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参观有感

2023-03-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校史馆参观有感

参观铁人馆.校史馆有感

阳春三月,春色满园。在这怡人的春风里,我们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先后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和“西安石油大学校史馆”。

为了弘扬铁人精神,传承铁人文化,2011年10月11日,在铁人王进喜同志诞辰88周年,西安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在西安石油大学新校区落成开馆。这是除大庆,玉门以外,国内建成开放的第三座铁人纪念馆。纪念馆以陈列铁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为主。共分为苦难童年,赤诚报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鞠躬尽瘁,亲切关怀,精神永存8个部分。采用实物,雕塑,图片,视频资料等形式,再现铁人王进喜的一生,并记录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初期的艰辛历程。

虽然已在石油大学学习生活了近两年时间,但如此近距离的感受铁人精神还是第一次。看着铁人王进喜为石油奋斗的一生:“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呐喊,我再一次感受到“铁人精神”的震撼,使我切身领悟了铁人精神的实质。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铁人精神”却是自己非常神往的。走进展厅,正对大门的墙上写着铁人的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想想当年石油会战的状态,就知道当时能够说出这样的誓言绝对是基于对伟大事业的热爱。虽然我们没有身处那个时代,但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在那个满目荒凉的大地上作业的人们的心态。深刻表现了老一代石油工人在艰苦的创业年代,以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点燃祖国石油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铁人精神”不仅仅是铁人一个人的精神,而是那个时代老一辈创业者多种精神在“铁人”身上的集中体现。随着讲解员的指引,现场的图片和视频把当年的一幕幕动人场面重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那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个个铮铮铁骨的形象,一幕幕灼人的激情,久久的在心中激荡。是我们在激动中进一步体会和理解到“铁人精神的实质”,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升华。

特殊的年代造就了伟大的石油工人队伍。他们使我们想到的绝不只是一个油田的诞生,而是我们对共和国一个壮丽历史时代和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精神风貌的怀念。那个时代已经过去,铁人也早已逝去,但是“铁人精神”却永垂不朽。如今,作为西安石油大学的一名学生,“铁人精神”依然是我们学习的动力。让我们在铁人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自强、自信、自尊、自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随后,我们来到了“西安石油大学校史馆”,大门上悬挂的牌匾上的九个大字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老先生亲笔书写。走进展厅,正对大门的便是我们西安石油大学新校区全貌立体图,气势恢宏,令人神往。在后面的墙上刻着我们的校训:团结、勤奋、求是、创新。在讲解员的指引下,我们仔细参观了校史馆的各个展区。我们从校史馆中了解到石油大学的过去和现在,一幅幅生动的照片记录了石油大学六十年来的光辉历程,展示了石油大学积蓄着的不竭的前进动力。

西安石油大学肇始于1951年的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为适应石油工业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958年经过国务院批准,在西安石油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安石油学院。1969年,学院因“文革”而停办。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安石油学院恢复重建。2000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所属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为主管的普通高等学校。2003年,学校更名为西安石油大学。200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西安石油大学协议。目前学校有两个校区,校本部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工业园,新校区位于西安市户县西安沣京工业园。

经过参观,我们看到了石油大学的过去,这些取得的成绩已载入了史册,但我们现在仍被这种精神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西安石油大学是一片孕育着激情和自由,文明和创新的沃土,一代又一代的石大人在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各个岗位上燃烧着自己的光和热,为祖国的石油工业发展默默地奉献着。现在石油大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更有活力和挑战性的舞台。我们一定要明确自己要在大学学些什么,今后的路怎么走,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赶超已经取得的辉煌,为石大书写新的华章。

一个展厅很大,那些珍贵的东西分量也很重。我们的思绪在飘动,今后的一切要靠我们来完成,来实现,在这里感慨很多,思考也很多,无形上我们也有了很大的压力,但我们要把压力化为不竭的动力,超越原来的成就。我选择了石油大学,我没有选错,我很幸运,因为石大也选择了我。现在我要做的就是让石油大学知道她选择的是正确的,我为我能成为一名石大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希望用自己的创新能力来抒写石大新一代的辉煌,我现在以石大为荣,明天石大必将为我骄傲!

第2篇:参观校史馆有感

从一开学的时候老师就强调了了解江南大学发展历史的重要性,我一直都不以为然,想着这就只是一份作业,一个任务.班上一起组织预约参观校史馆,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取消了,经过几番周折,我就自己自行找时间去参观了.

一进校史馆就被江南大学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颠覆了江南大学在我脑中的印象.一股成为江大人的自豪感,喜悦感油然而生. 江南大学校史馆是学校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的物化凝炼和具体体现,是宣传学校、联系校友、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校史馆位于公益图书馆一楼,展区面积760平方米,分“金陵典学”、“五秩乃达”、“群星璀璨”、“学海无涯”、“桃李芬芳”、“雨露甘霖”等六大部分,分别展示了江南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1000多幅图片资料和250多件实物。

江南大学的前身是爱国实业家荣德生在 1947 年 10 月创办的一 所私立大学,也是无锡近代唯一的一所包括文、理、农、工多学科的综 合大学。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江南大学奉命撤并,有关系科分别并入南京工学院、苏北农学院(今扬州大学) 、苏南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等新建高 校。 1952 年夏,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其数理系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苏南师范学院,组建江苏师范学院) 。1952 年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浙江大学农化系以及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有关 学科合并组建的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故在该领域有 “网尽全国英豪,食品天下第一。”的美誉。1985 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在 无锡大学的基础上批准创办新的江南大学。1996 年和 1997 年夏,顺利 通过中国轻工总会组织的“211 工程”部门预审和立项论证。1997 年 9 月,中国轻工总会批准无锡轻工大学为国家“211 工程”项目学校,成为 国家重点建设 的近百所高校之一。 至此,我们江南大学的历史掀开了崭 新的一页。

现在的江南大学设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2 个博士后流动站和 2 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21 59 8 个工程硕士点。全校 18 个院系中有 15 个院系具备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学校拥有 4 个国家级和部省级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国家计 委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的高层次人才。 学校建有科技部、 国家计委等批准的“发酵技术国家 工程研究中心”等12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实验室。食品科学、 发酵工程等 2 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独特优势,实力雄 厚,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

通过本次活动,我对江南大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产生了更深的感情,重温的是历史但更重要的是把握未来!兴教图国强,轻工著华章,江南大学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对社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今我们作为江南大学的一份子,应立志发奋读书成就自己的青春与梦想,为江大做出更大的贡献,为社会尽一分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第3篇:参观校史馆有感

抱璞守真

奋斗超群

这是我自己第二次踏进校史馆了。这一次是学校工会专门组织青年教师参观校史馆,感悟六中精神,培养青年教师“六中人”意识的一次重大活动。

还记得去年跟随班级学生的大部队,对校史馆有一个匆忙的浏览,那次留下大大的惊叹!吃惊于六中在当今的淄博高中教育中取得的辉煌成绩,感叹在六中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六中是一所名校,但是那次所了解的都超乎了自己之前的预想。仿佛是一位久闻的佳人,一直期待与之相遇的,见面后魅力马上就在期待第二次的相会。其实去年参观后校史馆后,我内心一直有种期待,期待着能有机会再一次走近她,慢慢地阅读她的故事,细细地感受她的气息。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的梦想竟然成真了。校史馆,承载着六中的过去,见证着六中的现在,寄托着六中的未来。是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这一次参观真的是非常幸运,因为给我们做讲解员的是工会牟主席,而牟主席正是“六中百年校庆活动”中搜集校史馆资料的主要活动人。所以,校史馆中的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位校友,都是牟主席当年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采访搜集而来。说起六中的历史,牟主席如数家珍。难得可贵的是牟主席百忙之中还亲自为我们讲解,说道精彩处是神采飞扬。到最后的展厅时,他的声音中已经有了稍许的嘶哑,才发现,那瓶水,他一直拿在手中,竟然没有顾得上喝一口。正如牟主席在讲解活动结束时所感叹,我所熟知的六中的历史,六中的故事,细细讲来,两天时间也不够„„是啊,短短的一节课时间,牟主席所能够讲给我们听的只能是最辉煌、最精彩、最感人的篇章„„感叹着六中辉煌历史的同时,也敬佩着现在六中的脚踏实地,感动着学校满满的人文精神,润物细无声地关爱每一位“六中人”。

所以这次参观之后,稍稍的遗憾中竟然又有了新的期待,期待着第三次校史馆之旅,期待着与之更亲密的接触。

后记:如上百字难以表达自己激昂澎湃的感情!特别是看到六中学子挥笔写下的《光被赋》:“寻踪光被,采风济美。史芳沁溢,今兴迎来。叙故事而扬激情,闻新歌而扑旧怀。百年六中,聚时代之名流;举世名校,开盛世之篇章。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校堂傍秀水之畔,才气若浩瀚迸发。人师聚万漉千淘,可叹精英;学子汇千挑万选,堪称高材。传道授业,打造卓越;习文悟德,拼搏一流。拜慕无数,教德之扬名;褒奖有加,学业之高深。继往开来,又上一层;吐故纳新,更进一步。……

”更是惭愧自己还是一位历史教师,没有体现出“文史不分家”应有的精彩文笔。所以下一步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六中的精神“叩问一流,从一做起”,六中的校训“抱璞守真,奋斗超群”来要求自己,实现自己内心的追求!

最后与君共勉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段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4篇:校史馆参观有感

今天,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参观了位于我校公益图书馆一楼的校史馆。校史馆展区面积为760平方米,分为分“金陵典学”、“五秩乃达”、“群星璀璨”、“学海无涯”、“桃李芬芳”、“雨露甘霖”等六大部分,分别展示了江南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1000多幅图片资料和250多件实物。

江南大学的前身是,是爱国实业家荣德生在1947年10月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也是无锡近代唯一的一所包括文、理、农、工多学科的综合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江南大学奉命撤并,有关系科分别并入南京工学院、苏北农学院(今扬州大学)、苏南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等新建高校。

1952年夏,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其数理系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苏南师范学院,组建江苏师范学院)。1952年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浙江大学农化系以及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有关学科合并组建的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故在该领域有“网尽全国英豪,食品天下第一。”的美誉。1985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在无锡大学的基础上批准创办新的江南大学。1996年和1997年夏,顺利通过中国轻工总会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和立项 论证。1997年9月,中国轻工总会批准无锡轻工大学为国家“211工程”项目学校,成为国家重点建设 的近百所高校之一。至此,我们江南大学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现在的江南大学设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2个博士后流动站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1个博士专业点,59个硕士专业点,8个工程硕士点。全校18个院系中有15个院系具备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和部省级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建有科技部、国家计委等批准的“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2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实验室。食品科学、发酵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独特优势,实力雄厚,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现阶段学校的目标是:努力把学校建成为培养高质量,尤 其是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轻工人才的基地;成为轻工科技领域某些重大课题科学研究、技术开发 和信息服务的中心;成为轻工行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 成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在江南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具有免试接收台湾学生资格的大陆123所顶级高校之一,全国统招一本生源高校,且为全国具有自主招生选拔资格高校之一。

在江南大学近代这么长的发展阶段里诞生了众多的杰出校友,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洪平凡,邓鸿勋,季克良,王骏,吴仁祜等人。邓鸿勋是工业工程管理系52届毕业生,曾为工程师、研究员。曾任无锡市委书记、江苏省委副书记,海南省委书记兼省人大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原副主任(正部级),曾被选为中共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并当选为中共十四届中央委员。于1994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洪平凡,纺织工程80届毕业生,现供职于联合国总部,新任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季克良,发酵64届毕业生。现为中国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协会常务理事,江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曾当选为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贵州省七届政协委员、贵州省八届、九届人大代表、贵州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王骏,发酵专业75级学生,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教授。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大学、政府部门、生物技术公司从事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逾25年。已发表国际学术论文数十篇;持有10余项中国、美国专利。吴仁祜,67届机械系毕业生,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少将。除此之外,我校还有众多其他著名校友。虽然他们与我们并不相识,但他们成功的例子无不激励着我们向着我们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执着奋斗。

短短几十分钟的校史馆参观,虽说不能让我了解到我们学校的全部历史与光辉成就,但是,这次经历必将对我们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许我们不一定能够达到前辈们的高度,但我们可以向着前辈们的高度不断攀登,不断进步,不断努力。为将我校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1950年始建于大连,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迁至抚顺办学,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2月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石

油化工大学。建校70年来已培养10万多名毕业生,其中绝大部分已经成为石油石化等各行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坐落在辽宁省抚顺市风景秀丽的浑河岸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学校1950年始建于大连,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迁至抚顺办学;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2月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建校60年来已培养8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我国石油石化等各行业的各级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及时分析形势,调整目标定位和办学思路,把“顶天立地”作为长期发展战略,把强化内涵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大力推进人才战略和外向战略,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使学校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实现了新跨越。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构建了“厚基础、宽专业、素质高、能力强、重德育、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了弹性学分制、双学位制、学雷锋示范班、理论班、教学改革实验班等教改新举措,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建成国家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2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教学团队8个,获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20项。学校通过建立大学生科技社团、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专项资助科技学科竞赛活动、提供科技活动平台和开放实验室、建立创新实验室、开辟校外实习基地等措施,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近五年学生在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393项。毕业生以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全面,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名列省内高校前茅,连续6年获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1]

2010年3月学校成功实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四方共建我校,为我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平台。

2010年9月25日学校成功举办了六十年校庆活动,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各级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出席庆典的贵宾及海内外校友1200余人,收到捐赠2000余万元,各大新闻媒体报道校庆盛况32次,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的自豪感与凝聚力,提升了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学校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有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本科专业,26个高职专科专业。建成省级高水平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资助学科5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4个、省级高校教学团队8个。现有国家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和重点支持专业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19门。另有化工专升本,自动化专升本,机械专升本,会计专升本。学校还被教育部确定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基础培训基地和新疆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培养基地,被辽宁省确定为石油化工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并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权力和招收选派留学生的资格的多科性大学。

第5篇:参观校史馆有感

13级保险1班 张力文

秋意正浓的十一月,我怀着无比激动与兴奋的心情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馆,我静静的看着墙上的宣传展板,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校史馆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筚路蓝缕,学基初奠”、“不畏时艰,风雨前行”、“致力建设,不断壮大”、“锐意进取,跨越发展”,在这四部分中,我能够看到辽大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也能够体会到这一过程的艰辛与不易,无数辽大人为了母校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辽大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都是辽大人不懈奋斗的结果。

辽宁大学初创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1958年9月 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建校初期,我们的前辈们历经艰辛,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设施,明确了培养目标,调整了专业设置,完善了教学计划,在校生达5700余人,教师650余名,初步完成了由专业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过渡,为辽宁大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展板带的第二部分“不畏时艰,风雨前行”,这一部分的时间是1958至1978年,这一阶段成立不久的辽宁大学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这20年间,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左倾错误、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灾难,而我的母校辽宁大学在这样的环境下,经受住了考验,坚持开展教育工作,不断调整布局,充实科研力量,在艰难中曲折发展,文革结束后,学校事业步入正轨,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在校史馆里,我看到了辽大的校训“明德精学,笃行志强”,这是我们辽大人精神的体现,也是前辈们对我们新一代辽大人的要求。

通过参观,我对辽宁大学的光辉与曲折的历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深深地为自己也是一名辽大人而感到骄傲。

现在,我们学校的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但社会不断进步,我们的学校也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这也需要同学们共同努力为学校获得荣誉。我相信,我们的学校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第6篇:参观校史馆有感

来到大学的生活已经过去一年了,去年入学教育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时常想起当时校长给我们讲的关于大连理工那些已经埋在历史的记忆中的往事,一年过去了,那些曾经被津津乐道的事情也在我的记忆中变得模糊。我也经常想什么时候可以在听一次这样的讲座,听几个关于母校的老故事。

终于在学期过半的时候我又等到了这样的一次的机会,班里组织团建活动去参观校史馆。可以说去的时候,心情还是有一点激动的。终于可以去更深的了解母校了。

在讲解员简单的介绍之后,大家踩着历史的足迹,开始参观这大约七百平方米的校史馆。在讲解员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解下,每走一步,我们都被一段段历史所震撼。大家无论是对“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还是“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都有了更深的感悟。回顾着过往大工涌现出的一批批优秀学子的事迹,如:钱令希教授、李士豪教授等,听着讲解员说到我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等各种高科技项目的研发设计中,都凝聚着大工人的聪明才智,大家无不感到自豪与骄傲。

校史馆的另一侧,陈列了各种富有历史意义的物品。从汽车发动机到“米格15”战斗机涡轮,再到汽轮动力机组;从老一馆的大门,到屈伯川老先生的遗物。斑驳的锈迹,尘封的笔迹,无不透露着历史的痕迹。这一路,我们行走在历史的长廊中,感受着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这一路,怀想过往大工人带来的感动,且行且感悟。

上一篇:班子查摆问题总结下一篇: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