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特色校园

2022-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打造文化特色校园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味

摘要:壮族校园文化建设是区域教育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灵魂,影响着学生和教师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念和影响着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和习惯。壮族校园文化建设是直接凝聚区域教育人心、推动区域教育学校的发展、提高区域教育学校的品牌和影响力的重要关键,也是直接推动学校区域教育经济的发展、推动促进区域校园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校园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本文以壮族刺绣校园文化为案例进行研究,论证如何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品味。

关键词:校园文化;壮族;刺绣

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特定的素质教育精神文化环境和特定的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素质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健康和谐的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可以为全校师生之间营造实实在在、庄严肃穆的素质教育心理“磁场”,可以无形中始终凝聚着广大师生的素质教育灵魂,散发出“润物细无声”的素质教育精神魅力。如何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使之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精神辐射源和教育的能量池,也是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新时期,我国把教育文化建设作为“国家的大计、党的大计”来抓。目前,人们已经普遍认为一个学校和社区的教育文化的建设主要可以大致分为精神校园文化的建设、生态校园文化建设、制度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物质校园文化的建设四个方面。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是指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學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观和理念;校园社会性活动文化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活动包括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文化艺术节、女生节等各类的文化活动,活动都影响和激励着学校的全体师生。校园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的建设是指学校能够有效规范和指导全校成员文化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各种行为规范。中小学校园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的建设,属于校园文化的一个硬件,是指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文化东西,包括学校标志的设计、校园主体建筑、景观、园林绿化等各种物质元素和形式的各种文化内容。其中,物质环境和文化的建设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二、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味的对策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课程选择,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了解教师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性是引导学生实施其他壮族现代刺绣课程的关键和先导。刺绣本身的特性既是对壮族女性的审美心理特征的传递,也可以是一般壮族女性审美心理特征的综合体现,所以非壮族刺绣艺术课程既要引导学生关注非壮族女性的群体,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壮族男性的群体,既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壮族女性群体,也要引导学生关注非壮族的群体。在非壮族刺绣艺术课程的具体实施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教师与学生在刺绣的知识、情感、意义上的显著个体差异以及这些显著差异因素可能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分析教师和学生的特殊艺术需求和学生的期望,分类进行指导,尊重教师和学生独立自主的选择,积极探索师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同时,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刺绣文化为背景,建设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班级背景,使得班级建设具有当地特有的文化品位,这既有效结合并发展了当地的刺绣文化,又加强了班级的管理。

(二)整合刺绣课程资源,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刺绣专业课程文化艺术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刺绣专业课程的开发中主要起着积极和基础性的推动作用。一是刺绣专业学校要积极地组织和开展基层群众聚集交流活动,征集和介绍刺绣优秀的文化和艺术的资料,把学校的刺绣专业教育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还要进一步加强与民宗局、旅游局、新文化局的交流合作,促进少数民族刺绣教育资源共享。二是通过特色刺绣课程和校本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开发,进一步地促进刺绣教育资源整合,为各少数民族刺绣文化的长久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挖掘和整合一批优质特色的刺绣艺术教育资源,整合特色刺绣课程和教材资源,加快开发和编写教学标准统一,内容丰富,集教学艺术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特色刺绣课程和教材。三是学校要继续地挖掘和整合学校师资艺术教育资源,加强对民族传统艺术和刺绣特长教师的培训,从学校和社区集中聘请兼职教师,确保特色刺绣艺术教育课程顺利地实施。同时,加强与高校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具有专业艺术素质的高素质教师。

(三)完善刺绣校本课程体系,推进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改革

基于这一认识推进现行的课程管理教育教育体制和科学评价教育教育体系结构性改革的巨大紧迫性,要在刺绣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级学校刺绣教育课程目标,正确处理好与社会、学科和学生专业发展的密切关系,处理好与刺绣教育理论和技能的交叉关系,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全面专业发展的密切关系。在刺绣课程内容的组织性和选择上,艺术性与教学的技术性、多样性与整体性、课程内容的高度融合性这些都是在进行壮族文学艺术欣赏时注重和组织的基本内容,既要尽量避免因课程内容晦涩而造成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兴趣的严重丧失,又必须要充分地注重其内容的丰富和开放性,要给广大师生提供自由想象和发挥艺术创造的空间,更多的意义是在继承和维护壮族的文化传统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同时。

三、结语

如今,校园文化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学校的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们推动现代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和具有先导性的重要力量。所以,壮族地区的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需要有效结合刺绣文化融入校园,这一方面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发展,同时也是继承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的极好形式,更重要的也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良好举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训谈.特色传承展民族文化魅力[N].语言文字报,2020-03-27(007).

[2]靳琰,王书凝,郭文雅.基于校园文化的高校导视系统设计研究——以天津财经大学为例[J].工业设计,2020(03):74-75.

[3]胡建永.传承弘扬阳明文化,做好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20(07):14-15.

作者:余云莹

第2篇:浅析如何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摘 要: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多年来形成集制度、环境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于一体的特色校园文化,精心设计各项内容和活动,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行为素质、语言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引导和培养,有力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均衡发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校园文化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全国独立高校不仅重视在文化课上的教育工作,同时还提高了对高校对社会进步的引领水平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水平的重视程度。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自建校以来,在开展各项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注重校园文化的培养与建设。优秀校园文化是构建高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培育优秀校园文化的载体至关重要,“牵手教育”不失为一种最佳的手段和途径,而“牵手教育”的终极内涵就是服务。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本届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深入研究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把德、智、体、美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圍和工作环境。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着重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模块。下面就我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针对以上三点作如下分析。

(一)人才培养方面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学术品位,学院决定邀请吉林大学一些学科领域中的优秀学者来我院开展校园文化系列讲座。目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认真反思人才培养的现状,就会发现存在“人文教育”沦为配角、“社会化教育”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浅尝辄止、“思想道德教育”有待提高、“法制教育”弱化等问题。对此,我院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凸显人文特色,建设和谐校园,有针对性地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在教育方面,我院不仅加强课堂理论的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的能力。例如,我院机电工程系通过对学生布置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的课程,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与软件的掌握能力,还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分工合作意识,教学效果尤为显著。从机电实训楼、实验楼的建设就足以证明我院对人才教育的足够重视。

(二)科学研究方面

我院将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作为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部分,科学研究实践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条件,而科学研究平台则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基石。高校应重视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之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我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我们在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进行的同时,积极倡导师生开展科研工作。我院的自然科学技术创新活动,一直是围绕地方的产业发展、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展开的;人文社科的探索研究,则是直接服务于政府的决策,为地方立法调研咨询,为城市的功能定位、城市规划、经济运行、人才开发管理展开研究。如《珠海市横琴岛开发战略与规划提纲》、《珠海市地方旅游立法调研咨询报告》、《珠海市无线电管理办法的调研与实证研究》、《珠海市高技能人才紧缺工种目录的调研》等我院教师的优秀作品都直接成为政府立法或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

(三)社会服务方面

高校社会服务作为促进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良好的社会服务职能使我院在促进现代高校教育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作用显著。我院坚持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社会服务的首要任务,积极鼓励广大师生参与社会服务。迄今为止,高校的社会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科学合理的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有利于指导高校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有利于高校对社会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控,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作用。因此,如何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并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决策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3年年初,我院毕业生黄炊患白血病的消息就曾牵动母校师生的心。2013年1月8日,珠海学院学生会发出微博,倡议全院师生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黄炊渡过难关。随后,在她的母校,一股股爱的暖流汇聚成河,全校师生纷纷捐款献爱心,共募得4.7万多元善款。目前黄炊第三次化疗已结束,精神状态不错,近日将回到医院进行骨髓穿刺术,“如病情完全缓解,就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配型”。人间自有真情在,相信通过大家的力量会帮助黄炊渡过难关。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下来形成的一种文化成果和价值的认同,不仅包括以上三大模块的建设,同时还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无处不在,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它是学校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不仅影响学校的办学和教学,还决定着一代代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作用,决定着学校对社会的影响。

(一)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式,它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校园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环境、规划与布局、建筑与设施、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其他小型的或辅助型的物质文化。

吉林大学珠海校区是吉林大学在珠江三角洲设立的战略窗口。占地5000亩,现有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吉林大学南方研究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实验室、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珠海分中心、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实验室、吉林大学海洋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方基地、吉林大学粤港澳台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等9个教学、科研和管理机构。已经形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培养的完整高等教育教学体系,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完整高等学校功能体系。

作者:纪东富 孙昆

第3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构建可持续和谐校园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遵循社会文化建设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同规律和共性特征,也要突出高校自身的特色。在构建可持续和谐校园的建设当中,特色的校园文化更将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 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高校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生产生着强化信仰、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的积极作用, 为此,我们要深入了解校园文化的现状、问题及建设途径,以便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就业政策的转变,人事分配制度的调整,后勤社会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行,高校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部分院校在文化建设上发展缓慢。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高校就出现了研究“校园文化”的热潮,到90年代曾一度处于学术休眠期,90年代后期,“大学文化”在又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整体处于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推进的阶段,但整体上来说,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一些老牌学校和知名的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比较好,但是在一些新建、合并和新升格的院校,学校的主要精力大部分在“划地盘、扩规模、盖高楼”上,校园文化建设则大大落后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部分院校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偏离校园文化根本作用的倾向,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上均增大了投入,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至于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观念文化的建设,仍相当薄弱。目前很多学校尚未形成大家较为认同的、有特色的、校园人共享的以价值理念、道德观念,观念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精神”。

(二)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校园文化中弥漫着功利和一些不良的风气与思潮。随着社会不良风气及就业导向等方面的影响,校园中浮躁、功利的读书色彩有所抬头[1]。权大、位高、钱多就意味着“成功”的价值观在当前社会有蔓延趋势。不少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 忽视精神追求, 注重眼前个人利益和实惠的追求,为自己设计了“短、平、快”的人生发展目标和道路。对自我价值认可较多的是以功利为尺度,对他人追求功利的成功表示肯定和羡慕,对社会则表现出功利性的期待[2]。

第二、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志,但用教学工作代替一切的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是一种短视行为,混淆了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逻辑关系,其结果只能是向社会输出素质结构存在缺陷、缺乏健全人格的“畸形”人才。

第三、高校校園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校园文化作为附属于高校的一种社会亚文化,有其共性的一面,但因各个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的不同,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同的高校应该显示不同的特色。相当一部分学校未注重体现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千篇一律,个性不明显。

二、突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高校自身特色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社会文化建设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同规律和共性特征,更要突出学校自身的特色。一个学校的校训体现着该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风格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象征,也是学生反省自己的思想、检点自己的行为的一个重要依据。在校园文化的其它层面如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都会形成一定的个性特征。在校园环境方面,有的显得古朴,有的富有现代气息,有的展示地方人文积淀,呈现多种风格。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发挥自己的特色,创造自己的特色,努力培育完善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校园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强调要“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基本功能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构成国家或民族的内涵,体现其个性与魅力,是精神和灵魂[3]。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支撑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彰显大学鲜明的、富有特色的形象,对大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手段和途径。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校园文化对培养师生员工的品质、关爱精神、团队精神、责任感和守规范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和谐校园需要和谐的、健康向上的、协同进步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能够用先进的文化培育人,塑造、丰富人的精神内涵,提升人的文化精神境界;能够使师生员工蓬勃向上的意志和精神得到鼓励和支持;能够促进学校的团结稳定和创新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途径

第一、培育一种大力弘扬学校的精神。学校精神是在一定时期对全校师生员工在建设和发展学校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境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是学校在不同时期所追求的一种精神风貌,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集中反映。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学校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充分发挥学校精神“鼓舞斗志,引领方向”的作用,大力弘扬学校精神,使学校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升华精神境界,明确努力方向和规范行为活动,更好地工作、学习的强大“助推器”。

第二、加强校园文化设施的建设,努力营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作为文化信息传输的载体——校园文化设施的先进程度如何直接决定了校园所接受的文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当今时代,以电子网络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教育和学习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若校园文化设施落后、陈旧,那么这个学校将会丧失它应有的生命力,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信息饥饿症”,影响校园文化的正常开展。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把文化设施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要更新观念,在校园建设整体化布局方面下功夫,在创一流的教学设施同时,注意体现校园文化品味,如学校的建筑风格、绿化程度、自然风景特色、环境整治等。其次是取得企业支持,扩大资金渠道来源,并利用现有教学与实验设备,为校园文化活动服务。三是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如可以开设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选修课程,组织各种社团与艺术团体,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

第三、在吸纳外来文化中坚持弘扬独具特色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在吸纳外来文化中坚持弘扬独具特色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离开了自身的传统文化,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就失去了根基。因为中华民族在创造文明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极具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尤其是爱国主义,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表现为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和眷恋,为国家的利益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为民族命运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要建设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弘扬独具特色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青年学生的侵害,唤起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他们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志。

第四、提倡学术自由,创设浓厚的科研气氛,要为个性化的教师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搭建平台。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研究教育管理、探索教育规律,自由讨论蔚然成风。教育是科学,没有研究和探究的氛围,学校难以发展;研究的过程也是学校领导和师生发展的过程,成长的过程。要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必须要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必须要有多元化发展的教师。但现行的各种教师培养发展机制,特别是各种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自上而下的评优制度, 如特级教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评比, 都是“标准划一、名额分配、组织考核、领导决定”,使一些有特长有特色但个性“另类”的教师根本“排不上号”,十分不利于教师的多元化发展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小环境,为那些有个性、有特长、受欢迎的教师构筑专业发展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使每一位教师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表演的舞台。

总之,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校园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要使全体师生员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用全体师生员工的意志、力量和智慧形成巨大的精神合力来建设可持续和谐的校园。

参考文献:

[1] 李连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2] 张辉军.浅谈当代青年的文化心态特征[J].青年学研究.2005,(2):21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徐彦俐(1960-),女,山东莱州人,讲师,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

作者:徐彦俐

第4篇:打造校园文化创建特色校园

马石立学校校园文化特色

学生寝室是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常规管理工作重要阵地、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构筑寝室特色文化,对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培养合格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石门中学以“树人先树德,立身先立行”为德育理念,把寝室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坚持“以人为本、温馨和谐”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创造性,以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教育为根本,以寝室文化建设为核心,倾力打造了一个活泼、愉快、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了基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寝室文化建设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住校生行为习惯的各种潜在因素,然后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导向确定寝室文化的具体内容,并通过系列措施使之落到实处。

1、为了保障寝室管理有章可循,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先后制订和修正完善了《马石立学校文明寝室公约》等一系列寝室管理相关制度,并采用自制标语警示牌等有趣形式将枯燥的规章深入人心,促使学生对这些制度由服从到内化。

2、构建寝室管理网络,建立健全了由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总责,政教处、班主任、年级组长、寝室室长、团支部、学生会干部为成员的学生寝室管理网络,形成管理合力,保证管理渠道畅通,避免了寝室管理纽带的断裂。

3、定期组织班主任老师集中学习,提高其管理水平,学校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带生活管理老师到兄弟学校取经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收获,形成马石立学校寝室管理自有特色。

4、建立寝室管理考评机制,组织“示范寝室”、“文明寝室”、“优秀寝室长”等考核、评优,通过奖励先进,达到激励全校学生的目的。

5、狠抓常规教育,加强对学生生活,特别是内务的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对此班主任老师变过去的“管”为“导”,从指导学生折叠被子、摆放鞋子、物品、洗漱、拖地等小事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被子折叠得有棱有角,鞋子、漱口盅、盆的摆放规范有序,整个寝室显得整洁、规范。

6、开展寝室美化活动,增加人文底蕴,彰显育人理念。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手工制作、书法、绘画作品,装扮生活空间。现在,每间寝室漂亮整洁,文明高雅,兼具“书房”和“家”的特点,给了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该校寝室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并已渗透到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之中,学生寝室环境发生了改变,达到了净化、美化、个性化和人性化,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和谐的寝室生活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寝室作为思想教育载体的作用,拓宽了育人渠道;实现了思想工作和寝室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

第5篇:依托红色文化 打造特色校园

依托红色文化

打造德育特色

南赛中心小学

樊利强 薛仁生 刘明君

南赛中心小学创建于1938年,是一所具有近八十年历史的革命传统老校。近年来,学校不断将革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有机结合,从红色文化特色建设入手,广泛开展系列红色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丰富特色德育教育。 以校本教材为抓手

助力红色教育

南赛中心小学前身是内丘县第一抗日高级小学,始建于1938年,由河北省首届人民政府主席、时任冀西游击队司令员的杨秀峰创办。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秀峰根据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毅然放弃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的优越生活,投笔从戎,深入太行,建立抗日武装,开辟冀西抗日根据地。

1938年8月,为了适应抗战需要,培养大量军事、政治、财经、文教、行政等方面的人才,根据当时内邱抗战的需要,杨秀峰选择了在南赛神头村扁鹊庙群中利用现有庙宇创建了“内邱县第一抗日高级小学”,为当时抗战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后几经搬迁于2008年8月迁于现址,正式更名为“南赛中心小学”。

南赛中心小学为使学生从小牢记革命先烈为创建新中国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时刻不忘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和抗日英烈舍小家为大家而奋不顾身的壮举,组织学校教师到市县档案馆查阅资料和杨秀峰工作战斗过的神头村、摩天岭村和孙家坡等村进行实地采访,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出了校本教材----《杨秀峰红色文化》一书。

《杨秀峰红色文化》包括杨秀峰个人成长经历、杨秀峰在内丘抗战、杨秀峰与南赛中心小学、杨秀峰重教思想等五个篇章。此书的编写为学生进行红色继承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助力了学生特色德育教育。此书现在以作为课程在

五、六年级讲解。

以文化建设为阵地

打造红色品牌

南赛中心小学为把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不断打造新的育人阵地。

首先是建设了杨秀峰文化长廊。将杨秀峰在内丘工作战斗及有关教育方面的重要指导展现学生面前。

其次是建设了红色文化墙。将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照片及主要事迹映现在学生眼中,如李大钊、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雷锋等。

再有各班级均设立了红色文化版块。及时更换张贴英雄人物的事迹、红色歌曲和革命小故事等红色文化。

上述文化阵地的开辟,为学校红色文化品牌的创建奠定了基础,更使广大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和组织参观讲解直观感受到现在美好时光的来之不易,更加懂得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以各种活动为载体

拓展红色内涵 南赛中心小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不断拓展红色教育形式,丰富红色教育内涵。

如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定期播报每班选送上来的红色小故事;学校成立了“红色文化”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已稍有成果;

各班级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片;学校少先队先后组织了“童心向党”红歌比赛、“童心向党”演讲比赛、“童心向党”征文比赛;红色故事情景剧表演;组织学生参加探访“河北红色足迹”知识竞赛;参观邢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胜纪念馆;清明节网上祭英烈活动等全校性活动。

又如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开展听爷爷奶奶讲革命小故事活动,并进行整理。到校后与全班同学举行“共享”会。 再如学校利用 “七一”、“八一”、“十一”等特殊节假日进行手抄报、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的红色教育并及时选择优秀作品张贴在校园。

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更加浓厚,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的思想更加坚定,学校的教风、学风日益向上了。

第6篇: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打造平安

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打造平安、文明校园

——扬眉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教育,教育也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来支撑。建设健康和谐的特色校园文化,学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平安、文明的校园,根据《崇义县教育局关于加强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我校在原有的校园文化建设传统特色基础上,着力探讨建设以平安、文明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新思路。现将我校近几年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总结如下:

一、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以“礼”为核心理念,构建“以礼立人”的“礼文化”特色学校。

二、 逐步完善学校办学条件

近几年,我校在办学硬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

1、学校先后新建了标准化学生食堂、教师公租房、少年宫活动功能室;

2、着力打造校园文化,近两年学校对校园文化进行了整体的更新和和改造,打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平安、文明的和谐校园;

3、完善设备,使功能室更加规范。陆续建齐了图书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体育器材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科学实验室、卫生保健室等功能教室,并按规定标准初步补充了各功能室的仪器设备;

4、更新了教师办公桌椅和学生课桌;

5、构建了简单的校园办公网络,形成了校内资源共享平台。

三、追求高品位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追求高品位,凸显“礼文化”,让高品位的文化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资源。

1、别具匠心装扮校园围墙与教学大楼:在校园围墙、教学楼张贴文明礼仪、理想教育、崇尚科学、书香熏陶、启迪智慧、励志成长等图片。

2、教室每一面墙都独具特色:师生们匠心独运将班级墙面布置得独具特色,风格迥异。

3、和谐温馨、优美整洁、文明有序的校园,让师生每日分享温馨时光。着力让校园里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三、行为文化建设体现实践性。

1、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潜能,我校在2012年建成了乡村少年宫,开设了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 。

2、为了让中华经典文化融入孩子们的血液成为滋养精神的养料。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汲取人类思想的精华,感悟中华经典,让身心得到美的洗礼,使学生身处精神和思想的圣殿,心灵得到净化、升华。

3、每学年举行多次读书笔记评比活动,使学生共享读书的快乐,交流读书的收获,让学生徜徉在书籍的浩海中,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乐。

总之,我们将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努力打造一个以“礼”为核心理念,更具地方特色、更显学校特性的平安、文明校园。 扬眉中心小学

第7篇:建设美好乡村校园 打造学校文化特色

建设美好乡村校园

打造学校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的点滴感悟

停前镇中学

陈立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璀璨中华文化,而璀璨中华文化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中华文明是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辩证摒弃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又是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文化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当它成为一种科学核心价值观时,它是精神动力、吸引力,是软实力;当它转变为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是硬实力。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积极参与和悉心建设的结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造就优秀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强学校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组织活动策划是一项非常系统性的工程。学校文化阵地建设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窗口,学校文化组织的策划则是学校实施理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样都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作为农村中学,建设美好乡村校园,打造学校文化特色,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第一,师生互动,共建和谐文化校园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包括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但教师的教学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学也是不可低估的,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

学校的教育对象是人,教育者是人,因而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围绕对人的管理而展开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引导师生在学校目标的指引下形成团结一心的强大凝聚力,使学校成为教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成为学子们安心学习、自我塑造和完善人生的课堂。

社会热点,国际、国内每天都在发生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我们通过教学把它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社会生活,人人都在生活,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利用生活现象结合政治观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学生的实际,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性,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化精神教育。

在生活中,我们告诉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让生活充满阳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让信任催开真诚之花;基因影响着生物的性状,环境也影响着人的成长,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让学生懂得:爱憎分明,刚直不阿;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厚积薄发,正气浩然。在学习上,我们教会学生:课前能有效预习;不复习不作业,不检查不作业,不小结不作业;学习中有自己的改错本,横抄难题,竖析错因,举一反三,归纳提醒,规范学习行为,养成学习习惯,讲究学习方法。在做人上,我们让学生明白: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亲情的浓厚,友情的纯净,爱情的永恒;仁爱待人,善待家人,谦虚为人。曾听得这样一句话:“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用人格力量教育学生,也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二者构成了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人文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了解哪些价值观在学校内是重要的,哪些行为是适当的,组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同时,原来的教师和学生又把已经形成的良好价值观和规范传递给新来的教师和学生。这个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师生内化学校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之后依据它们行事,成为校园文化社会化的结果。

第二,环境渗透,共建温馨文化校园

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优雅的人文气息,厚重的校园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是不言自明的!大量的事实表明:成功教育的特点是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发生的,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重视环境中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每学期都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让各班发挥集体智慧,或张贴一些名言警句,使教室四壁生辉,而且名言警语大都富有哲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名言警语,就像一位位良师益友,时刻教育、启发、鼓励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拼搏。或在班级的空白墙壁上开设“学习园地”。学校英语学科正在开展“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在英语老师的配合下,张贴学生自办的英语小报,使之成为“英语角”。许多班采取了全英语的形式。内容有英语小幽默,名人名言,同学自己写学习英语的体会,观看英语原版片的感受等等,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或利用教室的边角设立“阅读角”。放置一些近期的《阅读》、《考试报》、《西游记》等书籍,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翻阅。“阅读角”的开设,使各班形成了“人人爱书,人人读书”的良好风气,也使同学们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每学期评选“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读书由“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宿舍是我家,清洁靠大家。拥有一个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是我校每位同学的心愿。尤其是我们学校的宿舍环境堪称一流水平,我们学生个人的卫生习惯和公德意识没有理由不做好,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宿舍内卫生勤打扫,早晚一次卫生轮值,垃圾篓一满即清除。宿舍是一个窗口,透过宿舍,可以折射出学校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一桌一椅一架一床,都应讲究整体的协调和美观大方,严肃而不失活泼,明快而不失压抑,窗明几净,赏心悦目,谈笑有知交,弹奏觅知音,登斯室也,雅舍自有新天地。良好的宿舍氛围,有利于建立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

“排队,是一种文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民以食为天”……走进我们学校食堂,类似这样的警句或名言随处可见,在食堂的栏柱上、墙壁上,也悬挂着各种蔬菜水果营养价值介绍的镜框,还有各种雅致的装饰画,错落有致,美观得体。

我们学校以和谐优雅的育人环境,以自然美的景观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通过花草树木、班级文化、玻璃橱窗、德育宣传栏等,让学生耳濡目染。学生在无数次的“视界融合”中不断得到陶冶和塑造,正所谓:景观是校园的陶冶之源,解读是精神的建构之本。人与自然的融合,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志趣变得高尚,道德得到升华,思想予以渗透。

第三,精神传承,共建特色文化校园

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

1、爱国爱校

热爱祖国,要有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要热爱祖国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把自己的一切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而努力!在学校这片热土上,我们不会忘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主席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永远记住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生为民尽瘁,死重于泰山”!我们热爱学校,我们秉承校训的精神,我们继承学校的光荣传统,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

2、爱岗敬业

我校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逐步形成以“爱生”和“敬业”为核心的师德规范。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未来高度负责,严谨治教,为人师表。教师们都认识到既有教的义务,又有自我学习的责任,把学校当作是自己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场所,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自己从事的事业当中去。

3、宽容协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校师生具有包容他人、宽恕他人之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同他人斤斤计较,让他人有改错归正的机会;有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善于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不心存排斥他人、嫉妒他人之心,善于取众人之长来战胜困难、博取胜利。教师们在工作中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4、勤奋进取

“天才是一分天分+九十九分汗水而来”,我校师生坚信勤奋是成功的基础,是传统的美德,只有专心于学习,认认真真,努力干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实工作,才能不断进步,获得成功;上进心是成功的内在动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响亮口号呼唤进取,进取是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只有奋发向上,才能学业有成、校业发展、国家发达。教师们在工作中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5、明礼诚信

我校师生时刻谨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会尊敬老师、长辈,不顶撞、不忤逆,有礼有节,文明待人;尊重同学、朋友,不粗言野语,不侮辱、调戏他人,不打架斗殴,慎言慎行、礼貌待人;爱护幼小,躬亲示范,互尊互爱。尊重他人等于尊重自己,互相尊重,人际关系融洽和谐。教师们在工作中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总而言之,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校园文化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8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成就精彩人生

---方山县城内二小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实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进而促成师生的长足发展,成就师生的精彩人生,形成教育特色。今天,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所以,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整体规划,打造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孟母三迁”的故事诠释了环境育人的真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①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看来打造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头戏之一。

(一)挖掘学校内涵,彰显学校特色。

1、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有特色,学校应该在充分挖掘已有的文化教育设施的基础上,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努力加强校园环境的硬件设施建设、改造、更新,使学校的环境更适合教师、学生的成长,基本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使校园环境达到美丽和谐,有特色。比如,我校创办于1998年,现已是一名老校,学校多年办学历史积淀了底蕴厚重的“和谐包容,襟怀天下”的学校文化。基于此,学校充分发挥教师智慧,提出初步方案,经专家论证认可,形成特色校园环境建设方案。

(1)提到多年名校,我们自然回想起它的校训,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大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等,校训恰恰反映了这些名校的发展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理念以及发展的特色。所以,学校根据发展历程以“传二小文化 导精彩人生”为特色主题,以“和谐包容、襟怀天下”为主题思想,让学校的特色主题深入人心。

(2)学校建筑的风格,主体颜色为白色,红色镶嵌,(白色代表洁白无暇,心底无私天地宽,大气、包容,红色代表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国牺牲的革命志士的鲜血),彰显“和谐包容、襟怀天下”的主题思想。

(二)抓好阵地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1、充分利用橱窗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等文化教育阵地,及时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教室图书角、展示台、雏鹰争章栏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2、班级设置文化展示牌,班级命名体现学校文化主题。如我校的“海纳百川”、“和谐发展”、“风正心齐”等班名在学校主题思想的引领下应运而生,既大气又意境深远。

3、各功能室布置体现功能特点,温馨、舒适。如,图书室命名为“百科全书”,室内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营养品”的至理格言;微机室命名为“现代科技”,室内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书山有路网络为径,学海无涯电脑作舟”的醒目标语。科学实验室享有“科海拾贝”的美名,“探知识海洋,摘科学明珠”、“实践出真知”的标语很具吸引力。

4、教室走道布置主要以与学校有关的名人画像、师生作品、学校活动剪影为主,让学生感受到我是学校的主人,同时让学生感受“今天我为学校而自豪,明天学校因我而骄傲”。现在我校的走廊上悬挂古代诗人名家画像,伟大领袖毛主席,革命烈士黄继光,刘胡兰等画像;学校的艺术活动剪影若干。

5、校园内楼道等均有温馨提示语,真正达到了让每一堵墙说话,让每一棵树育人的境界。通过向全校师生征集以上温馨提示语,我校在楼道上有“校园你我他,环境靠大家”、“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珍爱生命、有序活动”等关于安全、卫生的提示语。

二、以人为本,形成特色的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但以校园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要树立、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关键在于加强校园管理,使各项规章制度内化、吸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高雅素质,最后上升为学校精神。

(一)狠抓师德建设,发挥主体作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智慧的开发者,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师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修养是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关键所在。

1、学校认真组织了全体教职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向张桂梅、杨建忠、沈浩等师德标兵学习;还加强了政策法规学习,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等。使全校教职工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牢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育、教学中,时时处处能以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怀,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2、开展了“讲师德、讲奉献、争先进”等师德活动,进一步弘扬优良的教育风气,从而真正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3、坚持间周一次的政治学习、每年一次的暑假学习的制度,精心组织学习和培训,牢固树立“李庄教育,我的责任”的意识、“领导即服务、教育即服务”的意识,弘扬“讲政治、讲正气、讲团结、讲干劲、讲奉献”的精神,爱岗敬业,淡名薄利,形成了深入推进特色学校创建的合力。

(二)规范学生行为,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1、利用班队课狠抓《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从具体的生活细节开始,晓之以理,付之以行,让孩子们明白可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如:怎样听课、发言,如何进办公室,上学离家、放学回家;如何向长辈打招呼,怎样做客,怎样待客;如何使用礼貌用语等等。

2、同时,还以“星级学生”评比活动、“班级流动红旗”评比制度为载体,使“人人为班级争光”、“人人争当文明学生” 逐步内化到每一个学生的头脑中,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形成讲文明、讲学习、讲礼貌、讲卫生、讲团结的良好风尚。

(三)特色活动,让师生共同成长。

常规活动深入开展,学校开展的活动应主要以常规为突破口,以班、队、家庭为单位,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以每年各重大事件、节日及李庄古镇发展活动为契机,做小事、品大德,养习惯、塑思想。特色活动创新开展,在设计每次队活动时,都要力图让所设计的活动或节目能有生动活泼的形式(生动),深入浅出的内容(深动),感人肺腑的设计(感动),心向往之的信服(心动),行之有效的践行(行动)。比如,我校的特色活动主要有:

1、我校开展的“小阵地、大舞台”活动,创新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模式,期初每个班抽签定时间、定内容,让每个班60%以上的学生能走上舞台做精彩表演,提升了学生素养。

2、课前3分钟“唱出风采、诵出韵味”的主题活动,或诗歌、或名言、或朗诵、或古诗等,整个校园文化味浓。

3、为提高教师素养,开展了“会前30分钟属于我”的交流活动。期初抽签定交流时间、定主讲人,内容围绕学校发展自定,每周一的教师会都先由3名教师做精彩交流,主持人做精辟点评。

4、各班利用班(队)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如“走进名人”、“我为学校而自豪”等各种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内容主题均以古镇文化为核心。

5、为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开展9个特长班培训活动,有美术班、合唱班、舞蹈班、书法班、乐器班。每个兴趣班均定了主讲人,定了培训室,培训教师要备课备查,这些活动均与绩效工资挂钩。

6、小导游团的培训活动,小导游培训从兴趣特长班逐步普及到三至六年级的学生,理论培训——实践演练——再培训——再演练,力争人人成为合格的小导游。

7、艺术节是学校的传统,所以学校在每年的“六一”都要举办一次全校性的大型艺术节活动(包括书法、绘画、摄影、手工和文艺节目),学生参与率达90%以上,各项活动质量很高,使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

8、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大型的教师运动会,以及学生“春季运动会”和“冬运会”,增强体质,健全体魄,并在参加上级的学生运动会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学校创建艺体特色的亮点。

9、建设好学校小记者站,面向广大同学征稿,定期出版校报校刊并向网站投稿多篇,促进了我校学生文学修养水平的提高。

10、特色教研,助推课堂教学改革。

11、工会活动。为放松心情,缓减压力,工会经常组织一些趣味活动,让教师们在欢声笑语中劳逸结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这是教师的精神家园,更是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有效法宝。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健康、快乐、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师生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我想在注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长足发展之后,校园文化建设必将是特色学校创建的一朵奇葩。

第9篇:打造校园特色文化 建设品质一流学校

钟祥市实验小学

钟祥市实验小学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时期,就是闻名于世的文化发祥地,极富历史底蕴的宋玉井如今还保存在学校大门附近。新世纪、新阶段、新面貌,如今的钟祥市实验小学,正着力“弘扬校园文化,构建和美校园”,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一、弘扬精神文化,打造校园环境美

一是弘扬师德责任,塑造教师形象精气神。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校要求每个教师要把沉甸甸的责任放在自己肩上,走出家门一步,就要肩负全家荣辱;走出校门一步,必须肩负学校荣辱。为塑造实小教师良好形象,我们一直倡导教师要有“五气”:一是正气。相对于邪气而言,教师一定要有浩然正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校园有正气,师生皆和谐。 二是朝气。相对于暮气而言,尤其对年轻的同志们来说,干任何事情都要永远充满无限的激情。三是灵气。相对于呆气而言,我们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有主动性,创造性。一个没有灵气的老师是绝对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四是大气。它相对于小气而言,要求我们要有开阔的胸襟,做人不能太斤斤计较。五是书卷气。它相对于世俗气而言,不要整天柴米油盐烟酒茶,不要成天张家长李家短。我们一直在学校开展校长荐读、教师荐读等读书活动,通过阅读培养教师独特气质,做到举手投足气度不凡。

二是弘扬好学无止,锻造教师能力硬基础。我校一贯注重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采取各种方法组织教师加强学习:一是常规教学培训。利用寒暑假教师集训时机,组织教师系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学校规章制度、集体备课、班级管理等方面内容,让教师较快适应学校的各项特色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落实集体备课议课教研机制,夯实教学常规巡查等日常监管工作,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二是借助名师学。学校举办以“聚焦课堂 解读新课标 促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的业务培训,邀请荆门教研室专家吴晓梅、李慧玲到校讲学,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以“解读新课标 感悟新课改”为主题,对不同学科的《新课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极大增强了教师教科研能力。

二、规范学校管理,打造校园严整美

一是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我校大胆推行了“三性三成”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显著成效。“三性”即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三成”即自主学习问题生成、互动互助方法合成、检测反馈目标达成。该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注重小组建设,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去年,学校组织开展了“三性三成”课改模式观摩活动,邀请荆门、钟祥教育专家、家长、社会人士走进课堂探索与研究这一模式,受到专家及家长的一致好评,目前该项实验已被省教育厅立项。

二是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我校把学习培训视作教工的最好福利,不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老师创造学习机会,还以集体备课为平台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使广大教师素质得到持续提升。近5年来,教师出版著作8本,论文发表或获奖400多篇,有30多节课在省、地、市比武中获奖。

三是学校管理民主科学。我校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少先队等群团组织作用,一切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多年来无一人上访。师生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校园里疯赶打闹现象少了,乱丢乱扔没有了,师生违法犯罪一直为零。

四是善雅教育办出特色。为进一步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我校以“善雅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先后开展了三个主题的教育活动:第一是“日行一善·雅行天下”的创德育特色学校活动,倡导学生每天做一件“善”事,多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风范,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学校鲜明的德育特色;第二是“争做善举雅行学生,共创温馨美丽校园”为主题的善雅之星评选活动。评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学生先根据评选标准自行打分,然后由小组依照得分推荐候选人,最后由全班学生根据候选人事迹投票遴选出校园“善雅之星”共计100名。每位善雅之星都要撰写20-50字的善雅心语,并在校园电子飞播上滚动播出。“善雅之星”评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更多学生发现了闪光点,找到了自信,提升了文明素养;第三是“善雅教育——爱的传递”主题班会活动,学生们以讲故事、朗诵、歌唱、小品等形式,演绎身边爱的故事,并通过自身体验,感受到爱既是一种无尽的付出,也是一种收获的快乐,大家不仅应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爱,更应用自己的行动将爱播洒向四方。

三、培育爱校情怀,打造校园精神美

作为百年老校,实验小学注重特色立校、实力兴校,用实小的发展、实小的成绩、实小的希望来凝聚师生的爱校情怀,培养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是让艺体教育彰显特色。学校从自身优势入手,注重艺体教育特色的打造。音乐组自编自导了集体舞《向前冲》、《春晓》,每天大课间,全校师生集中在运动场“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做一套操”,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实验小学是展示自我的大舞台。美术组组建了“向日葵画室”,开启向日葵画室博客,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绘画。近两年,学生美术作品有400余件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并出版了两本画册。学校体育工作更是锦上添花,足球成为钟祥市乃至湖北省学生体育运动的一个亮点。2008年、2009年,学校足球队代表荆门市参加湖北省青少年足球赛都获得了冠军。2010年,在湖北省十三届运动会上,学校足球队代表荆门参赛荣获亚军。先后有3名学生入选湖北省少年足球俱乐部,其中何统帅入选国少队,钱宇淼入选国青队,另有1名学生入选山东鲁能青少年队。

二是让工作环境更加温馨。我校坚持“工作环境建设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不断提高教师的各项待遇,为教师工作创造温馨环境。学校实施“青蓝工程”,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定期对师带徒成效进行目标考核,不仅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还营造了和谐的人际环境。实施名师成长工程,依托荆门市教育局授牌的“陈大水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骨干教师成长为市内外知名教师提供物资和智力资源保障。

三是让办学声誉不断提升。学校严谨科学的管理,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办学声誉不断提升。几年来,学校相继被评为全国十佳最具影响力品牌名校、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湖北省首批文化传承学校、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足球)学校、湖北省家长示范学校、湖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荆门市示范学校、钟祥市安全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春节,群舞《春天的话语》被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校园春晚》展演,并获“魅力校园”第八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金奖。学校被荆门市教育局评为群众最满意的学校,学校工作考核连续5年名列钟祥市中小学前茅。 各位同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沉淀,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将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塑造新形象。

上一篇:国庆节演讲比赛总结下一篇:水资源保护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