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人物

2022-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古代史人物

中国古代人物画变迁研究

摘 要:在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人物画成型最早,地位最突出,同时人物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本文简单梳理了古代人物画的变迁轨迹,希望可以为古代人物画带来一个宏观的把握。

关键词:古代人物画;演变;审美;艺术风格

中国的人物画三代以前就有了,“殷王武丁图像以求傅说于版筑之中,可知三代的人物画已略具规模”,自汉代起,中国古代人物画逐渐兴盛。陈师曾把人物画分成三类:伦理人物画、宗教人物画、赏玩人物画,这种分类也见证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变迁。

1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概况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人物画的产生和成熟都早于其他两门画科。最早的人物画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盆》内壁所绘:人面上绘三角形的鼻子,口中还衔着鱼,头发挽成三角形的髻,现在看来其造型虽简单质朴,但是也是先祖们对于当时形象及生活的记录。

现在已知最早的人物画作品则是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与《人物御龙图》,两幅作品均是以墨线勾勒,然后平涂设色,由此可以说这是早期工笔线描画的雏形。

秦汉时期,出土了大量的帛画、壁画、画像砖石,都表现出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而且主要以人物画为主。比较有据可循的像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以夸耀墓主生前生活为主题的帛画,基本以写实为主,表现上也承袭战国的绘画传统,以“墨线”为骨,有平涂,有渲染,反映出汉代的绘画水平。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人物画重要的发展时期,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要表现内容。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第一批杰出的人物画家,顾恺之、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杨子华、曹仲达等,人物画的种类也较前代丰富:历史人物画、肖像画、风俗人物画、宗教画等,人物画中的审美功能在这一时期逐渐显现出来。

直至隋唐,人物画迎来了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这一时期,人物画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物画史上的成熟时期。隋唐的人物画在传统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随着其他画科的发展,人物画里还添了山水、草木、楼台、亭阁做配景,盛唐时期人物画尤为兴盛。道释画、肖像画、仕女画风靡一时,其他画历史故事、社会生活的作品也大量产生。人物画大师迭出,名作频现,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等如璀璨的明星照亮人物画的星空。尤以吴道子的成就最为突出,吴道子变更了高古游丝描的笔法,创造了兰叶描,于是他的“线”后世称为“吴带当风”;他还改变了着色方法,改浓重的颜色为淡色,叫作“吴装”。同时,各种壁画、石窟造像、泥塑等也多以人物为创作主题,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更加倾向于审美功能的呈现。

五代两宋是人物画的深入发展时期,周文矩、顾闳中、贯休、石恪、李公麟、梁楷等人物画家使得人物画坛异彩纷呈。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开始注重主人公个性的表达,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特别是对主人公“醉情声色”的刻画十分到位。从表现技法上说,造型、用笔、设色也都十分精妙。梁楷的《太白行吟图》又是另一种表现,这是运用粗阔的笔势与有浓淡的水墨所做的写意画,表现了诗仙李白浪漫不羁的气度,这又是一种大胆的变革,梁楷也成为后世写意人物画的鼻祖。

元代因政治的转变和文人画的兴盛而导致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博兴,人物画不再作为主流画科叱咤画坛,同时人物画的“传神论”这一审美准则逐渐被“写意论”所取代,人物画也彻底转向愉悦心灵的审美功能,人物画成了画家表达主观情感的媒介,已重在表现笔墨的趣味。

2 中国古代人物画变迁

2.1 绘画功能的变迁——从宣传教化到审美怡情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总结绘画的作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早期就有文献记载,孔子见到尧舜桀纣的画像,会表现出喜或恶的表情;汉代皇帝就喜欢把功臣绘于宫殿中,以教化民众;著名的《女史箴图》也是以妇德进行劝奉,绘画理论上有曹植的“鉴戒说”等;而到唐代,从《步辇图》到《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可以看到人物画除了表现现实生活,教化民众,更多出了几分审美功能;进入宋元,从《泼墨仙人图》到《李仙像》,都对人物的形象进行了个性描绘,绘画的审美功能日渐突出;明清更是如此,《秋风执扇图》《和合二仙图》分别表现了不同的审美风格,也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从此人物画的审美功能就大大显现出来。

2.2 绘画题材的变迁——从王侯将相到文人市井

在封建社会早期,绘画的题材多为王侯将相。文献载,汉宣帝就曾画霍光、张世安、刘德、苏武等十一功臣于麒麟阁;现在有据可循的作品,唐代的《历代帝王图》《虢国夫人游春图》,这些都是描绘王宫贵族的,包括五代《重屏会棋图》,也是对上层统治者生活的描绘;进入宋元,人物画《西园雅集图》《十八学士图》《货郎图》可以看到文人及普通市民的身影了,明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更加繁荣,表现普通市民的作品也不断增多,《王蜀宫妓图》《童子礼佛图》《乔元之三好图》都是描绘普通大众的人物作品,从作品的数量上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人物画普通民众的作品明显占主流。

2.3 绘画审美追求的变迁——从厚涂重彩到略施淡彩

绘画审美追求上的变迁,历经整个中国古代绘画,从现存的中国古代人物画作品来看,魏晋时期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到《北齐校书图》,再到唐代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图》《捣练图》《挥扇仕女图》,都是精彩的工笔重彩人物画作品,人物描绘精致写实,色彩鲜艳明丽;直到五代的《宫中图》开始出现工笔淡彩人物作品,中国古代人物画开始慢慢有了不同的面貌;北宋的《朝元仙仗图》就已经出现了白描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文人画的逐渐兴盛,人物画的色彩也变得越来越简淡,元代《消夏图》《人马图卷》,明清时期的《夔龙补衮图》《乾隆是一是二图》,色彩也越来越趋于简淡清雅,画家们也以文人画的审美来对待人物画。

2.4 绘画艺术风格的变迁——从工笔写实到水墨写意

中国写实绘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它的写实并不像西方写实绘画那样严谨,在再现对象的表达上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早期的古代人物画还是以工笔写实为主,顾恺之的“传神论”也一直成为古代人物画的品评准则之一,从绘画作品中来研究,《步辇图》设色浓丽,人物五官刻画逼真,典型的工笔写实绘画《韩熙载夜宴图》亦是典型代表;直到《二祖调心图》的出现,打破了工笔写实的艺术表现方式,石恪以极简约的水墨形式进行描绘,开水墨写意之先河。南宋《泼墨仙人图》《老子图》《布袋和尚图》用笔简练概括,墨色浓淡相宜,别有一番趣味。元代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以“传神写照”为美学追求的作品越来越少,转而“逸品”的地位提高,水墨写意的作品开始层出不穷,《雪夜访戴图》《騎驴图》《捧花老人图》都是水墨写意画的代表作。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到明清时期水墨写意画的比重越来越高。

3 结语

中国古代人物画经历了漫长的变迁过程,呈现给了我们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我们在了解古代人物画发展历程的同时,还应立足当代,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能够有所借鉴,以期为人物画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中华书局,2014.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0.

[4]刘文西,陈斌.中国历代人物画谱[M].三泰出版社,2014.

作者:陈姮

第2篇: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影响

【摘要】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有着深远的影响,成教化、助人伦、忠义、仁孝、等都成为当时评判道德的标准,这样的伦理制度在人物画中也得以体现,人们在评论中国绘画、描绘作品时,都离不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起到了引导作用的同时也在思想层面影响着人们对审美的认识,不论从中国绘画的造型、意象、审美层次中都论证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制约和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成教化;助人伦;伦理道德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物绘画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绘画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成教化、助人伦。孔子对于周礼,知之深而爱之切,见当时周礼之崩坏,即不禁太息痛恨。故见季氏八佾舞于庭,谓为“不可忍”。由此可见“礼”在我国古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也是一种道德伦理,成为一种制约和评判人们行为的一种工具。正如君臣,臣子必须要对君王效忠,这在儒家思想中是忠义的表现,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这样的伦理道德。儒家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为大一统服务的礼教美术,这一思想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中体现的较为突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绘画内容都体现出对圣王、明君、哲人、名臣、义士、烈女、孝子等人物故事的赞颂和对暴君的揭露,起到以古鉴今、扬美惩恶的作用,从而树立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社会评判标准。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儒家思想对人物绘画的影响,这些绘画形象起到了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例如画像石《荆轲刺秦王》这组画像石出自山东武氏祠石刻,它的创建年代在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前后,图中内容来自祠中第四石,高97厘米,宽70厘米。石刻中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而荆轲刺秦王则为主要部分,画面表现的正是荆轲刺杀秦王的惊险时刻,画面很好的把握了荆轲将匕首投出,而匕首刺中柱身的那一瞬间。

武氏祠石刻以其独特的创作角度向人们诠释了一种独特的构图方式,画像石以上下構图的方式为主,画中的人物及场景虽然复杂但是具有极强的装饰性效果,刻造者抓住了故事发展的高潮整幅作品显示出了强烈的动势。雕刻者正是抓住了瞬间永恒性这一审美特征,给观赏者一种瞬间动势的感觉。武氏祠画像石的雕刻方法以凸面线刻为主,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正如司马迁所写《刺客列传》,使人强烈的感受到汉人之所以赞美荆轲,是对“不欺其志,名垂后世”的行径和其言必信,其心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这种品格的理解和赞颂正是儒家思想中“忠义”的体现。

《列女传图》是根据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而进行绘画创作的,是以赞扬妇女的明智和美德,现有画幅二十八段,这幅作品与《女史箴图》都是由顾恺之所画,在这幅作品中作者运用了较粗的“铁线描”,线条刚劲有力,对人物面部及衣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增强了作品的审美特征,使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人物的服饰轻柔妙曼,以衣带轻。不仅将儒家的思想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还起到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的作用,在艺术的基础上更是体现出儒家思想对当时艺术的渗透,在当时不仅起到教化作用同时也发展了艺术的题材,《女史箴图》原作已佚现存的是唐代的摹本,原本有十二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九段,此图为“冯媛挡熊”故事描述的是汉建昭中,元帝带左右随从在后宫观看斗兽,有熊跑出圈,当熊要爬至殿上时,冯倢伃直前当熊而立,保护元帝免遭伤害。绘画中体现出作者高超的绘画能力“以形写神”画人物主张传神,对人物表情的刻画入木三分,人物画线条为高古游丝描,线条流畅,自然而流畅。《女史箴图》有告诫、劝诫的意思,这些作品是将儒家思想将文本转化为绘画的形式,都是儒家思想成教化,助人伦的体现,意在规范约束人们的道德准则。

《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的通俗读物,书中记载了历代二十四个孝子的不同故事,成为儒家成教化,助人伦的典范之作。故事中都是贯彻儒家的孝道为主,故事有鹿乳奉亲、百里负米、亲尝汤药等。其中鹿乳奉亲故事中周郯子为双亲治疗眼疾以鹿皮为衣,为双亲求鹿乳,差点被狩猎者当做麋鹿射杀的故事。而二十四孝图的配图由陈少梅先生在其四十一岁时所画,以题材的独特性,绘画作品设色清雅,工笔细致。人物画与山水画相结合,根据绘画情感的要求进行创作。绘画作品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陈少梅先生更是集大成者于一身,从他所作的《二十四孝图》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绘画功底的深厚绘画功底以及对名家绘画风格的继承与创新。作品中流畅的线条为画面增添了色彩,构图疏密,错落有致。像这样以儒家思想为绘画题材的艺术创作不胜枚举。

儒家思想对我国传统的肖像绘画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历代帝王图》我们所见的是经后人描摹而成的,真迹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图中共描绘了十三位君王。我们可以从绘画中的人物得知儒家思想对它的影响,作者在刻画人物时,随着身份地位的象征,人物的大小也不同,君王的比例明显大于他人而随从则缩小刻画,用以反衬帝王,画严格遵守着等级关系,画中的主要人物一般都位于画面的重要位置,这是一种封建伦理观念,绘画者严格遵守这样的尊卑原则,没有交点透视的关系,是中国人物画具有一定的表象性。这种对于封建等级的体现在当时的人物绘画中都有所体现,《步辇图》同样也属于同一题材,此图为唐代阎立本所画,作品现存于故宫博物馆,作品设色绚丽,线条连绵灵动,构图错落有致,人物刻画精细,是唐代的代表性绘画作品。其刻画内容为吐藩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故事。从画中不难看出,唐太宗身形比例为最大,其次是身边的大臣,再次是吐蕃的使者,最小的是宫女。这样表现的目的在于歌颂唐太宗的丰功伟绩。可见中国古代人物绘画中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儒家思想,虽不受透视、比例的影响,但是受到封建伦理的限制。

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开篇就论道:“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也体现出了绘画中助人伦,成教化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仁”这对画家自身的素质也产生了影响,画家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绘画作品也收到了儒家思想的评判标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画家在作画时都会按照儒家的思想选择绘画的素材。因此中国古代人物画多是表现封建的历史故事,以及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状态的,都是为统治阶级而服务。

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儒家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评论中国绘画、描绘作品时,都离不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起到了引导作用的同时也在思想层面影响着人们对审美的认识,不论从中国绘画的造型、意象、审美层次中都论证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制约和影响。然而虽然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是直观重要的但是它也阻碍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画家的思想深受儒学的影响,很难突破创作题材的瓶颈,绘画人物的比例总是按照人物的尊卑来表现,这是儒家思想的弊端,它扼杀了人们对创新的探索,制约了画家对新题材的探究,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人物画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吸收儒家思想中有利于我们绘画创作发展的思想,也要打破其中的三纲五常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我们在这里客观的评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人物绘画的影响就要同时看到它的利弊,这样才能让我们中华文化博采众长,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9: 53.

[2] 冉茂列. 谈中国人物画里的儒道释思想[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4).

[3] 李 松. 汉代人物雕刻艺术[M].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1: 129-154.

【作者简介】

张艳天(199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张艳天

第3篇:历史人物评价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摘要:历史人物评价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坚持严格的历史性、科学的阶级性和客观的全面性,要处理好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学术争鸣与课堂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可采取专题讲座式、参与互动式、比较研究式等教学方法。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纲要》课程;教学

历史人物是指对历史发展影响较大的个人,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个人的印记和痕迹的人物。这些印记和痕迹主要表现为促进或阻碍历史的发展。历史人物教学是《纲要》课程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历史人物评价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人物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是历史上最活跃的因素。“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1]。以人为镜、以史为鉴,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例如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时,如果仅仅按照时间节点组织教学,整个过程显得平铺直叙而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共鸣。若以人物为核心组织课堂教学,将洪秀全的迷信昏庸、杨秀清的飞扬跋扈、韦昌辉的阴险狡诈、石达开的负气出走等人物细节刻画出来,并对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既能加深学生印象,拓宽学生知识面,又能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2.历史人物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历史人物按照其性质和历史作用划分,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有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也有阻碍历史前进的,有千古传颂的民族英雄,也有遭人唾骂的汉奸败类。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中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慈禧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等。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分辨美丑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历史人物评价有助于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人是历史活动的核心。但《纲要》教材在编写方式上,主要以叙事为中心,历史人物只是作为历史事件的点缀。但《纲要》课程前后涉及的历史人物达280左右,每个人物都有丰富的事迹和经历,非常有利于教师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和现场发挥。如果恰当运用历史人物评价教学方法,按照时间和教学进程,进行分类或专题评述,既能突破教学上的难点,又能拓展《纲要》课程的知识容量,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1.严格的历史性。“时势造英雄”。历史人物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必然带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列宁曾经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2]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客观环境,必须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特征。既不以个人的好恶评价历史人物,也不以今天的标准去评价过去的历史人物,而用彼时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历史人物评价的客观性。

2.科学的阶级性。历史人物一般都是生活在阶级社会之中的。历史人物总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他们的立场、观点、言论和行为总是表现着一定的阶级利益。因此,对历史人物必须进行科学的阶级性分析。例如在评价李鸿章、曾国藩及其倡导的洋务运动时,要用阶级分析法,看他们发起的洋务运动主要是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在运用这一原则时,还要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绝不能简单化的一刀切,更不能搞形而上学的血统论和唯成分论。

3.客观的全面性。“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3]。近代中国由于外来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变革的加快,历史人物往往在各个时期表现出很大差异,有先进步而后落后的,如康有为从领导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堕落为顽固保守的保皇党人;有先落后而后进步的,如杨度早年曾积极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来却成为信仰共产主义的革命志士。要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根据人物活动的不同性质,结合其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分阶段、分方面去评论其功过是非。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评价历史人物应把握的几种关系

1.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有着客观规律性。但历史活动并不是客观规律的抽象发展,而是历史人物在历史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并不否认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4]”即人们常说的“时势造就英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决定着超时代的历史人物是不存在的。“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5]。

2.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关系。历史人物总是带着一定的动机参与历史活动,因此,评价历史人物时必然涉及到人物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问题。“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想进这间屋子,结果却跑进了那间屋子”[6]。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往往不能一致,好心办成坏事、坏心促成好结果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充分考虑历史人物在历史活动中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两个方面,尤其更要注重客观效果,因为客观效果是对历史进程的实实在在影响。

3.学术争鸣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反面人物的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他们在特定事件或历史活动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甚至有些学者对他们的总体评价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就学术探讨和学术争鸣而言,这些本无可厚非,也是学术发展所使然,但《纲要》课程作为承担思想教育功能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把握学术争鸣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既要关注学术前沿和学术争鸣现象,又要注重价值判断和政治导向,正确引导学生,避免出现学生思想混乱的现象。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评价历史人物的具体方法

1.专题讲座式教学法。中国近现代史内容丰富,资料繁杂,对所有历史人物不可能一一评价和介绍。采用专题式讲座教学法可以更加全面而有效地评价一些重要历史人物。以李鸿章为例,他一生经历了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在晚清时期一直掌管清政府的军事、外交和经济大权,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这样一个重要人物,若只在各章节中涉及之处做简单而分散的介绍,显然无法让学生从整体上对人物进行深入透彻的把握,而采取人物专题方式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2.参与互动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激发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热情,可以采取讨论式或辩论式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化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将要讨论的人物专题提前做好布置,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原则和方法讲清楚,让学生课前精心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通过讨论或分组辩论的方式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讨论或辩论,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比较研究式教学法。《纲要》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人物的分析和比较达到深化历史认识的目的。如在讲授《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章时,可以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和主张措施等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成为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历史必然性。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

[2]列宁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

[3]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6]列宁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3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地方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资助项目(B-7063-12-001076)。

作者简介:何孔蛟(1977-),男,安徽池州人,安庆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作者:何孔蛟

第4篇:描写中国古代人物的对联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青照古今”

“诗里有画,画里有诗”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这四句对联分别说的是谁?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上联是指苏家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

下联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

歌颂古代名人对联

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

歌颂晏殊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另作:人间疾苦)

歌颂杜甫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歌颂蒲松龄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歌颂诸葛亮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 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歌颂岳飞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

歌颂苏洵 苏轼 苏辙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歌颂司马迁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歌颂孔子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歌颂屈原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歌颂诸葛亮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七出,威德咸孚足千秋。

歌颂诸葛亮

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歌颂韩愈

韩潮学派百三汇,公起文章八代衰。

歌颂韩愈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歌颂范仲淹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歌颂文天祥

宰相状元余事之,文章义节两兼之。

歌颂文天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歌颂辛弃疾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歌颂项羽、勾践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歌颂司马迁

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篙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歌颂陶渊明

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歌颂汤显祖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歌颂李清照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歌颂 李白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歌颂李白

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歌颂杜甫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歌颂杜甫

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歌颂白居易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歌颂白居易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歌颂韩信。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歌颂王昭君

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歌颂诸葛亮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歌颂陆游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歌颂岳飞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歌颂鲁迅

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五代吴越〕契盈题杭州碧波亭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五代后蜀〕孟昶

木稼曾闻达官怕,山颓今见哲人萎。

〔宋〕王安石挽韩琦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宋〕楼钥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宋〕吴叔经贺友寿

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宋〕李清照

佩苇遵考训 晦水谨师传

〔宋〕朱嘉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宋〕朱熹赠友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元〕赵孟頫题扬州迎月楼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元〕杨瑀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元双

〔明〕朱元璋赠徐达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 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明〕高刚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明〕王守仁题于谦庙

未必串关别名教 须知书户孕江山

〔明〕徐渭题青藤书室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明〕左光斗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心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明〕杨慎题昆明华庭寺

是何意态雄且杰 不露文章世已惊

〔明〕杨继盛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明〕王百谷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明〕祝枝山

天为补贫偏与健 人因见懒识误称高

〔明〕陈继儒

塔顶葫芦,尖捏拳头捶白日 城头箭垛,倒生牙齿咬青天

〔明〕冯梦龙

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

〔明〕王时敏

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 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

〔明〕普荷禅师题昆明筇竹寺

鱼有化机参活泼 人无俗虑悟清凉

〔明〕董其昌题杭州灵隐寺小方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少作书生,未见长堂入室 老为庙祝,粗知扫地焚香

〔明〕李贽

斗酒纵观廿四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

〔明〕史可法

涧雪压多松偃蹇 岩泉滴久石玲珑

〔明〕史可法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明〕黄石斋回绝洪承畴劝降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明〕王夫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何处更着点尘 茶烟乍起,鹤梦未醒,此中得少佳趣

〔清〕朱彝尊题桂园

老拳搏古道 儿口嚼新书

〔清〕金圣叹

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 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悲 〔清〕蒋士铨题史可法祠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王梦楼赠蒋士铨

清潭三尺竹如意 宴坐一枝松养如

〔清〕梁书同

天气乍晴花满树 人家久住燕双飞

〔清〕梁书同

耽文艺如嗜欲 经古人为明曹

〔清〕石涛

菊花潭里人同寿 扬子江头海不波

〔清〕阮元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清〕阮元题浙江贡院

精神到处文章在 学问深时意气平

〔清〕石韫玉

种树乐培佳子弟 拥书权拜小诸侯

〔清〕沈德潜

澄江静如练 长啸气若兰

〔清〕李世卓

人世难逢开口笑 老夫聊发少年狂

〔清〕王文治题戏台

古迹虽陈犹在目 春风相遇不知年 〔清〕王文治

慷慨谈世事 卓荦观群书

〔清〕齐彦槐

月白风清其有意 斗量车载已无名

〔清〕许宗彦自挽

东壁图书西园翰墨 南华秋水北苑春山

〔清〕刘熙载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 纳无所穷如海百川

〔清〕冯煦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清〕刘金门题济南大明湖

九顶云霞披雾出 三峨风雨过江来

〔清〕袁之秘题乐山凌云寺

舣舟碧山麓,月出山之颠 夕曛犹在照,凉辉忽满前

〔清〕金武祥

金石长不朽 丹青本无双

〔清〕李瑞清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友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清〕顾复初题杜甫草堂

红友忧分贤圣品 绿卿看长子孙枝

〔清〕邓石如

旧书细谈犹多味 佳客能来不费招 〔清〕黄钺

游者当知山所向 静时犹有水能听

〔清〕何绍基题鼓山星聚堂

西山载酒云生屐 南浦寻梅雪满舟

〔清〕何绍基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清〕何绍基题成都望江楼

拣茶为款同心友 筑室因藏善本书

〔清〕张廷济

碧露新滋三秀草 紫云长护九如松

〔清〕张廷济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高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称悲

〔清〕纪昀挽朱笥河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清〕康熙挽郑成功 奇松诡石天然净 涧草山花自在芳

〔清〕乾隆

遗失慕庄周,睡去能为蝴蝶梦 学诗类高适,老来始作凤凰鸣

〔清〕吴步韩自寿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 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 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清〕郑燮六十自寿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清〕郑燮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

从来名士能评水 自丁高僧近斗茶

〔清〕郑燮题茶馆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意标新二月花

〔清〕郑燮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 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手登临。趁蟹屿螺洲,梳 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 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壈想汉习楼船,唐 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 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 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清〕孙髯题昆明滇池大观楼

几层楼独撑东西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 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 了春闺宝镜。楷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 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冈上龙,殒坡前凤,卧 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 些闲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 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梯頫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清〕钟云舫题成都望江楼公园崇丽阁

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 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

〔清〕洪秀全

翼德威明,鄙阿瞒如小儿,能视豫州同骨肉 王陵忠义,弃项羽如敝屣,独知刘季是英雄

〔清〕石达开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愿豪杰,还我河山 〔清〕石达开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清〕石达开题理发店

暂借荆山栖彩凤 聊将紫水活蛟龙

〔清〕冯云山

南浦绿波,西山气爽 春风落日,秋水长天

〔清〕李棠阶题昆明西山

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造亿万年太平天国于弓刀锋镝之间,斯诚健者 东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无罪良民于水火倒悬之会,是曰良人

〔清〕李秀成

青山之高,绿水之深,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地不跌,无妨人自纵心游

〔清〕钱泮题昆明华亭寺

愿闻己过 求通民情

〔清〕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题书室

朗月照人如鉴临水 时雨润物自叶流根

〔清〕林则徐

长空有月明两岸 秋水不波行一舟

〔清〕林则徐题福州西湖宛在堂

六载回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见面如生

〔清〕林则徐挽关天培

我已家风负梅鹤 天教处士领湖山 〔清〕林则徐题杭州西湖巢居阁

师友肯临容膝地 儿孙莫负等闲书

〔清〕林则徐

为政若作真书,锦密无间 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

〔清〕程恩泽赠林则徐

万山不隔中秋月 千年复见黄河清

〔清〕左宗棠题兰州望河楼

千载此楼,芳草晴川,曾见仙人骑鹤去 卅年作客,黄沙远塞,又吟乡思落梅中

〔清〕左宗棠题汉口湖南会馆

秋风古道题诗瘦 落日平原纵马豪

〔清〕刘可毅赠某君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清〕梁章钜题苏州沧浪亭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清〕梁章钜赠余小霞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赵藩题成都武侯祠

隔秋水一湖,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 共明月千里,记夜醉长沙,晓浮湘水,相逢好话家山

〔清〕陶澍题汉口长沙会馆

时御天风跨鸾凤 或入碧海掣鲸鱼

〔清〕康有为

灵石一千尺 天花百亿年 〔清〕康有为处题书室

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 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廓犹是,人民已非

〔清〕康有为题开封登龙亭

一鹗忽翔万云怒 群虬相奋孤剑鸣

〔清〕谭嗣同赠黎贵逊

此是盛游,同气仰为贤知列 异时文集,相期长在天地间

〔清〕谭嗣同赠吴筱山

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头交,同赴泉台,漫引 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

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 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

〔清〕唐才常挽谭嗣同

双桥两虹影 万古一牛心

〔清〕刘光第题峨眉清音阁

骐骥思千里 鹪鹩老一枝

〔清〕翁同龢

地亦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清〕沈葆桢题杜甫草堂

壮志难磨,尚欲乘长风破万里浪 闲情自遣,不妨处南海弄明月珠

〔清〕黄遵宪题画艇

第啸一声山鸣谷应 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清〕范池世题支云塔山门

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 至此地宜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来玉笛到三更

〔清〕俞樾题杭州三潭印月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斯楼传矣 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清〕俞樾自题俞楼

刊石惟余西汉文字 行歌好约高旭酒徒

吴昌硕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孙中山挽秋瑾

从生平等 一切有情

孙中山题鼎湖山

安危他日终须仗 甘苦来时要共尝

孙中山赠黄兴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去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黄兴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秋水为神玉为骨 词源如海笔如椽

黄兴赠汤增璧

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

宋教仁赠冯心侠

乱世才难用 先生老未归

章炳麟挽刘人熙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 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 寿祝疆无

章炳麟为慈禧太后戏作一寿联 此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蔡锷赠小凤仙 国民赖松有人格, 英雄无命亦天心。

梁启超挽蔡锷

愿闻第一义 为洗千劫非

严复题讲经堂

两三竿竹皆秋色 千万叠山有雨容

林纾

荷风送香气 松月生夜凉

于右任书

种树如培佳子弟 卜居恰对好湖山

马君武

但哦松树当今事 愿与梅花结后缘

杨度

(二)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毛泽东题延安新市场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毛泽东挽续范亭

深山隐高士 盛世期新民

刘少奇赠名医盛多贤

先抓吃穿用 实现家轻重

周恩来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朱德题杜甫草堂 旋乾转坤移山倒海 济人利物震古铄今

董必武题厦门集美鳌园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董必武题南湖

和平大业犹赊,贤芝正赖,何竟中道损弃,碧血长天永留恨 民主曙光初吐,瞻望方殷,难堪噩耗惊传,苍山在地尽含悲

宋庆龄挽四·八烈士

漫空竹翠扶山住 数点梅花补屋疏

沈钧儒题杭州西湖补梅庵

广学甄微敬咏其德 揽英接秀隆构厥基

李济深题集美鳌园

广东是现代史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天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 至太平崛起,类皆孵育萌兴无斯;先生挺生其间,砥立于革命中流,启后承 先,涤新陶旧,揭民族大义,矻然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心,拆以青 天白日,红血红旌,唤起算帐独立之精神,诚为人间留正气

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 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而来;吾党适丁其会,丧换我建国山斗,云凄海 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 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厥成大业慰英灵

李大钊挽孙中山

铁肓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陈毅灵杜甫诗句题于成都杜甫草堂

五十载崎岖世路,献身革命,尽瘁斯民,海内瀛寰,同饮气节;两次长 征凡七载;流亡异域,若经十度春秋,反动阴谋空画饼,纵几处羁囚,壮怀 尤烈;方期延东堤边,宏抒国事,天丧巨才无可赎,旷古艰难遗后死

二十年忧患旧交,同学苏京,并肩北伐,南昌广州,共举义旗;一朝分 手隔重洋,抗日军兴,血战大江南北,茂林惨变痕陷身;喜今番出狱,久别 再逢,孰意黑茶山上,飞殒长星;我哭故人成长诀,普天涕泪失英雄

聂荣臻挽叶挺

寿比肖伯纳 功追高尔基

叶挺贺郭沫若五十大寿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方志敏

痛吾父幼小困空厄,尝备炎凉,劬芝七十又六龄,到老来只剩一身孤苦, 易箦呼儿难眠目

感不孝早岁事戎机,历尽艰危,转战二万五千里,看今日挥戈大江面北, 誓歼倭寇奠先灵

罗炳辉挽父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赠王汉权

松间明大长如此 耳外浮云何足论

吉鸿昌书于一九三一年

政府卫队,保卫政府,乃是义务 人民护兵,爱护人民,愿为本份

彭雪枫书于一九四四年

十载英名宜自慰 一腔热血岂徒流

俞作豫自挽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鴂之先鸣

鲁迅录《离骚》悬于书室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录何瓦琴句赠瞿秋白

民族主义历元清鼎革,始达完全,如神有知,稍解生前遗恨 圣湖风景得祠墓点缀,差不寂寞,兹地之胜,允宜庙貌重新 蔡元培题杭州西湖岳王祠

海内共知徐孺子 前身应是九方皋

章士钊赠徐悲鸿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一代英雄

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 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郭沫若题厦门郑成功纪念馆

绝交流俗因耽懒 出卖文章为买书

郁达夫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寻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郁达夫挽徐志摩

以教人者教己 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

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叶圣陶为某抗属写的春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范文澜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朱自清

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徐悲鸿

古洞常临光照耀 苍岩时有凤来仪 徐悲鸿题四川灌县天师洞

书中岂有黄金屋 海上长存天一楼

胡乔木题天一阁藏书楼

尊前订就千秋业 堂下罗生十种花

叶恭绰

新闻巨子国际专家落落长才惊海宇 缥绁蒙冤囹圄损命重重惨痛绝人寰

陆定一挽杨潮

乌云迷漫惊奇案,唯罪唯功,青史无情得公论 采翰尽奔警世情,任劳任怨,黄泉闻报慰英魂

肖克、蹇先佛挽邓拓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赵朴初题岳飞墓

慨曩日烽火弥天,毓物培材,在危难中坚持下去 喜今兹楼台如画,移花补竹,从废墟里创建起来

虞愚题厦门集美鳌园

万里春风抒壮志 百年美梦入长征

姚雪恨

话尽燕山,沉诗冤海 胸怀日月,遗惠生民

吴作人挽邓拓

世界大同兼施博爱 人间郅治选贤举能

林散之

警座文章传四海 新民德业播千秋

俞平伯挽茅盾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 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挥戈抗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 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张伯驹挽陈毅

第5篇:中国古代著名人物及作品

中国古代著名人物及作品中国古代高考语文资讯 · 2016-02-26 18:29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9.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之首。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0.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

1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是“初唐四杰”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12.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13.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唐朝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4.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主要诗作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行路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结为《李太白集》。其诗属浪漫豪放派,是古典浪漫主义艺术的高峰。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江南逢李龟年》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其诗为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16.岑参:唐朝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17.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郡望昌黎,又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要作品为《马说》《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结为《昌黎先生集》。 18.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秋词》《竹枝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19.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有《钱塘湖春行》《观刈麦》《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自编为《白氏长庆集》。他是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通俗诗派的代表,相传其诗老妪可懂。20.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捕蛇者说》《三戒》(包括《黔之驴》)、“永州八记”(包括《小石潭记》)等散文,《渔翁》《江雪》等诗。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21.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赤壁》《阿房宫赋》等。尤擅七律七绝。22.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夜雨寄北》《乐游原》《锦瑟》《无题》等。《无题》组诗开创了朦胧诗的先河,其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23.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有《虞美人》《相见欢》等。24.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等。兼工诗词散文,属豪放派。25.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等,结为《欧阳文忠集》《六一诗话》(我国第一部诗话)。26.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元日》《泊船瓜州》《登飞来峰》《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27.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和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赤壁赋》《石钟山记》等。其诗文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其书法自创“苏体”。28.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主要作品有《如梦令》《武陵春》《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她是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29.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词人。主要作品有《书愤》《示儿》《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卜算子·咏梅》等,结为《剑南诗稿》。他是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万余首)。30.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苏辛”。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西江月》《破阵子》《清平乐·村居》等。其词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31.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主要作品有《正气歌》《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等。32.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杂剧(戏曲)作家,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所作杂剧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有《关汉卿戏曲集》。《窦娥冤》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

33.马致远: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者之一。 34.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为《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智取生辰纲》即选于此。

35.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杨修之死》即出于此。36.吴承恩:明代小说家。主要作品为《西游记》,是著名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是古典文学中最辉煌的神话作品。

37.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主要作品《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以谈鬼说狐的方式反映现实。《山市》《狼》即出于此。38.吴敬梓:清代小说家。主要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范进中举》即选于此。39.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血泪智慧结晶,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40.龚自珍:字尔玉,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其诗集《已亥杂诗》共有诗作315首。

第6篇:中国近现代史人物(精)

胡适

1/胡适简介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m én,学名洪骍(xīn g,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1917年毕业回国。

2..毕生倡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3.教学指导思想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在主持台“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时骤然离世。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有这样一位母亲,23岁就守了寡。她没有读过书,却千方百计地送儿子读书。儿子留学美国,她独立撑持门户,一切亲戚庆吊往来,人情南北,负担委实不轻,乃至靠抵

当首饰过年。恰巧这时,族中有个人因家庭败落,愿将《图书集成》一部大书减价出售。母亲知道儿子想得到这部书,便借钱买下了。

●这位宁肯自己遭受困窘,却处处为儿子设想的母亲是谁呢?她就是现代诗人、著名学者

胡适的母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胡适和新文化运动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白话文主义

●他主张使用『白话』作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 感情世界

无后主义胡适版三从四德

在胡适身边众多的女性之中,江冬秀是唯一一个伴随着胡适到台湾在到美国乃至走完人生路的女人。

徐志摩

一、家世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小字又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姑表弟:金庸(查良镛金庸表哥:穆旦(查良铮表叔:沈钧儒表外甥女:琼瑶(陈喆

二、求学

四岁就入家塾开蒙。1910年,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与郁达夫同班。在校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1916年秋,离沪北上,到天津北洋大学的预科攻读法

科。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1918年赴美留学。他起了个英文名字叫汉密尔顿·徐。他先进入卡拉克大学历史系,一年后拿下学士学位,继而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迫切地阅读研究,汲取一切西方的新知识,几乎西方的每一种思想,学说和主义,他都会涉猎。而真正吸引他的是英国的哲学家罗素。1920年9月,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

三、爱情原配:张幼仪精神伴侣:林徽因爱妻:陆小曼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徐志摩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但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

陆小曼名眉,别名小眉,原籍江苏武进,1903年9月生于上海,两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因她眉清目秀天生丽质,又与观音菩萨同一天生,所以家里人戏称她为“小观音”。陆小曼的父亲陆定为官多年,后弃政从商办银行。因为有钱,小曼不进学堂,老师全请到家里来,接受的却是当时最好的教育。她诗词、绘画、音乐无一不精,还擅长京剧昆曲。虽未出过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

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国门,十五六岁已精通英语法语,是名噪一时的“绝代佳人”。

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蔡元培

一、蔡元培的生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之父蔡光普以经营钱庄为业,为人温柔敦厚,其母周氏“贤德而能”,坚强刚毅。蔡元培早年丧父(1878年,蔡元培11岁,在母亲周氏和叔叔、舅舅的抚育之下长大成人。

17岁中秀才。18岁在家乡设馆教书。光绪十五年(1889,22岁中举人。1892年补殿试,为进士及弟,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进入朝廷的“储才之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但蔡元培对做官不感兴趣,并在寓所写下“都无做官意,唯有读书声”的人生箴言,借助翰林院所藏图书,大量阅读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大量涉猎西学,成为一位中西兼学的饱学之士。1902年与章太炎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907年赴德留学,先在柏林习德语,后到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自由主义思想对北大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潜心研究日语、西学,竭力寻求救国1898年积极支持康梁的变法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深感清廷已“无可希望”,断然弃官南下,回到绍兴,任中西学堂监督, 从事教育。1927年正式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参加国民党南京政府,先后任大学院院

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

1940年病逝于香港,享年73岁,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先生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他担任北大校长时,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二是他毕生倡导美育。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美育之父。世界观教育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在我国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为蔡元培首创。他非常重视美育,认为美育可以陶养感情,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脱利害;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恶习,从而美化人生。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使人达于最高精神境界。因此,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

●蔡元培在为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大辞书》所撰写的《美育》条目中给美育

下了一个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中国最早使用“美育”术语的是蔡元培。1901年他在《哲学总论》一文中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这是他根据席勒曾经使用过的德文词组Äs t h e t i s c h e E r z i e h u n g翻译过来的。(二以美育代宗经过对宗教和美育的比较,蔡元培得出结论:

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因此,必须以美育代替宗教。

美育的功用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培养某种审美价值取向。第二,发展人的审美创造能力。美育的这两种功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的,不能把其中一种功用绝对化。

蔡元培 (1868~1940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改革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

校。北京大学很快即开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蔡元培还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终使北大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孙中山

孙中山的出生地——广东香山县孙中山简介孙中山,原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等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享年59岁我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1940年,国民政府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

孙文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 ---列宁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演讲,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 ---毛泽东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 ----江泽民

中共四代领导人论孙中山

◆毛泽东——1956年11月12日《纪念孙中山先生》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

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

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邓小平论孙中山

●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

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

◆江泽民论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我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一个时代。他生活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那个时候,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和封建势力的腐朽统治之下,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青年时代起,孙中山就怀着满腔悲愤,以炙热的爱国激情投身革命。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孙中山先生也把中国共产党人看作自己的好朋友。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志,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完成了他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胡锦涛论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孙中山先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以“世界潮

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

●孙中山先生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充满着曲折和艰辛, 经历过许多风险和挫折。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

者。孙中山先生也始终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自己的亲密朋友。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勤奋好学1879年,孙中山十四岁时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三年后肄业,英文成绩为全班之冠。夏威夷王亲自颁奖。

成年时代 建立兴中会

兴中会:1894.11.24.檀香山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性质: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

孙中山与宋庆龄与宋庆龄结1894年,孙中山第一次在宋家见到了宋庆龄。当时,她仅仅是个一岁多婴儿。以后,孙中山常在宋家寄居,受到宋家的尊敬和热情接待。孩子们把这位“温文尔雅”的叔叔视若“教父”一般。孙中山的救国理想和革命的献身精神,在宋庆龄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13年,在父亲和姐姐的陪同下到孙中山的寓所拜访,激动地向孙中山致意。1914年9月,宋霭龄回上海结婚离开了工

作岗位,经孙中山同意,宋庆龄正式接替姐姐,担任了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庆龄的人生为知识求学美国为爱情私奔日本为革命无畏生死为遗志奔波余生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

孙中山因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9岁。弥留之际,他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毛泽东

41913——19185年师范 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次年春,该校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4年起,毛泽东在此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求学生涯。北大红楼1918年8月——1919年3月第一次来到北京,曾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回湖南(1919年4月小学历史老师支持五四运动919年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五四时期的毛泽东19

19、12——1920、4,二进京驱张运动

“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陈独秀“陈独秀谈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920、7——12回到长沙应聘担任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的主事(校长不久又被聘为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兼一个班的级任(班主任创办文化书社“湖南人现在脑子饥荒实在过于肚子饥荒。”组织俄罗斯研究会湖南自治运动:和平请愿方式

极富人情味缺乏政治宽容

毛泽东缺乏政治宽容的雅量。——胡乔木毛主席自觉或不自觉地记仇。——陈伯达

谁不听他的话,他就想整一下,但是整到什么程度,他还是有考虑的。——邓小平 幻灯片107毛泽东的自我评价在1976年毛泽东逝世前几个月,社会上传出了他的一段话。“我一生办了两件事。”他说的第一件事就是民主革命的胜利,取得了全

国政权。他说:“对这件事,持异议的甚少。只有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要我及早地把那个海岛收回罢了。”然后他讲第二件事:“另一件事,你们也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对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个人评价邓小平评价毛泽东是“三分过,七分功”。

毛泽东的妻子第一任妻子:罗一秀第二任妻子:杨开慧第三任妻子:贺子珍第四任妻子:江青’

罗一秀罗一秀(1889年10月20日~1910年春,又名大秀,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1907年与毛泽东结婚,当年毛泽东才14岁。她在毛泽东家生活了3年,无后。1910年春因为痢疾而病逝,年仅20岁。毛泽东在陕北接受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曾说:“我14岁时,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杨开慧杨开慧(1901年—1930年,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乡。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的之女,1920年冬与毛泽东结婚,系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1930年11月14日被国民党何键杀害。

贺子珍

贺子珍(1909年-1984年,原名“贺桂圆”,江西永新人,毛泽东的第三位妻子。毛泽东1928年与贺子珍在井冈山同居,是时,杨尚在人间。贺子珍为毛泽东共怀有10胎,生了6个孩子,但只存活4个。其中3个孩子因红军转移被留在苏区不知音信。李敏是贺子珍和毛泽东惟一在世的孩子,1984年4月19日逝世。

江青江青(1914年—1991年,毛泽东的第四任妻子。原名李云鹤,又名李进,山东诸城人。1929年春在济南入山东实验剧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个月后失去党的关系。1934年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获释后以“蓝苹”为艺名做过电影演员。1937年秋到延安,后恢复党籍,改名江青。1938年在延安与毛泽东结婚。于1991年5月14日自杀身亡。

曾国藩

一、曾国藩生平简介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籍贯: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出身:地主家庭;自称“家世寒素”,“少年故交多非殷实之家”学历:进士(28岁。遗产: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

从政履历:京官阶段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由翰 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 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 岁任礼部侍郎(官 阶二品)军旅阶段: 1852~1858 年:只以侍郎虚衔领兵;1858 年 6 月,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 年,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 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1861 年 11 月, 加太 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 1864 年,因剿灭太平军受朝廷褒 功, 封为一等毅勇侯, 加太子太傅, 赏双眼 花翎。 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1865 年 5 月,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封疆大臣阶段(官居一品) : 1866 年冬,回两江总督本任。1867 年,调任直隶总 1870 年 9 月,还任两江总督。 1872 年 3 月, 病卒于南京,享年 62 岁。清廷闻报,辍朝三日,下谕追赠太傅,加恩予谥文正。

二、曾国藩治军之道一)建军宗旨:忠君卫道,以儒学治

(二)治军之本:强调仁礼忠信

(二)治军之本:强调仁礼忠信三)战争指导原则 : “致人而不致于人”

三、曾国藩为政之道 近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 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 第三,保官最稳, 历尽宦海风波而荣宠不衰。第四,晚场善收。 曾国藩从政方略

1、面对“变局” ,积极入世。

2、巧借亦官亦绅的双重身份。

3、执理不移, 遇事敢争。

4、刚柔互用,争让适度。 曾国藩幕府,人称“天下第一幕府” :

五、曾国藩用人之道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 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屡屡 上书举荐部下。他举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 40 多人。他们既有 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 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五、曾国藩用人之道“广揽、慎用、勤教、严绳”

1、标准。分析历史人物、

2、性格方面、毛泽东、性格决定命运 3 谁给你收获最大? 1胡适

1、新文化运动方面的

影响

2、不畏权贵的人生2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 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 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 资产阶级作家。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 关联着的.作为新月派的一个主要诗人, 徐志摩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 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 有一定的艺术技 巧。作为那个时代的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 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 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3.毛泽东虽然在晚 年犯了严重的错误, 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 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 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 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6]4. 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 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 6 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 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 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 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完人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 、立德 (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 、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 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 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 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 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 ,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

古完人。”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 稳之楷模“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 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 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 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 不胜。网罗培育和善用人才的第一高手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 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 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 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 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 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 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 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 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 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 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 典范式人物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 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 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 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 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深刻影响数代人的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 泽东) 。 《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 推崇儒家学说, 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 成为继孔子、 孟子、 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 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

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 、咸(丰) 、同(治)三朝的文坛, 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7

第7篇: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论文 ——蒋介石

姓名:XXX 学号:XXX 系别:XXX 专业:XX 班级:XX 摘要: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产生过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其中,毫无疑问蒋介石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依靠北伐起家,入主南京,统治中国22年,此后又败走台湾,统治台湾26年。蒋介石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还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命运。 关键词:蒋介石 生平 性格特点 思想 功过 正文:蒋介石简介

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西安事变后接受抗日主张。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蒋的一生经历了近代中国的许多大事。例如辛亥革命,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1922 年,孙中山被陈炯明围困, 是蒋介石从上海千里迢迢跑到广州的永丰舰上, 和孙中山同命运, 共患难。这以后, 蒋领导过北伐战争, 参加过第一次国共合作, 后来清党剿共,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三年内战, 最后退守台湾。评论蒋介石, 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讲。

1. 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

蒋早年反对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从雅片战争到上世纪20 年代, 当时侵略中国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是英国。蒋的日记里有这样一些话, 说:“汝忘英夷之仇乎”,“英夷不灭非男儿”,“英番不灭, 国家焉能独立”, 这些话, 我想大家不奇怪。下面一句话:“英番不灭, 焉能解放全人类。”这后半句, 大家可能觉得不像蒋介石讲的。“解放全人类”, 这是共产党人的语言! 但是, 这恰恰是蒋介石日记里的话。当时英国侵略中国, 蒋介石对英国帝国主义很仇恨。

抗战期间, 中国和英国、美国、苏联结成了同盟, 大家一定以为蒋介石跟英国人的关系很好, 跟美国人的关系也很好, 但是看蒋的日记, 他内心里对英国、美国, 其实是有许多看法的。比如说, 他骂英国是“老牌帝国主义”。又比如说, 二战末期《雅尔塔协定》规定: 要把原来沙皇俄国在东北所取得的权利完全转移给苏联。罗斯福为了减少美国人的牺牲,让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同意了斯大林的上述要求。蒋在日记里就骂罗斯福“卖华、侮华、畏强欺弱, 以我中国为牺牲品之政策, 实为其一生政治难涤之污点( 见蒋介石1945 年3 月15 日、4月13 日、30 日日记) 。”这些地方, 把罗斯福骂得很厉害。还有, 他败退台湾以后, 仍然坚持一个中国, 坚决反对台独。

所以说, 蒋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是, 只讲他是民族主义者又不够, 前面一定要有两个定语, 一个叫“温和”,一个叫“软弱”。近代中国,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中国人的任务, 就是要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蒋也是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的, 但是他主张要用温和的方法,要慢慢地跟外国谈判, 慢慢等待。对日本侵略, 他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妥协政策。所以,只能说他是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

2. 一个既有大功又有大过的人

蒋介石有两大功, 第一功是他在1926 年到1928 年这段期间, 领导了两次北伐。

第一次是1926 年7 月到1927 年的3 月, 蒋介石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 率领黄埔军校训练出来的国民革命军, 从广州誓师, 8 个月的时间打垮了孙传芳、吴佩孚两个军阀集团,收复了6 个省,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福建。从1928 年的4 月到1928 年的6 月, 他又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打垮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队, 而且在1928 年的12 月, 用和平的方式争取张学良改变旗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辛亥革命以后, 从1912 年到1928年, 这17 年的时间中, 统治中国的是北洋军阀。由于蒋介石领导的两次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长达17 年的统治。这是蒋的第一个大功。

蒋介石的第二个大功就是他和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对日抗战, 而且坚持到底, 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

当然, 有人说蒋介石在抗战的八年里, 也跟日本人谈过。这反映了蒋对于和平解决中日战争有幻想, 这也是说他软弱的一个原因。但是, 蒋在大多数情况下, 反对跟日本人谈判。1939 年, 汪精卫叛变, 从重庆跑到河内,接着跑到上海, 想在南京组织傀儡政权。日本人把汪精卫看成是奇货, 就想用这个跟蒋介石谈条件。当时日本有个特务叫和知鹰二, 是个中国通, 他托人给孔祥熙带信, 说汪精卫马上就要在南京成立政权, 成立国民政府了, 只要你跟我们日本人谈和平, 那我就保证汪的国民政府成立不了, 必要的时候, 还可以把汪精卫除掉,这个条件相当具有诱惑力。国民政府里有人同意了, 这个人就是孔祥熙。孔祥熙很高兴, 给蒋介石写了封信,说咱们要抓紧这个机会, 这是老天爷给咱的好机会,赶快派人去香港跟日本人谈判!蒋介石看到孔祥熙的这封信以后, 批了几行字, 说以后如果再有人利用“汪逆伪组织”来劝我跟日本人谈判,以汉奸论罪。下面还有更厉害的三个字: 杀无赦。

蒋的这个批语, 甩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厉的狠话,非常坚决。这封信虽然是写给孔祥熙的,但是实际上表达了蒋对当时国民党、国民政府主和派严厉的批判态度。

抗战之所以能胜利,蒋介石之所以能将抗战坚持到底,应该承认,和蒋的抗战意志比较坚决有关,也和他在抗战期间执行了比较正确的内外政策有关。对内, 和共产党合作抗日; 对外,和美、英、苏结成国际反法西斯战线。

毛泽东在1938 年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有个讲话,给国民党、给蒋介石一个很高的评价。毛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他说,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说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 第二个就是蒋介石。不过,后来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事件后,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就变了。

蒋介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两大功。但是他也有两大过。大过之一,是1927 年到1937 年的清党和剿共。根据统计,仅仅从1927 年3 月到1928 年的上半年, 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的有31万人, 其中共产党员两万六千人。由于蒋介石这个严重的过错,使得本来朝气蓬勃的国民党成了保守党, 成了腐朽党, 成了组织上非常涣散的一个党。也就是说,蒋介石清党剿共,打击了共产党,但是也把国民党毁了。

蒋介石的大过之二,是1946 年到1949 年三年反共内战。抗战胜利以后, 全国人民都渴望和平。胜利了, 蒋介石的威信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 叫“如日中天”。当时北京天安门就挂过蒋介石的像。但是, 蒋介石估计错误。他想, 我连日本人都打胜了, 那共产党我怎么会打不胜? 所以蒋介石就撕毁了已经达成的政协决议, 发动了违背人心、违背历史潮流的内战。

3. 一个不断自我反省的人

蒋介石的性格,杨天石教授给他总结了五个严重的坏毛病。第一个毛病是好色; 第二个毛病是暴躁, 脾气很坏;第三个毛病是多疑, 老是怀疑别人要整他;第四个毛病是任性;;第五个毛病是孤僻。

蒋介石早年实际上是一个浮浪子弟。他是一个搞“三陪”的积极分子。第一, 陪酒,找妓女, 当时叫“吃花酒”。蒋介石一辈子不会跳舞, 第二个“陪”是陪打牌, 打麻将, 打扑克。第三, 就是陪宿。蒋虽然搞“三陪”, 但是“三陪”以后, 他又自我反省,自我检讨。他说, 我怎么能干这种事情? 蒋早年受儒学教育, 读过《论语》、《孟子》, 读过宋明理学家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著作。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这是儒家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最核心的要求。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 这四个字就变成六个字,“去人欲, 存天理”。有些宋明理学家, 或者说道学家, 为了进行个人修养, 就搞一个表, 叫“功过格”。到了晚上, 他就想, 我这一天做了什么事情? 有过什么念头? 有好事情、好念头,就用红笔画个红圈; 做了一件什么坏事, 有个什么坏念头,就画个黑圈。

蒋介石早年每天静坐。静坐就在想, 我干什么坏事了,有什么坏念头了, 晚上他就在日记上写下来, 哪件事做得不好。每天静坐, 每天通过日记反省, 每周有周反省录, 每月有月反省录, 每年有年反省录。他就这样反省了50 多年。有的毛病改得不错, 比如他第一个坏毛病, 好色, 这一点他大概1927 年以后, 改得比较好。有些毛病, 他一辈子都没改好。尽管他每犯一次错误,就严厉地批判自己一次, 咬牙切齿地骂自己。什么毛病? 就是骂人, 打人。蒋介石不仅打他的原配老婆毛氏, 而且打他的警卫员, 打士兵。每打一次, 他就检讨一次, 说我何苦呢! 我打他, 发了脾气, 不仅损伤了他, 也损伤了我自己的身体呀, 因为发脾气嘛!据他养子蒋纬国晚年说,蒋怀疑毛福梅有外遇,一次抓住毛的头发,将毛从二楼拖到楼下, 毛向他跪下,请求不要将自己赶离家门,他还又踢又骂。他的小老婆姚冶诚好赌,他天天同姚吵架,气不过就经常在日记里咒姚为何不死。对于小舅子宋子文也特别讨厌, 经常怀疑他居心不良,骂他跋扈,少年得志;骂姨夫孔祥熙是头猪,骂外甥孙科是阿斗。这个毛病他一辈子都没有改掉。

蒋是一个暴躁、多疑、任性、孤僻的人。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蒋介石的出身,按中国传统来说蒋介石的出生是受到歧视的。他母亲是二婚,当过尼姑,似乎不怎么光彩。他爸爸是盐商,在过去也不是什么光彩职业。这对一个小孩来说就从小蒙上了阴影,很自然的滋生出自卑,孤僻的性格,这也成为蒋遭受人生苦痛,无法正视自己的根由,因为他从心里就不愿接受自己,不愿做真实的自我。所以蒋的早年很任性, 还很孤僻。

蒋自命是一个新人, 他受过“五四”思潮的影响, 但是, 他思想里面还有很陈旧的东西, 比如说相信风水。蒋介石是个孝子, 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 他为他的父母亲找墓地, 前后花了很多工夫, 最后请风水先生, 才把他父亲、母亲的墓地定下来。他用人的时候,也有很不准确的一面。比如山东军阀韩复榘, 蒋介石第一次见到他时, 在日记里写了四个字, 叫“国之宝贝”,但是这个“宝贝”, 后来因为在抗日时逃跑被蒋介石枪毙了, 所以蒋介石常常看人不准确。

正是上述的这些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蒋介石的失败。比起刘邦他少了广开言路,少了信任;比起曹操他少了求贤若渴的情怀,少了众多的谋士,少了独立自主。这注定他会失败,他无法正视自己,无法从残暴、孤僻、专横、狭隘、多疑、极端的性格中走出,是因为遭受太多的创伤,出生与家庭给了他沉重的包袱,如果不是宋美龄的鼎力相助,那他更无法面对。

感受: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就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说。历史的书写不是靠个人努力,但个人却在历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成与败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可以概括的,影响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尤其是性格因素,绝对不可忽视。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性格有着极大关系的,也与生活背景有着极大的关系!想成就一番伟业,首先要完善个人性格,努力改变自己成长的环境,让自己融入到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去。这也算是我学习中国近代史人物分析专题这门课的心得体会吧!

参考文献:

吴晗:《论历史人物评价》,1962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简修炜:《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史学月刊》1987年第3期。

降大任:《评价历史人物宜用“阶段论”》,1983年6月29日《光明日报》 彭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教学》1980年第6期 杨天石:《解读蒋介石日记》, 《报刊荟萃》2007年2月15日

第8篇:高考作文名人素材选(中国古代人物)(xiexiebang推荐)

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最能体现曹操的奸恶。

但现实生活中的曹操,却有着对理想的追求,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原以为曹操是一代奸雄,又以为只是一介武夫,读了他的《短歌行》等诗篇,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否也印证了一条真理:人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

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有极高的文学造诣。我们学过的《观苍海》《龟虽寿》《短歌行》等作品都是曹操写的。

【原文再现】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素材评析】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适用话题】

曹操爱惜人才,胸怀大志,杰出的军事才能值得大家学习,但是曹操狡诈多变,性格多疑也常常提醒大家,适用话题有“智慧与狡猾”、“理想”、“抱负”及“诚信”、“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人与路”、“谈意气”等。

屈原

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高中课文《屈原列传》、《离骚》、《湘夫人》等,都说到屈原。

【原文再现】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摘自《屈原列传》

【素材评析】

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受到奸臣谗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写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谄害,但他总是执著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适用话题】

适用“肩膀”、“位置与价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责任”、“理想”、“执著”等等。

诸葛亮

诸葛亮,虽手无缚鸡之力,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未出茅庐,已知天下大势将鼎足三分,烧博望,借东风,擒孟获,无不显示他神机妙算的绝顶聪明。故与关羽之“义绝”、曹操之“奸绝”合称三绝。

诸葛亮执法严明,情义深重,勇于自责。有情而不枉法,执法而不忘情。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诸葛孔明,这才是真实可信的孔明!看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我们才会由衷赞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我们曾学过《出师表》《失街亭》(《三国演义》)《蜀相》等课文,这些课文都涉及一个人物——诸葛亮。

【原文再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摘自《出师表》

【素材评析】

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是千古传颂的佳话。人们在甚赞诸葛亮的况世奇才的同时,也甚赞他能报知遇之恩的美德。自从自隆中出山后,就把“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作为毕生已任,正如杜甫所写“三顾频烦天下济,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襟”,无不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而感动。

【适用话题】

诸葛亮博学多才,担任蜀相期间,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为历代君主、官吏、士人和老百姓所称颂。适用话题有:“忠诚”、“谦虚与成就”、“大智若愚与成功”、“肩膀”等。诸葛亮对刘备的忠信历来被大家传为美谈,此事例适合话题“诚信”;诸葛亮不听刘备临终忠告,最终导致街亭失守,此事例适合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认知”等。

司马迁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二十岁时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这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其父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乒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八篇,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高中第六册第四单元,专门用一个单元来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及《史记》中的选文。

【原文再现】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自《报任安书》

【素材评析】

一个人,无论在遇到多大的打击与挫折,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可以继续。但精神是需要支撑的。司马迁之所以能在因他陵事件而受宫刑后,发愤著书,就是因为他为自己寻找到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他们是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和韩非等。而当我们的人生也遇上了难以跨越的坎时,是否也把司马迁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

【适用话题】

《史记》,是司马迁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为朋友不惜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为了理想而放弃尊严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适用话题有“坚强”、“意志”、“忍辱”、“诚信”、“心灵的选择”、“肩膀”、“雕刻心中的天使”等。

李白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但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与他不满黑暗现实之间形成剧烈的矛盾。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我们学习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中览古》等诗,在高中第五册的第五单元还专门安排了李杜诗歌单元,学习了《蜀道难》、《将进酒》等诗歌。

【原文再现】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素材评析】

李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朝廷做了三年的翰林学士,并没能涉身政治,却成了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对权贵的傲视,从而招致排斥,愤而离开了长安。在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诗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心绪。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但诗句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其根源就在于作者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适用话题】

李白的诗篇正像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李白即使在被唐玄宗赐还乡期间,还胸怀坦荡,对未来充满信心,适用话题“仰望”、“抱负”、“肩膀”等。李白在皇宫期间,要求高力士为其脱鞋,因此而招来放逐的命运,此话题适合“谈意气”、“高洁”、“我想握住你的手”等。

杜甫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杜甫,学习过他的《登高》《蜀相》《客至》《旅夜书怀》《咏怀古迹》《阁夜》《登岳阳楼》《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原文再现】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素材评析】

此诗是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诗中写到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适用话题】

杜甫即使在住茅屋期间,在流落船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心中还依然怀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志,思考国家的命运,适用话题“忧思与抱负”、“肩膀”、“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我想握住你的手”、“人与路”等。

阮籍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他兴趣颇广,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他攻读儒家经典,也爱读老庄,并且学习击刺武艺,能长啸,善弹琴,还喜欢喝酒。阮籍蔑视礼教,尝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后期变为“口不臧否人物”,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阮籍为了躲避曹魏与司马氏政治斗争的牵连迫害而归隐山林,是魏晋名士风流的代表,也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他逃避现实,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无法实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起舞的人生境界。

阮籍,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有篇文章写到《阮籍不拘礼法》。

【原文再现】

阮籍不拘礼法

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素材评析】

阮籍的性格上尤为不群,一方面生活非常放浪,秉赋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礼法的拘束;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在衰乱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内心非常有节制。从上文中在母终时的表现以及喝醉酒后的行为中,可以一斑。而他的这种有放有敛的性格还能得到人们的理解与信任。阮籍的诗写寓意遥深,他的为人之喜怒不形于色,正是因为他有着两种看似矛盾的性格能统一在他一人身上的缘故。

【适用话题】

阮籍佯狂而歌,蔑视礼教、洁身自爱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适用话题:“符号”、“走与停”、“雕刻心中的天使”、“路”等。

陶渊明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如《归园田居》组诗的久享盛名,有类似的特点: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等诗文,它们的作者就是陶渊明。

【原文再现】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素材评析】

本文从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适用话题】

陶渊明远离尘世,视功名如粪土,宁可穷困潦倒,住破烂的房子,也坚持只读书自娱自乐,而绝不为了温饱而出卖自己的灵魂。适用话题“高洁”、“荣辱”、“谈意气”、“我想握住你的手”等。

苏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这些事例适合话题“肩膀”、“仰望” “我想握住你的手”、“豁达与成功”、“宽容与成就”等

苏轼,《题西林壁》《明月几时有》《赤壁怀古》《江城子》《赤壁赋》等(高中语文第三册),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文。

【原文再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摘自《赤壁赋》

【素材评析】

《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选文中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适用话题】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这些性格特点适合话题 “丰碑”、“谈意气”、“沉稳与灵动”、“高洁与志气”等。

李清照

李清照的少女时期与少女时期的生活是快乐的,但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弃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随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此时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无定所,四处流亡。国家的半壁江山顿失,国君被撵得抱头鼠窜,百姓颠沛流离。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才女,一个处于社会思想制高点的知识分子,面对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损”呢?与她同时期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亦有。但他们,这些须眉男子上可入朝议政、驰骋疆场,下可使酒骂座、痛饮拍案。她上溯数千年的历史,却始终无法找到一位知音,这“怎一个愁字了得”啊!于是,一个纤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诗句,写出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抒发具有须眉般悲壮的爱国情怀。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剪梅》等我们都耳熟能详,甚至高声歌唱。

【原文再现】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加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素材评析】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作者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适用话题】

即便在国恨家仇面前,李清照还是不忘记自己的使命,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用来自律,此事例适合话题“雕刻心中的天使”、“铭记与忘却”、“专一与忘情”、“水的灵动”、“纪念”等。

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中第二册学习了课文《鸿门宴》,让我们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原文再现】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摘自《鸿门宴》

素材评析

从上段节选中可见沛公能亲自的忍辱屈从,这正是大丈夫的襟怀,也是他后来能成就帝业的性格因素。然而,一生总是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项羽,对沛公来赴鸿门宴赔罪,不但心里毫无疑惑戒备,反而出卖了为他通情报的曹无伤。不但如此,自己还坐在宴席上的尊位,一副天下非他莫属的傲气,而对范增决意要杀刘邦的示意示而不见,以为刘邦早晚得臣服于他。

适用话题

项羽性格上的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耍阴谋诡计、光明磊落应当给以肯定,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心灵的选择”、“诚信”、“张扬个性”、“倾听”、“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等;而性格上的缺点如刚愎自用、缺乏远见、软弱、优柔寡断等则应该扬弃,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包容”、“人与路”、“谈意气”等。

第9篇:近代史人物摘要

人物篇:评价的时候,一般人都爱国

林则徐:清朝后期湖广总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

虎门销烟,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组织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 魏源:清朝后期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官至尚书。 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开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道光皇帝:清朝皇帝。

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鸦片战争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

勤政节俭的皇帝,却鲜有作为,在其在位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此处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奕的评价可以相互借鉴。 李鸿章:清末直隶总督,授文华殿大学士。

镇压起义,洋务运动时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史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其思想过于封建,维护的依然是封建王朝。 张之洞:晚清政治家,洋务派代表。

洋务运动时兴办近代企业,还发展河运、铁路、电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总结了洋务派的基本纲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推动者,尤其是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无法估量,但其思想任有封建性,维护的任然是封建王朝。

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洋务运动时创立和统帅湘军,兴办近代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创立“湘乡派”;镇压太平天国,攻克天京。 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史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其思想过于封建,维护的依然是封建王朝。 奕: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封恭亲王。

领导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但其思想任有封建性,维护的任然是封建王朝。

此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和谭嗣同的评价,可以互相借鉴。共同的局限: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仍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康有为:晚清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官至工部主事,孔教会会长。 公车上书;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介绍国外变法的经验教训;创办强学会;主持广州的万木草堂;百日维新反对专制体制,主张君主立宪;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 梁启超:晚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公车上书;著作《变法通论》;在长沙时务学堂人中文总教习;主笔上海的《时务报》;百日维新;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伟大的爱国者,但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仍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但同时,他更是一位著名学者。在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严复:清末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翻译了大量西洋学术名著,代表为《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图存的思想;先后出任多校校长;主办天津的《国闻报》和湖南的《湘报》;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近代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翻译巨匠,教育家。辛亥革命后,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 谭嗣同:晚清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白日维新。 爱国志士。

光绪:晚清皇帝。

主持戊戌变法;甲午战争主战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政治: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变法是失败了,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经济:接受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文化教育: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使知识分子扩大眼界,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国父”。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代表作《三民主义》,1911年辛亥革命。临时组阁、二次革命、护法运动、联俄联共。

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在彻底反封建的道路上坚守一生,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但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有其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宋教仁:近代政治家、革命家。

编写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筹组国民党,南北调和主张和平民主。

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黄兴:近代民主革命家,实干家,同盟会庶务,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兼任参谋,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 创建华兴会,同盟会实干家,民国捍卫者。 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革命家,实干家。

袁世凯:近代政治家,北洋军阀的领导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在位时,废科举,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主张建立强国和强大的中央政府。主张复辟帝制。

客观评价:袁世凯虽然处处投机,在位时又实行专制,甚至想要复辟帝制, 但其却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有功之人。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领导新文化运动。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小说《一个问题》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流派“问题小说”。研究儒家、哲学、古典文学、禅宗、《水经注》等多个方面。 胡适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更是人们眼中的自由主义斗士。

陈独秀:近代政论家,文字学专家、大学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提倡新文化,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领导文学革命,倡导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建党活动。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旗帜,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尽管存在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但是陈独秀作为共产国际斯大林主义路线的替罪羊,其灿烂的历史功绩是不能抹杀的。

上一篇:党内法规条例学习方案下一篇:副科级培训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