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土音乐文化地域民俗与文化艺术特征鲜明,其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可进一步丰富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内容,凸显音乐教育体系特征,也能够实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本文具体以陕北地区本土音乐文化应用为例,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应用本土音乐文化的意义,结合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应用现状,最后提出了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应用路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本土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本土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论文 篇1:

本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摘要]本文主要分三个方面对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文化进行整理与分析,分别是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资源的种类及现状、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价值、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总结出音乐教育中融入本土音乐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是延续文化记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的观点。同时,本选题通过以皖江音乐教育为例的研究提出的相应对策和方法,有利于本土音乐文化价值的挖掘和音乐文化传承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本土音乐文化;皖江音乐;音乐教育;文化记忆

[收稿日期]2017-08-29

[基金项目]2016—2017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553)。

[作者简介]刘蕊(196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安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安庆246133)在人类的进化史中,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不同民族及地域中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一般主要出现在节日活动或者传统礼仪中,主要传播形式是口头传唱。[1]本土音乐是对某种地域性音乐的称谓,它如同方言一样,是某一地域特有的音乐语言,是具有该地域特色的地方性音乐。而“地方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延续文化记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2]。因此,如何使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在音乐文化传递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认同和发展,避免因缺乏系统的传承带来下一代在音乐文化记忆上的断层,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

作为担负着文化传承义务的现代学校教育,不仅具有承担文化教育的责任,更具有承担学校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义务。我们应利用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将其具有代表性的皖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学校音乐教育中,使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以体现和融合,也为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教学理论依据。

一、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资源的种类及现状

皖江民间音乐资源丰富,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影响力的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多元的音乐艺术风格。其中包括:桐城时兴歌、繁昌民歌、铜陵牛歌、断丝弦锣鼓、全椒民歌、当涂民歌等传统民歌大约10项;十二月花神、花棒舞、莲湘舞、东至花灯、手龙舞、秧歌灯、跳和合等传统舞蹈大约8项;目连戏、黄梅戏、岳西高腔、池州傩戏、青阳腔、洪山戏以及曲艺等传统戏剧大约12项。以上这些种类表明,皖江民间音乐资源在中国具有漫长而连续不断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皖江音乐资源得到了搜集和整理。相继出版的有民歌、戏曲、曲艺、器乐曲等安徽卷本“集成”和“志书”。[3]这些搜集整理的曲集和音乐考古成果的出现与研究,对发掘和保存皖江音乐文化遗产提供了依据和素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土音乐的土壤也在逐渐“萎缩”。原本活跃在田间、地头、茶园等场所的本土音乐,逐渐被现代化场所替代。直到目前为止,皖江音乐除了部分戏曲剧种保留了社区化的演出形式,其他音乐种类的表现形式保留和传承得较少,其传承主要依附于民间艺人的口头传授或少量乐谱为参考。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主要来自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意义,而对本土音乐文化进课堂缺乏文化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视角的解读。从文化人类学的文化整体性来看,对某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必须还原到它所存在的整体文化背景中。教育人类学则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学校最普遍的本质功能——文化传递。如果我们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在文化理解层面加深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在人类学视野下结合与之相依存的文化背景,通过留存的本土音乐资源,对其进行深刻的文化整体解读,才可真正体现“文化传承”的意义。

二、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价值

皖江音乐文化是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体现皖江音乐资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价值?

首先,将皖江音乐资源转化为适用于学校音乐课程的学科体系。这就必须对皖江音乐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研究和论证。通过调查研究后将皖江音乐资源列入音乐教学中,完善和补充学校音乐教学中皖江音乐教学内容,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观察和评价。通过实践,总结出符合学校教学规律的理论成果,提出切实可行的皖江音乐文化进课堂的计划。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如培养目标;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音乐课程资源分类众多,因此划分音乐课程资源类型时要注意避免交叉重叠,及时发现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中的主要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和办法,使音乐课程资源的分类更为合理。合理地对音乐课程类别进行划分不仅为教育部门推动音乐地方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同时对传承和发展皖江音乐文化,制定相关策略提供了借鉴,亦可为音乐教育者、管理者、实践者提供参考,具有实践价值。

其次,将皖江音乐资源应用于高校音乐教育。高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皖江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以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础,形成自己的音乐文化教育体系,依据课程理论,将皖江地区民间音乐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并通过课程开发使其适用于高校音乐教育,并进行传承。

最后,将皖江音乐资源引入学校音乐教育中,不仅能够起到对于本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同时能夠丰富当前的学校本土音乐教育。现有的学校音乐教材和课程安排中只有数量不多的传统音乐教学,对于本土音乐教学则重视不够甚至微乎其微。因此,要开展本土音乐进课堂,实现本土音乐资源开发与应用,增强学生对本土音乐的热爱和学习,自觉地承担起保护和传承的责任。

三、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音乐文化的传承指“特定文化主体特定心理体验在特定社会行为及其符号系统作用下的延续与累积”。 在音乐文化的传承中,文化主体的意识是核心,文化“认同”的结果,从根本上不能脱离文化主体特质的文化属性。从民族文化学和民族音乐学的观点看,任何文化包括音乐文化,首先是属于民族的。皖江地区民间传统音乐具有悠久而有影响力的历史,在其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其融会多元的音乐艺术风格。而皖江音乐文化因其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保护和研究。

第一,合理利用校内外民族音乐师资的培训,构建有效的皖江音乐文化传承教学模式,开展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和教材的编制工作。

第二,皖江音乐文化资源丰富,种类和曲目繁多,音乐课程体系不可能将其全部包含其中,因此必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音乐课程的内容。通过文献分析,结合调查,对皖江音乐文化资源的种类和现存数量进行统计,运用课程理论及相关知识对皖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论证,并对皖江音乐文化的材料进行分类,说明分类的理论依据,论证其作为课程材料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认真进行分析,找到恰当的融合点。同时,注重对皖江音乐改编的研究,使其更加适用于学生阶段的学习。

第三,撰写多元化、多层次、综合性的教材,积极尝试独特与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基础的,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立交式教学结构。它是在基于现代教育对教与学双方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下,为了更好地符合高师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以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四、音乐教育中融入本土音乐文化的意义

本土音乐属于地域性音乐,是社会文化产物。本土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积累、发展、传承、创新,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是我们民族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在音乐上的反映。作为传承文化重要机构且具有普及性的学校,在音乐教育中重视本土音乐教育,了解其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本土音乐过程中感受本土音乐的独特魅力,使本土音乐文化成为学校音乐教育中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教学内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对我们在新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自己的位置,定位自己的身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说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本土音乐文化,对研究其文化形态与现象以及现代音乐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使本土音乐文化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五、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是延续文化记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文化记忆是由一个社会建构起来的历时的身份。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文化服务于协调和组织不同的群体,但是它的历时性方面,即在时间长河中定位和促成身份的功能不容忽视,宗教、艺术和历史就属于这个范畴。我们把文化的这些方面和这个功能称为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呈现为一种机制,一方面,它借助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形式和媒体形成、传播和延续;另一方面,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且难以驾驭,国界和语言等都很难限制它的发展。“教育人类学认为,学校主要充当一种文化传递的机构,向下一代传递一系列复杂的态度、价值观、行为和期望,从而使下一代继承了一种作为不断发展现象的文化。”因此,在延续文化记忆的过程中,学校的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传承作用。

本土音乐文化是音乐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在音乐文化记忆的延续中本土音乐文化的流失与断层。因此要有效利用学校这个延续文化记忆的机构,把本土音乐文化引入学校音乐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本土音乐文化教育观念,正确认识本土音乐文化价值,增强学生自觉保护、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意识,营造浓厚的本土音乐文化氛围。同时,要加强学校音乐文化教育同本土音乐文化之间的联系,增强学校音乐教育中文化传承的可行性,才能使本土音乐文化在现代化教育中得以有效传承和发展。

结语

本土音乐文化的融入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接受地方性音乐文化教育,培养其热爱家乡地方音乐文化的感情,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素养,使他们从小树立为传承和弘扬本土音乐文化做贡献的自觉性。实施本土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文化认同有着积极的影响。

将皖江音乐文化引入学校音乐教育,是将皖江优秀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引向深入,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传承皖江音乐文化精髓,使音乐文化资源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可以丰富校园音乐文化的内涵,深化我们对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与学校教育关系的认识;可以充分发挥皖江音乐文化资源的教化功能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本课题研究,得出我们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通过音乐教育使得音乐文化得到长远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张丹阳.浅谈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J].音乐时空,2016(02):172—173.

[2] 柴世敏.本土音乐进课堂研究的意义探讨[J].音乐时空,2014(23):98,106.

[3] 王安潮.皖江地区传统音乐艺术的历史形成及其传承保护研究[J].艺术家,2013(03):167,168—172.

[4] 张娜.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D].赣南师范学院,2012.

[5] 张廷凯,丰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 王勇華.论多元化语境中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J].教育与职业,2007(30).

[7] 德国海德堡大学荣休教授,康斯坦茨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的形成和建构[N].首都师范大学金寿福教授译.光明日报,2016.

(责任编辑:崔晓光)

作者:刘蕊

本土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论文 篇2:

试论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摘 要】本土音乐文化地域民俗与文化艺术特征鲜明,其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可进一步丰富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内容,凸显音乐教育体系特征,也能够实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本文具体以陕北地区本土音乐文化应用为例,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应用本土音乐文化的意义,结合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应用现状,最后提出了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应用路径。

【关键词】本土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应用

一、高校音乐教育应用本土音乐文化的意义

我国有着非常多元的本土音乐文化,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与劳作中创作出了各类民歌、器乐、曲艺等,展现出地域性的情感特征与价值取向。本土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其反映了地方人民的审美价值与民俗传统,有着非常鲜明的艺术特征与价值。以陕北本土音乐文化为例,陕北地区如信天游等地方性音乐文化丰富,其以鲜活而生动的音乐形象展现出了陕北地区悠久的文化歷史以及民俗风情,也是陕西民间文化的一颗明珠。如今,随着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根植于乡土的本土音乐文化受到多种冲击而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危机。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对音乐文化也有着多元化的需求,本土音乐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前景。而高校作为地方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其对传承与发扬地方传统文化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也在地方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有着先天性的教学科研以及人才优势,如果地方高校能够在教学中融入本土音乐文化,加强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与梳理,必然将对其传承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陕北本土音乐文化,也可进一步丰富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内容,凸显音乐教育体系特征,实现对音乐教学的有益补充;并且本土音乐文化地域民俗特征鲜明,其实践应用也有助于高校打造自身独具特色的专业教育品牌,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发展。

二、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应用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对本土文化传承发展的日渐重视,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的传统音乐理论研究、教材构建以及音乐教育等各方面都获得了一定成绩,在研究本土化、民族化音乐教育体系中也获取了诸多成果。但同时,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以“西方音乐中心说”为框架,传统教学模式数十年来已根深蒂固,本土音乐文化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教学突破,其教学实施途径较为单一,科研能力也有待提升。就高校音乐教育现状来看,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其在构建高校特色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作用无法展现。具体表现在学校针对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库的投入建设力度不足,管理不完善。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本土音乐相关课程,但课程模式与教学内容设置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教师缺乏本土音乐文化传承认知,本土音乐文化教学意识淡薄;本土音乐文化教材缺乏,难以有效保障其在音乐教学体系中的深度融合。

就陕北本土音乐文化来看,起源于黄土高原的陕北本土音乐是我国民歌的代表之一,有着个性鲜明的艺术特征与魅力,如信天游、秧歌、丝弦小调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形式,并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但要将其落实到高校音乐教学课堂却并不容易,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教学观念的制约。同时,其应用也存在着资源、人才以及资金等多方面的阻碍;此外也欠缺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创新,教学思路较为守旧,无法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相融合,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总而言之,高校音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无法突然转变,而本土音乐文化的教学融入是一个长期性过程,需要不断实践与调整,由此可见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应用任重道远。

三、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应用路径

(一)确立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理念

当前形势下,高校应结合地方区域特色,立足省情,打破传统以西方音乐为中心的音乐教育模式,深刻把握陕北地区地方本土音乐文化内涵,构建起拥有地方民族特征的教学体系,建立多种音乐形式共同发展的教学结构,将本土音乐文化的文化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等融入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中。同时,教师也需树立起正确的音乐教育观与地方音乐文化观,深刻认识地方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与传承性,理解自身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地方音乐文化教学实践与总结。

(二)重视教材体系编写

教材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本土音乐教材也是高校实施音乐教学实践的重要课程资源。地方高校需同当地文化部门加强合作,借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收集音乐资料;同时利用一支高水平教材编写教职团队,结合实际走访、考察以及采风等加强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了解,结合高校具体需求以及学生特征针对性编写教材,例如针对陕北民歌特征编写《陕北本土民间音乐荟萃》等教材,因地制宜。同时,教材内容选取需遵循地方文化习俗与价值观,同时应以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为指引,使教材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此外,高校可划拨专项资金用来建设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库,既利于高校音乐课程体系建设,也利于促进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应结合陕北地区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实际内容,有效借鉴其他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应用的经验,加强探索,按种类、分步骤将陕北本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当中,突破西方音乐结构中心的教学体系,正确处理西方音乐与本土音乐之间的关系,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应用,高校应以课程体系建设作为突破口,合理设置专业与实用性课程,如开设《地方音乐文化》、《民间音乐鉴赏》等地方性与针对性较强的音乐课程。同时可结合《和声分析》、《曲式分析》等作曲技法课程引导学生展开对陕北民歌的分析,提升对地方音乐文化的分析研究能力,并可进一步结合创作课程创作出具有地方音乐风格的作品,提升本土音乐文化与音乐课程的融合度。

(四)丰富艺术实践

大量陕北地区民间音乐传承于民间艺人以及地方艺术团体。地方高校可结合自身教学需求,充分利用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活性资源”,聘任地方艺人向学生传授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如可邀请地方演出团体进入课堂,或进行校园演出、开展讲座等。同时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艺术实践,例如编排陕北民歌节目、演奏演唱民歌作品等,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学生艺术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素质。此外,地方高校也可积极组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民间开展文艺下乡等相关活动;展开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为大学生创造参与地方重大节日活动的机会,利用艺术实践学习,使大学生进一步开拓眼界,近距离感受地方音乐文化,提升学生音乐文化传承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陕北地区本土音乐文化是地方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发扬本土音乐文化,也是高校音乐教育的责任与发展需求。针对高校音乐教育中開展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的诸多不足,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应充分认识本土音乐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以地方文化传承与特色办专业为目标,不断探索与创新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路径,进而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本土音乐文化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满,马巧梅.本土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J].大舞台,2012(8):251-252.

[2]徐皖闽.论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105-110.

[3]张艳.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9):160-161.

作者:徐艺菲

本土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论文 篇3:

试论湖南本土音乐文化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契合方式

【摘要】湖南有着资源丰富而特色鲜明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一种地域性的艺术形态,也是我省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摇篮的高职院校,保护和弘扬本土音乐文化,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丰富人才培养方式和内涵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为背景,就湖南本土音乐文化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契合方式进行阐述。

【关键词】本土音乐文化;高职院校;音乐教育

湖南地方本土音乐的发展,不仅担负着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本土文化的精神,进而影响本土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然而,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乡村规模不断缩小,很多优秀的本土音乐后继无人。年轻学生受到教育背景或教育体系的影响,越来越漠视传统文化,缺乏继承之心,高等职业院校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就愈发必要而紧迫。

一、湖南本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意义

作为担当文化传承和文化教育功能的高等院校,对本土音乐传承和发展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职院校不仅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更有宽广而厚实的教学研究平台和实践舞台。将本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会使特色音乐人才培养和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相得益彰。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单一文化音乐教育的惯性,使得欧洲音乐文化课程占据主流地位。这种音乐课程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疏离感,不仅削弱了学习的动机,也造成了自我文化的缺失。推进高职院校本土音乐文化发展体现了多元音乐教育的理念[1],有助于我们认识、理解和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助于推动当地文化艺术品牌的建立和地方特色教学,有助于提升本土音乐文化的地位。

多姿多彩的湖南本土音乐文化(如湖南花鼓戏、长沙弹词、常德丝弦、桑植民歌、苗族哭嫁歌、花瑶呜哇山歌、洞庭渔歌、祁阳小调等)凸显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

二、湖南高职院校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的现状

通过笔者了解,湖南的高职院校除了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外,只有寥寥几所学校开办了音乐系或音乐表演专业,基本上是遵循本科院校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在音乐课程设置方面缺少地方特色,对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相对处于意识淡薄的状态。虽大都开设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概论、音乐鉴赏等课程,然而有关湖南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内容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从民族声乐教学内容来看,深受西方教育体系的影响,声乐教师在教授民族歌曲时基本上是艺术歌曲、民族歌剧选段以及创作歌曲,本土歌曲教授相对太少,也没有相对应的教材。在民族歌曲的唱法上借鉴了西洋歌曲的发声方法,使演唱者的音色变得更丰满,却缺少了保持本土音乐的韵味和发声技巧。而在一些器乐如笛子、古筝、二胡等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上虽然是民族音乐,但所学的曲目大都沿用一些专业院校的教材,缺少融入本土音乐的元素。

三、本土音乐文化与湖南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契合方式

湖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孕育了灿烂辉煌、多姿多彩、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2]造就了丰富而且各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3]为职业院校本土音乐文化发展指引了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将本土音乐文化与湖南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进行更好地契合呢?

第一,要把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合理纳入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体系,对音乐教育课程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如在音乐教学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有地域音乐文化特色且易于在课堂学习和表演的本土音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一些如花鼓戏、湘剧等地方性的戏曲表演,长沙弹词、常德丝弦等本地的传统说唱,以及本土民间音乐的鉴赏、史论、分析等相关课程,再进一步扩大范围传承并实施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最后,成为地方特色课程群,逐步建立具有地方音乐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第二,高职院校要用发展的理念加强本土音乐文化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如派遣音乐教师到地方去采风,学习当地的民间音乐,邀请地方的本土音乐传承人讲学,举办本土音乐文化专场演出等,广纳各地风土人情和民间音乐特色,从而提高师生对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的兴趣和关注度。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本土音乐文化的汇报演出活动,从多种渠道了解和体验本土音乐文化。

第三,在学校成立本土音乐文化活动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土音乐文化社团活动。这些活动要面向广大学生群体,吸引学生踊跃参与,在不断接触中感知并欣赏本土音乐文化,最終转化为自觉学习的动能,实现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相融共进。

参考文献

[1]刘畅.关于北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与传承[J].音乐时空.

作者:杨精

上一篇:军人年度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电厂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