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合

2022-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合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知识品格的建立

摘 要: 通过高等学府中的人文教育培育国人一种集体的、核心的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知识品格确立的主要渠道。今天,要逐渐拥有足以和现在的体制相匹配的文化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对中国固有的知识体系做一个梳理选择,从而通过古代文学教育的新内容、新体制以建立国人的知识品格。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 知识品格 知识选择 认知维度

中国要逐渐拥有足以和现在的体制相匹配的文化精神,其中一个途径就是要从高等教育入手。在这个使命下,高等教育一定要做好文化自觉意识的理念准备和教育体制的稳步推进准备。何谓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言:“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这种文化自觉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古代文学,其中中国古代文学教育需要进行观念的更新。

通过高等学府中的人文教育培育国人一种集体的、核心的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知识品格和观念品格确立的主要渠道。多年来,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中泛泛的道德教育,已经向我们展示的是无力和脆弱;纯粹的语言文字教育,展示的则是无法接近知识深度的无奈和尴尬。所以文化教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和语言文字教育。在当今时代,只有从知识形态本身入手,促进科学与鉴赏的结合才是高等人文教育的实践力量。

目前,文学教育所承担的以语言艺术为核心的教育使命并不能解救文学教育,因为,由智力出发的语言艺术才是真正的文学艺术。中文系学生所应习得的语言能力应建立在对自然和社会知识体系的认知和辨析之上,只有这样的语言才具有真理性并富有生命力。在高等教育阶段,必须处理好文学教育和知识本身的关系。从知识观出发的文学教育,将改变一切文学教育的路径。

一、“知识社会学”理念在教育体系中的运用

“知识社会学”的概念是马科斯·舍勒在其著作《知识社会学的尝试》中提出的,后经卡尔·曼海姆的发展成为一门引起广泛注意的学术成果。“知识社会学”关注的核心命题是:研究知识、思想的发生与社会的关系。涉及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在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影响。将这一理论从西方带到中国的,是李安宅先生的《孟汉论知识社会学》。他将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引论》中的第五编翻译成中文。这篇译文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另印了单行本,名为《知识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是一个从哲学本体意义上讨论知识和社会中一切运行体制、社会中一切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各种组织体系中,教育是保存知识和传承知识的主要载体。当今在教育学领域中越来越注重从“知识”视角来反思大学的身份,如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强调在知识传承中的大学身份:“大学是现代社会的知识中心,它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深深地卷入社会发展的格局之中。”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他2001年的就职演说(刊登于2009年3月22日的《纽约时报》)中,反思当今大学教育体制下学生的知识构成:“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至少在一所大学里,很少有人会承认说—几乎没人能骄傲地承认——从未阅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他补充说,“但是要说到不认识染色体基因,那再正常不过了。”时至今日,科学的发展日益细致,而中文系的学生并不在这个知识领域中出入。

在当今的人文学术界,同样开始关注知识本身。福柯的《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是人文学界又一杰出的哲学著作。它反思西方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来考虑知识和人类理性的关系,“福柯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中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欧洲背景下,古代知识系统得以向近代知识学科体系跃迁的可能性做了深刻的话语内的历史性考察。其考察核心之一便是‘分类’,故而其第五章就叫‘分类’,在福柯看来,‘分类’即对物的‘同一性’的不同思考体现了不同知识体系的差异。而知识体系从一种分类向另一种分类的裂变,体现的是知识体系自身‘认识型’的裂变”①。无论马科斯·舍勒、卡尔·曼海姆还是米歇尔·福柯,他们均从哲学的高度引领世界学人的思考角度,而教育体系作为主要的知识传播途径,需要以“知识社会学”的高度反思自我的现状。

二、课程体系中的知识选择和认知维度的扩展

国家在制定课程政策时,由教材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哪些“知识”可以进入到人文体系的传承中。现代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知识传承渠道是以“教材”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中篇章的选择与删改,是国家整个教育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人文教育来说,只有广阔的知识认知才能引导心灵产生整体的、深刻的观念认知。大学古代文学教育应该关注与科学发展相关的社会文化,关注自然知识的社会属性,人文教育必须要借助自然科学知识来扩展人的元认知能力。

目前古代文学教育的教材版本,主要有“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类,在“作品选”的范畴内比较权威的有朱东润先生的《历代文学作品选》等等。之外,比较新的成果是近年来很多高校从文体的角度,重新编选古代文学作品。这类“作品选”着重于对文体意识的培养。在“文学史”的范畴内,其教材版本主要有郭预衡、袁行霈、章培恒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主要是从思想、语言、文学史的角度,提及并分析一些文学作品。这些教材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大致构成了今天古代文学教育的主要知识来源和国人基本的公共话语资源。

在现有的人文教育传承体系中,唯一缺乏的是从知识的角度出发去对中国传统的文献进行选编推广。编选这个行为本身,代表着我们对传统知识和文化在当今价值的重估。对于古代文学教育,我们似乎过重于观念和思想的教育,而忽略自然科学知识如何有效地进入到人文体系的教育中。我们今天所提供的人文观念、人文教育分析研究体系,缺乏和传统知识体系(而不是观念体系)相勾连的机制。在文学教育中所做的正是要凭借一种知识反思把握中国的古代文学中的知识体系。

从知识角度出发的选编,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学作品。何谓文学经典?最早的文学经典即是人类文化的起点。早期文学中浑然不分的学术形态,体现的是人们在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礼乐文化的传承中,所获得的感知世界的能力,表现在文学上,则是一种智力的训练和语言表述习惯的逐步形成。早期经典的语言表达方式参与了人类思维的形成和文化的创建,客观的知识通过语言的形式开始取得一种清晰性和审美感知。语言的完善性能够与早期知识形态的完善性相容。因此,就知识与语言的关系看,所谓的文学实际上一种知识和语言对我们的文化所做出的规定。

我们举例来反思一下古代文学作品选编中的盲点。对于《史记》的选编,基本每一个文学史、作品选,都选有本纪、世家,但竟没有一本选书、志。本纪与世家,是以人为主题,以情节为手法表现人文价值理念的文体形态,而书、志则是关于天文、地理、律历等基本自然科学知识的描述。这些知识本是每一个世纪中每一位文学学习者的知识修养,也应是我们这些从传统走过来的国人的基本知识修养,然而我们的文学教育竟从不关注。唐朝曾发起古文运动,提倡文学创作应具备鲜明的知识品格和实践品格。伴随这种理念,唐代的文学界诞生了一种文体“记”,其创作数量惊人。唐代古文运动主张散文应恢复“文以载道”的现实品格,韩柳古文运动所提倡之道者,即为物理、事理也。其中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古文运动的主要文章形态。关于柳宗元山水散文的选编,对其《永州八记》中稍稍涉及一点地学知识的散文,则宁缺而不选,文学对自然科学的排斥竟达到这种地步!古文运动所提倡的文章应体现鲜明的知识品格,在今天的知识传承中并没有得到弘扬。或者夸张一点说,这种选编是对唐宋古文运动的核心精神的一种背叛。

今天知识的分科,虽然使文学教育有了自己的专属领地,即思考我们传统的人文价值理念和语言艺术。然而没有古代传统的知识体系,就没有古代传统的思想体系和语言体系。这就涉及思想、知识和语言这三者的关系。今天在古代文学学术界,我们有很多研究方法,但没有一种方法体现了从知识出发,从而在知识的有序演进发展中,研究文学和文体的演变发展。如何去建构文学教育中的人文地理、人文历史……即人文自然科学史,或者说,当今的文学教育在教材选编上,选择吸收历史、地理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限度、途径、方法如何?而同时,我们面对着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价值理念的冲击,我们肩负着建构我们今天新的知识、道德理念的任务,如何重新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借助人文科学主义的具体变革,以认清本民族的文化建构,是知识传承重要的一环。

三、科学知识的认知思维与语言艺术的关系

对于文学教育的核心——语言艺术教育,也必须从知识的角度进行反思。语言是我们把握这个世界的唯一中介。语言表达的特殊性制约着人们共同的思维规律和形式。从语言艺术的教育方式上看,必须积极提倡小学功夫。小学中的训诂,其主要特征在于对于词语与词语间的辨析,而人文思想和观念正是建立在对事物特征的细微区别上。在中国传统社会,小学功夫是古人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使古人和所选知识本身因为语言的深刻理解得到一种固定和强化的作用。

今天的文学教育却不去考虑语言教化对于价值理念的生成作用。我们必须深刻明白,语言本身展示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在思维中产生的秩序,经过教育而逐渐扩展为了一种世俗智慧,同时语言也赋予这种思维以清晰性。只有思维方式才能使我们成为全部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才能使我们与熟知的事物之间保持一种完整、牢固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知识的层级、知识的转化关系,是要好好思考的一个命题。

语言与知识和文明是同步发展、同步呈现的,在语言的肌理里渗透的是科技思维,不苟且运用语言,本身是科学思维的继承。科学人文主义是要将语言、知识、文化看成一个综合体。课程教学活动是完成知识传授和实施的重要过程。教育界的核心是尊重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再现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一部散文作品之所以优秀,在于它细致的展示和描述了事理、物理本身的特征。而学术研究和文学教育的第一步骤,是应展现文学用语言追捕事实的能力。而以语言艺术为核心的文学教育,已经为我们展示了它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在学生的大脑中,词语与事物之间并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而只不过牢记一些短语以备考试时使用,这种倾向使很多人的文学知识充满着大量毫无感情的、自己并不理解的措词。这些语言从根本上不是学生自己的语言,而是一堆零乱的词语碎片。这完全背离了文学的本质。无论中文系学生还是理工科学生,所表现出的语言上的欠缺,实际上是认识能力和相关性的散失。

知识的认知思维培养,在教育体系中,主要由教师承担。古代文学教师的任务,在于按照古人的知识体系典范,给予学生认识和鉴赏事物的一种指导,教师的角色必须是经典学家和经典的阐释者。所谓经典,即它在内涵上使后人可以按照古人的知识体系给以认识事物上的一种指导,所有今天的文学教育都是我们早期积累的知识的实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文学教育所揭示的语言规律使我们成为全部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使我们的语言与事物之间保持一种牢固的联系。文学研究和知识结合,将使文学语言获得本质的秩序和联系。

在今天科技作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从西方到东方,科技作为工具理性的局限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文化的命题。中国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文化本身具备着紧密的联系,合文理而探源流,于中国文学教育和科学教育本是殊途同归。于今天,我们提出通识教育,将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也是文化复兴的前奏。因此,促进科学与鉴赏的结合,是当今文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必然是遵循其内在统一性逐步走向融合而不是分裂。

作为文学教育者,应富有责任感,从知识的角度整理和认知中国的文学,从而达到对人文知识思想的真正整理。文学教育中的知识品格的培养,必需明其知识之构成。目前文学教育体系中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的主要途径是古文注释。在注释中会延展到一部分中国传统的认知系统。但是这个认知系统大约只是疏通表面意思,而没有深层的知识构成和知识体系的认知。但是,完全如现在的历史、地理学科,以具体而微的知识去解决自然问题,也不应是人文社会科学应属的领地。建立人文科学的知识平台是需要觉悟后教育界和学术界共同的任务,虽然艰巨,但也有可循序渐进之处。

目前,我们应对策略中可以入手之处,是通过学术研究带动教育界的反思和政策的制定。第一,对遗忘的作家的发掘和文学家谱系的扩充。对于这一类的古代文学家主要研究他们的学者身份和知识修养。通过专门的作家研究,以宋代、明清文人的视野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识体系,比如王应麟、戴震、乾嘉学派,但是这种研究不是当前的梳理脉络式、总结思想式、作家考录式,而是真正关注他们的知识修养。第二,着重一些文体的研究和写作,如赋体、记体。学术界关于这些文体研究的成果,可以很容易地转变为教育体系中对某些作品的强调,并引起大学生写作视点的转化。第三,对于类书的推广学习。学术界和教育界要产生一种对知识本身的兴趣,通过竞赛、奖励等形式,引导全社会对实学文风的追求。古代文学教育者应当是人类拥有最合理知识的群体代表。教育工作的目的是对于这样的知识进行选择。

如果不深刻思考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虽以历史为主要依托,思考价值和思想理念,而最后学生却没有系统的历史知识;我们虽以传统的文化来栽培学生的智力,但学生却没有一点自然科学知识。而当我们出现诸多问题,如道德阙如、理论过度西方化等观念传递障碍时,是否和某种深层的培养学生知识积累、思想习惯的教育方式有关?但这一点,我们缺乏反思。

自然科学知识是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一部分,语言与知识和文明是同步发展、同步呈现的,在语言的肌理里渗透的是自然科学思维,不苟且运用语言,本身就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继承,是对知识背后的思维的继承。科学人文主义是要将语言、知识、文化看成一个综合体。秉承这种理念,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必将引起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的大变革。

注释:

①潘晟.中国地理学的目录学考察(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1.

基金项目:五邑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文学”教育体制下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作者:李翠叶

第2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摘  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课程,兼具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功能,将历史观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寓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是本门课的应有之义。“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对这一问题的解读既要从历史的角度讲清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又要从理论的角度讲清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分子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知识性;价值性;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识为载体,价值观引领是归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既是一门历史课,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单纯的历史知识传授,或仅以思想政治理论为底色,将抽象总结的思想政治结论告知学生,都无法实现《纲要》从历史教育角度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课程内容来说,《纲要》课教师应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将历史观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寓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纲要》课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源头,《纲要》课教师既需要以大历史观的视野讲清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又需要从理论的角度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分子的必然选择。

一、必然的选择:大历史观视野下的历史审视

大历史观就是要“把历史事件放到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中来认识,从大的视角来把握,以探究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把握其历史地位和意义,进而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2]以大历史观的视野审视中国共产党之前的近代历史,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纲要》课教师需要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学习西方的历史和近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为学生呈现纵深、横向的历史视域,一方面让学生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和曲折,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大历史观思考问题,理解当时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

(一)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文明的怀疑和失望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动地开始了屈辱的近代史,在与侵略者的较量中屡战屡败,天朝上国的尊严一点点被撕得粉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残酷现实终于惊醒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给自己带来无限屈辱的对手,希望从中能够找到让自己强大的“夷之长技”,学习富强的真理。于是魏源、林则徐等人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二十年后开始的洋务运动开始了真正学习西方的历程。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建成号称亚洲最强的海军,却在与被我们一贯看不起的日本的较量中一败涂地。甲午战争的惨败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加速了中国学习西方的进程。康有为、梁启超代表的資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希望建立民主共和国家。所有这一切都曾带给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先进分子无限的希望,尤其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给长期黑暗无际的中国带来了一线光明,当时人们是多么的欢欣鼓舞啊”[3]。但现实是残酷的,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结果与自己的期待相差甚远,辛亥革命“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4]。多年学习西方竟是这样的结果,“人们的痛苦和失望,真是达到了极点,因此有的便走上了自杀的道路”[5]。从另一个角度讲,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自其诞生之日起,“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鲜血和肮脏的东西”[6],难以调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经常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弊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让西方文明的光环脱落,“此次战争使欧洲之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7]。

尽管对西方文明已产生怀疑,但中国先进分子依然对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抱有无限期望。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最终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的一员获准参加战后的巴黎和会,这极大地振奋了国人。尤其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抛出了“和平十四点计划”,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的期望值,威尔逊更是成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8],成为众多青年人心中的偶像,“威总统之言,实为世界大同之先导,凡爱平民主义者,莫不敬而重之”[9]。“公理战胜强权”成为当时国人的坚定信念,不少人认为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洗刷民族耻辱的好机会,希望借此机会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权益,摆脱近代以来的悲惨地位,再发展若干年后能与英法美等国并驾齐驱。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被中国人寄予厚望的巴黎和会沦为一场大国间的分赃会议,中国连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收回山东权益”也没有实现,其他要求更是被直接否决,强权最终战胜了公理,威尔逊的“和平十四点计划”变成一纸空文。奢望的结果变成了失望,中国人“感觉到他们是在朋友家里被人出卖了”[10],深受打击的中国人愤怒情绪溢于言表,“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一文不值的空话……分赃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着不止十万八千里”[11]。

“我们素来认为天经地义尽善尽美的代议政治,今日竟会从墙角上筑筑摇动起来”[12],一战以及其后的巴黎和会充分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13],“晚清以降学习西方现代化运动陷入了范式危机”[14],学习西方的选择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带给中国先进分子希望

对西方文明的希望最终被沉重的失望所代替,“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说来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15]。中国先进分子在苦闷和迷茫中继续探寻救国之道的时候,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中国先进分子开始审视俄国及其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其实在此之前,很少有人关注俄国,“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而马克思主义虽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诞生,但影响主要限于欧洲,中国人对此知之甚少,“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但“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人和全人类对俄国人都另眼相看了”[16]。

中国先进分子在审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并导致他们学习的视角发生了转变,发生转变的原因主要有感性和理性两种因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维埃政府于1919年和1920年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放弃沙皇俄国在中国获得的利益和特權,这件事在中国人中间顿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个长期侵略中国的国家,在革命胜利建立新的政权后,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中国,这与被中国先进分子一直视为“先生”却“总是侵略学生”的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让中国先进分子一下子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产生了亲切感,这是一种感情上倾向的转变。

俄国发生十月革命时,基本国情和当时的中国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都是封建压迫比较重的国家。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取得胜利,这让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在中国取得革命胜利的希望,“俄国是农业国,中国也是农业国,将来中国的革命运动,或者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的可能性”[17]。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通过组织工农大众采用暴力革命的手段进行的,最终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这让中国先进分子开始反思中国过去革命的方式。吴玉章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革命的老办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18]。有相似想法的另一个人是朱德,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他意识到用老的军事斗争的办法无法达到革命的目的,“深深感到有必要学习俄国的新式革命理论和革命方法,来从头进行革命”[19]。这是经过理性思考以后的转变。

感情的倾向和理性的思考相结合,中国先进分子重新认识了世界,也重新认识了自己,他们最终从学习西方转向了以俄为师,开始“研究俄国的方式…想俄国与中国问题,开始谈马克思主义”[20]。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21]“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22]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等,利用各种方式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高潮。由此可见,从“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走上共产主义道路,“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的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23]。

二、选择的必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认知

中国先进分子对救国真理的选择一方面取决于理论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取决于中国革命的实际,也就是说理论能否切实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关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让它在诸多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必然选择,此后中国革命的历程证实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契合坚定了中国先进分子的信心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4]毛泽东也曾经说过:“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25]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革命和传播进来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能发生什么样的“化学作用”呢?

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来说,当时的中国需要新的科学的思想武器来指导中国革命。近代以来,为救国于危亡,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但最终都失败了,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对此,毛泽东曾有明确的描述:“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26]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没有改变,革命仍要继续,寻找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的内在需求。

如上所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那么它是不是我们中国人需要的思想武器呢?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来说,它是在马克思对资本制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制度表象揭示其本质,充满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强权压迫的批判,力主改变资本主义的现实世界。这种反剥削、反压迫、反不平等的革命理论,契合了中国人民深受资本帝国主义欺骗、侵略之苦的感受,契合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价值目标。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来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愿景,契合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

从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来说,其革命立场契合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需要,其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和当时中国的国情极为吻合。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本应担负起革命重任的资产阶级过于软弱,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已经被实践证明。革命的任务只能由无产阶级完成,而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同时,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成长壮大起来,人数增加,力量壮大,政治觉悟提升,五四运动中更是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谋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彻底解放,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和拯救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中国无产阶级与马克思主义自然相见恨晚,于是“人们不必要有锐利的观察力便可以明白:为什么《共产党宣言》会被这个国家的人民奉为圣经”[27]。在革命力量上,除工人阶级外,马克思主义主张把农民争取到革命队伍中来,“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走向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28]。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在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依靠力量的理论无疑为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是中国革命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满足中国革命的需要,必然为中国人接受。对此,毛泽东所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29]

(二)中国先进分子在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各种社会思潮纷纷传入中国,既有反对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的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也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还有主张通过和平改造方法实现理想社会的工团主义、新村主义等等,真可谓名目繁多。并且很多思潮是以社会主义的名义出现,“社会主义”成为当时的“流行语”,这对于当时急于寻求救国之道的中国先进分子来说难免眼花缭乱,恰如瞿秋白所说:“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俄国19世纪40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模糊影响,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30]难于辨别的情况下,他们也就只能纷乱思潮中尝试摸索,各种思想难免混杂其中。毛泽东后来接受埃德加·斯诺采访的时候回忆说,在那个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31]。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思潮众多,到底哪种思潮更科学更适合中国国情,当时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另一方面,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只有零星的介绍,此后才逐步传播开来,中国先进分子还没有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接受一种理论的前提是基于深刻的认识和研究,不少中国先进分子就是在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的。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这篇文章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相当完整介绍,并且作出了基本正确的阐释,李大钊也成为中国大地上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第一人。根据毛泽东的回忆,1919年冬至1920年春他第二次去北京时,“热心地搜寻那时候我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信仰”[32]。蔡和森也是通过“猛看猛译”[33]马克思主义书籍,使他成为中国留法学生中的马克思主义者。

另一方面,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其他思潮的反复比较中认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分子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是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社会思潮进行比较鉴别的过程,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论争,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三次大的思想论战。“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实质上是中国要革命还是改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则是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认识问题。通过三次思想论战,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思想阵地得以扩大。也是在这样的思想论战中,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中国国情的脱离。毛泽东对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观点作了这样的评价:“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34]施存统对于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从此觉悟:要拿工读互助团为改造社会的手段,是不可能的;要想于社会改造以前实验新生活,是不可能的;要想用和平的渐进的方法去改造社会的一部分,也是一样地不可能的。”[35]随着认识的深入,中国先进分子逐步划清了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界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蔡和森明确指出:“我仅对种种主义综合审议,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36]周恩来也曾说,自己“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最终“定妥了我的目标”即共产主义,并且坚定地表示:“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定地要为他宣传奔走。”[3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的理论需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论战中体现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让它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最终选择。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这一革命历程也证实了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唐芳芳.大历史观视野中的五四运动[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7):32.

[3][5]吴玉章.吴玉章文集(下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1052.

[4]尚明轩.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1.

[7]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65.

[8][11]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1,90-91.

[9]蒋梦麟.美国总统威尔逊参战演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1.

[10](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

[12]梁启超.欧游心影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7.

[13][16][21][22][25][26][2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71,1470,1471,1514,1515,1513-1514,1515.

[14]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M].北京:三联书店,1995:351.

[15]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6.

[17]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J].上海:新青年,1921(9).

[18]李新.吴玉章回忆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112.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回忆辛亥革命[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10.

[20]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历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9.

[2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7.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27](美)埃德加·斯诺.斯诺文集(第4卷)[M].宋久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58.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0.

[30]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6.

[31][32](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董乐山,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139,146.

[33][36]蔡和森.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8,50.

[34]毛泽东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548.

[35]皮明庥.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觅踪[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269.

[37]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46.

责任编辑  朱  芊

作者:孙念超

第3篇:中国古代史专题知识整合

一、先秦史

二、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加强

三、民族关系

四、对外关系

五、经济发展

六、科技

七、四大发明

八、文化教育

专题一:先秦史(秦统一全国之前的历史)

(一)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 此时期的历史都来源于传说。

2、 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炎帝:是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设人,因此称神农氏。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即原始商业)。黄帝:让下属发明文字、历法、算术、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3、 远古时代存留的先民活动遗址禹文物,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

4、 距今约4000多年前,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了南方的蚩尤部落。

5、 炎黄争夺中原地区,炎帝战败归附,炎黄二部族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汉族前身)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禅让制:盛行的时期是:尧、舜、禹时期。标准是:才德。

(三)分封制

1、西周土地所有制是国有制(周王所有)。

2、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1)周王“授民授疆土”给亲属、功臣、贵族,封其为诸侯;(2)规定受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保卫周王;朝觐、纳贡、服役;抵御少数民族。

4、分封制进行的原则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

5、分封制的作用 :A、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联系;B、密切了同周遍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快民族融合;C、拓展了疆域,开发了边疆。巩固了统治(根本)

(四)大变革(法家)

1、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 西周时的千耦其耘---生产力低下的集体耕作(2)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生产力的提高

(2) 集体耕作---个体农耕,个体小农成为社会基本生产单位

2、 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 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与改革

A、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B,目的:富国强兵

最著名的是:B.C356年 商鞅变法 。 思想:法家支持者:秦孝公

内容:(1)(集权)政治改革是:A、编制户口,加强刑罚(连坐制度);B、推行县制(影响直到今天)

(2)(富国三策)经济改革是:A、奖励生产(重农抑商: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B、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战国——1952年底土改完成(农民土地私有) 土地私有制:战国——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C、统一度量衡(度:长度;量:体积器具;衡:轻重器具)

(3)(强兵)军事改革是:奖励军功

变法中,可以获得奖励的是:奖励生产和奖励军功(得到普通百姓支持)

变法中,触犯旧贵族(奴隶主)利益的是:奖励军功

性质:比较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作用:秦国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基础

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顺应历史潮流(最重要);

(五)思想文化

1、 孔子是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孔子的主要思想:

(1)儒家核心思想:“仁”“礼”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3)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体现教育公平)

3、 思想成果:《论语》

4、 教育活动:创办私学(最早)

5. 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6、影响最深远的是:儒家

在当时最受统治者喜欢的是:法家。商鞅属于法家。

主张社会是发展的,要因时变革、具有与时俱进精神的是:法家

被称为平民的学派,最受老百姓喜欢的是: 墨家

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有:道家的庄子和儒家的孟子主张顺其自然,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道家

7、“百家争鸣”的影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思想的发展。

8、治国思想:儒家---以“礼”治国;法家---“刑罚”治国; 道家---“无为而治”

《论语篇》子雍也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因材施教

专题整合二: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加强

(一)秦的建立:

1、 原因

(1)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主要原因)

2、经过B.C230—BC.221 。先近后远,最后灭齐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定都咸阳,称“始皇帝”

3、意义:结束了割据的局面。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秦朝加强中央集权

五大措施

1、政治措施是:(1)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和三公制

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制度:丞相(政事)、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2)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废除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

2、军事措施是:(防御匈奴、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3、经济措施是: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

4、文化措施是: ()

5、思想措施是:没有积极、进步意义)

一个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的多项制度影响深远,为后世所沿用。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2、内容:(“一迁四汉”)迁都;改穿;学说;采用(“拓拔”改为“元”);与。

3、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促进了,加快了北方民族封建化进程。

(四)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1、626年,李世民(即唐太宗)继位,627年改年号。其在位时期,较清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2、内容: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A、政治方面:(1)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用人和纳谏是唐太宗取得政治成就的两个主要原因。(2)沿用隋制,推行三省六部制。

B、经济方面: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减轻劳役,以物代役。

C、教育方面:完善科举制,大兴学校。继承并发展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使之成为唐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D、法律方面: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编撰《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E、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其拥有“天可汗”称号

F、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都称为国内国际大都市。

3、到前期(年号“开元”),唐朝进入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

4、唐玄宗的措施: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对各项制度改革。

5、表现(1)农业:和灌溉技术

(2)手工业:产品种类多,规模大,技术高。唐三彩。

(3)商业:唐都长安(今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

(3)人口和疆域:人口从唐初不足300万户到玄宗时过1000万,疆域辽阔。

(五)明清两朝加强专制体制的主要措施P98

1、 加强皇权:

(1)胡蓝之狱废丞相;----废除秦以来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直接指挥六部。

(2)特务机构是厂卫(锦衣卫朱元璋、东厂明成祖朱棣);

(3)廷杖制度树权威;

(4)清雍正设军机处(皇权达顶峰)。

2、文化专制和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和 文字狱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专题整合三:民族关系——开明的传统

(一)汉:张骞通西域的史实。

1、西域:汉朝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

2、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第一次----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之间的交往。

3、西汉在西域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B.C60西域都护府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管辖。

(二)唐:开明的民族政策

1、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即拥其为共同的君主。

2、 今祖先在唐朝时叫,其首领成为

3、 唐蕃和亲:(1)做赞普时,求婚唐朝,唐太宗将嫁给他;(2)文成公主入藏影

响:大大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 后来嫁给赞普唐蕃形成的局面。

(三)清对边疆的管辖

1、西北: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了新疆回部(维吾尔族)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2、西南:西藏三策

(1)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形成册封制度(顺治赐五世**“**喇嘛”、康熙赐五世**“**额尔德尼”),历代**和**都要经过中央的册封。(2)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同**、**共同管理西藏。(3)清朝乾隆还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4、边疆地区行政管辖:清朝在东、西北地区设立“将军”、西北各地设立“参赞大臣”等官职,管理边疆地区。

专题整合四:对外关系——从开放到闭关

(一)汉:开通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路线是: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2、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唐:开放的外交政策

1、 唐代中日交流盛况空前:(1)日本十多次派来华学习交流; (2)唐玄宗时,高僧东

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文化。

2、唐与天竺(今印度半岛):时唐朝高僧西行天竺取经,研习佛法,把天竺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佛教介绍到中国(《大唐西域记》)。

(三)明清:抗击外侵、下西洋、闭关政策

1、 戚继光抗倭

(1) 倭寇: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形成倭

寇之患。

(2) 戚家军抗倭: “戚家军”。台州九捷荡平浙江倭寇;1565年,浙闽粤三省抗倭的胜利。

2、 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

3、 雅克萨反击战:17世纪,沙俄侵占我国东北的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皇帝两次亲征雅克萨。

1689年,中俄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规定了双方东段边界,这是一个平等条约。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1、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西洋:文莱以西的地方)

2、前提是: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3、目的: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

4、到达的地区:达到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历史意义: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1、 清的外交政策是:闭关政策

2、 闭关政策的表现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后来,只开放广州作为通商口岸)

3、 影响:利: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作用。

弊: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整合五:经济发展——重心的南移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P64

1、 经过:从时期开始全国经济中心南移,到时期基本南移完成。

2、 原因:(1)魏晋以来,北方长期战乱,对经济严重破坏;(2)而南方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

的发展; (3)北民逃避战乱南迁,给南方带来充足劳动力、先进工具和技术;

3、表现:宋初南方户口是北方的两倍;两宋时,江南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谚语,说明太湖流域称重要粮仓。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到长江流域。 P70

1、 社会阶层:统治阶层:皇室、官僚、地主。被统治阶级:宋四民——士农工商

(1) 士人最受尊重:原因是宋的重文轻武国策,大部分官员出生科举。

(2) 农: 以佃种地主土地为生。

(3) 工:手工业者在官、私营手工业作坊做雇工,身份相对自由。

(4) 商人:按规定相政府交纳商税,地位也有提高。

2、 乡村生活:随雕版印刷的普及,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传统节日已经具备,如:春节、端

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

3、 城市风貌:

(1) 随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大增,南宋都城临安超过百万;

(2) 宋将非农人户编订为坊郭户,是城市居民的主体。

(3) 都市文化丰富,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的出现。

专题整合六:科技

(一)青铜器:铜、锡、铅。司母戊鼎(祭祀)

(二)医学:

1、东汉“医圣”张仲景:

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2.东汉医学家华佗:

被后世尊称为“神医”,发明 麻沸散

3、 李时珍是明代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三)科技著作:

1、贾思勰是北、东魏著名的农学家,著作:,是我国农学著作。

2、郦道元是北魏时期地理学家,著作:,最早记载了资源。

3、宋应星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整合七:四大发明

(一) 造纸术

纸的发明:西汉前期,劳动人民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蔡侯纸”,3—4世纪在我国普及。

(二)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印刷业中心是成都、洛阳。世界现存明确时间的印刷品是868年的。

2、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比欧洲早四百多年。

(三)火药

火药:唐初孙思邈在《丹经》中有最早的火药配方记录;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宋代广泛用于军事。

(四)指南针

1、战国时期的司南---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也叫罗盘针,主要应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发现新大陆和环球航行提供重要条件。

整合八:文化教育

(一) 史学

1、《史记》

作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体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影响: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2、《资治通鉴》

作者:北宋司马光体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时间:战国韩、赵、魏三家分晋-----五代末

年1362年。史实:“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即提供借鉴。

(二) 文学

唐诗

1、 唐代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造就了我国古代诗歌的。

2、 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李白、杜甫

B、 李白:爱国而浪漫的“诗仙”

C、 杜甫:后人称为,他的诗被为

宋词

1、 词又叫长短句,主要代表人物有:苏轼(豪放派代表作)、李清照、辛弃疾。

明清小说

1、原因:工商业市镇的发展繁荣(城市经济的发展);书坊、刊刻印刷业的发展。

2、 四大名著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长篇神话《西游记》、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曹雪芹的《红楼梦》。

(三) 科举制度

隋唐创立和完善

1、 隋唐时期创立的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称科举制,标准是才能。

2、 内容:科目有和。明经科记诵儒家经典。进士科考,推崇

3、 作用:(1)便于普选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2)便于人才,增强国家机构办事效率;

(3)为提供平等竞争机会 。

明清异化-----文化专制和思想控制的工具:

(1)八股取士:科举制到明清时期异化成八股取士(命题范围四书五经,答题必须按部就班),失去选拔人才的功能,变成培养奴才的工具。

(2)文字狱:对违背统治思想和触犯皇威的言行残酷打击。

影响: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造成思想界“万马齐喑”的局面。

(四)书法、绘画的主要成就

1、书法:东晋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代表作:行书。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

2、绘画:东晋的顾恺之 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特点:人物画要“以形写神”。

完!

恭喜你~!获得一把钥匙,可以救人,任务完成!

第4篇: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1.商朝 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生产的青铜器中,著名的有巨大的 司母戊鼎 和造型奇特的 四羊方尊 。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三星堆 文化。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博兴

(一)

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 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做 金文 ,也称 铭文 。

3.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历法,并一直沿用至今,就是今天的农历 ,又叫 夏历 。

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商朝 开始。

5. 扁鹊 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创造出的 望、 闻 、 问 、切 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6.战国末期楚国人 屈原 创作的 《离骚》 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现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

7.世界和平理事会把 屈原 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8.春秋战国盛行的 钟鼓之乐 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州出土的 整套编钟 就是最有力的明证。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博兴

(二)

1.春秋晚期的孔子,是 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提出 仁 的学说,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 鲁 国人,孔子又是大教育家。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3.孔子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善于启发,重视学习方法等。

4.春秋晚期的老子,是 道家 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善于从 正反 两方面思考问题。 5.墨家创始人墨子 ,主张兼爱、非公。

6.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为 孟子 提倡 仁政 治国,轻徭薄赋。 7.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庄子 ,他主张 无为而治 。 8.法家在战国末期的代表人物是 韩非 ,他提倡 法治 。

9.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 孙武 ,著有 《孙子兵法》一书,这是世界上 最早 的兵书,军事格言有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1.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 甘肃玉门关 和 阳关 称西域。

2.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立 西域都护 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3.丝绸之路,从 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輸入中国内地。

4.西汉早期用 麻 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5.东汉宦官 蔡伦 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技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6.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

7.科学家 张衡 制造了 地动仪 ,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 8.汉代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 擅长外科手术,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 “麻沸散”,他还模仿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体操叫做 五禽戏 。

9.东汉末年 张仲景 写成《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人称他为 医圣 。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1. 佛教 是当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 西汉末年 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 道教 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东汉 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3. 司马迁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编写了《史记》一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 秦始皇陵兵马俑 。 6.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D )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班超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

1.南朝的 祖冲之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家,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 圆周率 。

2.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的经验,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 7 位数,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 一千年 年。

3.北朝的 贾思勰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的 《齐民要术》 一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北魏的 郦道元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

1.东晋的 王羲之 集书法之大成。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 ,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被后人称为 书圣 。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以东晋的 顾恺之 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佛教 教盛行起来。

4.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的 云冈石窟 和河南洛阳的 龙门石窟 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1.唐朝时,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中国人被称为 唐人 。

2.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 汉字 创制了日本汉字。 3.唐朝赴日本的僧人也不少,其中影响较大的高僧 鉴真 ,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4.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 玄奘 。 5.贞观后期,玄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

1.隋唐时期,杰出工匠 李春 设计建造 赵州桥 ,是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七百多 年后,欧洲人才建了类似的桥。

2.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以城北的 大明宫含元殿 为代表,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3.隋唐时期印刷的 《金刚经》 ,是世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用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 一书,他被称为药王。 5. 唐朝 是我国诗歌创作黄金时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 、杜甫 和 白居易 。

6.李白的诗即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人称他为 诗仙 ,代表作有 《早发白帝城》 和 《蜀道难》。

7.杜甫生活在晚唐时代,他的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人称他为 诗圣 。代表作有“三吏”指《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

8.白居易生活在唐中期,提倡诗歌要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的目的。他的代表作有 《秦中吟》 和 《新乐府》,他的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

1.隋唐时期 颜真卿 创作了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颜体,他是继 王羲之 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柳公权 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成柳体。后人把柳书和颜书并称为“ 颜筋柳骨 ”。

2.唐朝时期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画家有 阎立本 和 吴道子 。

3.阎立本 擅长人物故事画,绘有《历代帝王像》和《步辇图》,吴道子 画技高超后世称他为“画圣”。

4.石窟在隋唐时大为发展,甘肃西部的 莫高窟 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大部分洞窟就是隋唐时开凿的,窟内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以及大量的佛经、文书等。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 1.北宋时,毕昇发明了 活字印刷书,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欧洲15世纪才出现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2.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已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 司南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 指南针 ,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由 阿拉伯人 传入欧洲。

3. 唐朝末年 末期,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4.北宋的科学家 沈括 著有《梦溪笔谈》一书中开始用“石油”一词。 5.元朝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 郭守敬 编成《授时历》并主持开凿了北京附近的通惠河 。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

1.北宋的 司马光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 资治通鉴 》一书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2.列举宋代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如梦令》, 辛弃疾《破阵子》。 3.元朝著名的剧作家有 关汉卿 ,代表作是《窦娥冤》。

4.宋代大画家 张择端 绘的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5.元代著名的画家是 赵孟頫 绘制的山水画、花鸟画等被当时人称为“神品”。

6.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有 苏轼 、 黄庭坚 、 米芾 、 蔡襄 。人称宋四家。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

1.明长城东起 鸭绿江 ,西至 嘉峪关 ,长约六千余里,气势宏伟堪称奇迹。

2.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 李时珍 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3.明末杰出的科学家 宋应星 写出的 《天工开物》 一书,后来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二) 1.明清时期, 古典小说 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2.成书于元末明初的《 三国演义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 罗贯中 ,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生活。

3.元末明初 施耐庵 写的 《水浒传》 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4.明朝中期 吴承恩 根据唐僧取经故事著有 《西游记》一书,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5.清朝 曹雪芹 创作的 《红楼梦》 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明朝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 汤显祖 的代表作是 《牡丹亭》 ,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7.京剧形成于 19世纪中 期。

8.明代著名的书法家 董其昌 兼有“颜骨赵姿”之美。明末著名画家 徐渭 善用泼墨。清朝的“扬州八怪”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笔墨纵横手法。

第5篇:中国古代史重要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Ⅰ)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

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中流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汉朝郡国并行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元朝的行省制度等; 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在明清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6篇:2017年成人高考史地综合考试中国古代史复习知识点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2017年成人高考史地综合考试中国古代史复习知识点

一、 政治

(一) 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开始确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治、经济、文化)

2.汉武帝的大一统:

3.唐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军权、行政、司法和财权;科举制发展

5.元朝的行省制度

6.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中央到地方、明律、特务统治、八股取士

7.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文字狱

(二) 政治制度

1. 禅让制(原始社会)*

2.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启“家天下”)

3. 分封制:(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4. 秦朝:郡县制度

5. 两汉时期政治制度(“汉承秦制”)

⑴刺史制度:(监察制度)西汉武帝始自东汉止 “刺史”“州牧”

⑵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武帝“推恩令”“附益之法”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⑶察举制(选官制度)自上而下推举人才;东汉形成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

6. 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科举、府兵、募兵)

(三) 改革及变法

1.春秋战国时期:

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⑵鲁国“初税亩”

⑶魏国李悝楚国吴起和商鞅变法(秦国)

2.北周武帝的改革,后灭北齐,统一黄河流域

3.北魏孝文帝改革*P57(背景及影响)

4.五代后周周世宗改革增强了后周的实力,为后来结束割据局面奠定基础

5.“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四) 中国古代“治世”

1.西汉时期:“文景之治”*

2.东汉时期:“光武中兴”*

3.唐朝:“贞观之治”P70:“开元之治”

(五) **及起义

1.“国人暴动”:-841年(西周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周厉王逃跑)

2.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问九鼎、卧薪尝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4.“永嘉之乱”:311年,匈奴贵族与羯族联军攻陷洛阳,俘虏西晋怀帝

5.隋末农民战争:翟让、李密领导瓦岗军

6.唐朝后期:安史之乱 *唐末农民战争(黄巢)*首次提出平均思想

7.北宋灭亡:“靖康之变”1127年

8.明初“靖难之役”;明末农民起义(王

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

9.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之乱”

(六) 疆域

1.秦朝的疆域:

2.唐朝的疆域:

3.清朝的疆域:

二、 经济

(一) 经济制度及赋税制度:

1.井田制:(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

2.由公田到私田:(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3. 西汉时期:编户齐民制度(人头税的开始)

4.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实行

5. 唐朝前期:租庸调制;唐朝后期:两税法

6.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

7. 明朝“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8. 康熙“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9. 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二) 经济发展概况:

1. 农业

⑴农作物:

①商周时期:“五谷”

②两汉时期:稻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③茶叶在唐代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④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水稻良种占城稻

⑤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⑥清代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⑵工具:

①商周时期:木、石、骨、蚌(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③两汉时期:铁农具使用广泛(西域和珠江流域)

④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灌溉

⑤唐朝时期:创制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曲辕犁便于水田耕作

⑥北宋时期:尖头犁铧、人力操作的踏犁

⑶耕作技术: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①商周时期:粪肥、草木灰、绿肥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犁耕并推广(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两汉时期:耕犁装犁壁翻土碎土,早欧洲千年;西汉赵过发明播种耧车;二牛抬杆的牛耕法推广 *

④唐朝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⑷水利工程:

①春秋战国时期:桔槔(中原)芍陂(楚孙叔敖)都江郾(战国秦李冰)郑国渠(战国)

②两汉时期:黄河流域灌溉渠;江淮江汉陂池;东南排水筑堤;西北坎儿井 *

③隋朝时期用运河灌溉

④唐朝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工程

2. 手工业

⑴青铜铸造:商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⑵冶铁业:

①春秋战国: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

②西汉:煤成为冶铁燃料、淬火技术

③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低温炼钢技术发明推广

④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百炼钢技术成熟:“灌钢法”

⑤唐朝时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⑥北宋时期,煤的开采量很大,煤还广泛用于冶铁炼钢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⑶陶瓷业:

①商周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出白瓷

③唐朝的唐三彩;青瓷中的秘色瓷;刑窑的白瓷:“南青北白”

④北宋制瓷业水平超过前代:定、汝、哥、官、钧窑是著名的五大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著称

⑤元朝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

⑷漆器:

①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址:红漆碗

②商周达到较高水平;周朝漆工艺用于车制造

③战国漆工艺夹纻技术

④两汉时期:“万人之功”

⑸纺织业:

①战国: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

②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素纱禅衣;东汉:新疆地区种植棉花

③曹魏的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汉蜀锦

④北宋丝织品产地以两浙和四川为中心

⑤棉纺织业在南宋时扩展到江南,棉纺织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⑥元朝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⑹煮盐酿酒业:

①春秋战国: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

②春秋战国:用由造酒,这是我国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

③汉代:池盐、海盐、井盐;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制度

⑺造船业:

①秦汉造船业发展迅速

②唐朝时期:中国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海上霸王”;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③北宋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万石船”;南宋的明、泉、广州是造船业中心

⑻造纸业:

①西汉前期的纸(甘肃天水放马滩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州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3. 商业

⑴城市:

①春秋战国:齐国临淄、楚国郢等

②两汉时期: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匈奴“远驱牛马与汉会市”;两汉时期“五都”:长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宛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③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天下之盛,扬为首”“扬一益二”

④元朝的都市以大都、杭州和泉州最为著名

⑵交通:

a) 夏朝:“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

b) 商周:施舍;邮驿传递制度

c) 隋朝:开凿大运河

d) 隋唐时期交通要道上还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

e) 元朝的交通运输业:陆路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海上南北海运的开通、内河航运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 P117

⑶货币:

a) 商朝用贝作为货币

b) 秦朝: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秦半两)

c) 两汉时期: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五铢钱)

d) 隋仍铸五铢钱

e) 唐高祖行“开元通宝钱”,以后货币以它为范式

⑷商业

a) 商朝重视商业:“商人”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b) 唐朝:有交易场所-市,市中有邸店和柜枋(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唐后期城市里有夜市、农村里有草市;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c) 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瓦子”;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交子”纸币的推广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d) 南宋的商业城市以临安最为繁荣;辽的南京是抽业繁盛的城市;中都是金的商业中心;边境的互市贸易

e) 明清时期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起

4. 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

⑴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⑵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⑶五代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⑷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5. 明清时期时期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原因)

三、 文化

(一) 文字书法:

1.甲骨文:商朝(比较成熟的文字)“六书”构字规律

2.金文:西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钟鼎文”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3.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蔡邕)

4.曹魏: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王羲之“书圣”与王献之全称“二王”

5.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等初唐三大家;盛唐的颜真卿“颜体”;中晚唐柳公权“柳体”;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等

(二) 科学技术

1.数学:

⑴汉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⑵魏晋时的数学家刘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⑶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比外国早近一千年《缀术》

2.历法:

⑴夏朝:《夏小正》

⑵商朝: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⑶春秋:基本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⑷西汉:汉武帝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⑸唐朝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⑹北宋科学家沈括提倡改革历日制度“十二气历”有利于农事安排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⑺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3.天文:

⑴夏、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录

⑵《春秋》记载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⑶战国时期: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古星经》

⑷东汉:张衡发明制作地动仪测地震方位,早欧洲1700多年

⑸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的创始人

⑹元朝: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观测

4.医学:

⑴商周时期:眼、耳、口腔、肠胃等分科。商代遗址:石砭镰

⑵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脉学之宗”;四诊法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⑶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⑷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华佗“神医”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医圣”

⑸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吐蕃名医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⑹明朝后期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药巨典”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5.科技、农业著作:

⑴战国时期:《考工记》(齐国官营手工业)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⑵两汉时期:《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书)

⑶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⑷元世祖重视农业颁发《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⑸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⑹明朝后期,徐光启《农政全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6.其它:

⑴战国:《墨经》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墨经》光学八条”

⑵纸的发明及传播:

⑶西晋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⑷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⑸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和火药的发明;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⑹隋唐是建筑成熟时期。隋建筑师宇文恺修建大兴城;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在宋代有划时代的发展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⑻北宋末年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辽代河北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金代建造的卢沟桥;元大都建筑

⑼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木工蒯祥“蒯鲁班”)

⑽明朝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著作

(三) 艺术

1.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

2.春秋战国青铜铸造莲鹤方壶、金银错

3.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一种艺术(《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帛画)

4.青铜器的装饰从图案花纹到完整画面(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全套编钟)

5.秦朝:秦始皇陵兵马俑;东汉说唱俑和杂技俑

6.秦汉时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画像石等。

7.魏晋南北朝绘画(宗教画):三国曹不兴是佛像画始祖、东晋顾恺之画人物

8.魏晋时期的石窟艺术(云冈、龙门)

9.隋唐艺术宝库莫高窟;绘画山水、花鸟为主题(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

10.隋唐乐舞

11.宋代绘画特点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四) 史学哲学宗教

1.史学

⑴《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夏商周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汇编)

⑵《史记》西汉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⑶《汉书》东汉班固,第一部断代史(西汉一朝)

⑷《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战国到五代)

⑸明成祖时解缙主持编纂的类书《永乐大典》;清代官修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清乾隆时,由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2.哲学

⑴《周易》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占卜用书(朴素辩证法思想)

⑵东汉时期:王充唯物思想《论衡》

⑶南朝齐梁范缜《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⑷宋代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理学

3.宗教

⑴佛教:

①西汉时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

②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白马寺)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原因及表现);范缜《神灭论》反佛;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先后两次灭佛

⑵道教:

①东汉时期开始

②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使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③南朝萧梁时,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五) 思想

1.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

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3.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

4.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5.明清早期民主启蒙思潮出现

⑴明后期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⑵明清之际进步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制度,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

⑶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⑷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是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六) 文学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周至春秋时诗歌)春秋时期

2.战国时期:屈原(“楚辞”《离骚》);诸子散文

3.两汉时期:“赋”和“乐府诗”

4.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安文学”;东晋诗人陶渊明;乐府诗即民歌盛行

5.唐代文学表现在诗歌领域:陈子昂、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 P93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6.五代、辽、宋、夏、多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李煜、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南宋诗人陆游;话本是宋代新兴的世俗文学,对后世的小说和戏剧有影响

7.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关汉卿《窦娥冤》

8.明清时期古典小说发展:《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

四、 民族关系

(一)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次民族融合: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奠定了基础。

(二)两汉时期与边疆各族和民族关系:

1.匈奴:北方民族(和战);东汉时期匈奴分裂

2.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设置;东汉经营西域

3.西南夷:武帝西南夷地区设郡

4.百越: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落总称。武帝设郡,进行有效管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五族内迁(“五胡”)

实质上是促进了封建化,封建化又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繁荣准备了条件。

(四)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1. 突厥:

⑴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统一我国西北地区,与中原有贸易往来

⑵隋朝分裂为东西突厥,隋末东突厥强大

⑶贞观时期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⑷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

唐高宗时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武则天时又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2. 回纥(回鹘):

⑴在色愣格河一带受突厥汗国奴役;东突厥灭亡后南移归附唐朝

⑵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⑶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唐肃宗开始与回纥可汗和亲

⑷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西迁(维吾尔族、裕固族)

3. 靺鞨:

⑴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7世纪中期靺鞨的黑水与粟末两部强大

⑵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设置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版图

⑶7世纪初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粟末以渤海为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⑷渤海手工业以纺织为主“鱼牙绸”“朝霞绸”唐在登州设渤海馆接待商人

4. 南诏:彝族和白族祖先;8世纪前期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玄宗封云南王

5. 吐蕃:(藏族祖先)

⑴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创制了吐蕃文字

⑵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

⑶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长庆会盟”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1.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⑴宋辽:

①10世纪初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创制文字;耶律德光得幽云十六州改国号为“辽”

②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③宋辽和战:1004年澶渊之战、1005年澶渊之盟

⑵宋夏:1038年元昊称帝学汉制创文字;1044年宋夏和议

⑶宋金:

①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推行“猛安谋克制”

②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变”

2.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⑴与金的对峙:岳飞抗金“郾城大捷”;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

⑵1276年,元(原蒙古部落)灭南宋

3.元朝的民族融合

(六)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蒙古:

⑴明代蒙古族分为鞑靼、瓦剌等部;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剌首领先后接受明明封号;明中期修缮长城;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明朝封他为顺义王

⑵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北、西三大部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⑶清采取“联蒙制汉”的方针;清三代时期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掌管蒙古各部

2.新疆:

⑴清朝居住在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大小回卓兄弟发动叛乱,清军迅速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⑵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⑶1771年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3.西藏:

⑴明朝在西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建立僧官制度

⑵清入关后,顺治帝赐与五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与五世**“**额尔德尼”的封号;雍正帝派驻藏大臣标志清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乾隆年间,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4.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⑴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各级政府机关“土司制度”

⑵永乐年间,改设贵族布政使司“改土归流”,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

⑶清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⑷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5.台湾:

⑴1683年清军进军台湾,郑克塽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⑵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五、 对外关系

(一)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1.朝鲜:(汉武帝、光武帝) 往:铜镜、漆器、铁工具;来:檀弓、果下马

2.日本:汉武帝时与日本30多个小国有密切联系;东汉光武帝时赐金印

3.越南:往:铁犁牛耕、水利工程;来:象牙、犀牛、珍珠等

4.丝绸之路: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及作用。

5.与西亚的往来: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交往

6.与欧洲的往来: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后汉书》记载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回访,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往来的最早记载。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1.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

2.对外关系:新罗、日本、东南亚、印度、中亚、西亚、欧非各地

(三)宋元时期的对外关系

1. 北宋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

2. 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设有供外商居住的蕃坊。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3. 辽、金在边境设置榷场

4. 元朝在各港口设市舶司;同欧洲非洲有交往(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到大都、元朝的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四)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江西成人高考网 www.jxjxedu.net

1. 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2. 明朝,戚继光抗倭(俞大猷)

3.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后来强行租占澳门

4.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初郑成功于1661年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5. 明清之际,俄国侵略者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168

5、1686年康熙帝两次亲征;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中俄东段边界)

6. 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第7篇:高中历史知识大串讲(中国古代史)

中国历史知识大串讲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历史: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西汉巩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政治: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分析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源于封建经济,由封建经济所决定。地主阶级运用这一制度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既要看到它对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又要看到它对历史发展的消极作用。

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的衰落阶段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以及这两对矛盾总的发展趋势)。

联系我国现今国家机构的设置,掌握我国中央机构的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国家主席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属于司法机关体系。 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我国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与历史上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并掌握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

2.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历史: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分封制:西周把王族、*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军*授爵: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皇帝制: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原则,赢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士族制度: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续沿用并使之完备。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政府工作效率。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真好记学习网

http://

1

行省制: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八股取士: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地分为八个部分。八股取土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 政治: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理解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是阶级对立和斗争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西周的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反过来巩固井田制。 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和科举制度产生的必然性。

3.古代著名的改革

历史: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王莽改制:公元8年改制:王田私属,不许买卖;多次改变币制。改制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后周周世宗改革:采取措施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重视兴修水利,整顿军队,严格纪律。后周力量增强,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金世宗改革: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遇到荒歉年,减免租税。改革使北方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坚持历史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理解古代的改革变法。 运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王莽改制。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被废除,表明改革的复杂性与曲折性的道理。 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联系有关时事,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深化农业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4.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历史:在我国古代曾出现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而出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在封建盛世时期,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主要有:西汉文景之治、东汉光武中兴、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及清代康乾盛世。封建社会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新王朝的建立者体验了农民战争的威力,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及时调整统治政策;开明封建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及其勤政和知人善用;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繁荣。 封建盛世一般出现在封建王朝的初期或前期,当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以后,封建统治者又开始奢侈腐化,政治黑暗,加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这是由封建帝王作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他们的统治永远是建立在压迫剥削农民的基础上的。他们实行严刑苛法、残酷压迫农民是为维护其腐朽统治。他们鼓励发展生产,调整统治政策也是为维护其统治服务的。

政治:我们对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认识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在封建盛世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繁荣,在客观上有推动我国古代社会的进步一面;但也要看到尽管处于封建盛世,封建社会的各阶级地位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农民阶级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丝毫没有改变,封建统治者虽然也推行宽舒的政策,但从本质上讲是为缓和阶级矛盾,从而达到为维护其长久统治而服务的。

运用现象与本质的观点认识:即使在封建社会的盛世,农民也不能摆脱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地位。

运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识:隋亡唐兴的原因;开元盛世是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的新发展。唐代兴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贤则昌,失贤则亡。对我们今天的人事干部制度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用人要用德才兼备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则危害严重。

对康乾盛世的认识:从中国古代历史纵向发展看来,是值得颂扬和自豪的;但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看来,对其评价则真好记学习网

http://

2

不宜夸大。

5.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历史:我国封建社会历时2300多年,其中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并且在处于分裂状态的700余年中,还出现过许多局部统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一共四次九朝,即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其中统一时间最长的是唐朝,计289年,最短的是秦朝15年。

促成国家统一的因素有: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尽管处于分裂时期,但局部或某些割据政权的经济仍处于发展之中,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分裂时期客观上存在着民族频繁交往,民族融合增强,有利于后来的统一;每个分裂时期的后期,割据政权数目减少,或某些力量的衰弱和某些力量的增长,为后来的统一提供了方便;意识形态对统一所起的积极作用;杰出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在统一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封建社会的分裂共有三次: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宋、辽、夏、金时期。

国家分裂的因素有:由于政治黑暗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及阶级矛盾激化,导致中央集权统治力量的衰弱而无力控制地方;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而最终压过中央集权力量;或由民族矛盾尖锐所导致。

政治:纵观历史上的统一,实施统一的统治者往往采取综合准备和切实可行的方法。这对我们今天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发展经济实力,为统一奠定坚实基础;争取政治优势,为统一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增强军事实力,为统一提供可靠的保证。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对于历史上的分裂应持全面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既要看到其危害,又不能忽视分裂时期客观上存在的有利于统一的积极因素。

联系台湾问题,批判“两国论”,坚决反对台独的图谋。掌握我国对台湾问题处理的基本原则:只要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什么都可以谈和“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含义。

形成正确的认识,自觉拥护党的有关方针、政策,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势力和行为。

6.著名君主的政绩

历史: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君主。他们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知人善任、改革弊政、及时调整统治政策。他们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古代社会的进步。 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经济;和亲匈奴,改善民族关系。

汉武帝:加强皇权,解决王国问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派张骞通使西域,发展同西域少数民族的关系。 光武帝刘秀:提倡节俭,减轻赋税,释放奴婢,整顿吏治。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凋整统治政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重用人才;促进唐朝经济继续发展;设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疆。

元世祖:实现统一;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发展;实行行省制度,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明太祖: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康熙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维护国家统一,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利益,抵御外族侵略。 政治:评价历史人物要全面、系统、辩证,要看其主流。因此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把历史人物置于历史环境之中,坚持历史的观点;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肯定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又要克服英雄史观;对历史人物的*、过要具体分析。

7.古代考试制度

历史: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与选官制度。

两汉魏晋时代的察举制度与九品中正制导致世家大族政治特权地位的形成。 隋唐实行科举制,其进步意义在于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所发展,表现为“乡、省、殿”三级考试成为定制。

明代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前期承袭明代制度;1905年清政府制定了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也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相同的作用,它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前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政治: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真好记学习网

http://

3

任人唯亲、姑息养*则危害严重。

我们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

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联系我国当前推行的考试改革,明确考试改革体现了组织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国家职能。

我国的考试改革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古代的考试制度和现在的考试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

“十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

8.历代疆域的变迁

历史: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因此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 商朝: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秦朝: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唐朝: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元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纵观中国历史,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作出了主要的贡献,而少数民族为统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历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统一疆域的形成。历代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的疆域。封建社会的后期,落后腐败导致了大块中国国土的沦丧。 地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古代疆域的变化状况,并能正确识图,掌握重要朝代疆域的四至。 能在地图上正确识别我国现行行政疆域,特别是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的地理位置。

政治:了解历代疆域的变迁,要求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各族人民,更加珍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坚决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径。

在新时期,我国通过平等友好的谈判,与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根据我国政府与英国、葡萄牙政府达成的协议,香港、澳门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

我国政府多次声明: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侵犯。

9.古代都城

历史:一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说,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 六大古都及当时名称: 西安:西周(镐京);西汉、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长安)。 洛阳:东周(洛邑);东汉、曹魏、后唐、西晋、北魏(洛阳)。 开封:魏国(大梁);后梁(开封府);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东京)。 北京:燕国(蓟);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 南京:东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南唐(江宁府);明(应天府)。 杭州:吴越(杭州);南宋(临安)。

在古代历史上,统治者从统治需要出发,有过七次重要的迁都: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宋金议和以后,金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 公元1421年明政府把都城迁到北京。

后金夺取了辽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后,把都城迁到沈阳。 公元1644年清政府迁都北京。

地理:古代都城一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所在。南方由于经济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开封靠近江淮,也便真好记学习网

http://

4

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且容易闹分裂的南方地区。

元朝、清朝定都北京,则主要是在民族斗争的背景下产生的。明政府迁都北京,也与民族斗争的背景分不开。

政治:值得欣慰的是,六大古都经过许多次重建再重建的艰难历程幸存下来,有的发展成为我国今天重要的大城市。 古都及其文化古迹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产物,是残留至今的古老文化的精华。

古都的旅游资源日益得到重视和开发,古都以新的面貌迎接海内外游客。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我国经济的又一增长方式。 河南省利用旅游资源优势而开展的郑州、洛阳、开封“三点一线”文明景区、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中原大地又一闪光的经济增长点。

10.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历史: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我们探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科技: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政治: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靠政策、科技和人民辛勤劳动,这对我们现代化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农业发展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农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还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工业发展主要是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要突出抓好几个环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形式,对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面向市场着力转换经营机制。企业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经营管理者。同时还要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联系有关时事,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正确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困难以及应如何加以解决。

11.历代经济政策

历史: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统治者如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及发展生产的政策,就能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促进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

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 南北朝;刘宋比较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北魏推行均田制。 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政治: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古代的经济政策:历代经济政策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则促进当时生产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运用主现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历代经济政策:从动机上看是为发展封建经济,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在效果上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符合人民和国家利益,因此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联系:“十五”期间,我国实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理解我国农业政策的得当与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联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税费改革,理解税费改革体现的政治、经济、哲学原理。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的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体现国家的对内职能;体现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的原则;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的原则。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体现税、费作为国家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与不同;体现国家宏观调控职能。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12.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

历史: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旧的工具被淘汰、新的工具诞生,实质上真好记学习网

http://

5

是古代生产力进步的具体表现。

原始人群:使用打制石器、天然火。

氏族公社:使用磨制石器、弓箭,人工取火。 夏朝:用木制耒耜播种,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 商周:制造和使用青铜器。

春秋:铁器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牛耕。 战国:更多地使用铁农具,推广牛耕。

西汉:普遍使用铁农具、耦耕,出现马耕,使用犁耕法,用耧车播种。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制造农器。 三国:曹魏马钧发明翻车,用以灌溉、排涝。 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 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

政治:纵观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新工具更加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因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已得以充分体现。

历代生产工具的发展与改进,是以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并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行为,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哲学原埋。

生产工具的发明,体现了人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正确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来改造世界。

联系有关时事,理解我国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而提出的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工程的重大现实意义。 “十五”计划期间,把科技进步作为又一强大动力,使科教兴国战略真正得以落实。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理论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学原理。体现:联系的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深化、发展的哲学观点。体现国家机构履行国家职能。国际竞争的实质的政治原理。

13.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历史:我国水利建设历史悠久,经过劳动人民

三、四千年百折不挠的努力,修建了许多伟大的水利工程,并且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治水经验。

灌溉工程: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了郑国渠,灌溉田地400万亩;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凿了六道辅助渠道——六辅渠,又开凿了白渠;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

运河工程:秦政府为解决运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水、漓水;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历代治黄工程: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到江河里再流入海洋;西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

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 地理:掌握重大水利工程的位置以及重大水利工程的特点和受益地区的地理状况。

联系南水北调工程,明确南水北调计划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并分析华北平原供水紧张的主要原因。 南水北调是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改变水的空间分布;是利用水循环和水平衡规律,化害为利。 我国已修筑了“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工程,开始改善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联系有关时事,了解要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实现四个目标:围绕洪水的威胁,确保堤防不决口;围绕水资源紧缺问题,保证河道不断流;围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实现污染不超标;围绕泥沙淤积问题,确保河床不再抬高。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十五”期间,要把节水放在突出地位,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价体制,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污染防治,搞好污水处理和利用。加紧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

政治:古代人类治理大河、修筑水利工程,体现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的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的哲学原理。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体现人们正确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切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开发利用水资源也应按经济规律办事,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准则,遵循政府宏观控制、股份制运作、企业化管理、用户参与的原则。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体现国家对内职能及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原则。

14.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

历史: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从魏晋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以后,南方逐渐超过了北方。宋都南迁后,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所在。

真好记学习网

http://

6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

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明显特征: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掌握不同时期江南开发的状况,江南开发的过程就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地理: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 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咸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 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结合上述原因和联系有关时事理解,在我国当前的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道理,应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15.古代历史上的西部开发

历史:我国古代历史上曾进行过几次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政治上加强了统一,经济上促进了发展,对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边疆的序幕。

西汉:组织军民进入西域地区实施屯垦,守卫边疆;驻扎军民,修建城堡及交通设施,保证西部边境安全与丝绸之路的畅通;实行宽松的民族政策,西汉朝廷基本上不向当地各族人民征收赋税。

唐朝:在西域建立和完善军政管理机构都护府;着眼于综合开发,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实行租佃制和分成制,军事上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利益,不搞民族歧视。

元朝:对西域开发治理,实行全方位开发;实行军屯、民屯,促进冶炼业、纺染业的发展;统一货币,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还重用少数民族人才。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

清朝:平定分裂分子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并巩固对西域和西北、北方地区的统治;在边疆地区以军屯、民屯等形式大规模开发荒地,发展经济;重视发展商业,积极发展民间商业,以低关税吸引外商从事贸易,并撤关卡,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

地理:了解不同朝代的疆域范围以及对边疆地区如何管辖;了解古代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分布、生产生活状况及地理名称的演变。

联系我国现在实行的西部开发,了解西部六省三区一市的概况。

西部地区区域辽阔,占全国面积的55%;西部地区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50%以上,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草原面积占全国的55.9%,森林面积占全国的36%;矿产资源中钛、铜、汞、铅、锌储量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蕴藏丰富,水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丰富。

西部地区旅游的景点:丝绸之路遗迹、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都江堰工程、布达拉宫等。

政治:我国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实施的重大战略,体现了国家在经济上的宏观调控职能,是资源配置中的重大经济问题。 西部开发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西部开发必须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西部开发对扩大内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东西部优势进行互补,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

对西部开发的同时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规律与认识能动性的关系。西部广大人民群众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以尊重规律为前提保护好生态环境,按规律办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西部开发体现了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它关系到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的巩固。

西部开发的实施,体现了国家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西部开发,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真好记学习网

http://

7

16.古代的人口迁移

历史:人口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古代中国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人力是当时生产力的主体,是小农经济的支撑。古代人口的迁移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人口迁移的流向: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二是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是内地人流向边疆地区,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四是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五是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人口迁移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人口迁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质;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使人口分布趋向合理;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地理:现在,国内移民问题的产生主要有城市化和国土开发两种情况。

我国省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一是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的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地区的建设;二是东部农村人口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农村人口省区间迁移主流是自发移动。

了解我国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区、主要迁移方向以及近年来民工迁出区和流动方向。 政治:联系古代人口迁移和当前民工流动,认识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要辩证地分析认识民工流动问题:各地组织有序的民工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民工盲目无序地流动,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加重城市和交通负荷,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因此需要做好有序的组织引导工作。

17.古代的对外贸易

历史: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汉时,由于西域交通的沟通,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运到西亚大秦。

唐代对外贸易兴盛。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亚洲、欧洲各国往来。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这一时期贸易的重点是亚洲,交往对象主要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

南宋造船业进步,罗盘针应用于航海,对外贸易大大发展,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元朝对外贸易更加繁荣。

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海上贸易的发展。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古代对外贸易开始进入萧条时期。

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地理:了解古代对外贸易的路线:丝绸之路及唐、宋、明对外贸易路线,并能识图。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古丝绸之路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成为现今著名的旅游景点: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国遗址、罗布泊遗址等。

政治:唐朝对外开放,国力强盛;清代闭关锁国,积弱积贫。这说明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重大。 联系我国对外开放有关政策,充分说明党的决策的正确性,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经验表明:坚持对外开放是发展经济、振兴祖国的必由之路。

“十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加入世贸组织,二是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三要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四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比较有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

18.古代交通

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发展水陆交通的优越条件,勤劳智慧的古代中国人不仅写下了陆路交通的悠久历史,而且开创了水路交通的光辉历程,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谱写出世界古代交通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真好记学习网

http://

8

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

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 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蜂,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地理:了解汉、唐、元、明四朝对外交通的状况,并能识图。掌握秦朝史禄修建灵渠,沟通湘水、漓水,接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掌握丝绸之路路线及沿线历史文化遗迹。

隋唐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连接涿郡、洛阳、余杭。长四千多里。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组成。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省。 元朝运河:重新开挖通惠河、会通河。同学们应能识图。

政治:古代劳动人民开凿运河,加强我国的南北交通体现了:人类在认识掌握水流变化的规律和属性之后就可以利用水流的属性和规律造福人类的哲学原理。

近年来,京杭运河水位较低,应通过增加从长江引入京杭运河的水量来提高水位。运河沿途出现乱收费、超载现象,应通过制定完善内河航运的法规、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政、杜绝乱收费现象、规范市场管理行为来加以解决。

“十五”期间,党中央要求西部开发要依法把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主要交通干线建设好,发挥中心城市集聚*能和辐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培育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海经济带和南(宁)贵(阳)昆(明)等经济区,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中部地区要以主要水陆交通干线地区为重点,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

19.中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历史:我国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幅员广阔、资源丰富和人口众多的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祖国、共同缔造祖国文化的过程中融汇为伟大的中华民族。汉族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和中原地区。 匈奴、鲜卑、突厥、回纥、蒙古族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西域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高山族最先开发了台湾。藏族的祖先吐蕃最先开发了西藏地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最先开发了云南一带西南地区。东胡、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满族先后开发了东北地区。

地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以及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掌握不同时期少数民族名称及活动区域的演变。

政治:掌握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表现: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联系有关时事认识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

“十五”期间要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结合西部大开发进行认识: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

20.古代民族融合

历史: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它是在不同民族间经常出现的经济、文化及生活习俗相互交流、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的过程。 民族融合的形式:

第一,民族迁徙。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第二,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 第四,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713年,唐玄宗真好记学习网

http://

9

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民族融合的几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民族融合的特点:

第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 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四,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第五,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 第六,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

政治: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古代少数民族的演变及民族间的融合。

理解并掌握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坚决反对和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民族极端主义。

21.古代的民族政策

历史:所谓民族政策是指统治民族对被统治民族处理关系的策略。总的来说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是民族压迫政策,但在有些王朝,有些开明皇帝在位期间也实行过一些开明的民族政策。 历史上的开明民族政策:

三国时,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员,对南中实行羁康政策。南中地区实际上已成为民族自治地区。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适应封建化的趋势,实行向先进的汉族学习的政策,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结果既巩固了统治,缓和了民族矛盾,又促进了统治民族的封建化。 唐朝中央政府承认周边各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干涉各族的内政,各民族的地方官吏由本族的统治者担任。唐政府对少数民族首领册封很多。许多民族地区实际上是唐政府的特别行政区。

947年契丹改辽后,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便决定“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实行辽境内南北不同的统治政策,这实质上是古代的“一国两制”。 历史上的民族压迫政策:

西晋王朝对内迁各族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逼迫内迁各族人民纳税、当兵,甚至将之掠卖为奴隶,不少人破产后沦为流民。

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规定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权利。在民族压迫下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清兵入关后才过两年,政策就突变,开始强制推行一些民族压迫政策。其中主要有“剃发、衣冠、圈地、投充、逃人”五事,在战争中还多次发生屠城之事。

政治:运用主现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古代开明民族政策。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古代开明的民族政策。 运用现象和本质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古代的民族压迫政策的本质是阶级压迫。阶级矛盾以民族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三项原则。

尽早解决台湾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因此,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

22.民族首领和民族使者的杰出贡献

历史:在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民族首领和民族使者,他们顺应历史潮流,对本民族的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密切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杰出贡献。

鲜卑族的杰出政治家、政治家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建议而实行一系列汉化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真好记学习网

http://

10

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提倡农耕、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并逐步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他在位期间,契丹还创制了文字。

党项族首领元吴仿照宋朝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并任用一些汉人担任重要官职。当时,西夏还创制了文字。

女真首领金世宗,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有的地区遇到荒歉,政府便减免那里的租税。金世宗执政期间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西汉张骞通西域使西域的经济文化同汉朝的交流得以加强,同时张骞也为促进西域各族的发展、进步以及与汉族的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活动了30年,不但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而且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使吐蕃和内地的联系不断加强,唐朝的许多酿酒、制磨、造纸墨的工匠来到吐蕃,养蚕技术也传到那里。这为发展吐蕃经济文化、加强唐蕃的联系、促进汉藏友谊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 唐朝鉴真和尚,应日本邀请出生入死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友好作出了积极贡献。 唐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地理: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及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人文景观。

政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要肯定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他们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张骞、班超通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都历尽艰辛,他们的执着和奋斗精神,对青年一代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青年一代要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为促进祖国的发展和世界文明与和平的进步而努力学习、工作;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远大抱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主动地落实在行动上。

23.古代的民族战争

历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反对民族压迫掠夺的战争: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迎击匈奴的白登山之战;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的漠北之战;12世纪初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率众抗辽;1129年韩世忠在黄天荡堵截金军的战争;1140年岳飞抗金的堰城大捷;1449年,于谦抵抗瓦剌进攻的北京保卫战。这些战争维护了边境安全,打击了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反对分裂、平定叛乱的战争:唐朝初年,太宗大败东突厥的战争;1690年、1696年康熙帝两次亲征噶尔丹,平定噶尔丹分裂势力;18世纪中期乾隆帝派兵镇压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和小和卓叛乱。这些战争平定了叛乱,维护了边境的安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民族争霸、征服战争: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楚汉战争;东汉末年军阀混战;383年淝水之战;唐末藩镇之间混战;五代十国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1125年金灭辽;蒙古政权西征,11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这些战争造成社会动荡或国家分裂,广大人民群众被迫卷入战争,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因此是非正义的、反动的战争。 抵御外国异族入侵的自卫战争:1561年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台州九捷,俞大猷的抗倭斗争;1685年和1689年两次雅克萨反击战;1662年郑成*收复台湾。这些战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

政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古代的民族战争。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相反,民族政权之间为推行民族压迫掠夺而进行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在解决民族矛盾、促进统

一、推动历史进步方面曾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它和非正义战争同样地要付出很大代价,最终遭受灾难的是各族人民。

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这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在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积极推进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

24.四大发明

历史: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中,闪耀着四颗光彩夺目的巨星。它们都是由中国人最早发明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它们对人类的科技事业和文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历史作用。

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初年已有用于书写绘图的纸,人们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造纸术后来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印度、阿拉伯。唐朝时,阿拉伯人将造纸术经北非传入欧洲。

真好记学习网

http://

11

印刷术:隋唐时候已有佛经、日历、诗集雕版印刷品,868年印刷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元朝出现了锡、木、铅、铜活字印刷术。后来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 指南针:战国时,我国人民已经发现了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造了用以指示方向的“司南”。后来又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火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朝《千金方》中记载了制火药的方法。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用来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当时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明朝时采矿开始用火药爆破法。元朝时,火药和火器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政治:四大发明固然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却不应骄傲自大。相反我们有许多反思的地方。找出原来先进的中国后来沦为落后的原因时,我们并不自卑,相反应该激励我们。

鲁迅先生曾说过:外国人用火药制造了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受明、清当时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经济水平、人的观念的限制,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没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及科技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性。

新时期,我国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一要积极椎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研究,二要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持,三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25.古代的天文历法

历史: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天文学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传我国夏朝时就有历法。我们今天的农历也称夏历。 商朝沿用夏历,把月亮的一次圆缺作为一个月,一年为十二个月;商人认识了许多星座,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春秋时期,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37次日食,其中35次证明是可靠的。他们还测定了冬至和夏至的日期。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慧星并作了最早记录。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记录了800个恒星以及五大行星运行情况。当时还测定了一年中的主要季节。

《周髀算经》是编写于公元1世纪的一部天文著作。

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发明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唐朝僧一行实测得到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的测量。 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是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制造了十多种天文仪器,对天象进行实际观测;精密推算出一年为365.2425天,编成《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他主持了元朝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工作,最北观测点是北海(在今西伯利亚),最南的观测点是南海(在今西沙群岛)。

政治:古代人对宇宙的认识及杰出的天文学成就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人们也是能动地认识自然界的。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古人对自然和天文现象的观察研究体现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发挥主观能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今天,我们必须继承这些宝贵的科学遗产,不仅要大长中华民族的志气,而且更应该把我们祖先的这些光辉成就发扬光大。

26.古代医学卫生

历史:古代医学卫生也像其他文化科学一样,来源于劳动实践,智慧的古代中国人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方法。古代医学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又一珍品。 著名的医生: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我国医生所沿用。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搜集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医学著作。后人尊他为“医圣”。 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以治疗外科病而负盛名的民间医生。他制成了麻醉药剂“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他还创作体操“五禽戏”,使人体许多部位得到运动。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掌握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经验。他研读大量医书,走访很多地方,收集民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真好记学习网

http://

12

并虚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 著名的医学著作:

《内经》是战国时编写的著名医书。书中叙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环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311种病候和汤液、针炙、按摩等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书中记录了

三、四百个药方,有许多至今还被广泛运用。书中阐述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唐本草》是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书中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000多个药方。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书中收录1800多种药物,其中新增药物370多种。对每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主治、*能等情况都详加说明。附有大量药物形态插图。载录1万多个药方。 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不但出现了著名医生和医学著作,而且有的医生采取了分科治病的方法。当时的分科主要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政治:通过古代医学卫生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倡科学态度。

古代医学成就体现了:人类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哲学道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古代辉煌的医学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实践的结晶。他们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 人类基因草图绘制完成,是人类科学史上出现的重大的突破。它不仅为人类提供新的诊断、治疗、预防和保健方法,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和转基因动植技术来培育某种具有特殊*能的动植物。

27.古代体育

历史: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也有着灿烂的古代体育。古代体育也同样表现出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古代的体育充满了龙腾虎跃的生气,给古老的民族不断注入青春的活力,使这个民族历尽千年的兴衰沉浮仍然保持着蓬勃的朝气。

秦汉时期,蹴鞠、角抵、击剑、秋千等体育活动在民间或军队中得到广泛流行。特别是蹴鞠这一运动受到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广泛喜爱。

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作体操“五禽戏”,以便使人体各部分都得到适当的运动。

隋唐时期,我国古代体育发展到空前兴盛的时代,摔跤、拔河、秋千、围棋等广泛流行。最盛行的体育活动是马球和足球,连女子也参加。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时传到了日本。

我国古代体育运动丰富多彩,特别是季节性的民俗体育更是各具特色。春游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体育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北方地区的人们放风筝成为家家户户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荡秋千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儿童所喜爱。我国南方各地龙舟比赛,成为一种独特的民俗体育。登高也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拔河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种被人们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儿童的体育游戏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如:骑竹马、抽陀螺、踢毽子、跳绳等等。 政治:我国古代辉煌的体育活动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可贵的创新精神。我们应把它发扬光大。

联系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的时事,认识: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将更大规模地普及,奥林匹克精神将更广泛地弘扬。举办奥运将会更好地促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 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将给世界各国的企业带来商机,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2001年8月我国成*地举办了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现出中国人民的热情、智慧、能力和责任感。青年一代应把奥运精神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为人类的和平、友谊和进步贡献力量。

28.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历史:我国古代出现了一系列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对迷信邪说、宗教神权的批判推动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

荀子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变化,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并使之为人类服务。

王充指出,日食、月食都有一定规律,打雷下雨都是正常现象,并非天降灾害。他批判迷信鬼神思想,他认为:人死了,形体腐朽,变成灰土,精神也随之消亡,不会变成鬼。鬼是不存在的。

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去,精神也随之消失。

真好记学习网

http://

13

柳宗元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与天命无关。他还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并不由“圣人”的意志决定。

刘禹锡认为,天地都由物质构成,他还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即自然与人相互作用的观点。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他还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 政治:继承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的优异成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联系时事,深入批判“****”邪教组织。

对“****”事件的处理,体现我国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的国家职能;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

依法取缔“****”组织体现了我国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的原则。

邪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类邪恶的说教、邪恶的势力。依法打击邪教组织、惩治邪教活动有利于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封建迷信与宗教不同。应掌握我国独立自主、自办宗教的方针及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和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29.法家与儒家思想

历史:法家、儒家思想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君主专制;都顺应了历史上统一的趋势;它们代表地主阶级的意志,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法家是反映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前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申不害,后期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主张“罢黜百家”,崇尚法治。“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之外,不论贵*,一律受法律约束。这在战国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是有积极意义的。法家思想被秦始皇接受,秦法尤其严酷。秦后历代,统治者的暴政遭到人民反抗时,便用严刑苛法镇压人民的反抗。 儒家思想创始人物是孔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反对残酷剥削、反对“非礼”等都是他思想观点的体现。儒家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行“仁政”、“保民”,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荀子主张以“礼”治国,“礼”就是“制度、政策”,与“法”无甚区别。荀子还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学说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上的统一。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政治: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法家思想的进步作用及其在历史上的消极作用。运用现象和本质的原理分析认识儒家思想:统治者总是鼓吹儒家“仁政、德治”,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要求自己,顺从他们的统治,人民稍有反抗,则严酷镇压。统治者打着“仁政、德治”的旗号,实际上实行的是严刑峻法鱼肉人民。

我们今天倡导的“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同历史上的“法治、德治”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现在是要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必须按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以德治国就是要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基础,有效地运用伦理调控手段治理国家。

法治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精神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不可偏废。这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它也是建设、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

以德治国体现了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国家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以德治国的核心。

30.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历史: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汉字也传入朝鲜。儒学经典传到日本。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真好记学习网

http://

14

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政治:纵观历史上的对外文化交流,可以看出:国家统

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提;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积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趋势。

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会作茧自缚,不利于发展中华民族同世界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不利于学习世界各族人民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借以取长补短。

21世纪,人类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人口、污染、现代病、民族极端势力、国际恐怖势力、跨国贩毒走私等。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全球的合作和综合治理。因此加强中外的合作、交流更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真好记学习网

http://

第8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

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武装斗争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五四运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最重大的胜利。

特别注意:彭德怀说,历史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场战争是抗美援朝,它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支援了朝鲜人民、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从此,帝国主义不敢轻易做侵犯新中国的尝试,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不是一个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临时约法》是革命的产物,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工作方针、外交工作原则。《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①腐败的封建统治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③自然灾害严重。 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

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②清末“新政”的破产。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推动。

4.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但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南京临时政府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这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5.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性质和阶级关系。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6.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③传播了新的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④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③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④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推翻了清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②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③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④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⑤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②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垄断性)。 ③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 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脱离了人民群众。

8.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而延安整风运动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9.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它们所联系和代表的不是单一阶级,而是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的联合,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10.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1.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2.国共第一次合作,改组后的国民党是一个代表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是一个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13.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4.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1)90年来,人民军队已经由过去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联合的强大军队,由过去“小米加步枪”武装起来的军队发展成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的强大军队。90年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历经挫折而奋起、历经苦难而辉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胜利,也是人民军队英勇奋战的胜利。

(2)四个坚定不移。(全体将士)要坚定不移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要坚定不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时刻把人民放在心头,永远做人民子弟兵;要坚定不移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聚焦备战打仗,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要坚定不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全面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 (3)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历史告诉我们,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4)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人民军队的精神支柱。历史告诉我们,革命理想高于天,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攻坚克难、战无不胜、发展壮大,关键是人民军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有崇高理想信念,有为理想信念而英勇献身的崇高追求。

(5)经过5年努力(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我们提出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与时俱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我们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大力加强政治建军,坚定不移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我们推进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建立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实现了人民军队组织形态的整体性重塑,迈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的历史性步伐,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我们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推进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我们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不断提高人民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

15.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16.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抗日反蒋”的口号。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实现了“联蒋抗日”,西安事变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7.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是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统一战线,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是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18.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为此,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19.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顽固势力,希望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致力于把中国建成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三种建国方案在实际中,中国人民可选择的方案只有两种,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和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20.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第一大历史任务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2.新民主主义社会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它既可以被引导着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私营经济中不利于国计民生的部分被削弱以致淘汰。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是明显上升的,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下降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2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使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确立;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这表明我国已经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24.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的比较

对象 途径

具体步骤及性质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农业 合作社

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

义性质)

手工业合作小组(社会主义萌芽)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手工业 合作化

质)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

性质)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萌芽)

资本主义工商业 国家资本主义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性

质)

全行业公私合营(完全社会主义性

质)

25.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1957年《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目标

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

国营经济

上一篇:人性与法治的关系下一篇:个人作风问题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