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部部门职责

2022-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技术研发部部门职责

研发部门内部控制审计方案设计

[摘要]技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如管理不善,可能造成研发资源的浪费,影响企业发展。本文就研发部门内部控制审计方案设计进行探讨,对研发部门内部控制进行有效审计,以实现预期审计目标。

[关键词]研发 内部控制 审计方案 设计

审计方案主要包括审计目标、人员计划、时间计划、资源配置、审计授权、审计通知、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等内容,在审计执行过程中,审计方案会根据审计实际情况而不断完善。本文主要探讨研发部门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目标和程序方案设计。

研发部门的内部控制应包括研发部门管理、研发项目管理和研发项目安全性管理三个方面,在设计审计方案时要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一级分类,掌握先进企业的研发管理方法,了解研发部门通常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流程,设计初步的审计方案,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细化审计方案。

一、研发部门管理

研发部门管理属行政管理范畴,在设计审计方案时可按行政服务的性质进行内部控制分类,如组织保障、资源保障、组织建设、组织环境等。

1.组织保障。一般的企业由采购部、研发部、生产部、销售部、财务部、IQC、运输部等相关部门组成。研发部门作为企业的职能部门之一,必须相对独立。因此,设计审计方案时,首先要关注研发部门是否为企业组织机构中的一个独立部门,是否设置了研发部,或称技术部、技术中心、研发中心、产品开发部等。其次要关注研发部门的组织定位、组织职能、任职资格要求、研发部内部组织构成,如项目组、硬件组、软件组、机械组、电子组织、电气组、组装组、测试组等。

2.资源保障。即完成技术研发的人员配置、设备购置、物料领用等资源支持,在设计审计方案时,首先要关注在组织设计基础上相关人员的配置方案,自下而上配置各级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其次要关注研发设备、工具、系统的配置情况,如实验室、机器设备、工具夹具、PDM或PLM管理平台等。最后要关注研发所需物料的领用规定,研发部门需要消耗一部分原料、部件或成品,必须制定相关的保障措施。

3.组织建设。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业务操作流程、职业操守、组织文化、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在设计审计方案时,要关注组织的定岗定员、岗位职责、考勤制度、作业流程、保密制度、专利归属制度、个人职业操守、员工关怀等基本内容。

4.组织环境。技术研发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源动力。组织环境是指适合研发人员进行技术研发的外部环境,可激发研发人员活力、拓展研发人员思维、激发研发人员灵感等的技术研发氛围,如有的公司在技术研发部门配备咖啡屋、酒吧、绿茵长廊、吸烟室、观影室等休息场所。

二、研发项目管理

做好研发项目的管理工作,必须对项目立项到项目验收结束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立项管理、项目决策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效率管理、项目验收管理、商业秘密管理、专利申请管理、项目绩效管理等。

1.项目立项管理。项目立项管理应由研发部门根据项目的专业、技术需求,组织相关人员成立项目研发小组,由项目组长提交项目立项报告。研发项目的立项管理主要通过立项报告书来管理,立项报告书中应说明立项的依据,主要内容包括客户需求或预研需求、项目的创新性、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现有资源的保障程度、项目的可实现性、实施计划、生命周期及经济效益预测。在制订审计方案时,主要关注研发项目立项管理制度、項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报告书。

2.项目决策管理。技术研发项目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必须建立相应的项目研发决策机制,以降低研发项目的投入风险。决策机制即管理高层就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审批,审批的依据主要是企业发展战略、行业发展前景等。一般包括决策主体和决策程序,并对决策程序进行规范。在制订审计方案时,主要关注公司是否建立相关决策管理制度、决策审批流程,最终形成决策审批文件。

3.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进度管理是指项目研发小组责任人定期将项目进展情况向公司管理层作出书面汇报,并对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跟踪检查,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协调各方面关系,对研发项目各环节各因素的时间进度管理。在制订审计方案时,主要关注项目各环节、各小组、各因素的时间计划进度表,项目的时间管理监督计划,项目实施的实际时间,项目进度报告及沟通联络书等。

4.项目效率管理。项目效率管理是指在掌握项目研发时间进度的基础上,评估研发项目的时间效率、经济效率、质量效率等,并计算投入和产出效益。投入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研发项目的效率主要通过项目研发和量产后的各项收益来计算。在制订审计方案时,主要关注项目的效率管理制度,定义项目效率指标和归集方法,最终计算结果并分析。

5.项目验收管理。技术研发项目投入大,企业相关部门如财务部、审计部、总经办等部门应联合研发部门组成项目验收小组。对实施的每个研发项目进行验收。对项目的进度、效率、所实现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并向公司决策层提交项目验收报告,形成研发项目管理档案。在制订审计方案时,主要关注项目验收管理制度、项目验收报告、项目管理档案。

6.商业秘密管理。公司的技术信息、业务信息、客户信息等资源属于公司的商业秘密,必须高度保密,公司所有员工都负有保密责任。在制订审计方案时,要关注公司是否建立商业秘密管理制度,是否定义商业秘密的范围,是否与员工签署保密协议。

7.专利申请管理。研发部门的技术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属于公司的专属资源,应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在制订审计方案时,要关注公司是否建立专利申请管理制度,是否配备专职人员,是否进行了专利项目档案管理。

8.项目绩效管理。项目绩效管理有利于调动技术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技术研发人员的技术潜能,是一项激励管理措施。技术研发项目完成后,应根据研发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情况,对项目研发小组进行奖励。在制订审计方案时,应重点关注绩效奖励制度建设情况、绩效管理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具体的绩效奖励方式等。

三、研发安全性管理

1.研發系统的安全性管理。广义的研发系统包括研发组织体系、任职资格体系、项目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职业发展体系、人才体系、绩效管理体系等。狭义的研发系统指研发人员用于技术研发的操作系统或平台,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硬件主要指电脑、移动硬盘、服务器等,软件包括办公软件(PLM、PDM、Microsoft Office、WPS Office、OA等)和开发软件(CAD、CAE、CAM等)、网络包括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研发系统的安全性管理主要指为使操作系统或平台中的研发设计信息不被随意编辑、删除、导出等而实施的安全控制措施,涉及硬件、软件和网络的安全控制。在设计审计方案时,重点关注研发部门的系统风险管理制度、USB接口的加密控制措施、资料导入导出的加密和授权控制措施、邮件收发的加密和授权控制措施、系统进入的认证控制措施、病毒预防措施、网络攻击预防措施等。

2.研发资料的安全性管理。研发资料是研发部门的研发记录,有电子资料和纸质资料,有过程资料也有成果资料,是研发部门的核心机密。电子资料要利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纸质资料要用保险柜、文件柜进行专项保管,均要保障安全性,包括物理安全和技术安全。在设计审计方案时重点关注研发部门的档案管理制度、本地备份和异地容灾控制措施、防火防盗控制措施、环境温度湿度控制措施等。

3.研发成果的安全性管理。研发成果的安全性管理与项目管理相关,一方面要申请专利保护,另一方面要关注公司的专利是否被侵权。同时应建立专利台账,对专利的有效期限进行管理。在设计审计方案时要重点关注研发部门的专利申请管理制度、专利维权管理制度、专利台账管理制度等。

4.PLM管理系统。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是指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企业重要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PLM软件实现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产品信息的创建、管理、分发和使用,集成和管理相关的技术与应用系统,使用户可以在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协同开发、制造和管理产品。PLM具有产品全周期数据管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计划管理和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协作管理、质量管理、环境健康和安全管理六大功能。利用PLM系统对整个产品形成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向项目经理提供各种信息和决策支持,制定产品开发战略决策,并使该过程在任何时候都可追溯。在制订审计方案时重点关注PLM系统模块和功能。在实施审计时重点关注各模块的使用情况、各项功能的发挥情况,并对系统的作业流程、安全控制进行穿行测试。

研发部门内部控制专项审计方案示例见表1。

(作者单位:广东德赛集团有限公司,邮政编码:516003,电子邮箱:tanql@desay.com)

作者:谭其林

第2篇:航空发动机研发企业基层部门质量管理工作实践

【摘 要】论文根据航空发动机研发企业的特点,分析了面临的质量形势,介绍了企业基层部门的质量管理思路和举措,为开展好部门研发质量控制提供了途径。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基层部门;质量管理

1 引言

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几乎每型军民用发动机研制工作都有着周期短、难度大的研制特点,研发进度和质量的矛盾更是异常突出。为严格控制发動机研制质量,研发企业自上而下均需要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以质量保进度,以质量促进度。作为研发企业的基层部门,必须牢牢绷紧质量这根弦,科学策划质量管控工作,通过工作质量的提升推动研制任务的又好又快完成。

2 研发企业基层部门面临的质量形势

对于新研发动机,基层部门针对研发流程中的设计、试制、试验等具体的控制环节,均承接相应的质量目标、遵守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及参研型号质量管控体系的要求,需要识别人、机、料、法、环、测等多种影响因素带来的质量风险,完善研发流程,严格过程控制,实现研发目标。但由于研制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度大、人为因素不可控等主、客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返工、故障,乃至试验失败等质量问题。部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参研人员质量意识不够,由于人为因素导致设计、试制、试验、管理等低级质量问题的发生;②企业各类规章交织,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设计或工艺规范、作业指导书等千头万绪,部门员工无所适从;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对实际工作指导性不够,员工掌握利用的积极性不够;④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持续暴露各类质量问题,管理人员忙于“救火”;⑤同类问题反复发生,问题归零不彻底;⑥质量目标没有落地,仅停留在纸面上,过程质量改进不明显等。

3 基层部门应对的质量管理举措

针对航空发动机研发过程中,企业基层部门面临的质量形势,从理念、方法、举措和工具层面开展了针对性工作,以确保研制过程质量受控,满足研制需求。

3.1 确立零缺陷的质量理念

零缺陷是一种质量文化理念,其理论的核心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在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设计一步到位,试制一次做对,试验一次成功是所有研发部门的共同追求。秉承零缺陷的质量理念,可以全面提升全员对产品质量和业务质量的责任感,进而保证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基层部门通过必要的质量文化建设和强有力的理念、理论导入,强化部门职工的理念认同感,并将零缺陷的理念贯穿业务、管理等全过程,可逐渐将零缺陷由业务追求转化为职工的行动自觉。

3.2 将质量要求融入业务流程

GJB9001C相对于前期版本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突出了质量管理与业务流程融合的重要性,而如何更好地将质量管理要求融入相应的业务流程对于过程管控至关重要。基层部门要根据承担的业务工作,全面梳理相关的业务流程,融入上级相应的质量管理要求,并细化记录和表单要求,确保将质量要求融入业务流程中。同时,信息化作为必要的手段,可以将大部分业务流程固化到信息系统中,从源头保障各项工作运行过程质量受控。

3.3 强化基于风险的思维

风险管理是无止境的,GJB9001C强调了风险管理需贯穿业务全过程的要求,通过风险管控强化质量预防能力。为了持续降低研制风险,基层部门除了对照岗位职责梳理风险点清单,开展风险应对等措施以外,还应根据已经梳理完善的已融入质量要求的业务流程,以基于风险的思维,全面查找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清单,提出预防措施。对于部门员工来说,应以自身岗位职责、技能水平和业务范围为出发点,进一步梳理个性化岗位风险清单,制定风险防控措施。

3.4 实施精细质量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践行企业战略的必由之路,通过将部门在质量方面的追求凝练为量化的、可实现的、可测量的指标,并明确相关责任人、节点等,可以统一思想汇聚力量完成组织任务。基层部门应结合研制任务,精细策划质量工作,特别是明确相关质量目标可实现的途径及风险事项,提前制定质量预防措施,确保目标的如期实现。在科学策划质量工作时,部门应将质量计划融入工作计划,并分解到各班组、落实到个人,定期严格考核,与工作绩效挂钩,强化目标执行力。

3.5 严格过程质量管控

要确保目标落地,严格的过程管控不可或缺。在组织内部必要的内审、例会、目标监视和测量等工作之外,基层部门需要在零缺陷的目标下,加严过程管控。要根据不同时期研制任务的特点,策划定期和不定期的专项检查,始终营造质量高压态势。要及时沟通现场问题,处置多发问题,有效管控质量问题。特别注重通过数据分析严格控制质量波动,提升质量预防能力。基层部门应推进过程的监视和测量,量化评估过程管控水平,掌握相关趋势,及时予以应对。

3.6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

持续改进是组织不懈的追求。作为基层部门,应注重改进的输入管理。要坚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重视顾客需求,系统收集整理并会同相关业务部门制定解决措施,确保相关工作及时落地。应鼓励部门员工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建立部门专项激励机制,将部门内部薄弱环节作为改进的重点。重视各项质量专项检查活动,视检查为改进的契机,努力实现自我改进的效果。加大对问题的双五归零管理,将改进重心落实到完善规章和技术规范上。

3.7 定期开展质量培训

培训是提升能力、扩大共识的重要手段。基层部门要突出部门、班组质量培训的关键作用,结合具体任务策划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操作时数统计、理论和实操考核及后期工作效果等方面结合实施效果评估。要积极开展技能竞赛、考试考核等方式检验培训效果,使员工掌握必要的业务知识、质量规章和技能,提升工作质量。部门应研究开展部门级员工考核上岗工作,通过建立各专业应知应会目录、制定并落實学习计划、集中培训、统一考核、建立员工考核档案等过程,督促员工掌握相关知识,查找当前工作存在的不足,制定并落实改进措施,持续提升工作水平[1]。

3.8 严格部门质量奖惩

明确的质量奖惩能够促进相应的质量绩效管理,并激励持续的质量改进。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质量追责制度并贯彻执行。通过奖惩,明确质量红线,强化员工对有关质量规章的敬畏之心。加大良性的正面激励,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改进,并推进质量绩效管理。通过质量奖惩,落实“零缺陷”理念,营造“不得容忍缺陷”的质量氛围。针对质量奖惩结果,部门建立员工质量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3.9 策划开展专项质量活动

部门应根据工作实际,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质量活动,加大员工的质量参与热情。如通过质量文化宣传、质量交流、低层次质量整顿、专题质量组织生活会、质量案例剖析与汇编等,增强全员质量意识。有条件地开展质量月、质量周、质量日活动,推进质量有奖问答、质量辩论等青年职工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将质量融入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内化为员工日常的工作习惯。

3.10 推广使用质量工具

科学地使用质量工具能够极大地提升工作效果,提高工作质量。基层部门应持续开展QC小组活动,解决现场各类问题,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提高职工质量素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团队协作精神。通过鼓励FMEA、SPC、6σ等质量工具的导入和应用,一方面解决了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倡导了群策群力,共同为研制质量尽责,营造了良好的质量工作氛围。

4 实施效果及后续展望

通过从理念、方法、举措和工具层面推进各项质量工作,部门员工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能够以零缺陷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提升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部门完善了体系化的业务流程,建立了持续改进机制,提升了部门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产品质量,确保了部门承接的研制任务的顺利完成。

企业在质量方面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作为基层部门,除了落实组织本身不断提升的质量管理要求之外,还需要持续营造良好的部门质量文化,将质量转化为员工的内在需求,并将质量工作水平作为检验部门人文素养、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指标。同时,需要持续研究推进相应的技术攻关,通过技术能力的提高推动产品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S.托马斯.福斯特.质量管理集成的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关浩 初仲

第3篇:价值链国际分工与我国制造业部门研发知识外溢

摘要:不同于国内外既有基于贸易角度的国际研发知识外溢研究,文章在价值链国际分工背景下,重点关注了制造业细分行业研发知识存量异质性对国际知识外溢的影响。主要结论表明:只有在与国际研发知识存量资源相结合的情况下。价值链国际分工网络渠道的进一步扩张及由此形成的研发知识溢出,才能够真正体现出价值链国际分工对我国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且是价值链国际分工影响我国制造业部门效率水平提升非常稳定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价值链国际分工;研发知识外溢;生产网络渠道;制造业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我国制造业部门参与价值链国际分工的基本状况,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对外开放度比较高的行业,基本都表现出参与价值链国际分工程度较深的特点。同时,这些开放度比较高的制造业部门,很多也都表现出了较高的生产率水平。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胡昭玲,2007;徐毅和张二震,2008)已从不同角度对此做出了肯定。他们的基本观点认为,价值链国际分工可以通过“干中学”效应影响要素市场价格和直接带来进口国技术进步等多个渠道,促进我国制造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的提升。然而,本文研究更感兴趣的是,将以上研究中对价值链国际分工水平的衡量仅仅视为生产网络渠道扩张,那么这一新国际分工格局所形成的研发知识外溢,对我国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提升产生的促进作用,究竟是受益于该网络渠道扩张,还是更主要受益于研发知识存量规模的不断累积?

从既有关注国际研发知识溢出的相关文献来看,大多还是沿着区分对外直接投资渠道和贸易渠道的思路展开。结合本文贸易视角下的国际研发知识溢出研究来看,Grossman and Helpman(1991)基于“创新驱动”增长理论所做的开创性研究认为,国际贸易对知识溢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其使得某国可运用各种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它们可以是有差异的、互补的;国际贸易还提供了跨国界学习生产方式、产品设计、管理模式和市场条件的途径;还使得复制他国技术、传播他国知识,以适用于国内成为可能;国际贸易还可以提高新技术发展或他国技术仿制上的效率,并由此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在Grossman and Helpman(1991)研究基础上,Coe and Helpman(1995)首次实证检验了进口贸易对国际技术溢出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显著促进作用。此后的一系列经验实证不断丰富着该领域内的研究,Falvey et al.(2002)特别注意到知识和技术作为公共品还是私有品特性的影响。研究认为,对技术溢入国而言,如果存在进口贸易的溢出效应,则溢入的技术必须是公共物品。Bitzer and Geishecker(2006)通过结构性分解,重点区分并比较了产业间、产业内知识外溢效果。Pueyo et al.(2008)基于制造细分产业数据,通过严格区分国内、国外同行业知识溢出和国内、国外其他行业知识外溢,系统性比较了不同形式下的知识外溢作用。近年来又一个新拓展方向是有更多研究开始关注服务贸易下的知识外溢,如Arnold et al.(2008)针对微观制造企业数据的分析就认为,在允许外国供应商尽可能多机会进入本土服务部门、同时将这些服务视为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情况下,其实际上构成了最有效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服务因素。

针对我国具体实情不同角度的研究中,李小平和朱钟棣(2004)认为,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存在两种“门槛效应”,一是出口“正门槛效应”,即出口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会显著为正;二是进口“负门槛效应”,即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进口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反而减弱。谢建国和周露昭(2009)基于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在肯定国际R&D通过进口贸易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显著影响的同时,更指出技术外溢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得以实现。和国外研究趋势特点一样,国内近两年来这一角度的研究也变得更加复杂,高凌云和王洛林(2010)基于三位码工业行业月度数据研究发现,进口竞争与物化型溢出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大部分三位码工业行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进口竞争,由此引致了行业内和行业间正向的要素再配置过程,并通过提高技术效率的方式最终促进了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林高榜和李雪峰(2011)通过考察中日两国在技术引进、外贸外资等渠道上吸收技术扩散的差异性,强调了技术扩散的非均匀特点。研究还指出,本国研发资本并不构成对中国TFP增长的有效影响,高技术产品进口才是最重要的增长来源。钱学锋等(2011)利用1995~2005年HS-6位数微观国际贸易数据,从种类变化这一独特视角考察了进口贸易对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认为,上游行业进口种类的增加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水平效应),而行业自身进口种类增加则未能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直接竞争效应)。

价值链国际分工作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和形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而真正对它的研究,尤其是这一新国际分工模式下的知识外溢及其效率水平提升影响,则始于20世纪末。Glass and Saggi(1998)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南北国家厂商的产品周期模型,考察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认为,离岸外包形式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可以降低发达国家的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发达国家有更多资源开展创新活动。Campa and Goldberg(1997)、Hummels et al.(2001)等人的经验研究也表明,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全球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大上升,对各国的生产效率以及出口绩效产生了重大影响。Mucchielli and Jabbour(2007)更明确指出,垂直专业化分工可以成为技术扩散的途径。Folk and Wolfmayr(2008)通过对OECD国家行业数据的研究,在肯定实物外包和服务外包对生产率均存在促进作用的同时,更强调了后者影响的重要性。当然,与上述持肯定观点的研究不同,Windrum et al.(2009)提出了外包的生产率悖论。对其中原因的探讨,Naghavi and Ottaviano(2009)认为主要在于外包因降低生产成本,可能会削弱创新激励,同时创新能力也会因研发和生产分离而减弱。

同一角度针对我国的经验实证中,汪丽和贺书锋(2010)、姚战琪(2010)分别就中国工业行业的工业外包、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均表明,工业外包、服务外包对工业行业生产率都有促进效应,但服务外包的生产率效应更大。李国璋和戚磊(2011)研究认为,总中间投入及四类子中间投入——离岸工业中间投入、离岸服务中间投入、本土工业中间投入和本土服务中间投入对工业行业生产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两类服务性质中间投入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明显要高于两类工业性质中间投入的影响。与上述研究结论同样有所不同,刘志彪(2007)认为,中国企业被一体化进入这种价值链后具有双重效应,尽管它使当地企业更容易包含在其中,强化了产品和工艺升级的能力,但是它也会阻碍当地企业功能的进一步升级,尤其是在设计、品牌和营销方面的进步,会与全球买者的核心能力之间发生冲突。刘志彪和张杰(2007)进一步明确指出,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格局下,发展中国家所获取的“干中学效应”和技术外溢规模必然是有限的,较长时间被“锁定”在世界制造业低端的风险很大。

应该说,以上文献为继续研究价值链国际分工下的研发知识溢出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从这些研究的特点来看,仍然存在两点不足:其一、绝大多数研究只是基于整体视角考察了价值链国际分工发展对一国(地区)技术进步、创新和生产率水平提升的影响,而没有细化这种作用的主要根源,或者说内在机制;其二、较明确考察价值链国际分工研发知识溢出的研究中,在具体构造细分行业层面研发知识溢出的时候,用的几乎都是国家总体创新要素累积量,没有体现出不同细分行业研发知识源存量规模的差异性。或者说,既有行业层面的国际知识溢出研究中,研发知识源存量规模异质性假设本质上是不存在的。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尽管国内外对开放条件下国际研发知识外溢进行探讨的文献已经很多,但真正聚焦于价值链国际分工背景,特别是在突出制造业部门国际研发知识溢出过程中知识存量行业异质性前提下,结合贸易发展所体现的我国制造业部门参与价值链国际分工特点,对这一新国际分工格局下的研发知识外溢展开较深入研究的还没有,这构成了本文最主要贡献。

二、产业网络结构与研发知识外溢状况

遵循国际贸易渠道研发知识外溢的内在机理,在价值链国际分工体系下,研发活动及其所蕴含的各种新技术,可以新的中间投入品形式体现出来。当一国通过进口购买了国外生产的这些中间品,并从事相关生产活动时,实际上就间接使用了中间品所含有的技术知识,这最终会促进生产率水平提升。鉴于价值链国际分工发展的贸易表现主要是更多产品生产工序的中间投入品增加,或者零部件在参与国家(地区)间的流转,因此理论研究上,可以借助双边零部件贸易数据来衡量一国(地区)参与价值链国际分工的程度。

本文实际考察我国制造业部门参与价值链国际分工水平时,参考Hummels et al.(2001)基于中间投入品贸易构造“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指数类似方法,以全球制造业各行业加工贸易零部件进口除以总值贸易出口比例衡量。图1最终给出的是2001~2008年平均值。

可见,无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还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均存在较具代表性的行业参与到价值链国际分工中去。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的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的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应该说在相对集中度方面,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国际分工特点还是最突出的,相应的分工网络渠道发展水平也最高。

图2描绘的是全球制造业细分行业研发知识存量规模构成情况。对研发知识存量的计算,主要采用永续盘存法。具体以1998年各国制造业分行业研发知识投资流量除以折旧率和基年后五年的平均增长率作为该年的研发存量,即SDfij1998=RDfij1998/(δ+ζ),其中RDfij1998为j国i行业1998年的研发经费支出,δ为折旧率,一般设定为9.6%,考虑到一般海外资本相对国内资本折旧率较低,故设定为5%(肖文和林高榜,2011),ζ为基年后5年的平均增长率。基于此,再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即第t年的研发知识存量=第t-1年的研发知识存量×(1-5%)+第t年的研发知识流量。最终,将各国细分行业研发知识存量数据加总,得到全球总体分行业研发知识存量数据。

细分行业的比较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研发知识存量规模是最大的,其次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排在前几位的还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等。可见,行业研发知识存量规模结构分布特点,一方面凸显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领域集聚的研发知识存量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更凸显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所具有的绝对优势。

最终,下面对制造业各行业研发知识存量经由价值链分工网络渠道所形成知识外溢水平的定量描述,主要采用前面两个指标交叉项表示。当然,由于本文制造业分行业分工网络渠道衡量主要是根据中国海关出口行业分类标准获得的,而制造业分行业国际研发知识存量是根据国际标准工业分类(ISIC3.1)获得的。针对标准的不统一,主要依据国际标准工业分类(ISIC3.1),对中国海关出口行业分类标准下的三位行业代码贸易数据进行适当重组。限于篇幅,这里没有给出较详细对应关系列表。

由图3可见,国际研发知识外溢主要还是集中在技术相对密集行业,特别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尽管绝对研发知识存量规模上其并不是最高,但很明显,经由该制造行业更高程度的价值链国际分工网络渠道发展。其所形成的研发知识溢出规模还是最大的,相对溢出水平远高于其它制造行业(这里相对溢出水平值用所有行业绝对溢出除以行业平均溢出);其次,化学纤维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为代表的中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部门研发知识外溢特点也得到了很好体现,而劳动密型制造部门所形成的知识外溢,都表现得微乎其微。

三、制造业部门国际研发知识外溢:经验实证

(一)模型和变量说明

实证研究中,遵循Coe and Helpman(1995)考察国际研发知识溢出中的模型构建思路,根据本文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强调了研究的重点是基于价值链国际分工及其所构建生产网络体系下的研发知识外溢,而不是笼统地考察:第二、经验分析从产业层面展开,具体来说,主要是考察了价值链国际分工下,制造业部门国际研发知识外溢效应;第三、特别考虑了制造业细分行业研发知识存量规模异质性特点及其影响。

最终设定回归方程形式如下:

其中,ln为对数符号,下标i表示行业,j表示国家或地区,t表示年份,εit为随机扰动项。

具体变量衡量中,因变量value用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人均工业总产值表示。本文之所以没有采用经典理论模型中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国内有学者研究认为。由于工业行业研发的使用效率和投入结构等存在一定的问题(李小平、朱钟棣,2006),特别是近年来工业行业步入调整期、行业竞争加剧、生产效率不高等因素影响(张海洋,2005),从而导致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效率增长的影响为负。事实上,本文也曾尝试即基于以上指标进行回归,但结果并不理想。鉴于知识溢出所带来的溢出效应体现在很多方面,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仅仅是其中部分,最终都会在产出效率水平提升中有所体现。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制造业细分行业工业总产值数据主要是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GB/T 4754-2002)统计的,和前面一样,针对分类标准的不统一,研究仍然主要依据国际标准工业分类(ISIC3.1),进行适当调整。

鉴于行业层面,研发知识外溢对生产率的影响还受制于其他因素,比如产业特征、所有制结构等,而忽略这些因素对生产率的影响可能造成估计结果的偏误,导致得出的结论不具说服力。因此,这里控制变量的选择主要考虑如下方面:

①企业规模(scale):大规模企业进行国际外包可以更多地节约成本,提升自身生产率水平的可能性也更大,这可能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大中型工业企业存在一定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能够产生一定的动态利益,这有利于生产率增长:其次,更大规模的企业具有更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更大的市场份额,这能使企业创新的单位成本减少,同时其也具备承担更大创新风险的能力。对其衡量,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表示。②人力资本(hr):对人力资本的定义通常用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Cohen and Soto,2007),由于无法获得中国制造业部门各行业员工所受教育年限的数据,这里仅用各行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体现。③资本强度(asset):一般认为,资本密集度越高的行业,其技术含量也越高,技术进步也越快。本文用各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同总产值的比重表示。④企业所有制结构(struc)。相对内资企业部门而言,外资所有制结构下更领先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可能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水平提升作用(Jefferson et al.,2003)。用分行业三资企业资产占行业总资产比重表示。

数据来源方面,分行业国际研发知识存量数据主要来自OECD数据库,其他变量数据均主要来自国研网贸易发展数据库、《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3~2010)》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2010)》。

最终,经对数化处理,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二)国际研发知识外溢总体影响

总体结果中,研究首先分别考察了国际研发知识存量RD和价值链国际分工格局下生产网络渠道GVC对我国制造业部门生产率水平提升的影响。在固定和随机效应的选择中,Hausman检验值为负,表明固定效应模型更好。从结果来看,大多数变量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与预期相符。其中,变量RD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相比较而言,变量GVC所衡量的价值链国际分工生产网络渠道边际影响则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

事实上,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1年加入WTO,再到当前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制造业部门参与价值链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尤其体现在参与价值链国际分工的整体规模上。如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从1981年的26.3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1571.61亿美元,增涨了约438倍;相应的,1981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例不到10%,现在平均仍维持在40%水平上。正因为如此,简单网络渠道扩张体现的规模效应,已不再是最主要的。或者说这一过程中,相对其过度扩张所导致的国内创新激励与生产活动的进一步分离(Naghavi and Ottaviano,2009),两者对效率水平提升的协同促进作用,开始更多表现为创新投入不足导致的显著不利作用。更重要的是,从对外参与价值链国际分工的地域关系构成来看,我国更主要融入到了以日本主导的东亚生产网络体系,并在其中承接了大量制造外包活动。由于我国参与这一生产网络体系的基本格局已经非常稳定,网络渠道本身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地域空间不可能再有实质性突破。这些客观因素都决定了其对我国制造业部门生产率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实际上也已经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得到了不断释放。因此,在现阶段,经由该生产网络渠道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其所产生的对包括制造业部门效率水平提升在内的各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变得非常有限。这一发现也恰如李小平和朱钟棣(2004)类似研究指出的进口“负门槛效应”,只不过从另一角度看,其意味着在我国制造行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已经累积增长到一定门槛水平后,至少在与东亚生产网络体系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扩张中,该生产网络反而对本土制造行业发展形成不利影响。

再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来看,价值链国际分工下,OEM是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的主要模式,相比ODM和OBM,OEM使厂商更易进入,行业内也会存在大量的OEM供应商,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供应商之间为争夺订单,会相互压价,甚至出现恶性压价竞争,以致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其存在的价值利益空间明显要低很多。最终,过度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的是“干中学效应”和技术外溢规模的有限性,以及本土生产低效率的出现(刘志彪、张杰,2007)。

重点考察价值链国际分工条件下,实际形成的研发知识外溢(spillover)影响。表2中同样给出的固定效应拟合结果中,变量GVC仍然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变量spillover虽然为正,但是没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考虑到截面异方差和自相关性对回归结果造成的影响,进一步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回归,结果在保证所有变量回归系数符号都变得与理论预期相符合的同时,更提高了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特别是变量spillover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显然,不完全等同于Glass and Saggi(1998)、Hummels et al.(2001)的研究结论,这里在严格意义上突出研发知识源行业异质性并强调其与外溢渠道差别的情况下,结果更清楚地表明,只有在与国际研发知识存量资源相结合的情况下,价值链国际分工网络渠道的进一步扩张及由此形成的研发知识溢出,才能够真正体现出价值链国际分工对我国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提升的重要促进作用,且是价值链国际分工影响我国制造业部门效率水平提升非常稳定的一个作用机制。

(三)知识外溢的分类比较

在总体分析基础上,依据制造业细分行业技术密集度构成差异,本文做了进一步探讨。从回归情况来看:一方面,价值链国际分工网络渠道扩张,对中高技术密集型制造行业的不利影响作用更大;另一方面,国际研发知识存量经由价值链国际分工网络渠道所形成的国际研发知识外溢,则又对中高技术密集型制造行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提升,产生了更加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应变量spillover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的0.054。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变量spillover在低技术行业回归系数则在1%水平上显著为-0.031。

由此对比结果,我们认为,经由较早期参与东亚生产网络体系,我国此后也获得了更多机会参与到美国主导下、更大范围内的价值链国际分工格局中去。从当前承接外包活动的结构特点来看,我国也已经从早期主要以纺织、服装等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为主,转变到以机械、电子和通讯等资本和技术相对更密集制造业为主。但是随着在中高技术密集制造业领域内,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体系的进一步成熟,价值链国际分工网络渠道扩张的边际促进作用也变得更加不显著。更重要的是,中高技术密集制造业本身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点,其对我国以劳动力禀赋参与价值链国际分工优势的发挥,在价值链国际分工发展到更高阶段和层次以后,也变得越来越不相适应。最终即表现为价值链国际分工网络渠道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成为我国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提升的显著不利因素。当然另一方面,这种不利影响由于价值链国际分工下存在的大量研发知识溢出,还是有明显削弱。尤其对中高技术制造业来说,其中存在的大量国际研发知识存量,经由发达的生产网络渠道。最终以高出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很多的研发知识外溢,形成了对我国中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率水平提升更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大大折中了生产网络渠道本身过度扩张带来的不利影响。应该说,本文这里分析结论更进一步印证了林高榜和李雪峰(2011)所强调的国际技术溢出的非均匀特点,特别是其所强调的高技术产品进口才是最重要的增长来源特点。

对于价值链国际分工格局下,生产网络渠道扩展和由此形成的研发知识溢出对我国低技术制造部门同时表现出的显著负面效应。其说明,低技术行业在参与价值链国际分工过程中,生产网络渠道扩展同样已经存在着过度饱和问题,进而表现为显著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相比中高技术制造业部门,低技术行业国际研发知识存量本身的有限性,最终使得其形成的国际研发知识溢出效果更不明显。

四、主要结论与启示

遵循既有考察国际研发知识溢出的基本理论框架,本文聚焦于价值链国际分工背景,特别是在突出制造业部门国际研发知识溢出过程中研发知识存量行业异质性的前提下,通过定量比较和实证检验,重点关注了这一新国际分工格局下的研发知识外溢对我国制造业部门形成的外溢效应。

研究主要观点认为,只有在与国际研发知识存量资源相结合的情况下,价值链国际分工网络渠道的进一步扩张及由此所形成的研发知识溢出,才能够真正体现出价值链国际分工对我国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提升的重要促进作用,且是价值链国际分工影响我国制造业部门效率水平提升非常稳定的一个作用机制。进一步分类比较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参与中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全球生产网络体系的进一步成熟,网络渠道扩张的边际促进作用同样变得愈发不明显。而正是中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部门累积的丰厚知识存量,最终保证了经由上述生产网络渠道,仍得以形成显著的研发知识外溢。相比而言,低技术行业国际研发知识存量的有限性,最终使得其形成的国际研发知识溢出效果并不明显。

改革开放至今,从我国参与价值链国际分工所获得的有益影响来看,依然是多方面的,研发知识存量经由价值链国际分工网络渠道所形成的知识外溢仅仅是重要方面之一。我们认为,在更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过程中,除了要继续发挥我国生产制造优势,更应在当前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注重更高层次国际分工合作关系上的重大突破与发展。为此,应进一步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建立同欧美国家之间基于价值链国际分工的合作关系。再者,从深化参与价值链国际分工的行业构成来看,规模效应显著、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部门(如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对此,一方面应鼓励我国制造企业进行内部产业结构、产品技术层次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继续鼓励相关制造企业通过国内、外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升在价值链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优势和博弈地位。

最后,鉴于当前价值链国际分工的方式、内容和范围都发生了巨大变革,越来越表现出由物质投入价值链国际分工向服务价值链国际分工转变。尽管本文分析主要集中于制造领域来讨论价值链国际分工下的研发知识外溢,但从趋势显然可见,服务领域内的价值链国际分工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国际知识外溢更有效载体。因此,关注该领域内的研发知识外溢,不仅是后续理论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 春晓 责任校对 杨国川)

作者:陈健

第4篇:技术研发部部门职责及经理职责

技术研发部职责

1. 负责编制本部门质量目标及相应的实施方案;

2. 负责组织编制本部门工作计划,上报批复后组织实施;

3. 负责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论证工作,编制新产品设计、试制、试验、评审等技术文件,组织编制

新产品开发计划;

4. 负责公司标准化工作,制定、审核、发布企业产品标准及编制产品技术文件;

5. 负责搜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质量反馈信息,及时上报并协调相关部门做出处理;

6. 做好对国内外相关技术情报的搜集、整理、分析工作;

7. 根据产品要求编制和改进产品工艺方案、工艺文件,设计工艺装备;

8. 负责监督、指导生产工艺、安装调试及检验流程的建立及运行,保证产品质量,确保产品生产工艺

及生产流程符合生产的需要;

9. 负责对生产和质量提供产品技术支持,解决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负责生产技术难题

的研究、分析和解决工作;

10. 对现有产品进行服务跟踪,根据客户反馈的情报资料,及时在设计上进行改进;

11. 负责原辅料选型工作,建立原辅料技术指标信息库;

12. 负责参与考察、确认外协、外购器材(含原材料、成件、元器件)供应单位的质量保证能力;

13. 负责参与不合格品原因分析、质量事故、质量问题的鉴定工作,提出报告和处理意见;

14. 负责编制技术培训计划、教材,并组织实施,制定培训计划及考核标准;

15. 负责产品技术资料的保密工作,不准泄露公司技术资料及机密资料;

16. 负责对各项技术文件、资料的整理与保管工作,建立技术文档信息库。

技术研发部经理职责

1. 在总经理领导下负责主持本部门全面工作,编制研发工作计划,批复后组织实施;

2. 组织编制技术研发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及实施细则,批复后组织实施;

3. 负责组织产品的开发、设计和论证工作,组织编制产品设计、试制、试验、评审等技术文件,组织

编制产品开发计划;

4. 负责组织产品设计的技术评审、产品评审、产品定型进行认证等工作;

5. 负责根据产品要求组织编制和改进产品工艺方案、工艺文件,设计工艺装备;

6. 负责组织编制产品标准及技术文件,根据设计输入的要求,策划项目、安排设计输出及项目制造中

异常现象的处理,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7. 负责公司标准化管理工作,审核、发布企业产品标准及编制产品技术文件;

8. 负责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技术鉴定,提出处理意见;

9. 负责跟踪国内外本公司领域发展动态,结合公司产品生产状态,提出合理化改进方案;

10. 负责本部门日常管理工作及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5篇:技术研发部部门职责及经理职责

技术研发部职责

1. 负责编制本部门质量目标及相应的实施方案;

2. 负责组织编制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上报批复后组织实施;

3. 负责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论证工作,编制新产品设计、试制、试验、评审等技术文件,组织编制

新产品开发计划;

4. 负责公司标准化工作,制定、审核、发布企业产品标准及编制产品技术文件;

5. 负责搜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质量反馈信息,及时上报并协调相关部门做出处理;

6. 做好对国内外相关技术情报的搜集、整理、分析工作;

7. 根据产品要求编制和改进产品工艺方案、工艺文件,设计工艺装备;

8. 负责监督、指导生产工艺、安装调试及检验流程的建立及运行,保证产品质量,确保产品生产工艺

及生产流程符合生产的需要;

9. 负责对生产和质量提供产品技术支持,解决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负责生产技术难题

的研究、分析和解决工作;

10. 对现有产品进行服务跟踪,根据客户反馈的情报资料,及时在设计上进行改进;

11. 负责原辅料选型工作,建立原辅料技术指标信息库;

12. 负责参与考察、确认外协、外购器材(含原材料、成件、元器件)供应单位的质量保证能力;

13. 负责参与不合格品原因分析、质量事故、质量问题的鉴定工作,提出报告和处理意见;

14. 负责编制技术培训计划、教材,并组织实施,制定培训计划及考核标准;

15. 负责产品技术资料的保密工作,不准泄露公司技术资料及机密资料;

16. 负责对各项技术文件、资料的整理与保管工作,建立技术文档信息库。

技术研发部经理职责

1. 在总经理领导下负责主持本部门全面工作,编制年度研发工作计划,批复后组织实施;

2. 组织编制技术研发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及实施细则,批复后组织实施;

3. 负责组织产品的开发、设计和论证工作,组织编制产品设计、试制、试验、评审等技术文件,组织

编制产品开发计划;

4. 负责组织产品设计的技术评审、产品评审、产品定型进行认证等工作;

5. 负责根据产品要求组织编制和改进产品工艺方案、工艺文件,设计工艺装备;

6. 负责组织编制产品标准及技术文件,根据设计输入的要求,策划项目、安排设计输出及项目制造中

异常现象的处理,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7. 负责公司标准化管理工作,审核、发布企业产品标准及编制产品技术文件;

8. 负责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技术鉴定,提出处理意见;

9. 负责跟踪国内外本公司领域发展动态,结合公司产品生产状态,提出合理化改进方案;

10. 负责本部门日常管理工作及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6篇:技术研发部职责

一.核心职责

1、配合营销拓展部开展市场一线销售工作,提供全程(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的

技术支持。

2、配合公司的中长期市场规划发展需求,为营销拓展部维护及巩固现有客户和现有市

场,以及为营销拓展部横向与纵向开拓市场提供全程(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的技术与人才队伍支持,保障市场开拓部营业范围的不断扩大与业绩的持续增长。

二.主要工作

1、为营销拓展部开发市场一线销售工作,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2、营销拓展部开展市场一线销售过程中,根据营销拓展部提供的信息情报,提供营销

拓展部指定客户和客户所在行业的针对性市场调研支持,为营销拓展部开发客户做好前期技术准备工作。

3、营销拓展部开展市场一线销售工作中,提供专业的产品选型,推荐以及技术说明支

持工作。

4、营销拓展部开发市场一线销售过程中,根据营销拓展部需求提供专业技术人员与营

销拓展部得业务员一起成立工作小组,从商务技术的角度开展销售工作,为营销拓展部得销售达成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5、科学管理技术研发部的样品库。

6、建立管理技术研发部的技术资料,解决方案、客户专案、调研报告、信息情报资料、

客户应用成功案例,技术研发部之发展规划方案等文件资料的档案库。

三.职责分解

(一)组织体系和制度,工作流程的建立与执行。

1、在行政人资部得组织下建立部门组织机构,设立技术研发的工作岗位,配置技术研

发部人员工作职责。

2、建立执行技术研发部运营工作体系,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对应营销拓展部及其他

部门的日常工作协调)。

3、建立和执行技术培训体系,培训管理和考核制度,培训工作流程(包括公司内部技

术力量的人员专业提升培训,对营销拓展部部门及其他部门的技术培训)。

4、建立与执行部门样品库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包括公司内部样品以及

市场收集样品)。

5、建立与执行技术研发部档案库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二)规划与设计

1、根据公司不同发展阶段、营销拓展部销售工作的实际需要,分阶段做好技术开发部

职能的实施规划与执行计划。

2、根据技术发开部得不同发展阶段,做好部门岗位设立、人员职责、人员培训的实施

规划与计划。

3、配合公司的中长期战略,营销拓展部的经营目标计划,适时制定技术开发部职能的

发展规划与落实计划。

(三)日常业务工作运营

1、配合营销拓展部拜访客户,与客户方面技术人员建立相关联系,解决客户技术问题、

建立客户技术档案。

2、主持样品的申领、推荐、使用、反馈、建档、统计与分析工作以及跟踪完成客户关

于样品纳入样书的工作,对样品在客户的试样成功率负责。

3、修订、完善产品技术资料并进行分类造册工作,以便日常业务使用,确保每一产品

在任何时候均能及时有准确的对应技术资料使用。

4、配合营销拓展部的市场开拓需要,与公共关系部合作设计、制定针对各行业、各地

区、各系列产品等方面的说明书宣传彩页。

5、根据营销拓展部的具体客户需求拟定解决方案,配合营销拓展部建立客户专案文件。

6、根据营销拓展部要求开展客户、客户所在行业的市场调研工作并提供调研报告。

7、根据营销拓展部的拓展实际需求,结合公司的中长期战略、营销拓展部得经营目标

计划,进行收集、整理市场技术信息情报资料工作。

8、编制、执行技术培训计划(月度、季度、年度),对本部门、营销拓展部及其他部

门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工作。

9、对产品信息的专业介绍拟定专业说明材料,并对所有需要员工进行培训,统一公司

人员对公司产品的专业介绍,以提升公司的整体专业形象。

10、在技术的角度给营销拓展部提供市场开拓方向建议。

11、在营销拓展部拟定的准则下,配合营销拓展部得市场实际需求开发针性的新产品。

12、从技术角度建立和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客户成功应用案例,并与公共关系部协调形

成介绍说明文件资料提供营销拓展部的市场开拓使用。

13、结合营销拓展部实际需求,营销拓展部发展规划开展编撰技术培训教材工作。

14、配合网络营销需求,与公共关系部协调编制产品宣传电子版彩页,确保每一个产

品均有对应的电子版产品宣传彩页。

15、负责公司网站及其他公司制定的网络营销平台的全面性技术专业工作。

16、根据部门实际工作情况,配合公司发展需要向技术总监,营销拓展部提交包括统

计分析在内的各项放映技术开发部实际情况的工作报告。

(四)信息管理

1、档案库有关产品技术资料、解决方案、客户专家、调研报告、信息情报资料、客

户应用成功案例、技术开发部之发展规划方案等工作相关的原件卷宗管理。

2、技术开发部各种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文件管理。

3、样品库管理过程中的执行文件、统计分析报告等因本项工作产生的文件原件卷宗

管理。

4、所有本部门需要或配合营销拓展部及其他部门需要制定的一切文件原件卷宗管理。

5、本部门及其他关联部门员工的合理化建设、收集、管理。

(五)部门建设

1、部门员工的组织与分工。

2、员工培训与成长辅导。

3、部门内考核管理。

4、部门内人才梯队计划。

5、部门内企业文化建设。

第7篇:技术研发部的职责范围(精选)

技术研发部的职责范围

一、技术研发部的职责范围

1. 在执行总经理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 负责公司新产品、新技术的调研、论证、开发、设计工作。

3. 负责组织新产品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4. 负责新产品工艺的设计工作。

5. 负责设计进度与质量的控制工作。

6. 负责设计图纸的绘制与出图管理工作。

7. 负责新产品研发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8. 负责新产品研发阶段的测试、中试管理及鉴定与审核工作。

9. 负责新产品的专利申报、企业标准编制、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10. 负责收集和分析产品设计资料,研究产品发展趋势,跟进行业动态、政策导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开展各类产品的研究,在公司内部进行推广。

11. 组织相关部门总结和分析已完成产品的设计缺陷和问题,拟制、修订公司开发项目的产品标准。

12. 组织相关部门对概念及方案设计、深化或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成果的评审,并落实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完善。

13. 负责新产品研发过程中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工作。

14. 完成领导交办的临时工作任务 。

二、技术研发部的权限

1.有对产品设计方向选择的建议权。

2.有开展设计工作的自主权。

3.有对设计方案、设计路线的审核权。

4.有对新产品开发计划及方案的审核权

5.有对企业研发方向的建议权。

6.有对研发过程的监督权。

7.有对部门内部员工的考核权

9.有对部门内部员工聘任、解聘的建议权

三、技术研发部的责任

1.对档案资料的安全负责。

2.对设计的数据准确性负责。

3.对设计的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负责。

技术研发部经理岗位职责

一、岗位名称:技术研发部经理

二、职务关系

1.直接上级:执行总经理

2.直接下级:设计员

三、岗位职责

1.组织编制研发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及实施细则,上报总经理审批。

2.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制度、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负责组织修订、完善部门制度、工作流程等,并发布实施。

4.组织、监督工艺方案、工艺流程的设计工作,审核工艺设计方案。

5.参与新产品的设计开发管理工作。

6.组织、指导设计新产品图纸并进行交底工作。

7.审定各新产品设计文件,控制设计质量。

8.负责设计的变更、评审及修改工作,及时满足生产的需要。

9.负责对研发人员的设计成果进行审核、确定和放行。

10.负责研发部各职位工作的分配、指导、监督与考核工作。

11.负责本部门设计人员的资格审定工作。

12.按工作程序做好与销售部、技术部、生产部等相关部门的横向沟通,及时解决部门之间的争议。

13.负责跟踪和掌握国外、国内同类技术发展趋势,组织研发部内部技术论证会。

14.组织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技术协作和技术交流活动。

15.接受领导布置的专项任务和临时性任务。

四、岗位权限

1.对部门员工的考核评价权。

2.对部门员工的面试和录用任免权。

3.对研发工作的审核权。

4.对技术事故的处理权。

5.对新产品研发方案的提报权。

第8篇:技术研发部工程师岗位职责

一、 岗位职责

1、 参与实施产品开发、研制工作、制定开发计划;

2、 按研发计划完成技术文件编制及图纸设计工作及时记录各种工作要素,编制完整的产品文件。

3、 汇同产品生产部门完成试生产,处理试生产中的设计问题。

4、 总结产品研发经验,持续产品的改进,并根据客户或公司有关部门的合理要求进行设计修改和设计改进,完成产品定型工作。

5、 协助质量、销售部门解决客户技术问题和搞好客户服务。

6、 为产品的投标提供技术支持。

7、 接受部门领导布置的专项任务和临时性任务。

二、 工作权限

1、 对产品试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工艺指导权。

2、 对新产品开发、项目投资的建议、调查权。

3、 对产品生产中的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建议、调查权。 技术研发部技师岗位职责

一、 岗位职责:

1、 参与产品开发、研制工作并协助设计人员完成任务。

2、 根据设计图纸或产品样本、完成新产品试制任务。

3、 负责制作新产品所需的工装、模具。

4、 及时反映产品试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5、 接受部门领导布置的专项任务和临时性任务。

二、 工作权限:

1、 对产品试生产中技术、工艺参与权。

2、 对新产品开发、项目投资的建议权。

3、 对与产品有关的工装、模具有建议修改权。 新员工入职培训流程

本部门新员工入职的培训分三个阶段:

一阶段:了解熟悉公司产品以及生产工艺过程;各车间生产设备、工装、模具;实习时间:一周(六天),主要生产车间跟班时间不少于1天,其它车间不少于半天,考核合格后方能开始第二个阶段的培训。

二阶段:下达日常工作任务,参与公司产品研发工作,工艺、技术改进工作,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三阶段:独立承担产品开发研制中部份工作,对新产品试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工艺进行指导,编制产品技术工艺文件。

第9篇:技术研发中心职责

一、严格遵守公司管理制度;

二、 负责公司技术开发项目(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调研、论证、开发、设计(含制定年度研发项目设计书及备案)工作。

三、 组织实施研发规划;

四、 制定研发规范、推行并优化研发管理体系;

五、 组建公司的技术平台、评估研发平台投资;

六、 研发部门的团队建设、岗位定义、岗位职责要求、员工考核、资源调度;

七、 评估产品研发的技术可行性;

八、 制定新项目(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预算和研发计划,并组织实施;

九、 监控每个研发项目的执行过程;

十、 组织研发成果的鉴定和评审;

十一、 汇总每个项目的可重用成果,形成内部技术和知识方面的的资源库; 十

二、 分析总结研发过程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研发质量;

十三、 做好公司知识产权(标准和专利、软件著作权、企业技术秘密)规划,制定、实施相关标准及申请专利,代表公司参与标准协会或者标准组织;

十四、 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的预研,如产品预研和技术预研; 十

五、 规划组织现有产品的改进;

十六、 制定并实施研发人员的培训计划;

十七、 按工作程序做好与销售部等相关部门的横向沟通,及时解决部门之间的争议; 十

八、 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上一篇: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心得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