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概论课程感想

2022-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佛教文化概论课程感想

千宗室茶文化理念在日本文化概论课程中的运用

摘要:日本茶道流派里千家第十五代家元千宗室的“一碗茶中出和平”的茶文化理念是对中日茶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高校日本文化概论课程中介绍与分析千宗室的茶文化理念,让学生加深对“茶”为载体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所发挥作用的了解是作者近年来在教学工作中所做的尝试之一。

关键词: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日本茶文化;千宗室

茶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茶文化思想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究其原因在于茶文化是人类在发展、生产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感情和文化形态的总称。茶文化思想是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茶文化研究以中日两国最为悠久、水平最高。由于中国学者认为“道”是一切真理的至高集合,因此很少使用“茶道”一词,多使用“茶艺”或“茶学”。而日本学者多认为“道”为专一之意,故将日本茶文化称为“茶道”。

在笔者就职院校所开设的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的调查问卷中,近一半学生在“你最喜欢的日本文化”一栏填入了“茶道”或“茶文化”。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日本茶道以及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加深了解,笔者在教学中加入了对当代日本茶道大师——里千家第十五代千宗室(以下简称千宗室)(1923—)的茶文化理念的介绍。

一、茶文化历史简介

陆羽与千利休是中日两国茶文化史中的杰出人物。中国唐朝的陆羽(733—804)因《茶经》而被尊称为“茶圣”,成了世界茶学研究的始祖。日本战国时代的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1522—1591)著有《南方録》,开创了日本千家茶道。笔者在日本文化概论课程中介绍的千宗室正是千利休后人中的优秀代表,为当今日本最大茶道流派里千家的第十五代家元。千宗室著书颇丰,出版的日文书籍中有《学生的茶道》《茶的精神》《茶道须知》《茶的面貌》等。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是千宗室南开大学博士论文的中文译本,近二十万字的著作中用确切的史料在积极肯定陆羽《茶经》的意義的同时对中日茶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证。

二、茶文化思想传承对概论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1.陆羽与《茶经》诞生前后的中国茶。笔者布置选课学生对著作中的第一章《茶经》进行课前预习并提出三个思考问题:“陆羽之前的中国茶是怎样的?”“陆羽其人特点及《茶经》中描述了怎样的‘茶的世界’?”“《茶经》之后的中国茶是怎样的?”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找出答案:早在陆羽之前就有“饮茶始于开天辟地的神农氏”之传说,嗜茶之俗在陆羽之前已经出现,但很难断定茶是否野生于中国,而相关的史料中的论述也较为含糊。陆羽其人具有很强的超脱世俗的孤傲性格,身世不明、其貌不扬,口吃却善辩,所交之友皆为文人、诗人,去世的时间及地点不详,评价陆羽的特点可以用三个词:“人格高雅”“抱负远大”“自信强大”。虽然陆羽未曾提及编写《茶经》的动机和意图就离开了人世,而且著作中可能还含有后人补笔,但《茶经》仍不愧为茶书中最高且最古老的经典之作。陆羽大胆地将佛教的“地、水、火、风、空”的五大思想与易经中的“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世界观融为一体,精神基调中包含了一种力图从一碗茶中感受到通向自然根源的意志。陆羽将《茶经》中的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炊、之事、之出、之略描绘成《茶之图》,悬挂于坐席处,使茶之一切一目了然。陆羽去世后受到世人的尊敬与崇拜,称之为“茶仙”或者“茶博士”,宋代蔡襄(1012—1067)等茶人在陆羽之后也为中国茶文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平安时代的饮茶与日本茶道的成立。笔者布置选课学生对著作中的第二章第一节到第六节进行预习并思考六个问题:“平安时代的饮茶对中国茶文化思想有怎样的继承?”“《吃茶养生记》中描述了怎样的茶的世界?”“镰仓时期的寺院茶有怎样的特点?”“斗茶是如何形成的?”“村田珠光为日本茶道的产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武野绍鸥为日本茶道的成立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对于这些问题笔者和学生也在著作中找到了对应的答案:日本饮茶风俗的兴起虽难以确定,但至少可以追溯至弘仁年间,而将茶种传入日本的茶人并非空海。平安时代的日本茶文化是使节和僧侣们为了移植中国文化所传入,由陆羽首次集大成的茶学思想被正式传播到日本,并被当时的上流社会完整地继承下来。到了中国宋代,僧人荣西两次来中国学习,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将中国宋代的喝茶风气推广到了日本。荣西并未继承陆羽茶思想中的他界观念,而认为茶是挽救末世人民的药物,其茶文化思想中强化了要救济生存在被逼向末世时代的人们的观念。进入镰仓时期后,茶文化渐渐渗入贵族武士阶层,但茶人中仍以僧人为主,他们在推广茶的药用价值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寺院茶礼。斗茶是通过品茶后看谁能说出其产地、质量及水质的好坏,以此决出胜负的一种品茶游戏,流行于南北朝至室町中期,随着将茶汤发展为茶道的先驱者能阿弥(1397—1471)的出现,使当时属于玩兴之物的茶有了仪式之形。室町时代的茶人村田珠光(1423—1502)师从于京都大德寺一休(1394—1481),从禅宗的世界里发现了茶的最终理想,确信一味清净与禅悦之境正是茶的理想所在,同时珠光也将儒家思想视为理想,在其茶礼仪式中加入了儒家礼仪。在室町后期出现的茶人武野绍鸥(1502—1555)师从于村田珠光的弟子宗悟,创造出侘茶并将其具体化,成立了不同于陆羽也不同于日本禅院的茶礼,更不同于室町中期斗茶的日本茶道,其哲学性的内容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加深,茶的理想逐渐被完全新的美的价值体系化了。

3.千利休与茶道的大成。笔者布置选课学生对著作中的第二章第七节进行预习并思考三个问题:“千利休其人其事有哪些?”“千利休后人建立的日本当代三大茶道流派是哪些?”“千利休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经过对著作的阅读和相关资料的查找,得出了答案:千利休用高超的茶艺以及“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等茶道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茶人兼商人,千利休悲壮的切腹之死也令其名留史册。千利休的切腹原因至今未能完全解开,被称为战国时代之谜,研究学者多认为是因为其“和”的思想有悖于丰臣秀吉的黩武之路而被勒令切腹。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当代日本三大茶道派别的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正是千利休的后人。在千利休死后,丰臣秀吉再次召见其子,允许恢复千家。当由崇尚“茶禅一体”的千利休的次子将千家茶道传至千宗旦的时候,千家茶道被发展得更为出色。千宗旦一生拒绝仕途,在全心发展茶道艺术的同时培养其子精于茶道,其子修建的“今日庵”“不审庵”“官休庵”是当代日本茶道三大流派的发源地。千宗室是最大流派里千家的第十五代家元,可以说他的“道实学”与“一碗茶中出和平”的茶文化理念正是在继承与发展中日茶文化思想结晶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将茶文化中“和”的传统理念与时代相结合,走出国门积极向世界宣传和平理念,力图促进世界和平。

三、结语

正因为茶文化是一门包含艺术性、宗教性、哲学性、社交性的全部因素的稀有综合文化,因此是了解日本茶道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很好途径。在日本文化概论课程中使用有限的课时,介绍千宗室与他的《〈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也是笔者的一种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2]尉海莹.中日文化对比视域下的日本茶道研究[J].福建茶叶,2018,(02).

[3]张雷.日本茶文化融入高校日语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科学咨询,2019,(03).

作者:尉海莹

第2篇:文本解读法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概论”课是一门面向高校各类专业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核心课程,旨在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提高人文素养。但在实际开课中,由于授课方法不恰当,这一课程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文本”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迁的概念,是与读者紧密相关的符号系统。读者赋予文本意义,也从阅读文本过程中发现自我,发现人生的意义。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通过阐释图案文本、文字文本等方式,使学生具体直观领略中国文化,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中国文化概论 文本解读法 课程

一.“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研究热”的兴起,一些高校文史专业开始相继开设内容不一、规格不等的“文化史”课程。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界各类教育,应当贯彻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為他们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尤其是高师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便是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基本目标。

“中国文化概论”课是一门面向高校各类专业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核心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基础性。这是一门向大学生传授中国文化基本内涵、特征及价值的必修课程,是高校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的最基础的教学内容。二是综合性。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人文概念,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从广义的层面,多维度地介绍中国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使青年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在内容上包含中国古代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传统道德、中国古代艺术等诸多方面。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概论”对文化的整体性认知。三是核心性。核心性是指一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体系、价值取向等对于受教育者内在素养的养成产生的影响程度及深远程度。“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开设,对青年学生文化知识的认知、文化情怀的熏陶、人文素养的提升,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有深远影响。

但在实际开课中,由于授课方法不恰当,造成课程选修面窄,授课内容浅、系统性差等这样或那样难尽如人意的地方,使得《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经过相关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将文本解读法运用到“中国文化概论”的课堂,从具体文本着眼,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细致而深入的体味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文本解读法

“文本”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迁的概念。经历了逐步发现,不断被颠覆和重构的过程。古典文论主要探讨作者与作品的意义(知人论世,文如其人),与这一理论相关的作品研究主要关注作品与作者、社会的关系,而忽视作品的独立自主性。文本作为一种后起的文学观念,正是对这种文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它更关注作品自身存在方式及意义的生成。《牛津文学术语词典》给文本所下的定义是,“文本是指一个作品原本实际的表达和含义,区别于读者(或导演)对作品的‘故事’、‘主题’、‘潜台词’等的阐释。或者文本是指某一作为分析对象的特定文学作品。”[1]

20世纪初,西方文学批评呈现出从作品研究向文本批评的转向。其中广为接受的是现象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文本概念。这类文本观基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主张“回到事情本身”。这一理论主张直接启发了海德格尔,以及英伽登、伽达默尔、伊瑟尔等人的文本理论和文本概念。海德格尔认为文本的意义不取决于客观存在的文本,而取决于“此在”,即读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现实生活等状况。伽达默尔受海德格尔思想影响提出视域融合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现代阐释学。伽达默尔对理解文本作了这样的描述:“谁想理解某个文本,谁总是在完成一种筹划。一旦某个最初的意义在本文中出现了,那么解释者就为整个本文筹划了某种意义。一种这样的最初意义之所以又出现,只是因为我们带着对某种特殊意义的期待去读本文。”[2]

法国学者利科则在反思现代阐释学的基础上提出他自己的“文本中心论阐释学”,这一学说认为:“文本就是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3]“只有在本文不被限制在抄录先前的谈话,而是直接以书写字母的形式铭记话语的意义时,文本才真正是文本。”[3]现象学和阐释学的文本概念既坚持文本的独立自足,又使得文本重新向读者、历史以及无限的意义敞开,使文本概念更加丰富。

以伊瑟尔和姚斯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即“接受美学”的文本理论也认为,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发现自我、发现生活与人生意义的过程。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年)中认为:一般性文本使用的是一种“陈述性语言”;文学文本使用“描写性语言”,它没有确定的对象性,而是从生活世界里取来素材创造自己的对象。这样文学作品的文本既不能与“生活世界”的现实对应,也不能与读者的经验完全等同起来,这些差异形成了文学文本中多重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构成文本结构。在伊瑟尔看来,文本之所以不同于文献正是在于它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并且伊瑟尔将没有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称为“第一文本”,而将与读者发生审美交流的称为“第二文本”。

文化符号学的代表人物洛特曼认为,艺术文本与一般语言文本都是由符号构成的。它们的区别在于艺术文本是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符号,而一般语言文本则是由离散符号构成。洛特曼指出:“艺术文本,正如我们已阐明的那样,可以看做是以特殊方式建构的融合了大量浓缩信息的结构机制。”[4]文本被定义为完整意义和完整功能的携带者。洛特曼在《文化符号学研究纲要》(1973年)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从文化的观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语言信息都是文本。从所有自然语言信息的集合体中,文化区分出并认为只有那些特定的作为某种语言风格而确定的信息,如‘祷告’、‘法律’、‘小说’和其他信息,即那些具有整体意义和行使统一功能的信息。”[5]在洛特曼的文化符号理论中,文本的内涵和范围更加宽广,其文本概念不仅指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文本,而且还包括法律、宗教等广义的文化文本。

与洛特曼相呼应的还有法国符号学理论家让-克罗德·高概。让-克罗德·高概将文本归结为一种表达方式:“说文本分析的时候,应该把文本理解成一个社会中可以找到的任何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是某些书写的、人们通常称作文本的东西,也可以是广告或某一位宗教人士或政界人物所做的口头讲话,这些都是文本。它可以是诉诸视觉的,比如广告画。也就是说,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使用的旨在介绍自己或使每个人在面对公众的形式下借以认识自己的表达方式。”[6]从文本概念的发展演变历程来看,文本是与读者紧密相关的符号系统。读者赋予文本意义,也从阅读文本过程中发现自我,发现人生的意义。

三.文本解读法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的运用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通过对相关图案文本、文字文本的解读,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及理解。

以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第十四章“中國古代哲学”为例,探讨文本解读法在这一课程中的运用,及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分为三节即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内容包括宗教的流派教义,宗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宗教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等等。通过节选相关文本,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了解各类宗教教义,及宗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例如关于佛教教义,通过学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十的“二鬼争食一尸”的佛教故事:通过这一文本故事,讲述佛家的世界观即人身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此外通过学习《阳羡鹅笼》的文本故事,领会佛教幻中生幻,变化无常的世界观。讲到禅宗时,可通过“佛祖拈花,伽叶一笑”“达摩一苇渡江”“慧能一偈传衣钵”等文本故事,帮助学生体味“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心性,顿悟成佛”的禅宗旨意。关于佛教对艺术文化的影响,可向学生展示敦煌壁画“九色鹿经图”。作为北魏洞窟的代表作,《九色鹿经图》是莫高窟最优美的壁画之一。在展示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述“鹿王本生故事”。可引导学生阅读王维的佛理诗,如《饭釜山僧》《终南别业》等诗歌,体会诗歌中的禅意,以及佛教思想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也即王维为何被后人称为“诗佛”。

关于道教的相关内容。在东晋时期,理论上逐渐完善,葛洪将玄学与道学纳为一体,将方术与金丹纳为一体,将丹鼎与符箓融为一体,将儒学与仙学融为一体,对道教理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此处可介绍葛洪的《抱朴子》。《抱朴子》分为内、外篇,“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节选《抱朴子》的具体文本,如《抱朴子内篇·论仙》: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使学生具体而直观体味东晋道教的理论主张。关于道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可讲解曹丕和曹植的《游仙诗》,分析诗中渗透的道教因素,以及不同作者对道教的态度。在讲解道教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时可追溯门神的渊源,除却学生熟悉的唐代的秦琼、尉迟恭,还可追溯到神荼和郁垒。此处节选《荆楚岁时记》《河图括地象》《风俗通义·祀典》中的相关文本,为学生介绍神荼和郁垒。民间画桃符以除妖辟邪正是源于此。

中国古代哲学部分,通过节选经典文本引导学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中国古代各种哲学的精髓。

在儒家哲学的讲解中,通过节选《论语》《孟子》中的文本片段如“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为学生讲述何为“仁”,如何“求仁”和“成仁”。通过节选《中庸》中的文本如“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学生讲述“中”的两层内涵:一是不偏离大道,恪守原则。二是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和恰如其分。

在道家哲学的讲解中,可向学生介绍“心斋”和“坐忘”两个术语。在《庄子·人间世》和《庄子·大宗师》中,颜回与孔子之间的一番对话,引申出“心斋”和“坐忘”两个概念。通过对这段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心斋”与“坐忘”是道家谓物我两忘、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指人有意识地忘记外界一切事物,甚至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达到与“大道”相合为一的得道境界,也指人在修炼中控制意志、排除杂念的内修方法。通过阐释“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復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檏,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第十九章)等文本片段,向学生展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

关于宋明理学,王阳明的心学,可讲解文本小故事“王阳明游南镇”。借此讲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并非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的,而是没有对心产生影响的事物你觉察不到它的存在。

总之,在“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上,通过对各种类型文本的解读,分析,使学生更具体直观的接触到中国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英]波尔蒂克编:《牛津文学术语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页.

[2][德]汉斯-格奥格尔·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页.

[3][法]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P149页.

[4]洛特曼《艺术文本结构》,王坤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页.

[5]转引自胡亚敏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87页.

[6][法]让-克罗德·高概:《范式·文本·述体——从结构主义到话语符号学》,《国外文学》1997年第2期.

(作者介绍:李文宁,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

作者:李文宁

第3篇:谈农村中学化学实施新课程的感想

新课标的使用,给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气和活力,但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作为一名农村中学化学教师,我亲身体会到新课改给教学带来的新变化,但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惑,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下面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一、新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过高,农村中学的学生难以适应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得到发展,学会搜集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这无疑给我们农村教师增加了实施新课程的难度。

1.时间上得不到保证。新教材内容有所增加,而课时却不变,对学习任务比较繁重的初三学生来说,时间是非常紧的。

2.家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新教材中“调查与研究”项目增多,如:①从图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搜集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和情况报道。②调查汽车、工厂和家庭等使用的不同燃料的性能、价格、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③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近阶段你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等。完成这些需要广泛查阅资料,这些资料来自众多领域,涉及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等。所以,新教材中这些新的要求常常令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感到束手无策。

3.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较弱。化学新教材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教材不仅色彩艳丽、图文并茂,而且贴近生活实际,同时也到处体现现代高科技的最新成果,令人振奋不已。由于农村中学教学投入资金不足、教学设施落后,学生无法学会搜集、即使收集到,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较弱。

面对这些困惑,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上好课,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使他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面性。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还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发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最终解决问题。

3.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科学探究”的内容过多,在农村中学实施有难度

科学探究是通过“做”来学习的,它与传统的“读化学”、“听化学”的方式截然不同,学生通过深入广泛的科学探究,可使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新教材中,“活动与探究”项目明显增多。“活动与探究”是要通过实验进行的,这无疑给硬件设施较差的农村中学增加了活动的难度。农村中学实验室少(甚至没有),专职实验员少(甚至没有),实验器材短缺,实验药品不足。

面对这样的困惑,教师应灵活挖掘教材,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三、传统的教学思想制约着课程改革

在农村中学,多年来形成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包办代替”和“学生跟着老师走”的现象依然存在。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思想,而且得改进教学方法,从而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从促进学生的发展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2.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如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化学史、新闻报道、影像资料、实物、图片、模型等等。

3.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认识。例如:在学习《金属材料》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铁制品生锈的印象,教师收集一些生锈的铁钉、生锈的铁块展示给学生,并向学生提示:日常生活中,铁制品在什么环境下容易生锈?谁能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的观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铁生锈需要同时满足哪些条件?学生根据情景提示,认真观察铁生锈的生活实例,精心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这样通过把理论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就能够把抽象化为具体,把困难化为容易,学生自然喜闻乐见,快乐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讲和做便于把抽象的化学知识放在学生自己最熟悉的情景之中去理解和记忆。

四、课程资源不足

一是山区中学由于经费的缺乏,没有合格的化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很多化学仪器也已经老化,更不要说新教材中所出现的一些先进的仪器(如PH 计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比如:把药瓶改造成试管和量筒,把矿泉水瓶改造成烧杯和漏斗,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等。这样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

二是化学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山区中学的化学教师应把眼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天地,注重乡土资源的开发,注意搜集生产、生活中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以弥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不足,如: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厂矿企业等。

五、评价方式滞后制约课程改革

尽管中考的考试制度也在不断的变化,但学校和师生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升学考试的压力,某些农村中学的一些做法更是偏离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新课提前结束,延长复习时间,新老教材一起用,依然是题海战术,学生的负担有增无减。如何改变这种阻碍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新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新《标准》在纸笔测验的基础上,提倡另外两种新的评价方式,即“化学学习档案”袋评价法和活动表现评价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纸笔测验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书面考查,既了解了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突出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学生自评),包括实验过程记录、探究活动设计方案、与化学有关的信息资料和图片、小论文、调查报告、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体会、自我评价等等。化学学习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反映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总之,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干之所在。我坚信,为了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的科学素养,为了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的辛勤付出是值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武翠珍

第4篇:佛教文化概论课程感想

艺术与设计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141班 陈嘉怡 5202512013 很有幸本学期选到了梁红老师的《佛教文化概论》。开始选这个课程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纯粹的不了解。每每去一个地方的旅游,都会去当地的寺庙看一看。开封的大相国寺,宜春的化成禅寺,广州肇庆的庆云寺,从化的隆华寺等等。因为不了解,所以好奇,也就有了和老师,和这门课程结一个善缘的机会。 最开始我认为的佛教是神圣的,所以去过那么的寺庙都会虔诚的拜一拜。其实也并不是求什么。再后来,我开始慢慢地抄经,一篇《心经》,用个下午,感觉整个人都轻松的许多。第一节课,从老师手中接过了一本《了凡四训》,虽然不能尽解其意但对人生还是有了些新的认识。

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

佛法是佛陀所教导的法,是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方法。后世将这些教导记录成文,即成了佛经。犹如一个病人拿到了药方,唯有去抓药、吃药才能治病;只知道捧着药方诵读却不吃药,疾病一辈子不会痊愈。同样的,将经典奉为能免祸享福的灵丹妙药、了脱生死的箴言神咒,却不肯依教奉行,依经实践,烦恼永远也不可能被断除。

世上一切色相皆由因果所致,一切皆空因果不空。人之初,性本善。但后人的善良本性被执着,贪念所嗜使人坠入六道,受因果摆布。老师说过,修炼佛法是为了脱离六道轮回,达到常乐我净得寂灭状态。

这个学期,有幸听到了顿雄法师做到的《禅的智慧与身心和谐》的报告,有幸听到了一位在亚青禅林闭关十年的老师的讲课。同样感恩。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许还没有到顿悟的时候,也许我们无法想象佛祖拈花而笑的样子,也无法详察一部部经书中蕴含的深奥寓意,也许连追求广袤无边的慈悲的慈悲或者隐忍也是一种奢侈,我们也不得不放弃。但只要佛在心中,即使达不到“明心见性”后的大彻大悟,也至少能宁静淡泊,笑对人生,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极其深刻。虽然我并没有宗教信仰信仰,但通过这个课程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也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

很感谢这门课程,对我的人生观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引导我正确面对人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不如意,压力太大,空虚无聊时接受佛教文化洗礼,佛禅能够帮助我们,启迪我们,在宁静、慈悲善良之中体味人生的另一种境界。同时更感谢梁红老师的悉心教导。

第5篇: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感想

基础医学概论是为非医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对于公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貌似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但是医学是探究人体奥秘的一个专业,好奇感和神秘感,成为了驱使我喜欢上基础医学概论的动力。整天面对着长篇大论的公管学生,偶尔接触一些医学知识,也成为大学专业知识的一个调味剂。

基础医学概论,能让我们更清楚得了解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人体在各种病理状态下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及其机制。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能够初步的了解基础医学的发展现状,以及自己的身体构造和正常生理功能。但遗憾的是,作为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没能够全部的学习完整本书,没能够更深入得研究和探索,没能够满足自己对医学的好奇心。我想只要拥有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不会局限在一本书上的,因为我们还有基础医学概论2,因为我们还有一个知识的宝库——图书馆。

从第一次上课开始,孙老师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老师平易近人、幽默。面对着一群什么医学知识都一窍不通的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老师毫不厌倦地为我们传授知识,一遍又一遍地强调重点。孙老师的行为,诠释了一个为人师表所应有的品质。

这个学期基础医学概论课,孙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人体的各大系统、器官,分享心得体验,进一步引导我们了解人体;同时,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老师上课时,可以感受到一份惬意和乐趣,让我们的大学课堂不再是枯燥的。孙老师上课时,课堂气氛甚是和谐。当老师讲到人体的一些器官,总是在自己身上比划,指点人体器官的位置;讲到病情时,总会引用一些案例,令我们更深刻透彻得了解知识要点,同时又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针对我们大学生当前的生活方式和状况,老师联系一些案例,给我们提出一些建议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希望我们能够一种全新健康的方式生活。

真心感谢孙老师,作为她的学生,为能遇到这么一个关心指导学生的老师,而对自己感到庆幸。

第6篇:医学检验概论课程感想(大全)

医学检验概论课程感想

在经过了本学期数次医学检验概论课程的学习之后,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并在最后一次课以参观为形式的教学中亲自认识到医学检验专业在医学上的运用。

从第一节课,徐克前讲授了医学检验专业的历史,运用,组成,发展等等。在课上我知道了在血与尿的现代检验技术中需要的一些技术,通过图片看到了相关的设备。从最开始的未知,到朦朦胧胧的明白,再到最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觉得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本专业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这里,老师们会告诉我们关于医学检验所需要的技术,人员文化要求等等。当然,老师也会说一些老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趣事,以增加我们的兴趣。

在课程中我自己也得到了很多相关的专业信息。在学习这门课程中,我知道了我们医学检验,将来还会有一个更加系统的分类学习。医检分为七类:临床常规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分子遗传学检验和输血学。我们将来会在见习与实习中不断的接触各类检验学并学习掌握所需的知识。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感受到了医学检验这个专业在逐步地改变其传统形式。它是一个紧跟科技浪潮的专业,科技的创新就意味着检验医学的进一步改进。

医学检验这个专业将来的就业或许并不与病患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但是我们却对于病人的病情是最早的知情人。我们得出的每一个结论对于病人和医生诊治都至关重要。在参观了湘雅附一后,看到了一体流程化的检验科设备和操作。对我们这个系的就业环境,以及我们工作的形式有了更多的了解。在飞速发展的科技支持下,我们医学检验在实际操作方面的检验项目逐渐减少。很多项目可以选择各种高科技的设备在短时间内得出检验结果,而我们现在更多的时间投入于检验结果的核对及高危险的检验、研究。

我想作为一个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在五年的本科学习中,我需要更加努力的去掌握基础知识。因为我觉得在检验的制片取样等等准备中,很多都是医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更加注意这些基本操作的熟练度与正确性。任何一个操作不好,就会影响结果,影响病人的人生。我们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要有足够的临床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操作能力,特别是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不一致时,要能准确、迅速判断引起差异的原因和采取补救的措施。

在数次课程上,每一位老师都有不同的主题向我们介绍了医学检验专业的各类检验,从中获得了不少相关专业的信息。检验医学一方面为临床提供数据,服务于临床,另一方面这些数据又将影响临床医生的诊断结果和医治方案。因此检验医生不仅要与临床医生而且要与病人沟通,不仅要掌握各种临床指标的测定方法,还要了解疾病,了解处于特定社会和生物环境中的病人。

虽然现在我只是简单的接触了我的专业,但是我相信检验医学将以独特的高科技风貌,无限的生命力,展现在二十一世纪,成为新世纪医学界的主导力量。

第7篇:中国旅游文化概论课后感想

2012132 20122402 李志康 13120735609 很幸运的抢到了杨老师的《中国旅游文化概论》这节课,我想班里的很多同学和我一样都是慕名而来,上第一节课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尊重,这也是杨老师的课如此备受追捧的原因了。杨老师上课很幽默诙谐,但这并不会让我们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学生轻视,而是发自心底的敬意。杨老师的渊博和阅历让我们大开眼界,在他的课上很轻松。就像一个长辈在给孩子讲他曾经的故事。

与其说这门课程是‘《中国旅游文化概论》倒不如说这是一次生活艺术的感染。在课程上,杨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旅游的体验,这让我对旅游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之前的旅游带给自己的更多的是累,黄金周随着人潮辗轧于各个“知名景点”之间,程度仅限于到过。而没有去用心听聆听山川草木的声音,也没有在意过那流淌在飞檐琉璃瓦之间的沧桑,没有到当地居民家里吃一顿从他们祖辈就一直吃的平淡的饭菜。只不过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逛逛,还美其名曰增长见闻。

今年暑假结束参加了学校的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到了福建的偏远山区在那里的一个乡镇小学驻扎了一个星期。我想这才是我想要的旅游,小学坐落在两座不知名的山之间,一条小溪从学校新盖的教学楼下穿过。我亲眼看到下雨时原本潺潺的小溪在片刻之间变得奔腾起来彷佛千军万马般。以前一直无法体会“鲜”到底是什么味道,人工种、养的食材大多已经不会有这种味道了吧!清晨从山上刚采摘下来的竹笋,露水未干,配上房梁上发酵了年把的腊肉,只放了一点点盐。大口的吃上一口,满嘴的香气四溢,当气流从鼻腔里呼出时,那专属于竹子的清香又攻占了我的嗅觉,彷佛置身竹林,竹笋拔节的声音在耳畔响起···福建土楼当地有名的旅游景点,何必要花上上百块钱到景点里看那被过度粉饰的不是土楼的土楼。就在学校的围墙外就有一个方形的土楼,土楼的围墙外还有斑驳的毛主席语录。门楣那开裂的木椽雕刻着不知名的花朵。走在土楼的二楼(一楼是养家畜的地方)木质的楼板咯吱咯吱的响着,似是在诉说以往的岁月。最惬意的事情就是坐在山腰上的大树下和几位沟通不畅的老乡喝着不知道叫什么的苦茶,这时候哪还有三伏天的燥热,你去问问山间匆匆走过的清风。 一不小心把课后感想写成了一篇游记小品。杨老师,再下雨的时候一定要保佑我:下学期还能选上你的选修课。

第8篇:文化产业概论 课程报告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2013年5月6日

序言

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自己特有的规律,而每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 自从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学科于20世纪初在美国诞生以来,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工业化强国在第

一、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受益于工业工程。特别是战后经济恢复期,日本、德国等均在工业企业中大力推广工业工程的应用和培养工业工程人才,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先生,是美国福特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首位总裁,他就是毕业于美国里海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日本丰田生产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创建以来,至今仍风靡世界各国,其创始人大野耐一的接班人——原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生产调查部部长中山清孝说:“所谓丰田生产方式就是美国的工业工程在日本企业的应用。”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均于20世纪60年代起步工业工程,当时正值亚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大陆因文化大革命而错过此次发展机会)。台湾的工业工程发展与教育是相当成功的,经过30年的努力,建立了工业工程的科研、应用和教育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全台湾60所大学有48所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至今人才需求仍兴盛不衰。更重要的是于1992年设立了工业工程学门。目前,在大陆的台资企业都设有工业工程部和工业工程工程师岗位。在亚太所有地区的学校无一不广泛设立工业工程专业。工业工程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论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及实践途径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并以极快的的速度发展成为社会产业链中势头强劲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人才则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目前社会所急需的人才,于是越来越多的学校纷纷增设文化产业专业。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对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费需求。

一、 文化产业的特点及其属性

文化产业的特点:特点1:文化产业以快于GDP平均发展速度增长,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特点2:以国家标志性品牌为核心,全面打造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特点3:跨国公司成为各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竞争的主角,传媒业垄断趋势更加明显。特点4:大众文化快速发展,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呈现泛娱乐化趋势。 特点5:美国文化产业独霸全球,国际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特点6: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1、 文化产业的概念。

英语中的产业一词为Industry,它不仅指工业,也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至部门,小到行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等的各行各业,都可以称之为“Industry”即产业。 文化产业定义

我国定义:“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是指那些包含创作、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 文化产业的范围为:

(1)、 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

(2)、 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

(3)、 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 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

(5)、 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

(6)、 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 , 是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 “21 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 “ 朝阳产业 ” 或 “ 黄金产业”。

2、 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 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企业”。 其中包括在各种媒介上的印刷品(报纸、书籍、杂志等);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音像制品服务,以传真及光盘为基础的服务以及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还有一些定义把部分软件业(包括课程软件)也放进去了。所谓“内容”,主要就是指文化产品所包含的信息、知识、思想性和艺术性。 文化产品的“内容”:知识、信息、思想、理论、观念、美感

文化产品的功能: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增加知识,交流思想, 传递信息,娱乐身心, 涵养性情, 丰富审美, 宣泄情感等。

内容产业:内容要健康、内容要有益、内容要充实、内容要新颖、内容要丰富、内容要引人入胜。

虽然国内的文化和媒体界对时代-华纳并购案的反映还未见报道,但是我们相信国际上内容产业的兴起必定也会引起我们文化艺术和其它传统媒体企业的思考。在迈向知识经济的道路上,当然不能只要“比特”不要“原子”,然而按旧思路靠制造业(即使是制造电脑或铺设光缆)来发展经济,边际效益越来越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新的经济形态决不会不要物质生产,但是越来越呈现出以信息和服务带动制造业的态势。加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精神消费将渐渐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构成部分。国外内容产业的兴起给我们的启发之一是,文化艺术和传统媒体可以理直气壮地进入新经济。网络时代的我国文化艺术事业,除了履行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功能外,也要实现其价值,而且不仅要在票房和拍卖场上体现,更应该在领导时代前进的主流经济中成为关键角色。

然而内容产业的文化意义还远不止于此。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文明。我们要形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之上、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新文明。

3、 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意产业实指文化创意产业,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狭义的创意产业指运用创造性智慧进行研究、开发、生产、交易的各种行业和环节的总和。目前人们在使用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时,基本上混同了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甚至在智慧产业和文化产业层面上错误地加以使用。

创意产业,又叫创造性产业等。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文化创意产业是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势必所需的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复合性的。 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可以定义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性内容密集型产业,它有以下三方面含义。(1)、创意产业来自创造力和智力财产,因此又称作智力财产产业。(2)、创意产业来自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交融,因此创意产业又称为内容密集型产业。(3)、创意产业为创意人群发展创造力提供了根本的文化环境,因此又往往与文化产业概念交互使用。

创意产业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它与文化——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相关,二是它是新创业的有新的文化创意和运作方式的企业,三是从事创意工作的雇员超过先前同类行业10%。后一条甚至成了划分是否成为创意产业的实操标准。

近年来,中国创意产业有很大发展,尤其是香港、台湾地区,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

我国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已有相当的基础,一批全国及各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蓝皮书出版,一批西方文化创意产业的报告和著作发表,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的案例研究也已发布,成果是显著的。与飞速发展的现实相比仍不相称。特别是对总体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很不够,对国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战略的研究还十分肤浅。对美国、英国及欧盟其他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创意产业的各自特色与取向还缺乏深入细致的探讨。因此,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一个更加富有开拓性的理论先导,需要与全世界创意产业专家共同探讨它的发展、危机和困境,共同寻找未来发展的道路。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尚不完整的风险产业,又是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非常诱人的朝阳产业。正是具有如上的这种相辅相成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才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效的政策支持机制,高技术的基础设施,相互接驳的产业链条,打破原有行业界限的重组场域,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网络和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交易平台。

创意产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人才和科技支撑是创意产业起飞的前提条件,也是保证创意产业持久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二、 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它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十六大以后,我国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重点战略的高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应有以下几点:

1、要有厚实的文化意识素养

意识就是对认识的认识。文化基本上是群体的认识。文化意识就是对群体认识的认识。文化的本质属性即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2、要有较高的创意策划能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人才要有创意策划能力,是指人才要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头脑,有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主要包括具有原创能力和技术能力,有个人的创造力,如设计、策划人员等;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能力,即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的能力。

由于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紧密结合,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使原始的文本和创意必须通过他们的技术手段才得以转化为文化产品。

3、要有较强的市场调研能力

不仅要懂传媒,更要懂经济,懂市场,能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需求。这样才可以应对市场变化及时作出判断,不会出现调研片面性的错误。

4、要有较强的市场经营能力

能够对产业环境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把握,从而制定出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拔创意人才,对策划、设计、生产、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规划、统筹和运作,并能站在行业的角度审视本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资本运作能力,熟悉金融领域同时又有较高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水平。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具备将专业知识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联系的能力。

5、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

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理论,设计水平,还需要有丰富的阅历和社会体验。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抑或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市场营销、资本运作,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理念。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运作有帮助。

三、 文化产业人才素质的实践途径

文化产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很严格,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我们自己应该从现在起就开始做起。

1、要大量阅读中外文学艺术名著

我们不仅要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立足实际,具有面向市场的开放意识,还要阅读中外文学艺术名著,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品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2、要认真学习文化产业理论知识

我们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即为理论基础。从事文化产业的工作不同于其他技术类行业,文化的本质属性即要求我们就必须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学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学校系统的学习关于文化管理的理论知识,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好理论知识只是第一步,我们还必须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才能有意识的在学习中有侧重点。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在学习中我们所学不到的东西,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自己去领悟。

4、多观察学习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

要学会借鉴别人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事物要学会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看待。看到别人成功了,不要只是羡慕,要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用心学习。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会少走很多弯路。

5、多亲手策划一些创意项目

创意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需要后天的锻炼,作为文化产业的创意型人才我们就必须要锻炼自己的创意能力,可以试着自己去策划一个广告,去设计一个报纸版面等等一些小事件,创意能力也就会在这些小事中磨练出来了。

第9篇:日本文化概览课程感想

我在大三第一学期幸运地选上了日本文化概览这门课程,三年来上了许多的人文通识课程,像这样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气氛愉悦的课却不多。在今年能够选到这门课,我感到非常幸运和期待。

日本中心给人感觉是一幢很古朴幽静的小楼,进门需要换鞋,室内布置干净,就像日本文化给人的感觉简单也富有内涵,追求返朴归真。一学期的课程包含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日本大学、和食、旅游、产业等,都富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并且文化课程的每个授课老师都非常地尽职尽责,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茶道课的老师优雅从容端庄有礼,福岛旅游业宣传的老师风趣幽默充满热情。茶道体验和包装文化都让我们亲身实践学习,感觉特别新颖有趣。每节课的内容都很丰富且富有日本特色,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茶道体验课。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茶道规矩用具都非常的繁琐,在日本茶道中,客人和主人都按照特定的步骤和规矩办事,茶具、动作、火候、衣着要求都十分严格,日本茶道的精神还延伸囊括到茶室内外的布置,书画品鉴及饮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点。老师演示时身着日本传统和服,在茶室中为我们做示范。待我们入座后,老师煮开水、取茶粉、冲茶,依次为我们奉上茶点。而学生必须按规定女生跪坐,男生盘腿,恭敬接茶后轻品慢饮,茶味清香、微苦,一饮而尽,唇齿留香。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茶道志愿者,她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道程序都是端庄而不失亲切,有条不紊十分优雅有礼,并热情地让我们免费品尝了和果子。我觉得日本茶道这种从容的气质很值得我们欣赏学习。在如今的快节奏生活状态下,更要培养一种从容的气质,不管在何种场合,如果能够保持从容不迫、顺应自然的态度,那面任何事情都能应付自如。我觉得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日本的文化知识,更加用自身行动为我们展示了日本传统人文素养。

日本产业对于细节的讲究在产品包装课上让我深有体会,日本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他们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无论是纸质的优良,毛边的处理还是丝带的系法都精确到毫厘,老师们也都耐心的为我们解释、示范,一对一地教学。每一步都注重细节处理,让人感觉他们是真正的为顾客考虑,处处讲究细致却又节俭,不会浪费用料。反观现在我们周围的一些铺张浪费、偷工减料现象,他们真的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通过这次日本文化概览课的学习,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收获,多了解一下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拓宽一些知识面,也对提高自身素养有所帮助。我想此次的学习知识初步触及了日本文化的冰山一角,也让我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去到日本旅游,进一步亲身感受日本文化。

上一篇:个人不足整改措施下一篇:大班区角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