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农村空巢老人

2022-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爱农村空巢老人

浅析农村空巢老人问题

作者简介:文冠军(1984-),男,汉族,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人口流动性的加强,外出务工群体的壮大,空巢老人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越来越严重。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原因;对策建议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

一般意义上讲,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预计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

从经济状况来看,绝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没有退休金,经济主要靠个人积蓄和儿女的贴补,还有近年来逐步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这些都是很有限的,绝大部分的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高,而且只要在身体还行的情况下,大部分都还在辛苦劳动。如果遇到疾病,基本上就是“小病扛,大病拖”,能省则省。

从生活照料上来看,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缺乏照料,子女上学、外出务工的情况较多,日常生活基本靠自己,而残障老人、孤寡老人的日常生活更是艰难。由于农村现阶段缺乏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公益服务等项目,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日益严重。

从精神慰藉看,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感到孤单、寂寞,农村精神文化活动比较缺乏,空巢老人生活比较单调,缺乏子女关爱,极易造成老人精神上的孤独。

二、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产生的特定现象,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经济原因。目前我国“农业弱、农民穷”的现状依然存在,农业收入低,农民面临的生活压力日益加大,所以“被迫”外出打工以求获得更好地生活水平,成为越来越多地农村劳动力的第一选择,青壮劳动力携妻带子外出务工、带子上学,老人独守农村,自然成为空巢老人。另外,子女进城务工后,大部分是租房居住,面积都比较小,老人随子女生活确实给子女带来一定的生活压力。

2、家庭原因。大部分农村老人都有“故土难离”的感情,不愿随子女离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农村;还有部分老人不适应城市生活,不习惯城市生活的方式,宁愿独守农村;也有部分空巢老人的子女“孝老”意识淡薄,关心关爱老人不够,认为老人身体无病,适合农业劳动,又能帮自己守住老房子,留在农村是最合适的,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孝道观念日渐淡薄。

3、社会原因。目前,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中小病报销不能异地报销,只能在户籍所在乡镇的卫生所,老人若外出随子女生活,医疗报销方面就比较麻烦,一些老人就宁愿待在农村;还有社区养老还不能较好地实现,老人随子女进城后,子女忙于工作,对老人也缺乏照顾,而所在的社区养老又不能较好实现,老人会感觉自己留在城市给子女增添了麻烦、加重了负担,相比之下,更愿意回农村生活。

三、对策建议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日益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老人能否安享晚年,而且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所以,我们应从全面建设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让农村空巢老人“老有所养”,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1、加大政策支持,大力发展新产业

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尤其是特色农业产业,让农村青壮劳动力能留在家乡,取得发展,这样既能养家,又能很好地实现“家庭养老”。而发展农村经济尤其是特色农业产业,就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协调引导,这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例如,某县几年前还是一个有名的贫困县,农民普遍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人现象非常普遍。该县新的领导班子就任后,经过深入调研,发现该地区适合栽植苹果,当地政府就积极邀请专家论证,确定发展规划后,又积极招商引资,加强宣传,增强品牌效应,当该地的苹果产业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后,农民尝到了甜头,都积极响应号召,扩展连片经营、规模化经营,现在苹果产业已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也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更是给农民带来了很好地经济效益,农民外出务工现象明显减少,“家庭养老”重新回归,空巢老人现象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2、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目前,我们正在逐步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个有效举措,但保险金额偏少,制度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要逐步落实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建立健全高龄补贴制度,提高高龄补贴标准。扩大农村老年人享受低保范围,尤其是高龄孤寡老人、病残老人都应纳入“五保”范围。同时,要大力发展“互助养老”、“邻里养老”,让农村空巢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要完善农村精神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丰富农村文化活动,让农村空巢老人精神上不再寂寞孤单,真正“老有所乐”。

3、要加强老龄工作网络建设

目前,村级老年人协会建设严重不足,老年活动中心场地更少。村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滞后,严重影响老龄工作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村级老年协会是关心老年人生活、体贴老年人难处,解决老年人家庭矛盾,检查督促家庭赡养情况的老年人自我管理组织,能直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难处和实际困难。加强农村老龄工作网络建设,积极应对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又一有力举措,能有效地帮助农村空巢老人解决实际困难。

4、大力开展“敬老志愿者”活动

要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关心关爱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积极倡导发展各种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的公益活动,定期组织志愿者为农村空巢老人服务,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政府可以组织发起帮助农村空巢老人的公益募捐活动,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水平。同时,基层政府可组织低龄的“老年志愿服务队”,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为一些高龄空巢老人、病残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

5、强化宣传,营造孝老氛围

尊老敬老孝老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孝老、爱老成为一种美德、一种光荣。此外,要在农村开展孝亲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孝老家庭”、“最美儿媳”评比活动,通过树立典型,培育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村风民风,形成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的良好氛围。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必然依靠发展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关注,群策群力,需要“三农”发展、制度完善、社会进步等共同推动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使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明权.农村空巢老人生存质量及生活满意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28(1);93-94

[2]贾舞阳.浅谈中年空巢家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M].现代护理,2006.

[3]穆光宗.2002,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J],南方人口,第1期

[4]吴雪,王克芳,娄凤兰,等.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4

作者:文冠军

第2篇: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探究

[摘要]以山东省青岛市Q村为例,探讨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问题。从社会正式支持和社会非正式支持两个方面分析形成他们生活现状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对农村空巢老人给予支持和帮助,一方面要夯实制度性支持,加强法律强制性保障,挖掘基层村组织的潜能,调动民间组织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转变空巢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建立全民空巢意识。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老龄化社会;社会支持;青岛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相关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农村空巢老人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农村空巢老人这个庞大群体。空巢老人包括“空巢”家庭和“老人”两个概念,“空巢”家庭是指没有子女或虽有子女然而子女成人以后与老人分家自己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生活的老年家庭[1]。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故本文界定的农村空巢老人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年满60周岁;(2)工作和生活在农村;(3)子女不在本地工作和生活,或者虽在本地工作或生活,但是老人独自居住。

2.社会支持

对社会支持的研究可以溯源到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他通过对自杀的研究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2]。20世纪70年代精神病学文献中首次出现了“社会支持”这一概念,后来的社会学家、社会精神病学家、流行病学家和心理学家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阐释社会支持的内涵。按社会学学术上较为正式的定义,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国内外研究社会支持的学者中,既有社会学家,又有社会精神病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同时按照不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界定,既有从社会支持的来源上进行界定,又有从社会支持的功能进行界定,还有从社会支持的分类方式进行界定,此外还有从社会资源作用进行界定。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相互交融,使得对于社会支持的理解各不相同。本文的研究视角是从社会的正式支持和社会的非正式支持这两个维度来分析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 “正式社会支持”(Formal Support)指来自于正式组织的各支持供给者的集合,如各级政府、各级组织、机构、企业、社区等;“ 非正式社会支持”(Informal Support)是指来自于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的非组织的社会支持供给者集合,包括家庭成员(配偶、子女、其他亲属)、邻居、朋友、志愿者等。非正式社会支持具有不确定性特征,除了配偶与子女外,一般无政策与法律可依。它更多地表现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3]。笔者结合山东省青岛市Q村的特点从这两个维度来研究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

(二)相关文献综述

1.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自20世纪70年社会支持作为专业术语被正式运用后,社会支持的含义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支持者与支持对象全民性、支持方式与支持手段全面性、支持层面与支持范围广泛性的概念。因此可将社会支持分为狭义和广义来界定。

狭义的社会支持在支持者、支持对象、支持方式和手段以及支持层面上都是片面强调其中一点或多点。李强在其《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中强调了社会支持对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作用[4];也有学者强调社会支持是个人通过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得到的各种帮助,郑杭生认为社会支持是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脆弱的群体,即社会生活当中有困难的人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陈成文认为,从社会学意义上说,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广义的社会支持在支持者、支持对象、支持方式和手段以及支持层面的广度和深度上更进一步。在支持者方面,不仅强调政府及社会的作用,也突出个人及家庭在其中的重要角色。在支持对象上不仅仅突出对个人的功能,也进一步强调对弱势群体的支持,乃至全体公民。在支持层面上,不仅仅关注物质层面的体面生活,也突出了精神层面的积极向上。在支持方式和手段上,有的学者将社会支持分为家庭内与家庭外支持、正式与非正式支持,有的学者将其分为客观支持(主要是指客观的可预见的支持)、主观支持(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是个体的情绪支持和情感上的感受)、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使用社会支持的多少)。Richman和Rosenfeld从社会支持提供者的行为表现角度,把社会支持划分为以下八种类型:(1)倾听方面的支持,只是倾听别人,而不会有其他表示;(2)情感上给予的支持,表达自己对于接受支持者的认同和理解,提供情感上的支持;(3)情感上的挑战,对接受支持者提出质疑,评价他们的态度;(4)现实确定的支持,与接受支持者看问题的方式相似或一致;(5)任务评定上的支持,表达对接受支持者在工作上努力的肯定;(6)任务挑战的支持,激发接受支持者在挑战上的激情,让他们更加充满激情;(7)有形方面的支持,主要是物质上的支持;(8)个人援助,提供劳动、服务或帮助,如帮忙给他们看孩子、料理其生活等[5]。程虹娟等将社会支持总结为情感方面的支持、物质方面的支持、信息方面的支持及陪伴给予的支持[6];周林刚则从客观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持、网络支持,即稳定的社会关系如婚姻、同事、朋友等,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等)和主观体念的支持(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尊重被体谅的情感支持及满意度)两方面进行了探讨[7]。

2.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相关研究

近10年关于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珂莱尔·婉格尔和刘精明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分为5种基本类型:家庭依赖型、社会整合型、自我涵括型、社区依赖性、自我局限型,对北京的126名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进行研究,并与英国利物浦495名老人的数据进行了比较[8]。刘爱玉、杨善华在其《社会变迁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中证明了权利协商论与中国老年人的支持获得状况是缺乏解释力的[9];贺寨平将回归模型引入社会支持研究,在考察了山西省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网络变化对其身心状况的影响后,认为老年人支持网的关系强度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社会支持的数量也对老年人的身心状况有影响,家庭关系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10];赵芳、许芸强调动态的发展过程,认为家庭成员虽然是空巢老人最主要的照顾资源,其功能在逐渐减弱,使得居家照顾必须配以适当的社区照顾,将老年人服务与其他不同年龄和类型的服务区别开来,独立发展,形成一个支持“空巢”老人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1];程传锋调查发现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北京市普通老年人;空巢老年人获得的社会支持明显低于非空巢老年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低于非空巢老年人,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宁波空巢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相关[11];李兆良等通过3个维度: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共10个条目来测量发现,城镇空巢家庭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不容乐观,独居老年人社会支持最低,其次是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最高[12];张风、李宗华在其《关于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的综述》中得出结论“现有研究缺乏对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组成部分的比较研究,大多是仅就其中某一个部分进行分析。家庭、社区、社会的支持各有优势,只有相互对比,才能各取所长。现有研究的深度与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亟待关注的事实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老年人社会支持的问题具有衍生性、变动性的特点。如由独生子女所引发的农村地区空巢危机、空巢老人逐渐趋于年轻化、老人在获取社会支持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等问题都值得注意”[13]。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概况和社会支持的现状

(一)样本概况

1. Q村基本情况

山东省青岛市Q村是一个行政村,下有三个小组(自然村)。1970年由于修建中型水库,搬迁至现驻地。全村户籍人口1936人,总户数545,劳动人口1230人,其中老年人户数为276。全村总面积2132亩,其中:丘陵面积1223亩,耕地面积759亩,宅基地面积150亩。官方统计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每年6980元,比其他普通的村落略高。Q村地处青岛偏远地区,紧靠山东诸城,距离青岛市区大约有2小时车程。

2.日常经济、宗族观念与宗教信仰

该村的经济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打工收入、耕地收入、家畜收入,且现如今以打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打工分为就地打工和外出打工,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其工作地点是否在青岛。外出打工的村民以年轻人为主,而且都是夫妻一起,常年在外。在Q村流行“日韩出国劳务”,近10年每年大约有五、六个人出去,虽然他们工作辛苦但是收入不菲。耕地收入在家庭中的比重越来越少。长期以来本地区种植的只有花生、小麦和玉米。一般的情况下年轻人在外打工,老年人在家养牲畜和种地,到农忙时,部分打工者回家里帮忙收割庄稼。本村耕地面积有限,种植作物单一,长期以来耕地收入一直未变,而且早已经陷入内卷化的状态。本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或多或少饲养着猪、牛、羊等家畜,饲养数量比较少,仅以之补贴家用而已。

现在村里宗族观念淡薄。在最亲的关系圈里是同胞兄弟姐妹,而不是相同祖先下的男性亲属。祖坟早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所谓的宗族仅仅停留在面子上的红白喜事中。村里有王、闫两大姓氏,约占总人口的95%,还有高、封、徐等几个小姓氏。近10年,只有闫氏重续了自己的族谱,并且重新建立了闫氏祠堂。信仰方面包括本土的民间宗教和外来的基督教。近年来基督教发展迅速,信徒越来越多。

3.空巢老人的结构

Q村276户老年人中有186户空巢老人,空巢比例达到了67.4%。在年龄结构上来看,60-70岁的116户,70-80岁的75人,80岁以上的39人;在宗教信仰上,信仰基督教的有59人,其他的人对民间儒释道精神或多或少的都认同一些;在文化程度上仅有1人读过私塾,2人上过大专,4人上过高中,120人或长或短上过一段时间学,其余173人是文盲;在身份上,28人是退休工人,5人是退休教师(2人属于接班,1人属于转业军人做小学教师),2人是退休干部,其余265人都是农民,在这些农民中大约有一半的人仍然经常外出打工。表1是从186户空巢老人中抽取的20位深度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社会正式支持方面的现状

1.政府资金扶持有限

1970年因政府发动建设中型水库,Q村从原址就近搬迁至现所在地。200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确定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方式的意见》中指出“对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对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自2006年7月1日起再扶持20年;对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从其完成搬迁之日起扶持20年。”Q村民刚好符合要求,获得补助。每年有600元的补助对于空巢老人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事情。

2006年青岛市建立了为8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150元体检补助金的制度。2007年青岛市出台了《青岛市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向农村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继续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殊生活补助、灾民救助、医疗救助等体系。2009年国家对农村独生子女父母满60周岁的,每人每月按60元发放奖励扶助金,还将对农村双女绝育夫妻年满55周岁的,给予该家庭每月60元的奖励扶助金。2010年国家对所有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每月发放60元的补助。农村老年人的低保政策也是重要的政府补助之一,低保户包括五保户和单身孤老户①。Q村村委会对老年人中的“五保户”的补助很有限,基本上是在年前或老人节,补助一袋面粉、一桶油、一斤茶叶、50-100元现金等,这些近10年没改变过。被访的空巢老年人对村级的补助普遍表示不满意。

总体来说,Q村的空巢老人对于国家给予的从无到有到不断增多的补助感到比较高兴,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人表示比较满足。但是对于小于70岁生活支出较多的老人来说,这些补助还是非常有限的。

2.养老机构不健全且“门槛”高

笔者在访谈中发现,整个乡镇只有一个养老院,进养老院的主要有两类人:一是年事已高的老党员群体;二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并且其子女有支付机构的费用;三是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人员。在很多老人的眼里,这个养老机构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可以进去的,从经济方面,自己没有经济能力支付高昂的费用,从地位方面,自己并不是老党员,又不是退休干部,没有免费进养老机构的权力,从思想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年人觉得如果自己进了养老院会被乡里乡亲笑话,尤其是笑话自己的子女不孝顺。老人的子女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老人送到养老院,一来是担心左邻右舍笑话自己不孝顺父母,二来担心养老院的环境卫生不好,影响老人的身体健康。

T老人,女,今年78岁,去年已经瘫痪在床,但是精神和交谈尚好。她家在本村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大户,四个儿女都已经成家,因为都比较忙,想付钱送T进养老院,但一直因床位紧张没成,到后来才知道是几位镇政府的亲戚已经预约了。这不能不说当地的养老机构不仅不健全而且“门槛”很高。

3.居住环境欠佳

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具有安全、健康、方便和舒适等特征,而Q村空巢老年人居住环境却不尽人意。

从居住场所构成来看,少部分空巢老人在为儿子建设新房后,一起随儿子居住,有的是仅仅给外出打工的儿女看家而暂时住在新房子里,绝大多数居住在20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少部分因各种原因没有房子的空巢老人在外面租房子居住。空巢老人F,男,67岁,和老伴住在一起,二人生育两男一女,两个儿子在农村种地打工,女儿在城里生活。因为家庭矛盾,老两口在外面独自居住,居住地是Q村荒废的小学,现在已经成为与子女处不好关系的老人的“避难所”,有7对空巢老人夫妇在此居住。

大部分老人居住的20世纪80年代房子,房屋陈旧,年久失修,当时主要的建设材料还是石子,屋里墙面泛黄,一般没有任何装修,陈设简单;如果家里再养殖一些鸡鸭鹅猪之类的,夏天便气味难闻,加之雨水较多,坑坑洼洼。这些旧房中几乎都已经10年没有更换过屋里的电缆线,陈旧的电线发黑,不能支持电器,屋里仅有小小的电灯泡和陈旧的电视机。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了节省煤气起见,他们还是会选择烧柴来做饭。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本村规定,盖新房需要自己买村委会的地,还必须在村东头规划好的地脚盖新房子,原有的房子不能在原址上翻盖,这样几十年下来,就形成了新村和旧村的局面,当初的新村都是为了儿女娶亲用的房屋,旧房屋区形成了空巢老人聚集区。

4.医疗保障水平低下

2008年山东省老年学会发布《青岛市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报告》,按照经济条件好、中、差的标准,对5个镇、15个村的972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入户调查。从其就医状况看,农村老年人医疗问题仍然是不可回避的最大难题:一是“看病贵、看病难”的老年人占57.1%,看不起病、尤其是看不起大病的占26.2%,小病拖、大病等的也占到9%;二是医疗费用负担重,按照老年人医疗费最低标准计算,年人均医疗费支出438元,占年经济收入的1/3;三是依靠子女拿钱看病的占51.4%,如子女没有能力为老年人看病,就会出现“老无所医”问题;四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老年人尽管达到了73.4%,但报销过医疗费的老年人仅占11.4%,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占到23.1%,但医疗费报销额很低,70%以上农村老年人对政府和社会的最大愿望是解决医疗问题。Q村的情况与此大体相当,在小病拖,大病等方面尤为突出。

近几年食道癌和脑血栓时时困扰着Q村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得不到及时治疗和关照。如空巢老人D的丈夫,六年前因为食道癌去世。他刚开始时是一直没有食欲,但从来不放在心上,也没有和子女说,儿女也没有及时发现。半年后去医院检查时已经是晚期,四女两儿后悔不已,但也只能保守治疗。笔者调查中听到D老人讲述丈夫一天天瘦弱并最后由于病痛而“饿”死时,内心无比伤感。

疾病是空巢老人晚年的最大杀手,但总是防不胜防。Q村尚没有条件组织空巢老人定期体检,这种生活状况还持续着。

5.娱乐设施匮乏

空巢老人的真实写照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在访谈中老人N有六个子女,并且已经子孙满堂,用她自己的话说已经是完成任务了(在农村为子女张罗完结婚和自己的孙辈长大视为任务)。唯一不足的是在两年前老伴去世了,剩下她一个人在老房子,每天重复着起床、吃饭、喂牲畜、聊天、睡觉的简单生活。村中的老人绝大多数就是这样度过自己的晚年,社区的娱乐活动少之又少,只有一个月两次的电影放映。老年人唯一的娱乐工具就是电视,但电视放映的内容适合老人的却很少。诸如城市老人的秧歌组织、老年人舞蹈大赛、太极等这样的娱乐项目,在这个Q村是没有的,更没有过专家养生知识讲座之类的专题活动。

(三)社会非正式支持方面的现状

1.老人生活模式单一

Q村空巢老人的主要娱乐生活是打牌和唠嗑。Q村村南有一片树林,村委专门盖了一间护林房,这里反而成为老年人的麻将聚点。在大街有阴凉的房子旁,也总是能看到打牌九的老人。有一部分老人的生活是别样的,那就是59位基督信徒。空巢老人E正是其中的一员,她每周四在一个教友家里聚会,一起唱圣歌,一起看圣经,一起祈祷,很是满意,每周六参加全体教友聚会,唱歌学习圣经,每周日是主日,活动相对较多,生活还是比较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着空巢带来的孤寂。

这两年对于Q村的闫氏空巢老人来说,也是生活有彩的两年。两年前一位在外地做基层干部的H夫妇回到家乡养老,并积极筹备联系,动用各种资源重修闫氏族谱,不仅丰富了H夫妇的晚年生活,也带动了好多闫氏空巢老人一起参与这项活动。今年族谱已经印刷出来,闫氏祠堂也是指日可待。这的确是一个有意义的老年活动,空巢老人在社会参与中感受到自己还有价值,虽然只有两年的时间,但是参与的空巢老人总是表现得异常积极活跃。因此,只有使空巢老年人更多地参与活动,他们的娱乐生活才能更丰富。

2.同辈群体的境遇相似

同辈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农村空巢老人是一群特殊的同辈群体,他们高度的相似性,或许在普遍的不理想中能够“不患寡而患不均”而稍感泰然。如前文提到的租住Q村闲置小学的7对空巢老人人几乎过着同样的生活,他们每天尽量营生,闲暇一起唠家常。在笔者的体会中,每每有一种不幸中强颜欢笑的感觉。

笔者曾连续几个傍晚到空巢老人较多的大街上听她们唠嗑。他们三人一帮两人一伙,谈论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年轻人总是反感她们事情太多,心操得多,管得多,但是她们却是乐在其中。Q村空巢老人的相似性,是生活各方面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能否给他们带来些许的安慰,笔者尚无从定论。但是当空巢已经成为普遍的时候,我们知道,Q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也只能止于此了。

3.亲属关怀不对称

所谓亲属关怀不对称,是指亲属尤其是儿女在对空巢老人的关怀上呈现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性。比如,一般我们认为,随着空巢老人的年龄增长,这种空巢状况应当会逐渐改变,但情况往往不是如此;又比如好多同辈的亲人如兄弟姐妹,虽然年老有时间了,却因为空间距离,不能相互关怀。时间和空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障碍。

如86岁的空巢老人D,从65岁小儿子结婚后成为空巢老人。起初,自己的孙辈还未成家,儿子女儿的家庭在节假期都是以自己老两口为中心,女儿们能一周来一次,儿女的关照是比较多的。在D75岁时同村的三女儿随着丈夫去了城里,因孙辈也成家,一些节日要先考虑孙辈,然后再考虑老人家的事情,因此儿女回来的频率相对减少。79岁时老伴得了食道癌,在最后的三个月里大女儿三女儿回老家日夜照顾,两个儿子因为工作,也只能一周或半月回来一次。现在三外孙和四外孙也成家,因此四个女儿回来的频率都相对减少了,但是二女儿相对距离较近,还是半月过来一次,为母亲收拾收拾,两个儿子依然在外忙碌挣钱,又没有条件将老人接到城市里居住。因此眼睛越来越模糊的空巢老人D并没有因为自己已经86岁,而得到儿女更多的关照。D老人的现状在Q村具有普遍性,因为很多空巢老人年龄偏大的时候,也正是儿女最为忙碌的时候。儿女关怀的不对称性相当明显。在同辈亲属互相照应方面,D在十几年前还能一个月与自己的亲兄弟姐妹相见一面,一起吃吃饭喝喝茶,而现在得知自己78岁的弟弟奄奄一息,也只能一个人独自流泪,因为自己无法前往,也没有能力提供帮助。亲属关怀的不对称性,无疑使空巢老人的困难雪上加霜。

4.志愿者队伍尚未建设

志愿者队伍大多数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群体。农村的志愿者队伍倘若存在,不仅可以缓解政府经济紧张的状况,还可以多方位地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让空巢老人空巢不空心。在物质上,农村空巢老人基本能够和城里人一样,能吃到想吃的东西,但是相比城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和得到的精神关怀,他们的精神需求难以得到理解和满足。

在笔者的访谈中,Q村的空巢老人从来不避讳“生死”这个话题,但是他们最大的期望是在自己临终时能够儿女都在近前,享受这最后的幸福。不少临终关怀专家都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

但是Q村空巢老人对自己晚年临终的期许总是与现实存在着矛盾。在自己身体越来越差的时候,很多事情已经力不从心,而子女有时却体会不到老人的感受。此外空巢老人一生遇到了社会的各种起伏,本身承受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作为父母的天性他们即想与儿女在一起,又担心各种不方便,很多事情往往在拖的不能拖的时候,才与子女商量。

笔者发现Q村的空巢老人很多时候都不能左右自己的生活。老人总是为子女着想,子女又总是忽略老人们的想法,所有这些不断使空巢老人倍感焦虑。这就凸显了志愿者队伍的重要性。然而,Q村从来没有这样的志愿者队伍,老人只能是自己抹黑前行,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也只能自己排解。

三、农村空巢老人现状成因的社会支持分析

(一)正式社会支持的维度

1.时代政策的催化

每一种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政策的烙印,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正是时代政策的产物。1958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也就是所谓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国户籍制度的特点是,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严格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农村人口无法自由流动,自然不会产生子女纷纷外出的现象,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自然很少。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Q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个家庭只有一到两个孩子;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号角唱响神州大地,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人口流动限制逐渐放开,农民生活逐渐富裕,经济建设成为一切的经济重心,正是在这种经济浪潮的刺激下,Q村掀起了外出打工的风潮,开始主要是男劳力外出务工,后来是夫妻两人同时外出。计划生育使家庭成员变少,曾经的联合家庭逐渐为核心家庭所取代;改革开放使年轻人都往外面走,一个推,一个拉,农村空巢老人也就逐渐形成。

2.法律支持体系尚不健全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即国家应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空巢老人的专门法律,尤其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的法律支持体系不健全。

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成为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开端。之后各种行政规定不断充实着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工作。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民政部推出《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通知》,正式决定成立全国性的老龄工作机构;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规定了我国老龄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等内容;2001年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规定了我国老龄事业的总目标和指导原则、任务和措施等内容。我国民政部针对老年社会照料方面出台了三个重要的文件:《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关于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不少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并加以实施。例如,2012年新版《山东省优待老年人规定》,明确了养老、医疗保健、生活服务、文体休闲、维权等5个方面共26项具体优待政策,优待标准更高、范围更广、分类更细、条目更多、保障措施更加有力。

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明确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等等,无疑给空巢老年人带来了福音。

总体上看,关于老年人的法律少,行政规定较多,实施起来重城市而轻农村,规定虽多但是不够系统。因此,法律支持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形成空巢老人现状的原因之一。

3.基层村组织资源有限

村基层组织与广大农民联系最为亲密,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离不开村基层组织的具体支持。但是作为最基层的组织,村基层组织往往面临资源方面的有限性和认识的滞后性,从而疏于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关注。

Q村在人民公社时期,相对于其他村落来说,资源相对充足,比较富裕,曾经是人人称赞的文明村和优秀生产大队。如Q村有着最早的拖拉机用于耕地,有着成片的果园,有着多个集体小生产作坊(窑厂、养貂厂、打油房等),有着完善的灌溉系统(俗称“养水站”),村里共同协调劳动和饮食,那些极个别的空巢老人能够共享到村里的资源。

自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集体小作坊逐渐破产,村里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村提留,即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从农民生产收入中提取的用于村一级维持或扩大再生产、兴办公益事业和日常管理开支费用的总称。包括三项,即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国家经过税费改革为农民减负之后,村里可利用的资源更加有限,村公益事业随之减少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农村空巢老人这样的问题也就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4.民间组织的关注有限

广义的民间组织是指除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外的社会中介性组织;狭义的民间组织是指由各级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并纳入登记管理范围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社会组织。我国民间组织在经济建设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间组织在为空巢老人服务方面也不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截止到2011年,青岛市有正式登记和备案的社区民间组织3000多家,其中老年活动和为老服务组织2100家,占70%。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民间组织对于空巢老人的关注仍然是个死角。笔者在调查中特意关注了这个问题,在深入访谈中了解到,从未有专门的民间组织来过Q村关注这里的空巢老人。

Q村内也没有正式的关于老年人的民间组织,仅仅有个别的老年人娱乐小组。2012年1月全国老龄办以1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意见》,对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我国第一个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抓好基层老年协会建设,是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政府职能转换的要求。但是在Q村,资源仍然有限,人员、场地、制度、活动、投入和舆论宣传等方面还存在各种不足,老年人协会的成立及发挥作用仍然没有纳入议事日程。

(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维度

1.初级群体支持功能弱化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基本确立,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严重。年轻人个性化越来越强,需要独立的生活空间,老年人也是希望自己的晚年能都过得舒心,大多数选择独居的生活。再者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年轻人的社会压力加大,老年人不愿意分散儿女的精力,他们选择在农村自己居住,自食其力。由此,亲情意识随着居住距离的拉大和经济能力的弱小逐渐弱化。

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方面使得核心家庭增多,空巢老人逐渐增多,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年轻家庭的负担,一对夫妇可能要负担4个老人,使得他们本身就无暇自顾,更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财力去支持邻里和亲友的生活。

2.主动利用非社会支持意识淡薄

家庭养老是中国的历史传统,尤其是在农村,这种养老方式是最主要的。但因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的影响在减弱,尽管大多数的子女还是会赡养自己的父母,也有少数不赡养自己父母的,这样老年人只能是自食其力,得过且过。

在现代社会保障日益完善的今天,养老问题应该不单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了。老年人不能只依靠自己的子女来赡养,要主动利用其他的非社会支持资源,适应新形势、新条件,利用各种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核心家庭的增加,加重了年轻一代的负担,但大多数老人还是依靠自己的儿女,与亲友、朋友的联系不积极,没能融入一个亲友群体中去,从精神上获取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这些都反映出农村老年人主动利用非社会支持意识的淡薄。

3.志愿者服务缺失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志愿服务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青岛市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第二批启动城市,显示了对空巢老人的关爱。但是针对空巢老人的志愿服务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距,重城市而轻农村。在城市,志愿者、义工、社会工作者云集,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层出不穷,资金充足,设施齐备,开展各种关爱活动条件充足;但是在农村,本地志愿者、义工、社工基本上没有,外地的志愿服务间歇性强,涉及范围有限。志愿服务重团体而轻个人,即便是在城市,针对空巢老人的志愿者多集中在养老公寓里,社区的家庭关注甚少,在农村更是微乎其微。与城市相比,服务农村时重物质而轻精神,服务的对象重点是农村空巢老人中生活困难的群体。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空巢老人非常希望能有志愿者定期为他们进行服务,以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比如定期给老年人查体,保障老年人的健康体魄,抽时间陪他们聊天,关注老人的精神健康等,这都是笔者关注的焦点。

五、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正式支持的对策

1.完善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应当与时俱进。从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到2012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整整跨越了16年的时间,说明对老年人的法律保障关注不够,对空巢老人的法律保证更是极其滞后。应当尽快制定和完善专门的空巢老人权益保障法及其配套法律,切实维护和保障空巢老人的财产保护权、被赡养权以及婚恋权等合法权益。应当积极培养老人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应该对空巢老人维权给予充分帮助和支持,比如提供法律援助,司法机关要依法优先将“农村空巢老人”纳入司法救助对象,酌情减免“农村空巢老人”的各种诉讼费用。各基层调解委员会要为“农村空巢老人”维权提供各种帮助,在积极调解“农村空巢老人”权益纠纷的同时,支持“农村空巢老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执法机关要切实维护与保障好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大空巢老人权益的法律宣传工作,让法律成为农村空巢老人保证自己权益的有力武器。

2.健全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而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良好的社会政策和制度能够保证所有人的基本的社会和经济安全,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可增强社会的稳定,推进社会公正和聚合,营造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所必需的有利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的福祉。

面对农村空巢老人形势的日益严峻,我国推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老年人补贴政策,给广大的农村空巢老人带来了福音。作为一项全民性的政策和制度,它惠及的是千家万户,在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方面尤为突出。也只有健全的社会政策和制度支持,才能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农村空巢老人有力的支持保障。

3.挖掘基层组织的潜能

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地区得以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将2012年确定为基层组织建设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基层组织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基层组织职能转变中,只有充分挖掘基层村组织的潜能,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发掘有限的资源,给予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保障和精神安慰。只有不断挖掘基层村组织的潜能,才能不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方式方法,才能在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寻求突破。

4.发挥民间组织的补充作用

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应当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补充效应。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等,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在规划设置、资金投入、土地提供和税收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切实推动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民间组织针对空巢老人的关爱多数都带有间歇性的特点,应当建立专业的服务空巢老人的民间组织,使这种关爱成为一种习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保证它的稳定性。针对空巢老人的服务应当更全面,更深入,尤其应当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展服务。积极鼓励和发展农村自身的民间组织,调动农村空巢老人积极生活的热情。民间组织的支持是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的重要力量,与其他的社会支持相辅相成,共同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二)发挥非正式支持作用的对策

1.整合利用初级群体的资源

老年人社会支持匮乏的症结之一就是其拥有的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权力、能力、信息等)整体匮乏,因此导致其生活质量低下和承受力脆弱,如何帮助空巢老人获得所需的资源是社会支持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目标,这也体现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加强家庭、亲友、邻里和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给空巢老人在物质、精神和生活上以慰藉。

2.转变农村空巢老人观念

老年人要积极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必要的时候拿出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要积极参与社区举行的各种活动,增加社会参与,加强自我锻炼。政府和社区要加强普及法律和政策,大力组织各种老年人娱乐活动。

3.增强全民“空巢”意识

日益严峻的空巢老人现象,应当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提升全民“空巢意识”,就是让大家都能够了解“空巢老人”现象,了解其所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了解空巢老人的现实生活和需要,了解这种现象的发展趋势,以便能够居安思危,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提升全民“空巢”意识,更重要的是从自己的身边做起,常回家看看,时时关爱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全民“空巢”意识,去做一位关爱空巢老人的义工和志愿者,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爱心。

五、结论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之一,关注空巢老人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也就势在必行。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空巢家庭的数量也不断增多,尤其是人口基数比例大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就显得异常突出。农村空巢老人在持续增加,空巢老人的形成是诸多综合原因的结果,诸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方面的推动。随着现代家庭核心化的转变,社会流动的加剧,价值观念的改变等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虽然家庭资源仍然是照顾空巢老人的主要资源,但是家庭养老发挥的作用却日益弱化,社会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养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单靠家庭自身力量根本无法应对和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理想的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应该是老年人自助互助为原则,以家庭支助为基础,加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并以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保障的社会支持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因自身特征,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这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一代的独生子女的父母现在已经加入到空巢队伍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准”空巢老人,如何解决好现阶段的空巢老人问题,对这部分“准”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也有深远的意义。我们不仅仅是要从物质上赡养空巢老人,还要在精神上抚慰空巢老人,不要让空巢老人“空巢又空心”。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问题,解决已经出现和预防即将出现的问题,这对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立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1-67.

施建峰,马剑虹.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人类工效学,2003(1):58-61.

徐勤.我国老年人口的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J].人口研究,1995(5):23-27.

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68-70.

Richman J M, Rosenfeld L R. The social support survey: a validation study of a clinical measure of the social support process[J].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1993, 3(3):288-296.

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8-91.

周林刚.社会支持与激发权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坷莱尔·婉格尔,刘精明.北京老年人社会支持网调查—兼与英国利物浦老年社会支持网对比[J].社会学研究,1998(2):56-66.

刘爱玉,杨善华.社会变迁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0(3):59-70.

贺寨平.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程传锋,等.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12):35-40.

李兆良,等.城镇“空巢”家庭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8(1):11-12.

张风,李宗华.关于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的综述[J].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1(4):66-71.

[责任编辑 张桂霞]

作者:徐祥运 闫秋梅 王世东

第3篇: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利益表达问题探析

摘要:农村空巢老人是农村地区规模庞大的养老困难群体,其养老需求难以满足。作为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农村空巢老人在养老保障利益表达上存在表达意识低、表达机制不健全、表达反.馈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利益的实现。从问题出发,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养老文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法律援助、培育农村老年组织等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利益表达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利益表达

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呈现出“老龄化、空心化”特征,由于农村劳动力外流以及老人自身等原因,农村出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空巢老人群体,据测算2015年农村空巢老人至少有6000万之巨。这一庞大群体在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低的环境下,还面临经济支持不足、生活照料缺失、医疗卫生需求难以满足和精神慰藉难寻的问题。国内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并不统一,在有无子女、老人的年龄、分离的时间、养老的地点上存在分歧。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本文将农村空巢老人定义为:“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具有农村户籍且在农村家中居住但与子女分离超过3个月的老人”。国内有很多关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问题、需求满足、养老保障及服务体系构建三个方面,鲜有从利益表达的角度进行研究,国内外有关于利益表达、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和农民利益表达问题的研究较多,但很少对空巢老人利益表达问题进行研究。利益表达是指社会公众为了满足某种需求,通过一定的途径向政治系统传达诉求,以获得某种利益的行为。利益表达包含获取信息、提出诉求以及反馈三个基本环节,利益没有具体的意义,利益是因需求而存在。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严峻,靠自身难以养老,迫切需要外力帮助,但让自身养老问题和需求为养老资源占有方所知晓,则是实现所需的前提,这也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

利益渴求及满足状况

根据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农村空巢老人成因及定义,可以看出农村空巢老人靠自身无法满足基本养J~Yr'N,为了享有平常的老年生活,其需要家庭、社会和政府为其提供养老保障,人类社会和国家赋予养老保障利益渴求应然的正当性,并大力发展养老所需的各项事业,以保障这种权利的实现。

(一)养老保障利益渴求

国内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把农村空巢老人对养老保障利益渴求大致细分为以下四类:

1.经济支持。经济是养老的基础,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劳动能力不足,劳动收入失去或大幅下降,且绝大多数空巢老人缺乏积蓄和财产性收入,以有限的经济应对食品、医药类支出存在很大的困难,迫切需要自身以外力量的经济支持。

2.生活照料。农村空巢老人生理机能衰退,无法自如地进行日常活动,且不可避免地出现生病和失能状况,在生活中非常需要他人的帮助。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有洗衣、做饭、喂食物、清洁、协助如厕、阅读、维修、搬运、购物等。

3.医疗卫生。老年人体弱多病,在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比其他人更大,农村空巢老人除了寻医问药上的需求外,还有强烈的陪护送医、用药指导、个人护理等需求,不同于有子女或专人服务的老人,农村空巢老人更依赖家庭以外的力量来满足医疗卫生需求。

4.精神慰藉。人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更有精神上的需求,正如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原理,老人有情感、尊严和个人价值实现方面的精神需求。农村空巢老人的老年生活十分孤寂,相比物质上的养老,更渴望精神上的养老,渴望自己在家庭和社会得到尊重,渴望亲人的日常呵护和社会的关爱。

(二)养老保障利益满足状况

1.经济支持不足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身体还抗得住的农村空巢老人绝大部分还从事农业生产以贴补些许开支,却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医药开支和其他经济成本,此外还有诸多空巢老人承担起隔代抚养的责任,寄予厚望的“新农保”还未实现全覆盖,且已经兑现的养老金平均水平在100元/月以下,在开支中的替代率低。现今年轻^孝道观念淡薄,加上子女经济压力和父母爱子心切,子女的经济支持有限。农村还有对老人的其他经济支持,诸如高龄补贴、农业补贴、低保、护理补贴,但由于享受面窄和待遇标准低,这些政策对农村空巢老人的作用微弱。

2.生活照料缺失

农村空巢老人年老体弱,急需他人在生活上给予照料时,本该侍奉老人左右的子女无法完全履行应尽之责。此外,在宗族血缘及邻里互助关系相对淡薄的农村,空巢老人无法获取周到的生活照料,近些年有不少农村空巢老人死于住处许久未被发现的极端事件也屡见于媒体。由于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空巢老人难以如城镇空巢老人一般向市场寻求居家养老服务或机构养老服务,以满足生活照料需求。

3.医疗卫生需求难以满足

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群体,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不足且素质不高,医疗卫生设施和设备简陋,远不能满足空巢老人的正常医疗卫生需求。除了供给不足外,农村空巢老人还存在无钱看病、就医不便、不能遵嘱服药等问题。

4.精神慰藉难寻

人到老年失去了许多,特别容易感到孤独,加之家庭地位急剧下降,在家庭和社会时常不能受到尊重,久之极易出现精神问题。“比贫困更可怕的是孤独”,空巢老人失去了儿女的日常关怀,生活在文化娱乐活动难觅和温情日渐淡薄的农村,极易感到空虚、焦躁和抑郁,严重的引发疾病,有些患病的空巢老人甚至自杀,穆光宗教授曾经在研究中指出,我国每年有超过10万农村老人自杀。

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

利益表达障碍

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利益难以满足的状况,可以看出其养老保障利益表达存在很大的障碍。农民是利益表达中的弱势群体,而农村空巢老人则是农民当中的弱势群体,其在利益表达上是严重的弱势,在养老保障利益表达上主要存在三个问题:表达意识低、表达机制薄弱和表达反馈不足。

(一)利益表达意识低

利益表达意识是农村空巢老人能够通过正当途径向有关主体提出利益诉求的前提,农村空巢老人利益表达意识低主要体现在:

1.利益意识低。农村空巢老人对养老保障的相关制度、政策和法律缺乏了解,许多调查发现有大量的农村老人对“新农保”和“新农合”的性质、缴费档次及待遇标准很模糊,即使正当利益被侵害了,也会觉得一切正常,而空巢老人在缺乏子女关照的情况下,利益意识更差。

2.缺乏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农村空巢老人普遍文化程度低,还存在小农思想,在没有子女替自己代言的情况下,老人在事关自身利益的事情上,更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极少去争取或维护,如争取低保、推动老年服务组织及设施建设等,此外,还存在出于畏惧或隋面消极表达的情况。农村空巢老人利益多被代为表达,如学者针对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3.法律意识低。农村空巢老人不懂法也不了解与养老保障相关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的农村空巢老人子女不孝,也持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想法不敢寻求法律援助。由于法律意识低,有些老人的利益表达方式不恰当,如征地拆迁过程中的暴力、自残。

(二)利益表达机制薄弱

利益表达机制是指在承认利益正当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式协调好利益表达主体和利益表达对象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就是如何让社会成员正当、便捷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农村空巢老人作为农民中的一部分,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尚且不健全,农村空巢老人的利益表达机制更是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途径不畅。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以及工作人员水平上的参差不齐,使得地方政府忽视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另一方面农村老人对当地干部和政府信任度低,对宣传的一些政策疑虑颇深,不敢轻易地向干部和地方政府反映问题或提出诉求。

2.权力机关介入不足。首先无论在中央还是在地方权力机关,农民代表比例极低,加上农民代表的代表性差,农民话语权严重不足。其次我国保障老人权益的专门法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然其他一些法律有少许涉及,但都存在强制性不足、操作性差的问题。

3.司法途径受阻。首先农村地区司法建设严重落后,其次对农村的法律宣传不足,主动提供法律援助的积极性低,加之农村空巢老人法律意识低和维权成本高,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养老权益。

4.社会组织建设滞后。农村社会团体不足,老年组织缺位,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缺乏有影响力的利益代表,在自身利益的维护上力量微弱。其他一些不太相关的农民组织独立性和自身建设不足,无法站出来为空巢老人发声,专家学者代为表达也存在积极性不足、政府不够重视的问题。

(三)利益表达反馈不足

利益表达的目的是让正当利益得到落实,利益表达反馈关系到利益表达主体的切身利益以及利益表达行为。农村空巢老人利益表达反馈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建设缓慢,与农村空巢老人息息相关的制度建设不足。例如,“新农保”未实现全覆盖,且养老金水平低,捆绑政策更是挤出了部分急需的空巢老人;“新农合”报销比例不合理,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覆盖面窄,适用条件没考虑空巢老人经济支持不足的现状;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缺失,却没有相应的空巢老人护理补贴制度。

2.立法滞后。法律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坚强保障,法律缺失使得相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无法可依,养老利益得不到落实和维护,如留守儿童问题让空巢老人承担起隔代抚养的责任,农民工问题让千千万万的空巢老人“同患难”。“此外,相关养老保障法律强制性不足,使农村空巢老人权益维护受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关于老年^精神慰藉的只有第十四条和第十八条,对于没有尽到精神慰藉责任的赡养人和监督责任组织的法律责任并没有-个详细的规定,导致“有权不实”。

3.政府对农村空巢老人缺乏重视,政策落实不足。地方政府在为老服务的供给上资金投^不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各项养老保障措施落实不足,如空巢老人急需的养老机构和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除了为老服务硬件投入不足外,地方政府及工作人员在老龄事业建设上不作为,也是农村社会养老服务滞后的一大原因。

三、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

利益表达的建议

(一)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利益表达意识

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利益表达意识,关键在于提升养老权益认知、表达能力和表达积极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1.加强宣传力度,不遗余力地宣传相关养老制度、政策和法律。宣传内容要确保全面、真实,做好宣传人员的挑选和培训工作;宣传方式要灵活、可靠,可采用进村人户、老年教育、广播电视等方式。此外,要加强农村老年活动和信息设施建设,打破空巢老人孤寂的生活状态,促进老人与外界的交流、互通有无,利于利益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培育和觉醒。

2.开展丰富多样的农村老年教育。通过传授相关专业知识能够提升空巢老人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还可提升利益表达能力,如通过对党和政府的认识能了解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增强主体意识,从而提高利益表达的积极性,通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能提升空巢老人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养老权益。

3.培育尊老、敬老的养老文化。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奖优罚劣、学校教育、电视宣传等形式进行培育,良好的养老文化氛围,利于提升空巢老人的家庭和社会地位,能够让空巢老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自己的存在感,从而提升利益表达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健全农村空巢老人利益表达机制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及基层组织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密切相关,亟待转变公共组织重管理轻服务的弊病,回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轨道。面对农村日益严峻的空巢问题,要重视空巢老人意见,广开言路,把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此外,严格依法行政,行政活动公开化、透明化、民主化,提升空巢老人对政府的信任度,从而实现老人敢上言、政府悉民意的和谐行政。

2.完善人大代表制度和加强立法,增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利益保障力量。提高农民代表在各级人大的比重,选举产生农村空巢老人自己的人大代表,切实保障代表权利,为代表开展工作提供便利,代表也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代表能力,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的解决建议献策。此外,权力机关应及时回应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这一热点、难点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出台专门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法,为空巢老人养老提供法律保障。

3.完善农村法律援助,维护空巢老人合法权益。司法是空巢老人利益表达的最后途径,也是利益维护的最后防线,为此,应加强农村地区司法建设,弥补现有办公条件的局限和工作人员的不足,各级相关单位还应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下乡活动,如调解纠纷、送法下乡、乡村巡回法庭等,此外还应对空巢老人进行司法救济,减少维权成本。

4.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利益表达的力度。大力培育农村老人社会团体,赋予其利益表达和维护者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县、乡(镇)、村三级老年组织,及时收集和反映农村空巢老人的利益诉求,发挥代表和桥梁作用。其他社会组织要积极发挥救助作用,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经济救济等支持。

(三)加强农村空巢老人利益表达反馈

1.加强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相关的制度建设,规范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工作。制度是先导,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要从制度设计出发,体现公平和效率,及时回应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改革“新农保”中的“捆绑缴费”制度。加快“新农保”和“城居保”的融合步伐,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的覆盖面,建立适应空巢老人需求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制度,如空巢老人护理补贴制度、子女休假探亲制度等。

2.加强立法,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提供坚强保障。广泛征集立法线索,提升立法层次,及时回应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做好相关法律的制定、解释和修改工作,如制定与农村空巢老人密切相关的《农村空巢老人权益保障法》、《留守儿童保护法》、《农民工权益保障法》,当下应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配套法律、法规,以促进各项养老保障措施的落实。

3.政府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将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政府是农村空巢老人相关制度、政策的执行者,是空巢老人利益落实的“第一责任人”,要大力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各项规定,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要灵活运用“新农保”的捆绑政策,确保制度对空巢老人的全覆盖。地方政府要注重从源头应对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加快生育放开步伐,严格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同时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确保农村贫困空巢老人如期脱贫。

(责任编辑王锦坤)

作者:肖玉盛 聂志平

第4篇:关爱空巢老人,帮助空巢老人远离空巢综合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农历九月九日,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念起王维这首诗词,而我国早在1989年就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主要是希望重阳节这种传统习俗能与现代文明巧妙结合,倡导大家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

然而,生活在节奏不断加快的繁华都市里的我们,总是疲于为生计、工作、家庭而奔波着,我们就像一颗零件,被整个机器带动着,打磨着。慢慢地,我们脑海里家的空间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也渐渐遗忘了父母当初的嘱咐:记得多打电话回家。如果我们停下润饰自己的脚步,仔细想一想,我们能真正陪在爸妈身边的时间到底还有多少?忆百孝心网曾发布一篇“空巢老人”的文章提及合肥记者做的一份问卷调查结果:外地上班族平均每年仅陪父母80小时,若按中国老人平均寿命71岁,假设父母现在50岁,那么我们陪父母的时间还不足100天!

这从侧面也反映了目前中国“空巢老人”(忆百孝心网持续进行着相关报道)的现状是比较严峻的。据统计中国60岁以上老人有1.67亿人次,近半就处于空巢状态。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中国进入空巢的年龄越来越年轻,空巢期也越来越长。 “空巢老人”已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比如 “空巢老人”的生活得不到及时的照料,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老年人在家中死亡多日才被发现的悲剧。所以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空巢老人”需要家庭、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对“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给予更多的帮助。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而随着子女外出求学、异地成家立业,数量可观的中年人也开始步入‘空巢’期,‘空巢综合症’成为‘空巢’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大杀手”,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科主任王学义教授表示,“空巢综合症”主要是父母因孩子离开后进行空巢生活而产生的一种不良感受或情感压力。王学义教授还表示,“空巢综合症”的主要表现为:焦虑、失落、抑郁、恐惧、失眠、头痛、食欲不良等,易出现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

那么怎样减少子女离家后对家庭的心理冲击,避免出现空巢的情感危机呢?

作为中国领先的中老年信息的媒体网站,我们忆百孝心网编辑团队查阅了大量的网络、报刊、书籍等资料,整理分析了帮助空巢老人远离空巢综合症的方法主要有三点:

一、保障空巢老人基础的生活质量

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亦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空巢老人要远离空巢综合症,首先得保障、解决、改善老人的经济状况,即最起码也要解决空巢老人的温饱问题,这也是维护其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

改善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主要有:子女的赡养、领取养老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等。但空巢老人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说到底最终主要还是需要通过子女的赡养。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所以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是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

空巢老人出现空巢综合症其实是“适应障碍”的表现,主要是因为退休后,原本规律的生活常态突然发生了变化,加之子女离家不在身边,无法将这种不适应感得到及时的释放与倾述,进而感到孤独、空虚、伤感、精神萎靡等,而“封闭性、单元式、各家各户与邻居间互不相干”的住宅建筑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安烦躁情绪的恶化。空巢老人要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困扰,必须先从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着手。

要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主要通过三个途径:

首先,子女及时经常性的关怀与沟通是根本途径;子女应与父母多沟通,多关心父母,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处于被关注的角色,而不是被忽视。

再者,培养空巢老人寻找退休后生活的兴趣爱好是主要途径;这样有利于空巢老人转移注意力,有助于他们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

最后,政府加快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及社会开展积极健康的社区活动是重要途径;这样有利于老人能够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并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寻找、实现自我价值。

三、政府与社会的支持

政府方面,主要是加快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加快建设完善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等养老设施,并深入贯彻《老年法》和《条例》,提供有效权益支持,切实维护空巢老年人合法权益等。

社会方面,多组织开展老年人群活动,引导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充实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多鼓励邻里的空巢老人互助,互动,加强他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此外,社区工作者应定期看望、慰问空巢老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我们一起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与支持。

作者:忆百孝心网 李晴

第5篇:关爱空巢老人

瓮安县松坪中学关爱空巢老人活动计划

一、 活动背景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家庭成员的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家庭空巢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空巢家庭老人既要经历个人生命周期的转型,还要经历家庭周期的转型,如果适应不好,很容易诱发各种身心问题,不但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还会给家庭带来各种困难,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空巢家庭问题,不仅仅是个别家庭问题,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经济问题,它关系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和谐和安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关注空巢老年家庭,研究空巢老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了让这些老人的生活空间更大,精神世界更精彩,有关部门倡导市民踊跃参与到“编外儿女”队伍中,给这些空巢

老人尽一份孝心。老人需要经济支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

二、 活动主旨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学雷锋活动为途 径,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重点,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活动主题

传递爱的火炬,让老人笑容常在。

四、活动范围

1、本活动所涉的“空巢老人”,指松坪场村年满七十周岁且日常生

活无子女照顾一人居住的。

2、本活动所涉的“志愿者”,是指我校学雷锋“绿丝带”志愿服务

队,他们都是学校得到社会关爱的留守儿童,他们主动报名自愿加入本次关爱空巢老人活动。

五、活动内容

积极为当地空巢老人特别是高龄空巢老人排忧解难,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大力倡导尊长敬老的文明风尚。

六、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2012年12月4日

2、了解情况:全面掌握空巢老人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重点摸清空巢老人的实际需求,围绕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需求类别,采取不同服务方式,提供多种关爱志愿服务,确保空巢老人都能享受到有针对性的帮扶服务。

3、注重营造氛围,积极宣传空巢老人现象,关注空巢老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引发全体教师和青少年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和关爱之情,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志愿者投入到“关爱活动”中来,营造人人关爱空巢老人、尊敬空巢老人、扶助空巢老人的浓厚氛围。

4、帮忙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交流、送上慰问品、与老人合影留恋。

七、活动要求

1、要把开展“关爱活动”作为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的一件大事来抓,积极帮扶空巢老人, 踊跃参与“关爱活动”,体现人文关怀,倡导文明新风。

2、离退休处工作人员和离退休志愿者每星期要与关爱对象联系1次,每两星期与关爱对象当面交流1次。

瓮安县松坪中学团委

2012年12月

第6篇:关爱空巢老人

——社区护理志愿者迎接“国际志愿者日”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为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弘扬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我院领导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

北京的冬季天气寒冷,可黑老人的家里温暖如春,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奶奶,明天是国际志愿者日,我们院领导看您来了,还给您带来了牛奶。”志愿者与老人亲切的交谈。副院长拉着老人的手,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志愿服务是否满意,还有什么需求,在为老人测量血压时,发现老人血压偏高,院长又为老人讲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嘱咐志愿者注意经常监测老人的血压变化,指导老人合理用药。老人听后非常感动,感谢院领导的关心,感谢护理志愿者长期以来的照护。

社区护理志愿者团队成立三年来,不断拓展服务内涵,从最早的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延伸到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今年11月,志愿者团队又成立了以“乐享夕阳”为主题的空巢老人俱乐部,为居住在牛街地区的空巢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为老人搭建了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为空巢老人开展心理慰藉,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政府的关怀。志愿服务是爱的传递,是人生价值观的升华,志愿者要用实际行动弘扬志愿精神,让爱不断的延续。

第7篇:关爱空巢老人

太和六小五年级六班 田一娜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缺少关爱,他们需要我们的关爱。以前,我不明白空巢老人的孤独,而就在那一瞬间,我深深地感悟到了。

放学后,我和妈妈正漫步在回家的路上,忽然看见路边的草坪里躺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爷爷红通通的脸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我正纳闷:老爷爷怎么躺在草坪上呢?这时,站在老爷爷身边的一位老婆婆向我们求助:“大家快来帮帮这位老大爷吧,他好像喝醉了……”听完,妈妈赶忙上前扶起老爷爷,可等妈妈刚一松手,老爷爷又直挺挺地倒了下去,看来这位老爷爷醉得不浅啊!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一位哥哥买来一瓶矿泉水,轻轻地递给老爷爷,关切地说:“爷爷,您喝点水吧!”

一位老婆婆愤愤不平,她提高了嗓门,吼道:“年纪这么大,在外面喝酒,家里人也不管管,做晚辈的也太不负责任了……”“就是啊,他的子女就不知道‘树欲止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道理吗?”一位漂亮阿姨说道。

看到人们议论纷纷,妈妈赶紧从包里拿出手机,焦急地问:“老大爷,你家里有人吗?你的儿女电话是多少?”老爷爷好像被戳到了痛处,脸色十分难看,本来就红彤彤的脸不由得更红了,像一个熟透的苹果。过了好一会儿,老爷爷干涩的嘴唇动了动,支支吾吾地吐出几个字:“我家……我家里没有人,我的俩……俩闺女都在外地工作……”说完,两行老泪从干瘪的脸颊滑落。我的心怦然一震——空巢老人!我想:可能是老爷爷想儿女了,他才会喝那么多酒吧!我悄悄地看了老爷爷一眼,他衣着单薄,满脸皱纹,眼角还残留着泪花。此刻的他显得多么无助,今天有大哥哥为他递上矿泉水,或许明天有小妹妹为他引路,可是后天呢……他的心里多么希望女儿就在身边呀!可这看似简单的想法却只能是空想,因为俩女儿远隔千里。

此情此景,我真想呼吁在外边打工的人们:快快回家,关爱空巢老人,别让爱来得太迟!

第8篇:关爱空巢老人

社会091 任梦娜 09451114 近期,常州接连发生空巢老人在家中逝去,居然是在十多天之后才被发现的,这样的新闻让人震惊和心痛。这一连串的“意外”,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空巢老人”的安全问题,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中国老人及空巢老人数量增长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目前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比例五倍,占世界老年人口五分之一。其中49.7%老年人为空巢老人,农村孤独居住老人也已接近四成,解决老有所养和老有所管问题成为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社会神经的敏感问题,特别是由于缺少精神慰藉、心理关爱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身体羸弱、行动不便、乏人照料,众多独居家中的“空巢老人”,随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危险和意外。谁来关心这些“空巢老人”?怎样关心?如何才能有效解决他们面临的安全问题?

有的人说,子女应该多给予老人们关爱。常回家看看,或是打打电话聊聊天,这有助于随时掌握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情况,避免危险和意外发生。

有的人说,有条件的子女在购房选择时,最好做到和老人分而不离。“居住空间上的„一碗汤‟距离,对照料老年人最有利。”

也有人认为,仅靠子女照顾,并不能解决“空巢老人”们在平日生活中遇到的不便,也很难避免危险情形出现。更有效的方法,还是建立健全社会的“居家养老”制度。针对独居老人,社区、居委会要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子女应该定期探望多打电话关爱老人

老人都已经上了岁数,行动不便,照顾自身多少会有些不便。但是子女需要在外奔波打拼,一个月下来能待在自家的时间也不多。在这种情况下,照顾老人都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平日上班时间常常忙得脚打后脑勺,同时又因为年轻人和老年人住一起会产生各种矛盾,所以很多子女和老人是分开住的。但是也不能因为距离的问题,而忽视对父母的探望。哪怕平常再忙,也要在每个周末去抽时间去探望自己的父母。陪父母说说闲话,拉拉家常,或者打扫屋子,修补一下平时老人没法弄好的日常生活设施。这样一来,老人很开心,子女也不会太累。同时子女要经常打电话给老人,随时保持联系。不管出差到哪里,一两天就打一个电话回家给父母已,聊聊出差见闻、民风民俗,这样老人也愿意与子女家里分享家事,甚至无话不谈。这样子女对老人家的生活起居情况也能随时掌握,从而避免因为照料不周带来种种问题。

老人自身也要关心自己

除了子女照顾,老年人也应该多关心自己,生活中处处都可能藏着危险,再贴心的儿女,再仔细的社区服务,也还是有可能忽略一些细节,造成危险和意外。所以,除了外来的帮助,老年人也要学会自我关心、自我照顾,一旦发现生活隐患,要及时告诉子女或是社区服务人员,避免意外发生。不能感觉到不好意思,因为子女是很想尽孝道的,只是因为时间忙,抽不出空。平时自己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去老年活动室与其他老人聊聊天,解解闷,同时发展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展示自我的才能。人固然需要别人关心,真正起作用还是自己,所以老年人要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学画画、学乐器或旅游之类的。退休后,做一些年轻时想做却没有机会做的事,让自己享受更多快乐。不要总以为子女还是小孩子,也不要总让他们对长辈存在依赖心理,那样对他们并没有好处。如今,社会观念和形势变化很大,做老人的也要接受一些新观念,多关爱自己,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不仅对自己的身心有好处,也会让儿女欣慰和放心。老人平常也要学会自我调节心理,驱赶自身的孤独感,用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不愉快事件。

社区要关注空巢老人

如何更好地关心和照顾“空巢老人”,子女是照顾父母的第一责任人,社区也应该尽一份责任。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养老保障服务水平,特别是对那些子女在外地,没有办法获得照顾的老人。

第一,做好调查摸底。社区按照老人的居住区域情况进行分片分组,实行网格化登记管理,安排专人对辖区空巢老人进行认真摸底,建立了高龄空巢的信息,确定劳动能力程度,子女赡养情况,和老人自身的收入情况。

第二,精心筹建志愿者服务工作站。为了使志愿者活动取得实效,社区应该建立志愿者服务站。可以通过广泛宣传动员,积极招募志愿者。建立高素质,多专业的志愿服务队伍。根据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建立志愿者和空巢老人结对帮扶制度,将志愿者分为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等等的专业团队,采取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形式,灵活开展照顾活动。

第三,实施爱心工程。空巢来人有些年纪偏大,行动不便等状况,成立医疗志愿服务小组,定期到老人家里开展量血压,测血糖,做按摩等诊疗活动,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动态观测,使老人的身体得到专业护理。针对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甚至患上家庭“空巢”综合症等心理疾病,需要专门开展讲座,教老人学会自我心理调试,倡导和帮助老人多出门,多活动,多与人接触,融入社会大家庭。社区志愿者也应该深入老人家中,陪老人聊天,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用实际行动让空巢来人感受到人间的关爱,让老人心里感到温暖,贴心。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社区应该建立老人文化活动室,设备配套齐全,多鼓励老年人学习生活娱乐活动,看戏,下棋等等,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整个社会应该发起号召

从覆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到全民医疗保险、全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广覆盖,再到保障性住房和其它福利的大幅增长,整个社保制度从形式普惠走向了实质共享,彰显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保制度不完善,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弱化,失能、半失能老人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服务严重不足,养老机构、服务设施、护理人员等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全民支持的社会化养老体系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社会投资不足。目前公办福利院一床难求,民间投资养老机构较冷。应该说,养老服务业是潜在的朝阳产业。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养老事业能创造数千万就业岗位,如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的信息化管理、医疗救助、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和商机。各地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政策优惠,如用地保障、信贷支持、补助贴息等形式,鼓励企业、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发展福利性养老事业和营利性养老产业,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随着“空巢老人”的日益增多,尽快建立一个针对独居老人的支持监护网络,构建一个社会、社区、家庭三者结合,更加人性化的新型服务体系,让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关爱空巢老人,需要社会各界关心。我们应将空巢老人纳入慈善事业关爱的对象之一,设立关怀空巢老人慈善机构,发动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关心和帮助空巢老人。关爱空巢老人,需要邻里爱心。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关爱空巢老人要发挥邻里作用,邻里互相帮助,让远亲不如近邻的美德传承下去。在以人为本,全面学习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解决好空巢老人问题应该成为全社会责任。希望社会大家庭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关爱空巢老人。

第9篇:关爱空巢老人

赤红教党字〔2014〕3号

关于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志愿服务

活动的通知

各中小学: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志愿服务活动,我系统决定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尊老爱幼志愿服务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各学校结合实际自行选取日期开展活动

二、活动内容

各学校要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为主要内容,精心组织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尊老爱幼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一)举办主题活动。以节日为契机,举办主题活动,组织开展结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慰问工作,积极开展“送文艺、送图书、送知识、送欢乐、送爱心”等活动。

(二)自护教育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卫生教育,教会他们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让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指导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指导留守儿童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信、打电话、视频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信息媒介和老师的帮助指导,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的交流平台,满足留守儿童与父母心灵沟通的愿望。

(四)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服务和精神服务。帮助清理、打扫老人居住环境,为老人捐赠生活用品。陪老人交流、散步等适宜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活动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要认识到本次志愿服务行动的重要性,本次活动是敬老爱幼、帮扶农民工子女等志愿服务活动的延续,是学雷锋活动的延伸。着力形成“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良好氛围,为创建精神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2、突出思想内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整个志愿服务行动的全过程,广泛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爱幼行动以儿童优先,以亲情关爱、教育辅导、扶贫助困为重点,着力优化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尊老活动则以尊老、爱老、敬老为主旨,切实解决老人们的实际困难

3、各学校应积极开展活动,并及时整理、汇报活动开展情况,并将活动材料和照片上报红山区教育局党委办公室。

中共赤峰市红山区教育局系统委员会

2014年3月19日

上一篇:职场好习惯下一篇:英语基本句型翻译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