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企业文化的意义

2022-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习企业文化的意义

中小企业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意义

摘 要:本文中小企业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概念出发,论述了中小企业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学习型企业文化

为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单靠传统的廉价劳动力、生产质量好的产品等手段已经满足不了企业的发展需要,创建学习型企业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能使企业的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的组合,能够提高企业在社会中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

一、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

学习型企业文化是指以组织团队学习的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学习+激励”为方式,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核心,提高员工知识水平,不断创新,达到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

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能使各企业弘扬和发展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淀文化内涵,利用这些无形的资产调整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知识结构,同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在面对外界的竞争时更容易占得先机,更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

通过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领导层可以积极与下属沟通,以学习为纽带,拉近与员工之间的距离。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企业树立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强化企业内部的 经营与管理,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在员工的相互竞争中得到提升。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略和发展战略来驾驭市场,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中小企业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意义

1.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在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

一是由于企业经营者经营管理观念陈旧,存在着严重的短视、近利行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者多数无视职工的利益,将企业职工始终处在一种弱势的位置,忽略了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对人才的尊重。

二是缺乏企业长远发展的经营方略和经营理念,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的企业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技术创新、产品的升级换代、新技术的应用等。

三是企业缺乏具有市场强势的拳头产品,没有形成企业自主的知识产权,缺乏品牌效应,信誉水平低,服务质量差。必须彻底转变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步伐,通过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支撑起企业发展的后劲。

四是从企业的管理者来看,由于其所处的强势位置,不是依据我国现有的法律保障企业职工应该享有的权益和福利待遇,发挥职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而是在对职工队伍的管理上采取“宁要顺从的羊,不要顶撞的狼”的陈腐观念,动辄辞退职工,造成企业职工的不稳定,难以体现现代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使职工生产积极性低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责任意识淡泊的状态;从企业职工来看,由于其所处的弱势位置,始终将自己置于被雇佣的地位,工作、学习动力不足,主人翁意识淡化。通过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不断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方略,使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准确定位,树立企业诚信、优质、高效的服务品牌;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培育职工爱岗敬业精神,提炼企业精神、提高企业凝聚力的需要。

2.中小企业如何抓住战略发展机遇,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

确立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创立企业知名品牌、快速研究开发新产品、引进高新技术和人才、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增加生产、经营、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拓展相关产业发展链、建立集团优势,全面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从目前各类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来看,受到地域位置、经济实力、发展规模、管理经验、技术人才、产品品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抵御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还普遍较低。所以我们要加强以学习型为重点的企业文化建设,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略和发展战略,来驾驭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靠的就是学习型企业文化为支撑。

3.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全面“强身健体”提供了一剂良药,是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

一是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抓住本地区发展企业、扩充企业,使各类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机遇期,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在企业的发展中树立其品牌意识,扩大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开展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及时调整企业经营发展方略,调整结构,适应市场,驾驭市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企业要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塑造企业诚信、优质、高效的新的企业形象,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高新技术和人才,逐步建立集团发展优势,适时实现企业的扩充。

三是企业要从通过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角度,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在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过程中,要把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始终,企业要开发新产品、引用新技术,改造企业组织结构、推行新的管理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培育职工爱岗敬业精神,提炼企业精神、提高企业凝聚力,更新原有的知识,吸收新知识。

所以,中小企业通过周密筹划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不断整合企业资源、提高知识的利用率、不断创新应用新技术,还可以通过全面的学习,不断提高企业的自身发展能力,弥补企业发展中的缺陷和不足,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企业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树立起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作者:冯秀香

第2篇:略论高职院校学习文化内涵及意义

摘要:高职院校学习文化内涵丰富,从宏观维度看,它是在一个文化生态环境中发展的,深受我国传统学习文化和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理念的影响;从微观维度看,它与高职院校特定学习范式相对应,有着显性的结构形态和隐性的观念系统。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意义体现在它的反思性、功能性、超越性的价值上。

关键词:学习;文化;学习文化

作者简介:刘利(1968-),女,湖北襄阳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2008年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的文化研究”(课题编号:2008B1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学习文化研究现状

目前以学习文化为专项主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并不多见,随着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提出,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文化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

“学习文化”常常出现在我国英语教学的研究中,是指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课堂教学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程晓堂教授认为“学习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对“学习”这一特定的人类文明活动形成的一种无形而又普遍的认识。[1]湖南师范大学徐健在其学位论文中写道:“学习文化”是有关教与学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信念和期望的集中体现,源自于特定文化并为教学活动参与者所普遍认同,特定的学习文化植根于其所在群体或社会的文化传统之中。[2]

台湾学者吴明烈在《新学习文化的塑造与发展:终身学习取向》中介绍了与终身学习、全球化及创新等理念相结合的,发端于欧洲并在美洲及澳洲等地日益受到重视的“新学习文化”并论述“新学习文化”的要素与特征,层面与类型等。他把学习文化界定为“学习文化系指关于学习的一切文化,是整体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涵,包括学习理念、学习态度、学习型态、学习内容、学习制度、学习途径、学习习惯以及由学习所累积的成果。学习文化亦是一种学习现象,包括无形的学习价值观与有形的学习行为,学习文化的形成是学生在学习架构下,与学习环境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良好学习文化的形成,往往是在社会大众具有合乎现代化且适宜的学习理念、态度与行为的前提下发展而成。”[3]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胡小勇认为学习文化是由技术支撑的与学习范式相对应的概念,学习文化是“是一个人群惯常的学习行为模式,是一种学习风气,是后天养成的学习特性总和,出生时代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决定着一个人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特性,而一种学习文化的形成,更将影响几个世代。”[4]浙江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易开刚博士认为“学习文化是在知识经济新形势下特定人群普遍自觉的学习理念、学习礼仪、学习道德、学习精神等综合体。”[5]

上述研究者对学习文化的阐述各有侧重点,有研究者着重于学习文化的民族性,有研究者侧重于学习文化的时代性、发展性。有研究者注意到学习文化的外在环境因素,有研究者深入到学习文化内在的构成要素。这些研究对我们分析高职院校的学习文化有深刻的启发作用,为我们开启了宏观和微观两种分析学习文化的思路。

二、高职院校学习文化分析的两个维度

1.宏观维度的学习文化

宏观维度的学习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对“学习”这一特定的人类文明活动形成的一种无形而又普遍的认识,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产物之一。同时,学习文化随着社会的演进与变革、技术进步、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是体现人类共同的学习价值的文化观。宏观维度的高职院校学习文化,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历时性特点,又受当下社会主流教育思想的影响,具有共时性的特征,是历时性流变转化与共时性交互作用的内在统一,是时代性和民族性相互制约、互补整合的有机统一。

(1)从文化形成历时性角度看,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认为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历史传统,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置身于我国传统文化其间,受到我国学习活动历史积淀的影响。传统学习文化对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影响来自两方面,一是体现儒家学习精神的“东方学习文化”,诸如学习以“文治教化”为主,学习模式注重学生的勤奋努力,对学习态度和目的的关注,倡导学思统一、知行合一等,这是在我国长期的、起普遍作用的学习行为模式和实际准则,是在学生学习行为背后的起综合和体系化作用的价值体系。二是我国科技实践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技术技艺学习资源和实践文化资源。诸如“耳目之实”的经验认识论,以“悟性学习”为主的技能学习方式,具有智慧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怀疑、探索、创新的精神等。它们构成了高职院校学习文化演化的内在基因。

(2)从文化形成共时性角度看,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时代性,正是这种时代性,才使得一种文化能够适应不同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高职院校的学习文化也是在特定的时空坐标中确定自身并实现其演化的,它与进步、发展、教育与理性等社会理念连接在一起,与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文化形成子体母体的关系,其基本文化状态与“终身教育”这一重要的国际教育理念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所倡导的“学习型社会”这一时代背景遥相呼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展望21世纪的建议》中提出:“学习文化”是建立和保持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内能开展终身教育,使更多的人能接受教育与培训,并在充满新鲜活力的敬业精神中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6]这充分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学习文化在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引导下发生的共时性的变化,它契合了学习型社会的意象和终生教育的理念,体现了学习文化发展与时代主流价值观发展趋势的同质化。

2.微观维度的学习文化

微观的学习文化,是针对某个特定组织而言的,比如在某个企业、某类学校,在组织结构内部建立学习气氛,养成学习模式,在群体层面形成对学习的共识。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组织结构可以提炼出不同特征的学习文化。微观维度的高职院校学习文化是与高职院校这一特定组织结构相联系,是高职院校的一种存在形式和文化实在,是学校文化的主轴。

(1)微观维度的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结构形态。从结构上看,高职院校学习文化是有着复杂组织结构的文化体系,是高职院校这一特定群体共同的对学习认识和理解的观念系统、规则系统和物质系统的总和,由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所组成。其中表层的物质系统为学习的组织过程提供环境、资源、设施保障;中层的规范制度直接规定学习的目标、策略、行动、评价及考核,形成学习行为的规则系统;学习精神、学习动机等构成学习文化的核心层,在文化冰山模式理论中,这一隐藏于水下的部分往往是重要的部分,构成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观念系统,是主动生成性学习的基础。总之,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三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高职院校学习文化体系(如图1所示)。

(2)微观维度的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本质形态。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本质形态是与高职院校特定学习范式相对应的,反映了高职院校学习的本质,是高职院校学习观念、态度、学习方式的综合表现。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指出了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目标,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把学校与社会、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我们把这一阶段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的话,可以清楚的看到高职院校学习文化在职业教育制度的突破、职业教育理念的变革和职业教育物质资源、技术手段的引进下表现出一个动态演进过程(如图2所示)。

在这一阶段,理论学者也开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结构、学习范式以及学习的途径进行研究。姜大源教授指出行动学习、情境学习、整体学习“三者都指向能力的获得,应该且可能成为职业教育的学习范式。”与行动学习、情境学习、整体学习相对应的高职院校学习文化,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它特有的学习经验和文化特质(如表1所示)。

三、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价值

1.反思性价值

高职学习文化的反思来自于原有学习观念在遭遇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时带来的文化冲突,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高职院校对既有的学习认知进行反思,对自我认同进行矫正。反思的意义在于它是站在不同于科学认识的视角,从价值认识维度拓展对学习的认识,在追寻高职院校学习意义的同时,确立了以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特点的,以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并重的学习方向;认识和把握了高职院校学习的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和社会维度相统一的学习本质;明确了以“工作场学习”、“在做中学、学中做”、“互动学习”、“团队学习”等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对高职院校学习的反思和重新认知中,促进了学习文化的转变:由个体型学习文化向团队学习文化发展、由被动接受型学习文化向主动探究型学习文化发展、由阶段型学习文化向终身学习文化发展、由经验模仿型学习文化向理性思维型学习文化发展、由功利主义学习文化向自我完善学习文化发展。

2.功能性价值

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功能性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诸如学习价值观、学习目标、学习理念等文化要素,形成内在导向的学习价值系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Bruner,1990)曾将意义建制作为教育重建以及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转型的核心,他认为,意义的性质和文化对意义的形塑作用在人类行动中居于中心地位。这种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合理性与意义的价值系统对学习主体十分重要,它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行为赋予根据和意义,驱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内在的方式制约和规范着学习行为。另一方面,为学习主体提供学习行为导向。20世纪90年代,一些人类学者把文化定义归纳为社会结构意义上的文化和个体行为意义上的文化。从后者看,“文化是后天习得的”。[7]据此认识,学习文化一旦形成,其结构功能处于稳定状态时,将会为个体学习行为提供依据、指明方向,学习主体通过群体的交往、学习的参与活动,原有的学习观念、思维方式和学习行为习惯会自觉不自觉接受学习文化确定的程序和取向,学习主体在“习得”中受到学习文化的给定性或强制性的影响。

3.超越性价值

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超越性来自于文化危机意识,它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之上,是沿着人与文化的关系、职业技术教育与学生个体发展之间关系,去思考本体论和价值论意义上高职院校的学习。学习文化的文化特质要求它从人与文化的同一关系中把握学习,从文化功能层面追寻学习的人性价值,高职学习文化所要表达的意义和价值标准是把学习看成是个体获得高等职业教育所承载与蕴含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过程,是促成自我生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的过程,是引领学生文化成人的过程。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价值追求无疑具有理想化的特点,超越了职业教育自身的基础和社会经济目前发展的条件,但这正反映了学习文化相对于学习适应性而言的文化超越性的本质特征,文化的最高理念就是超越现实命运的形上追求,我们不能忽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技术与人文、理性与价值对接的意义,那么高职院校学习文化在面对未来的构建和引领方面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主义思潮[J].山东外语教学,2001,(4).

[2]徐健.“学习文化”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10).

[3]吴明烈.新学习文化的塑造与发展:终身学习取向[J].教育研究集刊,2003,(49).

[4]胡小勇.技术进化:学习文化发展何处去[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01-08.

[5]易开刚.高等学校学习文化建设透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6]戴荣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展望21世纪的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5).

[7]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1.

(责任编辑:苏宇嵬)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刘利

第3篇: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在任务型外语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摘要]社会文化学习理论是近年来在外语教学和研究中影响日益广泛的教育学习理论。文章从该教育理论出发,阐述其对任务型外语教学在课堂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指出任务型外语教学应当是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学习过程;应当视学习为情景化的活动,注重对学习情境的设计;应当视任务为学习的中介,充分运用各种文化工具,使任务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真正起到中介和辅助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文化学习理论 任务型外语教学 交流互动 学习情境 中介

[作者简介]董国英(1965- ),女,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外语教学工作。(河北 邢台 054048)

[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任务型教学出自于交际语言教学理论,它将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目前普遍认为,任务型教学或任务型学习中的任务是整个系统(或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谓任务就是用语言(口头的、书面的或综合的)处理模拟的或真实的生活中的问题,任务各方面的有效综合和相互作用指向课程的总体目标,任务型教学的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学到语言,发展自身。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即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末备受关注、影响日益甚广的学习理论。近年来,该理论在外语教学和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强调社会文化(Socio-cultural)方面对学习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由个体独自建构的,相反,认知活动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知识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建构的,社会建构的知识既是人群间社会互动的媒介,也是此互动的结果。此外,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双方既有的知识构架会得到改变。

Bell在2005年曾指出,学习是教育的核心,我们对学习所下的定义将决定着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措施,决定着我们对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的认识,决定我们作为教育者对学生学习的需要的理解。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是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学习不是发生在个体的封闭的大脑中,由外到内的知识转移或传递,而是学习者在社會互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者将会运用自己与生俱来的能力将对方的心智运作或外在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内在表征。社会文化的学习理论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任务型外语教学的理解。任务型教学是作为解决传统语言教学重视语言结构、忽视语言意义内容,重视语言输入、忽视语言产出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提出来的。因此,任务型教学是重视意义,重视意义建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语言教学中,意义的第一性首先体现在关注语言的内容,强调语言的表达要有意义。在有意义的语言运用中习得语言,是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思路。同时,社会文化的学习观关于学习者如何理解意义,建构意义又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一、任务型教学应该是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学习过程

任务型教学认为,个体通过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有意义的活动,以达到获得并掌握该语言的目的。而任务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起中介的作用。换句话说,学习者通过任务进行信息交换、意义协商、思想表达等一系列的活动而习得语言。这事实上体现了社会文化学习理论中社会互动的概念,表明语言学习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维果茨基将儿童语言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社交性语言(Social speech)、自我中心语言(Egocentric speech)和内在语言(Inner speech)。社交性语言的目的主要是沟通,使儿童了解他人的心智运作方式,在自我中心语言阶段,儿童对他人的心智运作方式已经有所认识,但尚未能内化,因此,解决问题时须借由语言来引导。自我中心语言是儿童将外在事件内化的一个过程。内在语言的产生则代表儿童已经能完全内化外在事件,在其解决问题时已可利用个人的思维来助其解决问题。由此,社交性语言是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的第一步。这不仅凸显了交流和互动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学习、发展和人类行为的源泉是对话。

社会文化的学习理论不再把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看做是个人的、无法进入的,这彻底打破了在传统语言学习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分法。基于该学习理论,在执行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广大英语语言教师切忌为使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完成任务,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考虑语言学习的内容、难度,更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构建有意义的对话。参与和对话是任务型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无论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对话还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对话都不仅仅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在本质上是在教学环境中塑造、建构和影响学习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在课堂环境中,任务型教学还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调节和辅助对方的机会,使双方都获得发展。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壳走进教室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形成了相当多的经验和知识,而这些经验和知识正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和增长点。每个学习者由于发展水平和各自经验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方面的理解和深刻程度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程度的差异性,恰好在学习者共同体中形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可以通过交流、讨论与合作,被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所享用,从而促使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能力的提高。由此,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不应束缚和控制参与者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被动地完成外部命令,而是由参与者按照自己的目的、行为和文化背景控制其学习行为,在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和磋商中构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由此看见,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没有普遍性,因为任务型教学中的活动会随着环境和参与者的改变而改变。

对外语学习来说,在交流和互动中沟通合作,协商意义具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为完成交际任务,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协商有助于他们构建对任务的新的,更为深层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者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就要努力在准确表达自我观点的同时,力求准确理解对方,运用交际策略和语用知识。这一过程携带了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信息,为学习者更好的掌握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互动语境,使学习者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对目标语言的运用能力,换句话说,具有社会交流和互动的任务型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二、任务型教学应当强调对学习情景的设计

社会文化学习观中的其中一项观点是学习可被看做为一种情景化的活动(Situated activity)。“情景化的活动”说明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促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去建构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社会文化的学习理论将学习情境看做是学习者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协作。因此,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学习环境应当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任务型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情境的设计。Ohta于2000年曾经指出,任务型教学的四条标准,其中第二条便是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应当与真实世界有联系。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按照自己的学习目的掌握互动中的语言,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在该过程中发展自己在语法、语言表达以及文化等方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教师应当意识到学习者既不是输入信息的处理者,也不是输出信息的生产者,而是在互动中语言发展得以实现的讲话者(Speakers)和倾听者(Hearers),即话语(Utterance) 的共同产生者。从一个完整的角度来看,语言学习不是发生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而是在学习者与其学习环境的互动中。

语言的运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抛开情景的语言形式学习是难以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语言的社会属性决定语言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当我们与人交谈、发表看法的时候,说什么、如何说都必须考虑特定的场景、谈话对象、我们的身份。因此,教学设计所提供的场景也应能够使学习者体验、实践真正的语言交际。近年来,有关外语教学的研究者一直在呼吁将语言教学和研究的重心从语言结构转换到语言在情境中的使用。语言不应被视为一套要认知的规则或事实,相反,语言学习是一个学习者参与某一特定社区团体的过程,它包括使用语言在该社区团体内沟通的能力和按照其标准行事。这就要求广大英语语言教师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不仅注重学习者个体在头脑中对语言知识的内化,即学习的内容;还要注重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任务型教学才能够在语言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功能,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鉴于以上论述,社会文化的学习理论对学习情境的强调要求广大语言教育工作者在设计任务型语言教学时,一定要突出任务的真实性,强调任务与学习者目前或未来生活将要面对的交际问题相关。这种相关性着眼于学习者需求,因而便于学习者理解任务的个人意义,激发内在动机,最终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产生。

三、任务型教学应当视任务为学习者学习的中介

社会文化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和认知必须是经由中介(Mediation)作用的行为。人类不是直接和自然界发生作用而是依靠工具去建构和世界的关系,运用工具调节和约束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关系,并改善这些关系的本质。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和学习的发展是质变而非量变,这些改变主要来自学习者用来理解世界的工具,即思考工具的改变。个体的思考工具包括技巧性(Technical)和心理性(Psychological)工具。技巧性的工具是用于改變事物或控制环境,如纸、笔、各式机器等;心理性工具则是用来组织或控制思想及行为,如数字、文字、符号、社会标准等。他们都是由文化创造并决定的。每个文化传递给下一代的思考工具是不同的。

社会文化的学习理论说明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任务可以被视为实现学习者学习目的的一种外部手段,教师在学习者自我意义的构建过程中并非束手无策,无能为力。教师和学习者是通过任务连接起来的。作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者,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学习任务来掌握和辅助学生的学习。有关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在与他人的共同合作中,合作者彼此之间会产生一种支架式的辅助作用(Scaffolding),人与人之间互相提供帮助,这样个人就可以完成自己一个人原本不能完成的任务。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研究同样表明,太多的帮助或太容易的任务都会阻碍个体的发展。在“最近发展区”内,学习者在相互帮助下,超水平发挥,当学习者日益独立操作时,发展就发生了。Ohta指出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帮助不是以一种随便的方式发生的,学习者彼此提供的帮助是以一种有序的、发展的敏感方式进行的。因此,在“最近发展区”内实施有效的帮助取决于很多因素,如学习任务的性质、帮助者的能力水平、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水平等。

按照该理论,在任务型教学中,首先,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时要考虑该任务在学习者的认知和学习过程中能否起到中介的作用。根据社会文化的学习理论,学习者会自己对所面临的任务的意义进行构建,因而对任务的理解和反应因人而异。因此,教师必须熟悉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适时调整任务设计的要求和原则。在任务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使教学任务的设计难度适中,既适合学习者当前的学习水平,又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挑战的空间。换句话说,教师应当利用教学任务这一中介积极为学习者的个体发展构建机会。同时,在执行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了解学习者不仅仅是模仿和学习比自己水平高的其他参与者,他们还能够自己创造出新的知识,因此,这种交流既是沟通的,又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工具,如语言学习辅助设备、目标语言、文化标准等,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的是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者的发展,文化所提供给他们的调节工具(包括语言)越来越被他们掌握,用来实现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他们也就越来越能通过语言控制自己的心理和社会行为。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学习任务的设计能否为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一种支架式的辅助作用,实现难度的循序渐进。

综上所述,社会文化的学习理论为任务型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诚然,对任务型教学做出解释的远不止这些。对于广大一线外语教师来说,作为任务型外语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只有勇于进行不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才能够真正建立对任务型外语教学的完整理解。

[参考文献]

[1]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Bell B .Learning in Science:the Waikato Research[M].London:Routledge Falmer,2005.

[3]Ellis R.Task-based research and language pedagogy[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0(3).

[4]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作者:董国英

第4篇:企业文化的意义

**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理性上的认知是件普通的平常事。但对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要有刻骨铭心的认识,倒是非经历实践和品味它的历史总结不可。“文化”在战争中具有摧枯拉朽之功能。《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粮食局尽,汉军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日:‘汉军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他中了刘邦的谋士之计。,多声鹤泪兵败如山倒,抗战时期,日寇以强大的攻势掠我中华,一曲“《义勇军进行曲》激发了数以万计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小米加步枪终于击败武装到牙齿的顽敌。作为民族文化的雷锋精神培育了新中国几代新人。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成优秀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优秀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它们与普通企业公一线之隔。普通企业的文化处于一般或低水平状态,员工们编造借口、推委责任、鱼目混珠而不知所措。优秀企业的员工实事求是,有主人翁意识,积极投入工作实践,勇于解决问题。他们的领导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服务,又让员工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企业文化相对于管理制度而言,它属于非制度管理内容,它对员工的管理作用主要是通过精神引导弥补管理制度的不足,是一种柔性的因素,与制度相比它并不具有强制性的作用力,它的效果侧重“柔”而不是“刚”。

企业文化的作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内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不太明显,但从长期效果而言,通过文化的作用,培养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逐渐通过价值观形成对员工的行为规范,最终对企业绩效发挥作用,因此从长期来说它对企业有水滴石穿的作用。

企业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正如鱼有了水一样,可以说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像水对鱼的影响一样。平常在生活中水无处不在,当你经常用它的时候不会觉得有多么重要,但一旦离开了水你就无法生存。在企业中,只要有一个团队,就一定有一种文化,但如果你没有留意,可能就感受不到。但一旦一个团队没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就会失去凝聚力,企业将无法生存。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牵引作用非常大,通过精神的引导,员工形成对企业较强的凝聚力, 这种文化形成的企业凝聚力对企业的作用正如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企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正如俗话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优秀的文化能使企业长期繁荣,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最终逃脱不了短命的下场。我认为真正的团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有共同的目标;二是全体成员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三是团队成员之间建立或形成互相认可、互相负责、共同遵守的契约

第5篇:企业文化的意义

第一章 活在当下与得大自在

1、文化现象面面观

2、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3、企业文化认误会的误区:

答:(1)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形象识别(2)企业文化是全员文化(3)就企业文化论企业文化,将文化孤立于战略、组织、团队之外(4)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设计(5)企业文化建设是职能部门的事情,领导人不必过多关心(6)企业文化的“唯变论”与“不变论”

4、如何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概念及意义?

5、企业文化发展历史:

一、(1)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1876~1910经验管理阶段“人治”,主要经营者千个人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和管理(2)1911~1980科学理管阶段,“法治”,依靠科学的制度体系实现高效率(3)1981~至今,文化管理阶段,“文治”依靠企业文化建设带动企业经营管理达到更高境界。

二、企业发展的五个阶段:创业期:以产品为主,市场、技术、冒险和事业心为辅。

维持期/发展期:以策略为主,基于网络和关心,开始形成核心竞争力,既人+科技+经验+关系+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开始被提到管理日程上。 永续经营期,以企业文化为主,以核心价值观念和追求进步为驱策力,获得可持续发展

6、企业文化的功能:(1)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2)、企业文化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员工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斗志。(3)、企业文化对员工起着内在的约束作用。(4)、企业文化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5)、企业和谐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第6篇:企业文化建立的意义

企业文化的主要意义

(一)扩大企业的辐射面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同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和交往,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以良好职业道德、精湛技术、优质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在联系与交往中必然给人们带来深远的影响。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留有美好的形象,是取之不尽的无形资源,将受益无穷,它能刺激客户,使其对企业产生有益的行为,使企业比较容易得到社会及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优秀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能使绝大多数企业员工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易于对企业各项重大决策取得共识,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崭新成果,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原有企业管理理论的总结创新的结果,因此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现代化管理的新模式角度上思考。发达国家的企业普遍经历了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这样三个阶段的管理进程。经验管理属能人模式,凭感觉、靠经验管理、靠个人的能力、素质、经验和风格在发挥着作用,结果使大部分企业长期停留在租放管理水平。

(四)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打造企业品牌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名片”、“无形资产”,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企业文化强大的内涵,是用之不竭的财富和智慧之源。建设企业文化,是塑造企业品牌,拴心留才、精心育才、吸引贤才、吸引客户,也是博得社会的认可的有效途径。在新的世纪,哪家企业拥有文化优势,哪家企业就拥有竞争优势。

(五)现代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过去,企业一般是靠物质资源来建立自身发展优势,主要以扩大企业规模和增加设备投入来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时至今日,这种发展方式不再是企业最好的发展模式。

要想切实建立企业价值观体系,首先要从实际出发。从企业自身所处的地位,环境,行业发展前景以及其经营状况着手。通过大量枯燥,但是必须的调研,分析。结合企业家本身对企业发展的考量。从企业发展众多的可能性中,确认企业的愿景。依据企业发展必须遵循的价值观,确立企业普遍认同体现企业自身个性特征的,可以促进并保持企业正常运做以及长足发展的价值体系。特别是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理念,必须是无论社会环境和时间怎么样变化,都可以成立的。

试论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作者:曹勇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一个企业要生存与发展,要在竞争中取胜,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优势,而且还要具备一种精神优势,即培育、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的主体是人,而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只有用企业文化这种群体意识来统一职工的思想行为,才能振奋起职工爱企业、爱集体、爱岗位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自

豪感,从而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和外引力。具体而言,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是推进当代先进文化前进的需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构想,就必须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领引职工,使之跟上时代和社会的潮流。构筑企业先进文化建设是与时俱进、与世俱进的客观必然,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力量,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应当更加自觉地把先进的要求体现出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努力使企业员工成为先进文化的模范实践者。

二 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需要。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当今世界,竞争十分激烈,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站稳脚跟,要跻身于先进企业之林,需要全体职工同舟共济、团结奋斗。因为在企业员工中,每个人的经历和经验都不一样,如何把每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作为企业的财富,最佳办法就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同时,追求意义是人的本性,人们在追求意义中可以获得精神满足,体验到自己生存的价值,从而在内心产生一种巨大的驱动力。企业文化改变那种“各自为政”、“以我为中心”,从个人角度出发来建立价值观念的做法,树立以企业为中心,从企业出发,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职工产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因为企业中的任何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有赖于人们之间相互协作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没有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企业就不可能高效益发展,从而也就不会有企业中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 是规范企业群体行为的需要。企业严格规章制度的管理是带有钢性的行为控制,而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柔性规范。它对该企业全体成员的行为有种无形的群体压力,这种压力包括舆论的压力、理智的压力和情感的压力。一方面,它通过将企业共同价值观向企业成员个人价值观的内化,使企业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借助其微妙的作用,以看不见的形式操纵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规范、指导、约束着企业成员行为。另一方面,受强有力企业文化影响和熏陶的企业成员,将对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的目标有透彻的领悟与深刻的理解,从而自觉地约束个人的行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行为与企业整体保持相同的取向。

四 是铸造企业品牌信誉的需要。在当今企业经营活动中,品牌日益创造着巨大的价值。最大的国际化品牌甚至高于许多国家本身的地位。社会关注的不仅是品牌的表面,而是有关该品牌的一切,客户在购买产品接受服务的同时也在选择一种观念和态度。当面临不断增加和日益多样化的选择时,人们的选择就变得更加受制于其钟情的品牌的信誉,希望知道他们所接受的产品、服务背后的公司,希望知道公司的想法和观点。“品牌信誉”是一种国际管理界的主流导向,它是集文化管理管理、文化营销为一体的企业文化导向,它以“内外参与”为核心,引导企业从品牌文化到品牌信誉的转化,这种转化是通过理念、形象、组织和外部

沟通一系列的方法和步骤,让社会通过接受企业服务而产生对品牌的忠诚,进而形成一种消费信誉。如果企业能够成功地将其理念和宗旨在社会中通过品牌进行传授,从而实现社会对该品牌的依赖,则这个企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 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需要。优秀的企业总是向社会展示自己良好的管理风格、经营状况及积极的精神风貌,从而塑造出良好的企业形象,以赢得社会的承认和信赖,这是企业的一笔无形资产。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展示的有效载体,是最直观、最明显的,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一般来说,企业在公众心目中形象的好坏,环境形象作为企业的门面,最先映入眼帘,形成难以抹去的第一印象。所以,现代企业大多都很讲究企业的外观,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六 是保持企业党组织先进性的需要。一个企业党组织是否有先进性,重要的标志就是看这个党组织是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走在时代前列,还是走在时代后面;是领导时代潮流,还是落后时代潮流。充分发挥企业组织核心作用,就是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时代性、科学性;就是党组织领导职工要善于抢占科技文化的制高点;夯实管理文化的基础点;开发产品文化的闪光点;挖掘人本文化的价值点;掌握思想文化的切入点;延续政治文化的生命点。这样,党组织才有生命力,才能为职工的理想信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第7篇: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的涵义是指对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所制定的总体谋划和基本对策。其特点包括渐进性、整体性、柔软性、可继承性、潜移默化性等,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那么我们公司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到底有何意义呢?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新世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建设企业文化,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是当今世界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是经营企业的新思想、新观念。调动和科学组织广大职工的积性、智慧和创造力,是现代化管理的高层次选择。

三、建设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战略。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活力,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经济上新台阶的迫切需要。

四、树立企业文化的战略意识,增强企业文化的战略观念,强调企业文化的战略决策,进行企业文化的战略实施,是当前转换经营机制和进行科学管理以赢得市场经济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趋势。

五、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价值观把企业全体员工拧成一股绳,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

六: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公信力等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凝聚力------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力,如能将员工比作一根线,那企业就是由线拧成的一股绳,绳的结实程度就是凝聚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一双编绳的巧手。

吸引力--是一个企业的向心力,让员工贴得更近,让外界人员靠得更近,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魅力

战斗力--是员工的作战能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思想统一,而思想统一才能步调一致,步调一致的团队才有战斗力。

公信力--健康的企业文化,不但是企业员工的精神支柱,也能提高企业的公众信誉,给企业带来难以估计的社会效益。

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那么评价一个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标准有哪些呢?

第8篇: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如何建设对企业发展有积极意义的企业文化

一、文化的意义和企业文化 文化, 就是文明教化, 是相对武化而言的, 是以相对文明的方式对他人进行教育、 引导、 开导,以达到改变和影响他人的目的。 文化,改变和影响的是人的观念和意识。人的观念和意识,影响着人对待事物的心态; 而人的心态左右着人工作中的行为趋向和状况; 人工作中的行为趋向和状况决定着行为的结 果。文化,是通过对人的观念意识的改变——心态的改变——行为趋向和状况的改变,以达 到对行为结果的改变。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以相对文明的方式,针对其内部员工进行教育、引导、开导,以达 到提高员工素质和修养的目的。 任何企业都有它的文化。不论你是否意识到、有无刻意去建设,从企业一出现,它就在 教化、影响和改变企业内和进入企业的人。可以说,每个企业的现有文化,都是企业经过长 时间的累积而形成的企业形象、规章制度、惯例、成员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等等的总和。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核心流程 企业文化建设,实质上是改善已有的企业文化,以形成新的、更好的、适应未来需要的 企业文化。 是企业清除过去所形成的文化中不好、 不利于以后发展的内容的再焕生机的过程。 在企业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企业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 不好的东西沉积下来。这些东西,当初可能没有认识到它们的不良影响和副作用,或是由于 特殊的原因,为了顾全大局而不得不做出妥协,容许它们存在,以致于形成了惯例。这些东 西,对当时的企业来说,有的甚至还有积极的意义。 当时,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这些东西,已经成为企业继续成长和发展的阻碍,必须 予以改变、清除和解决,否则,企业将逐渐走向衰弱、外强中干。 比如说,某企业有个技术很全面、很能干, 也很肯干, 经验又很丰富的老师傅、 老功臣, 为人也很好,很得人心和老板的信任,从企业成立之始,就在该企业做事,可以说企业原来 生产中的各种事情,都难不倒他。但是,由于他的文化较低,只是凭经验做事,对新技术新 设备消化慢,难以掌握。如果新东西引进成功后,他在企业中的权威地位就会受到挑战。因 此,每当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时,他都要说风凉话,故意刁难,不肯真配合,甚至偷偷 做手脚,阻止新东西的引进,给他上面的各层管理人员都增加了许多麻烦,给企业造成了许 多人力和时间的浪费。尽管这样,谁都说不到他,因为他所做的都有理由。这类事情,只要 他介入,就难以成功;他不介入,就很顺利。

内部成员许多时间和精力的重大基础问题,消弭于无形,达到“无为而治”、一劳永逸,只需要很少的维护成本的境地,其效益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如果企业要想上下齐心、长久稳定地发展,应对外部的竞争,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项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基础工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只适宜于已无“近忧”的企业进行。一家没有前途、没有前景构想、做一单算一单的企业,是没有必要大张旗鼓、费很大精力地去搞什么企业文化建设的,因为它明天是否存在都不知道,搞企业文化建设,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只能是为他人作嫁衣。在这样的公司,老板的文化,就是企业文化;老板要求怎样,就得怎样;受不了的话,走人。对于老板来说,主要是运用手腕、心计、权术、感情、眼前利益等来笼络人心。

四、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人,尤其是中国人,普遍存在一种心理缺陷:只想听赞美的好话,而不愿听反映实际问题的实话。好像别人不说存在的弊病、缺陷和不足,弊病、缺陷和不足就不存在了。有两句成语典故,非常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心态和行为——“掩耳盗铃”、“一叶障目”。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老板和高层,认识要统一,要能够正视弊病、缺陷和不足,正确对待暴露出来的问题,而不要掩盖问题,否则,企业文化建设,就会缺乏明确的目标,而陷入盲目和流于形式。

其次,要明确企业未来对人员的要求,以及未来发要求与人员现状的差距。

再次,要作为一个项目,由专人来进行。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全局观念,进行整体规划,有计划地进行。不能想到那就做到那,尤其不能为了如期出期刊而乱拉文章凑数。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繁杂、需要耐心、且很费时间精力的工作,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尤其是先期的分析和设计工作,需要的人员虽然不多,但却不是随便抓几个人就可以做得了的。它要求从事者对行为心理学有很深的研究和很丰富的实践经历、亲身体验,光有行为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也是难以胜任的。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胜任这方面工作的人,需要有“知己知彼,将心比心”、善于理解他人的日常行事习性;能够“知微见著”,从日常不起眼的小事情,看出潜伏的问题,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一个狂妄浮躁、目空一切、过于自信、将这事看得很简单的人,是做不好这工作的,就算他的笔杆子再好,再能干,也没有用。他可能是瞎忙瞎做,而难以达成改善人的观念和意识的效果。

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内容,主要就是琢磨如何改变人的观念和心态,这很类似于以前国企的政治思想工作。其主要差别是:以前国企的政治思想工作,个别性强,普遍性的东西东西很空洞、枯燥,多是处于被动的境地。而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一项主动性很强、预防性、建设性的工作。以前真正用心做过一段时间基层政治思想工作的人,或做过调解纠纷之类工作的人,从事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应该说是具有比较好的基础。

五、企业文化建设应特别的注意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不是企业的期刊杂志宣传栏,而是期刊杂志宣传栏等的内容、内涵。期刊杂志宣传栏只是它的形,而不是它的质。不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演变成企业办期刊杂志宣传栏等外在形式,而不考虑所发的资料对阅读者会有什么样的心态影响,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是否会有副作用,是否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

当然,期刊杂志宣传栏等,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普及和推广企业文化非常好的方式,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实在没有必要,普及和推广的方式有很多。

我留意过不少企业招聘从事企业文化方面的人员,实质上,它们所要的仅仅是从事文字编辑方面的人员,而不是真正从事企业文化研究的人员,不是要那些对问题能够深入分析到观念、意识层面,知道怎样去影响、改变人观念和心态的人。它们所关注的只是你有没有做过文字编辑工作,有没有排过版。它们的企业文化,注重的是形,而不是质,多是装门面的。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它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所要的是企业在外表上看起来冠冕堂皇,有期刊杂志宣传栏,重视企业文化。至于这些期刊杂志宣传栏能起的什么作用,起多大的作用,有无反作用,却很模糊。建立这样的企业文化,费时费力,对企业内部的意义实在不大,只能是一时哗众取宠、唬唬企业外部的外行人罢了。

一定意义上讲,期刊杂志宣传栏等有形的东西,只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文化表现的一些形式和工具,其本身的意义,只是让人们能够方便地接触到企业文化。并不是企业文化。期刊杂志等的内容——主张和观念等,才是企业文化的有机部分。

第9篇:企业文化培训的目的意义

前言:

目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一个企业想有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有人才、技术、信息,资源作支撑。其中,人才素质高低,对企业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面临全球化,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系统挑战中,培训显得更为重要。

培训的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得企业全体员工明白要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懂得为什么要建设企业文化,让全体员工明白企业文化的作用是什么,企业文化的特性是什么。

二.使得企业全体员工懂得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经营以及企业效益的密切关系,提高全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三.使得全体员工知道本企业所倡导从而强

四.使得员工在培养训练中掌握的价值规范体系,理解它的深刻含义,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并有所感受与体验,价值判断和标准,使得企业的各级骨干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建设的方式方法。

五.通过培训,扩大计划,掌握组织和化全体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与理解,传播与实践。领导本团体文化培训者的交往范围,增进他们的相识和理解与沟通,建立友谊,增强企业的过各方人员的共同学习和交流,进一步完善丰富企业文化的价值规范体系,进凝聚力。

六.在培养过程中,通一步修订发展企业文实施方化战略和法,使得企业文化更先进和更健康。

上一篇:互联网机遇与挑战下一篇:电子商务协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