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陆羽古道

2023-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陆羽茶经陆羽古道

陆羽与《茶经 》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陆羽与<茶经>》是S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组织课文,先后选编了《故宫》《青花》以及《编钟》《敦煌壁画》等课文,比较全面地向学生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陆羽与<茶经>》是其中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事迹,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叶和世界茶叶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教学理念:

本课内容通俗易懂,文章特点明了。因为编者特意把它编排在了传统文化学习单元,所以教学中,力求跳出传统教学的定势,而把中心着重放在感悟人物品质的基础上领略传统文化的内容,由茶文化囊括到其他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受到情感熏陶。 教法预设:

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图片、音乐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读一篇,知百事的效果。另外依托学生现有的阅读方法引导其在朗读、感悟,进而理解课文,提高

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回顾教材,谈中国建筑文化代表——故宫、陶瓷艺术代表——青花、古代乐器——编钟在生活中的影响。

2、揭示教学主题——茶艺,引出传奇人物——(陆羽)(课件)以及他那名垂青史的巨著——《茶经》(板书课题——陆羽与《茶经》)

3、齐读课题两次。学生展示搜集的关于陆羽的资料,以及对《茶经》认识。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初读课文,找到具体评价陆羽的语句进行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2、(板书——茶圣)学生初谈对“圣”的了解;(课件补充“圣”的三种解释;生再谈对“茶圣”的理解。

过渡:文章围绕陆羽与茶经写了陆羽生前三件事情。分别是——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那么,这三件事都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陆羽作为“茶圣”的品质的呢?

三、品读语句,感悟人物。

辨别江水

A、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8自然段,把自己认

为最能表现陆羽品质的语句画出来,感情朗读、品悟。

B、小组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1、先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2、感情朗读;

3、谈自己的体会)

C、班级分享,指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读句子,师指导朗读,并 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动词来体会、感悟。(生做动作,师参与其间,品读句子)

过渡:陆羽就这样一看,一舀、一倒、一掂、一扬,就辨别出了南零水。所以在场的人都称赞他——真是神了!那个士兵呢?他的心情一定不平静。

A、分角色反复朗读士兵跟陆羽的对话。

教师小结: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前日工。陆羽对煎茶的谁的研究都达到这种高深莫测的程度,陆羽煎茶的本领自然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课件展示智积法师的故事)

B、再读课文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音乐)

C、填空:陆羽(

),所以他堪称“茶圣”

撰写《茶经》。

过渡:接下来我们走进第二个故事,看看在那些方面又能感受到陆羽不一样的品质呢?

A、学生运用默读的方式学习第 10自然段,把自己认为意想不到的地方画上横线,反复领味,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B、交流:(

1、生读句子,谈感受,抽生补充。引导朗读、并用简笔画的方式帮助理解“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巴山蜀水”“荆楚

大地”“吴越山川”)

C、补白填空(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的相关内容)

D、多种形式朗读第10自然段,交流读后的感受。 E、开放式填空:陆羽(

),所以他堪称“茶圣”!

走进《茶经》

1、学生自读课文第11自然段。

2、课件补充《茶经》评价。

3、开放式填空:《茶经》不仅(

),而且(

)!

4、学习第9自然段

过渡:陆羽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写下了《茶经》这部巨著的呢?请大家好好读一下第9自然段。

1、(生读)交流。

2、结合语言环境、时代背景理解“毫不犹豫”、“毫不动摇”、“功名利禄”“闲书”等词语

3、填空:陆羽(

),所以他不愧为“茶圣”!

推广茶艺

过渡:陆羽写完《茶经》后,又周游各地,推广茶艺。所到之处,关于茶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1、生自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如火如荼”。

2、师利用课件补充“茶”的发展那历史(课件图片——中国各朝代民间茶社、宫廷品茶活动、僧庙道人、青年茶社、老北京的茶馆、回族的茶馆„„)

3、课件展示历史名人对陆羽及《茶经》的评价。

4、填空——陆羽(

),所以他不愧被后人尊为“茶圣”!

四、拓展

1、学生谈论生活中对茶文化的了解。

2、课件展示精美的茶具以及国内外的茶艺活动图片。

3、欣赏教材没有谈到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件展示、音乐渲染)

教师总结:孩子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用一生的时间来品读、来领略,希望在坐的每一位都能做一个中国文化的真正欣赏着、传承人。

第2篇:陆羽与《茶经》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吭、舀、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如火如荼”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读

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你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名人。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崇拜的明星,在此基础上(课件出示陆羽的画像),让学生猜猜这位名人是谁?相机引出课题教师板书:陆羽与《茶经》(师板书,生书空,同时讲解“陆”字的右边“击”字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齐读课题,读后质疑:1.陆羽与《茶经》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以此为题?学生以课前准备简要交流有关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名人,看看从文中我们又会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快速浏览全文,想想:①文章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文章从什么话题谈到陆羽?

③文中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

(相机板书: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字音读准。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理解的词义来朗读。 4.对于个别较难的词语给予解释。

5.通过理解“茶”和“荼”的词义,帮助学生区别 6.指导“荼”的写法。

7.引导学生通过字义来区别“荼“的两种读音。

“荼“(tu)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如火如荼。古同“荼”,涂炭。

“荼”(shu)①玉板,古朝会时所执。②同“舒”,舒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是按总——分的顺序来行文的,从茶乡想到陆羽总起引出后面的三个事例(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以此来表现陆羽。这节课我们接着在作者畅达的语言中去品读、去感悟。

二、细读品味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些语句写到了陆羽?(

2、3句)能用一句话概括吗?(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

默读第四句话,想想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衔接,引出后文) 2.辨别江水

(1)自由读文,找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陆羽辨别江水这件事?(2-8自然段)

(2)学生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从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陆羽精通茶艺)

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

课件出示: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3)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分辨出江水来,难怪军士不由衷的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师生齐读这句话)

(4)质疑:为什么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

引导生结合学习链接理解 3.拒绝做官,撰写《茶经》

(1)快速浏览,找找哪些段落写了这件事?(9-11自然段)

(2)出示自学提示:

①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②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写什么?花了多长时间?读到这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学,划词句,作批注。) (3)小组交流,共同研讨。

(4)讨论交流,①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毫不……”(一是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二是他为推广茶艺,决心写人们不屑于写的“闲书”时毫不动摇。)体会陆羽的志向远大,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陆羽的高尚人品。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感受陆羽的人品: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中载有陆羽一首诗,正体现了它的品格。

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 ②引导学生抓住“二十一岁”,“十六年”,“三十二州”两个“五年”,“二十六年”,“四十七岁”等数据来体会陆羽为撰写《茶经》作出了无悔的选择,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才终于完成这部经典著作。

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记叙这个事例的相关段落,然后划记相关词语,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品味,体会,感受。

③利用所查资料补充介绍(学习11段)

《茶经》是怎样一部书?有何价值?

在反馈基础上,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七千余字的著作中,凡栽茶、采茶、制茶、饮茶等各方面的事宜都写到了。他写工具和器皿的运用,不仅说明了技术问题,而且也说明了文化的演变和区别。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4.推广茶艺(12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哪些影响?

(边读边划,作批注。)

引导生抓住“如火如荼”和两个“也日益……”所在语句来体会。 第三课时

一、练读拓展:

1.完成课后题二:陆羽为什么会被人尊称为“茶圣“?

陆羽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的三个递进复句,划出来,并在旁边批注每一个复句在文中的作用。

3.反馈:①第九自然段第一句:承上启下,概述陆羽特点。

②第十一自然段第二句:概述《茶经》的内容。

③第十二自然段第四句:概述茶艺的影响。 4.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5.有关《茶经》的小贴士。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卷上: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二、布置作业:

布置课外阅读有关茶文化的文章

附:

板书设计: 22. 陆羽与《茶经》

由茶乡想到陆羽

辨别江水精通茶艺

撰写《茶经》人品高尚、志向远大

推广茶艺甘于奉献

第3篇:陆羽《茶经》译文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周世平

译注

茶经卷上

一之源(有关茶的源流)

茶树是原产在我国南方的一种优良树木。树高

一、二尺,至数十尺。在巴山和三峡一带最粗的茶树要两人合抱,只有将它的枝条伐下后才能采叶。茶树的树形象瓜芦、叶子像栀子、茶花象白色的蔷薇、种子与棕榈树的种子很相似、其柄蒂像丁香、树根如胡桃。[瓜芦树生长在广州一带,与茶相似,叶苦而涩。棕榈与蒲葵类似,其种子与茶子相似。胡桃与茶的根皆属深根性,向下生长直达石砾层,苗木才能向上抽长。]

“茶”字,从字源上说,或从属于“草”部,或从属于“木”部,或既从草又从木。[从草写作“茶”,出于《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写作“槚”(jiǎ贾),出于《本草》;草木兼从写作“茶”,出于《尔雅》。]

茶的俗名各地有不同的称谓,一是称作“茶”,二是称作“槚”,三是称作“

”(shè设),四是称作“茗”,五是称作“荈”(chuǎn喘)。[周公说:槚就是苦茶。西汉杨雄说:川西南的人把茶叫作。东晋郭弘农说:早采的叫茶,晚采的叫茗或叫荈。]

适应种植茶的土壤,以间杂有风化石碎末的地方最好,夹砂石的砾壤就差一些,而生黄土用来种茶则更差一些。

凡种植茶树,培育管理工作不仔细,技术掌握不当,种植后很少生长茂盛。如果按照种瓜的方法种植,经过三年就可以采茶了。

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最好,在园圃中种植的就较差。生长在向阳山坡并有林木遮阳的茶树,其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则较差;形如春笋的最好,短小的芽则差;叶片还没有完全展开,或叶缘卷曲的品质好,嫩叶初展时平铺摊开的差。如果茶树生长在背阳的山谷阴地,不值得采摘,因其性质凝滞,饮后可能容易引发疾病。

茶的功用因为性凉至寒,其性味作为饮料,最适应哪些气质高尚、清静澹泊、生活简朴的人。若有人感觉体热、口渴、闷燥、头疼、眼睛倦涩、四肢无力或全身关节不舒服的时候,喝上几口茶,可与醍醐甘露相媲美。但是如果采茶不适时,制茶不精细,并混杂有其他杂草、败叶,这样的茶喝了是会生病的。

茶的这种忧患与负担和服用人参一样。人参以上党出产的为最好,百济、新罗的为中等,高丽的为下等;而济州、易州、幽州、檀州出产的品质最差也无疗效。情况不仅如此,假若误将荠苨当人参服用,则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关于用人参的比喻,喝茶之所以也会有不适宜的道理就可以明白了。

二之具(有关采制茶的工具)

籯(yíng音盈),又叫篮子,或者叫做笼、筥(因各地的俗谓不同)。用竹子编制,容量有五升或一至三斗的。采茶人背着采茶用。[籯,《汉书》音盈,所谓黄金满籯,不如传给他一经(经书)。颜师古说,籯就是竹器。]

灶,灶不需要有烟囱的。

锅,锅要边缘有唇口。

甑(zèng赠),木的或瓦的,其甑身要齐正,并将与锅接合部用泥封联,甑内放入隔水的竹箅,开始蒸茶时,把茶放竹篮内,等到蒸好后取出。若锅内烧干了,加水时从甑中注入。[因为甑与锅连封着。]蒸好的茶用三杈形的构木枝搅拌,拌散蒸熟的芽笋和叶子,以免叶汁流失。

杵臼(chù jiù处旧),又叫碓。以经常使用的为好。

规,又叫模或称棬(quān圈),用铁制成,有圆形、方形或花式的。

承,又叫台,又称砧子。用石头做成,也可以用槐、桑木半埋在地下,摇不动就可以。

襜(chān掺),又叫衣。用旧的绢、雨衫、单衣等制做。把襜放在承上,再把规放在襜上,其作用就是为了方便做茶。茶块做好以后方便取出。

笓筣(bì lì避利),又叫赢子或叫篣筤(péng láng蓬郎)。就是竹盘或竹篮。是用两根三尺长的竹子,用竹篾织成方眼,使其长二尺五寸,宽二尺,手柄留五寸,像种菜人的土箩,用以放置茶。

棨(qǐ启),又叫锥刀。用坚实的木料做成,以供茶饼穿孔用。

扑,又叫鞭。用竹子编成,把茶块穿起来以便搬运。

焙,在地上挖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的坑,坑边上筑一矮墙,墙高一尺,抹上泥。

贯,竹子削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焙。

棚,又称栈。用木料制成放置在焙的上面,分为两层,高一尺,供焙茶用。茶饼半干时,把它们升放到下层续烘,茶饼块全干时,将其升到最上层去。

穿(chuàn串),在江东和淮南地区是用剖削的竹篾做的,川江、三峡一带是用韧性大的构树皮做的,用来包装茶。江东把一斤装的称为上穿,半斤装的叫中穿,四五两装的叫小穿。川江一带把上穿定为一百二十斤,中穿为八十斤,小穿为五十斤。“穿”字以前写作钗钏的“钏”或写作贯串的“串”,现在就不这样了。这就象磨、扇、弹、钻、缝五个字那样,字面上的音调都是平声,但若按其意义读时,则读作去声,所以就用“穿”字定名。

育,用木材做成的架子,外围用篾编织,并用纸糊起来。里面分隔,上面有盖,下面有隔床,旁边开一扇门,当中放一盛炭火的器具,里面放些火炭灰,使有火却无明焰。江南梅雨季节,可以加火。[育,是因用它烘放茶饼而得名。]

三之造(有关造茶的方法)

一般采茶都在农历

二、

三、四月之间。

叶芽壮如春笋的茶,生长在山石经长期风化土层肥沃且排水性良好的土壤上,新梢长到

四、五寸,象刚从地面抽生出来的薇蕨,要凌晨带露采摘。芽头短小的生长在草丛中。有

三、 2

四、五个新梢的,选择其中好的采摘。

采茶,天若下雨则不采,晴天有云也不要采。天气晴朗时才采摘。所采的茶要迅即蒸青、捣揉、拍打成形、焙干、穿孔、封装。至此,茶饼就做完成了。

茶饼的状况有多种多样,大致而言,有的像胡人靴子皮革的皱缩纹;有像犎牛胸前的褶皱、折迴起伏:有的像山顶上的浮云,卷曲多变;有的像轻风拂过水面时,激起的摇曳微波;有的像制陶人用水澄泥,膏面光润;有的像新垦的土地被暴雨冲刷过的一样。这都是精美的茶。但有像竹皮笋壳,枝梗很硬,难以蒸捣,做成的茶饼表面象晾筛状;有的像荷叶被寒霜摧残、茎叶凋坏,状貌全变了,其形状萎缩衰败。这些就是粗老茶、劣质茶。

自采茶至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胡靴”至“霜荷”,分为八等。若以茶饼光滑、黑亮平整的是好茶,这种鉴评水平是低的;以为皱缩、黄色且表面凹凸不平的是好茶,这种鉴评也不高明;如果既能指明其优美之处,又能说出其不足,那才是评茶的内行。为什么呢?茶汁被压出来的就光滑,含膏汁而不失者就皱缩;夜间制茶茶就呈黑色,白天制茶表面呈黄褐,鲜叶蒸得软熟,又拍压得紧密,那么茶饼就平整,反之,制作时放任草率,茶饼表面就凹凸不平,这样的茶和其它草木叶子且不是一样的了吗?

评鉴茶的好坏须将要领法则常诀于口。

茶经卷中

四之器(有关茶道的器具)

风炉[灰承]、筥(圆筐)、炭挝(zhuā抓,敲炭的工具)、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盒、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cuōguǐ搓癸,按,鹾是盐的别称,簋是古代礼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从字意言,其最早时可能就是指竹罐,后亦陶瓷制器。)[揭]、熟盂、碗、畚[纸帊]、扎、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

风炉[灰承]

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形状如古代的鼎。炉壁厚三分,炉口缘阔九分,炉腹内空六分、涂以泥土。炉有三只脚,共书写二十一个古字。一只脚上写着“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着“体均五行去百疾”,一只脚上写着“圣唐灭胡明年铸”。三只脚之间开设三个窗洞,底下的一个孔洞是作为通风漏灰用的。炉外壁写有六个古字。一个窗洞上端写“伊公”二字,一个窗洞上端写“羹陆”二字,另一个窗洞上端写“氏茶”二字,即所谓“伊公羹,陆氏茶。”炉上设置支锅用的垛,垛之间分成三个格,一个垛格上有“翟”(dí宅),翟为火鸟,画一卦叫做“离”;另一垛格上有“彪”,彪为风兽,也画一卦叫做“巽”(xùn熏);再一垛格上为“鱼”,鱼是水中动物,代表水,也画一卦叫做“坎”。巽属风、离属火、坎属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设上述三卦。炉子外面可装饰以连缀垂蔓植物、水纹和文字之类图形。炉子用冶铁制作,或者用泥土制作。

其灰承是一个三足铁盘(用来承接风炉漏下的灰烬)。

筥(jǔ举)

筥是用竹篾编织而成。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或用藤编成。做一个木质的形楦,用藤 3 子或竹蔑编织出六棱状圆形花纹,底盖合拢象竹箱,盖口沿用小竹节锁边装饰。

炭挝

炭挝是用铁做成的六棱形钎棒,长一尺,头部尖中间较粗。手握处细,系上一个小环作为装饰,就象河陇一带军人所拿的木棒一样,或作锤状或作斧状,随便都可以。

火筴

火筴又叫做火钳,常用圆形,而且直长一尺三寸,顶平齐,没有装饰等附属物,用铁或熟铜制做。

鍑(fǔ音辅,或作釜,或作鬴,(今称锅))[交床]

用生铁铸造。现在有专门以铸这种锅为职业的。所谓急铁就是用废犁刀再炼铸的生铁。摸型内芯用土,外型用沙。内摸用泥土使锅面光滑,容易磨洗;沙粗,锅的外面就粗,便于吸收火焰的热力。锅的“耳”作成方形,取其方正端庄之义;锅缘宽一些,取其伸展广阔之义;锅脐做长一点,取其长久居中之义。锅脐长,水在当中沸腾,茶沫就容易扬起,茶沫易扬起,茶汤的味道就淳正。洪州用瓷做锅,莱州用石做锅。瓷锅和石锅都属雅器,但质地不坚固,难以持久。用银做锅最清洁,但过于奢侈和华丽。若要既雅致且洁净,且经久耐用,终归是铁锅好。

交床就是用木构制成的马札形“十”字交叉的锅架,挖空中间,用来置锅。

夹用小青竹做成,长一尺二寸,使一头的一寸处有竹节,节外另一头剖开作为烤茶时夹茶饼用。小青竹的竹汁润在火上,借竹子的香洁气味以增进茶的滋味。这种情形,不在山林中不易做到。通常以精铁熟铜之类材料制作夹子,取其经久耐用的长处。

纸囊

纸囊是用又白又厚实的剡溪所产的藤纸缝起来的双层纸袋,用来贮藏烤好的茶,使茶的香气不致散失。

碾[拂末]

碾是用桔木制作,也可以用梨、桑、桐、柘等木料制作。使其内椭圆而外长方,内椭圆有利于运转,外方能防止倾倒。碾的里面恰好容纳碾轮。碾轮的形状就象没有辐条的车轮,当中有一个轴,轴长九寸,径一寸七分。碾轮的直径为三寸八分,中心厚一寸,边缘厚半寸。轴的中孔方正,轴柄圆形。

拂末是用鸟类的羽毛制作的,用来拂扫茶末。

罗与盒

罗筛筛下的茶末用盒贮放(可以把“则”放在盒中)。罗用剖开的大竹片弯曲呈圆形,以纱绢做罗衣。盒用竹节制作,或用杉木片弯曲呈圆形做成,并涂上漆。

盒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直径四寸。

则是一种量器。是用海贝、蛤蜊之类或用铜、铁、竹制成的匙。一般煮一升水,加入一 4 平方寸的茶末。喜欢喝淡茶的人,减少一点,而爱喝浓茶的人,酌量增加一些。则,就是量度和准绳的意思,所以称之为则。

水方

水方用椆、槐、楸、梓等类木板拼合而成,里外缝隙用漆膏严密涂好,以盛水一斗。

漉(lù路)水囊

一般使用的漉水囊,外框是用生铜铸成的,防止水湿后有铜锈、污秽和腥涩气味,若用熟铜很容易生锈苔,用铁又有腥涩气味。隐居山林的人有的也用竹木制作。而竹木制作的,不能经久耐用,不便涉远旅行。所以都用生铜制作。囊用青竹细篾编织后卷拢起来,裁碧色的丝绢缝好,并缀上细翠钿。再做绿色的油绢袋把漉水囊装在里面。漉水囊直径为五寸,柄一寸五分。是过滤茶末的器具。

瓢又叫牺、勺。是用剖开的匏瓜作成,或用木头剜成。晋朝杜育所著《荈赋》中说:“酌之以匏”。匏就是瓢,口宽胫薄柄短。西晋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个道士对他说:“我叫丹丘子,日后你的盆勺器皿中有多的茶汤请给我一点”。“牺”就是杓子,现在常用的是梨木制作的。

竹筴(策,古文与筴通假,在这里读作cè。就是竹尺的古称。)

竹筴是用竹、桃、柳、蒲葵木制作,或用柿心木制作。长一尺,两头用银包裹起来。

鹾簋[揭]

鹾簋,用瓷做成,直径四寸,圆盒状。有的为瓶状,或为缶状,是装盐用的器皿。“揭”,用竹木片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用来撮盐调味。

熟盂

熟盂是用来盛装沸水的壶,或用瓷做,或用砂制,容量两升。

茶碗以越州出产的为最好,鼎州、婺州、岳州出产的也好,寿州、洪州出产的为次。有人以为,邢州产的比越州的还要好,其实不然。若说邢瓷似银,那么越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若说邢瓷似雪,那么越瓷就像冰,这是邢不如越的第二点;邢瓷色白,使茶汤红,越瓷色青,而茶汤绿,这是邢不如越的第三点。晋朝杜育《荈赋》中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就是越州。说明还是越瓷是上品,它的唇口不反卷,底卷而浅,容量在半升以下。越州瓷与岳州瓷都是青色的,青则衬托茶汤,增进茶色,使茶汤呈绿黄色。邢州瓷白,茶汤就是红的;寿州瓷黄,茶汤是紫的;洪州瓷褐,茶汤就黑,所以都不宜作茶碗。

畚(běn本)[纸帊]

畚箕用白蒲草编织而成,可以装十个碗。也可用圆形有盖的竹筐来代替。

包裹碗用的纸帊用剡溪产的纸平层缝制。也要有十支。

扎是用棕榈皮丝片夹在茱萸木的一端,然后缚紧。或截断一段小竹管,把棕榈皮丝片扎好后,插入竹筒扎紧,形状象一支大毛笔,是洗涤用具。

涤方

涤方是贮积洗涤水的。用楸木板拼合制成,制法和水方一样,能容水八升。

滓方

滓方是用来集贮余茶和渣滓的。制法同涤方一样,容积五升。

茶巾是用粗绸做的,长二尺。要有两条交替使用,以供洗擦各种器具。

具列

具列,或作成床架,或作成矮柜。是用木材或用竹子制成。有的也用木材效法竹子的样子,把木架上的横杠漆上黄黑相间的颜色。具列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用来收敛和陈列各种茶具。

都篮

都篮,是因能收蓄各种器具而得名。里面用竹蔑织成三角形方眼,外面用较宽的双篾作经线,细的单篾编织,交替压着双经线织成方眼,使都篮形状玲珑美观。篮高一尺五寸,长二尺四寸,宽二尺。篮底宽一尺,高二寸。

茶经卷下

五之煮(有关煮茶的要诀)

凡是炙烤茶饼,注意不要在有大风的地方烤,因为风吹,使火焰骤急,飘忽不定,致使冷热不能均匀。要靠近火烤,同时不断的翻动,等到茶叶被烤出一个个小丘一样的疙瘩,其样子象蛤蟆背时,然后离火稍远继续烤。卷缩的茶饼又伸展开来时,则应按开始烤茶的方法再烤。做茶时,用火烘干的要烤到有了香气为止,靠太阳晒干的茶饼至柔松为止。

制茶之初,因茶叶是嫩叶,蒸后趁热舂捣,茎叶被捣烂了而芽笋却还完好。要是光凭力气,用极重的杵来舂捣,也不易被捣烂。这就象圆滑的漆树子一样,虽然轻而小,但壮士反而捏不住它,此时就像禾黍脱粒后的穗皮。经过炙烤后的茶块柔软好似婴儿的手臂。接着趁热放在纸袋子里,以免茶叶的香气散失掉。等到茶叶冷了,再取出碾成末。[好的茶末象细米粒,不好的象菱角皮。]

烤茶的火,用炭为好,最好不要用火力猛的木柴。[指桑、槐、桐、栎等类的木柴。]或上述木柴经烧炼,染有膻味和油腻的木炭,或是含有油脂的木材和朽坏了的木器,都不可用来烤茶。[脂多的木材是指柏树、桂树、桧树之类;败器是指朽废了的木器旧材。]古人有“劳薪之味”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

煮茶的水,以山水为上,其次是江河的水,再就是井水。[《荈赋》:所谓水要取与江河之源相通纯净的清流。]山水选择乳泉,漫出石池流动的水为最好。山谷溪涧汹腾猛荡的急流不要饮用,人经常喝这种水会使颈部生疾。还有很多散流蓄在山谷中的水虽然澄的很清,但不流动,从夏天到冬至之前,会有虫蛇与腐败草木之毒潜浸在里面。喝这种水,要先决开 6 塘口让有毒的积水流去,等新泉水细细流动时,再汲取饮用。江河的水,要到离人烟较远的地方去取。井水要到经常汲水的井中汲取。

煮茶时,当水沸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声,是第一沸;当边缘连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涌时,是第二沸;水至沸腾时,是第三沸。三沸过后,水已煮老,就不可饮用了。当水初沸时,要根据水的多少适当加入一点食盐来调味,尝尝水味,把尝剩余的倒掉,不要因其鹵臽鹵监(guǎ dàn寡断,按:竟陵俚语,意为淡而无味)而过份加盐,否则岂不成了喜欢盐水这一种味道了吗?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随后用竹筴(竹尺)环搅水汤中心,用“则”量出定量的茶末,于沸水中心投下。倾刻沸水就会腾起许多沫子,这时用先前舀出的水浇进去,以制止其沸腾,使其生成汤花。

数碗分盛时,要使“沫、饽”均匀。[《字书》与《本草》称“饽”为茗的沫。饽:薄芴相切读作勃。]“沫”、“饽”就是茶汤的“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而轻的叫“花”。“花”就象枣花在圆形水池上面浮动;又象曲折的潭水间新生长的青萍;又象晴朗天空中鱼鳞状的浮云。“沫”就象浮在水边的苔藓;又象撒在杯盘里的菊花瓣。“饽”是用煮过一次的茶末再煮时产生的,水一沸腾,就有很多白色泡沫重叠积聚于水面,一片纯白、状如积雪。《荈赋》中所说:“焕如积雪,烨若春敷”,确实是这样的。

初沸之后,要把泡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因为它的味道不正。从锅里舀出的第一碗茶汤叫“隽永”,[隽,读作绢。隽,指味道。永,指深长久远。西汉蒯通著《隽永》二十篇。]这第一碗茶汤,舀出放在“熟盂”里面,以备止沸和育华的时候用。而后依次从锅里舀出来的第

一、第

二、第三碗味道比起隽永就差了一些,第

四、第五碗以后的,除非实在太渴,否则就不要喝了。

大概煮水一升,酌量,可分作五碗,[碗数少到三碗,多到五碗;若人多到十个,就应煮两锅。]趁热喝完,因为茶汤中味道次的重浊物质沉淀在下面,精华则浮在上面。如果茶汤冷了才喝,精华也就随热气散发掉。一碗热茶不连续饮完,剩下的就算了,不要再喝了。

茶性“俭”,水不能加多,否则,味道就淡薄。一碗茶喝了一半之后就会感到味道淡了,何况水加得太多呢!

茶汤色浅黄,香气极美。味道甘爽的是“槚”;不甜而带苦味的是“荈”;尝时苦,咽后甜的是“茶”。

六之饮(有关品饮的方法)

有翅会飞的禽、有皮毛善于奔走的兽、开口会说话的人类,三者都生在天地之间,靠饮、食而生存。可见饮水的意义有多么重要啊!为了解渴就去喝各种液汁;为解除忧愁烦恼就去喝酒;为了消除头昏神倦就去喝茶。茶成为饮料,是神农氏首先发现和利用的,经过周公旦的记载才有传闻。春秋时有齐国晏婴,汉朝时有杨雄、司马相如;三国时有吴国的韦曜;晋代有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的饮茶轶事。饮茶之风流行之后,逐渐扩散到民间,在本朝最盛。当今的长安和洛阳两都并荆楚以至巴渝等地,几乎家家都饮茶。

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伐枝取叶、熬火蒸茶,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 7 口陶器之中,灌上沸水浸泡,称为淹茶;还有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物与茶放在一起煮沸,或者把茶汤一再扬起煮得更加沸腾,以求汤滑;或煮去茶“沫”,这些方法煮出的茶汤,如同应倒在阴沟里的废水一样不堪饮用,而世俗的习惯就是这样的。

啊!苍天生育万物,都有它的奥妙,人类所做的不过涉及一点浮浅的皮毛。人们借以庇护自己的场所是房屋,房屋建造的很好;穿的是衣服,衣服做的很精美;充饥的是饮食,饭与酒味美极了。今言茶有九难:一是采造,二是鉴别,三是器具,四是用火,五是用水,六是炙烤,七是碾末,八是煎煮,九是饮用。阴天采摘,晚上烘焙,不能算会制作;用口尝味道,用鼻嗅香气,不能算会鉴别;有膻味的锅灶,有腥气的瓦盆不能用来煮水;有油脂的柴和烤过肉的炭不是炙煮的燃料。奔涌的激流和淤滞不流的死水,不能煮茶。茶饼炙烤不透,外熟内生,是炙法不当。碾出的茶末染上颜色杂末,这不是好茶。煮茶时在锅内慌乱急剧地搅动,是不会煮茶。只有夏季才饮茶,到冬季就停饮,这不是真正饮茶的人。

如果滋味鲜爽醇厚,香气浓郁的佳茗,一锅最好只煮三碗,一锅煮水过多,其味将会差一些。如果宾客是五人,就采用那种煮三碗的方式;假若宾客是七人,就要采用煮五碗的。[要看人数和如何煮法来确定了,因为人多可以加煮几锅。]总之,煮好后如果缺少一人的茶汤,就把那碗称“隽永”的茶汤补给这位客人。

七之事(有关茶的轶事)

与茶有关的历史人物有:

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

周朝鲁国周公旦、春秋时齐国宰相晏婴。

汉朝时仙人丹丘子、黄山君、文园令司马相如、执戟郎杨雄。

三国时吴国归命侯孙皓、太傅韦宏嗣。

晋朝惠帝司马衷、司空刘琨、琨兄之子兖州刺史刘演、黄门侍郎张孟阳、司隶校尉傅咸、太子洗马江统、参军孙楚、记室左太冲、吴兴太守陆纳、纳兄之子会稽内史陆俶、冠军(古时将军的名号)谢安石、弘农郡守郭璞、扬州牧桓温、舍人杜育、武康小山寺僧释法瑶、沛国人夏侯恺、余姚人虞洪、北地人傅巽、丹阳人弘君举、新安人任育长、宣城人秦精、敦煌人单道开、剡县人陈务之妻、广陵人老姥、河内人山廉之。

后魏琅琊人王肃。

南朝宋新安王刘子鸾、豫章王刘子尚、鲍照的妹妹鲍令晖、八公山沙门谭济。

南朝齐武帝萧赜。

南朝梁廷尉刘冉、陶弘景先生。

本皇朝英国公徐勣。

《神农食经》:“长期喝茶,可以使人健康有力,神志敏悦。”

周公旦《尔雅》载:“槚,就是苦茶。”《广雅》中说:“荆楚与巴渝一带地方,采茶叶做成茶饼,叶老的,就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想煮茶喝时,先烤饼茶至赤红色,再捣成末,放在瓷器中,加入沸水,又加入葱、姜、桔子伴和其中。喝了这种茶可以醒酒,使人不 8 想睡觉。”

《晏子春秋》云:“晏婴给齐景公做宰相时,吃的不过是粟米饭和炙烤的几个禽蛋加粗茶而已。”

司马相如撰《凡将篇》把茶(荈诧)列为药物:“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檗、黄芩、甘草、芍药、丹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

汉朝杨雄《方言》说:“四川西南部人,把茶叫作„蔎‟。”

《吴志·韦曜传》:“孙皓每宴会臣下,限定大家喝酒,能喝与否,都以七升为限,喝不够数的也要浇灌喝够。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特别宽容他,密赐以茶,允许他以茶代酒。”

《晋中兴书》讲:“陆纳为吴兴太守时,谢安曾经要去拜访他。陆纳的侄子陆俶见陆纳无所准备,又不敢过问,就私下准备了十多人的酒饭。谢安到了陆家,陆纳准备款待客人的只是茶果,陆俶把丰盛味美的食物摆出招待客人。等到谢安走后,陆纳打了陆俶四十棍,并说道:„你既不能给叔父增光,为什么还要玷污我一向清操绝俗的德行。‟”

《晋书》讲:“桓温做扬州牧时,很注意节俭,每次设宴会客只设七盘果品,招待喝茶而已。”

《搜神记》中说:“夏侯恺因病死后。一个叫苟奴的家臣察见了鬼神,见恺回来收他的马,并使他的妻子得了病。恺戴着平顶巾帽,穿着单衣,坐在活着时候睡的西壁大床上,向人要茶喝。”

刘琨在给侄子南兖州刺史刘演的书信中说:“先前收到你寄来的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都是所需要的。我身体不好,感觉烦闷,常想得到一点真正好茶,你可购买一些寄来。”

司隶校尉傅咸在给下级的指令中说:“听说蜀地老妇在南市卖茶粥,官吏为了执行勤俭诏令,禁止卖茶粥,竟横蛮地打碎了她的茶器。以后又准许在市上卖茶饼,为什么要禁止卖茶粥作难老大娘呢?”

《神异记》中说:“余姚人虞洪到山里采茶,遇见一个道士,牵着三头青牛,引着虞洪到瀑布山,说道:„我是丹丘子,听说你擅长茶饮,常想得到你的惠赠。山里有大茶树,可以相送给你。日后你的碗杓中有多余的茶汤,请送给我。‟于是虞洪回到家里,设碗勺器具用茶奠祀仙人。后常叫家中人去山里寻找,果然得到了大茶树。”

左思所作《矫女诗》:(略)。描写两个女儿天真顽皮、贪玩生食林果感觉不舒适,急着煮茶的情景。

张孟阳所作《登成都楼》诗(略)。描述了至蜀探亲的诸多感慨,登楼临江,成都美丽的景色一收眼底。蜀中的富丽奢侈,美食佳肴,并重点述说饮茶在成都的盛况:“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傅巽《七诲》:“山西的桃,河南的柰(苹果一类水果),山东的柿,河北的栗子,恒阳的黄梨,巫山的红桔,云南的茶子(茶的子实、种子),西域(敦煌以西的地方)的蜜糖, 9 都是佳品。”

弘君举《食檄》说:“与客人相见寒暄完了之后,就献上浮有白沫如霜的好茶;三杯之后,再喝甘蔗、木瓜、元李、杨梅等五味以及橄榄、山莓、莼菜汤各一杯。”

孙楚作《出歌》:“茱萸果长在美丽的树梢上,味美的鲤鱼出在洛水源头,雪白的盐出产山西,味美的豆豉出在山东;姜、桂、茶出在巴蜀。椒、桔、木兰长在高山;蓼辣和紫苏长在沟渠边,精米产自良田。”

华佗撰《食论》说:“长期喝茶有益于思考。”

壶居士《食忌》说:“长期喝茶,可羽化成仙;如果茶与韭同食,可使人增加体重。”

郭璞《尔雅·注》说:“茶树形小像栀子,冬天叶子还是青绿的,可煮汤作饮料。现在,把先采的称作„茶‟、后采的叫作„茗‟,或叫作„荈‟。巴蜀人称为苦茶。”

《世说新语》:“任瞻(字育长)少年时有美好的名声。自从避难到江南以后没有官职。一次作客饮茶时,向人问道:„这是茶还是茗?‟察觉到对方露出奇怪的脸色,于是自言申辩说:„我问是热的还是冷的?‟”

据《续搜神记》载:“西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到武昌山中采茶。有一次遇见一个高丈余的毛人,把秦精引到山下,指给他看丛生的茶树后就走了。没过多久又回来,取出揣在怀里的桔子送给秦精,秦精感到害怕,背着茶叶赶紧回家。”

晋朝时,四王造反,惠帝司马衷被迫逃离京都。后来回到京城洛阳,宦官用瓦陶盛茶敬奉。

刘敬叔在志怪异闻集《异苑》中说:“剡县人陈务死后,妻子领着两个孩子寡居在老宅中,喜好饮茶。因宅院中有古墓,每次饮茶都先向它祭奠一番。两个孩子感觉讨厌,说道:„坟墓知道什么,枉废心意。‟并打算把墓挖掉,母亲苦苦劝止才没有挖成。陈务妻当夜梦见一人说:„我安息在这坟里已三百多年,可您的两个孩子总想把它毁了,承蒙您的保护,又给我上好茶,虽黄泉之下几根朽骨,岂敢忘记报答您的恩情!‟第二天清早,陈务妻在庭院里得铜钱十万文,这些钱好象已埋过很长时间,但穿钱的绳子又是新的。母亲将此事告诉两个孩子,孩子们感到惭愧。此后他们给古墓祭茶越来越勤。”

《广陵耆老传》说:“东晋元帝年间,有个老妇人,每天清早独自提着一壶茶,到市上卖。市上的人争着买,从早到晚壶里的茶水不见减少。卖得的钱都散给了路边的贫穷老人和乞丐。有的人感到奇异。衙役把老妇人抓到监狱里关了起来,到夜间,老妇人却带着她卖茶的器具从监狱的窗户飞出去了。”

《晋书·艺术列传》载:“敦煌人单道开不怕冷也不怕热,常吃小石子。服用清新香甜药物时用茶水送服。”

释道悦:《续名僧传》:“南朝宋时,一个叫法瑶的和尚本姓杨,河东人。晋代元嘉年间到江南,遇见沈演之,于是请沈演之去武康小山寺,这时他已年老垂暮。每次吃饭,必定喝茶。到了齐代永明年间,齐孝武帝曾下诏至吴兴,请他去京城,时年已有七十九岁了。”

南朝宋《江氏家传》一书中记载:“江统(字应元)迁任愍怀太子洗马,给皇帝上书说: 10 „如今在西园卖醋、面、蔬菜、茶等物,有伤国体。‟”

《宋录》载:“新安王刘子鸾和他的哥哥豫章王刘子尚,到八公山拜访谭济和尚,和尚设茶敬奉。刘子尚品尝后说:„这是甘露,为什么要叫它苦茶呢?‟”

王微有《杂诗》三首,其第二首最后四句:“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待君久不归,收领今就槚。”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妹妹鲍令晖著有《香茗赋》。

南齐世祖武帝遗诏说:“……我灵座上切忌不要用牛羊猪三牲作祭,只要陈设饼果、茶茗、干饭、酒和干脯就行了。”

《谢晋安王饷米等启》(这是刘孝绰感谢晋安王肖纲颁赐物品的回呈)“传诏官李孟孙带来所赐物品八种,有米、酒、瓜、筍、干菜、肉鱼脯、酸醋和茶。芳香的美酒,新鱼的荇筍;山菜很珍贵,酸醋像柑桔;大田香甜的瓜,及味美鲜醇干肉腌鱼和美玉一样晶莹的白米,还有那上等的茶。这些颁赐可用三月不必为此去筹措了,小人感谢惠赐,王爷的大善永怀难忘。”

陶弘景《杂录》说:“茶可以轻身换骨。从前丹丘子、黄山君喝茶羽化成仙。”

《后魏录》:“琅琊郡人王肃在南齐作秘书丞时,喜好喝茶和菜羹。后降北魏,又爱吃羊肉和牛奶。有人问他:„茶的味道与酪奶比起来怎么样?‟王肃回答说:„茶不堪与酪为奴。‟”

《桐君录》:“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等地的人喜欢喝茶,宴客作东都备清茶(不加其它配料)以示尊敬。茶汤有沫饽,喝了对人有好处。凡是可以作饮料的植物,多半是取其叶来煮饮,但天门冬、拔葜则挖其根煎煮,都是对人体有益的。巴东有„真香茗‟茶,煮了喝使人清醒不想睡觉。民间有檀叶和大皂李煮汤当茶喝,清凉去火。另外,南方有一种瓜芦木,也象茶树,味道苦涩,采来制成末,当茶煮了喝,也可以使人通宵不眠,煮盐的人,专门用来作饮料,振作精神。交州和广州人最重视这种茶。客人来时,先用此茶款待,并加入一些芳香的配料调合。”

《坤元录》:“湖南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有座无射山,那里的少数民族有一种风俗,每当亲族会集时都在山上跳舞、唱歌。山上长有许多茶树。”

《括地图》:“临蒸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山谦之《吴兴记》:“湖州乌程县西二十里的温山,出产„贡茶‟。”

《夷陵图经》:夷陵郡的“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上,出产茶叶。”

《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十里,有白茶山。”

《淮阴图经》:“山阳县南二十里处,有茶坡。”

《茶陵图经》:“茶陵县,是因为那里的丘陵和山谷生长茶树而得名。”

《本草•木部》:“茗,就是苦茶,性味甘苦,微寒,无毒。能治瘘疮,利尿,去痰,止渴解热,使人兴奋少睡。秋天采的味苦,有下气、消食的功效。《本草注》说:要„春天采茶‟。”

《本草·菜部》:“苦菜,又叫茶,又叫选,又叫游冬。在川西河谷、山陵、道旁生长,寒冷的冬天也不会冻死,每年三月三日采来晾干。《本草注》说:可能这就是现在的茶树,又叫荼,喝了使人睡不着。《本草注》:按《诗经》中„谁谓荼苦‟和„堇荼如饴‟说的都属于苦 11 菜。陶弘景所说的苦茶是木本植物,并不是草本类。茗,在春天采的叫作苦茶。”

《枕中方》:“治疗多年未愈的瘘疮,用茶和蜈蚣一起焙炙到发出香气,均分作两份,捣碎过筛,用甘草煮汤洗患处,然后用来敷在患处。”

《孺子方》:“治疗小儿无缘无故的惊蹶,用苦茶和葱须根煎水喝。”

八之出(有关茶的产地)

山南道(唐贞观时的行政区划之一,因在终南、太华二山之南而名)

山南道产的茶,以峡州的为最好,[分布在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襄州和荆州产的也好,[襄州分布在南漳县。荆州分布江陵县山谷。]衡州产的品质差一些,[衡州茶分布衡山和茶陵两县山谷。]金州和梁州产的品质又次一等。[金州茶分布西城和安康两县山谷。梁州茶分布褒城和金牛两县山谷。]

淮南道(唐贞观时的行政区划之一,因处淮河以南而名)

以光州产的为最好,[光山县黄头港的茶与峡州的一样。]义阳郡和舒州产的也较好,[义阳县钟山的茶和襄州的一样。舒州太湖县潜山的与荆州的一样。]寿州产的稍差些,[盛唐县霍山茶与衡山的一样。]蕲州、黄州产的又次一等。[蕲州茶分布黄梅县山谷,黄州茶分布麻城县山谷,与金州、梁州的一样。]

浙西(唐至德年间置浙江西道、辖皖、苏长江以南,富春江以北以西,鄱阳湖东北。)

以湖州的为最好,[湖州茶分布长城县顾诸山,与峡州、光州的一样。如果产于山桑、儒师二坞,白茅山悬脚岭的与襄州、荆州、义阳的一样。产于凤亭山伏翼阁飞云寺、曲水寺及啄木岭的,与寿州、衡州的一样。分布安吉、武康两县山谷间的与金州、梁州的一样。]常州产的也好,[常州义兴县君山悬脚岭北峰下的与荆州、义阳的一样。圈岭善权寺、石亭山的与舒州的一样。]宣州、杭州、睦州、歙州的差一些,[宣州宣城县雅山的与蕲州的一样。太平县上睦,临睦的与黄州的一样。杭州临安、于潜两县产于东西天目山的,与舒州的一样。钱唐天竺、灵隐两寺的,睦州桐庐县山谷的,歙州婺源山谷的,与衡州的一样。]润州与苏州产的又次一等。[润州江宁县傲山、苏州长州县西洞庭山的,与金州、蕲州、梁州的一样。]

剑南道(唐开元十五道之一,辖剑门关以南而名)

以彭州产的为最好,[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和堋口的与襄州一样。]绵州、蜀州产的比较好,[绵州龙安县松岭关的,与荆州的一样。其西昌县、昌明县、神泉县西山的最好。越过松岭以西的没有采摘价值。蜀州青城县丈人山的,与绵州的一样。青城县还产散茶和末茶。]邛州产的也好。雅州与泸州产的差一些,[雅州百丈山、名山,沪州沪川的与金州的一样。]眉州、汉州产的又次一等。[眉州舟棱县铁桶山和汉州绵竹县竹山的,与润州的一样。]

浙东(唐乾元年置节度使方镇、辖衢江流域、浦陽江以东)

以越州产的为最好,[余姚县瀑布泉岭的茶称为“仙茗”,叶片大的特别好,叶片小的与襄州的一样。]明州、婺州产的也好,[明州 县榆筴村,婺州东阳县东白山的,与荆州的一样。]台州产的次一等。[台州始丰县赤城峰的与歙州的一样。]

黔中(唐开元十五道之一,辖清江上游、沅江上游,今贵州一部分,今重庆东南一部, 12 广西北部小部分。)

思州、播州、费州、夷州都产茶。

江南(唐贞观十道之一,因处长江以南而名。)

鄂州、袁州、吉州都产茶。

岭南(开元十五道之一,处五岭以南而名,辖今广东、广西、海南及南盘江以南及北越部分)

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等地[福州闽县的方山之阴]都产茶。其中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情况不详。往往得到这些地方的茶叶,品尝起来味道很好。

九之略(不同场所可以省略的用具)

关于制茶工具,若是在开春寒食节的时候,在郊野寺庙或深山茶林,大家动手采摘,并随采、随蒸、随舂、随即用火干燥,那末,“棨”、“扑”、“焙”、“贯”、“棚”、“穿”、“育”等七种制茶工具便可以省略。

煮茶器具,若是在松林之间,器具又可以放在石头上,那末,具列便可以不要。用枯杭木柴烧火,用有足的锅煮茶,那末,“风炉与灰承”、“炭挝”、“火钳”、“交床”等就没有必要;若是在水泉、涧溪之旁煮茶,那末水方、涤方、漉水囊就可不要;若人数不多,仅五人以下,而且茶细嫩而干燥,可以炼成精细的茶末,不必过筛的,那么罗筛就用不着了;倘若需要攀藤爬崖到山洞中去煮茶,可以先在山下或洞口炙茶并碾成细末,或用纸或用盒装着茶末去的,碾和拂末就不必要;如果瓢、碗、筴、扎、熟盂、鹾簋可用一个竹箱装盛,那么“都篮”也不必要了。

但在城邑之中,王公之家,二十四种器具,任缺一件就算不上品茶了。

十之图(茶经挂图)

用洁白的绢纸四幅或六幅把《茶经》所述各项分别写在上面,陈列在座旁。这样,对茶的起源,采茶,制茶工具,茶叶的制作,煮茶所需要的器具,煮茶,饮茶的方法,有关茶的历史轶事,茶的产地、分布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制茶和煮茶可以省略的器具等,就可一目了然。目击而存,烂熟于胸,于是《茶经》从头至尾就应有的都有了。

说明:[ ]方括号内是《茶经》原注或附具之器物名。

( )圆括号内是今译加注。

第4篇:陆羽与茶经

陆羽与茶经(2008-08-13 21:40:44)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或云自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全唐文》有《陆羽自传》。

据《新唐书》记载: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关于陆羽弃佛从文还有另一种说法: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生平】

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因其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被遗弃于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那时的陆羽才3岁,不知其父母是何许人,后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在湖北天门县西门外西湖之滨被当地龙盖寺和尚积公禅师收养。《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于二十九岁时为自己写的小传,可信度较高。他在自传中写道:“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积公以《易经》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或有另一种说法,陆羽姓名的取得也颇有意识,据说陆羽年长后以《易》自况,占得《渐》卦,卦辞云:“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意为鸿雁飞于天上,四方皆是通途,两羽翩翩而动,动作队伍整齐有序,可供效法,为吉兆。按此卦义,当时还没有姓名的陆羽自定姓为“陆”,取名“羽”,又以“鸿渐”为字。这仿佛谕示着:本为凡贱,实为天骄;来自父母,竟如天降。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陆羽并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九岁时,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羽却问:“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住持闻言,颇为恼怒,就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迫他悔悟回头。陆羽被派去“扫寺地,结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并不因此气馁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强烈。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虽并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积公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旷,又把他禁闭寺中,令芟剪卉莽,还派年长者管束。

眨眼三年,陆羽12岁,觉得寺中日月难渡。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陆羽亦不例外。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与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五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晶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闽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

唐代宗曾诏拜羽为太子文学,又徒太常寺大祝,但都未就职。

第5篇:22、《陆羽与《茶经》》

叫河中学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写本课生字、新词并积累词语。了解陆羽分辨南岭水及撰写《茶经》的事迹,感受陆羽对中国及世界的茶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2、结合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感悟陆羽淡泊名利,执着追求的精神。

学习重点:结合具体事迹,从陆羽的言行中体会陆羽的精神品质。 学习难点:弄清陆羽被尊称为“茶圣”的原因。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字词积累:

一、看拼音写词语。

jiān chá yǎo shuǐ kēng shēng xián qì yì zhàn zhuī sù jīng tōng ( )( )( )( )( )( )( ) rú huǒ rú tú gōng míng lì lù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qiān zǎi nán féng ( )( )( )( )

二、理解下列词语。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煎茶: ;

2、吭声: ;

3、舀水: ;

4、追溯: ;

5、惊愕: ;

6、记载: ;

7、仰慕: ;

8、邀请: ;

9、游历: ;

10、潜心: ;

11、考察: ;

12、修订: ;

13、竭力: ;

14、详细: ;

15、忠厚: ;

16、功名利禄: ;

(二)、根据划线部分内容的意思,写词语。

17、陆羽所到之处,关于茶的各种活动都开展的声势浩大,气氛热烈。( )

18、陆羽是一个学识渊博,有多方面才能的人。( )

19、中国人才茶饮茶的历史源头很远,流程很长。( ) 20、今天“二妙”相聚,可谓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岂能虚度!( )

21、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 )

22、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艰苦。( )

三、走近文中的主要人物。

陆羽是 朝 人,字 ,号 ,自称 ,精于 ,以著成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 》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人们尊称为——“ ”。

合作探究:

整体把握:

- 1

(四)读9—11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

陆羽( )精通茶艺,( )博学多才。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lù)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 ....二十一岁那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天下。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足迹遍布巴山蜀(shǔ)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每到一处,陆羽都向当地百姓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pēng)茶、饮茶,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详细记入‚茶记‛。他还细心地将各种茶叶制成标本,随船运回老家。经过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他凭借实地,考察三十二州茶叶产地所获的资料和多年的研究所得,历时五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又过了五年,经增补修订的《茶经》正式出版,这时,陆羽已经四十七岁了。整部巨著的完成,历时二十六年。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也相当细致。它不仅记载了神农氏最早发现茶的历史,以及中国主要茶产地的土壤、气候与生长情况,而且总结了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等方面的经验与技艺。

1、9—11自然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撰写( ) 不屑( ) 功名利禄( ) ...

4、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并用所填的关联词造句。

5、‚陆羽( )精通茶艺,( )博学多才。‛是一个 句,在文中起 的作用。结合上下文说说他精通茶艺是因为 ;说他博学多才是因为 ;

6、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毫不犹豫: 。 ⑵毫不动摇: 。

7、第九自然段中的两个“毫不”一是写他 , 二是写他 。

8、‚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这句话....表现了陆羽 的精神。

9、“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lù)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这句话写出....了陆羽 ,表现了他 。

10、“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lù)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从‚陆羽毫不犹豫....地拒绝出任高官,毫不动摇立志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可以体会到陆羽 , ,

的精神。

11“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足迹遍布巴山蜀(shǔ)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每到一处,陆羽都向当地百姓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pēng)茶、饮茶,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详细记入‘茶记’。‛ “风餐露宿”“ 日晒雨淋”说明陆羽 ;“足迹遍布巴山蜀(shǔ)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说明他 ;“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pēng)茶、饮茶,”说明

。这句话说明了陆羽 ,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陆羽 、 的精神。 12.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些什么?花了多长时间?想象陆羽会遇到哪些困难。

⑴ ;⑵ ; ⑶ ;⑷ 。

13、①‚二十一岁开始游历天下,整整十六年,实地考察三十二州茶叶产地;‛②‚游历后隐居湖州,先...........历时五年,出《茶经》初稿,又用了五年修改《茶经》;‛③‚《茶经》完成历时二十六年,此时,他已四.......

- 3

第6篇:22、陆羽与《茶经》

学习目标:

1、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经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理解就“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等词语。 学习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茶圣陆羽。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课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些什么?想知道些什么?„„

2、师对生疑进行梳理。

3、谈话:下面,让我们走进文章中,看看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

二、出示初读、初学提纲:

1、整理自己查找到的陆羽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

2、辨析生字,然后组词。

煎(

)

溯(

)

掂(

)

剪(

)

塑(

)

惦(

)

慌(

)

吭(

)

幕(

)

谎(

) 坑(

) 慕(

)

栽( ) 驿( ) 荼( )

裁( ) 泽( ) 茶( )

3、理解词语。

一衣带水:

源远流长:

功名利禄:

仰慕:

追溯:

惊愕:

4、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通顺。

5、文章是从_________________话题谈到了陆羽的?文中主要写了他的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_______自然段写到了《茶经》。

三、小组交流展示自己初学后的收获,针对疑难问题先由小组内解决,再由教师点拨讲解。

四、根据自己初学情况,再次朗读,通过本次朗读,能理清思路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基本的价值倾向。

1、作者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的思路行文的。

2、文章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___-___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第___-___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提交困惑。

六、师针对生困惑点拨讲解。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展示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初学内容:

1、挑写生字词。

2、提问:

3、思路、分段:

二、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1、自主学习:

通过学习本自然段,你知道哪些语句概括地介绍了陆羽?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你知道第四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吗?

2、交流合作。

3、师点拨讲解。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2—11自然段,展示以下问题:

1、给本段分三个层次,并给每一层拟个小标题: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内表演第一层的内容——辨别江水。

3、陆羽写茶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写《茶经》,陆羽先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读书,我知道了《茶经》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它的价值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师针对学生展示结果,抓住时机点拨讲解,以引出写“陆羽推广茶艺产生的影响”的内容,让学生知道,陆羽推广茶艺产生的影响有四个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指出文章的写作方法,在学生回答困难的情况下,先有小组交流合作,再由教师点拨讲解。

七、默读课文,进一步说说自己学了本文后的感受。

八、拓展延伸;

1、简要回答:陆羽为什么会被后人尊为“茶圣”?

2、文中有三处用了“不仅„„而且„„”这样的句式,把他们抄写下来,指出每一处在文章中的作用各是什么。

(1) (2) (3)

3、课文为什么用“陆羽与《茶经》”作题目?还可以怎样命题?

4、读读写写。(课后第4题)

5、下面是两幅茶联。请读一读,抄一抄。

振兴古国茶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扶植民族艺术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茶亦醉人何必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能香我不需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上一篇:房管局调研报告下一篇:公司外出旅游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