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本土文化与作文资源的结合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依托地方文化生成优质的作文资源

地方文化, 是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它为青少年学生心理的成长、精神的成长、文学艺术的成长、个体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是生动形象、鲜活清新、质朴纯净的, 它透射着真、善、美。地方文化是整个课程内容文化体系里的重要构件, 它是一个地方的人的情感之根, 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性土壤。如果能结合地方文化的各个核心要素, 进行系列的课程开发与实施, 在它们的滋养下, 学生可以由此循序渐进, 走向更深远、更广阔的文化空间, 一定会获得较丰厚的文化素养。《课标》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

锦溪是一个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其镇区地貌构成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以溪得名的小镇, 河道密布, 纵横交叉, 房屋临水而筑, 桥梁星罗棋布。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构成现状与本镇的历史经济发展、人文居住习性有着如何的联系, 如何从古镇小桥和锦溪镇的历史兴盛去探究锦溪镇的文化特征, 去探究锦溪镇历代传承的民众心理特点。这些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作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及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 是那么的贴近生活。实践证明, 作文教学中对课程内容进行统整, 强化作文的文化意蕴, 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体现文化的情境性, 实现文化的创造性, 作文教学也就走向了文化意味。

2 寻求地方文化资源与作文教学的契合

2.1 建立地方文化作文资源素材库

所谓广种薄收、厚积薄发, 就是要丰富我们的积累。我们要时时处处皆留意, 把自己的眼睛当作摄象机那样盯住好资源不放, 像最出色的记者追踪新闻那样追逐独特的优势资源。诸如家乡旖旎的风光, 历史名人、创业人事, 绿树红花, 农务农活农趣, 锦溪地方特色的古廊桥、古弄、名宅、博物馆等人文景观, 民间的传说、故事、歌谣等民间文化, 袜底酥、定胜糕等地方特产, 以及旅游等都可纳入锦溪乡土作文素材库中。

有了丰富的素材, 我们要分门别类地处理素材, 把相同或相近主题的素材归为一类。素材的形式可以是编排的目录、日记等文字载体, 也可以是图片、音像软件和网络资源, 当然还有即时生成的情境等。

2.2 寻求地方文化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

在捕捉到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资源之后, 更重要的是有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效益。要充分考虑作文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 兼顾到作文教学中题材、内容、指导的需要, 把地方文化和作文课程同步链接, 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绿色的素材、体验的历程和人文的熏染。荡舟凌荡湾, 漫步雨中的石板路, 观赏田田的荷叶, 就同步链接自然类习作, 描绘家乡秀丽的自然风光。探寻古廊桥, 参观古民居, 走访弄堂, 便可以描写乡史乡貌。走进“宣卷之乡”, 欣赏地道的宣卷表演, 聆听软软的方言、民间流传的俗言俚语, 就可以整理民间文化, 介绍民情风俗。烹制各式各样的糕点, 就可以写自己喜爱的美食, 介绍家乡的物产, 撰写有关制作袜底酥的说明文。

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要兼顾到作文的特质, 兼顾到作文的需要。也就是说, 地方文化资源的选择要有作文的基因, 不断地充实、更新与之相匹配的作文内容和要素。

2开展综合性学习, 发挥地方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只有“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才能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文教学中更应让学生从课本中抬起头来, 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感受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

立足本土文化, 借助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社区, 走进小巷幽弄, 走进古镇的四季, 走进古镇宁静安详的夜, 让学生充分领略古镇的风情。例如初一年级第一学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是“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笔直针对性地开展了“锦溪风情”征文比赛。首先, 让学生去找资料, 从地方志、镇志等方面获取古镇的史料。走访古镇老人, 获取有关古镇的掌故。采访官员, 了解古镇今天发展状况及未来规划。实地感受古镇的弄堂、小桥、古宅、文物保护单位、夜景等, 并以录像、摄影等方式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获取了大量的文体资料、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学生在走访、实地感受等的活动中, 深深地被小镇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水乡景色所感染, 为家乡而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其次, 在老师的组织下, 进行资料汇总、共享, 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归类。最后, 学生分类写作, 进行比赛。从结果来看, 有抒写古镇的美的:《家乡四季美》、《月下锦溪》;有写古镇的历史、风物的:《锦溪民宅》、《幽幽小巷、丝丝韵致》、《锦溪古弄》、等。还有学生看到近年来锦溪发展很快, 但有些古迹却未得到保护, 甚至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面对这种状况, 引导学生思考:该不该对这些古城进行修缮?怎么修缮?为什么得不到保护?保护古迹与经济发展是否矛盾?……等等。在鼓励学生深入调查, 并极思考问题上述问题后。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就提出了“家乡的富裕是不是一定要以破坏文物古迹为代价”的问题, 也有同学则认为,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就该拆除。这些作文, 观点针锋相对, 却各自阐述了理由, 让人感到学生确实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作文本是一段文化的吸纳和吐露的心灵历程, 它的习得自然也要有一种文化浸润的境界。那就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带学生进入文化的境界, 使之获得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选择合适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从而促使学生焕发出文化创造的激情。作文教学也就在这一过程中追寻着文化的视野、意趣、情调、境界与精神。

摘要: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 对学生的作用极大。本文从利用校本资源的开发、寻求地方文化资源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和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等几个方面, 谈作文教学中如何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使学生获得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让作文教学浸润在文化氛围中。

关键词:资源,地方文化,作文教学

上一篇: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课题下一篇:煤化工钢结构防腐蚀与防火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