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班”教育乱象及治理

2023-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国学班”发展背景

近年来国学是一个既新潮又复古的话题,新潮之处在于国学让新时代的人们注重仁义礼智信的发展,复古之处在于国学宣扬的不仅是一种理念,还从生活方式等方面效法古人。国学这个词的准确来源要从清朝末年说起,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实行闭关锁国,不与他国来往,鸦片战争中,英国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思想文化由此传入我国,当时人们称外来文化为“西学”,相对地,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作“中学”。

后来,章太炎、胡适等人又把传统文化称为“国故”,再之后叫作“国学”。随着时间推进,国学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主要解释为以下几部分。(1)义理之学:谈明事物道理,指哲学。(2)考据之学:从事历史研究方面的学问,指史学。(3)辞章之学:从事诗词散文以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指文学。(4)经世之学: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知识。(5)科技之学包括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1]。

2014年,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的主题展时说道:“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国学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文化自信,是值得认可的,一时间国学等传统文化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各类“国学班”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冒头。当今社会很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任性叛逆,不少国学培训班的卖点是让学生讲规矩、懂礼仪,并且孝敬父母,比如跪拜父母、帮父母洗脚。家长们感受到孩子的进步便是“国学班”给家长的交代。除此之外,这种师古教育模式,宣称诵读儒家经典、塑造君子人格,能让学生与孔子、孟子等先贤产生心灵呼应,成为大才甚至圣贤。尽管争议不小,但还是有不少家长趋之若鹜。

二、“国学班”乱象之具体表现

“国学班”到底是在培养人才,还是毒害学生?从“国学班”诞生的第一天起,相关的争论就未停止过。从目前来看,市面上的“国学班”确实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发人深省,具体如下:

(一)缺乏办学资质

教育培训机构要想以教育培训的目的在社会上从事相关营业,必须办理相关资格证件,但现在很多教育机构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的主营业务是教育咨询,从事的内容却是教育培训,资质难免不符合。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歌手孙楠送女儿上徐州“华夏学宫”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所打着“专修华夏传统文化”旗号的学校,其办学资质缺失,不能颁发学历证书正是时下多数“国学班”的共同点,教育部要求各地认真排查并严厉查处社会培训机构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的非法办学行为,其实也是再次重申一个常识: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当前各式“国学班”无办学资质,学生无法取得学籍,以“国学班”等方式代替义务教育这一做法已经涉嫌违法。

(二)缺乏相应的标准、门槛和监管

当前市场上的国学培训机构泥沙俱下,很多培训公司招聘时缺乏相应的门槛和标准,只要经过面试、培训便可上岗,部分“国学班”的老师没有教师资格证,教学水平堪忧,大有读经老师就是“复读机”的评价。目前国学教育的概念非常模糊,从教学方式、师资认定到评价标准等都处于空白状态,政府部门也无法监管,无规范、无监管即容易助长乱象,也有辱于真正的国学教育的名声。

(三)教学内容、质量无法保证

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是国家统一出版的,国学方面没有统一的教材,很多企业自己选择教材、出版教材,到市面上随意挑选几本书,让老师自行讲解,对讲授版本、具体要求没有统一规定,教学内容便无法保障。除此之外,一些培训班的课程架构比较宏大,授课时间有限,最终导致形式大于实质。比如一些国学经典课程《儒家精神解读》《道德经解读》《金刚经解读》《孙子兵法》等,这些内容几次课便讲完了,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四)费用高

市场上一些全日制国学机构收费昂贵,例如孙楠女儿就读的华夏学宫一年学费是10万元。有些非全日制的国学兴趣班,4天收费5000至6000元不等。收费高是目前国学机构存在的较大问题,现实生活中很多机构以国学班名义收取高昂学费,打着“教育改革、回归传统”的口号欺骗家长,妄想取代义务教育,实则为自身谋利。

三、“国学班”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原因

(一)法律层面:涉嫌违法

从法律层面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以“国学班”教育代替义务教育,这不仅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而是已经违反了法律。2019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要认真排查并严厉查处社会培训机构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的非法办学行为[2]。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或造成辍学,情节严重或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二)教育层面:贻误发展

从教育层面讲,以“国学班”的教育代替义务教育,不利于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贻误学生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有科学的课程设置标准,有完善的教学组织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培养其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生活能力。而那些名目繁多的“国学班”,学习内容晦涩僵化,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在死记硬背中消磨了心智,缺乏起码的常识,与现代社会严重脱节。此外“国学班”教育的学历不被外界承认,学生无法取得学籍,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家长不能拿孩子的前途命运开玩笑,“国学班”教育不能代替义务教育,维护学生正常参加义务教育,既是对《义务教育法》的捍卫,也是对学生的负责。

四、“国学班”乱象治理途径

如果任由“国学班”的争议继续在舆论场上喧嚣,那么仍会有学生在其中蹉跎岁月、贻误前程。学习国学经典没有错,但用读经取代学校教育的错误方式必须得到及时纠正。

(一)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

国学教育代替义务教育是违法的,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现有的全日制“私塾”“国学班”不能自行实施义务教育。但对“国学班”不宜全盘否定、谈虎色变,对一般合法、合规、安全的培训,可以作为课外教育的补充,是提倡和鼓励的,因此,要从制度层面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3]。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细则,制定准入标准,保证从业教师的资质,国学教育机构也应该按照法律申请营业执照,合法获得资质,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多元教育需求,为国学教育持续健康传承做贡献。

(二)政府加强监管引导

政府要加强监管引导,保障行业合规合序。针对不同的国学教育机构,应采取扶植、合并、取缔的方式进行整改整治。对于那些历史较久、影响较大、条件较好、师资较强的国学教育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批准其成立,给予其合法的地位。对于一些规模小、条件差的教育机构,引导合并,在一定期限如果条件没有改善,则要予以取缔关停,疏堵结合,有的放矢。除此之外,对于合法化的国学教育机构,在收费标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聘任等方面给予引导和监督,倒逼各机构更加科学地开展国学教育。

(三)建立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国学机构可以成立行业协会、行业组织,建立行业公约,加强行业自律。目前全国范围内有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中心,还有不少区域性的私塾、书院联盟,如广东私塾联谊会、江西私塾教育联合会,其他地区可以借鉴,相互之间加强交流、约束、监督,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四)探索多元化传承方式

“国学班”的火爆也提醒人们:一方面要不断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要反思如何正确地传承传统文化[4]。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发挥好社会各界的力量。(1)在学校教育中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和质量,学校多设置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在语文等科目教学中传播国学文化。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比大,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以演绎的形式呈现,让学生用剧本、歌唱等形式增进对文言文的理解。也可以让老师探索更多的方式,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反复论证、经过检验的教材,让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资力量和科学的教育理念,扶正祛邪、有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纾解教育焦虑。(2)其他社会组织也应不断探索传承方式,《中国诗词大会》《少年国学派》等电视节目在青少年中很受欢迎,通过这样的形式,激发了更多学生学习诗词歌赋的兴趣。在此呼吁网络平台、电视媒体制作更多传播国学的节目,推动传承国学,让国学的影响更广。

五、结语

学生需要经典来润养心灵,但更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科学的教育体系,以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国学班”教育不能代替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和国学教育的关系犹如主食和营养品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是主食,必须吃好、吃饱,传统文化是营养品,可以在主食之外,适当、定期予以补充,不能把营养品当成主食,否则会造成营养不全或营养过程,不利于学生成长。

【相关链接】

国学班,即教授中华传统文化的班级。与普通教育不同,普通教育重在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而国学教育则侧重文化的提升,是为那些有志于弘扬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企业高层准备的,学习传统文化管理知识来丰富企业管理知识。课程设置主要有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如:《周易》与管理智慧、王阳明心理学、《金刚经》与佛教的基本精神、《资治通鉴》的历史智慧与现代启示、《史记》中政商人物的命运启示、中国近代历史的反思、文明的冲突与演进、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诸多精妙之处,理应让学生学习,但是社会上一些“国学班”乱象丛生,用传统文化的幌子,干着反现代文明的勾当,亟须整顿。当今社会,为了逃离应试教育,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学班”,非通俗语境下的学习,必然会导致与现代社会严重脱节。此外,一些“国学班”既没有资质,又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不过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国学经典,如此学习磨灭了学生的志向、抹杀了孩子们活泼的天性,让其成为文字的奴隶。本文阐述了“国学班”乱象,提出解决对策,作为一种教育的补充方式,合规的国学班才能够增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修炼性情,但“国学班”绝不能取代义务教育,学习要兼容并蓄,“国学班”该规范一下了。

关键词:国学班,义务教育,乱象,治理

参考文献

[1] 王琳琳.关于当前国学教育机构及书院的调查研究——以厦门市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2] 热点传真[J].宁夏教育,2019(5):4-5.

[3] 慕朵生.国学教育,国家有责[J].深圳商报,2014(4):1-2.

[4] 谭文富.传播国学要精准[J].理论观察,2018(2):2.

上一篇:如何培养酒店专业学生“服务意识”下一篇: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