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的好朋友

2022-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一生中的好朋友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大学生自我呈现、隐私保护、设限态度的研究假设并分析证实了其中的联系。认为微信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大学生建立社会“强关系”“弱关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会根据与目标人群的相关度来进行不同的自我呈现,并进行不同程度的隐私保护。本文还在论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微信;设限态度;隐私保护;自我呈现

一、引言

(一)微信朋友圈设限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中,曾将“社区”定义为“生活共同体”,网络社区以意识、行为以及利益为特征,是一种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

互联网时代,由传统社区延伸出来的、由网络成员们自己根据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来划定边界、可以朝任何方向延伸的即是“社会网络”。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社会网络,代表了各种社会关系,其中节点对应现实中的行动者,而连线则对应关系纽带,行动者和关系纽带又构成了社会网。

在“朋友圈”发布信息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微信具有设限功能。设限的具体分类是:公开、私密(仅自己可见)、部分可见、不给谁看。微信“朋友圈”的设限功能体现了一种“圈子”文化,人们不单单是可以通过照片或内容的分享来发现彼此,联结起来,也可以通过划分“圈子”把一部分人隔离开来。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设限背后潜在的态度和因子是我们本次研究的一个出发点。所以我们提出:

研究假设1a: 越长使用朋友圈功能,越会使用设限功能;

研究假设1b: 男女大学生在设限态度和设限方式上存在差异;

研究假设1c: 男女在设限方式的倾向因素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自我呈现与印象管理

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89)一书中首次提到“自我的呈现”和“印象管理”,他将社会互动比喻成戏剧表演,认为人们为达到“预期印象”在社会互动中对语言和非行为的选择,就是对自我实现的印象管理。戈夫曼还认为“印象管理”的动机源于对社会赞许的期望和对互动结果的控制。詹姆斯将“自我”分为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①大学生借助微信朋友圈来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参与网络表达,从而把朋友圈作为一种自我探索自我表达的平台,我们可以认为,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社交网络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另一个场域,他们在其间表达和建构着“自我”。所以我们提出:

研究假设2a: 男女在朋友圈中呈现出来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的一致性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假设2b:自我呈现态度和自我呈现方式与大学生在朋友圈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表现的一致性有显著关系;

研究假设2c: 越是忠于自我表达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現出来的自我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表现的一致性越高;

研究假设2d: 越是消极呈现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表现的一致性越高;

研究假设2e:在乎别人看法(忠于自我)和积极呈现(消极呈现)之间显著相关。

(三)自我表露与隐私保护

朱德拉(Jourad SM)提出并不断完善了自我表露的定义,最初是指个人将自己的信息表露给目标人(想要交流的人)的一种行为过程。随后经过补充,被赋予了新的定义:一是指一种人格特质,即个体的意愿或能力;二是指一种基于某种关系情境下产生的社会交往行为或过程。②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的过程,就是一种表露自我、交换信息的过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着潜在的风险。“隐私保护”,是指人们在隐私泄露可能遭受风险时采取的处理办法。③根据西方传播隐私管理理论,自我表露时,人们通过构建传播隐私界限来控制表露隐私后可能带来的后果,这一界限决定着人们表露信息的数量、程度和对象,也影响着人们评估隐私风险后,对自己隐私的管理与保护。④所以我们提出:

研究假设3a: 男女在隐私保护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假设3b: 在乎别人看法(忠于自我)和隐私保护程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的关系;

研究假设3c: 越是消极呈现(积极呈现)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的隐私保护程度越高;

研究假设3d: 越是使用全部可见方式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的隐私保护程度越低;越是使用部分可见方式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的隐私保护程度越高;

研究假设3e: 倾向政治敏感度设限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的隐私保护程度较高;倾向于目标人群相关度设限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的隐私保护程度较高(各种倾向性和隐私保护程度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量化分析,主要目标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乐于并且善于运用新媒体,愿意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琐事或者抒发自己的看法见解,有分析的价值和可能性;大学生群体大多都有自己的个性,都追求与众不同,他们在微信朋友圈设限方式(态度)、隐私保护、自我呈现方面可能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甚至是风格迥异的现状,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范围缩小,从而得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精确度的测量结果。

(二)数据来源

正式发放问卷采取了线上问卷星填写与线下深访相结合的方式。从2015年12月9日起,截止2015年12月15日,共发放问卷500份,共收取有效问卷488份。

(三)抽样测量方法

本研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为确保调查的真实性,采取不记名并且全程隐私保护的问卷调查方式来测量。通过spss分析,在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测量中,微信朋友圈设限态度(方式)和自我呈现以及隐私保护上的区别不大,因此放弃年级和专业两个变量,选择男性和女性这两个性别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在样本结构中,男性216份,占44.26%,女性272份,占55.74%,比例达到基本均衡。除了分析性别差异,我们选取了交叉分析,测量了不同的自变量因变量间的联系以及与控制变量性别之间的联系。

1.朋友圈设限行为(态度研究)

通过以下两个矩阵量表题测试设限频率与设限态度:(1)以下权限设置方式中,您的使用频率是(1=从不,5=总是)?其中包括5种设限方式:全部可见、部分可见(选中的朋友可见)、不给谁看(选中的朋友不可见)、私密(仅自己可见)、完全屏蔽某人。(2)您在对朋友圈状态设置权限时,通常会更倾向考虑哪些因素?其中包括5个考虑因素:政治敏感度、内容私密程度、关系亲疏程度、与目标人群相关度、与自身个人利益相关度。根据可靠性分析,信度系数α为0.77。

2.自我呈现、自我表露

通过一个单选题和两个矩阵量表题测试自我呈现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自我表露的态度。(1)您觉得您在朋友圈中所表現出来的自我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表现的对应关系(1=完全不一致,5=完全一致)。(2)矩阵量表题(1=不同意,5=同意),除此之外还包括自我呈现情况测试题,这组测试共6道题,前3道测试发朋友圈是否取决于别人,根据可靠性分析,信度系数α为0.63;后3道测试是否发朋友圈忠于自我,根据可靠性分析,信度系数α为0.66。另外,还设计一组题测试两种表现:一是表现消极态度(消极呈现),根据可靠性分析,信度系数α为0.65;一是表现积极态度(积极呈现),根据可靠性分析,信度系数α为0.78。

3.隐私保护

通过3道单选题测试隐私保护,对相关学生多方位进行测试(1=非常担心,5=非常不担心)。具体包括:您担心微信朋友圈会泄露个人隐私么?您在使用朋友圈地点定位等功能时担心个人生活轨迹被泄露么?您在使用朋友圈时担心自己的兴趣或动向被人知晓么?根据可靠性分析,信度系数α为0.75.

三、研究结果

(一)设限方式(态度)分析

1.基本情况

根据数据结果显示,35.66%的大学生使用微信2-3年,平均每天刷朋友圈的时间集中在2小时以内,61.07%的大学生偶尔会使用朋友圈设限功能。

2.问题分析

问题一:越长时间刷微信朋友圈,选择使用朋友圈设限功能的频率越高。

我们假设,刷微信朋友圈的频率和使用朋友圈设限功能的频率呈正相关的关系,选取样本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0<0.01,r=.233**),我们的假设成立:即刷朋友圈的频率越高,越会使用设限功能。

问题二:男女在朋友圈设限方式和设限频率上是否存在差异?

我们假设男女在朋友圈设限频率和设限方式上存在差异,选取样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如表1,以设限方式(部分可见)为例,男性均值为1.91,女性均值为2.17,均值差为-0.258,即女性的设限频率(部分可见)高于男性,且男女设限的使用频率(部分可见)有明显的差异存在(sig =0.001,P<0.05)。以此为例分析其他设限方式(除私密),得出了结论一样,故可得出综合结论:男女在朋友圈设限方式和频率上有明显差异,且女性使用频率较高。

问题三:男女在朋友圈设限态度上是否存在差异?

假设男女在朋友圈设限态度即倾向因素存在差异。选取样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以针对内容私密程度设限进行分析,男性均值为3.51,女性均值为3.92,均值差为-0.406。男女在倾向于内容私密程度上设限有明显的差异存在,并且女性在朋友圈设限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按内容私密程度设限(sig=0.001,P<0.05)。同理分析得出这种差异在按关系亲疏程度(sig=0.002,P<0.05)、与目标人群相关度(sig=0.006,P<0.05)这两个方面也存在。而在政治敏感度、与自身利益相关程度上无显著差异。

(二)自我呈现(自我表露)分析

1.基本情况

根据表2因子分析:以“7”领头标注的测试题的1-3是测试表达是否取决别人的选项,4-6是测试表达是否忠于自我的选项。以“8”领头标注的测试题1、2、7、8是测试是否是消极呈现的选项,3-6是测试是否是积极呈现的选项。

根据表3可知,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大多呈现积极的自我,并且发布的内容大多能忠于自己的内心。但是从数据显示,忠于自我与在乎他人以及消极呈现和积极呈现的平均值相差并不算多,说明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表达的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看法的影响,会因此而斟酌自己发布的内容并且会呈现出一些消极的东西。这个数据显示所折射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问题分析

问题一: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呈现出来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是否一致?

数据显示,74.18%的大学生选择了比较一致,只有9.43%的大学生选择了比较不一致。就此现象,笔者提出假设,假设男女在朋友圈中呈现出来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的一致性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分析显示:男性均值为2.98,女性均值为3.07。笔者猜想错误,男女在朋友圈中呈现出来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的一致性不存在显著差异(sig=0.073,P>0.05)。

问题二:越倾向于积极呈现(消极呈现)的大学生越在乎别人的看法(忠于自我)?越倾向于消极呈现(积极呈现)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呈现出来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的一致性越高?女性更在乎别人的看法(更忠于自我)?

笔者假设越是在乎别人的看法越会呈现出积极的表达;越是呈现出消极的表达,越是忠于自我。分析显示:消极呈现和忠于自我之间显著相关,呈现较弱的相关程度(sig=0.000,P<0.05,且r=0.316**)。在乎别人看法和积极呈现之间显著相关,且呈现中等的相关程度(sig=0.000,P<0.05,且r=0.409**)。

结果显示:(1)忠于自我,在乎别人,消极呈现,积极呈现4个因素在对因变量大学生朋友圈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表现的一致性的影响不算大(R?=0.087)。但分析可见:(2)忠于自我的大学生在朋友圈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表现的一致性有显著关系(sig=0.000,P<0.05)。越是忠于自我表达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表现的一致性越高(β=0.274);(3)消极呈现的大学生在朋友圈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表现的一致性有显著关系(sig=0.005,P<0.05),越是消极呈现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表现的一致性越低(β=-0.133);(4)在乎别人看法的大学生在朋友圈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表现的一致性没有显著关系(sig=0.945, P>0.05);(5)积极呈现的大学生在朋友圈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表现的一致性没有显著关系(sig=0.065,P>0.05)。

(三)隐私保护分析

1.基本情况

根据文献综述,隐私保护是三个概念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根据因子分析第9-12题,笔者把它设计成一个统一的概念隐私保护程度,以便与其他因素进行交叉分析。

2.问题分析

问题一:男女是否在隐私保护程度上存在差异?

假设男女在隐私保护程度上存在差异,且女性更注重隐私保护程度。结果分析显示这一假设成立,男女在隐私保护程度上有显著的差异(sig=0.041,P<0.05),且均值男性为2.6910,女性为2.8125,可见女性更注重隐私保护程度。

问题二:消极呈现(积极呈现)是否和隐私保护程度存在相关关系?忠于自我(在乎别人)是否和隐私保护程度存在相关关系?

假设消极呈现(积极呈现)与隐私保护程度有相关关系,朋友圈信息发布在乎别人看法(忠于自我)与隐私保护程度有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消极呈现和隐私保护程度之间显著相关,呈现较弱的相关程度(sig. (2-tialed)= 0 .000, P<0.05,且r=0.166**);在乎别人看法和隐私保护之间显著相关,且呈现较弱的相关程度(sig.(2-tialed)= 0.002,P<0.05,且r=0.139**)。

问题三:自我呈现态度对隐私保护程度有何影响?设限频率对隐私保护程度有何影响?设限倾向因素对隐私保护程度有何影响?

根据分析显示:积极呈现,消极呈现两个因素对因变量隐私保护程度的影响不算大(R?=0.032)。分析可见:(1)消极呈现的大学生与隐私保护程度的关系有显著性(sig=0.002,P<0.05),越是消极呈现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的隐私保护程度越高(β=0.145);(2)积极呈现的大学生与隐私保护程度的关系没有显著性(sig=0.134,P>0.05)。

根据数据显示:设限方式的五个因素对因变量隐私保护程度的影响不算大(R?=0.054)。分析可见:使用全部可见方式与隐私保护程度的关系有显著性(sig=0.027,P<0.05),越是使用全部可见方式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的隐私保护程度越低(β=-0.102)。其他几个设限方式(部分可见、不给谁看、私密、完全屏蔽某人)则没有呈现显著性。

根据数据分析:设限倾向的5个因素在对因变量隐私保护程度的影响比较大(β=0.098)。分析可见:(1)倾向政治敏感度设限与隐私保护程度的关系有显著性(sig=0.002,P<0.05),越是倾向政治敏感度设限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的隐私保护程度越高(β=0.147);(2)倾向关系亲疏程度与隐私保护程度的关系有显著性(sig=0.023,P<0.05)。越是倾向与目标人群相关度设限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的隐私保护程度越高(β=0.130);(3)其他设限倾向(内容私密程度、与目标人群相关度、与自身个人利益相关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显著性。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设限方式(态度)差异

(1)刷朋友圈的频率越高,越会使用设限功能;(2)男女在朋友圈設限方式和频率上有明显差异,且女性使用频率较高;(3)男女在倾向于内容私密程度设限的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存在,并且女性在朋友圈设限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按内容私密程度设限。

2.自我呈现(自我表露)差异

(1)男女在朋友圈中呈现出来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的一致性不存在显著差异;(2)越是忠于自我表达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表现的一致性越高;(3)越是消极呈现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表现的一致性越低;(4)积极呈现和在乎别人看法的大学生在朋友圈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表现的一致性没有显著关系;(5)在乎别人看法和积极呈现之间显著相关。

3.隐私保护程度差异

(1)女性更注重隐私保护程度;(2)在乎别人看法和隐私保护程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的关系;(3)越是消极呈现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的隐私保护程度越高;(4)越是使用全部可见方式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的隐私保护程度越低;(5)倾向政治敏感度和倾向于目标人群相关度设限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的隐私保护程度越高。

(二)讨论

由上述结论我们可以发现,男女在设限方式、设限态度和隐私保护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女性使用朋友圈设限的频率更高且更注重隐私保护。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强关系”和“弱关系”在微信中同样有所体现。“强关系”就是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等,这是一种稳定但范围有限的社会关系。相反,另一类相对社会关系较浅却更广泛的,被称为“弱关系”,如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只接触一两次的朋友,长时间没有联系的远方亲戚等。⑤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设限过程中根据内容私密程度设限的比重最高,且女性在朋友圈设限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按内容私密程度设限,可以认为,大学生在发朋友圈的过程中会根据社交关系的强弱对发布的内容进行设限。

越是依据别人的看法来进行自我呈现的大学生,即越是在乎别人,在朋友圈的呈现上越是会表现出积极的呈现态度;越是消极呈现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表现的一致性越低。由此可见,对于外界看法的在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的真实性。

戈夫曼的戏剧论是当前探讨用户在社交网络表达和建构线上自我的主流范式。他认为情境创造出相应的要求或期望,并且迫使个体跟随。当个体出现在观众(或假想的观众)面前时,总会试图控制他们对其在该情境下的印象。不管个体怀揣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他能顺利实现印象的控制,那么他往往可以从中获益,⑥人们通过印象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的观感,并藉由此观感而修正自我呈现或表征。可见,外界的看法和自我呈现之间有着密切的“戏剧性”,人们为了完成印象管理,会不断修正自我呈现的表征。

然而朋友圈让大学生获得了“表演者和观众”的双重身份,从而促使其进行反身性思考。他们根据自己在朋友圈的发布,实践、学习及诠释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和主张。因此,朋友圈里的表演本身促成了自我认同的发展。大学生朋友圈里的“理想自我”应表现为奥布莱恩(O’Brien)的“真实的可信赖性”,而非“可相信的幻象”。⑦

隐私是人们区分“公共领域”和“个人空间”的重要工具。何时该“隐”,什么是“私”?随着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人们的看法不同。尤其在社交网络中,信息交流与分享,势必以让渡一定的隐私为代价。⑧人们使用社交网络时,虽然考虑到存在一定的隐私风险,但受自我表露的影响,他们的隐私保护行为随之发生改变。自我表露所呈现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隐私保护程度。具体而言,大学生一般不向普通朋友和一般人表露信息,主要向亲密朋友表露信息且不大采取隐私保护行为,会根据与目标人群相关度设限的区别来区分隐私保护程度的高低。

因此,保障网络环境安全的同时,还应充分考察人们在不同网络情境中的使用需要,以及网民之间的亲密程度与隐私保护行为之间的关系,确保隐私保护的合理性。

注释:

① 【美】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唐键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94-296页。

② 蒋索、邹泓、胡茜:《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第1期。

③Culnan M.J&Armstrong P.K. Consumer Privacy Concerns,Procedural Fairness,and Impressional Trus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vol.10,no.1, 1999,pp.104-105.

④ Petronio S. Boundaries of pricacy:Dialectics of Disclosure,Albany,NY:state,Unive- 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2,P.23.

⑤陳昌凤、仇筠茜: 《微博传播: “弱关系”与群体智慧的力量》,《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 3期。

⑥ Goffman, E.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M].New York: Double -day Anchor. 1959.19.20.

⑦ O’Brien, J. Writing in the body: Gender (re)production in online interaction. In M. A. Smith & P. Kollock (Eds),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 (pp.76-106). 2000, New York: Routledge.

⑧ Monika Taddicken,“The ‘privacy paradox’ in the social web”,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no.19,2014,pp.248-274.

作者:殷航?韩旭

第2篇:微信朋友圈:“互联网+”场域中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表达

[摘要]微信朋友圈是近年国内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微信中的朋友圈与现实社会中的朋友圈有共性,但差异更为明显。“熟悉”的“陌生人”和“陌生”的“熟人”是微信朋友圈人际关系的两种主要状态。基于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媒介,“朋友”在微信场域中具有多重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通过多样化的象征符号及其表达,微信朋友圈的即时互动和超地域性使其具备了现实朋友圈难以企及的社会资本动员能力和文化张力。微信红包、微信点赞、微言众听、微群讨论甚至微商广告等等,构成了“互联网+”时代微信朋友圈的基本业态和常态。微信朋友圈的出现和流行,在某种程度上看是文化与技术融合的现代性产物。作为文化与技术融合的当代社会交往媒介和载体,微信朋友圈已开始出现了一些后现代社会生活的端倪。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互联网+”时代;身份认同;身份建构;文化表达;现代性

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微信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微信本来只是一种新的通讯方式,但微信与“朋友”结合使得微信朋友圈具有了独特的意义。人们对微信朋友圈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12年,但近年成几何级增长态势。截止2017年8月22日,在中国知网(CNKI)篇名检索“微信朋友圈”有559篇文章。①这55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信息传播与舆情分析”(176篇)、“广告与营销”(165篇)、“技术、安保与治理”(140篇)、“社会交往与社会资本”(72篇)以及其它领域(6篇)。但是,从人类学角度探讨的论著较少,仅见于《民族学刊》、《探索与争鸣》等刊发的少数几篇文章[1-9]。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观察,身份、场域与表达不失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分析视角。

一、微信、朋友和圈:“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场域变奏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0%,互联网络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平均点,达到54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其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上升到963%。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作为即时通讯工具衍生出来的社交服务,其用户使用率分别达到全部网民的843%和658%。[10](P.1,2,32)数据表明,基于互联网和手机即时通讯的微信朋友圈用户已经超过QQ空间用户近20个百分点。

根据微信的官方介绍,微信 (WeChat) 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人们开始用微信进行聊天和谈生意。由于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从此,微信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此外,微信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但微信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

微信功能的拓展,为微信朋友圈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纵观微信七年多来的发展,微信朋友圈是在腾讯QQ和其他社交软件平台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

从表1统计资料看,微信版本的每次升级都增加了用户实用的功能,而且在每次大版本升级之前,都会进行若干次小版本修订,使之更符合用户需求。

从微信的功能服务上看,它的基本功能包括添加好友、聊天、实时对讲、微信小程序等。此外,还包括微信支付、微信红包以及朋友圈、语音提醒、通讯录安全助手、QQ邮箱提醒、私信助手、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语音记事本、微信摇一摇、群发助手、微博阅读、流量查询、游戏中心、微信公众平台、多类型智能手机平台、多语言界面、账号保护、微信网页电脑版等其他功能。这些微信功能的拓展和提升,是信息技术变革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反映,也是“互联网+”时代文化与技术结合的重要场域,它为微信、朋友形成“圈”奠定了基础。

人类学学者认为,文化具有场域性,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测度。技术发明、制度变革与创新构成了社会文化变迁的基本动力和场域。换言之,文化在技术发明和制度创新中形成新的价值观,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有学者提出了“文化是制度之母”[11](P.119)的基本命题。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互联网+”的功能不断拓展,也使得“朋友”在现实社会和带有虚拟性质的互联网世界中的“圈”中兼备工具性和根基性的“双性”特点。前者表现为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陌生人)交往是功利性的,后者则主要表现为现实社会中的朋友(熟悉人)在互联网时代的带有虚拟性的微信空间里的交往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交往大同小异,更倾向于世俗性和道德性。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中,微信、朋友和“圈”构成了隐性和显性的双重场域。二、微信朋友圈的身份建构

近年来,微信朋友圈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新兴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微信中的朋友圈与现实社会中的朋友圈有共性,但差异更为明显。

“朋友”是一种身份,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社会交往而建构起来的。在中国古代汉语字典中,《说文解字》不收“朋”。《康熙字典》【辰集上】【月字部】释“朋”:“【疏】凡言朋者,非惟人为其党,性行相同,亦为其党。”“又【易·兌卦】君子以朋友讲习。”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周禮·地官·大司徒】联朋友。”《说文解字》卷三下“友”部:“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同志为友。周礼注曰:‘同师曰朋。同志曰友。’从二又相交。二又,二人也。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而如左右手也。”《康熙字典》【子集下】【又字部】 “友”:“【说文】同志为友。【礼·儒行】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丛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又善于兄弟为友。【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又凡气类合同者皆曰友。【司馬光·潜虚】丑,友也。天地相友,万汇以生。日月相友,群伦以明。风雨相友,草木以荣。君子相友,道德以成。”可见,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朋”和“友”各有其含义,无论是“同门曰朋”“ 同师曰朋”,还是“同志曰友”,或者“兄弟为友”,都是社会身份建构的结果。中国古人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如“金兰之交”“倾盖之交”“君子之交”“小人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贫贱之交”“金石之交”“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总角之交”“尔汝之交”“忘年之交”“忘形之交”“八拜之交”“再世之交”“青云之交”“文字之交”等交往實践,甚至有“酒肉朋友”“狐朋狗友”等说法。可见,社会交往和身份建构、身份认同关系密切。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社会交往是社会关系产生的前提,没有交往就无法形成社会关系。“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12](P.68)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早提出“交往”的概念时,是在广泛的意义上使用该词的。它包括了个人、社会团体以及许多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个人之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而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所决定的。因此,交往与生产之间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如此,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亦然。但是,马克思主义同时强调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具有特殊性,这是由其特殊中介所决定的。”[13](P.72)20世纪60-80年代,“交往”概念全面形成,交往研究也完全走向多学科化和国际化。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当今世界上有关“交往”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综合尝试。他试图用“交往范式”取代马克思的“生产范式”,用“交往理性”取代意识哲学为主体取向的传统理性,以实现生产和交往双重超越。“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解,交往理性要求主体以语言为中介,进入互动状态。其中实际操作的应是交往行为,才能保证主体平等参与。”[13](P.73)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具备语音、视频、图片以及表情包等符号化的生动语言,为人们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提供了用户喜欢的社交平台和即时通讯互动的文化场域。

基于“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媒介,“朋友”在微信场域中具有多重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前已述及,微信是在腾讯QQ和Foxmail电子邮件等当代通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融合和借鉴了其他社交软件平台的功能,因此,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一方面来源QQ通讯录或QQ号绑定的手机号码所保存的通讯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微信用户“摇一摇”搜索陌生人申请添加为“朋友”,也可以通过微信群的“朋友”把自己的QQ好友或其他微信群里的“朋友”拉入新的微信群而成为新微信群的“朋友”。尽管这个新的微信群的“朋友”对这个刚刚被拉进来的“新朋友”并不熟悉,但只要微信群主认可(通常要求通过更改实名的群面片方式表示“接纳”“新朋友”则以此表示“驯服”),其他群友一般都会以发送鲜花或鼓掌等表情包表示欢迎“新朋友”入群。有的微信群还约定俗成地要求刚入群的“新朋友”发送微信红包,以聚人气。

微信群的“朋友”往往因“群”的性质不同而身份建构和认同有异。因工作需要即时沟通而建立的微信群里的朋友一般都是本单位的同事、同学,很少有本单位以外的人参与。这类微信群朋友是现实同事、同学在虚拟网络世界里的延伸,但现实社会中的朋友和虚拟网络里的“朋友”(微信好友和未添加成为微信好友的同群成员)交往行为和实践是有差异的。现实社会中的同事、同学见面少不了打招呼,但微信群的“朋友”则不一定相互问候了,有的人甚至在微信群的表現与其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判若两人,长期潜水,遇到群友发红包则积极开抢,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尽管单位同事群、同学群里的人都认识,入群亦需身份建构,但其认同因受互联网“虚拟中的真实和真实中的虚拟”双重属性的影响,身份有所淡化,本单位的领导和下属之间、同事之间的会话可能会比现实当中显得“轻松”“自在”一些,同学群的对话可能会更活泼一些。

从总体上看,单位同事群、同学群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把现实社会关系延伸到压缩时空的微信空间“脱实向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社会中的文化也不同程度地嵌入了微信朋友圈当中。例如,笔者单位的教工微信群从今年开始,每逢教工群友生日(以居民身份证上的日期为准),学院的工会主席都会以工会的名义为“寿星”发送66元的微信红包以示庆生,其他同事(包括领导)都会给“寿星”发给微信鲜花或“生日快乐”之类的文字祝福。有的同事是真心祝福,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同事是出于从众心理,担心自己不发送祝福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以至于有的同事第二天还补发前一天的生日祝福。作为回应,“寿星”一般也发一些红包回馈同事。因此,一旦遇上同事“生日”,单位同事群的“生日快乐”、网络鲜花、蛋糕之类符号或表情包便铺天盖地,频频刷屏,而想正常发送日常通知等等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与此相似,学校还有教学微信群、科研微信群、组织、宣传、学工、团委、学生会、校友会等基于工作需要建立的微信群,群友是本校或曾在本校学习、工作的人,单位属性是这些群的主要特征。

相对于单位群、职工群和同学群、校友群来说,另外一种微信群基本上是由陌生人建立起来的,通过熟人或半生不熟的人拉进群里,或者通过搜索申请入群经群主审核同意后入群的。这些微信群具有明显的行业或商业特征,群友大多相对陌生,少数人可能交往较多,但多数人可能只是一面或半面之缘,甚至从未谋面,大家在同一个微信群交流信息,或就某些大家或多数人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通过群里的发言、语音、视频、文字、图片等信息,了解群友的品性,慢慢地从原初的陌生人变成微信群里的“熟人”。这种化“生”为“熟”的过程,正是微信朋友圈群友身份建构和文化认同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熟人建构的单位群、职工群和同学群、校友群,还是陌生人建构的行业或商业群,都离不开语言沟通和互动交流,并通过点赞、投票、评论、讨论等实际操作来完成交往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少人类学家认为,中国社会对世界人类学的贡献可能主要是人情、关系和面子。重人情、讲关系、好面子是不少外国人对中国社会的刻板印象。当然,这种人情、关系和面子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渗入到微信朋友圈。微信好友在朋友圈里“晒”的,一般都是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东西,很少会有人会把自己的困苦或“不好”的一面展示给好友,以免别人笑话。同时,那些“晒”出来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内容,总期待好友“点赞”或“评论”。其实,现实生活是自己过出来的,不是“晒”出来的,更不是装出来的。人类学家认为,每个人所见,都是他/她心中想见之物。据此逻辑分析,每个微信好友在朋友圈里所“晒”的,都是他/她心中想晒之物。这其实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在我国由来已久,并在当代的互联网微信中找到了更为直观的载体。笔者认为,“文化是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但文化反映历史多于反映现实社会,或者说,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少于反映历史。”[14]从这个文化观去分析微信朋友圈的文化现象,或许更能理解文化与技术融合的历史走向。

总之,微信朋友圈是互联网和即时通讯等多种技术融合的社会交往场域。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人们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大多是虚拟性的,网名、账号或用户名基本上是自主建构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通讯、资讯、资金、资源等等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而介入人们的工作、生产和日常生活,互联网开始转向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多网融合时期。此时,互联网中的身份建构出现了虚拟回归真实。这一方面是基于互联网信息和互联网金融等安全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屡见不鲜的网络诈骗等互联网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因此,所谓的互联网身份建构,其实经历了一个由虚拟走向真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凡是需要现实社会真实身份验证的互联网服务平台等公共领域,互联网用户的身份建构必定出现原初的虚拟回归当下的真实。而在微博、微信等更个性化的私人空间当中,用户则更倾向于使用虚拟的身份建构自我。换言之,互联网用户的身份建构存在着规约的真实和自主的虚拟,是虚是实取决于国家治理和个人情境的张力对比。

作为信息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微信朋友圈试图相对开放的虚拟公共空间中维持自我中心的封闭圈子。对于每一个微信朋友圈的“主人”来说,让不让朋友圈里的“好友”查看自己的朋友圈虽然只是添加微信“好友”时的朋友圈设置“是”或“否”的指尖左右滑动的一瞬间,但它却昭示了微信“好友”之间的微妙社会关系问题。不让“好友”看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可能是想保留个人空间,有的则可能是不想泄露自己的行踪,特别是那些喜欢旅游和随时更新微信朋友圈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这样,能否查看或接收到对方朋友圈的信息,就成了微信“好友”的一种社会区隔,并逐步型塑了微信朋友圈 “陌生”的“熟人” 和“熟悉”的“陌生人”。要言之,微信朋友圈的身份建构和文化认同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社会过程与文化过程,文化认知影响身份建构,进而影响社会交往。“熟悉”的“陌生人”和“陌生”的“熟人”是微信朋友圈人际关系的两种主要状态。

三、微信朋友圈的文化表达

“互联网+”是我国工业、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成果和标志,也是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抓手。互联网里的文化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符号等等,往往因人而异,有时却又众人共享转发同一内容。但碎片化、快捷化、新奇化、娱乐化成为其主要特征。“不好好说话”“不好好画画”“不好好写作”,是互联网时代文化表达的生动概括。[1]作为中国互联网即时通讯的一种主要方式,微信中的文化表达同样具备上述特征。

从微信空间上看,它主要由“微信群”“通讯录”“发现”“我”“订阅号”“公共平台助手”以及搜索和添加的符号构成,具有群聊、直播、搜索、添加和订阅关注公众号等功能。在微信群聊中,可输入文字或发表情包,也可以语音输入、打电话(即语音聊天),还可以拍摄、选择相册里的原图或视频、发红包(0.01-200元)、查看电子名片(通讯录),此外还有“我的收藏”和“位置”发送和实时共享等功能。在微信“通讯录”中,除了按拼音顺序由上到下依次排列微信朋友外,还设置了搜索和添加新朋友、公众号,另有标签和群聊的功能。在微信“发现”中,除了可以搜索和添加朋友圈外,还可以“扫一扫”“购物” “游戏”和寻找“小程序”。在微信的“我”中,置顶仍然是微信搜索和添加的功能,随后自上而下依次是我的微信号(包括头像、姓名、微信号、二维码)、钱包、收藏、相册、卡包、表情和设置等项目,每个项目之下又设置了更多的子项目和子子项目等多层级的细化项目。这些名目繁多的空间设计和日趋完备的功能,为微信朋友圈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文化表达提供了条件。

微信中的文化表达因其快捷可能更加具有场域性、情境性和工具性。这在信息消费社会中应该引起关注。

首先,通过多样化的象征符号及其表达,微信朋友圈的即时互动和超域性使其具备了现实朋友圈难以企及的社会资本动员能力和文化张力。

在中国的语境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一条出(生)路”等传统意识曾一度充斥社会,“朋友”的重要性为人们所重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有超地域的社会资本动员能力。因此,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为内涵的“五缘”文化在现实社会不同群体的生活中具有不同程度的文化张力。借助于互联网和微信等当代社交平台,公众投票越来越具有社会资本化的特征。至于公众投票的结果,很难说是高票者自身实力决定的,而与包括微信朋友圈在内的社会资本动员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原因很简单,谁的“朋友”多,谁的社会资本就相对大,网络和微信投票得票数就相应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说,公众投票主要不是比被投票者自身的实力,更重要的是比他/她的“亲友团”和包括微信朋友圈在内的“朋友”投票“点赞”“拉票”的实力。这样,微信朋友圈就成了“顺人情”的社会资本动员的一个“卖场”。如果朋友圈里的“朋友”不多,许多人便借助自己已经加入的微信群来展开“拉票”救援了。

除了“拉票”,微信朋友圈还有着多样化的象征符号和文化表达。例如,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一般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转发不同的“美文”“美图”“美景”“美食”“美视频”等等信息。不過,不同的人与“朋友”分享的内容不同,既有生活化的内容,也有对国家、社会的关怀和个人情怀,抽象与具象兼容,理性与感性并包,个性与共性相济。尽管微信朋友圈本质上仍然是公共的社会空间,但不少人往往会模糊微信朋友圈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边界和维度,倾向于把微信朋友圈作为展示自我和自我展示的窗口与平台,使得“DIY”在微信朋友圈也流行起来。这种超域性和互动即时性使得微信朋友圈在现代社会中具备了现实朋友圈难以企及的社会资本动员能力和文化张力。

其次,微信红包、微信点赞、微言众听、微群讨论甚至微商广告等等,构成了“互联网+”时代微信朋友圈的基本业态和常态。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实践的成果,它推动着社会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互联网+”至少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互联网功能的拓展,符号“+”代表着添加与联合;二是“互联网+”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其深层意义是通过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完成产业升级。[15](P.5-9)[16](P.61-62)微信红包、微信点赞、微言众听、微群讨论等等,是“互联网+”的添加和联合;微商及其广告则是“互联网+”的传统产业的网络化升级。

红包是一种利是,更寓意着一种美好的祝福。微信红包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现象。2014年1月28日下午,“新年红包”图标首次出现在微信“我的银行卡”界面中,6亿多用户可以直接进入微信红包的页面开始发红包。2015年春节期间,微信联合各类商家推出春节“摇红包”活动,送出金额超过5亿元的现金红包,单个最大红包为4999元,另外还有超过30亿元的卡券红包。首轮春节“摇红包”活动于2015年2月12日晚上正式开启,当晚派送2500 万个现金红包。[17]微信数据显示,2017年1月27日0点至24点的24小时内,微信收发红包142亿个,同比增长75.7%,最高峰时段在24点到来,收发高峰每秒达到76万个。[18]

根据2017年2月3日微信发布的《2017微信春节数据报告》,从除夕至农历初五,微信春节红包收发数达到了460亿个,同比去年增长43.3%。其中,广东以58.4亿个的红包收发个数成为春节期间“红包大省”。紧随其后的是江苏29.3亿个、山东26.4亿个、河北24.2亿个、浙江24.2亿个。从流向上看,广东向湖南发了最多红包,其次为湖南—广东、广东—广西、广西—广东、北京—河北。从春节红包的年龄段流向来看,同龄人之间红包往来往往更活跃, 80后、90后是红包主力军。春节期间,80后与80后之间互发最多红包,其次是90后与90后之间互发,80后—90后、70后之间互发、90后—80后则紧随其后。从性别比例上看,2017年春节红包男性互发占比32.4%,女性互发占25.5%,男性发给女性的红包数量占比为24.6%,女性发给男性则为17.5%。[19]

微信红包的收发除重要节庆外,微信“朋友”的生日或有值得高兴、庆贺的事情,当事人一般也会发个微信红包给“朋友”,以示庆贺;甚至为了微信群里的“朋友”开心,或调节一下群里的氛围,群主或一般的群友也可以发给微信红包给大家开抢,比比谁的手气更好。至于微信红包的金额,不在多少,而在于“抢红包”的过程和“抢到红包”的结果,哪怕只是“抢到”1分钱,有的人也是满满的幸福。正所谓“1分也是钱”,“有缘才有钱”、“抢到”即“福到”。这与现实社會中的红包有所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几元、十几元的红包一般拿不出手,在发达富裕的农村,成百上千的红包也不会觉得大。但在微信红包中,如果能够“抢”到十几元或几十元的红包,不少人会感到自己手气很好和很幸运。更重要的是,微信红包一般没有“还礼”的压力,因为发红包者是完全自愿的,他们也不期待“抢”了红包的“朋友”也要发个红包“还礼”回来。当然,如果微信群里的“朋友”竞发竞“抢”红包,群内必定热闹非凡,各类祝福的话语和诸如“谢谢”“谢谢老板”“多谢老板”“发红包的真帅”“送给发红包的人”“谢谢红包”“多谢红包”“谢谢你的红包”“祝发红包的发大财”“能用红包解决的,咱们尽量不用语言来表达”“我发现一个问题,长的好看的人都喜欢发红包”“这个发红包的好帅”等表情包将会不断涌现。反之,则微信群内相对冷清,且多数人将处于“潜水”状态。

此外,2016年除夕至2017年正月初五,微信用户共发送了160亿次表情,其中37%的表情由90后用户发出,成为微信表情的主力玩家,“鸡年大吉”表情成为春节期间最火的表情。具体情况见图1。

2016年除夕至2017年初一,微信用户音视频通话时长达21亿分钟。其中,男女音视频通话占比为31%,女性用户之间音视频通话占比29%,女性拨给男性音视频通话占比为26%,男性之间音视频通话时长占比为14%。[19]微信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几年如此迅速地发展起来,与微信同时具备语音、视频、红包收发、资金转账等便利功能密切相关,它能够较好地融合物质、精神的生产与交往。

不仅如此,微信点赞、微言众听、微群讨论甚至微商广告等等,也构成了“互联网+”时代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的基本业态和常态。前已述及,“晒”朋友圈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个人的自我展示和展示自我,更重要的是期盼朋友圈里的“朋友”关注自己,为己点赞,甚至留下正面的评论。此乃人之常情,不难理解。

微信朋友圈是相对固定的,也是相对“封闭”的,因为它是在微信朋友里“圈”出一些或有共同兴趣爱好,或有共同语言,或有共同价值理念等等的人相互认可而共同建构成为一个圈子。这个“圈”是相对稳定的,一旦入“圈”成为好友后再把对方拉黑,肯定会伤害对方的感情。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微信朋友圈中,微信“朋友”的数量往往因人而异,有的人有很多微信朋友圈“好友”,有的则比较少。这与现实社会中最多150个常联系朋友的统计概率可能不尽一致。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少的人,有时为了进行社会资本动员而从微信朋友圈延展到微信群,借助数量众多的微信群“朋友”力量去实现“拉票”或点赞的目标。

对于专业性或行业性的微信群来说,微信讨论、微言听众和微商广告是其主要的群内活动。学者建立的微信群的学术性会较强一些,群友发布和讨论的话题也相对学术化,一般人很难参与讨论和交流。例如,笔者加入的“经济学、经济史与公共政策”微信群目前有413位微信“朋友”,但时常参与各种话题讨论的“朋友”可能不到四分之一,多数人长期处于“潜水”或“旁观”状态,充当微言听众,而遇到群友发微信红包,则从潜水状态转入开抢红包状态。其他微信群如“中国城市、区域与房地产”、“城市少数民族研究”“应用人类学”“人类学与微信民族志”等微信群的情形大体相似。微商及其广告是传统商业与“互联网+”微信社交平台融合的产物,现正方兴未艾。“广告仍是社交平台商业化的主要模式,2017年上半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综合社交平台基于用户属性与兴趣,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展现方式,开展精准广告推广。”[10](P.33)不过,目前的微商基本上还停留在“拉人头、扩下线”的营销模式,微信朋友圈不过是提供了“拉人头”和广告投放的载体而已。

再次,微信朋友圈的出现和流行,某种程度上是文化与技术融合的现代性产物。文化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是困扰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从技术上讲,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工具理性,亦即技术是工具性的。文化则是情境性和历史性的。“文化是社会的决定性力量,文化决定社会系统进化的轨线和人民的命运。”[20](P.233)在人类学者看来,应该是“技术适应文化”,而不应该是“文化适应技术”。可喜的是,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的出现和流行,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与技术的日趋融合。

当然,作为文化与技术融合的当代社会交往媒介和载体,微信朋友圈已开始出现了一些后现代社会生活的端倪。互联网即时通讯技术和微信功能的日益拓展,使得人们开始思考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的边界问题。由于微信朋友圈具备公共空间的性质,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开始反思微信朋友圈的公私边界,并采取个性化的行动。“最近翻朋友圈的时候,发现以前的一些熟悉面孔,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了。然后我翻看了不少好友头像,不是设置了三天可见,就是发现,上一条动态停留在了几个月前。的确,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怎么发朋友圈了!曾几何时,朋友圈是我们分享生活的世界,无论是生活中的趣事,还是看到的不错的文字,还有那些旅行去过的好地方,我们愿意与所有人,去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许不是我们不喜欢发了,而是不敢发了!微信中越来越多的非生活中的关系,有上司,有客户,有亲戚,有朋友,我们总要用各种各样的面孔,去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所以在发每一条信息的时候,总会斟酌再三,是否会伤害了谁,是否有人会对号入座,从而曲解了你的意思……不可否认,微信朋友圈,不再那么自由無拘无束了,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认识的人越来越多,能说话的人却越来越少;微信好友越来越多,能谈心的,还只是那么几个!我们都逐渐学会了沉默,学会戴着面具面对每一个人,却忘记了那个最初的自己!”②这里以较长的篇幅引用了“臭事百科”一位网友个人空间的表述,藉以说明微信朋友圈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后现代社会发展的端倪。尽管这并非所有微信用户的认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用户对于微信朋友圈后现代反思。

四、结论与讨论

微信朋友圈是近年国内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根据前面的论述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初步结论:

第一,基于互联网通讯媒介,“朋友”在微信场域中具有多重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微信中的朋友圈与现实社会的朋友圈有共性,但差异更为明显。“熟悉”的“陌生人”和“陌生”的“熟人”是微信朋友圈人际关系的两种主要状态。

第二,通过多样化的象征符号及其表达,微信朋友圈的即时互动和超地域性使其具备了现实朋友圈难以企及的社会资本动员能力和文化张力。微信红包、微信点赞、微言众听、微群讨论甚至微商广告等等,构成了“互联网+”时代微信朋友圈的基本业态和常态。

第三,微信朋友圈的出现和流行,在某种程度上看是文化与技术融合的现代性产物。当然,作为文化与技术融合的当代社会交往媒介和载体,微信朋友圈已开始出现了一些后现代社会生活的端倪。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已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对物质、精神、制度、行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但是,学术界对微信的关注和研究才刚刚起步。尽管国外学者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开始关注和研究网络人类学[21-24],但是我国学者对网络人类学的研究大约始于2000年前后,至今也不过十多年时间,不仅力量薄弱,也尚无基本的学术共识。[1-7,25-26]

微信的出现和流行刺激了人类学者对互联网时代的人类学研究和民族志文本表述的思考。近两三年来,一些学术敏锐的中青年人类学家如赵旭东教授等人开始反思传统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和民族志的“写文化”危机,提出了微信民族志的新见解,呼唤了微信民族志时代的来临。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与此同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讨论和分析:

首先,微信民族志与网络人类学的关系如何?微信民族志能否取代网络人类学?微信民族志究竟是网络人类学的研究范式,还是网络人类学在当代中国的新面相?这些问题的厘清,有助于我们思考互联网时代中国人类学的新发展。

其次,如何准确理解微信民族志?是“微信的民族志”“微信民族志”,还是“微民族志”?微信民族志的田野工作方法和文本写作是否真正有别于传统的民族志?在哪些方面有区别?有多大程度的区别?这些问题涉及微信民族志的发展定位和未来走来,实难忽略。

再次,微信信息的碎片化是否容易产生文化误读?传统人类学的整体观在微信时代是否会失去其解释力?微信信息的便捷获取是否冲击着传统的人类学田野工作方式?微信中的观察、参与观察和观察参与基本上是在同一场域中进行的,能否合理中立地实现资料搜集和民族志文本写作的场域转换?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不过,微信朋友圈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也为微信民族志研究和互联网田野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田野素材和空间平台。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田野工作将与传统的田野工作共同构成人类学研究的基石。

(本文承蒙《民族学刊》副主编王珏在2017年中国人类学年会期间的精彩评议并郑重约稿,谨致谢忱!)。

注释:

①截至2017年8月22日,中国知网(CNKI)篇名检索“微信朋友圈”所得的559篇文章中,发表于2012年至2017年7月底的各年份发文数分别为1、10、89、178、194、86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从学科分布上看,新闻与传媒最多(238篇),其次是贸易经济(92篇)、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38篇)、社会学及统计学(28篇)、高等教育(26篇)、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24篇)等;从基金资助上看,有23篇文章获得各级各类基金资助,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2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1篇;从研究层次上看,社科类的基础研究171篇、行业指导168篇、政策研究96篇、职业指导44篇,自科类的工程技术12篇、专业实用技术4篇、行业技术指导3篇、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2篇,大众科普6篇,大众文化6篇,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各2篇,经济信息1篇;从文章影响上看,聂磊等人发表在《新闻记者》2013年第5期第71-75页的“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成为下载量和被引量最多的论文,分别达到12776和185次。

②柒兒:《柒兒的个人空间》,臭事百科,2017-08-13,https://www.qiushibaike.com/users/ 32395344/page_3/。

参考文献:

[1]赵旭东.微信民族志与写文化——基于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观察、新探索与新主张[J].民族学刊,2017,40,(2).

[2]赵旭东.微信民族志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学家对于文化转型的觉悟[J].探索与争鸣,2017,(5).

[3]方李莉.人类正在彼岸中注视——论自媒体时代人类学的学科自觉[J].探索与争鸣,2017,(5).

[4] 姬广绪,周大鸣.从“社会”到“群”:互联网时代人际交往方式变迁研究[J].思想战线,2017,(2).

[5] 叶宏.微信与民族志:田野、写书以及自媒体时代的人类学[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7,(5).

[6]马旭.“微传播”场域中的信息碎片化与误读——基于“罗尔事件”中一个细节的网络民族志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5).

[7]吴震东.身份、仪式与表述——“微时代”网络亚文化的人类学反思[J].民族艺术,2016,(5).

[8]孙信茹.微信的“书写”与“勾连”——对一个普米族村民微信群的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10).

[9] 黄华,张旭东.朋友圈里的“我”:青少年的经验[J].当代青年研究,2014,(6).

[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40.PDF版)[EB/OL].北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

[11] 丹尼尔·埃通加-曼格尔. 非洲需要一个文化调整计划嗎?[A].[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C].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黄平,罗红光,许宝强.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新词典[G].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14] 廖杨.人类学与现代生活[M].北京: 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

[15] 黄楚新,王丹. “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 新闻与写作, 2015,(5)

[16] 刘彦.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科技传播,2016,(8)

[17] 佚名.支付宝扔1.56亿微信砸5亿 除夕夜将上演红包对决[N].北京青年报, 2015-02-10.

[18] 佚名.2017年除夕夜微信红包每秒76万个[N].北京日报, 2017-01-29.

[19] 新浪科技.微信2017春节大数据:春节红包收发数达460亿个![DB/OL].新浪科技(网络),2017-02-03.

[20] [美]欧文·拉兹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研究报告:多种文化的星球[M].戴侃, ,辛未,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1] Escobar A.,Hess D.,Licha I. etc.,1994. Welcome to Cyberia: Notes on the Anthropology of Cyberculture.Current Anthropology,35 (3): 211-231.

[22] Downey G. L.,Dumit J.,Williams S.,1995.Cyborg Anthropology.Cultural Anthropology,10 (2): 264-269.

[23]Wilson S. M.,Peterson L. C.,2002. The Anthropology of Online Communities.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31: 449-467.

[24]Coleman E. G.,2010. Ethnographic Approaches to Digital Media.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39: 1-19.

[25]李志荣.网络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新课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1).

[26]庄孔韶,方静文.人类学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2,(3).

作者:廖杨 蒙丽 周志荣

第3篇: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解读“流利阅读”在微信朋友圈打卡传播中的商品化

摘 要 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读“流利阅读”在微信朋友圈打卡传播过程中的商品化,发现“流利阅读”在微信朋友圈中打卡传播时,传递出来的知识和事件内容商品化。商品化表现在受众信息的商品化和受众购买行为、阅读所花费的时间和注意力、打卡行为这些受众劳动的商品化。但微信安全中心发布的《关于利诱分享朋友圈打卡的处理公告》,阻止了“流利阅读”商品化的进程,让受众的“剥削感”减弱,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参与感”增强。

关键词 传播政治经济学;打卡;商品化;“流利阅读”;微信朋友圈

“流利阅读”是由上海流利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阅读英文外刊的学习平台,目前已有同名的手机App软件、电脑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已有上百万人选择“流利阅读”App来进行阅读英文外刊,以提升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

“流利阅读”(指“流利阅读”手机App)从刚开始推出“199元100天打卡80天,课程费全返”的活动,受众(购买课程来阅读英文外刊者)只要购买“流利阅读”199元的阅读英文外刊套餐,并且在100天课程学习期间,学习完文章之后,要将链接以分享以打卡的形式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当中,课程结束后符合要求的用户可返还购买课程费用。在2019年5月13日,微信安全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利诱分享朋友圈打卡的处理公告》称:某些公众号、应用软件等主体通过返学费、送实物等方式,利诱微信用户分享(包括二维码图片等)到微信朋友圈打卡,严重影响朋友圈用户体验,违反了《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①。并在公告中直接点名了“流利阅读”。“流利阅读”(App软件)随后公开表示,只要购买课程100天当中学满80天,不强制要求购买者要在微信朋友圈中打卡,购买者可以自由选择打卡或者不打卡,便可全额返还学费。自此之后,“流利阅读”在微信打卡的现象则减少。

亚当·斯密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区分了使用价值(即一种产品的价值来自对一种特定人类的欲求或者需求的满足)和交换价值(即一种产品的价值基于该产品的能被用来交换什么)。商品是当产品的生产主要围绕着交换过程组织起来的时候,这些产品所采用的特定形式,商品化即将使用价值转换为交换价值的过程[1]。“流利阅读”作为阅读英文外刊的手机App软件,其使用价值则是为受众提供了英文外刊的文本这个传播平台,而交换价值则是受众通过购买用资金购买“流利阅读”的课程,在2019年5月13日前,受众在100天课程学习期间,学习完文章之后,要将链接以分享传播打卡的形式至微信朋友圈当中,并且至少100中要打满80天,课程结束后可返还购买课程费用;在2019年5月13日后,受众只需用资金购买“流利阅读”的课程后完成规定学习的天数便可以返还购买课程的费用。在这些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不断地变化,“流利阅读”、受众、微信之间均有着不同的价值关系,而在“流利阅读”对于受众的使用价值通过微信打卡传播转化为交换价值的过程,也体现了“流利阅读”微信传播商品化的进程。“流利阅读”是如何在微信朋友圈打卡传播中商品化的?将从“流利阅读”的内容商品化和受众商品化这两大方面来进行分析。

1 内容商品化

“流利阅读”自身作为一个手机App软件,能够为受众(购买者)提供其本身自己所运营的内容,包括英文内容知识和最近的新闻事件资讯,也是一种媒介平台。当受众(购买者)再次将“流利阅读”的文章打卡分享至微信朋友圈时,“流利阅读”相当于进行了二次传播,由“流利阅读”到受众(购买者)再到微信的受众,“流利阅读”提供的内容由使用价值转换到了交换价值,也就是内容商品化的过程。

1.1 知识的商品化

“知识付费”已然成为了现如今一种常见的商业形式,“流利阅读”的内容源自知名外媒的优质内容,包括NEW YORK TIME(纽约时报),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THE,RUTERS(路透社)等媒体报道。“流利阅读”作为阅读英文外刊的学习平台,受众也是用来提升自己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此外,在文章的末尾均会有一些拓展阅读,例如,在2019年6月2日,What if an asteroid was about to hit Earth? Scientists ponder question.《科学家们思考的问题:如果一颗小行星将要撞到地球怎么办?》,在末尾的拓展阅读中,介绍了著名的陨石撞击事件。“流利阅读”将英文外刊的文章和一些拓展阅读作为商品收集整合在其App中,然后售卖给受众(购买者),受众便可以获得文章中的知识,当受众将其知识(一般是有与文章的图片、中英文标题和“流利阅读”课程购买的二维码链接)打卡传播到微信朋友圈中时,将会影响微信受众成为“流利阅读”的受众,进行课程购买。

1.2 事件的商品化

“流利阅读”除了通过将知识内容作为商品吸引受众的购买外,“流利阅读”每天所选择的英文外刊中内容所覆盖的选题均是全球范围内的时事热点,覆盖经济、科技、娱乐、社会热点等方方面面。当“流利阅读”的受众(购买者)将这些事件的内容(主要通过链接中富有吸引力的标题)传播到微信朋友圈当中,例如,在2019年5月,中美贸易战正打得火热时,“流利阅读”便在5月23日选择了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的文章Trump administration owes Americans answers about restrictions on Huawei《特朗普欠美国人民一个关于限制华为的解释》;在2019年5月,法国戛纳电影节落下帷幕,第一次将最高奖项金棕榈奖颁给了韩国秦俊豪导演的《寄生蟲》,“流利阅读”便在6月5日选择了THE GUARDIAN(卫报)的文章Parasite review—creepy invasion of the lifestayle snatchers《<寄生虫>影评——生活掠夺者的可怕侵入》。当英国利物浦足球俱乐部再次问鼎欧冠,拿到了队史上的第6座欧冠冠军奖杯时,在2019年6月8日“流利阅读”选择了法新社的文章They’re brilliant’:Liverpool fans line streets to honour idols.《他们太棒了:利物浦球迷沿街排成长队向偶像致敬》。

“流利阅读”每天的文章均契合了当时的热点话题,也切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兴趣。这种在特定的时间节点,推送合适的文章给到读者,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微信的受众在观看朋友圈的时候,也会被其事件所吸引。新闻其原本具有价值属性,可以为受众带来各种讯息。而“流利阅读”也将其最近所发生的事件作为吸引受众的商品,即为信息的“二次售卖”,让“流利阅读”的事件内容在微信朋友圈中商品化。

2 受众商品化

受众商品论(Audience Commodity Thesis)是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家学者达拉斯·斯迈思(Dallas W.Smythe)最早提出的,受众商品轮是其1951年在瓦萨(Vassar)学院消费者联盟研究所的会议中提出的。我国学者郭镇之2001年也对斯迈思的受众商品论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大众媒介的最重要的商品是广告主最在乎的受众信息(多寡、质量和购买力)[2]。因此,受众在传播中除了是消费者,也是被消费者:“流利阅读”的受众运用资金购买后阅读并学习英文外刊则是在消费,而受众在注册“流利阅读”账号、反馈阅读体验、微信朋友圈打卡、阅读所花费的时间和注意力(包括“流利阅读”购买者和微信受众)均是被“流利阅读”消费。

2.1 受众信息的商品化

受众要使用“流利阅读”学习前,需要下载“流利阅读”App,注册一个“流利阅读”的账号,在注册时需要填写的个人信息有性别和职业,以及运用“流利阅读”学习的用途。并且在2019年5月13日前所购买课程的受众需要绑定微信,获取微信的昵称等信息。而且受众在使用“流利阅读”时,每篇文章后段便有一个关于难度的调查、课后测试以及每次使用一段时间也会有对于“流利阅读”的评价,这些受众自身的信息或受众所反馈的信息,可以使“流利阅读”更好的了解受众的情况,知道自己的产品受众的大致年龄和职业,也可更好的了解客户对于文章内容的学习情况,以了解客户需求,而当今社会,客户信息也具有商业价值。

2.2 受众劳动的商品化

1977年,达拉斯·斯迈思在分析受众时候,他将价值、劳动时间、生产性劳动等关键概念应用到受众商品的生产过程中,观看、注意力、需求管理等受众劳动形式成为斯迈思的关注重点[3]。所以,受众的劳动也成为一种“商品”。在“流利阅读”中,受众劳动的商品化包括受众的购买行为、受众的注意力、受众在微信朋友圈中打卡行为。

2.2.1 受众购买行为的商品化

受众(“流利阅读”App的课程购买者或“流利阅读”在微信传播所覆的受众)在购买“流利阅读”课程时,其购买行为就是一种商品化的行为。首先交付199元购买“流利阅读”的学习课程,满足100天内学习80天便可以返还课程全部资金,此时受众的资金便商品化了,由使用价值转换到了交换价值。受众可以使用资金购买课程,与“流利阅读”进行交换英文外刊的阅读权限,而“流利阅读”在这100天内也有支配使用这199元的权限,100天课程结束后,再返还199元至受众原来的支付账号中。

2.2.2 受众注意力的商品化

结合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化的社会,斯迈思认为“商营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产品是受众的人力(注意力)”[4]。在“流利阅读”中,购买者受众在购买课程之后,只要在100天内学习80天,便可以返还课程全部学费。在“流利阅读”中,购买者刚开始投入了资金,其后投入了时间、观看和注意力,购买者在“流利阅读”中投入的时间、观看和注意力时,“流利阅读”可以在这一段时间内,将可以使用客户的课程资金。每天发布文章之后,“流利阅读”课程的购买者,以及在微信朋友圈传播时的受众,均是投入了时间和注意力观看“流利阅读”所选择的文章。此时的“流利阅读”相当于广告主,在微信这个大众媒介当中传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进行购买广告主的产品。

2.2.3 打卡行为的商品化

在2019年5月13日前,“流利阅读”要求购买课程者受众要在100天内打卡到微信朋友圈中80天,便可以返回学费,此时受众的在微信朋友圈的打卡行为便商品化:原本微信是具有使用价值——传播内容,此时受众(购买者)在微信朋友圈中打卡传播,微信受众便会投入时间和注意力去观看,从而促成微信受众去了解和购买“流利阅读”的产品。而“流利阅读”课程的购买者的打卡行为满足80天即可返还学费,也是一种交换行为,将自己80天的打卡行为来抵换学费。

3 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解读打卡传播商品化的启示

“流利阅读”在微信朋友圈打卡传播的过程中,引起了人们对于新媒体传播规范的探讨。“流利阅读”在2019年5月19日前强制受众在微信朋友圈打卡为被微信安全中心称为“非正常营销”行为。斯迈思提出了“受众商品论”时,揭示了传播工业运营机制中媒介、受众、广告主三者关系。“流利阅读”作为广告主,可直接将自身的内容传播给受众(课程购买者),课程购买者受众通过掌握了微信朋友圈的分享技巧,便将“流利阅读”的链接分享至微信朋友圈中进行传播,从而影响一部分微信受众成为“流利阅读”课程购买者(也可以看作是微信向“流利阅读”交付“产品”)。

在“流利阅读”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时媒介、受众、广告主三者的关系中,广告主“流利阅读”与传播媒介微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由此可见,此次“流利阅读”在微信朋友圈中打卡传播的过程,与以往的传播工业运营机制不同。所以媒介(微信)发表处理公告,称“流利阅读”这种利诱受众在微信朋友圈打卡的行为属于“非正常营销”。微信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禁止“流利阅读”利诱受众在微信朋友圈打卡,此举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空间,使课程购买者可以在微信朋友圈这个大众传播媒介中选择自主打卡分享或者不分享。广告主“流利阅读”对于受众的“剥削”减弱,受众的参与感增强,“流利阅读”商品化的程度相较于之前大大减少。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解读“流利阅读”在微信朋友圈中的打卡传播过程,可以得知,不符合传播工业运营机制的非正常商品化行为,也将不会在传播工业中长期存在。

注释

①2019年5月13日,微信安全中心官方微信公眾号发布《关于利诱分享朋友圈打卡的处理公告》。

参考文献

[1]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M].胡春阳,黄红宇,姚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65.

[2]郭镇之.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达拉斯·斯麦兹[J].国际新闻界,2001:56-61.

[3]汪金汉.“劳动”如何成为传播?——从“受众商品”到“数字劳工”的范式转变与理论逻辑[J].新闻界,2018:58-66.

[4]祝明江.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受众商品论”再阐释[J].今传媒,2013(21):159-161.

作者:王福忠

第4篇:一声朋友,一生朋友

一路在走,一路的风景在换,一路的朋友也在流转,陌生的变成熟悉了,熟悉的又离开了,然而离开的是不是就注定遗忘呢?

请记住,那些曾经来到你身边的,和你一起哭,一起笑的人,叫一声朋友,就是一生朋友,不管之间发生过什么,都永远是属于我们身边的那个近似亲人的位置, 是他们教会了自己长大的酸甜苦辣,学会了承担,学会了感恩。

不管是什么样的朋友在自己身边停留,都足以让我们感激。要知道其实朋友并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是追求的价值观不一样而已。有时觉得志同道合,便觉得亲密无间;觉得格格不入,便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其实,我们没有权利要求自己身边的人都要遵循自己的轨道,因为朋友不是亲人,会无条件顺从你的任性,朋友也不是恋人,会无时无刻的牵记你身在何方。朋友其实是空气,平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可是没有呢,就觉得手足无措。无论是你喜欢的人还是讨厌的人,他们都曾经是你的朋友,只是扮演角色的深浅高低不尽相同。你喜欢的人,可以说是你的死党,同盟,密友,感谢他们,是因为这些密友会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痛苦,下雨的时候会有一把伞为你撑开,烈日下会有人为你买一只冰糕,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却洋溢着惬意的温暖;而那些你讨厌的人,你或许一想起他们的名字,就觉得骨鲠在喉,可是也是他们让你学会了容忍与退让,争取与成熟,他们并没有错,只是有些做法你不认同,可是要知道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感谢他们,让自己明白了世界的现实。喜欢听那首朋友别哭,“朋友别哭,我一直在你心灵最深处;朋友别哭,我陪你就不孤独。人海中,难得有几个真正的朋友,这份情,请你不要不在乎”,请记住,不管经历了多少,即使再孤独的人也总是需要有个

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与难过。

一声朋友,一生朋友。朋友是一棵菩提树,净化我们的烦乱,朋友也是我们的一盏指明灯,指引我们,帮助我们铺路搭桥。珍惜自己的朋友,即使那些让我们很伤心的朋友,也要去感激,毕竟在伤痛之中我们长大了,成熟了。

回一回头,记住那些人,招一招手,感恩那些人,抬一抬头,祝福那些人,因为朋友是一生的,永远的。

一根绳子三种人生

三个好兄弟掉进了井里。生命垂危之际,一根绳子垂下,他们同时抓住绳子 向上攀爬。爬到井壁的一半,上边有人说:“绳子只能承担两个人的重量, 否则,就会崩断。”三个人面面相觑。过了片刻,其中一个松开了手,他掉下去, 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两个好朋友。剩下的两个人眼里流着泪继续向上爬。爬到离井 口还有1/3距离的时候,上面又有人说:“绳子现在只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否 则,就会崩断。”两个人紧紧抓着绳子,互相盯视着,离生只有几步之遥,谁也 不愿意松手过了好久,其中一个人果断地伸出脚,把另一个人踹了下去。

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不同的人赋予了它不同的人生哲理。

哲学家说:第一个人虽然死了,却还活着;第三个人虽然活了,但却死了。 佛学家说:放手即是得到。第一个人放开了绳子,得到了升华;第三个人抓住了 绳子,却最终堕落。

民间故事里说:第一个人升了天堂,第二个人入了坟墓,第三个人下了地狱。 现实生活中:第一个、第二个人死了,第三个人最终爬了上去。

故事是教育人的,现实是磨练人的;故事是理想的,现实却有些残酷。所以 人不能活得太理想,也不能活得太现实:太现实,就没有希望;太理想,就 没有前途。

做不成男女朋友,做个特别的朋友

两个可能彼此相爱、喜欢的人,

但是,又不属于友情、爱情、亲情中的任何一种, 彼此不能成为男女朋友,只能做个特别的朋友„„ 也许是为了朋友之间的义气,不能归属。 也许是为了顾及家人的意见,不能归位。也许是为了自己的前程,不能承诺。

也许是相遇太早,还不懂得珍惜对方。

也许是相遇太晚,彼此身边已经有了另一个人。 也许是回头太迟,对方已不再等待。

也许彼此在捉摸对方的心,而迟迟无法跨出界线„„ 不过即使没在一起,

彼此仍能找到塌实的感觉,

仍然会保持不隶属任何一种感情的关系。 但是彼此心底清楚,

对这个人,你比朋友还多了一份关心。

因为有了彼此,心里总是被幸福塞的满满的„„ 即使不能彼此名正言顺的牵着手逛街, 还是可以做无所不谈的朋友。

彼此有喜欢的人,口头上会说不吃醋, 心里却会觉得胃疼„„

对方遇到困难时,

会尽全力伸出援助之手,

不会计较谁又欠了谁。

对方生病了,

会缴尽脑汁找药方,

恨不得变成护士,陪伴在身旁„„ 每个人这辈子,

心中都有过这幺一个特别的朋友, 很矛盾的行为。

一开始可能不甘心只做朋友的, 但久了,突然发现这样最好。 宁愿这样关心对方的心情,

总好过彼此生活在一起受伤害„„ 做不成男女朋友,

当个特别的朋友,

有什么不好呢?

你心中的这个特别的朋友...? 是谁呢 很多的感情,

都败在了现实的面前„„

友情可以演变成为爱情,

爱情最终进化成为亲情,

彼此就将友情直接进步到亲情„„ 人生不过百年„„

能牵手的时候,请别只是肩并肩, 能拥抱的时候,请别只是手牵手, 能在一起的时候,请别轻易分开, 能成为红颜知己,请别刻意离开! 珍惜彼此之间塌实的感觉

第5篇:朋友一生一起走

活动背景:期中考试前班级和寝室里都出现了打架事件,这给班级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通过近期深入调查,我发现学生们内心很孤独,整个班集体没有凝聚力,象一盘散沙;很大一部分同学不爱打开自己的心去接纳别人,不相信别人;为了帮助学生们摆脱这种现状,真诚待人特召开本次主题班会。

班会目标:

1. 让学生们意识到朋友的重要性。

2. 化干戈为玉帛,帮助学生化解之前的矛盾和不愉快。

班会流程:多媒体与讨论发言相结合,穿插游戏、小品、合唱和诗歌朗诵。 活动前准备:

l、交朋结友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目前交友的情况并做好统计。

2、《朋友》和《友谊地久天长》的配乐

3、分小组自编、自导、自演有关朋友题材的小品,并进行筛选。

主持人:郑文凤齐白露

活动过程:

1、 情景引入

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的配乐,请同学们猜出歌名。

主持人:人生什么最温暖?不是寒冬的炉火,不是三月的春风,而是友谊。这种感情,能融化冰雪,胜过烈火,给人们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人的一生,没有得到真正的友谊,是贫瘠的一生,荒凉的一生,像没有绿色生命的土地,像没有枝叶和花朵的枯树。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2、交友能力自我测试及鉴定:

请在你认为“是”的一项的序号上打“√”:

(1)、除了父母或兄弟姐妹,你是否还有一个可以互诉衷肠的知心人?

(2)、你有两个以上交了多年的老朋友吗?

(3)、除了同龄人外,你是否还有一些忘年之交?

(4)、当你遇到意外事故时,你是否能轻而易举地找到一个朋友帮你解难?

(5)、你是否每周一次到朋友家去坐坐?

(6)、遇到节假日,你是否常会想念朋友们?

(7)、朋友邀你去玩时,在一般情况下,你是否会找点诸如“最近我太忙”之类的借口婉言谢绝?

(8)、朋友遇到困难(如生病)时,你是否会主动去表示关心?

(9)、你是否经常用打电话或写信的方式,同远方朋友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

(10)、每过一段时间,你是否会增加新朋友

(11)、你交往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获得某种“方便”,而是纯粹为了赢得友谊吗?

(12)、你正忙时,恰遇朋友来访,这时你仍会热情接待吗?

(13)、除了赠送礼品,你还有更多增进友谊的方法吗?

(14)、当你遇到不幸或感到寂寞时,你会走出家门向朋友诉诉苦吗?

计分:一个“√”为1分,累计总分。

鉴定:总分如达到12分以上,说明你有很强的交友能力。9—11分,说明你有较好的交友能力。6~8分,意味着你尚能维持 朋友的友谊。5分以下,意味着你的交友能力很差。

3、 游戏——猜猜他是谁?

请几名同学来描述班内自己的好朋友,让其他同学猜出他她是谁。并请他们说出朋友的价

值。

4、 欣赏小品《寝室姐妹的一天》

5、 诗朗诵 《朋友》

6、 拯救友谊——说出对不起,将班会推向高潮。

法国的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想得到别人的真诚,首先要拿出自己的真意。对于曾经被我们伤害过的人和朋友我们要勇敢的说出对不起,因为这将让你收获今生最宝贵的东西——友谊。

7、 全班合唱周华健的《朋友》

8、 班主任总结

人生什么最温暖?不是寒冬的炉火,不是三月的春风,而是友谊。这种感情,能融化冰雪,胜过烈火,给人们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人的一生,没有得到真正的友谊,是贫瘠的一生,荒凉的一生,像没有绿色生命的土地,像没有枝叶和花朵的枯树。无论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会发生什么,都不要害怕,因为有朋友和你一生一起走。

附诗朗诵《朋友》

朋友是一种相遇

大千世界,红尘滚滚

于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

朋友能够彼此遇到

能够走到一起

彼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

相互走近,实在是缘份

朋友是一种相知

朋友相处是一种

相互认可与欣赏

哪怕是朋友一点点的可贵

也会成为你向上的能量

成为你终身受益的动力和源泉

朋友的智慧、知识、能力、激情

是吸引你靠近的磁力和力量

同时你的一切

也是朋友认识和感知你的过程

朋友是一种相契

朋友就是彼此一种心灵的感应

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感悟

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

一言一行,哪怕是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一个背影、一个回眸

朋友都会心领神会

不需要彼此的解释

不需要多言,不需要废话

不需要张扬,都会心心相印的

那是一种最温柔、最惬意最畅快、最美好的意境

朋友是一种相伴

朋友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

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是你烦闷时

送上的绵绵心语或大吼大叫寂寞时的

欢歌笑语或款款情意快乐时的

如痴如醉或痛快淋漓得意时的

善意的一盆凉水

在倾诉和聆听中感知朋友深情在交流和接触中不断握手和感激

朋友是一种相助

风雨人生路

朋友可以为你挡风寒为你分忧愁

为你解除痛苦和困难朋友时时会伸出友谊之手是你登高时的一把扶梯是你受伤时的一剂良药是你饥渴时的一碗白水是你过河时的一叶扁舟

是金钱买不来,命令下不到的只有真心才能够换来的最可贵

朋友是一种相思

朋友是彼此的牵挂

彼此的思念

彼此的关心

彼此的依靠

朋友是一种相辉

就像是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彼此光照,彼此星辉彼此鼓励、彼此相望

朋友也就是镶嵌在默默的关爱中不一定要日日相见

永存的是心心相通

第6篇:朋友一生一起走

朋友,是陪伴你一生一世。

朋友,是沙漠中的一杯水,给你希望。

朋友,是黑暗中的一道光,给你鼓励。

朋友,是春天里的一缕风,给你安慰。

“朋友一生一起走„„”这是《朋友》中的一句歌词,这句话让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也有一个这样的朋友——谭思文。

她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因为,是她验证了一句话——“朋友一生一起走”。她经常和我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形影不离。

有一次,我们家和她家一起去北京玩。我们来到了天安门,我和她一起兴冲冲地跑到故宫里躲着,让家长们自己去找我们。接着,我们俩听到了脚步声,偷偷笑了起来。为了不让他们找到,我俩打起了“游击战”,悄悄地跑到了另一个房间里去,可是,乐极生悲——我不小心把脚踢到了一个石头上,殷红的血从脚上流下来,谭思文吓得目瞪口呆。因为当时我没穿袜子,她就把自己最心爱的小手帕拿出来要把我脚上的血擦干净。突然,一股钻心的痛从脚上升起,袭遍了我的全身,我大叫一声:“啊!”谭思文慌忙地说:“不要紧吧,忍一下,马上就好了!”我用那泪汪汪的眼睛感激地望着她,后来,她小心翼翼地扶着我站起来,让我走着试一下,可是不行,我痛得满头大汗。她就扶着我一步一步地找到父母,晶莹的泪花终于流了下来,不知是因为疼痛还是感动。“朋友一生一起走„„”这句歌词一直流淌在我的心中。希望我们的友谊像一朵美丽的花永远绽放着,绽放在我们灿烂的青春里!

五年级:龙魂出窍

第7篇:书,我一生的朋友

沙湾小学 五年级五班 杨宸淇指导老师:李正伦

臧克家曾经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朋友。”是的,我也这样认为。书,在你遇到困难时,总会默默地给予你帮助和支持;在你遇到挫折时,它会鼓励你重新站起来,永不放弃„„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小时候,总喜欢让妈妈给我讲《白雪公主》、《灰姑娘》和《海的女儿》的故事。不管讲多少遍,我也不会厌烦。听故事的时候,还总爱幻想,仿佛自己就是那白雪公主、灰姑娘、美人鱼,遇到了那可爱的七个小矮人,穿上了那晶莹剔透的水晶鞋,救起了那英俊的王子„„

上二年级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叫《皮皮鲁外传》的书,它讲述的是:皮皮鲁坐上“二踢脚”,飞到了时间之钟。因为不小心碰错了按钮,而导致世界颠覆了,如:磕瓜子大赛、三只眼势利国、熊当国王„„皮皮鲁历经千辛万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又坐上二踢脚,恢复了世界和平;皮皮鲁的好朋友马翔家,有一瓶能使人变大、缩小的香水。皮皮鲁和其他几个朋友一起,用橡皮泥“塑造”了一个“红塔庄园”,然后把自己缩小,在“红塔庄园”里面踢足球、看电视、玩游戏、打水仗„„玩的可开心了!可这时,已经晚上8:30了,家长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他们才依依不舍地变回原来的样子„„

长大了,书依然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海无涯,我乘坐着一条小舟在学海中慢慢学习、慢慢欣赏。从《格林童话》、《淘气包

马小跳》、《笑猫日记》到《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国外名著,我读得津津有味,正因为读书的帮助,我那单调、简单的大脑,一下子变得丰富、五彩缤纷起来。

那次在书店,我看到了一本叫《女水手日记》的书,这本书讲述的是:在1832年的夏天,13岁的陶雪洛独自登上海鹰号。航行中,水手们一直在暗中策划叛变。开始,雪洛站在谢克利船长那边,但渐渐地,他了解了船长血腥、残暴的本性后,加入到了水手的行列中。之后,雪洛又被卷入一场谋杀案,并判死刑,但她凭借勇敢和智慧,渡过难关。最后,海鹰号抵达目的地时,她已成了船长。然而,她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父母身边时,却发现对原本熟悉的世界格格不入了。雪洛通过拖女佣带来的报纸上了解,海鹰号又将起航,她便又和水手们一起重返大海的故事。这样一本教人怎样学会立志的书,当然是我的“首选”咯!就这样,我学会了独立。

慢慢地,这普通的外国名著已经打动不了我了,现在,我又迷上了“最励志的校园小说”:《原来我这么棒》、《选我选我,花路米》、《不上补习班的第一名》和《我的妈妈不是佣人》。身为班长,当然要看些关于领导力、是同学们信服与号召力的书咯!《选我选我,花路米》就是你最好的选择:小希从小都希望自己能和爸爸一样当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只是,这个梦想却随着爸爸的意外过世而消失。小希变得不知道要怎么跟同学相处,也不喜欢去上学。然而,就在爸爸逝世一年后,天啊!小希竞然收到了爸爸从天国寄来的信,爸爸鼓励小希进球队,竞选新队长。不过,球队里的伙伴都不听小希的话,还欺

负她……全国大赛就快到了,小希在爸爸的领导下,她顺利当上队长带领队员一起迈向成功!

我愿做一条欢快的小鱼,在书籍的海洋中汲取着它的精华;我愿做一只学飞的雏鹰,在书的阳光下,快乐成长!书,你陪伴我度过那欢乐的时光,你将成为我终生的朋友!

第8篇:“朋友一生一起走”活动策划

朋友一生一起走

心 理 主 题 班 会 策 划 书

20xx.xx.xx

用冲浪的勇气,对待波浪线般的人生

朋友一生一起走

朋友一生一起走

活动引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关系到大学生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心理素质作为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对我们大学生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他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渗透到大学生的一切活动中。本次组织的活动能够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拉近同学间的距离,让生活充满更多熟悉的面孔,共创快乐生活。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荣誉感,打破以寝室为小团体的活动方式,让大家能够携手走在一起。

用冲浪的勇气,对待波浪线般的人生

朋友一生一起走

一、 活动名称:主题教育

二、 活动主题:朋友一生一起走

三、 活动时间:待定

四、 活动地点:xx教室

五、 活动方式和内容:

1、采取心理小游戏的方式和续演心理情景剧,彼此相辅相成将现实的问题演绎出来并让大家一起解决,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增强班级凝聚力,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点评更能让同学们从本次活动中感受到朋友的重要性。

2、活动总结和评价

六、设计思路和活动亮点:

本次活动以续演心理情景剧为主,小游戏为辅,环环相扣,将现实中的问题用心理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再以小游戏的方式给同学们以启发。本次活动将具有认可度的心理咨询这一元素融入到本次活动,即本次活动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也投入到整个活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让同学们明白朋友的重要性和体会到本次活动的意义。

七、 实施条件:

1、 气候适宜,宽敞大教室布置的很温馨,同学们心理状态都在一个很好的时期。

2、 时间把握的恰到好处,同学们都有时间来参与,还有班主任和心理辅 导员的参加,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

3、 准备好小奖品以及活动所需的各种道具

4、 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让本次活动能够更好的开展。

八、 活动过程:

1、策划准备阶段:

在活动开展前的一个星期内,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在班级大力宣传这次的班级心理健康活动。生活委员、班长和团支书根据活动所需去准备各种道具,以及购买活动所需的小奖品和邀请参加活动的老师们。心理委员与每个寝室的心理气象员加强交流,时刻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及心理状态,在活动开展前遇到突发状况能够适时的做出调整。

2、展开活动:

时间:待定

地点:宽敞的大教室 步骤:

①活动导入:

用冲浪的勇气,对待波浪线般的人生

朋友一生一起走

操作:主持人向参加的同学们简介本次班级活动的意义,并提出活动规则:全身心投入到本次活动中来;真诚的表达自己,倾听他人,不批判,保守秘密,关闭手机。

指导语:大家好,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一次班级心理健康活动,相信过了这么长时间大家都已熟识了并且部分同学之间都已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家却形成了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团体,致使班级不能很好的团结在一起。所以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够打破这种局面,使大家更好的融洽在一起。建设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其次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够让大家明白朋友的重要性,希望我们同窗四载能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本次活动的规则:希望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每个人都能全身心的投入,能够真诚的表达自己,倾听他人,不批判,保守秘密,关闭手机。请大家到工作组那里抽签分组,并按照要求重新坐好相应的位置。谢谢! ② 开始:游戏——穿越生死线

主持人请3名选手上台,助手在4米外拉起一根离地一米的绳子。主持人宣布游戏规则,告知选手可以以任何姿势穿过绳子(“生死线”)不碰而且姿势最具创意者极为第一。各选手全部被用红布蒙上眼睛,助手撤掉绳子,主持人拉着第一个选手原地转两圈,使其面向4米外的绳子站定。选手开始在主持人的夸张,紧张的大声提示下“穿越生死线”(根本不存在)第一个选手穿过后取下红布,第二个选手开始,一次进行。主持人请大家评议姿势最搞笑,最独特,过程最辛苦者第一,并赠送小奖品,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指导语:各位,我们的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在我们的活动开始前,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嘉宾:心理辅导员王玉老师和班主任陈京老师(主持人鼓掌)。

各位,我们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小游戏,叫做“穿越生死线”,同学们是不是很激动啊!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 四米外的地方拉起一根离地一米的绳子(主持人边说工作组人员边演示),每个组需选出两名选手参加,每位选手都要蒙上红布,我会拉着每位选手原地转两圈,使你们向绳子方向站定,大家可以以各种姿势穿越绳子,我们将评选出姿势最具创意,最搞笑的选手,所以这个环节还设立了一个神秘的小礼品,大家要加油啊!下面请我们的每组选手上场吧!

③互动环节:游戏——无家可归

三人一组,两人扮演大树,面对对方,伸出双手搭成一个圆圈;一人扮演松鼠,并站在圆圈中间;主持人或其他没成对的人担任临时人员。主持人喊“松鼠”,大树不动,扮演松鼠的人就必须离开原来的大树,重新选择其他的大树;主持人或临时人员就临时扮演松鼠并插到大树当中,落单的人表演节目。主持人喊“大树”,松鼠不动,扮演大树的人就必须离开原先的同伴重新组合成一对大树,并圈住松鼠,主持人或临时人员就应临时扮演大树,落单的人表演节目。主持人喊“地震”。扮演大树和松鼠的人全部打散并重新组合,扮演大树的人也可扮演松鼠,松鼠也可扮演大树,主持人和其他没成对的人亦插入队伍当中,落单的人表演节目。 指导语:刚才选手们的姿势是各有千秋啊!相信大家的肚子都已经受不了了吧!相信经过这一个游戏大家都已经放开了,现场的气氛很是沸腾啊!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一个互动游戏吧! 这个游戏叫做“无家可归”,需要每组有三名选手上场,三人一组,两人扮演大树(主持人边说工作组人员边演示),面对对方,伸出双手搭成一个圆圈;一人扮演松鼠,并站在圆圈中间;我或其他没成对的人担任临时人员。当我喊“松鼠”,大树不动,扮演松鼠的人就必须离开原来的大树,重新选择其他的大树;我或临时人员就临时扮演松鼠并插到大树当中,落单的人就要表演节目的。当我喊“大树”,松鼠不动,扮演大树的人就必须离开原先的同伴重新组合成一对大树,并圈住松鼠,我或临时人员则临时扮演大树,落单的人表演节目。当我喊“地震”。扮演大树和松鼠的人全部打散并重新组合,扮演大树的人也可扮演松鼠,松鼠也可

用冲浪的勇气,对待波浪线般的人生

朋友一生一起走

扮演大树,主持人和其他没成对的人亦插入队伍当中,落单的人依然是表演节目的。(确认同学们明白规则后)开始游戏。 ④案例分析:朋友矛盾

本环节为同学们提供大学生活中常见的朋友之间的矛盾的案例,供大家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每个小组有将近十分钟的时间来讨论,再由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谈谈本组的看法。最终由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对每个案例进行总结。同学们在此环节中有什么问题可自由咨询老师们。 案例:

小明是大一的学生,他和原来的两个朋友与另一个男生甲在新学开始认识后成为好朋友,经常四个人一起出去玩,但时间一久突然发现甲其实并不像自己开始认识的时候一样。发现甲很爱卖弄自己,经常把朋友的秘密说出去,而且很多小毛病,小明他们一说他,他就不高兴,觉得小明他们乱说,一点也不懂他,每次犯错小明都很耐心的劝他,但他一直都感受不到,一天到晚怪小明不了解他,不支持他。现在甲和另外一个朋友吵架了,甲就一直去小明面前说那个朋友的不好,可是小明知道他们之间的事,所以相信那个朋友而不是甲,甲就很生气,一直怪小明,小明他们就一直和他谈,小明认为朋友就应该好好相处的,可是甲就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啊,总觉得错的是他们而不是自己。请问小明该怎么办呢?

指导语:刚才的场面真是惊心动魄啊,不过也让我们看到了部分同学的才艺。这个游戏让我们在娱乐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到现实生活中挫折困难不断,有些事我们可以一个人解决,但有些却是我们无法解决的。因此我们应当有一个避风的港湾,应当学会请别人帮助,学会把自己的心声向值得信任的人倾诉,比如父母,同学,班主任或我们心灵驿站的心理委。我们都是你的好朋友,我们需要你们。

相信大家在两个游戏之后各位的大脑的精神都处于最佳状态,那么下面我们就要进行下面的一个环节,案例分析。我们的工作组人员会给大家一个案例(主持人说时,工作组人员开始分发案例),供大家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每个小组有将近十分钟的时间来讨论,再由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谈谈本组的看法。最终由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对这个案例进行总结。同学们在此环节中有什么问题可自由咨询老师们。好了,下面的时间就留给大家吧! ⑤ 实践操作——续演心理情景剧《朋友》 通过上一个环节的案例分析,同学们对解决朋友之间矛盾的思维处于一个活跃状态,在此基础上本环节将通过续演心理情景剧的方式,由同学们实际操作来解决朋友之间的矛盾。 首先,将同学们随机分成小组(组织者们除外)。先由组织者们表演出这个情景剧中同学之间摩擦矛盾的开始。

然后,为增强本环节活动的趣味性,由分成的小组分别演出矛盾激化的过程,再由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选出最符合现实的一组。

接着再由分成的小组围绕着选出的这一最符合现实的矛盾激化继续表演解决办法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表演过程中,需每一组有一名人员扮演具有权威性的心理委员来总结陈词,将心理咨询这一元素融入到本次活动的这一环节中。

最终由老师们点评,并选出较优秀的一组,给予相关的说明。这一环节同学们仍可给予相应的时间自由咨询老师。这一环节设置相应的小奖品,让同学们的兴趣更浓厚。 本环节的实践操作让同学们对现实中的朋友之间的矛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够初步具备了相应的解决矛盾的能力。再加上老师们的点评,同学们将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好的解决朋友之间的矛盾。

指导语:听了同学们和心理辅导员的分析,不禁深有感触,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朋友之间更多的是需要我们换位思考和宽容啊,希望本环节的案例分析能够让大家有所收获。

用冲浪的勇气,对待波浪线般的人生

朋友一生一起走

本环节理论上的讨论,相信大家对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之间的矛盾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我们下一个环节打好了基础,让同学们处在一个最佳状态进行下面的一个环节。 各位刚才是理论上的讨论,那么下面的这一环节就是实践操作了——续演心理情景剧。顾名思义啊,也就是先由我们工作组表演现实本环节理论上的讨论,相信大家对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之间的矛盾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我们下一个环节打好了基础,让同学们处在一个最佳状态进行下面的一个环节。 各位刚才是理论上的讨论,那么下面的这一环节就是实践操作了——续演心理情景剧。顾名思义啊,也就是先由我们工作组表演现实生活中同学之间的矛盾导入。然后,为增强本环节活动的趣味性,由每个小组分别演出矛盾激化的过程,再由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选出最符合现实的一组。接着再由分成的小组围绕着选出的这一最符合现实的矛盾激化继续表演解决办法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表演过程中,需每一组有一名人员扮演具有权威性的心理委员来总结陈词,最终由老师们点评,并选出较优秀的一组,给予相关的说明。这一环节同学们仍可给予相应的时间自由咨询老师。这一环节也设置了神秘的小奖品哦,大家加油啊! ⑥提问:在人际关系中,你认为什么最重要? 特别邀请心理辅导员老师为我们讲话

引申问题:换位思考——联系实际,师生,朋友亲人之间应该学会换位思考,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拿学生跟老师说,老师辛辛苦苦为我们班尽心尽责,忙这忙那的,我们应当和老师换位思考下,理解老师艰辛,积极配合老师班级活动。同时老师也应当理解同学,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不是惩罚,而是给他一个机会,让大家拉他一把从新站起来。

指导语:大家的表演各有千秋,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老师们的点评也让我们耳目一新。相信同学们从这次的实践操作中对现实生活中同学之间的矛盾有了更深的体会。老师们的分析点评让我们今后更能从容的面对这样的困惑。

下面我们自由发言,请大家围绕“:在人际关系中,你认为什么最重要?”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本环节最终特邀心理辅导员讲话。 ⑦心理委员的总结

本次活动已接近了尾声,这一环节由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的心理委员为大家总结一下这次活动的主题——朋友。

心理委员:各位,我想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时,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和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摇动呢?”这件小事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一种美——宽容。凡事先找自己的不足,进行换位思考,在与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人接触中,宽以待人。你要学会尊重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要看不起别人,要尊重他,帮助他,帮助别人,也能给我们自己带来快乐。我想大家都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所以,不难发现,朋友相处之道,宽容是很必要的。希望同学们能把这次的活动付诸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 送给大家一首诗:《宽容》 每个人总会在某一短暂瞬间认识自己。 某一瞬间在你有所领悟时,

在你被感动时,都该一一细细收藏。 宽容不是迁就,也不是软弱, 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 包容那些你无法容忍的人; 原谅那些曾伤害过你的人;

用冲浪的勇气,对待波浪线般的人生

朋友一生一起走

肯定那些你所爱的人; 尊重那些值得尊重的人; 明白那些爱你的人; 放过那些不爱你的人; 记住那些曾爱过的人; 放弃那些不属于你的人; 珍惜那些值得爱的人;

铭记那些真心待你付出的人; 懂得那些对你用心良苦的人; 体会那些曾为你流泪的人; 拒绝那些你不爱的人; 爱上那些爱你的人; 喜欢那些爱你的人;

感激那些曾折磨过你的人; 感激那些真心帮过你的人;

指导语:各位,本次的活动已接近了尾声,下面就由我们班的心理委员为大家总结这次活动的主题——朋友 ⑧写下自己的心愿

每人发一张爱心形状的便利贴,让大家写下本次活动后的心愿,贴在墙上的爱心之中,留下一份美好的记忆。 指导语:心理委员的总结是那样的深情,我想大家都能明白心理委员那首诗里那份浓浓的友谊之情,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真正的相互理解相互宽容。

下面请大家写下那份心愿贴在那堵墙的爱心之内吧,让我们大家一起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工作人员分发便利贴)。 ⑧大家齐唱《朋友》

当同学们又一次深刻的互相了解之后,大家的内心的友谊之情更加的澎湃,而本次活也接近了尾声,《朋友》这首歌是这次活动最好的结局,同学们能够在这首歌中看到未来,看到希望,大家携手齐唱《朋友》共未来。

指导语:各位,朋友一词贯穿着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也正因为有着朋友的存在才体现了他的价值。我想,朋友值得我们用真心去对待的,无论生活在哪个国度的人,我们都需要朋友。下面让我们进行我们的最后的环节,让我们携手共唱周华健的《朋友》,让我们在歌声中展望未来。

3、活动评价及总结:

1)游戏活动的方式历来是同学们所喜欢的,再加上本次活动提出续演情景剧这一方案,新颖的设计更能吸引同学们的参与。团队成员事先在班级做了充分的动员与宣传工作,保证了全班同学的参与。

2)前期准备充分,根据同学的空余时间,安排好场地。我们团队成员熟悉整个过程,能够脱稿主持活动,这对于本次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

3)在游戏过程当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同学的接纳度更高一些。

4)整个活动从设计、准备到实施对团队成员的考验颇多,我们个人在整个过程中也得到锻炼和成长。

用冲浪的勇气,对待波浪线般的人生

朋友一生一起走

5)总体来说,这个活动在带来娱乐欢乐的同时也给予大家一定的自我了解和反思,相信今后大家的那份情谊会更加的凝实。

用冲浪的勇气,对待波浪线般的人生

第9篇:人的一生,离不开朋友

人的一生,离不开朋友。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心相交,静行致远。品清净之茶,结悟道之人,饮豪情之酒,思牵挂之友。

[四味“长寿药”]:一曰“无事以当贵”,告诉我们随遇而安,不要过分在意荣辱得失;二曰“早寝以当富”,早睡早起比获得任何财富都珍贵;三曰“安步以当车”,即不讲求安逸,能走路就不坐车,因为生命在于运动;四曰“晚食以当肉”,饥饿后进食,即便是粗茶淡饭,其香甜可口会胜过山珍海味。

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故物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物有两面,事有益损,负阴抱阳而得山水,有损有益而得平衡;可为之事,不计得失。

可品小语 )1慈,是希望别人好。悲,是不忍看别人不好。慈悲心,让自己平静欢喜。 )2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3执于一念,将受空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 )4人生的层次:生存,苟活,小成,大成,开心,从容,忘我,无我。

苦是生活的原味,累是人生的本质。走得再远,站得再高,得到的再多,都脱离不了苦与累的纠缠。人生就是一种承受,一种压力,让我们在负重中前行,在逼迫中奋进。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要学会支撑自己,失败时给自己多一些激励,孤独时给自己多一些温暖,努力让自己的心灵轻快些,让自己的精神轻盈些。

精彩语录 : 走过一些路,才知道辛苦;登过一些山,才知道艰难;趟过一些河,才知道跋涉;跨过一些坎,才知道超越;经过一些事,才知道经验;阅过一些人,才知道历练;读过一些书,才知道财富;过了一辈子,才知道幸福。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生活怎么样,自己放调料。

能吃亏的人是有福的人。能施舍的人是富贵的人。善良的人不怨人,怨人的人是恶人。聪明的人不生气,爱生气的人是愚人。富贵的人不发脾气,爱发脾气的人是贱人。能容忍的人是快乐的人,能爱人的人是幸福的人。看破放下是有智慧的人,不做恶事是明白因果的人。能修身立德的是长寿的人。

【人生箴言】

1、年轻是一种资源,但不努力就浪费了;

2、貌美是一种优势,但运用不当就会成为负担;

3、人不能成为别人的楷模,就会成为别人的借鉴;

4、与其千方百计想战胜敌人,还不如克服困难先战胜自己;

5、斤斤计较虽能得到小便宜,但计较多了就会失去大机会。

箴言:1追求可以成为一种快乐,贪欲却永远都只是生命沉重的负荷;2你现在的付出,都会是一种沉淀,它们会默默铺路,只为让你成为更好的人;3不强求,不妄取,贵在随缘,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心安:4有皱纹的地方,表示微笑曾在那儿呆过…开心永伴!

【般若】富而不贪是一种布施;尘而不染是一种持戒;痛而不恨是一种忍辱;累而不懈是一种精进;思而不乱是一种禅定;显而不着是一种智慧。

人生的快乐与悲苦,与得失纠缠,与是非相伴,与成败共生。快乐的真谛,多不在得到的欣喜,而在失去后的坦然。再好的东西,你抓得太紧,终会累的。曾经的拥有,要记得感恩;错过的美丽,要懂得放手;精神的高压,要学会承受;直白的生活,要倾心去爱。当你领略了失去之善,避开了钟情之苦,快乐方至。

【人生须靠十种人】一靠爱人增长自信。二靠亲人同心教诲。三靠亲戚拓

展事业。四靠老乡无形资源。五靠同学扶持助力。六靠“贵人”改变人生。七靠朋友开创人脉。八靠对手激发潜能。九靠同仁合作共赢。十靠众人团队作战。

佛曰: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笑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做一名自信者,牢牢把住自己生命的罗盘,让生命充畅。做一名自谦者,慢慢拓展自己生命的容量,让生命充实。做一名自爱者,深深领会自己生命的价值,让生命充美。做一名自安者,悄悄抚平自己生命的伤痕,让生命充悦。做一名自洁者,时时清除自己生命的淤积,让生命充盈。

1:以美好的心,欣赏周遭的事物;2:以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3:以负责的心,做好份内的事;4:以谦虚的心,检讨自己的错误;5:以不变的心,坚持正确的理念;6:以宽阔的心,包容对不起你的人;7:以感恩的心,感谢所拥有的;8:以平常的心,接受已发生的事实;9:以放下的心,面对最难的割舍。

与人言善,温于布帛,与人言伤,刺于刀戈,与人言慧,重于金玉,与人言察,准于律吕,听人言谏,乐于琴瑟。

九度人生:态度,决定事业;高度,决定视野,深度,决定知识;宽度,决定合作;广度,决定思维;速度,决定效率;力度,决定掌控;角度,决定战略;尺度,决定策略。

昨天再美好,终究压缩成今天的回忆,我们再无奈,也阻挡不了时间匆忙的步履;今天再精彩,也会拼凑成明天的历史,我们再执着,也拒绝不了岁月赋予的伤痕。我们想念昨天,因为它融解了一切美好的向往,流逝了所有倾情的追求。过去已经定格,就让它尘封吧。努力书写今天,让明天的怀念多一些亮色。

尽享美好需要坚韧而懂得感恩的心智,宽广而豁达的胸襟。看透人生,努力之后就无所谓成败,看破红尘,尽心之处何必在意有多少拥有。风雨之中,生命无价,坚强不屈;安逸路上,怡情养性,清心寡欲。问心无愧就好,于世无憾就行。有些人在风雨飘摇中笑看风景,有些人在安乐窝里哭泣说不快乐,一切皆来自于心。

【感恩的心】感恩是一种心态,感恩是一种责任。小草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将感恩看作一种责任,用一片新绿映衬整个世界;大树之所以高大,是因为它将感恩看作是一种责任,用绿荫守护着大地;花朵之所以鲜艳,是因为它将感恩看作一种责任,用缕缕清香,清爽着人们的心灵...心,学会感恩,品味成长。

三件让人幸福的事情: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有人爱,不仅仅是被人爱,而且有主动爱别人爱世界的能力;有事做,让每一天充实,事情没有大小,只有你爱不爱做;有所期待,生活就有希望,人不怕卑微,就怕失去希望,期待明天,期待阳光,人就会从卑微中站起来拥抱蓝天。

【佛心佛语】佛曰:1.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3.命由己造,相由心能屈能伸。抬得起头,是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

读书分享:爱因斯坦年轻时先去中学教书,后当检验员。突然有一天石破天惊,写出了相对论。他为什么有如此成就呢?传记作家弗尔辛认为,这是因为爱因斯坦“并没有与权威科学家进行辩驳、纠缠不休,而是在独立的环境下任由自己的思绪飞扬”……所以,你如果想有一点成绩,还是珍惜时间建设性地干点正事,不作无谓争吵。

《菜根谭》: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是石室丹秋。我悟:心有志向,即是晴空一鹤;坐有高朋,便听禅钟轻鸣。读有字之书,悟无字之书、学问无涯,境界无上限。

人人心中都有一盏灯,自己不点亮,没人帮着点亮,久了心中就会充满黑暗。人人心中都有一眼井,自己不清淤,没人帮着清淤,久了心中就会充满淤泥。人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自己不修剪,没人帮着修剪,久了心中就会充满枯叶。人人心中都有一朵花,自己不培育,没人帮着培育,久了心中就会充满荒凉。

人生,该说的要说,该哑的要哑,是一种聪明;人生,该干的要干,该退的要退;是一种睿智;人生,该显的要显,该藏的要藏;是一种境界。

人生准则:可以相信别人,但不可以指望别人;不要拒绝善意,不要停止微笑;错误可以犯,但不可以重复犯;批评一定要接受,辱侮绝对不能接受。

俏皮话:

1、没人牵手,我就揣兜。

2、我从不以强凌弱,我欺负他之前真不知道他比我弱。

3、都想抓住青春的尾巴,可惜青春是只壁虎。

4、你走你的过街天桥,我过我的地下通道。

5、我的兴趣爱好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就是睡觉,动态就是翻身。

6、都说女人如水,所以我学会了游泳。

【 人生的三重境界 】

1、人生三为:敢于承认,敢于担当,敢于面对。

2、人生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3、人生三错:苛求圆满,追求完美,求全责备。

4、人生三变:绝处逢生,乐极生悲,无事生非。

5、人生三幸:衣食无忧,身心健康,亲情无限。

6、人生三友:真心爱人,真情朋友,真正知遇。

【人生的三个太阳】 温馨和睦是家庭的太阳,家庭失去温暖,生活就是枷锁,生命就会冻僵。公平正义是社会的太阳。邪恶横行无忌,灵魂就要扭曲,善良就要遭殃。生机盎然是天上的太阳。乌云遮天蔽日,生活黯然失色,生命暗淡无光。三个太阳,三重需求,三重希望。失去一个,生活和生命就会迷茫、悲怆。

【悟道】1.善事多做,长存善念,问心无愧,理得心安。2.心有主见,不听传言,莫论人非,笑对人间。3.胸怀坦荡,处事坦然,心宽体健,益寿延年。

4.热闹中以冷静的眼光看待一切,就会省去许多烦心事;冷落时存一份向上的心,才能享受到许多真乐趣。

【酒茶论】饮酒打天下,品茶论世界。酒是阳刚之气,茶乃阴柔之精。饮酒男人占有女人,饮酒女人领导男人。品茶男人欣赏女人,品茶女人温暖男人。酒逢知己千杯少,茶遇知己淡也浓。酒高直言快语,茶兴哲言论语。夜酒伤人好睡眠,晚茶补人不睡觉。祝好酒好茶好心情!

《论交往》 )1:交往的质量在于距离。你第一个想起的人,一定是最好的朋友。当然,他若第一个想起的也是你,你俩一定是两心相悦的至交。 )2:你会发现,你与那个一辈子都要好的朋友之间,是有距离的。不远不近,不疏不密,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连绵欣赏,是一段情对另一段情的永恒仰望。 ) 3:交往过度其实是很致命的。这有点象吃饭,无论多么爽口的珍肴,是不能总吃的。在理想的交往中,你不要期待永远的如胶似漆,你们只要能不断地接近与契合就够了。 )4:交往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成就着生命的质量。最好的交往是无欲无求的,是心灵最真挚的握手,是情感最纯洁的需求。

<认识自我> 觉得开口跟人说话有障碍,那就改为倾听吧! )有时计划不奏效,是因为上天对你有更好的安排。 )你炫耀什么,就是内心缺少什么;越在

意的,就是最自卑的。 )称赞别人,要真心诚意,大多数人都能轻易区分纯糖和糖精。 )信任人,但不要依赖人。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即使客观环境不理想,你仍然可以主观地创造自己的心情,决定自己的方式,设计自己的节奏。 )

<认识自我> )眼睛可能不漂亮,但眼神可以美丽。 )一心只想让所有人满意,最后肯定会是自己最不满意。 )人与人交往,更多地不是改变对方,而是接受对方,光想着改变对方,那不是友谊,那是战争。 )当你还可以给予时,不要轻言放弃;当你还可以努力时,不要告诉自己“不可能”。

《可贵之歌》: 1人见多了方知缘分可贵;2事做多了方知学习可贵;3挫折多了方知心态可贵;4成功多了方知勇气可贵; 5矛盾多了方知胸怀可贵;6委屈多了方知修炼可贵;7恭维多了方知真诚可贵;8名利多了方知淡定可贵;9应酬多了方知宁静可贵;1O岁数大了方知童年可贵!!

活着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优,寡欲则乐。

天地万物,常在变中,静极生动,动极生静,阴阳消长,波浪互动;人生路上诸行无常,万变之外,诸法无我;当下把握种善因,众缘和合结善果。

【人生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随缘,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成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随缘的人,总能在逆境中,找寻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拥有一份随缘之心,你就会发现,天空中无论是阴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生活的道路上无论是坎坷还是畅达,心中总会拥有一份平静和恬淡。

上一篇:手术室洗手规定详解下一篇:表白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