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一课时跟踪练

2022-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案一课时跟踪练

学案三课时跟踪练

学案三

分析表达题的2大题型

课时跟踪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 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

1 动的“圣歌”。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20世纪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作《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待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 2 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20世纪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2016年10月15日 《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在伟大的 3 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风靡美国,这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这种挑战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的思想或许催促着迪伦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B.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C.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D.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解析:“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的是《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

答案:C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鲍勃·迪伦喜好阅读,拥有深厚的文学传统。阅读训练了他的思维,也使他能沉静下来关注自身的灵魂深处。

B.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好似呼应文学传播的源头,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

C.《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从此鲍勃·迪伦不再热衷反叛文化运动,被视为民谣的叛徒。

4 D.诗歌和小说不受歌词长度限制,因此引起了鲍勃·迪伦浓厚的兴趣,他也因此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E.20世纪60年代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而他不再创作抗议歌曲,因此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解析:C项,原文“《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20世纪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时间不对,是在创作了《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之后才不再热衷反叛文化。D项,“诗歌和小说不受歌词长度限制,因此引起了鲍勃·迪伦浓厚的兴趣”属于强加因果。E项,“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的事,和民众对他不再热衷民权运动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AB

3.[分析原因题]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谜”在于鲍勃·迪伦拥有多重身份,虽被不断研究、剖析、定义,但从来没有被人弄明白过;“谜”还在于他拥有“最多变的灵魂”,他永远在追求艺术的真谛,对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而不断地改变自己。②“迷人”首先在于他的创作成就斐然,引领了当时的音乐漫游,许多人听了他的作品便为之倾倒迷醉;更在于他忠于自我,呈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无论是辍学出走,还是从“抗议歌手”成为“民谣的叛徒”,又是可回归行吟歌手的传统都体现了他对自己的内心与灵魂的忠诚。

5

第2篇:晨读学案一(最终版)

睢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 高二年级晨读学案

(一)

目标:

1、成语:记准意思、用法。

2、诗歌:理解意思,背会作品。

3、文言实词:记准意思。

4、文言语段:熟读成诵。

5、范文:熟读。

一、成语星空:

1.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节。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3. 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4.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5. 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业的艰苦。

6.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7.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白驹,骏马。

8.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9.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10.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二、风雅诗斋:

渭川田家1 王维

斜阳照墟落2,穷巷牛羊归3。 野老念牧童4,倚杖候荆扉5。 雉雊麦苗秀6,蚕眠桑叶稀7。 田夫荷锄至8,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9,怅然吟式微10

(一)、词句注释:

1. 渭川: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 2. 墟落:村庄。斜阳:一作“斜光”。 3. 穷巷:深巷。

4. 野老:村野老人。牧童:一作“僮仆”。 5. 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 6. 雉(zhì)雊(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7.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8. 荷(hè):肩负的意思。至:一作“立”。 9.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10. 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二)、简析:

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流露出诗人在官场孤苦郁闷的情绪。开头四句,写田家日暮时一种闲逸景象;

五、六两句,写农事;

七、八两句,写农夫闲暇;最后两句,写因闲逸而生羡情。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三、文言读吧:

韩信将兵

①②【原文】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③。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上:指刘邦。②从容:不慌不忙,此处指随意。③差:等级,此处指高低。 【译文】汉高祖刘邦曾经随便地同韩信谈论将领们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刘邦问:“象我,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兵。”刘邦说:“对你来说又怎样呢?”韩信说:“象我这样的人,兵越多越好啊。”刘邦笑着说:“越多越好,为什么你会被我捉住呢!”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统率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

四、实词宝库: 1.哀

①悲哀,哀悼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晋崤之战》) ②慨叹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 ③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④(声音)凄清尖利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2.爱

①给人好处、恩惠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其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②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过秦论》) ③爱惜,顾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④舍不得,吝惜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新序>二则》)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⑤关心,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蟹白栗黄,备极护爱(《促织》) 6吝啬 ○百姓甚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3.安

①安稳,安全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②安定,安逸,安适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书》) ③怎么,哪里 沛公安在(《鸿门宴》)

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黄州快哉亭记》)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馆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按

①用手压或摁

项王按剑而跽曰(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鸿门宴》 按剑坐于席上《群英会蒋干中计》 ②压抑,止住

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 ③巡行,巡视

按榆溪旧塞《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④追究,查办

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人之不善,按而诛之欤,安而弗顾欤《曾巩》 ⑤考察

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贾谊传》 5.案

①文书,案卷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②通“按”,考察,查办,查看

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几案,长方形矮桌,可用来学习或办公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 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训俭示康》)

五、文心雕龙: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我的幻想毫无价值,我的计划渺如尘埃,我的目标不可能达到。 一切的一切毫无意义——除非我们付诸行动。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一张地图,不论多么详尽,比例多么精确,它永远不可能带着它的主人在地面上移动半步。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论多么公正,永远不可能防止罪恶的发生。任何宝典,即使我手中的羊皮卷,永远不可能创造财富。只有行动才能使地图、法律、宝典、梦想、计划、目标具有现实意义。行动像食物和水一样,能滋润我,使我成功。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拖延使我裹足不前,它来自恐惧。现在我从所有勇敢的心灵深处,体会到这一秘密。我知道,要想克服恐惧,必须毫不犹豫,起而行动,唯有如此,心中的慌乱方得平定。现在我知道,行动会使猛狮般的恐惧减缓为蚂蚁般的平静。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从此我要记住萤火虫的启迪:只有在振翅的时候,才能发出光芒。我要成为一只萤火虫,即使在艳阳高照的白天,我也要发出光芒。让别人像蝴蝶一样,舞动翅膀,靠花朵的施舍生活;我要做萤火虫,照亮大地。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我不把今天的事情留给明天,因为我知道明天是永远不会来临的。现在就去行动吧!即使我的行动不会带来快乐与成功,但是动而失败总比坐以待毙好。行动也许不会结出快乐的果实,但是没有行动,所有的果实都无法收获。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立刻行动!立刻行动!立刻行动!从今往后,我要一遍又一遍,每时每刻重复这句话,直到成为习惯,好比呼吸一般,成为本能,好比眨眼一样。有了这句话,我就能调整自己的情绪,迎接失败者避而远之的每一次挑战。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现在是我的所有。明日是为懒汉保留的工作日,我并不懒惰;明日是弃恶从善的日子,我并不邪恶;明日是弱者变为强者的日子,我并不软弱;明日是失败者借口成功的日子,我并不是失败者。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我渴望成功、快乐、心灵的平静。除非行动,否则我将在失败、不幸、夜不成眠的日子中死亡。

成功不是等待。如果我迟疑,她就会投入别人的怀抱,永远弃我而去。 此时。此地。此人。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摘自2003年《读者》第4期)

第3篇:时评写作训练学案一

【知识链接】:

一、什么是时评文?

时评是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写事又要写看法。叙是基础,没有了具体事件,论说就无从展开,议是叙的目的,是主。即要夹叙夹议。时评是论说文,但它在对事件作出理性判断和分析时并不排斥情感的作用。在情在理的评说才会让人心悦诚服。即要亦理亦情。

二、时评文基本结构

1、叙述新闻事件,说清楚消息来源。

2、针对事件提出问题。

3、对问题作出判断(提出中心论点)。

4、提出如此判断的理据(证明论点)【理据可以旁征博引、说古论今】 ①联想同类事件:显示其普遍性或特殊性,引起注意; ②联系自身、他人(目前、说古论今)论述。

5、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设性意见或提出呼吁。

三、写时评文注意事项

(一)、关注社会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认真观察社会问题,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尤其对表现社会负面内容的材料要能明辨是非对错,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三)、对新近出现的社会热点保持敏感,与时代同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

(四)、写作时要注意选好角度,求准求新;表述时要紧扣观点,始终把材料中的事件作为写作的大前提。

1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很多家长都为怎样给孩子立规矩而烦恼。规矩轻了,孩子不听; 规矩重了,自己心疼; 规矩少了,孩子会不会放任?规矩多了,会不会约束孩子的发展?执行严格,担心孩子受不了; 执行得宽泛,家长的权威就失去了,……真是规矩何其多,规矩何其难啊!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拟写作提纲】:

第4篇:高一语文跟踪练

获嘉一中高一语文跟踪练(5月3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前景诱人的空气发电技术

人们将风力视为最洁净的发电技术之一,但是就风力发电而言,也有它的不足:在风力微弱的情况下,风车翼片无外力推动,就会静止不动,无法发出电能;另外,如果联网的风车群有部分不工作,只有几台运转就可能出现过载现象。可是,通常电只能是发多少,消耗多少,无法存储。虽然有一些存储方法,但成本昂贵,难以普及。

深夜,居民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像别的发电方式那样,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目前,德国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需要时打开阀门,由高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早在197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发电站,两个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的储气站是两个废弃的盐矿矿井。这两个储气站的储气量为31万立方米,最大承受力为70巴,足够供功率290兆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除此以外,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也有一个类似的电站,据说美国将要对其进行改造,并将建造一系列新型空气发电站。

目前,能源专家对空气发电前景看好,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外,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获取办法。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提供能源的新途径。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如我国的内蒙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

为保证能提供充足的电能,一般在设计风力发电站时需考虑各种因素,如,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并不是说由5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简单并联,这只是指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但如果风速降低,其功率可能只能达到25兆瓦,因此,建造时需要安装100台风力发电机,这样,即使在风速较低时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风速高时,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这时就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空气发电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原因是目前矿物能源的价格太低,以致人们还无需去考虑。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严加限制,对洁净能源的需求就会骤然而升。当然,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但与热力发电相比,仅是它的二十分之一,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至15克。如果该技术能投入使用,那么它将是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1.下列各项对“空气发电”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气发电就是把空气压缩,进行存储,到需要时再使用的一种发电技术。

B.空气在排放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C.空气发电技术虽然已在某些国家得到了开发和利用,但现在仍然少有人问津。

D.空气发电是最洁净的发电技术之一,没有任何污染。

2.下列不属于设计风力发电站时考虑因素的一项是( )

A.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需要50台1兆瓦的并联的风力发电机。

B.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需要安装10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

C.建造地下储气站,是为了防止风速过高时出现电力过剩的现象。

D.建造风力发电站要考虑风速的高低,以保证提供充足的电能。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风力发电和空气发电一样,都是利用空气发电。

B.空气发电前景虽然看好,但它目前只能作为应急电站。

C.一旦矿物能源耗尽,空气发电就会成为人们的首选。

D.空气发电技术已经被人们掌握,但由于其发电成本高,现在难以普及。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核电站或热力电站采用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来调节发电量。

B.在德国和美国已经并网发电的空气电站,从经济角度看非常合算。

C.如果空气发电与风力发电组合使用,从经济角度看与热力发电不相上下。

D.空气发电技术的普及使用,对环境保护将会起很好的作用。

获嘉一中高一语文跟踪练(5月4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新人文主义的视野

新人文主义,关注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强调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人文”概念。“人文”之“人”,应是唯物史观意义上的“现实的人”;“文”,应是“现实的人”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狭隘的人文主义者,则将“人文”仅仅局限在文化生活或精神生活的范围内,离开现实的人抽象地谈论人的精神生活(当然,只关注人的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生活,则是对人文的另一种扭曲)。在对待科学的观念上,新人文主义与狭隘的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狭隘的人文主义,把科学及其价值归结为“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因此将其置于人文主义的对立面予以批判,于是进一步加剧了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

事实上,科学的诸多价值在本质上都是人文的。科学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使科学具有极为深刻的人文意义的基础,不能将其归结为狭隘的“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事实证明,它对于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具有根本性的积极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科学不仅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且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里已经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深刻的理解。在新的人文观念的视野中,科学不仅具有重要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前者的重大作用显而易见。后者的作用也被无数事实所证明:它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关注和推动了人和文化的发展,从而给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注入更加完整更加深刻的意义。

遗憾的是,有许多人文主义者在科学之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上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只有诸如文学艺术等所谓“人文文化”才具有精神生活的意义和净化社会环境的价值,而科学的精神实质是“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剖析实质,他们恰恰是在用狭隘的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光来审视科学,自然会无视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了;他们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理解也是十分狭隘的,只将其局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层面上。显然。狭隘人文主义的种种观点,障蔽了审视现代“科学文化”的视野。

一旦超越上述狭隘视野,我们便会清楚地发现“科学文化”与所谓“人文文化”一样,对于人的精神生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一步领悟科学文化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即认识价值、思想价值、智力价值、和狭隘人文主义所否认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等。科学同艺术一样,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在不断追求美和发现美,而科学在不断追求和发现真理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光彩熠熠的美的轨迹,它们都抚慰着、震撼看、净化着人的心灵。因此,可以这样结论:科学同艺术一样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显然,树立新人文主义观念,不仅有助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促进和共同发展,而且有助于二者更充分地实现各自的价值。

1.对文中所说的在对待“科学”的观念上,新人文主义与狭隘人文主义有着的本质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重视科学价值,关注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后者加剧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

B.前者强调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后者将人文局限在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范围内。

C.前者认为科学同艺术一样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后者则无视科学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

D.前者肯定并强调科学的诸多价值具有人文意义,后者则认为科学及其价值与人文精神是对立的。

2.对狭隘人文主义观点的描述,不恰当一项是

A.只有文学艺术才是人文文化,才具有精神生活的意义和净化社会生活的价值。

B.将科学及其价值等同于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否认科学价值中的人文性。

C.离开现实的人抽象地谈论人的精神生活,扭曲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

D.将人的精神生活局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层面上,无视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3.解说第二段中“前者的重大作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对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B.科学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引发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C.科学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推动了人和文化的发展。

D.科学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是使科学具有极为深刻的人文意义的基础。

4.概括本文内容,全面、准确的一项是

A.立足于新人文主义的思想高度,剖析狭隘人文主义错误观点的产生原因与危害。

B.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观念,深刻领悟科学文化中蕴含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

C.分析新人文主义与狭隘人文主义的本质区别,阐释新人文主义视野中的科学价值。

D.作者开拓了新人文主义的视野,发现了科学的诸多价值在本质上都是人文的。

获嘉一中高一语文跟踪练(5月5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

探寻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原因,应该追溯到时代美**流。六朝书家多为门阀士族,以登临山水、留恋诗酒之余为书,耳闻丝竹管弦、郎侬唱和的靡靡艳歌,目睹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绮丽风光,再将所感受到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物亦即客观事物的优美形象融入书法,自然要“以流美为能”;唐人自北朝以来历经战火兵燹之乱,整个社会长期存在的金戈铁马为美的尚武精神熏陶融铸了大批有名或无名的书法家的美学思想。他们与关陇健儿朝夕相处(或许书家本人就是其中一员),对后者那种质朴豪放的性格和威武强健的形象久已耳濡目染,加之习见深峻的山泽,广阔的原野,天苍苍,野茫茫,胡马嘶风,悲笳动月,旌旗耀日,佛象凌空;其阔大的气势、粗犷的线条、强劲的节奏、豪迈的风度、威严的姿态,经过形象思维的感受、提炼而融入书法艺术,自然会使传统的书法形象脱胎换骨,面目一新,而形成唐代书法家特有之雄峻坚实的风格。初唐时代审美兴趣重心的回归,更促使了唐代书法家自主意识的颖露和唐代书法美学模式的建立。当然,打破六朝权威的迷信,并不意味着对江南先进文明与文化遗产的全面排斥和简单否定。如张怀瓘对右军各体书法,还以推崇居多,仅就草书、章草二体提出异议,可见还是以继承为主。但这勇敢的不同意见,却如春雷惊蛰,向世人宣告着美学领域的复苏。“若所见与诸子雷同,则何烦有论?今制品格以代权衡,于物于情,不饶不损。惟以理伏,颇能面质,冀合规于玄匠,殊不顾于聋俗,夫聋俗无眼有耳,但闻是逸少,必暗然悬伏,何必须见?见与不见,一也。”这以其标新立异骇世惊俗的直言谠论令人顿开茅塞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振奋着昔日不遗余力地推崇六朝模式今朝却非打破六朝框架不能求得自身之发展的唐人的精神,鼓励和引导着唐人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以知的领域去开拓和探索。

1.下列对“书法美学意象”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书法美学意象指的就是以流美为能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物亦即客观事物形象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

B.书法美学意象是指书家感受自然的广阔、强劲、豪迈、威严等等形象,而提炼并融入书法艺术的形象。

C.书法美学意象是指书家将感受到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物即客观事物的形象提炼并融入书法艺术所创造出来的体现某种风格的形象。

D.书法美学意象是指由书家创作的具有一定风格的审美形象。

2.根据原文,对书法美学意象差异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书法家的出身背景不同,六朝书家多为门阀士族,唐朝书家多与关陇健儿有联系。

B.书法家的美学主张不同,六朝书家“以流美为能”,唐朝书家崇尚雄峻坚实的美。

C.书法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不同的社会背景影响了书法家的美学思想。

D.后世书法家追求一种标新立异惊世骇俗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

3.下列对“初唐朝代审美兴趣重心的回归”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唐的审美思想出现对柔靡香软醉生梦死的南朝之风的扬弃,转而崇尚雄峻坚实的壮美风格。

B.初唐审美思想经历了一段对南朝之风的背离之后,又走上继承风韵和美的传统之路。

C.初唐审美思想打破六朝权威迷信,走出靡靡艳歌式的框架,崇尚质朴豪放和威武强健。

D.初唐审美思想融入了时代内涵,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知的领域开拓和探索。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生活是影响书法家的审美思想,影响其不同审美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B.张怀瓘对王羲之各体书法的评价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而是整个社会审美思潮的一种体现。

C.张怀瓘对王羲之各体书法的评价,敢于向权威挑战,具有打破一尊,振醒沉闷,开启审美思想新的一页的意义。

D.唐人为了求得自身发展,不惜标新立异惊世骇俗,彻底否定六朝审美范式,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获嘉一中高一语文跟踪练(5月6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3题。(9分,每小题3分)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

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我们今人,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浑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1.下列不属于“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戎狄族群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B.戎狄族群为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作出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

C.戎狄族群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边缘地带的主角。

D.戎狄族群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中,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

B.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C.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

D.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

B.戎狄的兴起与畜牧业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C.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有关戎狄侵犯抢掠的说法应纠正。

D.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

获嘉一中高一语文跟踪练(5月7日)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和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形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1.第四段中加点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A.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B.飞溅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浪中的气泡能发出纯美、浑厚的声音,这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测发现的。

B.地球上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影响着大气的温度,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海水中的大小气泡影响。

C.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小气泡形成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D.浪尖卷裹的空气被海浪分割成大气泡,与此同时,海水表面的空气进入水中形成小于1毫米的小气泡。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气泡是管状空洞被海浪切割形成的,其直径超过了1毫米,因此在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也就更急促、更洪亮。

B.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发现能量守恒的规律,可见这个规律是对物质运动现象的准确的抽象概括。

C.有关科学家都很重视改善大气环境,他们对海水溶解二氧化碳的研究,可能为减弱地球“温室效应”提供新的思路。

D.浪花气泡成了弹奏动人音乐的天才的演奏家,这种奇妙的比喻表明科学和艺术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获嘉一中高一语文跟踪练(5月8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神奇的生物钢

①“生物钢”指羊奶钢,也指牛奶钢。羊奶和牛奶,本与钢铁风马牛不相及,但科学家硬是将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②1997年,美国生物学家安妮·穆尔发现,在美国南部有一种被称为“黑寡妇”的蜘蛛,它吐出的丝比现在所知道的任何蛛丝的强度都高,而且它可以吐出两种不同类型的丝织成蜘蛛网。第一种丝在拉断之前,可以延伸27%,它的强度竟达到其他蜘蛛丝的两倍;第二种丝在拉断之前很少延伸,却具有很高的防断裂强度。用这种蜘蛛丝织成的布,比制造防弹背心所用的纤维的强度还高得多。“黑寡妇”蜘蛛丝的优良性能,很快引起科学家的兴趣,他们设想,要是能生产出像蜘蛛丝那样高强度的纤维该多好啊。

③科学家想让牛奶的蛋白基因中含有“黑寡妇”蜘蛛丝的蛋白基因,于是就先找山羊进行转基因实验。让山羊与“黑寡妇”蜘蛛“联姻”,将蜘蛛蛋白基因注入一只经过特殊培育的褐色山羊体内,在这只山羊产下的奶中,有大量柔滑的蛋白质纤维,提取这些纤维,就可以生产衣服。

④实践表明,由转基因羊奶纤维造出的布,比防弹衣的强度还高十几倍。这种超强坚韧的物质,是阻挡枪弹射击的理想材料,也可以用来制造坦克、飞机与装甲车,以及作为军事建筑物的理想“防弹衣”。根据国外的资料,从一只羊每月产下的奶中提取的纤维,可以制成一件防弹背心。美国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蜘蛛丝的专家称,利用这种纤维制成2.5厘米粗的绳子,足以让一架准备着陆的战斗机完全停下来。科学家给这种物质取名叫“生物钢”。羊奶与牛奶变成的“生物钢”,不仅有钢铁的强度,而且可以生物降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可替代引起白色污染的高强度包装塑料和商业用渔网,还可用做医学方面的手术线或人造肌肤。科学家设想,如果让转基因山羊大量繁殖,就可以生产出大量的“生物钢”用于工农业生产与国防战略。考虑到山羊对植被的破坏性,对牛进行转基因实验的前途更为广阔,而且一头牛的产奶量比一只山羊的产奶量高得多。

(摘自《读者》2005年第12期《动物带来的高科技》,有删节)

1.从原文看,以下对“生物钢”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将羊奶牛奶这些本与钢铁不相及的东西巧妙地联系起来,是用一种特别的纤维物质达到的。

B.美国南部一种被称为“黑寡妇”的蜘蛛吐出了比现在所知道的任何蛛丝强度都高的丝。

C.一种从通过了转基因实验的羊或牛的奶中提取的高强度高韧性的新型纤维物质。

D.一种比防弹衣强度要高十几倍的可用于军事医学等方面超强坚韧的物质。

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巧妙结合”指的是将蜘蛛蛋白基因注入经过特殊培育的山羊体内的转基因实验。

B.生在美国南部被称为“黑寡妇”的蜘蛛能吐两种丝,一种具有很强的延伸性,一种具有坚韧性。

C.文中的“联姻”,意思是把一种生物基因提取出来再注入到另一种经过特殊培育的生物体内的转基因实验。

D.美国生物学家穆尔发现了一种超强度的蜘蛛丝并利用山羊进行转基因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关“生物钢”的研究,引起了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因为其成果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与国防战略,前景十分可观。

B.“生物钢”不仅超强坚韧,能阻挡枪弹射击,而且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环保型材料。

C.由于山羊对植被有破坏性,提取“生物钢”的实验可以“易之以牛”,其效果将更好,优势将更明显。

D.科学家用绵羊研究克隆,用山羊研究生物钢,可见,羊是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的好材料。

第5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学案一(教师版)

高二历史第14周学案一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先进思想(20-21课)

1.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没有把下列哪一项列为“夷”之“长技”来实践: A.机器生产 B.议会制度 C.军事技术 D.科技教育 2.鲁迅对中体西用的描述是:“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主张这种思想的有

①林则徐 ②李鸿章 ③康有为 ④孙中山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3.“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绝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该材料主要揭示了

A.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民主和科学应成为潮流

C.尊孔思潮和帝制复辟有必然的联系 D.儒家思想是君主立宪制的思想基础 4.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其共同的主题是 A.民主共和 B.民主科学 C.废除君主制 D.实行民主政治

5.近代一思想家提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 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建立

A.君主立宪政体 B.贵族共和制政体 C.民主共和政体 D.君主专制政体 6.下列著作可以反映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其中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十大关系》

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中共的哪次会议中

A.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B.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五大 C.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 D.八大、十二大、十五大 8.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经济形态决定意识形态 9.“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是戊戌变法时期一些传统的实权派和士人阶层对某人物的评论。与之相对应的选项正确的是

A.洋务派对梁启超 B.顽固派对孙中山 C.洋务派对谭嗣同 D.顽固派对康有为

10.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D.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11.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学习外国语言的热潮。下述因素中,与当时的外语热无关的是

A.西学的兴起与不断传播 B.外国在华企业机构需要大量翻译、买办人员 C.新式学校的要求 D.科举制的废除解放了读书人的思想

12.1998年对3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他们心目中曾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选择邓小平的占89%,究其原因不包括:

A.文革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恢复高考 B.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C.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邓小平提出“教育大革命” 13.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在诗文中将西方人称为“夷”。过了二三十年,这些人的诗文再版发行时,“夷”都改为“洋”了。这个变化反映了 A.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观 B.中国知识界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对中国的优势 C.“西学”通过洋务运动已成中国思想界主流 D.中西之间已经实现了相互的尊重与和平共处 14.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的“文学革命”

A.被全社会所认同 B.推动了政治改革 C.取得了彻底胜利 D.取得了重大突破

15.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即避免贫富分化)结合在一起的”。他主要是针对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民主主义思想

16.五四运动后,各种社会思潮仍然澎湃不已,1920年3月开始出现的“俄罗斯热”就是其中一种。当时出现“俄罗斯热”的实质是

A.中国知识界被十月革命引起的广泛兴趣 B.资产阶级在救国道路上日益趋同的认识 C.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来的广泛社会影响 D.全民形成“走俄国革命道路”的共识

17.高二某同学在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时选择的主题是“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下列各项中最有助于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是 A.《论十大关系》

B.《新民主主义论》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8.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有

①新三民主义 ②工农武装割据 ③三大改造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19.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反抗外来侵略 D.反对专制统治 20.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主张已经突破张之洞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D.“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21.1919年的《大公报》报道:在一些小城镇,离婚事件屡见不鲜。浙江镇海县的妇女都知道没有爱情就离婚。与这则新闻所反映的婚姻观变化关联最密切的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2.以下关于三民主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A.包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 B.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C.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D.反映了彻底的反封建反帝的革命目标

2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24.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政治的民主化

B.救亡图存

C.经济的工业化

D.思想的自由化

25.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公民”一词是泊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逐渐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B.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C.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

D.近代科技的进步 26.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7.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28.胡适原名胡洪驿,后改名为胡适,字适之。促使他改名的作品最可能是 A.《海国图志》

B.《仁学》

C.《孔子改制考》 D.《天演论》 29.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歌词中有“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之句,此句体现国人的追求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用民主和科学改造社会 C.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D.建立民主共和的新中华 30.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中,最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主张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31.在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中,各种思潮纷纷涌现,下列不属于此阶段出现的思潮是 ...

A.实业救国思潮

B.中体西用思潮

C.民主共和思潮

D.社会主义思潮

3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中共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研究主题,他们可以查阅

A.《湘江评论》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论联合政府》

D.《论十大关系》 33.毛泽东思想第一次以完备的形式出现在著作中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长征时期

C.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6.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A.阶级分析法

B.“三个代表”理论 C.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D.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历史

37.有一份面向大学生的调查问卷,问“在你心目中曾为中国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选择邓小平的占89%。大学生们做此选择的依据不包括

.A.文革后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决策

B.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C.邓小平提出“教育大革命”

D.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材料题:

38、(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了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

【材料二】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三】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

——《本刊拒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

【材料四】五四以后,“他”、“她”和“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柳湜《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

请回答: (1)“她”字最迟发明于哪一年?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字?(6分) (2)民国期间,人们对“她”字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是什么?(4分)

(3)“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4分)

39、(2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人在“救亡”心情下要求以西方“真理”来彻底而迅速地改造中国。康有为“上皇帝书”便说:“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这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心态,一直到今天都还不失其代表性。依照这种心理发展下去,革命便成了唯一的“救亡”之道。一旦“革命”登场,政治(包括军事)力量便必然上升到主宰的地位,而文化力量则退居于无足轻重的位置。长期的“革命”最后是许多人相信“政治是决定一切的”。

革命是以政治暴力改变现状,其效果是直接的,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革命可以摧毁旧政治秩序,并建立新政治秩序,但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引自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

(1)为了救亡,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先后以哪些西方的“真理”来改造中国?(8分)

(2)康有为提出“全变”主张的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办法以实现“全变”?(2分)

(3)结合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史实说说材料中的“旧政治秩序”和“新政治秩序”分别指什么?(4分)孙中山为建立“新政治秩序”做出了怎样的努力?(2分)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2分)

(4)谈谈你对“政治是决定一切的”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

选择题:

1-5 BDCDD 6-10 CAADB 11-15 DDBDC 16-20 AABBA 21-25CDDBD 26-30 DBDDC 31-33 DBC 36.D 37.C

38.(11分) (1)1918年。(1分)刘半农。(1分)因为英文当中有“She”字,而中文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字(翻译出现困难)。(1分)

(2)一方认为“她”字的出现是对女性的侮辱;(2分)另一方认为“她”字的出现只是使中国的文字更严谨,并没有侮辱女性的意思。(2分) (3)“她”字的发明原本是为了解决中英翻译的问题,说明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一个字的存废,引起了社会的激烈辩论,说明近代以来妇女地位的提高;西方民主平等观念进一步传播。(每个论点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得2分,总分不得超过4分。)

39. (1)①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中体西用;③康有为——维新思想,君主立宪;④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共和;⑤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⑥马克思主义。 (每点1分,只答到技术救国、制度救国、文化救国,每点可得1分。本题最多不超过6分。)

(2)原因:社会危机严重(民族危机,专制统治危机);(2分,如果答到洋务运动失败认识到技术不能救国也可给2分。只写“甲午战改”给1分。)

方案:维新变法运动(2分)(写出“君主立宪”或能准确答出维新变法内容也可相应给分。) (3)旧政治秩序——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2分)

新政治秩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

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2分。如只答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给1分)。 理解:围绕“民国有民国之名,无民国之实”分析,民主共和国有名无实,三民主义没有真正落实,封建军阀(北洋军阀)独裁、破坏民主政治;民主共和的影响力有限等(2分。每对任意1点得2分。)

(4)按层次给分; ①仅作出判断给1分;

②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分析,对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一个以上的论据给2—3分; ③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纳,对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两个以上的论据给3—4分。

上一篇:防水工程安全技术措施下一篇:家校联谊班主任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