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6unit2学案学生

2022-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book6unit2学案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中依托“导学案”为学生“减负增效”

摘 要:目前,教师思考与工作的重点就是如何在实行素质教育时既能给学生“减负”又能使学生学习“增效”。以“导学案”为载体来“减负增效”是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所做的积极思考和有效探索。通过“导学案”设计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认真学习、课后有效反馈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辅助学生学习;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让教师的教学有所侧重……总之,要充分发挥“导学案”快速、高效的特点,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关键词:导学案;减负增效;经验总结

减轻学生的负担、实行素质教育已成为一个社会热门话题,学校也积极响应教育厅的号召为学生“减负”。但由于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学生课余时间增多,致使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变重、课堂容量增大。同时,教学方式的改变也会让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在新的教学方式中迷失学习方向。为了在给学生减负、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不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运用就十分必要了。“导学案”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老师教和学生学的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和学的效率,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1.“导学案”的重要作用

在物理“导学案”(沪科版)中包括以下内容:① 学习目标及学时。② 本节学习目标。③ 导学方法。④ 问题引导。⑤ 问题探究。⑥ 分层次的训练或练习(针对学习要点分三个层次: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完成;综合性习题,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做)。⑦ 解释疑惑、小结。⑧ 课后评价反馈。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构建知识框架。“导学案”也改变了传统的知识被动灌输和传递的状况,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积极构建知识体系。依托“导学案”,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真正地实现了“减负增效”。

2.如何利用“导学案”“减负增效”

(1)课前五分钟的合理利用。初中物理老师应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五分钟检查学生“导学案”上预习卷部分作业的完成情况、答案核对情况。实施这项工作既能了解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时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物理的好习惯。这五分钟的检查,既督促了学生的课后学习,也让老师掌握了第一手反馈资料,便于老师课堂精讲,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2)充分把握课堂时间。在“导学案”中附有课堂练习卷A/B,大纲要求学生选其一完成,老师平时在此环节投放的时间也很有限。如果为加深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程度,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剩下的练习,就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不能有效地“减负增效”。如果有效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就能真正收到“成效”。教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根据“导学案”(沪科版)中的导学内容,学生可以明确地知道本章的学习内容——运动。学生可以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什么是运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自然现象与运动有关?怎样描述运动?在初步地预习课本之后,完成“导学案”中的练习卷知识填空;这样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就先自我检查了一次,了解到自己的问题之后再次回顾课本,巩固知识。在教学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卷的题目,是对学生课堂知识的夯实巩固。通过运用预习卷和课堂练习卷,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掌握世界是运动的等知识点。

(3)导学导练,提高自我学习水平。“导学案”是把重心由“教”转移到“学”上来,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并交流讨论。因此,既能使教师授课高效精讲,又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导学案中的物理练习卷就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这个环节能够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其自主发现、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4)加强知识运用,注重归纳总结能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体现在于学生学多少,而不在于老师教多少。同样,学习效果的体现在于物理练习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而不在于练习题目的多少。“导学案”中练习卷根据课程内容来设计多样式的练习题目,让学生精练,同时归纳做题思路,避免盲目做题,为学生减负并且提高其学习物理效率。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依托“导学案”这种教学方式既展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内在作用,真正地为学生“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 戚立俊,王爱松.高中物理依托“导学案”减负增效的思考和探索[J].新课程导学,2011(29).

[2] 邵 羿.初中物理教学减负增效策略初探[J].镇江高专学报,2011(2).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

作者:许文远

第2篇:运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 要:本文以“电场强度”的导学案设计为例,分别从提供心理安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凸显学生主体,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肯定教师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益三个方面阐述运用学案导学进行物理教学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学案导学;物理教学;自主学习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与传统的教案和讲稿不同,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所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案。好的学案能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

笔者尝试用“学案导学”进行物理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笔者的管中之见与老师们交流。

1 “学案导学”提供心理安全,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卡尔·R·罗杰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提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

学案的使用改变了学生面对的提问对象,教师成了帮助者与引导者,这有利于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的教学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电场强度”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第一次接触到的概念——“场”很不理解。但他们由于害怕答不好问题被老师批评或者担心遭到同学的取笑而保持沉默,课堂往往只剩下教师一个人在进行说教。

为改变这种情况,笔者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课前自主探究——电场强度的概念”环节,取得较好效果。片断如下:

【问题1】 初中时学过磁场的特点是什么?磁场的方向如何规定?小磁针有什么作用?如何判定空间有磁场?

【问题 2】 电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简单、快捷地判断空间中是否存在电场?

【问题 3】 要研究电场,必须在电场中放入电荷。无论放置什么样的带电体都可以吗?

【问题 4】 试探电荷q在某点受到的静电力大小为F,则该点的电场强度E= 。电场强度简称 ,在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为 ,符号为 。物理学中,规定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 。

【问题 5】 小组讨论:

甲同学说:“由电场强度的定义可知,E跟F成正比,E跟q成反比。”

乙同学说:“电场强度E跟q、F无关。”

请说出你们小组的观点。如果以檢验电荷q的带电量值为横轴,它在电场中A点受到的静电力F为纵轴画出直角坐标系,你认为F与q的关系图线应是什么样的?

【问题6】 场强的大小和方向与放入的试探电荷有关吗?如果取走试探电荷,该点的电场强度会为零吗?

例 1 在电场中某点用+q测得场强E,当撤去+q而放入-q/2时,则该点的场强( )

A.大小为E/2,方向和E相同

B.大小为E/2,方向和E相反

C.大小为E,方向和E相同

D.大小为E,方向和E相反

导学案中问题1和问题2是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磁场知识,温故知新。问题3和问题4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联想,得到电场的性质,并提出电场强度的定义式。问题5和问题6是知识的升华,要求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出电场强度的特点,属较高要求。例1是用来巩固所学内容。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解决了这几个问题,也就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使学生更有信心,也就有了课堂上的心理安全感。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会查阅、讨论、思考等,他们就有机会对自己薄弱的地方进行充分的准备,也就会有更多的自信去面对考验。学生对于学案上的问题会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也学会了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做可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为学生的表现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2 “学案导学”凸显学生主体,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让其他人来替代,只有学生主动获取的知识,印象才最深刻,理解才最透彻。

“学案导学”让学生在最大化地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实现知识内化的最大化。学生利用导学案可以有准备地、有侧重地学习,这使得学习有了目标性,学生也可以就“学案”在课堂上提问,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电场强度”的导学案中,笔者设计了“课内自主学习——探究电场线”环节,片断如下:

【问题1】 小组讨论: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初中时学习了磁感线,那么,磁感线是用来描述磁场的什么特点?

【问题 2】 小组讨论:电场强度是如何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的?

【问题3】 学生实验: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能模拟电场线的分布情况吗?(盛在容器中的蓖麻油,头发屑,电源)

【问题4】 小组讨论:通过实验,你看到了头发屑排列成的形状,请问电场中真的存在这样的线吗?

【问题 5】 小组讨论:电场线的定义是什么?你能概括电场线的特点吗?

【问题 6】 小组讨论:两条电场线在空间能相交吗?为什么?

本例以导学案为脚本的教学中,无论参与小组讨论还是操作实验,学生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并且很顺利地掌握了电场强度的概念与电场线的特点。

“学案导学”的教学能够较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超乎寻常的表现也会给老师以启迪, 同时也给老师带来惊喜和快乐。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在展示中发展,这也成为物理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 “学案导学”肯定教师引导,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内外因有机统一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学案”是把内外因结合起来的“媒介”。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指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知识。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仍然负有监控的责任,要在关键的时候对学生的方向性错误提出自己的意见,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例如:在“电场强度”的导学案中,笔者设计了“课内自主探究——电场强度的叠加”环节,片断如下:

【问题1】 矢量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举例说明。

【问题2】 如图1所示,图中P点的电场强度怎么求?

【问题3】 如图2(a)所示,真空中,带电荷量分别为+Q和-Q的点电荷相距r,则:

(1)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O的场强多大?

(2)由O沿中垂线向外场强如何变化?

(3)中垂线上关于O点对称的两点B、B'场强有何关系?

(4)两点电荷连线上场强有何变化?

(5)两点电荷连线上关于O点对称的两点A、A'场强有何关系?

【问题4】 把问题3中电荷改为等量同种电荷,如图2(b)所示,电荷量均为+Q,上面五问的答案又是什么?

例2 如图3所示,M、N为两个等量同种电荷,电荷量为+Q,在其连线的中垂线上的P点放一静止的点电荷q(负电荷),不计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点电荷在从P到O的过程中,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大

B.点电荷在从P到O的过程中,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

C.点电荷运动到O点时加速度为零,速度达最大值

D.点电荷越过O点后,速度越来越小,加速度越来越大,直到粒子速度为零

该片断设计中,问题1和问题2回顾了矢量合成的方法,问题3和问题4分别分五步分析了等量异种、等量同种电荷周围电场的特点,这五步紧密联系、环环紧扣,充分体现了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最后,通过例题巩固,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显然,导学案中通过问题进行有效引导的方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

4 教学反思

“学案导学”强调的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设计方案。所以,它既是师生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又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教师需要做更多、更細、更深的工作去把导学案变得更具有逻辑性、趣味性、生活性,以此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中学物理“问题导学式”教学的研究[J].上海教育研究,2013(6):88—90.

[2]李桂萍.学案导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4):14—16.

[3]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 (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栏目编辑 邓 磊)

作者:唐彩勤

第3篇:农村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下学生的自主预习策略分析

摘 要:“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导”与学生“学”,有效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它实现了由以往“先教后学”向“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转变,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它既是教师导学的方案设计,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策略,也是学生学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方式。因此,文章对“导学案”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导学案”在预习阶段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基于学生的自主预习,对“导学案”的实施提出可行性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教育;初中数学;导学案;原则;策略

学生自主预习,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导学案”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份良好的“导学案”,能够根据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有针对性的预习方向,为学生自主预习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更为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一、 “导学案”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中的问题

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大多数农村学生的数学“底子”相对较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既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也没形成很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学,在学习上,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其次,学生对预习也是极为随意,大多学生认为预习只是简单看下教材,熟悉第二天所讲的教学内容,对于“导学案”更是注重其结果,忽视了过程,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的状态,进而造成他们缺乏对新课的学习兴趣,不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而后导”并未实现,“导学案”反而适得其反,阻碍了学生的新课学习。最后,学生也缺少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农村学校的学生,父母文化水平大多都不高,并不能给予他们学习上的帮助,对他们的学习近况也不是很上心,再加上一些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这也让“导学案”的应用并没有多大效果。

二、 “导学案”在预习阶段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为重点突破做准备

初中数学很多的课时内容较多,如果让学生对所有的内容都进行预习,那学生也只会浅尝辄止,大致浏览教材的内容,甚至会因为预习的内容较多,而打击了他们预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进行预习时,要根据这一节的教学重点,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教师针对《全等三角形》一课设计“导学案”,教师就要针对全等三角形的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问题设计。问题一: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问题二:如何用符号表示?问题三: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分别指什么?问题四:两个三角形如果全等,它们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这样,教师把教学重点,分解成四个难度逐渐递增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以此来把教学重点进行分解剖析,进而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

(二)体现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正确认识预习虽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并不等同于学生的提前学习,或者对学生学习不足的检验,而是让学生圈点标注自己的疑惑,以此来让学生在课堂中争取学习的主动,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学生通过预学,在课堂学习时,更具有针对性,把精力放在问题的思考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三)分层预习,为不同学生做准备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也不能把所有的“导学案”都设置成统一的标准,“导学案”的预习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和深度性,能够满足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需求。对于学困生而言,“导学案”的预习内容对他们只要求记住结论与公式,并引导他们推算结论与公式的演变过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除了对学困生的要求外,还要让他们关注结论与公式的产生过程,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关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对于优等生来说,就要让他们面临更高层次的挑战。这样,不同的学生在不同难度“导学案”的预习中,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分层预习,能够最大限度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进而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都能够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 “导学案”教学下学生的自主预习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明确预习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初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兴趣需求的驱使,只要他们对一件事情感兴趣,那他们的行为态度就显得更为积极、主动,更能愉快地进行思考、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點,进行预习问题的设计,一旦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能够明确自身的预习目的,进而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自主预习的效果自然也就会提高。

一方面,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特点,在“导学案”设计时注入“趣味因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初中数学教材的设置特点包括概念的形成、方法的探索、公式定理的推导、结论的归纳总结等众多的内容,其中都蕴藏着有趣的数学逻辑和深刻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让学生的预习过程,也是发现、探索、体验数学乐趣的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让他们都能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学生形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导学案”设计时实施分层教学,以此来激发不同学生的预习兴趣。学生之间是有明显差异的,这也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发展是极为不均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其目的,应该是关注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科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让“导学案”更多的以探索、弹性的形式出现,以此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兴趣方向进行探索,进而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教师在针对学生预习中的评价时,要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语言,特别是在学生有一些独到见解,特殊想法的时候,即使是错误的结果,也要给予鼓励。因为这是学生针对预习内容认真思考的体现,正确进行引导,以此增强学生自主预习的自信心。

(二)提供足够时间,保证预习质量

“导学案”式预习,并不像以往学生预习一样,只是简单翻阅教材,粗略浏览。“导学案”是有目的、有方向的高效预习方式。与此同时,大多“导学案”的预习阶段都在课外,而课外学生又会面临大量的课后作业。因此,教师要适时减少重复的家庭作业,为“导学案”的预习提供足够多的时间,以此来保证学生预习的质量。在“导学案”实施初期,学生自主预学的习惯没有养成之前,教师也可以试着把“导学案”放在课堂之上,以此循序渐进,逐渐实施,一直到课外。与此同时,现如今很多农村初中学校都打算把“微课”引入到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利用“微课”制作“导学案”。这样,师生之间以“网”相连,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了农村学生缺少一个良好家庭学习环境的问题,“导学案”也会更为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直接的接受,学生的预习质量定会有所提升。

(三)注重预习形式,提高预习效率

“导学案”并没有固定的设计形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学要求,“导学案”也会有不同的设计策略。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不同形式的“导学案”,让学生预习的形成更为丰富多样,以此来提升自身自主预习的效率。

以自主与合作预习相结合为例:“导学案”的定义就是以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再辅以教师的课堂指导的教学方法。因此,自主与合作预习相结合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预习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教师既注重学生个体预习的独立性,让学生在预习中能够按照步骤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即略讀、细读、精读。略读就是学生简单粗略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浏览,弄懂教材的大致内容。进而再进行细读,边读边做笔记,圈点标注出教材的要点,并对其中的易错点、疑惑点、自己的见解旁边或笔记上即兴标注。最后就是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精读,就是在学生做教师设计的问题时,如果有不会的地方,返回来再对教材进行“局部”精读。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在预习阶段的合作交流。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在学生独自预习后,可以要求学生展开讨论活动,大家把自己不同的地方“拿”出来,集思广益,说不定哪位学生不经意间的一句言论就能够启发到同组的学生。当然,教师也要适时布置一些群体合作交流的学习任务,给予他们交流的方向,以免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偏离讨论主题。

再如:“假设论预习”,学生在预习中一定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数学名词,自己可以先按照此名词的数学规律“假设”一个定义。如,“无理数”的定义,学生假设定义“没有规律无限循环的小数”,同时再列举几个自己认为是无理数的实例,进而继续预习,在不断地预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课本上的定义与自己的定义并不一样,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自己的定义并不严谨,“无限循环”就说明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与“没有规律”相矛盾。学生通过思考两者的差别与自己的不足,就会深刻理解无理数的定义。

总而言之,学习是一种极为缓慢,又循序渐进的事情,学生的自主预习的习惯养成与能力提高也并非滴水之间就能够完成的。因此,教师在“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既要秉持一定的设计原则,也要采取多样的实施策略,更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此发挥“导学案”真正的作用,让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真正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君卫.“导学稿”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0).

[2]陈洪波.初中数学导学稿中预习设计的有效性策略[J].师道:教研,2015(3):39.

[3]陈宗领.学案导学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乐园:信息化教学,2018(3):164.

[4]杨静.例说初中数学“预习型导学案”的编制与实施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7):83.

作者简介:

朱春赟,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永宁中学。

作者:朱春赟

第4篇:《阁夜》导学案 学生卷

《阁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过程与技能: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2、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诗歌历史中有两位重要的大诗人,他们的文章为后人称颂——李杜文章在,光耀万千长!这里的李杜我们都很熟悉,指的是,李白、杜甫!以前我们学习了老李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的气度,气魄,气势,我们领略了感受了。那么,老杜的风格怎样呢?今天要学习的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称《阁夜》一诗!

二、知人论世

1、写作背景: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蜀中发生了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一个深冬的夜晚,霜雪初霁,寓居在夔州西阁中的诗人,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当前国家时事和自己衰老多病、飘泊天涯的生活,心情异常沉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内容提要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超越时空的联想;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三、诗歌印象

1、诗歌体裁:从诗体来看这首诗歌属

;

从内容来看这首诗歌属

2、诗歌的韵律,找出诗歌的韵脚字

1

3、读诗歌(节奏、字音、内容)。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规定时间诵读。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jì)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yí)歌/数处/起渔樵(qiáo)。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liáo)。

四、置身诗境

诗歌内容探究,用自己的话诠释诗歌。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五、品词

“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其中“催”“寒”二字既写景,又蕴含着诗人的人生感受。试作简析。

2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赏析诗歌,巩固练习 学习过程

一、鉴赏诗歌

1、“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是千古名句。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创造了一种什么样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中上一句作者写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二、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雪霁(jì)

侪辈(qí)

天涯(yá)

悬崖(yá) ....B、渔樵(qiáo)

挣脱(zhèng)

寂寥(liáo)

创伤(chuāng) ....

3

C、朔漠(shuò)

回溯(sù)

攻讦(jié)

囹圄(wǔ) ....D、泾渭分明(jìng)

发酵(xiào)

信笺(jiān)

角色(jué) ....

2、下列诗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B、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廖。 C、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岁暮阴阳催短景 景:景色

B、天涯霜雪霁寒宵

霁:雪止 C、人事音书漫寂寥

漫:徒然,白白地

D、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催短景

霁寒宵

三峡星河影动摇

....... 夷歌数处起渔樵

人事音书漫寂寥 ........

三、课堂小结

通过阁夜看到的战乱的凄凉景象和动荡不安时局的描写,极力渲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优虑(或表达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

第5篇:《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作者简介: 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他本人也被称为。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诗成泣鬼神” 李白杜甫合称“”。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 诵读指导:《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2、纠正字音。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请班里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

6、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之情。 “”字。因为全诗表达的是作者的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7、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功业未就的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一)、解题:哪个同学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蜀相”就是。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因为本诗表达的感情是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二)、揣摩词句研读景情关系。全诗八句四联,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写。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答:,点明。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 一个“”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其庙。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 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之情。

2、第二联中“自”、“空”如何理解? 答:第二联写。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感叹。“自”与“空”使

写出祠中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的内心感受。寓于,耐人深思。 第二部分(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写,是主旨所在。

3、颔联上半句何以写刘备三顾茅庐?是否走题? 解答:这上句实为从诸葛亮的和。下句则是对诸葛亮

的最精辟的概括,赞扬他的的精神。是描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的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的份,因此必然会“”。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借歌颂,惋惜, 抒发了。

6、总结: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志向,抒发对古人的之情;

②抒发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同情,担忧; ④悲叹,壮志难酬。

刘芳

第6篇:《先秦诗三首》学案(学生

《伐檀》学案

一、文学常识1.关于《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书于春秋时代。本称《诗》,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首,也称《诗三百》。因其书为西汉时毛亨、毛苌所传,又称《毛诗》。汉代后被儒家列为经典“六艺” 之一,故称《诗经》。 2.《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补充:《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中的精华是“国风” ,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六艺”补充:

“六艺”第一种说法:(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乐经》散失,仅存《乐记》一篇,乃并入《礼记》中,后遂有五经之名。)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指:《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六艺”第二种说法:(教育科目)礼、乐、射、御、书、数

(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

二、《魏风·伐檀》赏练 【内容分析】《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这首诗三章都以叙述伐檀木起头,是当时干着繁重伐木劳动奴隶,一边劳动,一边想到社会的不平,而随口唱出来的歌声。全诗三章,采用了回旋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使思想和感情得到畅快的倾泻。 【艺术鉴赏】

①对比手法的运用。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区别,一些人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另一些人不种不猎却过着优越的生活,这不是明显的不合理吗?结句则以讽刺的口吻,昭示出了那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君”们的原形,揭露了他们寄生虫的本质。

②四言为主,重章复沓。这首诗以四言为主,章法结构采用反复重沓的形式,既充实了诗歌的内容,又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强化主题,突出重点。

1 【诗歌今译】丁丁冬冬来把檀树砍,砍下檀树放河边,河水清清水上起波澜。栽秧割稻你不管,凭什么千捆万捆往家搬?上山打猎你不沾,凭什么你家满院挂猪獾?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白白吃闲饭!

做车幅丁冬砍木头,砍来放在河埠头,河水清清河水直溜溜。栽秧割稻你闲瞅,凭什么千捆万捆你来收?别人打猎你抄手,凭什么满院挂野兽?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无功把禄受!

做车轮儿砍树丁冬响,砍来放在大河旁,河水清清圈儿连得长。下种收割你不忙,凭什么千捆万捆下了仓?上山打猎你不帮,凭什么你家鹌鹑挂成行?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白白受供养!

【巩固练习】

1.找出本诗三章中变更的词语。

伐檀

河之干

涟猗

三百廛

县貆

素餐 伐辐

伐轮

2.分别对这些词语归类,看它们各表达什么意思? 这些词语的变换达到怎样的效果?

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君子”是谁?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诗作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诗经》在汉代前称为《诗》,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0篇,故又称《诗三百》。 B.“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其创作题材,“风”是民间歌谣,“雅”为宫廷乐歌,“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歌;“赋”、“比”、“兴”是其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C.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以楚地民歌的形式和方言声韵创作出的新诗体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后世称之为“楚辞体”。屈原的创作成就极高,其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D.《诗经》开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先河,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国风”,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楚辞”开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先河,主要是文人创作的诗歌,其中《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由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

比较《伐檀》和《硕鼠》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硕 鼠

①②③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④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①无,毋,不要。②三岁,多年。贯,侍奉。莫我肯顾,不肯照顾我。③逝,通“誓”。去,离开。④爰,于是,在此。所,处所 5.“赋”、“比”、“兴”是《诗经》常用手法,这两首诗歌中哪里运用了这些手法?请引用具体诗句举例说明。

6.试分析这两首诗的主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诗经·氓》赏练

【内容梳理】:

《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诗歌讲述的是少女为一青年男子所追求,终于结成了夫妻,尽管她甘贫操劳,多年如一日,然而色衰爱弛后仍被丈夫休弃归家的故事。

全诗分六章,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第

一、二章追叙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说明她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

三、

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鸠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五章,追述自己 婚后生活的辛苦和遭遇不幸后的反思。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歌今译】

小伙走来笑嘻嘻,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以秋天为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挨饿受清贫。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三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稼穑(sè) 狩猎(shǒu) 愆期(qiān) 将子无怒(jiānɡ) ....B.垝垣(yuán) .C.咎言(jiū) .D.涟漪(yī) .

卜筮(bǔ) .

车毂(ɡǔ) .

偕老(xié) 陨落(yǔn) .

比兴(xīnɡ) .

载笑载言(zǎi) .

靡室劳矣(mí) .

遂心(suì) 夙兴夜寐(sù)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操吴戈兮被犀甲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泽被后世 .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素不相识 ..B.车错毂兮短兵接 .C.援玉枹兮击鸣鼓 .

草木皆兵 .

孤立无援 .

B.将军身被坚执锐 .D.身被二十余创 .

屡试不爽 .5.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A.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

(为什么)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润泽) .(沉溺)

D.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登上) .6.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耽:耽搁 ..C.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D.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疚:痛苦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①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 ①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②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8.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者各执己见,二三其德。 ....B.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C.敬老院里的老人们说,有这样好的地方安度晚年,他们一定要白头偕老。 ....E. 这场球赛,我们班就要获胜了,同学们在旁边呐喊助威,信誓旦旦。 ....9.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增其哀乐。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10.诗人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在《诗经》中“赋”“比”“兴”是三种常见的手法,请你结合诗作《卫风·氓》对这三种手法的运用作具体分析。

1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③题。

芣苢

②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④⑤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⑥⑦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①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四、《九歌·国殇》赏练

【国殇译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 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 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 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背景主题】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鬼神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也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

的挽歌。据说,诗人是为楚怀王17年(前312),秦大败楚军于丹阳、蓝田一役而写。屈原在民 族危亡年代作此诗,诗中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其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

灵,通过战场景象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全诗极写卫国壮士在战斗中勇武

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讴歌他们为维护祖国尊严、解除人民灾难而献身的精神。诗人慷慨悲

壮的歌唱,不仅寄托了对阵亡士卒的哀思,而且表达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激

情。

【内容分析】:

全诗分三节。第一节描绘车战的激烈场面。先写楚国士兵的武器和铠甲,后写两军相接,

再写敌人的蜂拥和疯狂,最后写楚方士兵的英勇顽强。这一节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突

出了战斗的残酷、士兵的无畏和豪壮的感情。

第二节写楚方寡不敌众,全部战死的悲壮场面。敌人疯狂而且残酷,楚方受创惨重,然

而士兵们却英勇无畏,宁死不屈。“援玉袍兮击鸣鼓”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

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

如生,跃然纸上。

第三节是对为国战死者的赞颂。先讴歌战士们远离家乡、誓死报国、义无反顾的决心,

然后赞美战士们刚强勇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情是凝重、真诚而沉痛的。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一次战役的经过:将士们身披犀甲,手持吴戈,人人奋勇争先,与敌

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只见战旗遮盖住太阳,战鼓震天动地。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

双方战车交替,车轮深深地陷入泥土中,四匹马挣扎着,还是拉不起来。由于敌军众多,楚

军伤亡惨重,左侧的边马倒下了,右侧的边马也被兵刃杀伤。壮士们身佩长剑,腋夹秦弓,

捐躯于寥廓超远的疆场。

【艺术鉴赏】:

1.动静结合。全篇着力描写了复杂、壮阔的战斗场面,将战场上的静物如“吴戈”、“犀甲”、“长剑”、“秦弓”以及战车、战马、战鼓、战旗等,都进行了动态的描写。诗人运用富有特色的“操”、“被” (披)、“蔽”、“躐”、“殪”、“霾”(埋)、“援”、“击”、“带”、“挟”等单音动词,分别描摹士兵的装束、动作、士气和战斗的进程,传神地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本色,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栩栩如生的描写,为最后四句点晴式的议论文字做了极为形象的铺垫与展示。

2.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性,在全篇整齐的夹带“兮”字的句式中,有些句内采用对照映衬的手法,从两方面把意思表达得完整而深刻:“左骖殪兮右刃伤”,表现了在敌众我寡形势下,我方付出惨重代价;“出不入兮往不返”,说明了战士们慷慨出征,义无反顾;“首身离兮心不惩”,写出了烈士们身虽死而志不屈;“诚既勇兮又以武”,从精神和武艺两方面评价烈士的勇敢和善战;“身既死兮神以灵”,赞颂壮士虽死,英灵不灭。为了求得形象的精确性,诗人用最贴切的语言刻画事物的情状,给读者印象深刻,充分彰显语言艺术的惊人表现力。《国 5 殇》内容悲壮,现实感强,风格雄浑刚健,具有崇高而壮丽之美;布局谨严,篇幅短小,场面阔大,成为传颂千古的名作。

【巩固提升】

1.战国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是( )

A. 诗经 B. 楚辞 C. 大赋 D. 乐府 2.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 )

A. 李白 B. 曹操 C. 屈原 D. 陶渊明

3.《国殇》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的组诗,选自( ) A.《离骚》 B.《天问》 C.《九章》 D.《九歌》 4.以下各句爱国古诗词和作者对应错误的一句是( )

A.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B.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辛弃疾《扬子江》 C.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D.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5.对下面句子里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操吴戈兮被犀甲

被:披,穿着 B. 凌余阵兮躐余行

凌:侵犯 C. 援玉枹兮击鸣鼓

援:拿起 D. 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惩罚 6.《国殇》描写战斗的进程,对主要表现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侧面烘托 B. 对比描写 C. 场面描绘 D. 象征暗示 7.对下面各句中红色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出不入兮往不反(同“返”,返回) B. 操吴戈兮被(同“披”,穿着)犀甲 C. 霾两轮兮絷(绊住)四马 D. 车错毂兮短兵(军队)接 8.以下各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国殇》的语言像屈原其他诗作那样色彩瑰丽,鲜明地体现了屈原的语言风格。 B.《国殇》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虽然遥隔两千多年,但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却依旧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为之深深感动。

C.屈原作《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D.《国殇》从敌胜我败着笔,这是现实情况的反映。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9.下面各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称“诗三百”,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风”、“雅”、“颂”是《诗经》的三部分内容,“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后人把两者合称为“六义”。 C.《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古代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东汉王逸注,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 D.《国殇》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一篇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

10.屈原,名 ,字 ,战国时期 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其代表作主要有 、 、 、 等。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外三人是波兰

、英国 、意大 。

1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句子。“风”本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开我国 诗歌的先河;“骚”本指以 为代表的 ,它开我国 诗歌的先河。现在“风骚”并举,一般泛指 。

6

【《氓》赏练答案】

1.D

2.C

3.B

4.D

5.B 6. B(耽:沉溺。) 7. B(B项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①介词,把;②目的连词,来。C项①连词,表并列;②副词,已经。D项①动词,想;②语气词,无实义。) 8. B (A项二三其德,时而二时而三,形容不专一。二三,没有定准。C项白头偕老,夫妇共同生活到老。常用以称颂婚姻美满。偕老,一同到老。D项信誓旦旦,誓言是真挚诚恳的。) 9. B (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 10. 《氓》诗第

一、

二、五章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美好纯真的恋爱到结婚直至被遗弃的过程,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第

三、四章运用比、兴手法,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初婚时年轻貌美、受人爱恋的幸福;“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劝说女子不要贪恋男子;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容貌很快衰退;“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反比女主人公的痛苦无边无涯。兴,是就上下文的关系说的,

三、四章开头的比喻句兼有起兴作用。如上文提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写的是桑树茂盛的情形,而女主人公正因为看见树上食桑葚的斑鸠,进而联想到自己不该沉溺在爱情的甜蜜中,以致不能自拔。因此,这两句又有起兴作用。这种比、兴兼有的艺术手法,既具象征意义,又引发联想,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11. ①赋。

②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意对即可)

【《国殇》赏练答案】 1.B (《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古代诗歌总集,因为它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为“楚辞”。《离骚》是“楚辞”的代表,因此后人提到“楚辞”又称为“骚体诗”。)

2. C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作品充满着政治热情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不朽典范,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 D(《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的组诗,从《东皇太一》到《山鬼》共十一篇,十篇所祭奠的都是自然界中的神灵,最后一篇《国殇》是祭奠人间为国牺牲的将士。) 4. B(“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是宋代文天祥《扬子江》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虽身陷囹圄,仍心向南宋、宁死南归的一片爱国之情。) 5. D(“首身离兮心不惩”中的“惩”是“恐惧,悔恨”的意思。)

6. C(本诗的战斗场面描写很出色。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虽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出发,与敌接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其中既写了敌军人多势众、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士兵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诗中描写了吴戈、犀甲、兵车、旌旗、弓箭、军阵、战马、鸣鼓等诸多事物,涉及到敌我、将士、人马等多个方面,几乎包容了当时战斗景况的所有内容。 ) 7. D (“车错毂兮短兵”中的“兵”是“兵器”的意思。) 8. A (《国殇》的语言不像屈原其他诗作那样色彩瑰丽,而是比较质朴通俗,非常切合这首诗的题材和内容。)

9.A (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六种技能,合称“六艺”。这里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合称“六艺”。)

7 10. 平;原;楚;《离骚》、《九章》、《天问》、《九歌》、 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11.《诗经》;现实主义;《离骚》;楚辞;浪漫主义;文学

第7篇:苦恼导学案(学生版)

描绘最平凡事情的现实主义

——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赏析

【目标导读】

1、说明车夫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

2、理解小说用以小见大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

3、说明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所起的作用。

4.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引导学生关心人、爱护人、体谅人。

【资料链接】契诃夫:俄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1884年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当了一名医生。在20多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共写了400多篇中、短篇小说,10多个剧本。1904年7月15日病逝于德国。契诃夫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主要作品:小说《变色龙》《一个小官员的死》《套中人》《万卡》《第六病室》等;戏剧《三姊妹》《樱桃园》《万尼亚舅舅》等。契诃夫小说言简意赅,冷峻客观,独树一帜。作为俄国19世纪末的最后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契诃夫以对“小人物”命运空前的关注,以对沙皇制度的专横和虚伪的无情揭露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问题导思】

1.车夫姚纳苦恼的内容有哪些?

2. 姚纳把自己的苦恼向哪些人与物诉说?各自的反应如何?

3. 举例说明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所起的作用。(列举三处)

【例题导练】

1.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2.学会倾听、感悟深沉厚重的父爱——对父亲进行一段细节描写

【课外阅读】契诃夫小说

● 《一个文官的死》《套中人》

第8篇:19《一面》导学案(学生版)

2017学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科第五单元导学案(学生版) 主备人:王美蓉 审核人: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___日期_______ 课题:19* 一 面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精神的写作手法。

2、揣摩文章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思念和尊敬鲁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与影响。 重点难点:

1、叙议结合的方法,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议论。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并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获取有关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准备:

1、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导学案。

2、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作品《毁灭》《铁流》等的资料。

3、查找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事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鲁迅(1881.9.25—1936.10.19),我国的一位鼎鼎有名的大文豪,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亭,后又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

1 事重提》),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故乡》、《野草》散文诗集、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2、读记下列词语并抄写2遍。

地窖 赫然 懊悔 莽撞 捻着 踌躇 摩挲 颓唐 熏黑 虐待 捏着 憎恶 诚恳 清晰 踱步 恣情 历尽艰苦 大病新愈

3、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踱(duó dù ) 地窖(jiào gào) 赫然(hè chì) 窘境(jiŏng jǒng) ....摩挲(suō shuō) 颓唐(tuí tú) 恣情(zì zhì) 憎恶(zēng zhēng) ...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到 去避雨,在书店时“我”想买《毁灭》但钱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向我推荐《 》一书,只收了一块钱,并把《 》这本书送给了“我”。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第一部分( 1 )—( )自然段: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先生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先生一面之交的背景;再先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重点写我与鲁迅先生的会面。

(2)第二部分( )—( )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二、自读自悟,弄清事情的六要素,复述课文。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

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结果:

三、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六次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标上序号,并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

2、比较每次外貌描写的异同。

3、六处外貌描写集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征,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 六处外貌描写集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瘦”,体现了鲁迅先生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刚毅坚强的精神。

4、这些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鲁迅为革命忘我的工作精神,突出他那种顽强的斗志,表现了他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那种崇高品质和顽强意。

5、读课文第15--20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被父亲抚摸的感觉是 (2)我“疑惑”的是 (3)用“~”标出外貌描写的句子,并完成填空练习。 1这次肖像描写的角度是 近观。 ○2鲁迅先生在外貌上突出的特点是 ,但 很好。作者依次写了鲁迅○先生的面孔、 、 和手,写出了人物特征。

6、补充介绍鲁迅先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的健康状况。

7、随着我和鲁迅先生对话的深入,“我”的感情是怎样步步发展的?请在课文中画出“我”与鲁迅的对话及心情的语句,并说说“我”的感受。(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老师相机点拨)

4、仔细品味语言,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1、„„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赫然”是很鲜明、很明显的意思,表明了作者对鲁迅的敬仰和见到鲁迅译著的兴奋心情。因为书是鲁迅译的,而鲁迅是当时有名的作家,又是光明的象征,所以说“像得到了保证似的”。

2、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 “摩挲”是反复抚摸,反复摸而“舍不得”,写出作者

3、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予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 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 表示亲密无间;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

3 仿效学习。不同的称谓,表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战士则是热烈地歌颂了鲁迅为革命而献身的顽强斗志。

4、 „„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的心情,也表达出对鲁迅

5、联系上下文理解“鲁迅是和我们一起的。”

理解: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这给了“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是和我们一起的!”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我”巨大力量。通过这句话,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画龙点睛,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5、课堂练习

请判断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属于哪种用法,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A、表示注释 B、表示提示 C、话题的转移 D、表示话没说完 E、表示声音延长 (1)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 ) (2)“呜—— ”火车开动了。 ( ) (3)“喔!您,您就是—— ” ( )

(4)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

(5)我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

六、小结写法。

1、本文详细地叙述了作者与鲁迅先生的一次会面经过,并从不同的角度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进行了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顽强斗志和革命精神。

2、“一面”:有“一面之缘”、“一面之交”之意,平淡、短暂。与鲁迅先生带给“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和长远的影响形成强烈对比,一面胜似多面,凸显一面的不平凡。

3、写作手法

全文的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七、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 完成学评和导学案。

3、预习20课。

第9篇:阿房宫赋导学案(学生)

《阿房宫赋》导学案(学生)

杜牧

一、教材分析

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

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目标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2、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点: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掌握文章重难点字的读音。

2、重难点字词的掌握: (1)词类活用; (2)古今异义。

3、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作解释。

4、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提示文中重要词语,请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词语:

骊山

缦回

囷囷

初霁

媵 嫱

剽掠

鼎铛

俪迤

锱铢

栏槛

2、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读全文。

3、作者及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人称之为 “杜樊川”.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已是晚唐,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喜欢游猎,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写这篇文章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来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文言知识点。解释句中知识点,并翻译。

A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4、蜂房水涡

5、辇来于秦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古今异义词:

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 今: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古: 今:

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 今:

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 今:、

C 一词多义

(见课后练习)

D 特殊句式:

1、戍卒叫,函谷举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3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4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5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探究二: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三、反思总结、课堂检测

1、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2、检测背诵。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示、提出疑惑

1、集体背诵。

2、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 在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下面我们先来看到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

2、第二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3、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4、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呢?

5、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结合文章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1、想象、比喻与夸张

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见“有关资料”霍松林的《〈阿房宫赋〉鉴赏》引文)也不很详。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也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象,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附:板书设计

第一段

兴建的背景和耗费 宫殿的规模

宫中的楼阁廊檐

宫中的长桥复道

上一篇:示范幼儿园自评报告下一篇:思修结课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