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2022-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当今社会,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制定一般制度?以下是小编收藏的《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管理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

基于过程化应急管理理论,分析政府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措施,反思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出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急管理提升策略:完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建设、完善重大传染病上报制度以及建立合理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

关键词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管理;人感染H7N9禽流感;个案分析

Key wordsMajor outbreak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Emergency management; Human infection with H7N9 bird flu; Case analysis

自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事件后,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建设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建设也逐步完善。

我国重大传染病疫情频发,如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全球肆虐,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以下简称“H7N9病毒”)再次侵袭我国。这些重大传染病疫情给国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也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的稳定。有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急管理工作多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分别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工作手册等进行,其应急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并没有系统化、正规化、专门化。学界对于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急管理研究也多将其置于公共卫生事件的范畴下进行研究,如童文莹[1]通过非典和甲流的应急管理研究提出“预防—主动”型公共卫生应急模式的构建;赵贺[2]等则是以北京收治首例H7N9病毒患者为例,探讨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医院如何进行应急管理,其研究仍处在公共卫生事件这个大范畴之下,并没有突出传染病独有的应急管理特色。综合学界的研究,具体的对传染病疫情的应急管理研究则鲜有之,笔者以H7N9病毒个案为例,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急管理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升我国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急管理能力,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1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管理概念辨析

应急管理是针对各类突发事件,从预防与应急准备、检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到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3]。其管理对象包括突然发生,具有严重社会危害的事件,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在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的主要任务是预防与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我国2004年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中根据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运用不完全列举,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但是对于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具体界定标准并未有统一标准。重大传染病疫情,不仅专指甲类传染病,还包括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暴发和多例死亡、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临床及病原学特点与原有疾病特征明显异常的疾病、新出现传染病的疑似病例等均包含其中[4]。结合李敏[5]以及学界的相关研究,重大传染病疫情为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病人或者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是一种过程化管理。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相关规定,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过程应该包括应急准备、应急预警、应急救援以及应急恢复这4个阶段。具体而言,应急准备工作重点在于通过对人、财、物的合理配置以及制度、技术、信息上的科学合理分析,为接下来的应急管理做好充分的必要准备,在整个应急管理中处于基础性的作用。应急预警阶段的工作重点在于疫情信息工作,及时对疫情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准确进行信息报告与发布,疫情信息工作是贯穿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之中,从而为应急管理每一步的工作的制定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依据。应急救援工作主要包括首先是第一时间的受害人员的紧急治疗,其次是疫情的扩张趋势的控制,从而逐渐控制疫情直至消除。应急恢复的工作重点在于达到人、物、秩序的恢复和公共危机中政府形象的修复,包括受灾人群的身体康复和心理安抚,物质资料生产恢复,社会组织、社会活动等一如既往平稳运行,对事故责任人奖惩、社会制度的重新修订与完善。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所选取的H7N9病毒个案无论从其自身爆发特点还是对其应对措施方面,都属于重大传染病疫情概念范畴,此外该个案在我国目前爆发的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时效性较强,对其应急管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化应急管理为本个案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分析工具。

2人感染H7N9禽流感个案分析

自2013年3月我国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发现患者疑似感染H7N9病毒,先后影响到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北京、广东、福建等地。截至禽流感疫区全部终止应急响应,中国大陆共有131例确诊病例,其中37人死亡,给国家及人民群众带来重大损失。总体来看,从危机爆发时候的准备到最后的危机恢复阶段,H7N9病毒事件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危机事件中的应急管理能力,在我国较为成熟的应机管理体系的应对下,也取得显著性的胜利,但是政府在应急管理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2.1政府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2.1.1

较为完善的制度准备。

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从H7N9病毒确认到全国应急响应,各地都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应对流感流行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依据当地疫情发展实际情况,积极应对H7N9病毒。

2.1.2

高透明度的信息预警。

2008年5月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确立了“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自30号第一例H7N9病例确认,31号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就发布了详细的疫情信息。在这之后的信息报道中,官方的信息具体到地方和人以及患者患病经过和看病过程,信息的更新速度也是达到迅速及时。

2.1.3

隔断传染源的紧急救援。

《传染病防治法》中明确要求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可通过隔离与切断传播途径来控制传染病疫情。H7N9流感疫情发现之后,对于禽类农产品,一些重灾区,如上海市紧急关闭市场活禽交易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另外国家7部委联合下发通知,暂停跨省之间的活禽运输,从源头上隔断传染源。对于病患,政府部门迅速监测了上千名与确诊患者发生过接触的人,并进行隔离观察,阻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从而控制疫情的扩张趋势。

2.1.4

家禽产业的灾后恢复。

由于官方对相关信息监管不足,民间谈“禽”色变,活禽交易市场的关闭,这给本处在低迷阶段的家禽产业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根据国务院“两手抓”的要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稳定生产”,家禽业生产扶持则成了重中之重。中央积极推动祖代鸡补贴政策,安排3亿元保护肉鸡基础生产能力,中央财政也对多地家禽行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地方上如此次受灾较为严重的安徽省,实行种禽生产补贴政策、收储补助政策、扶持养殖和加工企业政策以保护家禽产业的生产能力,促进家禽业持续健康发展。

2.2政府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管理问题反思

2.2.1

地方政府行政执行力不足问题。

以此次受灾最为严重且最先发现H7N9病毒的上海市为例,第一例病人李某在2月19日因身体不适而就医,医院有关部门在发现该病例所携带的病毒为新型流感病毒后,并没有及时上报。期间当地政府部门在有两例病例死亡后也并未及时对疫情做出反应,直至3月22日将样本送检国家疾控中心,3月30日国家卫计委全国通报H7N9病毒。从第一例病人就医到国家通报H7N9病毒,一共经历39 d,可以说这为疫情大规模爆发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根据《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所规定的信息发布要求,“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上海市政府很显然没有贯彻应急条例的要求,行政执行上存在问题。

2.2.2

我国新型病毒上报制度的不合理性问题。

根据相关规定,新型病毒的上报首先应该由两家P3实验室确认新型病毒,之后报送国家疾控中心进行复核,再由国家发布新型病毒的发现。2月19日第一例病例入院,3月4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检测出H7N9新型病毒,3月10日第二家P3实验室才确认H7N9病毒,3月29日国家疾控中心复核确认H7N9病毒。在新型病毒确认上,从发现到国家复核,再到国家公布确认,共耗费了将近一个月。相较之于日本的迅速的层层上报制度,要求一天内经最近的保健所长向都、道、府、县知事报告带有病原体(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或怀疑有症状姓名、年龄、性别等厚生劳动省政令规定的事项等,我国的新型病毒上报制度仍存在行政手续过多,应急响应迟缓的弊端。而我国这种纵向拉伸的应急管理体系极易引发上述问题,为大规模疫情爆发埋下隐患。此外,横向组织设计上的欠缺以及相配套相配套的在上报阶段的疫情管理规范都大大降低了地方政府部门的应急预警能力。

2.2.3

不合理的疫情信息传播导致的信息失真问题。

信息失真在会计领域发生较为频繁,其中信息不对称论是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重大传染病应急管理中,不合理的信息传播亦容易造成信息失真问题。在国家公布确认H7N9病毒后,从中央到地方,实行每日一报制度,各级媒体部门也大肆报道有关疫情信息,高密度的疫情报道并未达到原先欲图通过信息透明以达到消除民众恐慌的情绪,效果却适得其反,谈“禽”色变,家禽行业遭受重创。另外政府部门的一些不当做法也向社会传递错误信息,引起社会恐慌情绪,如武汉市政府在疫情爆发之初,关闭金潭家禽批发市场,并连夜宰杀5万只鸡鸭等活禽,但是并未对此做法有明确的说明,导致民众误以为武汉市存在H7N9病毒。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在疫情信息的沟通上应该做到透明、准确,合理的疫情信息有助于民众情绪的安抚以及救援行动的开展,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通过分析,H7N9病毒事件的应对,从事件应对阶段来看,其不足之处主要发生在危机的准备期和预警期。具体而言,首先最突出表现为相关部门的行政执行特别是地方政府部门,另外我国新型病毒发现能力不足,疫情信息预警时期的监管不到位这些问题都会给传染病疫情的控制带来不小的麻烦,影响应急管理工作。

3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管理提升策略

较为成熟的应急管理体系以及“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稳定生产’”的应急管理思想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成功应对做出突出贡献。然而,重大传染病的应急管理仍有待提升,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建设、重大传染病的上报制度、疫情信息管理机制等将是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管理需要完善和提升的。

3.1完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建设

H7N9病毒的成功应对及其所暴露出的问题给我国在应急管理建设方面提供重要启示。于政府部门而言,特别是地方政府部门,无论是危机爆发阶段,还是常态化的政府管理中,应该时刻警惕危机存在,提升危机意识,地方政府作为危机发现的哨所,要打好危机应对“第一枪”。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要时常进行危机预案演练和一些战略规划,随时都可以启动危机应急机制。在危机爆发时,尤其是这些新兴病毒事件,在危机蔓延得到控制时同样不能放松警惕,时刻警惕病毒的再爆发[7]。地方政府在建设本地区的应急管理体系时,不可照搬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应该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制度框架下面,结合地方实际特点,制定有地方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3.2完善重大传染病上报制度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纵向拉伸,使得在新型重大传染病上报中存在上报手续过多,疫情信息延误等问题隐患,不利于危机预警工作的开展。横向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有助于弥补纵向体系设计上的信息交流不足,也是适应我国大部制改革的要求。具体对于新型病毒的发现的相关配套措施,国家应该给予地方充分的自主权,在地方发现疑似新型传染病病毒时,特别是在地方政府得到确认后,应该予以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应对。同时,国家对地方行为进行规范,防止地方存在信息虚假、预警工作不到位等现象发生。国家疾控中心对于地方政府所上报的新型病毒应积极响应,简化复核流程,对于一些经过官方认可的权威实验室所认定的新型病毒,官方甚至可直接予以免去复核环节,从而最大程度上提升疫情信息的确认,及时组织救援工作。

3.3合理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

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人类接收的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人类接收信息的速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应该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借助于“新媒体”,多渠道、及时地将准确的信息公布出去,对于在业界影响良好的非官方新闻媒体,官方可与其合作,共同提升应急管理中的信息透明度,安定民心,提升公众在危机应对中的心理素质。对于信息沟通不合理所带来的的负面问题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好信息沟通工作,防止出现如H7N9病毒事件中因为信息过度泛滥所导致的民众恐慌情绪从而引发家禽行业市场低迷的现象。对于信息沟通中的重要参与者媒体,国家应该加大对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责任监管,规范新闻行业在突发事件中的新闻报道机制、体制,谨防不实、错误导向的报道。

参考文献

[1]

童文莹.“预防—主动”型公共卫生应急模式的构建——基于SARS和A/HINI应对的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5(1):12-17.

[2] 赵贺,陈凤欣,马剡芳,等.应急管理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作用——以收治北京市首例人感染甲型H7N9禽流感患者为例[J].中国医院,2014,18(2):40-42.

[3] 闪淳昌,薛澜.应急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1.

[4] 李芳.湖北省重大传染病疫情现场处理评估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63.

[5] 李敏.重大传染病疫情强制隔离和控制法律问题探讨[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4-5.

[6] 祝江斌.重大传染病疫情地方政府应对能力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12.

[7] 王骚,李如霞.政府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的比较分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4):46-50.

作者:祝江斌 许鹏飞

第2篇:新形势下滨州市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现状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滨州市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现状,为加强本市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在滨州市7县区23处医疗机构,其中市级医疗机构2处,县级医疗机构6处,乡镇卫生院15处进行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调查,并使用计算机 Excel 软件与 R(i386 3. 2. 2)軟件完成相应的数据录入与统计。结果:本次23处医疗单位共查出法定传染病1525例,网络报告1504例,报告率98.62%。调查结果显示,1525例传染病病例中,乙类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与肺结核居多;丙类传染病中手足口类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腹泻疾病占多数(以报告率为准进行描述)。结论:本研究纳入的23家医疗机构均有门诊日志项目设置不全,电子病历填写不规范现象,应加强本市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

关键词:新形势;滨州市;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

传染病一直以来都是导致我国人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实施有效的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1]。监测是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基础,法定的传染病监测又被称为“大疫情监测”,是目前我国最基础,最重要的传染病宏观监测系统,在减少传染病发病与死亡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本研究探讨分析了新形势下滨州市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现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17年,在滨州市7县区23处医疗机构进行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调查。按照我国卫生部制定的传染病调查规范流程对本市7个县区的卫生行政部门、7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23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的人员与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查。统计上述机构的传染病管理及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情况。

1.2统计学方法

对全部信息进行回收审核后,使用Excel 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Excel 软 件 和 R(i386 3. 2. 2)软 件 完 成。采 用Kruskal-Wallis 秩和法对纳入研究的23个医疗机构的传染病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本次调查中,7个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均开展督导检查,开展检查时5个县区有同级卫生监督部门参与,4个县区检查时包括县级及以上民营和私营医院,7个县区检查时包括村卫生室、门诊部、诊所,7个县区对年度开展的督导检查有总结并通报,2个县区建立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相关的奖励制度,1个县区年度对网络报告人员进行了奖励。7个县区疾控机构均开展了传染病报告质量指导及评估,并进行了报告管理及网络直报相关技术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1525例传染病病例中,报告率的比较,才能说明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的好坏。(统计学分析结果:是否有差异?)

本次23处医疗单位共查出传染病1525例,网络报告1504例,报告率98.62%。附表一。调查结果显示,所纳入研究的1525例传染病病例中,门诊科室以感染科及腹泻病门诊报告率最高,以急诊报告率最低;住院病病例以儿科及感染科报告率最高,以内科报告率最低。(统计学分析结果:是否有差异?)附表二。

调查结果显示,1525例传染病病例中,报告率的比较,才能说明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的好坏。(统计学分析结果:是否有差异?)附表三

3讨论

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疫情监测的质量,及时准确的传递疫情监测信息是有效控制疫情传播,疫情蔓延的前提,也是有效实施防治,研究传染病流行规律的关键[3]。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一旦大规模爆发传染病,极有可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社会损失,更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与痛苦。因此,在进行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严肃贯彻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的规定,制定合适的传染病防控策略,并及时给予有效的资源配置,在各个方面给予有效的帮助[4]。

有研究[5]认为,相较于往年,近两年来传染病的法发生率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患病人数明显减少。该研究认为,近年来传染病发生率明显下降的原因在于近年来人们的卫生健康意识不断升高,卫生习惯有所改善,有效的减少了传染病的发生。其次,国家加大了对传染病预防监测的重视,建立了相应的长效培训机制,有效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检验技术。医务人员能够准确的掌握传染病的诊断标准,诊断的准确性有了明显的加强,错报误报现象显著减少。本研究纳入病例1525例,传染病患者均被准确检出,但因存在医生漏报的现象,所以 1525例传染病患者仅有1446(应为:1504例)得到网络报告。

本研究调查显示,乙类传染病中百日咳、痢疾报告率较低(有无明显差异),丙类传染病??????23处医疗机构科室报告?????(有无明显差异);从医疗机构级别来看(省级、县级、乡镇级区别,有无明显差异),(一级、二级、三级区别,有无明显差异)。

本研究调查显示,23所医疗机构仍然存在部分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传染病网络报告:(1)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人员不稳定.(2)公共卫生科和临床医生的协调机制不完善,临床医生报告意识不强,对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不明确。(3)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不完善。因此,滨州市应该强化对该辖区内各个医疗机构的督促指导,重点加强(??病的报告管理,医疗机构??科室及??级别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管理)。主要完善医疗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加强门诊、检验影像部门登记、传染病登记、网报设备和操作、传染病报告质量、院内培训和自查等,从而进一步规范化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本市的传染病报告工作水平。

综上可知,滨州市传染疫情的监测管理现状尚佳,但仍旧存在部分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完善,提高本市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情况。

参考文献:

[1] 徐少兰,邱桂忠.2004~2013年准格尔旗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和报告质量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4):158-159.

[2] 刘缤.2010-2014年重庆市沙坪坝区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情况分析[J].中国校医,2017,31(2):83-86.

[3] 李炳实,徐少兰.2004~2013年准格尔旗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4):166-167,185.

[4] 曾令佳,徐莉立,杨雯雯等.新形势下我国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现状调查[J].疾病监测,2016,31(11):949-952.

[5] 王世平,张仁俊,陶宏等.遵义市2009~2013年丙类传染病疫情监测分析[J].重庆医学,2015,(5):684-686,689.

作者:丁元江 臧尚涛 魏志东

第3篇:基层医院新聘医护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知晓状况的调查分析

为早期发现和早期给予传染疾病的控制,我国一直实行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制度,此方法可控制疾病、切断疫情,其是医院工作的主要预防方法[1]。过往我国在应对禽流感、非典等疾病时都通过此项方法进行控制和预防,证明此方法的有效性。2009-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对此项工作进行分析和调查,并和其他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对此工作中的漏报等原因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办法以解决这一问题,改善现今的情况,让此工作可以得到顺利的开展,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 艳 李义红 龚光梅

第4篇: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1、 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

2、 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3、 定期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对重卡进行剔除。

4、 发现本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5、 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

6、 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

7、 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

8、 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

9、 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给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

流行性乙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

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

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

包虫病

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4、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5、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

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传染病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实验室应根据化验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疫情报告。

7、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8、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

9、本院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第5篇: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

2、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3、定期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对重卡进行剔除。

4、发现本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5、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

6、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

7、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

8、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

9、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密码要一个月更换一次。

10、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旬阳县XXXY医院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给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4、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5、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

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传染病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实验室应根据化验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疫情报告。

7、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8、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

9、本院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

1、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

2、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时,在抢救处置患者的同时应及时、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3、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时,要立即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

4、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每日2次到门诊部及住院部等科室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在登记本上签字。

5、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定期报院领导小组。

6、院领导小组组织院内自查传染病漏报外,配合区防疫站进行漏报抽查。并将检查结果报主管院长,必要时通报全院。

7、疫情管理人员应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

8、院领导小组根据各科的漏报和传染病报告卡,以及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置。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1、医务人员工作时间应衣帽整洁。操作时必须戴工作帽和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2、使用合格的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3、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4、无菌器械容器、敷料缸、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志。

5、传染病人应进行预检分诊,按常规隔离。疑似传染病人应在观察室隔离,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6、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物品定期消毒。传染病人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应对病人的单元进行终末消毒。

7、传染病人要按病种分区隔离,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

8、供应室必须将无菌与清洁、污染物品分开存放。严格按照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并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

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两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3、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4、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管理条例、卫生部37号令、传染病监测信息工作指南、传染病诊断标准等。

5、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6、拒绝参加培训者按有关制度处置。

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

1、门诊部、住院部、检验科、放射科等有关科室接诊传染病患者时,首先进行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然后做好处置工作。

2、疫情管理员每日两次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对卡片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3、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4、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于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5、发现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时,应当在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6、进行网络直报时,经查错、查重、订正后上报。同时登记在《疫情直报登记本》上备查。

7、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后,整理、装订、存档,保留三年。

8、每月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情况汇总,报医务处、业务院长。

9、遇到特殊情况时,报告业务院长协调解决。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

2、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3、定期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对重卡进行剔除。

4、发现本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5、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

6、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

7、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

8、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

9、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密码要一个月更换一次。

10、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第6篇: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1.卫生室成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由相关 科

室业务人员组成,要有专人负责。

2.本室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熟悉病例具体情况者),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的病种:甲类传染病(2 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具体疾病病种详见传染病防治法。

4.负责人收集传染病人的信息、审核、上报、报告卡的订正、查重和资料备份

工作。

5.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6.疫情管理人员应按规定做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每天上午和下午进行两次传染病报卡签收(包括节假日)。每月进行一次传染病漏报调查,以规范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传染病登记簿等资料的登记工作,做好自查统计,实施奖惩制度,并将相关资料妥善保管存档。传染病报告卡等纸质资料保存3年.

传染病登记制度

1.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 门诊日志登记的基本项目:患者姓名(家长姓名14岁以下儿童时必填)、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 门诊日志应由临床医生填写,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

2.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簿,对本科诊断的传染病患者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

及时上报。

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基本内容。 3.规范使用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本,必须建立异常信息反馈机制,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登记并及时将异常检查结果返回送检医生或科室,并做好有反馈记录或医生签

字)。

检验、影像部门登记本项目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检

查人员签名。

4.医院传染病管理部门设立传染病登记簿,内容包括:患者姓名(家长姓名14岁以下儿童时必填)、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工作单位(学校或托幼机构名称)、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疾病名称、订正时间、报告时间、报卡医师等。

5.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6.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填报人签名,字迹清楚,

不得随意涂改。

传染病培训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

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

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3.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或轮岗的医护人员适时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4.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报告管理技术等。

5.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

6.拒绝参加培训者按有关制度处置。

传染病报告自查奖惩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分析、总结,定期上报乡卫

生院疫情管理领导小组。

2.村卫生室内组织自查传染病漏报外,配合县疾控中心进行漏报调查。

3.疫情管理人员每月开展一次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工作,发现漏报和迟报的,对当事人给以

一定的处罚。

4.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对工作突出的个人,卫生室给以适当奖励,对漏报、迟报科室

和个人扣除一定的奖金。

村级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1.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领导小 组,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由相关业务人员组成。

2.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熟悉病例具体情况者),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的病种:

甲类传染病(2 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疫情报告人员负责本机构传染病信息收集、审核、上报、报告卡的订正和资料存档工作。

5.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所在乡镇的卫生院防保站,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所在乡镇的卫生院防保站,并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6.疫情管理人员应按规定做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每天上午和下午进行两次传染病报卡签收(包括节假日)。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规范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簿等资料的登记工作,做好自查统计,实施奖惩制度,并将相关资料妥善保管存档。传染病报告卡等纸质资料保存3年。

7.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疫情信息,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第7篇: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一) 目的

1、 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 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细则》、《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三) 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原则

1、 按照“网络直报,逐级审核上报,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属地化管理,依法报告,依法管理”的原则。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属地管理。

2、 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四)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乡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卫生所、个体诊所),各负其责,实施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的报告。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一)组织管理

卫生院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

1、 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卫生院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睡传染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2、 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配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搜集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3、 负责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开展技术指导。

4、 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乡村卫生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村级卫生室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审核

1、卫生院防保科每天应进行疫情信息网络监控,一旦发现传染病例异常增加、罕见传染病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为业务科室及时提供传染病疫情信息。

2、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应分别登录系统进行审核确认与查重。

3、疫情工作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疫情电话通讯畅通,节假日将疫情报告电话转接办公室电话上,同时保证24小时信号通畅。

(三)传染病疫情报告的通报

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与公布,按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实行)》执行。

1. 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单位、政府和有关领导报告并通报本级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周边省份和地区传染病疫情等相关信息。任何科室和个人对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

第8篇: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 总则

(一)目的

1、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细则》、《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三)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原则

1、按照“网络直报,逐级审核上报,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属地化管理,依法报告,依法管理”的原则。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属地管理。

2、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四)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乡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卫生所、个体诊所),各负其责,实施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的报告。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一) 组织管理

卫生院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

1、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卫生院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2、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配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搜集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3、负责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开展技术指导。

4、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下级卫生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卫生机构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审核

1、卫生院防保科每天应进行疫情信息网络监控;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异常增加、罕见传染病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为业务科室及时提供传染病疫情信息。

2、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应分别登录系统进行审核确认与查重。

3、疫情工作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疫情电话通讯畅通,节假日将疫情报告电话转接办公室电话上,同时保证24小时信号通畅。

(三)传染病疫情报告的通报 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与公布,按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试行)》执行。

1、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单位、政府和有关领导报告并通报本级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周边省份和地区传染病疫情等相关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2、发现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乙类传染病以及不明原因疾病爆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将该病人的相关信息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通报。

3、卫生院当辖区内发现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包虫病等)暴发、流行时,及时向辖区畜牧站报告(专报),并在疾病流行期间互相通报各有关疫情信息。

4、卫生院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专职人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每月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内容有法定传染病监测分析、各类传染病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报告及时性评价和重点提示五大部分。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时限及内容

1、报告程序 防保科接到电话、传真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发现甲类及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其它乙类及丙类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时,及时对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分析,同时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电话记录表》后,报相关部门。

2、报告内容 主要报告内容有疫情发生基本情况(发生地点、波及范围、波及人数、可能传播途径等),疫情发生简要经过,当地卫生机构对疫情处理措施等。

3、报告时限 从防保科接到疫情,报告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个过程在1小时内完成。当辖区内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于2小时内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1)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如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2)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卫生部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

3)对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

(六)调查

卫生院接到甲类传染病、传染病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等的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接到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疫情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七)卫生院及有关科室和个人应遵照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分配管理规程》(试行)有关规定,分配给科室的疫情信息查询帐号及密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将负责人名单报信息管理科疫情室备案,如发现帐户和密码信息泄露,请立即报告疫情室,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否则,后果自负。

(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责任,疫情资料对外公布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执行,任何人不得随意对外泄露疫情资料,如有违反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九)质量控制

卫生院负责责任范围内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应提出工作要求,部署工作任务,承担疫情资料收集、上报和反馈工作。对辖区内个体诊所和下级卫生所的疫情报告工作进行培训、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十)奖惩措施 各级卫生医疗机构(个体诊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1、 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2、 未按规定建立专门的流行病学流行队伍,进行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 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未按规定派人进行现场调查的;

4、 未按规定上报疫情或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各责任报告单位对周末及节假日加班进行疫情报告、监测和分析的工作人员,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安排补休并给予补贴。

三、计算机管理制度

1、卫生院计算机室应指定专人负责,确保软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转;

2、定期进行系统软件与硬件的维护,定期查毒,做好数据备份工作;

3、禁止安装与工作内容无关的软件,已正常运转的软件不得随意修改程序或相关参数;

4、严禁未经检查的软件或数据文件上机操作或上网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避免病毒感染;

5、妥善保管软硬件设备资料,外借资料应登记并及时收回;

6、增强安全意识,注意机房防火。下班前应注意检查水电开关和门窗安全;

7、保持计算机室整洁与卫生,室内严禁吸烟和和放置。

四、疫情资料管理保密制度

1、做好疫情资料的安全保密工作,疫情资料要存放于资料柜内并由疫情资料管理人员专人保管。

2、未经卫生部和卫生部授权公布的甲类传染病疫情和暴发性大流行的疫情病例数不准在报刊公开报导。

3、任何外单位人员来中心了解、采访有关疫情,需持有来人单位和区卫生局的证明,并经卫生院领导同意,方可进行;任何人不得擅自向新闻传媒机构的记者人员透露疫情。

4、凡未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将疫情资料复制或借出。

5、疫情保密性文件或资料的存档和销毁,应经卫生院领导批准,统一有关规定处理。

6、自觉接受保密检查和监督。

五、网络管理与维护制度

1、卫生院负责网络管理、使用及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管理。对下级机构提供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

2、未经单位同意,不得将有关服务器、工作站上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数据资料向外网传递或转录。

3、防保科负责各自的网络帐号、密码管理,并注意保密,不得将帐号和密码转告他人,也不得以他人身份登录网络。

4、网络管理员要对网络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并对各自的网络系统、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网上信息资源进行严格管理。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卫生信息网或借助其联网计算机发布、传播反动、色情或有害公共道德的信息。

6、严禁向网络上传来历不明或可能引发病毒感染的软件,系统管理员应定期使用公安部门指定的杀毒软件检测病毒。

六、疫情安全管理与保密制度

1、树立保密意识,定期检查各项安全保密措施,发现隐患及时报告、及时采取措施;

2、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实行领导负责制,分管领导应负责督促、检查本单位的计算机安全保密措施,疫情资料要存放于资料柜内并由疫情资料管理人员专人保管,凡未经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将疫情资料复制或借出;

3、网络管理制定访问权限控制,专人负责密码管理,超级密码定期更换;

4、涉密信息须指定专人在专用机上处理,按密级要求采取相应加密措施并妥善处理存储介质的信息痕迹;

5、涉及国家机密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应符合国家保密局制定的工作规范和要求。

屏南县寿山卫生院

第9篇: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梁平县红十字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一、疫情领导班子:由院长唐冲、防疫专干郭祥组成传染病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负责对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每年对上年度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根据最新情况制定相关传染病有关制度。

二、疫情管理的内容:根据传染病法规定的37种传染病为报告病例。

三、具体实施:

1、 每年新职工岗前培训必须有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的内容,学习结束必须进行考试。

2、要求每个科室每年至少学习传染病法一次,并有签到及每人学习后考试成绩或学习心得存档。

3、 门诊医生有完善的门诊日志。门诊日志内容包括:姓名、家长姓名(14岁以下患儿必填)、性别、年龄、详细家庭地址、就诊时疾病临床表现、就诊后初步诊断、诊疗情况、处理。

4、出入院登记本的管理。病人入院后,必须填写完整的相关内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详细家庭地址,入院诊断);出院时,必须根据病历所书写的最后诊断填写病人的出院诊断。

5、检验科结果登记必须有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科室、床位号、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验科检验人员签名。

6、 放射科结果登记必须有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科室、床位号、检查项目、放射结果诊断、放射科医生签名。

7、门诊医生接到病人结果报告单后,做出诊断,如有报告病例,则按传染病报告卡要求填写完整疫报卡后将报卡送至门诊办公室,由疫情管理人员去收卡。

8、 病房内,要求每位上班医生对新送到科室的所有化验或检查单结果进行分析,诊断(因为医生值出的时候,是休息至第二天的,按法律,从结果报出到网上直报,乙类必须为6小时内),如有诊断传染病例,则按传染病报告卡要求填写完整疫报卡,由护士过医嘱后,与出院卡并放一处,以利疫情管理人员收卡。

9、每天分早上和下午两次到科室进行签收传染病疫报卡(包括节假日,如要做到,必须有3人轮换),方能保证传染病报卡的按时报出。签收的目的为明确疫情报告人及疫情管理人员责任;并在签收的同时审卡填报内容,保证内容完整;对伤寒、狂犬病等某些特殊病例可及时对病人进行调查;对于结核病、乙肝等容易多次入院就诊的病人,经过调查,可排除一年内重复上报的可能,这样,传染病卡上报的质量就能得到保证。

10、当天疫情粗略检查:每天疫情管理人员到放射科及检验科对当天所报出的结果进行检查,如有应上报的传染病结果,则检查是否有上报。(如有未上报的门诊病人,则查找开单医生,确定为病房临时出门诊的医生所填写的单,则由疫情管理人员根据该医生的门诊日志帮助填写并上报。)

11、每月中旬,必须查阅全院上月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出院病历、放射科检查结果及检验科检验结果。(这要求管理人员必

须配足,要完成如此大量的工作,必须要求2位专职人员)

12、每月在质控简报中通报上月疫情报告情况(包括疫情动态,迟报、漏报的检查结果,并作出惩罚通告)。在门诊日志和病房出入院登记上。

四、如果出现传染病的迟、漏报现象,除外依照传染病法追究情况外,可由单位按照情节严重与否进行相当处罚(在没有发生传染病因此发生流行或暴发的情况下)。如查出有迟报的病例,可以扣罚接诊医生、传染病监控医生每人各5元,并在医院简报或质控简报中提出批评;如有漏报,各扣罚接诊医生、科传染病监控医生每人各50元,并在医院简报或质控简报中发出通报批评;如传染病发生漏报三次者,接诊医生当年不得参加工作评优,晋升一律推迟一年。

梁平县红十字

2011年11月3日

上一篇:汽车4s店开业活动方案下一篇:财务总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