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旅游规划

2022-05-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特色产业旅游规划

大力推进“旅游+” 培育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产业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是新兴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的新阶段,旅游业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内蒙古作为旅游资源大区,应紧紧抓住国家重点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人民群众旅游需求旺盛的发展机遇,以发展全域旅游为目标,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使旅游业成为内蒙古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内蒙古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和数量多,历史文化独特,疆域辽阔,横跨“三北”,北部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内蒙古的地貌种类多、差异大,从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具备多种自然景区开发的潜力。天然草场面积居中国五大牧场之首,涵盖世界所有草原类型,被称之为完整的天然草原博物馆;森林面积居全国之首,大兴安岭林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取之不尽的大宝库,是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旅游品牌。内蒙古具有多元化的人文景观,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民族文化,在服饰、饮食、居住、音乐、舞蹈、民俗等方面独具特色,沿边地区的中外风情魅力独特。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但相比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差距甚远、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多数旅游资源还未深度开发、有效利用,知名的大型旅游企业少,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不够,旅游产品内容单一老化、产品品牌不强不响,仍然以一般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特别是综合性主题旅游产品、休闲度假和高端专项旅游产品供给不足;三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四是旅游业收入与旅游资源不相称,景点的旅游商品雷同、缺乏创意和创新,旅游“伴手礼”产品供给不足,旅游购物所占比例和旅游强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五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道路、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景点环境卫生和食宿条件等公共服务不精不细。这些问题与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的目标要求有很大差距,在满足“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需求和休闲需求、做精做强我区旅游业这篇文章上还需下很大的功夫。

发展旅游业正逢其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業发展新体系,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十三五”规划在构建产业新体系中明确指出,“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 ”、“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板块中的重点发展产业,作为常态消费的重点。近年来,国务院积极倡导、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法规,通过逐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多方资金支持等,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随着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业也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全球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普通民众的出游频次和出游需求持续增长。2015年我国旅游业继续实现稳步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3万亿元。其中国内旅游人数达4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4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3.1%,居民出游率达到2.98次。据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2015年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2%,旅游业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2016年上半年国内旅游22.3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47%;入出境旅游1.27亿人次,增长4.1%;实现旅游总收入2.25万亿元,增长12.4%。国庆假日全国共接待游客5.93亿人次,同比增长12.8%,累计旅游收入4822亿元,同比增长14.4%。内蒙古2015年旅游发展取得较大突破,共接待游客8542.61万人次,同比增长12.67%,旅游总收入达到2257.1亿元,同比增长25.03%。2016年上半年,全区接待游客3160.34万人次,同比增长11.68%,实现旅游总收入802亿元,同比增长23.38%。国庆长假期间,全区共接待国内游客853.16万人次,同比增长21.49%,旅游收入60.25亿元,同比增长28.98%。这些都说明,目前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旅游业呈现逆势“井喷式增长”,居民的旅游消费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消费热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要乘势而上。

旅游业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市都把旅游业作为“十三五”期间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比如,浙江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总收入超万亿元的大产业,把浙江建设成为更加发达的旅游经济区和全国一流、全球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率先全面建成旅游经济强省。湖南省把旅游业作为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动能的战略举措来抓,作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来抓,制定了到2020年将旅游业打造成为万亿产业,实现由初步小康型旅游大省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强省跨越,进而向现代化旅游强省迈进的目标。海南省被列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提出要把海南打造成为全天候的旅游目的地,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新经济增长板块,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国际旅游岛。云南省提出把云南建成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旅游辐射中心,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旅游业发展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全域旅游为方向,以特色化、高端化、国际化为目标,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内蒙古作为旅游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的地区,加快发展旅游业正逢其时,要迎头赶上,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要加快把旅游业打造成充满生机活力的支柱产业

实践证明,持续稳步增长的旅游业是顺经济周期性和逆经济周期性相统一的产业,既能拉动需求又能提升供给。我区应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改变目前旅游业发展品质不高、收入不多、贡献不足的现状,加快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加快把旅游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努力把内蒙古打造成全国旅游强区。

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区旅游业发展问题既是实践问题,也是认识问题,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由思想认识问题导致的实践问题。解决内蒙古资源“强”,旅游业不强的问题,要切实提高对加快旅游业发展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意识,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认识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支撑,从大旅游、全域旅游、全时旅游的角度谋划旅游业发展,强化思维引领、顶层设计,强化科学规划、产业融合,以实施全域旅游为战略引领,以旅游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拓展和挖掘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和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培育围绕旅游形成的综合性产业群,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功能,利用旅游业产业关联度大的优势,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拉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要改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发挥“旅游+”的巨大潜力,努力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围绕旅游调结构、围绕旅游出产品、围绕旅游搞服务。积极推动旅游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牧业现代化、绿色化深度融合,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科技、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开辟旅游发展新领域、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形成旅游发展新产能。积极推动旅游和互联网融合,运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服务旅游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创新。以发展在线旅游为重点,推进旅游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相关信息互动终端建设、旅游物联网设施建设、开展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实现旅游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积极拓展旅游市场,主动融入“三北”旅游圈,加强与沿黄河省区、与西部省区市、与东北三省的旅游合作,与俄蒙共同开發“茶叶之路”国际旅游线路,不断提升内蒙古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进一步扩大旅游市场。

三是要不断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准确把握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要着眼“创造经济”,充分认识差异化、特色化的核心是文化,借助文化、创造文化,以有创造性、有创意的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服务业增值。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建设富有文化特色与内涵的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加快培育旅游文化精品;大力开发旅游演艺产品,打造体现草原民族特色的旅游实景演出,丰富旅游体验,充实旅游内容,增加旅游收入。要加强农牧业、工业旅游产品设计,总结伊利、蒙牛等企业旅游经验,探索发展农牧业庄园经济、开展农牧业旅游;搞好工业旅游产品开发,拓展工业旅游空间。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把内蒙古纳入“三北”毗邻省区市的休闲旅游圈,积极发展草原旅游、森林旅游,推动草原文化特色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增加游客参与式体验,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各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让游客重温历史,找到乡愁,旅有收获。要加大旅游商品创意开发,紧密结合地域文化、重大事件等,打造紧跟社会热点、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旅游商品,紧盯旅游“伴手礼”市场需求,把“伴手礼”开发作为大产业来做精做强,提高旅游消费收入。大力发展秋冬季旅游,利用秋冬季开展骆驼节、胡杨节、摄影节、那达慕、冬捕节、滑雪节等活动,让“冷资源”变成“热产品”,让淡季不淡,实现四季旅游。探索发展旅游地产,在休闲度假资源富集地区,开发建设住宅、酒店、主题公园、文化会所,适应大众休闲、度假、养老等需要;推广民宿旅游,打造特色农家、牧家、林区民宿客栈,吸引游客深度体验,通过旅游服务收入以旺季养淡季,带动闲置房地产的消纳。要进一步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和营销,围绕休闲度假时代的消费需求,密切跟踪市场走向,打造既体现草原民族特色又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端旅游产品品牌,架起目的地和旅游市场之间的桥梁。

四是要构建全方位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业发展关键“在人”,要高度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培养,创新政府、高校、协会、企业协同培养旅游人才模式,培养一批旅游应用型人才,打造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旅游人才队伍,以满足我区旅游业发展人才需求。不断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快进慢游”的全域化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改变我区草原旅游交通网稀疏的现状,紧密结合旅游发展需要加强交通路网建设,打通从机场、车站到景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大交通便捷,小交通顺畅,实现路路全通。大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紧紧围绕休闲度假旅游消费链,做好细节,打造全方位、高品质的服务链,形成服务产业链,重点完善景区服务体系,突出旅游交通、旅游食宿、游客中心、景区停车场等旅游必需设施建设,建立智慧景区服务体系,为旅游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大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区内主要旅游道路沿线美化绿化和改造提升工作,搞好重点旅游城镇、旅游乡村环境整治,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研室)

责任编辑:代建明

作者:刘文纪 刘晓红

第2篇: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

摘 要 基于文献梳理提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机理的基础性与拓展性理论假说,利用2004~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经典计量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具有正向的动态惯性,存在收敛趋势,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市场化与政府规制都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效应,该效应在考虑空间作用下具有稳健性。而且,市场力量会增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最后,文章提出应完善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体系,协同发挥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中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作用。

关键词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假说;影响效应;空间计量模型

[中圖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 A [

一、引言与研究述评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现象,正在重塑两大产业的边界和结构形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同时我国旅游业也进入了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面临着资源配置非优、有效供给不足、低水平供需平衡等一系列结构调整问题。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关键举措,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内在要求,是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又再次强调了这一点。随后,2014年两部委《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2016年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则提出了细化意见与行动指南。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明确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的目标产出。在此背景下,本文的研究便成为落实上述政策、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

多年来,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之一就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国内外初始阶段研究大多聚焦于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天然耦合性、融合定义、融合类型、融合产品等理论方面的探讨[1-2];其后,学者们较多地关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动力、融合路径、融合模式等研究领域,并有学者逐步开展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水平、融合效应、融合业态等相关研究[3-4]。这一阶段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并逐步呈现出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态势,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效应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应用基础。近五年来,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应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方面,物理学耦合模型与协同动力模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全新视野和应用基础,学者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态势测度[5]、耦合协调度评价[6]等量化研究;并有少数学者在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关系[7]的研究道路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课题不断深化,学者们开始定性探讨产业融合域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机制[8],并探索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指标以量化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效应[9-10]。

这些研究显示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具有巨大的现实需求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其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旅游学与文化学的理论内涵。但是,由于传统研究方法与视野的局限,现有研究尚未量化测度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有鉴于此,本文基于文献梳理提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机理的基础性与拓展性理论假说,并运用精细前沿计量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以期量化揭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效应。

二、基础性与拓展性理论假说

(一)基础性理论假说

学界对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结构的关系已有论述,李锋(2013)[7]分析得出旅游产业融合创新是旅游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变量,两者之间存在协同效应。袁尧清等(2016)[8]阐述了旅游产业融合能够通过提升旅游产业系统运行效率、促进旅游产业创新、优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等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循此分析脉络,本文进一步揭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

其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使原本分立的两大产业的边界逐渐模糊,原属于文化产业链或旅游产业链的功能与价值环节相互交叉渗透到另一产业中,优化重组了两大产业价值链条,实现了资源、技术、产品等环节的互联互通,促使文化与旅游产业间的市场分工转变为旅游产业内的企业分工,推进资源要素从生产率较低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旅游产业部门流动和配置,进而实现旅游产业结构内部组分的改善与优化。其二,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带来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产品供给的质量提升,使旅游产业结构不断向资源深度开发、产出创意附加的方向演进。而且,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技术融合能够改变原有两大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特征,使得文化旅游产品的生产更接近于其产品生产前沿面,有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由此提升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综上,本文提出理论假说1: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二)拓展性理论假说

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规制这两个层面的宏观制度环境[11]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探索性地提出两个拓展性理论假说。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期,中国旅游产业也伴随着市场化进程而改革发展。市场化改革能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提升产品与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达致中介组织和法制体系的完善[12]。现有文献也肯定了市场机制在旅游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分析得出市场化已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2]。本文进一步推论,市场化改革通过保障旅游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产权激励性、过程竞争性与要素流动性,优化要素资源在效率差异旅游产业部门的配置,进而提升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而且,市场机制有助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增强文化与旅游产业技术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应。据此,本文提出理论假说2: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且能增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尽管我国的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但无可避免会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形,这就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了能动空间与现实可能[11]。已有研究文献提出由于资源稀缺且私人部门的旅游业运营经验缺乏,政府规制通过政策导向、财政支持、统筹协调能够助推旅游产业发展[12]。准此以观,本文提出政府通过放宽市场准入管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调控产业发展政策,能够激发旅游产业经营与投资活力,提升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论之,在文化与旅游产业从产业分立到资源、产品、市场多层面融合的演进过程中,协同发挥政府调控的市场失灵纠偏功能,能够规制旅游产业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的匹配过程,助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由此,本文提出理论假说3:政府规制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且能增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三、计量模型设定、变量与数据

(一)计量模型设定

1.经典面板计量模型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检验中国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为此首先构建如下经典面板计量模型:

TSHit=?琢0+?琢1ICit+?琢2MKTit+?琢3GOVit+?姿Controlsit+?浊it(1)

其中,TSHit表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ICit表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MKTit表示市场化,GOVit表示政府规制,控制变量(Controlsit)包括消费需求(DEit)、对外贸易(EXPit)、人力资本(HUMit);α、λ为系数向量,ηit为随机扰动项。此外,在动态面板模型中加入因变量滞后项L.TSHit,在拓展性理论假说检验模型中加入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和市场化、政府规制的交乘项ICit×MKTit、ICit×GOVit。

对于面板数据的计量,本文首先使用混合模型(Pool OLS)、固定效应模型(FE)与随机效应模型(RE),并用Hausman 检验进行模型擇优。接着,本文依次使用Modified Wald 检验、Wooldridge 检验、Pesaran检验分别对可能存在的组间异方差、组内自相关和截面相关进行检验,再采用全面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CT)计量模型进行估计。然后,考虑到内生性可能,本文采用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IV-2SLS)与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进行稳健性检验,并利用Sargan检验与AR检验来判断工具变量有效性。数据分析与处理采用Stata13.1。

2.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由于经典计量模型没有考虑空间相互作用,本文紧接着引入空间面板滞后模型(SAR),其能够揭示邻接省域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依赖性;并引入空间面板误差模型(SEM),其能够刻画通过邻接省域误差冲击体现的省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

TSHit=?茁0+?籽W×TSHit+?茁1ICit+?茁2MKTit+?茁3GOVit+?姿Controlsit+?着it(2)

TSHit=?酌0+?酌1ICit+?酌2MKTit+?酌3GOVit+?姿Controlsit+?滋it

(3)

?滋it=?姿W?滋it+?着it

其中,W为31×31空间权重矩阵,采用0-1地理邻接权重矩阵,即两个省份拥有共同边界则视为邻接。为了避免“孤岛效应”,本文设定海南岛与广东省邻接。ρ为空间滞后系数,λ为空间误差系数,β、γ、λ为系数向量,εit、μit为随机扰动项。其余变量的设定与上文经典计量模型中的变量设定一致。

(二)变量测度

1. 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指标测度

为测度旅游产业结构升级(TSH),本文遵循现有研究的通行做法[13-15],选用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予以量化界定。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旅游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演进的过程,包括旅游产业部门的比例关系演进和劳动生产率提升两个方面[13]。本文沿用刘伟等(2008)[13]、刘春济等(2014)[10]、韩永辉等(2017)[16]的做法,采用旅游产业部门比例和劳动生产率的乘积指标来度量。

TSHit=■(■)(■)(4)

其中,Yi表示星级饭店/旅行社/景区的营业收入,Y表示总营业收入;LPit表示星级饭店/旅行社/景区的劳动生产率(营业收入/从业人数),LPib、LPif分别表示工业化初始时、完成时的劳动生产率;i= 1,2,3分别表示星级饭店、旅行社、景区。根据刘伟等(2008)[13]的产业结构标准化阶段模型,考虑到旅游业从属于第三产业,且通过美国CPI数据可知原文计算的1970年美元基准换算成2015年美元的换算因子为6.1,本文将人均收入854美元和12 810美元分别作为工业化的起点和终点。

2.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指标测度

为测度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度(IC),本文借鉴侯兵等(2015)[5]、翁钢民等(2016)[6]的做法,应用从物理学耦合系统模型推广得出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度模型,同时在充分考虑指标内涵与数据质量的基础上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综合计算得出。

IC(u1,u2)=■(0.5u1+0.5u2)■(5)

ui=■wjxij(6)

式(5)、式(6)中:u1、u2分别为某省某年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数;wj是第j项指标的权重,通过熵值法[5-6]确定;xij表示某省第i年第j项指标的极差标准化数据(为避免数据无意义,统一对初始标准化数据加上0.01)。

3.其他变量测度

本文计量模型的其他核心解释变量还包括市场化(MKT)和政府规制(GOV)。由于市场化内涵的复杂性,对市场化水平的测度历来是个学术难点,本文借鉴韩永辉等(2017)[16]的做法,以各省非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作为市场化的代理变量。就政府规制指标的测度而言,本文沿用现有文献的通行做法[16],用各省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测度。

此外,本文计量模型中还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纳入了三个控制变量。①由于多元化消费需求能够倒逼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质量,进而推动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所以本文纳入消费需求(DE)变量,采用各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地区GDP的比值[16]来表示。②鉴于对外贸易能够使出口部门参与国际竞争获得“干中学”效应,扩大旅游产品消费市场,改善旅游业技术水平,进而推进旅游产业向高级化方向演进,本文纳入对外贸易(EXP)变量,采用使用各省出口总额和地区GDP的比值[16]来表示。③考虑到地区人力资本的供给质量能够增进专业化生产效能和深化劳动分工,提升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引致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本文纳入人力资本(EDU)变量,采用各省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15]作为代理变量,计算方法为(样本小学学历人口数×6+初中学历人口数×9+高中学历人口数×12+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数×16)/六岁及以上抽样总人口数。

(三)数据说明

鉴于研究数据所需的精准性、系统性與可得性原则,本文实证分析采用2004~2015年中国31个省区(不含港澳台)面板数据(样本量372),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公报及统计年鉴等(见表2)。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与模型检验

在实证分析前,为了确保本文计量模型估计的有效性与一致性,本文进行了相应的数据处理与计量检验。由于自变量、调节变量往往与它们的交乘项高度相关,为了减少回归模型中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在构建交乘项时先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首先,本文对模型主要变量的统计属性进行了列表描述性展示(见表2)。接着,本文模型的Mean VIF为2.17,远低于10,表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然后,模型3的Modified Wald检验值(3 195.84)、Wooldridge 检验值(19.30)、Pesaran检验值(10.79)都在1%统计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说明面板数据模型同时存在组间异方差、组内自相关和截面序列相关,所以采用能够克服上述问题的FGLS-CT计量方法进行回归。然后,模型5的AR(1)检验值(0.000 8)、AR(2)检验值(0.424 4)与Sargen检验值(1.000 0)分别表明残差无序列相关性、工具变量联合有效,意味着SYS-GMM 估计结果稳健。而且,历年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Moran's I指数的取值区间为[0.200,0.340],都在5%统计水平显著,表明了空间计量模型的应用合理性。最后,所有模型的F/Wald值都统计显著,R2的取值区间为[0.611 5,0.709 5],说明本文模型的拟合结果较好。

(二)基础性假说的实证结果分析

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效应层面,表3所有经典计量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的核心解释变量IC与被解释变量TSH都在1%统计水平下显著正相关,IC的回归系数取值区间为[1.104 7, 3.414 1],这意味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理论假说1得到印证,且这一论点在考虑空间相互作用下依然稳健。就其经济意义而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度每增加1个单位,将促进旅游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对数提高1.104 7~3.414 1个单位。而且,模型4和5中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和显著性与前三个模型基本一致,说明模型估计结果具备可靠性和稳健性;模型5中SYS-GMM模型的因变量滞后项L.TSH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意味着中国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正向的惯性或一致性,估计值系数小于1说明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进程存在收敛趋势。模型6中SAR模型的空间滞后系数ρ显著地达到了0.304 1,说明相邻省份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会通过空间相互作用对本省份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即相邻省份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模型7中SEM模型的空间误差系数显著为正(λ=0.193 4),表明相邻省份会通过误差冲击的空间传递对本省份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即相邻省份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也通过误差的冲击传递产生空间反馈机制。控制变量方面,消费需求变量DE系数在三个模型中显著为正,这说明消费需求有助于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变量EDU系数在所有模型中都显著为正,意味着地区人力资本密度的提高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外贸易变量EXP系数正负向不稳定,这可能是因为现阶段对外贸易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路径并不稳定,可能存在门槛效应。

(三)拓展性假说的实证结果分析

在制度环境的作用效应层面,表4中所有模型的市场化变量MKT与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变量TSH显著正相关,说明市场化进程对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4中政府规制变量GOV的回归系数估计值都统计显著为正,政府规制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单一机制也得到验证。而且,MKT、GOV的系数符号和显著性与表3中的七个模型基本一致,说明这一估计结果具备稳健性。

进一步地,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和市场力量的协同效应方面,模型8~10的交乘项IC×MK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市场力量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业结构影响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市场化力量会增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理论假说2得到充分支持。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和政府力量的协同效应方面,未考虑空间效应的模型11的交乘项IC×GOV的回归系数显著,而考虑空间效应的模型12和13中的IC×GOV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这说明政府规制力量会增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但在考虑空间作用下政府规制力量的助推效应减弱,理论假说3得到部分支持。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效应研究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现实需求,又是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科学问题。但现有研究缺乏对两大产业融合效应的实证测度。因此,本文将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有机结合,突破传统的融合效应定性描述的局限,基于文献梳理提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理论假说,利用2004~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应用精细前沿计量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具有正向的动态惯性,存在收敛趋势,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市场化与政府规制都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该效应在考虑空间作用下具有稳健性。而且,市场力量会增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创新建议。

(二)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体系。本文实证研究表明,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是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为此,我国应识别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市场需求、创新能力、制度环境等动力要素,明晰两大产业的资源融合、功能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等融合路径,优化从边界模糊到形态分化、功能置换、整合交融的动态融合过程,实现旅游产业结构内部组分的改善与优化;并对两大产业链上的价值活动进行识别与解构,基于价值环节的截取与价值链的重构衍生出新型业态,使旅游产业结构不断跃迁演进。

第二,优化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中的市场机制。前文述及,市场化进程在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的演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发展非国有经济,保障旅游市场的过程竞争性,克服旅游交易的信息不对称,完善旅游中介机构和法律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旅游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进程中明晰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加快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培育与构建,保障旅游市场的产权激励性和要素流动性,提升旅游产业子行业间的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旅游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第三,发挥政府对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规制作用。前文述及,政府规制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这意味着要廓清政府规制的内容和边界,整合有利于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工具,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带来的政策施行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的资源融合、产品融合与市场融合。而且,应构建由政府主导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多主体分权调控治理架构,发挥政府调控的市场失灵纠偏功能,创新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政府引导、调控和服务职能,提高旅游产业的治理能力和结构优化效应。

[参考文献]

[1] RICHARDS G. Creativity and Tourism: The State of the Art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1,38(4):1225-1253.

[2] 闫秦勤.国内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述评[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3(6):17-23.

[3] 李锋.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4] 劉祥恒.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度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38(3):55-61.

[5] 侯兵,周晓倩.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J].经济地理,2015,35(11):211-217.

[6] 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6,36(1):178-185.

[7] 李锋,陈太政,辛欣.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关系研究——以西安旅游产业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69-76.

[8] 袁尧清,任佩瑜.产业融合域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机制与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6(1):119-123.

[9] 何勋,全华.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和波动的作用机理[J].经济管理,2013,35(8):104-115.

[10] 刘春济,冯学钢,高静.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4,29(8):37-49.

[11] 鲁国强.论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J].当代经济管理,2012,34(1):1-6.

[12] 王彩萍,徐红罡,张萍.市场化改革、政府干预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从宏观视角来解读困境[J].旅游学刊,2015,30(3):44-52.

[13] 刘伟,张辉,黄泽华.中国产业结构高度与工业化进程和地区差异的考察[J].经济学动态,2008(11):4-8.

[14] 陶长琪,周璇.产业融合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分析——基于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耦联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5(3):21-31.

[15] 蔡海亚,徐盈之.贸易开放是否影响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34(10):3-22.

[16] 韩永辉,黄亮雄,王贤彬.产业政策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发展型地方政府的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2017,52(8):33-48.

作者:周春波

第3篇:皖北文化特色旅游景观规划

摘要:该设计是一项以皖北文化的宣扬与传承为主题设计课题,以皖北各地的地方特色为素材,对一块具体区域进行改造,把皖北的特色文化运用到现实的景观设计之中,通过一种景观与园林相结合的手段将皖北历史悠久的古典文化展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们对皖北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皖北文化 文化特色 景观规划

前言

当今社会每时每刻都会出现最新的潮流资讯,正因如此,那些原本就稀珍的古典文化和民间文化更是濒临消失的境地,人们似乎也已经意识到它们的魅力和重要性,对其进行适当的保护。在安徽,皖南村落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但这还远远不够,安徽还有许多地方的珍贵文化依旧面临消失的危险。

一 设计背景

皖北就是指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县市以及跨淮的县市,它主要包括淮北、毫州、宿州、阜阳、蚌埠、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凤阳县、寿县、霍邱县。随着工业现代化的车轮飞速前行,文化传承依旧像阳光一般滋润着皖北大地,敢为人先的皖北人也创造出了众多令人神往的传奇。皖北的历史文化深厚而悠久,它是道家文化的起源地,老子和庄子的故乡,它目睹战国的纷乱,孕育了一代枭雄曹操,在这里还有传承多年的阜阳剪纸和凤阳花鼓等民间文化,也有自古被誉为中华瑰宝的灵璧石。

皖北的历史文化资源令人艳羡,其历史遗存星罗棋布,但由于种种原因,皖北的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宣扬和保护。皖北文化的发展和保护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安徽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

(一)选址概况

此次设计的规划范围设定在合肥西二环路之外的蜀山区的蜀山湖(董铺水库)之畔,它南临蜀山湖,东接西二环路,西有合肥现在科技馆,占地约有—万多公顷。

合肥以平坦的地形为主,大部分地区坦荡开阔,少数地区有波状起伏。规划用地选址比较特别,选择在蜀山湖之边的位置,此处地形并非是平地,从北向南高差约十米左右。蜀山湖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凹陷盆地,“一径鸟声喧夕照,半湖帆影乱湖波”,就是形容蜀山湖的美好景致。此处地区山水清秀,林木葱郁,清净幽雅,非常适合作为文化景观的游憩之所。其地区周围环境多为学校、研究院、公园和植物园等人文自然场所,与方案设计的主题皖北文化交相呼应,相融洽当。

(二)规划意义

该景观区的规划设计,首先,可以让人们更加具体详细地了解皖北文化,感受皖北文化的魅力。其次,皖北文化景观区的设计也对安徽皖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了很大的保护作用。最后,景观区的规划设计可以极大地改善合肥西北蜀山地区的环境质量以及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其独特的选址,可以加强合肥东西景观旅游区的联系,使其发展成为系统的旅游区,从而带动合肥整体旅游业的发展。

二 方案构思

皖北文化中的一大亮点就是道家文化,它是老庄故里,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家文化就是在这里形成的。所以景观区的整体布局与区域划分中都贯穿了道家文化的思想。方案的整体布局在功能区分的基础上,遵循了道家文化的五行学说,五行之中,相生相克,这也正对应了皖北悠久的文化历史。景观园主要有帝王之路(金)、剪纸长廊(木)、古井酒乡(水)、民谣风俗(火)、灵璧石谷(土)这五大园区,再加以历史文物馆、风俗特色馆、手工创意馆,皖北小吃馆等用来装饰。

三 布局定位

(一)布局原则

景观场所的布局原则直接关系到设计中的功能分区所以非常重要,以下几点为皖北景观区的布局原则:

1 功能与布局相适应原则。

2 环境适用性原则。

3 观赏与游玩相协调原则。

4 生态性原则。

(二)功能分区

从普遍意义上来讲看,景观场所通常包含着动区、静区、动静结合区、后勤管理区域和入口区域等五大类功能区域。此次设计的皖北文化景观区共有两个入口,两个中心,五大特色景区。四分区规划

(一)帝王将相

中国四个封建王朝的“太祖”,三国魏太祖曹操、五代十国时吴太祖杨行密、后梁太祖朱温和明太祖朱元璋均出自安徽。叱咤风云的著名将领、名满天下的文化才俊,更是如银河星座数不胜数。帝王将相主要是由利用花卉、雕塑、节点广场等景观元素所以构成的一个园区,皖北文化的文物古迹,历史人物介绍将在这个园的历史博物馆中看到。

(二)剪纸游廊

阜阳剪纸多以民间题材为主,情趣丰富,装饰味重,兼有南北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在景园的设计中,提取阜阳剪纸“漏”和“透”的特点,将其作为游廊的墙面,这种做法,不仅在景观中可以起到一定的隔景作用,还可以让人们在行进休憩的过程中感受剪纸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其长廊上的剪纸布局以历史发展的形式作为布局,让人们共同见证阜阳剪纸的发展。另外,阜阳剪纸的“透”这一大特点,让阜阳剪纸在景观中起到了很好的光影效果,夕阳西下,夕阳的红霞照在剪纸墙上,映射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图。园中将布置手工创意馆,里面将会向人们展示更多的剪纸文化,并且还可以教游客剪纸和画国画,营造—种欢乐的互动气氛。

(四)古井酒香

“佳酿千年传魏井,浓香万里发汤都”,这句话来形容古井酒香一点都不为过。在景观设计的方案中,由于方案的地形特别,所以地区内的水都是自东向西流入蜀山湖中。在区域靠东的位子有几个大大小小不一的天然小水塘,但由于位置较高,难免会给人一种地上河的感觉,方案中的生态自然思想贯穿整个方案,因此设计将因地制宜,把小各个小的水区联系起来,利用地区本身的高低落差,将其设计成大小不一而又互相联系的小瀑布。这样一来就做到了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在园区里有小酒肆加以点缀,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安徽皖北悠久的酒文化。

(五)民谣风俗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人击鼓,—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其中凤阳人的绝活一—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此处景观区为此次方案中的动区,主要以娱乐和休闲为主,让人们在观赏皖北那些珍贵的非物质遗产文化的同时了解皖北。

(六)灵璧石谷

灵璧石是我国传统的观赏石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作为贡品了’现在更是与英石、太湖石、昆石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奇石”并居首位,堪称是中华瑰宝。此处设计灵感来源于日式景观中的枯山水,此处主要以山石为主材,加以适当的摆设,形成一种近似于迷宫的石谷感觉。而迷宫的尽头就是灵璧石的展览馆,园中在配以休闲区域,让人们在领略旅游玩乐的同时了解皖北。

七 专题规划

(一)地形工程设计

此区整体地势倾斜有坡度,其间部分为平地,部分为小丘壑,或是一些树林。东西高差约十米左右,东部有主要交通线,周边是一些学校与景观区。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尽量做到方案规划的生态性,排除地形给设计带来的困难,变劣势为优势,让地形的曲折给方案增添一抹绮丽的色彩。这必然要求设计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要考虑到地形,并把地形与设计完美结合。

(二)道路游线规划

皖北文化景观文化区是以一条十字形路线为主要路线,南北贯穿,配以各个分支路线,作为各个景园的路线。其景观园的主干道宽为4~6米,次干道为2.5~4米,园中小径1.5~3米不等。

(三)交通场地规划

停车场基本安排在两个入口之处,北门入口的停车场较大,停车场分为机动车区和非机动车区,场内可停靠20辆汽车、30多辆电动车和若干自行车。西门的停车场相对要小一点。

(四)公共设施规划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配置问题,一般的公共设施包括售票厅、路标、果皮箱、饮水站、公厕等。从游客的观赏角度考虑,景观小品是必不可少的,其小品设置应根据园区的特色而定,都以中国古典风格为主,它包括:路灯、草坪灯、座椅、花架等。

结束语

皖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战争的洗礼,所以历史实物所剩无几。皖北文化多以非物质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它流动性强、不易保护等特点。皖北文化多是由各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构成的,并没有整体的框架,显得分散。皖北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会目的是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徽州文化,给人们一个不一样的徽州,并且使许多徽州特色文化以旅游的形式传承下去。

作者:王洁

第4篇:乡村旅游特色产业1

乡村旅游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特色产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可自由支配闲暇时间的延长。旅游消费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以来,随着旅游消费方式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回归自然、体验田园、放松身心的乡村旅游产品倍受市场推崇,呈现出无限生机和发展潜力。而随着我国农村人口日趋城市化,这种零距离感受自然气息的乡村旅游情愫也必然成为城市主流旅游消费群体的普遍心理特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繁荣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城乡经济文化生活交流,缩短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第5篇:工业旅游和产业旅游

1、 产业旅游起源和定义

产业旅游的兴起,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法国雪铁龙、雷诺、标志三大汽车制造商开发以参观汽车装配现场为核心的旅游产品,西方发达国家在后工业过程中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产业旅游。

产业旅游就是以生产过程、生产风貌、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目的,共同实现旅游收益与企业收益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

2、 产业旅游内容:产业旅游的内容主要针对第

一、第二产业、是以生产过程、生产风貌、工作生活场景为主的旅游资源,其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场所、生产过程、生产成果和管理经验四个方面:(1)生产经营场所主要指大型工业生产场所或农业生产为基地,这些场所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强调独特的建筑群,如经老产房改造而成的上海8号桥;强调宏伟的生产规模,如上海宝钢集团、长江三峡工程坝区等;强调环境优美,如江西大赛的梯田景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花园式工厂等。(2)生产过程通常不为旅游者熟悉,因此,了解生产过程成为产业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产业旅游的众多西方企业在公司内部设有参观通道,方便游客了解企业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且不影响其正常生产活动。在法国葡萄种植地区游客可在葡萄园了解葡萄采摘的情形和在酿酒厂参观葡萄的加工过程。(3)生产成果是产业旅游中的重要一环,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产业旅游的主要吸引要素。游客可到企业或生产场所购买企业生产或游客当场制作的生产成果。例如,在上海南汇桃花村中,旅游者可在桃园中摘桃、品桃、甚至将南汇桃带回家中。(4)丰富的管理经验是企业的一比无形资产与财富,通过产业旅游接待旅游者或为其它企业培训,传播企业自身的先进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增加企业效益。

三、产业旅游内容: 产业旅游主要指以工业、农业为主体的工业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等专项旅游活动,其主要具有以下三种类型:(1)工业旅游:以工业发展成就、工业产区风貌、工业生产过程、工业企业文化等工业相关因素为吸引物的体验活动,是一种工业与旅游相交叉的新兴综合旅游产品”,其主要包括都市工业类、现代制造业类、工艺美术类、高技术类、工业遗存开发利用类、循环经济类和老字号等七大类旅游产品。(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以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等农业资源为基础,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旅游产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业第三产业,而且达到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其它产业旅游:一是工业旅游与农业旅游所延伸出其它产业旅游形式,如生态农业、科技旅游;而是第三产业与旅游业想结合所衍生出的产业旅游,如游轮旅游、创意产业旅游以及时尚旅游。

产业旅游模式

1、博物馆模式:博物馆模式是产业旅游发展中比较常见的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将所要展现的主题以博物馆为载体进行表达,通过博物馆的展览,来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兼具保护产业旅游资源的功能。在上海,博物馆模式的产业旅游数不胜数,譬如上海公安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等属于典型的博物馆发展模式。

2、传统观光模式:传统观光模式,顾名思义主要指以旅游者观赏为主的产业旅游。通过传统观光旅游的方式,游客获得最直接的体验。日本兴起的农务旅游便是传统观光模式,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并且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虹鳟鱼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等活动。此外,组织游客参观企业的生产过程也称得上是一种传统观光模式。

3、游憩休闲模式:游憩休闲模式主要强调了产业旅游的休闲、娱乐度假的特点。从农业旅游的角度来看,游憩休闲模式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农场、果园等,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等各种休闲度假旅游活动。从工业旅游的角度来看,游憩休闲模式则以宜人的环境和参与性强的活动来想要吸引旅游者的注意,例如上海世纪公园。

4、高科技模式:高科技模式则是指以高新科技为卖点的产业旅游,吸引世人眼球。位于上海的虹口区的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将展示各项工业建筑节能高新技术为其主要目标,生动勾画出未来的图景;新加坡兴建的10个农业科技园则以名优花卉、珍稀动物、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为主要旅游资源,并配套高科技农业技术,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型休闲农业旅游。

5、工艺品模式:工艺产品模式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以传统的工(农)艺技术为核心所开发的产业旅游,例如以我国传统刺绣艺术——苏绣为主题的苏州刺绣研究所,通过对传统手工艺作品的展示,达到观赏与保护的双重目;而是以工(农)艺产品为主体所开发的产业旅游,例如上海都市菜园,通过种植、收割、采摘、烹饪、品尝蔬菜等,使旅游者能够了解农耕文化、种植技术与农产品加工等相关知识,获得全新的感受。

6、综合创新模式:在以上五种常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近年来出现的综合创新模式尤其引人关注。该种模式以各种产业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别样的形式展现资源本身的魅力。如今,在火热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便是一个极佳的案例。上海创意产业聚集中的半岛1919便是由上海第八棉纺厂改建而来,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建造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群,在展现中国民族纺织业发展历史的同时,彰显现代上海的时尚艺术。

【知识】工业旅游类型

工业旅游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科技型工业旅游。即以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为主要旅游内容,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西安高薪技术开发区、四川长虹集团企业等。

二是传统型工业旅游。即把过时的、比较落后的生活工艺、生产模式开发为传统工业旅游项目,如开采了多年的各类矿井、矿坑、矿区,蒸汽机制造厂和老火车厂等,典型的有德国的埃森煤铁工业城。

三是特定型工业旅游。即展示特定生产模式、生产工艺的项目,如位于费城的美国国家造币厂、青岛海尔园、大庆石油工业旅游基地、北京首钢集团工业旅游基地、四川绵阳市工业科技旅游基地、贵州茅台酒厂工业旅游基地等。

四是综合型工业旅游。即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工业旅游融为一体,如美国拉斯维加斯及其附近的建在沙漠中的胡佛水库、中国浙江省安吉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湖北长江三峡工程坛子岭旅游基地等。

工业旅游特特点 工业旅游具有五大特点:

(1)丰富的知识性:工业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知识性强、科技含量高。工业旅游的游览对象是工业企业的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而这些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独特的观赏性:钢花飞溅的车间、几分钟组装一辆汽车总装线和卫星发射的场面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其他观光旅游所不能看到和体会到的。各个工业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在旅游中游客可以充分感受,较好的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知的需求,激发了旅游者的游兴。

(3)强烈的依托性:旅游资源的不可转移性决定了旅游消费只能在旅游目的地。工业旅游项目依赖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外,更需依附于工业企业及其周边环境作为其旅游吸引物。工业企业本身因素对工业旅游开展的可能性和程度至关重要。

(4)多重的效益性:工业旅游的开展使工业企业、旅游业、游客和地方经济多方受益,形成多赢的局面。首先,对工业企业来说,不仅得到参观费、直销产品利润等收入,而且宣传了企业品牌,提高了知名度,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其次,对旅游业来说,工业旅游是我国旅游产品体系完善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为旅游产品的丰富与发展拓宽了思路,也部分缓解了旅游产品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再次,对游客来说,工业旅游满足了游客观光,采购、求知等多方面的需求。最后,对地方经济来说,工业旅游为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贡献,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5)较少的回头客:工业企业自身的性质决定,工业企业的可看对象变化不大,工业旅游一般也缺乏旅游产品通常所具有的娱乐性,主要是工业企业的神秘感和人们的求知心理促使人们到工业企业旅游,当人们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后,很难对其再产生强烈的重游愿望,所以,工业旅游的回头客较少。 国外工业旅游开发模式

1、主题博物馆式:主要是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从中活化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也激发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作品展览活动。

2、公共休憩空间模式:可以在工业旧址上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如修建成景观公园,从而吸引大批游客的到来。

3、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可以在中心区建立一个购物中心,并配有咖啡馆、酒吧、健身及儿童娱乐场所等,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开发。

4、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模式:通过建设工业博览馆或者工业博物馆,举办有主题的工业博览会,并与招商活动、商务交流和交易、旅游等融合。如工业遗产旅游与会展旅游的结合。

5、组合开发模式:将工业旅游资源与周边其他非工业旅游资源有效组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

第6篇:旅游、旅游业、旅游产业

旅游

旅游学科作为社会学科的一个门类,涉及广泛及复杂,难以了解其本质。又由于各个专家学者对其研究的目的的角度不同,所以对于旅游的概念中说纷纭。既有技术性定义和理论性定义之分,又有从旅游者活动角度出发的动机定义、目的定义、流动定义和时间定义,也有从旅游者活动与旅游目的地关系角度出发的相关定义、综合定义之分。旅:强调离家外出;游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在关于“旅游”的各个定义中最为科学和影响广泛的是艾斯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拘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综合。(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现象为旅游活动引起的有关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政治现象;关系则指旅游者、旅游企业、目的地政府以及目的地居民引起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旅游业

服务对象:旅游者;行业特点:综合性和服务性。

旅游服务业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业组成,通过为旅游者旅游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而生存、发展的综合性服务行业。主要有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业、预定服务、交通服务业、饭店业、餐饮业、旅行社业、旅游商品零售业、休闲娱乐业。 旅游产业

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对产业的感念的理解不同,其用途也不同。如果研究的问题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那么产业通常是指“三次产业”;如果研究的问题是某个产品部门之间的关系,那么通常是指一个“产品市场”。产业通常是指“制造业”。

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或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它是连接旅游者(旅游主体)和旅游资源(旅游客体)的重要纽带。同其他传统的产业相比,旅游产业的定义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之处:(1)旅游产业的定义是需求取向的定义,而非供给取向的定义,旅游产品的提供是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2)旅游产业作为一项产业,其界定的标准是服务对象为旅游者,而不是业务或服务。旅游产业不像其他产业那样界限分明:绝大多数的旅游企业实际上都隶属于某一个传统产业;同时旅游产业的产品和产出的构成也涉及多种相关产业。

“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为平台,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以旅游者的需求为中心,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满足旅游者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一项综合性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为旅游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相关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形成的与旅游相关的新兴产业部门构成了旅游产业。

第7篇:成都特色旅游的成功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1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出现了较大的提高,对于旅游的需求也逐渐增多,由此为旅游产业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在我国目前的旅游产业发展中,主要形成了几大类旅游方式,一类是主打自然风光的,例如桂林、黄山等,一类是主打民俗特色的,例如内蒙古、西藏等,一类是主打城市文化特色的,例如成都等。从最近几年的旅游产业发展数据来看,成都的特色旅游依靠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征,取得了成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成都特色旅游进行深入的了解,认真分析其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成都; 特色旅游; 成功; 旅游产业;启示

从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来看,要想取得业绩的持续增长,就要在旅游特色上下功夫,或者是以风景取胜或者是以特色取胜。在这一点上,成都的特色旅游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成都的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主要是城市的特色景点和巴蜀文化,虽然没有奇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但是独特的城市景点却给游客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由此可见,旅游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城市的定位,只有用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去吸引游客,才能保证旅游产业取得持续快速的增长。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成都的特色旅游进行深入的了解。 一.成都特色旅游的特点分析

通过了解发现,成都特色旅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都的锦里代表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现在,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万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通过对这一古迹的挖掘和重建,突出了成都的文化特色。

(二)成都的宽窄巷子代表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十分到位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这一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反映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十分到位。

(三)成都悠闲的生活成为了当地旅游发展的一大名片

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城市的文化氛围是重要的旅游元素,同时也是城市的名片之一。成都既是巴蜀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现代文化和古代文化结合的成功范例,凡是到过成都旅游的游客,都会对成都悠闲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印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也将悠闲的生活当作了当地旅游发展的主要名片。

二.成都特色旅游的成功对旅游产业的启示

从成都特色旅游取得的成功来看,旅游产业要想取得持续健康的增长,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对城市的文明古迹进一步发掘重建,增加旅游卖点

任何一座城市中,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文明古迹。要想开发城市的旅游产业,就要对城市的文明古迹进行全面的发掘和整理,并对有价值的古迹进行修葺和重建,做到以景点吸引游客,以文明古迹和古代文化来吸引游客,提高城市旅游产业的整体品质,完善旅游硬件设施,增加旅游的卖点,达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二)要利用好城市的文化特点,做到多元文化的融合 在我国的城市中,都有城市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点,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要对城市的文化特点进行正确把握,要围绕着城市的文化特点构建旅游事业的发展形式,并努力实现城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城市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有力卖点。

(三)要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活氛围,给游客以深刻的印象

以成都为例,其悠闲的生活氛围和生活方式为国人所了解,许多人甚至为了体验一下这种独特的生活氛围而特意去成都旅游。这就说明了成都在构建城市生活氛围和形成城市生活方式的时候,注重了独特性。所以,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活氛围,以此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全面提高城市旅游产业的特色。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成都特色旅游的成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给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此,在开发城市旅游产业的时候,我们必须注重构建特色的城市文化体系和独特的城市景点资源,打造特色化的旅游环境,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8篇:长沙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链 推进旅游强市建设

据悉,长沙市正在制定政策措施,按照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的要求,在长沙市域范围内整合和配置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链,推进旅游强市建设。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长沙市副市长陈献春。2012年2月21日

打造七大特色旅游产业链

陈献春认为,在产业融合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大背景下,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链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陈献春的解释,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链就是把旅游业作为老百姓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来规划设计,按照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的要求,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在长沙市域范围内整合和配置一切可以满足老百姓休闲生活方式的旅游资源,以旅游业创造的消费需求联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产业按照功能区布局,引导旅游产业要素向产业园区和综合体集聚,按产业链配套,培育旅游新业态,拓展旅游深度消费,不断增强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陈献春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沙市将重点打造七大特色旅游产业链:

1、延伸吧文化旅游产业链。发挥长沙演艺娱乐品牌资源优势,以解放西路、化龙池为重点,整合酒吧街区、演艺吧、茶吧、音乐吧、咖啡吧、电视娱乐等文化娱乐资源,带动吧文化消费、电视消费、娱乐消费,推动音乐、影视、绘画、艺术等领域的文化旅游发展。筹办国际狂欢节,建设全国娱乐中心和世界娱乐名城,进一步扩大“快乐之都”的影响力。

2、培育自行车旅游产业链。扩大环湘江自行车赛影响,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自行车俱乐部,规范发展自行车旅游协会,规划、建设自行车游道、驿站及宿营地,完善配套设施,强化专业服务,做大做强集自行车生产销售、运动赛事、骑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自行车旅游产业链,建设全国自行车旅游中心,带动游艇、漂流、高尔夫、滑雪、登山等其他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动广告业、旅游装备制造和户外用品产业的发展。

3、提升烟花旅游产业链。发挥浏阳烟花品牌优势,依托国际花炮节和橘子洲音乐焰火燃放活动,将烟花旅游链条延伸至开发、生产、物流、营销等环节,形成参与烟花设计、体验烟花生产、观赏烟花燃放、购买烟花产品、燃放烟花广告的烟花旅游产业链,做强烟花生产经营和广告企业,建设“世界烟花之都”,打响烟花观赏游品牌。

4、做强湘绣旅游产业链。发挥湘绣品牌优势,依托沙坪湘绣城、省湘绣博物馆等载体,办好中国沙坪湘绣文化节,推进湘绣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绣品展览、绣艺体验、绣技培训、绣品销售于一体的湘绣旅游产业链。针对婚庆旅游市场,开发适合年轻人的湘绣婚庆用品,把湘绣旅游产业链延伸到举办婚礼、婚庆影视、结婚度假等环节。

5、做大会展旅游产业链。发挥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中国长沙国际广告节、中国湖南农业博览会、中国湖南汽车博览会等会展品牌优势,依托省会会展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品牌会展,筹划举办大型会展旅游活动,推动会展策划、住宿服务、旅游度假等产业发展,拉动会展旅游消费。

6、打造康体旅游产业链。发挥浏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马王堆养生、灰汤温泉疗养和浴足休闲等资源优势,推进产业融合与区域协作,促进中药医疗、健康饮食、温泉疗养、保健按摩、足浴休闲、美容美体等养生旅游产业链发展,建设全国康体养生旅游中心,规范发展康体养生基地,开发系列康体养生产品。

7、拓展购物旅游产业链。依托湘绣、湘烟、湘酒、湘茶、湘瓷、湘菜和百年老字号等品牌资源,研发具有长沙特色的旅游商品,重点推进五一商圈商贸旅游街、天园地芳旅游购物街等建设,积极引导旅游产

业要素向芙蓉CBD、省府新城CBD和河西新城CBD集聚,促进中部购物天堂和区域消费中心建设,拓展购物旅游产业链。

第9篇:**县特色杂粮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2016-2020)

地处晋北高寒山区的**县,以其独特的区域气候,适宜发展多种类型的杂粮种植,品种主要有谷子、黍子、马铃薯、豆类、莜麦、荞麦等, 品种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曾经对解决全县人民温饱和改善健康状况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县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县杂粮产业逐渐发挥出自然资源和地域特色优势,成为全县农业领域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为了把这一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并将其作为农业产业化带动的切入点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增长点之一,与精准扶贫工作同安排、同部署,特制定**县特色杂粮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作为**市乃至山西省的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和食用菌生产基地县,2016年全县杂粮产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2亿元。不少旱作杂粮品种及产品驰名省内外,如“东方亮”小米、“五香瓜子”、“五香豆腐干”等。

(一)面积和单产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全县杂粮种植面积12.39万亩,占粮食面积的44.8%,总产12895吨,占粮食产量的7.2%。其中:谷子42390亩,单产129公斤/

- 1技公司为龙头,以“东方亮”为品牌的谷子种植基地5万亩;挖掘山区、丘陵区闲置荒坡地的生产潜力,发展以荞宝生物科技公司为龙头的苦荞种植基地6.5万亩。全县优质杂粮产业化龙头企业现已达到8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

二、发展杂粮产业的必要性

(一)小杂粮与严酷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生产力稳定,且可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我县生态环境严酷,降水稀少且分存不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繁。小杂粮抗旱、耐瘠、抗逆性强,与我县气候特点相适应,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具有稳定的生产力。

(二)小杂粮医食同源,既是传统保健食品原料作物,又是现代绿色食品资源。据研究,谷子、莜麦、荞麦、糜子、豆类中的蛋白质含量都高出小麦和大米的1.5倍;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莜麦、荞麦、谷子中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含量也很高,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状况。同时小杂粮独特的营养成分对人体有特殊的食疗和保健作用。荞麦中含有芦丁,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功——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并能控制和治疗糖尿病、青光眼,及健胃、免疫、消炎、除湿热、祛风痛、清热解毒、防癌之功能。因此小杂粮也是颇受人们青睐的现代绿色保健

- 3

(二)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全县积极引导农业企业主动挂靠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同发展。如东方物华等公司通过与省农科院谷子课题组专家的科技合作,对谷子的新品种试验、繁育、复壮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先后引进长寿香谷、晋谷27号等10个高产、优质谷子新品种,并对“东方亮”这一品种进行改良,成功培育出了品质更佳的“东方亮”二代;引进苦荞新品种黑珍珠,用于生产系列健康养生苦荞茶。鼓励扶持企业进行生产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把谷子、苦荞等杂粮生产加工的传统手法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

(三)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全县通过市场牵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大力加强杂粮基地建设,发展以东方物华农业科技公司为龙头,以“东方亮”为品牌的谷子种植基地3.9万亩;挖掘山区、丘陵区闲置荒坡地的生产潜力,发展以荞宝生物科技公司为龙头的苦荞种植基地2.6万亩;发挥本地豆制品生物法制作的传统优势,大力拓展五香豆腐干生产规模,发展以神水豆业公司为龙头的豆类种植基地2万亩。全县先后扶持壮大了东方物华、禾卓伟业、荞宝生物科技等一批“农字号”加工企业,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农产品加工“513”工程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4家。发展优质杂粮订单面积4.5万亩,订单产量8000吨,订单总额2800万元,签订合同农户7657户。

(四)政策扶持力度加大。2016年4月全省杂粮产业振

- 5质农产品相对不足。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仍不够完善。农产品流通专业市场建设档次较低,功能单一,大多为简单的代收代购,难以发挥市场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调节功能,农产品的商品率仍不够高。参与农村中介服务机构和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较少,多数为单户经营,带领农户发展规模经营和调整结构的能力较弱,难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解决对策

1.推进优质杂粮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农民还很难对市场变化做出超前判断。我们将扎实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民进入市场架起“金桥”;通过实行“订单农业”、“基地农业”的有效形式,尽快推进小杂粮种植结构的调整,逐步引导小杂粮生产向优质、高效、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

2.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今后我们将积极引进高端农业技术人才,带动、培育本地技术人才成长,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服务能力,为优质杂粮品种改良、新技术引进推广,高产栽培提供技术保障。

3.不断强化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立足全县农产品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优质杂粮产业,努力扩大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及面积,努力提高小杂粮产品品质,突出特色,发挥规模效应,促进“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

4.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营养、保健、易制作、无污染为特色,以质求存,搞品牌战略,进一步提高小杂粮的科技附加值,增强小杂粮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国内外市场上树立起自己的小杂粮品牌形象。当前应做大做强“东方亮”小米、五香豆腐干、五香瓜子等品牌产品,使这些优质农产品成为**绿色食品的典型和代表。

5.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发展小杂粮战略急需组建和发展一批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管理科学、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全力打造广宽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东方物华有限责任公司、荞宝科技有限公司等小杂粮龙头企业,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政府对这些龙头企业给予多种形式的帮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构建较为完整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6.进一步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步伐。采取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帮扶的模式,建立一个集销售、贮运于一体,具有较大吞吐能力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大农产品向外宣传推介力度,在北京、太原以及南方沿海城市设立窗口,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活动,主动与市场接轨。

五、产业布局及目标

(一)产业布局 充分利用当地区域优势,以宜兴乡为核心区,辐射带动斗泉、梁庄、南村、望狐等4乡镇,发展“东方亮”谷子杂粮产业,以望狐乡为核心区,发展优质马

- 8吨杂粮粉生产线项目。总投资0.52亿元,2016年投资0.35亿元。基地面积6600亩,实施区域在**县作疃乡,建设内容为基础建设13000平方米(包括生产车间、原料库),建设年产5000吨杂粮粉生产线一条。山西东方物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山西晋北地区最大的杂粮生产加工企业, “东方亮”小米为公司的主打产品。公司拥有种植基地42000多亩,加工用原材料73%源于自有基地,通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即农户用的种籽,绝大部分由公司无偿提供,也有部分赊销给农户;公司对农户实行保护价收购。

(二)资金测算

——年转化3万吨苦荞综合利用深加工项目共需资金1800万元,平均每年需投入资金360万元,建设内容为新增各类建筑面积7681平方米,新增设备132台(套)。

——年产5000吨杂粮粉生产线项目共需资金1700万元,平均每年需投入资金340万元,建设内容为基础建设13000平方米(包括生产车间、原料库),建设年产5000吨杂粮粉生产线一条。

(三)资金来源

“十三五”期间带动农户脱贫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将按照产业发展不同环节,统筹选择筹资方式,其分资金筹措的渠道主要考虑为积极争取扶贫专项资金、产业化项目资金

- 10平。

(二)以科技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把杂粮良种繁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加大新品种引进的支持力度。拟建立马铃薯组培实验室和原种、良种繁育基地,谷子、名贵杂豆等常规种良繁和提纯复壮基地,以提高全县良种覆盖率,充分发挥良种的增收效益;加大农村人才技能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实施力度,提高农民自主发展产业的意识,增加农民收入。

(三)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以营养、保健、易制作、无污染为特色,以质求存,搞品牌战略,做大做强“东方亮”小米、五香豆腐干、五香瓜子等品牌产品,进一步提高小杂粮的科技附加值,增强小杂粮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使这些优质农产品成为**绿色食品的典型和代表。

(四)建立多渠道融资平台。一是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合作,内引外联吸引外资;二是按现代企业运作模式,通过股份转让等有效形式,实行资本化运作;三是创新机制激活民间资本,降低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化建设;四是完善投资担保机制,扩大担保额度,破解企业贷款担保不足的难题。

(五)加强项目实施监管力度。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实现科学治理,标准化治理,提高治理成效;二是大力推广实

- 1213 -

上一篇:企业环境自检自查报告下一篇:我就是爱你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