前50年的诗歌,基本上是南朝形式主义诗风的延续。后50年的诗歌,先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突破了宫体诗风的束缚;继有陈子昂高举革新的大旗,以自己的理论与创作。扭转了当时诗坛的风气,显示了刚健的风骨,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

(2)盛唐:自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初年(766),约50年。这时期是唐诗发展到繁荣的顶峰;充满了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其主要流派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另有主要诗人:李白、杜甫。

A、边塞诗:以岑参、高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诗人。他们的诗歌表达了将士们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不畏边塞艰苦的乐观精神,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战士们怀土思家的情绪,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合理现象,使唐诗增加了无限新鲜壮丽的光彩。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成就。

B、山水田园诗: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为主,艺术上很有成就。比较有名的田园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

C、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作品写出了许多热烈追求光明的理想,猛烈抨击黑暗现实、极端蔑视腐朽无能的权贵人物,勇敢冲击封建礼教制度的光辉诗篇,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他被后人称为“诗仙”。李白的诗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

D、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杜甫的诗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专横骄奢,穷兵黩武以及贫富对立的黑暗现实,他的诗歌赢得了“诗史”的称号。他也被后世称为“诗圣”,他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诗则是**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

(3)中唐:自大历元年(766)——文宗大和九年(835),约60年,是唐诗发展史上最为丰富的时期,(诗人多、流派多),其作品多表现为对现实的冷静观察与深刻思考,诗歌的主流有浪漫转向现实。主要流派作家有:

A、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额新乐府诗: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1

合为事而作”的理论主张,他们的诗歌揭发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残酷剥削,对人民的深重疾苦表示同情,对国势的削弱也深感不安。

B、“诗鬼”李贺:融合楚辞、乐府的浪漫幻想的传统,以秾丽色彩、出人意表的想象,写出精神上的种种苦闷与追求。

C、柳宗元借山水抒发幽愤;刘禹锡学习巴蜀民歌;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李益、卢纶的边塞诗;韩愈、孟郊以横放杰出的诗笔,开创了奇险生新的新风格。 (4)晚唐:自文宗开成九年(836)——昭宗天佑三年(906),约70年。著名诗人有杜牧、李商隐,二人有“小李杜”之称。他们的创作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示了对国家命运的隐忧;继有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他们的诗歌也揭露黑暗,抨击暴政。

古代诗歌的分类

1、按体裁分类:

(1)古体诗:

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歌”、“歌行”、 “引”、“曲”、“呤”等诗歌也属古体诗。特点是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等。 注意:

①先秦时期产生较早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四言如《诗经》、五言如《古诗十九首》、六言如屈原《离骚》。

②乐府诗,源于西汉。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如汉乐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标题中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2)近体诗:

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

①绝句,从形式上看是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五绝、七绝。

②律诗,从形式上说—般为八句。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还有一种排律,每首至少五韵十句,也有多至百韵的。

2

2、按照表达方式分类:

(1)抒情诗:主要抒发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包括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等。 (2)叙事诗:一方面是叙述故事,一方面饱含诗人对故事中人物的丰富感情。 (3)哲理诗:将议论入诗,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充满了哲思和理趣。如宋代朱烹《观书有感》等。

3、按照诗歌常见的内容主题分类

常见的诗歌题材主要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爱情诗等。每一类诗歌都有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复习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但对每一首诗歌,还得就这一个体去分析,而不能先入为主,一概而论。

1)赠友送别诗

在古代诗歌中是相当常见的,古代交通不便,分别则难以再见,何况送别时总有背井离乡之感,仕途失意之悲,所以送别诗中多抒发离愁别绪、惜别之情,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但也有豪放壮阔的送别,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高适的《别董大》;比较特殊的送别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抒发的是自己身遭诽谤,再度贬谪却不改高洁品行的心志。

2)羁旅行役诗

则主要是漂泊在外的客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所以内容多为愁思的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表达,如柳永的《少年游》多有描写凄清之景,如“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等。

3)托物言志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以描写某一事物为中心,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寓理寓意于物。所咏之物可以是植物花卉,也可以是动物,比如多见于古代诗歌的梅、兰、竹、菊、松、莲,比如蝉、雁,比如石灰、蝴蝶等等。陆游的《咏梅》即托物言志,表达自己遭遇坎坷仍然不改高洁的情操。而杜牧的《早雁》就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欧阳修的《江南蝶》则是借物讽人。

4)山水田园诗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

5)边塞征战诗

以描写边塞大漠奇特风光、征战生活和将士思乡为主要内容。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3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作品。边塞诗中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更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如范仲淹《渔家傲》和王昌龄《闺怨》。

6)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的《贾生》,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台城》,杜牧的大量咏史诗等。

7)春怨宫怨诗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8)闲适隐逸诗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质朴清新。9)谈禅说理诗

一般借物或借事喻理,比如苏轼的《题西林璧》,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朱熹的《观书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其中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其中的哲理,必须借理解诗句含义入手。

10)写景抒情诗

是古代诗歌中最普遍的一种内容,古人的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田园诗等中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总是寄托了作者的抒情,所以首先要能够识别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比如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借景物描写抒发惜别之情的。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11)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第7篇:浅析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摘要:诗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了唐朝,呈现出一派空前绝后的繁荣景象。无论庶族贵族,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风格各异的诗人。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宝,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水平,在悠久灿烂的诗歌创作史上产生过各式各样的创作方法,但主要的流派共有两个,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初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中唐现实主义创作,晚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这三个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相互区别,但又有着一定的传承性。

关键字:唐代 现实主义 诗歌创作 区别 传承性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繁荣时期,“声律与风骨兼备”的诗歌创作更是达到历史最高峰,此间诗人众多,诗篇繁复,诗风不俗,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皮日休等著名诗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是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 初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的,太宗李世民是个爱好文艺的君主,时常感时应景、吟咏风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而初唐时期诗风有宫廷化倾向。在当时,真正能反应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现实主义诗人只有陈子昂和“初唐四杰”。他们在诗歌上的现实主义创作一扫齐梁以来的诗风,为后世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一)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当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展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15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此处以王勃的诗歌为例说明。

从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此时内容已有明显开拓,“同是宦游人”表明处境之艰,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笔锋立转,拜托宫廷诗的浮艳,气势磅礴,感受真实。明显摆脱了凄凉之风的假托之气,显露唐诗的独特风貌。无怪乎杜甫写诗评价四杰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 陈子昂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他提出的诗歌创作的两个标准对后世影响巨大,一个是:风雅,寄兴。另一个是风骨。这主要见于他所写的《修竹篇序》中。他是初唐最反对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实践都体现创造革新的诗人。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在他创作的三十八首《感遇诗》,很多跟他的政治活动有直接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感遇诗》之四用讽喻的手法,表达对酷吏用诱鹿方式罗织冤狱的愤慨和忧虑。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最能体现陈子昂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特点,这正是唐诗风骨,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

二、 中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盛唐时期诗歌进一步发展,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水平,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形成不同的群体风格,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是诗圣杜甫,同时白居易等人也是主要的现实主义诗人。

(一) 杜甫

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始于周代民歌,两汉乐府民歌和建安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这一现实主义的传统却未能得到进一步发扬,直至初唐陈子昂横扫齐梁诗风,倡导汉魏风骨,现实主义诗歌才略有起色。总结并发扬中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这一伟大历史任务,是由杜甫来完成的,他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杜甫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它们确实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

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在诗歌创作中,杜甫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如《兵车行》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而不顾百姓死活,此时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采用客观的纪实手法,站在人民的立场,同情人民疾苦。再如讽刺杨国忠兄妹的《丽人行》,无一讥讽语,而描摹处语语讥讽,无一声感慨,而句读间声声感慨。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广大人民的命运相连,真实深切的反应社会现实,他的“三吏”“三别”更是中唐时期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顶点

中唐前期,元结、顾况等人继承了杜甫的批判精神,写了一些现实主义诗篇。元结主张诗歌要发挥“救世劝俗”的社会作用,达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的政治目的,这正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的先声,他的《悯荒诗》、《贫妇词》、《舂陵行》等篇都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

(二)白居易

准确的说,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现实主义诗歌的理论。这是乐天在诗歌史上做的最大的贡献之一,他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而且是个根源于现实,是现实生活得反映,他还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在上述诗论的基础上,新乐府运动开展起来。新乐府运动,概括地说,由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而写时事,再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这因事立题,经元结、顾况等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写作准则,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是新乐府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

总之,白居易的诗注重写实,善于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加以选择、提炼和概括,善于刻画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善于进行细致描摹,创造出叙述、抒情相结合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境界。他对古代叙事诗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此外,诗歌语言平易通俗、浅切流畅,叙事抒情意到笔随,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白居易的诗歌广为流传甚至远播海外,当然,这与他语言的通俗化有直接关系。

三、 晚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晚唐时期社会混乱,政治动荡不安,唐末诗坛流行追随前人诗风的小家数,除杜牧还能独自树立外,有追随贾岛、姚合的苦吟诗派,也有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愤世嫉俗或隐逸循世派,晚唐整体诗风带有一种浓郁伤感情绪的美,这一时期的主要现实主义诗人有杜牧、皮日休等。

(一) 杜牧

晚唐诗人杜牧,经历了晚唐最颓败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战争连年,因此他的诗在感叹之中流露出感伤的气氛。他的诗歌一方面表达自己政治上想作为的情绪,一方面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其中深喻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河湟》和《过华清宫》就是思想的集中体现和代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含蓄表明晚唐帝王的荒淫无道。他的诗歌清丽悠扬,比较重视现实内容,与唐历史紧密相连,具有晚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特点。 杜牧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充满乐观的幻想,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也特别强烈,在晚唐诗人中,是他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形式写作咏史诗,用鲜明的史论笔法,通过追忆昔日辉煌以抒发末世的感伤,寓褒贬议论与含蓄蕴藉的诗境之中,虽是悼古伤今,却在峭健之中有风华流美之致。

(二) 皮日休

皮日休的诗歌创作受白居易的影响最大,继承新乐府的写实手法和讽喻精神,反映民生疾苦,批判腐败统治。其《正乐府十篇》和《三羞诗》,深刻的反映了农民大起义前夕极端黑暗的社会面貌。他的《正乐府十篇》里的《橡媪叹》通过对老农妇拾橡子充饥的描写,揭露官府对人民的残酷剥削,鞭挞巧取豪夺的狡吏贪官,对贫穷百姓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

虽然皮日休的现实主义诗篇很多,但是大部分是和陆龟蒙的唱和之作,虽说诗才富赡,也只能是掉书袋、发议论,好用典故和生硬句词,既缺乏真情实感和深刻的思想,也缺乏生动鲜明的形象。

第8篇:诗歌在唐代出现自编启蒙教材

诗歌在唐代出现自编启蒙教材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诗歌教学普遍纳入小学语文教学计划的,应该在唐代。

李治(高宗)当皇帝的调露二年(公元680 年),主管贡举的吏部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奏请当年科举考试中的“进士科”应加试杂文两首,其中就包含诗赋。从这以后,入列考试内容的诗歌,便成了唐代及以后学生更要读的科目。

在诗歌创作最为繁荣的唐代,诗歌教材的编写开始活跃,出现新气象。除了选编传统经典诗文以外,有人开始尝试以诗歌形式重写蒙学教材,其中,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堪称最佳,在晚唐、五代时颇为盛行。有学者认为,《咏史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类启蒙教材。

《咏史诗》将多达150个历史事件,以诗歌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学生既读了诗歌,又学了历史。如《咏史诗·沛宫》:“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

歌》。”

到宋代,诗歌教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或许是受到《咏史诗》成功的启发,宋代出现了不少这类新创诗歌教材。传为北宋汪洙所著的《神童诗》、南宋著名理学大师、教育家朱熹的《训蒙诗百首》、陈淳的《小学诗礼》等,都是宋代原创的课歌启蒙教材。

其中的《神童诗》影响最大,最深远。《神童诗》里的诗句,朗朗上口,很快流传开了。如大家现在熟知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等等,皆出自《神童诗》。

在诗歌教材选编上,宋代也取得了大突破。如至今仍在流行的《千家诗》,据说最早便是南宋诗人刘克庄选编的,不仅选了前朝名家的优秀作品,还编入了当代诗人佳作。如第一首即是宋代著名理学家、诗人程颢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第9篇: 论证苏轼诗歌水平唐代确实只能算二流

苏轼是中国从古至今少有的文学全才和巨匠,但个人觉得单就他的诗歌水平而言,放在唐代确实只能算二流水平,这不是对苏轼的贬低,而是较公正的定位。这也是对于某些狂热的苏轼粉丝过于吹捧苏轼的有感而发 。以下是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论证。

我知道煮酒曾经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但自己很遗憾并未赶上,但还是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要讨论苏轼的诗歌水平到底在唐诗中算几流,首先要对唐朝诗人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

超一流的毫无疑问只有李白,杜甫两人,其他的唐朝诗人跟这两位都有明显的差距。一流的唐朝诗人个人认为只有三位,既李商隐,王维,白居易,杜牧虽然与李商隐并称,其实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二流诗人主要有孟浩然,岑参,高适,王昌龄,杜牧,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等人。以上分层个人认为应是符合实际的,那么苏轼到底应该排在哪一个档次呢,个人认为李杜那档没有必要比,相信了解诗歌的人都是能够知道答案的,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把苏轼的诗歌与唐朝一流诗人做一下客观的比较即能够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但是白居易,李商隐与苏轼诗风差距太大,不容易得出准确判断。王维与苏轼都算艺术全才,都算各体兼工,都写了大量的山水诗,都受过比较深的佛老思想影响诗风也有相近之处,比较容易判定优劣,下面主要拿他们两人做一下对比。

苏轼流传最广的诗歌有以下六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王维的代表作有以下几首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伊州歌

清风明月苦相思, 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 归雁来时数附书。

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相信只要稍微熟悉诗歌的人都能够得出结论苏轼代表作脍炙人口的程度远不如王维。

以下在做一个具体的对比,

两人都算诗歌的多面手,但对比一下如何呢引一段章培恒、骆玉明版的文学史

诗歌到盛唐已经众体皆备,王维于各种诗体无所不长,堪称全才。他被人称为“五言宗匠”,今存数量也最多。其中五古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渭川田家》等,五律如《山居秋暝》、《观猎》、《使至塞上》、《终南山》、《汉江临眺》等,五绝如《辋川集》二十首、《鸟鸣涧》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七言诗中,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和《伊州歌》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七律《积雨辋川庄作》被后人誉为“得山林之神髓”、“空古准今”,取为唐人的压卷之作(《王右丞集笺注》引澹斋翁语),七言歌行也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如《同崔傅答贤弟》,全诗“写疏荡于队仗之中”(《唐诗别裁集》),极具跳宕飞跃的力量,洋溢着一往无前的青春气息。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论

五、七古以王维为名家,

五、七律和五绝以王维为正宗,七绝以王维为羽翼。其实,王维所写的六言诗、杂言体乐府和楚辞体等,也莫不具有深厚的造诣。就这一点而言,王维可说是盛唐时代表了各种诗体所达到的成就的一个全面的典型。

王维的五言诗水平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苏轼明显不如,七言歌行也是唐诗仅次于李杜的大家,七言律诗可谓杜甫后的盛唐第二人,七言绝句也有千古名篇,整体成就比苏轼七言不遑多让,更有六言,楚辞奇招致胜,整体比较苏轼处于劣势显露无疑。

以上分析可大致得出苏轼不如王维的结论,根据王维水平与李商隐,白居易大体相当的判断,苏轼不能排在唐朝一流之列。

然后再说一下文学史评价的问题

章培恒、骆玉明的中国文学史,

讲高适2900多字,包括高适生平。

讲王维3700多字,包括王维生平简介;

讲杜牧2300多字,包括杜牧生平简介;

讲李商隐3600多字,包括李商隐生平简介;

讲苏轼,纯粹苏轼诗歌,不包括简介,用了3800多字。

这是某位煮酒苏轼研究的大家给出的数字,我们先不说文字多少到底说不能说明诗歌成就,他引这段数据其本身是相当不厚道的,他没有引这部文学史介绍白居易的文字,那应该是远远超过介绍苏轼的,大家都知道由于强调什么诗歌的思想性,文学界对唐朝白居易的评价过高,而对李商隐,王维的评价偏低,这本文学史也不例外,如果把介绍三人的文字平均一下,稍微公正一点,超过苏轼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说苏轼与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唐朝一流诗人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个人主要是因为苏轼虽说比较全面,但没有哪一类型的诗如王维的五言,李商隐的七律达到了唐诗的最高水平,这就限制了他的成就,使他虽然明显高出唐朝孟浩然,杜牧等二流诗人的水平但仍只能算准一流诗人也就是二流顶端这个档次,这也是苏轼只是诗歌名家而不能算大家的原因所在。

最后,想说一下个人完全认同唐诗与宋诗双峰并峙,成就差不多的观点,但其实这与苏轼作为宋朝成就最大的诗人并不矛盾,因为个人理解宋诗的成就是靠整体取得的,总体水平较高,宋朝经济比唐朝更发达,教育比唐朝更普及,社会总体文化水平比唐朝高,这就使宋朝诗人更多,是唐朝的四倍,诗歌总数是唐朝的八倍,典型的宋诗风格的形成与取得伟大成就主要是整体的功劳,个人的作用相不如唐朝突出,也就是说宋朝并没有李白,杜甫那样一流的大诗人凭一己之力就奠定了唐诗的成就,这也就可以解释黄庭坚是宋诗风格的典型但诗歌还是有比较大的缺陷,并不是一流大诗人的原因,也就是说宋朝相对而言缺乏一流的诗人,但二流,三流水平的诗人要比唐朝多得多,水平较为平均,没有特别突出的,总体的高成就缩短了与唐朝顶尖的差距,使两朝诗歌水平差不多,毕竟从概率论来说宋朝八首诗出一首好诗就可以达到唐诗的成就,也就是说达到诗歌差不多的水平宋朝比唐朝花费了更大的努力,唐诗和宋诗比,质量和效率还是好的多。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苏轼作为宋朝最伟大的诗人但也只是唐朝二流水平的原因所在。

上一篇: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流程下一篇:用心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