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本土教材开发的思考与实践

2023-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软件, 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教材的编写质量如何, 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 关于引进教材和本土教材的选用问题以及利弊之争由来已久。“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深厚、最广泛的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要落脚于文化自信, 坚持做好本土教学的编写工作。可喜的是, 2018年5月, 教育部正式成立课程教材研究所, 标志着国家层面推进教材建设, 以规避引进教材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 并使高校教材更加富有中国特色, 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更加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本文正是基于此, 坚持文化自信的视角, 探讨高校本土教材开发的问题和路径, 为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添砖加瓦。

一、高校本土教学开发的问题审视

近年来, 为了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对于人才的需求, 我国高校在本土教材开发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实现了教材开发的更新和改进, 其中不乏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接的优秀教材。但是, 从总体上来看, 本土教材存在良莠不齐、特色不足、时代性较弱的情况, 具体体现如下:

从教材的类别来看, 本土教材开发大部分集中于传统基础学科, 包括文化学、物理学、化学、语文、数学等。而在一些新兴学科方面, 包括人工智能、文化创意学、法律、经济学等, 尤其是交叉学科方面, 本土教材开发的力度较弱, 选题难以对接时代发展的需求。以计算机教材为例, 当前社会已经发展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时代, “互联网+”已经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形成颠覆性革命的背景下, 一些计算机教材编写仍然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解读, 而忽视对新技术的应用,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缺乏, 也学不到有用的知识。

从教材内容来看, 教材内容存在滞后性, 能反映并融合学科新知识的内容少, 具体到某一技术层面, 教材内容明显落后于技术的发展。

事实上, 高校作为人类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前沿, 理应在教学内容上及时推陈出新, 但是, 由于高校内部学术上的浮躁之风、教学上的从书本到书本、高校本身的独立性和封闭性等原因, 致使高校编写开发的教材在内容上存在的严重的滞后性, 由于无法及时呈现专业领域的新知识, 导致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教材编写必须要体现时效性的原则, 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出现必然带来工艺流程和岗位职能的变化, 假使教材编写不能及时反映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 难免让学生有“隔靴搔痒”的感觉。

从教材结构来看, 本土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系统的逻辑性, 忽视大学生知识接受和成长成才的规律性, 导致大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作为“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出现, 不能较好地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

然而, 学以致用是大学生知识学习的根本目标, 高等教育在于培育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知识应用能力,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进而凸显其全面发展的内力, 而教材结构中对于学生主体性激发的内容失位, 暴露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材缺陷, 从而消解了学生发展的动力。从教材编写的风格来看, 国外教材表现出多变性、多样化的特点, 本土教学编写多倾向于“文本化”, 教材结构单一、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整体语言风格缺乏张力, 过分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让学生感觉单一沉闷, 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育。同时, 由于本土教材在新颖性、综合性、可读性上的不足, 导致教材本身缺乏生动风趣, 只是一味的文字描述, 图文并茂的本土教材较少。此外, 从本土教材的出版风格来看, 板式较为单调, 书比较薄, 装帧千书一面, 没能将板式设计的最新风格与教材本身内容进行深度结合, 艺术性不足, 无法体现教材出版的精品化思路。

二、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本土教材开发的路径选择

俗话说:“文化兴则国家兴, 文化衰则国家衰。”本土教材开发内嵌中华文化的因子, 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选择。近年来, 针对高校“洋教材”引进“大行其道”“风光无限”的情形, 高校必须要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高度出发, 吸收“洋教材”的先进内容和有益做法, 强化本土教材开发的创新驱动, 激活本土教材开发的育人潜能, 为大学生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对此,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要注重教材选题和组稿的创新。针对本土教材中存在的知识滞后性问题, 尤其是传统学科中知识跟不上实践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问题, 要做好选题工作。应该看到, “洋教材”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 根本之处在于其持续创新,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同时, 从高校学科更迭来看, 一些旧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学科已经被淘汰, 但本土教材中仍然不乏这些学科的教材。反观“洋教材”, 则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纳米、基因、人工智能、5G网络、化学新材料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 以至于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对此, 本土教学开发必须要着眼于新的选题, 尤其是学科发展的前沿, 数据显示, 2019年3月, 教育部公布了调整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 (1831个) 、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 (241个) , 其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极为热门, 那么, 对于本土教材开发而言, 就是要抓住机遇, 强化组稿创新, 打造精品本土化教材。

其次, 要强化“洋教材”的本土化。目前, 针对本土教学的内容含量、教学含量、知识含量偏低的情况, 在开发本土教材的过程中, 可以结合中国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 进行“洋教材”的本土化改造, 以适应大学生知识的需求。比如:电子工业出版社的《人力资源管理》 (第九版) 教材的原形来自于哈佛大学的教材, 在经过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赵曙明教授的精心改编之后, 原教材中的一些基本理论框架被保留了下来, 并增加了诸多关于中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经典案例, 成为富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 深受高校师生的欢迎。

可见, 在本土教材开发中, 要善于中西结合、取长补短、推陈出新, 把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推动“洋教材”的中国化, 确保学生既能学到先进的知识, 又能把学科知识具体运用于中国的实际。

最后, 要善于推动教材编写的创新。从国外教材的编写实践来看, 比较注重编写结构的活跃多变、语言表达的生动风趣、内容编排的丰富多彩、内容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每章内容后面都安排有相应的复习、练习、问题和案例, 比较符合当代大学生知识接受的特点, 同时, 在教师开展授课实践时, 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包括任务型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等, 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了对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和能力的培塑, 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对此, 在本土教学编写实践中, 必须要落实好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注重教材的学理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确保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促进学生掌握最新知识和最新应用技能。同时, 在教材编写时, 还要注重课件、习题册、微课资源等教学内容的开发, 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特点, 开展有益的教学编写探索。

三、结语

“要优先发展教育”, 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并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材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 是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指向。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 必须要做好、做实、做细本土教材的开发工作;要强化顶层设计、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人才培养目标, 嵌入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 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人才需求;推动本土教材开发的内容含量、创新含量, 及时融入知识发展的最新成果, 确保本土教材开发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最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摘要:教材是高校教育办学的根本载体, 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教材是核心要件。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 高校教材开发工作要坚持“洋教材”引进和“本土教材”教材开发相结合, 坚持质量至上, 不断提升本土教材开发力度, 发挥本土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内力和优势。本文正是基于此, 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本土教材开发的问题和对策, 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本土教材的开发质量添砖加瓦。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本土教材,开发,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蒋瑜秀.行动导向理念与本土教材开发研究——以新疆高职旅游英语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2, 3 (2) :25-28.

[2] 杨捷.高校本土教材出版的编辑创新[J].中国编辑, 2015 (4) :62-64.

[3] 鲍红.引进原版教材渐成趋势开发本土教材未雨绸缪[J].出版参考, 2017 (15) :8-9.

上一篇: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下一篇: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外汇最优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