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导学案学生

2022-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古诗两首导学案学生

古诗两首导学案

语S版三年级上册

1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认识诗中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归心似箭、轻松愉快的心情。

4、默写古诗。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一、字词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并认真拼读三遍。 ( ) ( ) ( ) ( ) ( ) ( )

诗 帝 岸 绝 鸣 翠 ( ) ( ) ( ) ( ) ( ) ( )

窗 含 岭 泊 吴 船 ( ) ( )

辞 啼

二、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朝.( )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三、看拼音,写词语。

Shīgē

jué duì

cuì niǎo

chuāng hu ( ) ( ) ( ) ( )

四、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还( )_______ 间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五、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两岸猿声啼.不住.

。 啼:_________ 住:_____________

2、窗含西岭千秋雪。 ... 千秋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门泊东吴万里船。 .... 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里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板书课题) 交流资料,知诗人、解诗题。 读诗认字,抓字眼、明诗意。

1.诗人李白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

2.解决生字

3.谁愿意把诗读给大家听呢?

4.引导他们用查字典或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搞清楚重点字、词的意思。

5、引导学生读诗,体会诗中的重点字词。

6、.这首诗到底讲什么呢?同桌互相说说诗意。

7、.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呢?

8、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诗人写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自己什么感情呢?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内化情感。

三、拓展延伸、主题升华。

1.同桌有感情地朗读诗,背诵诗。全班交流背诵情况。

2.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呢?引导学生交流课外内容。

四、积少成多、学以致用。

1、默写《早发白帝城》

2、收集李白创作的其他古诗。

第三课时

绝句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认识诗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读意,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与热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2、指名复述古诗大意。

3、教师小结导入:李白归心似箭,两岸风景如画,他却无心欣赏,真是可惜。今天,老师要好好地与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个地方的春天美景。

4、板书课题:《绝句》。

5、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

2、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 (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3、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柳”“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了什么?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

三、拓展延伸、主题升华。

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四、积少成多、学以致用。

(1)请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在采集本上。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

(3)背给大家听,看谁背的好。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松、愉悦) 绝句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迷人、壮观)

第2篇:古诗词两首导学案

5、《古诗两首》导学案

【教材分析抓诗理】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目标制定重发展】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重点)

4、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重自主】

1、古诗我会读: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画出诗的节奏。 (1)我会读写生字词

岭(lǐng)峰(fēng)只缘(zhǐ

yuán)浑(hún)莫(mò)腊(là)不识(bù shí) (2)我会查字典 “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

部首,再查

画。第四笔是

,名称是

,第五笔是

,名称是

。请在横线上抄写5遍:

。 在字典中,“岭”的解释是

;“峰” 的解释是

。你能根据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岭”“峰”的简笔画吗?

(3)我会组词并说一句话。

疑(

)

腊(

)

浑(

)

2、查阅资料,收集整理:

(1)诗人苏轼、陆游的相关资料、写作背景(2)读一读《盲人摸象》的故事

3、分组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诗中的词义、句意,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小组的其他同学。 友情提示:理解诗句时,既可以借助注释,又可以借助工具书,既可以联系上下文,又可以联系课文插图。 【教学设计重展示】

一、积累展示,感受古诗魅力

1、自由背诵古诗。

2、激趣导入:读诗使人灵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两首》,继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3、读一读诗题。友情提示:“题”、“游”后停顿

二、反复吟诵,把握古诗节奏

1、朗读展示: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听录音范读,提示古诗停顿、重音: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自主练读,读出诗歌的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和韵味等。

三、分步解读,学习两首古诗  学习《题西林壁》

(一)理解词句,领悟古诗意境美

1、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题西林壁》。

2、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

3、我会悟:交流读懂的内容。(要求:没有展示的同学可做补充、答疑、记录)

4、根据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画出“岭”“峰”的简笔画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是怎样的“峰”,怎样的“岭”?

5、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高耸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请观看庐山风光片,完成填空: 从远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 从高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 ;从低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

6、练读一二句,要求读出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诵读指导: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要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岭、侧、峰、低、各、同”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

(二)探求意蕴,理解古诗哲理美

1、那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同呢?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说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的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之所以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讨论:到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3、能不能把你的办法写成一句诗。出示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识庐山真面目。

4、采用师生、生生问答形式反复朗诵三四句,要求表达出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哲理诗,读时要用理智的口气展现一个充满哲理的哲学家,读出深沉与智慧。“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真”“只”要读作重音,“身在”拖音,语调上扬。

(三)读诵成韵,品味古诗语言美 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朗读形式:自由读、小组读、师生赛读、配乐吟诵

(四)走进生活,开放古诗教学

1、讲一讲《盲人摸象》的故事,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2、“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比如:我们评价一位同学不能光看他的缺点,其实他也有不少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 学习《游山西村》

(一)理解词句,领悟古诗意境美

1、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诗题“游山西村”中有一“游”字,诗人在游之中看到了一些什么景象?你有什么感受? A、见到农家的丰收景象,如酒、鸡、猪等——人情美 B、见到山水曲折、树茂花艳的景色——风景美

3、自由练读

诵读指导:诵读一二句,要读出读出丰收年景,农家热情好客。“莫笑”“足”“客”“腊酒”,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要重读、拖音。

诵读三四句,要读出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画面。一个“疑”字把山峦重叠,流水回绕的感觉刻画的非常精妙,一个“又”字写出了乍见柳暗花明的惊喜之情,“山重水复”“疑”要重读、拖音,“重”“疑”语调上扬。“柳暗花明”语调要平、拖音,“又”重读、拖音,“村”拖音。

3、分小组演一演客人到农家去做客的情景。

(二)探求意蕴,理解古诗哲理美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

2、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自由吟诵三四句诗文。

(三)读诵成韵,品味古诗语言美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反复吟诵,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诵读方式: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

(四)走进生活,开放古诗教学

1、完整地读一读陆游的《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可以跟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四、比较阅读,

1、伴随古典音乐,教师描述每一首诗歌的具体背景,引读这两首古诗。

2、小组探究: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全班交流,对比吟诵: 相同点,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快慰;都是在游览中有自己的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际遇的一种寄托。陆游希望自己,乃至整个南宋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苏轼也为自己被贬找到一条理由,当时的王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同点,如,游的地点不同,一个游的是农家,一个游的是庐山;游的感受不同,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总结升华: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当局者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绝境逢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作业设计:

苏轼和陆游的这两首诗中的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仅启迪着人们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请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在括号里:

(1)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的优点,也有那么多的缺点。过去,我却从来没有意识到,真是(

)。

(2)爸爸前一段时间做生意亏了,很难过。可最近,却扭亏为盈了。看到爸爸那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诗:(

)。

2、积累名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

《登鹳雀楼》)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

元稹

《离思》)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

《乐游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

李商隐

《无题》)

第3篇: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导学案

育才二小三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题:

2、古诗两首课型:新授

课时数:2

上课时间:主备人

执教:学案教案

一、自读导航:

1、作者相关情况搜索:

贺知章____________________

朱熹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通诗句,疏通词句。初读古诗,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结合注释和诗句理解词意,不懂的查字典或查找工具书,并在书上做好批注。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咏柳》中柳树具有_______特点。

《春日》讲的是作者在春日浏览,看到_______。

4、细读诗句,深入思考。

《咏柳》的

一、二句分别把______比作了_______,

三、四句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

《春日》里的_______景像让我们感受春的美好。

5、回顾全诗,总结提升。

《咏柳》,作者通过对初春二月____的描写,歌颂_____,赞美大自然呈现的_____。

《春日》,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也点出____是春天的的源头。

6、丰富阅读,拓展视野。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清明》

,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春色。

7、诗情画意。

选择其中的一首画一幅画,并配上文字描述,突出春天的多姿多彩而又充满生机。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生字新词。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1、自学反馈

2、交流质疑

3、分组展示

4、课后检测课后反思:按照导学案进行预习后,课堂汇报时学生仍然说不好,导学案还要再细致些,要求再明确些。

第4篇: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习重点: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学习难点:

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一、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走近作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

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二、自主学习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4、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6、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三、合作探究

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

第四课

1、英《诗歌》俄罗斯农/乡村大自然

2、(1)拟人(2)比喻、拟人(3)拟人

3、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5、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6、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7、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

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8、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9、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第5篇: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高一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六义”及现实主义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学习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采薇》中“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

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①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敷陈”指叙事,“直言”指照直说。 ②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③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3.关于诵读节奏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

随文意切分。

二、赏析《氓》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正字音。

氓.(

)蚩蚩..( ) 愆.期(

) 将.子无怒(

) 垝垣..(

)尔筮.

(咎.言(

)犹可说.也(

) 陨.(

)于嗟..(

)汤.汤(

) 自我徂.尔(

)罔.极(

)渐.车帷裳.(

) 夙.兴夜寐(

)靡.室劳矣( 咥.其笑矣(

) 隰.则有泮(

) 2.理顺思路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划分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①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②分析氓的人物形象。

) )

2.分析艺术手法

①《氓》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

②请赏析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具体运用。

三、赏析《采薇》

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 《采薇》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3.分析《采薇》中的战争描写。诗中如何展现战争场面?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

4.最后一节首四句,写“”此为乐景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为悲情,其写法是 。

赏析: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拓展阅读

1.重章叠唱的章法

重章叠唱,又叫重章叠句、复叠、复沓,是《诗经》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要换几个字,反复吟唱。这本是民歌在集体劳动中彼此唱和,便于记忆和传习而自然形成的。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如《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全诗三章,除每章第一句和第三句的第三个字外,余皆复叠。从采摘之物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中,表达出思念之情越来越强烈。通过反复叠唱,诗歌内容得到加深和扩展,“一日不见”从“如三月”到“如三秋”“如三岁”,时间越长,感情越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绵绵无尽的情思。

《采葛》用的是复叠的基本形式,还有只在部分章节换字更叠的,也有纯乎叠句而不换字的,其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

2.“杨柳”意象

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案

《氓》

1《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完整。

结构:恋爱(

一、二)热情、幸福

婚变(

三、

四、五)怨恨、沉痛

决绝

(六)清醒、刚烈 1.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烈、传统痴情、刚毅决绝等 氓:老实忠厚、急躁、热情、表里不一等 2. ①对比

本诗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并在回忆中运用对比手法,在其婚姻的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女主人公: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生活幸福温柔、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受尽屈辱但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②赋比兴

“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

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氓》中的第

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采薇》

1.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3.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4.以乐景衬哀情

第6篇: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1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阅读鉴赏第二单元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

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

•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 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 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 ‚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 篇载: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二、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王朝。《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亭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开禧元年(1205),作者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补充: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三、字词积累

(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遥岑(

)

玉簪(

)

螺髻(

)

鲈(

)鱼 ....

堪脍(

)

倩 (

)

揾 (

)

舞榭(

) ....

狼居胥(

)

佛狸祠(

)(

) (

) ....(二)、解释下列词语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

风流:

脍:

北顾:

倩:

可堪:

揾:

烽火扬州路:

四、整体感知

(一)、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诵读几遍,体会其表达效果。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二)、在朗诵的基础上诵读词作,整体感知,并用自己的话概述词的基本内容。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合作探究

一、 欣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分析词的上片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2、(1)结合诗句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2)作者为何自称“江南游子”?(3)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二)分析词的下片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2.结合这些历史人物,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

3、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并说其写法的作用?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上片哪一句义近而相呼应?

三)感受情怀

根据全文总结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

二、 欣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考: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2、分析上阙

a、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c、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3、分析下阙

a、“元嘉草草”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b、“佛狸祠”

①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伸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

c、“廉颇”

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4、名句赏析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怎样理解

5、感受情怀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a、这首词包含哪些思想情感?

b、上题中的诸多感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可用图表示)

自我检测

一、知识复习:

1、回顾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明确】古诗词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反复、通感、对比等。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等)

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正侧结合、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用典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 表现手法有哪些提问方式? 【明确】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鉴赏下面的诗句?(要鉴赏手法) 易混点:

①诗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回答情感) ②诗中是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回答意境)

③诗中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回答手法 写景的角度 „)

3、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有哪些?

【明确】

1、明确指出手法;

2、翻译诗句解释手法;

3、手法的好处表达效果;

4、表达的情感。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二、习题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1)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

(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

三、高考链接(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上一篇:小班数学公开课优质课下一篇:关于启示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