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2022-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有效性

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一政策文件中明确指出,企业要充分借助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性和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并编制相应的审计报告。但我国国有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政策指引和统一标准限制。在评价方法应用不合理的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存在失实现象。本文以国有企业为研究主体,以企业业务环节和管理流程为主要内容,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国有企业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一、内部控制评价有效性的相关概述

依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内涵,内部控制评价就是指对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一系列制度、方法和措施进行全面评估,既要考虑到内控制度本身是否具备可执行性,还要对内控系统运行流畅性进行全过程评价。通常认为,内控评价工作从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这两个方面展开。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评价重点在于内控制度的运行,包括内控执行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并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信息支持;而第三方审计机构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则更多关注财务报表信息,以财务信息准确性、内部管理有效性和业务流程规范性为评价维度。一般情况下,企业会采取内部审计部门为内控评价主体、外部审计机构为辅助工具的形式,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而外部评价通常是为了满足企业财务审计、政策法规以及管理质量提升等目的;内部评价则是为了突出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并有效发挥内控评价在会计信息质量、业务流程设置以及资产运营保值等方面的作用。此外,从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层面来说,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模糊评级法、穿行测试法等。企业需要联系自身管理需求,选择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策略

依据国家对现代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内部控制评价指导等相关文件,联系行业特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及管理需求等关键因素,针对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制度建设、风险防范、业务控制以及监督审计等全过程,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将COSO模型中的五项要素作为内控评价的一级指标,并对一级指标内容进行细化,作为二级评价指标。具体来说,指标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控环境

影响企业内控环境的重要因素包括规章制度、顶层设计、岗位权责、文化氛围、企业工作效率以及员工职业道德等要素组成,因此,国有企业内控环境维度的评价指标设置也应当满足这五项要素的管理需求。其中,制度建设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它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提供制度保障,也是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依据;组织机构设置则关系到企业决策机制的完善性和管理体系的规范性,只有在权责一体化的管理体系下,才能将投资决策的责任落实到岗位层面,并减少内部舞弊现象的发生;文化氛围构建是指在同一战略目标引导下,提升员工对内部管理制度的认同感以及日常工作的道德感,营造团结一致、诚实守信、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员工个人的能力与素质对于企业工作效率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这一维度中,企业要重点关注员工培训情况,以员工培训机制运行情况和员工自我成长作为评判标准;员工职业道德系需要企业文化氛围的逐步渗透,还需要企业做好日常道德教育工作。制度、文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共同组成内部控制环境基础,因此,在内部控制评价二级指标建设过程中,可以以这五项内容作为评价指标。

(二)风险防范

通常情况下,风险防范过程涉及到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内容分析、风险危害评估和风险应对策略这几个方面。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来自市场环境、财務管理、法律诉讼、资产运营等多个方面的风险因素影响。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业务经营特点,对业务环节中的风险因素和关键环节进行识别、分析和防范。因此,该维度下二级指标的设置应当以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内容分析、风险危害评估和风险应对方案作为主要内容。

(三)控制活动

1.采购业务

通常情况下,国有企业的采购业务覆盖范围,主要包括商品制造原料、无形资产引入以及办公福利用品等。在设计二级指标时,要考虑到采购计划执行率、采购申请规范性、请购审批有序性、询价环节有效性,商品采购协议完善性、特殊物资质量、采购付款可控性、采购评估分析准确性等指标内容。

2.销售业务

凡是涉及商品发行销售环节,其二级指标设置都需要围绕着销售与回款业务。这一环节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应当包括:销售价格设置合理性、销售价格调整灵活性、客户资信档案管理完整性、销售合同签订流程规范性、发货凭证记录输入及时性、售后服务满意度、收入核算,准确性、应收账款回收率等。

3.资产管理

国有企业的资产一般涉及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仓库存货。其中,固定资产可以细化,为房屋建筑、机械设备、办公用品、电子设备等。对于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从资产日常维护频率、资产定期盘点频率、资产盘盈盘亏处理及时性、资产计提折旧合理性以及资产报废处置规范性等方面设置二级考核指标;企业无形资产通常以专利技术、著作版权、土地使用权等为主要内容。因而,其评价指标应当包括:无形资产取得合规性、税款缴纳是否足额、无形资产摊销核算准确性以及无形资产处置评估合理性等;企业对存货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可以从存货验收、出库、入库、管理等环节的规范性入手,还要评估存货周转效率、货物运输效率等内容。此外,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避免资产价值流失、确保资产运营增值是资产管理环节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设置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权重时,应当着重考虑资产管理环节。

4.资金管理

现阶段,金融政策频繁变动给国有企业的融资活动带来了影响,尤其对于一些融资渠道相对狭窄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应当围绕融资决策科学性、资本结构合理性、债务利息偿还率、融资方式适配性、现金流动速率等内容展开;投资活动主要是对资金运营环节的控制,指标设计如下:投资决策可行性分析是否全面、投资风险是否在可控范围之内、投资成本与收益回报是否均衡、资金预算计划是否贯彻落实、重大投资项目审批过程是否规范等;资金管理活动则是针对国有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控制,涉及到支出审批、成本核算、财务报销、报表编制等环节,不仅要考核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还要注意对支出关口进行严格控制,避免企业内部存在徇私舞弊现象;红利分配环节主要考核资金留存率,在设置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时,要考虑到企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股东满意率、投资稳定性、内部资金充足性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四)信息沟通

企业内部信息对流互通效率、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因此,信息沟通环节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主要是对企业信息采集、信息传输渠道、信息传输时效、信息传达与反馈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情况等内容进行考核。

(五)内部监督

国有企业内部监督一般包括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全面反映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其中,监督主体独立性、缺陷认定及时性、信息披露合规性是影响企业内部监督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计时,可以将这三项內容作为二级指标。

三、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顶层设计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方向,而企业管理层人员也是为企业制定经营目标、部署发展战略的核心主体。因此,只有在管理层推动、上行下效的管理体系下,才能贯彻落实内部控制的各项措施。在这一过程中,为了确保国有资产运营的安全性,管理层人员应当发挥带头作用,在当前决策机制的基础上设置“三重一大”管理制度,提升各项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其中,“三重一大”制度应当涉及到议事方式、决策机构、控制流程等,尤其要注意,企业一切重大经济事项,都必须要在监事会监督和联签制度下进行,避免“一言堂”现象。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工作的运行,必然涉及到权力与责任界定。在组织架构设置方面,国有企业应当以独立的内部控制管理部门作为责任部门,在财务管理部门、监督审计部门、物资采购部门、信息技术维护部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实现对企业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的多方面控制。此外,采取有效的强制和激励措施,将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果与归口部门的绩效考核直接联系,通过严格的激励手段和奖惩制度,规范下属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工作行为,确保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

(二)实现内外部共同监督

一方面,国有企业需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该部门隶属于监事会,主要承担着内部稽查和内控监督职能。审计部门不仅要参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定期编制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反馈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并对出现问题的部门提出整改意见;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还需要对预算管理、成本控制、风险评估等业务流程进行监管,加强对关键环节的全过程控制。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还可以发挥外部审计作用,定期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进行审计和评价,及时识别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与漏洞,并依据审计报告整改内部管理流程,实现内部控制闭环管理。

四、结语

总的来说,国有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是企业适应宏观政策和微观经济环境的必然选择。在评价过程中,应当联系COSO模型,从内部控制的五个基本维度出发,分别设置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对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价与打分,并针对评价反馈信息,做好后续的整改工作,有效提升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成效。

(作者单位: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安市分公司)

作者:刘惠

第2篇:浅析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

【摘要】随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20项内控指引的逐步实施,自2011年1月1日起,银行业将以常态开展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银行会计内控有效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银行会计内控有效性评价的涵义、主体、内容,以期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涵义 主体 内容

财政部、银监会等五部委于2010年颁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20项内控指引,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随着农行、光大银行的上市,截止2011年4月份,我国境内外同时上市银行8家,境内上市银行16家,按规定,这些银行分别从2011年和2012年起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虽然这一规定不要求所有银行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但是由于银行业对内控以及风险管控较一般企业更为严格,可以预期:随着上市银行增多以及银行业内控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有关规定将逐步应用于银行业内控管理,银行业将以常态开展内控有效性评价。银行内控有效性评价虽然包括内控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会计内部控制在银行内控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在内控有效性评价中突出会计内控有效性评价,将为评判银行内控总体有效性提供重要依据。因此,研究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涵义、主体、内容,以期对银行会计内控有效性评价工作有所裨益。

一、银行会计内控有效性评价的涵义

财政部、银监会通过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内控规范和指引”),构筑起我国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内控法规体系。其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实施内控评价的具体依据,按照该指引,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具体内容按照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进行分类。由于内控规范和指引中未将会计内部控制作为专题进行列示,而是将会计内部控制要求融入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要素中,因此,在内控规范和指引框架内,不存在专题列示的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也就没有一个法定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定义。

所谓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可以从涵义的角度加以理解,从与银行会计核算基本职能的关系角度分类。其涵义可以理解为,在内控有效性评价中,对银行会计核算或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的内部控制事项所进行的有效性评价。这一涵义主要界定会计内控评价的对象,关于何为有效性评价的问题,可遵从内控规范和指引有关规定,作为一个普遍性涵义,概括为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在此不作专题论述。

上述涵义中,将银行会计核算或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的内部控制事项作为银行会计内控评价的对象,即将评价对象按照与会计核算基本职能的关系,划分为两类,一类就是会计核算本身,针对会计核算进行的有效性评价,可以认为是会计内控有效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具体涵盖对会计基本制度、会计人员管理、账务体系、财务报告的评价;另一类虽然不是会计核算本身,但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可以认为是会计内控有效性的外延评价,具体涵盖对会计档案、会计监控、财务控制、柜面控制评价。本文在第三部分详细分析核心评价和外延评价的内容。

二、评价主体

实施会计内控有效性评价,必须明确评价的主体,也就是明确银行内部负责会计内控评价的责任部门。需要注意的是,会计内控有效性评价的责任部门不是银行会计职能部门,而是专门的评价部门。总的来讲,内部控制评价是银行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如果进行会计内控有效性评价的部门是银行会计职能部门,会计部门对本条线业务进行评价,将很难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因此,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等牵制原则,银行不应由会计职能部门负责会计内控有效性评价。银行应确定专门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包括: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报评价报告等工作。会计职能部门以及其他经营管理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部门,不能对自身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有效性评价,但是可以负责设计有关业务条线内部控制体系、尽职监督和问题整改,以及组织、督导下级机构有关业务经营管理部门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实施内控评价时,应当组成内控评价工作组,工作组可以吸收银行内部熟悉会计业务情况的业务骨干参加,但是由于评价工作组成员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当实行回避制度,所以会计职能部门的人员不应该参与对本部门进行的会计内控评价工作。

三、评价内容

(一)核心评价内容

核心评价内容围绕会计核算本身展开。近年来,传统的银行会计在变革中发展出财务、运营、支付结算等不同分支,这些分支与资金、计划、统计等业务在广义上都属于会计范畴,但是会计的核心仍然集中在“核算与报告”上,围绕这一核心,可以开展的内控评价内容如下:

1.会计基本制度评价。会计基本制度是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框架,其有效性直接影响整个会计内控的基础是否牢靠。对其可从制度建立与执行两个方面评价:

(1)制度建立的评价。主要评价银行是否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制定会计基本制度;是否设定会计工作流程及控制措施,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以保障会计工作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2)制度执行的评价。主要评价银行制定的会计基本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存在授意、指示和强令会计部门和人员违法和违规办理业务;对违法和违规的业务,会计部门和人员是否拒绝办理或向上级机构报告。

2.会计人员管理评价。会计人员是实施会计内部控制的主体,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会计内控活动的开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是否建立会计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是否规定会计人员及负责人应当具有与其岗位、职位相适应的专业资格或技能,持证上岗;以上规定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3.账务体系评价。账务体系是会计内部控制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会计内控评价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评价应围绕账务核算展开:

(1)账务体系建立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建立严密的账务组织、处理体系和内部对账制度。

(2)账务核算过程评价。主要评价会计科目和内部账户设置、使用是否正确,是否对会计账务处理的全程实行监督,会计账务是否做到账账、账据、账款、账实、账表和内外账的六相符。

(3)对账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及时进行内外部对账,对对账频率、对账对象、可参与对账人员等做出明确规定,凡账务核对不一致的,是否按照权限进行纠正或报上级机构处理。

4.财务报告评价。财务报告是会计内部控制活动的主要成果,对其进行评价,实际上也是检验会计工作的效果。其评价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财务报告制度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制定财务报告管理办法,明确财务报告编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明确相关工作流程和要求,落实责任制,确保财务报告合法合规、真实完整和有效利用。

(2)财务报告责任主体评价。主要评价是否由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负责组织领导财务报告的编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等相关工作;机构负责人是否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财务报告编制完成后,是否装订成册,加盖公章,由机构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名并盖章。

5.财务报告信息真实性评价。主要评价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如实列示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6.财务报告利用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定期进行财务分析,利用财务报告反映的综合信息,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外延评价内容

外延评价主要围绕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的控制活动展开。通过对外围的会计内控活动进行评价,有助于会计核算的规范以及派生出的道德风险、操作风险的防控,可以实现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全面评价。

①会计档案管理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会计档案制度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针对会计档案的不同存贮介质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

②会计档案管理评价。主要评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重要会计交易数据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作为会计档案,进行规范管理。

③会计监控体系评价。银行会计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会计监控体系,以实现对会计操作风险的监督与防控。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是否建立会计信息监控系统,是否对会计交易进行全程监控,识别重大、异常、可疑的交易,及时提示和预警高风险事项功能。

(2)财务控制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财务审查制度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建立财务审查制度;高级管理层是否下设财务审查委员会,对基建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入、大额财务支出等重大财务事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购建、领用、改造、维修、报废及实物管理、残值入账等进行有效管理;是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否加强对基建项目、在建工程的审查及监督;是否加强固定资产产权管理。

③集中采购制度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建立集中采购制度;高级管理层是否下设集中采购委员会,制定合理的采购审批权限,按权限对货物、工程和服务等进行集中采购,严格划分职责,落实集中采购的各项程序和方式。

(3)柜面控制评价。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①职责权限评价。主要评价营业机构是否建立柜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和操作权限。

②客户管理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建立客户身份识别与账户管理制度;是否对开户人身份和账户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是否对账户开立、使用、变更和撤销的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发现可疑交易,是否及时上报;是否严格管理预留签章和存款支付凭据。

③重要物品管理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建立柜面业务印章管理制度,刻制、领取、保管使用、停用、上缴与销毁各类业务印章的控制是否严密;是否对现金、贵金属、重要空白凭证和有价单证实行严格的核算和管理,入库、保管、交接等手续是否严密,是否定期盘点查库。

④事后监督评价。主要评价是否建立柜面业务的事后监督制度,配置专人负责事后监督,实现业务与监督在空间与人员上的分离。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2008年5月22日.

[2]《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2010年4月15日.

作者:贾春育

第3篇:浅析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脚步的不断发展,各类行业都在努力实现企业内部的现代化管理。银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若想要从根本上实现现代化管理,强化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本文通过对银行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进行初步界定,并且对目前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措施对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

近几年来,由于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而导致银行产生大量资金风险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无法替代的位置,增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不仅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方法,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银行安全、有序的运作。因此,银行在营运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对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界定

银行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业,在其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威胁,从而制约了企业发展的脚步。会计内部控制是银行内部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银行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一个主要方面,主要是指银行在对既定工作目标进行实现的过程中,运用会计的方法和手段,对内部的各职能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和制度管理,从而将业务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与差错降到最低,确保经营目标顺利实现的一种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现代管理手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也在不断增加与完善,任何一种方法对银行的发展都存在的一定的推动性和局限性,因此,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如何结合银行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从而将既定的发展目标顺利实现,这就是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银行会计业务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些对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从我国目前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实施的具体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对会计内部控制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会计内部控制缺乏正确认识从而导致会计控制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是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识程度不够首先表现为对其认识的单一化,相关工作人员将内部控制视为一种规章制度的汇总,从而忽略了其在业务经营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其次,将内部控制工作片面化,认为其主要是由稽核、审计部门负责的工作,与会计不存在必要的联系,对会计职能作用缺乏充分的认识;除此之外,由于对会计内部控制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无法结合银行的具体发展目标采取适合的控制方式,导致内控措施无法得到切实的落实,会计控制的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

2.2相关的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随着管理手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手法如果想要在银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新技术、新问题就应该给予充分的研究,但是从我国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的现状来看,这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整体呈现出操作性不足以及制度建设滞后性等现象,加之与其相关的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从而导致内控措施落后,给银行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2.3核算程序上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一直以来,银行在运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核算程序,都会严格遵循“双线核算”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实现相互联系,也可以实现相互牵制,以此来促使核算程序趋于完善化。但是,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不断的拓展,新技术也在银行运营过程中被广泛应用,然而,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内控制度却没有进行及时的优化与完善,从而导致核算程序出现了许多薄弱环节。比如说结算制度规定方面,应该严格按照先妥款项再签发银行汇票或本票,但有些人却将收款放在了签发汇票或本票之后进行。这样就会导致在核算的过程中违反会计制度的事情频频发生。

2.4监督管理不到位

由于银行企业性质的特殊性,在银行运营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一直都是一项倍受重视的工作。虽然在我国目前银行管理体系中,已经建立并完善了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但是,随着我国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监督的重心也出现了偏移,现行的一些监督手段明显已经无法达到银行的监督管理需求,主要体现在对事先和事中的风险防范不够以及缺乏对内控运行情况的深入考核两个方面。与此同时,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普遍较低。

三、加強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合理措施

3.1明确目标,建立合理的会计内部控制体制

目标是制定控制体系的前提条件,只有将目标充分明确,才能够正确把握会计内部控制体制的具体方向。为了确保总体目标能够顺利的实现,管理人员就应该在充分认识目标的基础上,对目标实施的过程进行逐层分析,细化,确定各个层次的具体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明晰的目标体系。然后,根据拟定好的目标体系来合理建立会计内部的控制体制,确保内控体制具体化,以此来促进银行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3.2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内控制度是内控目标顺利实现的先决条件,也是银行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之一。无论是对内控制度进行单独设置还是继续在会计制度中体现,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将制度的严密性、先进性、有效性以及可操作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制度建设的时候,首先,要将传统管理过程中以防止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为以防范金融风险为出发点。其次,要树立信息安全观念,使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成为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最后,要从全局出发,确保各项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相对稳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3强化核算程序上的薄弱环节

建立一套严密的核算程序,首先应该将会计核算的流程进行合理规划,提高控制技术。比如说,对于联行核算方面的工作,应该根据核算的具体内容制定不同的核算流程,完善其对账系统,同时,要对其进行事前的风险防范工作。其次,核算程序的制定应该在严格遵循“双线核算”原则的基础上,适当的加入计算机技术,将计算机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以此来强化科技控制的约束力。

3.4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建立会计事后监督

会计事后监督业务在银行业务内控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银行业务最后一道关卡,同时也是防范经济案件发生的最后一道屏障。加强会计内控监督机制,首先应该加快提高信息科技的开发,尽快将事后监督的系统建立起来。其次,应该配备专职且高素质的监督人员对业务进行实时监督,一旦发现问题,一定要进行及时处理,从而确保银行运行的稳定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是银行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可靠保证,对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银行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将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充分掌握,从而针对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从根本上强化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促进银行企业未来时间里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银保险江苏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贾春育.浅析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J].《时代金融》.2011(06)

[2]黄世海,高亚伟.浅析银行会计控制的有效性[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2)

[3]张大男.论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9)

[4]闻璞.浅谈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投资与合作》.2011(11)

作者:李芳

第4篇: 内部质量控制措施实施的有效性评价报告

我站按照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内部质量控制措施有所增加,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保证内部质量控制措施对监测质量起到监督保证作用,现对本以来内部质量控制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实施的有效性作如下评价:

一、 内部质控考核保证监测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标准溶液的比对实验是我站近年来一直坚持实施的质控措施,每年初即由综质室制订出标准比对计划,上下半年各进行一次,旨在使各分析项目使用的标准溶液溯源至国家有证标准物质。对监测频次高的项目还增加了随机考核,即在样品分析的同时增加一份标准样品,与样品同时分析同时上报检测结果。因此对标准溶液的准确性起到了动态管理的效果。从今年标准比对完成情况看,标准溶液的准确性对保证监测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的标准比对主要是6月份省站上岗证考试的自考认定,包括了所有持证项目,全部进行了标准样品考核。

二、 实验室内自控加强监督,增加手段

实验室内质控主要是每月的地表水、14个城市排污口和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以及酸雨检测的质控措施较齐全。中心室平行样、密码样和加标回收率的总数大于测定样品总数的20%,仪器室平行样数达标,As、Se的质控措施齐全,但Cu、Zn、Pb、Cd、Fe、Mn几个项目的加标回收率数量不够。

从自控措施完成情况来看,对保证一批样品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诸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对于地表水中浓度较低甚至在检出限以下的项目,既使使用密码质控样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鉴于此,对此类项目的样品增加密码加标的手段。

三、 密码加标措施确保了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质管组的专家到我站进行质量巡检时,曾对我站的质量控制措施提出了需要增加密码加标样品的建议。我站在地表水监测、验收监测、投诉监测和在线监测仪器与实验室监测比对实验中增加了密码加标样品的频次,确保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和可靠性,较好地解决了客户的投诉事件,为在线监测仪器验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四、 现场监测质控加大力度

现场监测的质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监督监测室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现场样品采集了现场平行样和现场空白样。此举对保证采样容器的清洁、杜绝采样过程中可能的交叉污染和现场使用化学固定剂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出现问题的样品有可追溯性。 要坚持上述质控手段的落实,对污染纠纷监测和专项行动样品监测要加大质控力度,对现场监测的项目增加现场考核和随机考核的频次。

第 1 页 共 2 页

五、 能力验证计划考验人员的监测技术能力

几年来,我站先后参加了CNAS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共次,分别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样研究所的CNAL T0215水中COD、挥发酚、总磷、总氮的监测;中实国金的CNAL T0231水中钙、镁、总硬度、氯离子、硫酸根的监测。各项监测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CNAL T009

2、CNAL T0215的监测结果受到了CNAL的通报表扬;CNAL T0231的监测只有氯离子出现了ZW离群,其他各项指标的监测结果均在1倍标准差以内。对于氯离子的ZW离群,我们和中实国金的技术专家进行了交流和沟通,分析了产生离群的原因,写出了整改报告,得到了技术专家的认可。通过样品复核,取得了满意的结果。2008年7月份报名参加了中实国金的NIL T0164和NIL T0165的能力验证计划,结果全部满意。

六、 自动监测系统质控贵在坚持

水质自动监测站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水质自动监测站管理办法的要求,质控措施齐全,效果明显,在参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质控考核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继续坚持。刚装机的总磷、总氮两个项目,一旦正式向国家环保总局上报数据,即要与其它项目一样进行质控比对。

空气自动监测站每周对检测仪器进行巡检,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检测仪器进行校零校标,每年对PM10的测定进行标准膜比对的质控措施实施有效,贵在坚持。以往空气自动监测的质控仅停留在自控上,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的空气中二氧化硫的质控考核中,空气自动监测室的技术人员得到了一定的锻炼。通过质控考核,空气自动监测室对使用标气的质量也有了直观的认识,只有和我们校准仪器同样的来源的标气才可以使用。

环境监测中心站 二○○九年一月十一日

第 2 页 共 2 页

第5篇:论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指导教师评语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指导教师签字

目 录

内容摘要 ...............................................................1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 3 研究思路与方法.....................................................2.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主要问题..........................................2.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及现状 ......................................2.2企业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 .....................................3.有效保障内部控制实施的措施............................................3.1 提高管理层认识 ....................................................3.2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3.3 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

.......................................3.4 强化企业的监督机制 ..................................................4 结论 ................................................................参考文献 ...............................................................

Ⅰ1 1 2 2 2 2 3 4 4 4 5 5 6 7 2

内容摘要: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然而,虽然我国很多企业都实施了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大企业和国有企业,但从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阻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着手,分析了内部控制制度包含的内容,深刻分析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内部控制业务流程施行过程存在的不足,继而提出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以及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旨在引起该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要素;控制措施

1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自我检查、调整及制约系统。早在20世纪初期,西方一些国家就已经试行内部牵制组织的方法,1949年,美国就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随着外部审计师的需要和企业管理当局的认识更新,近十几年来,内部控制已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和应用,成为大中型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必不可少的技术。但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却落后国际先进水平,这表现在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规定还不够完善,对企业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强,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很模糊,没有充分意识到它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以至于企业内部控制松弛,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发展。 1.1.2 研究意义

国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国企业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和方法,但是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总体研究,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和制度都很不完善。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企业经营失败、会计信息失真及不守法经营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缺乏或失效。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因此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了我国企业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深入企业调查,在结合企业管理实际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内部控制中薄弱的环节,提出客观可行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

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内容

本文在对内部控制的涵义进行了定义,并介绍了内部控制的研究动态的基础上。着重对闪星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内部控制业务流程施行过程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进建议。最后,在分析其产生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后,提出有效保障内部控制执行的措施。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基本思路

本文将在对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去思考湖南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企业内部控制需要完善的地方。 1.3.2 研究方法

(1)规范研究方面:以COSO报告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关于内部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基础,研究内部控制。(2)实证研究方面:通过在湖南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企业的实习,了解相关信息,并进行信息的搜集工作。

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分析

2.1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及现状

2.1.

1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种自我调整和制约的手段,从其形成至完善,大体经历了“内部牵制的采用一制约机制的建立一控制体系的形成”三个阶段。内部控制的职能不仅包括企业管理者用来授权与指挥进行购货,销售,生产等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还包括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和设置的各项规章制度。因此,内部控制

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其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程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理论相对滞后,使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务成了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2.1.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开始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力度,制定和颁发了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

然而,对我国来讲全面认识内部控制还刚刚开始,会计信息失真、经营失败及不守法经营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失灵。

总体来将,我国企业普遍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侧重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梳理,而忽视了内部各环节、各岗位的牵制;侧重于经营环节的程序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整体的协调;侧重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学习,而忽视了执行制度的人的素质提高;侧重于对货币、实物的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等。 2.2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它涵盖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和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经营观念,企业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业绩评价机制等。

2.2.2 企业内控部门责权不对称,内部控制和监督不力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而我国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内部会计控制。作为承担内部控制主要部门的财会、审计部门存在严重的责权不对称现象。 内审部门形同虚设。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但是,在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并没能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

3 有效保障内部控制实施的措施

加强且有的内部控制建设,是该企业重新打造自我和提升自我的一个着力点。针对以上内部控制问题和原因,本文认为,改善内部控制现状,提高现有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建立一套支持其持续稳定发展的、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使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并日趋完善。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以保证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3.1 提高管理层认识

企业内部控制实行的成功与否,关键看管理者的认识。该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保证企业的高效运行,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具有特殊作用;企业的规模越大,经济越发展,内部控制就越重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设,注重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与实施,确保企业的每个岗位和人员、每项业务或环节都能按规定的制度或程序来办理,并将内部控制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完成。同时,还应转变管理层的部分陈旧观念,在构建和实施内部控制时,从建章立制向整体系统的构建和实施转变,从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向与事中和事前控制相结合转变。

3.2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通过对外招聘,吸引年轻的会计人员,改善企业会计人员年龄结构;加强对会计

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会计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避免技术差错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岗位定期轮换,以加强责任心。 3.3 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

为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应注意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即必须遵守职责明确、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原则以及企业内控制度的要求。首先,制度建设要突破传统观念,应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以风险防范、控制和提高效率为目标,谨慎性原则是会计王作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但谨慎不等于保守,不等于固步自封,而是要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从有利于业务发展,风险防范和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敢于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使内控制度成为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动力之一,而不应成为发展的阻力。其次。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考评体系。内部制度的运行如果没有考核考评、奖励与惩罚,就无法保证该项制度推行和运行,因而只有对内控制度体系的各组织之间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客观公正地给予考核评价,奖励或惩罚。才能激励和鞭策与推行内控制度的有关部门及员工尽职尽责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3.4 强化企业的监督机制

首先要切实转变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职能应从传统的查错防弊型转向现代的评价、服务和监控型,要拓宽内部审计领域,规范审计行为,突出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需要。再次要努力改进内部审计方式,引进现代管理理论,内部审计方式应由事后审计为主转向以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为主,以切实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并要从单位实际出发突出决策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最后要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审计人员对所在单位的重大经营决策、重大经济合同、舞弊等重要事项,应及时书面报告上级企业,并执行上级企业批复意见或者备案处理。

4 结论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中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良好有效的内控机制,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不利能够让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我们知道,有关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 诸如巴林银行倒闭、中航油巨亏、中海集团财务丑闻等。这其中内部控制失败是最显著的表现。因此,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围绕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以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研究得出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内部监督不力。

改善内部控制现状,建立一个支持其持续稳定发展的、科学有效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内部控制系统。该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提高管理层认识;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企业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张瑞君.会计控制新论[J],会计研究,2003(5):6-8 [2] 吴水澎.陈汉志.绍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3-7 [3] 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2(8):56 [4] 杨世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综述[N],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75 [5] 谷祺.关于强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J],财务与会计,2002(10):30 [6] 贡华章.中油集团内部控制探索与实践[J],会计研究,2004(8):21 [7] 赵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会计之友,2008(1):40 [8] 杨天雪.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现代管理,2006(1):216 [9] 刘华.中海集团釜山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J],财政监督,2008(6):4 [10] 曲庆营.萨班斯法案对我国上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J],金融经济,2008(6):47 [11] 卫俏嫔.上市企业内部控制审计[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位论文,2006(6):15-17 [12] 乔明雅.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J],经济师,2006(1):188 [13] 李铃华Jim Naughton.COSO新报告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7(8):2-4 [14] 杨洁宇Jim Naughton.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06(7):29 [15] 张丽.W企业内部控制评估与设计[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位论文,2005(5):10-11 [16] Nikolaos Konstantopoulos, Michail G. Bekiarist and Stella Zounta. A Dynamic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MAIS).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2007. [17] Tommaso Agasisti,Michela Arnaboldi ,Giovanni Azzone.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 universities:the Italian experience. High Educ .2008(55):1–15.

第6篇: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

摘要: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关系到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企业为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必须要建立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企业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有关企业管理制度中,都应具体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论,接着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最后研究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实施;实施有效性

1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论

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两者共同为企业内部的良好运作保驾护航。

一个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促使企业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避免或降低经营风险,科学、合理地使用资源,顺利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不少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控制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其原因是复杂的,这里既有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缺陷,也有人的素质因素,我们必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逐步完善。

2 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2.1 控制环境薄弱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决定着内部控制的结构与规则,包括最高管理层的完整性、道德观念、能力、管理哲学、经营风格和董事会的关注、指导等。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薄弱,主要表现为: (1)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完善,内控组织虚位。由于组织结构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产生了大量“内耗”,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2)企业制度不健全。一是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三是企业制度不全面,没有针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顾此失彼现象严重。(3)人员素质较低、诚信度不足。(4)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许多企业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实现了总经理负责制,而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建立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没有全面行使其应有的职权,履行其应有的职责,无法真正起到约束经营者日常行为、保护股东利益的作用。

2.3 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其形成的效益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来。而且建立内部控制体系需要设置众多岗位,制定大量规章制度,增加办事环节和程序。所以有的企业认为加强内部控制,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影响办事效率,甚至认为这是对本企业人员的不信任,容易产生内部矛盾等。

3 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有效性的措施

3.1 建立科学完整的控制程序

控制程序,它是管理部门为实现其特定控制目的而建立的业务处理的工作步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大主要措施:首先是要提高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人作为企业的主体,作为企业各项政策的执行者,应该最先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这是提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首要条件,只有企业各级人员认识上得到了提高,企业各个业务部门或成员才能真正的贯彻企业的各项制度,只有提高认识,才能增强自觉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其次是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构筑良好的内控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企业的整个资源,及时提供各方面所需的会计、管理信息,可以使企业管理者掌权企业的运营状况,以便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

3.2 内控人员具有胜任其职责的能力与品行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再完善,若没有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内部控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企业负责人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是关键。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本身也具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企业最高领导人控制的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的人为控制。因此,提高企业负责人自觉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识更为重要。

3.3 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个人的表现和业绩。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人员,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企业应面向人才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合理配置企业人力资源,形成任人唯贤、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因此,企业应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学习教育,从知识、技能到职业道德,经营理念等方面,提高其素质,逐步形成学习型企业,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3.4 重视对各单位内部控制的实务指导

内部控制理论也早已超出早期以核对账簿、账簿记录与财产的一致性以及会计报表数据可靠性为内容的思想范畴,而进入了多元化控制阶段。企业建立了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和相互协调的内部控制制度后还要考虑到解决内部控制的实务运用问题,以确保制度的顺利实施。尤其是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实务运用的指导显出了必要性,如果缺乏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一些必要了解和操作的熟练性,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内部控制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些处理系统第一手的基础数据仍然是靠人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机基础培训的基础上,也对每个信息系统的具体操作进行业务培训,确保不会因为基础信息的不正确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

3.5 强化外部监督

发挥财政、税务、审计等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检查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评价;形成行之有效的外部监督合力,以杜绝企业管理者利用职权对设置或实施的内部控制不予理睬、形同虚设的情况,推动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3.6 控制标准要明确

考核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必须有明确的衡量质量和业绩的标准。内部控制标准,可以在业务预算、工作计划、技术手册中予以规定;每项经营业务的标准,都应书面成文,并把它交给负责实施的人员;具体的内部控制标准可以单独制定,也可以把他们并人各项经营业务的标准中去。

3.7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会计人员处理业务必须依据事前授权分责的权限行事;二是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必须实行双签有效的“四眼”原则,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三是对于不相容职务必须进行分离。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竞争的深度和广度将成倍增长,所面临的竞争程度也将更加激烈。面对这种无法回避的现实,我国企业要想在世界市场中站住脚并求得发展,就必须在技术和管理两方面下功夫,迎头赶上。管理方面,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基础工作,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提升企业管理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籍树东.论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及启示[J].商业会计,2007,(03).

[2]陈容.试论企业内部控制[J].市场周刊.新物流 ,2006,(07).

[3]徐鲭.谈强化企业内部控制[J].中国市场, 2006,(28).

[4]牟善忠.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7,(07).

[5]朱海.企业内部控制之道[J].中小企业科技, 2006,(10).

第7篇:有效性评价

课堂教学有效性在知识上表现为学会,在能力上表现为会学,在情感上表现为学得有趣。

那么,对此又如何评价呢?笔者试从学生发展的航标、学生成长的体验、学生进步的基石和学生价值的提升四个学生发展的视角来探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以探寻一种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框架。

一、学生发展的航标:教学目标有效性

评价学生发展的内涵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领域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就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进而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它决定着教学目标作为学生发展航标的属性。教学目标有效性评价,一是考查教学目标的表述,二是评价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投射作用。

1.教学目标表述的评价

从评价学的观点来看,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须是学生,而不能是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教学目标须用教育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育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表述,教学目标的表述须是确定的而不能是模棱两可的,行为化的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由此可见,教学目标表述主要表现在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和行为动词上。对教学目标的评价除了评价教学目标的全面性,还要对教学目标的表述进行评价。要评价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不是学生,教学目标是不是针对学生而制定的;要评价教学目标行为条件的表述中是否有信息提供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和完成行为的情景等;要评价教学目标中是否有用以评价和测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的标准;要评价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中是否有用以描绘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动词。

2.教学目标投射作用的评价

教学目标投射作用主要有指向作用、激励作用以及预设和生成作用,因此,必须对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投射作用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就是从目标出发及时恰当地调控教学。教学目标的激励作用要体现在学生发展的层次上。维果茨基(Vygotsky)认为,第一种水平是现在发展,表现为儿童能够完成的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若处于形成状态,儿童是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的,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因此,不能只追求课堂教学表面的热闹和形式,要开展具有挑战性、激励性和探究价值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教学目标的预设作用和生成作用使学生不但在课堂教学中获得预设性的发展,而且还要获得生成性的发展。所谓预设性的发展就是指学生所期望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好的课堂教学目标与任务以及学生力所能及的、应该达到的进步与发展目标。所谓生成性的发展意味着学生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发展的生成性就是把学生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二、学生成长的体验:学习过程有效性评价

学生发展视角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关注的是用 “以学论教”、“以学定教”

的方法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1.参与度

没有学生的课堂参与,就没有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能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所谓积极参与是指心理上、情感上对参与的体验,学生的参与应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和自觉自愿的,而不是消极、被动和应付地参加。

2.思维度

学生的思维度与学生的有效参与相关。有效参与是学生认知发展、有效发展的保证,离开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也就是说,那种以简单的思维和简单的活动方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只是浅层次或低效的参与。对学生思维度的评价要看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积极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如何;要看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见解;要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独创性如何;要看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条理清楚和排列有序。总之,要看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得到了有效培养、有明显提高,还是仅能模仿教学所展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要看思维能力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还是思维能力有所下降。

3.交往度

保罗·弗莱雷(P·Frdird)指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边交流活动。交流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在推动学生主动思考、言说和做事,并在学生思考、言说和做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利用有意义的“学生资源”。因此,评价交往度应关注:师生之间能否平等对话和沟通;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确实解决了问题或产生了新的认识;师生、生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融合以及成果共享。

4.愉悦度

愉悦度与思维度是辩证的统一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需要知识的获得,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对愉悦度的评价除了学生富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善于倾听和思考他人的发言,并能及时抓住要点外,还要对愉悦保持的时间进行评价。

三、学生进步的基石:教学过程有效性评价

教师倾心于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学,必然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同时,教师的发展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正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样,学生发展视角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不但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强调学生对课堂的参与,还要尊重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教师的教进行多元的评价。

1.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判断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有判断学生发展水平的能力,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个别性。所谓发展的差异性指的是在同一班级之中,不同的学生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所谓学生发展的个别性是指每个学生的特长是不一样的。对教师判断学生发展水平能力的评价,一要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分类分层指导,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或练习,达到巩固新知识并不断拓展提高的目的,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二要看教学情境创设和教学活动设计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否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 2.教学组织能力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学活动过程的引领者、学生参与热情的调动者和学生学习困难的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组织能力。

(1)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

教学内容组织能力的基本要求是能抓住知识的主线,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讲有练。对教学内容组织能力的评价,一是看是否围绕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分解到具体教学环节之中;二是看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三是看教学内容是否凸显本学科的核心概念或技能以及逻辑关系;四是看课堂知识预设和生成关系处理是否恰当,对课堂生成信息能否正确引导,并使之生成新问题和新知识;五是看有无科学性和思想性方面的错误。

(2)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教学活动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向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创设一个有效的课堂活动。教师组织的活动在品质上,要难度适中,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在活动方式上要分层次推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深入;在活动主体上要引领学生有效参与;在活动条件上,要提供丰富的活动资源,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活动。

(3)教学语言的组织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组织能力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通过分析、解释、说明和论证等方式系统地对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本领。对教学语言的组织,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清晰、逻辑性强和形象生动。

3.诊断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能力就是教师的诊断能力。

教师诊断问题的能力往往表现在教师的生成性品质上。教师的生成性品质包括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和教学的个性化,比如,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对教案的超越,对教学内容或环节的灵活处理等。对教师诊断问题能力的评价,要看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课堂生成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课堂预设,满足学生思维发展需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4.教学应变能力

课堂上各种教育因素是多变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个性的世界。教师要驾驭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对应变能力的评价要看教师能否快速敏捷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有用信息,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四、学生价值的提升: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生发展视角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而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就是要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提升学生生命的价值。

1.认知领域学习效果的评价

认知领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认知上体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认知领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采用课后测验与调查课堂学习情况的形式进行。

(1)课后测验

课后测验是对认知领域学习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学生认知领域学习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它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采用课后测验评价的步骤是:确定编制试题的依据———编制试题———实施测验———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

(2)学生课堂学习评价

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

1)教师讲课速度的适应性。教师讲课速度的适应性表现在本堂课教师讲课的速度是太快、太慢,还是合适。2)教师讲课内容的适切性。教师讲课内容的适切性体现在本堂课教师讲课的容量是太多、太少,还是合适;学生对本堂课教师讲的内容是全不懂、不全懂,还是全懂;学生对本堂课教师所讲的内容的感觉是太难、难度一般,还是容易。3)课后作业完成的差异性。课后作业完成的差异性表现在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是看了书也不会、要边看书边做,还是不需要看书就能做。4)课后再学习的独立性。课后再学习的独立性表现在学生课后再学习是请教过他人,还是没有请教过他人。

2.情感领域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生的情感是制约和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情感领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参与学习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的评价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对学生情感影响的评价。

(1)学生参与学习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的评价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情感上表现为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生参与学习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的评价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最能反映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欲望。对学习欲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对这堂课是很喜欢、不喜欢,还是讨厌等。对学生兴趣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是课上有兴趣、课后无兴趣,课上无兴趣、课后仍然无兴趣,课上有兴趣、课后仍然有兴趣,还是课上无兴趣、课后有兴趣。

(2)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对学生情感影响的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情感的投入对学生情感的影响表现在民主和关爱上,对其评价就是看课堂上是否具有民主的氛围,教师是否对学生体现出一片真爱。在课堂上,教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和关爱,没有被冷落的学生。教师要环视学生,表示关切,要观察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陈瑞生)

第8篇:实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途径探析

【摘 要】 商业银行金融案件频发多是由于内部控制系统运转低效造成的,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执行的有效性、反馈和补救措施的及时性。文章在分析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现状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安全运转,依赖于每一个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作、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商业银行金融案件频繁发生,严重地危害了金融业的安全。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违规操作,致使形成49亿欧元的亏空,引发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金融动荡;同年,受美国次贷危机所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美林银行巨额亏损、花旗银行濒临破产。国内商业银行同样也出现多起巨额案件,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安全敲响了警钟。这些案件的发生,虽然原因多种多样,但几乎都和银行的内控制度有效性严重不足有关。因此,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既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更是防范金融危机、保障金融业安全的基础。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概念

对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世界各国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贯彻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并对有效原则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内部控制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的权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美国COSO委员会指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措施没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二是指设计完整、合理的内部控制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能够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并发挥作用,实现其提高经营效益、防范资金风险、提供可靠财务报告和遵循法律法规的目标。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有效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二是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三是内部控制反馈和补救措施的及时性。换言之,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即通过不断动态的调整事前、事中、事后识别和控制风险的措施来实现控制效果和控制效率。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现状

我国银监会在2004年12月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中规定: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通过内部控制评价确定各级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综合评分及内部控制等级,通过内部控制等级的确认可以反映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但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方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公布对被评价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等级评定结果。因此,难以直接获取我国各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状况的资料和数据。

为了获取内部控制绩效的信息,国内一些学者通过建立其他的数量模型和测度方法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状况进行了研究,如张同健、胡亚会(2008)通过建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绩效测度体系,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因子协方差矩阵得出结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审计制度;内部控制缺乏持续监督性;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完善性;审计活动缺乏持续性和有效性;信息系统滞后,缺乏创新;内部控制体系各要素之间相关性较低,要素之间没有起到较好的支持功能与协调功能。

此外,银行案件前赴后继的发生,也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仍然薄弱,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运转低效。2005年1月4日,中行河松街支行巨额客户存款蒸发案爆发;2007年4月14日,河北邯郸市农业银行金库发生特大盗窃案,近5 100万元人民币现金被盗;2008年元月初,某银行黄浦支行行长发生特大挪用公款案;2008年,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爆出两名银行员工侵占资金案;2009年3月底,北京市农村商业银行曝出被骗贷4.6亿元的惊人案件;2009年4月,某国有银行和上市城商行上海分行亦发生了企业存款被挪用的案件,案由皆与印鉴卡管理相关。

因此,笔者认为,尽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基层行以及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以及内部控制的反馈和补救上仍然是低效的、薄弱的,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依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实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途径

(一)实现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途径

1.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实现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基础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过程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组织结构、员工素质、董事会和高管层作用等要素。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的措施主要有:优化公司治理机构;完善组织结构;培育健康有力的内部控制文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2.良好的风险评估系统是实现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前提

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持续性的风险识别和计量,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并针对性地开展控制活动。构建良好的风险评估系统的措施主要有: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构;完善评级方法;加强风险评估技术的计量与应用;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3.控制活动子系统的健全有效是实现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关键

商业银行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方针能够得以实施的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措施,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是具体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健全控制活动系统的主要措施有:梳理业务流程,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实行严格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制度;实行严格的物品管理制度。

4.足够的信息与有效的交流沟通是实现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巴塞尔在《框架》中指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要求拥有充分、全面的内部财务、经营、符合性数据及与决策相关的外部市场信息;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要求建立可靠并覆盖银行所有重要活动的信息系统;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要求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构建有效的信息系统的措施主要有:尽快建立真实完整的数据库,构建分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健全电子信息风险控制系统;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

5.完善的内部稽核是实现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保障

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应持续的得到监控,对关键风险的监控应成为银行日常营业活动的一部分。优化内部稽核系统的措施主要有: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改进审计手段和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完善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机制;建立有效的诚信举报机制。

(二)实现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途径

1.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是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基础

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既要以自身制度建设和经营水平的提升为基础,也离不开其所处的外部金融生态环境。只有科学合理的金融生态,才能增强国有商业银行执行内部控制的自觉性,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加强金融生态的措施有:

一是建立规范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目的在于界定金融机构经营者、债权人、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地方政府等相关主体的权责义务,明确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具体方式、程序、债务清偿原则,增强对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从而强化商业银行执行内部控制的自觉性。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守住地方政府行为边界。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关的制度,从制度源头上规范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行为,确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促进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一定的法规框架下,真正由商业银行这一市场主体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使得银行微观治理的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外部战略投资人的入股)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从而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三是积极推进同业公会建设,加强银行业内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同业间竞争不可避免,但为了共同利益在某些方面进行联手合作也极为必要,如大宗项目联合贷款、携手惩治企业逃废债务、区域内外企业贷款清欠、信息咨询等,这对于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如2004年江苏“铁本事件”中,对于注册资本仅仅3亿元的民营企业,各金融机构竟累计发放贷款达42亿元,呆账25亿多元,如果相互间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则内部控制能真正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后果不会如此惨痛。

2.员工的素质与操守是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关键

执行力是左右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评判一家商业银行平庸与卓越的重要标准。各项内控制度的制定、执行终归都必须由人去做,因此人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增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的核心在于加强对“人”的制度约束。

一是要明确责任。内部控制由谁负责,是关系到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关键问题。内部控制各岗位责任明确、责权对等,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从严进行责任追究是保障内部控制的权威性、有效性,杜绝内部控制执行不力、违章不究、究而不严的有力手段。

二是要建立明确的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准确衡量管理层对银行所做的贡献,进行奖优惩劣,使之与其薪酬相匹配。高管人员薪酬不能仅仅根据短期的业绩来考察,而要和银行长期、全面的绩效水平挂钩,要考虑风险暴露时间的因素,确保银行家们不会以牺牲银行长期、整体利益为代价从事高风险、高波动性的业务。

(三)实现内部控制反馈和补救措施及时性的途径

要提高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还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督促商业银行及时对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补救。因为“金融界的不审慎行为,靠自己的内控是不够的,完全应当靠监管者清醒的头脑和反周期的及时行动,来纠正市场上不完整的做法”(刘明康)。

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反馈,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央行和监管当局应在以下方面加强金融监管:一是重点关注可能给银行机构带来最大风险的业务领域,并致力于在银行财务状况恶化前发现其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漏洞。金融监管要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预防,要从全面检查转向重点检查,要从检查业务风险转向检查内控和管理风险,将精力集中在确保金融机构用必要的程序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上。二是商业银行内部的上级行应经常对下级行的内控执行状况进行检查,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对银行识别、监测和管理风险的程序以及确定经济资本的内部模型进行评估,并把评估结果向各商业银行进行及时反馈,督促商业银行及时对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补救,把内控制度执行状况直接与领导的业绩挂钩。对于内控制度执行好的银行应奖励,同时对那些具有违规行为的银行要认真查处,从根本上杜绝由于领导行为所引起的内部失控现象。●

【参考文献】

[1] 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内控指引[S].2007.

[2] 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S].2004.

[3] 赵锋.浅谈如何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J].济南金融,2009(5).

[4] 中国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营业部课题组.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J].金融论坛,2008(7).

[5] 张同健,胡亚会.基于数据调查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测评模型经验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0).

[6] 孙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低效的成因及模式重构[J].财经科学,2007(2).

[7] 郑铁柱.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J].理论界,2007(9).

第9篇:内部控制评价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督促进一步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保证公司稳健运行,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独立开展的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等系统性活动。

内部控制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是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监督评价与纠正、信息交流与反馈等体系要素的评价。结果评价是对内部控制主要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

第三条 内部控制体系是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并实施系统化的政策、程序和方案,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第四条 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应接受有关内部控制评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

第二章 评价目标和原则

第五条 内部控制评价应从充分性、合规性、有效性和适宜性等四个方面进行:

(一)过程和风险是否已被充分识别。

(二)过程和风险的控制措施是否遵循相关要求、得到明确规定并得以实施和保持。

(三)控制措施是否有效。

(四)控制措施是否适宜。

第六条 内部控制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评价范围应覆盖内部控制活动的全过程及所有的系统、部门和岗位。

(二)统一性原则。评价的准则、范围、程序和方法等应保持一致,以确保评价过程的准确及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可比。

(三)独立性原则。评价应由公司专职人员独立进行。

(四)公正性原则。评价应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法规、监管要求为准则,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五)重要性原则。评价应依据风险和控制的重要性确定重点,关注重点区域和重点业务。

(六)及时性原则。评价应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持续进行,当经营管理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重新评价。

第三章 评价内容 第一节 内部控制环境

第六条 公司治理。

公司应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为主体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保证各机构规范运作,分权制衡。

(一)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下设的议事和决策机构,建立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二)明确董事会和董事、监事会和监事、高级管理层和高级管理人员在内部控制中

的责任。

(三)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对董事会讨论事项发表客观、公正的意见。

(四)建立外部监事制度,对董事会、董事、高级管理层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第七条 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责任。

董事会负责保证公司建立并实施充分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负责审批整体经营战略和重大政策并定期检查、评价执行情况;负责确保公司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内审慎经营,明确设定可接受的风险程度,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并控制风险;负责审批组织机构;负责保证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负责监督董事会及董事、高级管理层及高级管理人员履行内部控制职责;负责要求董事、董事长及高级管理人员纠正其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并监督执行。

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内部控制政策,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监测和评估;负责执行董事会决策;负责建立识别、计量、监测并控制风险的程序和措施;负责建立和完善内部组织机构,保证内部控制的各项职责得到有效履行。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还应培育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建立通畅的内外部信息沟通渠道,确保及时获取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以及技术等资源。

第八条 内部控制政策。

公司应在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中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政策,规定内部控制的原则和基本要求,并为制定和评审内部控制目标提供指导。内部控制政策应:

(一)与公司的经营宗旨和发展战略相一致;

(二)体现持续改进内部控制的要求;

(三)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四)体现出侧重控制的风险类型;

(五)体现出对不同地区、行业、产品的风险控制要求;

(六)传达给适用岗位的员工,指导员工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七)可为风险相关方所获取,并寻求互利合作;

(八)定期进行评审,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第十三条 内部控制目标。

公司应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并保持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目标应符合内部控制政策,并体现对持续改进的要求。

在建立和评审内部控制目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和其他要求,以及技术、财务、经营和风险相关方等因素,尤其应考虑监管部门的内部控制指标要求。

内部控制目标应可测量。有条件时,目标应用指标予以量化。

第十四条 组织结构。

公司应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明确所有与风险和内部控制有关的部门、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形成文件予以传达。特别应考虑:

(一)建立相应的授权体系,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

(二)必要的职责分离,以及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关系。

(三)涉及资产、负债、财务和人员等重要事项变动均不得由一个人独自决定。

(四)明确关键岗位、特殊岗位、不相容岗位及其控制要求。

(五)建立关键岗位定期或不定期的人员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

公司应设立负有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实施特殊责任的专门委员会或部门,明确其责任、权限和报告路线。

公司应设立全行系统垂直管理、具有充分独立性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应配备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审计人员;应有权获得公司的所有经营、管理信息;应根据对辖属机构的风险评级结果确定审计频率,以及对机构和业务的审计覆盖率,定期或不定期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实施检查、评价;应及时向董事会或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提交审计报告;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应保证审计报告中指出的内部控制的缺失得到及时纠正整改;总部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应当经董事会或监事会同意。

第十五条 企业文化。

公司应培育健康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策划、渗透、评估与改进做出明确的规定。特别应向员工传达遵守法律法规和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引导员工树立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员工职业道德水准,规范员工职业行为。

第十六条 人力资源。

公司应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确保与风险和内部控制有关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意识。

公司应明确与风险和内部控制有关人员的适任条件,明确有关教育、工作经历、培训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相关人员的胜任。

高级管理人员必须满足监管机构对高级管理人员资质的要求。

公司应制定并保持培训计划,以确保高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能够完成其承担的内部控制方面的任务和职责。培训计划应定期评审,并应考虑不同层次员工的职责、能力和文化程度以及所面临的风险。对员工引进、退出、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处罚等日常人事管理做出详细规定,并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第二节 风险识别与评估

第十七条 经营管理活动风险识别与评估。

建立和保持书面程序,以持续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评估。

应识别并确定常规和非常规的业务和管理活动,并识别这些活动中的风险(无论是否由内部产生),考虑其类型、来源及其影响范围,特别应考虑计算机系统的运用可能带来的风险。

应依据法律法规、监管要求以及内部控制政策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以确定是否进一步采取措施。风险可接受时,应监测并定期评审,以确保其持续可接受;风险不可接受时,应制定控制措施。

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时应充分考虑内部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业务性质、机构变革以及员工的流动等;外部因素包括经济形势的波动、行业变动趋势等。

当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风险进行再识别和再评估,以确保任何新的和以前未曾予以控制的风险得到识别和控制。

风险识别与评估应:

(一)依据业务范围、性质和时限主动进行。

(二)评估风险的后果、概率和风险级别。

(三)必要时开发并运用风险量化评估的方法和模型。

第十八条 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和其他要求的识别。

应建立并保持识别和获取适用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和其他要求的程序,作为风险识别与评估、制订控制目标和控制方案的依据。

应及时更新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和其他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相关员工和其他风险相关方。

第十九条 内部控制方案。

制定内部控制方案,以控制已识别的不可接受风险。内部控制措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为实现对风险的控制而规定的相关职责与权限。

(二)控制的策略、方法、资源需求和时限要求。

若涉及到组织结构、流程、计算机系统等方面的重大变更,应考虑可能产生的新风险。

第三节 内部控制措施

第二十条 运行控制。

应确定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业务和管理活动,依据所策划的控制措施或已有的控制程序对这些活动加以控制。

控制措施包括:

1.高层检查。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应要求下级部门及时报告经营管理情况和特别情况,以检查内部控制的实施状况以及在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方面的进展。高级管理层应根据检查情况提出内部控制缺失情况,督促职能管理部门改进。

2.行为控制。各级职能管理部门审查每天、每周或每月收到的经营管理情况和特别情况专项报表或报告,提出问题,要求采取纠正整改措施。

3.实物控制。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实物限制、双重保管和定期盘存等。

4.风险暴露限制的审查。审查遵循风险暴露限制方面的合规性,违规时继续跟踪检查。

5.审批与授权。根据若干限制条件对各项业务、管理活动进行审批与授权,明确各级的管理责任。

6.验证与核实。验证各项业务、管理活动以及所采用的风险管理模型结果,并定期核实相关情况,及时发现需要修正的问题,并向职能管理部门报告。

7.不兼容岗位的适当分离。实行适当的职责分工,认定潜在的利益冲突并使之最小化。

第二十一条 计算机系统环境下的控制。

应考虑计算机系统环境下的业务运行特征,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数据和操作环境,以及设计、采购、安全和使用实施控制,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用性。明确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部门、管理部门与应用部门的职责,建立和健全计算机信息系统风险防范的制度,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数据、系统运行和系统环境的安全。

第四节 监督评价与纠正

第二十三条 内部控制绩效监测。

应建立并保持书面程序,通过适宜的监测活动,对内部控制绩效进行持续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

(一)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

(二)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的遵循程度。

(三)事故、险情和其他不良的内部控制绩效的历史情况。

第二十四条 违规、险情、事故处置和纠正及预防措施。

应建立并保持书面程序,对违规、险情、事故的发现、报告、处置和纠正及预防措施做出规定,包括:

(一)发现违规、险情、事故并及时报告,必要时,可越级报告。

(二)及时处置违规、险情、事故。

(三)制定纠正与预防措施,防止违规、险情、事故的发生和再发生,并与问题的大

小和风险危害程度相一致。

(四)纠正与预防措施在实施之前应进行风险评估。

(五)实施并跟踪、验证纠正与预防措施。

(六)险情和事故的责任追究。

第二十五条 内部控制体系评价。

应建立并保持书面程序,对内部控制体系实施评价,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充分性、合规性、有效性和适宜性。程序应包括评价的目的、准则、范围、频率、方法以及职责与要求。

评价应考虑活动的风险评估结果、业务和管理流程和以前的评价结果等,覆盖体系范围内的所有活动。

可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内部控制水平的等级。被评价机构的管理者应采取措施消除违规原因,并验证所采取措施的效果。

评价应由与评价的活动无直接责任的人员进行,评价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够胜任评价工作。

第二十六条 管理评审。

董事会应采取措施保证定期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审,确保体系得到持续、有效的改进。

(一)管理评审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内部控制体系评价的结果。

2.内部控制政策执行情况和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

3.对内部控制体系有重要影响的外部信息,如法律、法规的重大变化。

4.组织结构的重大调整。

5.事故和险情以及重大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

6.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情况。

7.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的建议。

(二)管理评审应就以下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1.内部控制体系及其过程的改进。

2.内部控制政策、目标的变更。

3.与内部控制有关资源的需求。

第二十七条 持续改进。

商业银行应利用内部控制政策、内部控制目标、评价结果、绩效监测和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等,持续提高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

第五节 信息交流与反馈

第二十八条 交流与沟通。

应建立并保持信息交流与沟通的程序,明确对财务、管理、业务、重大事件和市场信息等相关信息识别、收集、处理、交流、沟通、反馈、披露的渠道和方式。

应识别其内部和外部的风险相关方,考虑他们的要求和目标,建立与这些相关方进行信息交流的机制,确保:

(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能够及时了解业务信息、管理信息以及其他重要风险信息。

(二)所有员工充分了解相关信息、遵守涉及其责任和义务的政策和程序。

(三)险情、事故发生时,相关信息能得到及时报告和有效沟通。

(四)及时、真实、完整地向监管机构和外界报告、披露相关信息。

(五)国内外经济、行业动态信息的取得和处理,并及时把与企业既定经营目标有关的信息提供给各级管理层。

信息交流与沟通应考虑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相关信息报告、发布、披露应经过授权。

为保持信息交流沟通的可追溯性,必要时,应保持相关信息交流与沟通的记录。

第二十九条 内部控制体系对文件的要求。

建立和保持文件化体系是实现信息交流与反馈的重要途径。公司应建立并保持必要的内部控制体系文件,包括:

(一)对内部控制体系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

(二)内部控制政策和目标。

(三)关键岗位及其职责与权限。

(四)不可接受的风险及其预防和控制措施。

(五)控制程序、作业指导、方案和其他内部文件。

第三十条 文件控制。

应建立并保持书面程序,以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所要求的文件满足下列要求:

(一)易于查询。

(二)实施前得到授权人的批准。

(三)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并由授权人员确认其适宜性。

(四)所有相关岗位都能得到有效版本。

(五)失效时,及时从所有发放处和使用处收回,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误用。

(六)及时识别、处置外来文件并进行标识,必要时转化为内部文件。

(七)留存的档案性文件和资料应予以适当标识。

第三十一条 记录控制。

应建立并保持书面程序,以规定内部控制相关活动中所涉及记录的标识、生成、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

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以提供符合要求和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并可追溯到相关的活动。

第四章 评价程序和方法

第三十二条 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一般包括评价准备、评价实施、评价报告形成和反馈等步骤。

第三十三条 评价准备。

组成评价组。评价组应考虑组成人员的背景和能力。必要时,可聘请业务或管理方面的专家。

制订评价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明确本次评价的目的、范围、准则、时间安排和相应的资源配置。

准备必要的工作文件。主要包括评价问卷、抽样计划、被评价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文件及相关记录等。

在现场评价前应先与被评价机构建立初步联系,以便确认有关评价事项和安排。

第三十四条 评价实施。

评价组应按照既定的评价方案实施评价。在评价实施中应就评价组内部以及评价组与被评价机构之间的沟通做出正式安排,通过适当的方法收集与评价目的、范围和准则有关的信息,根据评价方案对被评价项目进行测试,对有关数据进行确认和分析,并予以记录。

评价实施的具体方法见第三十九条至四十三条。

第三十五条 评价报告形成。

评价组根据评价实施情况,撰写评价报告,应重点分析以下方面:

(一)被评价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现状、存在问题及趋势分析。

(二)同类企业比较(如适用)。

(三)可能的谅解因素。

第三十六条 评价反馈。

对被评价机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后,应与被评价机构管理层沟通,以核对数据,确认事实,并就评价中的问题征求意见。

第三十八条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是为实现评价目的,对被评价机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价而采取的技术和手段的总称。

第三十九条 内部控制评价实施包括:

了解内部控制体系。应了解被评价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情况,确认评价范围,确定被评价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程度,然后决定实施测试所采取的方法。

实施测试和分析。实施测试和分析是在了解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上,评价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与绩效。具体可以采取符合性测试和指标分析等,其中,对内部控制过程评价主要采取符合性测试法;对内部控制结果评价,主要采取指标分析法。

第四十条 了解内部控制体系。

了解被评价机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通过询问、查阅、观察、流程图等方法进行,以初步评价被评价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充分性和合规性。

第四十一条 符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是获得评价证据以证实内部控制在实际中的合规性、有效性和适宜性,即相关规定在实际中是否被一贯执行,控制措施能否达到控制目的,控制措施是否恰当。符合性测试分为两种形式:

(一)业务测试,即对重要业务或典型业务进行测试,按照规定的业务处理程序进行检查,确认有关控制点是否符合规定并得到认真执行,以判断内部控制的遵循情况。

(二)功能测试,即对某项控制的特定环节,选择若干时期的同类业务进行检查,确认该环节的控制措施是否一贯或持续发挥作用。

符合性测试的具体方法包括抽样法、穿行测试法、证据检查法和压力测试法等。

第四十二条 测试抽样。

抽样样本取决于被评价机构或被评价项目的风险、业务频次、重要性等。可在根据业务频次抽样的基础上,结合被评价项目的风险和重要性进行调整。

第四十三条 指标分析。

应收集被评价机构内部控制结果指标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实、对比分析和趋势分析,从而对内控目标实现情况做出评价。

第五章 评分标准和评价等级

第四十四条 内部控制评价采取评分制。对内部控制的过程和结果分别设置一定的标准分值,并根据评价得分确定被评价机构的内部控制等级。

第四十五条 内部控制过程评价的标准分为500分,其中:内部控制环境100分、风险识别与评估100分、内部控制措施100分、信息交流与反馈100分、监督评价与纠正100分。上述五部分评价得分加总除以5,得到过程评价的实际得分。 (需根据情况修改)

第四十六条 在对内部控制过程评价时,应按照第三章评价内容的要求,结合本办法第八条的四个方面展开,转换为具体评价问题,并根据测试情况对被评价项目进行评分。

第四十七条 初次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时,须对所有业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支持保障活动进行评价。

第四十八条 内部控制过程评价的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一)被评价对象的过程和风险已被充分识别的,可得该项分值的百分之二十。

(二)在满足前项的基础上,被评价项目的过程和对风险的控制措施被规定并遵循要

求的,可得该项分值的百分之三十。

(三)在满足前两项的基础上,被评价项目的规定得到实施和保持,可再得该项分值的百分之三十。

(四)在满足前三项的基础上,被评价项目在实现风险控制的结果方面,控制措施有效且适宜的,可再得该项分值的百分之二十。

第四十九条 在测试过程中遇有业务缺项或问题"不适用"时,应将涉及到的分值在评价项目总分中扣减。为了保持可比性,在得出其余适用项的总分后,还应将该评价项目的总得分进行调整。

调整后评价项目总得分= 所有适用项目得分/(评价项目总分-不适用项目总分) ×100%

单项分值小计和总分分值有小数时四舍五入。

第五十条 若涉及到需要采取抽样测试确定评价结论的,应根据以下情况确定:

(一)如果在抽样范围内未发现违规,该项评价得满分;在抽样范围内,发现两项以上违规(含两项),该项评价不得分;仅发现一项违规的,应扩大一倍抽样,在扩大抽样范围内未发现新的违规的,可得该评价项目分值的50%,在扩大抽样范围内又发现新的违规的,该评价项目不得分。

(二)发现险情或事故的,直接扣除该评价项目的分值。

第五十一条 内部控制的结果评价。结果评价主要评价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对这些指标的量化评价可以通过非现场的方式进行。结果评价主要包括XXXX项指标:XXX、XXX等,。内控结果评价指标的标准分值为500分,转化为百分制后得出实际得分。(需根据情况修改)

第五十二条 根据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综合确定内部控制体系的总分。其中,过程评价的权重为70%,结果评价的权重为30%,两项得分加总得出综合评价总分。

第五十三条 根据综合评价总分确定被评价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评价等级,应按评分标准对被评价机构内部控制项目逐项计算得分,确定评价等级。定级标准为:

一级:综合评分90分 以上(含90分)。指被评价机构有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各个环节均能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措施,能对所有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控制,无任何风险控制盲点,控制措施适宜,经营效果显著。

二级:综合评分80-89分。指被评价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比较健全,在各个环节能够较好执行内部控制措施,能对主要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控制措施基本适宜,经营效果较好

三级:综合评分70-79 分。指被评价机构内部控制体系一般,虽建立了大部分内部控制,但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在内部控制措施执行方面缺乏一贯的合规性,存在少量重大风险,经营效果一般。

四级:综合评分60 -69 分。被评价机构内部控制体系较差,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或重要的内部控制措施没有贯彻执行或无效,管理方面存在重大问题,业务经营安全性差。

五级:综合评分60分以下(不含60分)。被评价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很差,内部控制体系存在严重缺失或内部控制措施明显无效,存在明显的管理漏洞,经营业务失控,存在重大金融风险隐患。

上述等级也适用于单项评级,单项评级结果主要用于对比分析。

第五十四条 若被评价机构在评价期内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应在上述评级的基础上下调一级。

重大责任事故包括:(需根据情况修改)

第五十五条 内部控制体系连续在三个评价期内得不到改善的机构,其内部控制评价等级应适当下调。

上一篇:月维稳综合情况报告下一篇:网络互联实验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