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意境理论

2022-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唐代诗歌意境理论

唐代诗歌批评作品中的艺术风格理论探讨

摘 要:中国历史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为现代后人留下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诗歌文学形式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中以唐代诗歌最负盛名,产生一大批文才卓越的优秀诗人。在唐代的诗歌作品中,批判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被后人广为传颂,本文通过对唐代诗歌批评作品中的艺术风格理论进行深入探究,旨在提升对唐代诗歌理解和诠释能力。

关键词:唐代诗歌;批评作品;艺术风格;理论

[

[

引言:

唐代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创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形成的诗歌流派众多,传世作品众多且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唐代的不同发展时期,形成不同风格的传颂作品,批评作品多出现在中唐以后的历史时期,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以及国家的没落,引发诗人对社会现状更多的思考,同时也使批评作品逐渐涌现出来,形成风格鲜明的诗歌作品,对其艺术风格进行理论探讨,有助于对当时的社会以及诗歌本身更好的理解。

一、唐代诗歌批评作品对于诗歌发展史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唐代的诗歌作品所体现的诗歌风格理论特点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特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对后代的诗歌发展同时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批评作品中的艺术理论风格在这一历史时期初见端倪,唐代的诗歌发展水平比较迅猛,其艺术成就也相对较高,诗歌理论体系逐渐成熟起来,虽然在这一时间的诗歌作品中,批评作品的理论性著作还没有完善,没有系统的对这一理论进行评述,相关的文献资料也较少,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后世对其诗歌的品鉴中,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还是能够体会到批评作品存在的艺术理论。

二、唐代诗歌艺术风格审美取向的变化

唐代诗歌作品的审美取向在很多的作品中都有明显体现,宗教形式已经逐渐呈现多元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和盛行,对于社会民众以及诗人的思维方式都有重要的影响。从道教的角度而言,有很多社会的名流人士都在访仙问道,寻找能够长生不老的丹药,众多的文人雅士谈道论道,形成道教文化的风靡;而在此历史时期,佛教的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民间的佛教寺庙香火繁盛,佛教的文化思想在社会各阶层中实现广泛的影响力。而在这一历史时期,隐逸之风在文人墨客中逐渐盛行起来,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之下,宗教对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有重要的影响。刘勰、钟嵘等诗人都有仕途经历,同时又都有归隐山林的体验,而一些僧侣如皎然、虚中等人也加入到诗评的队伍中,影响了诗歌的艺术审美品位,实现了唐代诗歌向艺术层面延伸。

首先,基于传统宗教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坚守礼乐正统的文化思路,同时能够体现诗歌的思想性以及讽喻性功能,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上重视真情实感,表达范式温柔却不失浓厚,对于唐代诗歌批评作品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同时对摆脱社会的束缚,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于清新洒脱的心境,也是更多诗人的向往,在很多的诗句中都能体现其清新自然、超凡脱俗的感觉,能够在诗歌的品读中,感受到诗人对于社会束缚的无奈,对于超然境界的向往。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中,还有一部分诗人不重视对于唐诗格律的遵从,讲究绮媚清雅的诗风,不受任何宗教以及社会的影响,只发自于诗人的本心,为实现诗歌艺术风格的多元性,同时实现诗歌评论风格的多元性起到重要的影响。

三、唐代诗歌批评作品中的艺术风格理论认识缺陷

唐代诗歌批评作品中的艺术风格理论虽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其理论认识上也有明显的不足,艺术风格是指诗人能够通过媒介将自己对事物的情感认知通过艺术作品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对鉴赏者的综合印象,艺术风格应该具有明显的凝聚反应,而在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中,却缺少艺术风格的凝聚力,只重视对艺术风格的渲染,对于诗文意境的烘托,在其语言的表达技巧、情感内容以及思想内容都可以成为诗歌的主体结构,评论者在对诗歌进行评论时,只能体会到其体现的文学意境,却无法对其艺术风格进行评论。虽然对于艺术风格和意境没有明显的界定,其间也可能存在联系,但是过分多余意境的烘托和渲染,使得无法对其进行艺术理论的总结,中国古典文学中将“意境”定义为艺术风格的形势也愈演愈烈。

结论:

唐代诗歌批评作品中的艺术风格理论是唐代诗歌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材料相对较少,因而其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和时代对诗格类作品没有广泛的关注,都是针对某一个作品为研究对象,艺术风格理论也散落在不同的文学批评作品中,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唐代诗歌批评作品对于詩歌发展史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唐代诗歌艺术风格审美取向的变化以及唐代诗歌在理论认识上的缺陷进行深入的分析,能够分析出其对后世文学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对唐代的诗歌艺术风格也有更为准确的认识,进而提升对唐代诗歌的品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豫韬,李寅生.试论唐代诗歌批评作品中的艺术风格理论[J].鸡西大学学报,2016,16(12):138-141.

[2]魏宏伟.唐诗中的乡村形象描写[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3):190-191.

[3]石金凤.唐代诗歌中灯烛意象的多重涵义——以李商隐诗歌中的灯烛意象为例[J].课外语文(上),2016,(5):147-147.

作者:王小培

第2篇:韩磊《送别》与唐代送别诗的意境

摘 要:韩磊在“我是歌手”第二季舞台上演唱的《送别》,从歌词编排和演唱两方面都意在表達对于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离别的态度。其表演明显可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正好与唐代送别诗的四种意境暗合:黯然销魂、深情祝福、豪放开朗、哲理深远。这样一种暗合,一方面可以提醒文学研究者进一步挖掘中国古典诗词所固有的韵味,并通过艺术的方式传达出来。另一方面,可以为艺术创作(包括音乐创作)提供一种启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词时至今日仍然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关键词:韩磊;我是歌手;《送别》;唐代送别诗

作者简介:王红丽(1974.8-)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

一、对韩磊演唱的《送别》的分析

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是首流传很广的歌曲,其歌词有许多个版本。到底哪一个版本最为标准准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要论述的是在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二季的舞台上,韩磊演唱时的这个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从歌词来看,明显化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长亭、古道乃送别之所;芳草写离愁,是古诗中惯用的表达方式,连天的碧草,无处不在细碎浓密且生命力顽强,正如离愁;柳谐留,是古人送别时表达惜别之情的最佳象征物;清冷的晚风、不成调的凄凉的笛声、即将落山的夕阳,无一不在渲染离别时浓浓的愁绪。[1]由景及人,天南海北的朋友零落过半,人生之事,欢聚难得且短暂,离别常在且长久。虽则浓浓的离情仍在,且离别不可避免,但是人们的心中仍然时时存有对于重聚的期待。虽则知交零落,生命有限,但聚时欣然,别时淡然,正是人生应有之义。[2]

从韩磊的演唱来说:歌曲分成四个乐段,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韩磊用演唱表达了对于人生中的送别的态度。韩磊的演唱明显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由第一二乐段组成,音乐起伏平缓,借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意象,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情感处理方面,韩磊很好地运用了弱声演唱的技巧,听觉上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与一般意义上离别的黯然销魂非常吻合。听后,给人一种悲伤压抑的情绪。

第二层次由第三四乐段组成,第三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恰当地表现了对于友人再聚的一种期盼。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强度稍有加强,虽然声音仍然较低,但是有些字的发音上,已经放开了。情感也平和了许多。歌声中对于离别有淡然的接受,对于相聚有深情的盼望。

第三层次是第三四乐段的第一次重复,以高八度的“啦~~~”代替第三乐段的歌词,然后再唱高八度的第四乐段“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一层次强度最强,音高最高,声音转高亢,放开了粗犷的喉咙,唱得荡气回肠。情感上,则已升华:离别是人生的一种必然,每一个人为了未来都必须离开曾经熟悉的人和地方去奋斗,这样在不久的将来,才可以更好的相聚。

第四层次是第四乐段的第二次重复,“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强度最弱,声音最轻柔,以“尽余欢”一收,表明应该珍惜相聚的美好,以“别梦寒”一放,表明应该接受离别的必然。离别被放在了一个哲理的高度上,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生命中都少不了去了又来的离别与相聚,既然如此,欣然相聚,淡然离别,如此便好![3]

二、与送别诗的对应解读

韩磊的演唱,与唐代送别诗的四种意境暗合。

第一种意境:黯然销魂。江淹《恨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此以后,许多文学作品中,离别的黯然销魂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如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诗有两首,第一首写了一位姑娘的美。诗人未直接描摹该女子的外貌,只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意即,看遍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所有年轻貌美的姑娘,没有比得上这一个的,以群像的平凡衬托出个体的美。诗人十分喜欢这个美丽的姑娘,但是他们却即将分别。诗人摆了饯别酒宴,他和姑娘相向而坐默然无语。原本如胶似漆的两人,在此时都选择了沉默。是无情?“多情却似总无情”,显然不是,是因为情太多太浓。不知从何说起,亦不知说些什么,因而只好沉默。在默然中,往昔之乐涌上心头,让今日之别更其愁苦。不能总是沉默啊,总得找个由头开腔啊!可是“惟觉樽前笑不成”,诗人端起酒杯,想冲淡一下离别的愁绪,想笑着喝下这杯离别的酒,但是,那笑容,分明比哭泣还难过。情不知如何表达,话不知从何说起,连勉强的笑都挤不出来。诗人只好颓然搁下手中的酒杯,不敢看姑娘一眼,因为他生怕姑娘会留下难过的眼泪。他别过头,目光望向别处,目光到处,却是“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两只红烛正燃烧着,跳动的火焰闪过了诗人的瞳孔。仿佛知道诗人即将与喜爱的姑娘离别,却不知如何表达情感似的,细心的蜡烛揣摩着诗人恋恋不舍的心,替诗人流了一夜的泪。即将离别的两人,就在沉默中度过了这难熬的漫漫长夜。

年少懵懂时,往往很少思及分别之事。身边的亲朋好友,总是认为可以一直在一起。当此际,一旦面临分别,便是泪雨潸然魂也销。此诗此情,与韩磊压低嗓音向内收敛的第一段吟唱异曲同工。

第二种意境:深情祝福。离别本就是人生的常态,到了人生的某一阶段,就会意识到离别的必然性,因而,面对离别时,也会更多地给予深情祝福。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开章明义,老朋友要离开了,自己在黄鹤楼为他饯行。没有铺垫,没有修饰,是李白一贯的风格,虽还未知后事,最起码能感受到一点,诗人绝不希望在离别时用泪水来浸透朋友的心。果然,他以“烟花三月”的无比明媚给了朋友满怀的希望。江南三月的风景,历来令人无比心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那是无论用多少美丽的语言形容都无法穷尽的一种美,这种美,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因此,对于能在“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朋友,李白有祝福,在扬州这样的大都市里,凭借朋友的才能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更有羡慕,羡慕朋友可以身临其境体会江南无边的美景,何其幸运啊!

朋友乘坐的船解缆远去了,诗人在黄鹤楼上,一直注目,看着船影由近及远,越来越小,直到最后消失在远处江天一色的所在。诗人依然驻足高楼,眺望远方,远处,只见滚滚江水无语东流。此时此刻,诗人依然驻足远望的身影让我分外感动。一般来讲,像李白这样高傲甚至狂傲的人,如果不是让他衷心敬佩的朋友,他很少假以辞色的,更别说如此深情了。

年岁渐长经过一番番离别的洗礼后,人终于会知道,离别是必然的,既然如此,就收起不舍,淡然接受,以满含深情的祝福替代便是。此诗此情,与第二层次韩磊低声吟唱却平和淡然的情感颇为相通。

第三种意境:豪放开朗。如同人各有其性情,当意识到离别的必然性时,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往往会把这首歌唱得荡气回肠。如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人群体中的杰出代表,这个英雄群体洋溢着满腔热血,怀抱着滚烫的报国之心,他们踏着昂扬的进行曲,扯着嘶哑的喉咙,高唱着属于他们也属于那个时代的英雄赞歌。他们是盛唐这个时代的号角手,他们唱出的堪称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受过如此濡染,于是就算只是一首送别的小诗,也难掩其盖世豪情。

同样是让人黯然销魂的离情,而且面对着这样的环境:天空阴沉沉地,目之所及,无边无际的曛黄的云,连太阳也蒙上了这一层的曛黄,变得无精打采。凛冽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仿佛要钻到你的骨子里去。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在风中乱舞。连南飞的大雁,仿佛都被吹得歪歪斜斜,排不成队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漫天黄云、鹅毛大雪、凛冽北风,无一不让离别更增凄惨。 但具有昂扬奋发的英雄的心的高适,却能随时随地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来:当人人以为此情此景中的离别必定陷入极凄惨的境地时,他却忽地振起,抬起可能已经蓄满了眼泪的眼睛,望着远处振臂一呼:朋友,别发愁!凭着你的一身才华,前面的路上,你一定会碰上赏识你的人,一定会有数不清的好朋友,你的前途一定是充满希望的。

这才是盛唐边塞诗人。他们深深懂得,现在的离别是为了美好的未来,也是为了更激动人心的相聚。所以且行且努力吧,下个路口见到的,是功已成名已就的崭新的我们!韩磊提高了八度的第三个层次的高亢音调中包含的正是这样一种豪放开朗的情感。

第四种意境:哲理深远。当离别的淡然开朗逐渐升华,其蕴含的哲理就会逐渐地被发现。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离别的清晨,刚下过一场雨。雨势不大不小刚刚好:既不至于让道路泥泞难行,也不至于毫无用处,以致尘土依旧飞扬。就像洒扫庭院时恰到好处地洒了些水,庭院既干燥又干净一样,这场雨使此时渭城往西去的大路上,通畅,干净。往常由于车来车往,尘土飞扬,驿站及驿站栽种的柳树都是灰头土脸,而这天清晨,因为有这场及时雨,驿站露出了它红砖碧瓦的本来面目,柳树也展露着其依依袅袅复青青的美丽清新。如此明净清朗的環境中,诗人设宴送别友人:精美的菜肴,上好的酒酿,二人一边喝酒吃菜,一边畅叙别情。酒过一巡又一巡,不忍面对,却不得不面对的离别时刻还是到了。诗人勉强举起手中的酒杯,跟朋友说:“干了这最后的一杯酒吧!从今以后,在你西去的路途上再也没有我们这帮老朋友陪着你了。你要保重啊!”

诗歌至此戛然而止,但是诗人撷取的最后一杯酒中,却包含着更多的情感:哀伤是一定有的,毕竟是一场离别;哀伤之外,更多的是对朋友的深情祝福和充分信任:如同人人皆经历过的,当我们大声地对朋友说:你走吧!其中包含的绝不是无情,而是多情;绝不是没有哀伤,而是有更多的祝福——展示才华实现理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人都会理解这样的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关键是在曲终人散之时,我们都还能保有对未来的期望。“无故人”即是有新友,一个个朋友离开,一个个朋友走来,离开的不忘,走来的相伴,人生就是在这样的去去来来之中变得无比丰富无比多彩。当韩磊用轻柔的嗓音唱出“尽余欢”时,收起的是对于美好相聚的珍惜,当他同样轻柔地唱出“别梦寒”时,放出的则是对离别的淡然接受。离别终于被放在了去了又来的哲理高度上,成为了人生中蓄势待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蓄力场。

三、小结

《送别》的歌词,显然包含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浓浓韵味。通过韩磊的演绎,这种韵味极富层次感地传达了出来,又与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奇妙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提醒文学研究者进一步挖掘中国古典诗词所固有的韵味,并通过艺术的方式传达出来。另一方面,可以为艺术创作(包括音乐创作)提供一种启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词时至今日仍然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参考文献:

[1]李亮伟.李叔同《送别》词句意象考索——兼谈对古诗词意象意蕴的取用.宁波大学学报.2005年第18卷第1期,58-62.

[2]孟凡玉.论李叔同学堂乐歌《送别》的审美意象.美育学刊.2011年第1期,97-101.

[3]何霜华.李叔同《送别》音乐特征及其声乐教学.音乐大观.2012-5-15,123-124.

作者:王红丽

第3篇:唐代体育诗歌特点略论

【摘 要】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唐代体育诗歌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唐代体育诗人以庞大的创作队伍,为我们描绘了气势磅礴的体育场面和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丰富多彩的唐代体育生活画面,体现了唐人奋发向上的体育激情和激昂奔放的体育精神。唐代体育诗歌,既是唐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揭示唐文化和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关键词】唐代 体育诗歌 特点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古至今诗歌成千上万,鲜为人知的是,在浩如烟海的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有许多以体育娱乐活动为创作内容的诗歌,而这方面的最高成就唯唐代莫属。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唐代体育诗歌以其壮大的创作队伍、丰富的描写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国揭示了唐代体育活动的基本面貌。本文对涉及体育活动的唐诗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唐代体育诗歌具有内容丰富、创作队伍强大、形式与风格各异、形象传神、场面壮阔和感情激昂这五大特点,这为研究唐代体育活动的开展,弘扬唐文化和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借鉴。

一 唐代体育诗歌勃兴的社会前提

1.政治开明、经济繁荣

唐诗题材广泛,《全唐诗》收唐诗42863余首。其中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的诗歌约1500首,涉及的体育内容之多,是空前的。这些诗歌主要产生于盛唐与中唐,唐代经“贞观之治”“开元之治”至天宝初期,其政治、经济、文化已发展到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这一时期,唐代统治者在政治、经济上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政治上,唐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开明之国,国家和社会财富明显增多,人民生活充足,经济上,唐初改革隋朝一些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使得社会长期相对稳定,到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还废除了一些苛捐杂税、打击寺院地方经济,使唐王朝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整个大唐境内洋溢着亘古未有的强烈自信心和自豪感,人们开始追求生活享受,并且渴望从强烈的竞争中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社会各个阶层都参加体育活动,城乡体育出现“万里秋千习俗同”“蹴鞠屡过飞鸟上”的活跃情景。

2.宫廷体育诗的兴起

唐朝的历代统治者热衷体育并身体力行,宫廷体育高度发展,如宫廷马球、宫中女子步打球、文官拔河、骑射、百戏等,宫廷体育游戏和比赛几乎天天有,而在皇亲贵族、文臣武将从事体育时,特别是观赏或参加一些高水平、大规模的比赛时,其身边的文人学士常常会即兴赋诗一首。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李隆基与御林军进行一场马球赛,当时的醴泉尉阎宽写了一篇《温汤御球赋》,对这次比赛的球场、马匹、将士、技艺等作了详尽的描写,从艺术性来看,堪称唐代体育诗歌中的上乘之作。他描写参赛者唐玄宗是“壮威凤之飞翔,等神龙之变化”,称这次比赛“兹艺精炼,古来罕见”,可以“震叠戎狄,康宁寓县”。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向外国使节炫耀国威,还组织过一场千人拔河赛。据史书记载,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拔河赛。当时的薛胜为此作了一首《拔河赋》。唐朝统治者的提倡,使得宫廷体育开始蓬勃发展,文人学士们更是借以歌咏体育活动来彰显太平,从而促使宫廷体育诗歌大量涌现。

3.军事武艺的盛行

唐太宗初创江山时,采取了军事强国的策略,国家普遍重视骑射,大量选拔民间武艺人才进入军队,武则天时更是开创武举制,使得唐朝的军事改进、军事训练得到提高,同时军队中有利于士兵训练的马球、蹴鞠、武术、骑射、拔河、百戏乐舞等多项体育活动得以盛行,并且当时社会出现不少文人从武的现象,在每年的科考中踊跃应试武举的文士不在少数。这些文人不仅喜爱弈棋之类的以体静为表象的运动,就是打球、骑射等运动强劲的体育活动同样也为儒生所喜爱,如元稹以棋聚友,与朋友下棋,乐此不疲,为我们留下了“眠床都浪置,通夕共忘疲”的诗句。李白“十五好剑术,偏于诸侯”,36岁时,仍“学剑来山东”。在一年一度的月灯阁球会时,文人学士们积极地参加击球比赛活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唐代的文人墨客们以他们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写下了大量的体育诗歌,向世界传达着国家兴旺的强大信息。

二 唐代体育诗歌的特点

1.内容丰富

文学是现实的反映。唐代体育活动盛行,涉及的项目众多,处于这样一个尚武、游乐的社会风气中,唐代诗人或参与,或观赏,或用手中的笔记录、歌咏、抨击这些活动。在唐代的体育诗中,主要有5个题材,它们分别是球类运动、休闲娱乐活动、节令体育活动、女子体育活动和骑射活动。

球类运动主要是马球和蹴鞠。马球比赛是唐代体育诗中描写篇幅最多的一项活动,《全唐诗》中共有二十多首。如杨巨源的《观打球有作》、李廓《长安少年行十首》、蔡孚《打球篇》、王建《宫词》、武平一的《幸梨园观打球应制》等。唐代的蹴鞠运动除用于军中练兵外,更多的是带有娱乐性质,并且常在节令时节举行,如王维的《寒食城东及事》、杜甫《清明二首》、韦应物的《寒食》等。唐代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有围棋、舞蹈、杂技等。《全唐诗》中关于围棋的诗篇共有28首。有韩愈的《送灵师》、杜牧的《题桐叶》、杜荀鹤的《观棋》、张籍的《美人宫棋》等。表现舞蹈的诗歌有: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李端的《胡腾儿》、元稹的《胡腾女》等。描写杂技类活动的诗歌如王建的《寻橦歌》、刘言史的《观绳技》、刘晏的《咏王大娘戴竿》等。

唐代节日众多,异彩纷呈,节日习俗中往往采用体育娱乐方式。如寒食蹴鞠秋千、阳春拔河踏青、端午龙舟竞渡、重阳登高览胜等。在这些节令体育活动中,唐代诗人写下了不少咏诵的诗篇。唐代寒食、清明时节,荡秋千和蹴鞠是最为风行的体育活动。如王建的《秋千词》、元稹的《杂议五首》(之一)、温庭筠的《寒食节日寄楚望二首》等。拔河在唐代是一项十分激烈、壮观的体育活动,其描写的诗篇也很多,如唐代进士薛胜的《拔河赋》、李隆基的《观拔河俗戏》等。描写龙舟竞渡的诗歌在《全唐诗》中总共有11首,如元稹的《竞舟》《竞渡》、张建封的《竞渡歌》等。表现重阳登高活动的诗歌有薛涛的《九月于雨二首》、杜甫的《九日五首》等。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女子常从事体育娱乐活动,主要有围棋、秋千、舞蹈、骑射等。这些活动在部分唐诗中有具体描绘。如王建的《夜看美人宫棋》、张籍的《美人宫棋》等描绘了唐代女子的围棋活动;王建的《秋千词》、刘禹锡的《同乐天和微之春深二十首》(之一)等反映了唐代女子打秋千的情景。描写唐代女子舞蹈的诗歌主要有刘禹锡的《踏歌词》、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王建的《宫词》、杜甫的《哀江头》、张籍的《宫词》则描写了唐代妃嫔、宫女骑马射猎的飒爽英姿。唐代军事武艺有所创新,重视骑射,在唐诗中,有许多描写军将骑射活动的诗歌,如王维的《观猎》、韩愈的《汴泗交流赠张仆射》、马戴的《射雕骑》、韩偓的《从猎三首》、杜甫的《壮游》等。在这些几乎涉及所有体育项目的体育诗歌中,我们看到了大唐丰富多彩的体育生活画面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创作队伍壮大

唐代体育活动的盛行与普及,促使唐代文人学士也喜爱体育活动。在当时的各种体育项目中都有一定数量的诗歌创作队伍,而在贵族与军队中盛行的马球运动,其创作队伍最为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唐代诗人崔湜、蔡孚、沈佺期、武平一、张说、韩愈、张建封、王建、杨巨源、刘禹锡、张籍、元稹、白居易、李廓、贾岛、和凝等都有描写运动紧张、激烈、壮美的马球比赛的诗歌。唐代很多诗人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通过他们的诗歌,我们能感受到这些体育活动种类多、活动范围广的特点。如杜甫描写过寒食蹴鞠、清明荡秋千、阳春拔河、端阳竞渡、重阳登高、宫女下棋、射猎等体育活动;在张祜笔下《少年乐》《观宋州田大夫打球》等描绘马球运动;《登乐游原》《和杜牧之齐山登高》等表现登高习俗;白居易的《病中多雨逢寒食》《池上二绝》则关涉围棋、秋千等体育活动;元稹也有表现竞渡的《竞渡》诗以及描写秋千的《寒食夜》《杂议》等诗。在这些风格各异的诗人们笔下,通过体育诗歌,为我们形象而又生动地刻画了唐代蓬勃发展的体育运动。

3.形式与风格各异

唐代体育诗歌在形式上,主要有五、七言绝句、律诗及七言古诗。在中国诗歌发展中,绝句和律诗受到严格的格律限制,并且篇幅短小、语言简洁,一般情况下,在描绘生动激烈、节奏明快的体育活动时,绝句和律诗比较适合,同时由于高度概括的特点,通常在描写体育活动时,能表现一种运动时的意境。杜甫的《扬旗》:“回回堰飞盖,熠熠迸流星。来冲风飘急,去擎山岳倾。材归俯身尽,妙取略地平。”全篇以精彩的描写向世人展现了扬旗的气势和形象的勇武,作者通过一组比喻,将飞旗飘扬描绘成飘忽如流星迸落、来去如风驰之急、倏倒如山势之倾,可谓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还有张说的“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生动地表现了拔河运动的气势;杜牧的“猛势横来野火烧”诗句,表现了围棋的进攻形势。这些诗歌运用简练的语言,更形象地表现了唐人高超的体育运动技巧和磅礴的运动气势。在表现体育活动时的意境时,绝句和律诗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白居易的《池上二绝》,它是一首五言绝句:“山僧对棋坐,局上竹荫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作者并没有对比赛状况作细致的描写,只是简要地描绘了寂静的竹林中两个僧人下棋时的幽静的意境。而相比之下,古体诗较为灵活,节奏鲜明,更能表现体育运动中或激或缓的氛围,以及运动场内外壮阔的气势和体育人物精湛的运动技巧。在唐代体育诗歌中,有很多以古体诗形式写成的诗歌,比如张建封的《竞渡歌》、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蔡孚的《打球篇》、王建的《秋千词》等。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性上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如张建封的《竞渡歌》是一首七言古诗,它对竞渡的描写可谓最为生动具体。诗的开头介绍了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景色和岸上观众的情绪状况。“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江啼晓莺”。“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在岸上观看的男男女女情绪激动,女子头上的银钗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如同霜刃一般发出闪闪的光亮。接着比赛开始了“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紧张激烈的狂欢气氛跃然于纸上。随着鼓声响起,比赛正式开始。只见划桨在水中翻动巨浪的影子,两岸和船上的击鼓声连成一片,似有千鼓擂动,可谓气壮山河!眼看标杆越来越近,标旗举手可得,这时体力已消耗殆尽、意志力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水中的赛船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两岸的观众也呼声震天。在万众的呼声之下,比赛各队员们更是划得起劲,那气势可谓山可破、天可登之感。到最后前面的船已夺标之后,失利的船只仍不甘心,大家为争标,弄的头破血流,而岸上输方的亲朋好友却心急如焚。通过这首诗,作者极尽笔力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

除了诗歌形式各异之外,这些体育诗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一是由于唐代体育活动众多,不仅有竞技性强、气势恢宏的马球、骑射、竞渡等运动,也有休闲文雅、充满诗情画意的围棋、秋千等运动,所以不同描写对象的诗歌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力不同。如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刘禹锡的《竞渡曲》、韩愈的《汴泗交流赠张仆射》等诗,描绘的场面壮阔,展现了唐代体育的气贯山河的浩大声势。而白居易的《池上二绝》并没有细致描绘比赛状况,只表达了一种空灵的意境。再者唐代诗歌创作队伍壮大,各个创作者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如王维以写景为主,着重通过优美的景色来渲染体育活动时的气氛;张建封的体育诗充满了粗犷豪情,如《竞渡歌》;元稹常常借体育来讽谏时政,如他的《竞渡》、《竞舟》;王建主要描写宫词,他的特点是以白描为主,语言清新自然,如他的《秋千词》,场景活泼动人。

4.形象传神

在唐代诗人们的笔下,除了比赛时情景描写之外,还描绘了很多人物形象,他们个个形神兼备,焕发着蓬勃的青春朝气和不畏强手的勇敢精神。在王建的笔下,荡秋千的少年儿童是“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诗人向我们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群生动活泼,清纯可爱的少年儿童形象。刘禹锡的《竞渡曲》笔下的竞渡勇士是“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胜利者欢舞而失败者沮丧。韩愈的《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中马球手是“侧身转臂着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超遥散漫两闲暇,挥霍纷纭争变化。”马球手们侧身转臂,挥杖击球,动作惊险、娴熟,技艺超群,可谓是一群勇敢无畏、竞争意识强烈的形象。除了这些男子体育人物形象外,还有很多女子体育人物形象。如杜甫的《哀江头》:“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韩偓的《从猎三首》(之一、二)“猎犬谙斜路,宫嫔识认旗。马前双兔起,宣尔羽林儿。小镫狭秋鞘,鞍轻妓细腰。有时齐走马,也学唱交交。”这些都是对唐时女子射箭游猎活动的形象阐述。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并序》中,他描写公孙大娘及其弟子的高超剑术是“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寥寥几句就出神入化地表现了公孙大娘及其弟子的高超剑术和人物形象所具有的英华之气。

5.场面壮阔、感情激昂

唐代体育诗歌以生动活泼、激烈进取的体育运动为主要内容,所以诗歌的感情基调大多是充满了激昂之情。它通过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湛技术以及比赛时的英勇无畏和豪情斗志,始终让人精神振奋。竞渡场上是“建标明取舍,胜负死求生。”(元稹《竞舟》),队员们将胜负看得和生死同样重要。竞渡速度是“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张建封《竞渡歌》)巨浪翻滚、雷鼓声震天,可见竞争是多么地激烈。再看拔河场上,“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张说《奉和圣制观观拔河俗戏应制》)、“拔拒抵长河”(李隆基《观拔河俗戏并序》),将士们勇敢无畏,其激昂的斗志欲将长河挽住。表现围棋进攻形势的“猛势横来野火烧”(杜牧《送国棋王蓬》),将对方进攻来势凶猛程度描绘成仿佛是野火焚烧。可见,无论是描写竞技性强的体育比赛的诗歌,还是休闲高雅的体育项目如围棋诗中,都始终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激昂之情。

三 结束语

唐代体育诗是唐代为人类文化史和古代体育史奉献的最为宝贵的资料之一。唐代体育诗歌主要有五大题材,大体可分为球类运动、休闲娱乐活动、节令体育活动、女子体育活动和骑射活动。这些体育诗歌以其豪放的格调、细腻的文笔、成熟的技巧、绘声绘色的情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唐代体育活动的丰富多彩以及唐人生动活泼、刚健奔放的精神面貌。唐代体育诗歌,涉及文学、史学、体育等领域,它为展现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以及推动唐代文学和唐代体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王俊奇.唐代体育文化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62~163、170~171

[3]巴尔扎克.巴尔扎克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54~255

〔责任编辑:陈晨〕

作者:许灿

第4篇:从唐代诗歌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从唐代诗歌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从唐代诗歌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作者 王开平

文学艺术都要塑造形象,诗歌也要塑造形象,但诗歌的形象不是完整的戏剧动作和人物性格,而是一种意境——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学形象。它是文学作品中由对文学意象(审美物象)的具体描写及其所暗示的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和含蓄蕴籍的丰富情思所构成的艺术境界,是由特定的审美物象规范指引而形成的能够诱发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在艺术上已臻于完美成熟,充分显示出中国诗歌的艺术特征,具有广阔深邃的意境美。我国古代的诗歌美学思想,一向强调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应。《乐记》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钟荣《诗品》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刘勰《文心雕龙》说:“感物吟志,莫作自然。”凡此,都强调心物之间的感应。这里面,既注意到物,又注意到心,诗是心物交感的艺术结晶。唐人提出“境”或“意境”的命题,主张心物不仅感应,而且交互融合,渗透,成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唐诗的美就在于它们有了这种艺术境界,有了意境。文学意境作为艺术作品所具备的一种高标准的美,它不仅应该是情景交融,而且还有其特殊的本质,这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唐代诗歌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境生象外"和意境的空间美。

在阅读唐诗时,使我们感到在作品有形的具体的描写之外,会暗示、延伸出一个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它是在作品已经描绘出来的审美物象指引下产生的,但又远远超过了审美物象具体描写的范围。刘禹锡用“境生于象外”“片言可以明百意,坐役可以役万物”来概括意境这一突出特征。他的几首著名的七绝诗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事代谢,古今更迭。在千头万绪的感兴和千态万状的景物中,诗人突出了作为关键性景物的燕子。燕子飞来的时间是夕阳斜照,地点是野草生花的朱雀桥边,曾经是六朝时代以门阀著称的豪门甲第,而今却已是寻常百姓人家的住宅。尽管过去飞过王谢堂前的燕子,不同于飞入百姓家的燕子,但由于诗人通过想象而将其融成一体,她就成为了饱经沧桑的最好见证。尽管诗中没有一字一句点明题旨,但兴废之感,苍茫之思,却隐隐可见。 杜甫也是一位创造诗歌意境的大师。他在对现实生活进行心理体验时,获得了审美意识的自由运动,通过自己的心灵把众多的审美意象一一摄进诗章,物化在艺术的时空之中,这众多的审美意象无不打上诗人情感的印痕,流淌着诗人的汩汩情诗,这艺术时空显示出的高远深邃的境界,为人所难企得。杜甫的诗歌情景交融、意境浑穆,文与质、言与意,形与神,情感的时间机制与意象的空间存在都达到高度有机的融合。诗人为创造出美的意境,对现实时空进行了高度提炼和集中,舍弃那些与事物本质相对疏远的时空现象,而将那些能充分显示事物本质的时空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和浓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诗人“取一于万”“收万于一”的杰作,我们不仅可以从并列的画面中体验到艺术对比的魅力,而且能够与诗歌内蕴着的强烈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诗人通过这强烈的对比,深蓄着对不平社会“损不足”的异化现象的抗议,并从中蒸发出自己美丑判断的独特意蕴。他的《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写了杜甫与李龟年在两种不同的场合见面,前者是开元盛世时,在东都多次相会,后者是天宝后经过安史之乱在江南见面,东都是繁华的地方,江南有好风景,一般来说在这样的环境里老朋友见面应当是很高兴的,如果光说在李范和崔涤故居时常听他的音乐演奏,此时在江南又遇上他,这有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中间留一大段空白,有许多话没有说出。即今昔悬殊,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迁,而且这次见面又是在特定的“落花时节。”因此,“风景不残”世事全非,社会雕敞衰乱,身世飘零,尽隐含在不言之中,表面上看并无盛衰的描写,实则诗的真正意境却在言外。

李白诗歌也深得“无言”美之真髓。他的诗虽多通俗易懂,但却含蓄不尽,意味深长,如《独漉篇》中写的“罗惟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表面上是写一位闺中女子,最初被人猜疑,终于真象大白。其实这是诗人晚年从璘蒙冤,因借此以表白自己忠心报国的哀曲的。李白还有些诗,看起来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其实都是有感而发,寄兴深远的作品。李白的绝句,更是如此。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见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入神远,太白有焉。”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通篇只叙事、写景,无一句言情,可是读过之后,我们只觉得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别情,就象滚滚江水一样奔流不尽。舟影已经消失,只有长江在极目处奔流。天际的江水其实也不可能望见,但把友人带往异地的滔滔大浪却在诗人脑中翻涌。推而论之,天际滔滔而去的江面上必有扁舟一叶,舟中友人的音容笑貌历历如在目前,这里静穆无语,悄然无声,“孤帆”“远影”“碧空”“江水”——这雄深壮阔的画面,蕴含着奇特的意境,惆怅别情完全融合在这四面景物之中,造成浓烈的艺术氛围,激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犹如电影中的空镜头,再现了琵琶女演奏琵琶和自诉身世后,船里船外,寂然无声,主人客人心头压抑,沉默无言的景况,我们仿佛能从中品味到诗人闻曲知情之后所产生的怜人、自怜、回忆、思索乃至朦胧的希望等等心绪回荡于秋月江涛之间。

由于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对意境的追求,所以他们能够恰到好处地选择组织了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审美意象,物化在艺术时空里,形成鲜明独特的“境生象外,”和具有空间美的诗歌意境,让读者从诗中提供的有限的具体的画面中,感受到形象之外的更深刻、更丰富的东西。

二、意境的动态美和传神美

唐代诗歌不管是写人还是写物,不管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咏物诗,自然山水诗,都注意了以动态来熔铸意境,使诗的境界中蕴含着运动不息的气机,能给人以想象联翩的心理感受。司空图《诗品》用“若纳”水辖,如转丸珠”来形容诗歌意境的这种动态特征。

读李白的诗我们会觉得李白的意境中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动态化的,诗人强烈的感情波澜,使诗的意境动态横生,变化多姿,使人感到力量的震撼和美的享受。18世纪美学家莱辛在《拉臭孔》中精辟指出:“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因而诗不宜象画那样表现物体的静态,必须着力于动,即使是静态的事物,也要化静为动,把静止状态的事物变成为动态。李白诗的创作充分体现了这一规律。如《上李邕》中的大鹏扶摇直上,《望庐山瀑布》中的瀑布飞流而下,《游秋浦白笱陂》中的明月由天而降,《公无渡河》中的黄河奔腾咆哮……。如此等等,都给人以直观的强烈的动感。在动态的境界中,使人得到一种激昴奋发,荡气回肠骨惊神悚的审美感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王岳掩赤诚,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通过“连”“横”“拔”“掩”“倒”“倾”的连续动作。不但描绘了天姥山之高大雄伟的外形,而且更主要的是描写了它的神情风貌与气势,使得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上的巨人天姥面前相形见小,只好低头下拜。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此诗前二句写得极其幽静空寂,后二句则与之相反,写的却是一种动的画面。从全诗的描写来看,前写静、后写动,是矛盾的,但从诗的整个意境来看,却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因为整个春山的夜晚是宁静的,山鸟的鸣声正是更加好地表现其宁静。这种静中见动,寓动于静,故愈见其静。殷诱认为王维的诗“在泉为珠”即具有一种空灵剔透、流动不息的美。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红花本是静物,但由于诗人善于点化,结果把簇簇的鲜花变成团团的燃烧着的火焰,在青山的衬托下,显得分外的鲜艳耀眼。张志和的《渔父》:“秋山入簾翠滴滴“写的是秋山,秋山的色彩原是凝固的东西,可是在诗人笔下却是富有生气地,而且自然会流动起来。自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之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则不但注意描写人物的眼睛活动,而且也注意刻划体态仪容,风度和神情。这种通过动中传神来达到写貌的艺术特点,正是中国诗歌创造意境的优良传统。

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首诗的奇趣在于它不是实地摹写渔翁的捕鱼劳作,而是选取其汲清湘,燃楚竹具有特异情趣的晨炊图景,从而表现渔翁寄形碧山绿水之间的自由恬淡生涯。从那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有声有色包蕴深远的动态画面中,不仅能使人想到渔翁超脱尘世,逍遥自适的情怀,而且也可以使人意会到诗人自己在被贬谪的生涯中傲视宦官权臣,向往山水的逍遥淡泊心理。清新独特的情境中包含在深沉的生活思考。正是这种自然天成,不矫揉造作的传神描写,造就了具有奇趣的意境,此诗可以说是一曲声画交融,行云流水式的音乐小品、景物,思致尽在流动中。

可见,唐代诗人都在提倡一种动态美,要求在变态无穷之中,以意境构造的流动和飞腾唤起欣赏者想象的流动和飞腾,从而在心理上超越画面时空的局限,获得审美感受的时空扩展和延伸。正是在这种流动舒卷之中,表现情景的变化,体现了时空的递接和转换,构成了一种特定的具有巨大想象天地的境界。作者从中寄寓了深婉、多层次的情致,读者则可以从中得到了丰富的,多层次的象外之象,它使艺术境界由平面变成立体,由有限伸展至无限。

三、意境的高度真实和自然

真实自然这也是唐诗意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明代谢榛说:“诗贵乎真,”清代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则否谓之无境界。“真是意境的必要素质。可以说意境是诗歌艺术完美的体现,诗人创作的终点,同时也是评价或欣赏诗歌的门户,又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中介。意境是诗人把他感于外而又动于中的思想感情凝聚到艺术形象中,变成深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中国古代多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抒情,但情比较难于直接描写,而要通过景来反映,来衬托,来显示。这样如何处理好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美学问题了。唐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克服了物与我,客观与主观的矛盾,进一步达到了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传神入化,天衣无缝的地步,因而他们取得了诗歌艺术上的更高成就,创造了中国诗歌最高的意境美。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室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这里,诗人把他所感受到的情与景,融合统一在一个月色竹林的天地里。这个天地确实小,小到只有诗人一人,然而它却是那样自足、和谐,那样有秩序,而又那样充满了生气和生机。因此,它又是那样丰富和充实。它是安静的,但却不是死寂的,在无人的月夜中却有人怀着深情,在弹琴,在长啸。正是这一切使人读着的时候,在抒情的想象中,进入了一个诗人创造的世界,我们陶醉在这个世界,感到美。王维的诗不追求词藻华美,只须淡淡数笔,就能勾出一个画面,表现出一个意境。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字把人的视线引向上去,让人想到字句之外的苍天黄云。“圆”字把人的视线引向远方,让人觉得落日象卓轮似的滚入长江的尽头。这样就通过启发读者的联想,在有限的字句里创造了无限寥阔的景象。简单十个字就把沙漠上的景色描写得这样鲜明,可谓天然自成,出神入化。

崔颢的《长干行》:“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这两首民歌式的小诗,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了船家男女青年初次相遇的情景。第一首为女子的设问,后一首为男子的回答。这两首诗用不加雕饰斧凿而淳朴的语言,富有戏剧性地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一瞬间所萌恋情的种种情态:试探、挑逗、默契和领悟……女的大胆、钟情:男的朴实,敏慧。两人的音容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爱情的确不是单向地靠一颗心去凑近另一颗心,而是要两颗心同时撞击,才能进发出爱的火花。正是这一点,才使这两首诗产生了不朽的、迷人的艺术魅力。这两首诗,前呼后应,浑然一体,蕴藉无邪,诗味不尽,确为唐代五绝中之“神笛”。诗人匠心独运,纯属自然,符合当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标准,因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李商隐的《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所以能表达出情天恨海,刻骨相恋,使人读之荡气回畅,正是因为诗人善于捕捉外界事物的某些特征,注入强烈的切身感受。这种富有理趣的外界事物,特定的景和诚挚真实的心情,一但结合就产生了形象思维的飞跃,原来的情就脱离了一般状态,成为与特定景物结合在一起的具体景物了,显得非常和谐自然。

把真挚的感情,按照美的规律,在一定的画面上,把景写活,把情写真,把读者的哀乐之怀,离合之感引发出来,使之与诗人同欢笑,共悲戚,而不自知其感慨之无端,涕泪之无从,这正是唐诗能感人至深,引人入胜之所在,也充分说明了唐诗意境的高度真实和自然。

四、虚实结合是创造意境的基本方法。

意境蕴含着不尽之志的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是由“实”的景象和想象的虚实构成的, “实”景幻出了“虚”景,虚实共同构成诗的意境。王夫之把意境构成的特点概括为“有形发无形,无形君有形”。

唐代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方式组合艺术空间时,并不受现实世界中客观物象的限制,并不追求物理世界的逼真,而较注重内心视野的创造。因此,反映在诗人笔下的审美空间不一定是对我们经验世界的再观,而可能是诗人自已的一种心胸,一种审美意识的写照,它也不一定是在现实世界中展开,而往往是在诗人的想象中展开。如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太乙之高,却去天甚远,太乙之遥也远远达不到海隅,所以这是诗人的虚拟,是诗人想象中的意象。然而,从长安遥望终南山,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就象连着海隅似的。因此,可以说又是诗人的一种真实观察,是实写,是对现实自然的再现。这两句诗,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此诗旨在表现终南山高大雄伟的气魄,但是诗人的视力所得极为有限,若仅从视力所得来摄取对象,做到处处实在真实,那就无法表现终南山的雄伟气魄了。又如他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在诗中实写的只是劝饮一杯送别酒的情景。但是,阳关是故土与边塞的分界,西出阳关象征着黄沙漠漠,举目无亲。朝雨与柳色象征故土的无比美好,二者的对比使入于荒凉火漠的境界中倍生离乡背井,孤寂无依,艰苦征战,生残难卜的感伤之情和深切感概。这里“实”的审美意象的对比造成了虚的审美空间:茫茫的大漠与绵绵不绝的感伤,从而形成比诗优美深邃的意境。

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靡靡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一首题咏图卷,藉以凭吊六朝故都抒发时易代迁,风物依旧的感慨情怀的诗作。诗中首句实写江雨江草,渲染凄黯氛围;二句用“六朝”切题“金陵”、下“鸟空啼”三个字,即抒感叹之意;三句再用“台城”切题金陵,并结合尾句,实写“烟柳笼堤”的微茫景色。

三、四句中“无情”、“依旧”四字,则是集中抒发诗人感慨的虚字。通览全诗,下字有虚有实,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制造了错综有致的情景。诗中“空”“无情”“依旧”等虚字,用得异常妥贴,构成了全诗感情的动脉,不仅使描写的实景在感情上有所依附,也使诗人的慨叹得到了反复的表现。

唐代诗人在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中,比较好地把“实”与“虚”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使之更丰富、更全面地表现自然、拓展审美空间。 由此而现之,唐代诗歌无论是初唐,中唐还是盛唐、晚唐的诗歌;无论是现实主义的诗人还是浪漫主义的诗人的诗歌,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的基本特征,即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和无形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再现真实实景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从而造成强烈的空间美、动态美、传神美,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和自然感。

第5篇:唐代诗歌分期

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1 唐代诗歌专题

唐诗分期

知人论世

汉唐盛世:唐人街 唐装

汉族 汉字 唐诗分期: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知人论世 诗歌与时代烙印 世间最敏感的是诗人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孤独冷落 王朝之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踌躇满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衰世之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扬帆远行)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盛世高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朝落日)

一、初唐的风骨与情韵——四杰,陈子昂,张若虚

1、“风骨”的追求 ——走向振奋的大唐诗歌 1)四杰:王杨卢骆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复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引:此为——刚肠的送别

劝君更近一杯酒——深情体贴的送别

孤帆远影碧空尽——浪漫诗意的送别千古丽句:烟花三月……

莫愁前路无知己——乐观豪迈的送别

3)卢照邻——“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4)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5)陈子昂——六合 宇宙 伟大而孤傲的自我,生命短促的悲哀。

结:去除浮艳雕琢。激情与雄杰之气。风骨刚健,气势宏大,视野开阔。

2、“情韵”与兴象—— 浪漫气质的日益强化

初唐向盛唐的过渡诗人

1) 刘希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 重点讲的 《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精讲前半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

春、江、花、月、夜„„

明月随潮水涌生,何其壮观。月光照耀千里之遥,哪处不在明月之中!江水曲曲弯弯绕

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流泻在花树上,像一层洁白的雪。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

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世上

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神话般美妙的境界!

江畔„„宇宙永恒,个人的人生短暂呵——人类却是永恒„„

„„月光下,江水急流„„奔腾,把诗歌推向更高的诗境。江月有恨,流水无情, 结:诗情与画意,纯美的意境,浓烈的情思,无穷的韵味„„

看到盛唐气象 浪漫的气息 青春的旋律 澄澈透明的景观 奔涌而来。

二、浪漫的盛唐气象——李白与一些诗人群体

1、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边塞诗与山水田园诗对比观

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岑参 高适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王维 孟浩然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结: 田园诗歌:宁静优美秀丽清新和谐

边塞诗歌:慷慨 豪迈 刚健 悲壮 激昂

2、诗佛 盛世桃花源中的王维 A王维诗的静逸空灵之美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山中独坐》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

结: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心境的澄澈,空静之美。

静谧,情韵悠远,

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B王维诗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结:空间感,色彩美,光的调和,比例与调和。 C补充

孟浩然名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前: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宠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李白赞美孟浩然: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山水田园诗与 谢灵运 陶渊明 寻找心灵的桃花源 大隐隐于市

3、七绝圣手 诗家天子 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鉴赏:为什么说这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千年以前,万里之外„„ 边塞 闺怨 送别

提一下:崔颢《黄鹤楼》

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4、慷慨奇伟的边塞诗歌

高适岑参

高官高适:沉雄与骨气 苦难与崇高——《燕歌行》 岑参好奇:意奇 语奇 调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

品一品高岑的细微差别。

5、诗仙李白与盛唐气象

李白的诗歌,最鲜明的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风貌,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自由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神来,情来,气来。浪漫,壮美,明丽,清新俊逸,行云流水„„ 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富有朝气的歌唱! 自信,自由: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壮美,奔放: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扶摇直上九万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清新,优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千古丽句:烟花三月下扬州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叫一回肠一段,三春三月忆三巴。(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流动、跳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 丝暮如雪……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5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三、忧虑的中唐——杜甫与中唐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1、概括

这个时期,浓烈的理想色彩消退了,人世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忧虑送走了少年情怀。

这也是一个艺术高度成熟的时代:老杜诗篇与诗歌艺术多元化发展。

2、离乱时世的悲歌——杜甫

时间关系,杜甫我很希望能另开专题讲,今天略讲

A时代的悲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夜阑更秉烛,惊定还拭泪。

B一代诗史 三吏 三别 兵车行 自京„„

C沉郁顿挫与萧散自然

文选:

《登高》——杜甫七律第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老杜第一快诗。

《蜀相》——杜甫讴歌自己的偶像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语言: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家跟随老杜一起认识一下律绝。 绝句 江畔独步寻花

3、孤独冷落的大历诗歌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一个时代的特色

秋风的冷色调与夕阳返照的黄昏——一个王朝的秋天。诗味有的,气骨顿衰。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凄凉,冷落,惆怅,清冷„„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孤高峻洁,清幽空寂。寒冷而寂寥的色彩。

4、诗豪刘禹锡和他的好朋友柳宗元

一对好友,交情甚笃,才华相当,遭遇相近。 一代诗豪: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结: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扩张,柳诗内敛。

刘诗气雄,柳诗骨峭。柳诗明朗, 柳诗淡泊。

5、再一组对比: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怪奇之美 求新„„ 代表:韩愈,孟郊,李贺

6

元白诗派:通俗的民歌风味。代表:白居易 元稹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鬼李贺的鬼诗:

幽兰露,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

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赏:纤纤绿草,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是她的衣带飘飘,

流水叮咚,是她的环佩声响。凄风苦雨„„

元稹选讲一首

真性情——风流才子不风流

看元稹在妻子韦丛死后写的大量的悼亡诗

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四、无奈的晚唐——向后看,怀古;内向转,爱情

1、杜牧——暮气浓郁的怀古诗篇

王朝末世,伤悼的情调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是最敏感的。王朝的倾颓之势,末世的景象,衰飒的日薄西山的气氛,笼罩着这时的诗坛。 至于怀古名篇,我还想补讲一首刘禹锡的。

金陵故事,短命王朝们,频繁兴衰,金陵怀古的诗可真多也真有味呵。

2、李商隐——朦胧多义与对内心世界的开拓

一代情圣 情调幽美,爱情悲歌,凄艳浑融

象征,暗示,晦涩多义„„

大量无题诗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7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幽眇朦胧,不尽之意„„正是李商隐诗的无穷魅力„„

8

第6篇: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

六、七百年中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两三倍以上。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古体近体争奇斗艳,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初、盛、中晚各期,名家辈出,星驰云涌。

一、初唐诗歌

初唐时代,当政的文臣多年深受齐染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宋本人也带头写浮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贞观年间的诗坛,多为奉和、应诏待宴等类作品,如虞世南、上官仪。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瑶笙燕始归,金赏露初稀”,“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此外还有宋之问,沈住期等。 随上述宫廷诗人之外,先后或同时,还陆续出现了一些新起的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努力突破宫廷诗风的统治,取得一定成就,即唐开国初年的王绩和高宗武后时期的四杰及陈子昂。

1、王绩,字无功,自长东臬子,早年有过一些事业抱负,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归田以后,常以陶渊明自比,作诗也处处模仿他们,但缺乏陶诗那种内在理想和热情,结果只剩下一种封建七大夫闭造懒散的生活情调,此外还从庄子学来一套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如《过酒家》“此日长昏炊,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但是比宫廷诗显示出了清新朴素,可以说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农的先驱人物。

2、“初唐四杰”“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地位都比较低下,但积极开始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

(1)王勃,字子安,是王绩的侄孙,一生处于下位,最后溺海而死,他是一个才学兼备的青年诗人,和宫廷诗人走着不同的道路,诗歌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是宦游人的赠别,心情本来是复杂的,但他去用“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样开朗壮阔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抱负。

(2)杨炯,四杰中他恃的数量最少,成就最低

(3)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一生不得意,晚年得恶疾,卧病十余年,最后自沉颍水而死,擅长七言歌行。

(4)骆宾王,作过小官,曾遭事下狱,最后因参加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后的活动,写了著名的《讨武檄》事败被杀。四杰中他的诗最多,擅长七言歌行,名作是《帝京篇》也写了不少边塞诗。

总之,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他们本身生活的限制,他们的诗都没有彻底洗净齐梁的习气,但是,后人所说的声律风滑兼备的唐诗,究竟是他们才开始的,题材扩大的,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出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则是正确的评价。

(5)陈子昂,字伯玉,思想较复杂,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登幽州台歌》体现了他的主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恰然而涕下!”

二、盛唐诗歌

这一时期,除李白、杜甫外,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诗人,他们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成长生活的边塞诗人。

(一)山水田园派

1、孟浩然,襄阳人前来生主要在家闭门苦学,四十岁到长安求仕失败,又重回故乡,归隐死于家中,一生经历简单,没有经历很多生活风波,决定了他诗歌思想内容不够丰富,代表作品是山水田园诗,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邀我至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是,还来就菊花。”《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其好友数量不多,而且篇幅多很简短,擅长的诗体主要是五古和五律。但是从艺术的完整,精美来说,他却完全可以和王维并驾齐驱,名标风韵,在创造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共同风格上,他是有不小贡献的。李白、杜甫、王维等对他都深情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

2、王维,字摩诘,多才多艺,诗书画音乐皆精,前期思想向望开明政治,但政局变化,使他开始了“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后期思想基本上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到晚年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心情,完全变成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其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清新洗炼,朴素之中有润泽华采。

(二)边塞诗人

1、高适,字达夫,是“喜言王霸大路,务功名,尚节义”的诗人,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其诗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

2、岑参,诗歌题材广泛,边塞诗雄奇瑰丽《走马川行奉送山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鼎足而三似边塞诗)。其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慨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

王维《山居秋瞑》赏析 诗的标题“山居秋瞑”表明诗写的是山乡夜晚的秋色。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地点明了标题。“空山”似乎给人以空旷荒凉之感,可是与“新雨”“晚”“秋”联系起来,却给人以深远,幽静、清新的感觉,秋天的傍晚,宁静的山村,雨过天晴,景色一新。

颌联“明月秋间照,清泉石上流”可谓静物写生“明月秋间”“清泉石上”这和种景物组成了两幅柔和优美的画面,后面再用一个“照”字和一个“流”字,便使景色更加生动真切而有活动感:在一个秋雨过后的傍晚,一轮圆月当空高挂,一片秋林浴着银色的月光;明月的清光穿过秋林,斑斑驳驳地洒落在林间地上;雨后清泉在山间乱石上欢快地流淌。——一幅优美的山村夜景。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的是人的活动,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和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下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颌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诘;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那样的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春天的芳草,让它任意凋落吧,山村的秋景,同样柔美迷人,王孙公子们尽可留在山中”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可以看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朴素、清新、明丽、含蓄、境界优美、富有生气。此诗给山、雨、月、松、泉、石、女、舟等以鲜明形象和神韵,绘景如画,景中传声,动静结合,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这处诗语言精确流畅,变化多姿,更突出了诗画的动态感,如中间四句的“照”“流”二字,一见一所,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归”“下”二字也是动词,但用法与前不同。“竹喧”与“莲动”也是一听一见,但它的写景是为写人。这两句如按诗意造句,该是“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这样则显十分呆板:“竹”“莲”成了动作过程的终点,画面陷入静止;现在把句法变动后,不仅“浣女”“渔舟”成为画面的中心,形象更加鲜明可见,而且动作得以持续,这就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和鲜明性,能更好地体现自然景物的生机和动态,静中有动,写景传神,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第7篇:诗歌鉴赏意境

一、明确考纲要求(考什么)

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诗作品里的形象

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鉴赏古诗的语言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3、鉴赏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巧

①修辞:如,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对比、反语、反复等。

②表现手法:如,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渲染、象征、用典、赋比兴等。

4、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

评价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简评。简析诗歌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以及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

二、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

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理。

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 三是篇幅短小,基本取材于诗歌的律绝,词曲的小令。 四是文本基本取材于唐宋。

三、诗歌内容的把握

一、诗歌内容分类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四、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子夜吴歌》

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几种模式。

分析把握诗歌的形象(意象)

把诗词里的意象全部找出来,然后用“意象堆积”的方式,把它们堆积起来,构成一个画面,然后确定诗词的感情基调和风格。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考查意象的角度主要有:

1、考查意象的内涵;

2、考查意象的作用;

3、考查意象的特点。这些角度或单一考查或综合考查。

有一些意象本身就反映了一种传统的审美心理,如“杨柳”——它表离情别恨或柔情;“木叶”——它表惆怅落寞的心境;“黄昏”——它象征时光流逝,惆怅幽思,对青春的惜怀;“依阑干”——女子的等待、寂寞之情;松——往往寓含坚贞;竹——往往寄寓节操等

做好鉴赏形象的工作:

第一,了解诗词中写了什么样的形象,弄清其字面意义; 第二,分析形象的特点;

第三,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涵的哲理。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3、诗人通过诗中某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4、诗中某意象有什么作用?

5、分析某意象的内涵。 二)分析思路

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意象作用】

1、营造气氛;

2、设置背景或环境;

3、塑造意境;

4、奠定情感基调;

5、借景抒情;

6、衬托(人物性格、品质;以景衬境、以景衬情);

7、诗歌线索。

【常见意象】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酒。

2、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

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

5、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7、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请缨、柳营、羌笛。

8、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渔樵、山林。

(三)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

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内涵;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练习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秋夜

朱淑贞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意境常用术语

雄浑壮丽雄奇险峻辽阔苍茫清幽明净闲适恬淡恬静优美萧瑟凄凉孤寂冷清肃杀荒寒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虚幻飘渺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淡雅闲适和谐静谧开阔苍凉深远绵邈高远辽阔沉郁孤愁等

第8篇:创设意境 教学诗歌

创设意境

教学诗歌

【摘要】现代生活不能割裂与文化传统的联系,民族的诗意应当且必须被传承。现代教育离不开先进技术,好的教育形式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唯此,才能具有长久的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学习古典诗歌也可以和运用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相互影响、作用。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信息技术 整合 应用研究

一、感悟诗歌意象

意象是解读诗歌的密码,感悟意象丰富的内涵,是学习诗歌的关键。古典诗歌常常借助景物形象来传情达意,所以说诗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学习时必须静下心来在想象中还原彼时彼景,去感受诗人无我之境的超然或有我之境的浓烈。诗歌的代表意象有很多,但每一种都承载着比较固定的情感。诗歌的意象分以下几类:

1.自然意象

如月,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如杨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如猿,猿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郦道元的《三峡》中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人或事意象

如舟,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如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如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李白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语文教师对以上这些意象要深讲,并通过诗句加深理解,抓住了这些意象,诗歌的精髓就不难理解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走进诗歌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精髓。

二、再现主体背景

作为基本文学体裁之一的古典诗歌,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而又富有文化含量和艺术魅力的所在。春花秋月、风霜雨雪、沧海桑田、生离死别、王侯将相、市井歌楼….... .无不可入诗,或含蓄、或隽永、或深沉、或明快、或端庄、或潇洒….....诗已俨然成为文化历史辉煌的象征,是民族情感温馨的表露。这种内涵上的特点,就决定了古典诗歌教学重在传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和人文血脉。同时,阅读诗歌对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就像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的:“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1、注重意境,感受情感美

意境“是指诗歌中心灵化了的生活场景。它是由意象与意象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胡山林《文学欣赏引论》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意境即为“第二自然”,因此,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富于生命、韵味无穷等特点。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时空形态(也叫“场”),使诗歌形成了“空框结构”,也成形成了“召唤结构”。这样的结构,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中间之美召唤着读者去想象,去思考,让读者徜徉其中,感受着诗歌所蕴含那无尽的审美意蕴和审美情韵。如,柳宗元的《江雪》,可以说,诗歌描绘的生活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寒雪独钓”的画面,是诗人的心灵幻化出的“第二自然”。它召唤着读者去思考,去想象。一个清高孤傲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出现在脑海,而且从这个形象中,更感受到它所蕴含的一种精神境界――追求心灵自由和行动自由。可以说,这首诗的意境是深远的,意蕴更是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诗歌的意境,不但感受到诗歌完美和谐的艺术美,而且在含蓄蕴藉中,获得余味无穷的情感美。

2、活用教学手段“诗中有画”、以乐配诗

“诗中有画” 出自宋•苏轼 《东坡题跋•书摩诘 〈蓝关烟雨 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歌与 图画、音乐一样都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的意境。 因此,诗歌教学 中,以图像、乐曲配合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以画配诗 图画的直观性、形象性特征是作为教学辅助的一个重要条 件,更有些诗即是画,画即是诗,“诗画一体”。 教学实践中引导 学生读诗想画,见画想诗,极为有益。 不是所有的画都能信手画 来,有时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制作相关课件,展示 相关图片,给学生直观呈现,加深理解。 例如,在教学《早梅》时, 教师可以展示一组图片:雪地傲梅图、梅花怒放图、春日百花齐 放图的动画。 课件形象地展现了诗歌所要表现的画面,使学生 更容易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主题。 《题菊花》《江畔独 步寻花》等诗都可以以画配诗。 (2)以乐配诗 古代诗歌都是配乐的,都有一定的韵律。 因此,教师在教学 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古诗内容,引入古典音乐。 让学生在或激昂、 或舒缓、或悲凉的音乐氛围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从而收到良好 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可播放《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充满整个课堂,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词人愿意战死沙场,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教学王昌龄的《出塞》时可播放《胡笳十八拍》展现塞外的空旷寂寥,有利于学生感受边塞诗的豪壮之美。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则可播放王菲的现代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品味两种不同的滋味,以更好地感受词人的情怀。

第9篇:唐代李白的诗歌有哪些

李白的诗歌共有1000多首,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代李白的诗歌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李白的诗歌:《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代李白的诗歌:《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代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代李白的诗歌:《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唐代李白的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李白的诗歌:《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唐代李白的诗歌:《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代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代李白的诗歌:《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代李白的诗歌:《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唐代李白的诗歌有哪些,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上一篇:三疑三探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山东财经大学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