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间的小时代

2022-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们之间的小时代

我们的小时代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渡此生。

——张充和

踩着满地的梧桐叶,树上的叶子又落了,月亮又冷了,昏黄的路灯,裹得紧紧围巾,双手插在口袋里,影子拉得长长,看着身旁走过的稀稀拉拉人群,听着她们谈笑的话语。我和着地上的黑影,两个人。你们好吗?我亲爱的你们,远在我看不到地方的你们,在我最深处的你们,说好一直一直的我们?有时,趴在图书馆七楼落地窗的桌子上,凝望远方,我猜你们在哪个方向,这边或那边,可是天边,我怎么能触到。有时,身边的人变了,蓦地才反应人是物非,口中时不时提到你们,跟别人说我有个朋友,她怎么怎么,好像你们变成了故事中的人。

还记得,今年暑假去然家,四个疯子在一起。32层的高楼,阳台上俯视这个不大但很繁华的都市。第一次,像个主宰者,一个旁观者,偶开凡眼觑红尘。我们只是我们,这亿万星球亿万年亿万生灵分之一,掩埋在光芒里的星子,大海底下摇曳的水草,草原深处一声虫鸣,看不到,听不到,微乎其微。我们就是我们,这亿万星球亿万年亿万生灵唯一,在闪耀,在摇摆,在声嘶力竭,看得到,听得到,清清楚楚。四个人,就是一个小时代。然是南湘,巧是顾里,倩是林萧,而我则是唐宛如,性格自然想到的。

“南湘”是个艺术气息浓厚的文艺女,在北京。南湘是个气质美女,黑色的直发,清秀的五官,只是该减肥了。南湘是个痴情的女子,曾喜欢个不值得喜欢的男生,他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南湘有个带锁的小本子,藏在妈妈找不到的抽屉里,每次她拿着本子找我反复问“你说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会不会是烦我啊”之类的话。我知道,那是她每次和那个男生通完电话后的录音,她花一晚上时间仔仔细细的誊抄纸上。我笑她傻,心疼她傻。后来,男生和别人走了,记得那天她一天没说话,站在五楼阳台拐角,迎着风独自唱歌。

“顾里”是个女王,可我们的顾里有个小清新的外表,不要被她外表欺骗,偶尔她也有女王脾气哦。比如,看到不爽的,注意她可能撕下灿烂的微笑,一秒爆粗口或无情的讽刺嘲笑。顾里是个悲惨的人,记得那时号称“师太”的某老师,在不定时飘到窗口,传来阵阵阴冷的呼喊“巧巧”,更悲催的是还有一个对她“恨之入骨”的某老师,答题错时,“这还错”;答题对时,“抄谁的”;不答时,“没写吧”,就这样在“迫害”里成长坚强。

“林萧”是个十足的工作狂,娇小的身躯,像打了鸡血样精力充足。那时候剪着短发,干练的数学霸。和林萧做同桌是最痛苦的,每次数学题目想到头昏脑涨好不容易写出来,她很鄙视看我一眼,“很不幸告诉你,错的”,我拿个尺子把所有可能辅助线都画遍后,她随手一划说不就这条吗。她深得洋葱欢心,一个天生的好会计,收钱从来没错过,账本一目了然。

“唐宛如”是我,一个欢乐多的人。应该说我是这小时代的连接者,我认识南湘后来又和林萧顾里同桌、前后座,我们的小时代组成了。宛如喜欢唱歌,我也是个麦霸,拿到话筒绝不放手,可以在ktv自嗨一下午。我是个二货,她们说个高级的笑话,都哈哈大笑,我弱弱的问什么意思,完全没听懂,解释听懂后,笑到座位上滚下,她们看到我的笑态又捧腹大笑。我虽然没有宛如那么花痴,甚至外表看来是断绝七情六欲的人,其实本质上,我也会脸红心跳,看从嘉的词,我隆哥的脸,原形毕露。

谁说,我们真的很奇怪,相思的时间超过相知了。我们有属于自己的群“小

时代”,每周六晚在虚拟的空间里看到心中真实的人,说些打闹的真话,像是没分开过,笑那么温暖,记忆那么真切。“情深恭维少,知己笑谈多”!今天南湘读道我三年前写给她的同学录,我第一次自己被自己感动了,看到她居然随身带着我当年的草稿本,我真的一股眼泪流出,感动感激。

很多年了,青春挥霍的差不多了,我开始惶恐,时光竟匆匆。十七岁,没有骑单车的白衣少年,没有整排的香樟树,没有拜伦的浪漫。二十多岁,没有穿风衣的大叔,没有顾影的湖畔,没有诗书气华。我是个赌徒,押上美丽的岁月,输得倾家荡产,一无所获。不,我是个幸运儿。最近看梁实秋散文,有篇说友谊,他说“事实上世界里还是有朋友的,不过虽然无需打着灯笼去找,却是像沙里淘金而且还需要长时间地洗炼。一旦真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我是个富足的人,在友谊的沙滩,我捡到了真金。愿现世安稳,我们安好。最后,如小时代所说:

又是这样漫长而灰蒙蒙的冬季——

我们的爱,恨,感动,伤怀。

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我们无限遥远的未来。

我们呼朋引伴的草绿时代,我们促膝长谈的漫漫长夜。

2013.12.07夜12:00

第2篇:我和哥哥之间的小事情

这是我和哥哥之间的一件事事,这件事让我自责、着急,今天我就如饮酒般一吐为快吧。

我的哥哥比我大3岁,在上初学二年级呢,说他比我大,是我的哥哥,可是我觉得我对不起他,一见到他,我就自责,为什么我们两个会形成这么鲜明的对比?

记得我上五年级开始的时候们下午放学回来,我正在做作业的时候,哥突然回来,故意的吓我一跳。吃饭的时候,因为家里用的是小四方桌,一面坐一个人,哥哥老是和我抢起来坐正面,对于哥来说,做正面当然是要看电视的啦,肯定又是我害怕电视剧。而我坐正面嘛,虽然也是看电视,但是要看“甜蜜英语1+1”就是讲的是小学英语单词和英语作文什么的。

正当我们两个又在为桌子而争吵时,妈妈肯定出来调解时,妈妈会先说两句哥哥,不懂得让着妹妹啊,不知道让妹妹学习啊,不知道怎么当哥哥啊,向妹妹学习之类的话语,我每次听到这些话时都会主动让着哥哥,尽量不和他抢,因为我知道作为一名三好学生,十佳好少年,要做到品学兼优、文雅礼仪、尊重长辈、谦逊助人、兄妹之间和睦相处等。我和哥哥争吵的权力,我就没有了。

每当考试测试完,我总会听到两种声音,先会传来爸爸妈妈的赞扬声:“诶呀,我们的女儿真是越来越棒了,每次的都是前三名,继续努力,好宝贝”随后,又会传来爸爸妈妈的训斥声“儿子啊,你看看你,再看看你妹妹,先不说成绩好坏,就看看人家多听话,你这么大了,还和她争吵,小自私,人家就是看电视也是学习,你呢?每次都是人家让你。再看看成绩,你妹妹哪次不是名列前茅,考个年级第

四、班级第二都嫌丢人。好好学学你。

每当过年的时候,姑姑、婶婶来我们家时,听说哥的成绩,在看看我满墙的奖状,都会先去批评我哥,在表扬我。听到她们的表扬,我心里更不好受了。每次我都相对哥哥说;努力吧哥哥,加油吧,可我也不好意思说出口,因为每次哥哥受到批评时,我总会为哥哥辩护,因为哥哥挨的批评,大部分都和我有关。每次妈妈批评他的时候,我都会深深地自责。哥,对不起,我也不想这样,我希望你的学习比我好,比我强,我也不希望你因为我而被爸爸妈妈批评„„

哥,希望你的学习更进一层楼,希望你不再因为我而被爸爸妈妈批评,希望你年终取得个好成绩,我相信你,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3篇: 我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小故事

要是说起我和我的掌上明珠——小兔子之间发生过的故事,那可就多了去了。数也数不清。就让我们来看一看把!

昨天,我一不小心把白砂糖撒出来了,我居然愚蠢的让兔子舔了一口。事情是这样的:我把几粒白砂糖放到了脚上,让兔子舔我的脚,舔着舔着兔子好像舔到了糖,我心里美滋滋的。可就在这时,我偏偏要站起来梳头。兔子跟在我的屁股后面穷追不舍,就好像中了邪一样,我走到哪里它就追到哪里。在我停下的时候,就围着我转圈圈。就好像在找什么东西。我真后悔给兔子吃糖。

有一次我们家的兔子被放了出来,在那里撒欢。我高兴的笑了。可惜好景不长。兔子来到了床边,跳上了床,平时要是我看见了的话我一定会把它拍下来的。但是它已经好长时间不处来了,我就没有管它。最终他好像是过于激动,竟然把屎拉到了床上。让我妈妈好一阵生气。最后它就挨了妈妈的手掌,都是打到了屁股上。兔子还很那闷呢。发出一声声怪叫。等妈妈打完了,就被关进了笼子里。

在这几件事中我知道了我干过的所偶的蠢事,我以后一定要监督兔子,让我把这些蠢事记在心里,让我以后再也不犯这样的错。

第4篇:一个人的小时代

时代,看似绵长,优柔寡断,而一旦它背弃起你来,轻易的就像一个陌生人转了身——快得让人花一辈子都回不了神。

或许,是我们都太孤单,只身一人总要向时代妥协,哪怕当时多少豪言壮语,太多人说我们还小却不能否认我们的内心强大,我们不需要经历大风大浪从那么小小的一团长到如今可以担起一份责任,如此艰辛见证我们追求时代的步伐。

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么做是对是错,到底这是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觥筹交错中谈成一笔笔生意,如此犬马声色。

朗读的荒野时代,信息发展的时代“一百四十字”的魅力太大,我们抵挡不了,早已错过了品茗时代,迈入星巴克的时代,醇厚的咖啡,我们舍弃不了,不断接受新事物,舍弃旧事物,这是我们自已选择的生活,选择适应这个时代的方式。

可是往往那些个成功人士,总能在这样的时代游刃有余,觉得有些不公,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已经掌控了这个时代弱点,否则为何他们敢如此胆大?

刘谦在韩庚家里和韩庚拼酒,输了只好答应义务给韩庚个唱设计魔术,庚饭们听闻比消息,个个喜洋洋:又给我们家庚宝省了嘿,而谦迷们也没觉得亏大度表示:免费就免费,哥们儿情义最珍贵,见多了明星们为名厮杀,偶然有这么桩小事还真挺让人赏心悦目。

或许时代愿意接受我们,只要我们真诚。

去年王功权私奔的时候,他的商业伙伴汉庭酒店CEO季琦说,一次有件十万火急的事情要找王功权,他就短信加电话猛呼,好不容易那头接了,声音还压得很低:“我在一个诗歌朗诵会上等结束了再打给你,抱歉„„”一个执掌数亿资产的老总为了听诗歌而不管生意听起来有点荒缪,可是也没准规定赚钱是正事儿,听诗歌就不是啊,人家就是不爱江山爱诗歌,又有什么不对?

果然,有些人就有资本在这个时代选择自已想要的。

当年的《小时代》惹得我掉了多少眼泪,可是仍有人无情嘲笑,很想说那些人为何自已找不痛快,不对自已胃口大可以不看,人家一直就是这风格,没必要因为你的只言片语而改变,如此纠缠,何必?

承认自已渺小,却不能忽视自已内心强大。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已的时代。

一个人的小时代。

高二(1)班 王诗旭

第5篇:站在古今中西之间重读我们的文明

尊敬的杨老师和各位学长姐:

我本来满怀信心要给你们作一篇史诗般的“告别演说”的,这对于我并不是什么难事儿,可是昨晚骤然看了我舅舅张鸣老师半年内的博客文章,没有这样的兴致了。我是个很专注读书而不过分关心现实的小孩儿,最近四个多月呆在台湾好好读了些书,没有辜负自己的光阴,但是多少也和大陆的环境有点脱节了,写的有些文字显得不合时宜。这是最后一节课了,我还是想和大家谈点什么,也算是对自己这半年来的游学的初步总结吧。你们姑妄一听这冗长或有些乡愿的演讲吧。

我今天要谈的主题有些大,叫做“站在古今中西之间,重新解读我们的文明”。我为什么选这样的一个题目呢?因为这半年我都是生活在台湾的社会环境之中,今天的听众又是台湾的朋友,我想“我们的文明”应该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话题。至于古今中西的话题,又要感谢这段在台湾的难忘经历。台湾是个自由的社会,我们在大陆被圈养久了,突然到了台湾这个岛上,空气也觉得格外新鲜了。我平日在读书之余,也写了一些关于台湾的文字,在网上和台湾的、大陆的朋友对话和辩论,这些活动都是很能激发人思考的。一方面,台湾是个既传统又现代,既中又西的社会,另一方面,他又是个处在传统与现代矛盾之间,处在台湾人与中国人国族认同冲突中的复杂社会。我们生活其间,既感受着台湾社会现代化与进步的美好一面,也深深地思考这个社会内部或隐或显的“危机”。然而,我们终究发现台湾和中国大陆还是相同之处占了绝大多数,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共同处境(Situation)莫过于——我们站在古今中西之间的巨大矛盾心理。

(一)“我”是谁呢?——同胞?外国人?同文同种?匪谍?

我该从哪里开始展开今天的话题呢?还是从我这次台湾游学的起点聊起吧。大概由于半年之内第二次来台湾了,所以带着格外的谨慎和小心,但是我无法回避的却是“身份的问题”。我到了台湾,最初和人打交道,人家必然会问“你是从哪里来的呀”,这就牵涉到孔子讲的“正名分”的问题了,我该怎么回答呢?大概有三种方式——大陆人、中国人、中国大陆人,出于稳妥起见,我准备用“中国大陆”这样的这种的称谓,毕竟是在台湾的地盘上嘛。这回过海关的时候,比上次平稳多了,这回是“非中华民国籍公民”,而上回是“外国公民”。一到宿舍,见着管理员大叔,讲一口特别道地的台湾国语(基本和国语没多大共同点了),喊我“中国学生,中国来的呀”,我明白过来自己确实到台湾了。

随后就开始和台湾年轻人打交道的历程。这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片段。最初的看法是台湾的大学生似乎比较像偶像剧明星,而不是“学生”,没有学生样嘛——上课睡觉的、吃东西的、大声说话的、随意走动的,回答老师问题如同小学生一般,比如老师问“以色列人是什么人呀”,学生答“以色列人”之类的……更绝的是,下课的时候老师竟然对同学讲“辛苦你们来上课了”,传统社会是学生给老师请安的,现在真是匪夷所思了!

还老有中文系的学生来和我讲,“正体字”是如此这般好,如何比简体字更好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正宗,现在你们大陆也有人提倡改回繁体字了。我由于不是他们专业的,最初持保留态度,等我看了相关资料之后,就有力地反驳了他: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变迁,其实和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变迁一样都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一种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讲,秦始皇当年变“大篆”“籀文”为“小篆”“隶书”,就是一次简体字化的过程;你这么喜欢形象的汉字,怎么不去写“大篆”“籀文”,那多形象呀,和画画一样;既然中国大陆建立了“新朝”,那么他的政府要推行简化字改革也是无可厚非的;况且繁体字确实要比简体字更难学更难写,增加小朋友更多的负担,虽说现在有了电脑,也代表我们可以不动笔呀!他被我驳得无话可说,只好说“兹事体大,兹事体大”之类的话。后来别的台湾学生向我透露了“秘密”:原来他们对于大部分简体字都不太看得懂,但是有的时候还写简体字,很有意思的。至于我呢,繁体简体、竖排横排都没有任何区别,简体字显然写着比较省力,所以“识正书简”才是王道嘛!

在台湾人家最爱我问我的问题是,“你觉得台湾怎么样呀”——这问题有两个预设,

一、不能答不好,因为这是欠揍的表现,不尊重嘛;

二、他其实是在问台湾和中国大陆比起来怎么样,后一个问题其实挺难回答的。如果以过小日子和对人的尊重来说,的确台湾要好太多了,这算是共识吧;但至于其他而言,则真是见仁见智了,没有统一的答案的。

谈到我们在台湾社会的身份问题,是多少有些尴尬的。元月二号,《中国时报》头版讨论开放大陆自由行的话题,谈到台湾准备向北京上海的“良民”率先开放,“良民”这个词深深刺痛了我的心。这个词是日本侵略者过去用来侮辱中国人的词汇,和这个词相对的是“刁民”,我们能不能说台湾有些人是“良民”,有些是“刁民”呢?这是互相尊重的方式吗?

在台湾,很明显的,年长一辈的人大多称呼我们为“大陆学生”,年轻一代大多称呼我们是“中国学生”。但不管何者,台湾人那种对“我们”的优越感或者歧视,是异常显著的。在你们的印象中,中国大陆全是“黑心货”“黑心菜”“黑心鸭蛋”,甚至人也是黑心的吧!台湾人这种对中国大陆人民的优越感,在我们看是很奇怪的,一个大国的国民被台湾岛民歧视,有点匪夷所思,这心理反过来或许更符合逻辑。这里面除了很浓烈的市侩主义之外,或许还和历史的恩恩怨怨扯不清。

我很关心台湾年轻一代的文化观。用我的话来说,这批台湾年轻人是第一代被教育成“台湾人”的一代人。他们对自己的乡土充满了热爱,对台湾未来满怀信心,在他们眼里,我们真的是“外国人”了。可是在我看来,一切都是利害相参,福祸相倚的,这一代台湾年轻人从小在一个相对安定和富裕的小岛上长大,的确更有自我了,对个人权利也更关注了,但视野也变小了,对公共领域的关怀也比不上父一辈了,理想主义逐渐淡出了。生活的确比较幸福和美好,社会也更人性化了,可是生命的体验也逐渐变得单调和平面——正所谓单向度的人,在这声光十色的世界中漂泊和沉浮,生命变得没有明确意义了。他们不可能有我们幼年那种对贫穷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也不可能感受到在一个变化社会中的那种风潮激荡和生存压力。灵魂体验和生命经历的原子化、均质化,注定了这一代人不可能再创造出史诗般的事业了,但是维持小日子也是不成问题的。今天的台湾社会的确是对弱势群体更关爱的社会,但也是压抑强者意志的社会,这都是相对的。最优秀的人才不愿去涉足公共领域和政坛了,因为政治这个词在台湾是负面、不讨人喜欢的,大家联想到的是蓝绿恶斗、国会闹剧、互相辱骂、政治作秀和各种口惠而实不至。可是那些人有一天终会醒悟过来,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最优秀的人却要被那些不如自己的二三流的人所统治,看着这个社会离过去的“黄金时代”越来越远了。

过去我是相信中华文化很好地保留在台湾,可现在我轻而易举地发现即使是这一代中最好学深思的青年学者也对“中华传统”所知不多了。这其实并不能怪他们。他们从小受到的是台湾本土教育,“中国”在他们心中不过是个极为模糊的概念,或者就是“中共”那个邪恶政权,要不就是些中国大陆的负面新闻“黑心货”之类的,几乎没有任何好感。你很难想象(除了李戡这类另类之外)一个台湾年轻人对中国大陆或中国文化有任何赞美之词,他们即使到了大陆去参观学习,也依旧是那种思维之中,反倒更加强化了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印象。现代的台湾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几乎完全不感冒了,传统文化能给他们带来物质的奢华享受吗,能带来成功的声望吗,能带来巨大的财富吗?都不现实,传统文化没有工具理性了,那么除了在社会习俗(小传统)的意义之外,几乎不再受重视了,况且那还不是台湾本土的文化。即使是他们的文化偶像——外省人的龙应台也只能做没有“中国”的中国梦了,何况这一代的年轻人呢?要求他们去继承中华文化,继承中华道统,不是痴人说梦吗?大概不出一代人的时间,所谓中国传统就会在台湾岛慢慢逝去了,不妨看看现在中学生台湾史和中国史比例已经1:1了。他们更关心的是现代的科技、消费和文化理念,还有所谓人的价值、权利和尊严,在这种意义上讲,语气说他们是台湾人,不如说他们是西方人了。

在这种背景之下,他们看到“我们”的眼光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有同文同种的亲切感,交流很畅通,另一方面受西方影和过去反共历史教育影响,明确区分双方之间的不同,在心理优越感的基础上,甚至有些许反感和仇恨。打一个比方,有一回和一个台湾的朋友谈到高丽战争,我很自豪地讲,解放军在极端简陋的条件下能和世界霸权美国人至少打个平手,这是中国近代世上,前所未有的事迹;可是他却冷言相讥,说那时候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准备用九颗原子弹把中国从地图上抹去。我深深震惊了,我只是谈了对国家自强的自豪,他却反感到盼望美国人把几亿中国人送去见佛祖的地步。一句不经意的话,却流露出历史教育背后的仇恨的潜意识。这还谈什么同胞情谊呢?还不如说是敌对的双方更恰当。有的时候,台湾的朋友请我喝酒,他们还要讲“共匪”“匪谍”之类酸话,固然是开玩笑,可是我们心理还是不太舒服的。我们的交换学生们在奉献着对台湾社会无私的赞美之中,却也要忍受被台湾人叫“中国学生”的辛酸和不甘。这里真的有互相尊重,互相了解,互相包容吗?我很怀疑的。

但是当我深入地观察台湾年轻人的文化取向的时候,发现他们骨子里还是地道的“中国人”。我给大家举一个我宿舍的“趣事”。最近宿舍的某台湾同学对我有点意见,为什么呢?坐在靠墙的他总是要求把窗户开开,而我坐在窗户边上,冬天又怕冷,所以我常常把窗户关上。来来回回很多次之后,他有点不高兴了,可是什么话都没说。有一天晚上,他显得躁动不安,总是跑出宿舍,还每次都把门彻底打开,这是冬天呀,我过一会儿又去把门关上,来来去去了三四回,我有点敲出端倪了,可是我俩还是什么话都没说。再后来,到了半夜凌晨了,他又去把门敞开了,我也相对应马上把门关上。在这场对“门”的争夺中,我们两人依旧什么话都没说,其实我早就等着他骂我了,把话说出来,把事儿挑明不就得了嘛,这么点小事儿,值得这么来回折腾吗?可是又来回弄了几回,他还是什么话都不说,只管开门,最后我忍无可忍了,骂了他两句,然后把窗户开了一条缝,算是息事宁人吧。可是我在那一刻的感觉其实是,那个台湾学生“真他妈太像中国人了”“只有中国人才他妈这样做”,这样息事宁人、不出恶言、忍气吞声,要是西方人早就大打出手了,哪能来回折腾这么多回合沉默的战争——我和他也真是很默契的演员。我之所以没有说出来,是因为“中国人”这个词在现在的语境中似乎有点骂人的意思。尽管中国历史观和文化传统逝去了,但是中华传统礼俗作为小传统依然保持着强大生命力,恐怕也不是一两代台湾人可以彻底改变的吧。

尽管有这许多观察,通过比较之后,我依然觉得两岸年轻人其实是极为相像的。比如我在北京的时候,就觉得其实大学生都挺混日子的,好多人也没事志向和理想,可是到了台湾一看,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感觉,这么看大陆学生还是很用功很有理想的。可是台湾学生不这么看,他们比较两岸之后,分析说这表明台湾年轻人比较幸福,台湾社会比较自由民主。我心里在替台湾的年青一代担心,将来他们怎么能和大陆年轻人竞争呢?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要竞争嘛!这样才叫“爱台湾”“守护台湾”嘛!

还有台湾人在认同方面依然是有问题的,比如马英九总统的百年元旦文告中的政治修辞,除了有强烈的置入性行销嫌疑——又和上回“双英辩论”一样在宣传他的“黄金十年”政纲,其实他的政策只能反映一部分台湾人的主张,有一半的人是不认同的,执政党与反对党也许在国家层面最主要的共识恐怕是目前不让共产党染指台湾吧!至于马先生那些关于两岸关系的宏论,遭绿色人士的讥笑,怕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吧,哪里有什么共识呢?况且台湾据说还有“后殖民”的问题,还有本土认同的问题,还有国际承认的问题。在政治上,我们把台湾称为美国的“附庸”也不至于大谬,因为毕竟是美国人保证了台湾政权的生存。

今天,海峡两岸的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观念差异和冲突?为什么我们同样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认同问题?今天的问题又是怎么来的?这其实都是在古今中西的历史性变迁和剧烈社会转型中无可回避的困惑、犹疑和彷徨。

这学期有幸能被学校派到台湾地区的高校进行交换学习,在这个岛上,边学习,边交流,边观察,打交道最多的自然是作为同龄人的大学生。在这同文同种的的亲切环境中,总结一点此间大学校园的文化,以飨读者。

(一)大学生

所谓大学校园文化,主角自然锁定在校园中的大学生身上。今天的台湾是个标准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年轻人在一个相对富裕和发达的社会中长大,远离了上一辈人的贫苦和动荡,享受着现代文明的繁荣与进步。类似于我们的八零后、九零后,与父母辈大不相同,他们既是追求自我价值,张扬个性解放,关注个人发展的一代,游刃于网络空间的一代,玩着Ipad、Iphone成长的一代,“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一代,和“管它那么多,给我娱乐来”的一代人。有一档叫《大学生了没》的娱乐节目,倒是了解今日大学生所思所想的不错的孔径。总之在我们看,他们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代大学生。

我最初的看法是台湾的大学生似乎较像偶像剧明星。女大生不但“天生丽质难自弃”,而且美妆水准也专业,据说至迟从高中起,女生们就开始画眼线、帖假睫毛(那时我们的女生们还在“素以为绚兮”吧),叫人眼前一亮的“正妹”真是俯仰即拾。男生打扮也别有个性,多有烫染酷发者,再打扮出几分嘻哈的风格,反观我们的男生们确实鲜有染发者。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台湾的男女生间关系也更为亲昵和热络,形同“哥儿们”之状,勾肩搭背、呼啸成群之景也是随处可见,更见几分天真活泼、热情好动的年轻人气息。

当然了,相形之下,某些大学生似乎又少了点“学生样”。上课睡觉的、吃东西的、大声说话的、随意走动的,课堂没有我们那么多规矩,似乎也没有太多限制。回答老师问题如同小学生一般,比如老师问“以色列人是什么人呀”,学生答“以色列人”,问“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是什么人”,答“美国总统”之类的……据说,台湾的大学生们不再在课堂上发言表达意见了,都到批踢踢上去“灌水”了。更绝的是,下课的时候老师竟然对同学讲“辛苦你们来上课了”,传统社会是学生给老师请安的,现代真是匪夷所思了!

在那略显沉闷的学习之外,却是这群不安分的年轻人释放青春和激情的大好舞台。台湾的高校有着更为完备和充足的体育设施,学生们也有着更好的日常体育锻炼和运动的习惯,尤其是棒球、篮球和排球等团体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棒球是台湾最为popular的运动,普及到无法想象的地步,以至每个系都有代表队,每时每刻都可见运动员在操场上训练和比赛。台湾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能力那更是一绝。据说台湾的国中生当中,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梦想着当明星,把相当大把精力大都投入到这上面了,学校的舞蹈社团五花八门,门类之多样,分工之细致,远远超越我们高校的舞蹈社。虽然都是自己组织的业余社团,但训练水平可一点不下于我们校级艺术团呢,笔者有幸亲自观赏过一两回,真有叹为观止之感呀!校园的社团文化自然也是不拘一格,除了由学生自治的系学会之外,各种专业性的社团、交友俱乐部经常举办各种Party,周末旅行和趣味运动等等,是对学生组织活动能力和规划安排能力的一大锻炼呢!

(二)高等教育

台湾的高等教育本身则更耐人寻味。对于这一代大学生来说,大学的门槛已经几乎不存在(2009年录取率达97%),现在几乎人人只要有心想念书,都可以上大学。尽管要考取台、成、清、交等名校仍面临激烈竞争,但较之于大陆的高考,升学竞争要小太多了。以头块招牌的台大为例,其每年从不到十万的考生中录取两千多人,而我们的北大和清华则大约从一千万考生中录取二千多人,差距可想而知。

在这个自由民主社会里,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大学教育终于也“民主化”了:把所有参加考试学生都招到了大学里,每个县都实现了拥有一国立大学的“梦想”,也满足了各级政客和议员的选票需求。在这一切都获得满足的时刻,不但大学的理念空洞化了,并反而变相加重了中学生的负担(因为大家都要考台、成、清、交嘛),当然倒带动了“补习班”产业和《补教人生》之类泡沫剧的一片繁荣。可是在台湾少子化即粥多僧少的情况下,后半段的大学在竞争激烈的趋势下,仍面临这招生不足的窘境,于是在今年开始开放对大陆学生的招生,以便维持其运作和经营。我们这些大陆的小朋友,在两岸关系缓和的形势下,还天真地以为台湾当局和台湾人民大发慈悲了呢!

台湾的大学教育的形式倒是更人性化、更多一些自由。例如台湾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有更多转学、转系、辅修之类的机会,可以在信息更充分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未来,而不必像我们那样更多是“一考定终身”的残酷局面。甚至有些台湾学生在读了两三年大学之后,觉得真正发现了自己的所爱的专业,又重新投入大学入学考试的竞争之中。台湾的课堂也有些许不同,老师上课更为幽默诙谐,更注重贴近现实和年轻人的心思,没有高高在上之感,反倒是平添了几分亲切感。不过,有一点蛮相似的是,每到老师提出问题时,下面就鸦雀无声了。

台湾学生的打工经历是似乎是他们大学经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许是我们作为独生子女比较“幸运”的原因,在大学里仍由父母供养生活,更多的则是就业前的实习和当些家教之类的,可以平添些零花钱。而台湾的大学生由于家中都有两三个孩子,不可能由父母完全负担,再加上,台湾的学校由于比较小不能提供足够的宿舍空间,很多学生得在校外租房,结果大大加重了学生的生活成本,使得打工对于不少中下收入家庭的孩子成为了生存的必需。学校方面也会特别在校园内提供各种各样的工读生岗位和实习工作,比如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校园售货铺的服务员等等,也算是在专业教育之外,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职业教育。

当然,课后打工事件是颇为辛苦,难免影响课内学习,时常翘课、请假。这一社会现象不久前在台湾还引发了“监察院长王建煊日前对大学生打工提出批评,认为他们「太笨了」,竟然把人生的黄金时间,浪费在不符合成本效益的打工上的”的舆论战。这其中似乎的确存在某种张力,但对于一个多元的社会来说,让学生自由选择其生活方式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也是大学教育的题中之意。

不过,这又不单单是打工对不对的问题,而是社会文化和大学教育理念的内在冲突问题。大学本来是培养贵族、绅士和知识精英的,前两者家庭富庶,无生活之忧,后者可以获得奖学金的支持。就笔者而言,对于打工也是认同的,毕竟学习不只是读书,社会实践也是广义上的“读书”呀——阅读社会这本大书。况且,打工可以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对于走入社会也是颇有裨益。但在这样一个强调工具理性,追求物质享受,乃至放情纵欲的社会中,不少打工的学生通过翘课的时间来打工,用打工赚来的钱吃牛排和给女朋友买礼物,再以上课的时间来“补充能量和体力”,然后再请假、再翘课……牛排、女朋友、金钱岂可舍弃哉?只好把学业抛开了。这也许只是台湾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角吧。

(三)年轻一代的文化观

我同样很关心台湾大学生们的文化观。用我的话来说,这批台湾年轻人是第一代被教育成“台湾人”的一代人。他们对自己的乡土充满了热爱,对台湾未来满怀信心,在他们眼里,我们真的是“外国人”了。可一切都是利害相参,福祸相倚的,这一代台湾年轻人从小在一个相对安定和富裕的小岛上长大,的确更有自我了,对个人权利也更关注了,但视野也变小了,对公共领域的关怀也比不上父一辈了,理想主义逐渐淡出了。生活的确比较幸福和美好,社会也更人性化了,可是生命的体验也逐渐变得单调和平面——如所谓单向度的人,在这声光十色的世界中漂泊和沉浮,生命变得没有明确意义了。他们不可能有我们幼年那种对贫穷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也不可能感受到在一个变化社会中的那种风潮激荡和生存压力。灵魂体验和生命经历的原子化、均质化,注定了这一代人不可能再创造出史诗般的事业了,但是维持过日子又是不成问题的。

我似乎也发现即使是这一代中最好学深思的青年学者也对“中华传统”所知不多了。这其实并不能怪他们。他们从小受到的是台湾本土教育,“中国”在他们心中不过是个极为模糊的概念,要不就是些中国大陆的负面新闻“黑心货”之类的,几乎没有任何好感。即使是他们的文化偶像——外省人第二代的龙应台也只能做没有“中国”的中国梦了,何况这一代的年轻人呢?要求他们去继承中华文化,继承文明道统,不是梦人呓语吗?现代的台湾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几乎完全不感冒了,传统文化能给他们带来物质的奢华享受吗,能带来成功的声望吗,能带来巨大的财富吗?都不现实,传统文化缺乏工具理性,那么除了在社会习俗的意义之外,几乎不再受重视了,况且这也不是台湾本土的文化。他们更关心的是现代的科技、消费和文化理念,还有所谓人的价值、权利和尊严,在这种意义上讲,与其说他们是台湾人,不如说他们是西方人了。

有几次台湾的学生请我喝酒吃饭什么的,酒过三巡,大家的话匣子完全打开了。他们这样对我说,“兄弟,咱们的观念可能有点不同,在台湾,也许那些家境比较寒酸的孩子可能会比较用功上进,而我们这些家境还行的就玩得多了,比较享乐主义”。诚如这位朋友所言,台湾的年轻人的娱乐活动似乎比我们在北京要更丰富了,去夜市、夜店、Pub玩之类的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有的甚至天天流连忘返。作为学生而言,我们似乎是很羡慕这样的生活的,可是从社会层面思考,一个合理的社会应该是有能力的人更努力,对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而不该由家庭经济条件决定一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吧——这依然是物决定了人的社会,而不是真正自由的社会。当然在台湾大学生的视野里——没有什么是必定要去追求的,而是在各领域发展总有属于他们的价值,这是他们的观点。

(四)结语

大多数来到台湾的大陆学生,毫无保留地对台湾的一切予以无私的赞美,因我半年之内两度造访台湾了,两相比较,有了点不同的一己之见——我有时会忧虑台湾的大学生将来能否竞争得过大陆学生呢,他们似乎少了一些对现实的清明认识,对外部世界也关心甚少,却有着一种习惯性的优越感和自洽性,远不如我们这样勇于自我批判和发愤图强。

当然,我这有点杞人忧天,毕竟台湾的未来是属于这批大学生的,他们自然会“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何必我们去操这份心呢?不过在两岸交流日益热络和信息越发畅通的今天,保持一种对台湾社会的独立思考和冷静判断而非盲目追随,或许也是有益的。

注:

此文系我受某杂志之邀请,在之前数篇类似主题的日志基础上修改润色而得的。文章主体是对台湾校园文化的概览性综述,没有特别刻意的挖掘,唯有文末的数段算是一孔之见吧。至于台湾教育总体是好的,但是问题出在了学生身上,而学生又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给人一种印象是,台湾的学生生长在不错的环境中,受到了正规的教育,却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尤其是自我反思与批判的精神。这不得不说是台湾教育的瑕疵。他们似乎生活在梦一般美好的社会中,民主社会也保障了做梦的权利,可是却忽略了作为人的精神的意义——人欲横流而不知检,理想湮没而不知发,徒以今之自由民主以夸人,于世道人心有何哉?吾国先宋儒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些迷思(Myth)中之存在岂不要自惭形秽至极吗?今天的台湾人还敢说自己是中华文明道统的继承者吗?真是世界上最大的笑话!

还是那句话——今天的台湾年轻一代的确是台湾人了,而且更是现代人。他们高扬的现代旗帜的确给了他们放纵自己的欲望(和兽类有多大区别呢),满足于软弱与虚伪的人道主义,放弃对整个社会(非政府)的责任和理想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然而这样所谓的民主体制,却更多只是一种保护懦夫(弱者),而非高扬人的精神(强者)的社会机制。这里面有台湾文化自身内在的问题,也蕴涵了台湾社会未来的危机。

第6篇:假如我们之间没有擦肩而过美文摘抄

生命只有回头看时才清楚,所有的人都在后悔后或者发现自己错了、坚持不下去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离谱,之后便会幻想很多的“假如”。而生活我们必须向前看,朝自己的目标去奋斗。人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全凭我们自己如何去演绎人生这场戏。在这个残酷又现实的社会,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随处可见的事。如果你不努力的去生活,不努力的去奋斗一切,随时都会被这社会淘汰。当我们精疲力尽的时候,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都会幻想着假如怎么样就不会怎么样;假如我现在是个有钱的大老板,就不会每天工作得焦头烂额,汗流浃背,偶尔还要受老板的冤枉气。假如我们之间没有擦肩而过,对爱的执著,现在我们会是一对幸福的恋人,彼此之间都不会那么的伤心难过。假如我凡事都三思而后行,不为一时之冲动,不听人们的忠告意气用事,现在就不会寸

假如任何人都会说过,也都会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找个安慰别人的理由,或者自己给自己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但你在现实中努力过了吗?在困难重重中奋斗过了吗?还是你选择了逃避,逃到了一个没有人认识你的地方。然后期望着身边的人会替你解决,等待别人来帮助你,自己却不敢去面对。人都是自私的,别妄想着会有不劳而获的事,天上也不会有无端掉馅饼的好事。人们对你的帮忙只是在你受伤后,对你受伤的心灵一点慰藉,能帮你的也只有一时,人生靠的是自己,现实唯有去面对。辉煌的人生都是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的,凭自己的双手打造的,相信自己,只有自己才会真正明白自己,应该舍弃什么去追求什么,通常在得到之前,我们都会放弃某些才能换得,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就是社会的现实。

那些偏偏想要鱼与熊掌都想兼得的人,老天定会安排一个惨痛的教训来证明不能兼得的事实。偶尔的磨难只会让我们越搓越勇,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别把自己沉陷在异想天开的状态里,困难最怕的是人,只有人才会去想办法解决困难,总会有解决的办法。发生的种种现实我们虽无法改变,那我们就改变自己来适应它。回想以往的我们会后悔莫及,就让以后的人生不再有后悔,付出的努力总会有收获的,只是迟早的问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努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上天一定会好好给你一个交代。

我们总是在想假如如果,一旦发生了自己不愿接受的事实,我们就都在寻找借口,寻找假如、如果但残酷的现实的赤裸裸的、但是让我们头脑清醒过来,告诉我们没有假如和如果只有现实。面对现实,我们只能勇敢的接受,面对现实的但是,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勇敢的去解决,而不是还沉浸在假如里,假如只是假如,它成不了真实。人很多的时候,都是追求了不真实的东西才会痛苦。然而现实会让你清醒,现实会让人磨灭一切的虚荣和虚伪。人都想逆天而行,明知不可为而偏为之。结果怎样?残酷的现实,还不是让人弄得满身伤痕累累。还不是因为奢望了太多的假如。假如只是假如,千万别拿假如来填补自己的虚荣心。因为假如换来的,只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而已。

上一篇:大学三好学生竞选稿下一篇:残疾人社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