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学生版导学案

2022-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变形记学生版导学案

初中物理教学中依托“导学案”为学生“减负增效”

摘 要:目前,教师思考与工作的重点就是如何在实行素质教育时既能给学生“减负”又能使学生学习“增效”。以“导学案”为载体来“减负增效”是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所做的积极思考和有效探索。通过“导学案”设计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认真学习、课后有效反馈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辅助学生学习;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让教师的教学有所侧重……总之,要充分发挥“导学案”快速、高效的特点,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关键词:导学案;减负增效;经验总结

减轻学生的负担、实行素质教育已成为一个社会热门话题,学校也积极响应教育厅的号召为学生“减负”。但由于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学生课余时间增多,致使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变重、课堂容量增大。同时,教学方式的改变也会让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在新的教学方式中迷失学习方向。为了在给学生减负、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不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运用就十分必要了。“导学案”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老师教和学生学的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和学的效率,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1.“导学案”的重要作用

在物理“导学案”(沪科版)中包括以下内容:① 学习目标及学时。② 本节学习目标。③ 导学方法。④ 问题引导。⑤ 问题探究。⑥ 分层次的训练或练习(针对学习要点分三个层次: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完成;综合性习题,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做)。⑦ 解释疑惑、小结。⑧ 课后评价反馈。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构建知识框架。“导学案”也改变了传统的知识被动灌输和传递的状况,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积极构建知识体系。依托“导学案”,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真正地实现了“减负增效”。

2.如何利用“导学案”“减负增效”

(1)课前五分钟的合理利用。初中物理老师应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五分钟检查学生“导学案”上预习卷部分作业的完成情况、答案核对情况。实施这项工作既能了解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时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物理的好习惯。这五分钟的检查,既督促了学生的课后学习,也让老师掌握了第一手反馈资料,便于老师课堂精讲,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2)充分把握课堂时间。在“导学案”中附有课堂练习卷A/B,大纲要求学生选其一完成,老师平时在此环节投放的时间也很有限。如果为加深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程度,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剩下的练习,就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不能有效地“减负增效”。如果有效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就能真正收到“成效”。教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根据“导学案”(沪科版)中的导学内容,学生可以明确地知道本章的学习内容——运动。学生可以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什么是运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自然现象与运动有关?怎样描述运动?在初步地预习课本之后,完成“导学案”中的练习卷知识填空;这样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就先自我检查了一次,了解到自己的问题之后再次回顾课本,巩固知识。在教学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卷的题目,是对学生课堂知识的夯实巩固。通过运用预习卷和课堂练习卷,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掌握世界是运动的等知识点。

(3)导学导练,提高自我学习水平。“导学案”是把重心由“教”转移到“学”上来,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并交流讨论。因此,既能使教师授课高效精讲,又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导学案中的物理练习卷就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这个环节能够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其自主发现、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4)加强知识运用,注重归纳总结能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体现在于学生学多少,而不在于老师教多少。同样,学习效果的体现在于物理练习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而不在于练习题目的多少。“导学案”中练习卷根据课程内容来设计多样式的练习题目,让学生精练,同时归纳做题思路,避免盲目做题,为学生减负并且提高其学习物理效率。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依托“导学案”这种教学方式既展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内在作用,真正地为学生“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 戚立俊,王爱松.高中物理依托“导学案”减负增效的思考和探索[J].新课程导学,2011(29).

[2] 邵 羿.初中物理教学减负增效策略初探[J].镇江高专学报,2011(2).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

作者:许文远

第2篇:运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 要:本文以“电场强度”的导学案设计为例,分别从提供心理安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凸显学生主体,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肯定教师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益三个方面阐述运用学案导学进行物理教学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学案导学;物理教学;自主学习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与传统的教案和讲稿不同,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所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案。好的学案能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

笔者尝试用“学案导学”进行物理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笔者的管中之见与老师们交流。

1 “学案导学”提供心理安全,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卡尔·R·罗杰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提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

学案的使用改变了学生面对的提问对象,教师成了帮助者与引导者,这有利于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的教学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电场强度”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第一次接触到的概念——“场”很不理解。但他们由于害怕答不好问题被老师批评或者担心遭到同学的取笑而保持沉默,课堂往往只剩下教师一个人在进行说教。

为改变这种情况,笔者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课前自主探究——电场强度的概念”环节,取得较好效果。片断如下:

【问题1】 初中时学过磁场的特点是什么?磁场的方向如何规定?小磁针有什么作用?如何判定空间有磁场?

【问题 2】 电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简单、快捷地判断空间中是否存在电场?

【问题 3】 要研究电场,必须在电场中放入电荷。无论放置什么样的带电体都可以吗?

【问题 4】 试探电荷q在某点受到的静电力大小为F,则该点的电场强度E= 。电场强度简称 ,在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为 ,符号为 。物理学中,规定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 。

【问题 5】 小组讨论:

甲同学说:“由电场强度的定义可知,E跟F成正比,E跟q成反比。”

乙同学说:“电场强度E跟q、F无关。”

请说出你们小组的观点。如果以檢验电荷q的带电量值为横轴,它在电场中A点受到的静电力F为纵轴画出直角坐标系,你认为F与q的关系图线应是什么样的?

【问题6】 场强的大小和方向与放入的试探电荷有关吗?如果取走试探电荷,该点的电场强度会为零吗?

例 1 在电场中某点用+q测得场强E,当撤去+q而放入-q/2时,则该点的场强( )

A.大小为E/2,方向和E相同

B.大小为E/2,方向和E相反

C.大小为E,方向和E相同

D.大小为E,方向和E相反

导学案中问题1和问题2是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磁场知识,温故知新。问题3和问题4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联想,得到电场的性质,并提出电场强度的定义式。问题5和问题6是知识的升华,要求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出电场强度的特点,属较高要求。例1是用来巩固所学内容。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解决了这几个问题,也就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使学生更有信心,也就有了课堂上的心理安全感。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会查阅、讨论、思考等,他们就有机会对自己薄弱的地方进行充分的准备,也就会有更多的自信去面对考验。学生对于学案上的问题会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也学会了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做可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为学生的表现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2 “学案导学”凸显学生主体,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让其他人来替代,只有学生主动获取的知识,印象才最深刻,理解才最透彻。

“学案导学”让学生在最大化地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实现知识内化的最大化。学生利用导学案可以有准备地、有侧重地学习,这使得学习有了目标性,学生也可以就“学案”在课堂上提问,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电场强度”的导学案中,笔者设计了“课内自主学习——探究电场线”环节,片断如下:

【问题1】 小组讨论: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初中时学习了磁感线,那么,磁感线是用来描述磁场的什么特点?

【问题 2】 小组讨论:电场强度是如何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的?

【问题3】 学生实验: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能模拟电场线的分布情况吗?(盛在容器中的蓖麻油,头发屑,电源)

【问题4】 小组讨论:通过实验,你看到了头发屑排列成的形状,请问电场中真的存在这样的线吗?

【问题 5】 小组讨论:电场线的定义是什么?你能概括电场线的特点吗?

【问题 6】 小组讨论:两条电场线在空间能相交吗?为什么?

本例以导学案为脚本的教学中,无论参与小组讨论还是操作实验,学生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并且很顺利地掌握了电场强度的概念与电场线的特点。

“学案导学”的教学能够较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超乎寻常的表现也会给老师以启迪, 同时也给老师带来惊喜和快乐。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在展示中发展,这也成为物理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 “学案导学”肯定教师引导,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内外因有机统一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学案”是把内外因结合起来的“媒介”。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指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知识。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仍然负有监控的责任,要在关键的时候对学生的方向性错误提出自己的意见,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例如:在“电场强度”的导学案中,笔者设计了“课内自主探究——电场强度的叠加”环节,片断如下:

【问题1】 矢量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举例说明。

【问题2】 如图1所示,图中P点的电场强度怎么求?

【问题3】 如图2(a)所示,真空中,带电荷量分别为+Q和-Q的点电荷相距r,则:

(1)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O的场强多大?

(2)由O沿中垂线向外场强如何变化?

(3)中垂线上关于O点对称的两点B、B'场强有何关系?

(4)两点电荷连线上场强有何变化?

(5)两点电荷连线上关于O点对称的两点A、A'场强有何关系?

【问题4】 把问题3中电荷改为等量同种电荷,如图2(b)所示,电荷量均为+Q,上面五问的答案又是什么?

例2 如图3所示,M、N为两个等量同种电荷,电荷量为+Q,在其连线的中垂线上的P点放一静止的点电荷q(负电荷),不计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点电荷在从P到O的过程中,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大

B.点电荷在从P到O的过程中,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

C.点电荷运动到O点时加速度为零,速度达最大值

D.点电荷越过O点后,速度越来越小,加速度越来越大,直到粒子速度为零

该片断设计中,问题1和问题2回顾了矢量合成的方法,问题3和问题4分别分五步分析了等量异种、等量同种电荷周围电场的特点,这五步紧密联系、环环紧扣,充分体现了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最后,通过例题巩固,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显然,导学案中通过问题进行有效引导的方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

4 教学反思

“学案导学”强调的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设计方案。所以,它既是师生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又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教师需要做更多、更細、更深的工作去把导学案变得更具有逻辑性、趣味性、生活性,以此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中学物理“问题导学式”教学的研究[J].上海教育研究,2013(6):88—90.

[2]李桂萍.学案导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4):14—16.

[3]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 (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栏目编辑 邓 磊)

作者:唐彩勤

第3篇:农村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下学生的自主预习策略分析

摘 要:“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导”与学生“学”,有效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它实现了由以往“先教后学”向“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转变,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它既是教师导学的方案设计,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策略,也是学生学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方式。因此,文章对“导学案”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导学案”在预习阶段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基于学生的自主预习,对“导学案”的实施提出可行性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教育;初中数学;导学案;原则;策略

学生自主预习,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导学案”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份良好的“导学案”,能够根据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有针对性的预习方向,为学生自主预习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更为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一、 “导学案”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中的问题

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大多数农村学生的数学“底子”相对较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既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也没形成很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学,在学习上,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其次,学生对预习也是极为随意,大多学生认为预习只是简单看下教材,熟悉第二天所讲的教学内容,对于“导学案”更是注重其结果,忽视了过程,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的状态,进而造成他们缺乏对新课的学习兴趣,不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而后导”并未实现,“导学案”反而适得其反,阻碍了学生的新课学习。最后,学生也缺少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农村学校的学生,父母文化水平大多都不高,并不能给予他们学习上的帮助,对他们的学习近况也不是很上心,再加上一些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这也让“导学案”的应用并没有多大效果。

二、 “导学案”在预习阶段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为重点突破做准备

初中数学很多的课时内容较多,如果让学生对所有的内容都进行预习,那学生也只会浅尝辄止,大致浏览教材的内容,甚至会因为预习的内容较多,而打击了他们预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进行预习时,要根据这一节的教学重点,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教师针对《全等三角形》一课设计“导学案”,教师就要针对全等三角形的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问题设计。问题一: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问题二:如何用符号表示?问题三: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分别指什么?问题四:两个三角形如果全等,它们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这样,教师把教学重点,分解成四个难度逐渐递增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以此来把教学重点进行分解剖析,进而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

(二)体现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正确认识预习虽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并不等同于学生的提前学习,或者对学生学习不足的检验,而是让学生圈点标注自己的疑惑,以此来让学生在课堂中争取学习的主动,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学生通过预学,在课堂学习时,更具有针对性,把精力放在问题的思考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三)分层预习,为不同学生做准备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也不能把所有的“导学案”都设置成统一的标准,“导学案”的预习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和深度性,能够满足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需求。对于学困生而言,“导学案”的预习内容对他们只要求记住结论与公式,并引导他们推算结论与公式的演变过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除了对学困生的要求外,还要让他们关注结论与公式的产生过程,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关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对于优等生来说,就要让他们面临更高层次的挑战。这样,不同的学生在不同难度“导学案”的预习中,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分层预习,能够最大限度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进而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都能够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 “导学案”教学下学生的自主预习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明确预习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初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兴趣需求的驱使,只要他们对一件事情感兴趣,那他们的行为态度就显得更为积极、主动,更能愉快地进行思考、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點,进行预习问题的设计,一旦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能够明确自身的预习目的,进而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自主预习的效果自然也就会提高。

一方面,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特点,在“导学案”设计时注入“趣味因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初中数学教材的设置特点包括概念的形成、方法的探索、公式定理的推导、结论的归纳总结等众多的内容,其中都蕴藏着有趣的数学逻辑和深刻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让学生的预习过程,也是发现、探索、体验数学乐趣的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让他们都能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学生形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导学案”设计时实施分层教学,以此来激发不同学生的预习兴趣。学生之间是有明显差异的,这也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发展是极为不均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其目的,应该是关注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科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让“导学案”更多的以探索、弹性的形式出现,以此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兴趣方向进行探索,进而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教师在针对学生预习中的评价时,要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语言,特别是在学生有一些独到见解,特殊想法的时候,即使是错误的结果,也要给予鼓励。因为这是学生针对预习内容认真思考的体现,正确进行引导,以此增强学生自主预习的自信心。

(二)提供足够时间,保证预习质量

“导学案”式预习,并不像以往学生预习一样,只是简单翻阅教材,粗略浏览。“导学案”是有目的、有方向的高效预习方式。与此同时,大多“导学案”的预习阶段都在课外,而课外学生又会面临大量的课后作业。因此,教师要适时减少重复的家庭作业,为“导学案”的预习提供足够多的时间,以此来保证学生预习的质量。在“导学案”实施初期,学生自主预学的习惯没有养成之前,教师也可以试着把“导学案”放在课堂之上,以此循序渐进,逐渐实施,一直到课外。与此同时,现如今很多农村初中学校都打算把“微课”引入到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利用“微课”制作“导学案”。这样,师生之间以“网”相连,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了农村学生缺少一个良好家庭学习环境的问题,“导学案”也会更为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直接的接受,学生的预习质量定会有所提升。

(三)注重预习形式,提高预习效率

“导学案”并没有固定的设计形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学要求,“导学案”也会有不同的设计策略。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不同形式的“导学案”,让学生预习的形成更为丰富多样,以此来提升自身自主预习的效率。

以自主与合作预习相结合为例:“导学案”的定义就是以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再辅以教师的课堂指导的教学方法。因此,自主与合作预习相结合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预习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教师既注重学生个体预习的独立性,让学生在预习中能够按照步骤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即略讀、细读、精读。略读就是学生简单粗略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浏览,弄懂教材的大致内容。进而再进行细读,边读边做笔记,圈点标注出教材的要点,并对其中的易错点、疑惑点、自己的见解旁边或笔记上即兴标注。最后就是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精读,就是在学生做教师设计的问题时,如果有不会的地方,返回来再对教材进行“局部”精读。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在预习阶段的合作交流。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在学生独自预习后,可以要求学生展开讨论活动,大家把自己不同的地方“拿”出来,集思广益,说不定哪位学生不经意间的一句言论就能够启发到同组的学生。当然,教师也要适时布置一些群体合作交流的学习任务,给予他们交流的方向,以免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偏离讨论主题。

再如:“假设论预习”,学生在预习中一定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数学名词,自己可以先按照此名词的数学规律“假设”一个定义。如,“无理数”的定义,学生假设定义“没有规律无限循环的小数”,同时再列举几个自己认为是无理数的实例,进而继续预习,在不断地预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课本上的定义与自己的定义并不一样,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自己的定义并不严谨,“无限循环”就说明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与“没有规律”相矛盾。学生通过思考两者的差别与自己的不足,就会深刻理解无理数的定义。

总而言之,学习是一种极为缓慢,又循序渐进的事情,学生的自主预习的习惯养成与能力提高也并非滴水之间就能够完成的。因此,教师在“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既要秉持一定的设计原则,也要采取多样的实施策略,更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此发挥“导学案”真正的作用,让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真正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君卫.“导学稿”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0).

[2]陈洪波.初中数学导学稿中预习设计的有效性策略[J].师道:教研,2015(3):39.

[3]陈宗领.学案导学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乐园:信息化教学,2018(3):164.

[4]杨静.例说初中数学“预习型导学案”的编制与实施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7):83.

作者简介:

朱春赟,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永宁中学。

作者:朱春赟

第4篇:《不会变形的金刚》导学案(学生)

学习目标

一、通过阅读小说,探究作品多样性的主题

二、掌握小说写人的基本特点

三、通过阅读把握人物现象

教学方式

一、以学生阅读为主体,老师适当点评

二、不同观点分组讨论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链接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山东文登人。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文集》4卷等。《不会变形的金刚》获第四届百花文学奖,《女人之约》获第四届青年文学奖、第五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紫色人形》获台湾第十六届《联合报》文学首奖,《昆仑殇》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生生不已》获《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作品奖,《预约死亡》获北京庆祝建国45周年文学作品奖,《素面朝天》获全国第五届报纸副刊奖。共发表作品200万字。国家一级作家。

二、 内容探究

1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讨论:第一部分中妈妈内心有何种矛盾,她是怎么解决的?

明确:

3讨论:身处贫寒,“我”买毛线的钱是哪来的?

明确:

4讨论:这么艰难的节省却为给儿子买玩具而放弃买毛线,这个妈妈是否太溺爱孩子了?

明确:

5讨论:第二部分中再次出现的一个情节上的矛盾是什么?矛盾是怎么化解的?明确:

6讨论:当儿子把一个女孩子的大号变形金刚弄坏并且决定向这个同学去道歉时,为何“我”如此紧张?

明确:

7讨论:儿子为何就断定那家人会原谅自己而勇敢地去用道歉解决问题?明确:

8讨论:“我想用母亲温馨的心捻成毛线,为儿子织一间温暖的小屋,可惜我不是整个 1

世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

9讨论:“这世界上有许多像花布一样美丽的道理,却做不成衣服”是什么意思?

明确:

10讨论:“人有时飞快地迎着一个东西跑过去,其实是为了躲开它”是什么意思?

明确:

三、内容分析

1讨论:文中几次写到“我”吻儿子,为什么要吻儿子?

明确:

2讨论:当丈夫要打儿子时,“我”为何阻拦?之后“我”为何又亲手打了儿子?明确:

3讨论:为什么打完儿子“我”会肯定这不是最后一次?

明确:

四、人物分析

你认为这一家三口身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1、儿子:

2、我”:

3、丈夫 :

五、写作特点分析

六 拓展

思考: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当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与社会现实相左的时候你将如何?

七、拓展迁移与发散思维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珍 惜 愤 怒

毕淑敏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硝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孕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唯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唯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11.作者主张“珍惜愤怒”,其理由是:

12.林则徐主张“制怒”,作者则主张“珍惜愤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13.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含义是什么?

14.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林则徐和医生为例,说明愤怒一则妨碍处世,二则有害健康,然后笔锋一转做出“永远珍惜愤怒”的宣示,令人为之一震,起到了先声夺人之效。

B.愤怒的消极作用早已人所共知,作者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专讲愤怒的积极作用,切中时弊,让入耳目一新,颇受启发。

C.作者论及何以要“珍惜愤怒”时,激情喷涌,语言犀利,且善用比喻,妙语连珠,警句迭出,读来颇有痛快淋漓之感。

D.作者主张“珍惜愤怒”,持之有据,也言之成理,不过,结尾处说“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有失分寸,且与前面称愤怒为“双刃利剑”相左。

E.文章热情讴歌了愤怒的积极意义,字里行间溢满阳刚之气,语言含蓄蕴藉,令人回味不尽。

第5篇:变形记导学案+答案

《变形记》教案

【学习目标】

1、能叙述大致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会从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3、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4、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学习课时】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知识导学

1.作者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布拉格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钟情创作,感情坎坷,1922年病重离职,1924年6月病逝。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的惊服,卡夫卡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作家之一”、“传奇英雄和圣徒式的人物”。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如“突变甲虫”事,既符合“突发事件”的社会现象可能性,又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生存竞争高压下,人被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的本质真实性。此外,在整体的荒诞情节中,又有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内容。如变甲虫后的行动,符合甲虫习性;而思想情感与人物相合。其代表作长篇有:《审判》《城堡》《美国》(均未完成),短篇有:《司炉工》《变形记》《判决》《饥饿艺术家》等。

2.时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际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使用极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等言行心理。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小说分三部分。

第1部分,写格里高尔变甲虫,惊慌而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卧室。

第2部分,写格里高尔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3部分,写家人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而死,家人开始过新生活。

课文只节选了原小说的一部分内容。

2、情节线索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的线索:变甲虫——成累赘——绝望死

家人的线索:惊慌同情——厌弃憎恨——解脱喜悦

三、课前预习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偌大()重听()积攒()鲁莽()

穹顶()挪动()寒颤()差池( )

跺脚()晦气( ) 磨蹭( )愤懑( ) 皱褶() 蜷缩() 翘首() 一瞥() 思忖() 撂下() 譬如() 胸脯() 2.成语积累:

① 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怒气冲冲 目不转晴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 引人注目 不可思议 气喘吁吁 C.仁至义尽 一愁莫展 六神无主 难以执信 D.小心冀冀 精疲力竭 精神焕散 莫明其妙

四、自主探究

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理清线索。

2、读完文章后,请说说自己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

五、 合作探究

1、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甲虫的原因有哪些?试从社会、工作、家庭等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1)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2)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运用的手段有哪些?

(3) 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3、文中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动作描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4、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完成《新课程》课后巩固1——10题。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体会作品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2、欣赏作品中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3、分析荒诞的情节表现的社会生活本质。

一、情节赏析

1、 与传统小说相比,本文的情节处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情节荒诞:

(2)情节淡化:

2、 选文中只是小说的第一部分,补充完整小说的第

二、第三部分情节。

二、文本探究

3、小说题为《变形记》,此处“变形”都包含哪些内容?

4、作者为何把主人公异化为如此难看的“甲虫”?这两者间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5、认真想一想、说一说在读过的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变形人”?

三、 主题鉴赏

6、 小组展开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四、 艺术手法探析

7、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五、全文小结

在人与人之间还没有取得和谐关系的世界里,人的变形是一种象征,一切倒霉人的象征:人一旦遭遇不幸(丧失工作能力的疾病、伤残、政治袭击等),他就不再被社会承认,从而失去作为人的价值的“自我”,成为无异于低等动物的“非人”。象征了人与人之间命定的相互厌恶与敌视 。

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吗?我们正生存在所谓的现代文明社会之中,从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你读出了一些可怕的东西了吗?卡夫卡的伟大之处也许就在于他那对人类刻骨的体验和骇人的预见性。

六、作业布置:

1、完成同步练习。

2、课外阅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变形记》教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三、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偌大(ruo )重听(zhong)积攒(zan)鲁莽(mang) 穹顶( qiong)挪动( nuo)寒颤( zhan)差池(cha )跺脚( duo )晦气(hui)磨蹭(ceng )愤懑( men )皱褶( zhe) 蜷缩(quan) 翘首( qiao) 一瞥( pie) 思忖( cun) 撂下(liao )譬如( pi) 胸脯( pu)

2.成语积累:

① 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目不转晴 B. 全对 C. 一愁莫展 难以执信D.小心冀冀 精神焕散莫明其妙

四、自主探究

3、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一夜之间变成了甲虫——决定起床——艰难离床

2、请说说自己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提示:荒诞、可笑、奇怪、难以置信。

六、 合作探究

4、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甲虫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的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

——工作的辛苦、辛苦的低劣、友情单薄、心里烦恼人际关系:没有信任、关爱、友情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情的缘故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早就会跑到老板面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只要等我积攒好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

——还债的心理压力、受老板的气,使格里高尔生活在重压之下。工作:太辛苦,高度紧张,巨大的债务压力(家庭:冷漠,厌弃)

5、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1)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提示: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2)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3)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提示: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6、提示:主要是写甲虫的活动,如进门的艰难,爬墙壁等,突出主人公的痛苦与命运的悲惨,也引起读者的同情。

4、提示:格里高尔,一个可怜的人。他是一个勤奋的旅行推销员,日复一日滴处于旅途之中,奔波劳累,极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让妹妹过上幸福的生活,他是一个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

5、人变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以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卡夫卡撕破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揭示了触目惊心的社会本质。

第二课时

一、情节赏析

二、与传统小说相比,本文的情节处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提示:(1)情节荒诞:人一夜之间变虫。

3、 (2)情节淡化:几乎找不到具体情节,有的只是大段心理描写以及一些琐屑的细节

4、 选文中只是小说的第一部分,补充完整小说的第

二、第三部分情节。 提示: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惊慌失措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出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最终绝望地死去。

二、文本探究

3、小说题为《变形记》,此处“变形”你认为包含哪些内容? 提示:(1)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生理上的变形——虫形而人心;

(2) 当时社会人们心理的变形——人形而“虫”心; (3)卡夫卡一反传统的艺术手法。

4、 作者为何把主人公异化为如此难看的“甲虫”?这两者间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示:甲虫的特点:

爬行慢——而现实生活节奏快,繁忙(起床那么早、会使人变傻的、人是需要睡觉的、闹钟明明是拨到四点钟的)。

有厚重的壳——背负着沉重的压力生存/虚伪的外套和面具/如人与人之间重重的隔膜。 外形丑陋——作者眼中,生活就是丑陋的。

变成其他:如梁祝化蝶、焦刘化成鸳鸯等,寄寓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浪漫主义的写法。

5、认真想一想、说一说在读过的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变形人”? 孔乙己、范进;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马家爵;变成了分数的奴隶,唯分是求的学生;不择手段追求例如,抛弃亲情、爱情、友情甚至感情的商人;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夫妻„„

7、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小说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即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之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孤独无助。焦虑痛苦的心理和他对自己变形前生活及工作的有关回忆可见),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

五、 艺术手法探析

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提示:“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写作风格——荒诞与真实结合。

第6篇:《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作者简介: 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他本人也被称为。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诗成泣鬼神” 李白杜甫合称“”。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 诵读指导:《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2、纠正字音。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请班里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

6、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之情。 “”字。因为全诗表达的是作者的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7、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功业未就的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一)、解题:哪个同学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蜀相”就是。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因为本诗表达的感情是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二)、揣摩词句研读景情关系。全诗八句四联,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写。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答:,点明。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 一个“”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其庙。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 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之情。

2、第二联中“自”、“空”如何理解? 答:第二联写。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感叹。“自”与“空”使

写出祠中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的内心感受。寓于,耐人深思。 第二部分(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写,是主旨所在。

3、颔联上半句何以写刘备三顾茅庐?是否走题? 解答:这上句实为从诸葛亮的和。下句则是对诸葛亮

的最精辟的概括,赞扬他的的精神。是描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的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的份,因此必然会“”。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借歌颂,惋惜, 抒发了。

6、总结: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志向,抒发对古人的之情;

②抒发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同情,担忧; ④悲叹,壮志难酬。

刘芳

第7篇:《阁夜》导学案 学生卷

《阁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过程与技能: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2、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诗歌历史中有两位重要的大诗人,他们的文章为后人称颂——李杜文章在,光耀万千长!这里的李杜我们都很熟悉,指的是,李白、杜甫!以前我们学习了老李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的气度,气魄,气势,我们领略了感受了。那么,老杜的风格怎样呢?今天要学习的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称《阁夜》一诗!

二、知人论世

1、写作背景: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蜀中发生了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一个深冬的夜晚,霜雪初霁,寓居在夔州西阁中的诗人,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当前国家时事和自己衰老多病、飘泊天涯的生活,心情异常沉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内容提要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超越时空的联想;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三、诗歌印象

1、诗歌体裁:从诗体来看这首诗歌属

;

从内容来看这首诗歌属

2、诗歌的韵律,找出诗歌的韵脚字

1

3、读诗歌(节奏、字音、内容)。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规定时间诵读。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jì)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yí)歌/数处/起渔樵(qiáo)。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liáo)。

四、置身诗境

诗歌内容探究,用自己的话诠释诗歌。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五、品词

“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其中“催”“寒”二字既写景,又蕴含着诗人的人生感受。试作简析。

2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赏析诗歌,巩固练习 学习过程

一、鉴赏诗歌

1、“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是千古名句。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创造了一种什么样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中上一句作者写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二、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雪霁(jì)

侪辈(qí)

天涯(yá)

悬崖(yá) ....B、渔樵(qiáo)

挣脱(zhèng)

寂寥(liáo)

创伤(chuāng) ....

3

C、朔漠(shuò)

回溯(sù)

攻讦(jié)

囹圄(wǔ) ....D、泾渭分明(jìng)

发酵(xiào)

信笺(jiān)

角色(jué) ....

2、下列诗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B、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廖。 C、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岁暮阴阳催短景 景:景色

B、天涯霜雪霁寒宵

霁:雪止 C、人事音书漫寂寥

漫:徒然,白白地

D、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催短景

霁寒宵

三峡星河影动摇

....... 夷歌数处起渔樵

人事音书漫寂寥 ........

三、课堂小结

通过阁夜看到的战乱的凄凉景象和动荡不安时局的描写,极力渲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优虑(或表达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

第8篇:1《山中访友》导学案(学生版)

六年_____班姓名___________家长签字____________-

《山中访友》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

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预习导学】

1、读下面的词语,并把它抄写在横线上。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 陡峭挺拔 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波光明灭泡沫聚散津津乐道旋转流淌 恩泽 犬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写

(1)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 2 )很感兴趣地讨论。()

( 3 )隐蔽、僻静的小路。()

( 4 )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 5 )一个人做了诗和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3、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4、捡起一朵落花,拾一片落叶,捧起一块石头。()

4、课文简说。

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一篇佳作。

这事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 看拼音写词语。

yāoqǐngyùncángdǒuqiàopùbùshēnqū

()()()()()

jíngzhìxiákâjīnjīnlâdàoyùnhán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用心地把课文读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出正确

的停顿并加入自己的情感。

2、 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从理解课文题目展开,然后细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

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在

文中划——)

(3)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与同学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带来的快乐。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带着好心情,来到山中拜访“朋友”。表达了他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作者在山中拜访“朋友”,与他们交流的时候,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说说它们

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妙处。(讨论后写在自备本上)

三、交流赏析精彩句子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

好清爽!

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交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交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脚下长出的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

胳膊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交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

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交流、赏析: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

构相似,是一组___________句,同时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我”和

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里采用___________来

写,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

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交流、赏析:“它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仪式”指的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石头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

所以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

四、 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五、巩固练习

(一)阅读理解

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 云雀,你叽叽喳喳的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 按原文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形容词。

( 2 )选文采用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文中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句,请将它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的人称有什么变化们这样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仿写句子

你好,;你好,。

五、拓展延伸

1、从大自然的众朋友身上,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田野访友“为题,写一个片段,表达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由景物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

第9篇:学生版《唐诗五首》导学案

《唐诗五首》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 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欣赏 小组讨论 当堂训练 【文体知识积累】

关于近体诗:唐代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称为近体诗,它是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绝”或“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律”或“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二、

四、

六、八句必须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预 习 案

一、基础知识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1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2)万里悲秋常作客:

...(3)艰难苦恨繁霜鬓: ..(4)青海长云暗雪山: .

二、初步感知

1、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山中之境的特点是什么?(可适度展开)《 山居秋暝》 答:

2、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登高》) 答:

3、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集中表现在哪句诗句上?试作分析。(《登高》) 答:

探 究 案

一、小组合作探究,再次诵读品悟诗歌内涵。

1、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山居秋暝》) 答:

2、《登高》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

2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3、反复诵读,比较课文中五首诗的感情基调和风格,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答:

【知识链接】

王维其人其诗:王维,字摩诘,“维摩诘”合起来是佛教一部重要的经典。王维的一生可以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早期他有积极的政治抱负,但几经沉浮厌倦官场斗争,便归隐终南山,开始寄情山水,醉心禅理。徘徊于隐仕之间,过着半官半隐、恬静悠闲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反映他后期归隐生活的一首名作。他的诗继承了陶渊明和谢灵运的长处,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他的诗风清新淡雅,意境恬淡,优美如画,同时他还是杰出的画家,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山水田园派是盛唐诗坛两大诗歌流派之一,作品以题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使前朝的山水诗和田园诗紧密结合,隐居田园的情趣和欣赏山水的优美加以融会;保留了陶渊明的纯朴,摒弃了谢灵运等的艰涩,语言清新,诗情画意更浓。作品较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色彩清淡,意境深幽。这一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等。

王昌龄其人其诗:王昌龄,字少伯,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才中进士。他的诗歌以七绝见长,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美誉。他的诗以多种题材对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和**社会作过一些揭露和反映,能以极短的篇幅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不少成为当时乐府歌词中的绝唱。现在留下来的王昌龄的180首诗中,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一类是歌唱了边塞将士的乡思离愁,另一类是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妇女生活。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善于挖掘边塞征人的内心世界,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杜甫其人其诗:杜甫(721-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于“奉儒首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刘禹锡其人其诗: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年),

3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李商隐其人其诗: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于郑州荥阳(今荥阳苜蓿洼村)。 【当堂练习】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渚清沙白鸟飞回

(盘旋)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生) ...B.潦倒新停浊酒杯

(衰老多病) 此情可待成追忆

(岂待) ....C.夜深还过女墙来 (古代指为女子经过而筑的墙) 山居秋暝

(晚) ...D.竹喧归浣女

(竹林中声音喧哗) 黄沙百战穿金甲

(磨穿) ...2.下列诗句中,朗读节拍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3.下列加点的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竹喧归浣女 B.莲动下渔舟 ..C.青海长云暗雪山 D.艰难苦恨繁霜鬓 ..4.下列对诗歌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居秋暝》中“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均以直接描写的方法来刻画。 B.《从军行(之四)》中第

三、四句是直接抒情,嗟叹战争艰苦,归家无日,情感低沉压抑。 C.刘禹锡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带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色中来描写,尤显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D.《登高》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四联各自对仗,以雄阔之景写壮心不已之情。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鸟鸣涧

王维

4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阑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拓展训练】

1、(200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2、(2009·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5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3、(20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6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上一篇:业务工作流程图下一篇:工信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