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上unit4教案设计

2023-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七上unit4教案设计》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新七上unit4教案设计

新七上教案设计1.春

1.春

朱自清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五幅春景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都写过很多诗文来吟咏、歌颂春天。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春的诗词?(同学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填空)

PPT展示:

1.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2.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以上这些诗句,都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学春的,容量有限,今天我们要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就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总之体现春天的景物的作者都真切地描绘了出来。那么春天在朱自清笔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朱自清。大家对他有什么了解吗?

二、作者简介

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要先了解这篇课文的作者。我们就请同学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朱自清。(学生回答,PPT展示作者简介)

* 朱自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诗人,更是一位有骨气的民主战士。1948年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朱自清身患重病,但他至死也不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临终前还不忘嘱托家人千万不能买美国的救济粮。我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曾称赞过他的骨气说:“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不仅体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散文朴素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他的比较出名的散文代表作品有:《匆匆》、《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三、听春

1、现在听课文朗读录音,标出段序,注意生字词以及朗读的节奏。注意以下这些生字词(PPT展示),等一下老师要请同学到黑板上给红色加深的生字词注音。

朗润(lǎng)

鸟巢(cháo)

钻(zuān)出

婉(wǎn)转

嫩(nân)绿

稀疏(shū)

眨(zhǎ)眼

抖擞(sǒu)

酝(yùn)酿(niàng)

披蓑(suō)戴笠(lì)

2、解释词语部分同样让学生起来回答,课本注释有的让生适当地标记。(明确答案之后让生齐读)

四、读春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要读得太快,注意停顿。大家在朗读的时候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找到了可以圈画出来。再次强调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朗读完进行简单的评价)

五、析春

现在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思考以下3个问题: 1.请你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花、草、风、雨、人)

2.分别给每一个画面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师举例:第3段“春草图”,学生能回答出其他四个答案,“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1)盼春

(2--7)绘春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8-10)颂春

小结: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课文可以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而其中的绘春部分分别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美丽的图画。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每一幅图画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作业:

1.预习课本66页“研讨与练习”

1、

2、3题,以及比喻手法 2.“读一读、写一写”,每个生字词抄写两遍,词语解释抄一遍

3.找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图画中精彩的语句,说说你认为这些词句精彩的理由。

第二课时 赏春

一、 导入

我们上节课已经初步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大概的了解,知道了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现在我们就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作者简介以及文章的基本结构)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跟春作亲密的接触,来深入感受那美丽的春景,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品味赏析 盼春(第一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盼望着” “盼望着” (与一个“对比”)

明确:叠用,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渴望

2、为什么用“近”字,而不用春天快到了? 明确:把春天拟人化

3、第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总概轮廓(第二自然段)

1、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在描绘春天了,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写春天的一草一木?(把第二自然直接去掉行不行?) 明确:对春天的整体描绘

2、那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个整体的? “一切„„张开了眼” 拟人 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春草图

1、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描写春天的小草?从文中找出关键字。 明确:

质感:“嫩嫩的” 颜色:“绿绿的” 生命力:“钻”

分布:“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分析句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经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显示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描绘春草,为什么要穿插人的画面? 明确:表面写草,实际写草(侧面描写) 重点:如何分析句子?(修辞

内容

情感)

春花图

1、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各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1)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2)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3)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4)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5)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注意:由花到果实,是联想。

2、分析句子

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全是短句,读起来节奏轻快,带有欣喜之情。“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动态。“眨呀眨的”没有直接写风,但却能够让人明显感到一股习习的春风,把春花的描写引到了下一段春风的描写。

春风图

春花和春草,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春风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会如何写呢?作者又是如何去写呢?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春风?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的有声有味,让人感受到春风的神韵,美妙动人。

春雨图

1、讲完了春草、春花、春风,那么春天的雨又是怎样的?大家从文中找出描写春雨特点的句子。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细密、轻盈)

2、作者不仅写了雨的形态,也写出了雨中的景色,有哪些? 雨中屋

雨中树

雨中草

雨中人

3、分析句子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对称的语句,主要是描写树叶和草的色彩。“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诉诸视觉,写得很细致,追求准确传神。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房屋与雨天黄昏的环境相配,显得很有诗意。用“静默着”来形容房屋,仿佛房屋有生命,有灵性。

迎春图

前面的段落重点写景,第7自然段重点写人,而且只有寥寥几笔。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天上地下 城里乡下 家家户户 老老小小

心情:“一年之计在于春”

有景有人,勾勒出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颂春

1、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赞颂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娃娃--新(生机勃勃) 小姑娘--美(千姿百态) 青年--力(充满活力)

2、这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强调的是春天的成长过程,由娃娃、姑娘到青年,抒发了作者强烈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三、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说说你的理由? 作业:

1、完成《春》这一课的练习册

第2篇:新七上教案设计22.诗二首

22.诗二首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新诗的特点及郭沫若的创作。

2、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体会全诗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的意趣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3、理解并运用“缥缈、定然、珍奇、闲游、笼罩、疏星”等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熟练背诵。

2、学习借鉴诗歌精练、生动的语言技巧和想象、联想的表现手法。 3、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德育目标〗

1、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把祖国的明天建设的更美。 【教学重点】

1、品位诗歌语言,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把握情感。 2、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位诗歌的意境和蕴含。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比较法,启发、引导、问答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特高兴,知道为什么吗?(生发言)因为呀,老师刚刚从天上回来,而且还从那里的街市上为大家买回了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教师播放录音──《小星星》)

(听完后)好听吗?(生答)歌中,天上闪烁的星星变成了调皮的小眼睛,这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春》中的“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在今天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看到蓝天,有的同学会想到白云、小鸟;看到大海,有的同学会想到尼莫、铁达尼„„我们的世界无不充满着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

老师的礼物真的是从天上买回来的吗?(生答)那当然是──假的了。但是老师这节课真的想和大家共同到“天上的街市”(展示课题)去逛一逛,地上的街市我们大家都见过,有繁华的市场,林立的商店,喧闹的人群,还有琳琅满目的商品等。天上的街市有什么呢?是不是陈列有王母娘娘蟠桃园的仙桃,老君炼的仙丹,月宫出产的桂花酒等世间罕见的珍宝呢?那里的人们都在做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伟大诗人郭沫若是怎样由眼前城市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进而想象出天上街市的美丽图画来,并借此表达自己怎样的理想?”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本诗写于1921年,当时“五四”运动的高潮已过,中国仍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面对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者举起了锋利的笔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愿望,虽然当时社会“腥秽如血,冷酷如铁,黑暗如漆”,可作者并不绝望。在这首诗中,作者想象了天上的美好环境,充满了对理想世界迫切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三、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1、教师配乐范读。(《小夜曲》) 2、学生正确、清楚地自由诵读,师作诵读指导。 明确: 这首诗是比较成熟的现代格律诗,很适合朗读,朗读时要分清节秦,念准字音,读出感情。

⑴这首诗呈现出恬静,明丽、清新的画面,美好、恬静、自在是诗的感情基调,全诗充满幻想色彩浓重的儿歌风味。朗读时节奏不宜太强,音响不宜太重,速度不宜太快,可以轻松、柔和、舒缓一点。

⑵诗歌的节奏主要是通过停顿表现出来的。停顿没有固定的格式。设计停顿时,一表达的意思清楚正确,不能把句子读破,二要有利于正确体现作者感情;同时,要从全诗着眼,使语句协调上口。

⑶重音:在朗读时,对某些起强调作用的词语加重语气。

3、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抑扬顿挫的声调的传情达意。 4、生随着音乐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四、合作小组思考讨论老师巡堂辅导后进行抢答

故事:1921年11月,《文学周刊》上任还不到一个月的新编辑收到了年轻诗人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的投稿,脑中犯难了:好新奇美丽呵!可有些问题他还没弄明白,要不要给他发表呢?于是他就向有经验的老编辑请教以下几个问题,如你是那位老编辑,你怎样回答?(教师屏幕展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巡堂辅导,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1、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了什么?第二三四节又写什么? 2、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是怎样的?诗中所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何不同?

3、为何对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作这么大的改动?

4、诗作后三节连用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5、能否删掉第一节的街灯、明星而直接写天上的生活?这是什么写法?

(A、故事是编出来的,但这个环节创设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B、作一个有趣的设计最终的目的是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C、讨论时老师可以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象征什么?这就可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了。又如第5个问题涉及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要引导学生从诗歌出发,简单而又明确的理解清楚。)

1、第一节写了街灯和明星,第二节写了天上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2、可先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再引导学生分析其不同。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被无情的分隔在天河两岸,而诗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闲游”分析。 3、可插入略谈写作背景:《天上的街市》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郭沫若改写了神话,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4、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象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5、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⑴联想:第一节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很像天上的星星,就很自然的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这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象打下了基础。 ⑵想象: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物品的珍奇,浅浅的、不甚宽广的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的幸福生活。人间天上,亦幻亦真,表现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这种想象,又是以第一节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

五、师提示并小结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

六、全班有感情的配乐朗读,语气舒缓,带出神往之意

七、教师小结

八、布置作业:课外阅读《星空》中的其他诗歌,更好的认识郭沫若诗歌创作风格。 教学反思:

太阳船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理解课文表达的主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吴望尧,浙江金华人。40年代在越南经商,抗战胜利后到台湾,继续从事商业。后旅居洪都拉斯。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设台湾现代诗奖。主要作品有诗集《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散文集《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沦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其作品曾获台湾文艺基金会特别创作奖。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诗歌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诗歌的意象,找出作者写作的思路,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明确: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3.“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4.“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第三步、背诵课文,探究中心

1. 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2.本诗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四、质疑问难,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课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2.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五、总结固趣:你学习本课之后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第3篇:新七上教案设计8、《世说新语》两则

8、《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咏雪》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质疑问难。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入设计: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同学们,其实像他们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作者、作品简介:

(1)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3),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三、学习新课: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2.二读课文,理解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五读课文能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讨论: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 2.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五、课堂总结: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不俗之才。

六、布置作业:

1.当咏出喻雪佳句后,谢太傅全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反应? 2.请你体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

一、复习检查:背诵、翻译课文。

二、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蕴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首先看看标题怎么理解,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综上所述,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

2. 学生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3.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字句

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指名2个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

①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乃:才) ②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 委:丢下,舍去) 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 顾:回头看) ④区分尊君(尊称) 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五、研读课文、讨论探究 1.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过中不至”。(可见我们做人要讲“信”讲“礼” 。) 2.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聪明 机智)

3.可我们也发现了文章结尾客人已经主动道歉,他仍然入门不顾,是否礼貌?( 同桌交流看法。)

六、拓展延伸

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 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

(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 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七、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 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的字词练习。 2.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上一篇:108au4第2课时学案下一篇:教学设计与评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