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战略

2022-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战略

美国版权战略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美国实施版权战略促进了版权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美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应借鉴美国实施版权战略的成功经验,在文化产业立法、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和创新、文化产业的产业化以及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版权战略;文化产业;中国

文献标志码:A

二、美国版权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美国的版权产业

在美国,人们主要采用“版权产业”来表述商业的和法律的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广义的版权产业,是指与创作、传播、复制和发行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行业和收集、储存与提供信息的信息行业,主要包括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业,广播、电影、电视业、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与其他娱乐业,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园艺设计业,电脑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业,信息网络传播业、广告业等等。简单地说,版权产业就是使用智力作品并依靠版权保护进行经营和持续发展的产业。版权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出版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版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产业,美国在1977年就确立了。为了加强版权保护制度的建设,美国在1976年修订了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版权法。自此,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由过去以农业、重工业为主转变为优先发展信息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版权产业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基础因素,其发展水平被国际社会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标尺。依照国际知识产权联盟的标准,版权产业可分为四类。第一,“核心版权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业、录音录像业、图书、报刊出版业、戏剧创作业、广告业、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处理业等,其基本特征是研制、生产和传播享有版权的作品或受版权保护的产品。第二,“部分产权产业”,产业内的部分物品享有版权保护,较典型的如纺织、玩具制造和建筑业等。第三,“发行类版权产业”,主要是以批发和零售方式向消费者传输和发行有版权的作品,如书店、音像制品连锁店、图书馆、电影院线和相关的运输服务业等。第四,“版权关联产业”,其所生产和发行的产品完全或主要与版权物品配合使用,如计算机、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游戏机和音响设备等产业[1]。

(二)美国版权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版权产业与美国的经济发展、外汇收入、文化扩张息息相关。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美国,版权产业尤其是“核心版权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是美国“知识经济”的驱动力。根据国际知识产权联盟发表的《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2002年度报告》,版权产业对美经济的作出了重大贡献。

1.美国版权产业带动经济增长。根据有关的报告显示,自1977—2001年的24年里,美国GDP中版权产业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其中“核心版权产业”的年增长率平均为7.01%,超过同期其他非版权类经济部门增长率(3.0%)和美国经济总增长率(3.2%)的两倍多。24年中,其产值已从1977年的434亿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5 351亿美元。1999年以来,美国经济大幅下滑,2001年的美国经济已显露疲惫之态,GDP增长从2000年的4.14%降到2001年的1.18%。然而,美国版权产业却能“逆势而行”,其净产值依然保持递增态势。在实际GDP中,“核心版权产业”1999—2000年和2000—2001年的增长率分别为8.36%和3.34%。2001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净产值总计为5 351亿美元,占当年GDP比重的5.24%;总体版权产业产值达到7 912亿美元,约占GDP比重的7.75%。就产值来说,核心版权产业超过了美国制造业中的任何部门,如化学、金属加工、塑料与橡胶制品、电子设备、工业机械与设备,也超过了所有主要制造业产值的总和[2]。

2.美国版权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1977年,美版权产业的就业人数为30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量的3.30%,2001年美国版权产业就业人数已达800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5.90%。“核心版权产业”的表现尤其突出,创造的就业机会远多于飞机、汽车、钢铁、药品、纺织、食品加工和电子器件等传统知名产业,提供的就业量甚至比化工、纺织、木材、造纸、家具、飞机、石油和煤炭产业的就业人数总和还要多。

3.美国版权产业的出口额居美国各行业之首。1991—2001年,出口额平均年增长9.41%。据保守估算,2001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出口额至少有889.7亿美元,远远超过化工、汽车、飞机、农产品、计算机和电子器件等产业的出口额。计算机软件和电影业的出口表现最为抢眼,2001年的出口额分别为607亿和1 469亿美元,是美创造出口利润的两个大户。

三、美国版权战略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完善的法律制度,重视版权的保护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实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家之一,1790年美国就颁布实施了第一部《版权法》。此后,根据美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美国国会不断地对《版权法》加以调整和完善。1976年美国对版权法进行了全面修改,修改后的版权法构成了美国现行版权法的基本法律框架。1976年版权法自实施以来到2000年先后经历了46次修正,经过不断修正,使法律更加完善,版权保护也更加全面。例如,2003年美国版权法将个人著作权保护期从著作人终生及死后50年延长至70年,公司版权保护期从75年延长到95年[3]。

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科学技术背景下,文化产业中围绕版权方面也不断地出现新的法律空白,为了弥补这些空白,美国政府及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为了加大对涉及电影和录音制造业的版权侵权的处罚力度,国会在1982年通过了《反盗版和假冒修正法案》。最为明显的是在数字版权领域,为了加强数字版权保护,美国国会颁布实施了多部数字版权保护法案。为了保护和促进美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美国在1980年就颁布实施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法》,成为最早采用版权制度来保护软件知识产权的国家。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反电子盗版法》(1997年)和《跨世纪数字版权法》(1998年),以加强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通过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加强对美国文化产业的保护,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在加强国内相关立法同时,美国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以促进其文化产业占领国际市场。根据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美国通过《伯尔尼公约实施法》,开始对《伯尔尼公约》的成员国提供高水平的版权保护。当《伯尔尼公约》对版权保护的原则和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美国的需求,一方面,他们利用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中的特别301条款,迫使其他国家加强对美国版权的保护;另一方面,从1986年开始,美国利用《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机会,全力推动建立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国际版权保护体制和机制,1994年最终达成了TRIPS协议。大大提高了国际保护版权的整体水平,而且为越来越多的国际版权纠纷建立了争端解决机制,TRIPS协议使美国日益强大的文化产业获得了广泛有效的国际保护机制。

(二)政府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美国政府一直鼓励非文化部门和外来资金的投入版权产业,为此他们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大量资本在版权产业中寻觅商机。早在1917年,美国联邦税法就规定对非盈利性文化团体和机构免征所得税,并减免资助者的税额。美国政府还注重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州、各企业以及全社会对文化事业进行赞助和支持。美国还采用贸易保护主义,对外国进口文化产品课以重税,外国文化产品要打入美国市场,只能采取直接投资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国国内较高的利润回报率,从而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投资美国版权产业。目前,在好莱坞最具实力的电影制片厂中,哥伦比亚三星的幕后老板是日本的索尼公司,福克斯的老板则是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在流行音乐产业中,在美国市场上赚取钞票更多的是日本的索尼、荷兰的宝丽金、德国的BMG等。

(三)加大版权产业的科技投入和创新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版权产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的创新,创新才能创造新的文化产品和价值。美国的版权产业非常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应用,网络传输、数字化、通讯卫星、数字电视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美国版权产业拥有了向全世界扩展的“桥梁”和“利器”。例如,在图书和唱片业,利用因特网技术开发的网上售书业务,极大促进了产品销量的飞速增长。并且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在引进别国产品内容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加入本国文化和高科技的手段,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各种表演惟妙惟肖,惊心动魄,让艺术和科技的真正融会贯通。

(四)遵循市场规律,追求高额利润

美国版权产业以产业规律来经营,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商业运作,让最好的文化产品流行于市场,利用市场的有利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版权产业的发展。美国版权产业一直遵循“高成本,高收益”的投资理念,“利润最大化”永远是他们的第一信条。与普通商业投资相比,投资美国版权产业的回报更为巨大和迅速。比如,风靡全球的《泰坦尼克号》投资近2亿美元,《蜘蛛侠》三部电影的总投资近6亿美元,但它们的票房收入分别高达18亿和25亿美元。高收益率坚定了投资者对投资美国版权产业的信心,从而使美国版权产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同时,美国的版权产业严格遵循市场规律,通过产品开发、建立全球销售网络、宣传促销和捆绑销售等多种手段和方法,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例如,迪斯尼公司的营销策略是分五步走来获取最大利润:票房收入是第一轮收入;发行录像带、DVD是第二轮收入;迪斯尼主题公园的推广是第三轮收入;特许经营和品牌专卖是第四轮收入;最后,通过电视媒体获取最后一轮收入。据统计,在迪斯尼的全部收入中,电影发行加上后续的电影和电视收入只占30%,主题公园的收入占20%,其余的50%则全部来自品牌销售。

(五)注重人才战略,重金培养引进、储备大量专业人才

版权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吸引、培养、储备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型人才、市场拓展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正是这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推进了美国版权产业的高速发展。美国版权产业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每年从世界各地吸收大量优秀文化艺术人才,源源不断地给美国文化产业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在人才引进的同时,他们还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正是这些人才的重用,才使得美国版权产业拥有现在的高速发展。

三、美国版权战略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并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这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中国所指的文化产业比美国的版权产业在内涵和外延上还要宽泛。中国社科院知识产权中心李顺德教授认为:文化产业的核心是版权产业。从本质上讲,文化产业是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提供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产业。狭义的文化产业就是指版权产业,包括出版发行业、新闻业、广播影视业、网络服务业、广告业、计算机软件业、信息及数据服务业等。广义的文化产业,除了版权产业以外,还包括艺术创作业、艺术品制作业、演出业、娱乐业、文物业、教育业、体育业、旅游业等。中国应借鉴美国实施版权战略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在文化产业立法、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和创新、文化产业的产业化以及国家在政策措施上的扶持都应该有所作为。

(一)启示之一——中国应建立文化产业法律保障体系

1.中国须制定文化产业法及相关法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秩序经济。文化产业涵盖面广,牵涉到众多业务主管部门,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系统的文化产业法,是极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主要是精神产品的生产,文化产业既要按照《公司法》、《合同法》、《证券法》等基本法律法规运作,又要遵循文化市场需求和其自身发展规律运行[4]。

文化产业立法首先要解决市场准入的问题。鉴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需要降低门槛,以吸收更多的资金进入文化产业[5]。比如降低注册资本,注册资金不设最低限额,在出资方式上应该有多样性,权利、技术、劳务、品牌等都可出资。在文化企业的组织形式上也应具有多样化。可以是个体、个人合伙和独资企业的形式,也可以是企业法人和合作组织等形式。在设立程序上要简化审查批准程序。在规范市场上,制定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规则,提高文化经营效益。应该按照文化产业性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如文化产业投资法、文化市场管理法、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等。

2.加大打击侵权、盗版力度。中国在2000年修改著作权法后,提高了著作权保护的标准,超过了TRIPS协议的最低要求,但版权市场上盗版事件屡禁不止,这将影响中国版权产业的发展。因此,中国的版权的保护在今后还有必要继续加强。第一,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发挥版权、新闻出版、海关、工商、公安、“扫黄打非”、文化等部门联合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的优势,形成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反盗版态势;大力惩治和打击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假冒和盗版行为,情节严重者,一经查实,不仅要给予权利人足够的赔偿,甚至惩罚性赔偿,还要加重对侵权者的刑事处罚力度[6]。第二,加强版权的司法保护。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知识产权审判庭,对审理著作权案件起到了倡导和监督作用。建议在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比较繁荣的地区,基层以上的人民法院都应建立知识产权审判制度。第三,要激发权利人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使“尊重他人的版权,保护自己版权”的意识深入人心,版权所有者、经营者应进一步提高版权保护意识,积极合理地运用法律手段与技术手段打击侵权与盗版。

(二)启示之二——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培育国内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和导向,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文件,提出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文化经营单位所得税返还和征税优惠,扶植落后地区的文化发展等政策。同时,政府还应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促进体制创新,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革;二是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降低门槛,向民营资本开放;三是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对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整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四是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对出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给予优惠,为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必要条件;五是扶持发展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以一定数量的政府投资,作为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以资金补助和信贷贴息等形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营;六是加强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法规研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落实等。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控措施,并不会抑制文化产业的多元发展,而是更有利于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三)启示之三——加大文化产业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

文化产业的生产要求创造性和个性,要求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原创性,创新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批量生产,而且同一产品被拷贝的次数越多,其产生的价值和品牌效应就越大。比如,美国的卡通产业产值与汽车产业产值相当,而其视听产品出口额仅次于航空航天等少数行业。因此,在文化产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我们要创造竞争的优势,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先进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第一,政府要制定政策法规,促进科技成果向文化产业转化。对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业实行优惠政策和奖励,把文化产业的科技化研究纳入国家研究课题。由政府拨出一定的资金,鼓励文化产业的科技开发。第二,促进科技转化机制的良性运行。研究单位、文化管理部门、科技中介机构和文化经营单位,要协调疏通科技向文化产业的转化,加速科技新成果向文化产业转化的进程。第三,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单位要建立研发中心。通过资金投入、招集人才,瞄准尖端技术,开发文化产品,使文化产业的经营单位集生产、研发和销售为一体。第四,提高文化产业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在研发手段、生产环节、传播渠道、接受方式等方面,借助科技的手段予以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技术标准体系,把握制定文化产业游戏规则的主动权。只有落实这些措施,中国文化产业才能赶超发达国家的水平。

像中国的“蓝猫”就是依靠自己的作品创新和技术创新,赢得了与外国版权产业巨头叫板的机会[7]。从2001年开始,“蓝猫”跨越多个行业迅速延伸到图书、音像、玩具、文具、鞋服等16个行业。目前这部动画片仅品牌授权年收入已达1 600万元,版权输出至15个国家和地区,专家估计“蓝猫”的核心版权产业年销售额将超过4亿元。

(四)启示之四——掌握版权市场的运行规律

在文化产业中,文化产品的创意、生产、营销有其独特的产业链模式,而这种产业链模式的本质是要求投资者、经营者和从业者必须走向市场,遵循市场运行规律,注意文化创新,开拓产业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刺激市场消费,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比如,中国三臣卡通集团就借鉴了迪斯尼的商业运作模式,在“蓝猫”上做文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是组建了蓝猫产业群:依托蓝猫卡通形象为品牌资产,通过商标分类授权的形式与其他众多公司形成股份公司。蓝猫产品研发和设计主要采取委托研发或买断技术的形式,借助外部科研力量组建虚拟研发网络。蓝猫制造主要依靠采取OEM形式或由品牌授权公司制造。蓝猫销售渠道主要靠自建的2 600家专卖店和合作伙伴的网络。蓝猫在品牌运作上借鉴了宝洁的多品牌策略,推出了“淘气”、“咖喱”、“菲菲”、“甜妞”等子品牌。蓝猫的广告宣传主要依靠蓝猫系列卡通电视片或者用节目换取电视台广告播放权形式。二是“蓝猫”的版权产业延伸。三辰卡通企业集团以系列卡通电视剧中的“蓝猫”形象为品牌,以“蓝猫”观众——儿童为目标市场,进行版权产业延伸,开创了中国“版权产业延伸”之先河。蓝猫独特的“艺术形象—生产制造—整合营销”产业链模式被业内尊称为“蓝猫模式”。

(五)启示之五——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

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上的竞争,不仅仅是资本实力、技术含量、市场环境、品牌专利等方面的竞争,更主要的是文化产业人才的竞争。如果没有尽快解决人才问题,就必然会拖文化产业发展的后腿,造成研发落后、文化产品缺乏竞争力、营销模式落后、经营效益差,甚至大量的文化企业被国际集团兼并的危险。所以,培养引进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丰富人才资源,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中国应高度关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目前急需培养和引进的是: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文化传播和营销人才。要创造条件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以及综合性大学,应积极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金元浦.版权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分类[EB/OL].文化产业网,2008-05-20.

[2]张勤.版权产业与版权贸易的发展,从美国经验看中国[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

[3]刘锦宏,闫翔.透析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J].经济导刊,2007,(9).

[4]周斌.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5.

[5]何党生.需要一部文化产业法[EB/OL].文化产业网,2008-05-14.

[6]王和平.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版权保护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2002,(5).

[7]王骅.对发展版权产业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1999,(1).

[责任编辑 陈丹丹]

作者:韩 洁 谭予涵 谭 霞 王 芳 王 敏

第2篇:美国《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2008年,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维护经济与社会稳定,出台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俗称“七千亿美元救市方案”。该法案由问题资产救助计划、预算条款和税务条款三部分组成,从产生程序到核心内容都很重视议会财政权力和纳税人利益的保护,彰显财政民主主义的精神。与此对应,中国从2008年开始也实施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的同时,却有财政民主制度上一些不足。为此,借鉴美国做法,中国未来必然加强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约束作用,同时保护纳税人的知情权等财政监督权利。

关键词:美国《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启示;财政民主主义

2008年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经国会参众两院表决通过的《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以下简称《法案》)。对《法案》的分析,学界或从经济与金融安全角度关注其能否达到消除危机的经济效果[1],或从金融法学的角度探讨金融监管制度如何实现创新[2],但本文试图将分析的重心转移到财政民主的视角上来,从财政法学的角度审视《法案》所蕴含的财政民主理念,并结合当前中国的经济与法律实践,阐释其对中国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一、《法案》的出台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1、出台背景

2007年3到4月份,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随着次贷危机的展开和发酵,迫使美联储在2007年8月下旬放弃了实施两年之久的货币紧缩政策[3],出台了一系列挽救金融市场,振兴美国经济的政策。2008年9月29日,众议院开会表决时,救助计划已正式更名为“紧急经济稳定法案”,篇幅上也从3页激增至110页,内容上更添加了多项妥协条款,强化了对纳税人利益的保护。到10月1日参议院开会时,新版的法案已厚达400余页。保尔森岂心急火燎,不顾个人颜面向强硬派众议院女议长佩洛西下跪,请求国会尽快通过。对美国经济倍感震惊的美国大众也纷纷转向,要求选区里的国会议员支持该议案。这也最终促成了参、众两院先后在10月1日和3日高票通过了《法案》。

2、主要内容

《法案》由问题资产救助计划、预算条款和税务条款三部分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问题资产救助计划。

第一,财政部门权力与责任规定。财政部门权力的行使必须保护纳税人利益,并接受国会严格监督,对国会负责。

第二,设立专门监管机构。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监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督财政部按照《稳定法案》执行计划,提出合理建议,报告不当行为等。根据笔者统计,从101条到136条共36个条款都是关于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的。令人惊讶的是,其中18个条款也就是50%的条款数量直接出现“纳税人”或“国会”字眼[4],而其他18个条款虽然没有直接出现这些字眼,但相当多内容也可间接推出与“纳税人”或“国会”有关系。

(2)预算条款

财政部在《法案》下开展活动的相关信息必须对国会预算局及联合税务委员会公开。国会预算局与行政管理与预算局必须向国会及总统报告估计开销以及相关信息,以此向权威部门确定财政部长是在本法案的指导下进行运作的。总统在向国会提交的年度预算报告中分析和评估法案规定所带来的开销。

(3)税务条款

《法案》除参议院附加上的对替代能源提供1 500亿美元的税务减免,要求政府尽量帮助房屋所有者(如通过修改贷款条件,为其偿付进行担保等措施),避免房屋所有者因偿付借款问题而丧失对房屋的赎取权,《法案》还改变投资“两房(房地美“FRE”和房利美“FNM”)“优先股损益的处理方法,明确“合格机构”投资两房优先股的损益将被认为是属于普通损益缴纳联邦所得税[5]。目的是帮助困难的“合格机构”少缴和缓缴或不缴所得税[6]。

二、《法案》的财政民主意蕴揭示

财政民主即强调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民主化运作,财政民主的观念作为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思想就是财政民主主义。其直接的要求是,重大财政事项必须经过议会的同意,或者由议会制定法律予以规范,如果没有议会决定或法律授权,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财政开支,都可能被指责为违反人民的意志。[7]

《法案》的出台,本身就是财政民主思想“博弈”的结果。

首先,该《法案》本身就反映了议会对财政问题的最终决定权力。当布什政府考虑动用7000亿美元救市的时候,美国各界质疑声不断,其中最重要的是这7000亿美元到底是为华尔街那些始作俑者的投机分子埋单还是为了美国公众的利益即公共利益呢?比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到底谁来以及怎样来判断这是否就是公共利益的需要呢?美国总统为代表的行政官员来判断显然不合适,由单个的个人来判断更不合适,最合适担当重任的就是实行代议制并要求代表民意的美国国会了。所以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要求由美国参、众两院以法令的形式颁布,本身就反映了财政民主主义关于议会对财政重大事项的决定权思想。尽管繁琐的程序就可能导致与救市最佳时机的失之交臂,《法案》在一定程序上暴露了现代民主政治之恶。但这种“百闻不如一见”的正义生产过程也反映出了其政治体制中分权制衡的民主法治精神。试想,当一个民族及其政府在面临经济可能全面崩溃之时,仍然能毫不妥协地坚守其国家治理的原则与底线,这又是何等可贵,而这也恰好是我们所欠缺的东西。[8]

其次,从纳税人利益层面上看,财政部作为纳税人代表,有权获得所救助公司的权证和优先股,以确保在经营状况好转时可以获得收益。为了避免对中低收入纳税人的不公平,《法案》也把救助范围拓展到养老金计划、地方政府持有的资产和服务于中低收入家庭的社区银行。同时由于政府作为金融机构潜在的新股东,加上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发生的实质改变(尤其是独立的投资银行),适当限制高管收入也是合情合理的措施,受救助公司的高管收入将受到限制。过去利用虚增利润、夸大预期等手段而获得的奖金收入,甚至可能会被要求偿还。同时根据第113条规定,为了弥补亏损和实际行政费用,以及让纳税人在公平的基础上分享利益,要求财政部和参与投资的金融机构必须以采取最小的成本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再次,在财政资金的使用的民主监督方面。《法案》把原有7000亿美元救助资金拆分成三部分。其中,2500亿美元可以立即投入,1000亿美元只要获得总统批准即可投入,这是基于美国社会经济形势的紧迫性和救市的效率角度考虑的,但美国国会依然对其余35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具有否决权。同时对于财政部门等行使行政权力的部门,虽然《法案》给予了它们一定的授权,但是它们对国会的义务非常多,也非常严格。 [9]

三、中国“四万亿投资”救市方案评价

虽然中国“四万亿投资”救市方案有着诸多的正面意义,虽然美国民主制度也有其效率损失等方面的固有缺陷,但对比美国《法案》,中国在财政民主制度建设方面,还有诸多需要改进之处:

第一,实际运作中政府财政权力偏强,而人大财政权力偏弱。根据宪法等规定,中央政府拟安排的投资需要列入年度中央预算,报经全国人大批准。但人大还没有开会,2008年第四季度中央政府新增1000亿元投资计划已经下达,根据项目资金支出需要,当年已拨付的300亿元,国务院已经向常委会报告,在2008年中央预算超收收入中列支,700亿元纳入2009年预算,在2009年拨付。[10]这里的问题在于,300亿的投资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的法律性质是什么?报告需要满足的最低法律要求是什么?很显然,如果不能详尽具体,则公信力不足。更需要注意的是,剩余的700亿投资计划2008年已经下达,然后再到2009年通过预算追认,这有“先上车后买票”的忧虑。万一2009年人大开会对这样的预算不审批或者有变更呢?后果很难想象。同理,政府如果还没有报批,就还开会要求各地各部门“出手要快,出拳要重”,几乎是命令式地要求它们在两年内将这四万亿元人民币投资全部安排掉。这也是政府财政权力偏强,而人大财政权力偏弱的体现。

第二,细节披露不够导致民主监督难度较大。四万亿的资金来自哪里?如此巨额的公共投资是否经人大审议?如何确保项目真正用于民生工程?人大和人大代表有权利知道其中草案细节,政府向人大提交的草案和报告要详尽。这样才有利于人大的监督到位。这里特别要注意的,实践中政府提交的预算和经济计划草案都很粗糙,不能精确到具体的投资项目。从而使人大的审批权难以真正有效行使。另外一方面,由于公众作为纳税人,他们也有权利监督四万亿的投资问题。但政府信息披露方面却难以满足。即便有公民个人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公布具体内容。政府有关部门却要求一个项目一个申请,从而为民众监督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同时相关部门常常以中央预算、决算草案需要经过全国人大的审查和批准,在批准前不宜对外公开为理由而拒绝公开财政收支细节。[11]

四、《法案》对中国的启示意义

《法案》内含的的财政民主意蕴无疑对中国经济、财政与法治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当美国动用七千亿美元拯救金融危机的时候,而中国虽然还没有金融危机,但显然也受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因而中国政府也实施了总规模为四万亿左右的经济刺激方案。但这四万亿从哪里来,又投向何处?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如何?这是考验中国是否能有效运行一整套民主财政制度体系的试金石。

首先,今后对于类似“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必须树立和深化财政民主理念。美国七千亿美元美元救市法案的民主决策过程让我们清醒地看到,越到危机的时刻,越要重视民主机制的作用。同时在观念上必须澄清的是,财政民主不仅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考虑的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同样需要,甚至在宪法制度逻辑上从来就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是考虑到当前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强调财政民主化运作更为迫切和现实。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公共财政价值取向必然同时也应当是民主财政价值取向。公共财政作为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它要求政府的基本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而财政从来就不是简单的经济范畴,它同时也是属于政治范畴的。任何财政的收支安排都直接是特定的政治程序问题。如果说私人产品的提供中厂商可以通过相关的市场信号来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和意愿,那政府由通过什么可以有效了解民众的偏好和需求和所谓的“公共需要”、“公共利益”呢?某个重要官员或某个政府职能部门可以强行推行某项他们据以为是符合“公共需要”、“公共利益”的措施,但在缺乏有效揭示民意的政治社会中,他们会常常犯错误而与真正的民意相背离。实践证明,在所有制度安排中,民主政体是迄今为止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民主政体基本特征就是通过政治程序,让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地选举为其做出资源使用决策的领导人。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构成这些决策的核心内容。选举的目的就是为了揭示和协调人们对于公共产品的偏好和偏好差异。假如人们的偏好完全一样,选举就没有必要,民主政体也就没有相对于专制政体的任何优势了。[12]公共财政主体在民,因而公共财政的本质是民主财政,是以人民为主体进行公共决策的活动。[13]

其次,我国当前应以四万亿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为契机,完善财政民主的具体机制。主要包括:

第一,完善人大对财政工作机制。当前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专门机构在预算审议方面担负起重要职责,它对中央各部门报送年度部门预算建议草案要以予以权威性的审核。但目前审核范围还不够,还有相当多的中央部门预算建议草案没有纳入它的审核范围,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委员会人员少,尤其预决算审查室不到10个人,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把所有中央部门预算审一遍,所以通常选择重点的一些部门预算进行审议。显然未来要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

第二,进一步保障和规范人大代表参与预算和其他财政草案论证的权利。从保障角度讲,一是保障在人大会议安排上,要让预算等财政问题称为会议的中心议题,从而有机会使人大代表将精力相应集中预算和其他财政草案审议方面,二是建议在不触动当前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下,推行人大公开辩论机制,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代表公开对话,从而使预算和其他财政问题的讨论更加充分和深入,从而在投票表决时候更加理性,当然也更能反映民意。从规范层面上讲,主要是代表发言时间和发言内容规范。当前,有部分代表在有限的发言时间内发言质量有待提高,空话套话多,这是需要制度来改变的。当然人大代表必须还要树立纳税人和纳税人权利观念,从而使自己在参与财政法律草案论证时能切实代表广大纳税人的利益,使财政法真正成为纳税人权利之法。

第三,相关部门重视财政收支细节的披露。信息真实即时披露是有效监督的前提。为了便于民众监督,预算内容和预算过程必须透明。财政预算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在主动公开财政预算信息特别是政府预算、部门预算、预算执行以及财政转移支付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财政预算信息对外公开的方式、范围、内容、形式和步骤,不断提高公开质量,推动“粗放公开”向“精细公开”转变。

参考文献:

[1]参见邹新、程实:《金融危机中的美国救助政策全面探析》,《中国经济报告》2009年第2期。

[2][6] 参见朱小川:《美国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及其借鉴》,《东方法学》2009年第3期。

[3]王丽军,周世俭:《美国次贷危机:进程、影响与因应之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第19卷第3期。

[4]这些条款分别是103、104、105、107、109、110、113、115、116、117、118、12、121、125、121、129、133、135等条款。比如103条规定为财政部长必须采取措施,保障纳税人的利益,尽量减少国家债务,稳定金融市场,维持住房需求,必须对市场救助行为采取监督。原文可见“the Treasury Secretary is required to take a number of considerations into account, including the interests of taxpayers, minimizing the impact on the national debt, providing stability to the financial markets......”之类的表述,从中可以看出“保护纳税人利益”的立法措辞。

[5]参见朱小川:《金融危机中的美国立法》,httpwww.cnfinance.cntemplatemagazine_c.aspxy_id=2333&id=5005,2009年5月3日访问。

[7]熊伟:《财政法基本原则论纲》,《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8]黎四奇:《对美国救市法案之评价及其对我国之启示》,《法律科学》2009年第1期。

[9]让笔者感到惊讶的一个现象是,关于预算的条款除了最后一条没有直接出现“国会”或“国会预算管理局”之类的字眼外,其它条款都有。最后一条原文为“Section 204. Emergency Treatment.Specifies scoring of the Act for purposes of budget enforcement.”即紧急处理时,“具体评价法案以使预算得以执行”。谁来具体评价法案,当然主要是国会。所以财政民主化的表达还是比较明显的。

[10]苗元华:《四万亿是否需经人大批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5876e0100hull.html,2010年8月3日访问。

[11]中金在线:《发改委拒绝披露4万亿投资细节 严义明申请复议》,http://news.cnfol.com/090303/101,1277,5532104,00.shtml,2010年8月3日访问。

[12]赵国旭,郑雪平:《公共财政的民主机制》,《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13]周静静:《民主财政论———公共财政本质的思考》,《财税前沿》,2005年4月刊。

《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of America and the enlightenmenttoChina

---- Based on financial democratic perspective

Yang yongheng1,2

(1.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hool of Business,Changsha Hunan,410083;2.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School of Law .Changsha Hunan,410004)

作者:阳永恒

第3篇: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从2007年3月开始发生的由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已超过一年半。这场危机从发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国内外学界及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其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等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探讨。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

在美国抵押贷款市场,放贷机构根据信用等级的高低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次级”和“优惠级”两个层次的抵押贷款市场。两个层次的市场,其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但一般而言,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利率高2~3%。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在住房抵押贷款中只占一小部分,约10~15%。

上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美国国内股票市场狂跌、大批网络公司纷纷倒闭,加上“9.11”恐怖袭击的影响,美国经济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滑坡。为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了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大力发展信贷业务,使房地产业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周期。从2001年初至2003年6月,美联储先后13次降低利率,使联邦基金利率从6% 降到1%,成为46年中的最低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使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降,人们的购房热情不断提高。而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纷纷降低贷款信用门槛,住房贷款首付率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从历史上标准的20%一度降到了零,甚至出现了负首付,大大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导致连续多年的房贷市场繁荣。

然而,从2004年6月起,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逆转,进入一个连续17次的加息周期。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从2003年6月的1% 提高到5.25% 。连续升息的过程在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的同时,也促发了房价的迅速下跌以及抵押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为“次贷危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全球范围内利率下降、美元贬值、资产价格上升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次贷产品”在投资回报方面有了更高的增长空间,于是吸引了美国之外的大量来自欧洲、亚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前来购买,从而将美国“次贷风险”掩埋在世界金融体系中。随着美国货币政策的逆转,于是房贷证券化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大量的投资者特别是投资银行纷纷陷入经营困境,美国“次贷危机”于是传导、演化为国际金融危机,并向全球实体经济渗透。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本轮美国金融危机,产生于与虚拟商品交易相关的金融范畴,其结果是信用体系趋于崩溃,原本急剧扩张的信贷陡然绷紧,实体经济被动遭受严重冲击。可以预料,目前全球已进入危机的第二阶段——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阶段:在商业银行方面,银行由于受困于坏帐损失提高和资产减值等因素影响,资本金遭受严重损失,贷款能力受到限制,同时,出于对违约风险的担忧,银行势必收紧信贷规模并提高贷款标准;在金融市场方面,在多家金融企业破产倒闭之后,出于对借款人违约的担忧,市场信用价差迅速扩大,需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才能筹集资金。面对筹资难度增加和成本的提高,实体经济运行规模出现萎缩,目前这种影响已在许多国家开始显现。

从数据来看,中国已随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经济增速显著放缓。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速为9%(1-3季度累计增长9.9%),低于市场预期的9.7%,比第二季度显著放缓1.1个百分点,主要体现在出口与房地产两架引擎同时放缓。第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大幅降至13%(2季度15.9%),其中7-8月部分受到奥运因素的影响,但9月工业增加值增速依然下滑至仅有11.4%,且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仅有6.3%,显示经济放缓态势在奥运因素消失后延续。

1.对我国国内金融的冲击

由于我国没有开放资本市场,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加上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尚未发展起来,以银行为主要参与者的衍生品交易市场非常有限(目前主要是银行间市场的利率互换),少量的国内金融衍生品的衍生深度和产品种类的广度也远不及美国,由此决定了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是有限的。损失主要有几个方面,比如中资银行持有的国外倒闭银行的资产、国外证券化的资产、股权投资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等,还有国外金融机构为了回救母公司而抛出持有的A股、H股,外汇储备可能缩水等。我国股市因全球金融危机在大幅波动中持续走低;美国大幅减息、美元持续贬值,造成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涌入,不仅冲击我国金融体系安全,而且由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比例仍然较大,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可能会造成收益下降,外汇资产缩水。

2.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此轮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西方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速下降,进而降低了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的急剧下降还将降低资源出口国的进口需求);第二,现阶段信贷危机使这些国家进口商难以获得融资,进一步抑制我国出口。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10741亿美元,增长22.3%,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增势良好。海关统计显示,2008年1-9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170亿美元,增长24%,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7.4%,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2562亿美元,增长22.3%;机械及设备出口2009亿美元,增长22.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08亿美元,增长20.6%。同期,我国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大多增幅回落。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870.8亿美元,增长1.8%,比上年同期回落21.2个百分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498.6亿美元,增长21.3%,加快7.1个百分点;鞋类出口220.8亿美元,增长15.1%,回落1.7个百分点;家具出口193.5亿美元,增长23.3%,回落3.5个百分点;塑料制品出口110.3亿美元,增长1.6%,回落8.4个百分点。

2008年8月以来虽然我国贸易顺差不断创高,但是对美出口的增速减缓。数据显示,2008年1-10月我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15.5%,而这一数据1-8月为16.7%,1-9月为15.8%,可见增速明显回落。10月份,我国对美出口为210亿美元,低于9月份的213.9亿美元。商务部政研室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中国外贸企业在未来拿到的订单很可能不断缩水。

3.对我国投资需求的影响

比外部需求疲软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国国内的投资周期进入了下行阶段。2008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迅速下滑,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回调。产能的过剩导致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有色金属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已经跌了一半,几个月前钢价还在上涨,而现在主要的钢厂都纷纷削价,库存积压,订单减少,下降速度之快超出预料。上市公司三季度的盈利也迅速恶化,像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等几个行业,全年亏损已成定局。

此轮金融危机对我国投资需求的影响直接来自于企业亏损。数据显示,2008年1-8月全国主要行业亏损度均有所上升,除食品制造业累计亏损总额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主要行业累计亏损总额同比增长明显提高。其中,电子计算机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亏损额同比增幅较大,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亏损度同比增长为460.7%,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以来,受经济放缓的影响,占工业增加值70%的重化工业增速大幅下降,几乎所有耗电量高的重化工行业增加值均以大于整体工业放缓的速度下滑,造成电力消费极大下降,电力企业亏损扩大。

在企业整体盈利状况恶化的情况下,我国投资需求相应萎缩。2008年1-9 月份,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约15.7%,较上年放缓5.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2.8%、30.2%和24.8%,农业投资明显快于工业和服务业,第一产业投资增长同比加快21.7个百分点。

4.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商以银行借贷融资为主,自由资金较少;开发贷款项目虽然有银行的支持,但也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如项目销售转投入部分一般占总投资的16%左右。在市场销售低迷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不能按时回笼资金,资金链日趋紧张,一旦资金链条断裂,风险就会暴露。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是一个很好的预警。我国房地产信贷没有信用分级和风险定价,假按揭和假收入资产证明并不少,信贷资产没有证券化,房地产信贷风险情况不明且风险相对集中在银行体系内。

2008年1-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总量虽然仍以较大规模增长,但具体数量和环比增幅逐步放缓,开发企业资金来源全面趋紧(见图2)。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到位资金28082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同比回落27.2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5562亿元,同比增长8.6%,增幅同比回落21.5个百分点,银根紧缩政策效应开始显现。2008年1-8月,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比上半年的33.5%显著下滑,其中8月份单月增速已降至18.9%,为近3年以来最低,体现了我国房市低迷的现状。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已呈现下降态势,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大幅下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9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032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9%,增幅同比下降47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366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3%,增幅同比下降48.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5878亿元,同比下降15.0%,增幅同比下降65.5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为13617亿元,同比下降15.5%,增幅同比下降71.4个百分点,市场销售放缓迹象明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出现反转,极有可能出现较为集中的大规模境外资金抽逃,而即使是轻微程度的资金流出,都可能对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形成难以度量的

冲击。

三、应对金融危机的若干对策建议

1.立足扩大内需,着力提高需求增长的质量,抵消外部需求减弱的不利影响

我们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点放在国内需求上。2008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出现回落,贸易顺差减少,表明世界经济减速已经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为了防范出现过大的需求缺口,必须努力扩大内需,提高需求增长质量,充分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引导好消费的方式和方向,调控好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基础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核心竞争力,努力化解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影响。

2.制定引导和扶持政策,促进传统出口企业提高竞争力

受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国外贸易壁垒加剧以及国内退税政策调整、周边地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出口企业面临的挑战最为严重。当前,必须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政策支持的重点:一是在融资、出口退税、国际市场开拓、出口信用保险、科技兴贸、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专项扶持。二是进一步实施出口品牌发展战略,规避贸易保护主义,扩大自主出口品牌企业信贷授权额度,为自主出口品牌企业发展壮大提供金融支持。三是积极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包括提供信贷支持,改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环境,给予减免税扶持,促进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生产企业尽快转型升级。四是积极扶持新兴服务业发展,扶持信息、软件等服务产业发展。

3.加快外贸出口结构升级和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在激烈竞争中,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确保不失去已有的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节能环保型产品的出口,努力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从目前来看,我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最为明显,对欧盟日本次之,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影响不大。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开拓新兴市场,通过新兴市场的增长来弥补发达市场的下降,借助市场多元化确保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

4.做好金融监控工作,严密防范输入性金融风险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向资本市场的逐步传导,系统性金融风险持续蔓延,全球金融市场继续剧烈动荡。在此背景下,全球资金流向发生重大变化,一些新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大量国际游资的流入流出对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必须

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既要严控外部资金的异常流入,又要防止其获利后大规模集中抽逃,不断加强关于国际游资的监控体系,加大对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打击力度,切实做好金融监控工作,防范金融风险,确保国民经济稳健运行。

5.加强对外投资的风险提示及监管机制,尽量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

近年来,我国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在“走出去”战略引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海外投资,世界经济减速和金融市场动荡有可能影响到这些投资的收益,应加强对国内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海外市场投资的风险提示及监管机制,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企业的投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提高对外投资的整体效益,尽量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特别是以银行、券商和保险为主的国内金融机构,更应当以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为鉴,在不断扩展业务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认真把好风险控制的关口,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6.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引导产业向高端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是抵御经济风险的最有效途径。要以加快承包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为突破口,以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重点,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主体,以改善农业服务体系和完善农业保障体系为支撑,形成规模化、特色化、高附加值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要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努力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中,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努力在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专用设备、成套设备和重大装备领域取得突破并形成规模。要依托制造业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延伸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这两个环节;依托专业市场的优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会展、现代物流等新兴市场业态,使网上市场与网上交易逐渐成为商品贸易的重要形式;依托经济发达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加快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完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7.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

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当前,在信贷政策方面,央行已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此举就可有效释放银行资金活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在财政政策方面,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央财政必须大幅增加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税收政策方面,为缓解中小企业的困难,稳定扩大出口,必须适时调整部分出口产品的退税率,以应对经济危机。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作者:吴德进

第4篇:美国重返亚太后中国对南海问题的战略调整

2012年新年伊始,刚刚从十年伊战的泥潭中走出的美国将目光转向了亚太地区。根据美国新军事战略报告——《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美国将裁军50万,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等地面部队将被拿来“开刀”。美国还将大幅削减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但唯独却要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并进一步提升海空军作战能力。这是美国重返亚太的意图表现。

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在中国与日本的南海主权之争上。 中国与日本的领土之争由来已久,在中国2012年换届之际,日本趁着中国国内维稳局势下登陆了钓鱼岛并公开发布一系列反华及侵占钓鱼岛的言论。2012年12月2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投票通过了2013财政国防授权法案。其中一条款称,美虽然对钓鱼岛主权最终归属不持立场,但承认日本对该岛屿的行政管辖权,并重申美对日的安全承诺。这一法案,无疑又表现了重返亚太,压制中国的野心。由此,我们不禁关注,美国重返亚太后中国对南海问题会有什么战略调整呢?

一、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

二战时,根据国际势力对比,美国欧洲亚洲并重,二战后,因为美国与苏联两大集团对立对峙,美国战略重心放在了欧洲。冷战结束后,随着欧洲威胁的解除,美国逐渐将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力大不如前,中国实力有了很大提升。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将其战略重心东移加强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部署,以遏制中国的崛起。

二、美国重返亚太后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重返亚太对于中国的外交情况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情况将进入一段相对紧张的时期。美国重返亚太,无非想要获得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同时压制中国的发展与崛起。美重返亚太,挑唆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去中方发生冲突比如中国南海问题上的争端、钓鱼岛等,其目的是使中方与亚太地区国家交恶,从而抑制中方在亚太地区的发展,趁机获取美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而一些本就不怎么安分的国家或地区,的确也因此对中国发动了一些列攻击,如日本公然侵占中国钓鱼岛、菲律宾越南公然加快侵占中国南海步伐,加紧资源掠夺以及国民党马当局更加明确亲美亲日,并表态将加入美国的战略部署,愿意充当角色。这一切的一切,都将影响到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更过分的是,美国正府的高官们曾不止一次、在不同的场合“坦言”:南海局势(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利益。其次,美国这次重返亚太,大搞军事联盟,妄图建立“东亚小北约”,从而在地缘正治层面遏制中国崛起的意图也十分明显。那么,面对着美国咄咄逼人的局势,中国当局应该怎样应对呢?

三、中国政府在美国重返亚太压力下对南海问题的战略调整

1、淡然处之,以柔克刚。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美国是重返亚太,但是其实,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亚太,只不过在小布什期间投入不够多,这两年希拉里一直强调美国要重返亚太,美国战略重心已经东移了,2011年美国第一次正式参加东盟系列峰会,这也正反映了美国一种虚弱的心态。而在世界发展的大局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搞孤立,世界的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合作注定没有好结果。所以,虽然美国在一步步想要压制中国,但是它还是要和中国保持着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中国也无需太过焦躁,静观其变最好。

2、保持联系,加强对话。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中美两国都服从于本国战略全局。对中国来说,南中国海问题作为核心利益在于主权归属,并不想改变南中国海航行自由、飞越自由的现状和共同开发资源的一贯立场。对美国来说,只要确保南中国海自由通行以及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不受到挑战,犯不着与中国陷入对抗,何况南中国海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工具而已。中国在建设与美国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元首共识框架下,通过加强交流合作降低美国介入南中国海问题的负面影响。

3、防止东盟在南中国海问题上抱团,海问题控制在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双边范围内。利用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巨大的经贸利益,是东盟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很难抱团与中国闹僵的主要原因。泰国一名外交官曾表示:“南中国海主权问题是双边议题,不应使其成为整个东盟的课题。”

4、和平解决,但不放弃使用暴力。长期以来,东盟地区存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在安全上依赖美国的二元战略结构,使得中国试图通过经济合作促进与东盟安全合作的努力,成效一直有限。因此,在南海问题上,中国释放了中国军队致力于增进地区安全互信与合作,高度重视维护和促进亚太地区安全的信息。这对缓解东盟对中国军力增长的焦虑肯定是有帮助的。

但是,面对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变本加厉行为,随着海空军力量的增长和民意的高涨,中国的应对手段定会日益强硬。但出于国家发展全局和地区稳定的需要,中国柔性的“两手策略”会长期延续,除非和平空间消失。

第5篇:美国国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国债危机是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的一种延续。为了避免出现主权债务违约的情况,美国国会已与2011年和2013年两次调高债务上限。虽然波折起伏的美债危机暂让全球市场舒一口气,但美国继续“寅吃卯粮”的发债行径,实质是将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市场,为全球经济埋下了更大隐患:美国复苏态势将受阻,中国作为最大债主“被绑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负面影响。

一、美债不改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基本面

2013年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国家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上半年数据显示:GDP一季度7.7%,二季度7.5%。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7.6%,延续了自2011年来的放缓态势。经济增速适度回落,是我国潜在生产率下降的客观反映,也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有关。同时,是中央主动调控的结果。“平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基调,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速增长阶段,速度总体上还是合适的,从全球来看,中国经济速度增长并不低。中国经济增速步入筑底、平稳增长的新区间,正寻找新的平衡。

美债危机不会对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产生破坏性影响。从全局上看,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增强,投资和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尽管仍存在一些风险和隐患,但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拥有充沛动力和巨大回旋空间,这是中国经济“攻坚克难”的坚实基础。

二、美债对中国外汇储备产生负面影响

美国财政部11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美国最大债权国中国增持美国国债257亿美元,至12938亿美元,继续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当月持有美国国债12938亿美元,环比8月增加257亿美元。此前,8月份中国减持了112亿美元美国债。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近日称,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7万亿美元,继续积累外汇储备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效益。而且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在评级下调后出现数亿美元账面损失,中国的美元计价资产的投资价值将下降,且缩水程度较大。在中国所面对的美债风险结构中,短期收益缩水风险具有不可抗性,债务偿还风险几率比较低,货币政策风险并不具有全局性,因此,美元贬值风险是中国必须审慎对待的最重大风险。为此,需要改革与创造新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与机制,通过对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品种的结构性调整将风险稀释到最低程度。出路还在于驱动外汇投资配置多元化。

三、美债对中国的出口影响

2013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12.51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9976.9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下同)增长8.6%。其中出口6.59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0528.2亿美元),增长10.4%;进口5.92万亿元人民币(折合9448.7亿美元),增长6.7%;贸易顺差6770.6亿元人民币(折合1079.5亿美元)。较去年继续收窄,由于中美贸易和中欧贸易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有相当高的份额,目前的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我国外需的未来影响不可小觑。无疑,外部需求的减弱,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经济增长推动力。

美债危机的本质在于美国实体经济过度依赖消费,造成借贷数额和偿付风险不断加大,最终演化为债务信任危机。美国全国信贷咨询基金会调查则显示,64%的美国人预备基金不足1000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人不是通过储蓄而是依靠信用卡借贷以应不时之需和非常规消费。在未来美国经济增长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即使提高美国债务上限,待其过度消费没钱之后,美国的购买力将迅速下降。未来一旦借贷链条断裂,美国的消费需求将直线下降,中国外需面临萎缩,由此带来出口利益的损失也不可避免。目前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风险与我国长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直接相关,因此,应当尽快退出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出口激励,更多依靠国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减少对国际市场和外资的依赖。另一方面,也可考虑运用外汇储备投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事业。

四、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人民币不断升值背景下,美债降级进一步加快了国际游资冲击中国市场的步伐。 尽管中国加大对汇市干预和监管力度,但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使得国际游资在寻找获利机会过程中,早已将中国列为首选的投资目的地。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查处各类外汇违法违规涉案金额超过16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9%。如不考虑热钱投资用途,就此估算热钱套利收入就可达7.5亿美元左右。如此高收益背景下,必然存在大量热钱通过各种伪装手段进入国内,以较低的资金成本,投资经济实体、房地产或股票等,甚至进入民间高利贷市场谋取暴利,同时催涨各类资产价格,对金融市场秩序和稳定产生巨大威胁,国民福利的潜在损失不容小视。

五、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可小视

由于美元是全球最主要贸易结算货币,美债危机引发的“新印钞运动”将导致美元继续贬值,进而推动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这对进口大量原材料的我国来说,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有所增加。 根据国家发改委8月17日数据显示,农业大宗商品中,大豆、小麦、食用植物油和棉花进口均价分别环比下降0.1%~4.8%;资源类大宗商品中,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橡胶进口均价分别环比下降0.4%~3.8%。这些数据反映了当前大宗商品整体价格在高位水平上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但如果考虑中国国内强烈的通胀预期及经济基本面情况依然良好的现状,加之美债危机持续和美元持续疲软的态势,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的可能性极大。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中国不得不继续面对输入性通货膨胀带来的巨大压力;而如果为抑制通胀,实施新的紧缩政策,则有可能造成经济在物价高企情况下出现增速减缓,导致滞胀的出现,届时潜在风险和损失则难以估量。

目前来看,美元贬值将难以逆转。同时,在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全球资本避险的新选择。诸多因素聚集,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将非常严峻。

总的来说,美债危机发生是由于美国习惯性地通过经济霸主地位输出自身经济问题。对于中国既是挑战但更是机遇,应该去进一步调整投资分布以及大力开展人民币对外结算业务来提升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影响。

第6篇:“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提要]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近年来对国民经济转型和提升提出的重要战略。本文从一带一路战略的构建入手,详细分析一带一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探讨一带一路落实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内需;出口;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1日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古老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型上进行了深化。其中,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古丝绸之路的轨迹上继续向西延伸,辐射到欧洲,将亚欧紧密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北至欧洲,中至中亚,南至南亚、印度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影响下,我国西北五省和西南四省将重点受益,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重大提升作用。另外,河南省、山西省等内陆省份也可以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拉动内需、扩大出口。

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以我国古代“下南洋”为原型而进行的拓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我国东部省份为主,及主要港口,主要对接东南亚、阿拉伯半岛、非洲和欧洲。其中一带一路战略的建立、亚投行的设立、国际物流中心、国际化大港口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规划实施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辩证地看,基础设施、交通、文化旅游等项目的投资也对拉动内需和经济“走出去”有相当大的主导作用。

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环境下,为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尤为重要。第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构建对“走出去”经济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要彻底改变世界工厂的格局更加需要优势资源和有利政策的推动,拉动内需,扩大出口。一带一路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直接效应;第三,我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经济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大发展时期,资源的不断消耗,成为制约我国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因素。发展转型的迫切要求,一带一路战略的设立,为我国经济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二、一带一路之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拉动内需。一带一路战略由于其政策十分优惠,能够吸引大批客商落户,并形成产业的聚集。而产业聚集的形成又能够带动贸易、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此外,一带一路战略的建立也会对沿线城市造成极大影响,大量的贸易往来、人员交流促进了周边城市的基础建设、金融贸易、商业地产的发展,带动了地处内陆省份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首先为保证中国与中亚、欧洲国家的贸易信息充分对称,建立丝路物资交易平台,按照不同的模块分为农产品、旅游业、工艺文化类、医药类、石油化工类和机械类。在每个模块中除了相关产品的质量等级、技术参数、价格等基础的信息外,还设有贸易合作服务支持模块,可以就相关贸易合作进行深入洽谈与沟通。这些产业的发展会极大地带动内需,增加就业和税收;其次是金融合作体系,亚投行的设立受到了国家和国际的重点关注。国家为了扶持该项目投入了万亿美元作为扶持资金,再加上大型企业和各种组织机构的关注与支持,为构建亚投行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二)扩大出口。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建设越加重视,而一带一路战略的设立有助于推动与国际贸易市场接轨,成为连接西部地区与中亚、西亚、欧洲诸国的枢纽。一带一路战略的设立还有助于深化国内外在经济、贸易、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转型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在很多方面享受着国家最优惠的政策,如进出口货物不受数量限制、金融外汇管理放松、实行金融自由化、进口免税等。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许多跨国公司选择一带一路战略下重要省份作为自己的物流分拨中心,进行全球范围内的物资调配。因而,一带一路战略将聚集巨大的贸易流。此外,一带一路战略放松了对外汇的管制,实现了货币兑换,这些因素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也推进了出口规模的扩大。

(三)改变经济结构。一方面改变了内陆省份和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由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天然优势,使其成为众多知名企业及高科技企业的首选之地。高科技企业的引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对本地企业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也促进了区域内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大企业的入驻,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因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带动金融、商贸、保险、交通、餐饮、住宿等众多产业的大发展。就金融行业来说,“亚投行”的设立将促进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接轨,同时增加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三、一带一路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拉动内需。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非洲的合作集中在经贸和旅游两方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要正视发展中的问题,在2015年博鳌论坛期间,泰国官员就提出,海南与东盟直航的航班数量少,严重阻碍了双方的往来。同时,洋浦自由港的建设进度和规模比天津港方面都有不小差距。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和城市,利用好自身生态环境良好、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产业升级。例如宁波港和洋浦港及三亚临空经济区的升级建设对拉动内需都有巨大的推动力。

(二)扩大出口。以沿海省份为例,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的制造业和发达的软件业为依托,向东南亚、非洲等地出口电子产品、软件服务和设备。同时利用渔产品丰富的优势,努力开发适合热带种植和生产的农副作物。以质量赢机遇,以口碑谋发展,快速打开海外市场的大门,提高海外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充分利用沿海省份的区位优势,把国外的优势资源和项目引入国内。比如,原油生产、煤炭产业、冶金技术、热带水果、天然气、机械制造业等等。另外,还要对南海的海上通道功能进行深入发掘,大力开发物流产业,加速东南亚、非洲与国内的物资交换与贸易往来。

(三)改变经济结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包含区域能够对物流需求充分满足,同时也实现了国际港口群的建设,包括宁波、洋浦、三亚、北海等港区。港口群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能源与一些散杂货物的运输也都有涉猎,以此成就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运输主体地位。

以沿海城市轴心区域,通过经济园区和加工贸易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企业以及内地企业来到沿海,使资源整合、加工生产以及营销服务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一种三方联动的新型产业格局,成为了亚太经济圈的活力中心。

四、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对策

(一)加大对贸易输出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了增大贸易顺差,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更好地占领海外市场,提高本国的竞争力,需要加大对贸易输出企业的支持力度。具体来说,从政策方面,需要细化进出口退税政策和相关税收优惠措施,以尽可能减小外贸企业的贸易壁垒,鼓励企业从事外贸经济业务往来。从信息提供角度,可以针对企业的外贸实务及相关问题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具体服务项目包括海外贸易环境咨询、外海投资政策咨询、企业法务咨询和中介服务等等。

(二)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是“一带一路”基础建设的基石,为了更好地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就要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如兴建国际化的航运枢纽站,使从出行人数和出行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充分利用海上资源建立游轮航线基地,可供海外船只停靠,解决游艇跨境停靠问题;开发高端游艇服务,为跨境豪华游提供适宜的出行工具,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推进自由港口的兴建,为全面拓展航运业务,提升海运竞争力做贡献。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只有将一带一路战略贯彻落实,才能完成国家经济转型的重大目标。一带一路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延伸,必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福泽子孙的重要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起航[J].海运纵览,2014.5.

[2]雷兴中.关于创建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探讨[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9.

第7篇:美国铁路货运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1 美国铁路货运经营状况

美国货运铁路公司按年营业额分为3类,年营业额大于2.5亿美元的为I级铁路,年营业额在0.2亿~2.49亿美元为II级铁路(地区铁路),年营业额小平0.2亿美元的为III级铁路(地方铁路)。

美国货运铁路均为私营铁路,不享受政府的财政支持,经营活动由行业协会协调。目前,美国I级铁路的行业代表为北美铁道协会(AAR),II级铁路和III级铁路的行业代表为美国短线与地区铁路协会(ASLRRA)。

1996年,美国I级货运铁路线路里程为17.02万km,占美国铁路线路总里程的77%,其职工约18万人,占职工总人数的91%,货运收入占货运总收入的93%。I级铁路拥有机车19296台,拥有货车约57万辆。

I级铁路经营成绩持续好转。1996年,I级铁路货运量约18.3亿t,完成货物周转量约为2.2*104个亿t·km,比1980年增长48%,约占全国货物周转量的38%。货物平均运距达到1355km,比1980年增加了37%。

在运量和周转量增长的同时,运价持续下降。1980年以来,铁路运价下降了26%,按不变价格计算则降低了56%,节省了货主数十亿美元的运费,并有助于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吨公里收入从1980年的1.78美分,下降到1996年的1.46美分,比同期工业生产指数低40%多,已具备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

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都有大幅提高。生产率按每美元运营支出产生的营业吨公里计算,1996年比1980年提高了171%。劳动生产率按每工时完成的营业吨公里计算,1996年为4771t·km,1995年为4418t·km,而1980年只有1389t·km,1996年比1980年提高了243%。

随着经营状况的好转,I级铁路对货运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投资逐步增加,1996年达到61亿美元,而1981年只有27亿美元。设备运用水平逐年提高,1996年,机车年平均行程达12.2万km,比1980年增加了40%;货车年平均行程为4.1万km,比1980年增加了49%。能源效率也有所提高,1996年与1980年相比,机车能源效率和货车能源效率分别提高了16.7%和18%。

2 美国铁路路网发展战略

美国铁路在被管制期间,干线被分割到上百家公司,市场过度分散,各公司竞争非常激烈,都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吸引大的运量;同时,绝大多数货物需要跨网运输,服务质量差,用于运输协调的管理成本也很高。

解除管制以后,I级铁路逐步地实施合并。1980年,美国铁路仍有38家1级铁路公司。1990年,I级铁路减少到14家,1996年减少到10家。到1999年6月,美国I级铁路仅剩7家。

通过合并,美国I级铁路既实现了强强联合,也形成了强强竞争的局面。I级铁路的市场覆盖范围扩大,经济力量增强,有足够的实力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维护,并利用运价杠杆吸引更大的运量。同时,各大公司在主要产品和方向上仍存在平行竞争,保障了中小铁路和货主的利益。

I级铁路在合并的同时,抛售了大量运量较少的支线,形成了许多地区铁路和地方铁路。目前,美国地区铁路和地方铁路共540家左右,有333家是1981年以后成立的。地区铁路和地方铁路规模虽小,但经营灵活,通过其个性化的营销,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地区铁路和地方铁路是对1级铁路的重要补充,巩固了偏远地区的铁路市场。

3 美国铁路路网发展趋势

目前,美国I级铁路名义上还有7家,但真正具有支配能力的只有4家,即中西部的UP和BNSF,东部的CSX和NS,分别在中西部和东部形成平行竞争的态势,力量比较均衡。而美国政府不会鼓励垄断经营。因此,4家大公司继续合并的空间不大。

近年来,美国工业越来越依赖铁路在国际贸易中完成货物运输。铁路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至关重要,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国的第一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因此,北美铁路的跨国合并是趋势之一。另一方面,面对繁荣的外贸运输,铁路投资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一方面,针对亚太和欧洲的外贸运输,改造、扩建连接港口的线路,尤其是西海岸的港口,提高运能。

4 美国铁路货运产品发展战略

4.1 主要运输产品

美国铁路的运输产品以大宗货物重载运输和集装箱联合运输为主,在运输组织上均开行重载列车,如大宗货物重载单元列车和双层集装箱列车。这种选择虽然与美国幅员辽阔不无关系,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铁路的固定成本过高(占总成本的40%-50%),使铁路必须通过提高单位生产率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可以说,开行重载列车是美国铁路受铁路成本结构影响而作出的必然选择。

4.1.1 大宗货物重载运输

美国铁路在大宗货物长途重载运输方面一直占有巨大优势。美国铁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重载运输,主要是在货运专线上开行重载单元列车,尤其是煤炭运输,半数以上是由重载单元列车运输的。

重载列车编组通常在100辆以上,列车重量可达万吨左右。重载列车扩大了列车编组,提高了列车重量,可以大幅度提高铁路运输能力,显著降低运输成本,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伯林顿北方铁路公司(BN)于1987年进行的经济分析表明,编组120辆、单车载重112.5t的重载列车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每年可节约运输成本5.2%。

美国铁路的大宗货物重载运输以煤炭为主,约占运量的40.0%,化学品、农产品、非金属矿石、速冻食品等分列第2-5位,分别占运量的8.3%、8.2%、7.6%、5.1%。从运输收入看,重载运输在美国铁路运输收入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煤炭运输收入约占铁路运输总收入的22%。

1996年,美国铁路运送的货物价值仅占货物总价值的4%,货运量仅占货物总重量的13%,但货物周转量占总周转量的38%左右,远远超过其他运输方式,反映了铁路在低价值大宗货物运输市场的地位。

4.1.2 集装箱联合运输

联合运输包括两类运输方式:TOFC(平车装载公路拖车)是在85英尺或更长的平车上装载2辆或3辆公路拖车;COFC(平车装载集装箱)是用平车装载20英尺或40英尺集装箱。这两种运输方式都是通过铁路完成城间运输,而“八到门”运输基本上由汽车完成。

1983年,美国铁路开始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与单尾集装箱列车相比,双层集装箱列车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每只集装箱可节约200美元的运输成本,相当于单层集装箱列车运输成本的30%。由于双层集装箱列车大大提高了运量,降低了成本,不到10年时间就在全路主要线路开行了双层集装箱列车,联合运输的重点逐步转移。

1996年,美国铁路完成联合运输运量870万箱(辆),比1980年增长了180%。1999年,联合运输运量进一步提高到904万箱(辆),是1980年运量的3倍。目前,联合运输已成为美国铁路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品,联合运输收入已占铁路运输总收入的17%。

4.2 产品营销

铁路营销的途径是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在保证稳定老用户的基础上,使新用户由其他运输方式转向铁路,并提高铁路设备的应用水平。

美国铁路定位于服务性行业,向用户提供运输产品。“产品一服务”组合是普遍适用的营销术语,铁路对线路、时间、车次、运价等进行不同的组合,为不同地区的市场、沿不同的路线、以不同的发车密度提供服务,通过合理的机车车辆运用为尽可能多的用户服务。

铁路制定的“产品一服务”组合其实可以对应干不同类型的7类用户:竞争型用户,其市场竞争激烈,要求铁路提供满足其市场战略的运输服务;价格型用户,以运价决定其运输选择;服务型用户,以服务质量决定其运输选择;大运量型用户;货损型用户,如运输高价值货物的用户;外因型用户,其运输选择由他人决定的用户;库存型用户,依据库存决定运量的用户。

美国I级铁路的营销工作一直奉行80/20原则,即80%的业务来自20%的用户,重视大用户,忽视小客户。但是,从营销的角度看,短线铁路更容易满足用户需求。短线铁路管理层次少,可以即时改变调度方案;而I级铁路对非图定列车的调度,由于涉及很多管理问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确定调度方案。

4.3 运输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是铁路与货主之间的重要纽带,常被称作“第三方”,一般不拥有铁路运输工具,起到传递信息或者集散货物的作用。中介机构依赖铁路灵活的运价政策获取利润。

(1)运输经纪人。提供运输路线、运价及其他信息,可以为贯主安排运输,但不承担运输责任。在运输公司销售力量不足的地区,运输经纪人显得特别重要,而且比较节省成本。

(2)货运代理商。网络化经营,负责集结始发地的小客户的货物,转送给铁路完成城间运输,并负责在目的地交付给收货人,实际上负责“门到门”的运输任务。与运输经纪人不同,代理商必须承担运输责任或者保证运输的可靠性。

(3)以货主同盟。是由运输模式(货物、方向、时间等)类似的公司组成的同盟,与代理商类似,但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是通过集结大量货物降低单位运价,从而节省各公司的运费。

(4)货主代理。以驮背运输为主,他们以批发车皮的形式从铁路购买驮背运输的运力,然后出售给各个货主,也负责集散客户的拖车。

(5)物流服务商。为货主提供物流管理服务。

5 美国铁路货运经营管理战略

5.1 运价政策

美国铁路运价比较灵活,在按照货物类别、距离、重量等确定的基本运价的基础上,铁路可以与货主协商签定运输合同。美国铁路一些运价政策充分体现了多运低价的特点。

(1)激励运价。单车按载重分段计价,低吨位高价位,高吨位低价位,旨在鼓励多装多运。规定了最小装载重量。

(2)整车运价。低于非整车运输运价,但规定了整车运输的最小装载重量。

(3)多车运价。多车运价适用于5车以上、25车以下的运量,多车运价的依据是多车运输的改编成本低。这种运价同样规定了每辆车的最小装载重量。

(4)混装运价。不同类别的货物混装比单独装载某类货物的运价低,是专门为了与卡车竞争而制定的运价。这种运价只按重量计费,而不考虑货物类别,特别适用于零售连锁业、货运代理商、货主同盟以及小包裹或邮件服务商。

(5)整列运价。铁路为货主提供优惠运价,但货主必须保证一定的运量,并且,一旦开出,即按整列计算,而不考虑编组情况。

此外,在合同运价中,如果货主同意减免铁路的运输责任,如降低对货损的赔偿要求,则可以得到更多的运价优惠。

5.2 融资渠道

美国铁路得不到政府的直接投资,因而,除了利用运营收入来支撑其支出外,还必须寻找其他融资途径用于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等。

美国I级铁路均为上市公司,可以发行和出售股票来获取资金支持。各公司每年还可以发售债券来募集资金,长期债券的期限可达30年。

美国政府虽然不对铁路投资,但每年都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担保。铁路也可以以运输设备作抵押,向银行借贷高达80%的设备购置款。相对而言,银行倾向于为机车车辆等移动设备提供贷款,因为一旦铁路无力偿还贷款,移动设备更容易通过拍卖、转税等方式收回资金,而固定设施则难以处理。

此外,铁路更倾向于租赁设备来维持运营,以节约开支。因为即使拥有较充裕的资金,也不愿意花费巨额的长期投资来购置一些装备,尤其是业务还不稳定的线路或者运输品种。近年来,铁路运用的货车总数有所增加,大多数货车为企业或租赁公司所有。I级铁路拥有的货车数量逐年减少,不到货车总数的一半。如果需要,铁路可以租赁货车,由此可以节约大量的设备购置资金以及设备维护成本。

5.3 机构及人员

解除管制前,由政府制定运价、确定营业线路,铁路所能做的只是与运营相关的事务,而不太重视营销工作,认为营销并不能带来运量的增长。运营部门当时是美国铁路最庞大的、也是最有权力的部门。从解除管制后机构的变化可以看出,铁路越来越重视营销工作。1977年,运营部门是各铁路公司中最大部门,其比例为46.2%,而营销/销售部门是各公司中最大部门的比例为42.3%;到1984年,运营部门是各公司最大部门的比例已下降到了23.1%,而占53.8%的营销/销售部门已成为铁路公司最重要的部门。

与管制前相比,解除管制后铁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平均年龄下降,平均受教育时间延长,开始聘用年轻职员。同时,调整人员结构,补充其他行业的管理人才,尤其是没有铁路背景的管理人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高层管理人员在公司工作的平均时间大大下降。

美国铁路在路网合并、弃用抛售线路的同时,连年裁员,但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一直比较高,近年来更是逐步增加,超过了总人数的半数以上。连年裁员降低了生产成本,保持人员的高素质则成为提高生产率的保证。

6 美国铁路货运发展战略对我国铁路的启示

(1)为铁路的发展构筑外部环境。美国政府在运输政策上的支持,为美国铁路的复兴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70年代末,政府首先解除了对铁路的管制,直到1994年才解除了对卡车的州际运输管制,保护了铁路的长途运输市场而且,至今仍没有解除对重型卡车的载重管制,客观上扶持了铁路联合运输。

(2)推进市场一体化。美国铁路在发展之初就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划区域经营,市场过度分散,同业竞争激烈,不利于发挥铁路的规模优势;从近年来的趋势看,美国乃至北美铁路逐步合并,运输市场向一体化发展,成本结构趋向合理,更有利于发挥铁路的规模优势。

(3)市场定位确定运输产品。重载运输和联合运输是美国铁路的主要产品,一方面,在公路短途运输、航空高价值货物运输的挤压下,铁路货运必然定位于大宗货物重载运输;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向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为联合运输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铁路联合运输呈持续上升之势。

(4)重视市场营销。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铁路逐步由面向运输生产转为面向市场,将自己定位于服务性行业,非常重视营销工作。从机构设置上保证了营销部门的地位;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开发,通过营销开辟和巩固运输市场。

(5)重视技术创新。美国铁路围绕其主要产品,在安全、效率、服务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在机车车辆、基础设施、运营管理自动化、信息技术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铁路依靠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率,进而降低运价,提高了竞争能力。

第8篇:美国人才战略对后发展地区的启示

2010-06-17 11:00:51 来源: 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

作为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能够迅速崛起,后来居上,并且持续领跑全球经济,成为当今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这既是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与其倍受世界各国标榜的人才战略密切相关。我这次到美国学习培训,在课堂学习、实地考察之余,以更多精力对其人才战略进行研究,结合组织工作实践,感到其人才战略对后发展地区如何抓好人才工作、引领区域跨越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后发展地区应该重视学习美国的人才战略

透视美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部美国经济发展史就是美国人才资源开发史。从建国之初的人才贫国逐步走向人才大国、人才强国。美国不但在起步阶段注重抓人才,而且在发展阶段、腾飞阶段更是持续抓人才。在一些关键历史时期,美国更有人才突破的惊人之举。比如二战期间,苏联等国家都忙于抢设备、抢技术资料,美国则花大本钱抢人才,运回科学家2000多人。经过两百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对成熟的人才体系,蕴含着许多人才发展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讲,学习美国的人才战略,就是要学习美国始终重视人才发展的理念,学习美国善抢人才发展机遇的胆识,学习美国人才发展的先进成果,从而探索后发展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人才之路。

二、美国人才战略对后发展地区的借鉴意义

美国的人才战略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无论是宏观上的人才战略规划、政策体系构建、市场机制建设、发展环境打造,还是微观层面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作用发挥等,都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更具针对性。

(一)人才优先发展的定位推动人才立国战略的确立。美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是从殖民掠夺下的奴隶社会起步。为赶超欧洲列强,独立后的美国始终把人才战略作为谋求国家发展的首要战略。美国工业革命的开端源自于人才的突破,工业腾飞更得益于其人才的集聚和鼓励科技创新。上个世纪50年代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促使美国进一步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战略上的高起点定位带来人才建设的累累硕果。仅诺贝尔奖得主美籍科学家就占40%以上。美国这个人口只占世界5%、建国只有200多年的国家,超越了欧洲2000多年的发展,拥有着43%的世界经济生产力和40%的高科技产品。新一届的奥巴马政府明确提出,要培养世界一流的21世纪人才队伍,继续保持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

(二)包容并蓄的移民文化汇聚全球精英为其所用。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有2/3是移居美国的外国人才。移民立法是美国吸引人才的政策保障,为适应发展需要,美国先后3次对移民法进行修证,并于1990年实施H-1B工作签证计划。美国还是当今世界吸收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全世界1/3以上的留学生在美国留学,25%的外国留学生在学成后留下来在美国工作,进入美国国家人才库。此外,美国还采取高薪报酬等方式,依托庞大的猎头组织,面向全球网罗高级领军人才;依托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在其它国家建立研发中心,通过就地聘用方式间接引进人才。

(三)实用主义思想促使企业与高校无缝对接。美国把人才开发视作经济活动,注重人才投入与经济产出,因

此非常重视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除了推进专利许可和技术转化外,美国还创造了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比如,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的辐射建设高新园区,著名的斯坦福大学科学园即"硅谷"就是成功的典范。由高校和科研机构牵头创办企业"孵化器",迅速推广科技成果,帮助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创办高技术企业,或者合作建立"企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根据企业发展要求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已建立这类研究中心55个,合作企业近700家。

(四)法制理念和市场体制带来政府和企业的良性互动。在人才开发过程中,美国政府积极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但又恪守规则,坚持以法律和制度进行调控。比如,关于人才在职培训,美国制定《成人教育法》,要求所有雇主每年必须至少以其全员工资总额的1%用于雇员的教育培训,未达标企业必须上缴其工资总额的1%作为国家技能开发资金。美国联邦关于保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最低工资额和最长日工作时间等相关法规始终得到严格执行。而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则完全通过市场来调节。美国是全球人才市场最为发达的国家,全世界最有实力的人才中介公司及猎头公司近80%集中在美国。由于市场完善,人才供求的双方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调节、整合、推进之下,通过有效竞争进行双向选择,实现人才要素与其他要素的最佳组合。

(五)认同个人价值形成人才向往的美国梦想。美国吸引人才的优势,既有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高工资、高福利待遇,更在于美国有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取得成就的社会文化环境。美国有珍惜人才、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尊重个人价值,崇尚个人自由,鼓励冒尖、张扬个性,政策设计上以人才成长为着眼点,给人才以发展的空间,通过完全的竞争机制激发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

三、后发展地区加快人才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展地区要想摆脱经济继续边缘化的局面,必须借鉴美国人才战略,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

(一)找准工作定位,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影响全局。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讲,如何解决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互动性关系问题非常重要。从实践来看,很多地区往往要么不太重视人才,要么被动地去发展人才,在要素积累上过于偏重固定资产等物质资本和资金投入,低附加值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发展成本高、前景差、竞争力弱,实现产业提升、发展转型困难重重。后发展地区不能再走物力资本优先的发展弯路,而应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把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开发,把人才战略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第一战略切实摆上重要位置,转变工作导向,强化考核推动,把人才开发成效纳入区域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实现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频共振。

(二)突出海纳百川导向,运用比较优势错位吸纳人才移民。外来人才的移民式集聚是美国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发展地区人才规模小、层次低、活力弱,加快本土人才培养固然是缓解的重要途径,大量集聚外部人才更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后发展地区在人才创新创业空间和生活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切实加快人才移民步伐。一是抢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和人才梯度转移机遇,大力引进领军人才。结合区域实际,切实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宿迁市于2008年实施"百名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已引进各类领军人才300多人,初步实现了引进一个领军人才、提升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良好成效。二是抢抓大中城市普通人才相对饱和的机遇,鼓励、扶持本土企业加快引进紧缺人才。当好人才与企业对接的媒介,大力推进人才市场建设步伐,积极培育人才中介组织,由政府组团"走进高校、走进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公益性、跨区域、抱团式专题招聘活动,以帮助企业广纳贤才。三是抢抓国家重视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机遇,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发展。宿迁市把引进的837名大学生村官"当后备干部来培养、当优秀人才来服务、当自家孩子来关爱",在导师帮带、多岗锻炼培养基层工作能

力的同时,积极引导、支持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形成了大学生村官培养的"宿迁模式"。

(三)坚持"实用、实效"原则,广泛借助外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产业发展与科研载体建设相结合是美国人才创新创业动力强劲的重要经验。后发展地区虽然区域内高校院所较少,但高校院所的资源辐射范围是广阔的,资源利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只要立足省内、围绕周边、放眼全国,主动对接,搭建平台,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就有很大空间。借鉴美国经验,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校地合作共建高新技术园区。依托高校院所人才科技支撑,积极打造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研究院。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推动技术中心升级发展,共享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人才合作打造企业"外脑"。政府部门要积极牵线搭桥,帮助规模以上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宿迁市正在实施的人才"双千计划",将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建成企业技术研究院或技术中心1000家,引进长期合作的外协专家1000人。

(四)创新政企联动机制,充分激发企业人才开发活力。后发展地区大部分企业由于创建时间短、经营层次低,在人才规划、引进培养、管理使用等方面非常薄弱。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从政策、制度、机制入手进行规范引导。一是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通过学习深造、外出考察等方式,切实开阔他们的眼界和视野,增强他们的引才意识、聚才能力、用才水平。宿迁市依托清华大学、青岛高级人才培训中心、无锡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培训基地,连续多年开展企业家高端培训,成效非常显著。二是实施人才开发示范企业推进计划。充分发挥机关行政管理经验和优势,通过典型引路、定期辅导培训等方式,推动企业加强人才资源管理,重视人才职业生涯体系、薪酬体系设计,激发企业人才发展的活力。三是实施企业职工人才培训计划。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中的能动作用,通过劳动者权益保障等手段、税收调节等杠杆,推动企业切实加大人才培训的经费投入,保障人才的在职教育培训权益。

(五)提升人才环境魅力,着力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人才环境建设是后发展地区加快人才开发的最薄弱环节,造成人才引不进、用不好、留不住。要超前做好人才发展规划。确立一批重点人才工程,把人才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区域人才政策体系。要切实加大人才工作投入。财政要专门设立人才资源开发资金,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以经费保障推动各项人才基础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重点人才引进和培养等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营造关爱人才的"四尊"氛围。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和"三创"成果的表彰奖励力度,切实保护人才的劳动、工资、保险等合法权益。健全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优化"一卡通"服务措施,开通"人才工作热线",大力建设人才公寓、专家公寓,让人才安心发展,功成名就。通过事业鼓励、待遇激励和荣誉奖励,使后发展地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加大,逐步成为人才施展才干、创新创业的热土。

(三)内留外引,提供智力资源。

西部开发,人才是关键。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因素,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留住人才。

所谓留住人才,就是将西部自己培养的人才留下来,防止人才外流,让他们在西部工作和创

业,为西部开发作贡献。二是引进人才,即从南部、东部地区,从国外引进人才。当然要留

住人才,引进人才,必须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要有良好的政策筑巢引凤,如重庆市

设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创业者以充分优惠的政策和十分周到

的服务,引进了一批留学人员。

第9篇:从美国对日本的经济绞杀看中国经济发展的陷阱

从美国对日本的经济绞杀看中国经济发展的陷阱 (2009-07-24 17:32:21)

转载

一、 曾经疯狂的日本经济

日本在上世纪60、70年代,透过汽车、家电等等的出口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他的GDP排在世界第二名,仅次于美国。

在美国开始可怕的金融战之前,日本拥有2850亿美元的美国直接资产与证券资产,控制了超过3290亿美元的美国银行业的资产(占美国银行资产的14%),控制了加利福尼亚州银行业资产的25%以上以及其未清偿贷款的30%,在美国拥有的不动产超过欧共体的总和,购买了美国30%-40%的美国国债,占有了纽约股票交易所日交易量的25%,美国市场上20%的半导体器件、30%以上的汽车、50%以上的机床以及绝大部分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其它数十种商品和服务都是日本所提供的,以上的成就远远不是2009年中国所能赶的上的。当日本人陶醉于经济巨大成功的时候,一场精心策划、天罗地网般的经济绞杀已经开始了。

二、经济绞杀三部曲

日本的《金融战败》一书的作者吉川元忠说日本金融战失败的损失和二战战败的损失是一样的。这个战争是透过三步进行的。

1日元升值

1985年9月,美、德、英、法、日五国在纽约的广场酒店签署了《广场协议》,这个协议的意思是日本这些年的出口对美国等国家有严重的贸易顺差,所以必须要让日币升值才能缓解贸易的失衡。这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游戏。日本政府在协议上签了字之后等于向

全世界报告,日币要升值了。因此,大量热钱流入日本购买日元。两年之内日币升值一倍。日本的出口制造业差不多瘫痪了,面临极度严重的亏损。

2迫使日本调低利率以及签订巴塞尔协议

日本出口制造业在出口遇到极大困难之后面临的必然选择就是希望能透过炒股炒楼能赚一点钱回来。美国政府透过各种力量迫使日本调低利率,从而造成了流动性泛滥,其结果就是股市泡沫、楼市泡沫、通货膨胀,这一切就是美国想要的。对此,而日本政府全面误判,他们认为当前的目标就是要大量投资基础建设,保持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美国对这方面表示是非常的支持。当时的前川报告中计划提列430万亿日元,在未来的十年当中陆续投入基础建设。如此一来,日本的大量的社会资源被吸纳到基础建设上来,使得日本私人投资大幅减少。而这一切是美国在背后推波助澜,美国的官员、学者都在国际媒体上面不断的称赞日本人做的好,称日本会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因此日本各大制造业、银行手中拥有了大量的股票、大量的房地产。

1987年12月10号,美国联合了十二个国家签订了巴塞尔协议,这个协议要求全世界的银行都提高资本率到8%。当时,法国不同意、德国不同意、日本也不同意这个协议。然而美国规定,如果与美国任何银行交易,对方的资本率必须8%,否则他不与对方交易。美国同意日本用所买股票的45%做为资本金。由于银行信贷规模缩减,因此日本的对外收购噶然停止。美国通过巴塞尔协议逼迫日本的对扩张陷于停顿。

3金融“核弹”——股指期权

在1989年的时候,美国发明了一种新的工具叫做股指认沽期权,当时由摩根士丹利和所罗门兄弟公司开始阻击日本。他们说日本保险公司开赌局,美国人进来赌,不管胜负,进入赌场就交门票,日本人同意了。他们的赌的是一年之后的日经指数,日本人认为日经指数不会跌,因此日本人开了无数的赌局。到了1989年的12月29号,日本指数到了前

所未有的38915点,从这个时候美国人开始引爆“原子弹”。由高盛带头阻击日本,高盛通过丹麦政府去卖赌单,使得赌单更有价值。整个赌局越做越大,日本人不知道签了多少赌单,全世界都参与进来。美国在阻击日经指数之后,日本人才明白原来股票是可以跌的。股市开始崩盘了,楼市开始崩盘了,日本楼市持续十几年下跌,现在的日本以美国马首是瞻,因为吃了第二颗“核弹”。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陷阱

1与当时的日本非常相似经济现状

中国外贸今年上半年出现超过20%的降幅,进口跌幅在国内经济拉动下逐渐收窄,而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海关总署昨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9461.2亿美元,同比下降23.5%,下降幅度为多年少见。其中出口5215.3亿美元,下降21.8%。海关统计显示,6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2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7.7%;其中出口954.1亿美元,同比下降21.4%,;进口871.6亿美元,同比下降13.2%。6月份当月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降幅比今年前5个月累计同比降幅分别减少7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和14.8个百分点,中国的外贸出口企业备受煎熬,40%的企业已经倒闭,如果出口形势持续恶化而内需不能及时拉动的话,还有40%的企业也难存活。

另据2008年底的权威发布数据,中国共拥有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逐步深化,正逐步蔓延成全球的经济危机。由于美联储为拯救金融机构和信用体系,连续减息,释放流动性,全球形成了对美元贬值的忧惧态势。今年6月份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2.1万亿元,目前已经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但是物极必反,中国大量的美元储备无疑备受美元资产大幅缩水的压力。同时,在这次金融危机之中,无论民企还是国企都有一种收购的冲动,从到中国平安财务并购富通、中海油尝试收购美国优尼科、中铝意图牵手澳大利亚力拓、五矿收购澳洲

OZ矿业、中石油收购新加坡石油、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中国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创下中国海外收购最大案)、苏宁电器入主日本LAOX以及民企竞买法国服装名牌皮尔卡丹。从石油、石化、汽车到家电零售、皮革服装,从央企到民企,中国海外收购正进入加速期,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俨然已经成为“抄底”专家。但是,从TCL收购阿尔卡特和汤姆森、明基收购西门子移动业务、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等收购案例中可以看出我们还有太多太多的不足,如果我们在这次危机中能够幸存的优秀企业不慎再陷入收购的泥潭,那将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悲哀。

2中国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的关键地位不可动摇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这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一月内连续第二次针对全国经济情况进行部署。相比于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由“一保一控”转为“保字当先”,此次会议将“保持”改为“促进”。此次会议明确提出10条具体措施,计划到2010年总共投入4万亿进行投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来看,未来4万亿固定资产投资中的18000亿元拟投向基建领域,占比达到45%。但是,这4万亿流入中小企业的很少,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依然非常严峻,同时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依然存在,大量的资金流入股市和楼上对于中国经济绝非什么好事情。3保就业是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核心

无论是保增长,还是保稳定,其核心就是保就业。但是在这方面好像我们的政府有劲使不上,有钱也很难用对地方,420亿的就业资金的作用到底怎样?绝不仅仅是一些统计数字能够解释的。其实政府在农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那么多年的都解决不了的挪用和贪污问题,但农村的一个“直补”就咔嚓掉了许多“老鼠”。前几天团中央卢雍政书记莅临调研指导工作时,对于我提出的“直补”的设想就非常赞同,政府只购买就业和创业成果,不

管过程,更不搞一些花钱没有作用的花架子,就是帮助一个就业者奖励多少钱,帮助一个创业者奖励多少钱,我相信这样我们的就业和创业现状会好很多!

上一篇:写游记作文下一篇:英语商务信函常用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