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对科学传播工作的促进作用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是2006年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发起,至2020年已开展14年,全国多个省市都在开展该项目。项目旨在促进未成年人校外或场所教育功能的发挥,满足学校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降低区域间科普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开展活动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单一的科技馆流动展品进校园展示宣传已发展成多个活动形式,该项活动也深受学校及师生的欢迎。以广西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为例,无论是在活动内容还是项目形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进一步加深了馆校之间的合作,开创共建共赢新局面。

关键词:中小学;科学教育;馆校结合;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就是开展科学普及的重要形式之一,所以实施该项目意义重大。广西科技馆(新馆)于2008年12月开馆,2009年开始陆续恢复开展相关科普活动,“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也在其列,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促进了我区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发展,本论文主要以广西科技馆实施项目情况为例,但不仅限于广西科技馆,因为全国多省均在实施该项目,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备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就广西开展的情况而言可以总结出一些瓶颈问题及普遍性经验,并探讨该项目对科学传播工作的深入影响及促进作用。

1 项目实施概况

1.1 项目内容及开展方式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主要依托科技馆现有科普资源开展活动,如:小型便携展品、科普大篷车、科普剧、科普电影、科普图书及挂画、天文望远镜、科学实验、科学表演秀等。由科技辅导员带着科普资源深入到学校开展科普活动,学校需负责提供适合开展活动的场地或教室、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参与现场活动,并有教师现场协助科技辅导员开展活动及管理学生,维护现场秩序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偶尔配备各行业的科普专家到学校开展科普讲座活动,或专家座谈会,让学生跟专家零距离接触,保持良好互动。

1.2 项目开展相关数据统计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至2021年这7年间,仅以“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这一独立项目开展的活动(不含科普讲座类、广西科技馆组织的其他类进校园的专题活动)就走进区内中小学、军营、社区、商场等几百所单位,直接参与活动的人数约10万人。广西科技馆坐落广西首府南宁市,因受活动开展经费、场地、路途等实际情况的影响,南宁的学校和单位更具开展活动区位优势,所以近年来南宁市的学校、其他单位参与活动的数量占据了整个活动覆盖面的四分之一以上。但随着开展活动资源、资金、人力投入力度的加大,项目重点考虑到区内多处老少边穷地区,给予了一定政策倾斜,多次前往河池、百色、贺州等地区的偏远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活动。7年间,项目几乎覆盖了区内14个市,多次受到媒体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 项目近年来的优化升级

2.1 活动力度加大,由“随机”转变为“有序”

以广西科技馆为例,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参与数量也在逐年增大,2020年广西科技馆对该项目进行了“升级改造”。原来活动进校园的顺序和数量都偏向随机性,哪个学校有需求,提出申请我们就前往开展活动;现在是以先通过筛选,签约成为合作学校,最后从合作学校中按照一定的时间节点开展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就已经与自治区内近200所学校达成合作意向,签约成为共建合作单位,并计划三年内将活动逐步送达这200所学校,进一步优化馆校合作模式。

2.2 “软硬件”升级

项目开始之初,科技馆便携产品有限,最有特色和最方便走进校园的就是科普大篷车。这种Ⅱ型科普大篷车车长约7.13m、宽约2m、高约3m,可容纳车载展品箱25个,车内可乘坐5人(含驾驶员);车载设备有:太阳能供电设备、车载逆变器、UPS电源、音柱、无线麦克风、裸眼3D电视、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遮阳篷和线缆盘等。只要一辆车就可以载着3~4名科技辅导员和这些小型的科技展品进校园,在学校操场就能开展大型的科学教育活动,受众人数可以从几百到上千不等。但是随着科普展品的不断更新换代,科学活动的内容及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仅是科普大篷车上的车载展品及活动已不能满足对科普知识需求日益增长的师生。

基于这个最根本的原因,在硬件方面,场馆的移动展品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近年来也采购了一些新的器材加入到进学校开展活动的行列中,如:简易组装的天文望远镜、便携电影院、VR眼镜、无人机、机器狗、3D打印机等;在软件方面,科技馆的辅导员在不停的开发新的科普项目,如编排新的科普剧,结合当下热门的科学知识,或者中小学校课标要求学习的科学知识点设计趣味性、观感性、互动性强的剧目表演。一般科技辅导员都是在学校的舞台或者阶梯教室进行表演,可供几百乃至上千人同时观看。又如,场馆积极研发资源包课程,所谓的资源包就是实验、互动器材与课程实施的集成品,利用一个家用常规大小的收纳盒装实验器材,配备齐全5~10个不等的科学课程及操作手册,并配备实验相关器材。1~2名科技辅导员带着4~5个资源包就能给一个班级的学生开展动手体验的科学课,这种形式适合小且精准的科学普及,科技辅导员不仅能讲解科学知识和原理,还能跟学生一起互动,通过实验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也让学生体会到动手实验的乐趣。

2.3 创新活动形式

近年来,不少学校每年都举办大型的科学节或者科技嘉年华,都会主动邀请我们的科普活动走进校园参与科学节,在这种学校全方位联动的情况下,我们带进校园的科普活动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相对于往常更为丰富一些。例如:组织天文望远镜观测活动、无人机编队表演、机器狗互动展示、VR体感游戏、体验3D打印机等,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这些活动器材,所以在师生眼里这些都属于高科技,能亲自体验使用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除此之外,还会带入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舌尖上的科学》《民族蜡染》《自制再生纸》《液氮冰激凌》等趣味实验。正因为进校园活动的不断更新换代,才使得这么多年来科普活动长期受到学校的欢迎,师生的喜爱。

2.4 从单向互动变为双向互动

就多年开展活动情况而言,放眼全国多所科普场馆开展活动的模式,大部分是科普场馆“倾囊相送”,送科普资源、送活动、送项目、送表演进学校,学校只管接受和体验就好,享受科普红利,这种开单向互动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自去年与多所学校签订共建合作意向以后,科技馆尤其注重提高学校参与科普力度的力度,拓宽馆校结合开展科技教育的渠道。馆校合作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学校对接等方面[1],学校的教师可能对新课标的理解更为透彻,已经熟悉学校实施教学的环境及学生基础,所以馆校双方更应该进行深入沟通。

基于以上一些情况,广西科技馆在共建合作的内容里添加了以下一些合作内容,如:增加了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及共同设计科学实验的内容,让科技辅导员们与学校的科技教师共同研发新的科学课程或者科学实验。预计选取部门签约小学增设总科技辅导员一职,让科技馆的辅导员定点科技“帮扶”这些学校,帮助他们更加精准的参加科技竞赛、设计科技活动、实施科学教育等。邀请签约学校走进场馆参加研学课程,参观科普展厅及展览等,把“走出去”和“请进来”有机结合起来。再如,邀请学校的教师或者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到场馆来担任科技志愿者,体验不同的角色,开展志愿服务。

以上多种措施从很大程度上将单向互动扭转为双向互动,且把场馆跟学校的联系变成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关系,而不是一次性的打交道,只在皮表起作用,未能深入融合促进。

3 项目对科学传播工作的深远影响

3.1 科普活动进校园意义重大

“科技三会”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重要论述,深刻影响和促进了科普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放眼当今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基本就体现在教育和科技的竞争上,而核心就在于人才的竞争,具体体现在国民科学素养水平和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无论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是开展促进全民提高科学素养的工作,重中之重就是从青少年抓起,学校是主阵地,各类科普教育机构为重要辅助。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就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充分利用了学校作为主阵地结合自己拥有众多科普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各类科普活动,以活动促进整体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意义十分重大。

对于很多学校来说通过开展科普活动来实施科技教育仍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他们不懂如何设计、组织和实施科普活动,而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就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借鉴的模板。科技辅导员进校园也可以进一步指导学校开展科普活动,帮助他们快速跨越起步阶段。科普场馆、科技辅导员、学校、教师均是围绕学生开展科学教育的四大重要因素,四者间存在良性互动。

3.2 进校园开展科普活动优势明显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有赖于教育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的现状是学校教学任务繁重,尽管“减负”已经实行多年,但是对于需要升学学生来说的学习任务和作业量也不小。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光是面对语数英等基础学科都自顾不暇,高年级还有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上科学课的时间相对较少,还有接触科学知识的场合也较少。所以学生难以在科学课有限的时间里了解到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一些时事热点更是闻所未闻;有时候也许从网络上知道一些碎片化的知识,但是对他们来说既无法甄别知识的正确性,也难以理解那些深奥的科学原理。

例如:2019年人类首次拍到黑洞的照片、2020年量子计算机“九章”重磅问世、时隔44年人类通过“嫦娥五号”再次带回月球样本,每年都有很多重大的科技事件发生,每个事件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原理,甚至涉及多门学科。大部分学校的科学教师可能受专业限制的问题没法及时跟进这些科学热点,更不用说去给学生科普和解密了,所以这个时候邀请科技专家到学校做当下热点的科普讲座优势就十分明显了。他们不仅能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科学原理,还能准确地介绍科学知识,更能从自身的专业领域做课堂延伸。科普讲座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感兴趣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疑问,而这些科技专家就能很好地与学生互动,从专业的角度解答他们的疑问,引导他们走进科学的殿堂,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3.3 建议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虽然已经开展多年,它具备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也为科技传播工作实实在在的贡献了一己之力。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不断的发生变革的今天,这个项目应该不拘泥于原有的条条框框,而是应该大胆地进行一些探索。一所城市学校何其多,一个省的学校数量更是大到惊人,所以无论再增加多大的财力和人力,我们也不可能走遍每一所学校,但是网络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从活动形式上,我们可以考虑投入人力物力研发一些科技馆类的线上活动、直播科学课、展品虚拟体验、3D呈现科学大百科等,只要是能有效传播科学知识的形式,就值得探索。从政策上,即使我们想走进更多的学校也不太可能实现,因为还有不少学校对于科技馆活动非常陌生,不了解活动的公益性和普及型,所以他们只认当地教育部门的文件通知。如果能从自治区层面、各市层面联合教育部门共同下文开展科技馆进校园活动,活动的覆盖面可能更广,效果可能更好。科普类场馆与教育相关部门或行业开展大联合大协作,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力、物力紧张的问题,并能更好的服务师生。

4 结语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仅担负着教书的重任,更担负着育人的重任,育人就包括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观。单凭科普场馆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科学普及工作的,科学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都不会太快、太广,只有依托学校这个主阵地才能更好的完成科学传播的工作。而学校也只有加强与科普场馆的合作才能更好的开展科学教育工作。

科普教育不但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培养他们有一种敬畏科学、崇尚科学家及其精神的良好态度,这是科技工作者和教师肩上光荣且重要的历史使命。不管是科普场馆还是学校,只有弄清楚科学教育的内涵、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才能真正提高青年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为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人才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3]。

参考文献

[1]杨迪,姚博.馆校合作有效性的现状与改进[C]//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技场馆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第十一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研究所,2019:5.

[2]崔建平.新中国科普发展史上的几座里程碑[J].科普研究,2019,14(5):55-65,111.

[3]闫金龙,王院成,师满元.科学教育的内涵、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J].焦作大学学报,2021,35(1):110-112.

上一篇:主持人语言表现力分析下一篇:从张志和《渔歌子》看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