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分析

2023-03-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分析

加强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公立医院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医院的管理系统也正在朝着科学化以及高效化的目标迈进,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会促使医院内部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内部控制措施是采用各种合理的制度与手段进行有效的控制,具有比较强的目的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对于医院加强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这样才能够建立现代的医院会计管理体系,加强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推动公立医院财务良性循环发展,实现公立医院的健康可持续进步。

【关键词】公立医院 内部控制 有效性分析

一、引言

我国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借鉴的是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对于内部控制的管理措施,主要的侧重点是在于完善现代会计制度。我国的卫生部门专门出台规定对于医疗机构内部的会计活动进行了相应的规范,结合自身的特点对于内控程序进行了专门的设计,主要包括医院的预算控制、医院的收入与支出控制、债权和债务的控制、库存物资的控制等,对于医院的业务活动进行了会计准则的详细制定。但是这些规定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医院的具体业务并不熟悉,缺乏必要的医疗方面的常识,因此对于执行医院的内部控制措施产生了相应的障碍,如果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得到相应的完善,仅仅依靠医院内部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利用技术与管理手段,并不能达到有效的内部控制的目标,因此内部控制的效率比较低。完善医院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必须要结合医院内部的实际情况,在完善的过程中内部管理的会计制度需要与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结合,这个管理过程需要医院的全员参与,共同建立和健全医院的内部管理制度。

二、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比较差

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综合素质是实现有效内控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的领导人基本上是由来自一线的医疗技术人员骨干组成,在医院的管理上缺乏经验,对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不足,并不具备比较系统的管理知识,还不能做到对于医院的科学化管理。由于我国特殊的医疗管理体制,公立医院长期处于政府统一管理,由于公立医院的性质每年都有政府拨款,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产生的遗留影响,一些医院偏向于院长集权式的管理模式,这样就造成医院的内部管理控制意识较差,还不能够形成真正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也仅仅是收款和付款的财务管理人员,还做不到内部控制医院财务管理,这就使得后期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措施的推行产生了相应的阻碍。

(二)没有明确的权责划分

公立医院在营运的过程中,资产属于国家,并且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收费。医院的所有者的权利并不明确,国家资产对于医院的固定投资的监督力度在逐渐减弱。公立医院的外部监督很难发挥效用。我国公立医院基本上是属于院长负责制,公立医院内部的管理设置并不合理,导致权责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这样就无法进行深入的内部控制。医院的各个岗位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置,岗位的职责权限不明确,内部控制措施无法得到基本的保障,就会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使得内部控制措施空有制度而无法进行实施。

(三)医院的预算制度缺乏严谨性以及科学性

我国目前的公立医院制度管理中预算管理制度还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医院还没有建立健全完备的预算审批制度,权力与责任没有划清。有一些医院的预算管理制度只是按照上一年的预算指标进行简单的处理,并没有根据实际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预算保障措施。在预算中出现的数字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分析。一些公立医院在执行预算标准情况时擅自改变预算基金的用途,对于预算的资金进行随心所欲的扩大。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因此预算制度对于内部管理机制来说一个非常有效的保障机制,必须对于预算进行合理的管理。

三、加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

(一)提升内部控制措施的管理意识

首先要提高公立医院领导人的内部控制管理措施意识,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推行内部控制措施。建立健全内部工作机制,推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这就要求医院各级领导以及全体医护人员需要对于内部控制措施认清其重要性,并且在日常的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公立医院要定期对于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二)在医院内部建設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医院内部要建设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这种沟通渠道不仅存在于上下级之间,还存在于医院管理部门的同级之间。内部的信息畅通可以为患者病情的交流产生良好的基础,有效的增加了各科室医生对于患者的不同症状的了解,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精确以及有效性的方案,也能够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在医院内部建设顺畅的信息渠道为公立医院领导了解医院内部建设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为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需要改革以及哪里需要改革提供了相应的基础,能够实现控制措施的合理落实到位。

(三)对于医院的活动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

在医院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其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加强对于风险的识别以及监督和预防工作。医院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相应的防范,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在医院内部系统建设中要加强对于整体风险的建设与预警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险所带来的相应损失。

(四)对于医院的内部会计制度需要完善

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措施,关键环节是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医院的各科室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大局意识,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的管理思想,在进行医院的内部管理制度设计时,对于收入支出以及各种报销费用进行权责明晰的划分,这样才能够确保执行预算严谨性。为了保障预算的准确实施,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以及工作的具体范围。医院内部管理中要提高预算管理及成本管理的控制意识,将预先确定的成本管理目标分解到各种详细的运行指标中,进行限额控制,建立健全奖惩系统,对于工作中违反医院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的人员要追究一定的责任。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制度,对于医院在资金的使用批准报销审核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有效保证资金运用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

四、结束语

在我国医疗制度改革不断进行推进的基础之上,为了有效应对医疗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公立医院应该抓住改革的机遇以及挑战,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有效率的自身改革。公立医院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同时提升内部管理的水平,加强对于使用资金的监管的力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能力,使得公立医院能够更好的面对医疗市场的残酷竞争,为公立医院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华.基于风险管理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实施[J].财会通讯,2012(03).

[2]马广奇,于欢.医疗行业会计制度变化分析[J].财会通讯,2012(10).

[3]王志远.事业单位会计的内部审计分析[J].现代商业,2013(27).

作者:赵利香

第2篇:加强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分析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和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日趋增长。我国医院最初是由军医组成,建国初时大部分医院中的医生均为军医,在管理上也多沿用军队管理制度,后结合实际国情和医院管理模式的不断改革,在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下不断进行规模上的扩大,其内外部环境也开始发生改变。同时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下和市场体制改革影响下,其经济和医疗风险不断增加,医患矛盾日益凸显,医院在经营和管理方面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加强医院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升能够促使医院内部形成严格的自我约束机制并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主要是指采用多种科学合理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控制,是具有较强目的性的管理手段。本篇文章首先介绍医院内部控制的内容,再阐述加强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意义,通过当前医院内部控制管理现状与不足的分析,提出如何加强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机构数量也持续上涨,尤其对于民营医院而言,医疗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促进了民营医院发展的同时对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目前,我国医院管理制度仍然引自于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也趋近于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其更加侧重于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管理是医院现代化管理重要组成,管理制度与方法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医院管理的效果与管理水平以及管理的质量,对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何进行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与强化,对于医院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来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医院内部控制内容概述

医院内部控制是指医院为实现发展目标,运用制度、先进方法和管理流程优化等方法,针对经济和业务活动所存在的问题或风险做出严格管控和防范优化。从常规管理结构与职能设定角度来说,医院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院内部组织规划控制。医院需要根据其组织的各项业务开展活动进行科学化的内部环境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为依据进行控制管理的组织规划设计,以控制机制为载体进行整个过程的渗透。其主要包括:医院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设置、议事决策机制的设立、成本资金控制的职责划分、管理部门之间相关职能部分横向与纵向关系的明确、不相容职务的精细化管理与分离等。

第二,医院业务开展流程。医院管理层需要根据其业务开展的活动进行控制策略和整体流程的设定,要以风险防范机制的针对性来提高其业务活动的严格管控,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收支业务、资产管控、成本核算、资源分配、采购管理、合同合理性等方面。

第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内部控制》相关规定:“单位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作失误,保护信息安全。”从这一角度来讲,医院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未来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载体,其包括医疗护理运营管控、成本费用管理、资源分配等各项业务运作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信息,还包括医院各责任中心管理控制方面的信息。

第四,安全风险管控。在医院内部管理控制中,无论是医疗运营活动的开展,还是日常后勤管理,或是成本资金投资和资产管理以及利润的分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问题。尤其医院资金的安全管理控制对于内部控制管理而言极为重要,通常医院内部管理控制对于安全风险控制在管理当中是属于风险评估、预警和防范性的范畴。

第五,人员素质管控。医护、管理人员作为医院内部管理、运营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对象,必须要对医护、管理人员进行岗位能力和任职资格的严格审核。要依据医院规模,严格控制员工与管理层人数,并配备与之契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另外,还要针对医护、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以及业务内容制定出有效的培训机制,如此才能确保医院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保证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第六,评价监督机制。医院对其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持续评价与监督过程,确保内控涉及和执行的有效性,医院从预算管理、审计管控、實物监管等方面进行评价监督。

三、加强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是保证国家法律法规能在企业内部执行,是医院管理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亦是维护医院财产安全、确保物资完整、提供准确信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避免医院造成不必要的风险,进而提升医院经营管理效率。

内部控制是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在充分考虑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并根据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要素制定的。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各项先进医疗设备的引入以及新医疗改革的推行,医疗市场当中的竞争愈发激烈,医院需要根据经营状况和发展目标来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首先,有利于医院有效控制其管理漏洞的产生,提早消除风险,并坚决杜绝错误和舞弊行为;其二,有利于监控医疗服务环节,形成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其三,更有利于医院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

四、当前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和不足

(一)医院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有待提升

管理学理论观点中关于意识的阐述为:“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由此可见,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综合素质是实现内部管理控制有效性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当中的管理层来自于一线的医疗技术人员,在专业医疗技术层面具有较高的素养和专业水平,但在管理上较为缺乏经验,除一些通过长期管理获得经验积累的医疗技术人员和个别管理岗位的专业人员以外,其它管理者均是来自于医疗技术专业的人员。

(二)医院治理结构问题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医院更多偏向于院长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法人治理机制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另外,由于医疗体制遗留问题和传统管理思想的原因,医院“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这直接影响了医院内部管理控制水平和有效性的提升,使得医院内部管理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三)医院内部管理监督力度问题

当前,在我国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当中,内部审计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还有很多医院并没有对内部控制审计监督进行创新,其原有的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制度也不完善,其往往只是一些表面工作,带有强烈的“形式主义”色彩,医院各个部门之间未形成相互的約束作用,各管理岗位之间职能也没有做到明确的划分,导致职能出现失衡。甚至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审计工作无法全面的展开,也无法履行其应有的职责。

(四)权责划分问题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医院资产属于国家,但在医院管理权和所有权并不明晰,其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定价,然而国家对医院的固定投资监督力度正日益消减,医院外部监督水平和严谨性也开始下降。在运营管理中,医院的运行机制多数为院长或法人负责制,对医内各岗位职责未做出合理的规划,职责权限亦未做出准确的划分,管理结构设置不合理,权责划分不清晰,进而对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五)风险控制问题

医院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要想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就必须要针对其运营情况所存在的风险作出科学的评估,如此才能够确保对风险的准确识别并作出有效预防,且发挥出监督的效用,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医疗市场的越发激烈促使很多医院只重视医院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对各类风险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认知。亦未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临时进行风险的应对难免会由于措手不及而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

(六)人员素质问题

医院内部管理控制的执行人员是其重要的载体。事实上,管理的对象也正是全体人员,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要以执行人员为主要载体。而近年来很多拥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当中,但由于工作强度较大、也没有制定合理的内控管理机制,且对医疗政策了解不够深入,进而导致很多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未能跟上市场高速发展的步伐,使得医院内部管理控制效果低下,有效性难以提升。

五、强化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建议

(一)创新医院内部控制流程

医院要想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强化与提升,就必须结合医院当前发展现状,树立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制定可实现的战略目标。创新建议如下:

1.要在深入了解医改政策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创新管理结构,、制定符合实情的运行机制及先进的医疗技术引入到医院内部控制创新设计中,进而达到内部控制力度与实际管理要求相匹配。例如引进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平台模式,精简部分内部管理流程,突出医院现代管理理念的转变优势,提高内部管理的精度和效率;

2.医院要切实实行以政府主导和市场动态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积极作用,形成多层次的医院管理格局,尤其要注重医院核心医疗技术与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与提升,引入高新医疗技术、设备,培养尖端技术人才和推进新医疗技术研发、实践应用;

3.医院内部管理结构和各部门之间要做到有效的协调与配合,增强对成本运营管理的控制,切实保障医院内部控制的效益和有效性提升。

(二)改善医院内部控制环境

对于医院来讲,积极创建健康、舒适、科学严谨、井然有序的内部控制环境极为有助于其提升和发展内部控制水平,对提高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和管控力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通常来讲,医院内部控制环境会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如医院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所应用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和管理风格、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策略和所使用的方法、医院内部管理的组织结构以及各部门的职能划分、医院全体职员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等。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和发展战略的决策者,必须要全面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结合医院当前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医院合理目标为中心,制定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明确医院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划分,强化内控管理,确保医院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

此外,医院还要积极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医院文化核心素养,使全体职工能够具备较高的向心力,提升医院的凝聚力,逐步形成统一的医院核心价值观,以服务病患作为根本职责和基本使命,最大程度上提升医院管理者与全体职工的责任意识。

(三)提升医院内部控制效率

医院要想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首先必须要注重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引入和建设,并实现自身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积极推动科学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获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尤其要注重内部控制信息化,将医院内部控制相关的各管理职能部门进行信息联动,加强信息的传递和流通速率,及时获得信息的反馈,形成统一化的医院网络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

其次,医院还要在原有信息化设备和管理平台基础上实现网络系统控制,将医院内部信息进行公开化,医院内部管理控制信息化水平是确保信息资源安全、完整、快速传递、真实反馈的关键,医院必须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提升内部控制的管理质量和管理内容以及管理效率。

(四)提高医院风险控制力度

当前现代信息化技术和网络资源极为丰富,医院要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来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机制以及监督预防体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相应的防范,增强和提高对风险的控制力度。医院要能够根据运营状态和竞争力提升状态进行风险等级制度的制定,并配以相应的风险识别机制以及预警机制,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已经存在的隐性风险进行仔细的分析,并制定有效的应急措施和应对预案,进而提高医院内部管理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五)提高医院内部控制执行人员专业素质

医院要想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还要注意对执行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招聘方案,利用现代媒介渠道和社交网络渠道进行优秀人才的招纳。对现有执行人员要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以及职业素养的培训,不定期组织医院职工参加专业研讨活动,切实提高执行人员的专业水平,实现内部控制力度的增强和有效性的提升。例如,增强医患之间关系的处理水平,提高医疗服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将医院的医院文化深植医疗服务当中,提升对病患的人文关怀,加强宣传,让医疗服务人员能够提高服务意识,增强其服务水平。

六、实际案例分析

京东中美医院,其在1999年成立,是国内最早的大型医疗集团,业务范围包括以医疗、制药、生物工程、科学研发、中医中药研究等多个方向,是一家大型的综合性医疗集团。在发展的近二十年间,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持续进行技术、业务的研发,中美医疗集团已经成为了一所集医疗、研发、教育、康复治疗于一体的非营利性医院。目前,京东中美医疗集团规模占地108亩,整体建筑面积已达10.2万平方米,设有床位850余张,可容纳病患1400人,医护、管理员工超1100人,卫生技术人员达85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00人,中级职称近250人,初级职称超500人,数十名博硕士,总资产已达12亿元。

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原有制度逐渐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导致内部管理开始出现混乱,在经历了多次变革后,京东中美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内部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仔细分析,并以原有制度为基础,在其内部控制流程方面持续创新改革,终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一方面,京东中美不断进行内部控制流程的创新,并积极改善医院内部控制环境,持续提升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并投入大量资金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设备,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医院内部的管理控制,终实现了现在内部控制效率的提升,发展成为当前总资产十数亿的总资产,成为社会公益性的集团性医疗机构。

七、结语

在我国新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行下,为了应对医疗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医院必须要紧抓改革的机遇,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进行自身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同时,要不断创新医院内部控制流程、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医院内部控制效率,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来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控制,并积极的进行医院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培训,提高其整体专业水平,进而促进其执行力,实现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如此才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能力,推动医院进行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京东中美医院)

作者:秦炜

第3篇:基于审计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分析

【摘要】企业内控机制直接关系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如何有效地推进企业内控机制的建设是当前我国企业亟待解决与研究的一项现实问题。文章立足于民间审计视角,针对企业内控机制的有效性展开分析,揭示当前企业内控机制的薄弱之处,并提出相关改革建议。

【关键词】民间审计 企业 内部控制 分析

近几年,企业财务舞弊案件逐年上升,涉及金额巨大,影响面也越来越广,政府部门和理论界也越来越重视。导致这些企业审计失败和财务舞弊的众多原因中,企业内控机制存在自身缺陷,以及注册会计师不重视分析与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是重要原因。

一、民间审计视角下企业内控机制的薄弱之处

1.企业内控环境较差。制度的执行好坏,需要有环境的支持与烘托。企业内控环境不仅是企业实施内控机制的基础,同时还直接关系到企业内控机制的贯彻落实与有效执行。然而在企业审计中不难发现,目前我国企业内控机制环境整体较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与经营管理环节相匹配的规章制度欠缺,使得企业在内部管理中存在盲区。同时,很多企业也并未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不利于内控机制的良好执行。二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欠规范。无论是企业内控机制的建立还是其有效运行,都离不开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虽然建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基本都局限于形式上,并未完全建立内部权力制衡机制,使得企业内控机制未能有效运行。

2.企业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缺乏。在审计中发现,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时的模式。管理者观念落后,内控意识淡薄,未能充分认识内控的重要性。此外,多数企业的内控基础较差,内控机制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在实际中有效实施和充分发挥其作用。企业更是无法实现依靠内控机制防范风险。

3.风险管理中多是侧重于财务风险,管理范围狭窄。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不断面临筹资、投资、信用、财务、道德等各类内外部风险。在审计中发现,目前很多企业对经营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风险识别、分析与判断能力。此外,当前我国众多企业在风险管理中多是侧重于财务风险管理,缺乏对生产环节、销售环节,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风险管理的制度配备。而且,很多机制过于书面化,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难度,容易使企业因可操作性缺失而产生风险管理弱化。

4.企业内控机制的执行力不足。制度的建立与实际执行是两码事。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内控机制的执行力度不足。企业的关注重点大多是放在内控制度的建立上,而忽略了企业在运营中应该如何执行内控机制,以及如何判断、分析内控机制的执行状况和矫正其偏差。很多企业内控机制的实际执行状况与制度本身大相径庭,企业内控机制的执行情况反馈与评价等也鲜有实施。企业对内控机制的实际执行力度明显不足。

二、民间审计视角下企业内控机制的未来发展前景

1.加强民间审计对企业内控机制的外部监督。笔者认为,若要完善企业内控机制,首先应加强民间审计对其内控机制的外部监督。唯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管,方能使机制的真正执行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也唯有在外部监督下,企业的内控机制才能获得不断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应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监督作用。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对企业的内控机制进行充分了解和评估,倘若发现内控机制中存在重大缺陷,应及时报告给企业的管理当局,管理当局应根据民间审计建议,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在监管中,会计师事务所还应及时对企业内控机制中的漏洞与问题进行揭露,比如因内部控制薄弱而造成的经济违法行为等。在揭露的同时,还应对各种消极因素及时提出予以制止和给予处罚的建议,情节严重者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2.加强民间审计与企业内审人员的沟通。作为民间审计一方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与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获取企业在内审中发现的、可能对外部审计和企业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倘若企业内审结果表明企业控制环境存在缺陷,内控机制的执行力较差,那么注册会计师则可以通过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和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来加强外部审计。因此,加强民间审计一方的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内审人员的沟通,能够有效促使注册会计师深入了解企业内控机制,以便更好地评价与提出改进建议。

3.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并非是指完全消除企业风险,而是尽量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或者尽量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争取将风险损失与风险指数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企业内控机制的实施情况与企业风险管理情况紧密相关。具体措施主要有:第一,不断完善包含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控体系,将企业的日常运营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内控机制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第二,编报“企业风险全面管理报告”,将企业风险充分揭露,并提出风险防范建议;第三,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内,树立风险管理文化,并将这种文化意识和理念渗透到企业的整个运营之中;第四,梳理企业主要业务流程中的主要风险控制点,全面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针对各个控制点建立与完善风险预警、分析、识别、评估、报告机制。总之,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努力实现企业长久稳定运行,立于不败之地。

4.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是着眼于系统规范的管理流程和管理理念,宏观、客观地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和有效性,查处企业管理中的不足和漏洞,提出改进方法,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目标。企业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并强调企业在内审过程中的执行力度,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强调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到责任到人,保障企业内审部门的高度独立,维护内审的权威性,扩大内部审计的工作范畴,从财务延伸到各部门。

5.完善内控的考核和评估。有的企业建立起内部控制系统后就固定不变了,其实企业的内控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经常地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新业务、新问题,这就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也要进行随时的改进和补充。聘请社会审计定期对企业的内控管理进行考核,可以第三者的身份客观地作出评价,适时找出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从而使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得到保障。

(作者为会计师、CPA)

参考文献

[1] 卿文洁.审计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路径选择[J].长沙: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3).

[2] 韩福权.浅析内控体系建设和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北京:现代商业,2010(17).

[3] 许贺文.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建设[J].兰州:财会研究,2012(12).

[4] 李晨光.新形势下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太原: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7).

[5] 吕珊姗,李怡恺.从企业文化谈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J].武汉:财政监督,2010(24).

[6] 杜颖,陈华峰.浅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J].沈阳: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作者:朱力

第4篇: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张 颖郑洪涛

【摘 要】 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制度为其目标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根据COSO 委员会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的四个目标,通过问卷调查,采用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发展阶段、资产规模、财务状况、管理的集权化程度、企业文化以及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是影响内部控制合规目标、报目标、经营目标有效性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合规目标和报告目标,内部控制有效性还受到内审机构运行效率和股权集中度因素的影响。而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主要受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两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内部控制 有效性 影响因素 调查问卷

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基本规范》),开创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新纪元。仿效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奥法案》),《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因此,内部

控制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实务界以及监管当局关注的焦点。那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现状如何?内部控制有效性取决于哪些因素?已有的文献大多为规范性研究,而现有的少量实证研究绝大多数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缺乏对内部控制总体的考察。本文主要探讨分析:(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在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四个方面的有效性;(2)法人治理结构、发展阶段、企业规模、财务状况四类因素对企业内部控制实现合规性目标、

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影响。本文采用李克特量表法(Likert scale),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总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

1992 年COSO 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于1994 年修订)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目的在于为获取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2004 年COSO 委员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简称ERM 框架),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转向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系方面,ERM 框架在原有三个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战略目标,指出战略目标与企业使命相关联并支撑其使命。我国《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由以上内部控制的定义可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源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定义如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对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内部控制为目标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越高,内部控制就越有效;反之,则无效。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度量

目前,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比较有限。从国外来看,萨奥法案颁布之后,美国学者开始关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他们以企业是否按照SEC 要求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materialweakness)作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判断标准。从国内来看,仅有程晓陵和王怀明(2008)以及郑

石桥等(2009)开展了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能笼统地加以评价,应该分别从内部控制对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四个目标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进行度量。本文借鉴SEC 的规定,从内部控制目标出发,提出合规目标内部控制、报告目标内部控制、经营目标内部控制、战略目标内部控制①。本文的研究属于探索研究(exploratory study),国内外较少有成熟的问卷设计可供借鉴。Michael(1988)认为李氏(Likertscaling)计量方法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调查时,采用五级量表制进行问卷调查②。借鉴Michael 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李克特五级制量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度量。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研究发现,法人治理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程晓陵和王怀明(2008)以我国116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年终股东大会出席率、管理层诚信与道德价值观念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控制力和董事会监事会会议频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并无显著影响;管理层风

险偏好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U 型关系;实际控制人为国有股东公司的企业,其财务报告质量显著于其他企业;董事会、监事会规模的扩大、设立审计委员会以及管理层对员工胜任能力的重视显著提升企业经营绩效;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显著加大企业违反法律法规的可能性,并且显著减低采取报告的可靠性。Doyle 等

(2006)选取779 家按照萨奥法案要求披露实质性漏洞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拥有比较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公司披露实质性漏洞的可能性越小。Krishnan(2005)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越高,拥有会计专业知识的委员越多,公司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概率越低。

法人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最高层。企业治理控制直接影响下层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的效果。良好的企业治理控制为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鉴于法人治理结构包括很多方面,本文选择比较重要的三个因素:股权集中度、实际控制人性质和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具有倒U 型关系。

H1b:当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控股公司时,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显著高于其他公司。 H1c: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越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高。

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Maijoor(2000)指出,企业发展阶段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选择。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成长发展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企业面临不同的外部竞争环境,具备不同的内部条件,因而会设定不同的经营目

标,在经营管理重点上也有所不同。Doyle 等(2006)研究发现,年轻的企业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中的实质性漏洞的概率更高。郑石桥等(2009)也发现,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更加重视控制环境和控制活动的建设。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当企业处在成熟期时,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Ge 和McVay(2005)发现,披露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概率与公司规模负相关。Doyle 等(2006)发现,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多存在于规模小的公司;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尤其如此。朱荣恩等(2004)等通过对152 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规模较大的企业,其内部会计控制效果要显著好于规模较小的企业。

笔者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水平。这是因为:首先,规模大的企业有足够的资源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以及维护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其次,任何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由于内部控制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在公司内推

广和复制,大规模企业可以获得规模经济,而小企业往往因为内控实施成本过高不得不放弃内控的应用。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对于规模大的企业,其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企业文化为组织内部人们提供了一组规则和标准,规定了应该采取和不应该采取的行为。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即对待风险的理念和处理方式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管理层持有错误的经营理念,并将其付之行动,那么无论企业制定多么严格的内部控制规范,都无济于事。程晓陵和王怀明(2008)研究发现,管理层诚信和职业道德与企业内部控制显著正相关。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建立良好风险管理文化的企业,其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企业的财务状况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Ge 和McVay(2005)发现,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和盈利能力负相关。Doyle 等(2006)的经验分析表明,存在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公司往往财务状况不佳;尤其是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多存在于财务状况差的公司。Franklin(2007)的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实质

性漏洞的公司往往累计盈利能力较低,负债程度较高。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具有良好财务状况的企业,其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三、研究设计和检验结果

(一)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决定因素展开分析。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调查。根据ERM 框架界定的内部控制四个目标,分别对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战略目标的达成进行调查。第二部分是关于股权集中度、实际控制人性质、审计机构的有效性、发展阶段、企业规模、企业文化和财务状况的调查。对于股权集中度,本文以第一大股东与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的差额进行表示。实际控制人的性质包括国有控股、民营控股、外资控股和其他,本文将其设置为虚拟变量。企业发展阶段包括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设置为虚拟变量。财务状况选取投资收益率(ROE)和资产负债率指标。审计机构的有效性与企业文化采用李克特5 级制量表。5 表示审计机构工作非常有效或企业文化非常重视风险,1 表示审计机构无效、形同虚设或企业文化非常漠视风险,2 至4 位于它们之间。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 所示。

第5篇:浅谈企业内部有效沟通的障碍分析

目录

提纲„„„„„„„„„„„„„„„„„„„„„„„„„„„1 中英文摘要„„„„„„„„„„„„„„„„„„„„„„„„2 绪论„„„„„„„„„„„„„„„„„„„„„„„„„„„4 正文部分„„„„„„„„„„„„„„„„„„„„„„„„„5

一、企业内部有效沟通的概述„„„„„„„„„„„„„„„„5

(一)企业内部有效沟通的含义„„„„„„„„„„„„„„„5

(二)企业内部有效沟通的特征„„„„„„„„„„„„„„„5

(三)企业内部有效沟通的作用„„„„„„„„„„„„„„„6

二、企业内部有效沟通障碍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形成原因„„„„„8

(一)企业内部有效沟通障碍带来的不利影响„„„„„„„„„.8

(二)产生有效沟通障碍的主观原因„„„„„„„„„„„„„10

(三)产生有效沟通障碍的客观原因„„„„„„„„„„„„„12

三、如何实现企业良好内部有效沟通机制„„„„„„„„„„„13

(一)改善沟通环境„„„„„„„„„„„„„„„„„„„„13

(二)沟通制度化 、规范化„„„„„„„„„„„„„„„„„14

(三)沟通具有信息化„„„„„„„„„„„„„„„„„„„15

(四)沟通具有情感、倾听„„„„„„„„„„„„„„„„„.15

(五)沟通具有双向性„„„„„„„„„„„„„„„„„„„17 结论„„„„„„„„„„„„„„„„„„„„„„„„„„.18 参考文献„„„„„„„„„„„„„„„„„„„„„„„„.20

提纲

一、绪论

二、正文部分

(一)企业内部有效沟通的概述

1、企业内部有效沟通的含义

2、企业内部有效沟通的特征

3、企业内部有效沟通的作用

(二)企业内部有效沟通障碍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形成原因

1、企业内部有效沟通障碍带来的不利影响

2、产生有效沟通障碍的主观原因

3、产生有效沟通障碍的客观原因

(三)如何实现企业良好内部有效沟通机制

1、改善沟通环境

2、沟通制度化 、规范化

3、沟通具有信息化

4、沟通具有情感、倾听

5、沟通具有双向性

三、结论

四、参考文献

企业内部有效沟通的障碍分析

摘要

沟通不良几乎是每个企业都存在的老毛病,企业的机构越是复杂,沟通越是困难。往往基层的许多建设性意见未及反馈至高层决策者,便已被层层扼杀;基层员工的工作流程在流转过程中总会因为某位管理者外出或没看到而停滞不前。同时,在沟通过程中,高层决策的传达,也无法以原貌展现在所有人员之前;高层和员工之间似乎永远都有一堵墙,无法顺畅沟通。企业的实施都离不开有效的沟通,由于沟通受外界环境等因素影响,所以使得沟通这一重要的企业活动变得更为困难,沟通的有效性甚至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绩效,因此现代企业研究有效沟通显得极具价值。只有明白有效沟通的重要意义,消除沟通障碍,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才能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管理效能,激励企业所有工作人员同心协力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努力。本文概述了管理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沟通障碍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企业 沟通 障碍 有效沟通

Abstract

Poor communication is almost every enterprise exists the old problems, enterprise institution is more complex, more difficult to communicate. Often the roots of many of the constructive opinion not feedback to the top decision makers, had been in layers of strangulation; grass-roots staff flow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er always because of some managers go out or do not see but remain stagnant.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high decision to convey, nor to the original show in all personnel before; high-rise between employees and seems to always have a wall, unable to smooth communi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terprise cannot leav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he communication b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so that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business activity to become more difficult,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terprise, so the research o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modern enterprise is very useful. On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o eliminate barriers to communication, master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necessary for enterprises, to create a good working atmosphere,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ncentive enterprise all staff unite in a concerted effort to business goal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mmunication barrier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 :Enterprise Communicate Obstacl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绪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内部的专业分工愈加精细,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无不需要充分的沟通,互通信息,互相理解,互相配合,所以,有效沟通愈加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在管理理论中,沟通是管理工作的基础。沟通是将我们的观念、想法、意见和感觉传达给他人;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感情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沟通,就好比血液循环于生命有机体,血液向有机体细胞提供氧气;没有氧气,细胞就将技能失常乃至死亡。类似地,沟通则确保组织内的各部门、各个人等获得工作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并且增进同事们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缺乏必要的有效沟通,组织内各部门、各个人的工作将发生混乱,这样整个组织的运转也会发生故障。如在企业中,管理者可以通过沟通把上级的规定﹑指令传达下去,员工的绩效、生活困难以及对企业管理现状的不满等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沟通渠道反馈到管理层。作为企业的管理层,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协调员工的行为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依赖于权力,而是依赖于有效的沟通。企业管理工作能否达到满意的效果关键在于企业管理者的有效沟通。有效的沟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增进彼此的了解,消除误解、隔阂和猜忌,增强团队的战斗力,提高员工的士气,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能够使上下级之间迅速准确的了解必要的信息,激励企业所有工作人员同心协力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努力。

一、企业内部有效沟通的概述

(一)企业内部有效沟通的含义

有效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1、有效沟通的三大要素 (1)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2)达成一致

(3)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2、有效沟通的三行为

要形成双向的沟通,必然包含说、听、问三种行为。

(二)企业内部有效沟通的特征

1、准确清晰

沟通是信息互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准确度和清晰度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希望接受准确又简单的指示,一旦信息传递失真或者信息过于琐碎,员工不能及时准确的从中了解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那么这样的沟通也就成了无效沟通,也会因此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

2、双向、多层面沟通

似乎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每一次跟下属员工沟通都需要浪费一定的精力,不厌其烦的向下属发布命令,可结果仍是效率不高,这到底是为何?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因为管理者忽略了下属对信息或工作任务的意见和反馈,这种单向的沟通模式不仅

不利于企业上下级的沟通,也严重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的沟通应该是双向的、多层面的,应该在企业内部提倡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互相沟通,让每个员工对企业的管理拥有发言权,这能够使员工感受到管理层对员工的重视,进而有利于上下级、同级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扫清了信息沟通的障碍。

3、高效的沟通

沟通是处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重要工具,如果沟通效率过低就无法及时合理的对内部矛盾进行处理,。提高沟通的效率关键在于明确管理中的主要矛盾,也就是需要抓住沟通的方向和目标,对症下药才能避免沟通的盲目性和低效;提高沟通效率还可以通过开放式的沟通来实现,所谓开放式的沟通即是指没有固定模式的沟通,沟通既可以是从上到下的,也可以是从下到上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管理过程运用网络手段的企业越来越多,管理层可以通过网络向所有员工发布企业的最新政策,还可以就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员工在网上进行交流,在网络高速运转的情节下就能提高沟通的效率,节省了需要沟通来解决问题需要的时间,沟通的作用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企业内部有效沟通的作用

1、沟通的目的决定了沟通的首要作用

信息的传递和管理过程中矛盾的解决。企业的经营过程需要多种多样的媒介和载体,而沟通正是信息传递和解决矛盾所需要的最主要的媒介之一。

2、沟通能够让企业员工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

德鲁克给管理下过这样的定义:管理就是确定组织的宗旨与使命,并激励员工去实现它。这里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企业的目标首先就是让员工了解企业的使命和目标,使员工对企业的宗旨的认识和管理者的认识相一致,这就需要有效的沟通来充当上下级之间信息互通的桥梁。

3、激励员工间、部门间紧密合作

这一点从德鲁克给管理下的定义中不难看出,作为一个整体的企业组织,组织中各部门间、员工之间的融洽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怎样让部门间、员工之间相互交流紧密合作是企业管理层需要进行沟通管理的问题之一,解决这样的问题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给所有的员工指定较明确的工作目标,把企业的总体目标层层分解,具体分配到每个员工,使员工的目标同本企业本部门的目标紧密相连,让员工意识到自己将要完成的工作对企业的整体目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员工能够在这样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样就能激励员工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企业的目标而相互合作努力工作。

4、沟通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一个讲团结有凝聚力的团队才是有生命力的团队,作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凝聚力是其运转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凝聚力强的公司能够让员工乐意为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也容易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那么,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应该从那几方面入手呢?

第一,鼓励员工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员工之间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意见相左或由领导者管理不当导致产生矛盾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待这样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员工主动的进行交流,抱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来沟通工作上的矛盾,这样就有利于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团结。第二,可以采取群策群力的决策模式。公司在决策时最大程度的听取员工的不同意见,鼓励员工畅所欲言,对企业的管理及发展上存在的问题,甚至管理者的缺点都可以提出建议,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主人翁应有的责任和权利,激发员工爱厂如爱家的思想,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企业内部有效沟通障碍导致的不利影响及形成原因

企业内部的沟通障碍将严重制约着企业的高速发展。通过了解有效沟通障碍带来的不利影响,了解分析有效沟通障碍的形成原因。

(一)企业内部有效沟通障碍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一些企业中,我们时常会看见某些部门员工之间,除了上下班打招呼外,一旦进入到工作状态几乎就没有了任何形式上的往来。甚至有时候,许多人即便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也没有和领导进行有效沟通。正是因为这种沟通不良,从而间接导致了企业利益受损。 “大事无讨论,小事无商量”,盲目干活的结果,不仅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而且还会让我们自身感觉到工作的吃力。因为有了问题无法沟通,单凭我们一个人在那里绞尽脑汁,那么很快我们就会讨厌甚至厌倦手头的工作,而且完成的事情也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

某企业研发部林经理才进公司不到一年,工作便频频受到老板的

好评。不管是他个人的专业能力或工作绩效,也都受到周围同事的肯定。但是最近这些日子,该企业的老总却发现这位林经理几乎每天加班。而且常常都是在大晚上收到他发送的邮件,第二天早上又会在7点多收到他的另一封邮件。下班时林经理最晚离开,上班时第一个到,每天都是如此。在这种大的企业里,加班当然是正常的事,再说加班也正说明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认真的。但是,让人感觉奇怪的是,即使在工作量吃紧的时候,这位林经理的下属似乎都准时走,很少跟着他留下来。平常也难得见到林经理和他的部属或是同级主管进行互动。

于是,老板找来了林经理,并且质问他是否是目前的工作出现了瓶颈。林经理听后,诺诺的承认了目前项目的难度。老板说: “既然你已经发现了难度,为什么不跟我沟通呢?这样大家一起想办法,事情总是会得到尽快解决的吗,这比你一个人天天加班加点的弄,还没弄出头绪要强多了。”林经理听完后,便回到了办公室召集了大家研讨这个项目,果然,自己老是想不通的一个问题,经旁人一点拨,很快就得到了解决。林经理心里默默地想,下次再也不单打独斗了,这也够折腾自己的了。

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相互对事物的理解。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寓意就是说明了大家的力量是强大的。而通过有效地传达信息给对方,不仅仅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加简单化,而且通过双向的互动过程,相互间也能够很快找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以便更快地解决好出现的问题。

在公司中,我们会看到有些管理者总是一个劲儿地自己忙碌,下属都不太知道他在忙什么,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公司是大家共同来营造的,尤其对那些采用隔间与分离的办公室的公司,作为一名管理者,你应该要弥补这个问题,常常出来走动走动,和员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哪怕是几分钟,对你们公司和你的下属都会有菲常大的影响。 一般说来,沟通不到位看上去都是团队成员之间缺乏联系、遇事想当然造成的,属于个体之间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显露出的是团队内部的管理不善和领导不当。遇到问题之后,一定不要闷在心里,要和同事领导有效的沟通,这样你才能圆满地完成任务。我们-定要明白,只有开诚布公地交流和沟通,才是团队合作中最重要的环节。

(二)产生有效沟通障碍的主观原因

1、上下级之间相互不信任

由于上下级之间的不信任,使得各自的信息得不到流通,如此则会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更别谈什么有效沟通了。所以,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可以说是沟通主管障碍的首要原因。主管人员和下级之间相互不信任所产生的障碍。这主要是由于主管人员考虑不周,伤害了员工的自尊心或决策错误造成的,而相互不信任则会影响有效沟通的顺利进行。有效的沟通要以相互信任为前提,这样,才能使向上反映的情况得到重视,向下传达的决策迅速实施。管理者在进行信息沟通时,应该不带成见的听取意见,鼓励下级充分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做到思想和感情上的真正沟通,才能接收到全面可靠的情报,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与决策。

2、对信息的态度不同

使有些员工和主管人员忽视对自己不重要的信息,而只重视和关心与他们物质利益有关的信息。 由于对信息的重视重读不一样,所以在信息的传递和理解上会有偏差,从而影响有效沟通的实现。

3、逐层传达同一条信息时,往往会受到个人的记忆、思维能力的影响,从而降低信息沟通的效率

如果在传递信息时,只是从口同传递的话,便会影响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宠儿造成沟通障碍。

4、个人的性格、态度等个人意识的差别

这些使得信息在沟通过程中受个人的主观心理因素的制约。对信息的态度不同。这使得主管人员和员工都容易忽视对自己不重要的或者是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信息,而不管这些信息是否和组织目标、管理决策等相关,而只重视和关心符合自己需要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这种因知觉选择性所造成的障碍会导致信息歪曲、失真,影响信息沟通的顺利进行

5、下级人员对上级或同级的畏惧感

由于惧怕与上级交流,沟通,也会使得沟通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者的畏惧感以及个人心理素质也会造成沟通障碍。在管理实践中,信息沟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上级与上级、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全面有效的合作。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合作往往会因下属的恐惧心理以及沟通双方的个人心理素质而形成障碍。一方面,如果主管过分威严,咄咄逼人,给人造成难以接近的印象,或者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同情心,

不愿体恤下情,都容易造成下级人员的恐惧心理,影响信息沟通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下级不良的心理素质也是造成沟通障碍的因素。

(三)产生有效沟通障碍的客观原因

1、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如果在经验水平和知识结构上等方面差距过大,也会产生沟通障碍

因为双方在经验和知识水平上差距比较大,所以沟通起来,双方会觉得没有话题,无从谈起,长此下去,内部之间的信息就得不到传递,工作氛围也会受到影响。

2、组织机构过于复杂,信息传递路线过长

这样会使信息容易失真而且浪费时间这是由于组织机构所造成的障碍。组织机构不完善带来的障碍。组织机构过于庞大,管理层次太多,信息从最高决策层传递到下级基层单位,需要经过烦琐的程序,中间过程会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而产生信息失真,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信息传达的及时性,降低工作效率。据有的学者统计,如果一个信息在高层管理者那里的正确性是100%,到了信息的接受者手里可能只剩下20%的正确性。这是因为,在进行这种信息沟通时,各级主管部门都会花时间把接受到的信息自己甄别,一层一层的过滤,然后有可能将断章取义的信息上报。此外,在甄选过程中,还掺杂了大量的主观因素,尤其是当发送的信息涉及到传递者本身时,往往会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信息失真。这种情况也会使信息的提供者畏而却步,不愿提供关键的信息。因此,如果组织机构臃肿,机构设置不合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形成多头领导,或

因人设事,人浮于事,就会给沟通双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沟通的进行。

三、如何实现良好企业内部沟通机制

企业在沟通过程中的面临的主要障碍,充分了解了这些障碍,我们就能较好把握如何在企业创造一种有效的沟通氛围,使企业的沟通达到理想的境界。

(一)改善沟通环境,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真正的交流只能在所有员工之间有活跃的双向交流气氛时才能出现。如果管理者真正要和员工建立亲密关系并使他们热诚工作,那他们就应该从办公室中走出来,抱着真诚的愿望和他们相互交流,并且要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著名的美国微软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能够迅速崛起,独占软件产业的鳌头,他们在管理中坚持有效沟通不能不说是一条关键的成功经验。比尔。盖茨深深懂得,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虽说竞争的焦点集中在技术创新,但是制胜的关键却是人。他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沟通方法,如建立起以工作为乐的价值观和奋力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并且领导者带头身体力行,使这种企业文化通过上行下效成为对企业员工的一种无声的鞭策和激励;通过建立电子邮件系统、办公室、停车场的无等级安排等等,实行民主化和柔性沟通管理,使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可以实现方便的随时随地的交流与沟通,充分营造一种尽可能宽松从而使员工心情舒畅的投入工作的氛围。

(二)沟通要形成一种制度化、规范化

在企业内部要有一个沟通的规范,也就是说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格式,什么样的语言要有一个规范,这样就不会产生因不同的沟通方式之间产生信息差别。其中合理化建议就需要形成一种制度,让其成为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企业内部沟通渠道,使广大员工能够直接参与管理,下情上达,与管理者保持实质性的沟通,使企业内部的各种意见能够以公开、正面、肯定的形式表达或宣泄出来,从而具有“保险阀”的功能,提高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管理现状的不满是沟通的黄金时机。一般地,在企业暂时没有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时,员工的不满情绪堆积到一定程度,他们将会用辞职来发泄他们的不满,这样的结果对于员工、对于企业都将是巨大的损失。就像一个气球,如果里面的气你不放掉它,那么你把它装在你的口袋里是不可行的。同样的道理,如果员工的心里装满了怨气,你不想方法让他把不满说出来,发泄掉那股怨气,你就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若员工在离开公司之时,才将对企业的不满以及企业存在的不足诉说出来,那将说明企业在管理中是有问题的。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员工敢于把自己不满说出来。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你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管理者,也需要借助他人的智慧来帮助你做好管理工作。在某一方面,可能你的员工比你做的更加优秀提出的建议更具有可行性,而在此时如果你对他们的建议不加理睬不加重视,这不仅会造成管理者在制定企业战略决策时不加全面完善,更加会挫伤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管理者善于

让员工讲出来,对他们所说的经过深思熟虑后进行有效地处理。那么作为领导者该如何处理员工的抱怨呢? 首先.要乐于接受抱怨。作为管理者,只要员工愿意在你面前尽情地发泄抱怨,你的工作就已经完成了一半,因为你已经成功地获得了他的信任。其次.要去探究抱怨的产生原因,以此来对症下药。最后.注意使用适当的沟通手段。沟通手段的选择对于沟通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三)沟通要具有信息化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沟通机制的创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司内部的人员既可以选择在局域网的OA上发布信息、讨论专业问题,也可以越级向上司发送电子邮件以征询意见,更可以通过企业OICQ、MSN的聊天途径与同事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甚至文件的传送也无须离开座位。企业应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有了基于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的沟通平台,就忽略或否定了原有的传统的沟通机制的有效性。

(四)沟通具有情感和倾听

与员工的进行情感交流,积极地倾听员工的心声,人的思想影响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越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就越高。要使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率增强,那么对员工的感情投入就是必要的。人是感情动物,感情的积淀是增进企业与员工的凝聚力有效手段。如果员工在思想出现了问题,那么他会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不能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甚至会故意做出破坏行为。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不仅有利于解决矛盾和统一思想,

而且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企业要注重与员工开展情感交流,做到以诚相待、互敬互爱,消除沟通的障碍,通过进行思想沟通聆听他们的心声,并给予耐心开导和各方面的关怀、支持、努力解决员工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以此促进和谐沟通的实现。

情感的沟通方式很多,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全体员工在轻松的环境中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创造出最大值的经济效益。而倾听,使情感沟通的交谊舞跳得更加令人满意。

管理者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要做到

1、作为倾听者一定要有开阔的胸怀,容人的度量,要抛弃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认真地、积极地听取员工的观点和意见。在倾听员工心声之时,还要学会约束、控制自己的言行。

2、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你的员工,以信任的方式做好倾听者。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沟通,需要的是一种真诚和一种信任。作为管理者在你的员工向你诉说之时,要真诚的对待他们,做他们的好朋友和最亲密的人,得到他们的信任,再以朋友的身份来开展倾听工作,这样才能把倾听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3、在与员工交谈时,注意力要集中在你的员工的身上,全神贯注地听取他的诉说。当他向你倾诉时,不要左顾右盼把他作为你的焦点,尤其眼神不要游离,眼睛是我们心与心交流的桥梁。

4、当倾诉者正在诉说时不要打断他。即使在他暂时无法用适当的词语来表达他所想表达的意思之时,你也不要找词语来替代他所想

表达的思想,那样很可能会使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生变化,使你对他所表达的内容曲解。沟通的目的就是要达到理解的一致性。

5、不要去预先猜想倾诉者正在说的内容。一个好的倾听者是从他所说的内容中去理解他所要表达的观点以及理解他们的员工究竟想说些什么,是给企业提建议,还是对某人存在不满,还是对自己的薪酬不满等。

6、换个角度去倾听。在员工表述自己的想法之时,可能会有一些看法与企业的利益或是管理层的观点相违背。这时不要急于与员工争论,而应该认真地分析他的看法是从何而得来的,考虑是不是其他的员工也有类似的看法,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情况,领导者不妨设身处地地站在员工的立场,换个角度,为员工着想,这样做很可能会发现一些自己之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得出意外的收获。

(五)沟通要具有双向性

加强企业内部的沟通管理,一定不能忽视沟通的双向性。作为管理者,应该要有主动与下属沟通的胸怀;作为下属也应该积极与管理者沟通,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大家都真诚的沟通,双方密切配合,那么我们的企业才可能发展的更好更快更强!企业应注重沟通反馈机制的建立。没有反馈的沟通不是一个完整的沟通,完整的沟通必然具备完善的反馈机制。因为单向的传递容易导致信息失真,从而使沟通的效果会大大降低。反馈机制的建立需要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的共同努力。信息发送者在发送信息的同时应该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鼓励接受者提供反馈信息,并注意观察接受者在接到信息后的反应

和行动,这些都有可能隐藏着重要的反馈信息。而信息接受者必须把握他们在信息反馈中的主体地位,排除一些心理干扰和可能的权力威慑,客观准确的做出信息反馈。总之,在企业中应该设法使自上而下的沟通和自下而上的沟通达到平衡,建立完善的双向交流机制,使企业真正的实现卓越成效的沟通。

由于诸多影响因素的存在,完美的沟通目标是可望不可及的,然而,有效的沟通可以通过对信任和准确的认识,有相互交流的意愿,高层管理者的接纳以及自下而上的沟通要求来实现。当然,由于人类本身固有的因素使信息失真不可能彻底解除,使得信息接收者得到的意义与发送者的本意可能相似也可能不同。而正是这种现实决定着个体的工作绩效、动机水平以及工作满意度。所以,在正式组织中要重视沟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共享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只有更好地利用沟通才能使组织中的不同个体达成一致。

综上所述,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管理者应该把沟通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加以重视,了解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和有效沟通的意义,掌握有效沟通的必要技巧,让你的员工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心中的不满,在不满中提升企业的管理。企业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所以现代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善于沟通和敢于去沟通的管理者。管理者最重要的功能是把企业构想、使命、期望与绩效等信息准确地传递到职工 ,并指引和带领他们完成目标。除了组织、策划、计划、控制以外 ,还需要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对部下施加一种影响力 ,使他们不仅心甘情愿地服从 ,而且乐于工作 ,为实现本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总之,在所有的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仅能传递意义,还对其加以理解并让各方达到共识。在企业实际管理中,有效沟通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是有必要的。对每个管理者来说,熟练掌握了各种沟通技巧,就能够在同所有员工的交流中游刃有余,就能够有效的激励员工为企业努力的工作,创造更高的价值。只有双方真诚的沟通,才能使管理者和员工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各尽其能,企业效益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代义国,公司用人方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 [2]艾理生,赢在激励[M],地震出版社,2006年5月 [3]王志兵,赢在激励[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7月 [4]陈进.是论企业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市场周刊,2009,(2) [5]丁岳枫,刘小平.《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及策略》[J].《商业探究》

[6]http://baike.baidu.com/view/581207.htm#1 [7]http://wenku.baidu.com/view/565ee108f78a6529647d53ad.html

第6篇: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

摘要: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关系到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企业为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必须要建立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企业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有关企业管理制度中,都应具体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论,接着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最后研究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实施;实施有效性

1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论

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两者共同为企业内部的良好运作保驾护航。

一个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促使企业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避免或降低经营风险,科学、合理地使用资源,顺利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不少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控制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其原因是复杂的,这里既有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缺陷,也有人的素质因素,我们必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逐步完善。

2 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2.1 控制环境薄弱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决定着内部控制的结构与规则,包括最高管理层的完整性、道德观念、能力、管理哲学、经营风格和董事会的关注、指导等。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薄弱,主要表现为: (1)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完善,内控组织虚位。由于组织结构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产生了大量“内耗”,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2)企业制度不健全。一是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三是企业制度不全面,没有针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顾此失彼现象严重。(3)人员素质较低、诚信度不足。(4)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许多企业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实现了总经理负责制,而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建立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没有全面行使其应有的职权,履行其应有的职责,无法真正起到约束经营者日常行为、保护股东利益的作用。

2.3 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其形成的效益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来。而且建立内部控制体系需要设置众多岗位,制定大量规章制度,增加办事环节和程序。所以有的企业认为加强内部控制,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影响办事效率,甚至认为这是对本企业人员的不信任,容易产生内部矛盾等。

3 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有效性的措施

3.1 建立科学完整的控制程序

控制程序,它是管理部门为实现其特定控制目的而建立的业务处理的工作步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大主要措施:首先是要提高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人作为企业的主体,作为企业各项政策的执行者,应该最先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这是提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首要条件,只有企业各级人员认识上得到了提高,企业各个业务部门或成员才能真正的贯彻企业的各项制度,只有提高认识,才能增强自觉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其次是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构筑良好的内控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企业的整个资源,及时提供各方面所需的会计、管理信息,可以使企业管理者掌权企业的运营状况,以便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

3.2 内控人员具有胜任其职责的能力与品行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再完善,若没有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内部控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企业负责人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是关键。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本身也具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企业最高领导人控制的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的人为控制。因此,提高企业负责人自觉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识更为重要。

3.3 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个人的表现和业绩。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人员,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企业应面向人才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合理配置企业人力资源,形成任人唯贤、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因此,企业应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学习教育,从知识、技能到职业道德,经营理念等方面,提高其素质,逐步形成学习型企业,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3.4 重视对各单位内部控制的实务指导

内部控制理论也早已超出早期以核对账簿、账簿记录与财产的一致性以及会计报表数据可靠性为内容的思想范畴,而进入了多元化控制阶段。企业建立了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和相互协调的内部控制制度后还要考虑到解决内部控制的实务运用问题,以确保制度的顺利实施。尤其是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实务运用的指导显出了必要性,如果缺乏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一些必要了解和操作的熟练性,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内部控制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些处理系统第一手的基础数据仍然是靠人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机基础培训的基础上,也对每个信息系统的具体操作进行业务培训,确保不会因为基础信息的不正确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

3.5 强化外部监督

发挥财政、税务、审计等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检查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评价;形成行之有效的外部监督合力,以杜绝企业管理者利用职权对设置或实施的内部控制不予理睬、形同虚设的情况,推动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3.6 控制标准要明确

考核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必须有明确的衡量质量和业绩的标准。内部控制标准,可以在业务预算、工作计划、技术手册中予以规定;每项经营业务的标准,都应书面成文,并把它交给负责实施的人员;具体的内部控制标准可以单独制定,也可以把他们并人各项经营业务的标准中去。

3.7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会计人员处理业务必须依据事前授权分责的权限行事;二是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必须实行双签有效的“四眼”原则,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三是对于不相容职务必须进行分离。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竞争的深度和广度将成倍增长,所面临的竞争程度也将更加激烈。面对这种无法回避的现实,我国企业要想在世界市场中站住脚并求得发展,就必须在技术和管理两方面下功夫,迎头赶上。管理方面,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基础工作,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提升企业管理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籍树东.论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及启示[J].商业会计,2007,(03).

[2]陈容.试论企业内部控制[J].市场周刊.新物流 ,2006,(07).

[3]徐鲭.谈强化企业内部控制[J].中国市场, 2006,(28).

[4]牟善忠.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7,(07).

[5]朱海.企业内部控制之道[J].中小企业科技, 2006,(10).

第7篇:简析内部控制的几个易于混淆的概念:风险、缺陷、有效性

审计部

钟静

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过程中,最常听到的概念不外乎风险、缺陷、有效性等等,这三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关系,他们相同吗?是否有风险有一定有缺陷,有缺陷就一定控制无效?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对这几个常用概念进行比较,探讨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一、风险

广义的风险是指偏离目标的不确定性,包括可能产生好的有利因素的可能性也包括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内部控制活动中的风险大多是指狭义的风险,即导致偏离组织目标、给组织带来合规、荣誉或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的几个理解要点:

1、 可能性:并非一定要实际发生。有些事件现在没有实际发生过,不表示不存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内部控制中通过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发生后的影响程度两个维度来衡量风险,即风险量化。

2、 一旦发生会产生不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后果或损失:如果一项工作通过操作人员的管理可以超额完成组织目标、带来增值,一般不在内部控制活动中归入风险。

3、 风险和环境有关,和具体每个人做的好坏无关,风险是固有的,一项活动他存在的风险与活动中涉及的环节和流程有关,但与每个操作者是否严格遵守制度无关,也就是说,没有严格执行制度不是风险。

二、缺陷

内部控制中的缺陷是指内部控制过程存在的缺点或不足,这种缺点或不足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评价正是要找出内控的缺陷,不断提高为内控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COSO-IC(1992)和COSO-RM(2004)对控制缺陷下的定义:“已经察觉的、潜在的或实际的缺点,抑或通过强化措施能够带来目标实现更大可能性的机会。” 缺陷的几个理解要点:

1、 缺陷和控制相关,有没有控制、控制执行得怎么样都涉及缺陷。

2、 缺陷的存在使得无法实现控制目标,也就是说不足或缺点达到一定的程度,对实现控制目标构成影响时才称之为缺陷。在内部控制中,对缺陷的认定有明确的标准,例如穿行测试中一个控制点的样本中失败率达到一定水平之上则该控制点被认定为失效,对于失效的控制点就可认为是一个缺陷。

三、有效性

有效性是用来评价内部控制手段对于提高组织实现目标的作用,能够基本保证目标的实现称之为有效。当控制中存在重要、重大缺陷导致组织可能遭受严重经济或声誉损失、对实现控制目标造成严重影响的称之为无效。

我国的《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根据缺陷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的可能性大小将缺陷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将“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的缺陷界定为重大缺陷、将“严重程度和经济后果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 的缺陷界定为重要缺陷;将“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缺陷”界定为一般缺陷。

在做内控穿行测试时,根据样本量的符合程度,内控人员也会对每个控制点得出有效、基本有效和失效的结论,但这个有效和有效性的概念不同,它用来描述这个控制活动在实际中有多大程度被遵循,而代表不了整体业务条线控制是否有效、是否能够不偏离控制目标。 有效性的几个理解要点:

1、 缺陷不等于无效。内控评价中内控无效有清晰的界定和标准,只有发现控制活动中存在有重大或重要缺陷,可能会导致组织控制目标偏离的情况下,控制活动才称为无效。

2、 个别控制点无效不等于整体控制无效。整体条线的有效性要看测试过程中是否发现有会导致组织严重偏离目标的重要或重大缺陷,即使有时个别控制点失效,但由于该控制点所控制的风险固有风险较小或者同时存在其他的控制活动对该风险进行控制等原因而不会对整体目标构成重大影响,我们也不会将其认定为控制无效。

3、 有效不意味着没有问题、也不意味着未来不会发生问题。内控评价是对一段时期内部控制的运行进行的评价,通过选取一定的样本进行穿行测试的方法进行验证,也许有些控制设计有缺陷,也许有些控制执行不到位,但当这些问题没有被发现产生实质性违规、舞弊、重大损失等构成重要或重大风险因素时,不会被认定为无效,但会作为一般缺陷在评价报告中提出,并要求进一步整改,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

四、如何运用这几个概念和识别技术做好内控评价

风险、缺陷和有效性这三个重要概念贯穿于整个内控评价工作,是内控人员必须明确和进行专业识别的,也是内控人员交流和取得共识的基本前提。

1、 内控人员必须加强专业学习,统一认识,规范内控语言。

2、 识别风险是内控评价的开始,通过调查、访谈、测试发现缺陷是内控评价的主要方法,得出有效性结论是内控的目标,三者相辅相成,层层推进。

3、 通过流程梳理和访谈工作形成的风险库可以作为业务条线评价的基础,简化每次评价工作,提高效率;通过对不同时期样本的测试和检查,可以对评价期间存在的设计和执行缺陷进行识别,并有利于进一步整改和完善;根据发现的内控缺陷评价整体内控的有效性,检查内控系统的运行效果和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帮助。

4、 内控评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经营活动的调整,业务面临的风险也不是一成不变、固有风险评分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控制过程中的缺陷会因整改的落实而发生减少或改变,也会因环境和政策的变化而转移,这些情况都需要内控人员保持对公司内、外部政策的深入理解和经营活动的高度敏感,以专业的态度去识别风险、找出缺陷、推动整改、帮助公司各业务条线合规、有效运营,让内控评价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为实现企业战略保驾护航。

第8篇: 内部质量控制措施实施的有效性评价报告

我站按照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内部质量控制措施有所增加,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保证内部质量控制措施对监测质量起到监督保证作用,现对本以来内部质量控制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实施的有效性作如下评价:

一、 内部质控考核保证监测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标准溶液的比对实验是我站近年来一直坚持实施的质控措施,每年初即由综质室制订出标准比对计划,上下半年各进行一次,旨在使各分析项目使用的标准溶液溯源至国家有证标准物质。对监测频次高的项目还增加了随机考核,即在样品分析的同时增加一份标准样品,与样品同时分析同时上报检测结果。因此对标准溶液的准确性起到了动态管理的效果。从今年标准比对完成情况看,标准溶液的准确性对保证监测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的标准比对主要是6月份省站上岗证考试的自考认定,包括了所有持证项目,全部进行了标准样品考核。

二、 实验室内自控加强监督,增加手段

实验室内质控主要是每月的地表水、14个城市排污口和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以及酸雨检测的质控措施较齐全。中心室平行样、密码样和加标回收率的总数大于测定样品总数的20%,仪器室平行样数达标,As、Se的质控措施齐全,但Cu、Zn、Pb、Cd、Fe、Mn几个项目的加标回收率数量不够。

从自控措施完成情况来看,对保证一批样品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诸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对于地表水中浓度较低甚至在检出限以下的项目,既使使用密码质控样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鉴于此,对此类项目的样品增加密码加标的手段。

三、 密码加标措施确保了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质管组的专家到我站进行质量巡检时,曾对我站的质量控制措施提出了需要增加密码加标样品的建议。我站在地表水监测、验收监测、投诉监测和在线监测仪器与实验室监测比对实验中增加了密码加标样品的频次,确保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和可靠性,较好地解决了客户的投诉事件,为在线监测仪器验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四、 现场监测质控加大力度

现场监测的质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监督监测室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现场样品采集了现场平行样和现场空白样。此举对保证采样容器的清洁、杜绝采样过程中可能的交叉污染和现场使用化学固定剂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出现问题的样品有可追溯性。 要坚持上述质控手段的落实,对污染纠纷监测和专项行动样品监测要加大质控力度,对现场监测的项目增加现场考核和随机考核的频次。

第 1 页 共 2 页

五、 能力验证计划考验人员的监测技术能力

几年来,我站先后参加了CNAS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共次,分别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样研究所的CNAL T0215水中COD、挥发酚、总磷、总氮的监测;中实国金的CNAL T0231水中钙、镁、总硬度、氯离子、硫酸根的监测。各项监测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CNAL T009

2、CNAL T0215的监测结果受到了CNAL的通报表扬;CNAL T0231的监测只有氯离子出现了ZW离群,其他各项指标的监测结果均在1倍标准差以内。对于氯离子的ZW离群,我们和中实国金的技术专家进行了交流和沟通,分析了产生离群的原因,写出了整改报告,得到了技术专家的认可。通过样品复核,取得了满意的结果。2008年7月份报名参加了中实国金的NIL T0164和NIL T0165的能力验证计划,结果全部满意。

六、 自动监测系统质控贵在坚持

水质自动监测站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水质自动监测站管理办法的要求,质控措施齐全,效果明显,在参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质控考核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继续坚持。刚装机的总磷、总氮两个项目,一旦正式向国家环保总局上报数据,即要与其它项目一样进行质控比对。

空气自动监测站每周对检测仪器进行巡检,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检测仪器进行校零校标,每年对PM10的测定进行标准膜比对的质控措施实施有效,贵在坚持。以往空气自动监测的质控仅停留在自控上,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的空气中二氧化硫的质控考核中,空气自动监测室的技术人员得到了一定的锻炼。通过质控考核,空气自动监测室对使用标气的质量也有了直观的认识,只有和我们校准仪器同样的来源的标气才可以使用。

环境监测中心站 二○○九年一月十一日

第 2 页 共 2 页

第9篇:浅谈加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途径

【摘 要】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标志,是保证医院实现经营目标,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降低营运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减少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防范经济犯罪,规范会计行为,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医院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介绍了加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院;内部控制

一、收入控制

1.岗位控制

岗位控制是建立收入管理制度、按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设置岗位。例如,票据保管与使用不能由同一人担任,收费员使用行政事业性收据但不得负责保管行政事业性收据;票据使用岗位与票据复核岗位分离,要专门设置票据稽核员;一个人不能单独办理退费,一定要经过开单科室、执行科室、财务处和收费组长四重核对。

2.业务流程控制

业务流程控制是指对门诊收入和住院结算收入的控制。门诊收入控制要注意三点,一是收费员收入票据的显示日期与实际收入日期一致;二是出纳员负责核对门诊收入日报表,核实收费员上缴的款项与银行存根、日报表数据是否一致;三是票据管理,专人负责保管票据,建立票据登记簿,登记每位收费员领用和核销票据的情况。住院收入控制也要注意三点,一是出院退预交款双岗核对,账卡与明细账核对,稽核员要核对汇总日报表、结算员日报表和原始凭证;二是会计核算,住院结算处建立在院病人明细分类账,核算预交款及医疗费用,财会部门核算预交款、在院病人费用、病人欠费情况,两个部门按月对账;三是按日编制出院病人汇总日报表,领取预交款收据和结算收据要由票据管理员进行登记和销号。

3.合规性控制

合规性控制是指收入取得合法、收入确认和核算合规、收入集中统一管理。收入取得要符合医疗物价政策,医院开据统一票据,财务人员按会计制度核算确认收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收入核算,严禁设置小金库。

4.收入票据控制

财务部门设立票管员专门管理票据,制定票据管理制度,建立票据登记簿,登记票据购买、印刷、批准、验收情况;票管员建立财政票据管理台账登记每个收费员领用、作废、核销票据情况。

5.退费控制

所有退费手续统一在财务进行,收费员不得自行给病人退费,退费时要提供交费收据,相关操作科室和收费员、收费组长要在收据上签字证明,退费时要把红色联和绿色联收据上交财务部门。

二、支出控制

医院要加强支出申请、审批、执行、审核和付款各环节管理,合理设置岗位,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建立重大支出集体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1.支出岗位控制

支出岗位控制是按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建立支出岗位制度,经办支出与付款、经办支出与审核、支出审核与办理结算岗位分离。例如:申请与审批分离,支出提前向审批人提交申请,列明支出用途、金额、预算、付款方式等,有需要时还要附上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审批与执行分离,审批人负责监督支出业务的合法性;执行与审核分离,审核岗位负责审核监督业务执行的合规性。

2.支出合法性控制

支出合法性控制是指支出的确认和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及相关法规制度,控制的着重点是按财务会计制度确认核算支出。

3.支出程序控制

支出程序控制的重点是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支出管理制度包括以下方面:①授权批准控制,明确支出审批授权人员及权限,任何人不得办理支出业务全过程;②支出预算控制,支出统一纳入预算管理,编制预算支出计划,制定支出标准,任何支出经审核批准后才能执行;③支出核算控制,建立支出核算体系和凭证流转程序,正确进行支出会计核算、费用提取及摊销,准确编制支出报告;④支出分析控制,建立定期支出分析制度,分析支出执行情况、支出结构和使用效果等。

4.支出审核控制

支出审核控制包括对原始凭证、预算和合同协议的审核,包括完善审核手续、监管审核签字、规范凭证传递审核流程、及时记账审核和准确支出报告审核等方面。

5.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重点是成本分级归口管理控制、责任成本控制、院科两级核算控制、直接成本控制和间接成本分配控制。

三、货币资金控制

1.人员轮岗和限制接触控制

门诊和住院的收费员要不定期轮换,不能固定在同一个岗位工作。接触现金的人员只能是出纳或者是收费员,其他财务人员不能接触。

2.不相容职务分离

出纳与票据稽核人员分离,银行存款对账及余额调节表编制人员与银行存款日记账、现金日记账登记人员分离,业务授权或批准与业务执行人员分离,总账与日记账登记人员分离,票据保管、票据填写和印鉴保管人员分离。

3.回避制度

医院领导直系亲属不能担任本院财务部门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能担任本院的出纳。

四、库存物资控制

医院要采取授权批准、互相核查、限制接触等方法,控制库存物资的缺损、报废等造成的损失,并实行责任追究制,控制的重点是建立库存物资采购管理制度。

1.岗位控制

采购人员与验收入库人员分离,仓储保管人员与盘点人员分离,采购计划编制人员与审核人员分离。

2.业务流程控制

采购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编制采购预算,任何采购都要有计划审批。②要控制库存量,可以采用ABC管理法,对A类重要物资经常检查库存量,详细记录储备情况,根据记录设定保险储备量;对B类一般重要物资定期检查库存量,根据过去记录设定保险储备量;对C 类不重要物资较少检查库存量,灵活设定保险储备量。③要有相对固定的人领用物资,如有必要,要设置领用限额。

五、总结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减少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增长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2年11月

[2]姚明健;浅谈医院财务管理中应如何加强内部会计控制[J].财经界,2009年12期

上一篇:综合实践课程改革计划下一篇:绿化养护措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