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部部门职责

2023-0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技术部部门职责

技术溢出、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单部门理论模型

摘要:本文以两个国家、单部门理论模型为基础,从种类增加型创新与质量提高型创新两个角度,分别推导封闭经济、仅存在知识的跨国溢出和知识溢出与产品市场一体化同时存在三种情况下的创新增长率及消费指数的增长率,并将这三种情况下的增长率加以比较,结果表明,知识溢出与产品市场一体化同时发生条件下的创新增长率和消费指数增长率最高,其次是仅有跨国知识溢出时的增长率,最后是封闭经济的增长率。

关键词:水平创新;垂直创新;技术溢出

一、引言

自从以Romer(1986)、Lucas(1988)等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产生以来,就不断地有学者从理论方面探讨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代表性的学者有Grossman and Helpman(1991)、Rivera-batiz and Romer(1991)、Acemoglu and Zilibotti(2001)、Xu(2001)等。其中,Grossman and Helpman(1991)主要从产品种类增加型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型创新两条线索探讨了发达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对各自创新增长率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创新增长率的影响;Rivera-batiz and Romer(1991)通过构建两个发达国家的模型说明技术进步及思想的自由流动对于各自经济增长的影响;Xu(2001)、Acemoglu and Zilibotti(2001)则主要探讨了贸易开放对于技术进步偏向产生的影响。

国际贸易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促进技术进步:首先,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两个国家可以进一步从事专业化生产,使得两个国家的生产率都得以提高;其次,商品贸易的发生必然伴随着信息的交换,信息的交换包括商品本身所携带的技术信息及商品交易之外所发生的信息的交换,如商品贸易之后发生的模仿行为以及由商品贸易带来的技术交易等。前一种机制可以归结为国际贸易带来的资源再分配效应,而后一种机制其实是无形知识的扩散。尽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难把这两个渠道截然区分开来,但在理论上探讨各自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仍是有价值的。前述文献虽也有对信息交流和国际贸易对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分析,但只从产品种类增加型创新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借鉴Rivera-batiz and Romer(1991)、Grossman and Helpman(1991)的研究,分别研究种类增加型创新和质量提高型创新在封闭经济、仅存在跨国知识溢出以及知识溢出和产品市场一体化同时存在三种情况下的创新增长率与消费指数增长率。

二、封闭经济中的增长

首先,我们做出以下假设:(1)产品创新具有两类:一类是水平型创新,即新产品与原有产品是水平关系,具有原有产品不具备的功能,相互之间没有替代作用,新产品的发明能够增加产品的种类;另一类是垂直型创新,即新产品的出现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了质量提高,因而新产品与原有产品的功能相近,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完全替代。(2)借鉴Romer(1990)的研究,我们假定每个研究项目的成功都带来两种成果:生产一种新商品的专有知识和可以普遍适用的公用知识。前者可以为创新者带来垄断利润,而后者能够带来知识溢出进而提高后来创新工作者的研发效率。专有知识只能为创新者所独自拥有,而公用知识则可以被任何人无限制地无偿使用。该假定是将知识作为一种部分的公共产品。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创新者成功之后,其产品设计方案可以被所有从事研发的人员所使用,但是终身专利的完全有效保护可以防止其他厂商进行复制。

首先讨论消费者行为。代表性家庭在无限时域内最大化其效用的贴现值。跨时域偏好的形式为:

Ut=∫t∞e-ρ(τ-t)logD(τ)dτ(1)

其中,D(τ)为在时间τ的消费指数,ρ为主观贴现率。取自然对数后的消费指数衡量的是在任意时点的瞬时效用。我们假定产品空间连续且不受整数限制。

在水平型创新即产品种类增加型创新中,消费指数D的形式如下:

D(t)=[∫0n(t)x(j)αdj]1α(0<α<1)(2)

其中,n(t)为时刻t能够生产出来的产品种类的数目,x(j)为对品牌j的消费量。这种形式最先由Dixit and Stiglitz(1977)提出,其好处是任何两种产品的替代弹性为常数且其值为ε=11-α>1。

若消费者的名义支出为E,则对每种产品的消费数量为:

x(j)=Ep(j)-ε∫0np(j′)dj′(3)

其中,p(j)为产品种类j的价格。由上式可知,每种产品的价格弹性为ε,支出弹性为1。

下面讨论垂直型创新即质量提高型创新中的效用构成及产品消费数量。在质量“阶梯”中,家庭的瞬时效用为:

logD(t)=∫01log∑mqm(j)xmt(j)dj(4)

这里,j代表某个行业或某种产品,其值连续且假定所有行业数或产品种类之和不变且为1,则j∈[0,1];xmt(j)为在时点t对质量为m产品种类j的消费量;∑mqm(j)xmt(j)反映了在时点t对经过质量调整产品种类j的总消费。我们假设每次创新的成功都使得现有最先进产品的生产技术提升一个台阶,或者说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能够提供现有最先进产品λ倍的服务(后面我们将说明,只有当前质量最高的产品被生产)。假设τ=0时,即质量最低的产品能够带来一个单位的服务且每一代产品所提供的服务是上一代产品所提供服务的λ倍,则qm(j)=q0(j)λm=λm。消费者为最大化其静态效用,在不同行业之间平均分配其支出,且在每个行业只购买质量价格比最高的产品t(j),所以行业j的静态需求为:

xmt(j)=E(t)pmt(j)m=t(j)

0其他情况(5)

我们也可以将D看成一种同质的消费产品,每一单位的产品都由一系列的中间产品x(j)构成,则产品D的价格为:

pD=ED(6)

则在增加产品多样性的创新中,

pD=∫0n(t)p(j)1-ε1(1-ε)(7)

在产品质量提高型创新中:

pD=exp∫01log(j)(j)dj(8)

(j)、(j)分别为经过质量调整之后质量价格比最高的产品t(j)的价格和质量。但是,在这里我们仅将D看成一种消费指数,以使得国际贸易的存在成为必要。

下面我们在跨时域预算约束下分析代表性家庭的无限时域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假定家庭自由借贷的瞬时利率为r(τ),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代表性家庭拥有一单位劳动力,则任一时刻的预算约束为:

∫t∞e-[R(τ)-R(t)]pD(τ)D(τ)dτ≤∫t∞e-[R(τ)-R(t)]w(τ)

dτ+W(t) (9)

其中,R(τ)≡∫0τr(s)ds为时点τ到时点0的贴现率,w(τ)为时点τ的工资率,W(t)为时点t家庭拥有的工资收入之外的财富价值。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并对D(τ)进行一阶求导,令其等于零可得:

e-ρ(τ-t)D(τ)=ζte-[R(τ)-R(t)]pD(τ)(10)

其中,ζ(t)为拉格朗日乘数。对上式两边对τ求导并令dD(τ)dτ=D[DD(]·[][DD)](τ),dpD(τ)dτ=D(τ),可得:

D[DD(]·[][DD)](τ)D(τ)+D(τ)pD(τ)=r(τ)-ρ(11)

结合E(τ)=pDτDτ可得:

E[DD(]·[][DD)](τ)E(τ)=D[DD(]·[][DD)](τ)D(τ)+D(τ)pD(τ)=r(τ)-ρ(12)

选择适当的价格使得每个时点整个国家的名义支出为常数,并令

E(τ)=1(13)

可得:

r(τ)=ρ(14)

也就是说,任意时点的名义利率都等于主观贴现率ρ。

其次,讨论厂商行为。前文假定厂商的每一次创新的成功都能够产生知识溢出进而提高以后创新工作者的效率,由于这里是封闭经济的分析,我们进一步假定溢出仅发生在一国之内,没有跨越国界。

在种类增加型创新中,我们假定新技术的生产函数为:

=LnKna(15)

Ln为研发活动的劳动投入,Kn为知识资本总量,1a则代表劳动和知识资本生产率的参数。这里不妨假设Kn=n,生产一单位的产品j需要一单位的劳动力。在产品j的生产厂商面对式(3)表示的需求函数时,令其利润最大化,可得产品j的价格为:

p(j)=wα(16)

在瞬时均衡中所有产品都具有相同价格p,在劳动力总供给为L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出清条件为:

an+1p=L(17)

在质量提高型创新中,如果厂商在时间段dt内进行研发的投资强度为ι,则其能够成功提高产品质量的概率为ιdt;另外,如果投资强度为ι,需要投入的劳动力为aι单位。在行业j内,我们称生产最先进质量产品的厂商为“领先者”,而生产比“领先者”产品落后一个台阶的产品的厂商为追随者,领先者和追随者都可以用一个单位的劳动力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但是领先者一单位产品能够提供的服务是追随者一单位产品能够提供服务的λ倍。在伯特兰竞争中,领先者将产品定价稍低于λw便可以获得全部的市场份额。在均衡状态,所有行业的价格均相同,所以:

p=p(j)=λw(18)

生产部门总的劳动力需求为:

Ep=1λw(19)

则在任一时刻此种类型创新的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为:

aι+1p=L(20)

下面考虑非套利条件。首先看品种增加型创新,其每项新技术的成本为:waKn=wan。假设t时刻单位品牌的价值为v,则研发市场的自由进入条件要求:

wan≥v(当>0时等式成立)(21)

当wa≤v时,研发活动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是无限的,所以不可能出现。非套利条件要求研发投资的获利相当于无风险债券投资的利率,所以在任一时刻都有:

πv+v=r=ρ(22)

其中,利润π(j)=p(j)x(j)-wx(j)=1-αn。令V=1nv表示一国经济中股票价值总额的倒数,则有V=-g-v(g=ini表示产品创新率),将π代入,得:

V=-g-ρ+1-αV(23)

接着,我们考虑质量提高型创新。时间段dt内,当厂商的研发强度为ι时,其成本为waιdt,成功的概率为vιdt,自由进入条件依然要求:

wa≥v (当ι>0时等号成立)(24)

任何一个研发投资者都明白自己终将面临被后来研发者超越的命运,同样假设其他研发者在时间段dt内投资强度为ι,则在任一时刻现有领先者被超越的概率为ιdt,一旦被超越,其损失为v。非套利条件同样要求研发投资的收益率相当于无风险债券的利率,由期望收益等于利息得:πdt+dt1-ιdt+(-v)ιdt=rvdt,忽略(dt)2可得:

π+-ιv=rv(25)

其中,利润π=1-δ 令δ=1λ。同样,令V=1v表示股票市场总价值的倒数,从而有:

V[DD(]·[][DD)]V=1-δv-ι-ρ(26)

在均衡创新中,V[DD(]·[][DD)]=0。将V[DD(]·[][DD)]=0时的非套利条件和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联立,可得稳定状态下的创新速度。在品种增加型创新中,此速度为:

g=(1-α)La-αρ(27)

在质量提高型创新中,此速度为:

g=(1-δ)La-δρ(28)

最后,我们看消费指数的增长率。在种类增加型创新中,因为稳定状态中生产部门占有的劳动量不变,所以生产部门的产量X=nx。将x=Xn代入式(2)中得D=Xn1-αα,所以消费指数的增长率为:

gD=g1-αα(29)

如果我们将创新产品理解为中间产品,而D表示生产函数,则gD表示最终产出的增长率。

在质量提高型创新情况下,根据E=pDD可知,

logD=∫01log(j)(j)dj(30)

由大数定律和泊松分布可知:

logD(t)=ιtlogλ-logw-logλ(31)

所以,消费指数D的增长率

gD=ιlogλ(32)

三、存在跨国知识溢出效应时的增长率

下面我们假设仅仅存在国内与跨国知识溢出而差异化的产品市场仍处于分割时的情况。我们以两个相似国家为例,也就是说,两个国家都进行研发活动。我们仍然假定各个国家的名义支付为常数1,所以各国的名义利率等于贴现率ρ;生产新的产品种类或者进行产品质量升级的参数相同,两国劳动力禀赋分别为LA与LB,且LA>LB。进一步假设:(1)两国信息交流渠道是完全开放的,交流是瞬间发生且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可以忽略。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的研发工作者可以从对方国家的研发活动中获得知识溢出。(2)专利的完全保护使得模仿行为不存在。

首先,看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在种类增加型创新中,假设两国的研发成果中有一部分是重复的,因为产品市场没有开放,即各个国家的生产商只供应本国的产品市场,所以不存在重复的研发成果竞争的问题,也就是说,重复程度只会对研发活动产生影响。假设对于相对较大的A国来说,重复的比率为1-φ。我们以上标A、B来区分两个国家的变量,上标w表示世界变量,则在t时刻,世界知识存量为:KWn(t)=φnA+nB,下面我们在不至于引起混淆的情况下,省略时间标注。以A国为例,其新产品生产函数为:

A=LAnKWna(33)

自由进入条件仍然意味着:

vA≤wAaφnA+nB(当A>0时等式成立)(34)

产品的生产函数不变,假设各国产品的名义支出仍然为1,则A国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为:

aAφnA+nB+1pA=LA(35)

在质量提高型创新中,按照前面的设定,每个厂商都在上一代的基础上开发产品,无论开发的是多高质量的产品,升级一个台阶的成本都不变,这就使得产品的研发溢出仅限于本行业内。在存在国际知识溢出的情况下,在国外领先行业的基础上升级一个台阶与在国内领先行业的基础上升级一个台阶成本相同,但是在国外领先的基础上创新至少使得国内现有制造商的产品升级两个台阶,所以按照前述定价准则,其定价为λcw(c≥2,c为国外在该产品领先的台阶数),这就出现了创新成本相同但收益不同的问题,最终结果会导致所有创新资源都集中在国外产品上,资源分配不均,各个行业的创新强度不一致。为了避免各个行业创新强度不一致的问题,我们做出如下假定:来自国外的研发知识溢出均匀分布在国内各个行业中,而不是仅限于该行业内。在前述规定行业数无限细分且总数为1的情况下,我们假设国外任何一个行业领先一个台阶都会使得国内所有行业在本国现有最先进产品基础上提升一个台阶所需要的劳动力投入为没有知识溢出时的1λ倍,领先两个台阶使得国内该次创新需要的劳动力投入为没有知识溢出时的1λ2倍,而不管第二个台阶来自哪个行业,依此类推。国内创新仍然是每次只能提升一个台阶,即创新一次能够在相同成本下提供原有产品λ倍的服务,也就是说,知识溢出表现为减少提高一个台阶需要的劳动力投入,但是台阶的提升是渐次进行的,而不能直接在国外的基础上进行跳跃。生产技术不变,每个行业的产品价格不变,仍为pi=λwi(i=A、B)。

在存在国际知识溢出的任何一个经济体中,稳定状态有两个特征:一是每个国家的股票市场的价值为常数;二是每个国家领先行业的比例与领先程度为固定,如果两个国家创新强度为常数则要求二者相等。假设创新强度为ιA=ιB,在稳定状态时每个国家恒定的领先行业的比例为θi(i=A、B),且θA+θB≤1①,领先行业的平均领先程度为Si(i=A、B),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由于其能够吸收固定的研发知识溢出,在其研发投入强度为ιA的情况下,其研发活动需要的劳动力为aιAλsBθB,所以其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为:

aιAλsBθB+δwA=LA(36)

其次,看稳定状态下的无套利条件。在种类增加型创新中,式(23)适用于任何一国的无套利条件,稳定状态下V[DD(]·[][DD)]i=0(i=A、B),则由式(23)可知VA=VB=V,故有:

(1-α)V=ρ+g(37)

在质量提高型创新中,由于产品价格、产品生产技术、名义总支出均不变,所以式(26)仍然适用,且在稳定状态时有V[DD(]·[][DD)]i=0 (i=A、B),则有:

Vi=ιi+ρ(1-δ) (i=A、B)(38)

由于ιA=ιB,所以VA=VB。研发的自由进入条件同样要求任何一国的单位品牌价值小于等于其研究成本:

vi≤wiaλsjθj (i,j=A、B且j≠i,ιi>0时等式成立)(39)

最后,求稳定状态时的增长率。在种类增加型创新中,世界经济稳定状态时,两国各自的产品种类之比为常数,这就要求两个国家的创新增长率相同且有gA=gB=gW,其中gW=φA+BφnA+nB为世界知识增长率。由(35)式乘以φ并与对应的LB表达式相加,利用1pi=αaVniφnA+nB i=A、B可得:

a(gW+αV)=φLA+LB (40)

将式(37)所求出来的V代入可得种类增加型创新中,稳定状态时两国的增长率同为:

g=1-αφLA+LBa-αρ(41)

将(36)式、(38)式、(39)式联立得质量提高型创新中稳态增长率为:

ιA=1-δλsBθBLAa-δρ(42)

而且我们可以导出ιA=ιB与λsBθBLA=λsAθALB。

比较式(41)与式(27)、式(42)与式(28),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国际知识溢出的存在,各国的创新增长率都提高了。任何一国的研发成果都为国际知识存量做出了贡献,进而既降低了本国后来创新者的成本,又降低了对方国家后来创新者的成本,这就是和完全封闭的经济体相比,知识溢出所带来的好处,且好处完全为研发环节的活动所享用。由于仅仅发生知识溢出,并没有跨国产品交易,所以难免会存在种类重复或两国产品质量发展相当的情况。从式(41)可知,当两国重复的产品种类越小(即φ大时)时,从对方国家所获得的知识溢出越多,创新增长率也越高;从式(42)可知,对于某一国来说,如果对方国家领先的行业越多、领先程度越强时,本国能够从对方国家获得更多的知识溢出,进而创新增长率也越高;由式(29)与式(32)可知,消费指数的增长率也比封闭经济的增长率更高。

四、存在知识溢出与贸易效应时的增长率

下面我们讨论两个国家不仅产生跨国知识溢出,而且进行跨国产品交易时的情况。在创新者之间引入国际竞争后,对于种类增加型创新来说,每一个创新者都不仅会避免国内研究的重复,而且会避免和国外创新者研究的重复;对于质量提高型来说,创新者可以在任一国最先进的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当然,对于任何一个创新者来说,在面临更激烈竞争的同时也意味着如果成功的话,其将面临更广阔的市场范围。

产品市场一体化后,我们假设任一时刻世界总支出为1,即Ew(t)=EA(t)+EB(t)=1。如果每个国家在总支出中的份额不变,则由式(12)知,每个国家的名义利率均等于主观贴现率ρ。假定ηi(i=A,B)为世界总支出中对i国产品的支出份额。

首先分析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在种类增加型创新中,由式(3)知:

ηi=ni(pi)1-εni(pi)1-ε+nj(pj)1-ε(i,j=A、B且j≠i)(43)

则i国的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为:

ani+ηipi=Li(i=A、B)(44)

其中,n=nA+nB为世界知识存量,在产品自由贸易中,两个国家的产品种类没有重复。

在质量提高型创新中,仍然假设每个国家领先行业的总数也即比例为θii=A、B,且θA+θB=1;领先程度不变,有ιA=ιB。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既可以在国内领先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可以在国外领先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且不管在哪个国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成本相同。我们以A国为例,如果在国内领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成功后,追随者在国内,按照前面的定价规则,产品价格为λwA,利润率为1-δ;如果在国外领先的基础上创新成功,追随者在国外,产品价格为λwB,利润率为1-δwAwB。因为研发成本相同,如果利润率不同,必然会造成利润率高的行业投资无限多,而利润率低的行业投资为零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有wAwB=1,即任何时刻、任何行业产品的价格都相同,所以市场份额就是领先行业的比例即θi=ηi。故在质量提高型创新中,劳动力市场的出清条件为:

aιi+θiδwi=Li(i=A、B)(45)

其次,探讨无套利条件。首先看种类增加型创新的无套利条件。在存在跨国知识溢出的条件下,研发活动的自由进入条件要求:

vi=wian(i=A,B)(46)

无套利条件要求研发活动投资的收益率等于无风险债券的收益率:

(1-α)ηini+i=ρvi (i=A,B) (47)

仍然假定任何一个国家的产品种类在世界总的产品种类中所占的份额不变,则有gA=gB=gw=-ivi。

接下来看质量提高型创新的无套利条件。在时间段dt内,当创新成功的概率为ιidt时,需要投入的劳动力为aιidt,研发活动的自由进入要求:

wia≥vi(ιi>0时等式成立)(48)

由于两国工资率相等,所以单位品牌的价值相等。在同一行业中有两个国家都从事研发活动时,该行业总的研究强度为ι=ιA+ιB②,则无套利条件要求:

πi+i-(ιA+ιB)=ρvi(i=A,B)(49)

最后,看稳定状态下的增长率。在两种创新中都有均衡状态下的i=0(i=A,B)。将式(44)、式(46)与式(47)联立可得种类增加型创新中的稳定状态的创新增长率:

g=(1-α)LA+LBa-αρ(50)

将式(45)、式(48)、式(49)联立可得质量提高型稳定状态的创新率:

ι=(1-δ)LA+LBa-αρ(51)

每个国家的创新率ιA=ιB=ι2。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种创新增长率形式相似。在种类增加型创新中,研发溢出与贸易一体化同时存在的创新增长率大于仅有研发溢出时的创新增长率,原因在于贸易一体化避免了两个国家研发成果的重复。式(51)表示的增长率与式(42)表示的增长率不可以直接比较,因为二者有两个不同的前提:一是技术溢出表现不同。仅有技术溢出时,我们假设溢出是平均分布在所有行业中,而一体化后我们假设溢出仅限于该行业内。二是创新起点不同。仅有技术溢出时,我们假设是在本国最先进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贸易一体化后我们假设是在国内或者国外最先进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在贸易一体化后,同一行业的产品,如果国外比国内先进,则国内研发可以直接在国外的基础上进行,即可以跳跃一个或几个台阶,而仅有技术溢出时,国内研发必须逐个台阶地经过,不能进行跳跃。所以,我们可以推断,贸易一体化时的研发增长率要高于仅有技术溢出的增长率,相应的消费指数增长率也要高一些。

五、结论

本文以两个国家、单部门、仅存在一种要素为前提条件,从种类增加型创新与质量提高型创新两个角度分析了封闭经济、仅存在跨国知识溢出以及知识溢出和贸易一体化同时发生条件下的创新增长率和消费指数增长率,结果显示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增长率最小,仅有知识溢出而没有产品交易的增长率次之,知识溢出和产品贸易条件下的增长率最高。原因在于知识溢出增加了每个国家的知识存量进而增加了各国的研发效率,但是在产品市场封闭的条件下,存在研发成果的重复,而产品市场的一体化可以消除这种重复,使得创新与消费指数的增长率进一步提高。

注释:

① 因为可能有些行业两个国家的领先程度是相同的,所以小于1。

②在仅有跨国知识溢出效应的情况下不能这样相加,因为在前面我们假定同一行业内,两个国家是在先进程度不同的产品上进行研发。

参考文献:

[1]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1002-1037.

[2]Lucas Jr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1): 3-42.

[3]Grossman G M.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nvironment[M].MIT press, 1993.

[4]Rivera-Batiz L A, Romer P M.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1, 106(2): 531-555.

[5]Acemoglu D, Zilibotti F.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1, 116(2): 563-606.

[6]Xu B. Endogenous technology bia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relative wages[J].University of Florida, mimeo, http://www. ceibs. edu/faculty/xubin/Endobias. pdf, 2001.

[7]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S71-S102.

[8]Dixit A K, Stiglitz J E.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3): 297-308.

Knowledge Spillove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One Sector Theory Model

YIN Jin-g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510830, China)

Key words:horizontal innovation; vertical innovation; knowledge spillover

(责任编辑:张曦)

作者:尹今格

第2篇:上海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公共服务改革研究

相关概念界定

公共服务目前,对于公共服务的界定,人们更多的是沿着经济学的路径,把“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当作同一概念,而将它们定义为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或服务。

国内学界对“公共服务”概念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如:

一是从政府的性质来理解。在市场经济下,政府要为市场服务;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应有的职责。在这个意义上,政府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公共服务。

二是从政府的四大职能来解释。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的表述,现阶段的政府职能有: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用排除法来定义公共服务,即除了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之外,政府所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服务。

三是从有形与无形角度来定义。服务是无形的,产品是有形的,因此有人说政府为民众提供的那些无形的消费服务就叫公共服务,而有形的被称为公共产品。

四是从广义的公共产品角度来分析,认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同义的不同表达,没有本质差异。

五是从直接需求角度来解释,认为满足居民和组织直接需求的,都可称为公共服务,满足间接需求的就排除在公共服务范围之内。

从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可以将公共服务定义为:政府运用其权威资源,根据特定的公共价值,通过公共政策回应社会需求,使最大多数的人获得最大的福利。

在我国,公共服务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国家管理、政策法规、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科教文卫事业、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服务等等。

教育技术装备在阐明教育技术装备及其相关的公共服务之前,有必要提及“教育服务”这个概念。教育服务就是一种公共服务,其定义可以理解为政府运用一定的教育资源,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与使命,通过制定教育政策、提供教育服务等各种方式来满足民众对教育的需求。

1)教育技术装备内涵。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在教育领域中,为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而配备的各种资源总和以及对其进行相应配置、配备的行为与过程。其内涵:①名词形态: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化形态,如教学所需的教具、学具、器材、设施、场所等有形化物质;规划、管理方案、软件系统、技术力量等无形化物质。②动词形态:对这些资源进行的配备行为,包括规划、论证、引进、设计、开发、配备、管理、保障、报废处理等一系列过程。

由此可见,教育技术装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具体的装备、人员以及所属环境组成,并能按照教学任务与目标进行教育教学的有机综合体。具体分为4大部分:

第一,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组织等措施,对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表现出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两方面的管理工作。

第二,教育装备的使用与管理具有寿命周期,具体是指从教育装备规划、论证开始,经过设计开发并投入使用,由于物质磨损、技术的更新换代使装备老化、破损直至报废退役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第三,使用与管理的对象,指在教育领域中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物质与技术支持的相关设备、实施、仪器、学习资料以及相关规划方案、技术力量等。

第四,使用与管理的内容,其内容重在装备综合利用、管理、使用维护以及初始方案的规划,而不在于具体的设计开发。

2)教育技术装备公共服务的特点。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主要对象——装备,具有实实在在的、有形的实体的特点,其大小、款式、功能等都是事先设计好了的,它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无形的服务是融于有形的设备之中,并最终通过有形的设备提供的服务来实现,在设备的购置、分配、使用、更新直至报废等有形状态中不断融入和体现公共服务的理念,并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

3)教育技术装备的重要地位。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一项基础性工作,教育产业的重要支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教育现代化,教育装备要先行。

其地位集中表现在:教育技术装备是一切教育工作(包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教学和教育手段现代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物质与技术保证;是素质教育的载体,是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立足点和突破口,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基石和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因此,重视和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和重要推动力。

随着教育装备需求量的大幅提升、现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教育装备供配日趋市场化,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对于教育装备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它是推动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教育技术工作目标和提高效率的保证;研究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需要,也是改革传统教学—教务管理的需要。

由此可见,研究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公共服务的现状,推进教育技术装备方面的改革发展,是完善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本身公共服务框架的内在需要,也是提升其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的迫切要求,对于深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上海教育公共服务发展、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教育公共服务作用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开展的相应改革

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开展的相应改革

1)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从1955年成立以来,经过50多年的不断改革发展,形成了具有享受国家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兼具自主经营的装备服务中心等。单位内部部门之间职责划分明确,事企分开,能够很好地执行公共服务职能,且其公共服务职能也逐渐细化,综合为管理服务、供配服务、技术服务等。

目前,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装备的使用与管理工作重静态管理、轻过程指导。目前,关于教育装备使用与管理的工作大多是教育装备标准、使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编写,教育装备的数据统计,教学配套材料的管理,教育装备新产品的申报、鉴定和检测等。这些内容大多是在一个宏观的管理层面进行,而对基层的实际操作的相关微观指导有所忽视。

第二,员工观念相对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教育装备的发展要求。随着现代化教育装备的日益发展,对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要求也相应地大大提高。原有的人员素质和工作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之人员结构、工作方式也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急需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教育装备部门人员队伍建设。

第三,网络化管理有待加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作用也日益体现出来。而目前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虽然拥有自己的网站来提供相关政策法规、产品信息及相关改革措施等服务,但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育装备的管理工作,网络的双向交流功能有待充分发挥。

2)开展的相应改革。随着市场经济逐步走向规范成熟,教育装备的供配方式也在悄然变化。一是教育装备的购置基本形成买方市场。表现在卖方较多地自行寻找客户,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大,自行选择国内外先进的教育设备;教育行政部门有相当多的集中采购权,各级政府已在启动教育装备的政府采购。二是教育装备供应市场更加开放。在市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国内外企业和中介机构争先恐后地进入教育装备市场,形成竞争气候,教育装备部门无权也无法垄断教育装备市场。

在此市场化背景下,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就是将部分原本属于政府职能的工作职能市场化,用企业化的方式运作,改变政府既是安排者又是生产者,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现状。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①改革机构设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好事业单位本身的结构调整问题是关键。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跟随事企分开以及教育装备供配市场化两大趋势,从多方面进行机构调整改革,以提高提供教育装备相关公共服务的效能。在2002年、2003年、2004年,机构设置分别经历3次重大变革,形成具有享受国家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兼具自主经营的装备服务中心以及半自主经营的装备技术服务室。机构设置逐渐走向高效化、健全化、稳定化。

②改革人事制度。从2002年起至2005年,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的人事制度改革主要通过由内部岗位聘任制向全员聘任制的转变,最终形成“以事设岗、以岗聘人”的机制,按照岗位设置的情况,制定详细的岗位说明书,坚持竞聘上岗,实施压力传递,对空缺岗位实行社会招聘,为加强装备部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对分配制度做出相应的变革,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适当拉开分配档次。

③转变服务职能。为建立有效的教育宏观管理与调控系统,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先期进行公共服务职能同机构设置相挂钩的改革举措,确定为三大部分职能,即教育装备管理服务职能、供配服务职能以及技术服务职能。其中教育装备管理服务职能主要由内部管理科室负责,职责包括参与市级项目的建设工作、编制教育装备标准,拟定教育装备使用管理制度,进行教育装备新产品的申报、鉴定和检测,教学配套材料的管理,教育装备统计分析,教育装备专项经费使用方案论证和使用情况检查等具体工作。供配服务职能主要由内部服务中心承担,该中心按市场化模式运作,主要职能有两方面,其一是参与区县教育装备部门的政府采购招标活动,依靠自身服务的优质低价中标,进行相关供配任务;其二是受区县教育装备部门委托从事教育装备的供配服务和技术服务工作。

④不断扩大服务内容。自2002年改革以来,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深化公共服务内涵,树立服务意识,并随着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细化,积极拓展服务内容,尽力承接教育装备展览会,开展教具评选活动,在服务中体现教育装备服务领域的广泛性、服务内容的丰富性、服务方式的多样性。

区县教育装备相关部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开展的相应改革

1)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县教育装备相关部门与上海市教育装备部大多是互助合作关系,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以各郊县的教育装备相关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责安排等均有各自的特色。

如普陀区的教育装备职能设置在普陀区教育资产管理中心,此中心从对资产的管理中实现对设备的管理,对学校资产需求计划进行分析,按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分轻重缓急,以系统内调剂或政府采购处理。并进行指导、督促学校将各项教育资产纳入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共同做好教育资产的申购和验收等工作。

虹口区的教育装备相关部门是虹口区教育校产基建管理站下设设备组,进行教育装备的配置管理职能。其职责主要是从事教育局年度采购项目的立项和编制;对新建学校、大修学校的弱电系统的设计以及设备的装备;对学校申报添置的设备进行审核、设计、委托招标、采购、验收;参与全局信息化装备项目的立项、了解、咨询,根据政府采购程序进行谈判、招标、采购。

浦东新区通过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工程管理中心设备部负责教育装备的管理工作,对局系统单位的设备采购、配置进行管理,定期开展设备配置调研,协助编制配置计划;参与设备招投标及组织设备配置实施;对基层单位设备使用、保养、登记造册等组织培训、指导,并做好验收、评比及年度统计;组织结算、审计工作。

闵行区是闵行区教育局基建设备管理站负责管理本区教育系统所属学校和单位的基建、大修、仪器设备、住宅小区的教育配套规划及各单位的绿化建设等事项。

目前,上海市区县教育装备部门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体管理职责不清,监督检查机制薄弱。许多区县在名义上都拥有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以及教育装备部门,但为了精简机构,许多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与集中采购机构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承担着管理和监督职能,又直接从事政府集中采购活动。这种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的操作模式,致使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存在重大隐患和缺位,缺乏相互制约的机制,不利于政府采购活动中有关环节的相互制约和监督,难以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原则。

第二,政府采购的价格与学校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采购因为是批量采购,采购成本低,价格相对而言要便宜,学校一般期望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达到采购成本最低的目标。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选择好供应商,有时同一生产厂家、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某些商品,政府采购的价格比学校自己采购的价格要高一些,致使政府采购的价格与学校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三,政府采购效率不高,不能及时满足学校对所需商品和服务的要求。政府采购招标工作一般要经过招标方式的送审与报批、招标文件送审、招标文件报批等系列程序,采购周期一般长达3个月,程序十分繁琐复杂,导致整个政府采购的效率低下。这只适合于常规性装备采购,很难满足学校对于急需装备的要求。

2)开展的相应改革。在政府采购理论的指导下,并遵照《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要求,区县各教育装备部门主要从教育装备的采购分配方面进行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为了真正推广和完善教育装备的政府采购制度,首先明确和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政府采购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共利益,力争做到竞争、择优、公正、公平、公开;二是政府采购范围包括使用国家财政资金购买、租用、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的货物、工程或服务;三是切实搞好政府的采购招标工作。根据国外情况,政府采购招标方式大体有3种,即公开招标、有限招标和单一招标。

结合我国国情,教育装备部门应该有针对性地做好招标工作。要注意把竞争机制引入招标中;实行多方招标,至少有3个以上的竞争者才能从中进行选拔;要增加招标的透明度,不论是国内招标者,还是国外招标者,凡是有关参加招标的资格条件、时间限制等问题均应公开。当然,对一些批量采购、限额以下的政府采购行为,亦可以采取询价采购的方式。

此外,还应不断优化并最大限度地缩短政府采购流程,“廉洁采购”“阳光采购”“绿色采购”等政策功能要在政府采购过程中贯穿始终;并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增加透明度,扩大教育服务消费者的自主选择空间,使政府采购成为公共教育服务和产品的有效提供模式。

市—区县教育装备部门新构架通过事业单位改制和权力下放,逐渐形成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没有采购权以及分配权,而区县教育装备管理相关部门具有这两大职责的新型构架体系。在这个体系下,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主要职责在于宏观方面,如装备标准及管理制度的制定、装备总体统计、产品的评定及检测等,而各区县教育装备部门主要负责年度教育经费预算、教育装备的采购配置等,形成市教育装备部面向区县,区县教育装备部面向学校的格局。各自有其明确的分工,能够更好地开展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效率,增强服务质量。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及启示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第三部门理论。第三部门是相对于第一、第二部门而言的。第一部门指的是政府公共组织,它是通过强制机制来提供公共利益的组织。第二部门指的是营利部门,如各种企业组织等,它是以自由选择、自由交易、自愿契约等方式追求利益的部门。第三部门则是以自愿方式提供公共利益的组织,纯粹意义上的第三部门强调组织的“非政府性”和活动的“非营利性”,它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所留下的不良后果,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密切配合。

而我国的事业单位与第三部门有着相同的活动目标,即它们都以“社会公益”为宗旨,强调社会服务的性质。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纯粹的第三部门具有明显“非政府性”和“志愿性”特征,而事业单位则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尽管如此,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事业单位改革与第三部门的职能强化之间依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政府采购理论。目前来说,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政策选择有很多种模式,政府采购便是其中一种。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和相关规定,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法定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公共教育服务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机关,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和相关规定,运用财政性资金,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公平竞争方式,公开购买向公众提供的教育服务行为。简而言之,公共教育服务政府采购是各级政府用政府采购的方式为公众采购教育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取代之前盛行的政府生产,使得政府的身份和作用发生很大的改变,如表1所示。

正是由于这些改变,所以政府采购理论中强调的是政府要像企业讲求效益一样,花钱讲求效益。从公共教育产品角度来看,可以总结出两点。

其一,政府财政对学校或教育单位的支付是为了购买公共教育产品,政府支付的依据不应是学校或教育单位的人数,而是其向社会或社区提供了多少有效的教育服务产品,即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和价格。政府支付的目的是获得产出。

其二,政府采购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以及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公共教育预算必须考虑要购买哪些公共教育产品、以什么样的价钱购买以及社会能从公共教育产品的消费中获得多大利益等三个基本问题。至于政府会购买谁的产品,主要是要看公共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而不是看提供教育服务产品的单位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

所以说,公共教育服务的政府采购是一条提高政府教育投入与管理效率的新路径。详细来说,教育服务政府采购可以重新定位政府在公共教育服务领域的角色,把政府从公共教育服务的提供者、生产者和公共教育资产所有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而打破公办教育系统的垄断,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公共教育服务的生产者外部有压力、内部有动力,真正提高质量和效率。教育服务政府采购构建了一个能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公共教育服务的安排者(政府)能剥离现有的教育服务生产职能,集中力量搞好教育行政管理,高效地提供充足的公共教育资金;公共教育服务的生产者(学校)能通过竞争,提供更多的质优价廉的教育服务产品;公共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学生)能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教育服务。实现教育服务政府采购,可以提高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中国教育的整体效率,对现阶段中国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理论。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日益盛行,政府更加关注社会服务的效能问题,在由行政审批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体现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从理念层面上来看,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下的这种职能转型主要具有3大特征:一是主张通过民营化等形式,把相当部分的公共服务交由市场和社会力量来提供,通过引导它们为实现公共利益服务,试图打破政府垄断教育造成的低效、腐败等局面,形成灵活多样的公共管理服务机制;二是基于管理具有相通性的特点,很多国家都主张在实践中广泛借鉴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大力倡导科学的绩效评估方法、程序和标准,对公共服务部门的成就、业绩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三是把社会公众视为政府的“顾客”,认为政府的职责就是根据顾客的需要提供回应性的公共服务,要尊重并赋予顾客应有的权利,坚持“顾客导向”,以“顾客满意”为宗旨。

从理论层面来看,首先,追求私人利益的满足和利润最大化,是市场化运作的民间资本的天然本性。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育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效率,但同时应注意到在某种程度上又使教育服务具有可分性和竞争性,从而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一个具有营利性质的领域。其次,教育的价值基础又决定了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并将满足人的需要与满足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最终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教育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就体现为资本寻利性和教育公益性的冲突。

从实践层面来看,一方面,市场化运作的教育服务机构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更加关注自身提供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努力提高办学的绩效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在我国教育市场需求旺盛但供给却相对不足的现状下,广泛吸引社会企业和个人投资参与投资教育服务事业,打破教育的政府高度垄断性,也大大缓解了国家投资教育的沉重负担。

4)教育装备基础理论。

①教育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理论。装备全系统管理是从横向上通观装备的全局,装备管理者要把管理对象全部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和处理,要把主装备及其配套的设施、设备、仪器、工具、器材、资料等保障部分进行通盘考虑,把装备的教学功能、可靠性、维护性、安全性、保障性和恢复性等作为技术指标综合并优化到系统中,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解决问题,同步发展。

装备全寿命管理是从纵向上对装备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实行统筹管理,即从为满足教育教学要求进行装备建设的规划、设计、论证、开发、应用、维护、报废处理和清库等过程进行考虑。从图1、图2可以看出,全系统、全寿命管理过程中相关因素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是现在装备管理的2种主要方法。

②全寿命费用理论。全寿命费用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36年美国的治水法,自20世纪50年代效益分析得以全面推广,并发展为后来的全寿命费用分析。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军提出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LCC,Life Cycle Cost)技术,从此不断完善、逐渐成熟并日渐国际化。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1987年颁布“寿命费用评价—概念程序及应用”标准草案,1992年颁布“装备效能—费用分析”国家军用标准,1996年9月颁布IEC300-3-3“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标准,并成为IS0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标准的重要组成内容。LCC是指装备在其预计的有效寿命内,在设计、研制、生产、使用、维护、后勤保障和退役等各个方面,已经或将要承担的直接和间接的、经常性和一次性的及其他的有关费用的总和。这些费用主要包括采购费用、使用保障费用和退役处置费用等,其各部分所占比例随装备类型、性能要求、寿命期长短维护方案不同而不同,但各类费用之间联系密切,互相影响,尤其是研究发展初期决策,对生产和使用阶段起决定性影响。当前寿命分析集中在各种寿命周期费用的确定上,确定费用主要有3种方法:参数法、模拟法、工程法。对于教育装备来说,采用工程分解法最好,能较为详细地计算出费用。

③物流管理理论。物流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进入20世纪后,随着应用经济学的形成,人们开始将物流作为专门的问题研究,并将之理解为“物资的供应、装卸、搬运和存储”。2001年4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教育装备的整个生命周期就是教育装备随着教育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以及装备自身的因素变化而变化,淘汰更新的往复循环过程,因此遵循物流管理的规律。目前的装备系统管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物流管理机制,需要把整个装备的规划、建设、使用、维护及退役等过程运用物流管理的理念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流通体系(如图3所示)。

国外相关实践及启示

1)国外相关实践。国外与我国现行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相接近的是美国康州教学仪器装备供应部,其主要功能是为学校提供咨询,指导具体工作,通过建立法规、规定的形式向学校施加影响。

①部门工作流程。学校的预算方案由学区预算委员会批准,每年春季由其地区的选民投票表决,批准预算案。财政年度由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教学用品的预算按学生人数计算,小学生50美元,初中生100美元,高中生200美元。6月份~8月份由学区决定设备的添置,6月30日前制定采购计划。

各学区设有指导采购委员会,由他们负责教仪设备的采购。而这种采购是“公共采购”的一部分,采购者并非专业技术人员,采购时可与“公共采购部门”联系采购和咨询。教师用的教学用品不需要招标。

②部门采购现状。康州的教育采购权,权力分散,向基层下放,由各地城镇的相应部门决定。一般情况下,教育的采购是当地采购的主要组成部分。康州指导委员会负责对160个城镇地区的采购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每年组织6次大型讲座,培训后,颁发3种证书——公共采购经理证书、业务员证书及相应官员证书。康州指导委员会将各区之间联系起来,共享供应商和投标的信息。教材由教师决定,各校采购。计算机等大型设备的购置,属于首次装备者,进行招标;属于正常补充、更新的,为保持其连续性,不再重新招标,而由“公共采购部门”去执行。

首先是集中采购的物资或劳务种类。教育采购的物资和劳务种类较之我国,区别在于增加了较多的费用支持的项目,具体情况如下。

教学辅助设备类:如购置医疗器械和用品。

设备类:各种办公及教学专用家具。

维修费用类:指用于学校的清洁卫生、扫雪、电器维修保养、电费支出等。

设备购置类:指购置计算机、电话、对讲机等大型物品。

餐厅服务类:指食品、餐纸、炊具等物资的购置及管理费用。

软性支出类:指用于医疗、保险、律师费等方面的费用。

专项基金类:指有专项发展计划的设备购置。

其次是采购的方式。康州的采购方式既坚持原则,又体现灵活与多样性。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下述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

第一,订购单项设备,授权由学校、学区进行。学校确有购买意向,可按已经掌握的厂商名单邀标,或在报纸上刊登公开招标启事,厂商范围力求广泛。5 000美元以下的商品,可以不再招标,由学校直接购买,但也要进行询价。

第二,“一揽子计划”,提前付款,集中支付1年之内的全部费用,由企业及时供货或提供劳务。学校要申报详细清单,名称用代码。

第三,临时申报申请单。

第四,统一采购:区域性组织共同招标,在无采购官员的学校,可以联合组织采购。美国采购正在向“无纸化”方向发展,高科技使学校采购更加快捷方便,工作时间是“全天候”。学校付款采用单位信用卡、电子付款等方式。学校与合作厂家可以订立3~5年的长期合同,服务对象主要是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如护士学校等职教学校的专用设备、治疗仪器等需要保持连续性的项目。长期合同续签时,由负责公共采购的商务官员评估后做出决定是否延续。长期合同的优势在于:将价格攀升的风险降至最低,价格低廉。也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由市政府发行地方性债券逐年解决经费问题。教材的采购由学区统一办理。

在采购设备的标准上,国家无统一的规定,但十分强调安全方面的制度;对实验室设置等无硬性规定,对实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全州统一的实验大纲。

2)对我国的启示。

①管理制度决定教育装备管理配备模式。我国现行的教育技术装备,有统一的国家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上,教育装备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管理制度的不同,决定了开展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配备模式不同。

②教育采购电子化带来的便利。“无纸化”采购方式既能够提高效率也能够提高效益。我国也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产品,积极探索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采购新方式。

③采购人员实行资格管理。对采购人员实行业务培训,确保获得采购资格的人员进行采购活动、签订合同,保证采购活动的专业性。

政策措施建议

政府层面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1)防止“泛市场化”倾向。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外部性、自然垄断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特点,因此改革中要注意把握市场化道路,改革要保证社会公众能够在可承受的价格范围内,获得足够的公共服务。而事业单位改革也绝非减人、全员聘用、撤销机构、减少拨款、改为公司这么简单,如果分不清企业和政府责任的边界,事业单位改革可能滑入过度市场化,而真正的社会公共服务产品就没有按照市场原则分配的可能,有损社会公平和国家利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并不在于“市场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而要具体观察每个事业单位所在服务领域到底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才能判断应该交给政府还是交给市场。

政府移交的是服务项目,而不是服务责任。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公共事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虽然政府把具体的事项以承包或其他方式移交给民营企业或其他中介组织,但它移交的仅仅是具体事务的承办权和部分管理权,最终责任还是由政府承担。双方的关系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2)加强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目前,政府对事业单位的拨款形式主要分为4类,其一,对于没有稳定的经常性业务收入或收入很少的事业单位实行全额拨款;其二,对于有一定数量的稳定的经常性业务收入,但还不足以解决本单位的经常性支出的事业单位,由政府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实行差额拨款;其三,对于有稳定的经常性收入,可以解决本单位经常性支出的事业单位,一部分实行企业化管理,另一部分尚不具备实行企业管理条件的,实行自收自支;其四是一些通过“政策性收费”实现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属于第二类,即属于享受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由于政府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不以其提供的公共产品质量高低为依据,缺乏对事业单位有效的绩效考核,导致政府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社会事业的服务水平提高不甚明显。政府必须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估,注重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和效益,做到按产出效果确定单位预算,按工作业绩确定人员报酬。

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1)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确定部门发展方向。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每年都有定期的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下发给部门职员以明确每年的工作方向,但却一直缺少对部门发展的长期总体规划,从而使工作滞后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问题自2005年就已被提出,但一直没有真正落实。长期的总体规划代表了部门领导的整体发展改革思路,同时也让部门职员对于部门的发展和改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将发展眼界放宽,明确方向,将自身的提高与部门的提升联系起来,促进部门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加强培训,加快员工队伍建设。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技术含量迅速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装备日益增多,教育装备使用与管理的要求也相应大大提高。原有的人员素质和工作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员工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是迫在眉睫的工作。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是建设一支具有公仆意识、廉洁、勤政、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装备队伍的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育装备人员执行力、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装备管理服务工作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优秀人才的成长,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努力,同时组织的重视、培养方式的选择也非常重要。所以应结合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实际,按照“注重综合素质、提升岗位能力、创新培训方式、实施全员培训、促进终身学习”的思路,全面提高教育装备部门员工的政治、文化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3)积极主动开展多样服务,扩大服务范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不断简化和下移,许多运行性的工作都将转移到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各种社会中介结构中去。所以为了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必须积极主动地去承接和寻找更多的项目,取得新的工作资质和权证。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站平台,不断扩充上海教育装备网的信息资源,向社会发布教育装备方面的各类信息和政策,并为教育部门提供国内外先进教育装备的资料,使其选购方便、快捷。要充分认识到只有争取到新的工作任务,充分利用新的服务方式,才能有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4)健全服务网络,实现装备管理的数字化、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因此,教育装备的管理工作要在模式上、制度上和管理上创新,在网络化基础上,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推进区域性装备工作再上新台阶。构建装备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即区网络中心设立数据库(服务器),负责装备管理宏观系统维护与总控;区教委装备站统筹装备管理工作的数据库管理,进行全局监控指挥;学校一级微观管理,数据资源放在服务器上。构建系统数据库的“三平台”管理模式,即固定资产管理平台、图书管理平台和实验管理平台。

管理系统提供完整的教育装备管理解决方案,能提供对学校装备管理的支持,使校与校之间、校与区装备站、区与市之间的软件、数据能够及时沟通,全面实现教育装备的信息交流需求,达到资源共享。“三三”模式系统利用网络建立装备配置的运行和反馈系统,如中小学装备的申报计划、需求意见、设备要求和反馈意见等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输。

不断深化政府采购模式,提高采购效益

1)制定严密的采购程序,寓监管于程序之中。经验表明,采购程序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开透明、加强制约、规范操作、预防腐败等目标,其中财政预算和支付手段在政府采购程序中发挥着基础性管理作用。

2)采购人员实行资格管理。许多国家对各部门采购从业人员都有资格要求,如美国等称为“采购合同官员”。采购人员资格分为不同级次,各级次都有相应的条件和职责,级次的获得和晋升必须通过考试。各部门只有获得采购资格的人员才能组织采购活动和签订合同。有资格的采购人员独立开展采购活动,各部门行政首长不能干预,也不能改变他们做出的决定。采购人员对所做出的决定要承担法律责任。

3)运用电子信息手段,提高采购效率、增强透明度。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实行电子化政府采购的试点工作,有的已初见成效。德国要求从2006年1月起,联邦一级政府的所有通用货物和服务必须通过政府统一开发的电子平台采购。韩国已形成由电子招标、电子订货、电子合同和电子支付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

(作者单位:1 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2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作者:罗一华 张万朋

第3篇:信息技术对跨部门政务协同的作用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政务已广泛应用于政府部门工作中,为提高行政效率,我们又对跨部门政务协同产生了需求。信息技术对跨部门政务协同有何作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跨部门政务协同 整体性治理

协同,即不同组织协作统一、围绕同一任务进行高效的业务操作。把协同思想运用到政务中,就是将各个孤立信息系统连通,以政府工作人员协作为核心,强化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流程优化及政府信息化系统应用。信息技术发展使其对跨部门政务协同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大势所趋。本文将进行文献综述,再从技术性因素、整体性治理、技术投资成本三个角度分析其作用,并提出改进对策,最后进行总结。

一、 文献综述

针对信息技术对跨部门政务协同的作用,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建认为,运用信息技术能构建全面电子化的虚拟政府,政府机关间进行跨区域及时交流,实现不同数据源的共享,形成立体沟通、并行协同模式,提升协同效率和工作效果。温勇诚提出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传输、数据交换等服务,为实现跨部门协同办公提供支撑。能减少政府不同机构业务重叠,提升行政效率。顾昱、陈松则认为,信息技术使跨部门形成动态协作模式,管理流程可变,部门成员能发挥其能力与潜力。但也会导致政府职能变革与资源整合,触动现有权力与利益结构,政府各部门利益可能产生冲突。

二、信息技术对跨部门政务协同作用分析

(一)技术性因素角度

计算机技术主要分为软件、硬件和网络。软件指与计算机系统操作有关的计算机程序、规则以及可能有的文件、文档及数据。软件的发展特别是并联行政审批系统等的应用,提高了政府部门行政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硬件主要指电子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实体部件和设备,保证了整个计算机系统良好、高效运行,为软件、网络的应用、跨部门政务协同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网络的互联互通使部门间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办公。

(二)整体性治理角度

整体性治理指面对政府功能过于分化产生协调不良、资源浪费,强调在专业分工下,运用管理及信息科技,将不同层级、不同功能部门整合,提升政府行政能力。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各部门分化的治理模式,形成整体性治理模式,由孤立封闭走向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简化政务流程,避免资源浪费,节省行政成本,增强了行政工作效果。

但跨部門合作要在利益一致且具有共享氛围前提下才可实现。信息技术发展促使的信息共享存在隐患,例如政府机密信息泄露等。目前我国信息共享缺乏完备法律法规的明确约束,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将无法追究。各部门考虑自身利益,会影响良好共享氛围的产生,制约部门间协同合作。从法律与安全角度看,这一协同机制仍需完善。

(三)投资成本角度

当前我们处于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投资成本较大的缺点也十分明显。信息技术(简称IT)投资项目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众多企业在IT应用方面的投资,都见不到回报。技术巨大的投资成本可能收不到预期效果,由此经济基础对组织间协同合作有很大影响。许多部门考虑到经济成本及对效果收益的不确定而迟疑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与使用,对跨部门政务协同的推广不利。

三、改进对策

首先,信息技术促进跨部门信息共享,但仍处于政务协同的最低层次,在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上仍存在障碍与瓶颈,须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完善信息共享的标准及法律法规,增强管理和安全意识,实现共享与安全的权衡。其次,要加快信息技术发展,开发出更完善的软件与可靠硬件,加强网络传输、信息资源共享安全保障。再次,降低信息技术投资成本,使更多组织能接受其成本投入,促进跨部门政务协同的推广。

四、总结

全文将信息技术狭义理解为计算机技术,从技术性因素、整体性治理、技术投资成本三个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跨部门政务协同的作用。它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率;改变原来各部门分化的治理模式,实现整体性治理。但信息共享缺乏约束,不利于问题出现后的归责与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投资成本大制约其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了跨部门政务协同,同时政务协同的需求也促进技术革新与进步。此外,本文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网络治理下的共享氛围、信息共享如何保证安全及问题的归责等仍是需继续努力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邹晟,冯璐.推进电子政务协同化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8).

[2]张建.跨部门协同电子政务的协作模式研究[J].东岳论丛,2006(4).

[3]温勇诚.利用政务外网建设推进跨部门协同办公的思考[J].机械管理开发, 2011(1).

[4]顾昱,陈松.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协同治理机制分析[C].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

作者:黄月姣

第4篇:技术部部门职责

技术部的职责主要分新产品开发、产品优化和生产技术三大部分。

一、 新产品开发

1、制定新产品开发计划,组织开展新产品开发工作。

2、组织开展新产品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3、制定新产品设计方案,参与设计过程中的各种评审。

4、会同其他部门做好新产品的开发工作。

5、新产品的使用说明与使用跟踪。

二、 产品优化

1、现有产品在设计上的研究和改良。

2、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改进方案的试验和评审。

3、制定改进项目在在生产产品上的使用方案。

4、通知其他部门技改的相关内容,会同其他部门做好相关资料更改工作。

三、 生产技术

1、现有产品的图纸完善和保管。

2、制定、下发、定期更新一线工人的生产图纸。

3、制定外协加工件的标准。

4、根据生产状况,负责产品工艺流程的设计和改善。

5、制定工艺文件。

6、客户特殊配置的研究和存档。

7、产品工装夹具的设计。

8、提交计划、供应、仓库完整的生产材料清单。

四、与其他部门相关的职责和权力

1、配合生产车间整理下发各类图纸及明细表,制定各工段、班组的半成品统计表;请车间根据实际工作状况进行技术方面的反馈工作。

2、配合质检部整理质量检验图纸及明细表;请质检部详尽记录质量问题、产品各部件的型号参数信息,以便能够进行技术改进、检验技术优化的效果。

3、配合计划部做好外购件、外协件物料清单的制定、定期核准,物料变更时发放更改通知;请计划部及时反馈技术方面的问题。

4、配合采购部做好物料选型标准的确定,物料变更时发放更改通知,请采购部及时反馈技术方面的问题。

5、配合仓库做好物料报表的整理,做好物料的分类,下发物料的变更通知单;请仓库及时反馈技术方面的问题。

6、配合销售部完成客户特殊的订货需求;请销售部及时提供销售通知单,说明特殊部件的要求。

7、配合售后服务部门做好售后的技术支持工作;请售后服务部做好相关售后问题的统计工作,以便发现解决问题。

8、配合人力资源部做好团队建设、人员的考核工作;请人力资源部根据企业战略规划做好人员的招聘、培训和团队建设。

9、根据公司要求做好日常的5S现场管理。

12、完成公司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5篇:技术部部门职责

技术部主要工作职责:

负责公司工程项目、解决方案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技术支持,包括用户技术交流、挖掘客户和产品方案需求、制定和验证系统方案、以及项目投标的相关技术支持、工程施工及售后服务技术支持、为公司经营以及其他部门提供相应支撑。具体职能如下:

1、熟悉掌握公司现有行业领域以及发展领域解决方案的技术特性,为公司提供行业技术解决思路和整体解决方案;

2、负责与客户领导和技术负责人沟通需求,勘察现场,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负责项目售前技术支持,完成售前咨询、客户需求引导,方案设计;

4、面向客户汇报技术交流会、产品演示会、技术讲座、技术培训及公司内部组织技术内训;

5、负责投标项目在投标过程中的投标技术部分文件及技术现场应答;

6、负责公司技术工作的管理,重大技术决策和技术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7、负责制作或审核方案设计图纸、施工图纸以及其他部门需配合的相关技术文件;

8、参与协助配合采购部对项目材料、设备采购,原材料技术沟通交流、及采购的其他相关工作。

9、负责部门内部会议的组织和召开;

10、日常管理工作,配合协助其他部门的相关工作。

第6篇:丰德技术部部门职责

部门职责

一、 主要职能:

项目设计,报规报建;负责工程的招投标工作的组织工作,参与标书的制作、审定;负责生产质量管理,加强技术监督和控制,保证电能质量;提出生产部门的考核主要指标,并配合搞好单位考核兑现;施工项目现场和内业资料管理;工程技术、质量和进度监督把关。

二、 工作目标

1. 分解工程总体进度计划、总体施工方案,组织施工计划、技术方案审批会,按时提供工程年、季、月及阶段进度计划和材料计划。

2. 收到设计文件时,三天内进行复核,并保存复核记录,确认无误后方可发放使用;对设计修改及时进行复核及标注。 3. 工程开工前,编制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及重要危险源/环境因素风险控制工程技术措施,确保施工方案的超前性,并组织相关部门、作业队技术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施工方案批复后当天上报开工申请。

4. 及时对项目部所使用规程、规范进行识别检查,对识别情况作出标识,每年普查一次,确保使用规程、规范为有效版本。 5. 每月搞好本部门数据收集分析,并将结果及时上报。 6. 每三天至少一次1次深入现场进行巡视,掌握施工动态。 7. 每周召开一次本部门工作会议,布置工作任务及做好工作总结。

8. 按时校核内部工程结算单。

9. 及时进行资料管理归档,建立本部门文件(包括电子文件)分类索引目录;每月进行一次部门内业检查。

三、 主要工作内容:

1. 负责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程过程中的进度、质量、安全监督检查,负责工程签证、材料认价等事项。 2. 负责工程中间验收,竣工验收。

3. 负责工程实施全过程相关设计、施工、验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4. 组织项目图纸设计和图纸审查及有关设计变更等手续。 5. 协助市场部完成产品前期策划、定位。 6. 负责项目工程技术管理及质量监督。

7. 负责地勘、设计、施工(含分包)、材料设备供应等供方的选择评价,先关合约签订及合同管理工作

8. 负责质量管理体系在本部门的有效运行。负责项目规划设计、设计报批、规划证的办理。

9. 根据工程类别,制定工程质量、安全总控目标管理。 10. 认真检查、督促、跟踪工程进度和质量,不断纠正和严密控制。

11. 对工程施工整体进行策划,根据策划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措施、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文件并监督实施,所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措施必须包括含质量、安全和环保等技术措施。

12. 制定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防护措施,制定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控制措施,制定施工资源、能源消耗节约控制措施。

13. 编制总进度计划以及年、季、月工程进度计划,并适时跟踪计划完成情况,并根据与工程监理沟通后的反馈意见和实际计划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

14. 负责有关技术规程、规范、标准及法律、法规的策划、购买、管理和发放,并确保项目部所使用的规程、规范和标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定期组织规程,规范和标准的学习;负责技术图书的管理。

15. 对项目工程关键工程、特殊过程、不完全验证过程进行识别,组织进行作业指导书制定,参与岗位技能培训,并对实施工程跟踪及实施结果进行总结。

16. 针对工程中潜在或存在影响质量的因素,制定预防或纠正措施。

17. 负责本部门数据分析的统一策划,建立数据分析制度,并指导应用统计技术惊醒数据分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持续改进。

18. 负责本部门竣工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绘制砼阶段竣工图,协助编写竣工报告。

19. 做好现场的技术服务工作,指导解决施工现场技术问题,跟踪技术方案、措施的实施并验证,实现持续改进;负责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与监理、设计的联系。

四、 工作计划

1. 加强工程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公司工程管理的重点,特别是质量通病防治要严格控制。工程中技术部将以此为重点,配合其他部门做好每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工作,直至顺利完工验收交工。我们始终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 2. 加强技术部职能建设、提高技术部员工素质及管理水平 (1) 合理调整组织架构、明确岗位职责及工作目标

结合工程项目的情况及时调整技术部组织架构,并明确哥哥岗位职责,给每个员工任务说明,是每个人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便于推进工作的进展。 (2) 推进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 通过定期检查、提高技术部执行力度。

(4) 建立部门“例会”制度,对于日常问题和项目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并解决。

第7篇:工程技术部部门职责

1、 为公司各管理处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其做好小区的市政设施、园林绿化、房屋及其附属设备设施的运行管理工作。

2、 对各管理处在小区市政设施、园林绿化、房屋及其附属设备设施的日常运作进行安全使用督导,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

3、 负责组织对公司管辖小区内的房屋结构安全进行鉴定,对损坏房屋提出修缮方案或报房屋安全主管部门鉴定,并根据房屋安全主管部门的意见组织进行整改。

4、 制定公司管辖小区内房屋设备设施的年度保养计划,并对管理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5、 负责对各小区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管理进行监督考核。

6、 负责公司的技术安全管理工作。

7、 负责公司业务拓展中的技术筹备、前期介入和新区的验收接管工作。

8、 负责公司各技术专业对业务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的业务联系工作。

9、 对本部门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管理。

10、 对本部门(小区)所产生的固废分类收集、处理。

11、 完成公司下达的责任指标。

第8篇:工艺技术部部门职责

1. 基础业务

(1)对设计图纸进行工艺性审查,并对设计图纸存在的问题与设计单位或甲方沟通解决。

(2)针对单项工程编制整体加工制造方案。

(3)工程备料及编制材料使用计划,根据工程需要,绘制零件套料图。

(4)根据设计图纸,绘制用于工厂生产的施工图纸。

(5)编写构件加工制造“零部件典型工艺卡”,针对特殊构件编写构件加工制造“作业指导书”。

(6)设计焊接工艺试验,指导焊接试验作业,并根据焊接试验结果编制用于生产的“焊接工艺卡”和“焊接作业指导书”。

(7)编写“工程量清单”、“构件编号规则”、“焊缝编号规则”、“焊缝检验清单”、“杆件发送表”及加工合同或甲方、监理方要求的其他技术文件。 2 质量管理

(1)配合质管部进行质量抽样检查工作。

(2)配合质管部进行工艺检查,通过定期巡检,随机抽检,监督生产班组,确保各班组按工艺文件要求进行作业。

3 人才培养

(1)提高部门人员读图、识图能力。

(2)提高部门人员绘图能力。

(3)提高部门人员工艺设计能力。

(4)提高部门人员编写加工制造方案的能力。

(5)提高部门人员生产现场即时处理工艺问题的能力。

4 技术更新

(1)关注钢产品生产状况,及时掌握新钢产品应用情况,收集新产品信息,做好新产品技术准备工作。

(2)关注国内外钢产品施工技术发展情况,研究、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

第9篇:生产技术部部门职责

生产技术部是全面负责纺织分公司的产品设计与开发,技术标准制订,工艺管理,操作管理,组织生产过程中异常问题的解决方案,专业生产设备技术选型及样品管理的职能部门,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1. 负责公司的产品设计与开发

1.1负责全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1.2 负责来样复制及现有产品的改进;

1.3 负责产品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完善产品信息档案;

1.4 参与组织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工作,总结和鉴定有关新技术成果;

1.5 组织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和有关专业情报工作。

2. 负责公司技术标准制订

2.1负责与产品工艺有关的原材料、半制品检验标准的制订。

3. 操作管理

3.1 负责生产现场各工序操作法的编制与归档工作;

3.2 参与组织职工技术培训和岗位技能考核工作;

3.3 负责现场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

4. 工艺管理

4.1 负责生产技术管理,指导日常生产技术工作;

4.2负责生产工艺管理工作,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制订产品工艺和技术操作规程,检查督促生产部门贯彻执行;

4.3 负责生产工艺改进信息的收集、验证和实施;

4.4负责生产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过程质量控制、可追溯标识的管理;

4.5 负责公司与工艺、质量相关记录的统计、信息反馈;

4.6 负责生产订单的技术评审。

5. 组织生产过程异常问题的解决方案

5.1 汇总生产过程中的异常问题,

6. 负责专业生产设备质量技术选型工作

7. 负责公司样品管理工作

上一篇:自主军转论坛下一篇:广东家电制造企业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