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普惠金融

2023-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打造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如何普度众生

【编者按】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发布了《好金融好社会·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5)》,作为第一部绿皮书,该报告从社会价值与道德价值的高度提炼普惠金融的内涵与外延,将其纳入“好的金融与好的社会”的理念框架。该报告明确提出“好的金融”定义,并指出普惠金融就是好金融,助益实现好社会。报告围绕好金融与好社会的主线,对普惠金融的定义、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做了基础性的讨论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普惠金融发展与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市场化调整、普惠金融体系中信用风险控制、大数据征信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我们特别摘编报告中部分内容供读者研究参考。

普惠金融的“惠”不是恩惠的“惠”,而是惠及的“惠”,它通过为主流金融排斥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实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效果,来形成推动向好社会迈进的一个过程。

“好社会”也许有不同定义,但一个共同的理解是,在 “好的金融”与“好的社会” 社会中,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每个努力工作的人都应该有生存、发展和成功的机会。所以,好社会的公平,不仅是结果公平,更是过程公平;不仅表现为财富分配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获取自我发展机会的公平。好的社会“和谐”与“发展”是两个关键词,“停滞”与“贫富两极分化”与好社会不相容。

什么是好金融?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发表《金融与好社会》专著,激发了我们对金融之于经济社会作用的进一步思考。金融活动实质是将人和人之间相互帮助的责任和义务转化为债务这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钱生钱”的金融活动在调剂资源余缺的同时,也创造了财富积累的正反馈,加大收入分配不均。席勒教授将“追金逐银”的金融活动与好社会联系起来,将金融提升到一个道德的高度。他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是否存在这样一种金融,它的存在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缩小贫富两极分化?这样的金融可否谓之好金融?如果金融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以好金融帮助实现好社会,就不仅仅是一个梦想。

好金融应该是帮助实现好社会的金融。既然好社会的核心内容是公平,特别是人们获取自我发展机会的公平,那么“好”金融的含义,是能够为每个有能力的人提供创业、创新、发展必需的资金和金融服务,使其拥有公平发展机会的金融。在好的金融中,金融服务能公平地惠及所有有权利(有资质)的个人与企业,不存在金融歧视。好金融在提供公平金融服务的同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金融的本质是经济活动的润滑剂,金融活动可以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帮助社会最大效率地创造社会财富,实现经济的发展;为每个有能力的人提供创业、创新、发展必需的资金和金融服务,使其拥有公平发展的机会。因此,金融天生具有助益实现好社会的内在基因。但是该基因的实现还需要有合适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与高度对称的信息。充分竞争的市场使价格引导资源流向稀缺的地方,高度对称的信息使所有有资格获得社会资源的个人和企业能按照合理价格获得所需要的社会资源,不存在金融歧视。

遗憾的是,经济制度、技术水平及其他因素使上述环境不能完全具备,于是社会资源配置会因为错误定价、信息不对称出现扭曲,形成金融权利分配的不公平,影响人们谋生与发展所必需的金融资源获取,影响社会公平发展。这不是好的金融。在不好的金融下,金融服务相对于经济活动产生的金融需求,存在总量以及结构上的过度或者不足,表现为金融供求失衡。

因此,“好”金融的含义,是能够为每个有能力的人提供创业、创新、发展必需的资金和金融服务,使其拥有公平发展机会的金融!

我们可以用金融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语言,将 “好的金融”诠释为:在金融服务总量和结构上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满足”意味着在恰当的制度设计下,金融服务的供给相对于需求既不过度,也无不足,不存在总量和结构上的供求失衡。此时,所有的个人和部门都能按照合理价格,获得应该获得的金融资源,没有金融歧视。按照这个逻辑,“好金融”的经济学含义应该是,保证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相均衡的金用经济学语言将“好的金融”诠释为,在金融服务总量和结构上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所以“好金融”的经济学含义应该是,保证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相均衡的金融。

金融活动的的负面效应

实践证明,金融并不总是呈现其积极的一面。进入20 世纪以来,如梦魇一般反复出现的金融危机,提示人们:金融也可能给经济带来冲击和毁灭。从1929年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开始,直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更加凶猛之势波及全球,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一次次金融危机展现了金融之于经济与社会的狰狞一面。不仅如此,金融还助长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和不平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里茨表示,“在这场金融(2008年)危机爆发之前,所有企业利润的40%都流向了金融部门……金融系统正在让社会损失而私人获利……这是金融的价值在于提高经济效率,但金融并不总是发挥好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以来越来越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说明金融对社会有其狰狞的一面一个扭曲的经济”。

2013年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出版,进一步将以大资本、大金融为标志的大工业社会与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联系起来。按照皮凯蒂的研究,工业革命以来,全世界资本收入增长大于劳动收入增长,食利者财富增长大于劳动者财富增长,社会财富分配更加不均衡,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以帮助食利者实现投资收益为主要功能的金融活动,客观上为社会财富向少数人聚集发挥了重大作用。

金融行业获取巨额利润的情况似乎不仅仅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2010年至2015年,中国GDP 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同期中国主要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速度虽然下滑,但始终高于GDP增长速度,并且,金融业利润占全社会利润比重在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1/3,金融行业利润几乎等同于工业企业利润,达到96%。从中国上市公司非金融行业的数据看,2010~2014年5年间,除2013年以外,平均息税前利润表示的总资产回报率基本接近甚至低于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说明企业的利润全部贡献给银行还不够。

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金融发展与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和谐发展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向关系。那么,什么样的金融有助于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什么样的金融会破坏这种发展?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

与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的快速发展相比较,“金融抑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两个主要障碍。

——首先是金融抑制的障碍。中国1979年之前长达30 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之后30年的市场化转型,构造了中国目前的金融机构以大型银行垄断为主、金融资源调节以政府为主的金融体系。对应于具有包容、多样、动态、创新特征的普惠金融发展需要,现有金融体系有很大不适应。这种不适应首先表现为金融资源配置不适应。传统金融拥有90%以上的社会资金资源和金融人才资源,为全社会企业中40%左右的大型企业和国有经济提供服务,金融资源严重错配致使普惠金融发展必须面对颇为严重的资金少、资金贵、人才稀缺、管理落后的问题;其次表现为金融抑制下资源流动的“肠梗阻”。金融抑制的第一个特征是利率管制,尽管2013年中国全面放开贷款利率,但长期利率管制限制金融资源向金融稀缺部门流动的局面不会很快改善;金融抑制的第二个特征是严格的准入制度。尽管2006年银监会发文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参与银行业,2013年7月国务院发《指导意见》提出尝试让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但批准依然十分严格,到目前为止中国仅有5家民营银行被批准设立。严格准入制度限制了竞争,保护了垄断。能够轻松获取垄断利润的传统金融机构自然无意进入普惠金融领域。金融抑制阻碍了对金融资源错配的调整。

——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普惠金融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法律与监管滞后、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滞后。法律监管滞后的主要表现是,缺乏对新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法规和监管,如对“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享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问题、互联网金融等金融组织的监管等等,出现比较严重的市场基础设施滞后使普惠金融活动缺乏市场秩序失序问题;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滞后表现为缺乏与社会征信体系有关的个人隐私保护法等征信法律,影响社会征信体系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在征信体系的应用,缺乏有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征信机构服务,政府主导的征信体系建设严重低效率。普惠金融的特点使其对社会征信体系有极强的依赖性,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加大了普惠金融活动的风险,提高了行业成本。

同传统金融一样,小微金融中信用风险控制是风险控制的核心,其客户群体的经营特质,决定了小微贷款中信用风险控制的特殊性。小微金融客户群体与传统金融比较,首先,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他们经营规模小、知名度低、自身经营风险大,缺乏规范的财务信息、可验证信息以及完整信息,因此必须有特殊的信用风险识别办法,包括频繁走访客户,以大量非财务信息替代财务信息,强调对企业主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关注借款人的动态信息;其次,缺乏可抵押资产,贷款的安全更多依赖其他手段,包括贷后实时监控、要求各类担保(专业担保公司担保、其他个人或企业担保、借款人联合担保等)、金融机构进行小额大批量分散化投资、提高贷款利率以覆盖风险等。

因此,小微金融比较传统金融贷款,在信用风险的识别与度小微金融要求对客户行为做量上,更强调对“软”信息的采集和识别能力、对所有信息的实“实时全息画像”,要求有效的贷款担保,要求小额分时监测能力,对此,我们称之为“实时全息画像”能力;要求较高的利率覆风险的管理控制上,更强调担保的作用,特别是集体担保的作用。此外,在投资决策中,更强调小额分散投资;在定价策略上,更强调利率覆盖风险。小微金融对“实时全息画像”的需求决定了其对于“地面部队”的依赖,以及对于大数据征信技术的依赖;小微金融对于担保,尤其联合担保的需求要求提高担保的能力,解决借款人联合担保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小微金融对于利率覆盖风险的诉求决定了普惠金融利率水平偏高的内在合理性。

互联网+时代的普惠金融

好金融并不排斥高端金融,比如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但好金融的特征是让每一个社会公民都有机会享受到金融服务。基于此点,普惠金融是成为好金融的重要方面。普惠金融强调金融服务的公平性和包容性,重点就是如何将金融服务覆盖到社会的中下层,包括企业和个人。实际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方面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中国金融在过去30多年的长足进步中,留下普惠金融领域长长的阴影。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已然成为新闻媒体的老生常谈,而低收入家庭空有消费意愿但苦于囊中羞涩。直截了当地说吧,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消费不足,很大程度上与占人口大多数的家庭缺乏有效消费能力相关。有专家指出,在提高穷人收入水平的同时,通过金融手段提高穷人的消费能力显得更为及时,更为简便。

当然,要给普惠金融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恐怕不是一件易事。有人说,普惠就是普及和优惠的缩写。这是一种误读。普惠仅仅指普及和惠及,并没有优惠的含义。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补贴性的优惠往往会使市场扭曲,效果不彰。普惠金融更像是一种理念,每个人都有获得基本金融服务的权利。谁没有获得这方面的权利?或者理论上获得但事实上很难获得?当然是企业领域中的小微企业,以及居民领域中的中低收入人群。所以,理所当然地,普惠金融着重关注中下阶层的金融服务覆盖面、服务品质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问题,诸如资金可得性、资金成本、消费者保护和教育以及相关的监管框架等等。普惠金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必须与时俱进。当今天我们把基本的存款、贷款和汇兑列为普惠金融的基本服务项目时,我们要考虑到随着时间这些基本服务项目会发生变化,比如保险产品、租赁产品,甚至日益丰富的理财产品也会成为中下层人士的基本要求。当互联网深入乡村,手机银行成为每个手机用户的必备软件时候,你能说炒股只是少数人能玩的奢侈品吗?

诚如前述,普惠金融体系不是重新建立一个与现有金融体系并行的新体系,现有的金融机构已经或能够提供大量的普惠金融服务。现有机构无法或因商业模式等原因未能提供普惠金融的领域,给新机构、新业态、新手段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比如专注农村家庭微贷的机构,比如专注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信贷机构,比如互联网金融中的众筹、第三方支付、利用手机平台的各种金融服务。这些新颖的普惠金融服务商并非永远处于非正规金融范围,发展普惠金融事业本身就包含了容纳这些新机构新业态新手段,并将正规金融与普惠金融重叠。

普惠金融具有以下特点——金融权性、服务群体的可变性、服务产品的全面性和多样性、服务方式的创新性、服务对象的包容性、服务群体的可变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特点。

由于金融结构顺应经济结构改变,主流金融重点关注的服务对象以及忽略的对象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被主流金融“歧视”的群体会有所不同。中国目前的这个群体不仅包括低收入人群和特殊人群,更包括中小微企业;所谓服务产品的全面性,是指其包括储蓄、保险、转账汇款、代理、租赁、抵押和养老金等在内的全功能、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服务范围远远超过传统小额信贷的贷款业务;所谓服务方式的创新性,是指普惠金融充分体现了制度、机构、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

中国目前表现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中的创新应用,使普惠金融的服务在覆盖面和渗透率方面实现跳跃式的增长,让每个人都能获得便捷的商业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所谓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是指在互联网+时代,普惠金融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金融机构,而且还包括大众,他们通过各种便利的交易平台直接参与到小微金融活动中,如P2P网络借贷模式、众筹模式等;所谓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普惠金融不等同于政府拨款,它按照金融商业原则运作,在还本付息的要求下,既激发客户自我发展内在动力,又实现金融组织的商业可持续性。

大数据征信至关重要

大数据征信以其信息量的广度、精度和即时性实现对被征信者的“实时全息画像”,完全契合小微金融对于识别借款人信用风险的需求,并且,大数据征信有社会化的覆盖面,有助于抑制恶意违约形成的信用风险。因此,加快大数据征信对于发展以小微贷款为重要内容的普惠金融来说,具有基础性意义。我国目前社会征信体系发展滞后,主要问题集中在四个方大数据征信有助于迅速改善面:征信系统覆盖人群窄;法律建设滞后;政府主导的征信模式我国征信体系落后局面,产生弯道超车的效果,但前提效率低下;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存在严重信息孤岛问题。我国目前从事大数据征信的主体是从事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网络社交以及数据挖掘等商业活动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弥补政府主导征信模式的低效率,为我国社会征信业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因此说,大数据征信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征信体系中的主要问题,迅速改善我国社会征信业落后的局面,产生弯道超车的效果。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

第2篇: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摘 要]基于中国2011-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同时检验传统金融发展、消费和科技创新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实体经济过程中的传导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传统金融发展、消费水平以及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但表现为遮掩效应。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同时还应推动传统金融转型、刺激消费,推动科技创新,形成一条可持续的实体经济发展道路。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实体经济;中介效应;系统GMM

Key words: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the real economy; mediation effect;system GMM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點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两者共生共荣。但是传统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创新创业支持不足,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较高,金融资源未能有效进入实体经济等。而普惠金融可以在原有金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高金融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从而成为实体经济新的推动力。随着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正式迈入数字时代,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使得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帮助实体经济完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是当下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文献回顾

现有的文献大多围绕传统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展开研究,国外学者早期主要从理论上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Mckinnon和 Shaw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与当地的经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与金融抑制理论。[1][2]随后,众多学者开始对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的研究,认为金融可以有效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3][4]一方面,金融可以创造就业,增加需求,推动消费[5];另一方面,金融的发展可以形成金融聚集效应[6],提高资金配置效率[7],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学术界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将关注点逐渐放在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上。[8]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发展过度,使得原本应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转而流向房地产等领域,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挤出效应,从而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9][10]若金融发展速度快于实体经济,则会导致金融“脱实向虚”现象的发生,从而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11]因此,金融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一致,金融发展过度或过慢都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12]

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排斥,解决融资贵和融资难的问题,普惠金融概念应运而生,使得对普惠金融影响实体经济的研究逐渐增多。多数研究表明,普惠金融可得性高、成本相对较低,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13],推动中小企业发展。[14]而其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15]因此,相较于传统金融,普惠金融更能显著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且随着普惠金融水平的增长,其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会增强。[16]虽然大多数研究都表明普惠金融可有效推动经济的增长,但是李涛等利用跨国数据研究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时发现,普惠金融各指标中仅有金融中介指标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且为负相关的关系。[17]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国内学术界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对于数字普惠金融是否会影响经济发展以及通过哪些渠道影响经济发展,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初步研究。有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更加有效地触及“尾部客户”[18],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以及更广的覆盖范围推动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易行健和周利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对流动性约束的缓解、增加便民支付两种途径促进居民消费。[19]而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来说,数字普惠金融对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推动效果尤为明显[20],可以有效推动一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综上所述,学者们主要的研究都集中在传统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上,数字普惠金融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于经济某一方面的影响,并未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进行有效区分,也未从宏观上系统地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整体影响。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利用系统GMM估计方法研究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传统金融水平、消费和科技进步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影响过程中的传导作用机制,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二 理论分析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界定

普惠金融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全方位地为社会各阶层群体提供可负担的金融服务体系[21],其特点是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公平性、普遍性以及可负担性。现有关于普惠金融的研究大多数从金融服务的渗透性、使用效用、服务质量以及成本等方面来对其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估。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普惠金融的结合,普惠金融开始进入数字化发展阶段。《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提出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为:数字普惠金融泛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手段从而促进普惠金融的行为,它使得原来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群体,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获得成本可负担的金融服务20 国集团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全球标准制定机构与普惠金融——演变中的格局[R].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2016.。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减少物理网点和营业时间的限制,有助于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路”的问题。

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普惠金融一样,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因此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可以参考传统普惠金融的多维指标体系设计,同时加入创新性数字金融的相关指标,才能更好地体现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特点。根据以上原则,北京大学数字金融中心构建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22]该指标体系运用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共三十三个指标对我国2011-2018年省域、市域以及县域三个层次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进行刻画,可以较为全面地测度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

(二)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1.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机制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普惠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产物,是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23]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效缓解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约束,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其次,数字普惠金融还可以有效打破地域限制,使得偏远地区的企业和贫困人口享受到金融服务,满足其資金需求,激发当地市场活力,增加就业机会。不仅如此,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资本的盲目逐利,引导资金更加有效地流向实体经济领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效率[24],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影响的间接传导机制

本文认为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间接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影响传统金融发展[25]、消费水平[19]以及科技创新[20],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传统金融发展的间接传导机制。传统金融机构由于其盈利性要求、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往往无法为“尾部”客户

长尾理论由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该理论认为过去企业考虑到成本,往往只关注重要客户,即正态分布曲线中的“头部”客户,却往往忽视了处于正态分布曲线尾部的客户。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经营成本的降低,有可能以低成本关注“尾部”客户,产生的总体效益可能会超过“头部”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金融服务,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金融的固有缺点。数字金融技术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的服务效率大大提升,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提高传统金融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也无法完全摆脱传统金融而独自发展。因此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应相互融合,促进传统商业银行创新,帮助商业银行降低金融成本与风险,有助于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同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丰富原有金融体系的多样性。在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动下,利用传统金融体系,将使得更多资金更有效地注入实体经济。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影响传统金融发展水平的方式,从而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消费水平的间接传导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消费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从2014年的51.2%上升至2018年的76.2%,投资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程度已从2014年48.6%下降至2018年32.4%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我国以投资驱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正在逐渐转变为以消费推动GDP增长的模式。数字普惠金融作为刺激和扩大消费的新推手,将有效促进我国消费模式的整体升级,从而达到拉动内需、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目的。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缓解了消费的流动性约束,提高了将储蓄或投资收益转化为消费的便捷程度;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也提高了金融获得的便利性,降低了金融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消费成本,提高消费欲望,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刺激消费的中介传导机制来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科技创新的间接传导机制。 在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但是由于科技创新具有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因此在寻求融资时常常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则可以降低科技创新的融资门槛。数字普惠金融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创建更为全面的征信体系,尽可能获取更多企业的融资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创新型企业在融资时的难度,缓解其融资困境。[20]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将资金注入创新产业,可提高科技创新产出,推动实体经济结构转型。长期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科技创新的间接传导机制,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模型如图1。

三 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一)计量模型设定

1.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模型

从现实生活与学术研究中均可以发现,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26],这就要求在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影响时,不仅要考虑当前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要考虑过去因素对其的影响,因此需要在解释变量中加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值。与此同时还需考虑到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可能,因此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模型中的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该估计方法既可以解决弱工具变量与内生性的问题,同时又可以提高估计的效率。

为了能够较系统地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本文设定的基准回归模型如下:

2.中介效应模型

为了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本文将重点考察传统金融、消费水平和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本文在公式(1)的基础上,结合温忠麟等[27]提出的中介效应模型及其检验步骤,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具体模型如下:

(二)指标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2017年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后文简称省域)面板数据,来研究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1.被解释变量

实体经济(Y)。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实体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热点话题。美联储认为将国民经济中的房地产和金融业部分剔除,即为实体经济。本文参照张林[4]的方法,用各省域国民生产总值剔除房地产和金融业产值后的数据来代表各省域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2.核心解释变量

数字普惠金融(DIFI)。本文参照易行健等[19]文章中的做法,利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2019年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22]来代表各省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

3.中介变量

传统金融发展(FD)。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与GDP的比值来表示各省域的传统金融发展水平。

消费水平(EXP)。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之一,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本文参考黄智淋和董志勇[28]研究所选指标,选取最终消费率来代表各省域的消费水平,其中最终消费率等于各省域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科技创新(Innovation)。科技创新是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科技创新可以有效推动产业升级。专利授权作为科技创新的产出指标之一,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指标之一。因此,本文使用各省域专利授权数量,用以代表各省域科技创新水平。

4.控制变量

产业结构(IS)。产业结构将会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优化的产业结构将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出能力,最终推动当地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使用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与GDP的比值来表示该地区的实体经济产业结构。

技术投入(RD)。科技是经济增长的第一生产力,技术投入将直接影响一国实体经济发展质量以及可持续性。本文选取各省域R&D经费总规模来表示当地技术投入水平。

对外开放水平(OPEN)。对外开放水平影响一个地区使用外资情况,对外开放水平越高,当地企业可以引进更多国外先进技术与资源,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国外资本流入本地,提高当地企业经营水平,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GDP的比值来表示当地的对外开放程度。

政府支出规模(GOV)。多数研究表明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9]因此本文选取我国各省财政支出与GDP的比值来表示政府支出规模。

互联网发展情况(INT)。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依赖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同时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等都无法离开互联网孤立发展,因此互联网发展是影响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选取各省网络普及率来表示当地互联网发展情况。

(三)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为了使量纲级统一,本文对于无单位型变量如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总量型变量如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存量等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而对于比率型变量如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等数据取其原始数据。由于现有数据更新问题,本文使用2011-2017年我國31个省域数据,数字普惠金融所用数据来源于北京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22],其他数据均来源于wind数据库,各变量经过处理后的基本统计描述见表1。

四 实证检验

(一)基准回归结果

本文的基准回归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选取被解释变量滞后一阶为外生变量,为了保证系统GMM估计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还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表2给出了被解释变量为实体经济规模对数、核心解释变量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基准回归估计结果。

如表2所示,第一列是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系统GMM的估计结果如第二列所示,在考虑了内生性之后,普惠金融依然对实体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显著性水平为1%,并且影响系数更大,变为2.425,说明无论采用的是静态面板估计还是动态面板估计方法,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内生项会使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被低估。因此本文将利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对公式(1)进行估计。在系统GMM估计中,AR(1)检验的P值<1%,AR(2)检验的P值>10%,即该回归不存在二阶序列自相关,表明模型有效地克服了内生性问题。Hansen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的工具变量选择是合理的,因此采用系统GMM估计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其结果是无偏的。如表2第二列结果所示,实体经济滞后一阶对于当期实体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且结果为0.037,说明我国各省域上一期的实体经济发展对于当期实体经济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增加金融可得性,提高金融覆盖度,更有效地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控制变量方面,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使其对于实体经济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技术投入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这表明近年来不断增加的技术投入,刺激了该地区科研研发和企业创新活动,从而对实体经济有着正向的推动作用;人力资本与对外开放程度的系数虽然为正,但是并不显著,意味着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本动力不足,高精尖人才相对缺乏。同时,各省域尤其是内陆地区,开放程度依旧不足,因此二者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政府支出规模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为负且不显著,地方热衷于将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投资会带动房地产价格增长,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显著;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实体经济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这很可能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电子商务的成长速度,网络交易方通过低廉的价格、快速的更新迅速占领市场,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实体店面的利润,对于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可能产生不利影响。[30]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进一步将样本数据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并通过实证检验不同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表3为三大地区相应的估计结果,总体来看,三大区域内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本文基准回归结果是稳健的。但是经济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影响系数最大(3.964),中部地区的影响系数次之(0.939),最小的是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影响系数(0.828),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强。

(二)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的中介传导效应分析

1.传统金融发展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文根据上文设定的模型,首先尝试检验传统金融的发展是否会在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传导作用。表4第二列的回归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传统金融发展水平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一列回归结果中,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水平系数均显著,说明在控制了传统金融发展变量的影响后,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仍然显著。根据公式(2)-(3)的设定,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η1、η2、η3均显著,且η2η3与η1符号相反,表明傳统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但表现为遮掩效应。传统金融发展的遮掩效应抑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直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可推动传统金融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房地产业等的高速发展,使得传统金融将部分本该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引向了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会一定程度上抑制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2.消费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如表4第四列回归结果所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最终消费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三列回归结果中,数字普惠金融与最终消费率的系数均显著,说明在控制了最终消费率后,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仍然显著。根据公式(4)-(5)的设定,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λ1、λ2、λ3均显著,且λ2λ3与λ1符号相反,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但表现为遮掩效应,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推动作用在最终消费率的影响下将会有所抑制。其可能的原因在于,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我国医疗消费快速增长,同时在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也相应有所增加,这些都会抑制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使得内需动力不足,无法有效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

3.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检验

如表4第六列回归结果所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于科技创新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五列回归结果中,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系数均显著,说明在控制了科技创新后,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仍然显著。根据公式(6)-(7)的设定,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φ1、φ2、φ3均显著,且φ2φ3与φ1符号相反,说明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但表现为遮掩效应。即科技创新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传导作用,但是这种传导作用会抑制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我国实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时间较短,虽然当前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但科技创新产出较慢,具有滞后性,在短时间内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高层次创新人员较缺乏,导致实体经济发展中创新乏力的问题,对于实体经济结构转型的推动能力不足。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我国2011-2017年省域面板数据,构建了动态面板模型,选用系统GMM估计方法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不断发展,会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第二,传统金融发展、消费水平和科技创新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表现为遮掩效应;第三,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投入的增加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同时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及政府支出对于实体经济作用不显著,互联网发展会在短时间内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完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提高其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环节之一,应加强和完善网络通讯环境、结算支付系统等数字化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同时确立数字普惠金融职能,简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手续与环节,建立数字普惠金融信用评价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微和科技型企业,提高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其次,继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鼓励传统金融机构与数字普惠金融相融合,实现传统金融的转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金融机构,对于实体经济的推动力显著不足。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要求传统金融机构必须实现升级与转型,加强自身金融供给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在此背景下,应当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利用数字化技术,结合自身风险管理等优势,实现金融产品的创新与自身的升级。

再次,重视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的影响机制,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刺激内需。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消费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应加强数字普惠金融中消费金融的作用,完善数字消费金融机制,从而刺激消费,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与此同时,由于数字普惠金融具有低门槛、传播性和隐蔽性等特征,使得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为消费者带来了新的风险,因此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数字普惠金融消费者相应权益,更好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的推动作用。

最后,建立健全多层次数字普惠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数字普惠金融区别传统金融的地方在于其数字化、低成本、广覆盖的特征,这就可以使得更多的群体获得金融服务,降低创新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信息透明度,刺激科技创新活动。因此要建立多元化数字普惠金融体系,丰富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推出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更好地为科技创新与中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服务,最终实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Mckinnon R 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 Brooking Institution, 1973.

[2]Shaw E S.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Growth[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白钦先, 丁志杰.论金融可持续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 1998(5):28-32.

[4]张林, 冉光,陈丘.区域金融实力、FDI 溢出与实体经济增长[J].经济科学, 2014(6):76-89.

[5]Magdoff H,Sweezy P M.Production and Finance[J].Journal of Monthly Review, 1983, 35(1):1-11.

[6]刘军, 黄解, 曹利军.金融集聚影响实体经济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 2007(4):152-153.

[7]林毅夫, 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 2008(9):31-45.

[8]Ductor L, D Grechyna.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al Sector and Economic Growth[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5(37): 393-405.

[9]Arcand J,E Berkes,U Panizza.Too Much Finance?[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15(2):105-148.

[10]許桂华,彭俊华,戴伟.房价波动、挤出效应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基于省际空间面板的分析[J].财经科学,2017(8):23-37.

[11]冉芳.金融“脱实向虚”、金融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J].现代经济探讨,2019(11):61-69.

[12]张亦春,王国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非均衡关系研究——基于双门槛回归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5(6):45-54.

[13]Beck T, Demirgü-Kunt A, Maksimovic V. Financial and Legal Constraints to Firm Growth: Does Size Matter?[J]. Journal of Finance, 2004, 7 (60): 137-177.

[14]付莎,王军.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8(3):56-65.

[15]雷汉云,郝云平,杨叶青.农村经济发展、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0-98.

[16]刘亦文,丁李平,李毅,胡宗义.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经济增长效应[J].中国软科学,2018(3):36-46.

[17]李涛,徐翔,孙硕.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16(4):1-16.

[18]王馨.互联网金融助解“长尾”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15(9):128-139.

[19]易行健,周利.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J].金融研究,2018(11):47-67.

[20]梁榜,张建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激励创新吗?——来自中国城市和中小企业的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019(5):74-86.

[21]焦瑾璞,黄亭亭,汪天都等.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5(4):12-22.

[22]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R].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19.

[23]黄益平,黄卓.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18,17(4):1489-1502.

[24]刘亦文,陈亮,李毅,胡宗义.金融可得性作用于实体经济投资效率提升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11):42-54.

[25]孟娜娜,粟勤.挤出效应还是鲶鱼效应:金融科技对传统普惠金融影响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0,40(1):56-70.

[26]Levine R.Finance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R].NBER Working Paper No.10766, 2004.

[27]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28]黄智淋,董志勇.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研究——来自动态面板数据门限模型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3(7):74-86.

[29]Jack L Carr.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A New Framework and Some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79(1):267-271.

[30]周斌, 毛德勇, 朱桂宾.“互联网+”、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PVAR模型实证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7(2):9-16.

作者:成学真 龚沁宜

第3篇:慈善机构如何促进金融普惠—英国经验及启示

2013年3月,中国新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做了重要发言,对包容性增长做了如下解释:“所谓包容性增长就是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的地区,惠及所有的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之相对应,在金融领域,让所有公民享有公平的机会,共同享用金融发展成果的金融普惠工作也开始开展,以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和消除金融空白乡镇为主要标志的金融普惠努力在中国已开始进行。顺应这一潮流,本文将提出金融排斥到金融普惠的研究转变,并介绍英国慈善机构的经验,为促进中国金融普惠献计献策。

金融普惠和金融排斥

金融普惠性联盟执行主席、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阿尔弗雷德·翰尼葛(Alfred Hannig)认为:“金融普惠的目的在于将‘无银行服务’人群纳入正规的金融系统,从而使他们有机会得到储蓄、支付、信贷和保险等金融服务。”这里强调的是一种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正好对应了受到金融排斥的人们获取金融服务的问题。金融普惠概念的提出,就是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地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有效地为社会所有阶层、群体以及公民提供金融服务。

金融普惠阻止了金融排斥的盛行,金钱指导和教育使人们能够很好地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最大化金钱的使用价值;银行账户增强了存储、保存和使用金钱安全性;电子支付能够使人们通过网络或电话购物买到更便宜的商品,同时银行账户也是人们使用其他服务的一个通道,例如建立信用评级、了解金融、使用促销商品等;负担得起的信贷和储蓄可以在人们遇到收入或支出变化时,甚至是一生中平衡消费支出,应付意外状况时的紧急需求;保险可以补偿在遇到火灾或者盗窃一类危机时失去的财产,或者在旅游时受到保护;债务建议帮助人们管理应对危机。

金融普惠和金融排斥作为金融发展领域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金融排斥从现有问题出发,指出问题的存在性及现状,金融普惠是对现有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应对问题解决问题,为解决金融排斥问题做实质性的行动支持。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金融普惠的提升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排斥。

英国的慈善机构和金融普惠

就应对金融排斥、提升金融普惠而言,需要很多方法共同开展此类工作,该领域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必然首当其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政府之外的第三部门机构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构建金融能力和提供债务建议,改善金融产品的设计和供给,宣传和游说更广泛的金融市场改革等,可以根据部门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这些都为第三部门机构发挥自己力量提供了舞台空间。对慈善机构和捐赠者而言,正好可以利用自己的基金做一些金融普惠的工作,同时由于没有先例可循以及不知道该如何干预工作,因此这些工作又是具有挑战性的。

慈善机构的活动

慈善机构最明智的选择是谨慎分配它们的基金,在应对金融排斥的过程中,按英国经验来看,慈善机构在决定投资何处之前,有必要看一下所选领域目前已有的基金去向并比较各自的效果,从而科学地投资。对于试图将自己定位在金融普惠部门的捐赠者们而言,一般仅仅只针对受到金融排斥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群体开展慈善工作,例如无家可归者或受虐待儿童一类的特殊群体,以开展金融普惠的某一个或几个特定功能,很少有组织能全面兼顾。在英国实际的操作中,有相当多的慈善机构表现出对“金钱指导”之类的问题感兴趣,许多特定组织为受到排斥的群体提供债务建议和货币教育,也有越来越多的住房协会和一些扶贫慈善机构加入进来,主要目标对象是无家可归者或难民一类的受排斥群体。该领域的慈善机构主要帮助客户处理个人金融问题,从技术上来讲,慈善机构在这里几乎没有提供任何产品。许多慈善机构隶属于某一特定的贫困地区,而并未给自己贴上金融排斥慈善机构的标签。

基金情况

如果基金情况反映了慈善机构应对金融排斥的程度,那么对捐赠者而言,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了解基金的情况到底如何。

金融服务产业。评估银行在金融普惠工作中的花费是件很困难的事情,部分是由于无法从公共渠道获得所有的数据,部分是由于银行有时仅通过它们自己的基金会为金融普惠筹集资金。据英国的实践来看,涉及的金额大约几百万英镑,然而,分析人士一直无法将这些花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衡量。在该领域的参与者包括苏格兰皇家银行和巴克莱银行,而且英国保诚保险公司已经成为公民建议局的坚强支持者,英国保诚保险公司开展的教育计划为受到金融排斥的人们提供生活上的金融技能的培训。英国慈善基金会常常开展关于提升工作能力方面的工作,而且通常情况下的目标对象是学校和孩子们而不是专门针对受排斥的个体。

金融服务公司也有助于提供债务建议,像消费者信贷咨询服务一类的慈善机构有一个关于债权人支付债务建议的安排,在“公平份额贡献”活动中,不管慈善是否帮助客户偿还任何债务,债权人都同意为慈善捐赠一定比例(通常是10%),通过最大化债权人的贡献,消费者信贷咨询服务的债务建议模型现在是独立进行,通过一两家银行刻画出一个支持第三部门放款人的独特角色。如巴克莱银行通过由信用社理事会发展出来的金融监控和业务规划系统,给予信用社技术和金融上的帮助。此外,设计应对金融排斥的一些机构不仅仅是捐款,例如,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巴克莱银行设计出了金融培训资料,并且招募教育和建议工程中的员工志愿者。

慈善信托基金和基金会。慈善信托基金和基金会也致力于为金融普惠问题捐赠资金,但是和银行遇到的情况一样,无法直截了当地确定他们总花费的数目。从整体上来讲,通过英国慈善基金会的影响,使得信托基金和基金会能够比银行获得更广阔的资助,而且资金能相对均匀地扩散在金钱建议、金融教育和第三部门借款人之间,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和评估已经得到了广泛支持。大多数慈善信托基金和基金会对金融普惠活动的开展采取了一个微妙的方法,即通过支持旨在低收入者和特定的受剥削的特殊群体推行金融普惠工作,包含一些高度参与的捐赠者在内的慈善信托,菲尔巴恩基金会等一些基金组织在该领域内已经具备了公认的专业水准。

捐赠者和金融普惠

在英国,捐赠者们选择支持特定组织的一种方式是使用英国慈善基金会的建议,英国慈善基金会的报告会列举许多不同的慈善组织以及他们在应对金融排斥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而且对一小部分基金会自认为特别有效的慈善机构的名字突出显示,在每个领域都尽可能地选出一两个具有优先权的组织,这些组织的名字挂在英国慈善基金会的官网上,而且捐赠者们可以免费下载下来参考。分析员们试图根据英国慈善基金会的推荐、取得这些成绩的能力以及评估这些结果的风险来均衡地选择慈善机构,研究慈善机构的标准是按《成功资助》概括的标准执行,也可以在英国慈善基金会的网站上下载英国慈善基金会评估慈善基金会的方法来参考。尽管英国慈善基金会的推荐并不一定是最权威的组织排名,但从广泛的关注程度来看,他们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英国慈善基金会的在这部分里的推荐将跟随时间进行更新,分析师们也试图定期确认组织的性能,并定期地添加新组织的名单。

当然,英国慈善基金会并不可能访问所有致力于金融排斥工作的慈善组织,事实上这种组织真的是太多了。如果捐赠者想要支持英国慈善基金会没有调查到的慈善机构,也可以利用《成功资助》里概括的标准自主进行审查。

捐赠者们在上面涉及到的金融排斥领域的工作,同时也会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

第一,这个领域是迅速变化的,有许多正在开展的活动,而且跟踪新的政策举措也非常困难,更不用提新兴的实践了。

第二,政府是一个占据主导地位的资助者,应当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另外一些金融服务公司和基金会也热心于支持有效的或创新的工作。

第三,每个领域的选择范围并不是太宽,许多对金融排斥感兴趣的组织在结构上非常相似——而且大多数是债务建议提供者。

此外,英国慈善基金会发现在金融排斥领域有一些跨部门的问题,需要捐赠者提供更多的捐赠,需要他们在产品设计和供给上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该领域没有组织资助,而且并不单单只在一个独立的部门内部就可以解决问题,还有究竟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做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对这些捐赠者而言,援助可能有时是带来更多的影响、能力、技术和合伙关系,而不仅仅是提供资金。

英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总体来说,再有效的措施都会有些不足之处,而且都有一些显著的负面影响,同样对基金组织而言总可以找到不参与这类活动的原因,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不足也正好为慈善机构提供了很多投资机会,因此,英国慈善组织参与到金融普惠的工作在带给中国慈善事业一些经验参考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应对危机

在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时,肯定会优先考虑债务建议,主要是因为来自英国慈善机构的报告称这方面的需求太多以至于无法全部满足。涉及到公民咨询处和住房协会以及授信机构之间的关系,两者都是帮助确定性受到金融排斥者的好方法。捐赠者可以支持致力于给出债务建议的机构,而不是只具有“事故和急诊”功能的组织,例如反对贫困的基督徒模型,在债务解决以后仍然持有一个继续进行的储蓄和分期付款的账户,意味着将来客户再度陷入金融难题的可能性更小。混合供给可以有更广泛的影响,消费者信贷咨询服务已经是开发有效的电话和网络建议的市场领导者,而且在已经提供的电话服务的基础上还有一系列更深的计划。

对于中国慈善机构而言,在已知债务建议是一种有效减轻一个人金融压力的情况下,捐赠者在这里可以资助更多的活动,但是应该注意将目标定位于受到金融排斥的人群,同时还需要注意最大化由电话和网络提供服务的质和量问题,以及尽可能多地争取来自政府或金融服务产业的长期赞助。为了达到预防的效果,有关债务的建议应该更有整体性,而且争取做到尽可能早地干预。赞助者还可以改进针对受排斥群体的推广建议一类的申请上的赞助模式,也可以资助更早申请一类的方式。

提升金融能力

英国慈善基金会为捐赠者们找到了一个可以明确发挥作用的领域,包括诸如产品教育一类的产品链接,针对家庭或社会网络的方法。英国的贵格社会行动已经由其造钱计划开创性地尝试了一个试点方法,即同等看待家庭金融和创造性的组织活动及讨论,通过试点发现这种教育方法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目前就英国经验来看,在提升金融能力的领域中金融教育具有优先权,主要是由于提升能力的潜在收益很高。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尚不能恰当地对许多现存的规定进行评估,而且在继续教育学院以外暂时还没有专门为成人使用的小规模的政府资助金。英国的社区发展金融机构的开展的公平金融会给那些正在申请贷款的人们有关建议和教育的资料,但是却不肯给予他们贷款。

对于中国的捐赠者而言,可以支持提供这类服务,并且伴随人们真正使用到的商品一起推广。更一般地说,可以利用特定的教育方法影响的纵向证据进行评估,投资于那些评估中起作用的因素很重要,进而影响政府投资。为成年人开展的货币教育同样也需要达到更大规模,像信贷行动那样通过使用材料教育的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而且目标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慈善机构是惠及金融排斥者,则实施的方法之一可以是通过已经致力于排斥组织的中介机构执行,信贷行动也可以在其他慈善机构帮助塑造员工的信心来教育客户建构能力。对于已经获得过诸如债务建议或信贷一类的金融服务人们而言,他们对金融教育也比较容易接受。还有一个研究、创新和游说改变人们金融违约的方式的领域供捐赠者自由发挥,该领域比较不容易确定赞助什么,因此捐赠者可以参考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自主决定,开拓创新。

设计和供给产品

第三部门放款人更感兴趣是提供更灵活的金融产品,例如信贷、储蓄和银行账户等,这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和影响程度。支持应对潜在技术和组织约束,对于解决这些障碍非常重要,捐赠者们可以和个体信用社或借款人一起拓宽可用产品的范围,也可以在行业层面上和主流协会一起协作。像保险、分期付款和储蓄一类的主流产品的供给是明显不足的,慈善机构可以针对主流供给培育出更合适的产品。最后,捐助者可以参与游说金融服务公司改善产品,比如说服分支机构人员更尊重地对待低收入消费者,说服保险公司不对顾客因年龄不同加以区别对待,或反对关闭邮政网点等。

金融服务市场

英国方面该领域的活动主要包括信贷的监视或社会基金的改革运动(如政府提供无息贷款等)。这项活动之所以具有优先权,由于金融服务供给者经营环境的宽泛,塑造了应对金融排斥努力活动的成功,因为金融普惠工作只有通过较好的监管机制才能取得成功。而投入到教育和建议领域较多的资金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建构金融能力所花费的资金和在广告及消费压力上的总数相比太少了。因此对于中国的慈善机构而言,可以建议监管部门开展限制金融机构广告投入一类的活动,以便在构建金融能力上有更广泛的资源和能力。

跨领域议题

由于金融普惠部门不是一个统一的部门,所以在部门间有许多对话合作的空间,以及在该领域有许多部门协作的机会。英国慈善基金会已经表示,在金融排斥中缺少创新的技术,新“社区银行合作”在同时提供教育、债务建议和负担得起的信贷。就英国经验来看,在所有不同的金融产品间有更大发展和创新的空间,特别地,中国的捐赠者们可以在借鉴英国经验的基础上,支持不同方法的绑定服务,从而在应对金融排斥中提供更多的整体解决的方案。

作者:蒋莉莉

第4篇:商业银行如何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风暴不但对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创,也正在冲击着现有的金融和经济体制以及隐含在其中的价值观念。从政府到民众,从投资人到管理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正反思并开始探讨建立更加合理的、可持续的、以人为本而不是唯利是图的发展模式。

若不把金融服务当作获取暴利的手段,金融体系原本的功能是融通资金,合理配置社会资源。2005年以前,被金融界普遍接受的资源配置的原则是效率,而风险和回报是衡量效率的指标。就商业银行而言,为降低风险,形成了以抵押和担保为主要手段的风险控制机制;为降低成本,习惯性地偏好大客户而忽视小客户。其结果是将缺乏抵押和担保条件的小客户、特别是那些贫困和低收入人口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形成商业银行嫌贫爱富的传统形象。这种商业模式以所谓效率的公平性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性,违背了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经济发展原则。

2005年,联合国在国际小额信贷年期间创造性地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提出一种新的金融发展模式,认为公平合理的金融体系应该能够让全社会所有具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人和企业都能有机会得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参与资源分配,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既是政治主张,也是经济制度的创新。

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小额信贷和小额金融。小额信贷是为那些被传统商业银行信贷模式排斥在外的贫困、低收入人口和微型企业(既个体工商户)提供的信贷服务;小额金融则是为这些低端客户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的统称,又称微型金融,包括信贷、储蓄、汇兑、保险等。

小额信贷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目前已经在全球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行业,出现了许多成功的小额信贷商业模式。特别是在“小额信贷教父”、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尤努斯教授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后,小额信贷得到普遍认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小额信贷行业逆势而上,不仅没有滑坡,反而持续增长,证明为穷人的提供的金融服务一样可以盈利并可持续发展。

第5篇:如何打造高效金融营销团队

销售团队建设与培养计划

一、建团队

3、培养骨干(团队中的中间力量,格外关注,给予希望,业务上要有首当其冲,不断发现挖掘其潜能)。

4、稳定人员(激情快乐的氛围,组里一定要有这种情绪因子,相互影响中。员工受挫折、打击后要不断鼓励;人生要沸腾起来,没有失败,只是暂时停止成功,让他们的心态逐渐稳定才能产生生产力,当然团队经理要有自信、激情,快乐,以身作则)。

二、如何带领团队完成业务指标;工作成绩=目标×效率

1、下半年500个IBS,争取1000,100个IFC争取150

2、月指标的分解,阶段跟进(落实到每个责任人,根据每位客户经理的平时表现来确切制定任务,每日每周要时常督促);

3、利用激励促进业务让指标顺利完成(①物质:完成目标奖励xxx元人民币,完不成乐捐xxx元做为团队活动经费;②精神:表扬与自我表扬,手语“我真的很棒”,从两方面去培养员工都应该担负与分享责任的意识,养成你追我赶的业务态度);

4、团队内部优胜劣汰机制建设:首先要有统一的“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通过①经验分享取长补短;②以老带新、奖罚分明,设“最佳师徒奖”,日均电话量200;③树立业绩标兵榜样,月出单第一名奖励xxx;④团队 “自省书”,后一名“自省书”+谈心话疗+承诺,假设补救服务措施失败——退出。

通传、帮、带的团队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让自己的团队战无不胜。

三、如何开好一个团队务调度会 组织→计划→协调→控制

1、组织(每一位组员必须参加)

2、计划(明确会议内容、分轻、重、缓、急、交待清楚、阐述明白)

3、协调(临场事件应变措施,未到人员怎样去传达会议精神,任务的调配)

4、控制(把控好时间、把握好进度、目标要跟进督促)

五、团队文化建设与发场

带领优秀业务团队的核心值价:建设文化体系,塑造文化思想,这就是能量,增强团队凝聚力、创造力,具体操作方案:①每天要二个表扬、三个感谢、一个自省;②每周写总结计划;③每月一次富晚宴讲述每人一件故事--激励性质的;④具有快乐文化(接受快乐、制造快乐、传递快乐、享受快乐);军队文化(对领导的绝对服从,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学习文化(向比自己强大的人学习成功方法,扬长避短不断创新)。

我相信对待任何一份职业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坚持的梦想,肯定会有志者事竟成!

第6篇:如何打造高效金融营销团队

金融营销团队建设与培养计划

一、建团队

1、组建团队(人员招聘渠道:招聘网站、招聘会转介绍重点吸收有经验的高价值员工,用一个月时间进行人员标配)。

2、新人培训(企业背景文化政策制度、产品知识、目标客户群的选择、薪资政策、销售技巧、形象包装,一定时期内的工作前景与蓝图)。

3、培养骨干(团队中的中间力量,格外关注,给予希望,业务上要有首当其冲,不断发现挖掘其潜能)。

4、稳定人员(激情快乐的氛围,组里一定要有这种情绪因子,相互影响中。员工受挫折、打击后要不断鼓励;人生要沸腾起来,没有失败,只是暂时停止成功,让他们的心态逐渐稳定才能产生生产力,当然团队经理要有自信、激情,快乐,以身作则)。

二、如何带领团队完成业务指标;工作成绩=目标×效率

1、电话销售为主,多种销售模式多管齐下进行(短信、网络等),并不断发掘更多的创新营销方案。

2、月指标的分解,阶段跟进(落实到每个责任人,根据每位客户经理的平时表现来确切制定任务,每日每周要时常督促);

3、利用激励促进业务让指标顺利完成(①物质:完成目标奖励xxx元人民币,完不成乐捐xxx元做为团队活动经费;②精神:表扬与自我表扬,手语“我真的很棒”,从两方面去培养员工都应该担负与分享责任的意识,养成你追我

赶的业务态度);

4、团队内部优胜劣汰机制建设:首先要有统一的“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通过①经验分享取长补短;②以老带新、奖罚分明,设“最佳师徒奖”,日均电话量200;③树立业绩标兵榜样,月出单第一名奖励xxx;④团队 “自省书”,后一名“自省书”+谈心话疗+承诺,假设补救服务措施失败——退出。通传、帮、带的团队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让自己的团队战无不胜。

三、如何开好一个团队务调度会 组织→计划→协调→控制

1、组织(每一位组员必须参加)

2、计划(明确会议内容、分轻、重、缓、急、交待清楚、阐述明白)

3、协调(临场事件应变措施,未到人员怎样去传达会议精神,任务的调配)

4、控制(把控好时间、把握好进度、目标要跟进督促)

五、团队文化建设与发场

带领优秀业务团队的核心值价:建设文化体系,塑造文化思想,这就是能量,增强团队凝聚力、创造力,具体操作方案:①每天要二个表扬、三个感谢、一个自省;②每周写总结计划;③每月一次富晚宴讲述每人一件故事--激励性质的;④具有快乐文化(接受快乐、制造快乐、传递快乐、享受快乐);军队文化(对领导的绝对服从,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学习文化(向比自己强大的人学习成功方法,扬长避短不断创新)。

我相信对待任何一份职业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坚持的梦想,肯定会有志者事竟成!

第7篇:普惠金融

央广网南昌6月6日消息(陈仕斌)近年来,从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到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具体落实,从中央到地方均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致力于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成效显著。

作为天然具有普惠基因的一家银行,江西邮储银行在普惠金融实践上,正保持着这种滴水穿石的“定力”。成立10多年来,该分行围绕如何更好发挥资源禀赋,创新普惠金融产品,提供高质量普惠金融服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资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2014年1月,江西邮储银行行长肖天星刚到江西,就对全省各级分支行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并推动构建了国家政策、监管要求和发展目标协同内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在全分行成立了省、市、县三级“三农”金融、小微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各级分支行行长担任组长,将普惠金融服务工作提升为全省“一把手”工程,且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两财”“两小”领导小组会议、每日作一次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工作情况通报,4年多来从未间断过,以永远在路上的作风和坚韧执着的精神推进普惠金融事业。

2018年6月6日上午,江西邮储银行召开了今年1-5月份全分行经营分析视频会议,再次深入学习贯彻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关于2018年金融助力江西脱贫攻坚“夏季整改”工作要求、近期江西银监局系列监管要求、邮储银行总行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和扶贫督导会议精神等,部署近期重点工作任务,用坚强有力的作风保障高质量实现普惠金融等各项工作“双过半”。

“全分行要增强‘坐不住’的责任感,用‘拼’的勇气确保小微金融‘红旗’高扬;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用‘抢’的意识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增强‘慢不得’的危机感,用‘争’的劲头狠抓消费贷款转型。”该分行行长、党委书记肖天星号召全分行坚定信心与决心,奋发作为,心无旁骛争创“第一等”普惠金融工作。并再次部署各级“一把手”要发挥领跑作用,站在更高层次落实邮储银行总行李国华董事长关于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管理的“四点要求”和“五个亲自”工作要求,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确保邮储银行总行、江西省分行普惠金融等各项工作部署得到第一时间贯彻落实,不出现“时差”“偏差”“误差”,坚决杜绝“慢半拍”“看不齐”“不看齐”。重点提出各市县分支行要在落实“刚性”监管要求上走在前列、坚持小微等普惠战略上走在前列、走访营销上走在前列。

为避免让资金问题成为脱贫致富的拦路虎,打通高质量普惠金融工作落实链条,该分行既从战略上战略部署上“扣紧扣子”、又在承接任务上“勇挑担子”、还在工作落实上“钉好钉子”。从今年5月24日开始的上两周,江西邮储银行所有在家的领导班子成员均深入到挂点联系的市县分支行开展了调研督导工作,驰而不息推进党建、普惠金融、案防、市场乱象整治、业务发展和“双过半”等政治任务、监管任务、发展任务和民生任务的高质量落实。该分行还优先保障小微和三农队伍的刚性配备,进一步倾斜绩效考核导向,提高普惠金融、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和精准扶贫等指标考核权重;并优先保障普惠贷款业务发展的额度需求,继续倾斜内部定价政策;同时,该分行党委还将把“两增两控”等指标完成情况纳入今年党委巡察和督导督办的重要任务之一,进一步增强了该分行做好普惠金融工作的思想、行动和政治自觉。此次经营分析视频会上,该分行还提出要打好普惠金融“持久战”,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抓到底,常抓不懈。并重点部署了深化市场乱象整治工作、案件防控建设、资产质量管控、作风建设等工作,进一步筑牢了覆盖面更广、品质更高的普惠金融服务的稳定根基。

在普惠金融实践上的一马当先和持之以恒,带来的是江西邮储银行普惠金融质效的嬗变,并成为了该领域的引领者。尤其是今年以来,该分行普惠金融实践更是将优势转变为胜势。截至今年5月底,该分行各项贷款结余1458亿元,继续列全省银行业第8位和全国邮储银行第10位,其中实体贷款占比超90%;涉农贷款结余超576亿元,结存服务涉农主体近23万户,名列全省前茅;小微企业贷款结余超409亿元,结存服务的小微个体超8.4万户,完成小微企业贷款“增量”监管目标近197%,成为江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近两年来该分行共在全国、全国邮储银行、全省各类会议上介绍了10多次普惠金融服务工作经验,吸引了全国邮储银行6家省市区分行及当地党委、政府分别派员来赣学习交流。该分行还以综合得分列全国邮储银行第一名的成绩,荣获了“2017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金融管理标杆行”称号。今年3月份,该分行农村小水电金融服务工作还得到了在赣检查的国家审计署高度肯定,并被要求报送经验材料编入国家审计署审计报告。今年前5个月,该分行小企业法人贷款净增超16亿元,列全国邮储银行第3位,提前10个月完成了邮储银行总行下达的全年净增计划,计划完成比列全国邮储银行第1位。出色的普惠金融工作,也赢得了中央及各级媒体每年近20000篇次的点赞报道。其中,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和央视《焦点访谈》均对该分行支农支小等普惠金融工作进行了大力推广。

江西邮储银行表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发挥普惠金融的“大优势”、推进“两财”“两小”的“主战略”、打造绿色金融的“新引擎”、打赢风险防控的“主动仗”,以更坚强的决心、更宽广的视野、更务实的作风,争创“第一等”普惠金融工作,高质量答好今年上半年“双过半”和全年的经营管理答卷,奋力谱写新时代江西邮储银行改革发展稳定的新篇章,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建党97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

第8篇: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在xx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一词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联合国系统率先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运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内涵: 一是普惠金融是一种理念: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尤纳斯教授说:信贷权是人权。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获得金融服务机会的权利。只有每个人拥有金融服务的机会,才能让每个人有机会参与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建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二是为让每个人获得金融服务机会,就要在金融体系进行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机构创新和产品创新。三是开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由于大企业和富人已经拥有了金融服务的机会,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低端客户甚至是贫困人口提供机会,这就是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为贫困、低收入人口和微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为此,首先要在法律和监管政策方面提供适当的空间。其次,要允许新建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人民银行于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使用了普惠金融这个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普惠金融”第一次正式写入党的决议。

二、普惠金融的xx实践

按照普惠金融的发展理念,结合xx县域经济和金融的实际情况。普惠金融在xx的推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金融惠及能力提升、金融服

— 1 — 务半径延伸、金融宣传内容丰富三个方面。

(一)金融惠及能力提升。一是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小额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加大。产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各银行机构结合xx县域经济实际情况,先后开发出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贷款、妇女小额创业贷款、巴山贷、惠农贷等信贷产品,截止2015年5月,全县小额信贷余额超过7亿元。小额信贷获得率也大幅度增长,拒统计,截止2015年1季度,县域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贷款申请获得率在95%以上,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增长,体现了小额信贷资源“普及惠顾”的特征。二是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各银行机构针对辖区银行信贷需求实际,开发有针对性的新的产品,使得信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度不断吻合。三是信贷环境不断改善。在做好信贷投放的同时,xx各金融机构纷纷加强内部管理考核,简化信贷审批和办理流程,提升信贷办理服务。同时,加强信贷人员的监督,防止出现“寻租”、搭售行为,努力体现信贷公平。

(二)金融服务半径延伸,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业务实际,积极开展金融服务产品、服务方式和金融组织创新。推动税库银横向联网和国库直发业务,大力拓展个人理财、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促使涉农银行机构在金融服务空白乡增设机构网点,设立流动服务站,推行“村级金融联络员制度”,发展升级助农取款服务点。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有条件的乡镇ATM机具布放全覆盖,辖区1043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全部实现联网通用。保险机构开展保险示范镇、保险新村创建活动,建立了覆盖49个乡镇的农村保险服务站和村级农村保险服务点。金融机构通过设立了小额微贷中心、小额农贷批发中心、农行“三农”事业服务部和农村保险服务窗口等方式,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大程度满足了“三农”对— 2 — 金融服务的需要。

(三)金融宣传内容丰富,金融接受能力不断提升。强化农村金融教育为品牌打造。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教育志愿者队伍,开展常态化教育培训活动。志愿者深入农村、进学校、进社区,向社会公众讲授征信、人民币反假、支付结算、银行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业农村保险等与群众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金融知识。开展部门联合培训。积极协调农业、扶贫、就业部门在开展培训同时安排志愿者开展金融教育培训,主要参加了组织部门、县委党校开展的乡村干部培训、扶贫部门组织的农民扶贫培训、劳动部门组织的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妇联组织的妇女家政服务与创业培训和农业部门组织的农技人员技术培训等,累计参加培训近50期、培训人员100000人次。辖区居民和企业的金融知识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三、xx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支持能力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信贷投放和需求上存在矛盾。一方面,xx经济发展需要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但银行机构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小额信贷产品的功能还没有完全体现。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特征,小额信贷是满足信贷普惠的重要衡量依据。但从全县情况看,虽然各银行机构推出了多种小额信贷产品,但实际发放的小额信贷数额还不能满足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对信贷资金的需要,惠及的人员比例,小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

(二)金融服务能力尚显不足。

1.金融机构少,网点覆盖范围窄。截止2015年5月,全县金融机构共14家,其中银行机构5家,保险机构7家,在巴中三县中排名靠后。

— 3 — 2.金融网点单一。全县5家银行机构中,有4家是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农村乡镇没有网点。唯一一家在农村乡镇有网点的是xx县农村信用联社,在全县49个乡镇有网点 个,也没有实现乡镇网点全覆盖。此外,没有村镇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投资理财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3.网点业务范围窄。全县5家银行机构,其中4家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大部分贷款业务上收到市一级分行,县域机构更多的是其市级分行下属的一个网点,很多业务没有权限,对县域的支持无能为力。另外,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金融服务的主要机构,近年来随着股份制改革、对资产质量、内控管理等要求更加严格,业务发展呈谨慎趋势,服务县域的能力逐渐减弱。

(三)金融资源存在错配。由于xx金融先天性发展存在的诸多劣势,需要金融在资源配臵中发挥更好作用。但从现实情况看,金融资源错配严重。一是信贷资源配臵同普惠金融的要求存在差距,县域信贷资源更多地是向政府部门、政府重点项目、县域大型企业倾斜,对于普惠金融中应当惠及的中小微企业、个人信贷投放不多。在信贷资金本身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资源错配雪上加霜。二是金融服务资源配臵效率低下。辖区各银行机构普遍存在金融网点设立扎堆现象,集中度较高。如xx县城区的诺江大道金融网点较多,但除开此条街道,其他地方的网点和金融基础设施配臵又严重不足,导致部分金融资源浪费,需要服务的地区又得不到应用的服务。

(四)金融教育不够。通过金融教育和宣传提升民众对金融的认识,提高其金融知识水平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县的民众的金融知识水平不高。尤其是大部分农村边远地区对于金融的概念仍— 4 — 然停留在信用社、贷款、存款等简单的理解上,学金融、用金融能力不强。

四、推动xx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重视是关键。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虽然是金融领域的一个问题,但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需要政府重视和推动。建议县委县政府就普惠金融的推动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强化组织保障,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另外,普惠金融推广涉及全县各政府部门、各乡镇、企业、甚至每一名群众,需要举全县之力逐步实施,长期持续推动落实。

(二)金融机构是主导。普惠金融工作开展的好与不好,要大力发挥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一是解决金融资源问题。结合xx农业大县,经济实际,多引进如村镇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增强辖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能力。二是要出台相关措施,改进考核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金融服务、金融教育方面多投入、持续投入。三是要通过政府调控和金融管理手段解决金融资源错配和不合理配臵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延伸服务半径,优化机构设臵。

(三)大力开展金融教育。xx是农村金融教育示范县,要用好用活农村金融教育这块金子招牌。建立xx农村金融教育规划。从政府入手、加强对政府部门、各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的金融宣传教育,解决好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学历的人员的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问题。

(四)配套落实政策手段。普惠金融的主旨是全民共享金融成果、金融惠及全体民众。结合xx实际,由于地域、风俗、民俗等影响,部分高原山区和边远地区民众不能享受到较好的金融服务。这就需要采取非金融的手段,通过开展异地搬迁安臵,建设聚居点等方式,一

— 5 — 方面让金融服务能更加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手段去适应金融的导向,实现共赢。

— 6 —

第9篇:普惠金融问题讨论

组员:尹文广、黄文苑、易曼丽、陈元泽、张智勇、刘俊豪

1、普惠金融资金流向问题

普惠金融的产生是内生性金融成长的必然结果,何为内生性,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并非外生或人为控制的。普惠金融是在金融机构自身的财务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来满足每一位客户的金融需求,从而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是对现有金融机构的完善。由此来看,普惠金融主要是在扩大覆盖面上的追逐利益的一个金融系统。

首先,普惠金融的内生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财富差距的扩大,需要金融组织来进行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乃至贫困地区输送经济红利,这里体现了普惠金融的内生性。其实这本质上是资金流向的问题,通过改变资金的流向从而实现所谓的金融普惠的战略目标。

其次,由贫困地区的由金融服务带来的经济发展是衡量普惠金融效果的最现实指标。而普惠金融的运转机制还是利益主导型,即会是资金偏向资金盈利性高的产业,那么普惠金融的提出会不会是更大面积的资金吸收,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产业,那就不好说。由此看来,还是一个资金流向的问题。 从普惠金融的目的与实施可能的结果两方面来进行说明,我们得出结论,普惠金融注重的不应该是所谓的金融覆盖,而是应该进行资金流向的指引。

2、抵押贷款的比例高会排斥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的定义:主要是覆盖以往被正规金融机构排斥和忽视的中小企业和“三农”等弱势群体,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即让所有金融服务需求者都有以平等的方式和公平的价格获得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和权利。

小额信贷的目标群体定位为总体特征是贫困、有生产能力但得不到所需的金融服务的群体,贫困家庭和微型企业都缺乏必要的抵押物,若增加抵押贷款的比例,会偏移普惠金融的定义,间接降低普惠金融的普及性和公益性。

过高的抵押贷款比会造成金融排斥(条件排斥),中小企业和“三农”等弱势群体一般只在还贷意愿比较强烈、未来现金流持续有流入,但缺乏必要的抵押物,因此过高的抵押贷款会排斥普惠金融。

3、 普惠金融要不要考虑人口分布密集度? 要考虑

选择在人口集中的地区发展普惠金融便于管理,有利于降低成本防范风险,提高服务效率。在人口稀疏的地区虽然也可以通过通讯设备减少金融服务空白提高普惠金融的广度,但那样拉大了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比较难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会使得金融风险增大。而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地区设立网点提供普惠金融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满足农村居民的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便利性。

普惠金融主张让所有人都的到相应的金融服务,强调包容,惠及所有人。这是普惠金融的理念也是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一样,首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经济到比较高的水平。同样的目前普惠金融的发展也要先利用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效率相对较高实施成本相对较低的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

4、普惠金融主要应对的风险是信贷系统内的风险吗?

普惠金融主要应对的风险不仅是信贷系统内的风险。

除去金融机构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还存在一系列外部性风险,比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站在其服务对象的角度,可以知道其贷款主体多是靠天吃饭的农户,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无法预测,难以避免自然灾害等风险;由于“三农”领域具有低端、靠天的弱质性,还款主体的还款能力受到了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外界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充满变数,无法预测,而一般一个小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这个小系统来说,都将带来很大的影响,而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即还款来源便是农产品销售收益,可见,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农户的还款能力形成了一定的风险,另外,同一地理区域的农户所从事的种养殖产业基本相同,一旦遭受环境的不利影响,其面临的风险是共性的;

农村民间金融活跃,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法律法规支持,也是风险的一部分;农村金融经营模式难以纳入市场主体,受政策因素影响大,由于国家一些相关配套措施未能及时到位或政策的缺失,致使一些农户贷款成了呆滞不良贷款,因此,农户信贷同时具有政策风险;

另外农户自身还包括因教育、生活等大笔支出而无法维持的风险。

上一篇:小班美术教案苹果树下一篇:整治干部教师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