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名著

2022-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名著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当代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从文学史和人们灵魂深处脱颖而出的瑰宝,有着美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灵史等诸多维度的崇高意义,但在当今全球化的形势下,在与国际接轨的新的文化格局中,在消费文化语境里,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教学地位不断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力量的冲击,所以我们必须应对得法、应对得当、应对有力、应对有效。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当代;教学模式;探讨

一、无可替代的精神属性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传承的重要载体,相关教育是中国人性中的重要保障,它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有重大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具有一定精神意义上的“民族性”,它的教育决不局限在各种课堂上,而是全民族必须担当的文化责任,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在精神物化倾向已引起我们警惕的今天,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能够最大限度地帮我们寻回和保持灵魂的安宁,它昭示着人们的道德高标,是民族的审美简史,也是典籍之中历史叙事的重要组成,有着含蓄蕴藉的人生意味。

1 道德高标。“道德”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贯穿性主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深沉叮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铿锵誓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生动图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高度,都在推己及人的神圣思考中传承下来,并将传承下去。

2 审美简史。文学经典中一以贯之的“穷达观”深刻影响了甚至标定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审美取向和人生抉择。“屈子袭兰芷之奇芳,怀琬琰之丽质,抱匡济之高志,遭流放之幽忧,行吟荒泽,眷念宗邦。其不能自已之情,与无可告愬之语,一托于文辞以见。遂能乘风人之续,开辞家之宗,而为百代之仪表焉”。从《诗经》对庞大青铜礼器的歌赞到魏晋山水诗与唐代田园诗的脱胎,再到宋人为一块端砚半亩方塘而生出的哲性低吟,无不标志着传统士人思想的转变;文学经典中的女性审美理想也一变再变,从具体作品中亦不难看出女性审美标准从“德言容功”到“琴棋书画”的重心转变;即使是看似不起眼的中唐大历诗风也显示了唐人与政治兴衰密切相关的从宏大到纤巧的审美流变。

3 人生意味。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相关时代的生动镜鉴,单是从一部《诗经》就可寻到先民人生华彩的各个章节。“听到‘关关雎鸠’的鸟鸣,就引发了对‘窈窕淑女’刻骨铭心的相思;看到‘蟋蟀在堂’的场景,便生发出‘岁聿其莫’的时光流转的悲凉;田间劳作,描绘的是秀野上‘薄言采之’、‘薄言掇之’的劳动畅快;战场厮杀,抒发的是内心里‘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慷慨豪迈;乡人聚会,是‘朋酒斯飨,日杀羔羊’的欢天喜地;宗庙祭祀,则成了‘惠我无疆,子孙保之’的庄严虔敬。男女相约,记录着‘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活泼与俏皮;夫妻对话,表现出‘女曰鸡鸣,士曰昧旦’的诙谐与幽默。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歌声即生存。’正是在远古先民的歌唱中,诗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处,形成了中国古代以诗为核心的文化风范”。可见,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尤其是那些抒情性十分强烈的文学经典仍是我们灵魂的天籁,它让我们保持清醒、从容,并一步步走向完美。

4 历史叙事。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对中国人人生经历和思想经历的忠实记录,虽然不是正史,却始终背负着与史家相似的人文使命。文学史上有“诗史”之称的并不只有历来为人称诵的杜诗,白居易、杜苟鹤和更多将历史写进文学的诗人诗作都可补史之不足。就连《长生殿》与《桃花扇》这样于舞台上常演不衰娱乐大众的戏曲作品也都取材于史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历史,孔尚任更是直言自己的作品是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源,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素材。《水浒传》、《三国演义》直接以历史为题材,《西游记》虽为神怪小说,仍据一些历史事实展开。而《警世通言》中依托历史事件或假托为历史掌故的竟占2/3。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不但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直接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客观表达,而大学中文学科的基础课程中也从没少过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讲授与传播。但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产生的时代与今天相距较远,其具体教学难免会遇到诸多困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当代教学就应该首先强调其无可替代的精神属性,并全面探寻其现代转型的可能路径,从而使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能够真正地被现代人接受,并能够切实地为时代服务。

二、现代转型的可能路径

为了实现“古为今用”的伟大理想,多年来我们已做了很多有益尝试,比如,在对学生进行传统经典教育的过程中引入教改理念,在重视对象因材施教的同时强化该课程的思想性与实用性;持续进行新路径、新方法的探究,使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坚定自己的立场、调整自己的角度、重塑自己的形象,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还有依据社会文化现状、人才需求现状与大学生思想实际,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上人手,力求做到教学科研相结合。具体为:一是坚持双重视野,重视世界文化的大气候,同时重视中国文化形成的鲜明个性;二是运用多种理论武器,把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美学、心理学等多种理论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此外,仍有一些关键措施易被忽视但却不可或缺:

1 借重教学优势,宣扬“国学”地位。“国学”主要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但主流之外的《老子》《庄子》以及魏晋玄学也同样意义非凡。在传统文化与学术中处于相对“通俗”地位的文学经典在人群中分布最广,最易于被人接受,也有能力成为宣扬国学地位的最佳手段,它们也因之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重点推介的对象。

2 加强经典品鉴,发掘“多育”功能。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往往要依赖于多种学科和多项教学内容的共同作用,而文学经典就是其中一条至为便捷的路径。从《论语》开始的至圣先师的教诲就是德育与智育并重的,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指称带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却也与他现实中的跋涉至为切近;谢灵运、王维的山水诗和田园诗中总也少不了屐痕处处的身轻体健和心旷神怡;陶渊明“戴月荷锄归”的人生意趣里也自有躬耕垄亩的别样所得……在诸多经典之中,文学自身不可或缺的审美属性与更多的教育属性、社会属性相融合,成为具有多用功能的教材,对受教者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3 坚持本土策略,弘扬“批评”传统。20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使太多的人形成了“言必称西方”的学术习惯,却忽略了外来的手段有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中国古典诗学范畴、批评形态、理论体系都已相当成熟,也早被运用自如,“它既是一门实学,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底,‘钻之弥坚’,‘其味无穷’(颜渊、程颐语),可以给人带来洞幽烛微、鉴影度形的知识与智慧;同时,它也是一门理论,呈开放的态势,能容纳多种现代思维”。说起杜诗没有人会忘记富于批评精神的《戏为六绝句》,早于它的《文心雕龙》,略晚于它的《诗品》,甚至更晚的《姜斋诗话》《人间词话》等一系列批评之作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高度,也彰显着中国人的思想高度。

(四)提倡学以致用,尝试“古诗文”写作。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共同主编的《中华腾飞的百道难题》一书提及:我国大学毕业生不会写文章早是司空见惯的事儿了,写作已成为中华腾飞的一种阻碍。曾几何时,“对案至不能就一札”(郑板桥语)在古代文化人那里,决不单是一个人能力的匮乏问题,而是直指他道德、人格的一种巨大缺陷,是件极其丢脸的事情。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其1981年创作的小说《徙》中借主人公高北溟之口说:“学国文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这个目标我们显然还没有实现。写作,事实上已成为中国能力的一块短板。在港台的古代文学教学中还有写作这门课,可视难易程度引入对联、绝句、律诗、词、赋之类多种文体形式的写作。但在我们的身边,“口占一绝”的功夫似乎早已成为过去,我们实在不敢指望连写作白话文都深感艰难的大学生熟悉旧体诗词和文言文的写作,而这种写作能力又恰恰是现代教学应该培养和具备的,这种能力可以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回到古人的文学创作语境中去理解古人的思想和作品。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并且特别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还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作者:高方 林超然

第2篇: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与现代流行歌曲的融合及其新生义

摘要:古诗词之外的各类古代文学经典与现代流行歌曲融合主要有三种方式:现代流行歌曲诠释古代文学经典的主旨、颠覆古代文学经典的主旨、取材于古代诸子散文等文学经典。21世纪以来,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二者融合的主要原因。从古诗词中化用句子、词语、意象或用作歌词,或用作曲目,它们在新的文本环境中一般会产生新的含义。

关键词:文学经典流行歌曲融合新生义影视艺术四大名著诸子散文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旦逐渐“热潮”化,歌坛创作的“传统文化意识”越发浓厚,学界随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古诗词与流行歌曲关联的研究成果。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流行歌曲的创作实际发现,不仅仅是古诗词,其实一些诸如古代小说戏曲、民间传说、古代诸子散文、史传散文、政论散文等各类古代文学经典,亦与现代流行歌曲发生了融合,但学界鲜有关注;再者,古代文学经典融入流行歌曲之后,其原义往往不是被直接承继,而是在新的歌词文本中产生了新的含义,这一现象亦一直为学界所忽略。鉴于此,拟就以上两个问题做些探讨,希望对学界之前的相关研究有所补充和开拓,对流行歌曲的词、曲作者如何通过歌曲创作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如何创作出更为优秀的音乐作品有所启发。

何谓“古代文学经典”?指一直流传至今为大多数读者所欣赏与传承的古代文学著作或古代文学作品,或因其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引起跨时代的共鸣,或因其艺术成就具有不朽的典范性。何谓“流行歌曲”?从广义上言,指在一定时代被大众广泛欣赏或传唱的歌曲,包括流行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等各种唱法的歌曲;从狭义上言,指用流行唱法(也称通俗唱法)演唱的歌曲,其符合大众的音乐审美习惯,具通俗性、时代性、流行性的特点,是一种音乐体裁,区别于原生态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戏剧唱法的歌曲。本文所论流行歌曲指前者。本文主要采用归纳法、文本解读法为主进行研究,但由于各类流行歌曲的数量异常丰富,实难穷举,故仅选用若干代表性的例证进行分析、论证。

一、诗词以外各体古代文学经典与现代流行歌曲的融合

古典小说、古代民间传说、先秦诸子散文等文学经典与现代流行歌曲融合形式与原因。

1.现代流行歌曲诠释古代文学经典的主旨

随着我国影视艺术的兴起,从1983年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问世开始,以“四大名著”为代表一批古典小说先后被改编成电视剧,现代流行歌曲便应运而生地与多类古代文学经典发生了或深或浅的融合。其融合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影视艺术及影视产业发展的需求。当时处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尚未回归,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但流行歌曲创作还处在摸索阶段,因此,除影视艺术及影视产业发展需要这个因素外,不存在促成它们融合的其它因素。其实,在整个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曲与古代文学经典等传统文化发生的关联都只有这个原因。

影视主题歌主要是通过对原著主题的阐释进行融合的。它凝练了影视作品的主旨,也就是凝练了其所改编的小说的主旨,同时其旋律承载着小说的情绪。主题歌的主旨是词曲作者在对小说原作理解基础上对其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的产物,因此,主题歌的主旨带有词曲作者的主观色彩。由于歌词篇幅短小,涵盖信息有限,加之其主旨囿于词曲作者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歌曲只能表达原作主题的某一方面,也可能是核心主题,也可能是次要主题。

歌曲《敢问路在何方》以叙述为主,歌词凝练而富有哲理。其词云:“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风雨雷电任叱咤,一路高歌向天涯”,回答了《西游记》的主旨,即歌颂了“师徒四人”为实现“西天取经”理想,不畏艰险、勇于斗争、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歌曲最后唱到“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是词作者对原著主旨的新的理解,很有哲理。其实,《西游记》蕴含的主题较为丰富,如“三教合一”主题、“追求人性自由和自我价值”主题等?,主题歌是无法将其完全包含进去的。作于1984年的歌曲《枉凝眉》是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歌,由现代曲作家王立平先选定曹雪芹的《枉凝眉》词再谱曲而成。据说,在确定《枉凝眉》歌词之前,也有其它候选歌词,他经过再三斟酌,认为《枉凝眉》最契合《红楼梦》主题和韵味,故最终确定下来。“枉”白费,徒劳;“凝眉”眉头紧锁,喻哀伤。“枉凝眉”是说宝玉、黛玉为爱而产生的哀伤是徒劳的,正如歌曲所唱“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揭示出宝、黛爱情终被封建家长无情毁灭的悲剧主题。其曲调与歌词相得益彰,如泣如诉,渲染出浓重的悲凄色彩。当然,《红楼梦》也具有丰富的主题③,其主题歌也只唱出了其核心主題。再如,《好汉歌》诠释了《水浒传》的主旨,《青城山下白素贞》民间传说《雷峰塔传奇》或《白蛇传》的主旨。

在上述影视歌曲的影响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取材于民间传说、短篇白话小说的流行歌曲,或以叙事为主,或以抒情见长。如歌曲《化蝶》取材于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具备原故事的基本情节,充满浪漫色彩。《夫妻双双把家还》是一首戏歌,最为人熟知,传唱度极高,其直接选自黄梅戏《天仙配》的部分唱段,抒发了七仙女、董永摆脱劳役后返家途中无比欢喜的心情,同时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歌曲《千古绝唱》则由多种题材的多个爱情绝唱组成,依次有《孟姜女哭长城》《西廂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雷峰塔传奇》或《白蛇传》《红楼梦》。

2.现代流行歌曲颠覆古代文学经典的主旨

影视主题歌的主旨是词曲作者在对小说原作理解基础上对其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的产物,带有主观色彩,其实,取材于古代小说、传说、戏剧的一般流行歌曲的主旨亦作如此观。由于现在流行歌曲的词曲作者或者选词者,生活在现代文化环境中,有时难免将其主观判断强加于原作,造成对原作主题的误读,甚至颠覆性的解读,如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寻找西门庆》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下,流行歌曲与其取材的原作之间的关联只是浅层次的某些“材料”层次的融合,实则是对文学经典主旨的反叛。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颠覆原作主旨歌曲中的典型。作于1991年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主题歌。其歌词选自明杨慎《历代史略词话》(《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临江仙]《滚滚长江》④。此词本与《三国演义》毫无关联,清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置于卷首,首次将二者关联起来。毛氏出于何种考虑,不得而知,也许他们认为它反映了《三国演义》的主题。1991年拍摄《三国演义》时,经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谱曲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成了其主题曲。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主旨是什么?与《三国演义》的主旨吻合吗?其词上片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突出一个“空”子;下片云:“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刻画了江渚上与“秋月”“春风”“浊酒”相伴的渔、樵形象,突出了“喜”和“笑”二字。上下片形成鲜明对比。这首主题歌的意思很清楚,表达了作者无争于“是非成败”的人生态度,以及对渔樵闲适、隐逸、喜乐生活状态的推崇,实则暗含了反战思想、否定以打打杀杀建立功名的思想。很显然,它完全颠覆了《三国演义》“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的主旨。其曲调气势雄浑,古朴苍凉与以战争为主的《三国演义》原著的情绪相当吻合,但与歌词的“喜”“笑”情感和隐逸主旨实在龃龉不合。由此观点出发,以《滚滚长江东逝水》为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应该是一个失误。这个失误很可能是受毛宗岗父子误导所致。

3.现代流行歌曲取材于先秦诸子散文等文学经典

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经历了百年的被否定之后开始回归,重新得到认可而被传承。2012年以后,歌曲创作中的“传统文化”意识越来越浓。不仅催生了大量与古诗词相关联的歌曲,也催生了一定数量的与诸子散文融合的歌曲。

《厚德载物》是一首具有浓郁传统文化色彩的流行歌曲。作者何静在其微博中披露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意图说:“我女儿入学时……(校长)请为学校写歌,我就写了这首歌。希望孩子们懂得孝顺父母、尊重老师、知恩图报。”其曲目“厚德载物”和歌词“地势坤”均出自《易经·坤卦·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出自《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百善之中孝为先”出自清王永彬《围炉夜话》:“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⑧“师法天地”出自《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出自《易经》的哲理。歌曲《知足者常乐》中“知足常乐”与“奢望是祸”两句歌词,从词语和词义来看其最早源头应是《老子》:“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还记得他曾说》是央视“经典咏流传”栏目推出的一首流行歌曲。其歌词的主体取自《论语》中关于为学、尽孝、做人等方面的经典名句,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诸子散文也是哲理散文,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对启迪智慧、修养德行最有益,但审美性稍差。建议流行歌曲的词曲作者应加大这方面歌曲的创作。

21世纪以来,流行歌曲与古代文学经典的融合原因是多方面的⑨,其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主要原因,此外还有提升流行歌曲审美品位的需要,后世文学对前代文学的继承是文学发展的规律之一等。

二、古诗词与流行歌曲融合产生的新义

有目共睹,学界对古诗词与流行歌曲融合的形式多有讨论?,如古诗词直接谱以现代流行曲调、流行歌曲化用古诗词的句子、词汇或意象、流行歌曲借鉴古诗词的创作构思(原理)、流行歌曲“古诗词韵味”化、流行歌曲承继古诗词的主题、创作手法等等。这些都是对二者关联问题的有益探讨,但仍留有空白,就化用古诗词在流行歌曲中产生的新义,以及流行歌曲曲目与古诗词的融合问题作以简单讨论。

流行歌曲从古诗词中化用句子、词语、意象时,由于它们参与了新文本的构建,必须为新歌曲的主题服务,因此在新的文本环境中一般会产生新的含义。当然,也有承袭原义的情况:

歌曲《女人花》有歌词云:“花开不多时,堪折直须折,女人如花花似梦”,其中“堪折直须折”句出自唐代杜秋娘《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此句在前文中以花喻人,表达了女人对爱情的渴望;而其在后文中是一个类比,表达的是青年人要惜时进取之意。歌曲《新鸳鸯蝴蝶梦》有歌词云:“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其出自李白《宣州谢姚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两者都写人生“烦愁”之多,但前者是指人们难以知足的欲望引起的烦愁,而后者是指李白个人怀才不遇的烦忧。歌曲《涛声依旧》有歌词云:“带走一盏渔火”“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流连的钟声”“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等,其中的“渔火”“枫桥”“钟声”“落月”“啼乌”“风霜”“月夜”“客船”等意象,无疑来自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是唐诗中的佳品,抒写旅人的愁绪,意境凄冷幽静。《涛声依旧》写一对曾经的恋人久别重逢的故事。歌曲将这些意象敷衍成一对曾经的恋人往日约会的美好环境,但这个“依旧”的环境与现在“不见”的爱情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物是情非的惆怅情绪。这些意象由于在歌曲中承担着叙述的功能,旦分布零散,已不能像在原作那样形成画面感和意境美。可以看出,这些化用在新文本中都产生了新意,不仅表情达意贴切、自然,还使现在流行歌曲带上了淡淡的古韵美、典雅美,提高了审美层次。这种化用之妙值得提倡。有的流行歌曲歌词就不可取了,如《东风破》“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痩”,虽然化用了古诗歌的常用意象,但这些意象在整首歌中并没有什么含蓄的深义可言,而是给人直白、凌乱、游离之感。

作者:徐中原 王凤

第3篇:经典文学名著如何成为影视经典

编者按

经典文学名著改编为影视作品是近年来的普遍现象,引起广泛关注甚至热议有其必然性。

把古典名著搬上银幕荧屏,是公共传播和大众文化的需要,这本身无可非议。至于改编的影视作品有瑕有瑜,观众和读者评价不一,见仁见智也是正常现象,可以通过讨论交流甚至批评,争论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本刊发表的几位文学、艺术家的评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供读者参考。

警惕自我糟蹋文化

冯骥才

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文化可以拿来赚钱,但不能靠糟蹋文化来赚钱。

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现象不能不使人忧虑。

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是那些最驰名、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到名人名著名墓,乃至各类文化遗产等,都在被热热闹闹地重新“打扮”,甚至拆卸重组,再浓妆艳抹,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那些在城市改造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很多古村古镇正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传说不少是编造的民间故事,至于名人故居,大多是找来一些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独特的精神跑到哪里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一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没有确认的朝代与地域,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被借用的一个空袋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经过这样的粗鄙化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几间老屋子,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基本的美感,从哪里感知“博大精深”?

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比如唐诗宋词、维也纳音乐、俄罗斯文学。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提高。而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庸俗,甚至徒有虚名,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也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传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的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驱动这股潮流?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毋庸讳言,任何事物进入市场,都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文化更具特殊性,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票房、收视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糟蹋,文化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会糟蹋人的精神。

由此,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靠糟蹋文化来赚钱。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根据《人民日报》整理)

什么样的重拍不能宽恕

六小龄童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我不希望以后的小朋友总是问我:猪八戒有几个女朋友?沙和尚跟谁结婚了?神话乱改,也就变成了鬼话。

作为“猴王世家”的演艺传承人,我一直在收集《西游记》面世400多年来的各种版本:明、清,民国时期的《西游记》小说、连环画,各时期各种文字版本的《西游记》等。然而近几年国内外出现的各种影视翻拍版本,却是以往任何时候都不曾有过的:对原著篡改之严重,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

目前《西游记》有不同国家和地区拍摄的不同版本,名之日:娱乐版、搞笑版,甚至是色情版。在这些翻拍版本中,孙悟空和白骨精谈恋爱,唐僧成了女人,玉皇大帝最爱用望远镜看畅销书……管孙悟空叫“空空”,管白骨精叫“精精”,还非得给他们扯出点感情纠葛。这是胡闹!

如果名著改编再这样发展下去,最后可能年幼的孩子都不知道哪个版本是真正的孙悟空了。现在总是有小孩子问我“孙悟空一共有多少个女朋友?他和女妖生了几个孩子?”这些问题让我哭笑不得,更为这样一部传统名著被曲解、被糟践感到愤怒和悲哀。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我不希望以后的小朋友总是问我:猪八戒有几个女朋友?沙和尚跟谁结婚了?神话乱改,也就变成了鬼话。名著的改编是有一个底线的,主要情节和角色的基本性格不能变。我拍《西游记》也遇到改编:唐僧师徒路经女儿国,女儿国国王爱上唐僧,唐僧一看愣了神,太漂亮了,额头冒冷汗,但马上眼睛一闭:“阿弥陀佛”,理智战胜了情感。这些是小说里面没有的,就叫改编,但我们有一个原则:“忠于原著,慎于翻新”。最后唐僧头也不回地上路了,女国王眼泪汪汪地目送。你设想唐僧跟女儿国国王有一夜情,那就不符合改编的原则了。

我并不反对名著重拍,跟着时代走,我们当然可以重拍《西游记》。但关键是,如何对待名著翻拍?我总结了10个字——谁来拍?怎么拍?为什么拍?

如果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宣传猴王精神,重拍就很有意义。我希望重拍是建立在继承、吸取精华的基础上,而不是颠覆和排斥原有的创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用各种形式来诠释《西游记》。我父亲演过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我也曾用昆剧来诠释《西游记》。20世纪60年代有《孙悟空学雷锋》;“非典”时期,浙江昆剧团排了一个《孙悟空打“非典”》,把“非典”变成一个大妖怪。虽然形式各有不同,但精神是一样的。

翻拍并不是不能超越经典,拍得好了,会得到社会认可。比如,《冰海沉船》是非常经典的电影,后来重拍的《泰坦尼克号》就超越了《冰海沉船》。这部电影以人物的情感为主线,用高科技给电影添彩。我们也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82版《西游记》在特技方面不是非常理想,现在有条件了,我们可以用高科技手段拍《西游记》,而不是光想着恶搞、颠覆人物形象。

对于目前这种胡编、恶搞经典名著的现象应该怎么办呢?早在20世纪90

年代中期,我就说过中国的世界名著不多,国家要立法保护。对于这种胡编乱说《西游记》的,一个都不能宽恕!改编者也切记一定要笔下留情,千万不要再拿祖先的名著去开涮或戏说了。(根据《人民日报》整理)

刘心武:《红楼梦》不能这样拍

刘心武

“我觉得,李少红过分听从红学权威的意见,把{20回作为原著,把贾家官复原职拍出来,把它变成了一出喜剧,这样的结局是我不能接受的”。

对于不久前引起争议的李少红版《红楼梦》,刘心武毫不客气地进行了批评一《红楼梦》不能这样拍,我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

刘心武研究《红楼梦》已经十多年了,出版了不少研究专著,并在“百家讲坛”上讲《红楼梦》,深受观众的喜欢。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他一出场,就有观众问他对李少红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看法。刘心武坦言:“我觉得,李少红过分听从红学权威的意见,把120回作为原著,把贾家官复原职拍出来,把它变成了一出喜剧,这样的结局是我不能接受的”。

曹雪芹的前80回才是经典

研究红学那么多年,在刘心武心目中,曹雪芹的《红楼梦》一直就是一出大悲剧。“现在我们所看到的120回《红楼梦》,前80回大体是曹雪芹写的,是原著,堪称经典。后40回则是高鹗续写的,高鹗所续的后40回不是经典。1987年王扶林执导的《红楼梦》,编剧大体持这样的观点,认为前80回是经典,要尊重,高鹗续的后40回非经典,可以抛开。当时就没有照高续那样,去拍什么“沐皇恩”、“复世职”、“延世泽”,而是根据当时掌握的探佚成果,努力复原曹雪芹的原意,尽管不是很成功,却坚决保持了大悲剧的结局,体现出对曹雪芹及其笔下文字的最大尊重。”

导演太听从红学权威

刘心武认为,造成《红楼梦》喜剧结局的,是电视剧的顾问——那些官方红学权威,因为他们认为这才是尊重原著精神。“官方红学权威认为,120回的《红楼梦》是经典,在他们眼中,只有他们以庚辰本为前80回底本的那个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20回本子才是正宗,才算‘原著’。新版《红楼梦*的投资方请到他们做顾问,指定必须按他们校订的那个本子去拍。李少红只是投资方雇用的一个导演,她只能按官方红学权威的指令去拍,结果拍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样子。”(根据《新闻晨报》整理)

从私语阅读到公共传播

李少红

这个时候,经典诠释领域就会出现个体和公共领域的差异。我认为,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已经退居其次。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唤起受众记忆、引起受众讨论、激发受众想象、承载受众争鸣,然后再引导受众集体回到原点、集体回顾传统的过程。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和海量阅读,文学名著对年轻人来说已不再构成以往的诱惑。在我们成长的年代,名著是我们阅读的唯一优秀作品,可是现在对年轻人来说可能不是这样了,更多的东西在诱惑他们。如何让他们回归经典,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认为,影像诠释是传承经典的一个重要渠道。

这是影视艺术创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古典名著翻拍最大的一个难处就在于,古典名著的影响力实际上已经在每一个读者心目中形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先入为主的文学印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在每个人的想象中找到一个共通点,这是我在实际操作中面对的一个最大的困难。

读者对于文学经典特别是古典名著的阅读,存在着阅读方式的私有化前提,也就是读者必须独自面对一个文学意境,之后再扩展为自己的想象,而且这个自我的想象是不可以与别人分享,是独立成章的。但是,影像艺术是一个公共的领域,它是一个广场领域,它是要和别人分享的,另外它是一个形象的艺术。这个形象具象化了以后,文学经典已经从私人空间里面走到一个公共、开放的广场,观众需要同大家分享感受。这个时候,经典诠释领域就会出现个体和公共领域的差异。我认为,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已经退居其次。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唤起受众记忆、引起受众讨论、激发受众想象、承载受众争鸣,然后再引导受众集体回到原点、集体回顾传统的过程。

美国拍摄的电影《花木兰》曾经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们对文艺经典的不断诠释和重读,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文化抢救,我们自己没有守护住的文化财富,很可能就被别人拿走了,变成人家的文化资本。守住我们自己文化的根脉,是中国影视产业走出去的必要前提。(根据《人民网》整理)

作者:冯骥才 六小龄童 刘心武 李少红

第4篇:中国古代经典名著

王实甫名剧《西厢记》

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名剧《西厢记》的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此外,流传的西洛书生张浩与东邻女李莺莺逾墙相会,终成眷属的故事和蒲妓崔徽为裴敬中憔悴而死的传说,在题材和人物、情节上对《西厢记》也都有某种影响。

《莺莺传》写唐代贞元年间书生张生与少女崔莺莺从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事。作者元稹可能受到《游仙窟》的影响,所谓“游仙”,本意写嫖妓宿娼;所谓“会真”,实质是写偷情艳遇。所以作者抱着欣赏文人风流韵事的态度,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加以肯定。但崔莺莺的悲剧形象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一些文人诗作中不时提到“莺莺”和“待月西厢”的事。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十分流行。秦观、毛滂的《调笑令》以一诗一词咏唱这个爱情故事,使它成为歌舞曲词。后来又有小说《张公子遇崔莺莺》,见于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此外,罗烨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记有小说《莺莺传》。赵令的鼓子词和《绿窗新话》中的《张公子遇崔莺莺》,与元稹的原作不同,它们都删去了传奇小说文中张生诋莺莺为“尤物”“妖孽”的部分,赞赏莺莺的真情,同情她的命运,并对张生的行为颇有微词。

金代的董解元曾将这个故事改编为长篇《西厢记诸宫调》。共14宫调,193套组曲,它在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上都与《莺莺传》有根本的差异,结局是张生和莺莺双双私奔并最终团圆。《莺莺传》中矛盾的双方是张生和莺莺,导致莺莺悲剧命运的因素,是张生的薄情。而《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基本矛盾是争取婚姻自主的崔、张和以崔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这就使作品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与此相联系,《西厢记诸宫调》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崔母从一个性格软弱的老婆婆,成为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张生从一个思想感情上存在矛盾的负心汉,变成一个用情专

一、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多情种。而莺莺的形象则显现出鲜明的反抗性。《西厢记诸宫调》删去了莺莺所说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一类话,并写她和张生一同投奔了白马将军。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思想内容上更趋深刻,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一生刻苦好学,在科举场中却很不得意,满腹才学,屡试不第,到了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于是把满腔愤气和一生心血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1.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2.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3.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代表作品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4.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崂山道士》等。

《聊斋志异》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和惊人的想象力,这主要表现在对正面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手法营造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孙子兵法》

有个别观点曾认为今本《孙子》应是战国中晚期孙膑及其弟子的作品,但是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同时在西汉墓葬中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各一部)已基本否定此说。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中讨论了一些军事学的重要问题,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基本的军事思想。

此书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奉为兵家经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对此书作过注解。

《孙子兵法》的思想影响超越军事应用,实际上亦是博弈策略的经典著作,如在棋艺对垒或运动竞技方面。《孙子兵法》不仅在世界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商业、人事管理和市场策略等与博弈有关的领域亦有指导意义。

第5篇: 教师资格之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著

(一)诗歌

1.诗经(《关雌》和《七月》) 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有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诗有40篇。另有六篇“有目无辞”。它收集的诗历西周初朔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人们认为,《诗经》从二言到八言不等的句式,反映了诗歌从原始生产劳动中产生出来的状态。《风》《雅》《颂》各反映不同社会阶层人们的生活,因而也表达了不同人们的心灵世界与思想感情。《风》是民歌,所反映的人们的生活最广泛,因而心灵与情感世界也最丰富多彩。主要篇目有《关雌》和《七月》。

2.《楚辞》(屈原与《离骚》)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辞为楚地之产,因而为“楚辞”。楚辞为文人作品,代表诗人为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前278),他既是一个历史政治人物,也是一个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其影响最大的作品是《离骚》。

《离骚》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篇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离骚”解释有两种,一种是遭受忧患,一种是离别的忧愁闷。这种理解是符合全篇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的。诗人的忧愁来自于自己对国家的担忧,来自于理想不得实现的担忧。诗人把自己的人生同国家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追求。其为实现理想“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精神境界,融进了中华民族精神。

3.乐府诗(《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短歌行》《蒿里行》)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它塑造了木兰这一代父从军的艺术形象。

木兰勇决、刚毅,她女扮男装,其精神光彩耀人。而功成之后,不慕官禄,毅然返家,又不减女儿之情。

《孔雀东南飞》也是乐府中最为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不同在于故事反映的是普通人的情感生活。刘兰芝与焦仲卿的不渝爱情,让人唏嘘、感叹。乐府本是民间诗歌,后来文人也用来抒写情怀。魏时曹操父子对乐府诗有新的发展。曹操的《短歌行》《蒿里行》等既表达了人生志向,也反映了对社会生活的感触,展示了这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别样情怀。

4.山水田园诗(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和《饮酒》) 进入晋、南北朝以后,诗歌成为专门的创作领域,产生了大量的诗人。诗歌成为抒情言志的重要文学样式。

陶渊明(365—427),此期代表诗人,人们认为他开辟了山水田园诗风。陶渊明笔下的山水田园,之所以让人向往,是因为诗人在诗中注入了恬淡的情怀。他的《归田园居》写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乡野生活。他的《饮酒》则表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远意境。

5.唐诗(王维、李白、杜甫、自居易、李商隐) 唐朝是中国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最鼎盛的时期,在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人,大量的优秀诗作。引领诗风的至少可列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诗仙李白,诗史杜甫;中唐李贺、白居易;晚唐杜牧、李商隐。

(1)王维(701—761),盛唐时期杰出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歌,写出了大自然特有色彩、音响和气息。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代表作品有《山居秋暝》《终南山》等。

(2)李白(701一762),李白被认为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大气磅礴、想象力丰富,这与诗人的抱负和个人气质相关。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独立不露、飘逸洒脱”的气质,因而他被称为“诗仙”。他脍炙人口的诗篇《蜀道难》《将进酒》《月下独酌》,都是人们熟悉的篇目。盛唐诗人李杜并称,但是杜甫与李白风格不同。

(3)杜甫(721—770),人们说“他用史一样的笔触”来写诗。与李白志在天地的抱负不一样,杜甫则把目光投向民生。他关心的是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关系。他以自己的诗句写出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呼唤社会上层关心民间疾苦,因而他的作品被誉为“诗史”。他脍炙人口的诗篇有《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4)自居易(772—846),其诗风有杜甫的特点。即关注民生。他的作品中,人们熟悉的篇目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5)李商隐(813—858),为晚唐诗人代表,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他关心社会现实,情感丰富,因而他的作品有沉郁的,有缠绵朦胧的。人们所熟悉的他的诗作有《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6.宋词(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初唐时期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采用长短句的形式配乐歌唱。因为这种诗歌形式是配乐歌唱的,因而也称为“曲子词”。至宋成为一种引领风气的诗歌创作形式。

(1)柳永(约987一约1053),北宋词人,词风温婉缠绵,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人们所熟悉的他的代表作有《雨霖铃》等。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的词胸襟开阔,有万马奔腾之势,是“豪放派”的代表。人们所熟悉的他的词作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3)李清照(1084一1155),南宋女词人,其词作或清丽或凄婉,因而称为婉约词派代表。人们所熟悉的她的词作篇目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4)辛弃疾(114—1207),南宋词人,其词具有豪放的特征,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抱负相关。他生活的时代,中原为金兵所占。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一生力主抗金。因此,他的词极力抒写恢复国家统一豪情,也表达壮志难酬的郁愤之情。不过,他写村野的词,也有细腻清丽之处。人们所熟悉的他的代表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7.元曲(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睢景臣)中国的诗歌到宋风气变为词领风骚,至元又变为“曲”。元曲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睢景臣等。关汉卿有《四块玉·别情》,马致远有《天净沙·秋思》,张养浩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睢景臣有《哨遍-高祖还乡》。

(二)戏曲

1.中国古代戏曲概说

古代希腊已有戏剧。中国戏剧则在元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大量戏曲作家。戏曲文学在元称为“杂剧”,有固定的格式,所谓“四折一本”;到明清戏曲形式多样,既有北杂剧,也有由南戏演化而来的“传奇”。

2.戏曲作品

(1)王实甫和《西厢记》

王实甫,生卒年代不详,他的作品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即《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西厢记》的主角是崔莺莺和张君瑞,两人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自由相恋,经历重重曲折,终结秦晋。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个理想的故事。

(2)关汉卿和《窦娥冤》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传世的作品有《感天动地窦娥冤》(即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红尘》《望江亭中秋切浍旦》《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窦娥冤》是关汉卿创作的杂剧中最出色的悲剧和代表作。在剧中,作家把笔触伸向普通百姓,写出了他们的冷暖感受,也揭露了官场的黑暗。不过作家最终还是把希望给了受到冤屈的窦娥,让她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3)汤显祖和《牡丹亭》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杰出的戏曲作家。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这出剧写的是主人公柳梦梅和杜丽娘自由恋爱的故事。这是一个杜丽娘为爱由生入死,又因爱死而复生的曲折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追求。

(4)孔尚任和《桃花扇》

孔尚任(1648一l718),清代戏曲作家,他创作的《桃花扇》被认为是“中国戏曲文学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桃花扇》是一出历史剧,时代在明末清初。剧中的李香君和侯方域都是正直善良的人。“忠与“奸”,“善”与“恶”的冲突,就围绕着他们及周围的人展开了。李香君和侯方域以不屈服的精神,把“忠”和“善”坚守到底。

以上是教师资格综合素质高频考点: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著,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第6篇:中国古代经典四大名著简介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而皆知。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在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水浒传的故事早就在民间传诵。南宋时,王的《东都事略》等,书已有零星记载。宋末遗民龚圣与作有《宋江三十六赞》;无名氏的《大宋宣和遗事》记述了宋江等人的事迹。元代有25种水浒题材的剧目,水浒故事传到元末大致形成了今本《水浒》的规模。

《水浒》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施耐庵1296—1370之间,名耳,祖籍苏州。明初著名小说家。35岁中进士,后弃官退居故乡,从事创作。传说他同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的联系。

《水浒传》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替天行道”,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峰巅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终于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小说以高俅发迹作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作者还写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正是他们狼狈为奸,渔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不得不挺而走险,奋起反抗。小说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水浒传》的结构独具一格,先以单个英雄故事为主体,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换牵出另一个人物,因人生事,开始下一个故事。就好象一个个环,环环相扣,环环相生。其中也有一些自成段落的故事,集中表现了众多英雄好汉,智取生辰纲和三打祝家庄等即为其例。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流向长江大河,终于汇合成滔天洪流,汇合成声势浩大的英雄大聚义。《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身份和经历刻划人物性格;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中生死存亡的关头来描写人物性格,还善于运用比较法、反衬法来突显人物性格。

《水浒传》没有丝毫的脂粉气儿女情,它具有豪放粗犷的阳刚美和崇高美。这种美学风格对后来的英雄传奇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不限于文学的范围。几百年来,《水浒传》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直接推动了人民群众的反抗运动。《水浒传》对后世小说、戏剧有较大影响,到今天水浒故事仍然是戏剧剧目中的重要内容。

《水浒传》有繁本简本之分。繁本文繁事简,简本文简本繁。明万历末杨定见取简本中征田虎王庆事加以润饰,与繁本合成120回本。清人金圣叹取繁本前71回加以润改,将第1回作楔子,成70回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校订的《水浒全传》适合于普通读者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水浒传》汇校本适合于文学研究者。

西游记

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从十三回到全书结束,讲述仙界一只由仙石生出的猴子拜倒菩提门下,命名孙悟空,苦练成一身法术,却因醉酒闯下大祸,被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其徒弟,修成正果

之日便得救。孙悟空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二人与猪八戒、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

写作时代为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共一百回,六十余万字。分回标目,每一回目以整齐对偶展现。故事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全书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据说由高鹗续写。

雪芹1715?一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居士。清代伟大小说家。祖籍一说是河北丰润,一说是辽宁辽阳。清人入关后,入正白旗内务府籍。从他曾祖至他父亲,其家世袭江宁织造。幼年时家势贵盛,气派显赫。后来其父因事获罪,产业被抄没,家道衰落。曹氏全家从南方北迁,中年后住在北京西北郊,家境清贫,过着“举家食粥”的日子。曹雪芹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嗜酒健谈,性格傲岸。《红楼梦》写到80回时,因贫病交迫,加之爱子夭折,含恨而逝,使《红楼梦》成为未完稿的著作。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牵涉到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宗法、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生动的人物形象。宝玉始终站在封建主义精神道德之外,他视仕途为禄蠹,以应酬文字为沽名钓誉之工具,视读圣贤为畏途,既具有浓厚的贵公子的纨裤习气,又具有反封建的叛逆性。他尊重女性,尊重个性,追寻自由,是一位贵族家庭乃至封建制度的叛逆典型;黛玉是一位冰清玉洁、孤高自许、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她视爱情如同她的生命,但她的爱情却因不容于贵族家庭而被摧毁;宝钗是一位遵奉妇道、恪守妇规的封建淑女,她同样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红楼梦》突破了传统的取材和构思方式,将社会高度浓缩于家庭范围内作整体展现,贾府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红楼梦》写人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描写的人物皆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具有多重性格,打破了以往小说写人类型化的特征,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有: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的个性化,心理描写具体而简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艺术气氛里,烘托人物的内心情绪。

《红楼梦》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营养,又提炼了大众语言,熔铸成准确、精炼、纯净、传神、典雅的语言。

《红楼梦》的情节安排脉胳分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结构既筋络相联,纵横交错,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一如生活本身,不露人工斧凿之痕。

《红楼梦》表面看来都是平常的生活琐事,但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问世后,以其深进的思想意蕴与精湛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一代代读者的心灵,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巨大的影响,在学术研究领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红学”。在经历了二百多年风风雨雨之后,“红学”不唯没有衰微,反而更为兴盛,这足以说明《红楼梦》所具备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个系统,一是仅流传八十回的脂评抄本系统;一是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统。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120回校订注释本,是一种较为完善的新读本。

第7篇:中国古代(含近代)文学常识经典版(精简至尊版)

龙门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串讲

一、先秦时期

1.诗歌

A.《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2)《诗经》原名《诗》或《 诗三百 》。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列为“六经”之一。( 诗 、 书 、 礼 、 易 、 乐 、 春秋 )

(3)《诗经》内容上分为“ 风 ”“ 雅 ”“ 颂 ”三个部分。表现手法为“ 赋 ”“ 比 ”“ 兴 ”,合称“六义”。

(4)“六艺”是指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包括: 礼 、 乐 、 射 、 御 、 书 、 数 。

B.楚辞

(1)《诗经》和“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代表先秦诗歌的最高成就,开创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到西汉 刘向 编辑成书,《楚辞》又成了诗歌总集的名称。

(2)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离骚 》是现存第一篇抒情长诗。

屈原,名 平 ,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 九章 》、《 天问 》等。

宋玉,屈原弟子,主要作品有《 九辩 》、《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 2.先秦历史散文

(1)《 尚书 》:原名《书》,儒家“六经”之一,又称“书经”。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2)《 春秋 》: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一般认为是 孔子 所作。儒家“六经”之一。开创了编年的体例。核心思想是“尊王攘夷”。“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

(3)《 国语 》: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相传由 左丘明 所著,以记言为主,

1 按照八国分别记载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的历史。

(4)《 左传 》: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先秦史家散文的高峰。是《 春秋左氏传 》的简称,与《 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相传为春秋时期 左丘明 作。

(5)《 战国策 》:战国“杂史”,纵横家言。由西汉 刘向 整理汇编而成,国别体史书。

3.先秦诸子散文

《汉书·艺文志》所谓“九流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家。其中,儒墨二家并称“显学”。

(1)《论语》:儒家经典。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以记言为主。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春秋鲁国人,儒家创始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孟子》:儒家经典。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邹国人,儒家重要人物,提出了“性善论”,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

(3)《荀子》:儒家著作。荀子,名 况 ,后人尊称“荀卿”,赵人,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集大成的思想家。提出“性恶论”。

(4)《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墨子,名 翟 ,鲁国人,墨家创始人。 (5)《老子》:即《道德经》,道家经典。老子,姓 李 名 耳 ,字 伯阳 ,春秋楚国人,道家创始人。

(6)《庄子》:唐玄宗时称《南华经》,道家经典,庄子,名 周 ,战国宋国人。代表篇《逍遥游》、《齐物论》、《秋水》。

(7)《韩非子》法家重要论著,韩非,韩国人,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8)《孙子》:兵家著作,孙子著。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名 武 ,字 长卿 ,春秋末期齐国人,我国古代军事家。

(9)《吕览》:即《吕氏春秋》,杂家代表著作。相传由 吕不韦 集门人编写。 (10)南宋朱熹将《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合称为“四书”。 “五经”,指儒家的五种经典,指《 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 》。

二、秦汉时期

1.汉代的论说散文

2 (1)贾谊,西汉初杰出的和文学家。著名散文有:《 过秦论 》、《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著名辞赋有:《 吊屈原赋 》、《鹏鸟赋》。

(2)晁错:《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论削藩疏》是代表政论文。 (3)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字子政,与其子刘歆完成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另著分类故事集《说苑》《新序》。(09年高考已考过)

(4)刘安:西汉淮南王,招门客集体编著《 淮南子 》(《淮南鸿烈》)。 (5)扬雄:仿《论语》作《 法言 》,仿《周易》作《 太玄 》。 2.汉代的史传散文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 子长 ,西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又叫《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分为 本纪(12) 、 世家(30) 、 列传(70) 、 书(8) 、 表(10) 五部分。司马迁还有辞赋8篇和著名的散文《 报任安书 》。

(2)班固与《汉书》

班固,字 孟坚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西汉)。全书共100篇,分为 纪 、 传 、 表 、 志 四部分。班固还是东汉著名的辞赋家,著有《 两都赋 》。

(3)《史记》、《汉书》和南朝宋范晔的《 后汉书 》、西晋陈寿的《 三国志 》被称为“前四史”。

3.汉赋

“汉赋四大家”是: 扬雄 《甘泉赋》、 司马相如 《子虚赋》、《上林赋》、 班固 《两都赋》、 张衡 《二京赋》、《归田赋》。

4.汉乐府民歌

《 孔雀东南飞 》(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离骚》),也是古代最长的民间叙事诗,它与北朝的《 木兰诗 》合称为“乐府双璧”。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建安文学和“三曹七子”

建安文学文风清峻,慷慨悲壮,被称为“建安风骨”。

“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 曹丕、 曹植。曹操的《 观沧海 》、《蒿里行》、《 龟

3 虽寿 》,曹丕的《 燕歌行 》(我国诗歌历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曹植(建安之杰)的《名都篇》、《 白马篇 》、《 洛神赋 》都很有名。

“建安七子”: 孔融 、 陈琳 、 王粲 、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zhēn。

“竹林七贤”: 阮籍 、 嵇康 、山涛、 刘伶 、王戎、向秀、 阮咸 。 2.两晋文学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和左思。 3.晋宋山水田园文学

陶渊明,名 潜 ,字 元亮 ,世称 靖节先生 ,自称五柳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组诗《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颜延之、鲍照、 谢灵运 合成“元嘉三大家”。

诸葛亮《 出师表 》、 范晔 《后汉书》、 陈寿 《三国志》、王羲之《 兰亭集序 》都名垂史册。

4.魏晋南北朝文论

(1)曹丕《典论·论文》我国第一篇文学批评论文。 (2) 陆机 《文赋》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3)刘勰《 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 (4) 钟嵘 《诗品》,第一部诗歌专论。

(5) 萧统 《(昭明)文选》,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 5.魏晋南北朝小说

(1)干宝《 搜神记 》我国第一部志怪(神话)小说集。 (2)刘义庆《 世说新语 》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四、隋唐五代时期

1.唐诗

“初唐四杰”: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序》、 杨炯 《从军行》、 卢照邻 《长安古意》、 骆宾王 《在狱咏蝉》。

“吴中四士”: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贺知章、张旭、包融。

田园山水诗人:王维,字 摩诘 ,世称 王右丞 ,人称“诗佛”。苏轼赞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名作有《渭川田家》、《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竹里

4 馆》、《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关西》、《鸟鸣涧》。孟浩然《过故人庄》、《宿建德江》。

边塞诗人: 高适 ,字达夫,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 岑参 ,世称岑嘉州,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 (七绝圣手)代表作《从军行》

诗仙 李白 ,诗圣 杜甫 ,人民诗人 白居易 。

李白,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字 子美 ,又称 杜工部 ,自称少陵野老,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名作有“三吏”(《 潼关吏 》、《 石壕吏 》、《 新安吏 》)、“三别”(《 无家别 》、《 垂老别 》、《 新婚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白居易,字 乐天 ,号 香山居士 。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 , 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主要作品《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李贺 被称为“诗鬼”。 刘禹锡 被誉为“诗豪”。

“小李杜”: 李商隐 、杜牧。李商隐,字义山,代表作《无题》、《夜雨寄北》、《锦瑟》、《贾生》。杜牧,字 牧之 ,世称“ 杜樊川 ”,代表作《阿房宫赋》、《泊秦淮》、《赤壁》。

“诗中三李”为 李白 、 李商隐 、 李贺 。 2.唐代散文——古文运动

韩愈,字 退之 ,自号 昌黎 ,又称 韩吏部 。韩愈的文学主张:文以载道、不平则鸣、学古创新、提高学养。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代表作《师说》、《祭柳子厚文》等。

柳宗元,字 子厚 ,又称 柳河东 。柳宗元的文学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主张文以明道,强调作家的修养,重视艺术形式的作用。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

3.花间词派: 温庭筠 ,本名岐,字飞卿,代表作《菩萨蛮》、《商山早行》。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五、宋代文学

1.宋词从风格上划分,大致分为以 苏轼 、 辛弃疾 为代表的宋词豪

5 放派。以 柳永 、 李清照 、 姜夔 等人为代表的宋词婉约派。

苏轼,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与其父 苏洵 、弟 苏辙 号称“三苏”。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龙吟》、《浣溪沙》。

辛弃疾,字 幼安 ,号 稼轩 ,有《稼轩长短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爱国词人。

柳永,字 耆卿 ,原名三变,世称“ 柳屯田 ”。代表作《八声甘州》、《雨霖铃》。

秦观,字 少游 ,代表作《鹊桥仙》、《满庭芳》。 周邦彦 ,字美成,号 清真居士 。

李清照,号 易安居士 ,著有《漱玉集》、《词论》一篇。代表作《声声慢》等。提出“词别是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姜夔,号 白石道人 ,代表作《 扬州慢 》。

陆游,字 务观 ,号 放翁 ,代表作《示儿》、《游山西村》、《书愤》、《长歌行》等。

范仲淹,字 希文 ,谥号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文天祥,号 文山 ,代表作《 过零丁洋 》《正气歌》。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及

欧阳修 ,字 永叔 ,号 醉翁 、 六一居士 ,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代表作《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声赋》。

王安石 ,字介甫,晚年号 半山 ,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代表作《伤仲永》、《游褒禅山记》。

苏洵 ,字 明允 ,号 老泉 ,眉州眉山人。代表作《六国论》。 苏辙,字 子由 ,眉州眉山人。代表作《黄州快哉亭记》。 曾巩,字 子固 ,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 南丰先生 ”。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字 鲁直 ,号山谷。以及 张耒 、 晁补之 、 秦观 。

4.诗话:欧阳修《 六一诗话 》、 姜夔 《白石诗话》、严羽《 沧浪诗话 》。 词话: 李清照 《词论》。笔记: 沈括 《梦溪笔谈》、陆游《老学庵笔记》。 5.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中国第一部(最大的)编年体通史。

6

六、元代文学:

散曲和 杂剧 统称为元曲。散曲,又分 小令 和套数。

元曲四大家: 白朴 ,名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 关汉卿 ,名作有《窦娥冤》。 马致远 ,名作有《汉宫秋》。 郑光祖 ,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王实甫《 西厢记 》、纪君祥《 赵氏孤儿 》。

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梧桐雨》、《汉宫秋》。

七、明清文学:

明清小说

明朝人称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 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曾朴的《孽海花》。

“三言二拍”(明)是指 冯梦龙 编选的《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及 凌濛初 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代表作《 聊斋志异 》。

吴敬梓 《儒林外史》。

明代,汤显祖《 牡丹亭 》。

清代,洪升的《 长生殿 》,孔尚任的《 桃花扇 》。两人被称为“南洪北孔”。 龚自珍《已亥杂诗》、他的散文《病梅馆记》。

前后七子

出现于明代,由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领袖,称为前后七子的十四人,标榜所谓的"复古",并且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唐宋派

中国明代中叶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

7 光等人。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公安派

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宗道(兄),袁中道(弟)又次之。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桐城派

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创始人是方苞,代表人物还有刘大櫆、姚鼐。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袁枚倡导性灵说。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

李渔,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闲情偶寄 》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

八、中国近现代文学:

梁启超,又号饮冰室主人,曾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全部著作汇编为《饮冰室合集》。

近代学者王国维著有《人间词》及《人间词话》等著作。

《古文观止》是由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一部普及性的古文选本。

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和胡适是推动文学革新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新青年》是当时主要的文学期刊。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它是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等,成员主要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1922年春,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因在湖畔写诗,并合集《湖畔》,被称为“湖畔诗人”。他们对新诗最大的贡献是爱情诗的创作。

广泛的社会批评是鲁迅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他早期的杂文主要收入《坟》和《热风》中。鲁迅(右图)后期杂文主要反映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事件,代表作是《且介亭杂文》三集。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阿Q正传》是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这个人物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女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凤凰涅磐》和《女神之再生》。

郁达夫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是作者留日时期生活和思想的写照。

徐志摩的抒情诗《再别康桥》把他对母校的深情溶进了别离时的形象和想象中。

茅盾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老舍的作品很有北京味儿。他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他的早期代表作。

林语堂主要从事小品散文创作。他提倡“闲适文学”。赴美定居后,用英语写作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

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雨巷》是他的代表作。

沈从文最有特色的作品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风土民情的小说。中篇小说《边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曹禺,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钱钟书的中篇小说《围城》生动地描写了战时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艾青,现代著名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抒发了对抚育他的保姆的深情的追怀。

梁实秋的代表作为散文集《雅舍小品》。

冰心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散文柔美、清俊,抒情性很强,被当时的读者誉为“冰心体”。

冰心影响最大的作品当推散文集《寄小读者》。母爱、童真是作品的主要内容。

张恨水是通俗社会小说家。他的作品语言精炼,明白晓畅,其代表作《啼笑姻缘》是三十年代销售量最大的长篇小说。

张天翼是现代文坛杰出的讽刺作家。他的小说主要描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部分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以及他们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他写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的名篇,还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

胡适是现代诗人,著名学者。他是积极推动白话诗的先驱者之一。他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周作人的散文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风格冲淡平和。代表作有《乌蓬船》。

爱情诗人冯至是个很有个性的诗人,鲁讯评价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诗集有《昨日之歌》。

现代女作家丁玲的代表作有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美”原则: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他的作品大多表现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诗集《死水》是他的代表作。

叶绍钧(圣陶)善于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潘先生在难中》是大家熟悉的优秀短篇。

赵树理是中国农村题材的优秀小说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中国第一部大型新歌剧《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民族新歌田汉与冼星海在一起剧的奠基之作,它继承了民族传统,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歌剧的长处。

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全部采用陕北民间流传的“信天游”写成,节奏流畅明快,语言在朴素中具有形象美,音乐美。

丰子恺是一个有独特艺术气质的散文作家。代表作是散文集《缘缘堂随笔》。

田汉是中国现代卓越的戏剧家,是“五四”后早期话剧运动的开拓者之一《名优之死》是其代表作,他是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

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作品纯正朴实,篇幅都极短小,有一种朴素的美。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

庐隐是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充满了悲哀,某些小说具有自传性质。代表作有《海滨故人》。

沙汀1940年写了受人称道的讽刺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手法极为精炼和传神,每个人物都写得生动逼真。

第8篇:古代文学名著选读 西厢记片段读后感

读《西厢记》有感

我选取的是最后一节,因为从结局可以看整个故事,可以感受到整个戏曲的情感。 第十七章 夫妻团圆(节选最后一部分)

老夫人见自己的侄儿也实在不争气,丢人现眼,招他为婿必将丢尽脸面。但终究是自己的亲侄儿,最好不要经官到府,遂道:“将军息怒,把这不识羞的东西赶出去就是了。”

杜确道:“若不是老夫人说情,本帅决不饶你,与我滚了出去!”

郑恒满面羞惭,也不向姑母告辞,踉踉跄跄出了中堂,站在庭中,说道:“罢,罢!妻子被人夺去,要诓骗也没有得手,反而蒙受一场羞辱,叫我回去怎么有脸见人呢?要这性命有什么用?不如碰死算了,倒也干净。”说罢,便向庭前老槐树上一头撞去。

正是:妻子空争不到头,风流自古恋风流。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

丫头仆人见了,不免惊叫起来,急忙来禀报道:“启禀老夫人,郑家表少爷撞死了。”

老夫人听了,不免伤感,但也无可奈何,说道:“这孩子真想不开,人死不能复生,我也没有逼他死。但我是他的亲姑母,他已没有了父母,由我作主。埋葬了吧!秋菊,去交代老总管葬了便是。”

秋菊应命而去。

老夫人道:“多谢将军前来主持亲事,趁今朝吉日良缘,就做个喜庆茶饭,命他二人拜堂成亲。”

杜确道:“理应如此,恭喜老夫人,恭喜贤弟。”

老夫人道:“红娘,请小姐穿戴了凤冠霞帧出来,与贤婿拜堂。”

红娘道:“是!”就捧了风冠霞帔,到了妆楼,对小姐道:“小姐,恭喜了。想起那殿上奇

遇,待月迎风,吟诗抚琴,书信传递,经过了多少曲折,流淌了多少眼泪,终于获得了五花官诰、霞帔凤冠,稳当当地成了一个状元夫人。小姐,你该心满意足了吧!”

小姐道:“红娘妹妹,这都是你的功劳,我和张郎永生难忘。”

红娘道:“小姐,快梳妆吧,姑爷在等着拜堂呢!”

不一会儿,红娘搀扶着小姐出堂,与张生先拜圣恩,再拜天地,拜高堂,拜谢杜将军。忙乎了好一阵子,送入洞房。这一夜,久别重逢,常言”道,新婚不如久别,今夜是新婚加久别,所以二人格外缱绻。张生是门迎着驷马车,户列着八椒图,娶了个倾国倾城、知书达礼、三从四德的宰相女,平生之愿已偿。小姐是嫁得了一个风流佳婿,如意郎君,也一样称心如意。三朝以后张生带着小姐和红娘,辞别了老夫人,到河中府上任去了。正是:西厢待月成佳配,金榜题名衣锦归。

从此,这一对美满鸳鸯,如鱼似水,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把这段西厢佳话,世代留传,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感想:

第一次了解《西厢记》还是小时候和老人观看戏曲得知,当时并不懂西厢记具体说什么。 据我现在了解,《西厢记》的剧情是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经删减,是让剧中人物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于是变得更加激烈。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使得全剧的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西厢记》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

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与出于势利考虑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从崔莺莺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是很难冲破大众普遍所持有的观念的。社会认知是什么样的,人们行为便会怎样。生活在现代的青年们是幸福的,我们可以爱自己想爱的人。然而有利必有弊,现在的人对爱情过于轻率了,人们不再相信这世上有忠贞不二的爱情了,认为那只是美好的童话而矣。现在像崔莺莺一样被人抛弃的女孩子实在太多了,而她们倒是比崔莺莺更想得开,因为这太普遍了。所以她们可以很快的再找到新的情人,因此上爱情便也就贬值了。若长此以往,恐怕以后再想看到纯真的爱情,也真的只能在书里找了。这才是真的可悲可叹啊!

服饰131 冯俊杰 201355455130

第9篇:古代文学经典文学背诵篇章节选

经典文学背诵篇章节选

古代文学卷

一.先秦文学

1.诗经 《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周南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寘 通:置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邶风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鄘风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卫风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卫风 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王风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王风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郑风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郑风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秦风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陈风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幽风 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2.楚辞 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论语 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二.秦汉文学 1.汉乐府诗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遥看 一作:遥望)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喜蚕桑 一作:善蚕桑)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白晰 一作:白皙)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2.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今夜良宴会

今夜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常苦辛。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蒿里行

上一篇:理论力学武汉理工大学下一篇:助理讲师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