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增收工作

2022-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促进农民增收工作

农业财政工作促进农民增收体系研究

[摘 要]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财政工作的永恒课题,探讨农民增收问题,农村是最好的课堂,农民是良师益友。笔者通过多次协同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开展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积累了大量财政支农资金促进农民增收的情况和鲜活实例。

[关键词]农业政策;农民增收体系;财政工作

doi:

[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对农业财政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体系、作用途径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化的深入剖析,对于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抓准、抓实农业财政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切入点,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推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财政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三个主要作用点

从宏观上讲,农业财政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无论是节水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项目,还是产业化经营项目,实质上都是在为农民创造产值,增加收入,拓展增收渠道,提供致富机遇。农业财政工作通过各项支农惠农措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农民增收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了三个作用点。

1.1 在增产上促进增收

通过改善水、电、路、土等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由增加产量实现增收。“十五”期间,廊坊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项目资金49 613.03万元,完成改造任务239万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217万亩,开垦宜农荒地18万亩,建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3万亩,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1万亩。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89.8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0.7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73.44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29.0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46 638.74萬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近270元。

1.2 在减支上促进增收

主要是通过发展节水灌溉技术降低灌溉成本,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采购成本,通过保鲜仓储降低产品耗损,通过专业化农业合作组织降低销售成本。如各县项目区由明渠大水漫灌全面转向以地下防渗管道为主的节水灌溉,实现了节水、省地、省工、省电。节水:改造前每亩地每次浇水需要两小时40方水,改造后只需要一小时20方水,每亩一年可节约用水160立方米。省电:每亩每次浇水用电约由过去的15度电付12元电费减为现在的8度电5.6元,每次省6.4元,全年8次省51.2元。

1.3 在种植模式上促进增收

通过间作套种,合理密植,夏播轮作,改进种植模式,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的产出量,实现农业效益的叠加。

2 农民增收的三个发展阶段

从各县农民增收的总体情况来看,由于各县自然条件,装备水平,科技水平、农民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不同,农业财政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点有多有少,有强有弱,有先有后,从而使农民增收的幅度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农民增收基本上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

2.1 基础型增收阶段

农民增收主要依赖于农业财政资金对项目区落后的生产条件的改善,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实现单产,总产的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传统种植模式有所改良,人均收入由1 000多元增长到近2 000元,实现了脱贫式增收。

2.2 起步型增收阶段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基本上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种优化,品质提升,以简易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初具规模,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优势初步得到确立。农民人均纯收入由近2 000增长到近3 000,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2.3 扩张型增收阶段

项目区农业生产已基本上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精品化、特色化和市场化,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地批发市场,进行了绿色农产品认证,与农业加工企业进行合作,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 000增长到4 000以上。随着农民增收能力的提高和增收行为的多样化,在农村中分化出了脱离土地的新型农民,农民增收步入了更高的层次。

3 农民增收的三个个体差异

在对我市2区6县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个体的增收幅度,增收方式和增收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项目区之间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土地整改程度的不同,农民收入水平差距明显。调查实例中6户农民收入差额达到数千甚至上万元;二是同项目区农民之间由于自身经营理念、经营能力、科技素养的不同,收入差距也较大;三是由于农民个体素质,生产思路,经营能力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增收模式。大体划分为常规从众型,即别人种什么,自己种什么,增收能力较弱;重点经营型,什么既赚钱又保险,就种什么,增收观念保守;风险创新型,这类农民有头脑、懂市场、懂技术,敢于采用新品种,新技术,从风险经营中获得了较高的收入;服务增收型,主要以农资经销、粮菜贩运、市场中介来增加收入,具有较强的增收开拓能力。

4 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4.1 经营规模小而分散

由于人多地少和土地承包关系的制约,户均占有的土地、水量、电容量、农机具等可利用资源极为有限,而且无法扩大,不易调配。一般地区农户经营面积只有4~7亩,还要分三四个不同等级的地块,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户扩大经营和增收的规模。

4.2 低投入

农民住房、丧嫁、医疗、教育、养老五大负担重压在身,不足10亩地的收入,加上灾年熊市,往往积蓄甚少,因此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很少大投入,大冒险,调查农户在种植上大部分要种三五种作物,甲赔乙赚,以尽量降低投入,减少单品种大面积种植的风险,从而限制了农业再生产的能力,导致农民增收的乏力和无奈。

4.3 农民地位低

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绝大部分农民处于末端地位和被动地位,农民没有成为产业化的领导主体,产业化的高端和中间环节获取了更多的利润,挤压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4.4 农产品价格低而不稳

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对农产品的低价位、低成本消费需求一直压抑着农产品价格的提升,一些对农民增收起拉动作用的高价位农副产品,往往不久便达到饱和,成为普通价位商品,因此从长远上看,农民增收的关键是要减少农民数量,分流和转化农民,从宏观上看,解决农民普遍增收的问题,必须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政府扶持,政策倾斜和政策调控,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护。

5 对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深入思考

5.1 把农业财政工作的切入点与农民的增收意愿统一起来

农业财政工作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首要的一条就是工作开展与农民增收意愿要相互支持,相互协调,所有促进农民增收的行为,要切合当地发展实情,符合各县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既要引导和调动农民参与农业项目建设,又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生产习惯,畅通农民表述自己意愿的渠道。农业财政的基层管理和实施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在项目申报、规划内容、筹集资金、实施建设、竣工管护等环节,都牵涉农民的切身利益,都应按照公开、公平、公示的原则,听取和采纳农民意见,进行民主评议,民主决策。

5.2 工作开展规模要与农民的增收幅度齐头并进

农业财政资金要想发挥最大使用效益,即必须坚持整合资金,突出重点,集中投入,这也是实现规模经营、规模效益和农民大幅度增收的前提。农业财政工作在不断扩大项目建设规模的同时,一定要立足当地资源、财力、人力、市场的实际,抓优势,抓重点,综合配套,把质量、市场、效益放在第一位,以小变大、循序渐进,逐步以规模开发实现规模效益,为农民提供稳定、扎实的增收基础。

5.3 在销量上、价格上寻求农民增收的最大化

促进农民增收一定要在市场上下功夫,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市场的真正需求、真实容量,培育占領市场,迎合市场的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总量和分量的大小;既要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形成大市场,大流通,把产地市场变成农民增收的舞台。同时,要在销量上,价格上寻求农民增收的最大化,促进农民多环节、多层次、多渠道增收,把农民增收建立在产业化经营、现代化营销的基础上。

5.4 提升农民在增收中的组织能力和竞争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既要保障和维护农民现有的土地经营权益,又要解决其与现代农业的不适应,就必须在稳定中寻求协调和变革。应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适度进行土地转租倒包,盘活土地资源,扩大规模经营能力,提升农民在增收中的组织能力和竞争能力,实现农民收入更广泛、更高层次的增长。

5.5 农业财政工作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农业财政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在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此,要把农业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纳入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在项目立项阶段要深入实地,认真进行项目效益的评估,分析和论证,防止低效工程上马;在项目建设阶段要进一步做好效益动态分析,确保工程措施产生实效;在项目竣工验收时,要对项目效益进行实地评测和对比,出具项目效益验收报告,把资金使用效益与农民增收作为项目验收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农业财政工作无论是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管理,各项具体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这是农业财政工作的本质属性,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需要。只有这样,农业财政工作才会更具生命力,更具扩张力,更具推动力。

[收稿日期]2014-12-20

作者:姬鹏英

第2篇:拓宽富民路径 促进农民增收

摘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出实招、鼓实劲、求实效,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的惠农强农政策及其它政策法规,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注重细节、创造机遇,依托小城镇建设和资源区位优势,推动山区农民快速、有效、持续增收,为实现“调结构、抓创新、保发展”目标多做贡献。

关键词:区域优势;土地流转;技能培训;拓富路;促增收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依托本地区域资源、区位、交通、旅游等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农民增收长效工作机制,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和渠道,深挖农民增收途径和潜力,全面提升农民增收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14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17元,较去年增长13%。

一、依托小城镇建设,让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增收

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重点中心镇、次中心的目标,以创建国家卫生镇和整治村庄环境为抓手,坚持镇村一体化发展,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大力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着力提升小城镇功能和品位,努力改善全镇人居环境。近年来,先后投入2.6亿元,完成了集镇主干道、污水治理、环卫设施以及亮化、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商业住房建设等。依托小城镇建设,促使集镇周边及散居农户逐步向功能齐全的集镇集聚,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提供机会,让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增收。

二、依托资源、区位优势,让农民在“山边”旅游业发展中增收

围绕茅山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依托资源、区位、生态环境优势,发展山边旅游业。山边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文明产业,也是山区的高就业产业。近年来,“农家乐”、生态旅游观光园和采摘园等的兴盛,大幅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家乐”既增加了农户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收入,又实现了较丰厚的服务业收益,也让农户将自己的承包地流转给规模专业户经营特色农业,从土地流转上增加了收益;游玩景点和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加大了对游客的集聚效应,提升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力,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不愿离家的妇女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三、依托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让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中增收

党委政府坚持以高效、规模、生态观光农业为发展方向,按照 “打造现代高效农业,提升农业效益”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着力在“建基地、创特色、树品牌、产业化”上做文章,紧扣优质粮油、林果茶园艺业、畜禽业、高效设施农业四大主导产业,推动农业快速发展。全镇高效农业发展面积3.1万亩、花卉苗木2.1万亩、茶园4.1万亩、果品1.2万亩;规模畜禽养殖基地21个、养殖大户76户,饲养总量占全市的1/4 ;观光旅游农业9家。全镇高效农业实现总产值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6%,做到了“村村有亮点,片片有特色”,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

四、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壮大,让农民在龙头企业带动中增收

薛埠镇积极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战略,突出抓好优质稻、蔬菜、茶叶、水果等农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茶叶、林业、粮食和水果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竞争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同时重点扶持发展了五个农业示范园区: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园实行订单生产;镇郊设施农业园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经济林果园全面推进水蜜桃、葡萄、樱桃、梨等生产规模;以西部茅山风景旅游业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山边”旅游优势,打造了一批维护生态平衡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名优茶生产科技园全面提升茶叶品牌。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构成特色农业产业板块,引导并带动农户增收。

五、依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让农民在资源有效利用中增收

近年来,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为重点,多途径、大力度招商引资、增资开发,争取到国家、省、市各级项目资金近1亿元,建成高效农业项目30个,其中单笔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的有10个,100万元以上的有20个;形成经济林果、有机茶、时令果品、名优花卉、盆景、特种养殖等农业规模生产基地;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高效规模开发项目区和万亩粮田建设示范区。全面提升了项目区的排灌水平、农田生态治理水平和高效农业成果的转化水平,为农民增收增添了后劲。

六、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让农民在合作经营中增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农村“三大合作”改革的深化,镇党委、政府始终以优势和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多主体参与、多渠道发展为主旋律,以政府引导、支持、指导为手段,着力在全镇范围内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升农产品档次、品位和市场竞争力。截止目前,全镇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82家,社员26878人;土地股份合作社13家,入股社员17350人,入股面积5011亩。认定的家庭农场74家中经工商登记的农场8家。在加强规范化建设的同时,积极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申报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8家,成长型示范农场8家,进一步加强了对申报项目单位的指导服务工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方面已初显成效:一是推进了全镇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二是引导带动农民了解市场,学习掌握最新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三是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劳動力和半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到合作经营带来的增收成果。

七、依托土地规范流转,让农民在搞活土地经营机制中增收

近年来,中央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在提升农民种地热情的同时,也使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土地流转问题(如土地抛荒、口头流转等)不断显现,一方面对过去土地流转手续中存在的隐患加以梳理和完善,并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对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服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充分利用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土地流转服务站专门设立的土地流转场所和服务窗口,完善土地流转从洽谈、鉴证、签证的一站式服务。到目前为止全镇累计流转土地面积4.65万亩,规模经营累计面积达9.42万亩。土地规范化流转一方面使农民每年可得到较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还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获取较高的务工收入;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农民足不离村实现就地打工,在打工中学到新技能,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和致富本领。农民真正从土地规范流转中获益良多。

八、依托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在就业创业中增收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贴近农民、注重实效”的原则,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层次,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一是大力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让农村劳动力掌握就业致富技能。近年来,每年举办劳动力转移培训,致力于转移农村劳动力。二是针对镇建材、服装加工行业较多的特点,在委托和订单培训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能人帮带、中介推荐,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率。三是利用山边旅游业发展优势,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等三产服务业,加快培育茶都、花卉苗木市场等区域性农产品流通市场,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家庭非农收入。

参考文献:

[1]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吴理财.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其后果[EB/OL].中国会计网,2006-08-28.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薛埠镇经营管理站)

作者:沈华

第3篇:发展林业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摘要: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承担着国土生态安全和向人类社会提供多种林副产品的双重任务。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文章从林业发展的历史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强化基地建设、培植龙头企业、完善森林资源流转和林木采伐管理制度等对策来加强林业发展,促进农民经济收入增长。

关键词:林业发展;农民增收;经济效益;山区经济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州林业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但我州林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高,林地生产力较低,科技支撑能力薄弱,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少,林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投资不足,融资困难,林业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的程度低,全州森林资源蕴藏的经济潜力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尚未得到扭转,林业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等方面的作用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充分发挥我州森林资源的潜力,有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绿色经济强州建设,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我州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黔西南林业产业的历史沿革

黔西南林业产业在解放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更谈不到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都高度重视林业生产,州县都设有林业局,乡镇设有林业站,领导全州人民发展林业生产。先后建立州普晴林场、州板坝紫胶场、兴义市丰都林场、兴仁县梨树坪林场、普安县普白林场、册享县秧坝林场、望谟县纳上林场、望谟县岩架紫胶场、望谟县红水河林场等9个国有经营林场开展营林生产,建立州巧马采育林场、州、县木材公司等11个森工企业进行木材采伐和加工,按国家计划对集体林区的木材、竹材实行统购统销。从1958年后到十年“文化大革命”,由于农村生产关系多变和人口增长,致使森林遭到乱砍滥伐,加之重采轻造、只造不管、毁林种粮、放火烧山烧林,森林保存率和成林率较低。在建国后的前30年里,造林平均保存率只23.69%,据1975年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国初期的34.09%下降到18.36%,而且林分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资源的消耗量大于生长量。

改革开放后,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业事业也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全州各县先后办起了一批乡村林场,到1984年底,共有乡村林场308个,经营面积为50.7万亩,有林业专业户1184户,经营面积20.1万亩,林业重点户2343户,经营面积18.7万亩,联户林场90个,经营面积7.9万亩。

1990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作出了十年基本绿化贵州的决定,州委、州政府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了十年基本绿化黔西南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号召。全州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任务,明确目标,每年实行目标任务考核和兑现奖惩。从1991年至2000年十年间全州共完成营造林556.35万亩,为计划任务520万亩的107%,其中飞机播种造林133.17万亩,封山育林267万亩,育苗3.27万亩。同时还建立了清水河、坡岗、龙头大山、仙鹤坪四个州级自然保护区和一批县级生态保护和治理小区。这一时期,黔西南林业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林业发展由以获取产品为目的,转为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并重,林业产业结构,林种、树种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加大了造林护林的力度,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防护林比重大幅度提高,望谟县获得“全国油桐之乡”称号,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取得明显成效,林产工业向深加工、产业化发展,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随着国家重点林业项目的投入逐年加大,营造林形成规模推进,森林资源得到快速增长。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303万亩和12.3%上升到2005年的1025万亩和40.6%。面积净增722万亩,年均增加36.1万亩,覆盖率提高28.3%,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针对黔西南石漠化面积大的情况,黔西南在治理石漠化方面进行了探索,创造了贞丰顶坛花椒、安龙德卧金银花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兴义、晴隆车桑子生态治理模式,贞丰县获“中国花椒之乡”称号。同时,放开搞活木材经营加工市场,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有重点的发展林产工业,把兴办林产工业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来抓。建成一批小型胶合板、刨花板、细木工板、竹材等林产工业和油料、果、药、茶、松脂等加工业产业,林业产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经济实力逐步加强。国有林场、苗圃开展花卉、盆景、栽培经济作物等多种经营和加工综合利用,第二第三产业有所发展,林业产业向林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方向发展,形成了以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为主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林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充分体现,逐步朝着建立完备的生态林业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迈进。

二、黔西南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州林业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同省内及邻近省区、地区相比,我州的林业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对林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缺乏科学认识

长期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对森林资源具有多种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林业发展的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对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

部分县市领导抱着“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正绩”的态度,以保护生态为名,不审批采伐木材,甚至砍伐一立方米木材都要县长、书记亲自审批,如此做法,老百姓怎么会有造林积极性,又怎么从发展林业中获得收益?中央提出的分类经营和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通过林改获得责、权、利的想法岂不是要落空。江苏等林业发达地区,放宽对林木采伐的审批程序,林子才会“愈砍愈多”,老百姓甚至用农田造林,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务院不得不下文阻止用基本农田造林。造林(生态建设)和砍伐(产业发展)确实是矛盾的,但从另一角度看它们又是相互促进的,只砍不造会造成生态破坏,而只造不砍同样会影响广大农民和投资者的造林积极性,同样影响生态建设,这需要我们的管理者用辩证的思维去科学认识和正确决策,不要让农民自己造林成材后还要“偷砍盗卖”,要使农民真正从林业发展中得到实惠,使我们黔西南真正实现天蓝、地绿、水青、人和。

(二)林业政策支撑力度不够

目前,林业正处于整体转型时期,林业改革还处于攻坚阶段,林业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已经成为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深层次根源。尚未建立起适应林业产业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较厚的计划和行政管理色彩。一是林权制度改革滞后,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国有森工企业和国有场圃改革迟缓,较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三是鼓励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发展林业产业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大林业、小产业、低收入”问题突出

主要体现在林业产业总产值偏低,林业第二、三产业不发达,第二产业产值偏低、第三产业刚起步,林业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在用材林的造林树种、林种上,结构简单,虽然近年来作了一定的调整,但还未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程度。在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加工业方面,主要还是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精加工少;在服务业方面,主要是花卉及森林旅游,其它服务业发展滞后。

(四)森林资源偏少,质量不高,总量不足

全州森林资源持续增长,但总量仍然不足,商品性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很少,支柱产业基地尚未形成。全州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3.29亩,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仅5.59立方米,低于全省人均4.2亩、9.1立方米和世界人均13.3亩、70立方米的水平。

(五)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林产工业总规模偏小,带动作用不明显;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目前最大规模的奥森纤维板厂年生产能力只有5万立方米,与全国同行业企业比较,属于小企业;三是生产技术水平低,大部分企业采用相对落后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基本停留在上世纪中后期的水平,相当部分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工业化程度低; 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由于投入有限,科研力量不强,导致林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由于观念和经济等诸多因素,企业员工缺少继续再教育和定期培训的机会,即使进行过短期培训,效果也不明显。

(六)林业税费过重,不利于农民增收

国家虽然取消了农林特产税,但仅育林基金和维简费就高达20%,还有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等,累计税费仍然高达30%~40%,在市场价格确定的前提下,这些费用只有由林农来自己消化,降低了农民的纯收入,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林业产业发展。

三、主要政策措施

(一)强化基地建设

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原则,积极争取各级造林项目,落实国家优惠政策,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大力发展经济林、用材林、原料林、能源林以及野生菌、花卉等林业产业基地,为林业产业发展夯实基础。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开展商品林定向培育、集约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建立稳固的、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加快现有人工中幼林抚育间伐和低产低效林改造,提高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二)培植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林业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各县市要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林业产业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大力扶持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对产业建设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对龙头企业的项目立项、土地征用、税收优惠、贷款贴息、技术改造、质量认证、名牌创建、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和上市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林业龙头企业争创州级、省级和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商标)。

(三)深化林业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完善产权处置和收益保障机制,充分挖掘林地、林木生产潜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推进森林分类经营改革,依法放开放活商品林采伐、运输等相关政策,充分保障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和林木处置权;严格公益林的管理,充分挖掘其森林景观、非木质林产品等方面的潜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非木质等林业产业。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管好用活国有森林资源,释放国有林的产业发展潜力。加快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发展林业产业。

(四)完善森林资源流转和林木采伐管理制度

各县市要尽快建立林权流转服务中心,做好资源评估、信息发布、林权变更、林权登记、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要规范林权流转程序,鼓励林农通过林权流转服务中心平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实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林木的采伐以森林限额采伐制度为基础,积极探索与家庭承包经营林业相适应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完善林木采伐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减少采伐管理上的限制条件,把采伐限额指标落实到符合采伐条件的企业和农户,保障林农商品林的林木处置权和收益权。

(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对木本油料林、特色经济林、生物质能源林、花卉基地建设及科技推广、良种选育、林产品精深加工等投入。州、县财政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投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围绕全州林业产业发展目标,多方争取、筹集发展资金扶持林业产业发展,形成发展合力。同时,要整合现有项目,将各级对“三农”的扶持资金和项目向林业产业倾斜,加快发展步伐。对林业龙头企业及各类经济实体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产品加工业贷款项目等,按照有关政策给予扶持、贴息。

(六)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

金融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和林农的小额信贷力度,并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拓宽林业融资渠道。要积极探索林业贷款抵押、贷款担保的有效途径,开展政策性贷款担保业务,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积极开展以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无抵押贷款等多种信贷模式。支持保险机构开展森林保险业务,加快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引导林农参加投保,降低经营林业的风险,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各县市要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加大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投身我州林业产业发展。特别要吸引鼓励国内外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投资造林和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同时,要做好对招商引资项目的服务,认真落实国家对林业发展的各项优惠和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八)强化林业产业科技支撑

坚持科技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扎实抓好林业产业行政管理、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集中优势力量开展林木良种选育、优良乡土树种开发、经济林集约经营、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加快林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运用速度,提高科技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技入户和科技培训工程,加强对林业产业从业人员的实用技能培训,提高林业产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和林产品质量监督工作,逐步建立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适应市场对林产品的质量需求,提高林产品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作者简介:何绍明,贵州兴仁人,贵州省黔西南州林业局产业站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管理。

作者:何绍明

第4篇:关于促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收的通知》精神,我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把加强劳动力转移作为着力点,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帮助我县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扩宽增收致富渠道。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

为切实做好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工作,使劳务输出成为南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我局将其作为一个黄金产业来经营。健全组织。成立了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加收入工作领导小组,局长x同志任组长,就业服务局局长x同志为副组长,x科、x科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劳务输出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沟通协调等工作。明确目标。遵循“重点扶持、政策倾斜、全力推进”的原则,确定了“着力提高南部地区农民技能水平,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合理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千方百计扩大南部地区输出规模”的工作指导方针,提出了全年南部地区劳务输出x人,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x人,年增加劳务收入x万元的目标。严格考核。将全年目标分解到了有关科室及南部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作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开展阳光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技能水平。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水平是促进其外出务工的基础。为此,我局着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对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活动。一是开展技能性培训。联合县职校、x校、驾校等x个培训单位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并对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帮助其办理各种资格证书。今年以来,共为南部地区开办地毯绢花、计算机、电气焊、采煤知识、市场营销等技术培训班x期,培训人数达x人。二是开展引导性培训。考虑到南部地区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利的实际困难,本着就近培训的原则,特设定南部地区的各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和劳动保障事务站为引导性培训基地,为初中毕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就业政策、劳动法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破除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陈旧思想,引导他们主动走出山门,走出家门,从农业以外的方面想办法来增加自身收入。今年以来,共组织引导性培训x期,培训人数达x人。通过开展阳光培训工程,使我县的农民,特别是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转变了思想观念,拓宽了致富的视野,而且使他们掌握了一门外出务工的技术敲门砖,大大地增强了外出务工的成功率。

三、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努力拓宽用工渠道

我县企业规模小,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为扩大用工单位渠道,我局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坐等用工单位上门招工的传统作法,坚持“跳出x、走出x,广交朋友,开拓市场”的工作思路,在巩固与开滦矿务局业务关系的基础上,主动到北京、天津等周边的大中城市,寻找新的用工单位,搜集新的用工信息。重点客户局班子成员亲自出马,联系业务。今年x月份,我们就派出x多人次走访了x、x公司、x公司、x包线长等x多个用工单位,新建用工协作关系近x家,搜集用工信息x条。同时,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谊,在双休日和重大节假期间,邀请各新老用工单位的负责人来x洽谈业务,加深感情,增强友谊。目前,我们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国内大中城市的x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为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政策倾斜、重点扶持,力促农民增收

由于我县南部地区矿产资源少,当地企业少且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规模较小,许多剩余劳动力想处出务工。为此,我局对其实行重点扶持,政策倾斜的方法,加快当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一是实行南部地区四优先。求职登记优先,凡是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我局求职,一律优先登记;费用减免优先,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省外务工的,免收求职登记费、报名费、中介费;同等条件下录用优先,在招用农民工过程中,对无劣迹、无传染性疾病的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其它地区劳动力条件相同时,优先录用南部地区农民;选择输出行业优先,在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安排他们到路途近、收入高、条件好、风险低的用工单位务工。二是送信息上门,服务到家。对搜集来的用工信息,除通过电视广告、广播等新闻媒体发布外,利用乡镇流动集市,把用工信息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对用工数量少的信息直接送到村,配合用工单位直接到村进行体检,挑选务工人员。三是加强输出后的跟踪管理。今年,针对我县南地区外出务工农民多在x各矿从事采煤行业,风险较大的实际,在为其继续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又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妥善的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

五、立足人才工作职能,加强农业科技扶持

为解决我县南部地区农民增收渠道窄的问题,针对其土地肥沃,适合大面积种植蔬菜的特点,从人才工作职能出发,人才中心专程到x去考察大棚菜项目,为在引进大棚菜种植能手等人才的基础上,通过他们出资金、技术、原种,我县南部地区提供土地的方式,吸引他们来我县南部地区投资,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目前已达成初步协议,近期将做进一步的商洽。此举即可以使我县南部地区的土地使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能带动我县南部地区的发展规模产业,还能提高我县南部地区棚菜种殖户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通过不懈努力,我局为南部地区农民增收工作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今年x月份,已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x人,其中南部地区x人,占总人数的x%,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x人,为农民增收近x多万元。无论是输出数量,还是输出效益,今年都比去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经过调查,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凡经我局输出的务工人员没有一个盖不上新房,没有一个成不了家,没有一个子女辍学的。南部地区的农民把劳务输出称之为是“铁杆庄稼”。

虽然我局的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领导的要求和南部地区农民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以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加收入为已任,将其作为发展民本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尽最大努力帮助南部地区的人民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为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做出新的贡献。

第5篇:市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xx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7月)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省相关决策部署,适时召开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创造性地推行了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形成了农民科学增收、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达到4186元,增长19.6%,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331元,增长22.5%,占纯收入的43%;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177元,增长10.5%。xx区、xx县、xx县3个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6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调查分析,明晰思路目标

在深入分析形势和全市农民收入特点后,我们形成了四条共识:一是非农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极。农民收入每增加3块钱就有2块来自工资性收入。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特点决定农业增长率每年在6--7%,而制造业、服务业只要市场需求旺盛,一般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三是农民收入差距是工业化、城市化差距的综合反映。普遍规律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农民收入水平高。四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将开辟农民增收“高速路”。城乡统筹,将使农民“无障碍”进入工业化、城市化领域。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提出坚持“三业并举、四轮齐动、举措到户、三化承载、机制保障”的思路(“三业并举”即提升农业打基础,扩大就业强主导,激活创业抓关键;“四轮齐动”即拉升工资性收入、扩大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高转移性收入;“举措到户”即对农民增收分类指导,因户施策,把增收措施落实到户;“三化承载”即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搭建起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载体;“机制保障”即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增收的长效机制,科学促进农民增收)。制定了《2009—2012年农民增收规划》,提出每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递增15%以上,力争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7年翻一番,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三步走”目标。

二、坚持“三业并举”,拓宽增收路径 在增收途径上,我们坚持“三业并举” :

一是提升农业打基础。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打造粮食、果品、蔬菜、奶业和生猪五大产业集群,推进花椒、辣椒等区域特色产业集约化发展。今年全市夏粮总产93.41万吨,平均亩产318.7公斤,较去年分别增产4%和4.8%。其中小麦总产92.34万吨,平均亩产319.3公斤,较去年分别增产4%和4.8%。

二是扩大就业强主导。坚持像抓农业生产一样抓劳务经济,像为农产品找市场一样为劳动力找就业岗位,像为农产品打品牌一样做劳务品牌,出台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支持农民技能培训,扩宽农民就业渠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万人,占年任务的88.4%,其中劳务输出61.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8万人,占年任务80%,劳务输出技能培训9.1万人,占年任务的67%。

三是激活创业抓关键。从信贷、税费等方面积极扶持,推动创业,催生“小老板”,止目前,止目前,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达到7万多户。一季度免费创业培训3127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65万元。同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使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创业、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打工就业、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种养业经营的格局;积极拉升工资性收入、扩大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高转移性收入,实现农民增收“四轮齐动”。

三、实施到户工程,创新增收方法

我们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坚持按照“逐户填卡,因户施策,举措到户,分类指导,配套服务”的要求,科学筛选增收路径,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在去年在晋星村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1729个村全面实施了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

一是填好一张表。即《xx市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明细卡》。明细卡主要有四项内容:①劳动资源,包括家庭人口,劳动力,青壮年及其技能,工作地点等;②家庭经营资源,包括承包耕地,运输车辆、工程机械、加工设备等经营性设备,种养殖场、企业、门店、摊点、农家乐等经营性项目;③收入情况,包括家庭收入构成,上年度家庭实际收入和人均纯收入,本年度家庭预计实际收入和人均纯收入;④增收措施。通过填表,弄清楚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和资源。目前,全市共填写农户增收台账和增收明细卡80万份。

二是实行科学分类指导。根据对全市68.4万农户的调查分析,按收入情况划分成5种农户:①创业型。全市66739户。他们有生意、有企业,积极引导支持他们克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大胆进行“二次创业”,继续把生意做大做强,并带动乡亲邻里增收致富。②劳务型。全市260890户。他们一般家庭主要劳动力常年在城镇就业,辅助劳动力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家庭收入主要来源靠城镇,而养老托幼靠农村。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实际利益,帮助其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增强增收能力。尤其对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大力扶持,促使其由打工仔向“小老板”转变,由农民向市民转变。③种养型。全市195837户。他们是经营种养业的“好把式”、专业户。采取发展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建设小区园区等措施,促进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④兼业型。全市105782户。他们兼营多业,主业不突出,收入来源多样化,家庭有富余劳动力。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加快推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⑤贫困型。全市55356户。主要是农村贫困户和五保户。在实施“10万贫困户增收行动计划”的同时,根据这些农户经济困难的成因,用好扶贫和社会保障政策,切实抓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工程,促其尽快脱贫致富。目前,全市已制定增收帮扶措施243万条,印发惠农政策宣传资料102万份。

三是做到措施到户。根据农户的类型、劳动力就业状况、收入结构,明确增收方向和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扶持政策等。各级的政策措施具体到农户,一一列明(大体16项27条),并向农户告知县乡有关劳动就业创业、金融信贷、农林水、扶贫、科技等执行机构的联系人、联系方式。

四、打造载体,加快增收步伐

促进农民增收,既要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更要有切合可行的载体来推进。我们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打造出了具有xx特色的五大助农增收工作载体。

一是开展晋星创建,加快新农村建设。2008年,我们把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具体化,实施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坚持“三强化”(强化目标引领、强化项目支撑、强化机制保障),狠抓制订标准、评星定等、晋星计划、晋星创建、考评激励五个关键环节,达到“四推进”(推进农民增收年年有新突破、农村基础设施年年有新改善、农村公共事业年年有新发展、村级治理年年有新绩效)。止2009年全市五星、四星村累计分别达到101个和306个。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把今年确定为晋星创建“深化年”和“提高年”,部署开展创建四星级乡镇活动,全市各级党政组织齐抓共管、比拼争先,形成了你追我赶升阶晋星、促进农民增收等良好风气。列入市上计划的30个五星村、100个四星村和17个四星级乡镇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二是开展“争先进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三化三集中”为主线,着力加强县域经济,出台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开展县乡村争先进位活动的意见,比拼争先、加快发展的激励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市12个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展顺利,12个省级重点镇建设全面启动,9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全部成立投资开发公司,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2009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54万,城镇化率达到41%,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5.7%。今年,我们对全市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并对2009年全市所有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评估和基础定位排名,结果汇编成册,为各县区树立了赶超目标。已评定出xx区xx镇、xx县xx镇、xx县xxx镇等10个十强乡镇,xx区xx镇xx村、xx区xx镇xxx村、xxx区xx镇xx等100个百强村。同时,指导县区积极发展县域工业,大力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积极争创“十强乡镇”、“百强村”,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三是推进“项目到村”,夯实农村发展基础。针对以前涉农项目实施分散、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我们调研形成了了实施“项目到村”工程的一整套思路和办法,通过实施“项目到村”,把政策交到村上、把任务落到部门,增强项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让惠民项目覆盖全市农村,形成完善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去年以来,我们按照“渠道不乱、统筹安排、各尽其职、分步实施、绩效考核”的要求,整理出全市到村项目三大类23项,编制印发了《到村项目明白卡》和《项目简介》,狠抓项目整理、宣传推介、摸底填卡、制定规划、组织实施等五个环节,统筹规划安排到村项目,尽可能多地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整合财政资金和涉农项目,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侧重,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着力建立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新机制。今年全市计划实施到村项目560个,已开工建设项目324个,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农村基础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四是推行“乡村在线”,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积极调研探索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的特长和优势,形成了挖掘大学生村官潜力,建立全市“乡村在线”数字网站,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思路。认真总结岐山县“乡村在线”工作试点经验,提出了全市实施“乡村在线”工程的指导意见。7月9日,我们召开了全市“乡村在线”工程动员会,对此项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并对大学生村官就实施“乡村在线”工程的基本内容、要求,以及网站维护等进行业务培训,全市“乡村在线”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各项工作正在有力有序进行。 五是落实“三带三进三促”,形成助农工作合力。在总结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农民增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省委提出的在县以下党政机关实行“三三制”的要求,我们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业和大专院校干部中广泛开展“三带三进三促”活动(带感情、带政策、带项目,进村、进户、进经济组织,促农民增收,促晋星创建,促和谐稳定),建立起了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干部驻村、企业帮扶的工作制度,形成了“四位一体”、联动各方、合力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市级130个工作组,由30名市级领导带队,94个党政机关、26户企业和10所大专院校熟悉农村工作或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2000多名干部参与,联点包抓130个新农村建设晋星村;县区1/3的干部进村开展帮扶工作。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工作落实,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助农增收的强大合力。

五、建立健全机制,确保持续增收 主要建立完善了以下几个机制:

一是领导责任机制。明确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是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县区全部由专职副书记分管农村工作。坚持召开季度农民增收形势分析会,定期召开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专题会议,分析形势,研究措施,改进工作。各县区按照“配硬部长,配齐人员,保障经费,改善条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农工部工作的支持力度。 二是投入保障机制。在足额落实原有各类支农资金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和专项奖励,并按每个村200元、每户1元的标准,为12个县区委农工部补助工作经费,要求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各县区农工部人员、经费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三农”投入力度也相应得到进一步加大。

三是考核激励机制。把农民增收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经常性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按季度评估、公布各县区农民增收情况。在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上,我们拿出1097万元,重奖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和农业重点工作先进县区、市级部门、乡镇和村,较好地激发了全市各级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市委、市政府主要率先垂范,不打招呼、不定期深入县区和镇村检查县域经济、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工作落实。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收的通知》精神,我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把加强劳动力转移作为着力点,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帮助我县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扩宽增收致富渠道。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

为切实做好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工作,使劳务输出成为南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我局将其作为一个黄金产业来经营。健全组织。成立了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加收入工作领导小组,局长x同志任组长,就业服务局局长x同志为副组长,x科、x科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劳务输出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沟通协调等工作。明确目标。遵循“重点扶持、政策倾斜、全力推进”的原则,确定了“着力提高南部地区农民技能水平,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合理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千方百计扩大南部地区输出规模”的工作指导方针,提出了全年南部地区劳务输出x人,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x人,年增加劳务收入x万元的目标。严格考核。将全年目标分解到了有关科室及南部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作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开展阳光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技能水平。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水平是促进其外出务工的基础。为此,我局着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对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活动。一是开展技能性培训。联合县职校、x校、驾校等x个培训单位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并对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帮助其办理各种资格证书。今年以来,共为南部地区开办地毯绢花、计算机、电气焊、采煤知识、市场营销等技术培训班x期,培训人数达x人。二是开展引导性培训。考虑到南部地区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利的实际困难,本着就近培训的原则,特设定南部地区的各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和劳动保障事务站为引导性培训基地,为初中毕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就业政策、劳动法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破除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陈旧思想,引导他们主动走出山门,走出家门,从农业以外的方面想办法来增加自身收入。今年以来,共组织引导性培训x期,培训人数达x人。通过开展阳光培训工程,使我县的农民,特别是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转变了思想观念,拓宽了致富的视野,而且使他们掌握了一门外出务工的技术敲门砖,大大地增强了外出务工的成功率。

三、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努力拓宽用工渠道

我县企业规模小,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为扩大用工单位渠道,我局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坐等用工单位上门招工的传统作法,坚持“跳出x、走出x,广交朋友,开拓市场”的工作思路,在巩固与开滦矿务局业务关系的基础上,主动到XX、XX等周边的大中城市,寻找新的用工单位,搜集新的用工信息。重点客户局班子成员亲自出马,联系业务。今年x月份,我们就派出x多人次走访了x、x公司、x公司、x包线长等x多个用工单位,新建用工协作关系近x家,搜集用工信息x条。同时,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谊,在双休日和重大节假期间,邀请各新老用工单位的负责人来x洽谈业务,加深感情,增强友谊。目前,我们与XX、XX、石家庄等国内大中城市的x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为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政策倾斜、重点扶持,力促农民增收

由于我县南部地区矿产资源少,当地企业少且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规模较小,许多剩余劳动力想处出务工。为此,我局对其实行重点扶持,政策倾斜的方法,加快当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一是实行南部地区四优先。求职登记优先,凡是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我局求职,一律优先登记;费用减免优先,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省外务工的,免收求职登记费、报名费、中介费;同等条件下录用优先,在招用农民工过程中,对无劣迹、无传染性疾病的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其它地区劳动力条件相同时,优先录用南部地区农民;选择输出行业优先,在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安排他们到路途近、收入高、条件好、风险低的用工单位务工。二是送信息上门,服务到家。对搜集来的用工信息,除通过电视广告、广播等新闻媒体发布外,利用乡镇流动集市,把用工信息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对用工数量少的信息直接送到村,配合用工单位直接到村进行体检,挑选务工人员。三是加强输出后的跟踪管理。今年,针对我县南地区外出务工农民多在x各矿从事采煤行业,风险较大的实际,在为其继续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又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妥善的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

五、立足人才工作职能,加强农业科技扶持

为解决我县南部地区农民增收渠道窄的问题,针对其土地肥沃,适合大面积种植蔬菜的特点,从人才工作职能出发,人才中心专程到x去考察大棚菜项目,为在引进大棚菜种植能手等人才的基础上,通过他们出资金、技术、原种,我县南部地区提供土地的方式,吸引他们来我县南部地区投资,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目前已达成初步协议,近期将做进一步的商洽。此举即可以使我县南部地区的土地使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能带动我县南部地区的发展规模产业,还能提高我县南部地区棚菜种殖户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通过不懈努力,我局为南部地区农民增收工作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今年x月份,已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x人,其中南部地区x人,占总人数的x,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x人,为农民增收近x多万元。无论是输出数量,还是输出效益,今年都比去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经过调查,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凡经我局输出的务工人员没有一个盖不上新房,没有一个成不了家,没有一个子女辍学的。南部地区的农民把劳务输出称之为是“铁杆庄稼”。

虽然我局的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领导的要求和南部地区农民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以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加收入为已任,将其作为发展民本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尽最大努力帮助南部地区的人民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为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做出新的贡献。

第6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

精选范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共2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收的通知》精神,我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把加强劳动力转移作为着力点,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帮助我县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扩宽增收致富渠道。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

为切实做好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工作,使劳务输出成为南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我局将其作为一个黄金产业来经营。健全组织。成立了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加收入工作领导小组,局长x同志任组长,就业服务局局长x同志为副组长,x科、x科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劳务输出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沟通协调等工作。明确目标。遵循“重点扶持、政策倾斜、全力推进”的原则,确定了“着力提高南部地区农民技能水平,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合理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千方百计扩大南部地区输出规模”的工作指导方针,提出了全年南部地区劳务输出x人,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x人,年增加劳务收入x万元的目标。严格考核。将全年目标分解到了有关科室及南部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作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开展阳光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技能水平。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水平是促进其外出务工的基础。为此,我局着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对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活动。一是开展技能性培训。联合县职校、x校、驾校等x个培训单位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并对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帮助其办理各种资格证书。今年以来,共为南部地区开办地毯绢花、计算机、电气焊、采煤知识、市场营销等技术培训班x期,培训人数达x人。二是开展引导性培训。考虑到南部地区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利的实际困难,本着就近培训的原则,特设定南部地区的各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和劳动保障事务站为引导性培训基地,为初中毕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就业政策、劳动法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破除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陈旧思想,引导他们主动走出山门,走出家门,从农业以外的方面想办法来增加自身收入。今年以来,共组织引导性培训x期,培训人数达x人。通过开展阳光培训工程,使我县的农民,特别是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转变了思想观念,拓宽了致富的视野,而且使他们掌握了一门外出务工的技术敲门砖,大大地增强了外出务工的成功率。

三、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努力拓宽用工渠道

我县企业规模小,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为扩大用工单位渠道,我局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坐等用工单位上门招工的传统作法,坚持“跳出x、走出x,广交朋友,开拓市场”的工作思路,在巩固与开滦矿务局业务关系的基础上,主动到xx、xx等周边的大中城市,寻找新的用工单位,搜集新的用工信息。重点客户局班子成员亲自出马,联系业务。今年x月份,我们就派出x多人次走访了x、x公司、x公司、x包线长等x多个用工单位,新建用工协作关系近x家,搜集用工信息x条。同时,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谊,在双休日和重大节假期间,邀请各新老用工单位的负责人来x洽谈业务,加深感情,增强友谊。目前,我们与xx、xx、石家庄等国内大中城市的x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为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政策倾斜、重点扶持,力促农民增收

由于我县南部地区矿产资源少,当地企业少且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规模较小,许多剩余劳动力想处出务工。为此,我局对其实行重点扶持,政策倾斜的方法,加快当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一是实行南部地区四优先。求职登记优先,凡是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我局求职,一律优先登记;费用减免优先,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省外务工的,免收求职登记费、报名费、中介费;同等条件下录用优先,在招用农民工过程中,对无劣迹、无传染性疾病的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其它地区劳动力条件相同时,优先录用南部地区农民;选择输出行业优先,在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安排他们到路途近、收入高、条件好、风险低的用工单位务工。二是送信息上门,服务到家。对搜集来的用工信息,除通过电视广告、广播等新闻媒体发布外,利用乡镇流动集市,把用工信息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对用工数量少的信息直接送到村,配合用工单位直接到村进行体检,挑选务工人员。三是加强输出后的跟踪管理。今年,针对我县南地区外出务工农民多在x各矿从事采煤行业,风险较大的实际,在为其继续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又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妥善的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

五、立足人才工作职能,加强农业科技扶持

为解决我县南部地区农民增收渠道窄的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第2页,针对其土地肥沃,适合大面积种植蔬菜的特点,从人才工作职能出发,人才中心专程到x去考察大棚菜项目,为在引进大棚菜种植能手等人才的基础上,通过他们出资金、技术、原种,我县南部地区提供土地的方式,吸引他们来我县南部地区投资,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目前已达成初步协议,近期将做进一步的商洽。此举即可以使我县南部地区的土地使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能带动我县南部地区的发展规模产业,还能提高我县南部地区棚菜种殖户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通过不懈努力,我局为南部地区农民增收工作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今年x月份,已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x人,其中南部地区x人,占总人数的x%,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x人,为农民增收近x多万元。无论是输出数量,还是输出效益,今年都比去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经过调查,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凡经我局输出的务工人员没有一个盖不上新房,没有一个成不了家,没有一个子女辍学的。南部地区的农民把劳务输出称之为是“铁杆庄稼”。

虽然我局的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领导的要求和南部地区农民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以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加收入为已任,将其作为发展民本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尽最大努力帮助南部地区的人民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为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做出新的贡献。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共2篇)]篇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别必雄 2009年

组织创办。有的是跨村合作或联合办社型,如志鹏农机合作社,由净潭乡范围内所有农机大户联合创办。

——规范程度高。目前,天门市10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全部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都经过主管部门确认备案。在市经管部门的指导下,各专业合作社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章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主要作法

——加强领导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政府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好的生产经营难题。天门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提出“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成立了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同时,建立了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的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加强服务指导,促进合作社快速、规范发展。

——制定政策促发展。天门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对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在资金预算上,市财政设立了专项预算资金,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交流、成员培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在税收政策上,对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按照有关规定,给了优惠照顾。在信贷投入上,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扩大经营规模等所需的贷款给予相应支持和优惠。

——培植典型促兴办。为了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天门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工程”,一个产业办一个示范合作社,着力抓好示范合作社的培育、指导和宣传工作,产生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良好效果。 ——强化培训促规范。天门市充分利用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结合农业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对广大农民开展合作经济知识、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培训。去年市直业务主管部门专门举办了2期专业合作社培训班,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促使他们规范运作。

初见成效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其成员及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扩大经济规模,促进了技术、信息、资金、品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使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问题,保护了农民利益。如岳口镇兴达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社员统一订购鱼苗,确保了鱼苗质量和价格,及时收集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生产、协助社员销售,社员普遍反映入社后有了安全感,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

——开拓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构建营销网络,开辟销售渠道,保证了成员正常生产,产品销售畅通。如张港花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和玉牌”花菜品牌,主导产品花菜除销往国内市场外,还出口俄罗斯、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张港花菜合作社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花菜种植5万多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花菜种植基地,仅此一项每年为1万多农户户平增收2000元。

——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及时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如鸿远马铃薯合作社引进“大西洋”马铃薯,请中国农科院、河南省马铃薯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为种植户讲授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要点,并为每户社员制定了一张生产技术流程表,注明了需施肥、施药、防病治虫的时间,统一开展技术指导,统一施肥、施药,统一机械收获,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的水平。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将千家万户联系、组织起来,另一方面与农业龙头企业紧密联系,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在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发挥着纽带作用,成为调节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较好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的提升。

——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种苗,统一供应农资,强化生产过程管理,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商品率,降低了市场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共2篇)]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如蒋场镇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与蒙牛集团合作,蒙牛集团派人予以技术指导,严格按标准和要求组织生产,在全国奶牛市场受到“三聚氰胺”影响的时候,天门市的奶牛养殖不仅基本未受冲击,而且鲜奶收购价比平常上涨了0.2元/斤,养殖户每户增收近2000元。■

(作者系中共天门市委书记)

篇二: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玉门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

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座、5495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5。玉门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玉门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玉门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玉门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玉门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wenmi.net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玉门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玉门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玉门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玉门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玉门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

[1] [2] 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

的转变。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场。

从2001年起,玉门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

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玉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02年起,玉门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玉门市先后对5大类23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17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场。目前,玉门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2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2.5万亩

以上,已在赤金镇、玉门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19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000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文秘114[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共2篇)]版权所有

近几年来,玉门市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协会内部,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市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与盈利的原则,还能够联企业创品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协会外部,切实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减少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对专业经济协会的行政干预,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来规范和管理运行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经济协会83个,吸纳单位和个人会员20254人,带动辐射农户1485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4%。其中以日光温室蔬菜、啤酒花为主的种植业专业经济协会26个,发展会员5535人。

通过几年的扶持发展,玉门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涉及到饲草、日光温室蔬菜、肉牛肉羊、啤酒原料、林果、优质专用粮等各个主导产业领域,并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专业经济协会一头联结市场和龙头企业,一头对接千家万户,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势,正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页

第7篇:XXX抗大旱促进农民增收具体目标和工作措施

今年6月下旬以来,我县持续高温天气,属紫云有气象记录以来的重伏旱年份。截止9月16日,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XXX公顷,其中成灾XXX公顷,绝收XXXX公顷;全县因旱灾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XXXX万元,造成农作物减产XXXXXX吨,减产达XXX%。粮食减产已成定局,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我县仍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努力实现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

一、具体目标

(一)竭尽全力抓“三农”,以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按照“七个入手”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投入和争取上级支持力度,着力抓好通村组公路、农村危房改造、易地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病险水库治理、烟水配套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资XXX万元,整合资金XXX万元,完成XX省道XXX镇黄土村至格凸河风景名胜区公路沿线村庄整治和建筑景观整治工作;完成村组道路建设任务;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XXXX口;完成病险水库治理;完成小流域治理;抓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完成XX万亩烟水配套工程;新增解决XXX万人饮水困难;完成“四在农家”创建点XXX个,受益人口XXX万人。二是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开展好“乡乡有品牌、村村有特色”活动,抓好五大种植基地、五大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识开发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农特产品商品化、商标化、品牌化,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建设项目XXX亩。三是抓好扶贫开发。力争全年减少贫困人口XXXX人,完成易地移民搬迁XXX户XXX人。深入实施山地农业扶贫工程,实施以“1户贫困农户转移1人,人均1亩经济林(园),1户掌握一项

二、三产业增收致富门路”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扶贫细胞工程”。继续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小城镇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以XXX、XXX片区为主攻方向,努力拓宽贫困地区群众就业渠道,实施产业化培训XXX人,转产XXX人。

(二)坚持不懈抓生态,以生态建设加快旅游发展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XXX平方公里。重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XXX平方公里,抓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完成营造林面积XXX万亩以上。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完成XXX口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抓好节能灶具、灯具的推广运用,做好改厕、改圈、改厨工作。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是加快推进特色旅游业发展。以XXXX景区XXX等景点开发保护为重点,同步进行XXXX园林、游览步行道建设和景区生态观光休闲综合服务区建设。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XXXXXXX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宣传为突破口,进一步挖掘XXX、XXX、XXX、二关等原生态民族村寨旅游资源,逐步将XX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三)深入细致抓民生,以关注民生保障社会稳定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城乡困难人群做到应保尽保。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XXX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XXX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XXX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XXXX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XXX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XXX人;开工建设廉租住房XXX套,实现城镇新增就业XXX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XXX人,组织XXX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二是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全面完善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总投资。落实好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等惠民政策,大力实施廉租住房、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抓好“两基”成果巩固工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学前、高中阶段、职业、民办及特殊教育协调发展,力争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3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0%以上。抓好非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着力抓好XXXXXXXXX的深度调查、挖掘、整理、编辑、出版、发布等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完成XXX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和县人民医院标准化建设。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强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积极申报新建5个乡镇计生服务站,如期完成村级计生室建设任务。三是不断加强农村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好和维护好广大群众最关心、最根本、最直接的现实利益,提升群众满意度。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做好统筹协调

灾情发生后,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现场会,传达市委领导在抗旱救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及相关文件精神,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成立抗旱救灾领导小组,并就当前的抗旱救灾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县委书记陈勇及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多次深入乡镇和受灾一线检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出差在外的郭昌华县长也多次通过电话了解灾情,并督促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及时转发、下发了抗旱救灾相关工作文件,对做好抗旱救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采取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级领导包片的措施,全力确保人畜饮水,开展抗旱保苗工作。各乡镇、各部门结合实际,成立了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定工作方案,层层落实责任,为抗旱救灾工作的有序控制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加大投入,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财力投入。多方筹措救灾资金XXX万元,其中XXX万元用于抗旱救灾工作,共发放、出动抗旱设备XXX台(套、次),浇灌面积XXX万亩(次);XXX万元用于购买农药、制作技术资料等病虫害防治工作,发放宣传、技术资料XX万多份。二是人力投入。全县共出动干部、民兵和技术人员XX人(次),深入一线指导抗旱救灾,并根据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开展好临时性生活救助。三是物力投入。全县共发射XX枚增雨弹,成功实施XX次人工增雨作业,部分缓解旱情。采购马铃薯种XX吨,蔬菜种XXX公斤,用于灾后改种。目前已改种蔬菜XXX亩,马铃薯XXX亩,改种其它作物XXX亩。四是按照“大季损失小季补”的思路,立足早安排、早部署,提前谋划秋种工作,积极扩大洋芋、

蔬菜种植面积,最大限度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最大可能地增加群众收。

(三)坚守岗位,确保信息畅通

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抓好当前抗旱救灾各项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总值班室及各乡镇、各部门均安排专人值班,保证信息畅通。县水利局充分发挥行业职能,根据降雨、水源情况和旱情的轻重缓急进行水资源管理及科学调度水库运行;县气象局随时关注并发布天气情况,并提出相关工作建议;县农业局在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抗旱救灾的基础上,积极指导群众做好田间管理和农作物改种工作;各工作部门及时组织人员深入帮扶村,帮助和指导群众做好抗救灾工作。

(四)强化督查,实行责任追究

为使全县抗旱救灾、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取得实效,县委督查室和县政府督查室及时对各乡镇、各部门开展抗旱救灾、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促,及时将督查情况上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时反映抗旱救灾、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在抗旱救灾工作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工作不力的单位、部门及干部给予通报批评等责任追究。

XXX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一一年九月十六日

第8篇:农办农民健康促进工作总结

根据县“行动”办工作安排,结合创建卫生城市,我单位大力实施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认真开展健康教育“五个一”工程、控烟健康教育等工作,有力的配合了全县的爱国卫生和疾病控制工作,为提高我县城乡居民的文明卫生素质做出了贡献,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以健康教育能力建设项目为重点,全面加强我单位“行动”体系能力建设。

围绕能力建设工作,全面建设和健全了单位“行动”工作组织管理体系,成立了“行动”领导小组及“行动”办,并及时更换“行动”领导小组成员,理顺了工作关系,促进了“行动”工作的全面发展;强化日常督导管理,工作纳入各股室年度检查考核之中,行动工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二)加强“行动”股室联络,社会参与共同营造“行动”社会

氛围。在县“行动”办的统一部署下,我们着力从组织网络、能力建设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强化全县80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了“行动”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和“行动”联络员会议,认真部署落实“行动”五年工作规划的各项年度工作,“行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结合各种卫生创建工作,全力推进健康教育工作。

根据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把健康教育工作从网络、管理、规范及评估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范畴,推进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日常化、科学化。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开办1个以上的“行动”试点,试点工作成效显著,扩大了“行动”的影响,推动了“行动”工作向纵深发展。

(四)开展控烟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控烟意识。 根据爱卫办的部署,5月31日,组织单位职工召开了职工会,发布《倡议书》,干部职工进行控烟签名活动。积极开展无吸烟股室岗位评比工作,营造社会控烟氛围,积极号召社会参与。

(五)以“行动”工作为基础,开展农民工健康教育培训。

结合劳务扶贫、技能、安全、品牌等培训,开展卫生科普知识教育,通过各项培训工作,向受训农民工发放卫生健康科普知识手册3000余套,全年直接受教育人数达5000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配合问题需要进一步协调。“行动”离不开各部门、乡镇的支持和配合,但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还有个别部门、乡镇在工作安排、计划、考核中没有安排“行动”工作,也不向“行动”办进行信息交流,使“行动”工作不好统一协调和规划,这其中也有“行动”办与各部门联系、沟通的因素。二是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行动”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专业人员素质和结构有待进一步提高。“行动”工作人员很大程度上在从事其它事务性工作,“行动”的业务工作开展有待加强。三是“行动”工作无专项经费支持,作为社会性群众性工作,应该列入财政预算范围,而不是仅仅依靠各部门、乡镇的热情和责任心,这样工作的良好势头就不能保持长久。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开展有效宣传,形成良好氛围。通过“健康促进行动”的开展,让80万农民能够得到比较规范的健康知识培训,身体素质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对保护劳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内容的宣传方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实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宣传各种卫生防病保健知识。让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实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的活动中来,直接受益于健康促进行动,在全县上下形成一个“我要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狠抓项目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我县作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县,国家和省上都将给予项目支持,抓住这一机会,向上争取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资金。通过项目实施推动“行动”更好发展。同时,把“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紧密结合,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安排,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此项工作的投入,确保此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搞好典型示范,促进全面推开。“全民健康促进行动”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家庭得利,社会每一个成员受益。在进一步总结示范、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扎实全面推开。

第9篇: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失地农民及农村富余劳动力 创业就业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农民今后生存及长治久安的大事。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在亲身经历与自己的生产方式迥然不同的巨大变革中,失地农民因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就业技能,在就业方面处于劣势,为认真做好失地农民就业促进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确保失地农民长远生计有保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近年来,随着我辖区企业岗位增多,多方位的协作联动招聘,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个数大量增加,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仍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劳动力中年龄偏大、技能单一,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要;二是本地企业因工资水平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等削弱了对求职者的吸引力,即使招用成功,也很难稳定。

2、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任务艰巨。长期以来,我办的就业工作着力点主要在街道、社区,随着形式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失地农民就业逐步成为主要工作之一,给繁重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扶持就业的资金投入不足,职业技能培训经费、鼓励创业、扶持弱势群体就业、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公共专项服务活动等,都是给予和服务,都需要资金扶持。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树立促就业就是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的大局意识,创新工作思路,突破工作难点。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以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为目的,以、村(社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创新机制、拓宽渠道、优化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促进失地农民家庭中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人员充分就业。

二、工作目标

以就业、培训、维权、创业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为抓手,落实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强化技能培训、健全就业服务平台机构、实施困难援助、拓展就业空间,多渠道、多方式促进就业,有步骤地实现失地农民充分就业。重点解决2014年辖区失地农民家庭中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劳动能力和意愿人员推荐就业岗位,促其就业,使失地农户至少实现一名人员稳定就业。

三、实施办法

四、 结合我区实际,将辖区失地农民纳入统一的失业就业登记制度和城镇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劳务输出等方式,分三个阶段积极稳妥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第一阶段:筹划准备阶段(2015年2月1日--2015年5月31日)分两步进行:

1、统筹做好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各村各社区要按照各自职责,把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细化措施。由街道办劳动就业办在全办开展专项摸查登记工作,为每一位失地农民劳动力建立求职和培训档案,加强对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劳动素质的失地农民针对性的服务力度。

与此同时,以后每半年进行一次统计调查,建立失地农民专项登记统计制度,及时反映就业、失业状况,摸清底数,掌握就业技能、培训需求、就业愿望 摸清底数,掌握情况。

2、加大岗位搜集力度。结合前期开展“春风行动”这一公共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依托辖区企业,开展辖区企业用工需求调查登记工作,加强企业用工指导,搭建好企业与劳动者双向交流的平台。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6月1日—2014年12月31日):2015年3月起,全面推进失地农民就业促进工作。为有效缓解当前部分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存在的用工信息不对称、对接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供求匹配效率,尽早实现就业”根据摸查情况,及时为农民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下乡活动;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做好辖区内就业岗位的开发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了辖区企业用工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的信息互动机制,实现了用工企业与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对接。同时,把企业用工岗前培训与农民就业技能培训联系起来,实施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创业。

四、具体措施

1、想方设法拓宽就业渠道,力促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通过广泛招商引资、大力启动民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就业空间,广开就业门路。创新工作思路,五是强化服务,增强招聘会实效和送岗位下乡,广泛收集和整理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信息,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岗位,集中促进一批就业,促进更多的劳动者就地就业,今年将计划开六个培训班,培训专业主要为家政服务、酒店服务、烹饪技术,电焊工,电子电工、编织等容易就业的技能。

2、加强管理,确保就业工作强力,实施规范。通过制定实施方案、目标考核办法和相关工作文件,强化各村组织领导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的工作责任;加强目标责任管理,办事处与村、社区逐级建立至上而下目标责任体系;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做到日常工作有计划、有措施、过程有检查;确保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落到实处。

3、发挥好基层就业服务平台职能。各村、各社区要把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作为村、社区的重点工作切实抓好,失地村都要建立村级就业服务站,悬挂就业信息发布牌,并组建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突出抓好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就业服务功能的完善,强化基础管理和制度建设,做到“五清”(家庭情况清、生活状况清、技术特长清、择业愿望清、就业状况清),并实行动态管理。相关办事处劳动就业办对辖区内失地人员建立统一完善的以家庭户为单位的基本信息库,实现区、办、社区(村)就业服务网络,定期发布岗位和政策信息,为求职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鼓励、指导、支持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4、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失业资源管理体系。对年满16周岁(即不再升学的人员)以上,男55周岁以下、女50岁以下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核发《就业失业登记证》,作为享受各项就业政策的依据。发证机关应在备注栏注明其属。对符合就业困难认定条件的,可到户籍所在地、社区(村)提出申请,经社区(村)核实公示、办事处劳动保障所审核、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确认。被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事处劳动保障事务所为其提供就业援助

5、因人因需施训,以培训促就业创业。对所有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未就业且有就业愿望的,根据培训需求调查,协调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安排委托定点培训机构予以培训。因地制宜,强化低技术、热行业培训和家政基地建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就业率。

五、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把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工作纳入街道办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的大事来抓,成立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区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工作的开展与协调工作。并将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工作作为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街道办与社区(村)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加大督查力度,定期实行检查,年终进行考核,完成目标的给予表彰奖励,完不成目标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通过细化指标、明确标准、加大考核、奖惩分明来推动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2、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调整和加强促进失地农民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在区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下,形成统一协调、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推进工作的有效机制。

3、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失地农民充分就业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的良好气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失地农民充分就业工作的局面和氛围。

4、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向省、市争取,地方财政配套,逐步加大对就业就业资金的投入,全面落实扶持政策,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

2014年1月15日

上一篇:退休老党员思想汇报下一篇:听优秀班主任交流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