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1节同步练习

2022-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第4章第1节同步练习

第4章第3节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 同步练习

(2012·利川一中测试)2012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与旅游。湿地主要是指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不全部为湿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

)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为湖泊附近地区,②为水稻梯田,③为海洋,④为河流沿岸地区。在此基础上,结合题干中湿地的概念不包括海洋,或根据教材中海洋中只有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才是湿地,得到选项C符合题意。湿地中的水库、河流、湖泊、沼泽等对径流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促使径流变得平稳,可减轻洪水的威胁,同时在枯水期又能提供较为充足的水源,湿地还能调节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使气候变得温和湿润,因此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为保护湿地,湿地不再作为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也不是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故第2题的正确答案为B。

答案:1.C 2.B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安全体系中独具特色,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据此回答3~4题。

3.从地理分布来看,湿地大多分布于(

)

A.内陆地区

B.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

C.沙漠边缘

D.高纬度地区

4.广东省是我国湿地大省,其重点保护的湿地类型是(

) A.淡水湖

B.红树林海滩 C.水稻田

D.鱼塘

解析:第3题,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通常有各种类型的湿地发育。第4题,红树林海滩是广东重要的湿地资源,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方面作用巨大。

1 答案:3.B 4.B

(2012·潍坊模拟)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

6.下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解析:第5题,大力开垦湿地会导致湿地萎缩,生态恶化,加剧人地矛盾。第6题,湿地被破坏后,其生态功能会下降,调节气候能力会降低,温差会增大;湖泊调节径流能力降低,洪水期洪峰流量增大,枯水期径流流量偏低。

答案:5.B 6.B 7.(2012·杭州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两个湿地的分布区图。

材料2:A地区为我国的三江平原,位于我国中温带,由黑龙江等河流冲积而成的低平原,其中沼泽面积达11万平方千米。

材料3:B地区为若尔盖湿地(沼泽),是四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区内为平坦状高原,平均海拔约3500米。

(1)与B沼泽相比,A沼泽成因在气候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2)分别说明近几十年来,破坏两个地区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人类活动。除此以外,其他破坏湿地环境的人类活动还有哪些?

(3)以A地区为例,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解析:A地区和B地区相比纬度高,导致平均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和凌汛形成沼泽。A地区为农耕区,B地区为畜牧区,虽然人类活动不同,却都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

2 环境问题,应该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活动方式,谋求人地的协调发展。

答案:(1)A地区气温低,蒸发微弱;底层冻土发育,阻碍地表水的下渗;河流凌汛,导致洪水蔓延。

(2)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围湖造田、工程建设等。

(3)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还湿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一、选择题

(2012·西安中学月考)2012年2月2日,是第十六届世界湿地日,其主题为“湿地与旅游”。据此回答1~2题。

1.健康湿地的生态功能包括(

) ①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②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③调节区域气候 ④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重要国际湿地,但近些年来面积不断萎缩,其主要原因包括(

) A.全球变暖导致湖水蒸发量急剧增加 B.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C.大面积引入湖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D.跨流域调水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湿地的功能及湿地破坏的原因。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而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是森林的生态功能。青海湖是内陆湖,湖水为咸水,不可能围湖造田,也没有调水工程,其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为入湖水量减少所致。

答案:1.A 2.C 3.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下列关于我国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湖泊具有调蓄洪峰的作用 B.湿地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

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属于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D.停止围垦三江平原是因为湿地的肥力不高,发展农业的潜力不大

解析:选C。内陆地区的湖泊一般不具有调蓄洪峰作用,湿地不具备防风固沙的功能,三江平原退耕还湿地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

(2012·龙岩一中月考)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据图回答4~6题。

4.甲湖面积比上个世纪缩小了近一半,其后果是(

) 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导致湖滨土地沙漠化

3 C.对湘江调节能力减弱

D.对长江调节能力减弱

5.根据乙湖泊周边地区生活、生产的特点,应主要防治湖水(

) A.富营养化

B.毒素增加 C.酸度增加

D.碱度增加

6.乙湖泊周边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近年乙湖水质变差问题突出,治理乙湖的措施是(

) ①大面积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 ②增加湖泊网箱养殖面积

③引水入湖,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

④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⑤建设污水处理厂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由图的轮廓可知甲为洞庭湖、乙为太湖。第4题,洞庭湖萎缩直接造成对长江水的调蓄能力减弱。第5题,太湖周边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故主要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第6题,引水入湖,可以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建设污水处理厂,都可以减少污水的排放。

答案:4.D 5.A 6.C 7.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就是过湿的土地 B.盐湖、盐沼是湿地

C.天然湖泊、河流是湿地,而水库不是湿地

D.青藏高原上的湿地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湿地概念的理解。A项说法太片面;湿地包括淡水或咸水,天然的或人工的,故盐湖、盐沼是湿地;天然湖泊、河流、水库都是湿地;青藏高原湿地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题 8.(2012·湛江高二质检)图甲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乙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洞庭湖同水位湖面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双选)(

) A.湖区降水量减少

B.围湖造田 C.泥沙淤积

D.气候干旱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价值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统计图的解读能力,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理解,及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措施的应用能力。(1)洞庭湖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小, 4 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围湖造田,另一方面是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洞庭湖淤积。(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主要生态价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另外,湖泊湿地开发的经济价值也有很多,如作为供给水源、发展水产养殖、提供航运等。(3)此题设问若改为“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较为可行的方案、措施”则更利于学生把握答题重点,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针对洞庭湖水域面积缩减、沿岸工农业发展排污致使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等问题,应坚持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洞庭湖周围地区做好植被保护、水土保持、污染防控等工作。

答案:(1)BC (2)调蓄洪水 保护生物多样性 调节气候等(任选两个) 供水(蓄水) 水产业 航运(任选两个) (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9.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试分析图中乙地湿地的形成原因。

(2)请说明湿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解析:乙地为三江平原,有我国最大的沼泽区。由于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加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致使地表长期有积水。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作用。

答案:(1)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2)作用: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10.(案例探究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三江源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天灾人祸等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已在明显恶化,形势日益严峻。目前“三江源”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

材料2:三江源地区图。

材料3: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2005年1月,国务院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计划投资75亿元,用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牧民小康生活。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三江”是指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湿地的最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三江源”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的原因是什么?

(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主要是为了(

) A.该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 B.珍稀动物藏羚羊 C.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 D.当地牧民的养殖业

解析:本题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背景,考查了湿地的环境效益、湿地减少的原因及湿地保护的措施。第(1)题,三江源中的“三江”指的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从图中的位置来看,①是怒江,②是澜沧江,③是长江源头金沙江,④是黄河。从而得知答案为D。第(2)题,考查湖泊湿地的作用,此处湖泊位于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上,河流的发源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生态作用,为三大河流的源地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对世界气候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处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第(3)题,目前湿地减少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加剧了湿地退化过程。自然原因:全球变暖,使得蒸发量加大,地温升高,冰川、冻土层得不到水分回补,使得冰川回退。人为原因:主要是水源地周围植被的破坏,使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源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等。第(4)题,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答案:(1)D (2)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自然原因:“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地温上升。

人为原因:(草场地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行为)使植被遭到破坏,使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4)A

第2篇: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同步练习

[学生用书 P53~P54]

1.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

) A.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B.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C.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 D.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 2.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3.群落不断地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的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4.(2011年西大附中高二检测)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5.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6.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____。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 A.地衣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1.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第 1 页 共 1 页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3.群落演替达到最稳定的阶段是(

) A.地衣阶段

B.苔藓阶段 C.灌木阶段

D.森林阶段 4.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动物最先出现的是(

) A.哺乳动物

B.肉食性动物 C.植食性动物

D.杂食性动物 5.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B.物种总数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在初始阶段之后,生态系统中生物总量下降 D.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 6.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7.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

) 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

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

8.(2011年临川一中高二检测)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的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以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9.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B.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的关系加以控制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人类活动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10.(2011年郑州一中高二检测)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11.用连线将演替的几个阶段与此过程中的动植物以及作用相连接。

地衣阶段

乔木

土壤颗粒和有机物增多 草本植物阶段

地衣

改善生物生存环境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昆虫

遮荫避风 灌木阶段

灌木、鸟类

土壤通气性好 森林阶段

苔藓

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11答案:如下图

12答案:(1)0~e (2)b~c (3)马尾松 山毛榉 环境 (4)不是一成不变的 消失 兴起

13答案:(1)有机物、温度、酸碱度、水质等

(2)主要来自加入的池塘水,也可能来自空气的传播 (3)原生动物消亡

第3篇:第5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

第5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同步练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7分,共63分。) 1.下图为生态系统成分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 C.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

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2.(2013·四川高考)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3.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鸣叫时,小鸥作出隐蔽反应。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亲鸟报警鸣叫属(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对信号刺激的反应

4.某地的一个生态种植养殖大棚里,水底养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就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的辣椒,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需输入太阳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作为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5.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是( ) A.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

B.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6.下图是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关系。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子接受某种波长光的信息才能萌发 B.没有信息传递,种子就不能正常萌发 C.光和光敏色素都是属于物理信息 D.萌发率的高低与波长不成正比关系

7.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 ) 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 C.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 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

1 9.下列哪一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B.利用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 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D.播放鸟鸣录音招引鸟类

二、非选择题(共37分)

10.(12分)一只猎豹悄悄接近一鹿群,其行为被一只雄性鹿发现后,引起鹿群奔跑,猎豹丢弃健壮的雄鹿而捉到一只体弱的小鹿。小鹿被猎豹捕食后,又引来一群鬣狗之间的斗争。试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上述现象中的生物关系和信息传递方式。

(1)雄鹿发现猎豹后“通知”鹿群逃跑,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猎豹与鹿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猎豹捕食小鹿后,能量就从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流入到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

(3)鬣狗之间的斗争属于_________________。

11.(12分)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

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 和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 。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

12.(13分)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量不到0.01 mg,但雄蚕蛾却仍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2:卡尔逊和林茨于1959年倡议采用性外激素这一术语。它是昆虫分泌到体外的一种挥发性的物质,可以对同种昆虫的其他个体发出化学信号而影响它们的行为,故称为信息素。根据其化学结构,目前已人工合成20多种性外激素,在防治害虫上效果显著。如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国外应用“迷向法”防治森林大害虫舞毒蛾是比较成功的。我国最近进行了“迷向法”防治棉红铃虫试验,处理区的监测诱捕器的诱蛾量上升到99%以上,交配率和铃害率均下降20%左右。

(1)材料1说明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

信息,而不是

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1) 材料1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 。

(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的反应,这说明性引诱剂具有

性和

性。 (4)从材料2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

,从而使害虫种群的

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2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借助生态系统四大成分之间的关系图解,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和作用。要弄清楚每种信息的来源和去向,并与能量流动的单向性和物质循环的循环性进行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每种成分均能发出信息,也能接受信息,所以说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间均能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调整种间关系。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一些营养物质发出的化学信息,所以C项错误。

2. B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正确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信息传递的功能和群落演替的特点等。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等作用,A项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本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比值,不会因害虫的死亡而改变,B项错误;人的作用会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所以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C项正确;利用性外激素诱捕卷叶螟成虫,会使其个体数减少,拟水狼蛛会以更多的褐飞虱为食,造成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D项正确。 3.C 解析:信息可分为三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鸣叫是一种行为,应属于行为信息,而小鸥作出隐蔽反应是对信息作出的反应,是行为的具体方式,不是信息的分类。

4.B 解析:该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人的作用很关键,故A项错误;螃蟹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必须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才能被蔬菜和黄瓜所利用,故C项错误;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在该生态系统中不止包含螃蟹、蔬菜、黄瓜这三种生物,故D项错误;辣椒的驱虫作用显然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实现的,故B项正确。

5.A 解析: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是利用了化学信息;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及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都是利用了物理信息;而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是人类直接进行的调节。 6.C

7.B 解析: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但不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8.C 解析: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等;光照属于物理信息,而不是行为信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它们共同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

9.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利用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属于化学信息传递;播放鸟鸣录音招引鸟类属于物理信息传递;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不属于信息传递。 10.(1)种内互助 行为信息 捕食 二 三 (3)种内斗争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生物之间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再分析信息在生物间传递的方式。

11.(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解析:(1)X由植物释放,可吸引甲昆虫天敌,也可驱赶乙昆虫,故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

(2)光信息影响两种昆虫的活动时间,甲昆虫的活动还受到其天敌的影响,故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的两大来源是无机环境和生物。影响乙昆虫的信息有光照和X物质,分别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蜘蛛捕食时感受的是蛛网的震动,为物理信息。

(3)物质X可吸引甲的天敌,驱赶乙昆虫,故甲昆虫的天敌增加,因为乙昆虫减少,其天

3 敌也随之减少。

12.(1)化学 物理 (2)信息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 (3)高效 专一 (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 出生

解析:(1)昆虫的性引诱剂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材料1中,由于玻璃瓶的阻挡,阻碍了性引诱剂的传播和接收,但并没有阻挡视线,结果雄蚕蛾没有反应,说明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而不是由视觉引起的物理信息。

(2)信息传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及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材料1中,性引诱剂有利于雌雄虫的正常交配和繁衍。 (3)要特别注意“微量”和“同种”这两个关键词。

(4)“迷向法”能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出生率,这将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从而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4

第4篇:【练习推荐】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训练:第2章+第4节 分析综合(含新题详解) Word版含答案]

第4节 分析综合

单项训练专场Ⅰ

(一) (2012·天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薛寿鱼书 [清]袁 牧

②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③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④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

⑤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⑥⑦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岂不惜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1.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 ..A.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B.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C.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D.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B.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C.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了他的价值。 D.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

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之事,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B.第二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C.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验,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曾巩由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难遇”,一方面表明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

4.第三段“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中欧阳修所寄之“意”具体指什么?

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单项训练专场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稼说送张琥 苏 轼

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

①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②③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①锄耰(yōu)铚(zhì)艾(yì):四种农具。②得:此指中进士。

1.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

2.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 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

4.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请对此加以分析。

5.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

整体阅读训练专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 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馀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家灵壁

家:安家 .

B.岸谷隐然

隐:隐约 .C.舟车冠盖之冲

冲:行驶 .D.则跬步市朝之上

跬步:行走出入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深可以隐①其.A. ②其孰能讥之乎.

与其子孙游①以.B.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怪石①取山之.C. 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久也①信其用力之多且.D.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二年赴任途中,经过汴水边的灵壁张氏园亭时,应张硕的请求而作的一篇游园记。

B.文章开头详细地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C.张家世代显赫,张氏先人不仅为个人计,而且为子孙计,构筑了张氏园亭,其后五十多年,规模日益扩大。

D.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围绕仕与隐这一中心生发了一通议论,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4.从上面的文言文中筛选出能说明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的理由的语句。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节 分析综合 阶段训练一

1.B。B选项意为“丞相借助平民的颂扬来抬高自己,名声就高雅;然而平民依仗丞相的地位来使自己显得地位尊贵,就太浅薄了”,这与“重理学、轻技艺”无关。

2.D。痛惜的应该是薛雪的后人竟然“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

3.C。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

4.欧阳修寄意于醒心亭者,是更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5.(1)交代醒心亭命名的由来。

(2)赞颂欧阳修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以醒世人。 (3)表达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4)含蓄地抨击当权者,并借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

阶段训练二

1.更休

2.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 3.C 4.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

5.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

阶段训练三

1.C。冲:要冲,交通要道。

2.C。结构助词,的。A项,①代词,代指灵壁张氏园;②副词,表反诘,难道。B项,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并列。D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

3.D。“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有误,从原文“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可以看出,作者对张氏子孙的出仕与隐退都是赞赏的,D项只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因此属以偏概全的错误。

4.①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②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③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5.(1)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 (2)这都是他们先人的恩泽。

(3)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边买地归老。

第5篇:必修二第4章第2节和第5章第1、2节

第4章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下面是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间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

B.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

C.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D.蛋白质的功能可以影响性状

2.描绘遗传信息传递图:

3.判断下列是否正确:

(1)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

(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所有性状()

(3)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规律()

答案:1.A2.

第5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下列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胞是:()

A.神经细胞B.正在进行无丝分裂的蛙的红细胞

C.蛙的胚胎时期的细胞D.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精原细胞

2.人类患白化病的根本原因是:()

A.体内缺乏合成黑色素的酶B.体内缺乏合成黑色素的原因

C.基因突变致使不能合成产生黑色素的酶D.皮肤中缺乏黑色素

3.同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其根本原因是:(

A.基因突变频率高

B.产生新的基因的组合机会多

C.产生许多新的基因

D.更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

4.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

C.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

D.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

答案:1.A 2.C 3.B

3.×√×)

第6篇:高二生物 第5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亿库教育网

http:// 高二生物 第5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指导法

四、教学课时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通过跳圆圈舞来传递这一信息。

〖板书〗信息: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

〖讲述〗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一般信息传递有三个基本环节):信源(信息产生);信道(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多个信息过程相连就使系统形成信息网,当信息在信息网中不断被转换和传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递时,就形成了信息流。信息只有通过传递才能体现其价值,发挥其作用。

〖板书〗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及讲述〗(1)物理信息:如 ①声信息

在生态系统中,声信息的作用更大一些,尤其是对动物而言。动物更多是靠声信息来确定食物的位置或发现敌害的存在的。我们最为熟悉的以声信息进行通讯的当属鸟类,鸟类的叫声婉转多变,除了能够发出报警鸣叫外,还有许多其他叫声。植物同样可以接收声信息,例如当含羞草在强烈的声音刺激下,就会有小叶合拢、叶柄下垂等反应。

声信息的特点有:多方位性,接受者不一定要面向信源,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同步性,发出声音信号时,动物的四肢躯干亦可发出信息;瞬时性,声信息可在一瞬间发出,也可在一瞬间停止;多变量,声音有许多变量,包括强度、频率、音质等,每个变量都可以提供一些信息,因此声音信息的容量很大。

②电信息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在自然界中存在许多生物发电现象,因此许多生物可以利用电信息在生态系统中活动。大约有300多种鱼类能产生0.2~2 V的微弱电压,可以放出少量的电能,并且鱼类的皮肤有很强的导电力,在组织内部的电感器灵敏度也很高。鱼群在洄游过程中的定位,就是利用鱼群本身的生物电场与地球磁场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

由于植物中的组织与细胞间存在着放电现象,因此植物同样可以感受电信息。

③磁信息

地球是一个大磁场,生物生活在其中,必然要受到磁力的影响。候鸟的长途迁徙、信鸽的千里传书,这些行为都是依赖于自己身上的电磁场与地球磁场的作用,从而确定方向和方位。植物对磁信息也有一定的反应,若在磁场异常的地方播种,产量就会降低。不同生物对磁的感受力是不同的。

(2)化学信息

化学信息主要是生命活动的代谢产物以及性外激素等,有种内信息素(外激素)和种间信息素(异种外激素)之分。种间信息素主要是次生代谢物(如生物碱、萜类、黄酮类)以及各种苷类、芳香族化合物等。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在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植物群落中,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完成种间的竞争,也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群的内部结构。有时,在同一植物种群内也会发生自毒现象。在这些植物的早期生长中,毒素可能降低幼小个体的成活率。然而,当这种毒素在土壤中积累时,它们就能使植物自身死亡,减少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拥挤程度。

在动物群落中,可以利用化学信息进行种间、个体间的识别,还可以刺激性成熟和调节出生率。例如,猎豹和猫科动物有着高度特化的尿标志的信息,它们总是仔细观察前兽留下的痕迹,并由此传达时间信息,避免与栖居在此的对手遭遇。动物还可以利用化学信息来标记领域。群居动物能够通过化学信息来警告种内其他个体。鼬遇到危险时,由肛门排出有强烈臭味的气体,它既是报警信息素,又有防御功能。当蚜虫被捕食时,被捕食的蚜虫立即释放报警信息素,通知同类其他个体逃避。

许多动物分泌的性信息素,在种内两性之间起信息交流的作用。在自然界中,凡是雌雄异体,又能运动的生物都有可能产生性信息素。显著的例子是,雄鼠的气味可使幼鼠的性成熟大大提前。

(3)行为信息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动植物的许多特殊行为都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行为信息。如教材中所述,蜜蜂的舞蹈行为就是一种行为信息。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扇动两翼,给在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息。

〖板书〗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 〖资料分析〗

1.如果没有信息传递,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飞行,莴苣、茄、烟草种子的萌发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

2.通过信息传递,雌雄个体能相互识别、交配,保证种群的繁衍。 3.将烟草、 蛾和蛾幼虫的天敌三种生物联系起来。 4.是。

5.信息传递对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都具有重要意义。

〖板书〗1.信息传递对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都具有重要意义。

2.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板书〗

三、信息传递在能业生产中的应用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两方面:⑴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⑵对有害的动物进行控制。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物理信息的信息源可以是非生物,也可以是生物。植物的颜色、形状等,某些植物的花对于传粉昆虫来说就是物理信息。对与之有关的动物来说就是物理信息。本题中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1、

2、

3、

4、

6、

7、

9、

10、11);属于化学信息的为(

5、8);属于行为信息的有(12)。

拓展题

(1)利用光信息调节和控制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根据各种植物的光周期特性和经济利用部分的不同,人工控制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

(2)利用各种昆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大量消灭害虫,减少对农作物的破坏。

(3)家禽饲养,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4)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等的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5)释放过量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6)利用植物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完成种间的竞争,也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群的内部结构的特点,将能够相互促进的植物一起种植,避免将相互影响的植物一起种植。例如,作物中的洋葱和食用甜菜、马铃薯和菜豆、小麦和豌豆种在一起能相互促进;若是将胡桃与苹果种在一起,将会对苹果起到毒害作用。

(7)利用植物可以分泌化学信息素来吸引昆虫的特性,利用人工合成的各种化学信息素,吸引传粉昆虫,提高果树及作物的传粉率和结实率。

亿库教育网

http://

上一篇: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下一篇: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