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全文及译文

2022-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陆羽茶经全文及译文

陆羽《茶经》译文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周世平

译注

茶经卷上

一之源(有关茶的源流)

茶树是原产在我国南方的一种优良树木。树高

一、二尺,至数十尺。在巴山和三峡一带最粗的茶树要两人合抱,只有将它的枝条伐下后才能采叶。茶树的树形象瓜芦、叶子像栀子、茶花象白色的蔷薇、种子与棕榈树的种子很相似、其柄蒂像丁香、树根如胡桃。[瓜芦树生长在广州一带,与茶相似,叶苦而涩。棕榈与蒲葵类似,其种子与茶子相似。胡桃与茶的根皆属深根性,向下生长直达石砾层,苗木才能向上抽长。]

“茶”字,从字源上说,或从属于“草”部,或从属于“木”部,或既从草又从木。[从草写作“茶”,出于《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写作“槚”(jiǎ贾),出于《本草》;草木兼从写作“茶”,出于《尔雅》。]

茶的俗名各地有不同的称谓,一是称作“茶”,二是称作“槚”,三是称作“

”(shè设),四是称作“茗”,五是称作“荈”(chuǎn喘)。[周公说:槚就是苦茶。西汉杨雄说:川西南的人把茶叫作。东晋郭弘农说:早采的叫茶,晚采的叫茗或叫荈。]

适应种植茶的土壤,以间杂有风化石碎末的地方最好,夹砂石的砾壤就差一些,而生黄土用来种茶则更差一些。

凡种植茶树,培育管理工作不仔细,技术掌握不当,种植后很少生长茂盛。如果按照种瓜的方法种植,经过三年就可以采茶了。

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最好,在园圃中种植的就较差。生长在向阳山坡并有林木遮阳的茶树,其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则较差;形如春笋的最好,短小的芽则差;叶片还没有完全展开,或叶缘卷曲的品质好,嫩叶初展时平铺摊开的差。如果茶树生长在背阳的山谷阴地,不值得采摘,因其性质凝滞,饮后可能容易引发疾病。

茶的功用因为性凉至寒,其性味作为饮料,最适应哪些气质高尚、清静澹泊、生活简朴的人。若有人感觉体热、口渴、闷燥、头疼、眼睛倦涩、四肢无力或全身关节不舒服的时候,喝上几口茶,可与醍醐甘露相媲美。但是如果采茶不适时,制茶不精细,并混杂有其他杂草、败叶,这样的茶喝了是会生病的。

茶的这种忧患与负担和服用人参一样。人参以上党出产的为最好,百济、新罗的为中等,高丽的为下等;而济州、易州、幽州、檀州出产的品质最差也无疗效。情况不仅如此,假若误将荠苨当人参服用,则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关于用人参的比喻,喝茶之所以也会有不适宜的道理就可以明白了。

二之具(有关采制茶的工具)

籯(yíng音盈),又叫篮子,或者叫做笼、筥(因各地的俗谓不同)。用竹子编制,容量有五升或一至三斗的。采茶人背着采茶用。[籯,《汉书》音盈,所谓黄金满籯,不如传给他一经(经书)。颜师古说,籯就是竹器。]

灶,灶不需要有烟囱的。

锅,锅要边缘有唇口。

甑(zèng赠),木的或瓦的,其甑身要齐正,并将与锅接合部用泥封联,甑内放入隔水的竹箅,开始蒸茶时,把茶放竹篮内,等到蒸好后取出。若锅内烧干了,加水时从甑中注入。[因为甑与锅连封着。]蒸好的茶用三杈形的构木枝搅拌,拌散蒸熟的芽笋和叶子,以免叶汁流失。

杵臼(chù jiù处旧),又叫碓。以经常使用的为好。

规,又叫模或称棬(quān圈),用铁制成,有圆形、方形或花式的。

承,又叫台,又称砧子。用石头做成,也可以用槐、桑木半埋在地下,摇不动就可以。

襜(chān掺),又叫衣。用旧的绢、雨衫、单衣等制做。把襜放在承上,再把规放在襜上,其作用就是为了方便做茶。茶块做好以后方便取出。

笓筣(bì lì避利),又叫赢子或叫篣筤(péng láng蓬郎)。就是竹盘或竹篮。是用两根三尺长的竹子,用竹篾织成方眼,使其长二尺五寸,宽二尺,手柄留五寸,像种菜人的土箩,用以放置茶。

棨(qǐ启),又叫锥刀。用坚实的木料做成,以供茶饼穿孔用。

扑,又叫鞭。用竹子编成,把茶块穿起来以便搬运。

焙,在地上挖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的坑,坑边上筑一矮墙,墙高一尺,抹上泥。

贯,竹子削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焙。

棚,又称栈。用木料制成放置在焙的上面,分为两层,高一尺,供焙茶用。茶饼半干时,把它们升放到下层续烘,茶饼块全干时,将其升到最上层去。

穿(chuàn串),在江东和淮南地区是用剖削的竹篾做的,川江、三峡一带是用韧性大的构树皮做的,用来包装茶。江东把一斤装的称为上穿,半斤装的叫中穿,四五两装的叫小穿。川江一带把上穿定为一百二十斤,中穿为八十斤,小穿为五十斤。“穿”字以前写作钗钏的“钏”或写作贯串的“串”,现在就不这样了。这就象磨、扇、弹、钻、缝五个字那样,字面上的音调都是平声,但若按其意义读时,则读作去声,所以就用“穿”字定名。

育,用木材做成的架子,外围用篾编织,并用纸糊起来。里面分隔,上面有盖,下面有隔床,旁边开一扇门,当中放一盛炭火的器具,里面放些火炭灰,使有火却无明焰。江南梅雨季节,可以加火。[育,是因用它烘放茶饼而得名。]

三之造(有关造茶的方法)

一般采茶都在农历

二、

三、四月之间。

叶芽壮如春笋的茶,生长在山石经长期风化土层肥沃且排水性良好的土壤上,新梢长到

四、五寸,象刚从地面抽生出来的薇蕨,要凌晨带露采摘。芽头短小的生长在草丛中。有

三、 2

四、五个新梢的,选择其中好的采摘。

采茶,天若下雨则不采,晴天有云也不要采。天气晴朗时才采摘。所采的茶要迅即蒸青、捣揉、拍打成形、焙干、穿孔、封装。至此,茶饼就做完成了。

茶饼的状况有多种多样,大致而言,有的像胡人靴子皮革的皱缩纹;有像犎牛胸前的褶皱、折迴起伏:有的像山顶上的浮云,卷曲多变;有的像轻风拂过水面时,激起的摇曳微波;有的像制陶人用水澄泥,膏面光润;有的像新垦的土地被暴雨冲刷过的一样。这都是精美的茶。但有像竹皮笋壳,枝梗很硬,难以蒸捣,做成的茶饼表面象晾筛状;有的像荷叶被寒霜摧残、茎叶凋坏,状貌全变了,其形状萎缩衰败。这些就是粗老茶、劣质茶。

自采茶至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胡靴”至“霜荷”,分为八等。若以茶饼光滑、黑亮平整的是好茶,这种鉴评水平是低的;以为皱缩、黄色且表面凹凸不平的是好茶,这种鉴评也不高明;如果既能指明其优美之处,又能说出其不足,那才是评茶的内行。为什么呢?茶汁被压出来的就光滑,含膏汁而不失者就皱缩;夜间制茶茶就呈黑色,白天制茶表面呈黄褐,鲜叶蒸得软熟,又拍压得紧密,那么茶饼就平整,反之,制作时放任草率,茶饼表面就凹凸不平,这样的茶和其它草木叶子且不是一样的了吗?

评鉴茶的好坏须将要领法则常诀于口。

茶经卷中

四之器(有关茶道的器具)

风炉[灰承]、筥(圆筐)、炭挝(zhuā抓,敲炭的工具)、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盒、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cuōguǐ搓癸,按,鹾是盐的别称,簋是古代礼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从字意言,其最早时可能就是指竹罐,后亦陶瓷制器。)[揭]、熟盂、碗、畚[纸帊]、扎、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

风炉[灰承]

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形状如古代的鼎。炉壁厚三分,炉口缘阔九分,炉腹内空六分、涂以泥土。炉有三只脚,共书写二十一个古字。一只脚上写着“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着“体均五行去百疾”,一只脚上写着“圣唐灭胡明年铸”。三只脚之间开设三个窗洞,底下的一个孔洞是作为通风漏灰用的。炉外壁写有六个古字。一个窗洞上端写“伊公”二字,一个窗洞上端写“羹陆”二字,另一个窗洞上端写“氏茶”二字,即所谓“伊公羹,陆氏茶。”炉上设置支锅用的垛,垛之间分成三个格,一个垛格上有“翟”(dí宅),翟为火鸟,画一卦叫做“离”;另一垛格上有“彪”,彪为风兽,也画一卦叫做“巽”(xùn熏);再一垛格上为“鱼”,鱼是水中动物,代表水,也画一卦叫做“坎”。巽属风、离属火、坎属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设上述三卦。炉子外面可装饰以连缀垂蔓植物、水纹和文字之类图形。炉子用冶铁制作,或者用泥土制作。

其灰承是一个三足铁盘(用来承接风炉漏下的灰烬)。

筥(jǔ举)

筥是用竹篾编织而成。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或用藤编成。做一个木质的形楦,用藤 3 子或竹蔑编织出六棱状圆形花纹,底盖合拢象竹箱,盖口沿用小竹节锁边装饰。

炭挝

炭挝是用铁做成的六棱形钎棒,长一尺,头部尖中间较粗。手握处细,系上一个小环作为装饰,就象河陇一带军人所拿的木棒一样,或作锤状或作斧状,随便都可以。

火筴

火筴又叫做火钳,常用圆形,而且直长一尺三寸,顶平齐,没有装饰等附属物,用铁或熟铜制做。

鍑(fǔ音辅,或作釜,或作鬴,(今称锅))[交床]

用生铁铸造。现在有专门以铸这种锅为职业的。所谓急铁就是用废犁刀再炼铸的生铁。摸型内芯用土,外型用沙。内摸用泥土使锅面光滑,容易磨洗;沙粗,锅的外面就粗,便于吸收火焰的热力。锅的“耳”作成方形,取其方正端庄之义;锅缘宽一些,取其伸展广阔之义;锅脐做长一点,取其长久居中之义。锅脐长,水在当中沸腾,茶沫就容易扬起,茶沫易扬起,茶汤的味道就淳正。洪州用瓷做锅,莱州用石做锅。瓷锅和石锅都属雅器,但质地不坚固,难以持久。用银做锅最清洁,但过于奢侈和华丽。若要既雅致且洁净,且经久耐用,终归是铁锅好。

交床就是用木构制成的马札形“十”字交叉的锅架,挖空中间,用来置锅。

夹用小青竹做成,长一尺二寸,使一头的一寸处有竹节,节外另一头剖开作为烤茶时夹茶饼用。小青竹的竹汁润在火上,借竹子的香洁气味以增进茶的滋味。这种情形,不在山林中不易做到。通常以精铁熟铜之类材料制作夹子,取其经久耐用的长处。

纸囊

纸囊是用又白又厚实的剡溪所产的藤纸缝起来的双层纸袋,用来贮藏烤好的茶,使茶的香气不致散失。

碾[拂末]

碾是用桔木制作,也可以用梨、桑、桐、柘等木料制作。使其内椭圆而外长方,内椭圆有利于运转,外方能防止倾倒。碾的里面恰好容纳碾轮。碾轮的形状就象没有辐条的车轮,当中有一个轴,轴长九寸,径一寸七分。碾轮的直径为三寸八分,中心厚一寸,边缘厚半寸。轴的中孔方正,轴柄圆形。

拂末是用鸟类的羽毛制作的,用来拂扫茶末。

罗与盒

罗筛筛下的茶末用盒贮放(可以把“则”放在盒中)。罗用剖开的大竹片弯曲呈圆形,以纱绢做罗衣。盒用竹节制作,或用杉木片弯曲呈圆形做成,并涂上漆。

盒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直径四寸。

则是一种量器。是用海贝、蛤蜊之类或用铜、铁、竹制成的匙。一般煮一升水,加入一 4 平方寸的茶末。喜欢喝淡茶的人,减少一点,而爱喝浓茶的人,酌量增加一些。则,就是量度和准绳的意思,所以称之为则。

水方

水方用椆、槐、楸、梓等类木板拼合而成,里外缝隙用漆膏严密涂好,以盛水一斗。

漉(lù路)水囊

一般使用的漉水囊,外框是用生铜铸成的,防止水湿后有铜锈、污秽和腥涩气味,若用熟铜很容易生锈苔,用铁又有腥涩气味。隐居山林的人有的也用竹木制作。而竹木制作的,不能经久耐用,不便涉远旅行。所以都用生铜制作。囊用青竹细篾编织后卷拢起来,裁碧色的丝绢缝好,并缀上细翠钿。再做绿色的油绢袋把漉水囊装在里面。漉水囊直径为五寸,柄一寸五分。是过滤茶末的器具。

瓢又叫牺、勺。是用剖开的匏瓜作成,或用木头剜成。晋朝杜育所著《荈赋》中说:“酌之以匏”。匏就是瓢,口宽胫薄柄短。西晋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个道士对他说:“我叫丹丘子,日后你的盆勺器皿中有多的茶汤请给我一点”。“牺”就是杓子,现在常用的是梨木制作的。

竹筴(策,古文与筴通假,在这里读作cè。就是竹尺的古称。)

竹筴是用竹、桃、柳、蒲葵木制作,或用柿心木制作。长一尺,两头用银包裹起来。

鹾簋[揭]

鹾簋,用瓷做成,直径四寸,圆盒状。有的为瓶状,或为缶状,是装盐用的器皿。“揭”,用竹木片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用来撮盐调味。

熟盂

熟盂是用来盛装沸水的壶,或用瓷做,或用砂制,容量两升。

茶碗以越州出产的为最好,鼎州、婺州、岳州出产的也好,寿州、洪州出产的为次。有人以为,邢州产的比越州的还要好,其实不然。若说邢瓷似银,那么越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若说邢瓷似雪,那么越瓷就像冰,这是邢不如越的第二点;邢瓷色白,使茶汤红,越瓷色青,而茶汤绿,这是邢不如越的第三点。晋朝杜育《荈赋》中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就是越州。说明还是越瓷是上品,它的唇口不反卷,底卷而浅,容量在半升以下。越州瓷与岳州瓷都是青色的,青则衬托茶汤,增进茶色,使茶汤呈绿黄色。邢州瓷白,茶汤就是红的;寿州瓷黄,茶汤是紫的;洪州瓷褐,茶汤就黑,所以都不宜作茶碗。

畚(běn本)[纸帊]

畚箕用白蒲草编织而成,可以装十个碗。也可用圆形有盖的竹筐来代替。

包裹碗用的纸帊用剡溪产的纸平层缝制。也要有十支。

扎是用棕榈皮丝片夹在茱萸木的一端,然后缚紧。或截断一段小竹管,把棕榈皮丝片扎好后,插入竹筒扎紧,形状象一支大毛笔,是洗涤用具。

涤方

涤方是贮积洗涤水的。用楸木板拼合制成,制法和水方一样,能容水八升。

滓方

滓方是用来集贮余茶和渣滓的。制法同涤方一样,容积五升。

茶巾是用粗绸做的,长二尺。要有两条交替使用,以供洗擦各种器具。

具列

具列,或作成床架,或作成矮柜。是用木材或用竹子制成。有的也用木材效法竹子的样子,把木架上的横杠漆上黄黑相间的颜色。具列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用来收敛和陈列各种茶具。

都篮

都篮,是因能收蓄各种器具而得名。里面用竹蔑织成三角形方眼,外面用较宽的双篾作经线,细的单篾编织,交替压着双经线织成方眼,使都篮形状玲珑美观。篮高一尺五寸,长二尺四寸,宽二尺。篮底宽一尺,高二寸。

茶经卷下

五之煮(有关煮茶的要诀)

凡是炙烤茶饼,注意不要在有大风的地方烤,因为风吹,使火焰骤急,飘忽不定,致使冷热不能均匀。要靠近火烤,同时不断的翻动,等到茶叶被烤出一个个小丘一样的疙瘩,其样子象蛤蟆背时,然后离火稍远继续烤。卷缩的茶饼又伸展开来时,则应按开始烤茶的方法再烤。做茶时,用火烘干的要烤到有了香气为止,靠太阳晒干的茶饼至柔松为止。

制茶之初,因茶叶是嫩叶,蒸后趁热舂捣,茎叶被捣烂了而芽笋却还完好。要是光凭力气,用极重的杵来舂捣,也不易被捣烂。这就象圆滑的漆树子一样,虽然轻而小,但壮士反而捏不住它,此时就像禾黍脱粒后的穗皮。经过炙烤后的茶块柔软好似婴儿的手臂。接着趁热放在纸袋子里,以免茶叶的香气散失掉。等到茶叶冷了,再取出碾成末。[好的茶末象细米粒,不好的象菱角皮。]

烤茶的火,用炭为好,最好不要用火力猛的木柴。[指桑、槐、桐、栎等类的木柴。]或上述木柴经烧炼,染有膻味和油腻的木炭,或是含有油脂的木材和朽坏了的木器,都不可用来烤茶。[脂多的木材是指柏树、桂树、桧树之类;败器是指朽废了的木器旧材。]古人有“劳薪之味”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

煮茶的水,以山水为上,其次是江河的水,再就是井水。[《荈赋》:所谓水要取与江河之源相通纯净的清流。]山水选择乳泉,漫出石池流动的水为最好。山谷溪涧汹腾猛荡的急流不要饮用,人经常喝这种水会使颈部生疾。还有很多散流蓄在山谷中的水虽然澄的很清,但不流动,从夏天到冬至之前,会有虫蛇与腐败草木之毒潜浸在里面。喝这种水,要先决开 6 塘口让有毒的积水流去,等新泉水细细流动时,再汲取饮用。江河的水,要到离人烟较远的地方去取。井水要到经常汲水的井中汲取。

煮茶时,当水沸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声,是第一沸;当边缘连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涌时,是第二沸;水至沸腾时,是第三沸。三沸过后,水已煮老,就不可饮用了。当水初沸时,要根据水的多少适当加入一点食盐来调味,尝尝水味,把尝剩余的倒掉,不要因其鹵臽鹵监(guǎ dàn寡断,按:竟陵俚语,意为淡而无味)而过份加盐,否则岂不成了喜欢盐水这一种味道了吗?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随后用竹筴(竹尺)环搅水汤中心,用“则”量出定量的茶末,于沸水中心投下。倾刻沸水就会腾起许多沫子,这时用先前舀出的水浇进去,以制止其沸腾,使其生成汤花。

数碗分盛时,要使“沫、饽”均匀。[《字书》与《本草》称“饽”为茗的沫。饽:薄芴相切读作勃。]“沫”、“饽”就是茶汤的“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而轻的叫“花”。“花”就象枣花在圆形水池上面浮动;又象曲折的潭水间新生长的青萍;又象晴朗天空中鱼鳞状的浮云。“沫”就象浮在水边的苔藓;又象撒在杯盘里的菊花瓣。“饽”是用煮过一次的茶末再煮时产生的,水一沸腾,就有很多白色泡沫重叠积聚于水面,一片纯白、状如积雪。《荈赋》中所说:“焕如积雪,烨若春敷”,确实是这样的。

初沸之后,要把泡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因为它的味道不正。从锅里舀出的第一碗茶汤叫“隽永”,[隽,读作绢。隽,指味道。永,指深长久远。西汉蒯通著《隽永》二十篇。]这第一碗茶汤,舀出放在“熟盂”里面,以备止沸和育华的时候用。而后依次从锅里舀出来的第

一、第

二、第三碗味道比起隽永就差了一些,第

四、第五碗以后的,除非实在太渴,否则就不要喝了。

大概煮水一升,酌量,可分作五碗,[碗数少到三碗,多到五碗;若人多到十个,就应煮两锅。]趁热喝完,因为茶汤中味道次的重浊物质沉淀在下面,精华则浮在上面。如果茶汤冷了才喝,精华也就随热气散发掉。一碗热茶不连续饮完,剩下的就算了,不要再喝了。

茶性“俭”,水不能加多,否则,味道就淡薄。一碗茶喝了一半之后就会感到味道淡了,何况水加得太多呢!

茶汤色浅黄,香气极美。味道甘爽的是“槚”;不甜而带苦味的是“荈”;尝时苦,咽后甜的是“茶”。

六之饮(有关品饮的方法)

有翅会飞的禽、有皮毛善于奔走的兽、开口会说话的人类,三者都生在天地之间,靠饮、食而生存。可见饮水的意义有多么重要啊!为了解渴就去喝各种液汁;为解除忧愁烦恼就去喝酒;为了消除头昏神倦就去喝茶。茶成为饮料,是神农氏首先发现和利用的,经过周公旦的记载才有传闻。春秋时有齐国晏婴,汉朝时有杨雄、司马相如;三国时有吴国的韦曜;晋代有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的饮茶轶事。饮茶之风流行之后,逐渐扩散到民间,在本朝最盛。当今的长安和洛阳两都并荆楚以至巴渝等地,几乎家家都饮茶。

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伐枝取叶、熬火蒸茶,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 7 口陶器之中,灌上沸水浸泡,称为淹茶;还有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物与茶放在一起煮沸,或者把茶汤一再扬起煮得更加沸腾,以求汤滑;或煮去茶“沫”,这些方法煮出的茶汤,如同应倒在阴沟里的废水一样不堪饮用,而世俗的习惯就是这样的。

啊!苍天生育万物,都有它的奥妙,人类所做的不过涉及一点浮浅的皮毛。人们借以庇护自己的场所是房屋,房屋建造的很好;穿的是衣服,衣服做的很精美;充饥的是饮食,饭与酒味美极了。今言茶有九难:一是采造,二是鉴别,三是器具,四是用火,五是用水,六是炙烤,七是碾末,八是煎煮,九是饮用。阴天采摘,晚上烘焙,不能算会制作;用口尝味道,用鼻嗅香气,不能算会鉴别;有膻味的锅灶,有腥气的瓦盆不能用来煮水;有油脂的柴和烤过肉的炭不是炙煮的燃料。奔涌的激流和淤滞不流的死水,不能煮茶。茶饼炙烤不透,外熟内生,是炙法不当。碾出的茶末染上颜色杂末,这不是好茶。煮茶时在锅内慌乱急剧地搅动,是不会煮茶。只有夏季才饮茶,到冬季就停饮,这不是真正饮茶的人。

如果滋味鲜爽醇厚,香气浓郁的佳茗,一锅最好只煮三碗,一锅煮水过多,其味将会差一些。如果宾客是五人,就采用那种煮三碗的方式;假若宾客是七人,就要采用煮五碗的。[要看人数和如何煮法来确定了,因为人多可以加煮几锅。]总之,煮好后如果缺少一人的茶汤,就把那碗称“隽永”的茶汤补给这位客人。

七之事(有关茶的轶事)

与茶有关的历史人物有:

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

周朝鲁国周公旦、春秋时齐国宰相晏婴。

汉朝时仙人丹丘子、黄山君、文园令司马相如、执戟郎杨雄。

三国时吴国归命侯孙皓、太傅韦宏嗣。

晋朝惠帝司马衷、司空刘琨、琨兄之子兖州刺史刘演、黄门侍郎张孟阳、司隶校尉傅咸、太子洗马江统、参军孙楚、记室左太冲、吴兴太守陆纳、纳兄之子会稽内史陆俶、冠军(古时将军的名号)谢安石、弘农郡守郭璞、扬州牧桓温、舍人杜育、武康小山寺僧释法瑶、沛国人夏侯恺、余姚人虞洪、北地人傅巽、丹阳人弘君举、新安人任育长、宣城人秦精、敦煌人单道开、剡县人陈务之妻、广陵人老姥、河内人山廉之。

后魏琅琊人王肃。

南朝宋新安王刘子鸾、豫章王刘子尚、鲍照的妹妹鲍令晖、八公山沙门谭济。

南朝齐武帝萧赜。

南朝梁廷尉刘冉、陶弘景先生。

本皇朝英国公徐勣。

《神农食经》:“长期喝茶,可以使人健康有力,神志敏悦。”

周公旦《尔雅》载:“槚,就是苦茶。”《广雅》中说:“荆楚与巴渝一带地方,采茶叶做成茶饼,叶老的,就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想煮茶喝时,先烤饼茶至赤红色,再捣成末,放在瓷器中,加入沸水,又加入葱、姜、桔子伴和其中。喝了这种茶可以醒酒,使人不 8 想睡觉。”

《晏子春秋》云:“晏婴给齐景公做宰相时,吃的不过是粟米饭和炙烤的几个禽蛋加粗茶而已。”

司马相如撰《凡将篇》把茶(荈诧)列为药物:“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檗、黄芩、甘草、芍药、丹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

汉朝杨雄《方言》说:“四川西南部人,把茶叫作„蔎‟。”

《吴志·韦曜传》:“孙皓每宴会臣下,限定大家喝酒,能喝与否,都以七升为限,喝不够数的也要浇灌喝够。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特别宽容他,密赐以茶,允许他以茶代酒。”

《晋中兴书》讲:“陆纳为吴兴太守时,谢安曾经要去拜访他。陆纳的侄子陆俶见陆纳无所准备,又不敢过问,就私下准备了十多人的酒饭。谢安到了陆家,陆纳准备款待客人的只是茶果,陆俶把丰盛味美的食物摆出招待客人。等到谢安走后,陆纳打了陆俶四十棍,并说道:„你既不能给叔父增光,为什么还要玷污我一向清操绝俗的德行。‟”

《晋书》讲:“桓温做扬州牧时,很注意节俭,每次设宴会客只设七盘果品,招待喝茶而已。”

《搜神记》中说:“夏侯恺因病死后。一个叫苟奴的家臣察见了鬼神,见恺回来收他的马,并使他的妻子得了病。恺戴着平顶巾帽,穿着单衣,坐在活着时候睡的西壁大床上,向人要茶喝。”

刘琨在给侄子南兖州刺史刘演的书信中说:“先前收到你寄来的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都是所需要的。我身体不好,感觉烦闷,常想得到一点真正好茶,你可购买一些寄来。”

司隶校尉傅咸在给下级的指令中说:“听说蜀地老妇在南市卖茶粥,官吏为了执行勤俭诏令,禁止卖茶粥,竟横蛮地打碎了她的茶器。以后又准许在市上卖茶饼,为什么要禁止卖茶粥作难老大娘呢?”

《神异记》中说:“余姚人虞洪到山里采茶,遇见一个道士,牵着三头青牛,引着虞洪到瀑布山,说道:„我是丹丘子,听说你擅长茶饮,常想得到你的惠赠。山里有大茶树,可以相送给你。日后你的碗杓中有多余的茶汤,请送给我。‟于是虞洪回到家里,设碗勺器具用茶奠祀仙人。后常叫家中人去山里寻找,果然得到了大茶树。”

左思所作《矫女诗》:(略)。描写两个女儿天真顽皮、贪玩生食林果感觉不舒适,急着煮茶的情景。

张孟阳所作《登成都楼》诗(略)。描述了至蜀探亲的诸多感慨,登楼临江,成都美丽的景色一收眼底。蜀中的富丽奢侈,美食佳肴,并重点述说饮茶在成都的盛况:“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傅巽《七诲》:“山西的桃,河南的柰(苹果一类水果),山东的柿,河北的栗子,恒阳的黄梨,巫山的红桔,云南的茶子(茶的子实、种子),西域(敦煌以西的地方)的蜜糖, 9 都是佳品。”

弘君举《食檄》说:“与客人相见寒暄完了之后,就献上浮有白沫如霜的好茶;三杯之后,再喝甘蔗、木瓜、元李、杨梅等五味以及橄榄、山莓、莼菜汤各一杯。”

孙楚作《出歌》:“茱萸果长在美丽的树梢上,味美的鲤鱼出在洛水源头,雪白的盐出产山西,味美的豆豉出在山东;姜、桂、茶出在巴蜀。椒、桔、木兰长在高山;蓼辣和紫苏长在沟渠边,精米产自良田。”

华佗撰《食论》说:“长期喝茶有益于思考。”

壶居士《食忌》说:“长期喝茶,可羽化成仙;如果茶与韭同食,可使人增加体重。”

郭璞《尔雅·注》说:“茶树形小像栀子,冬天叶子还是青绿的,可煮汤作饮料。现在,把先采的称作„茶‟、后采的叫作„茗‟,或叫作„荈‟。巴蜀人称为苦茶。”

《世说新语》:“任瞻(字育长)少年时有美好的名声。自从避难到江南以后没有官职。一次作客饮茶时,向人问道:„这是茶还是茗?‟察觉到对方露出奇怪的脸色,于是自言申辩说:„我问是热的还是冷的?‟”

据《续搜神记》载:“西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到武昌山中采茶。有一次遇见一个高丈余的毛人,把秦精引到山下,指给他看丛生的茶树后就走了。没过多久又回来,取出揣在怀里的桔子送给秦精,秦精感到害怕,背着茶叶赶紧回家。”

晋朝时,四王造反,惠帝司马衷被迫逃离京都。后来回到京城洛阳,宦官用瓦陶盛茶敬奉。

刘敬叔在志怪异闻集《异苑》中说:“剡县人陈务死后,妻子领着两个孩子寡居在老宅中,喜好饮茶。因宅院中有古墓,每次饮茶都先向它祭奠一番。两个孩子感觉讨厌,说道:„坟墓知道什么,枉废心意。‟并打算把墓挖掉,母亲苦苦劝止才没有挖成。陈务妻当夜梦见一人说:„我安息在这坟里已三百多年,可您的两个孩子总想把它毁了,承蒙您的保护,又给我上好茶,虽黄泉之下几根朽骨,岂敢忘记报答您的恩情!‟第二天清早,陈务妻在庭院里得铜钱十万文,这些钱好象已埋过很长时间,但穿钱的绳子又是新的。母亲将此事告诉两个孩子,孩子们感到惭愧。此后他们给古墓祭茶越来越勤。”

《广陵耆老传》说:“东晋元帝年间,有个老妇人,每天清早独自提着一壶茶,到市上卖。市上的人争着买,从早到晚壶里的茶水不见减少。卖得的钱都散给了路边的贫穷老人和乞丐。有的人感到奇异。衙役把老妇人抓到监狱里关了起来,到夜间,老妇人却带着她卖茶的器具从监狱的窗户飞出去了。”

《晋书·艺术列传》载:“敦煌人单道开不怕冷也不怕热,常吃小石子。服用清新香甜药物时用茶水送服。”

释道悦:《续名僧传》:“南朝宋时,一个叫法瑶的和尚本姓杨,河东人。晋代元嘉年间到江南,遇见沈演之,于是请沈演之去武康小山寺,这时他已年老垂暮。每次吃饭,必定喝茶。到了齐代永明年间,齐孝武帝曾下诏至吴兴,请他去京城,时年已有七十九岁了。”

南朝宋《江氏家传》一书中记载:“江统(字应元)迁任愍怀太子洗马,给皇帝上书说: 10 „如今在西园卖醋、面、蔬菜、茶等物,有伤国体。‟”

《宋录》载:“新安王刘子鸾和他的哥哥豫章王刘子尚,到八公山拜访谭济和尚,和尚设茶敬奉。刘子尚品尝后说:„这是甘露,为什么要叫它苦茶呢?‟”

王微有《杂诗》三首,其第二首最后四句:“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待君久不归,收领今就槚。”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妹妹鲍令晖著有《香茗赋》。

南齐世祖武帝遗诏说:“……我灵座上切忌不要用牛羊猪三牲作祭,只要陈设饼果、茶茗、干饭、酒和干脯就行了。”

《谢晋安王饷米等启》(这是刘孝绰感谢晋安王肖纲颁赐物品的回呈)“传诏官李孟孙带来所赐物品八种,有米、酒、瓜、筍、干菜、肉鱼脯、酸醋和茶。芳香的美酒,新鱼的荇筍;山菜很珍贵,酸醋像柑桔;大田香甜的瓜,及味美鲜醇干肉腌鱼和美玉一样晶莹的白米,还有那上等的茶。这些颁赐可用三月不必为此去筹措了,小人感谢惠赐,王爷的大善永怀难忘。”

陶弘景《杂录》说:“茶可以轻身换骨。从前丹丘子、黄山君喝茶羽化成仙。”

《后魏录》:“琅琊郡人王肃在南齐作秘书丞时,喜好喝茶和菜羹。后降北魏,又爱吃羊肉和牛奶。有人问他:„茶的味道与酪奶比起来怎么样?‟王肃回答说:„茶不堪与酪为奴。‟”

《桐君录》:“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等地的人喜欢喝茶,宴客作东都备清茶(不加其它配料)以示尊敬。茶汤有沫饽,喝了对人有好处。凡是可以作饮料的植物,多半是取其叶来煮饮,但天门冬、拔葜则挖其根煎煮,都是对人体有益的。巴东有„真香茗‟茶,煮了喝使人清醒不想睡觉。民间有檀叶和大皂李煮汤当茶喝,清凉去火。另外,南方有一种瓜芦木,也象茶树,味道苦涩,采来制成末,当茶煮了喝,也可以使人通宵不眠,煮盐的人,专门用来作饮料,振作精神。交州和广州人最重视这种茶。客人来时,先用此茶款待,并加入一些芳香的配料调合。”

《坤元录》:“湖南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有座无射山,那里的少数民族有一种风俗,每当亲族会集时都在山上跳舞、唱歌。山上长有许多茶树。”

《括地图》:“临蒸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山谦之《吴兴记》:“湖州乌程县西二十里的温山,出产„贡茶‟。”

《夷陵图经》:夷陵郡的“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上,出产茶叶。”

《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十里,有白茶山。”

《淮阴图经》:“山阳县南二十里处,有茶坡。”

《茶陵图经》:“茶陵县,是因为那里的丘陵和山谷生长茶树而得名。”

《本草•木部》:“茗,就是苦茶,性味甘苦,微寒,无毒。能治瘘疮,利尿,去痰,止渴解热,使人兴奋少睡。秋天采的味苦,有下气、消食的功效。《本草注》说:要„春天采茶‟。”

《本草·菜部》:“苦菜,又叫茶,又叫选,又叫游冬。在川西河谷、山陵、道旁生长,寒冷的冬天也不会冻死,每年三月三日采来晾干。《本草注》说:可能这就是现在的茶树,又叫荼,喝了使人睡不着。《本草注》:按《诗经》中„谁谓荼苦‟和„堇荼如饴‟说的都属于苦 11 菜。陶弘景所说的苦茶是木本植物,并不是草本类。茗,在春天采的叫作苦茶。”

《枕中方》:“治疗多年未愈的瘘疮,用茶和蜈蚣一起焙炙到发出香气,均分作两份,捣碎过筛,用甘草煮汤洗患处,然后用来敷在患处。”

《孺子方》:“治疗小儿无缘无故的惊蹶,用苦茶和葱须根煎水喝。”

八之出(有关茶的产地)

山南道(唐贞观时的行政区划之一,因在终南、太华二山之南而名)

山南道产的茶,以峡州的为最好,[分布在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襄州和荆州产的也好,[襄州分布在南漳县。荆州分布江陵县山谷。]衡州产的品质差一些,[衡州茶分布衡山和茶陵两县山谷。]金州和梁州产的品质又次一等。[金州茶分布西城和安康两县山谷。梁州茶分布褒城和金牛两县山谷。]

淮南道(唐贞观时的行政区划之一,因处淮河以南而名)

以光州产的为最好,[光山县黄头港的茶与峡州的一样。]义阳郡和舒州产的也较好,[义阳县钟山的茶和襄州的一样。舒州太湖县潜山的与荆州的一样。]寿州产的稍差些,[盛唐县霍山茶与衡山的一样。]蕲州、黄州产的又次一等。[蕲州茶分布黄梅县山谷,黄州茶分布麻城县山谷,与金州、梁州的一样。]

浙西(唐至德年间置浙江西道、辖皖、苏长江以南,富春江以北以西,鄱阳湖东北。)

以湖州的为最好,[湖州茶分布长城县顾诸山,与峡州、光州的一样。如果产于山桑、儒师二坞,白茅山悬脚岭的与襄州、荆州、义阳的一样。产于凤亭山伏翼阁飞云寺、曲水寺及啄木岭的,与寿州、衡州的一样。分布安吉、武康两县山谷间的与金州、梁州的一样。]常州产的也好,[常州义兴县君山悬脚岭北峰下的与荆州、义阳的一样。圈岭善权寺、石亭山的与舒州的一样。]宣州、杭州、睦州、歙州的差一些,[宣州宣城县雅山的与蕲州的一样。太平县上睦,临睦的与黄州的一样。杭州临安、于潜两县产于东西天目山的,与舒州的一样。钱唐天竺、灵隐两寺的,睦州桐庐县山谷的,歙州婺源山谷的,与衡州的一样。]润州与苏州产的又次一等。[润州江宁县傲山、苏州长州县西洞庭山的,与金州、蕲州、梁州的一样。]

剑南道(唐开元十五道之一,辖剑门关以南而名)

以彭州产的为最好,[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和堋口的与襄州一样。]绵州、蜀州产的比较好,[绵州龙安县松岭关的,与荆州的一样。其西昌县、昌明县、神泉县西山的最好。越过松岭以西的没有采摘价值。蜀州青城县丈人山的,与绵州的一样。青城县还产散茶和末茶。]邛州产的也好。雅州与泸州产的差一些,[雅州百丈山、名山,沪州沪川的与金州的一样。]眉州、汉州产的又次一等。[眉州舟棱县铁桶山和汉州绵竹县竹山的,与润州的一样。]

浙东(唐乾元年置节度使方镇、辖衢江流域、浦陽江以东)

以越州产的为最好,[余姚县瀑布泉岭的茶称为“仙茗”,叶片大的特别好,叶片小的与襄州的一样。]明州、婺州产的也好,[明州 县榆筴村,婺州东阳县东白山的,与荆州的一样。]台州产的次一等。[台州始丰县赤城峰的与歙州的一样。]

黔中(唐开元十五道之一,辖清江上游、沅江上游,今贵州一部分,今重庆东南一部, 12 广西北部小部分。)

思州、播州、费州、夷州都产茶。

江南(唐贞观十道之一,因处长江以南而名。)

鄂州、袁州、吉州都产茶。

岭南(开元十五道之一,处五岭以南而名,辖今广东、广西、海南及南盘江以南及北越部分)

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等地[福州闽县的方山之阴]都产茶。其中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情况不详。往往得到这些地方的茶叶,品尝起来味道很好。

九之略(不同场所可以省略的用具)

关于制茶工具,若是在开春寒食节的时候,在郊野寺庙或深山茶林,大家动手采摘,并随采、随蒸、随舂、随即用火干燥,那末,“棨”、“扑”、“焙”、“贯”、“棚”、“穿”、“育”等七种制茶工具便可以省略。

煮茶器具,若是在松林之间,器具又可以放在石头上,那末,具列便可以不要。用枯杭木柴烧火,用有足的锅煮茶,那末,“风炉与灰承”、“炭挝”、“火钳”、“交床”等就没有必要;若是在水泉、涧溪之旁煮茶,那末水方、涤方、漉水囊就可不要;若人数不多,仅五人以下,而且茶细嫩而干燥,可以炼成精细的茶末,不必过筛的,那么罗筛就用不着了;倘若需要攀藤爬崖到山洞中去煮茶,可以先在山下或洞口炙茶并碾成细末,或用纸或用盒装着茶末去的,碾和拂末就不必要;如果瓢、碗、筴、扎、熟盂、鹾簋可用一个竹箱装盛,那么“都篮”也不必要了。

但在城邑之中,王公之家,二十四种器具,任缺一件就算不上品茶了。

十之图(茶经挂图)

用洁白的绢纸四幅或六幅把《茶经》所述各项分别写在上面,陈列在座旁。这样,对茶的起源,采茶,制茶工具,茶叶的制作,煮茶所需要的器具,煮茶,饮茶的方法,有关茶的历史轶事,茶的产地、分布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制茶和煮茶可以省略的器具等,就可一目了然。目击而存,烂熟于胸,于是《茶经》从头至尾就应有的都有了。

说明:[ ]方括号内是《茶经》原注或附具之器物名。

( )圆括号内是今译加注。

第2篇:陆羽《茶经》三之造(茶叶之采制)附译文

原文原注: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

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原注:京锥文也。)犎牛臆者,廉襜(chān)然;(原注:犎,音朋,野牛也。)浮云出山者,轮[囗禾]然;轻飙拂水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tuò)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shāi

shāi)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ào dié)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pǐ zāng),存于口决。

三、茶叶的采制(译文)

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

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

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

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

有的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所以制成的茶叶形状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干。这些都是坏茶、老茶。

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共八个等级。

(对于成茶)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这是下等的鉴别方法。把皱缩、黄色、凸凹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这是次等的鉴别方法。

若既能指出茶的佳处,又能道出不好处,才是最会鉴别茶的。

为什么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着茶汁的就皱缩;过了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蒸后压得紧的就平整,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这是茶和草木叶子共同的特点。

茶制得好坏,有一套口头传授的鉴别方法。

第3篇:陆羽茶经全文[推荐]

陆羽茶经全文

篇一: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二、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正是由于陆羽及其

一大批文人学土的积极倡导和亲自实践,才使得饮茶在中唐以后迅速普及*陆

羽所著《茶经》不仅奠定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基础,也为中华条文化的发展奠定

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陆羽生平

陆羽(733—804),名疾,字鸿惭,又字季疵,号竞陵子、桑坠翁、东岗

子,唐代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陆羽是一个弃儿,三岁时(735) 被竞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边拾得。年龄稍长,他“以《易》自

筑”,得到“渐”封,封辞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由此,他使以陆为 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贴片钽电容陆羽被收养后就在寺院里长大并读书识字,但他 不喜欢佛教,而对儒家学说很有兴趣。因为陆羽不愿意学佛,使得智积掸师很

恼怒,使用劳役和肉体折磨的办法企图使陆羽屈服,但陆羽历经各种磨硕而初

哀不改,最后逃出寺庙,到戏班里当了伶人。陆羽很有表演才能,在戏班里经

常扮演戏中的丑角,此外他还学会了写作剧本,曾“作谈谐数干言”。在一次

演出活动中,他结识了竞陵太守李齐物,李齐物非常欣赏陆羽的才能,便帮助

他离开戏班,到竞陵县外的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后来,礼部员

外郎崔国捕被贬为竞陵司马,此时的陆羽正精研经史,潜心诗赋。崔国辅与李

齐物一样,非常爱惜人才,便与陆羽结为忘年交,两人经常一起游处。

列唐至德切年(7扰),陆羽因安史之溉而逃根至浙江吴兴.结出了著名诗

憎校然。《陆文学ef船中说:“泊至德初,束人过汀。予亦过江,勺吴兴释收

然为细素忘年之文。”校然(720 约8[)())。俗姓谢,足市朝宋诗人谢灵远的

[世孙,是苦名诗人,对茶文化颇为推崇。《陆文学e4豹说:“广正初,结庐

于苗涅之泪,闭关对拓,不杂1F类,名佰高士,谭燕水日。”陆羽指的名憎高

:L。除了较然之外,过有颜真卿、皇南冉、孟郊、李季兰等一批著名诗人、义 人。大历几年(774)、汹州刺史领真卿主持编修大列韵书《韵沁镜源》,邀陆

羽参加该书的编撰工作。大约仟府建,14年问。陆羽被记拜太子文学,又促太常 寺太祝.但陆羽尤心仕途.皆未就职。

陆羽相貌丑陋,极有个性,rt吃却很有辩才。“闲人善,若在己,见食过

者,规切至件入。朋友燕处,意有所行钒上,人疑其多咳。与人期。雨雪虎狼

不避也”.又“为性杭躁.多自用意。朋友现谏,豁然不惑。”在茁溪居住的,

“往往独行野“体诵佛经、吟古诗.杖市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

暮,至日黑兴尽,号依而U1。放楚人相谓,队子盂今之接舆也。”陆羽又是—

个关心国事的人,他公《陆义学自传》中称;“白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

刘胶窥江淮.作《大之未明赋入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泣沸泅。”除了《条经》

之外,防羽还著有《君E契)三卷,

《源解》二1卷。

附I表四姓诺》八卷。 (t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卷,《湖州刺史记》一卷,《占梦》上、 巾、下二卷.可惜这此著作都已大化。

(二)《茶经》的主要内容 《茶经》是陆羽的代表性作品。《荼经》的成书年代应该是在公冗758年左 右,《茶经》是我国条文化发展到—‘定阶段后的产物。佛门出身的陆判4;似熟 悉茶事,而且还煎得一下好茶。陆羽收集历代茶叫‘史料,经过灾地调金和实

践,授成《茶经》一书、对唐代及唐代以前茶的历史、产地、功效、栽培、采

制、煎点以及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丁充分阐述,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t茶经》 是我国占代最允备的

部条书,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冈条文化任唐代中期已正式

确立。

《茶好》今K 7000众宁,艾分二卷十节。

《茶经》

之源内论述茶的起

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条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山宜茶的

上壤、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茶树的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小理保

健功能*二之具许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的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讲菜M L种类和采制方法。钽电容指出来莱的重要件和采条的要求,提出了适时 耍答烟爬阶.勿冰r饼签制待的[席。并烙饼英报外形gI匀斡和向泽仆为8个

等级。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9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

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菜场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

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

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

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六之饮谈饮茶风尚的起源、传

播和饮条习俗,提出了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了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

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

药方等。人之出评价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

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并将每个茶区所产的茶叶按品质高低分为

上、中、下、又下四个等级。九之赂论述了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

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十之图提出把

《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三)陆羽及慨经》在我国传统茶学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在我国茶

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陆

羽不仅开创了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而且通过整理、研究中唐以前的历史文

献,结合大量的实地调查和亲身实践,把与茶有关的历史经验、知识进行总结

并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从而构建了包括条文化在内的传统茶学知识体系,同

时也奠定了中华条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陆羽之前饮茶的情形,如晚唐诗人皮

日休所说:“与夫治蔬而吸者无异”,也就是说把条当作菜吃,这种情况在陆羽

《茶经》问世之后有了较大的改变。《新唐书·陆羽传》认为:“羽著经三篇,

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认为: “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井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

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这就说明,在陆羽及其《茶

经》的影响和倡导下,饮条之风才盛行起来,形成了“茶道大行”的局面,因

此,《茶经》也是我国策一部关于茶道的专著。王玲先生在谈到《茶经》一书

的文化学内涵时,将《茶经》在条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

苗、列具、品饮这套中国茶艺。我们把它称之为“茶艺”,不仅指技艺程式,

而且因为它贯穿了一种美学意境和氛围。第二,《条经》首次把“精神”二字

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做“精行俭德”,进 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第三,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释、道

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透视中国条文化的历

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茶从物质层面进入精神层面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

健市饮条的过程而非饮茶本身。陆判在《条经3小不借笔墨详细地论述茶之

法、茶之县,初看木免繁琐.但An果没有了饮茶过程中的“繁琐”.饮茶的精 神寄托就没有了附着的蛙础。“为饮最宜梧行俭德之人”厂足陆羽第一个提出

来的,如晋代陆纳把以茶果来待客看做“素业”,汉武帝临终[访嘱咐以茶为祭

都足这一恩想的根源,但只有在《茶经》小,;惰行俭德”才作为茶的精神正

式确方F术。即使到J末代,饮接已经列丁穷极精功的地步.末徽宗赵倍在

《大观谈论》一书巾仍然强调“大F之士励怎清白??44以蓄接力羞,可谓盛

世之清尚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茶的“裕”、;俭”性质刘后世的影响。在

《条歼》之厂。历代斐汉仟共所著《条述》*k较全面地概括了饮公文化的内涵: “具性精惰。其味浩沾.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阿4;混。越众饮而独

而,”除了著《茶经》外,眺羽的饮条实践活动也为条文化的确市做出了交出

贡献.夫妥表现在煎茶择水、茶宜联6J以及创建条京等方圆。

总之,《茶经》在店代出现仆不是偶然的现象.晰足我国饮茶文化发展的

必然结果。陆羽通道《茶经》一凡将我国仑义茶的加以与经验进行理论上的

Jt华.外通过对饮条相义内容的规范化,把儒、释、迈等思想融合到饮茶的过

程之小,饺饮茶的文化内涵渐趋于深刻和丰富,对找同条文化的发展赵到了承

前启后的作用。

分被发现并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的分布范M又十分广阔,阑此形成 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对条的称谓不同。历史上出现的代表“茶”意Xb6 名同/1二十来个,如茶、菜、苦朵、捐、给、范、裤、诧、菏、皋芦、瓜芦、 苫菜等。

茶(畜tu):

“朵”宇最早出现十t持鲜》。古文午“荣”宁的含义较多.

有的指野菜。有的指茅单、荆棘等.也有的指茶,《持经》小的条则可能既指

茶,也指苫莱、茅单等.一宁多义。现在普遍认为“荣”宁是“条”宇的前

身,汉化只’始借城“茶”宁指茶,源于蜀地入言。古时蜀地方言称茶为“苫

荣”。均“荣”宁指茶.在共后的古文献小很常LA。

我国最早的一部辟书一一《尔雅》的《释木篇》小将“横、齿荼”的记

教。郭碳(276 324)注为“叶小如梳子。冬生。M十可煮羹饮、今呼r采者为

策、晚取者为若,

名苏。蜀人名之苦朵”。三国时就有把荣念成“cha7’的记 载,西汉时荣险候刘沂的钡地之一茶陵县.即现在湖南省茶陵县。汉时的读行

为“cha”,《汉K‘地些志》中荣陵的“茶”字.KEMET代理商据额师占注为:音七奢反, 又合丈加反。故《邮州光荣记》小说,颠师古的注“虽已转为茶音,而未敢轨

易字文”。

权(音加、g凹、gu):

“捐”字代表茶,始见于郭磋的《尔雅·注9l “授,苦菜。”以后在陆羽《茶经》中有记载。“模”之本义指高大的乔木型茶

树。据考证,公元前2世纪长沙马王堆一号基(公元前160)和三号墓(公元

前154)的随葬清册中都有“慎”的异体字,这说明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

“模”字已普遍使用。

诧(音ha、da、duo、du):“诧”是一个古“茶”字。《尚书‘顾命》

篇中有“王三宿、三祭、三诧”之说,是记述周成王遗嘱“三条、三诧”的,

表明周成王强调在条招中提倡以茶代洒。

英(音chM、tuM):“裤”亦为一古“茶”字,专指茶。意为采摘后期 的老茶叶及其制品。南北朝《魏王花木志》中说,“条,??其老叶谓之苏”。

明代陈继儒在《枕棵》中说,“茶树初采为茶,老为若,再老为苏”。“萍”字

最早见于《凡将篇》中的“焚荼”一词,从汉代到南北朝时用得较多,一般都

与荣若等字并用,如三国《吴志·韦暇传》记载孙皓知道韦哩不胜酒力,便 “密赐茶猜以当酒”,晋孙楚《出歇》记载有“姜、桂、荼苏出巴蜀”等。隋唐 以后,“萍”字少用,并逐渐被“若”字所替代。

若(音ming):它出现得比“茶”、“授”、“菇”等迟,而比“茶”字早,

最早见于吴人陆玑《毛诗·草木琉》:“蜀人作茶,吴人作若”。“若”字的释

义,古时不尽相同,汉代以后,“苗”宁用得较多,尤其是唐代以后,在诗词、 书面中很常见。现在茵已成为茶的别名,因其更具文雅之感,常为文人所用。

径(音既、Bhe、劝;《茶经》一之源中指出,“其名,一曰茶,二曰棺,

三曰菠,四曰若,五曰英”。杨执朝也称“蜀西南人谓荣曰菠”。清代郝强行在

《证俗文》中说,“按菠、诧即茶也.茶有茶音,盖始于此”。可见“菠”字指

的是茶,但古书上用“菠”字代表茶较为罕见。

茶(音dm):古时的“荣”字多义,有时指茶,有时指苦莱等。为了区

别茶与其他物品,就在“荼”字的左边加上“木”夯,成为“搽“字,用来专

指茶树或用茶树叶子加工成的饮料。“茶”字出现在中唐以前(8世纪初),可

能是由“徐”字转化而来。至于茶的读音du,三国时(220年)就有把荼念

成“ch”的记载。陆羽在《茶经》一之源的注中说:“从草当做茶,其字出

《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为唐玄宗御撰,是一部字书,成书于735 年,现已失传。陆羽的《茶经》因其普及和影响力之大,使得“茶”字逐渐为

世人所接受,《茶经》成书后,“荼”字仍没有立即被“茶”字完全取代。两者

混用了一段时间,到9世纪,“茶”字才被普通使用。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尽管茶在文字上得到了统一,但不同地区、不

M民族的人民对茶的称呼,在发音上仍合很大R则—如华北的发古为“cha”,

福建、广东的发音为“te”“ti”“tei”长汀流域的发音为“cha”“zhou”、

“zha”等:云南傣族、彝族、湘西苗族的发音为la’,贵州侗族的发育/J “si“.藏族发育为“jla”.川默

带少数民族(瑶、亥、彝族)的发行为“si”

或“she”等。

海外各冈对茶的称呼,也虹接成间接地受到我同对扶的称呼的影响汽—L革本

可分为购人类。条M1从我闪海船传播左的凹队各旧,TDK电容其发音近似于我

国福建闽南沿海地区的“tey”“tui”“te”音.如拉丁语thee、英语tea、法语the、语tee 西班牙语te、意大利te等。系列从我冈陆路向北、向凹仕

格占的闰家。其发育近似丁找冈华北的“cha”百.如日本cha、俄罗斯chai波斯语(伊朗、阿富汗)为chay、印度语cha、越南jsa、朝鲜语la等。wxq$# 篇二:关于陆羽《茶经》

关于陆羽《茶经》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陆羽《茶经》出版时,“茶”这个字正式被创造出来,在此之前,没有“茶”字而以“茶”代称。许慎《说文解字》只有“茶”字,无此“茶”字。茶,古茶也。康熙字典“茶”字下面解释为“茶亦积草,非苦菜也”。《诗经》上所说的“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茶”是指一种苦菜。而西汉时王褒所写的《僮约》中,所谓的“武阳卖茶,杨氏担荷”,这个“茶”才是指现在供饮用的茶叶。所以,茶最早的名称是以“茶”字来借用,但又因为茶树是木本,创造了“榛”此字,表示与苦菜及非苦菜的积草有别。后来为了书写方便,把“木”旁移到下面,又省略一部分,就成为今天的“茶”字。“茶”这个字,最早出现的记录是唐朝时苏恭所著《本草》。陆羽所著的《茶经》上有这样的记载:“其字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茶”、“檫”、“茶”的演变是逐渐的,直到唐朝的陆羽《茶经》才把“茶”专用于供饮用的茶而有别于苦菜的茶。

陆羽,这位被称为“茶神”者,他对茶的贡献是:开创了茶文化的辉煌历史,茶因此提升到较高的文化层次,为茶学发展奠定基础,所撰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的茶学专著。 篇三:陆羽与茶经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22课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精益求精、坚持不懈、为撰写《茶经》付出一生的精神,以及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作者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可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从茶乡想到陆羽。作为文章的总起,由此引出后面的内容。第二部分(2-12自然段)用事例表现陆羽。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一一分述。分别是辨别江水的故事,说明他十分精通茶艺;拒绝作官,撰写《茶经》,说明他人品高尚、志向远大;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不愧为茶圣。

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题鲜明,照应精心。课文编排了两幅插图,第一幅是陆羽和李季卿在吃饭席间,用勺子取水的情景。第二幅是《陆羽烹茶图》,古色古香。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重点词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感悟本文的写法及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美,明白陆羽“茶圣”的由来,深刻体会陆羽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深刻体会陆羽的精神品质,感悟本文的写法及写作特点。

三、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预习课后题;教师备课、做好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交流资料,情景导入

自古以来,插花、挂画、沏茶、焚香并称四艺。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通过品茶感悟人生的苦辣酸甜,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茶艺是高雅的休闲活动,更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关系。

(1)茶的知识如此丰富,同学们还搜集了哪些关于茶的资料,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评价。

(2)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陆羽与茶经》这篇课文。(板书课题:22 陆羽与茶经)

(茶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茶的文化氛围和高雅氛围。古典美而又富有意境的图画,加上老师富有诗意的解说,将学生带到了茶文化的唯美意境当中,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做法也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茶文化的特点,体会陆羽追寻茶一生的情结,体会茶文化从中国传向世界的骄傲。) 2.课题质疑

(1)教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答案:1.陆羽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 2.陆羽与茶经有什么关系?3.《茶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教师:同学们才思敏捷,一下就问到了本课的关键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疑问。

(让学生对茶文化有所感受的同时,根据课题自己感悟想知道的问题,并提出来,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授课特点,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放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快乐激情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激情,也会更加适应教师的引导,对整堂课的实施,有着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

(二)感悟陆羽的精神品质,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陆羽的几个小故事?陆羽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习要求:将你有所体会的句子划下来,将从句子中体会到的陆羽的精神品质以词语的方式写在句子旁边。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写。除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之外,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小学阶段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且,让学生把随时迸发出的“亮点”记录下来,促进文本的学习,及其课堂精彩亮点的产生。)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旁指导。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要求:我以为从第 自然段的

体会到

。句子中 。(课件出示)

(出示课件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进行回答,训练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句子的组织能力。有针对性的由句子到词语,符合小学阶段“从词语到会写句段”,这一文字的积累运用的阶段层次;再“从句段精致词语”,是从“会写”到“精写”阶段,让词语、句段、整篇互相交融,生生不息。

这个环节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句子的写法,每个句子中都可以有重点词语作为“点睛”,起到更加深刻突出人物形象、让句子更加丰满的作用。并且,这个词语不一定是小学阶段所积累的“好词”(成语、名言等),但所起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

不强行让学生都按要求做,因为学生的程度不一,要考虑到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因此,学生可以不完全按照出示的课件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只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可)

答案部分预设:

课文讲了陆羽的三个小故事,分别是“辨别江水”、“撰写《茶经》”、和“推广茶艺”。

“陆羽则备好检查器具等待”陆羽随身携带自己常用的茶具,可见,陆羽与茶已经密不可分,茶就是陆羽生命中的一部分。“备好”一词突出了陆羽与茶道的密不可分。

“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jùn)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我知道了陆羽在唐朝研究茶艺很有盛名,他研究茶艺的时间很长,能看出他付出了很多辛劳。“闻名天下”点明了陆羽在茶道上的卓越成就。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可以看出,陆羽对茶道要求之高,军士取来水,他就马上查看,可以看出他做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马上”一

词,突出了陆羽一丝不苟的研究茶道的精神?? (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学生所说出的答案,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学生感受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总结的是否到位;重点词语感受的是否深刻等等。评价学生的语言非常重要,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知道,我说出的答案是针对文本的哪个部分,我没有说出的答案还有什么?目标明确,学生感知度就会提升;确切知道了自己没回答上来的问题的方向及侧重点,引导学生确切再次学习时的目标。这样,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逐渐走向完善。)

(三)突破难点,感悟写法

1.小组讨论:文章把陆羽这个人物写的这么栩栩如生,作者抓住了哪些细节进行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小组学习,教师指导。

3.以小组形式集体交流。

(六年级学生应该以流利、有层次感的话语,全面回答问题,这样要求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思维层次的认知度和理解度,培养学生全面回答问题的意识。六年级学生即将进入初一,进行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也要为初一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回答问题的固定模式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句子写法理解的深刻性,也为学生作文时的用句指明了方向。

小组的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思想。小组后讨论,学生会直接明白,我的学习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差距,差距在哪?明确差距会暗示学生做出下次小组学习时的目标和高度,从而推进小组学习的实效性,促进小组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小组的学习氛围。)

上一篇:光大银行申请进度查询下一篇:人才培养模式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