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旅游小镇

2022-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打造特色旅游小镇

打造特色小镇要坚持生态优先

发展特色小镇要树立生态绿色理念,完善绿色政策顶层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要强化生态绿色思维,产业选择须兼顾“特色”与“绿色”。

旅游小镇、科技小镇、金融小镇、文化小镇……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小(城)镇发展政策的出台,一大批功能各异的特色小镇纷纷涌现,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色小镇依托当地自然禀赋、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积累等优势,聚焦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要素,包含旅游休闲、健康养老、智能制造、商贸物流、美丽宜居等丰富主题。特色小镇不同于产业园区和风景区,也区别于行政建制镇,具有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定位独特、人文传统深厚、管理机制灵活创新的独特优势,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育新动能、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新平台,充当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特色小镇因何而兴

发展特色小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举措。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大大小小的城市迅速兴起,在集聚生产要素、带动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居高、重度雾霾等“城市病”。一边是不堪重负、亟待疏散的大城市,一边是序幕拉开、求贤若渴的特色小镇,供需反差之间隐含着巨大的人口流动势能,需要特色小镇主动出击、吸引人才。

正所谓小空间承载大战略。发展特色小鎮是促进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凝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治理“城市病”、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特色小镇依托优美自然环境,挖掘地域传统文化,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育特色产业,促进要素集聚,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创新动力。

发展特色小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美丽乡村的助推器。我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存在着“城富乡贫,城新村旧”的现象。小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也是要素流动的渠道。首先,小城镇大部分是由乡转变而来,普遍依托村庄建立,具有天然的沟通优势,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力抓手;其次,特色小镇具有自身比较优势,在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某些领域能够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其既能与都市经济融为一体,又能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再次,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农民就近就业问题,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得村镇居民可以更快地分享城镇建设、产业成长、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在贫困地区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更有利于搭建脱贫平台,为精准扶贫提供载体。

发展特色小镇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绿色发展的试验田。发展特色小镇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特色小镇,根在文化。既拥有现代化的生活,又保存乡土温情是特色小镇对时代问题的回答。特色小镇在发展自身特色的过程中,能够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扎根生活、联结社区,自觉承担起本地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创新的责任。

我国特色小镇所依托的乡镇地区大多尚未深度开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功能完善。特色小镇发展是以生态资源为本底、以绿色低碳循环技术为支撑、以绿色智慧产业为驱动、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特色小镇建设融入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治疗“城市病”、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尝试。

问题初现,特色小镇将何去何从

生态绿色制度供给不足。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但我国目前仅有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开展特色小镇培育”(2016),国家发改委“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和“千企千镇工程”(2016),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2017),体育总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017)等指导性文件。总体上看,我国特色小镇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等制度层面尚未系统设计规划;在国土、环保、文化、旅游、金融、卫生、水利、林业等领域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在规划建设标准、土地利用等方面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例如,特色小镇建设涉及农村土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资产等使用、处分,而这些都没有充足的法律依据。

规划建设生态绿色理念不强。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定位与规划设计,应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而不能一哄而上成为“政绩小镇”,必须抑制人为造“镇”的冲动;规划和建设应强化生态理念,防止成为大兴土木的“房地产小镇”;产业方向选择应坚持绿色标准,小镇不能变成一个筐,什么项目都往里装。地方政府在发展特色小镇过程中,应该与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等其他政策实现协调发展、协同推进,避免大量“空心村”“空心镇”的出现。

打造特色小镇要将生态绿色作为

“必选项”

必须积极探索小城镇发展的路径,将生态绿色作为特色小镇的必选项。发展特色小镇要树立生态绿色理念,完善绿色政策顶层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要强化生态绿色思维,产业选择须兼顾“特色”与“绿色”。

发展特色小镇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特色小镇所要求的生态,是红线、底线,也是优势所在。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走出一条绿色、集约、智能、低碳的特色小镇建设之路。创新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低碳生活、和谐生产、宜居生态。做大做强生态优势产业,有效增加生态产品服务供给,使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逐渐形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为绿色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特色小镇是集产业发展、文化、健康养老、旅游休闲、体育运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区域。小镇的开发建设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建设高度和密度相适宜,做到镇区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公园绿地贴近生活、贴近工作。

设计、建设、运营特色小镇要强化生态绿色思维。特色小镇强调的不是规模竞争,而是层次竞争,其目的是要形成在特定领域的持续影响力。要避免“立竿见影”的惯性思维,不要把小镇做成“摊大饼”、搞成新一轮的无序竞争。防止房地产开发和商业综合体在特色小镇总投资中占比过高、以特色小镇之名行房地产化之实,防止追求短期政绩和“面子工程”的现象。

特色小镇的发展,不在于磅礴浩大的体量建设,而在于小巧精致、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在空间环境的塑造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人的感受与体验。小镇的开发应当实施低冲击式的开发建设模式,在建设标准和功能定位上,着重突出生态、绿色、节能主题,用新材料、新技术打造低碳、舒适、宜居的环境;集约节约使用建设用地,推动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土地混合功能利用;倡导绿色交通模式,提高绿色出行比例;更加有效地节约使用水资源,倡导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水再生利用工程与水生态修复技术;以非工程措施应对雨洪威胁,保证小镇发展建设安全;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技术,减少噪音、污水、空气等污染。

特色小镇产业选择须兼顾“特色”与“绿色”。特色小镇须结合自身本底条件,审时度势,认真谋划产业选择。“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输血站”。特色产业,最关键的是产业业态的创新。要注重传统优势产业业态的提升和完善:制造业需要在“产品换代”“机器换人”“制造换法”“商务换型”“管理换脑”等“五换”业态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业态创新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要把绿色产业作为提升特色小镇竞争力的基本出发点。选择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经典文化传承和独特地形地貌的小镇,结合市场需求,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休闲度假、智能制造、互联网+、体育运动等业态。深度挖掘历史传统、民俗文化,彰显乡愁特色,结合现代生活方式,运用创意手段,融入生态绿色的元素,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并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发特色食品、健康食品,结合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食品加工体验、餐饮制作体验等活动,推动体验式休闲度假。抓住承接产业梯次转移、疏解大城市功能的机遇,承接特定城市功能或特定产业。结合精准扶贫要求,统筹使用扶贫资金,实现贫困村产业创新与特色小镇建设的融合发展。

作者:吴平

第2篇:特色小镇实施标准体系 打造品牌路径探索

摘要:以赤壁市羊楼洞古镇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工作为例,结合古镇的基本情况与特色优势,研究标准体系在羊楼洞古镇的构建、应用与实施,探索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羊楼洞古镇 特色小镇 标准体系 品牌

Key words: Yangloudong ancient town,characteristic town, standard system,brand

1 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赤壁市羊楼洞古镇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工作将以标准为载体,以创新为手段,全面构建羊楼洞古镇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享、产业发展协同、公共事务管理协作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2 羊楼洞古镇建设的基本情况与特色优势

2.1 基本情况

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古镇位于赤壁市区西南26千米,地处湘鄂赣交界要地,明清之际为蒲圻(今赤壁市)6大古镇之一,素有“砖茶之乡”美誉,明清时期青砖茶通过人力推动的独轮车,经过羊楼洞古镇的石板街到达汉口,再乘坐轮渡到往欧洲,茶马古道从这里起源,根据现有史料,羊楼洞古镇是“万里茶道”繁荣兴盛历史最长、制茶业规模最大的源头集镇,极盛时有茶庄200余家、商旅店铺100余家、人口近4万人。羊楼洞古镇也被誉为“万里茶道”源头[1]。2010年,羊楼洞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古村落”称号,2015年被国际茶叶协会授予“世界茶业第一古镇”的荣誉称号。

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古老丝绸之路重新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羊楼洞作为中俄万里茶道的起源地,重新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地区的商人不远万里来到赤壁,重新发现羊楼洞的历史,采购茶叶,重建贸易联系。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赤壁市委市政府正在对羊楼洞古镇进行保护性开发,对古民居、古村庄和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保护的同时合理应用开发,塑其形、挖其魂、传其神,增加美丽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内涵,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相结合,延伸乡村产业价值链,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2.2 特色优势

羊楼洞古镇的茶叶贸易在近代中国一度衰退,近年来赤壁市加大对羊楼洞古镇历史的挖掘和文物保护,以茶文化为亮点,大力发展羊楼洞文化旅游项目,引入了卓尔等投资集团,规划范围包括羊楼洞古镇550亩,新镇534亩,松峰山茶马古道约3千米,羊楼洞新镇投资额达60亿元,且正在不断地引入投资主体,目前新镇建设初具规模,一个以茶产业等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特色小镇,正逐渐成形。

羊楼洞古镇进行恢复性建设和发展已初见成效,羊楼洞的特色是青砖茶、明清石板路和老建筑。羊楼洞古镇属于咸宁市管辖,2017年6月,咸宁被选为ISO 37101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试点城市,成为“国际城市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咸宁发展竹林经济的标准化工作经验在国际城市联盟内分享。

全市建立标准化协调小组,发布了咸宁绿色发展标准体系。2019年10月16日,ISO/TC 268城市可持续发展秋季工作组会议技术参观在咸宁举行,期间发布了《公园城市建设指南》湖北省地方标准,并向ISO/TC 268秘书处提出研制一个公园城市建设管理相关的国际标准新项目提案,得到来自英国、法国、韩国、日本、伊朗等国专家的认可和支持。

3 羊楼洞古镇标准化现状

3.1 开展试点工作的机制已建立和逐步完善

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文化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于2016年9月成立。2019年,中共赤壁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设立了羊楼洞文化旅游区市场监督管理所,负责羊楼洞文化旅游区管理工作。湖北省文物局对羊楼洞古镇的规划开发非常重视,羊楼洞明清石板街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经评审批复。

3.2 羊楼洞古镇的规划建立在良好的标准化基础上

2018年,羊楼洞文化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评审。该规划法规政策标准化基础充分,规划伊始,就建立了规划法规文件体系。在国家法律法规方面,遵循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在部门规章与行业标准方面,收集采用了以下标准:GB/T 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CJJ 27—2012《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GB 50137—201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282—2016《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T 50293—2014《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50289—201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T 18973—2016《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972—2017《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在政策文件及相关规划方面,参照和遵循了《咸宁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赤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湖北省赤壁市旅游發展总体规划(2016—2020)》《赤壁市旅游“十三五”发展思路(2016—2020)》《赤壁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赤壁市羊楼洞环境整治规划(2015—2030)》《赤壁市赵李桥镇总体规划(2014—2030)》《中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羊楼洞村、新店明清石板街文物保护工程总体方案》《湖北咸宁羊楼洞村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5)》《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文化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2017—2025)》。

3.3 羊樓洞古镇的开发建立在良好的茶叶产业基础和标准化基础之上

羊楼洞茶区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羊楼洞茶叶加工和集散中心地位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其内部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区域外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赤壁青砖茶产业集群,制定了《老青茶生产技术规程》《青砖茶加工技术规程》《羊楼洞砖茶》湖北省地方标准。2019年10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还发布了《赤壁青砖茶》团体标准,湖北省标准化学会发布了《赤壁砖茶标准体系》。赤壁市政府计划下一步推进团体标准和体系的实施,打造赤壁青砖茶品牌。

赤壁青砖茶产业以省级农业(砖茶)产业化示范园区和省级砖茶科技示范园为基础,包括1000亩的赵李桥砖茶产业园和1800余亩的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到目前为止,园区内的砖茶加工上下游企业35家,其中砖茶加工企业9家,红绿茶出口加工企业1家,名优绿茶、红茶与老青茶加工企业及砖茶物流企业25家。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1 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咸宁市级龙头企业5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合作社 2家,市级示范合作社2家。砖茶年加工能力4.5万吨,名优绿茶加工能力3000 吨。产品主要外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内销内蒙古、新疆、北京、广东等省市、自治区的17个大中城市。全市有 “赤壁青砖茶”“赤壁米砖茶”两个区域公共品牌,有茶叶品牌商标 60 多个。其中,“川”字牌和“羊楼洞”牌为中国驰名商标;“赵李桥”“松峰”“品贵”等5个省级著名商标,另外还有8个知名商标。砖茶直营销售体验窗口已有112家,辐射全国1500多个销售终端。

4 羊楼洞古镇实施标准体系构建

4.1 在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保护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

羊楼洞拥有明清时期的石板路和老房子,蕴育着茶香,回响着优美的历史故事,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先天优势。在古镇的规划建设中,将修复120栋明清建筑,恢复原羊楼洞古街明清时代生产、生活、生态场景,将是独特的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禅茶古镇,规划了接待服务中心、商业街区、精品客栈、茶文化博物馆、酒店及会议中心、书店、禅茶广场、经典园林小品等项目。羊楼洞也参加了万里茶道申遗工作,为了保护好传统和古迹,在新型古镇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确保商业活动与生态旅游共融发展。同时,根据羊楼洞特色研制赤壁旅游节、茶叶大会服务、商贩管理等标准,研制羊楼洞青砖茶非物质遗产传承、管理标准,研制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保护、日常运维标准等。

4.2 现代农业领域流通环节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

进一步完善羊楼洞地区适用的茶叶标准明细表,梳理现有的茶叶种植,精制茶加工方法标准、管理标准以及基础通用标准清单,结合赤壁青砖茶品牌,研制赤壁青砖茶质量、等级评定、商标使用、包装标识、溯源等标准。羊楼洞古镇周边遍布生态茶园,在茶叶种植和制作方面,标准化工作经验丰富,开展了对标达标、质量提升的工作;在茶产业流通领域商务服务、农产品流通网络布局与批发零售市场建设等方面,建立标准体系和开展试点工作。复兴青砖茶茶叶品牌,整合羊楼洞古镇系列老字号和卓尔“楚茶”茶叶品牌,制定青砖茶茶青种植、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标准。利用卓尔云商、卓尔传媒等渠道和媒体优势,打通国内外销售渠道,重塑羊楼洞青砖茶品牌。推动赤壁青砖茶种植、加工、商贸流通、服务全产业链标准的体系化,帮助羊楼洞有代表性的企业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选取2~3个产业急需的标准在羊楼洞古镇范围内宣贯实施。

4.3 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试点工作

紧紧围绕生态发展的理念,促进羊楼洞古镇面貌的改观、居民生活的改善,走发展农文旅结合的路子,在古镇规划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采用国际标准ISO 37101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和ISO 37120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保障科学合理地制定新型城镇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予以完善,选择相应的城市发展指标进行自我评价[2,3]。

5 赤壁羊楼洞标准化试点成效分析

一是通过组织企业抱团闯市场,扩大营销队伍,增加市场营销窗口和网络营销网点等措施,使全市茶产品边销市场进一步巩固,内销市场迅速拓展,国际市场进一步打开,赤壁茶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

二是羊楼洞古镇的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工作的实施,充分利用小镇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小镇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小镇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赤壁经济文化建设创造较好的平台载体。

三是进一步推动小镇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增值。通过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打造资源保护、农产品贸易流通标准体系,使小镇生产的茶叶、土特产、茶产业衍生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四是有利于实施“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羊楼洞古镇的开发建设,开展国家级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与现代化的文化、资源、理念接轨,将大大推动小镇镇容、经济模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特色小镇建设、生态旅游经济模式探索等与标准化、国际化接轨,重现“茶马古道”辉煌。

6 总结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城市或者农村的发展,二者互相依存,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镇的依托,而新型城镇化的产生也为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城镇的发展应该是进行城乡统筹、发展成城乡一体化的新局面,而这个统筹发展的过程离不开标准化的引领,只有在建立健全各项规范制度,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的前提下才能可持续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朱琳琳,雷该翔,李新华.赤壁市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茶叶加工,2016(4): 32-34.

[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ommunities—Management syst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with guidance for use:ISO 37101:2016[S/OL].[2020-09-06].http://www.iso.org/standard/61885.html.

[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Indicators for city services and quality of life:ISO 37120:2014[S/OL].[2020-09-06].http://www.iso.org/standard/62436.html.

作者:鲁曦 张朵 应朝辉 陈琼 姜康 雷晨 聂婕

第3篇:政、旅、农、金四大领域打造特色小镇快车道

2016年12月25日,由《经济》杂志社主办的中国特色小镇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交流研讨会在京召开。据了解,中国特色小镇研究院是由《经济》杂志社发起,与北京国宏公共治理与政策研究院合作,立足于国家特色小镇项目,以地方政府、企业为服务对象,以特色小镇政策研究、顶层规划辅导、投资引资为主要工作内容,连接政、产、学、研和媒体领域的高端经济智库平台。《经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陈志强,副社长陈颖,社长助理兼《经济》·中国新经济研究院院长王磊,社长助理王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国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区域合作与开放研究所所长景朝阳,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孔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现代农业研究室副研究员杨敬华,住建部中国建设会计学会PPP研究中心副主任丁伯康,湖北黄冈市英山县副县长郑伦福等出席成立仪式。另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政府代表及企业家汇聚在《经济》杂志社,为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模式建言献策。

陈志强在会上指出,特色小镇已经成为2016年热度最高的新闻关键词之一,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就分别对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作了重要批示指示。陈志强认为,建设特色小镇,政府要积极引导,因地制宜地带动产业的发展。《经济》杂志社将继续发挥中央主流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进一步关注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

《经济》杂志社作为中央级媒体,早在特色小镇建设初期,就积极报道前沿信息,并在《经济》杂志上开辟《特色小镇》专栏,针对特色小镇大政方针和未来走向采访相关政要与专家。

陈志强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国华颁发《经济》杂志社中国特色小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聘书,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員、区域合作与开放研究所所长景朝阳,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孔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现代农业研究室副研究员杨敬华,住建部中国建设会计学会PPP研究中心副主任丁伯康颁发聘书,聘请他们成为首批《经济》杂志社中国特色小镇研究院学术委员。

研讨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区域合作与开放研究所所长景朝阳就政策方面为与会嘉宾进行了全面解读。他提出,特色小镇建设浪潮起源于逆城市化的兴起,在这过程中,市场引领和政策融合就显得十分重要。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孔蓉代表文化部介绍了对于打造文旅小镇的工作思路,她提出建设特色小镇需要政策创新,要结合绿色发展来集中打造。她还指出,要用“互联网+”的手段打造“文化+”的内涵。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现代农业研究室副研究员杨敬华从农业角度提出可以建成与高品质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向,以此促进三大产业之间的联动和融合。住建部中国建设会计学会PPP研究中心副主任丁伯康则认为,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短缺、缺乏产业支撑和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未来要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以独具当地特色的商业化模式实现快速建成。

英山县副县长、英山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郑伦福在会上介绍了英山县的各大项目,并对研究院的成立给予高度评价。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经济》杂志社中国特色小镇研究院的成立,会为特色小镇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也会成为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小镇快速发展的重要的主流舆论阵地。

作者:谭冉

第4篇:如何打造特色小镇

近年来,随着楼市调控政策的持续发酵,

一、二线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达到事先预料的降温效果。与此同时,受制于库存过剩的

三、四线城市却乘政策东风,不断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这让敏锐的开发商嗅到了发展商机。小镇强劲的旅游功能及由此带来的自身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一、特色小镇的打造原则

1、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

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因此,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是打造特色小镇的首要原则。

1) 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

崇明江、河、湖、海齐全,水资源丰富,特色小镇的打造应体现“水乡”的地域特色。

2) 保持鲜明的产业特色。

崇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林、渔资源丰富,特色小镇的打造,把所在地的产业优势糅合进去,着力培育支柱产业,或“农”,或“林”,或渔,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

3) 保持鲜明的生态特色。

茂密的生态林、发达的生态农业基地、绿色产业体系、生态型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低碳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符合“现代化生态岛”的建设目标,保持其 1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鲜明的生态特色。如在环境设计、建筑设计、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循环经济等都要注入“生态”理念。

4) 保持风格的独特性。

不同区位、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小镇,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需与其产业特色相匹配,一镇一风格,不重复、不趋同,确保特色的唯一性。

2、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鲜活性

乡土文化是“小镇文化”的内核,也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壳,而无鲜活乡土文化内涵的小镇是难有生命力的。

所谓“原生性”和“鲜活性”,是指用独特的自然风貌、生活习俗和人的生产劳动等社会性生态元素,诠释小镇文化传统。崇明可供挖掘的乡土文化十分丰富,如纺线、织布、蒸糕、做圆子等生活文化,土布服饰展示、传统婚庆仪式等民俗文化,推铁环、踩高跷等游戏文化,等等。只要善于开发、善于利用,就一定能够让小镇散发诱人芳香。

3、务求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国内外许多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结合产业规划统筹考虑,这样才能有望保持小镇持久的繁荣。目前,崇明许多小镇功能的衰退,便是一个反面例证。

崇明生态岛的功能定位,限制了不少产业的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选择和培育一个适合小镇自身发展的产业,更显重要。一个有活力的产业,能凝聚人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同时能促进就业、繁荣市场。

崇明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把农业、渔业、林业、商贸业,以及饮食等各类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全面规划,选择适合小镇发展方向的产业做强做大,逐步发育成为小镇发展的有力支撑。

4、赋予小镇生态旅游功能

与传统小镇相比,特色小镇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时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贸易、休闲、度假的场所。

因此,从道路、交通、环境、建筑风貌,到功能布局、各类设施,从休闲、娱乐,到餐饮、商贸,在充分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从打造生态旅游小镇的思路出发,精心打造,务显“特色”,使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小镇赖以发展的产业之一,为小镇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5、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点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是标新立异,不是政绩工程,其根本目的是为改善民生。因此,小镇的打造不但要体现现代化、生态化,更要体现人性化。小镇的发展模式,不但要服务于生态岛建设的大局,更要为百姓生活谋利益。

由于特色小镇一般选择远离现有繁华城镇,因此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都要服从于人性化的设计。

只有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打造特色小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体现小镇打造的真正价值,创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生态宝岛。

二、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及宜建形态

功能定位特:色小镇将适应大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按照提升崇明资源品质和旅游品牌、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内在要求,建设综合性、多功能、多业态的小型旅游区和生态居住区。重点发挥“三大功能”:生态居住功能,旅游、度假功能,产业培育功能。

宜建形态:结合崇明产业分布和人口分布特点,按功能区分,崇明未来最有潜力的小镇主流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民居生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三位一体”模式和休闲、商务、度假等“驿站”模式。

前者,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公共建筑和配套特色商贸业为“壳”,以特色民俗文化、生活文化为内核,以周边特色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特色农业、特色渔业等)综合利用为补充,以具有区域特征的特色产业为支柱,形成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旅游、产业等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风格和既能自适、协调发展,又可承接规模旅游的特色格局; 后者,以生态元素纷呈的特色建筑(如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或风格别致的欧式建筑)为“巢”,吸引各类符合小镇预设功能的特色经营者(如商业、商务、运动、娱乐及度假酒店、各类馆吧等经营者)和部分富裕人士“进驻”小镇,打造成可供大众休闲、娱乐、度假的“驿站”,以及可供商务等特别活动的“基地”。

两种模式各有侧重,但并非完全绝对,根据需要,可以适当融合。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1、统筹思维,系统设计

特色小镇的建设,耗时、耗力、耗钱,其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崇明的发展步伐和崇明几十万群众的生活状态,关系重大,必须着眼城镇化、一体化要求,统筹思维,系统设计。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从小镇的功能定位、分布、产业发展方向到具体的数量、规模,从特色小镇建筑风格、功能设计、配套设施到文化挖掘,“特色”打造,从筑巢引风到招商引资,从规划建设到管理服务,从小镇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到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都要系统思考,系统设计,以充分体现服务于生态岛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宗旨。

2、合理布局,试点先行

崇明三岛均为东西狭长的岛形特点,为避免同一“纬度”上的资源浪费和小镇风格和功能的趋同性,宜在东西向“经度”上,依据不同地理环境,合理布点,明确重点。建议首批重点打造以下三座(类)特色小镇。

1) 东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级渔港小镇

利用国家级渔港获批的契机,率先在崇明或长兴东部地区,利用海洋捕捞业的产业优势,着力打造一座“三位一体”模式的“东方渔港”类小镇,也为其它小镇建设积累经验。

小镇设计以渔业旅游资源开发和海产品贸易及海洋饮食文化打造为特色,以海洋捕捞和海产养殖业为产业支柱,最终形成一座自然风光旖旎、建筑风格鲜明、渔家生活气息浓厚、海产品贸易繁荣、产业支撑坚实的生态型旅游渔港小镇。

为增强小镇旅游功能,可配建独具海洋文化内涵的“海洋渔具展览馆”、“海产品养生博览馆”等类型的特色馆。在此基础上,开发好周边可利用森林、湿地、海产养殖、海洋垂钓、浅水泛舟等众多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渔家乐”旅游圈。

2) 中部地区——重点打造欧式风情的“驿站小镇”

中部地区,森林公园一带,生态林密布,空气纯净。农家乐、各类休闲农庄和度假小区广播其间。然因分布过密,功能雷同,缺乏特色,而难聚人气,资源浪费严重。

为带动周边旅游业,促进中部“绿色生态旅游圈”的形成。建议在森林公园一带,重点打造一座欧式风情的“驿站小镇”。

该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茂密的树林,森林公园内高耸的欧式建筑,为风情小镇的打造创造了“先天”有利条件。

设计上,以湖、河、林为建筑背景,为欧式建筑为硬件建设主体,以西方“休闲文化”打造为内核,周围配以西方特色的运动项目(如高尔夫球、足球、网球等)场地,建成一个独具异域风情的特色小镇。各类液体小吧(酒吧、咖啡屋、茶座等)特色度假屋(森林小屋、湖心小居等)、各地名食和特色娱乐、特色运动,是小镇最魅力所在。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3) 西部地区——重点打造特色农业生态小镇

现代化生态农业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和重要标志。西部绿华镇地区生态农业颇具特色,有着筹建农业类“绿色小镇”的独特优势。

“绿色小镇”,适宜采用如前所述“三位一体”打造模式。小镇可以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展示、绿色果蔬贸易和特产经营为特色,以农业科技园、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产业支撑,以周边明珠湖等旅游景区为配套景点,打响生态绿色小镇的品牌。

依据各地区域特点,合理布局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镇,形成互补之势,相互牵引,必然推动全岛旅游业、服务业和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3、控制规模,集约打造

规模的大小服从于三个原则:经济原则、需求原则、集约原则。特色小镇的打造,不但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耗费极大,因此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和,控制规模,避免严重浪费资源。

此外,由于小镇的打造在崇明还是新生事物,市场认同需要一个过程,加上崇明三岛四面临水,交通不便,作为旅游资源,小镇的市场需求可能不足。加上其它不可测因素,不宜盲目追求规模。经济型特色小镇不但资源利用充分,而且便于管理和调整产业策略,符合集约化原则,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4、政策护航,创新机制

特色小镇的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要确保特色小镇建设的高效、有序开展,必须有政策护航,并实现机制创新。

1) 设立机构,制订政策

特色小镇建设涉及经济、文化、政治、民生等大问题,必须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并实行政策倾斜。人员配置、资金投入、土地征用、安全保障等,都需要由专门结构去统筹、协调。此外,还要研究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制订相关政策和标准,为小镇建设扫除障碍和隐患。

2)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特色小镇建设投资巨大,政府必须广辟资金渠道,改革现有投融资体制。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建议在政府参与的基础上,谋求战略性合作,鼓励国内各类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配套工程建设,形成特色小镇建设合力和资金的有效保障机制。

3) 创新小镇后期业态招商机制,确保顺利“筑巢引凤”

政府须着力创新特色小镇的商业、服务业、文化事业及符合小镇特色发展的其他产业的招商机制和运作机制,确保筑巢后“特色”的快速形成和小镇的繁荣。

4) 创新小镇居民招入机制

除采取宅基地置换和商品房运作方式,以吸引本地村镇居民和其他区域部分富裕群体入“巢”之外,还可采取动员原有小镇居民“等面积”整体置换等方式,快速聚集人气。此外,在首先满足本地居民入迁前提下,适当考虑放宽户籍限制,接纳外地和外籍人员入迁。部分房源打造成“特色度假屋”出租,以吸引“临时居”。

作为一种新举措,特色小镇打造的价值,需要人们要用长远的眼光去认识,功在今朝,利在长远。如能做到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实施,在不久的将来,特色小镇一定会让崇明变成上海最为诱人的地方。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第5篇:新形式下特色小镇打造及特色小镇EPC模式运用

一、 特色小镇发展的背景与新形势

1、新市场

(1)大规模的乡村游成为潮流;

(2)大城镇到乡镇异地养老的现象日益增多; (3)城里人到乡镇长期居住的现象日益突出。

(4)新市场为特色小镇发展康养、养老、田园综合体、休闲养生、文化旅游等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空间。

2、新产业:农村迅速崛起的五大产业

(1)乡村旅游:古镇开发、民宿经济、景点开发、名山大川等。 (2)乡镇的养生 养老产业。

(3)以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养殖,田园综合体,农业主题公园为主的生态型农业产业。如无锡的阳山生态综合体。 (4)生态经济蓄势待发。如国外流行的“好空气装压缩瓶”。 (5)民间文化、民俗、民间音乐、体育、传统农村的嘉年华,庙会等民间艺术类的资源的开发。

3、新工具:智能技术改变小镇运行模式

行业监管、数据采集、市场分析、预警机制等管理功能;在线预订、网络查询、语音导览、电子导航等服务功能;在线销售、客源分析、跟踪服务、宣传营销等营销功能现在智能化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我们想象。

4、新资本:大公司、民营资本开始关注特色小镇

首批特色小镇批复名单中,不乏有企业和民营资本的特色小镇。如2016年,密云古北镇游客量突破245万,旅游收入7.35亿元。古北镇从2014年开业,从一个无名小镇变为当今“爆款”,成为众多投资商投资的效仿者。

5、新政策:中央有利于特色小镇发展的大政策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16年1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2017年1月9日)。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 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2016年11月4日)

——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17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84号)

——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2017年2月)。

——《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国办发(2017)21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16年12月)。

——李克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

二、特色小镇如何打造

1、突出特色: (1)特色是命脉。 (2)差异化是要点。 (3)因地制宜是灵魂。 (4)比较优势是关键。 (5)比较竞争力是目标。

2、小规模、紧凑型、集约发展。关键是从数量型发展转向质量型,讲求品质、效益

(1)改变单纯求大思维:微型城市是小城镇独有的优势。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城镇小尺度、近距离、微景观。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精。 (2)小城镇不要克隆大中城市形态,要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地方文化、建筑、产业、技术、材料、色彩。

3、跨界、融合、共享:践行新发展理念

特色小镇力求

一、

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保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只有跨界融合才能丰富产品形态,增加盈利环节,衍生产品链条、形成多样化的商业模式。跨界、融合、共享, 体现共享经济特征,而共享经济是面向未来的。

4、体制改革可能是决定因素

没有改革难以发挥。一个浙江桐庐县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发展民宿经济的例子。案例:桐庐破除城市资本下乡的制度障碍。为抵押贷款、出租经营、集体权益处分提供清晰的产权依据。农民住房确权颁证率达82%。设立农房和林权抵押贷款,创新合家乐民宿贷等金融产品。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创新宅基地使用办法,解决宅基地不能卖给城里人的制度障碍,吸纳工商资本下乡发展高端精品民宿。

具体办法是:农民将闲置房屋有偿流转给村集体。然后以联营、合作、出让方式引进外来资本、创意人才发展中高档民宿。逐步形成高品质、特色鲜明的民宿。

5、实现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对特色小镇的成功与否关系重大 (1)非工业类特色小镇,以康养、田园综合体、民宿、旅游、文化为主题的小镇。单纯做任何一个产业,投资收益都难以实现。 (2)当地的特色手工艺、文化、土特产、符号,如何可以被传播、采纳、加工、产品化、被售买。需要挖掘、创意、细分市场,面临着巨大挑战。

(3)不同产业的融合。产品基因不同、服务领域不同、业务布局不同、产品周期不同、盈利模式不同。如果各自碎片化经营,谁也难以盈利。

(4)协调整合创新是关键。美国创投界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复杂协调的创新模式”。即通过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把散落各处的碎片重新整合,变成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东西。如特斯拉。产业组合很重要,互补共生很重要,商业模式集成很重要。

6、让老产业换发青春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老产业+新手段: (1)“老产业”+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新融资模式/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新商业模式,形成=产业发展新生态。

(2)老产业之间互相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链条。比如,工业企业的服务业化。农业变为接二(产)连三(产)产业。就可以增加价值链。 (3)老产业用产业互联网进行改造。再造产业流程、供应链条、管理流程,使各类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7、市场化建设模式

特色小镇建设与一般的产业园区、景区开发流程类似,主要分为规划咨询、要素导入、EPC建造和后期运营四个阶段。

(1)涉及城镇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总规/概规/修规、建筑/景观/游乐设计、城镇风貌设计与城市品牌发展战略等板块。

(2)全要素的导入服务,循四招五引入的机制,四招为招开发商、投资商、服务商与运营商;并结合资金资本、人才团队、智库平台、IP项目与品牌企业等五方面资源引入。

(3)EPC建造模式,EPC模式指承包商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投资、设计规划、建设施工、文化挖掘等一体化综合整治开发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总承包,并对其所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和进度负责。EPC合同模式下承包商对设计、采购和施工进行总承包,在项目初期和设计时就考虑到采购和施工的影响,避免了设计和采购、施工的矛盾,减少了由于设计错误、疏忽引起的变更,可以显著减少项目成本,缩短工期,达到高效、快捷、资金节约化的交钥匙工程。主要包括城镇建设EPC及温泉、水乐园、漂流、游乐项目等旅游专项EPC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 (4)持续性后续服务,包括创建辅导,经营辅导,专业化运营支持,各种托管运营等,形成一个全面的服务结构。

8、EPC模式的优势

(1)特色小镇项目范围广,专业类别多,如外立面改造、道路改扩建、景观绿化提升、亮化工程等,集中发包给EPC总承包单位,可以让业主方从繁杂的施工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无需根据这么多单项工程组建庞大的专业管理团队,而是更好地关注项目前期策划、概算及后期结算。

(2)特色小镇项目工期紧、范围广、头绪多,采用EPC模式可以实现设计、采购、施工的高度集成,实现各阶段工作的合理交叉、综合协调,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建造效率,确保工程实施的进度、质量和造价控制。

(3)EPC总承包单位能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强化设计责任,使设计院自觉地从造价、技术及采购等角度进行多方案比选,以设计为龙头协调各方关系,并且有利于减少工程变更、争议、纠纷和索赔等环节的耗费,使资金、技术、管理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4)EPC总承包模式各分包单位招投标都在工程总承包单位的平台上进行,能够极大缩短项目建设前期时间,有利于政府职能部门简化审批环节,简政放权,在招投标程序上更有利于廉洁建设。并且EPC总承包模式特点是边设计边施工,无需等到方案评选至施工审查全部完成后再组织施工,可以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协调各专业设计进度,做到设计与施工的真正无缝对接,将6~8个月的建设前期时间缩短至1个月。

第6篇:挖掘湖湘风情文化 打造特色旅游小镇

摘 要:湖湘文化源远流长、闻名于世,民俗风情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瑰宝。潇湘大地上孕育产生类型丰富、独具特色的村镇,旅游城镇化发展潜力巨大。进一步挖据湖湘风情文化,凸显湖湘旅游小镇产品特色,对促进湖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挖掘;湖湘文化;特色旅游小镇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按地域划分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洞庭水域和湘江流域为地缘基础,涵盖今湖南全境及周边地区千古以来的先民文化创造。湖湘文化是中国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地域文化之一。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和文化就密不可分。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湖南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是从文化旅游起步的。湖南省虽然有许多特色文化的村镇,但一些村镇湖湘文化挖掘不够,开发管理不善。如何把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探索出一条“旅游催生城镇,城镇成就旅游”的旅游城镇化道路,是湖南旅游“十三五”旅游改革攻坚着力点。

一、立足文化基因,塑造特色品格

旅游产业作为文化的代表性衍生物,而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精神所在。旅游不能缺少文化,想建设旅游产业,必须要有文化的内涵和支持。文化与旅游产业相互融进与相互促进,是打造特色旅游小镇,调高品质、增加成效的关键所在。紧紧围绕当地的资源特色、文化内涵、民俗风情,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深厚的文化资源潜力,通过集中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交通等要素,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和创新发明,形成新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和管理方式,实现“一镇一主题”的发展模式,探索文化资源通过旅游产品实现产业化路径,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激发旅游小镇的发展活力。设计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多出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文化主题在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内涵健康,要覆盖区域产品、服务,营造出浓厚主题氛围。要培育特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渗透于旅游小镇建设之中,用文化元素展示当地乡村面貌、风土人情,鼓励发展以本地特色主题文化为核心的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民间工艺、文化艺术、民宿客栈等文化创意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小镇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在保护的好地方历史文化和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建设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一镇一品”地方特色产业体系,将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打造成湖南旅游亮丽的新名片,具有较强文化感染力、旅游吸引力和游客接待力。

二、注重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

从全省旅游功能分区的全局和战略进行统筹考虑、整体研究和顶层设计,以整体性、系统性和制度性都强的规划来引导湖湘风情特色旅游示范景区建设。顶层设计及发展面向在产业发展层面做出科学指引,从全产业链规划的角度强化多规合

一、协同操作、同步规划,依托湖南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自然风光,挖掘湖湘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固有基因和独特魅力,切实保护传统村镇的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和遗产,打造既能承载乡村记忆、乡土记忆和历史记忆的人类聚居之所,也能适应现代生活的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要遵循全局规划的指导思想,统筹规划旅游资源配置和布局,将旅游城市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统筹并整合起来,在加大对核心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周边景区景点的建设开发,实现核心景区与周边景区建设开发同步、生态环境治理与旅游环境治理同步。要强化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旅游目的地整体规划布局,在空间上需要合理谋划,总体上要求融入湖南点—线—面的空间布局框架中,构建满足游客多元化、全域化旅游体验需求的供给体系。同时以旅游核心项目为引领、旅游资源要素和服务要素综合配套的聚集地为支撑,形成景点、景线、景域相结合的旅游空间发展结构。要从旅居共享的层面,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规划,推进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

三、强化引导作用,优化发展环境

旅游小镇需要政府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尤其是扶持资金的引导,如政府对于引导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如修建公路、停车场、水电、通信等),以及政府对于旅游投资项目的贷款贴息等。政府要积极参与特色旅游小镇发展战略决策的设计,势必通过产业政策高地作用的发挥,完善公共政策,优化公共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依法投资、经营文化旅游小镇创造良好环境,鼓励、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和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文化旅游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经营项目的开发建设,探索出一条政府组织主导,市场主体参与的创建路子。

第7篇:如何打造草原旅游规划项目中的风情小镇

关山草原旅游规划项目组本着以绿色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思想,资源、环境及社会文化是保护性开发的基础,其中资源、环境是文化的物质载体,社会文化是绿色(生态)的精神内涵,而经济利益是保护性开发的动力,鉴于景区开发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而居民又是外部性的直接承担者,所以在进行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方式可以多样化,还可以鼓励引导居民直接从事相关经营,从而直接获益,在此基础上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景区的开发和保护。合理的选择景区开发管理模式是绿色(生态)旅游的重要前提,应成立一个加强对风景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机构,发挥旅游业总体规划和指导作用,避免规划与管理分割现状,充分发挥风景旅游规划资源的整体效用和可实施性。

关山草原绿色(生态)旅游景区将以市场为基础,积极引导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保证引入社会资本的成功。在景区开发中,对不同的功能区,可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如BOT、BT、合资、合作等,也可以采取综合开发、平衡投入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建设。旅游规划项目组以多元风情小镇为核心点,多元风情小镇区、欧尚风情度假区块、牧场生态体验区块、树林休闲体验区,形成由运动、休闲、会议、娱乐四大功能支撑的四季皆宜的完整关山草原绿色(生态)景区。

每个旅游规划项目功能节点带动相应区域内的度假产品销售,将自然风光、牧养产业、牧场文化、欧尚风情等诸多元素与现代度假旅游产业发展巧妙结合起来,该产品的开发形成后,游客购买度假产品的形式较为灵活,且度假产品本身能够变为投资的资源,如租用牧场、转租牧场,在完成旅游景区策划、旅游规划及招商、融资材料制作之后,经过对土地等资源控制、招商对象、公共营销及市场的前期调查工作,联合政府及陕西旅游集团一起打造关山草原绿色(生态)旅游景区的品牌,即搭建文化—政治平台;引导市场环境,集中对旅游人气的打造。

第8篇:【田园综合体】带您走进以花卉中草药打造的特色小镇,建

设美丽家园

打造田园综合体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这是亳州市聚仁中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全力打造的田园综合体。

聚仁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种植、销售中药材、花卉的公司,旗下有河北邢台基地、山东聊城马夹河基地、江西九江基地等6家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是中药材和花卉种植领域的领军企业。

聚仁公司汇聚了一批大能,成为公司腾飞发展的坚强基石。其中,中国青年报资深媒体人、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理事谭明负责宣传和项目对接等工作;山东泰安林业研究院院长冯殿齐是技术团队总顾问 ;浙江省药学会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教授李文龙负责药材实地检测;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垣负责土壤改良,肥料配比;邢台农科院副院长赵素英负责新项目引进;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高德民负责项目策划,药食同源品种开发……先后自主研发了针对不同药材的播种机,全面实现机械化作业,在药材除草、增产领域有突破性的成果,特别是机械化螺旋提土宽膜覆盖,旋耕、播种等8道工序一体化大大减少了人力的投入,在土地瘠薄、干旱的地方农作物增产效果十分明显。物理除草技术也保证了药材品质的安全性,使药材种植走向无公害化。 发展中药材产业

近年来,亳州市聚仁中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抢抓政策机遇,在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的研究、繁育、种植、开发、推广等项目的同时,高瞻远瞩,着眼全局,与全国12个省份开展合作。其中安徽亳州十河基地占地2000亩,是油用牡丹和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其中国家级油用牡丹种苗繁育基地1000亩,为亳州市最大的油用牡丹种苗繁育中心,为全国各地提供大量优质的油用牡丹种苗,成活率达到99%以上。文冠果苗600亩,是安徽省最大的文冠果苗繁育基地。油用牡丹和文冠果是中国目前最好的木本油料,且花朵都极具观赏价值。文冠果和油用牡丹的搭配套种是一种非常完美的模式,文冠果为牡丹遮阴,延长花期,促进多开花多结果荚多产籽。牡丹用的肥料也促进文冠果的生长。文冠果和油用牡丹的套种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于一体。十河基地有防风、北沙参育苗400亩,苗壮,无病害,无弱苗,还没上市已经得到广大种植户的认可,已经提前预定完。公司管理得当,售后服务质量高,技术实力扎实,2017年该基地被中国药材市场评为“中国优秀中药材基地”。公司安徽亳州利辛基地占地2000亩,苗龄4年的牡丹和芍药各1000亩。2014年作为中国牡丹产业协会标准化基地,至今已向全国推广标准化、科学化、规模化、机械化牡丹、芍药种植新模式,培训了大批牡丹、芍药种植能手,中国的牡丹、芍药的发展公司利辛基地功不可没。江西九江基地占地2000亩。项目品种为吴茱萸育苗和菊花。江西的吴茱萸是江西的地道药材,曾获国家地理性标志。其含量吴茱萸碱比要高于全国其他地方。随着全国吴茱萸野生资源越来越少,2013年公司决定基地育苗1500亩,总投入500万。近年吴茱萸的库存逐步减少,和野生资源的匮乏,吴茱萸的价格不断攀升,苗木也跟着水涨船高,2016年已实现利润3000万,并带动当地吴茱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了丰富当地药材的发展,公司扩增亳菊500亩,将花海项目植入其中,并合理推广吴茱萸和菊花套种模式,将利润最大化。2017年又是吴茱萸丰收的一年,2018年至今后吴茱萸产业的发展我们也将有新的规划,并且紧跟市场的脚步。山东聊城冠县灵芝基地是聚仁公司与山东仙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基地从1991年开始了灵芝种植销售研发,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灵芝基地,被国家评为灵芝小镇,国家地理保护产品,已申报成有机灵芝,现在公司灵芝合作社已成为国家级示范社,国家级加工示范社,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制药厂,药材市场,出口泰国,香港,台湾,东南亚各国,基地面积五千多亩产灵芝五千多吨,有灵芝系列产品,灵芝孢子粉,灵芝茶,切片,灵芝精粉,灵芝多糖,孢子油,灵芝油等。灵芝盆景在花卉市场更是独树一帜,获得了不同消费的青睐。2016年8月22日中央电视7台走进公司录制灵芝从产品到餐桌栏目,对我们公司进行了全方位报道。2017年已建成加工产房5000多平方,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18年1月卫计委将灵芝划为药食同源品种系列,灵芝产业的路将越走越宽。

公司紧跟政策,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打造“田园综合体”作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和主平台,先后在山东聊城、河北刑台大面积流转土地,建起“现代田园”。

2014年,公司在河北邢台抱香谷流转土地4000亩,在太行山脉抱香谷开发健康旅游品种,成立油用牡丹育苗基地、种植基地、芍药种植观赏基地、玫瑰种植基地、菊花种植基地。至2016在邢台市委市政府的带动下,在公司的努力下公司已成长为邢台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并充分拉动特色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2017年公司打造的千亩夏菊花海,引起了国家林业局、中科院等社会各界的认可,对浅山丘陵绿化断带区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挥着积极作用。

如今,一个个田园综合体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聚仁公司带领新农人走入“新田园时代”,也将康养作为终极目标。在中国中药信息产业研究会药食同源分会苏凤菊会长的指导下,以无公害种植的新模式来推广,以高品质打品牌,做真正的健康产业。

刑台基地只是一个起点,2017年,公司指导冠县定远寨政府打造的“绿色城市工程”,科学配植苗木2000亩,实现林下立体经济新模式。基地主要发展花卉型药材为,种植有桔梗、鸡冠花、急性子、决明子、百日草等,做到了月月有花开,季季有收获,将大健康产业融入到旅游项目中,得到聊城市政府的充分认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在农村地区找到新平台,田园综合体恰好可以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也就是说,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聚仁公司目标越来越明确,思路越来越清晰,以休闲旅游花海打造为导向,以中药材产业为核心,以实现全面康养为目的,以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境界....... 这些举措加快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培育和转换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新第六产业”,实现现有产业及载体(农庄、农场、农业园区、农业特色小镇等)的升级换代。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国家对农业有史以来的重视,也为亳州市聚仁中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也将于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一起走向光明大道,实现资源互补达到共赢。作者:慧眼 由“特色小镇汇策划”整理发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9篇:【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申报流程

特色小镇申报流程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农业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八大部委局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特色小镇建设。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小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等,都对中医药健康旅游做出了规划部署,鼓励中医药企业开发健康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中医药文化小镇。

2、国家旅游局、国家林业局:旅游风情小镇、森林小镇

日前,国务院下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将建设一批旅游风情小镇、森林小镇、低空旅游特色小镇。

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着重提到了旅游+城镇化。根据该规划,“十三五”期间,将支持发展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加快推进环城市休闲度假带建设。将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风情小镇和特色景观名镇。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大力拓展森林旅游发展空间,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国有林场等为重点,完善森林旅游产品和设施,推出一批具备森林游憩、疗养、教育等功能的森林体验基地和森林养生基地。鼓励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镇”。

3、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 | 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求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质检总局等负责推进,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同时,农业部于2013年出台的《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中,也涉及小镇建设内容。

4、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工业文化特色小镇

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日前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将结合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打造一批工业创意园区和工业文化特色小镇,有序推进工业文化城市、园区和企业试点示范。

5、住建部:美丽宜居小镇

截至2016年12月28日,住建部已连续公布了四批美丽宜居小镇示范名单。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2016年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的通知》,在各地自愿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农委)择优推荐的基础上,经组织专家审查,确定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陆家镇等95个镇为美丽宜居小镇示范予以公布。

6、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国家级特色小镇

根据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全国将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去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国家级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申报流程汇总 1. 申报条件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不具有镇一级行政管理职能,也不是产业园区、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各市选定上报的特色小镇,在产业定位、规划建设、运作方式等方面,符合下列条件。

(1)产业方向:与当地产业集群发展相衔接,聚焦支撑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以及地域传统特色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每个小镇需明确一个主攻产业,突出“一镇一主业”。

特色小镇 | 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

(2)空间布局:一般位于城镇周边、景区周边、高铁周边及交通轴沿线等适宜聚集产业和人口的地域,相对独立于城市和乡镇建成区中心,原则上布局在城乡结合部。严格划定小镇边界,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建设用地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3)有效投资:三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以上(商品住宅项目和商业综合体除外),金融、科技创新、旅游、文化创意、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的总投资额可放宽到不低于15亿元,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70%,第一年投资不低于总投资的20%。

(4)功能定位:立足特色产业,培育独特文化,衍生旅游功能以及必需的社区功能,实现功能有机融合。一般特色小镇要按3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4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实现公共WIFI和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建设现代化开放型特色小镇。

(5)运作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特色小镇要明确投资建设主体,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鼓励采取企业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建设的发展模式。政府主要在特色小镇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服务。

(6)综合效益:有效投资、营业收入、新增税收、市场主体数量、常住人口等实现爆发式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创业平台。

2. 申报材料

(1)规划方案:有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功能区规划的特色小镇概念性规划,包括空间布局图、功能布局图、项目示意图,如已经开工的要有实景图,明确特色小镇的四至范围、产业类别。

(2)建设计划:有分的投资建设计划,明确每个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投资额、投资计划、用地计划、建设规模、项目建成后产生的效益,以及相应的推进计划。

(3)业主情况:简要介绍特色小镇建设主体的公司名称、实力、资金筹措计划等。可附上已建成运营项目案例。

(4)扶持举措:特色小镇所在设区市、县(市、区)政府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

(5)基本情况:如实、完整地填写《特色小镇基本情况表》

3. 分批审核

根据申报创建特色小镇的具体产业定位,坚持统分结合、分批审核,先分别由省级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初审,再由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联审、报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审 3

特色小镇 | 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

定后公布。对各地申报创建特色小镇数额不搞平均分配,凡符合特色小镇内涵和质量要求的,纳入省重点培育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4. 动态管理

特色小镇实行创建制,按照“宽进严定、分类审批”的原则推进。制定考核办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公布达标小镇,兑现奖惩政策;对连续2年没有完成建设进度的特色小镇,退出创建名单。

5. 验收命名

通过3年左右的创建期,对实现规划建设目标、达到特色小镇标准要求的,由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组织验收,通过验收的认定为省级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 | 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

上一篇:医保定点医院选择名录下一篇:四有青年是哪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