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就业形势

2022-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当今社会就业形势

浅析当前社会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

摘 要: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影响下2020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剧增,就业形势严峻。各大民营企业为了生存大量裁减人员,以求在夹缝中生存度过难关,使得失业人员数额逐渐上升,全国经济下降,即将毕业的学生也面临困境,对于当前亟需就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压力;求职

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共计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在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出现了39次。民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全中国人民关心热门话题。今年山西工商学院会计学院有684名学生毕业,毕业后仍有部分毕业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其中一部分同学由于家里的条件环境在就业的选择上会少走一些弯路,大部分毕业中选择的家中待业,其中也包括考公考研的学生。那么,毕业生该如何应对这些压力,排除重重困难,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面对毕业就业难的问题,毕业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求职择业学生面试、就业压力陡增。三四月份这一求职择业的高峰期的沉寂,对大学生就业签约造成沉重打击。因为已有学生和用人单位拟定初步意向,需要到用人单位面试,但现在单位无法正常运转、学生无法出门,一些公司的招聘、面试计划也随之更改,学生处于“进退两难”境地。

受困于时限,求学深造学生左右为难。硕博招生考试复试的推迟,对学生的影响较大,能否通过初试、进入复试后又能否被录取等不确定性使大部分考研学生变得焦虑,担心可能落榜后更会错失有利的就业时机。

受当前经济影响,线上面试已经是目前各大企业选择的一種主要面试方式。对于毕业生来说,要适应这种面试方式,不要受面试的方式变化而影响自己的发挥和表达。

高校在压力下服务大学生就业不能慌乱。目前,可以看到,在党中央的果断、正确决策和领导下,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政策正在实施,地摊经济正在兴起,加大当前就业形势的回温。相信在国家各项配套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各项经济建设活动都将会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这对于与就业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而言,是最大的利好消息。

大学生理智展开求职就业。被暂时中断的大学生就业活动将重新启动,被抑制的用人需求将重新释放出来。因此,对于高校和毕业生而言,要由最初的恐慌、焦虑、哀怨逐渐变得理智、清醒和勇敢,完全没有必要慌乱,要有充分信心,冷静、客观地根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有序开展就业工作。

企业及时加强组织网上就业招聘活动。为了防止大规模的人员聚集,各类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已被暂停。在此情况下,高校应大力推进网上就业活动的开展,要有计划地引导更多企业单位组织更多的网上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应聘机会;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国家级省级就业平台、高校就业网和社会招聘网站,获取岗位信息,享受网上就业服务。

多方合作开拓创新就业渠道。高校要主动协调有关方面,进一步组织实施好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服务国防;进一步落实好基层就业学费资助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建立校企合作的对接平台,在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中加强人才供需的对接;进一步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支持毕业生实现多渠道就业;号召用人单位通过网络等更灵活的方式召开校园招聘会、开展招聘测试考试、接收毕业生简历和实习培训等。

参考文献:

[1]陈天丽。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心理疏导方法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7,(20):29-30.

[2韦平。 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与心理教育策略研究[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04):60-61. [3]山西工商学院学生手册2019版[J].文教资料.2019

作者简介:

常昌晨(1992-),男,汉族,山西太原人,文学学士,山西工商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山西工商学院 常昌晨

作者:常昌晨

第2篇:当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摘 要: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成为现今高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 高校就业指导 问题 对策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如何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努力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成为现今高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1.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迅速。

据统计,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人,就业率为87%,而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比去年增加了20万人,达到了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

2.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工大量涌入。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部分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局面,只能通过缩减用人需求,这导致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他们需要再就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出现大批的剩余劳动力,只能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农业收入往往比较低,为了更高的收入,相当大一部分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前往城镇寻找更高收入的工作。而这些因素在无形中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高学历学生、“海归派”及外籍人员的涌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大多数高学历层次(如博士生、研究生)愿意降低择业标准,应聘本科生的岗位。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增长,一些留学人员、外籍人员也逐渐看好我国的就业市场,选择到我国发展。2010年我国的经济虽然出现回暖,但企业恢复规模还需要一个过程,而在企业恢复规模之后,它首先需要的一定是生产所需的技术人员,然后才是研发人员,但本科生的研发能力又相对不如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海归、外籍人员。这样,本科生在就业竞争中就处于劣势。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教育队伍不够专业化。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教育队伍主要是由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人员,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以及辅导员等人员组成,其中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又以辅导员为主,而辅导员又大多数不是这一方面的专家,缺乏专业知识。另外,就业指导机构的专职人员也大多数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再者由于编制限制,就业指导机构的专职人员数量少,只能应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根本顾不上进修提高,没有什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因此无论是信息的占有量,还是知识储备都难以满足就业指导的要求。

2.内容不完善、形式单一。

大多数高校虽然普遍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规定了该门课程的学分与学时,但并没有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就业指导课只是停留在请老师开一下就业指导讲座,内容仅仅是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上。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和内容单一,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未起多大作用,因此也不能引起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

3.就业指导局限于毕业生。

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往往只在毕业生中进行,没有贯穿于大学的整个阶段。这不利于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也不利于毕业生应聘能力的提高。

4.就业信息网络化程度不够普及。

现在许多高校都有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网站,用于发布就业招聘信息、就业动态、就业政策等,但相对来说,就业网站的功能仍不够完善,如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网页资讯较少、互动平台不够开放等。

三、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针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教育队伍不够专业化的问题,各高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一支相对来说较为稳定的的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并定期对他们开展系统的业务培训,如在对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观念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自荐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给予培训,使他们对这些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从而有效地对毕业生就业给予指导与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专业理论并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师或校外专家补充到高校并担任职业咨询人员,以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

2.完善就业指导内容。

就业指导内容除了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等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观,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义利观,指导大学生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同时让其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职业知识,了解职业的发展动态,培养职业意识,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探索职业目标,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另外,还可以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面试技巧、自我推荐技巧、如何制作简历、礼仪技巧等。

3.就业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的整个过程。

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才形成的,所以就业指导应从入学时就应该开始,并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如大一时可以让学生初步选定以后就业的大概方向,并对该方面的职业有个初步了解,可以利用假期参加自己定下的就业方向的社会实践,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大二时,可以从提高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出发,如加强自己的责任感,提高自己的主动性和抗挫折能力等。到大三时,就应该训练学生提高自己的求职技能,提高搜集就业信息的能力,在学习生活中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培养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大四就把重点放在学习面试技巧、制作简历等,以便顺利实现自我推荐,成功就业。

4.充实网络平台资讯,发挥就业网络作用。

当今社会,网络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构建就业网络平台,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良好的桥梁。如可以介绍用人单位的情况,发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上传学生个人的求职信息等,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实现双方的供需信息沟通。另外,还可以在网上提供有关就业的咨询服务,提高毕业生的求职能力。

参考文献:

[1]何鹏.金融危机下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04).

[2]梁嘉,林琳.试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科技资讯,2008,(20).

[3]赵丽艳.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4]赵海,杨斌,苏红燕.试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圈,2007,(09).

作者:郑平燕

第3篇:河南省及周边省份区域社会就业形势调查与分析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人口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教育的作用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CJY001)

摘要:近年來,随着国家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制度的完善,河南省及周边省份区域社会就业形势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好转。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笔者以河南省及周边省份区域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社会就业状况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为政策制度的完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南;周边区域;就业形势

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龙头区域,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就业形势也出现一些新情况,具体情况调研如下:

一、河南省社会就业形势调查与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不断稳步增长,据河南省统计信息网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河南省全省生产总值2544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16位,同比前移8位。省社科院也在刚刚发布的“河南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中指出:“进入新常态后,河南经济运行呈现出总体平稳、小幅波动、缓中趋升的明显特点”;“根据河南省宏观经济数量预测模型并结合各类影响变量的综合评估,预计2014年河南省生产总值将比上年增长8.7%。”整体就业数据也呈现出好转的态势。

(一)河南省就业形势现状总体稳定

1.推动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以创业拉动就业的机制也基本建立。近年来全省建立健全了公共就业服务、人力资源市场、职业培训、就业援助、失业保险和预防五项制度,逐渐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各地市政府成立了推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健全完善当地就业的长效机制,同时协调解决本地推动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河南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全民创业工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培育创业主体,提升创业能力。全省创业活跃度进一步提高,创业对就业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2.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14年的河南省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7月份,全省城镇新增就业85.39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5.39%;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9.5万人,完成任务的84.28%;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44万人,完成任务的87%;登记失业率3.06%,低于4.5%的控制目标。这些数据是反映就业工作的主要指标。从这些指标完成情况看,大都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可以说,我省目前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3.企业用工稳中有增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展,国际失业率居高不下,增长动力不足,但是全省的用工企业整体状况并没有太多的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这是主要是由于:一是河南省的区域发展整体布局规划,使得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加之劳动力价格上升,使得企业在员工待遇和裁员方面更加谨慎。二是河南省政府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经济形势,继续实施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政策,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使得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二)整体来看,全省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虽然近年来河南省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由于河南省人口基数大,剩余劳动力充足,加上固有机制的欠缺,高校扩招造成的毕业生规模日益增长,社会求职群体愈发壮大,就业整体形势一直不容乐观。

1.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河南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省级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而且有很多地区和县市都没有建立相应的就业服务管理机构,也没有相应的服务计划和市场管理规划;甚至有的建立这些机构的地市和区县,其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且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办公人员不足、经费来源匮乏等问题。

2.劳动力整体供大于求,且整体素质较低,流动量大

河南是人口大省,人数多,劳动力较为充足,劳动力的供大于求。这就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就业问题就较为突出。企业的用工需求在下降,城镇也不断涌现失业人员,求职人员也在增加,创业拉动就业力度也不是很大。另一方面,社会就业的稳定性不够良好。河南省经济状况尽管呈恢复性增长,但经济基础并不是很稳固,经济发展对外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使得经济增长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并不十分明显。

3.劳动力素质低,高素质人才匮乏

多年来,,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和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是制约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极大地制约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劳动者素质的低下,会造成劳动力结构性失业问题,并且,未来的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可能会加剧。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也会成为河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4.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第一,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国性问题。大学生人数在逐年递增,高校的扩招也使得河南省的大学生人数在逐年递增,而社会待业人数也在逐年递增,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下滑,就是一个明证,河南省也不能很快摆脱这一困境。

第二,社会就业形势整体压力较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业市场上就不断地涌现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大学生群体等劳动力群体。大学生的竞争对象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还有这些社会劳动力的转移人员。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不会很快消失。

二、河南周边兄弟省份社会就业现状调研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历史文化和地理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悬殊,其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影响东西部的社会就业现状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地处中部地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兼有两者的特点,而河南省的东西部省份其社会就业现状则存在较大差异,下面将以山东和山西两省为例来分析河南省周边兄弟省份的社会就业现状。

(一)山东省社会就业现状调研

山东省与河南省一样,都是人口大省。他们的就业工作做得好与不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意义重大,而且在社会发展和政治的發展上都有较为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山东省把就业工作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把社会就业与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坚持以扩大社会就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通过不断努力,山东省就业形势较为良好,城乡的就业局势平稳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劳动者能够自主择业、企业也能够自主用人、政府想方设法促进就业、市场良性竞争就业的新局面。但仔细分析,也存在一些就业方面的问题:

1.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之间也还是存在供大于求的状况。城镇的劳动力供给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需求薄弱,供给过快成为一个瓶颈。

2.结构性失业加剧。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地区差异大,部分职业和岗位劳动力的供给存在素质与岗位的不适应矛盾较为突出。低素质劳动力呈现过剩状态,高素质劳动力又出现严重短缺,结构性失业非常明显。

3.传统产业失业人员的分流问题严重。一个方面,一些亏损或者发展滞后的企业,离岗职工生活较为困难,人员较为集中。另一个方面,一些年龄偏大、技能较为单一的长期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困难较大。

总的来看,山东省的社会就业与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全国情况相比,还是较好的,至2014年,山东省内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52万人左右,加上在省外就读回省内就业和上年累积未就业等人群,就业总量约65万人,截至2014年6月底,山东省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约达81.72%,与去年同比提高了0.15个百分点。总体就业率稍有浮动,但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二)山西省就业现状调研

山西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本就偏多,同时农业和农村人口又占多数,煤炭城市及矿区就业问题严重,劳动力供求失衡,客观上将使山西今后一个时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1.煤炭城市及矿区就业问题严重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煤炭企业成为支柱产业。这种单一经济发展的状况也给山西省的就业带来了很多后遗症。因为煤炭企业的不景气,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当中有50%以上都是煤炭企业的。由于矿区就业岗位非常缺乏,新产生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尽管企业和政府也做了很多促进就业的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有400多万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2.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

由于重工业的高度集中,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较弱,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传统经济的起步,有一部分不能适应新的岗位的劳动力又被分流出来,更多的失业人员造成了劳动力供给的严重过剩。

3.社会就业综合压力过大

劳动力供给压力主要来自自然压力和发展压力。自然压力由人口因素推动,山西省在未来几年,劳动人口的增长压力依然很大,呈逐年上升趋势,预计到2020年劳动力的数量将会达到峰值2400万,每年将会增加15万人左右。据山西省编制的2004-2007年国有企业关闭和破产总体规划,将有64户困难企业面临破产,到时将有1015万人面临着下岗和失业;山西省属的国有煤炭企业有五大企业在2005-2020年将面临矿井资源枯竭,同时将面临转产工人安置达10万人;地方煤炭企业和乡镇企业,面临矿井衰竭程度更加严重,预计至2020年,全省将有1/3的矿井资源枯竭关闭。未来几年间,山西的劳动力增加与就业岗位的减少带来的矛盾将会更大,未来山西省的就业压力也会更大。

4.新情况下山西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挑战

第一、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递增

从毕业生的绝对人数来说,山西省的毕业生人数在逐年递增。2008 年毕业生人数为 14.12 万人,2009 年增加至 15.34 万人,2010 年达到 16.55 万人。2011年开始,山西省毕业生人数开始飙升至17万人,这个数据一直持续到目前,预计2015年山西毕业生人数将增加至18万人。

第二、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国内整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使得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形成了用人单位的买房市场。用人单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培养成本,对于工作经验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有的企业对于学历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导致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较为受欢迎,本科生就业难度加大。

第三、就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快

由于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步伐,新型产业不断出现,对于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毕业生想要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中立足,就需要不断对自己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情况也必将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成较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黄敬宝.高等教育体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J].南京:江苏高教,2007

作者简介:郜攀峰(1979-),女,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郜攀峰

第4篇:当今就业形势分析

就业形势

就业形势严峻

原因高校扩招影响

1.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

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2012年,人数就更加的多了。

2.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

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大学生就业形势有喜有忧,与往年相比,今年企业的招聘数量比去年上升不

少,尤其是理工科人才需求非常大,文科生需求还不明朗。

企业招人的一种典型现象(可以拿自己公司举例)

企业急着招人,却招不到人;大学生急着找工作却找不到工作;

社会原因: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供大于求;

自身原因:大学生学业不精,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没有改变,希望去大城市发展,

学生所要做的工作

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是必需的,也是基本的。同时利用有限的时间、机会多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积累社会工作经验。一些调查表明,同等学历下,企业往往会优先录用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此外,还要加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些学生专业知识很好,可让他与别人交往,却连谈话都会脸红,这说明个人的心里素质差,这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求职。所以这方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再者,毕业生要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不要高不成低不就,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蚁族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具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的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

温馨小建议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只要我们在校期间积极培养自身的专业素质,摆正自己的就业择业心里,提高自己进入社会的实用性和创造力,这个社会提供给我们的不只是激烈的竞争,还有的就是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自己能够认清自身以及社会就业形势摆正自己作为一个大学生的位置,积极刻苦努力,我相信,你们的未来都很美好,这个社会有竞争就有机遇。

第5篇: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中国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可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当前校园招聘形势京汉沪穗各地不一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

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

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

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据介绍,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比例为70%。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第6篇: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以下本文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

总结起来,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二、缺经验: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三、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全国高校毕业生成倍增加,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毕业生增加的比例。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六、怕吃苦:不愿从基层做起。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就业困难急剧增加。大学生从20多年前的“天之骄子”成为一个集中的弱者群体。2007 年之后,不少大学生开始出现失业或者隐形失业的状况,到2009 年大学生失业问题开始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2010 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够影响劳动者就业的因素,已经远远不限于本国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能力,更多或更宽的是来自于全球经济状况和国内外的人才竞争力。

二、就业后面临的经济压力大。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大学生花费家里几万至十几万元上大学,让很多家长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有的学生在助学贷款的支持下完成的学业,也就意味着需要偿还贷款。但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也就意味着无法获得收入来源。而不少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其收入也非常低,还没有农民工的收入高。

三、就业难对后期教育的影响。全国2000 万在校大学生的心理也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刚刚毕业不久的学长们的境遇,迫使他们思考自己毕业之后的生存状况。如果只有10-20%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那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而如果超过50%的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那就意味着整个社会没有机会给他们就业。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面临就业的毕业生也应调节自己,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当然,自我设计时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当然,自我设计时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其次,要转变就业观念。再次,拓宽求职渠道,改变求职方式是实现顺利就业的保证。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面临就业的毕业生要做好充足准备,把握机遇,从容就业。

第7篇:大学生应如何应对当今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有的毕业生找个企业按部就班地上班;有的毕业后参加托福或GRE考试,等待出国留学;有的准备考研继续深造。虽然路多了,但没条路都充满艰辛,竞争力强。招聘企业不仅挑选名校和高学历的毕业生,而且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不仅注重学生的自荐、面试和笔试,而且也非常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学习成绩;不仅要求毕业生成绩好,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高。

那我们在校大学生如何面对当今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呢?

前几天我们观看了俞敏洪谈大学生就业的节目,感触和想法挺多的。

当代大学生普遍心态浮躁,看着碗里想着锅里。不能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应调整好自己的姿态,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然后沉住气“悄悄地干”。只要能坚持的做下去,资产在于慢慢地积累,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坚持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有的大学生选择了冷门专业,但只要你喜欢它,它可以给你带来快乐,那你就应该坚持下去。我们可以先就业,后择业,再事业。再说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在一定的时间可以互换。有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考研。如果是为了深造自己,让自己更好的应对社会。否则就是在逃避现实。毕业生要有一定的面试技巧。要注重细节,比如一家企业在招聘现场地上放了一些纸片,进去应聘的大学生中只有一人弯下腰捡起了那些纸片。结果是就只有他被录用了。所以我们要注重细节,有时候细节会决定成败。我们要做行动的主人而不是说大话,这是没用的。要会包装自己,推销自己。不过并不是一味的先要自己,在锋芒毕露和锋芒不露之间要有个度。也不是过于展示自己的优点而深藏自己的缺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缺点有时候也会变成自己的优点。关键就看你怎么看待和对待了。

我们在校大学生一方面要磨砺自己的意志,我们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不要随随便便妥协自己。另一方面我们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重点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范围要广泛。有很多大学生经常会感到空虚无聊,有的甚至沉溺于网

络游戏。这就需要我们能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我们应多去图书馆看书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内涵。我们也常可以看看电影,郁闷的时候也可以去打打篮球发泄。还有一点我们要坚持锻炼,使自己强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寒、暑假我们应去企业实习,可以是免费的,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因为目前许多企业很重视应聘者的工作经验,所以这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以后应聘是一个优势。

对于环境的骤变,大学生应该有所准备和思考,然后再准确出击,盲目是在不乐观的现实情况下的最糟糕的心态。欧阳晖认为,虽然整体就业环境比往年有所恶化,但应届毕业生如果能够在找准定位、应聘部门、应聘地区三个方面深思熟虑,还是可以在竞争激烈、环境欠佳的情况下脱颖而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完美的第一笔。

一、 要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转变就业观念,调适就业心态,切忌好高骛远,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深挖洞、广积粮”,多充实、提升竞争力,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从基础做起,不要眼光过高。凡事做到“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只有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惊不乱。对于我们这中缺少社会经验的我们来说更要做到这点,特别是在个人形象、气质、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需要加强,这是招聘单位说看重的,当然学习成绩固然重要。

二、审清情势,确定就业范围

应届毕业生需要对应聘的部门进行分析,规避掉那些在企业经营压力下容易被裁减的部门。比如在新经济形势下,公关广告、品牌推广等不能直接产生利润的部门,预算是最先被截流的。求职者,尽可能地选择公司核心或者有潜力的部门就职,企业在扩张期和鼎盛期才考虑到的职位可能会被缩减,与其四面碰壁,不如寻找一个大的入职空间。在筛选应聘地区上,从以往的经验看来,这种经济震荡会突出表现在经济发达或者发展迅速的地区,比如深圳、浙江、上海等大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固然机会多,但变动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潜力的二级城市

也许有更好更稳定的就业机会。”

三、 增强大学生自身素质

“既是危机,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在浙财院东方学院金融学会负责人潘金磊看来,危机才是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在危机意识中了解现状,慢慢摸索,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而应届毕业生李凯华体会最深的是,只有在熊市里证券公司才会迫切需求优秀的专业人才。早在大三时,就有一家证券公司准备与他签约,如今这样的橄榄枝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日前举办的一场恳谈会上,与会的20余家金融单位对那些上手快、一线操作能力强兼具较好的营销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依然“求贤若渴”。

“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给考生和家长提了个醒,读大学、选专业不能‘一窝蜂’。”省教育考试院相关专家如是说。近年来证券市场的红火,催生了一大批盲目报考财经类院校和专业的学生。报考的人多,毕业的人就多,如果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存在,那么他们找工作难也就不奇怪了。这时,反倒是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能顺利就业。因此在这位专家看来,只有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好专业,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毕业生才会在面临金融危机等困境时找到一份中意的工作。

四、 变压力为动力,降低期望值

大学生要客观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只有正视就业压力我们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适当降低期望值,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放低姿态,要懂得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要打破传统的事事求稳,事事就顺的思想,树立新的市场竞争观念,有些学生对专业的前景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

一、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而错过一些良好的就业机会。

五、另谋出路、继续深造

当然自主创业,考研及公务员也是就业的一途径,但是这毕竟是少数。

路何去何从,都得靠自己把握,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某网站最近对成功就业的调查,发现有48.9%的人成功秘籍是不断面试,积累面试经验,以量取胜;还有

21.6%的被访者是因所学专业抢手而成功;而名牌效应和关系效应比以往有明显降低,只占8.0%和11.4%。这些总体反映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定位:从单纯追求名气、注重关系、人际利益而逐渐转化到重视个人能力的务实层面。其实,大学,只是证明你具备了基本的文化知识,但远远没达到是人才的地步。

人才是既具有理论素养,还要有适应社会环境、企业环境、家庭环境的能力,要有学习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把自己当做“文盲”来看待,在社会中不断的接受新的东西。

金融风暴不怕,可怕的就是你没有信心在社会中去竞争,去接受新的东西。 谁能经得住考验,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第8篇:当今社会就业的压力很大

当今社会就业的压力很大,毕业后找工作首先要求“有工作经验”,如果能提前在企业实习,正好为将来求职积累一些资本。在校大学生都愿意在暑假的时候深入社会去体验生活,从中获取一点工作经验,从而可以在以后的就业时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减少就业的压力,并且老师们也鼓励学生们深入到社会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记得老师曾说过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你得去面对你从没面对过的一切。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的走向社会,而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因此这个暑假我去了……实习。

“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那种超乎平常的感觉。今年自己的暑假和去年有所不同。其实学校要求我们参加社会实践 , 无非是想让我们提前接触社会 , 了解社会 , 这样才不会在真正走上社会的时候找不到生活的重心 ,

实习生在面对陌生工作环境时常常比较被动,实习一定比正式工作要轻松很多,即使任务没有完成好也不会产生很大影响。公司对我们的态度一般也是允许犯错。所以我们要抱着学习的心态,避免紧张情绪,把前辈们都当成老师而非同事就可以了。

讲到这,我不禁想起,曾几何时,暑假也是大学生们的节日,除了面临毕业和就业的高年级学生为毕业论文、就业做准备,大

一、大二的学生可以尽情度假。可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不少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社会。于是,假期中越来越多的低年级大学生走进社会。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从事着底层工作的实习,辛苦奔波之后得到的只是一纸如常的评价。也难怪很多学生不愿意从事基层的工作,有的做不了几天就走人,也有的把实习当作应付作业,敷衍了事。虽然真正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是从基层开始锻炼的,只有真正了解基层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工作,可是大学生走出校门主要是为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的。

实习可能过得很忙碌,很累,但无论辛苦与否、薪酬多或少、理论的东西学到没有,表面上是否有大的收获,我都会很满足;因为我多了这一份经历,这会让我成长。

第9篇:浅析当今社会就业难 与“蚁族”现象

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班级:环境工程系 2班

姓名:郑妍妍 学号:2013301110129 学号 2013301110129 浅析当今社会就业难与“蚁族”现象 联系方式 15527125880

[摘要] “蚁族”已成为我国继农民工、下岗职工后又一弱势群体。从个人、家庭背景及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了解“蚁族”现象的形成原因,其原因涵盖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因素。“蚁族”对社会稳定的危害令人堪忧,要彻底解决“蚁族”现象必须从个人、家庭、高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进行改革并引起高度重视。“蚁族”时代终会随着就业态势的改善走向终结。

[关键词] “蚁族” 就业难 原因分析 对策

0 引言

“蚁族”是我国在社会转型、城市化加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城乡贫富差距加大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根据学者廉思的研究报告,该群体主要由“80后”、“90后”大学生组成,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群体中大多数人从事简单的销售类和服务类等临时性工作,收入低且不稳定,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需要靠父母接济度日。[1]已经沦为继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又一弱势群体。

“蚁族”工作收入低、生活条件差、社会保障缺乏,曾经的美好理想与今天的残酷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让他们内心产生巨大的失落和挫败感,极易导致不满、焦虑、自我封闭等心理现象,进而容易滋生许多社会问题,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对“蚁族”群体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有效帮扶政策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2]

1 大数据时代下的“蚁族” 1.1 “蚁族”的家庭背景

据2013年学者廉思所做调查显示,从家庭所在地看,“蚁族”来自农村的最多,占总体的55.0%,其次是县城和乡镇,分别为14.9%和13.6%。从家庭年收入看, 2万~5万元最多,比例为36.4%;其次是5万~10万元,占20.1% ;家庭年收入在1万以下和20万元以上的均不超过6%。绝大部分受访者父母的学历较低。

[3]1.2 “蚁族”的学历层次

近年来,“蚁族”群体学历层次处于不断升高的态势。

2009年的调查显示,该群体中拥有本科学位的占31.9%,研究生及以上学位的占1.6%;2013年调查发现,该群体中拥有本科学历的占43.9%,研究生学历比例有所提高,达到7.4%。同时,各种资源向重点大学集中,更加剧了这一趋势。[3]

2

学号 2013301110129 浅析当今社会就业难与“蚁族”现象 联系方式 15527125880

1.3 “蚁族”的工作收入

2013年周红丽、杨波、张杰在郑州市城中村孙八寨对“蚁族”群体的调研显示: 在工作单位性质方面,约70%的被调查者在民营企业工作,15%的被调查者在个体企业工作,15%的被调查者在国有或合资企业工作。这反映了被调查者主要来自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

在工作性质方面,约50%的被调查者从事简单的专业技术活动,约30%的被调查者从事产品营销。这反映了“蚁族”群体人力资本较低的事实。

在变更工作的频率方面,约90%的被调查者从毕业之后到现在更换了2- 4次工作,反映了“蚁族”工作的流动性较大。变换工作比较频繁。

在收入方面。收入在1000~1200元的约占31%,30%在800~1000元,27%在1200~1500元,还有12%的被调查者在800元以下。[4]

1.4 “蚁族”的自我认知

在郑州市的样本调查也显示,在自我评价方面,“蚁族”认为影响自己求职的几个重要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是:个人能力、工作经验、专业和学历。认为性别、学校名气、家庭背景和相貌影响自己求职的均不到10%。[4]

2 “蚁族”背后的故事 2.1 大学生与“蚁族”

就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经济贫困、社会关系网络及其间各种社会资本的缺失、政治上的弱势无权等问题。这一系列伴随大学毕业而来的现象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并沦为“蚁族”。

这不仅仅是制度、社会关系等问题造成的必然现象,也与大学生对综合能力的自我培养有着较大的关系。当下的应试教育制度过分强调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对于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正是其综合能力的体现,不止意味着对书本知识的积累,更应该涵盖专业技能、道德修养水平、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素养。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了就业市场上“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怪现象。

另外,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也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据一份以全国8所高校的本科生为个案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单位类型分布”中,27.5%的人认为是国有企业,19.1%的人认为是国家机关;在“大学生最希望从事的职

3

学号 2013301110129 浅析当今社会就业难与“蚁族”现象 联系方式 15527125880

业”中,分别有59.2%和34.2%的人选择担任机关干部和从事技术人员。可见,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功利性较强,更倾向于从事职位高、待遇好的工作,而不愿在基层从事基础性的工作。[5]这样的择业就业观念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高不成,低不就”的社会现象。

2.2 就业市场与“蚁族”

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中往往占领着主导的地位,其对大学毕业生主要存在三个层次的社会排斥,该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蚁族”现象的产生。[6]

1) 生理排斥。就业单位出于公司利益的考虑,常常比较注重外在形象、身高、性别等难以改变的生理特征。因为此类严苛要求,一些原本很优秀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被排除在就业岗位之外。

2) 资历排斥。用人单位相信优质的学校一定会教育出高品质的人才,高学历的求职者一定拥有更高的个人能力,往往会要求应聘者必须是“985”、“211”工程院校的学生。众多的“蚁族”群体大多不是重点院校的学生。

3) 经验排斥。在劳动力市场中,一些用人单位不愿为大学毕业生花费“培训成本”和“时间成本”,更愿意招聘素质和技能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劳动者,因而缩小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空间。

2.3 社会环境与“蚁族”

在张星的《我国“蚁族”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一文中,透彻分析了现阶段“蚁族”形成的社会环境原因如下:[7]

1)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割裂的城乡二元结构,大城市与二三线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2) 从国际大背景看,当今世界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各地接二连三的经济危机导致就业难度加大,经济的不景气也使得扩大就业岗位的难度的加大。

3) 房价居高不下,生活资料价格上涨。普通市民买房都困难,更不用说是“蚁族”了。

3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蚁族”正日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社会稳定看青年。青年群体,尤其是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智商高、感性、易冲动,因趣缘、业缘、地缘等因素极易建立网络青年自组织,其组织运行的网络化、低成本、覆盖面广、生命力强等特点,使其易凝聚青年力量,具有不稳定性,不易掌控;部

4

学号 2013301110129 浅析当今社会就业难与“蚁族”现象 联系方式 15527125880

分可能成为导致违法犯罪或社会冲突的组织力量;少数甚至可能会成为国外敌对势力与我争夺青年的切入点。

“蚁族”成员素质普遍较高,但存在目标期望值与生活现状的鲜明对比所产生的强烈心理落差等问题,与“蚁族”的出现相伴的是社会流动乏力和社会分层困境将为整个社会的公平及和谐运行构成风险隐患。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蚁族”特性聚居群落的数量在未来几年内还将继续增加。群体成员的基本属性、心理状态与生活境遇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后,极易产生负面的情绪化反应,并直接导致某些极端行为的发生,同时在规模数量不断提升的状况下,发生群体性恶性事件的可能性极大。如果出现一些局部性的冲突或者触发了比较敏感的导火线,“蚁族”群体就可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冲突。[8]

4 “蚁族”以后 4.1 治“蚁”于心

改变“蚁族”命运的核心与关键就在于已成为或即将成为“蚁族”的大学毕业生。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将会改变“蚁族”学生的就业前景,改善其就业情况。这便是所谓治“蚁”于心。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要从学生个人、学校、社会、家庭这四个方面入手:[9]

首先,学生个人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拥有自己的主见,不被他人及社会普遍观念所左右。

其次,学校应改革教育理念,注重教育学生的价值观。

第三,国家应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边远地区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用人单位方面,要解放其思想,突破传统用人观念。

最后,应鼓励家庭降低对孩子的就业期望值,鼓励其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状况,不给孩子过大心理负担。

4.2 治“蚁”于身

阻断新增再生来源是促进“蚁族”群体消亡的重点,要阻断再生来源就要提高“蚁族”自身的就业能力。这就必须以深化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让大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投身社会实践,在不断提高自己知识水平的同时,也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8]

5

学号 2013301110129 浅析当今社会就业难与“蚁族”现象 联系方式 15527125880

同时,应更好地实现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与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有效对接,使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区域分布等适合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的需求。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不断提升专业设置的学科预测规划能力.不断改革专业设置,解决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要求之间的矛盾。[10]

4.3 治“蚁”于社稷

“蚁族”通常都缺少家庭经济资源和城市社会资源的支持,他们的社会利益保护只能依靠政府的公共政策,但在目前的公共政策设置下,“蚁族”既不具有享受社会最低保障待遇的条件,也不具备享受城市社会保障的市民身份。因此,政府应保障“蚁族”的基本社保利益,防止“蚁族”成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

第一,提高基层岗位的工资待遇,完善失业保障制度,扩大其覆盖面,将“蚁族”纳入失业保险的保障体系中。

第二,建立惠及“蚁族”的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参保对象的覆盖面,将未参加医疗保险的“蚁族”纳入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对暂时失业的“蚁族”可以减少或免除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形式参保。同时,提高政府财政补助标准,确保“蚁族”都能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三,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可以将“蚁族”纳入城市廉租房范围,建立共有产权的公租房。

长远的解决之道在于拓宽“蚁族”向上流动的渠道,缩小地区贫富差距,重点提高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将大城市的优质资源和产业集群向中小城市转移,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蚁族”青年归巢,既可以将自己所学知识贡献于家乡建设,又可以实现“蚁族”群体的个人价值。[11]

5 结语

解决“蚁族”现象,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且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特别是个人的高度重视和努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真正摆脱就业难的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光和热,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蚁族”时代终会随着社会就业市场情况的改善走向终结。

6

学号 2013301110129 浅析当今社会就业难与“蚁族”现象 联系方式 15527125880

参考文献:

[l]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19. [2]傅剑,陈碧霞,“蚁族”群体特征、诉求与风险:当代青年研究[M].2014:329-2. [3]廉思,从“蚁族”现象看高等教育公平[M] [4]周红利,杨波,张杰,“蚁族”:教育与收入的背离?——郑州市“蚁族”群体调查[M].教育学术月刊,2013.6 [5]肖莉娇,关于“蚁族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M].科教导刊,2014.03(中)

[6]孙益婷,“蚁族”就业社会排斥问题研究.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Vol.17 No.4 [7]张星,我国“蚁族”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M].财会探索

[8]张启鹏,“蚁族”群体的形成和消亡机制研究[M].当代青年研究,2014.3:Serial No.329 No.2 [9]曹晶,从蚁族现象看大学生就业观的演变[M].读与写杂志,2014.8:Vol.11 No.8 [10]李军霞.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研究[J].中国人才,2011(14). [11]杨柳,促进“蚁族”向上流动的公共政策选择[M].当代青年研究,2014.3:Serial No.329 No.2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7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1

上一篇:北大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金秋书法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