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2023-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综述

摘要: 古代诗歌鉴赏,是古诗文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经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如何对其提高鉴赏力,如何将自我智慧、情感、生命力融入其间,本文就是从学习目标、考点设置、鉴赏方法、答题技巧和专业术语等方面试做一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 学习目标;考点设置;鉴赏方法;答题技巧;专业术语

一、学习目标

1、考什么:明确四个考点

2、怎么考:明确“常见”提问方式

3、怎么答:明确完整的答题模式并能灵活运用

4、怎么赏:熟悉鉴赏诗歌的常用思路

5、记什么:明确自己需要储备的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

二、考什么

1、诗歌的形象2、诗歌的语言3、诗歌的表达技巧4、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怎么考

1、诗歌形象:景物形象①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②描绘或勾画了怎样的画面?③营造或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或意境?事物形象①描绘了事物怎样的形象?②为什么要刻画这一形象?人物形象①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②塑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③为什么要刻画这一人物?

2、诗歌的语言:赏析语句之妙型:此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好,请找出来并说明原因;此诗中此句子极为精妙,请赏析;语言风格型:此诗歌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并请简要分析或概括说明;诗眼型:此诗中的诗眼是哪个字?并说明原因;分析前人评论型:有人认为此诗具有某种特色,你认为呢?

3、诗歌表达技巧 ①此诗用了什么表达技巧②此诗是“如何”或“怎样”表达诗人的这种情感的?③从某一角度试分析此句诗歌。

4、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多从内容概括和情感方面考查。

四、怎么赏

诗歌鉴赏分为两个层次:“初步了解”、“深层理解”

初步了解:

第一步是关注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提示诗歌的大致内容、情感、价值取向,如题目中有“咏”说明是“咏物诗”,“怀古”说明是“怀古诗”,还有题目中出现“悲”就知道作者的感情,出现“送”可以界定为送别等。

第二步是关注诗人和时代:关注诗人可以了解诗歌的大致风格和内容。

第三步是关注诗后小注:这些文字能帮助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产生的原因。

深层理解分为七步:

第一步是关注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有其自身的特征,关注这点就等于快速定位。比如“怀古诗”,从手法上主要是“对比、虚实结合”,情感基本是“借古讽今、借古喻今”等,内容大多是写古人、古事和今人、今事。

第二步是关注意象和意境:了解意象可以较快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大致的情感,如看到“送别诗”,就自然会关注诗歌中有关送别的意象,而意境相当于一首诗的主旨,所以把握意境等于理解了核心。

第三步是关注直接抒情的句子:因为诗言志,所以找到直接体现情感的句子等于把握住了诗歌的整体。当然中国古代诗歌一般不仅直接抒情,还有间接抒情的句子。

第四步是关注相关语:这些相关语包括“点睛语、诗眼、炼字处、情语”等,这些句子是具体细致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主要手段。

第五步关注典型动作:部分诗歌有很强的叙事性,因此要关注这些细节,特别是典型动作的词,如张籍的《秋思》中“开封”这一细节使诗歌主旨的表述更加形象。

第六步是关注典故:古诗用典是很常见的方式,典故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含蓄,更委婉,但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理解的难度。

第七步是关注手法:这些手法包括语言特色、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

五、怎么答

基本方法:审清题目要求——明确考查知识点——确定题目类型——运用相应的答题模式

(1)对“综述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2)对“对比题”,应该做到:通过研读,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3)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的试题,应指出诗歌表现(或突出)的思想倾向、情感特征,并具体剖析它是通过运用何种艺术手段和诗歌意象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的。答案的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规则。

六、记什么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

(二)古代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 2.忧国思家 3.思乡怀人 4.生活杂感5.长亭送别。

(三)环境、景物、意境、意象的特点:绚丽、明丽、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萧杀、荒凉、瑰丽雄奇、繁华热闹、虚幻缥缈

(四)常见意象:1、冰雪2、冰心3、月亮4、折柳5、蝉6、草木繁盛7、菊花8、梅花9、松10、莲11、梧桐12、杜鹃鸟13、鹧鸪鸟14、鸿雁15、水16、猿啼17、羌笛18、长亭19、鸿鹄20、彭祖21、红豆

(五)古代诗歌题裁归类:(1)怀古诗(2)咏物诗(3)山水田园诗(4)战争诗(5)行旅诗(6)闺怨诗(7)送别诗

(六)古代诗歌语言风格专业术语: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 3、清新明丽、清新雅致4、形象生动5、绚丽飘逸6、婉约细腻 7、幽默讽刺 8、雄浑9、豪放 10、 沉郁11、 悲慨 12、旷达13、音律和谐 14、整散结合15、率性

(七)文学作品中表达技巧的内涵

表达技巧分为5部分:

1、修辞方面: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对比、衬托(正衬、反衬)、叠字、互文、双关、用典

2、材料取舍方面: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繁简清晰

3、表达方式方面:主要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4、表现手法方面①曲笔②蒙太奇手法③想象联想④类比推理⑤悬念⑥赋比兴⑦景情理合 ⑧抑扬结合 ⑨以小见大

5、行文结构方面①伏笔②铺垫③前后照应④卒章顯志⑤景语作结⑥点题⑦承上启下⑧层层深入⑨开门见山

总之,就古代诗歌鉴赏而言,多读静思、多悟多感才是提高自我鉴赏力的关键,同时,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多积累一定的古代诗歌的专业术语和背诵一定量的篇目,假以时日,定能提高古代诗歌鉴赏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高质高效教学研究》 邓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刘生龙,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单位:甘肃省宕昌县旧城中学 748500)

作者:徐乾盛

第2篇: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答题思维探析

高考类题研究,从微观上来说,是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从宏观上来说,是从认知的维度审视高考语文考点下的类题命制的研究(包括命制与评价依据、研究路径与策略、试卷稳定与创新等)。高考语文类题研究是考题、考点研究的深入与细化。本文仅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角度,对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主观类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一、意象意境类鉴赏

意境,即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对意象鉴赏,首先,我们要把握比较赏析意象的特征,感知意境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情感。这一鉴赏活动,包括对景、境、情三个方面的分析。答题时,结合诗句内容,描述诗意,概括意象的特点,明确意象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维模型]

例1:(201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未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问:(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解析] (2)题干要求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答本题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3)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为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答案]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例2:(2018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问: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酒是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题目要求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诗中前后出现多次,除了在内容上的變化之外,更多的是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和行文构思的技巧运用。

归纳作用题的答题思路,我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首先是诗句内容上写了对象(人、事和物)和该对象的特点以及明确诗句运用的手法;其次是诗歌结构上的联系,即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体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尾的照应,段落的过渡,线索的安排,详略虚实的设计,时空动静的调度等。命题者常从“结构”着手,引导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的匠心睿智。然后是从诗歌情感上分析结构技巧对抒发思想感情的作用,结合诗句所体现出来的作者思想情感。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二、思想情感类鉴赏

高考对诗歌的思想情感类的鉴赏,主要是对古代诗歌内容主题思想感情与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在分析诗的思想内容时,我们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挖掘标题的信息;通读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关键词,抓住诗歌的题材类型以及诗歌的表达技巧等。答题时,我们要结合相关诗歌内容加以分析,准确判断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维模型]

例1:(201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问: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第10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前两联(二、三、四句)是诗人“闲”的表现,而第一联的第一句是诗人“闲”的原因。

第11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尾看起来像是“无人听”,实则暗指诗人“可听”之意。诗人想象刘禹锡正乘着酒兴放声吟诵诗作,可是有谁赏识呢?这是诗人为刘禹锡打抱不平。

[答案] 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例2:(2018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问: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先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同意”,然后结合相关诗句来分析。

[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三、炼句(字)类赏析

古代诗歌注重炼字炼句,一来可使诗歌的意象形象主动,二来增加诗歌的表达效果。在赏析炼字句题型时,我们可先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先明确“炼句(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点明该字句的描写效果,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展开想象与联想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境。其次,点明该字句的表达效果,即对象具有怎样的特点,烘托了怎样的意境以及表达怎样的情感。

[思维模型]

例:(201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漾漾。

问: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解析]第15题主观题为炼句题:一语双关,表面上描绘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实际上寓意自己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四、表达技巧鉴赏类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三个方面,表现手法(对比、象征、虚实、动静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和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等)。解答关于表述技巧的鉴赏,我们要明确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诗句分析作用。

[思维模型]

例:(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潮,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问: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解析]题目要求鉴赏诗歌中如何运用“点染手法”,進而分析该手法的好处以及与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点染手法:“点”即总写,“染”即分写,以具体的事物或景物将所“点”的情感道理等渲染出来。“送君多暮情”至“梦里金陵城”都是围绕“暮情”展开的。

[答案]“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五、语言风格鉴赏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自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含蓄,言此意彼;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险怪奇特。“诗以言志”,每一首诗,都会通过诗的语言把诗人内心的情感表露出来,有的含蓄一点,有的直白一点,有的豪迈一点,有点婉约一点,等等。答题时,我们首先点明诗的语言风格特色,结合相关诗句阐述该特色在诗中的运用情况以及体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思维模型]

例:(2018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问: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抓住“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这一评价语,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

[答案]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和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和“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总之,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主观类题考查的重点是对作品的整体认识,对意境、风格、手法等的体会和评价。这样的考题既有外在表现方法的考查,也有内在语言的深刻领悟,即有技巧的鉴赏,也有风格的分析。同时,通过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情感和技巧等,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作者:李月荣

第3篇:情境任务下的古代诗歌人物形象鉴赏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存在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忽略意象对人物的表现;偏离诗歌意境场景、主观想象概括人物形象;脱离诗歌整体感知、单一片面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等三大问题。如何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前提下,解决这些学情问题成了我一段时间的备课困惑。

在一次市区课改课教研活动中,我开设了一节以情景任务为主体的诗歌人物形象鉴赏课。活动带给我很多反思,借本文梳理并总结我对此次实践的认识。

一、贴近校园生活,设计情境任务

李白其人其事给予了创作者们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于是我想尝试让高中生成为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完成对李白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因此,我便这样设计了下面的课堂核心情境任务:

学校将举办戏剧节特色活动,本班计划原创剧目“不朽的李白”,演绎内容需要涉及所选两首诗歌,现邀请你担当总导演,请你结合两首诗紧扣诗人形象进行赏析和创作。

初次看到这一任务时,学生露出了熟悉又紧张的神情。由于该校一直举办校园戏剧节,同学们自然感觉到亲切熟悉。但是,要求小组对一个没有剧本的诗歌展开人物赏析和创作,学生的关注点不光聚焦于人物形象赏析,平添的导演身份一时让学生有点手足无措。于是,我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或解读或演绎李白的作品。比如昆曲《太白醉酒》、秦腔《李白长安行》、话剧《李白》等,这些剧目的精彩演绎能让人们深入理解李白人物形象。又如汉学家顾彬、诗人霍尔茨对李白的研究与创作,亦展现了李白的人物魅力。分享这些资料给学生,目的在于提供一个新视角,让他们关注舞台设计、台词表现等等,为教学中的其他情境任务做一定的铺垫。

熟悉又陌生的情境任务,在给学生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预习课上,小组能主动和老师交流自己的困惑,参与度较高。可见,这一贴近校园生活的情景任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锁定学习问题,分解情境任务

针对学生突出的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在创作“不朽的李白”过程中,完成两个分解的情境任务。

任务1:筛选舞台道具,感知与设定形象

筛选道具即意象的把握。对具体意象的思考,利于深入理解相关诗句。学生很是细心地提出了几个问题,比如“‘花’需要多少?”“‘花’什么颜色为好?”“酒杯需要几个?”“月亮有没有必要当做道具处理?如果设计道具该怎么和人物勾连起来”等等。这一任务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关注诗歌意象表现人物的情境。在解决任务时,学生初步表现出思维的发散和思考的深度。

关于《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我欣喜的收獲了学生如下的解读。

学生1:“花”需要团簇的鲜艳的花,这一道具是诗人歌舞的背景,因为乐景才更加衬出诗人内心的哀愁。

学生2:“酒杯”需要一杯,虽然举杯邀明月然而实际上只有诗人自己对月与影饮酒,是饮酒触景生情后举杯邀明月的,一杯的落寞更显人物的落寞。或者需要三杯,月亮与影子都有酒杯,具体化的道具能体现诗人将月与影拟人化,而且在演绎的时候与月、影的对话,才更能体现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的孤独和空虚,诗人不被理解的形象可以通过多出的两个酒杯得到有力诠释,更显叙事的张力。

学生3:“一壶酒”最开始的独酌可以是用酒杯小酌,到后来发现月与影都不解诗人愁思,渐渐换用壶来醉饮,喝得酣畅淋漓之时寄情云汉。“月”月亮虽然在空中,似乎不用刻意作为道具,可是我们发现整首诗月下饮酒、月下歌舞、月下寄思都关联了这一个重要的意象,甚至可以夸张渲染这一意象。

通过对舞台道具的思考,在课堂上学生给出了李白人物形象这样的解读:

这是一位孤独、飘逸、矛盾的李白,这里的孤独不言而喻,飘逸在对月、影的歌舞中流露出一种形象的飘逸洒脱,刚经历政治失意,李白的仕途之路受阻,他的内心是愁苦的,但是这时候他却想要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是一种与万化冥合的追求,可惜只是单纯的心理追求,可见现实里没有实现,这是一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而现实仕途不得意,内心的归隐心愿又难以实现,这是何等的矛盾啊。

鉴赏《将进酒》一诗时,学生抓住的舞台道具是“金樽”“酒”,孩子们还特别指出了需要让化妆师注意处理李白的白发。一位以酒频频消愁,豪放不羁、自信乐观、寻欢作乐、嗜酒如命、个性张扬的李白走进了学生的脑海里。

有了对前一首酒杯的思考,对《将进酒》的舞台道具解读,学生明显感觉轻松很多。但是,我认为第二首并非只关注如此显而易见的道具就足够。于是,我引导学生关注“高堂明镜悲白发”中的“明镜”意象。古代男女以镜相赠来表达相思之情,而男子用镜所照的更多的是悠悠的时光。李白在镜中悲叹自己的白发,其实是在悲叹一去不不复返的岁月,在已逝的岁月中人生有太多不如意。如果关注到“明镜”这一意象,对于李白人物内心情感会多一份真切的感受,也会给予接下来开展的场景演绎更多灵感。

任务2:诠释动人场景,演绎形象。

请任选诗歌中的动人场景进行具体说明,并从诗歌旁白、场景独白或对话场景等角度对这首诗的人物进行场景设计与演绎。

这一任务为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可以自选旁白、独白、对话的形式,进行场景的说明和设计。

两首诗歌有如下精彩的设计:

组1:“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独白设计

天上的明月啊,愿你与我共饮此酒,赏花间舞。(对水月长叹)我孑然一身,天才竟无人识。(深深望着圆月)要是人们如你一样纯净,该有多好啊。(不复望月,纵情饮酒)不说了,要落泪了,要今朝有酒今朝醉。来共饮此酒,忘怀于天地。

组2:“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对话设计

李:月亮,为什么你一直那么皎洁,我为什么做不到呢?

月:因为我不被世俗玷污

李:影子,为什么你总是躲在黑暗中呢?

影:因为世间比黑暗还污浊

这组设计很新颖,设计了饮酒问月问影的对话,将月与影拟人化了,同时通过月与影表达一种对现实对社会的认识与评价,很贴合诗人的处境,有一种醉与醒的迷离感。

组3:“相期邈云汉”对话设计

李:云霄之上太上老君的兜率宫想必是个值得参观的地方吧!

影:我不能上去,我属于地下!

李:只要胆大,一切皆有可能!(影子飞了起来)

影:飘飘欲仙,不如落地仰望;东摆西摇,不如好好准备一下,一同登上云梯。

组4:“相期邈云汉”对话设计

唉,我一个人干喝有什么劲呢?来,你下来,跟我喝两口,你看,我影子也来了,这么地就有三个人一起喝酒了!(对月说)

唉,你又不会喝,你跟着我也没有意思。(对影说)

我还是暂且陪着你俩,不然辜负这一片的春光,

月,你伴我高歌,影,你随我起舞,

唉,愿我永远可以永结无情游,相约高远的天河,与万物齐一。

前一组将内心的这种期望理解为勇于追求的自信与乐观,在迷离的状态里高蹈于红尘之外,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由于现实社会中报复不能实现,又不为人理解的旷世孤独。后一组“与万物齊一”鉴赏深刻,激活了同学们对课内所学的联想。正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里所说“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当一个人不想任何的事情,忘掉了自己的存在,融于自然之境中,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愁绪的消解,达到物我合一的忘我境界。

组4:“与尔同销万古愁”对话设计

李:我漂泊的一生终是仕途不顺,今日同你们一起放歌纵酒,排遣内心的忧愁

岑:太白,你有着旷世的才华,大可不必为了求仕而如此忧愁

元: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如果你有好的作品流传后世,也能留下不朽的功名。

李:今日不谈仕途了,来,我们喝酒!

组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独白设计

看看这能照进我心的明镜吧,镜子中的人是谁?是我吗?为什么我不认识他,那容颜如此苍白无力,那头顶上如雪的头发丝丝都好像能戳伤我的心。这明亮的镜子却照进了一段黑暗的光阴,随着这光阴的流转,怎么就将我变得眼神涣散、内心悲凉呢!啊!时光啊!你能不能不要如此残忍待我,只让我一个人悲伤,只让我一个人悲伤!

学生的这些设计让人十分感动,我看到一颗颗纯粹的投入的心灵在感受着李白和他的诗歌。李白在豪中畅饮,在豪中作乐,在豪中直抒心中追求功名的志向,同时也在豪中毫不隐藏自己现实失意的愁苦。洒脱不羁的外表下,李白的内心怀有强烈的政治抱负,这是诗人矛盾的精神世界。通过这些分解任务,遇见了孩子们如此的走心鉴赏,真让人觉得欣慰。

三、教学反思

作为课改课活动的示范课,新颖的教学方式让我品尝新鲜与活力。但是静心反思后,本节课还是存在着如下的不足。

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这节课的备课初衷是要解决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三大问题。但是回顾整节课,在教学内容上一节课只能大概解决前两个问题。对于任务的设置能否推广至更多的诗歌鉴赏,笔者觉得有一定的不可控因素。因为,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任务的完成度需要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与理解力。示范课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基础优秀,所以能够给出很多出彩的诠释。如果学生基础稍欠缺些,教师该如何通过细化任务解决相关问题,这是值得进一步去探索的问题。否则,仅满足于一次新鲜热闹的示范课,于以后成长无疑没有一点好处。

情境任务的设置够全面和严谨吗?

从情境任务角度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进行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感悟与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有很好的助力作用。但是,关于诗词人物形象鉴赏,关注人物描写、分析关键词句、学会知人论世等方面,是需要教师在课前预习做好相应指导的,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激发。所以,本节课的人物设置起点其实是比较高的,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本节课以两首诗作为剧目创作素材,关于整部剧的人物情节、主题确立等并没有明确的引导,而是让学生直接进入诗歌人物的赏析,情境任务显得不够全面,只能算是展示了一个大任务在课堂上一个小小的横截面。一节课完结后,是否真的能顺利让学生展开切实创作,可能还是有待进一步印证的。

总而言之,笔者努力尝试着新的教学方式,在古诗教学传统与新型的方式之间曾多次徘徊犹豫。以此浅文,记录情境任务助力诗词教学的一次实践,并感谢给予我指导的前辈们。

顾秀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教师。

作者:顾秀琳

第4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一、诗的解读 1. 分层阅读法

(1)实生活层面

基本信息——人、事、物、景 (2)感情层

意象=意+象

意境=意象+„„+意象 画境——戏境

七种基本感情类型:喜、怒、哀、乐、爱、欲、恨 (3)思想层

感情背后的理性。 (4)观照层

移情入诗,同化为一

观照自我 联想自身,兴起感怀 观照社会 诗中社会

现实社会

观照艺术 2.诗的题材类型

基本类型:登高、怀古、赠别、咏物、感怀、边塞、山水等。 3.三条线索:

a. 显性人格——儒家基础的忠君、爱国、忧时、惜民、怀才不遇等 b. 隐性人格——道家基础的逍遥、自由、释脱、放达、宁静、无为 c. 性情人格——心性自由解放基础的情感(爱)至上主义 4.主题的历史形态

一、汉乐府诗的思想性

1.对统治者压迫的不满、反抗和对生活艰难的感慨。 2.对战争和徭役的描写。

3.写男女青年爱情,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对爱情自由的迫害。

二、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三、魏晋六朝诗歌的思想特点

1.国家社会意识——以“三曹”及“建安七子”为代表,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建功立业的思想。

2.山水审美情趣——以“陶谢”为代表,体现文人的隐逸人格,寄情山水(或田园),寻求心灵与自然山水交融的自由与释脱。 3.宇宙生命思考——有“玄言诗”的基础,主题一般表达宇宙无限、人生苦短,思考人在有限的生命内如何把握人生等终极问题。

1 4.个人际遇情怀

四、开风气之先的初唐诗歌

突破“宫体诗”的藩篱,风格健朗,在诗人的个人命运沉浮中见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1.命途多舛的“四杰”

2.承前启后的诗人——陈子昂

五、蓬勃向上的盛唐气象

盛唐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诗人们的思想也健康、开朗,充满了解放性和创造性,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了盛唐时代特有的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旋律。 1.盛唐边塞诗

边塞诗的主题往往是积极健康、充满进取精神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描写异域奇境——寒天、雪大、景物壮阔等。 (2)抒写杀敌报国之志。

(3)描写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突出爱国的豪情。 (4)在边塞思念故乡、亲友。 (5)征夫思妇题材。 2.盛唐山水诗/田园诗

山水诗是隐逸思想和生活的产物,诗歌的主导思想即隐逸思想,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潜性人格”的一面。内容以表现自然山水风光或山林闲居生活为主,通过写自然景物的静美或山林闲居生活的恬谈自如来表现诗人向往人格独立自由,心灵回归天然的愿望。山水诗的最常见写作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或以景传情,是中国诗歌审美形态“意境”的最高典范。

严格地说,山水诗和田园诗是有区别的,在盛唐时代分别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其他的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 3.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潜性人格——道家思想的代表,飘逸潇洒,自由浪漫。) 4.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显性人格——儒家思想的代表,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六、中唐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极其新乐府运动

七、“孟诗韩笔”和“八司马”事件

2

九、残唐五代词

1.花间词

2.南唐词

十、宋词

1.北宋婉约派

2.北宋豪放派

3.南宋豪放派——辛弃疾与南渡爱国词人

4.南宋婉约派——白石与梦窗 十

一、元散曲的共同主题 1.元曲作家的共同个性

元朝的文人,因为特殊的社会处境,思想更为激进,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强调自己的个性,通过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来强调自己的主体存在。于是元曲作家有一个显著的共同个性特征——“性情中人,浪子风流”,他们多喜标榜自己“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 2.主题形态

描写自然风光,歌唱山林隐逸;描写男女风情;鄙薄功名利禄,藐视封建礼教;涉及当时重大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痛苦。 十

二、近晚有资产阶级思想的诗人

夏完淳、龚自珍、郑燮、黄宗羲、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苏曼殊、谭嗣同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炼字——诗眼

(题型为:找出全诗或某一句的“诗眼”;分析诗句中运用最精彩的词,等。)

1、词类活用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悦”使动,山光美好感染到了鸟的心性,突出了山寺之美。“空”形容词使动,静而宽的潭影使人心也变得空寂,情景交融,互相映衬,突出了景物之美,人心之静。

2、动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把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拟人,既是由衷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是诗人之心。

3、形容词

3 形容词用得恰当,最能突出形象、境界、感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圆”生动传神,境界瑰丽、开阔。

4、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形式整齐,声音和谐。)②起强调作用。(加强感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5、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6、表颜色的词

表颜色的词,是符合诗歌形象思维的典型范例,作用是:①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②表现特定的心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二)语言/意境的风格 ⑴清新——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清新自然,质朴不雕。(不事雕琢,清新质朴)

多见于田园山水诗。内容上以描写山水自然风光,并且咏叹田园生活为主,思想感情上以平静愉悦,闲逸萧散为主,也有一部分气象萧瑟,幽寂冷清,成为禅学的寂灭,或因政治命运艰难转向山水间寻求寄托。 ⑵明快——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简洁明快,洗练晓畅,语言不加雕饰,感思想开朗浅显,通俗易懂。 如白居易《卖炭翁》,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渡》。 ⑶绚丽——语言绚丽。

表述为:辞藻典雅精丽,色彩明艳,形象鲜明。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⑷冲淡——冲虚淡泊(意境类)

表述为:淡泊宁静,恬淡自然,闲逸、静穆、深远。

4 代表诗人:陶渊明、王维。对应于语言类的“清新”。 ⑸雄浑。(意境类)

表述为:意境开阔雄厚,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景观壮丽。

代表作品:曹操的《观沧海》,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⑹豪放。

表述为:豪迈奔放、情感激荡、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代表作:李白的《将进酒》《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 ⑺旷达。

表述为: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

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⑻沉郁。

表述为: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舒缓悲凉、忧愤蕴藉。 代表作:杜甫的三“三吏”“三别”《兵车行》《登高》。 ⑼悲慨。

表述为:忧思悲壮、慷慨悲壮。

代表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⑽婉约。

表述为:语言清新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取材多为个人感触,男女之情,山水风物。

(三)鉴赏诗歌语言修辞技巧(略)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章法)

(一) 起兴。

以景起兴:后演变为“情景交融”的抒情写法。

5 以物起兴:有比,后成为“比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作用:①引起下文。②烘托气氛。③垫定感情基调。 (二)比:即比方,句法上为“比喻”。

(三)象征。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比语法上的比在烘托形象上更完整、更丰富。对应咏物类诗。 效果:①生动形象。②含蓄委婉。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如:香草、美人喻君子,鹏鸟喻志向,松柏、美玉喻品质。 (四)对比——突出强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加强反差,令人震撼。

(五)烘托——从侧面着重描写,作为陪衬,突出所需描写的中心事物。 《陌上桑》中的秦罗敷,用行人、少年来烘托女主人公。 《琵琶行》以江月的描写来烘托景色的美妙。 (六)衬托——相对“烘托”更强调“物——物”对应关系。 正衬——英雄衬英雄,反衬——小人衬英雄。

原则上与对比不同,对比两两相对,衬托有主有次,但很多题可以忽略二者的差别。 (七)联想和想象。

表述为: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描写了一个境界,传达了一种感情。评价性的话有:“神思飞越,奇思遐想。” 代表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八)用典。

作用:①使诗歌语言精炼,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言简意丰。意象重叠,双重意蕴。 代表作:“庄生晓梦逐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②以古喻今,借古讽今。

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九)以动(噪)衬静——突出静,营造气氛。

6 化静为动——使静态之物/画面有动感,新鲜、生动、营造特别意境。 (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理解虚实含义: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在诗歌中,“实”往往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往往指的是幻想之境,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未来之境、想象远方之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实境:李白的人生现实。(幻想)

虚境:幻想神仙之境。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设想)

”柳永《雨霖林》“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未来) ”效果评价: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意象,开拓了诗歌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②实境与虚境强烈反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中心。如:姜燮的《扬州慢》夕日扬州城的繁华,如今荞麦青青。 ③实景与虚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突出了中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怔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十

一、抒情方式

a)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一般: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相反:乐景写哀情,哀景抒乐情。 b)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十

二、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前后呼应)、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四、考点及答题规范 1.鉴赏形象——把握意象

+

感情

人、事、物、景的特征

设问方式:描写了怎样的形象,什么样的画面,某意象的特征,刻画怎样的人物,景物及其作用,什么样的场景气氛等。

答题要点:包含生活层内容,体现感情层;基本内容要抓特征,感情概括要鲜明;指向艺术或指向感情思想。

7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5分) 答案:(5分)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雁、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 (答出三个意象给1分,答全给2分;意境分析正确给3分。)

2.鉴赏语言 3.鉴赏表达技巧

艺术鉴赏类题的答题程序及要点:a.指出技巧;b.分析技巧;c.说明效果。 4.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5.探究类题

偶考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诗的普遍哲理等。有主观性。

题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出栈

(清)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①②

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

【注释】①送险亭:在四川境内栈道终点处一座亭子。②陈仓:今宝鸡市境内,为关中与汉中交通要冲。 (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采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诗人在送险亭边回看来路,千万座山峰似乎飞舞着来到了陈仓,采用这种手法,赋予看山峰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夸大了山势的险峻,想象奇特,(2分)表达了诗人走过险途后的轻松、愉悦,欣慰的心情。(2分)

(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

答:本诗先写历险后的喜悦,后写路途上的凶险,打破了事理的常规顺序,这样写可以突出作者历险后的轻松、欣慰、轻松的心情。(2分)从诗中可以感悟到的人生道理是:在人生征途中,难免会经历路途的艰难和险阻,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和进取,这样才能最终迎来胜利的喜悦。(3分)

8

第5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论文综述

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

78kXXX班 学号:XXXXXXX 姓名:XXX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如何鉴赏诗歌。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如杜鹃,往往代表着思乡;柳与留谐音,与留恋有关;月亮与思乡念家、思念亲人、盼望团圆有关;雁与乡愁有关„„了解通过这些意象所创设的生活图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相融合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是喜悦欢愉还是凄苦悲凉,是豪迈壮观还是闲适淡雅„„最后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五类:

1.咏物言志诗

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如唐·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就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中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瀑布,作者就是借瀑布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一往无前的豪情壮怀。又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其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要香如故”,也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高洁的品格。还有,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也是借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的品格,寄托了自己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的。

2.送别诗

送别诗或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是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是表达别后的思念等等。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知道,“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本诗中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即“折柳曲”的省称)诗所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仔

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诗人正是通过“折柳”(即“折柳曲”的省称,柳又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3.怀古诗

这类诗主要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抒发昔盛今衰的感。 慨。如著名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以清新秀丽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树茂花美,娇莺长啼,水村山城,酒旗斜矗、庙宇楼台、烟雨凄蒙,这都是典型的江南春色。而在莺啼之前冠以“千里”更写出春色无边的气势。明人杨慎认为“千里”不合情理,妄改为“十里”,实在是不懂艺术真实的荒唐之论,而在寺前冠以“四百八十”,字样,更突出了江南寺庙之多。这种描写还有一种暗示作用,南朝的寺庙虽然留下来了,但是南朝政权不是早已化为乌有了么,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正是它太崇奉佛,建的寺庙太多了的缘故吧。细玩结尾一句,从“多少”二字还是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慨的,意思是当年建造寺院者是何等显赫,而今又在何处?诗人面对江南的春光,自然会有今昔盛衰之感。

4.战争诗和思乡诗

一般来说,战争诗中除了有一些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阔主题的少数诗词外,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前者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后者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5.闺怨诗和羁旅诗

这类诗大多与妇女有关,有的是通过写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愁别绪,忧郁伤感,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有的是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如辛弃疾的《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二. 赏析语言,辨明风格,分清抒情,理出手法。

我们知道,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壮丽,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含蓄等等。正是这些体现了作家卓尔不群的风格,如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杜牧的清新俊拔,李贺的奇谲险怪,李商隐的精工绮丽„„读唐诗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会政治不同导致的诗风的巨变,同时还要注意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差别;读宋词就要弄清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地位,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全才、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不能驰骋疆场、因而词作中充满着悲愤之气的爱国志士;要知道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还要知道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

不同诗作风格迥异,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呢?其实很简单,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就是直接抒情;类似“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就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还包括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等。

这些只是我个人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浅见,毕竟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深刻挖掘。

第6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

一、感性认识诗歌的形象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例

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例2: 蝉 虞世南

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矮: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请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这首诗的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矮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 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的(自然属性)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说理-寓意),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例3: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人来,袜躔金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请分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天真纯洁、活泼娇媚、感情丰富(含羞躲避)而矜持的少女形象。

首句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神态,展示了她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见人来,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展示了少女想见又怕见的复杂心理。

这首诗从动作行为、神态、心理等方面对抒情主人公作了细致描写。 作业:

阅读《名师领航》

1、练习:P43的“名师精讲”的6道例题。

2、看书:P58的“诗歌意象附表”。

二、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

1、抓意象

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 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

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例

1、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描绘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羁旅愁怀。

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2、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 例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

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

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 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例如: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等,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即:本诗通过“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幽寂清冷的水乡秋夜图,从而表达出诗人孤孑清寥的愁情。

3、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另:可参考《点绛唇》和崔颢《长干曲》 附1:《点绛唇》见第二页。 附2:长干曲崔颢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其一)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其二)

[注]长干,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靠近长江边,为吏民杂居之所。聚居于此的多为市民阶层,较少封期礼教的束缚,有较多的市民意识。横塘,地名,此地也在今南京市, 与长干接近。九江,泛指长江。

这两首诗形式上是两篇,实质上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一个整体,必须补出其中跳脱的部分,这样才能理解诗意。

一条船从一位女子身旁经过,女子偶尔听到船上人说话,操家乡口音.于是把船停住打问:“你的家在什么地方?”并自我介绍:“我家在横塘。”再往远处想一想,女主人公家住横塘,与长干接近,她从小生活在市民中间,没有过多受到“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仪范的熏陶,所以直言发问。再者,这位女子恐怕是长年累月看着这单调寂寞的江流、两岸的山峦平畴,也许非常寂寞,所以听到家乡口音觉十分亲切,便直言发问,因而无丝毫恤陀之态。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再看第二首,这是对方男子的答问,从第一首的首字“君”可看出。男子并没马上回答女子问话,而是自我介绍:我住在长江岸边,长年奔波在外,经常在长江上来去。直到后来才告诉对方两人是同乡,可见他对对方很有好感。“生小不相识”,很惋惜;为什么惋惜呢?恐怕是甜甜的乡音、美好的容貌,使他觉得有点相见恨晚。但初次相见,只能用如此平静的话语和口气作答。由此可见,本诗展示了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作业:

1、杜甫的《登高》中,写景和抒情是如何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答: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下的落木、滚滚来的长江等八个意象,描写出了苍茫辽远、凄冷萧瑟的深秋景象,烘托出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悲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和景的和谐统一,创造出了一种悲凉沉郁的意境。

2、《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①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答:描绘出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②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你喜欢的理由。(3分)

答: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清高)、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

3、《名师领航》中的练习

1、2题。 补充资料: 附1: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怎样的特征? 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

或: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喜爱和恋恋不舍 附2:

简析意境。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析:

首句“溪涨”暗示此诗所写为夏夜情景,着一“拂”字写风之轻柔,给人以闲适恬静之感; 次句写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舒适之感; 第三句写船“横”,最具诗情画意,状幽静、闲适, 末句以“一声笛起”来得娴静,写出夏夜的清幽自然。 全诗则描绘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 附3: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朱熹,宋代______家,有作品___________等。

2、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宋代理学家,有作品《四书章句集注》等。

2、“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3、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第7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

(二)(高三备课资料)

二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① 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② 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100字)

答案示例: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以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 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如果按照许顗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二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 a 。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二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二十五.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二十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王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简析严维诗

三、四两句的意境。(60字左右)

答案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二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 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二十八.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南乡子 苏轼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梅花词和杨元素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竟不见一个“梅”字,但通篇透露着梅花报春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简答:“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誉满疏篱,急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 (注:“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二十九.阅读下面宋词,回答: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答:“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波神”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神多情,天公作美。

三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①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②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分)

答: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3)

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三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三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沙上鹭 张文姬

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等高风便,非无云汉心。

这是一首妻子劝勉丈夫的诗。其诗意一说是焦急期冀,一说是高旷昂扬。你同意那一种?为什么? 参考答案:焦急期冀:沙头鹭并不是直上云霄的鸟,又无好风;但有抱负,如有时机,就会展翅高飞。

高旷昂扬:虽为沙头鹭,但有云汉之心,积极进取,抓住时机,定能一展抱负。

三十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三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

三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木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乡思。

三十六.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6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深秋暮色,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 ②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诗人将 自己 比做 接舆 ,又将 裴迪 比做 五柳 ,表达了诗人 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三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②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三十

八、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案: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三十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本诗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怎样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答: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一番大事业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放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四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红叶 唐•韩氏

流水何大急,深宫尽日闲,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行 宫 唐•元稹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韩氏诗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 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 委婉、含蓄 与韩愈诗中“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的写法相近;元稹诗则采用了乐景写哀(反衬)手法写宫女命运,和陆游诗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写法相似。

(2)两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呢? 不完全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宫女寂寞、哀怨的感情。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愿望。而元诗流露出无可奈何,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绪。

四十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① 李白这首诗写听琴,运用了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一典故。该诗表现音乐的高妙并不是直接写琴声,而是从侧面重点描写听者的惑受。

② 联系诗中所写的典故和最后一联所写的形象,简要说说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示例:诗人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诗人在结尾以“碧山暮”、“秋云暗”一方面写出了听琴时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愁情。

四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判别情景也密切相关,响应了上句中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句听“人已远”

(2)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答: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3)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四十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答: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②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答:“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四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②,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③。 【注】①玉露:白露。 ②他日泪:往年之泪。 ③暮砧:黄昏时分的捣衣声。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答案示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对景物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能回答诗人的情感】

四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 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

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四十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②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1)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共3分) 答案: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 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2)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 答案:思想感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表现手法:象征 。 四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本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仅写“思乡或思念亲人之情”不得分) (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4分)

答: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四十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咏 柳 (曾 巩)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喜悦、赞赏;贬斥、嘲讽。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案: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用了比喻”给1分,“后者用了拟人”给1分。分析“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妙不给分)

四十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帮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⑴谁在“计程”? 答:白居易(或:作者与李十一) 谁“今日到梁州”? 答:元九(或:元稹、故人)

⑵据白居易的《三梦记》记载,首句原为“春来无计破春愁”。你认为改句与原句相比哪个好?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答:现在的句子好。理由有三点:“醉”为下文“醉折”铺垫,使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起、承两句重复使用“花”和“醉”二字,相映成趣;首句为三四句写“忽忆”伏笔,可见转句波澜之美。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案: 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

第8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

一、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1、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注: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本身的特点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 形象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

人物形象: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中其他人物。

自然景象或意象:诗人感情的载体。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语言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 、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壹 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表达技巧

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掌握表达方式(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白描细节等;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等) 思想内容和情感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揭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的进行分析评价。

二、解题思路

1、先读懂文本:读标题,读注释。明确写了什么意像(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色调如何?表现了什么心情?表达了什么思想?用什么方法表现的?

2、审题明确要求。

3、根据命题要求品味相关对象

三、例题: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叁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四、诗歌意象及典故 花草类:

(1)菊:隐逸 高洁 脱俗 (2)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3)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 (4)牡丹:富贵 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9)兰:高洁,友谊 (10)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凋零 美人迟暮伤感 (3)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4)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5)竹:气节 积极向上 (6)梧桐:凄苦 (7)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8)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9)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动物类

(1)子规:悲惨 凄恻 (2)鱼:自由 惬意 (3)鸿鹄:理想 追求 (4)猿猴:哀伤 凄厉 (5)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6)沙鸥:飘零 (7)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8)(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 (9)(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消息(多为喜讯)

伍 (10)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11)杜鹃:思乡盼归 (12)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 (13)鹤:象征长寿 (14)杜鹃:思乡盼归 器物类

(1)玉:高洁 脱俗 (2)簪缨 (冠):官位 名望

(3)珍珠:美丽无瑕 (4)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 丧事 (2)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3)绿:希望 活力 和平 (4)蓝:高雅忧郁 (5)黄:温暖 平和 (6)紫:高贵 神秘

(7)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 (2)东风:春天 美好 (3)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4)西风:表示凄清之情,忧愁之绪

(5)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6)秋风:表示萧条,冷落 (7)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8)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9)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10)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12)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 陆 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15)云:游子飘泊石灰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16)天晴:欢愉光明 (17)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18)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 其它类:

(1)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 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4)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5)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7)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8 破晓:初现希望 (9)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10)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

(11)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12)酒:欢悦得意 失意愁苦 (13)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14)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五、诗歌意象用例解说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 柒 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7、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 壹拾 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6、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7、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19、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 壹拾壹 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0、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六、诗歌常用典故

1、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3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4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5、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壹拾贰

6、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7、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8、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9、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1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11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 壹拾叁 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12、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13、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4、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15、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16、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17、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18、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19、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20、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壹拾肆

21、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22、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23、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24、双鲤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 壹拾伍 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25、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26、碧血 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27、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28、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朱叔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 壹拾陆 《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29、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壁),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例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壹拾柒

第9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语言鉴赏

永州一中唐检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注意对诗歌含蓄、精炼的语言作些解读。

2、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 、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二、推敲字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三、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四、体会语言风格

(一)、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二)、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三)、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四)、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五)、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梦令(李清照)(1995年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六)、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五、熟悉作家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郊寒岛瘦

六、实战演练

(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一个“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了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而“波撼”句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但是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气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三、四句写远景,用星垂原野、大地苍茫、月涌江流的雄浑壮阔的夜色美景与一二句形成强烈的比照,衬托出诗人无比深重的孤寂凄苦的愁绪。前四句明写景,实抒情,在美妙壮丽的景色中暗寓着诗人难以名状的愁苦。

(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 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三、四句写祠堂内的所见所闻,用“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满目荒凉和寂寞,抒发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深深情怀。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七)、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作者sina

上一篇:党建引领激发基层活力下一篇:应收账款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