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国博有感观后感

2022-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参观国博有感观后感

参观国博有感

参观国家博物馆有感

——高一(8)班 魏子祎 120851 在国庆,中秋双节即将来临之际,在这个稍带凉意的下午,我们进入了一个特殊的课堂——中国国家博物馆。

曾经来过的一次是许久以前的事了。那时还小,对祖国的历史并不了解,也是在那不久之后,国博开始进行扩建。截止到201年新馆的竣工,国博成为了更加完善的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世界最大博物馆之一。

尚且不说馆中展品,光是宏伟雄壮的建筑风格就足以让人震撼。建筑面向天安门广场,大门由七扇铜门组成,这当然是为特殊活动准备的,我们进出则使用旁边的旋转门。铜门选取古代青铜器物上的纹饰,古朴的国博配上精致、别具匠心的镂空花纹更显得雅致脱俗。

最吸引人眼球是正对着大门的巨大浮雕《愚公移山》,徐悲鸿用油画表现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精神。在这一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内,书写着祖国的“复兴之路”。《复兴之路》回顾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陷入半殖民地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今天,中华的复兴之路展现在在我们面前,我深刻的体会到中华民族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同样,在展览中我看到了最为震撼我的文物是后母戊鼎。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后母戊鼎是现存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铸件,使我真切体会到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见证,古代人民智慧的象征。

转眼间,一下午的时光已经过去,我参观的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我体会到中华文明所经历的历程是艰苦而充满意义的。国博展现宏伟的视觉盛宴,同时也是中华精神的载体,我会记住这份永恒的祖国的记忆。

第2篇:参观新国博《复兴之路》展览有感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回忆、值得纪念、值得骄傲的日子,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在建党90周年到来之际在 的带领下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复兴之路》紧紧围绕民族复兴这个主题,全面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分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等五个部分,展出了很多珍贵文物和图片。

“落后就要挨打”,八国联军的侵略使中国满目疮痍;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人民国破家亡。国破山河在,中国人民是压不垮、摧不毁的。面对敌人的铡刀,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狼牙山五壮士的壮烈,八女投江的悲壮,竹签钉手指而不屈的江姐,“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他们是中国人民的一员,也是中国人民的写照。有了他们视死如归、奋斗不息的精神,才有今天的中国。 今天的中国,国富民康。幸福来之不易。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了让五星红旗永远高高飘扬,激昂的国歌响彻大地,我们必须拥护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特别是我们共产党员,在享受国家的强盛带给我们尊严和自豪时,更应该承担起维护社会和谐的责任。整个展览给我很大的震撼,想想现在富足的生活,回忆小时候的艰辛,这一切不都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砸碎铁链的成果么?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2000年退休,今年55岁。退休时工资是 多元钱。经过国家几次的调整,现在已达到了 元,增加了 倍,对此我十分满意。我不与高工资者比钱多钱少,不与住房大者比面积大小,不与掌权的人比权利大小。人这一辈子够吃、够住、够花就可以了。人的欲望无止境,就看自己怎样把握人生。该是自己的就要,不该是自己的就不能“强要”,因为“强要”是会出问题的。现在退休了,一点儿工作也不干了,悠闲自在,在家每月照样领工资,而且领的工资还不少,多好啊!每天和老伴含饴弄孙,心情舒畅,健康长寿。“知足常乐”,至理名言,我们要铭记在心。 良好的心态让我感到退休真好!

退休后,我和老伴荣升为外孙的跟班,每天上午溜个弯,回到家里便给外孙准备可口的饭菜,我和老伴各司其职我们分别是后勤部长和厨师长,虽然每天累的腰酸腿疼,但充实的生活让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忙”得不可开交。正是因为自己“太忙”,所以“疾病”、“孤独”、“寂寞”、“忧愁”、“郁闷”、“痛苦”远离我,不和我“打交道”,换来的是自信、开心、开朗、快乐、健康和幸福!总之一句话,退休后忙多了、开心多了、快乐多了、健康多了、幸福多了!和谐社会让我们走进了新时代,赶上了好时光。

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的心情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激,因为没有阳光就没大地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繁荣与富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强大,都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带领人民,依靠人民,不断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新局面。我坚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必将走向美好的每天!

第3篇:参观国博观后感

国博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了泱泱中华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今天的历史印记,呈现了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艰苦创业历程。这是一部能够让我们真正深入了解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巨片。作为教师、党员干部观看该片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对于每位教职工立足工作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具有重要意义。

160余年的历史,证明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让国人自豪,叫世界震惊。虽然,近期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威胁依然存在,但我们已欣喜地看到我国积极防控的巨大成效,一切艰难危机只会再一次证明中国精神的强大,复兴之路上的荆棘坎坷终将会跨越!

《复兴之路》在浓缩历史的同时,也将国人深埋心底的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唤起。曾经任人鱼肉、饱受欺凌的悲惨光景时时提醒我们,该当铭记的不只是仇恨与屈辱,更是自强的决心和信念。新中国成立后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我们有了站起来做人的尊严。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生活,在切实体会到经济增长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到实现繁荣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在祖国六十年华诞的喜庆日子里,我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更加明确以后的道路,继往开来,沿着前辈们在复兴之路上留下的足迹,开创出更为宏大的事业。我们普通大众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本身就是在参与和建设民族大业。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培养出一批适合时代要求和祖国需要的优秀人才。民办高等教育作为祖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承担着这一重要使命。作为培华的教育工作者,有机会以教师的名义参与祖国的复兴伟业,将是无限光荣。让每一位抱有希望、满怀憧憬的培华学子学有所成,从而实现我们教书育人、培养英才的主旨,这就是对国家复兴伟业的最好贡献!

复兴之路展览观后感

今天我去参观了国家博物馆,真的是感慨万千。 展览分几个部单元。“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外国列强欺负中国人民和人本侵略中国的这两部分。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了,帝国主义国家往我国大量的运送鸦片,使社会变的腐败,使中国人民失去健康。后来林则徐虽然消灭了鸦片,但帝国主义仍不放过中国,跟中国打仗。而中国输了,就跟帝国主义签定了很多不平多条约,让中国的土地不再完整,况且中国每年都要赔钱给帝国主义。中国人变得非常穷,满大街都是饿死的人。而中国人民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站起来反抗。1939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但国民党并没有站起来反抗。国土大面积沦陷,日本人占了中国的很多部分。随只中国人民也开始受欺凌。日本帝国主义大面积屠杀中国人。而中国人则没有放弃,而是举起武器去打败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日本投降。

以前一直以为现在的所有都是利索应当的。但是这次观看中过的复兴之路后,我的想法完全变了。中国人民真的很伟大!当帝国主义来欺负中国,人们都没有饱饭吃,但没有人低头!而是掀起革命,让帝国主义知道中国人民是不能欺负的!当日本来临时,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光是政府,人民也没有放弃!日本人大四的屠杀中国人民,想磨灭大家的意志!但是我们的意志不但没有被抹杀,而是变得更坚固!我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赶走了帝国主义。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站起来了!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而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发展着、前进着„„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一齐哀悼,一齐欢呼,一齐奋斗,一齐感动„„不论遇到什么,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会不断发展、进步!中华民族终于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了!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经过那些峥嵘岁月,中国人民可以不再受欺凌了!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受的耻辱,应该用自己的努力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现在的幸福是来之不易的,是以前的人用鲜血和意志还来得!

第4篇:国博复兴之路参观心得

早十点在西门票务中心凭身份证排队领取免费参观券后,便进入了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2011年3月1日国家博物馆新馆竣工。

中国国家博物馆丰富的收藏和陈列,展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开创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诗,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文物收藏极为丰富,陈列展出十分精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

展览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览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地揭露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观看复兴之路的历程,使我回顾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翔实的史料、恢弘的气势、深沉的语言、珍贵的历史图片,为世人展示了一幅民族复兴之画卷。100多年来,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执著追求。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遭受了难以细说的屈辱。尽管孙中山先生向国人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号召,并在1911年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彻底消灭封建制度,也没使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仍是一片渺茫。多少志士仁人为此嗟叹!这种状况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才得以根本改变。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大国进行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没有使中国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于是,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从1978年开始起步,中国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全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国力大为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巨大。民族复兴之路在人们眼中也开始逐渐明朗了起来,而当我们步入21世纪后,这条伟大的复兴之路更是清晰可见。

“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这也是复兴之路所给予人们的启示。复兴之路用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可见,复兴之路所证明的正是今天的中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所面临的,而且必须作出正确回答和正确选择的根本问题,那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与党的十七大所确定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主题正好吻合,展览选取各个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历史重现,讲述了中国从民族觉醒、民族救亡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历史进程。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看完复兴之路,我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和自豪!感动的,是那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人;自豪的,是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优秀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该矢志不渝的追

寻先辈们的梦想,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续写新的篇章。勿忘国耻,以史为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

第5篇:参观国博新闻稿

回望历史畅想明天

2011年11月5日上午,人文经管学院全体大一学生怀着对历史的深刻缅怀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崇高敬意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参观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程,畅想未来,在心中树立对未来的远大的理想。

天空中飘着丝丝细雨,但每位同学的参观热情没有丝毫减退。雄伟的国家博物馆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同学们徜徉其间,静静品读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在古代中国展厅中,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瓦当、隋唐的三彩、明清的科学巨著,一件件珍贵的展品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而复兴之路展厅则为大家展示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艰苦争斗史,从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中一步步走向复兴,同学们在品味其中的艰辛与痛苦的同时,也为新中国的伟大诞生由衷地感到自豪。

通过此次国家博物馆的参观活动,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伟大祖国的悠久与光辉历史。与此同时,也激励着同学们把用生命与鲜血换来新中国成立的烈士们铭记在心,立志做一位优秀的大学生,挑起新中国未来发展的重任,力争加入共产党,牢记党的使命,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光荣的追求,也为我人文经管学院党员的发展与党支部的建设添砖加瓦。

(撰稿/董天成)

第6篇:观国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展览有感

观国博《复兴之路》有感

“中国这个民族到了今天 , 其前途只有两条路 :其一是真正的复兴 , 其一是真正的衰亡 。”——张君劢《我们要说的话》

借用晚清爱国分子张老一句话,带到六月第一个周末,来到国家博物馆观看大型历史展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这句年代久远语重心长的话语,这个巨制规模庄严严肃的展览,都在表达同一个声音:中华民族儿女始终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着,在复兴路上一直坚强的走着,并且最终会实现此番宏愿。

基本总结《复兴之路》展览:选取各个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重现历史,讲述了中国人民从民族觉醒、民族救亡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历史进程。用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首先要说的是中华民族是特别伟大的一个民族:华夏五千年、长城、兵马俑、紫禁城,它们是闻名遐迩的奇迹;丝绸之路、四大发明、郑和下西洋,无不推动和促进了世界历史文明进程。。最震惊的是第一眼看到的:展厅墙上的文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史上,她却在欧洲“蛮夷”的坚船利炮下不堪一击是因为没落腐朽的封建制度,因为封闭自大的骄狂心态,是陈旧落后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墙上一张张帝国主义列强残杀中国人的照片,一片倒地废墟,真切让我感受到我与中华民族荣辱与共。

这篇文章里,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于民国时期萌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观念经战火硝烟的抗战时期延续如今一些具体观点看法和影响。中国革命历史中从来不乏仁人志士救国于危难之中:洋务运动、变法维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陶行知等教育救国。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直接导致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变法维新在慈禧的一手遮天下只剩得一个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窃国大盗袁世凯收入囊中;先辈们的种种努力奋斗,在军阀反动派面前收效微乎甚微。

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之后,尤其是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其中, 国社党、国民党等对这一观念和话语的流播,起到了某种倡导作用,而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刺激, 则成为其直接的动因。1932年,以张君劢为首的国社党创刊《再生》杂志,明确把“ 中华民族复兴”作为办刊宗旨,其“创办启事”曰:“我中华民族国家经内忧外患已濒临绝地, 惟在此继续之际未尝不潜伏有复生之潮流与运动。本杂志愿代表此精神,以具体方案,谋真正建设,指出新途径,与国人共商榷,因定名曰再生”而后中华民族本来就内在地蕴藏着走向复兴的可能条件与能力。这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可以得到认证找到自信。而这种民族自信心的确立和保持, 也正是整个民族战胜入侵者 、实现复兴的根本前提。所以在《中华民族之立国能力》文中有:“世界史上之古老民族, 惟有吾中华之历史, 未尝一日中断焉”,“此皆先民一无依傍, 自己探索而得 , 虽在今日尚可变通而适用者”。我们民族在政治历史文化方面都作出重大成就,但且从历史上看, 我民族也能不断融合外来民族, 并发展壮大至今, 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富于复生之能力”。自晚清, 中华民族在改革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虽举步艰难, 但任何“伟大民族之改革, 不若岛国小邦之轻而易举, 必须经长时期之酝酿”它揭示近来如此我族危急现状的普遍性,后一句 “近年之国人激于环球大通后所受之惩创, 反而自鄙夷其文化, 若已不足自存于今世者, 甚至怀疑于其民族之本身若不足与白人相抗衡者, 此乃目眩于一世纪之短促, 而忘千万年之久远矣。”更是鼓励中华民族要想民族复兴之路首先要精神复原:树立民族自信心。

自信心有了,人民要对本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加以承认和保护,这对“中华民族的复兴” 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它实在是民族自信心最深厚的根源所在。国共两党在这上也保持基本一致,国民党倡导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共产党逐渐改变以往偏重文化的“时代性”而忽视“民族性”的思路, 致力于呼吁文化“民族性”意识的空前觉醒, 还将“民族性”列在其所认定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本质特性之首的思想变化。(附注一点:除开精神层面的努力,许多提倡体育和加强营养的论著也层出不穷 , 如《捷克民族复兴与体育训练》《体育与救国》等。)

接下来,单个分析来看。从“民族”这个词讲:1902年, 梁启超率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不过一开始主要指的是汉族, 次年他又提出了“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 组成一大民族”的构想, 在民族问题上实现了可贵的双重觉醒, 是在大多数中国人在与外来民族的不断接触中,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在一开始还不能自觉地把反对清王朝传统的专制统治和反帝运动结合起来的严峻形势下表现出一种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性。

跳到抗战时期,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提出了加紧民族团结的严峻使命, 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在舆论的引导之下传遍大江南北, 真正渗透到各民族和各阶层人民大众的心中, 成为各民族共同体不言而喻的神圣性标志符号。大量直接蕴涵着传播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意义的各种话语, 除了“中华民族复兴”之外, 还有“中华民族危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民族抗战”、“中华民族性”、“民族英雄”乃至贬义的“民族败类”和“民族罪人”等等。不仅反映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危亡关头迫切需要自信的特定心态特征,还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的现代认同, 并参与促成了党派利益和狭隘意识形态的现实超越,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广泛建立和发展的深沉的精神基础。

最后,从复兴之路的载体与引导者来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发展到壮大,虽然中间有过认识上的不统一,有过左和右的错误,但他们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他们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只有他们才能够领导千百万的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万里长征艰难险阻,敌军飞机大炮围追堵截,但最后红军胜利了,党胜利了,建立和壮大了自己的根据地,延安成为青年们向往的革命圣地。党在这里坐定指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我盯着墙上反映延安时期精神面貌的图片时,我看到一种顽强生命力,一种坚实不可抗的民族精神。

《复兴之路》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上一篇:户籍证明婚姻状态下一篇: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