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报告

2022-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报告

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调查报告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基本状况和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研究报告

[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为此,中共上海市委农办组成课题组对上海市合作社党建工作基本情况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基本现状

截至目前,上海市共建有各类生产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361家,其中种植业占65.8%,养殖业占24.6%,其他行业占9.6%。根据对上海236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目前合作社已单独建立党组织的51个,主要分布于浦东、嘉定、金山、青浦和奉贤,现有中共党员4416名,约占合作社成员总数的6%,按党员户籍关系划分,合作社所在村党员占66.2%,所在区县党员占29%,外省市党员占4.8%。从目前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活动的基本情况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独建立组织。目前合作社中已单独建立的51个党组织,一般来说所在的合作社规模都较大,生产经营状况相对稳定,党员数量较多,而且有一个合适的书记人选。组织形式分为单独组建和联合组建两种,绝大部分挂靠在所在村党组织。个别规模较大、跨村域经营的合作社挂靠在镇党委或镇综合经济党委,有的挂靠在条线党组织。个别由流动党员组建的新党组织,则采用双挂靠的方式,实行合作社所在地镇党组织与流出地党组织双重管理。二是挂靠开展活动。如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党员大多继续按照原有模式参与村或企业党组织活动。一些村党组织为了管理方便,在合作社设立了党小组,或者针对合作社设立了专门的党建指导员。从走访的几个合作社党建情况看,一些村集体+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合作社,以及年轻创业人士领办的合作社的党建工作相对正常,一些由种养能手、大户领办的合作社由于缺乏党组织管理经历,党建工作相对薄弱。

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的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把农民真正有效组织起来的新型生产方式,在其中开展党建工作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体现为主观上重视不够,实践中热情不高。不少镇村干部认为,合作社中的党员组织关系大多在村党组织中,教育管理都纳入了村党组织的职责范围,没有必要再在合作社中建立党组织来加强党建工作,也没有必要单独把合作社党建列为新领域。有的基层干部甚至认为合作社只是一个松散型的经济组织,建不建党组织、搞不搞党建工作无关紧要。但事实上,合作社这种以家庭承包经营和农民自愿合作为基础的合作经济组织,其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作用较村“两委”来得更加直接、更加明显,如果不重视合作社的党建工作,农民很可能与合作社越来越近,与村“两委”越来越疏远,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就会受到影响和削弱。

(二)党员作用难发挥。由于合作社吸纳的党员来自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打破了原有的区域界限和以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方式,部分党员甚至跨区县流动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了组织关系在村、生产活动在社的“双重管理”的党员,导致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一方面村级党组织不清楚党员的工作流向,难以管理;另一方面合作社又没有单独成立党组织,无法管理。而这些党员由于在合作社没有充分“亮牌”,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缺失,较难正常发挥党员的作用。同时,由于这些党员“享受”双重管理,个别党员可以“看菜吃饭”,即待遇性的组织活动双重参加,任务性的组织活动则两面推辞,参加一些有决议性的会议两面都说情况不清楚,而一旦要他在某个方面带个头,他会说自己组织关系不在合作社等等,较难从整体上形成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共推机制未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主管部门是各级农业部门,党组织和党员的管理则一般都归属于所在镇、村党组织。据调查,上海51家单独建立党组织的合作社中,党组织挂靠所在行政村的占39.5%,挂靠所在乡镇党委的占41.8%,挂靠所在区、镇农业部门等占18.7%。到底谁来牵头负责抓合作社党的建设,似乎工作责任主体不太明确。一方面各级农业部门按其职能主要精力放在扶持服务合作社本身的发展壮大上,工作的重点是研究和制定合作社相关政策及扶持合作经济发展,加上农业条线并没有抓党建的职能,很难做到在开展行业指导的同时加强党建工作的指导;另一方面乡镇党委、村党组织没有把合作社党建摆上应有的议事日程,甚至有的乡镇党委、村党组织认为合作社既然是农业部门抓的事,其党建工作也应是农业部门的事,导致抓合作社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不够高。

(四)内在动力显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大多是技术能手或业务骨干,对搞党建兴趣不大,或缺乏党建工作经历,担心建立党组织后没有精力、能力抓好党建工作。不少合作社领办人认为合作社的特色就是“民办、民管、民受益”,在规划、建设、经营、发展等方面乐于自主管理和经营,特别是一些非党理事长,客观上还存有“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认为合作社主要精力是搞好合作社的经营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党建工作抓不抓无所谓。另外,合作社中的党员对合作社单独建立党组织也不是很支持,有些党员担心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不稳定、办公场地缺乏,很难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经费,而且把组织关系转到合作社之后,原来在村里的有些待遇难以在合作社享受到。有的党员即使合作社建立了党组织,也不太愿意将组织关系转到合作社来。

(五)党建基础较薄弱。首先,合作社缺少优秀党务人员。合作社领办人不少是非党人士,而且加入合作社的党员骨干大部分都有一技之长,他们在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方面有特长,但在党务知识、组织协调能力上还有欠缺,不能适应在合作社中开展党建工作的需要。其次,不少合作社党员较少或根本就没有党员,缺少组建党组织的基础和条件。再次,相当部分的合作社规模还较小、运作不够规范,组织活动场所还相当缺乏。同时,由于合作社准入门槛较低,入社自由,出社自由,造成了合作社社员、从业人员不够稳定。所有这些都给合作社推进党建工作带来不少困难。

三、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总的思路是:围绕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党的工作,发挥党组织推动合作社发展的积极作用,不断实现、维护、发展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其中,围绕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党的工作是根本,发挥党组织推动合作社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关键,不断实现、维护、发展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目标。

(一)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合作社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推动合作社党建工作,有利于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长期不变的前提下,让合作社承担起目前村级集体想“统”而统不起来、农民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成的事情,探索农村经济组织治理新模式;有利于在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前提下,组织广大农民群众走出一条生产小规模、经营规模化、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农村各种资金、资产和资源,扶持合作社发展壮大,解决农民最急最盼的致富问题,健全党组织引领下的社员自治机制;有利于在当前农民群众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生产活动多样性情况下,进一步密切农村党群关系,促进农村党群和谐与农村社会和谐。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做好党的工作,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固。区县、乡镇党委必须把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纳入本地区基层党建的工作范畴,明确分管部门,形成推进合作社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二)正确把握合作社“党建”与“建党”的关系。客观地说,本市合作社的党员基本都在镇、村党组织的覆盖之中,因此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的重点是解决党的工作覆盖问题,即如何让合作社党员在政治思想上保持先进,在业务技能上发挥专长,在各项工作中起先锋模范作用,进而团结凝聚社员群众共同推进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所以,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重点是党建,而不是形式上追求在合作社中组建多少个新的党组织。由此可见,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合作社经营规模、生产区域、社员分布、产业链条等情况区别对待,坚决防止一刀切。一般对社员较多,经营规模较大,产业链涉及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跨村、镇区域的合作社可探索推进建立新的党组织。其它如生产品种单一,经营规模不大,社员多属本村的合作社以及集体农场或村级集体资产直接参与的合作社,现阶段暂无必要单独建立新的党组织,可在原党支部建制内划分若干个专业党小组,开展小组活动,发挥作用。

(三)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夯实党在合作社的工作基础。按照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有利于合作经济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要求,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模式。一是单独设立党组织。对具有较强产业特点、较长产业链、跨村域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来自本镇多个行政村及镇外,且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具备单独建立党支部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可以单独组建党组织。二是依托村党组织设立党小组(村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对建立在同一村域的合作社,合作社成员来自同一个行政村,现有党员均属本村党(总)支部,且党员数量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合作社,可在合作社设置相应党小组,隶属所在村党组织。三是联合建立党支部。对中等经营规模、成员主体来自不同生产基地而生产经营业务联系较为密切,且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专业合作社,可采取联合组建的方式,由几个合作社共同成立联合党支部,并在每一合作社中设立一个党小组。四是归口建立党组织。对自身不具备组建条件,但生产的产品却有较大特色的合作社,可采取归建到业务主管部门或技术指导部门党组织,或者以乡镇为单位专门成立合作经济党组织,将这类合作社的党员吸纳进去。五是指派党建工作联络员。对党员少于3人的合作社,要考虑安排党建联络员,负责做好合作社负责人及骨干社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推荐他们向党组织靠拢,以尽快形成党的工作基础。

(四)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的运行模式。比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从三方面探索建立合作社党建工作的运行模式。一要明确合作社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合作社党组织要在社员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承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等重要职责,与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之间是协助配合关系,与监事会之间是支持指导关系。重点要把政治素养好,带领群众致富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热心服务、群众公认的党员选进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二要创新党员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合作社党员要提倡“隶属一个组织关系,参与多重组织活动”,即在组织关系上,要明确党员的归属,服从党组织的管理,同时根据合作社各产业链的生产经营情况,参加多个相关党组织的活动。尤其在事关合作社发展方面,党组织要认真吸收组织关系不在该党组织但与合作社发展密切相关的党员参与组织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让党员能够在推动合作社发展方面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同样,产业相近或相关的合作社党组织也要加强沟通,在党组织层面协调党员参与多重党组织活动问题。

(五)着力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的共推机制。一是镇村党组织应当加强对合作社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应明确合作社党建工作就是镇、村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是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一般都不大,生产经营一般都在镇村范围内,而合作社中的党员组织关系大多也挂靠在镇村党组织,镇村党组织对合作社的党员个人情况都比较熟悉,从而便于镇村党组织对于合作社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村级党组织对新建并隶属于村党组织的合作社党支部(党小组),要切实加强领导,制订符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色的党建工作计划,并在推进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措施。对新建而挂靠于乡镇党委或对口业务部门的合作社党支部,要在合作社流转土地、村级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定期与挂靠党组织取得联系,关心合作社发展。二是农口部门应当与镇村党组织形成共推合力。农口部门在对合作社生产经营进行管理、服务的同时,应当就地区合作社整体发展状况经常与镇村党组织进行沟通,以便镇村党组织及时掌握合作社的发展态势和必要信息,明确合作社各发展阶段党建工作的重点。同时,还要通过政策杠杆引导合作社领办人在获利的基础上,让社员充分享受合作经济的发展成果,并建立一定的风险机制,在遇到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时,将农民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真正使合作经济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火车头。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农口部门或镇村党组织不能各自为战,而需要密切配合,把合作社的行业管理和党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共同推进的工作合力。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胡中良

作者:彭忠斌

第2篇:谁为临床自查埋单?

7月22日,根据国务院“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发布了“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117公告,并附以1622个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品种清单,提交截止时间是8月25日。

不难想象,在“史上最严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令”下达之后相关制药企业的集体慌乱状态。措手不及的不只是制药企业,还有围绕药物临床试验的CRO、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等整个系统。

据了解,“自查令”公布后,不管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还是二三线城市具备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医院,都专门召开内部会议,要求各科室严格执行医院临床试验标准,防止出现问题。因这次声势浩大的自查令,相关负责人在这个夏天更加汗流浃背。

“在药物临床试验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数据造假。中国必须要有大的调整和举措,才能遏制这种弄虚作假的风气。对于这次自查令,我们举双手赞成。”专注新药研发的卡南吉医药董事长兼总经理唐明说。

乱象起底

临床试验数据是各国药监部门用于支持药物审评上市的核心依据,而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的数据管理不规范,数据造假问题甚至早已不是秘密。药物临床数据不规范或造假的来源和动力是多层次的,可能出现在临床试验整个链条的任一环节。

中国目前具备临床试验资质的医院有四百多家,大多是大型三甲医院,而这些医院和医生往往是最忙的群体。“在医疗资源本身紧张的前提下,有临床试验执行资格的医生由于没有太多时间就难免出现在临床试验上偷工减料,数据随便填写等情况。”一位业内人士说。

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上海三甲医院临床医生表示,国内一些医院对于临床试验经费的管理也存在问题,有些医院存在科研经费拖欠多年的情况,导致很多科研人员拿不到足够的临床试验经费。基于这个原因,部分医生在临床试验上的积极性不高。

而上海某药企的临床监察员(CRA)告诉《E药经理人》,国内医生个人的契约精神和自律精神不够,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意识也有待提高。常见的问题在于临床医生在前期做临床试验不够认真,期限到了发现数据不够,又没有办法弥补,就会编一些假的数据,但是一般会根据自己接待过的患者信息填写,所以不容易被发现。

而国内临床CRO机构众多,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问题同样层出不穷。

根据此次CFDA为企业自查信息提供的《生物等效性试验自查报告表》要求,制药企业和CRO公司都有CRA填写栏目。而对于有药企人员抱怨CRO机构的BE试验没有CRA的情况,国内某大型制药企业的研发总监告诉《E药经理人》:如果一个CRO机构同时负责很多项目,而该公司的CRA人员不够用,就会出现临床试验过程中没有CRA的状况。还有些CRO机构为获取更多合同费,故意为药企造假。

据上述研发总监介绍,CRA工作对学历和经验积累要求比较高,但国内制药企业拥有自己的CRA人员的并不多,而且很多CRA不够专业。另外,该职业人员跳槽非常频繁。

一般国外的CRA非常严格,医生稍有不慎出现差错就会被“贴条”,因此,很多CRA和医生的关系不太好。而某内地医院的一名医生则透露,国内的CRA不够专业,只是例行公事,更多是为了跟医生搞好关系。

最为严重的是,高昂的临床试验成本使得有些制药企业害怕失败。相关资料显示,一个抗肿瘤的三类药物,要耗时至少三年,费用在800万到1000万元人民币。如果是一类抗肿瘤药,临床试验要8年左右,耗资在6000万元左右。因此,一些企业为达到审评要求,在临床试验结束后便联合CRO修改数据。

因此对于一些人抱怨自查时间太短之说,华领医药董事长陈力告诉《E药经理人》:“企业对于自己的产品,哪些试验做了,哪些没做,都心知肚明。”言外之意,如果一切数据都是规范真实的,根本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或人力成本,很快就可以完成。

能力担忧

在陈力看来,这次对临床数据进行核查已经是“迟到”的举措。但摆在眼前的问题是,经过这次自查,报批数量会降低吗?会改善评审积压吗?

据陈力回忆,2009年11月,在CFDA药品审评中心主办的中国药物创新论坛上,CFDA副局长吴浈已经提出“改要优、仿要同、创要新”的九字方针。然而这些年的审评机制却没有实现这个目标,反而出现了很多企业低成本仿制,以低劣材料、低水平工艺纷纷去申报的混乱状态。

数据显示,2014年,药品审评中心全年受理新注册申请8874个,完成审评5219个,受理量和完成量比较相差了3655个。以仿制药受理号来看,2012年积压3623个,2013年积压5319个,2014年积压8115个,而近几年的审结数量每年约700个。而CDE审评人员只有120人,压力可想而知。

“三年解决审评审批积压问题”是CFDA副局长吴浈在2015年年初的表态。之后,CFDA动作频频。2015年6月16日,新的国家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主任到任。不久,CFDA开始提高审评费用,开展临床数据自查工作。尤其在国务院要求CFDA“8月15日前需提交药品审评审批整改方案”的3日之后,CFDA又发布“关于征求加快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问题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公告。这是一套组合拳。据了解,已经有部分药企主动撤回申请,其中不乏国内的知名药企。

当然,如果从解决药品审评审批积压问题的角度出发,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从规范临床试验,保证患者用上安全有效的药品的使命上,业界仍有质疑。

公布的《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品种清单》有1622个受理号。具体到省局,仅江苏省就有199个自查品种,从8月25日申报结束至9月8日省局上报,仅15天时间,江苏省药监部门能否短时间内承担这项监督自查结果的责任,很多人并不看好。

“在全球领域,欧盟和美国的监管机构也不可能全面核查。只有不间断的抽查才能震慑企业,因为企业不知道,高悬的监管之剑哪天会落在自己头上。”原西安杨森高级总监李卫平说。

尽管8月12日,在CFDA召集的“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会议”上,总局已经表明,此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采取抽查的原则,重点是真实性和完整性,多中心临床试验抽查2~3家,必要时候可以扩大抽查数量。

但是在当前CFDA发布的“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中,对数据处理的要求仅停留在文字描述层面,具有较大的解释空间,地方药监机构还有着较大的自主操作空间。有关部门能否保持公平公正,以及是否有足够的监管能力仍然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毕竟,如果一些轻微不规范的企业被重罚,而一些严重造假的公司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就会有失公允。也有观点认为,少数规模小、基础差的申办者和CRO公司,由于本身水平有限,且政府公关能力差,或在这次自查中凶多吉少。

其次,在1622个受理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2008年前提交审批申请的,甚至有追溯到2002年的受理号。据相关报道,赛诺菲公司的甲型肝炎病毒灭活疫苗、马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历经13年尚未批准生产,如今迎来数据自查。拿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多年前的临床项目,是否合理现在尚无结论。

此外,尽管8月12日CFDA审核查验中心一处处长李见明放出狠话“集中全国最好的人力”、“不要担心总局没能力,这次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但仍有业界人士对政府监管机构的临床数据核查能力有所担忧。

“对于临床数据的分析,几百万的单独数据点,在统计数据里造假基本上查不出来,CFDA是否有能力进行重新的统计学运算还未可知。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总会有投机取巧者像变戏法一样地继续造假。”李卫平说。

借用另一位行业资深人士的话:虽然当前CFDA的行动使得相关方“紧张”了一阵子,但是如果检查力度不够,发现问题不彻底,惩罚力度也不够,有些“老油条”在风声过后依旧会我行我素。

因此,在他看来,此次CFDA对临床数据进行核查之后,行业在临床数据质量方面的意识将得到提升,但是从有意识到改变现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坦白从宽”的悖论

根据CFDA的自查要求,明知不符合标准的,自己撤出;认为自己是没有问题的,自动提交材料,但是对于提交材料的部分,如果被查到不合规,则要接受惩罚,甚至进入黑名单,俨然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对与错,是否违反法律法规都需要讲究证据。因为理论上,任何人都有保护自己,避险免责的天然意识。如果企业自动撤回的不惩罚,而政府查到的才惩罚,本身是不合理的,因为两者对于社会造成的潜在危害是一样的。”李卫平说。

此外,这次自查之后,企业自动撤回的政府还查吗?政府相信企业的自查结果吗?在李卫平看来,从解决临床数据不规范和造假问题的意图来看,让企业自查这一招作用有限,且对于坦白的部分如果不报不查,则有违公平。

另外,在劣币驱良币的环境下,医院、CRO以及药企都有些有意无意的质量问题,只让药企自查,如何清理医院和CRO公司的问题?而且各方责任和处罚界定都不清晰。

“如果不加强自身能力建设,靠企业的自我觉悟只能是杯水车薪。”李卫平说。他的建议是,对于监管机构,正确的做法是通过线索发现违规违法,而核心是加强自身的监管能力建设。当前中国的GCP标准与欧美标准相差并不大,甚至在一些方面更加严格。虽然中国各省都有临床监管人员,但是专业能力还需提升,能否严格执行也尚存疑问。

其次,可引入欧美较为成熟的如举报制度、有因核查、飞行检查以及风险检查等机制。

以美国为例,不管是对临床数据还是药品生产质量,会拿出罚金的10%奖励给举报人,这使举报人有足够动力对公司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

而通过不同的检查核查方式,以“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方式对临床试验相关机构的行为更能起到震慑效果。如有因检查中,如果发现疗效不足或不良反应,就会针对出问题企业进行检查;飞行检查的随机性会让“不规矩”的企业无所遁形;而风险核查中,如果查出问题,会就追溯检查过去几年的数据。

CFDA在7月27日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已经透露,大量飞行检查即将开展。检查人员将有所扩编,涉及专家领域包括临床研究、生物等效性试验、数据统计分析、临床试验项目稽查等。

至于惩罚机制,更多人关注的是黑名单制度。2013年,美国食药监局(FDA)发现百时美施贵宝和辉瑞联合研发的新药阿哌沙班的临床原始数据被中国一位临床研究中心管理人员和另一位监察员更改后,该审查被FDA延时3个月。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以及117号公告内容,对核查中发现临床试验数据真实性存在问题的相关申请人,3年内不受理其申请。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存在弄虚作假的,吊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资格;对临床试验中存在违规行为的人员通报相关部门依法查处。将弄虚作假的申请人、临床试验机构、合同研究组织以及相关责任人等列入黑名单。

在此次自查报告模板里,CFDA将品种、企业、CRO、CRA以及项目负责人等进行了全面摸底,这些资料信息将成为日后建立黑名单提供信息支撑。如果这次严格执行,药物研发方面的第一份黑名单即将出炉。

不管是检查还是惩罚,更重要的是其持续性。“如果CFDA每年定下指标,吊销几个医院、几个科室的GCP资质,杀鸡儆猴,达到的效果肯定不一样”,一些行业人士如是说。

8月12日,在CFDA召集的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会议上,核查工作第四条要求“探索建立自查—抽查—曝光的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核查的长效机制,达到净化药物临床研究整体环境的目的”,这表明监管部门正在尝试建立长效核查机制。

作者:李树恒

第3篇:关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情况的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省人大常委会一直十分关心、支持“三农”工作,近年来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地方性涉农法规,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涉农议案,加强了对“三农”工作的监督,有力地促进了“三农”工作。这次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情况的报告,是对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有力促进。下面,我代表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近年来我省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关情况。

一、近年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关工作

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支持、监督下,各级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确保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两大基本目标,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政策支持,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在遭受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2007年,全省农业增加值1025亿元,比2002年的694亿元增加331亿元,粮油、猪肉和其他农副产品供应均衡稳定;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65元,比2002年的4904元增加3361元,年均增长10%左右。主要抓了以下十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粮油、生猪生产,有效保障主要农产品市场基本供给和价格稳定。粮油、生猪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各级政府从保障民生的高度,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力度,狠抓粮油及生猪等主要“菜篮子”产品的生产,有效稳定粮食产量,保障主要农产品供应。

一是狠抓粮食生产。近年来,各地按照“强化责任、稳定面积,加大投入、保障收益,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创新机制、增强活力”的要求,突出抓好动员部署、落实任务、政策引导、提高单产、创新机制等五个环节:省政府每年都下发抓好粮食生产的通知,召开春耕生产现场会、电视直播动员会等进行具体部署,落实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今年与各市政府签订了责任书,细化分级考核和奖惩办法,把粮食生产任务层层落实到户到田;各级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今年省财政预算安排粮食生产扶持资金2.4亿元(不包括农田水利、地力培育等),比上年增加近1倍;实施“万村优质高产示范”、“水稻育种攻关计划”,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今年还启动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努力提高粮食单产;不断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机制,大力推进粮食规模经营和生产环节的合作,实现降本增效。近年来,在粮食价格较低和遭受多次强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仍保持在2200万亩和168亿斤以上,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

二是狠抓油菜生产。去年,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冬种生产现场会,下发了冬种生产工作意见,出台了油菜直补、良种补贴、机械作业补贴、油菜籽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利用冬闲田发展双低油菜。据统计,今年油菜播种面积达304万亩,比上年增加21万亩,增长7.4%以上。

三是狠抓生猪等主要“菜篮子”产品生产。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制度,大力扶持发展规模生态养猪,支持优质高效畜牧示范小区(基地)和山区海岛特色畜牧业建设,将规模生态养殖场(小区)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努力解决生猪生产效益低、用地难等问题,有效促进了生猪生产。2007年末,全省生猪存栏125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12万头,累计出栏肉猪1976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2%、28.7%、3.9%。广大养殖户增收明显,猪肉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中有降。同时,大力发展水产、禽蛋等其他主要“菜篮子”产品生产,去年水产品产量达500万吨,比上年增长1.8%;禽蛋总产量60万吨,比上年增长40%以上,市场供应充裕,价格稳定,为丰富居民“菜篮子”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大力培育农业十大主导产业,有效增强农业竞争力。根据我省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成本高的实际,充分利用区位、资本、技术以及居民消费水平较高的优势,积极培育发展农业主导产业。

一是明确农业十大主导产业。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在认真分析产业基础、竞争优势和对农民增收贡献的基础上,确定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产业为农业主导产业。

二是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省政府组织农口有关部门分产业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和专项政策,整合相关资金予以重点支持。各地按照“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批配套政策、一支实施队伍、一个专家小组”的要求,每个主导产业都建立高效的运行体系。组织实施“强龙兴农”、“兴林富民”,以及以鱼塘、渔船、渔业生产标准化和提高渔民素质为重点的渔业“三化一提高”工程,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

三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开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评选活动,去年命名了21个省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以及88个单项强县、217个强镇,命名省级“兴林富民”示范乡(镇)71个、示范村433个,积极推进“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开发,促进形成农业块状经济。

2007年,十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亩均效益1500元,劳均收入3500元以上。同时也丰富了农产品市场。全省蔬菜、肉类、水果、茶叶产量分别达到1832万吨、180万吨、701万吨、16万吨,比2002年增长3.8%、21.8%、42%、15.9%;林业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达到1373亿元;水产品总产量500万吨,比2002年增长3.6%。

(三)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应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趋势,按照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要求,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合作化程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素质。实行本省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专业类学生享受免缴学费政策,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扶贫助学行动计划”,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免收学杂费。积极支持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创办农场和农业企业,加快培养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目前,全省有各类种养大户19.2万户。

二是大力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思路,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省人大常委会率先制定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各地依法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规范化建设,完善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达13233个,从业人员150.2万人,拥有固定资产639.9亿元,带动农户806.2万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5141个,社员33.4万,带动农户256.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得到了

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三是积极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大力发展“两头在外”农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产品市场。农业引进外资呈现出投资领域多样化、投资项目大型化、外资来源多元化态势。2003-2007年,全省引进农业外资项目1840个,实际到位外资24.9亿美元;2007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72.3亿美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1/3;有1200多家企业、50多万农民在省外承包、建立农产品基地1400多万亩,60多家企业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达1.1亿美元。

四是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大力培育农产品购销经纪人队伍,搞活农产品流通。到2007年底,全省已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598个,交易额990.8亿元:培育农产品购销专业户8.3万户,从事农产品购销人员18.8万人。全面实施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2003年以来,全省共免收公路通行费3.5亿元。

五是加强农产品公共营销服务。积极搭建农产品营销平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产品展示展销和产品推介活动。连续8年成功举办浙江农业博览会,深受市民和农民的欢迎。通过举办浙江(上海)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组织农产品企业参加国内国际性农业展会等途径,帮助中小型农业企业拓展市场,树立企业和品牌形象。同时还利用农民信箱,首次成功举办了网上农博会,连续开展“六月杨梅红”等一系列产销对接活动,促进农产品销售。

(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科技源头创新和普及应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率先实施农技推广责任制度。2005年以来,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思路,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省财政专项安排1.3亿元资金,妥善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养老、医疗保障等历史遗留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技推广工作,按照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各乡镇落实责任农技员,履行类似“班主任”的职责,覆盖到每一个农户,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信息等方面难题,并明确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推广经费等具体要求。充分利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科技力量,大力发展社会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同时,整合农业科研、推广等单位力量,组建了省农技推广中心以及6个分中心和20个专家组,初步建立起由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和乡镇责任农技员组成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二是大力推动科技进步。认真贯彻自主创新战略,加强科技源头创新,创建了6个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实施5个重大农业科技专项以及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快选育、引进、推广一批优质高效新品种,水稻、生猪、家禽良种率达90%以上。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率先开通全省统一的农技110咨询服务电话,促进农技推广到户到田。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6%。

三是积极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全省制定各类农业标准2984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0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1000余万亩,覆盖农户190万余户,认定无公害农产品1784个,实物总量610万吨。目前,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984个、面积755万亩,467家企业的1010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积极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广泛推广种养结合、粮经结合等新型种养模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等。

四是大力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在总结完善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2005年起,全面推广应用在互联网上以实名注册、与手机短信相连接为主要特征的浙江农民信箱。不到1年的时间,注册用户突破百万大关,目前已达180万人,在信息发布、产销对接、科技服务、灾害预警、电子政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通过农民信箱这一平台,达成农产品交易14.9亿元,降低营销成本6341万元;通过发送台风、强冷空气、病虫防治等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时指导农民采取减灾措施,挽回经济损失约15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五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省政府专门召开工作会议,出台政策意见。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大力发展农机产业。强化农机监理,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农机存量结构,提升农机在粮油及农业主导产业关键生产环节上的应用水平。创新农机补贴机制,率先以“作业券”的形式给予农民农机作业环节补贴,引导农民应用农机具。2007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331万千瓦,是2002年的1.4倍,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50.8%。

(五)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顺应城乡经济加速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特色块状经济,拓展农民±曾收新领域。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70%以上来自非农产业,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二产业收入加速增长,人均工资性收入4092.8元,比上年增长12.3%;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1871元。比上年增长13.2%。

一是做大做强以中心镇为依托的块状经济。推进乡镇工业功能区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提高块状经济发展质量。2007年,全省产值超亿元的经济区块达600多个,乡镇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增加值7600亿元,实现利润1800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依托块状经济,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2007年实现了32万人的就地就业,增加收入10亿元。

二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创业。2004年以来,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开展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655万人,其中有187万人通过培训实现了转移就业。加强农村后备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努力使未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农民子女普遍接受6个月至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三是积极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发挥我省农村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交通便捷的优势,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省政府先后3次召开现场会进行部署,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观赏鱼产业,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持续发展。目前,全省有休闲观光农业区(点)1138个,从业人员5.2万人,年产值53.6亿元;建设省级以上森林公园99个,年接待游客1700多万人次,年经营收入51.9亿元;观赏鱼产业产值近10亿元。全省农家乐经营户(点)1.47万个,从业人员达8.13万人,比2005年增长5倍多;年营业收入达30.4亿元,增长了3倍多。

(六)大力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三农”发展条件。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强化农业基础、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来抓,突出抓好农

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一是组织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3年以来,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资金160亿元,完成1181个示范村、10303个整治村的建设。2/3村庄实行了垃圾统一收集。4237个村的生活污水实施了沼气净化治理,年处理生活污水15907万吨,受益农户100多万。创建绿色示范村2664个,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二是继续开展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途径,全省已累计建成标准农田1500万亩。实施“沃土工程”,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改善地力状况。今年,省政府部署开展了标准农田数量和质量调查,并将标准农田地力和基础设施状况分等定级,采取培肥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

三是大力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万里河道整治、千库保安、千万亩十亿方节水等水利工程。5年来,新增农村供水规模208万吨/日,受益人口810多万人;累计整治建设清水河道13400多公里;累计完成水库加固1021座,超额完成五年加固1000座水库的目标任务;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0万亩,实现农业节水1.2亿方。

四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实施畜禽生态养殖、肥药减量增效控害工程,完成1960个畜禽规模场排泄物治理,建成畜禽生态养殖小区672个。

五是实施生态养殖塘、标准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生态养殖塘44万亩,启动17个重点标准渔港建设。

六是继续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5年来,省级财政共安排8亿多元资金,建成生态公益林2456万亩,补偿标准从每亩8元提高到12元。今年将进一步加大补偿力度,省级财政安排2.5亿元,将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15元。启动了27个县的竹子现代示范区建设,建成林区作业道4000多公里,受益面积近120万亩。“十五”期间,全省活立木蓄积量从1.38亿立方米增加到1.9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59.4%提高到60.5%。

七是开展乡村康庄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通乡通村公路路基路面建设6.28万公里,等级公路通村率达96.2%,客运班车通村率达88.5%。

八是推进“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建设。1212个乡镇开设连锁超市1690个,覆盖面达到100%;有9751个行政村开设10788个便利店,覆盖面37%;农资连锁经营网络进一步完善,方便农民群众购物。

九是加快农村电气化、信息化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

(七)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创新,有效增强发展活力。根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时调整、改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一是深化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改革。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按照中央“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和“存量调结构、增量优方向”的原则,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明确新增财力的2/3用于改善民生,并重点用于农村。2007年各级财政支农支出496亿元,比2003年的179亿元增长了1.8倍。

二是推进统筹城乡就业服务。在全国率先开展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五统一”的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镇就业的限制。2007年,全省5万户农村低保家庭获得了就业援助,5.03万劳动力实现了就业。推进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保险向农民工覆盖,鼓励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建设“民工公寓”,为农民工提供廉租房,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到城镇。杭州、宁波、嘉兴等地还探索建立了农业劳动者养老保险制度。

三是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91万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基本生活保障。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流转土地476.3万亩,约占耕地总承包面积的20%;山林流转面积120万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时部署山林延包工作,共发放林权证面积8655万亩,换发林权证426万本,成为全国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的四个先行省份之一。

四是努力减少农民支出。在全面免征农业税的基础上,从今年起,暂停征收集体林育林基金和更新改造资金,全省林农每年将减少支出1.8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06年秋季开始免除全省中小学生杂费,减少农民支出5.1亿元;出台了浙江籍大中专学生免费就读农业种养类专业政策,今年又把这一政策扩大到了农广校。56.2万户农村低保对象获得了人均96元/月的补助。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普遍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目前已覆盖3000万农民,人均筹资达90元,累计有2416万农民参加了免费健康体检,减少农民医疗支出。

(八)大力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有效防御自然和病虫灾害。浙江是自然灾害高发区,农业因灾损失巨大。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先,落实责任,科学防灾救灾,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一是抓好防汛防台抗旱。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完善防台防汛等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严格落实责任制和应急措施,及时组织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近年来,我省先后遭受了“云娜”、“桑美”等多次超强台风的袭击,但由于预防及时,措施科学到位,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在沿海、海岛地区的长时间干旱和全省伏季高温干旱中,科学调度水资源,保证了城乡用水需要。在今年初的严重雨雪冰冻灾害中,及时动员部署,发布防冻防雪预报和科学抗灾减灾措施,有效减轻了农林渔业损失。

二是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制定重大动物疫病、农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了种子、农药、化肥等储备制度,着力构建强制免疫、流通监管、疫情监测、应急处置和阻断动物疫病向人间传播五道防线,严密防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加强松材线虫病、柑桔黄龙病等防治工作,有效防控外来有害生物,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

三是抓好森林消防工作。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省森林消防条例》,严格落实火灾预防措施,建立了近2万人的专职护林管火员队伍和1400支、40000多人的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森林火灾远程视频预警监控系统,完成生物防火林带建设17170公里。近年来森林火灾年平均发生率为11.68次/10万公顷,年平均受害率0.86‰,控制在省定考核指标内。

四是加强渔业生产安全管理。强化监督管理,排查整治隐患,完善海难互救奖励制度,积极推进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全省渔船渔业生产的事故总次数、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都比2003年有明显下降。

五是全面开展政策性农业和农房保险。2006年,我省以保护灾后恢复生产能力为出发点,以保大灾、保大户、保主要

品种为重点,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原则,采取“共保经营”和“互保合作”两种方式,启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截止2007年底,共有4.59万农户参保,投保金额16.9亿元,参保率达到67%。今年,省政府决定将试点范围扩大到有农业生产的86个县(市、区),增加保险品种,提高财政补贴标准,省财政共安排补贴资金9000余万元。渔业互保面覆盖到沿海市县和3个内陆县,2007年底支付赔付金3000多万元。从2006年起,在全省开展了政策性农房保险,去年参保户达1025万户,参保率达96%以上。

(九)大力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有效改善低收入农户生活水平。围绕“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目标任务,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下山脱贫、产业化扶贫、农民培训、社会事业发展等工作,落实职责任务,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80%以上的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一是加快搬迁下山步伐。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自愿、梯度推进”的原则和“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要求,以高山远山区域、重点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域为重点对象,以整村搬迁为主要形式,以县城、中心镇为主要入迁地,提高补助标准,落实土地指标,有计划、分批次、分层次推进。5年来累计下山搬迁12.5万户、43.8万人。同时,探索建立下山移民的有效运行机制,把退耕还林、土地整理与下山移民工作结合起来,把移民小区建设与城镇居住小区建设结合起来,多渠道筹措资金,尽可能降低下山移民的安居成本。

二是加快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生态和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名茶名果、高山蔬菜、食草畜禽等特色农业基地,积极发展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着力提高特色产业经营水平。实行省级科技特派员制度,5年来,省向欠发达乡镇派遣科技特派员837名,推广农业新技术1800多项、农业新品种2000多个。积极扶持发展来料加工,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奖励扶持211乡镇来料加工经纪人、专业村。

三是加强结对帮扶。进一步健全政府扶持、区域协作、社会援助的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济困,117个省级单位、133个强县强镇和欠发达乡镇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帮扶单位共提供资金1.9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419个,签订区域协作项目3830个,协议金额634亿元,有效促进了区域发展。

(十)大力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有效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按照建设法治浙江的要求,坚持依法行政,深化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执法机构,加大执法力度。

一是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建设。在省人大的重视和直接推动下,1997年,率先在全国开展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从省到县都建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执法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在抓好日常监管的基础上,结合农时季节,开展了“绿剑”、“飞鹰”、“绿盾”、“禁种铲毒”、“护渔”等系列集中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破坏水利设施等违法犯罪活动,执法力度明显加大。全省立案查处农业违法案件14800多起,查获假劣农业投入品15300吨;查处林业刑事案件2491起,行政案件25194起,打击和处理违法犯罪人员40640人次。收缴财物总价值2735万元;立案查处渔业违法案件1594起,罚款2000多万元,没收违法渔船32艘,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合法权益。

三是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率先开展对市县乡镇党委政府和省市县直属涉农收费部门的年度专项考核,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农民负担监测网络,对农民负担较重、问题突出、涉及农民负担信访较多的地方实行农民负担综合治理,使农民负担从2002年的人均52元下降到目前的3元,呈现出持续减轻的好势头,实现了确保农民负担继续减轻不反弹、涉农负担恶性案(事)件和重大群体性案(事)件不发生、涉及农民负担信访不增加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四个确保”的目标。

二、当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当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既有农业基础薄弱、生产风险较大等客观条件制约,又面临美国次贷危机、能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等新问题,也有制度层面上的一些问题。我们初步分析,主要有:

一是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增收的难度加大。从宏观形势看,受美国次贷危机以及人民币升值、利率上升等因素影响,导致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工业企业效益下降。尤其是农民就业人数比较集中的轻工、纺织、服装、皮鞋等行业运行形势不容乐观,直接影响务工农民收入。同时,由于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和检验检疫等问题,导致农产品出口受阻或利润下降。从制度层面上看,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民工社保未覆盖、身份难转换、子女就学难,使其难以稳定就业增收。城乡居民收入差从2002年的2.18扩大到2007年的2.48。

二是农业比较效益仍然偏低。去年以来,尽管生猪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增收带来了有利机遇。但是,由于大部分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位,加上农资价格和劳动力工资不断上升,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涨。据测算,今年化肥、农药价格同比上涨在20%-40%左右,农用柴油供应十分紧张,劳动力价格也不同程度上升,预计今年粮食生产亩均成本将增加100多元,基本抵消了粮食扶持政策效应,种粮效益未见明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依然不高。

三是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不高。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农业零碎化、兼业化、副业化、老龄化问题突出,直接导致抛荒等现象的发生,影响农业增产。同时,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土地流转难度加大,农户经营规模难扩大,阻碍了现代农业主体的发展。

四是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我省资源要素比较紧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优质耕地资源逐年减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受到影响,保障农产品有效供应面临很大压力。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业基础设施包括水利设施、交通条件、防疫设施等依然比较薄弱。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今年的雨雪冰冻灾害给我省农林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林业受灾尤为严重,而且其灾害影响仍在持续,部分农户很有可能因灾返贫。

五是要素投入机制不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近年来,各级财政的“三农”投入虽有大幅增加。但相对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仍显不足。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市场建设等用地难。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农业固定资产投入总体不足。今年一季度,全省第一产业投资4亿元,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0.27%。这些,都将影

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三、下阶段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作打算

下阶段,省政府将按照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继续强化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主要农产品均衡稳定供应。在贯彻既定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农业增产增效,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根据我省资源、农业产业基础情况,继续坚持一手抓粮油、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另一手抓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确保群众基本消费需求,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抓主要农产品生产供应,满足群众基本消费需求。针对当前粮食供应趋紧的形势,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政治任务来抓,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市、县行政首长责任制,把基本农田保护、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粮食储备、粮食市场稳定等目标责任层层落实下去。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坚决制止耕地全年抛荒,减少季节性抛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大力发展规模化、合作化、机械化生产,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应急预案,落实粮食应急加工设施和成品粮油储备,加强与主产省的粮食产销合作,加快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建设,确保粮食稳定供应。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主要农产品产销信息分析预警,加强流通监管,落实生猪、奶牛等扶持政策,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和供给稳定。结合春耕生产,深入开展农林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突出抓好竹木清理销售和高效生态林业生产恢复,努力增加产量。

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各地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选定并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打造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和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加快发展农业块状经济。

三是创新农作制度和生产模式。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产品优质的要求,大力发展农牧结合、水旱轮作、生态养殖等新型农作制度和标准化、机械化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肥药减量控害、沼气工程等技术,抓好畜禽规模场排泄物治理,鼓励农民应用商品有机肥,促进农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强农业科技源头创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三农五方”协作机制,完善产学研协作机制。继续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全面落实和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实施农技推广项目,提高农技推广效率。

五是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合作社和生产环节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引导土地经营权向现代农业主体流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培育知名品牌,增强龙头带动能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合作水平。

六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生产合作、供销合作、金融信用合作“三位一体”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农技110和“农民信箱”等载体,加强技术指导、农产品营销以及公共政策、气象防灾等信息服务。加大金融服务“三农”力度,加快解决农民贷款难、利息高等问题。抓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培育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强化农产品公共营销服务。

七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围绕确保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启动“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努力增加吨粮田面积。加快实施“强塘固房”工程,加强以海塘、水库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千库保安工程”、“百亿水资源保障工程”和“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推进林区作业道、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继续抓好“百万亩标准鱼塘建设工程”和“标准渔港建设工程”,加快海洋渔业船舶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建设,改善林业、渔业生产条件。

(二)围绕农民创业创新,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认真总结农民创业创新的成功经验,着力拓展农民创业创新的新领域,探索新的机制,构建新的服务体系,健全新的扶持政策,着力优化农民创业创新环境。

一是深入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完善中心镇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和人口集聚。鼓励特色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牌和产业提升,引导更多农村中小企业和家庭工业参与专业化分工协作,大力发展以“一镇一品”、“一乡一业”为特征的产业集聚发展新模式。

二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新一轮“干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大力完善农村公路网,抓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农村河道整治、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活和创业创新环境。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指导和管理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水平,培育农家乐产业带,打造农家乐精品集群和精品线路,形成规模品牌效应,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和家庭工业,积极鼓励大中型企业将部分产品或生产环节向家庭扩散和延伸,提高特色块状经济的带动面和辐射面。大力培育和扶持来料加工经纪人、专业村、重点企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深入实施“百万妇女来料加工推进计划”。制定具体措施,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来料加工业和家庭工业成为农民创业创新的有效载体。

四是加强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和服务。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使受训农民成为有特长的创业者和有技能的劳动者。实施“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农村新的创业者。建立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机制。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扶贫助学行动计划”。抓好农民转移就业的全程服务,逐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围绕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农村改革成果和经验,按照创新强省的要求,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制度。

一是稳步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均衡化,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探索面向农业劳动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医疗。抓好嘉兴、义乌等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

二是深入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农村住宅流转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制

改革、流转制度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解决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政策差异问题;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承包土地换城镇社保”、“宅基地换商品房”等办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推进国有农林渔场改革,加快现代国有农林渔场建设。

三是改革创新农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完善支农补农办法,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探索小额信用贷款、联户担保以及农房、林权抵押贷款等多种途径,加大信贷投入。完善农业保险机制,扩大保险范围。

四是推进以综合执法为主要方向的农业行政执法制度改革。探索从制度机制上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执法能力。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保护,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探索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健全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形成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导向机制。

(四)围绕全面改善民生,进一步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按照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要求,把低收入群众增收作为全面改善民生的突出问题来抓,启动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

一是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按照“扶贫重心下移到村、扶贫对象明确到户”的要求,将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列为帮扶对象;以市、县(市、区)、乡(镇)为责任主体,进一步落实各级各部门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全面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措施,并建立开展产业开发帮扶、培训就业帮扶、下山搬迁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救助覆盖、区域协作促进、金融服务支持、社会援助关爱等八大行动,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众收入。

二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物业经济等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完善村经济合作社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抓好“万村审计”活动,加强对村级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管好用好村级集体资产。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力度。通过项目支持、建立农产品基地等形式,增强村级集体的造血功能。继续增加对经济薄弱村干部误工报酬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补助。

三是进一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认真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和惠农政策,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和符合借读条件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借读费。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今年所有市县人均筹资水平达到100元以上;所有县(市、区)开展门诊费用报销制度,适当提高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增加农民免费健康体检项目,提高经费标准。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

四是继续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严格涉农收费监管,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确保农民增收减支。

(五)围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进一步转变职能和作风。省政府将继续高度重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作,按照建设服务型法治政府的要求,结合“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各级干部转变作风,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凡是涉及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政策,都要通过有关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必要时以明白卡、明白表等形式张贴在农村人流比较集聚的地方或直接送到农民手上,或通过“农民信箱”短信发布,切实使涉农政策家喻户晓,发挥好政策引导效应。

二是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强化工作责任制,加大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考核力度。建立政策执行情况的反馈、监督制度,及时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并及时改进政策制度设计,降低政策执行成本,提高政策运行效果。

三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加快转变部门职能和工作作风,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发挥供销社、邮政系统等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也恳请省人大常委会继续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监督指导,共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作者:茅临生

第4篇: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自查报告

关于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自查自纠的总结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市、县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精神,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根据《湛江市农业局、湛江市人民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 湛农[2011]9号 文件》和《雷州市农业局、雷州市人民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 雷农[2011]5号 文件》精神要求,我所高度重视,扎实安排,结合实际,严格对照考核指标和标准办法,严格按照各级减负工作要求,对全所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开展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切实加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领导

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事关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农村社会稳定、事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减轻农民负担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为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落实减负工作各项措施。一是成立了由黄凰同志任组长,符荣奇同志、邓青同志任副组长,蔡卢盛同志、李恒羽同志、黄小生同志、谭利亚同志为成员的减负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了减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二是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列入全所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把责任落实到了各个小组成员,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三是对本所涉及农民负担案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强化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责任,逐步建立完善减负工作长效机制。

二、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经常加强对各所员的政策培训,认真制定学习方案,扎实开展学习活动,达到了进一步强化工作纪律、强化服务意识、强化工作责任的学习效果。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切实做到依法行政,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杜绝公路“三乱”。在农村客运道路运输工作中,做到“保公路安全、保运输畅通”。做到强化管理,勤政清廉,树立交通良好形象。力求在全所形成勤学习、求团结、要勤政、保廉洁的良好风气。

三、规范执罚收费行为,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我所做到执罚收费行为规范,没有违法强征强收,无违反规定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明确涉农负担案件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对案(事)件隐瞒不报,弄虚作假推行了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建立了涉农收费项目和价格公示制度,按照固定公示地点,规范公示内容、范围和标准的要求,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批准机关文号、收费减免政策和监督电话,规范收费行为,增加了收费透明度,提高了公示质量和水平。

四、积极开展减负监督检查,杜绝农民负担反弹

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保证举报电话畅通。积极邀请农民对本所收费的监控,恳请他们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批评和建议。积极开展减负监督检查,杜绝农民负担反弹。经常向群众宣传减负惠农政策,认真受理农民负担信访和举报,并做到了接待认真,态度优善。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今年来,我所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克服困难,发扬成绩,采取有效措施,继续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减负政策和要求,充分认识减负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加强领导,夯实责任,深入宣传,强化监督,认真落实好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好农民利益。推进我所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雷州市纪家交通管理所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第5篇: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自查报告

古固寨镇减轻农民负担自查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市、县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精神,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根据新乡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新农监[2011]38号文件》和新乡市农业局、新乡市人民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开展向村级组织收费专项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新农[2011]84号文)件精神要求,我镇迅速行动,对今年以来我镇农民负担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各涉农单位的涉农收费情况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我镇各单位坚决执行了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对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规定,该减的减,该免的免,该补的补,把上级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了实处,涉农价格收费功示制、责任追究制等得到了贯彻。同时我镇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内容,有力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维护了社会稳定。现将我镇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切实加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领导

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事关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农村社会稳定、事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减轻农民负担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为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落实减负工作各项措施。一是成立了由副县级领导、镇党委书记李书新同志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波同志任常务副组长,党委委员、财政所长曹坤栋同志任副组长,包村领导为成员的农民减负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了减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二是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列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把责任落实到了各个小组成员,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三是对本镇涉及农民负担案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强化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责任,逐步建立完善减负工作长效机制。

二、切实执行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把免税、直补等工作落到位。

为做好今年粮食直补工作,我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常务副组长为副组长的粮食直补领导组,组织人员对各村农户数、农民数、土地面积、种粮面积等进行核对,并进行三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公正、公平,在群众无异议的情况下发放粮食直补通知书,每亩补助14.72元,共65806亩,发放直补资金968672元。同时,积极争取资金对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的农户进行补贴。今年全镇小麦播种面积5.5万亩,其中小麦良种补贴2.2万亩,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40%,补贴金额22万元。

二、切实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保证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全程义务教育

我镇各中小学校在坚决执行“一费制”的同时,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确保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2011年春季对1208名中小学生实行“两免”,其中初中生403人,占学生总数的33.4%;小学生805人,占学生总数的24%。中学生“两免”每人130元(其中免书费70元,免杂费60元),共计52390元;小学生“两免”每人80元(其中免书费35元、杂费45元),共计64400元。另外,对106名住校生实行了“一补”,每生补助100元,共计10600元。2005年秋季中学“两免”403人,每人150元(其中书费70元、杂费80元),共计免60450元;小学“两免”805人,每人90元(其中书费45元、杂费45元),共计72450元。对住校中学生“一补”106人,每人100元,共计10600元。

三、加强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解决好农民就医难的问题

我镇卫生院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购买了救护车、b超机、微波治疗仪、新生儿暖箱、血球仪、呼吸机、儿童免疫系统、血试机、电脑打印机、空调等器械设备,提高了诊疗水平,改善了就医环境。为减轻农民就医负担,我镇卫生系统认真实行上级医改政策,对药品售价进行核查,严格执行物价部门规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和双向转诊制,发现危急病人后及时转镇中心卫生院进行救治,待病人病情稳定后,再转至社区卫生服务站恢复治疗。

五、培植三大产业园区,完善劳务保障机制,为农民就业提供平台。 我镇规划建设有产业集聚区、商贸服务区和高效农业示范区三大产业园区,全镇劳动力可到产业园区就业或到经商,截至目前,集聚区已有28家企业入驻。实现年产值8.7亿元,从业人员4500人。在商贸服务区,目前已有固定商户560户,固定摊位1600多个,从业人员3200余人。目前,全镇从事

二、三产业的农民有16449人,占全镇从业人员的78%。此外,为了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搞好劳务输出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致富本领。我镇成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站,组建劳动保障所,培训劳务信息人员,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出外开辟劳务市场,做到人力开发到镇、统一办证到村、解决困难到户、跟踪服务到厂,努力打造劳务输出的“绿色通道”。

六、解决好困难群众的救助问题

解决好困难群众的救助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镇进一步完善帮扶工作责任制,严格按省定标准执行,做到应保尽保。政府资助重病户5户,资助资金4500元,贫困户36户,共落实帮扶资金5万元,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42条,慰问贫困农户30户,办理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93户,救助资金2.3万元。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另外,我镇坚决执行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等上级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彻底杜绝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等现象。严格实施村财镇管,镇财政所负责各村财务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凡不合理开支一律不与入帐,由支出人自己负担,确保了村级财务支出的合理性。

镇党委、政府在从“上”抓起的同时,不忘从“下”教育,下大力气引导农民“自我减负”奔富路。一是念好“理财经”,积极引导农民“量力而行”,合理计划开支。二是刹住“人情风”,摒弃铺张浪费,引导农民不盲从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人情风”和讲场面的陋习。三是学法律,学政策,多方获取致富信息,合法生财。我镇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组织农民学法、用法、守法,并从中获得致富信息。四是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各村群众在政府的倡导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形成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古固寨镇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20日

第6篇: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自查报告

高村乡二0一0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自查报告

按照县农监办[2010]5号文件对减轻农民负担情况进行自查要求,我乡迅速行动,再次对今年以来我乡农民负担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各涉农单位的涉农收费情况进行检查。现将我乡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我乡的农民负担工作认真按照上级要求,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大力宣传涉农政策,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认真执行中央、省、市、县有关涉农精神,积极宣传、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创办合作社,完善了各项工作机制,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现将一年来的工作自查汇报如下:

一是强化领导重在精心组织

我乡减轻农民负担自查小组由乡长任组长,农经、财政、纪检三大部门成员任小组成员,村级由各村支部书记负责此项工作,每次农民负担检查都要求进村入户,走访群众,从中发现并纠正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警示

和教育广大干部要树立正确观念,不该收的坚决不能收,杜绝涉及农民负担的一切恶性事件,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并不定期的举办村支书、村委主任参加的农民负担方面的政策培训,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减少工作失误。

二是深刻自查重在突出重点

要求各乡直站所及行政村对本单位、部门在收费方面进行深刻查摆,明确乡党委成员专人审查,严格把关,确保自查不走形式,整改不落俗套。对已经取消的收费项目,不得恢复收取;已经免征的收费项目,不得继续收取;已有的收费项目,不得随意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收取。并用文字形成行政制约,用反馈促进行政规范,尤其是对学校、农村宅基地、修建村组道路及计划生育等方面加大自查力度,严禁将收费对象由农民向学生转移,严禁将收费向罚款转移。严格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收费管理。

1、全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施行了“一费制”收费办法,杜绝了 “一费制”以外的收费项目。

2、村级经费补贴资金及时拨付到村,无截留、挪用、克扣村级经费现象,落实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各村、组公费订阅报刊的费用合并计算后没有超过限额标准。

计划生育、农民建房、殡葬改革、办理第二代身份证等方面也都严格治理,没有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乱摊派现象发生。

3、做好农民负担监督卡发放工作,全乡共发放农民负担卡12000份,做到了村不漏组、组不漏户。

4、种粮补贴、综合直补、家电补贴、汽车补贴等涉及惠农资金都及时足额发放到户,无截留、挪用现象。今年,我乡的粮食直补标准为19元/亩,综合补贴标准为66.72元/亩,两项合计总补贴为598.9万元,全部以各户存折形式兑现到户。

5、我乡无“一事一议”筹资情况。

高村乡人民政府

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第7篇:乡镇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自查报告

乡镇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自查报告

镇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自查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县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精神,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根据丹农监管办发[]3号文件精神要求,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扎实安排,结合实际,严格按照各级减负工作要求,对全镇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开展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切实加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领导。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事关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农村社会稳定、事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减轻农民负担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为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落实减负工作

各项措施。一是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组织、纪检、财政、农业、林业、教育、卫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减负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了减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各村也成立了减负工作领导机构。二是推行减轻农民负担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党委、政府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列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作为各单位和各村目标责任制和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内容,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把责任落实到了领导、单位和村组,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三是党委、政府定期听取减负工作汇报,研究减负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党政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减负工作,组织开展检查。四是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强化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责任,逐步建立完善

减负工作长效机制。

二、积极执行惠农政策,确保资金兑现到位。一是种粮补贴落实到位。共发放种粮补贴资金总额为

万元,其中,粮食直补

万元,良种补贴

万元,地膜补贴

万元。二是退耕补贴落实到位。共发放退耕补贴

万元。三是农机补贴落实到位。落实各类农机补贴资金 万元,受益农户户。同时,全面做好财政惠农补贴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的推行,全镇“一卡通”农户存折发放到户率达到100%,各类补贴资金均采用“一卡通”农户存折发放,无截留、抵扣现象。四是发放能繁母猪补助 万元,补助农户 户。惠农政策资金的及时、准确、足额兑现,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全镇农业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三、严格执行“四项制度”。一是推行了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计生、林业、土管、教育、卫生等相关涉农部门及各村均建立了涉农收费项目和价格公

示制度,按照固定公示地点,规范公示内容、范围和标准的要求,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批准机关文号、收费减免政策和监督电话,规范收费行为,增加了收费透明度,提高了公示质量和水平。二是实行了报刊征订费用“限额制”。全镇严格按照县上规定的限额标准,采取有力措施,压缩除党报党刊以外的各种报刊征订,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向基层组织、学校或农民、学生摊派征订报刊,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全镇除了自愿订阅的个别单位和村以外,订阅报刊均控制在限额内。三是建立了农民负担案件党政领导一把手负责制、部门负责制度及责任追究制。今年全镇无农民负担案件发生。四是实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及时将《农民负担监督卡》发放到农户。

四、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认真落实专项治理责任,实行齐抓共管。一是镇政府在开学初抽调人员,对中、小学收费进行督查。今年各农村中、小学只收

取作业本费,再没有收取任何费用;没有出现截留、挪用教育经费和“两免一补”资金现象。二是在农民建房、计划生育和农民用电等收费中无违反规定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三是向农民提供生产服务,坚持自愿的原则。四是执罚收费行为规范,没有发现违法强征强收。

五、加强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规范管理。镇政府严格执行《陕西省村民一事一议村级筹资筹劳办法》的规定,对“一事一议”提出了明确规定,在新农村建设中,各村确需群众“一事一议”出资出劳的,必须严格履行民主和审批程序,必须经村民代表议事会通过,报镇党委审批后实施,并不得超过上限规定。全镇各村没有“一事一议”出资出劳违规现象。各村按时开展村务公开工作,公布村级财务。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量力而行和群众自愿的原则,不搞形式主义,不盲目攀比,没有发生下达违规任务指标和达标升级的现象。积极引导村民对直接受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自愿

投资投劳。镇政府采取了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引导农民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筹集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专款专用,无违纪问题发生。

六、开展减负监督检查,杜绝农民负担反弹。一是经常向群众宣传减负惠农政策,群众对镇村干部减负惠农政策落实满意。二是严把涉农收费项目和文件审批关,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文件、项目出台和公示的审核。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对农民负担重点村和部门的监控,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四是按照规定开展农民负担资金专项审计。五是向农民收费时,按照规定开具票据。六是经常加强对基层干部政策培训。

今年来,我镇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克服困难,发扬成绩,采取有效措施,继续认真贯彻中、省、市、县减负政策和要求,充分认识减负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加强领导,夯实责任,深入宣传,强化监督,认真落实好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好农民利益。

二oo八年十一月十日

第8篇:2015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自查报告

2015年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工作自查报告

按照《关于开展全省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镇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按照文件要求,及时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我镇抽调19名人员,对辖区12个行政村进行调查走访。

我镇各单位坚决执行了上级部门对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规定,该减的减,该免的免,该补的补,把上级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了实处。现将自查自纠工作汇报总结如下:

我镇从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农民建房、婚姻登记等涉农收费领域展开调查,未发现有乱收费的现象发生。贯彻落实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各村限每年1500元)、责任追究制等制度,杜绝了各项违规加重农民负担事项的发生。

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村级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担、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情况、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方面,深入开展排查工作,未发现有挪用、摊派、乱收费、损害农民利益和行业性乱收费及搭车收费问题的现象发生。

第9篇:2010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自查报告

为强化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根据县委《关于印发<隆德县2011年纠纷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隆党办发[2011]113号)文件精神,十月下旬,镇民生服务中心、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计生委、便民服务中心抽调有关人员组成自查组,对我镇2011年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特别是惠农补贴落实、农村“三乱”治理、涉农收费公示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的范围涉及全镇10个村,每个村,走访农户约30户。自查结果表明,2011年,我镇的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责明确、组织健全、措施得力;能严格执行党的减负政策,达到了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户户减轻;农民负担监控体系明显增强;农民负担专项治理重点突出,成效显著;制度落到位;遏止了农村“三乱”,杜绝了农民负担恶性案(事)件和群体事件,达到了农村稳定,农民满意。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查情况

(一)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今年,我镇的惠农补贴政策落实工作,由于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加上发放和补贴过程中有关部门和经销商措施得力、补贴标准把握准确,农监部门监督到位,使我镇各项补贴按要求全部发到农户手中。全镇发放种粮补贴11万

1 元,农资综合补贴64.66万元,家电下乡补贴25.1万元,农机补贴23.17万元,退耕还林补贴223.35万元,征地补偿119.6万元,全镇种粮直补面积31393.43亩、政府补贴补偿资金50.23万元,其他补贴1142.29万元,补贴的方式按照规定有的打到直补卡上,有的通过经销商直接补给农户,规范、方便、快捷,没有发现违规违纪现象,没有发现套取资金现象,被调查农户均表示满意。合作医疗收费40.248万元,存入农民医保账户;专项审计的村10个,审计总进金额272.93万元,无违纪现象;每个村报刊征订限额不超过1000元。

(二)农村“三乱”治理情况

近两年来,特别是今年全年,我镇严格按照区、市、县文件规定,停止了向农民集资的任何审批项目,取消了要农民出钱出力的达标升级活动,进一步规范了涉农收费标准,有效扼制了一些部门和村组织乱收费、超标准收费和搭车收费现象。

(三)涉农收费和惠农补贴公示制度执行情况 2011年100%的涉农收费部门和行政村,能够按照上级收费许可制度,惠农补贴公开的要求,在公示栏、公示牌和项目价格表中,把收费项目、标准、批准机关及文号、收费对象及范围、各户享受补贴人口、标准、金额、监督举报电话等予以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2

二、自查中发现的问题

当前少数基层干部对党的减负政策学习不够,认识浮浅,工作方法简单,致使农民负担案(事)件时有发生。

三、整改措施

1、要求各涉农站所和基层干部进一步加强减负政策学习搞好自查自纠,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

2、强化村级财务管理,加大报刊订阅限额的督导,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4、加大对挤占、挪用村级经费的查纠,确保村级经费按照规定合理使用。

城关镇人民政府

上一篇:主题班会防火防电下一篇:奶奶生日宴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