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2022-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陆羽与茶经》教学反思

本周教学内容:

1、六年级语文 22课《陆羽与茶经》

2、作文练习:《学海拾贝——回忆小学生活》。

教学反思:

本周讲的两篇课文,第一篇是说明文,第二篇为记叙文。

20课《陆羽与茶经》: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你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名人。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崇拜的明星,在此基础上(课件出示陆羽的画像),让学生猜猜这位名人是谁?相机引出课题教师板书:陆羽与《茶经》。

简介激趣:《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在学生对陆羽和《茶经》有了系统的了解之后,再按照学习提纲的步骤进行,,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教师点拨、归纳汇总——练习巩固、评讲反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让学生对一堂课进行总结,既总结学到的知识,又总结学习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了对课文的讲解,又用一课时处理相关习题,及时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作文练习:《学海拾贝——回忆小学生活》

1、 在毕业之际,回忆一下自己在小学的学习生活,试回忆其中令你难忘的几件事,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伤心的„„;

2、 思

(提示:喜——高兴 怒——生气 哀——伤心 乐——愉快)

3、

4、

5、 写出写作提纲,按小组说“说作文”;

按要求按要求打草稿,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相结合; 抄誊在作文本上。 分别以以“喜、怒、哀、乐”为小标题,选择四件有意义的事,精心构不足之处:

1、 对陆羽、《茶经》介绍的过多,占去了课堂一半的时间,后面的学生活动、教师讲解,闲的时间不足,没有完成预定目标;

2、

3、 学生自学能力还需引导,抓不住重点,缺乏分析能力; 生字、新词重视不够,听写效果不好。

纠正措施:

1、

2、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好课堂,把握好学生; 每节课抽出一定时间,检查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让学生重视起来,并养成习惯。

第2篇:《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吭、舀、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如火如荼”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介绍陆羽的资料。

2.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是按总——分的顺序来行文的,从茶乡想到陆羽总起引出后面的三个事例(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以此来表现陆羽。这节课我们接着在作者畅达的语言中去品读、去感悟。

二、细读品味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些语句写到了陆羽?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2.默读第四句话,想想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辨别江水

(1)自由读文,找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陆羽辨别江水这件事?(2-8自然段)

(2)学生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从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

课件出示: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3)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分辨出江水来,难怪军士不由衷的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师生齐读这句话)

(4)质疑:为什么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 引导生结合学习链接理解

4.拒绝做官,撰写《茶经》 (1)快速浏览,找找哪些段落写了这件事?(9-11自然段)

(2)出示自学提示:

①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②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写什么?花了多长时间?读到这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学,划词句,作批注。) (3)小组交流,共同研讨。

(4)讨论交流,①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毫不„„”(一是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二是他为推广茶艺,决心写人们不屑于写的“闲书”时毫不动摇。)体会陆羽的志向远大,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陆羽的高尚人品。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感受陆羽的人品: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中载有陆羽一首诗,正体现了它的品格。

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

②引导学生抓住“二十一岁”,“十六年”,“三十二州”两个“五年”,“二十六年”,“四十七岁”等数据来体会陆羽为撰写《茶经》作出了无悔的选择,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才终于完成这部经典著作。

(5)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记叙这个事例的相关段落,然后划记相关词语,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品味,体会,感受。

③利用所查资料补充介绍(学习11段)

《茶经》是怎样一部书?有何价值?

在反馈基础上,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七千余字的著作中,凡栽茶、采茶、制茶、饮茶等各方面的事宜都写到了。他写工具和器皿的运用,不仅说明了技术问题,而且也说明了文化的演变和区别。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5.推广茶艺(12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哪些影响?

(边读边划,作批注。)

引导生抓住“如火如荼”和两个“也日益„„”所在语句来体会。

三、拓展延伸

1.完成课后题二:陆羽为什么会被人尊称为“茶圣“?

陆羽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的三个递进复句,划出来,并在旁边批注每一个复句在文中的作用。

3.反馈:①第九自然段第一句:承上启下,概述陆羽特点。

②第十一自然段第二句:概述《茶经》的内容。

③第十二自然段第四句:概述茶艺的影响。

4.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5.介绍有关《茶经》的小贴士。

6.总结全文。

第3篇: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课文】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采茶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们要追溯茶的历史,了解中国茶道,便自然会想起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茶圣陆羽。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煎茶水记》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湖州刺史李季卿在赴任路过扬州时,偶然与陆羽相逢。李季卿早就仰慕陆羽,一朝相逢,倍感欣喜,便盛情邀请陆羽一起到扬州驿站吃饭。

席间,李季卿说:陆君善茶,已是天下闻名;这扬子江的南零水也是天下第一名水。今天‘二妙’相聚,可谓千载难逢,岂能虚度!于是,便令一位忠厚老实的军士携瓶划船去南零取水。陆羽则备好煎茶器具等待。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军士答道:这确实是我划船取来的南零水,有一百多人看见我取水了。

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军士大惊,低下头,说:我是说谎了。其实我的确是取了南零的水,可靠岸时船摇晃得厉害,瓶里的水洒了一半。我怕您嫌水少,就在岸边又用江水灌满瓶子。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李季卿和在场的数十名宾客、随从听罢,都惊愕不已。

陆羽不仅精通茶艺,而且博学多才。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

二十一岁那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天下。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足迹遍布巴山蜀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每到一处,陆羽都向当地百姓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茶、饮茶,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详细记入茶汇。他还细心地将各种茶叶制成标本,随船运回老家。经过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他凭借实地,考察三十二州茶叶产地所获的资料和多年的研究所得,历时五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又过了五年,经增补修订的《茶经》正式出版,这时,陆羽已经四十七岁了。整部巨著的完成,历时二十六年。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也相当细致。它不仅记载了神农氏最早发现茶的历史,以及中国主要茶产地的土壤、气候等情况,而且总结了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等方面的经验与技艺。

写完《茶经》以后,陆羽又周游各地,推广茶艺。所到之处,关于茶的各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自陆羽竭力推广茶道以后,饮茶的人越来越多,茶的地位也日益提高。饮茶品茗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茶和茶文化不仅在中同绵延发展,还传到一衣带水的日本,形成了著名的日本茶道。因此,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吭、舀、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如火如荼等词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茶艺表演的录象资料。

师解说。(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是谁让茶的地位这么高呢?)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积累运用。(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

自读词语。同伴互助,理解词语意思。

煎茶:把茶放入水中煮沸,使所含的成分进入水中。

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如本文中的:陆羽没有吭声。

舀水:用瓢、勺等取水。

功名利禄:功名,旧指科举或官职名称;禄,旧称官吏的奉给。指科举应试考中以后升官发财。泛指名利地位。

如火如荼:荼,茅、芦等植物开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后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等。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千载难逢:载,年;逢,遇上,碰到。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2.浏览课文,说说每个词语在文中指的是谁?

如:()为了(),放弃了(功名利禄),我觉得他()。

【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词语应用和表达能力训练,也初步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自由读课文,读准音。梳理课文故事条理。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和同桌讨论:课文从什么话题开始谈到了陆羽的?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情?哪些段落写到了《茶经》?

4.默读课文,说说四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从茶乡想到陆羽。

第二部分辨别江水的故事。

第三部分拒绝作官,撰写《茶经》。

第四部分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其中

二、

三、四部分可以合并为一部分——用事例表现陆羽。

三、小结。

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四、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词。

第4篇: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打一物。谜底为:茶叶。)这个谜语,形象生动,颇有创意。茶本来生长在山里,茶叶采下后,投入高温的炒茶锅杀青炒制,茶叶的生命活动停止,制好的干茶,贮藏于茶叶罐里。干茶放入茶杯,经开水冲泡,芽叶舒展,栩栩如生,生意盎然。

师:茶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饮品,(生说自己对茶的了解或认识),大家知道吗?茶的故乡在中国。们的祖先在3000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谈到茶,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一部书和一个人,这部书就是《茶经》,这个人就是写这本书的作者茶圣陆羽。(板书课题)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陆羽了解《茶经》。通过上节初步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讲了陆羽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件事,(师要生快速朗读课文再度熟悉这三个事例)

读完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三件吗?(生齐答)

二、第一自然段

我们首先来看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中由什么话题开始谈到陆羽的?思考:哪几句话写到了陆羽?(

2、3句)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地介绍陆羽?(参考:陆羽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

过渡:第4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生答:引出下文。问:引出什么?答:辨别江水)生答:辨别江水(板书)

三、学习“辨别江水”

表演此情形!!!从表演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答:精通茶艺,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能具体表现陆羽精通茶艺的语句。(2分钟)课文第4第6自然段。

答:

1、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舀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2、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这两句话是抓住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的?(生答:动作、语言、神态,师追问:最主要的是什么?生答:动作。问:哪些动作?在书上把表示动作的词语划出来,生答:舀、看、掂、倒、扬。

师:通过对话及动作的描写就刻画出陆羽栩栩如生的神奇形象。) 指导学生朗读

1、2句,想想该读出陆羽怎样的语气? (

1、肯定;

2、自信)

师总结:(其后可全班齐读。)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难怪李季卿和在场的数十名宾客、随从听罢都“惊愕不已”,也难怪取水军士不由得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师生齐读这个句子)(读出对陆羽的敬佩之情)

1 质疑:为什么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

(师结合学习链接加以解释:因为南零水与临岸江水,它们一轻一重,一清一浊,对学识渊博、精通茶艺的陆羽来说,自然不难分辨。)

师小结:陆羽潜心研究茶艺,对茶、对水都了然于心,即便在同一个瓶子中,也能准确地分辨出南零水与临岸江水,其茶艺真是了不得,难怪被称之为“茶圣”。)

过渡:难道陆羽被尊称为“茶圣”仅仅是因为他茶艺高超?生答:陆羽撰写《茶经》。

四、讲授“撰写茶经”。

(板书)撰写茶经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第9至11自然段,请思考:陆羽为什么要撰写《茶经》? 生答:“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师:他真是“志向远大”(板书)啊。

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茶经?

生答:“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䘵……而陆羽却毫不动摇。”“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哦,是这一句)

师: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䘵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加粗让学生齐读。)

师:这两句是对陆羽什么的描写?生答:神情态度。 毫不犹豫,表明他拒绝功名利䘵的态度十分坚决;那毫不动摇呢?又表明了什么,生:坚定,意志的坚定,师:什么意志的坚定,生:撰写《茶经》的意志的坚定。师:从这里我们又能感受到陆羽什么样的品质呢?提问,谁能用一个四字成语来形容?淡泊明志(板书)

师小结:陆羽淡泊名利,拒绝做官,潜心撰写《茶经》,他对茶的痴迷,谁能比得上呢?难怪人们称他为“茶圣”!

过渡:既然坚定了意志来撰写《茶经》,那么就得行动。 师问:陆羽为撰写《茶经》做过了些什么呢?

生1答:二十一岁那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天下。 生2答:经过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

师:也就说陆羽为了写《茶经》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游历天下,搜集资料”,第二个阶段是“潜心研究和著述”,共历时“二十六年”。

师:在这二十六年里,陆羽仅仅游历就耗费了十六年,我们就来看看课文里陆羽游历天下,搜集资料的语句。

师读: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问: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又说明什么?生答。

师:这些都是游历时经历的困难与艰苦,那下面一句:足迹遍布……吴越山川。问:这又说明什么?生答。

师:没错,到过很多地方,游历的地域广。每到一处他就向当地的百姓请教(生接答:如何种茶、制茶、烹茶、饮茶),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陆羽搜集资料很多,很详细。

2 过渡:陆羽为了撰写《茶经》,花了那么长的时间,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陆羽在这二十六年的时间里,除了课本里提到的,他一定要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挫折。

生答:不懂方言,被人嘲笑,交通不便,野兽,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师:这些都是关于游历,那么在撰写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困难,生:整理资料难,写作的枯燥,书没人看。

师:虽然漫长的26年时间陆羽遭受了不计其数的常人难以想你的困难,但他退缩了吗,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这说明他是多么的执着与顽强啊!

师:下面听老师来朗读课文,从中感受陆羽的这种宝贵的精神。(师读第10段)

过渡:陆羽作出了无悔的选择,经过26年的艰苦努力,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终于完成《茶经》这部传世经典。那么茶经是记载什么内容的一部书呢?

生:答,师:后面读的句子都是为了说明哪一句话?生答:(11段第一句话)

师问:《茶经》有怎样的价值呢?

生答: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内容广泛,堪称一部茶道的百科全书。 过渡:撰写完茶经后,陆羽又投入了下一项工作,是什么?

五、讲述推广茶艺

(板书:推广茶艺)

师: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影响有哪些? 生:所到之处……完

师:师读后跟读,所到之处,关于茶的活动………………因此,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六、本课总结

师: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本课主要写的人物是?及他的著作?陆羽为什么被尊为茶圣?(主要介绍了他的哪三个事迹。) 生答。

(师:本文要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详略得当:以第二个事例最为详细、突出。因为这是陆羽的主要成就。

2、过渡自然,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3、结构上,前后照应)

板书: 陆羽与《茶经》

辨别江水 精通茶艺

“茶圣” 撰写《茶经》 志向远大 人品高尚

推广茶艺 影响深远

第5篇: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课件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茶艺就是其中一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结识了一位像茶叶一样清纯的人物,他就是“茶圣”——陆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22课:陆羽与《茶经》,加深对“茶圣”陆羽的了解。

2、回忆主要内容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谁能用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吗?教师板书: 辨别江水 、撰写《茶经》、推广茶艺

二、自主探究。

导语:课文中,陆羽的所作所为,有的很神奇,有的难能可贵甚至不是常人所能理解或胜任的。

(一) 自主学习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陆羽令你敬佩的句子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二) 组内互动

1、 将你找到的句子和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同学听。

2、 对小组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或补充。

三、展示互动

看来,陆羽有很多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就来细细品悟一番。你们最想从哪个故事开始呢? A、辨别江水:

1、分角色朗读故事内容。

2、说一说:读完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感悟句子: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1)说说作者叙述陆羽辨别江水时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找出描写陆羽动作的词和他所说的话。

(3)你来说说,你找出了哪些表示陆羽动作的词?(舀、看、掂、倒、扬)(如没有找全,再叫另一同学补充)

(4)那陆羽说了什么话呢? 课件出示:

①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②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③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指导学生朗读并指名学生表演。试读①②句,想想该读出陆羽怎样的语气?(坚定)

师: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难怪军士不由得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读出对陆羽的敬佩之情)

(2)撰写《茶经》: 出示:陆羽不仅精通茶艺„„(体会陆羽志向远大,淡泊名利献身茶文化的高尚品质) 出示:二十一岁那年„„(感悟陆羽为了撰写茶经走遍了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精力,令人敬佩) (3)推广茶艺:出示:写完《茶经》以后„„(体会陆羽推广茶艺对于茶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总结拓展:

1、回顾全文,说一说:陆羽为什么会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2、学完本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五、作业

请阅读有关茶文化的书籍,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

第6篇:《易经》与茶圣陆羽之间的关系

谢晔、林磊

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学,他所著作的《茶经》更是茶叶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我们都知道“茶圣”陆公姓陆名羽,字鸿渐。陆羽是个弃儿,出身无从考究,坎坷传奇。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在当地的西湖畔拾得并收养,智公以《易》演卦,得《渐》之《蹇》,上九爻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遂定姓为“陆”,取名“羽”,字“鸿渐”。由此可见,《易》不单是儒、道的《易》,也是释之《易》。

陆羽与《易经》的关系,除了其姓名的来源外,我们知之甚少,也很少有文章作出见解。从《茶经》的字里行间及陆羽的生平事迹中可以看出,陆公深悟易道,也正因为陆公精研易道,通晓百家,才能作出《茶经》如此伟大的著作。关于《茶》《易》的关系本文不作详论,单就陆羽的生平事迹与《易经》中的《渐》卦和《蹇》卦的关系作一探讨。

《易》讲象、数、理,《易传·系辞》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又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说卦》云:“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系辞》更说:“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经》是开发万物,成就一切人间事情的学问。《易经》三论博大精深,数千年来都是文人学者必深究的课题,被誉为“群经之首”,现代更倍受西方学者们的重视。陆羽的姓名出自《渐》卦,好象是偶然的,但用《易》之思维方法来分析,通过对《渐》卦和《蹇》卦的考究,陆羽的一生跟这两个卦有着莫大的关联,其一生重大的遭遇事迹都浓缩在这两个卦当中,这两个卦就是陆羽一生的重要历史写照。

先看《渐》卦,《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这是陆羽品格的写照,说明陆公有古代贤德君子的品格,身居朝野而不忘世俗。君子设卦观象,从而以自己贤德的思想行为作风,去改善人民的风俗习性,使之不断上进。就象山能化育林木,其美可观,其材可用,好象贤人一样培育才德,其才其美,可观可用,风行天下,足以影响民众,移风易俗。《茶经》的影响,“陆羽戏”的可观性就是这样。《渐》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在《震》和《艮》之后,是有其原因的,《震》之如雷霆万钧,《艮》之如不动泰山,动静之间,嫌之太过,不是君子培德修身的作风,惟有《渐》,动止无过不及之憾,所以“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渐》之卦辞云:“渐,女归吉,利贞”,是说每一件事情必须按一定的程序去做,不能有所超越,而事理程序最显著的莫过于古代女子的出嫁,遵循三书六礼的程序,才是最正当,最吉利的。以此象征事业的成功,必须由正途步步攀升,不可走旁门左道。陆羽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勇于实践,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积累经验,积学而致远,才能有“茶圣”的美誉。陆羽的品格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甚有《渐》卦的德操,陆羽本人是“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全唐文·卷433·陆文学自传》),可见陆公本人就是以“君子以居贤德善俗”的高尚情操来培育自己。

再看《蹇卦》,《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此卦把贤人比作山岳,以水比作贤人的美德,以山上之水,比作贤人身上具备的才德,必须克服重重困难,方能成就其德行。君子设卦观象,从而反求诸己,以身修德。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要从饮茶的乐趣中修身养德。中国茶道强调“茶性俭” (《茶经·五之煮》),作为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茶经·一之源》)。可见,茶德就是《易》德的思想体现。《渐》者,进也;《蹇》者,难也;前进是艰难的,但能在艰难中前进必能获得成功。陆羽的一生虽然艰苦,但能“衣带渐宽终不悔”,在艰难中磨练自己,最终能达到上九的昊天之位,其羽终于可用为仪了。

用古人察卦观象的方式,去看《渐》之《蹇》,这两个卦与茶有很大的联系。主卦《风山渐》是山上有木,上卦为巽,下卦为艮。艮为山,巽为木,巽之木为灌木、为树叶,茶树就是一种灌木,卦意是说山上长有茶树。艮亦为手,手上有树叶,寓为手上有茶叶,卦象是一种采茶行为。变卦《水山蹇》是山上有水,上为坎,下为艮,坎为水,艮为山,直读卦象为山上有水有清泉;《蹇》,难也,上山采茶、挑水确实艰难。《渐》之互卦为《火水未济》,上离下坎,离为火,坎为水,正是以火烧水,水还没有开的时候。综观全卦,一幅幅与茶有关的图画活灵活现,先是山上长有茶树,然后不畏艰辛去采茶,又不怕辛劳去挑水煮茶。山上有木,就是山上有草木,意为在山上结庐而居过着隐居的生活,好一幅茶趣图,巽为风、为扇,艮为手、为小童,不正是小童扇风煮茶吗?

公元780年,陆羽47岁,《茶经》定稿并刻印出版。《茶经》的问世,对茶叶的生产、使用、消费产生了极大和深远的影响,《茶经》是茶叶界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陆羽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此举在《渐》卦和《蹇》卦中早有端倪。《渐》卦上九爻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意是说水鸟终于飞上了陆地,人们射获后,用其漂亮的羽毛编成舞蹈用的道具,用来比喻欢乐和收获。《蹇》卦上六爻辞“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是说反反复复经过了不少困难,终于有了丰硕成果。上九和上六表示最上层的位置,亦即是最大的成果。从上而下,影响广泛而深远。主卦中的巽为经典、为风、为德行,为5数;艮为近、为高、为山、为止;其意是说:陆羽接近50岁时,写了一部经典,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高山般的德行象风一样传遍九州。

陆羽自幼在竟陵龙盖寺长大,《渐》之艮为山,巽为屋,山上的屋宇,其象为寺院。十二岁逃离龙盖寺,去戏班学演戏,又因其貌不扬,且有口吃,但因其聪明幽默演丑角却得以成功,流传至今人称“陆羽戏”。《蹇》有艰难之意,有飞山越水逃走之象,上坎为6数,下艮为7数,相加为13数,故在十

二、三岁时逃离龙盖寺。《蹇》有丑陋之象,《渐》之巽为风,其象为动,卦象颠倒后为《雷泽归妹》,上震下兑,震为雷、为动,兑为泽、为悦,其意为靠动作取悦于人,寓为演戏。《归妹》之卦辞是“女壮,勿用娶女”。预示了陆羽一生婚姻不顺,终生未娶。巽为木、为相遇,震也为木,很明显会遇到跟木有关的人或事,故后来遇到一个木姓之人,才是其一生中的转折点,就是竟陵太守李齐物。

陆羽晚年隐居苏州上饶、湖州等地。此举也能观象而得,变卦主要代表晚年,《蹇》是飞山越水,隐于山水之间;《渐》是结庐而居。山上之水为泉水,《蹇》之倒卦为《雷水解》,上震下坎,震为动、为思想,坎为水,为思考水的问题,欲解开水之迷,故晚年写了一部与水有关的《泉品》一卷。艮为止、为7数,故其晚年终于70岁左右。究其死因,有说死于“安史之乱”,有说死因不明或病故。依卦象来看,主卦《渐》之艮为止,止于风,有中风之象;互卦《火水未济》为水火相激,心肾不交,心力衰竭;变卦《蹇》之艮为小石,坎为肾,肾中有小石,为肾结石。

另外,《焦氏易林》《渐》云:别离分散,长子从军,稚叔就贼,寡老独安,莫为种瓜。虽然有点牵强附会,但也不失为一个说法,也能概括陆羽的一生。“别离分散”,陆羽幼失双亲,被人收养;“长子从军”,投身戏班,演从军戏;“稚叔就贼”,投靠李齐物,人生转折;“寡老独安”,终生未娶,隐居野外;“莫为种瓜”,种瓜可引申为种茶,种茶安享晚年。又《渐》之《蹇》云:敏捷亟疾,如猿集木,彤弓虽调,终不能获。可以想象采摘茶叶是何等的艰难,要象猿猴一样敏捷,才能采到上等的茶叶,即使准备了很好的工具,也不一定有所收获。无论《易经》、《易林》对《渐》卦都有类似的解说,可见陆羽跟《易》的关系甚为密切。

陆羽之所以能创作出举世闻名的《茶经》,除了对茶熟悉外,对中国的其他文化也十分通晓,尤其是《易经》,把《易经》天人合一的思想充分应用到茶事当中。《茶经》与《易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茶经·四之器》记载:古鼎形的风炉有三足,其中一足写着“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写着“体均五行去百疾”。风炉的三个垛分别画有卦象:坎、离、巽。《茶经》说: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坎上巽下离于中” 是《水风井》卦,离是互卦,提示出《易》理用于指导茶事的深层内涵:变水火之相克为相生,水生木、木生火,使不相容的对立面趋于和谐统一。“体均五行去百疾”,也是基于《易》理中的五行学说提出来的。中国茶道的核心思想是“和”。《易经·乾·彖》曰:保合太和。《易经·系辞》曰:《履》,和而至;《履》,以和行。中国茶道的养生思想是“保生尽年”,《易经·系辞》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又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茶经》之所以叫《茶经》,是以《易经》为榜样,《易经》为群经之首,地位崇高,陆羽也希望《茶经》能有《易经》同等的地位成为茶典中的佼佼者,排行第一,故在茶字之后冠之以“经”。《茶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而《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只要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多少跟《易经》有关,离开《易经》谈中国文化,等于“皮之不全,毛将焉附?”,没有了源头、没有了基础。

至于《茶经》和《易经》的深层关系,有待我们继续探讨发扬。《易经·系辞》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此为圣人之道,通道之变数,才能成天下之文,定天下之数。

《茶》《易》的关系,并非洋洋数千字可以论述完毕,茶的“七义(

1、茶艺;

2、茶德;

3、茶礼;

4、茶理;

5、茶情;

6、茶学说;

7、茶导引)”、“一心(和)”莫不与《易》息息相通,把她们的内涵发掘出来,完全可以著书立说。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有识之士能重视《茶》《易》之间的关系,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体系的茶文化思想。中国茶道为什么要冠以“中国”两字,因为我们不好意思单说“茶道”两字,这两个字是在日本流行并泊过来的。拿一句民间口头禅来说:一道是水,二道是茶,三道四道是精华。这句话,好茶的人都会讲。但站在易文化的立场上讲,

三、四才是万物生长变化的开始,《易》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以至无穷。《道德经》亦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重庆一位艺术家在一幅画上加了一句:“五道六道是文化”,他有所发现。八卦止于8数,洛书、九宫止于9数,河图、天干止于10数。故“七道八道有玄机,九道十道能得道”。贵在我们去探究、去发现、去思想、去创作。茶文化在日本叫“茶道”;在南韩叫“茶礼”;在台湾叫“茶艺”。茶之所以成道、成礼、成艺,必有一个深厚的文化根源。日本、韩国、台湾的茶源都是来自中国大陆,但他们敢于结合自己独特的本土文化去重新创作,自成体系。就《渐》卦而论,艮为止,巽为谦,以知止谦卑的态度,作为行动的方针,行动就未有不通的了,“是故,《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中国茶文化必须注入新的理念,找回自己的根源。

茶文化的根,就在《易经》。

上一篇:网页设计师岗位职责下一篇:家乡方言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