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财富伦理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亚里士多德的财富伦理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 社会财富分两种:一种是作为有用物总和的财富, 另一种是作为货币积累的财富。在他看来, 真正的财富是对家庭和国家来说为生活所必需的和有用的物品。在财富获得上, 亚里士多德肯定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 反对商贷活动。亚里士多德将致富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游牧、农作、劫掠、渔捞和狩猎致富, 凭借自己的天赋能力获得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另一种是通过贩卖技术获得财富, 专以聚财为能事。亚里士多德肯定前者否定后者, 认为“就这两种方式说, 前者顺乎自然地由植物和动物取得财富, 事属必需, 这是可以称道的;后者在交易中损害他人的财货以牟取自己的利益, 这不合自然而是应该受到指责的。”亚里士多德尤为反对钱贷的致富方式, 他认为:“最为可恶的是高利贷, 它是用金钱本身来牟取暴利, 而不是通过金钱本身的来路来获利。因而在所有的致富方式中这一种是最违背自然的。”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站在实践的哲学高度, 积极主张通过游牧、农作、劫掠、渔捞和狩猎等方式勤奋劳动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 而反对经商的行为, 他认为经商的行为, 不但没有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 反而在交易中无形地提高了原有物品的价格, 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金钱。所以, 亚里士多德对商业贸易表示了极大的道德义愤。他认为商业、贸易是邪恶的职业, 是应当受到谴责的。同时他还反对高利贷的行为, 由于高利贷的盘剥, 富人更富, 穷人更穷, 这是导致贫富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亚里士多德主张获取财富必须合乎德性和自然。他强调以道德来制约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 以道德来规范人们追求财富的行为, 对财富的把握应合乎德性。

在对财富的本质认识上, 亚里士多德与其老师柏拉图有相似之处, 认为贫困是导致“争斗和恶行”的原因, 反对极度贫困或极度富裕。亚里士多德认为财富是生活所必需的, 是优良生活的一种善因。他认为“优良生活有三种善因:外物诸善、躯体诸善和灵魂诸善”“外物诸善”即“财富、资产、权利、名誉以及类此的种种事物”, “有如一切使用工具, 其为量一定有所限制.任何这类事物过了量都对物主有害, 至少也一定无益”, 而“灵魂诸善”则相反, “愈多而愈显见其效益。”他肯定占有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拥有适量财富以获得优良生活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 对一个人来说, 财富的拥有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他进而从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角度批评那些无限积聚财富的人, 他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财富人生观。对一个国家来说, 亚里士多德主张为了国家的幸福, 必须拥有适当的财富, 这样才能满足公民生活的需要。财富充裕是有利的, 没有充足的财产, 不仅不能保证内政的需要, 而且没有能力阻挡外邦的威胁, 这对于城邦不利。但是对于城邦来说财富并非越多越好, 如果多得超出了一定的界限, 就会招致外邦的觊觎, 同样也会因受到骚扰而不能保证城邦的安全。财富是人们的基本物质资料, 基本的追求, 但是亚里士多德反对对财富无限制的追求, 认为“一切财富倘使从生活方面着想就显见的各有限度。然而世上经反其道而行, 从事发财的人们正在无止境地努力聚敛他们的钱币”他说:“外物诸善, 有如一切使用工具一定有所限度, 任何这类事物过了量, 都对物主有害至少也一定无益”过分的追求财富, 生活的欲望就会无穷, 这样“只知重视生活而不知何者才是优良生活的缘故。”“人类的恶德就在他那漫无止境的贪心, 一时他很满足于获有两个奥布尔的津贴, 到了习以为常时, 又希望有更多的津贴了, 他就是这样的永远不知足, 人类的欲望原是无止境的, 而许多人正是终生营营, 力求填充自己的欲壑”他强调德性高于财富, 德性统帅财富, 反对德性“屈从”与财富而造成堕落。由此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 优良的生活包括财富、身体和德性, 但在三者的轻重问题上, 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德性, 德性高于财富, 德性统帅财富。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财富越多生活就越幸福, 两者并不成正比, 财富不是多多益善, 财富是生活之必需, 但对财富的追求应有限度的, 贪得无厌、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将会导致欲望膨胀, 就会损坏道德。过犹不及, 反映了他在财富上的中道观, 是以灵魂的善为限度的。

在财富的分配上, 亚里士多德以中道为基础, 强调公正。分配正义是指在表现在荣誉、财富、权力及其他可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的东西中的正义, 就是财富的分配中合乎比例的均等或者几何均等, 否则就违反正义。亚里士多德对于财富分配非常强调公正。“公正就是某种比例, 而这种比例所固有的性质不仅是抽象的目的, 而且是普通的数目”, “公正就是比例, 不公正就是违反了比例, 出现了多或少, 这在各种活动中是经常碰到的”具体来说, 公平有三种, 即分配的公平、补偿的公平和交易的公平。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强调的分配不是财富的平均分配, 他是在不平等的前提下寻求平等, 因为“不公正的人与不公正的事都是不平等的, 在平等与不平等之间显然存在一个适度, 这就是平等。”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见解, 分配的正义旨在给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待遇, 倘若两人不平等, 那么, 他们在要求社会财富就不能平起平坐, 不分彼此。在分配的正义中,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以此为根据, 而是主张区分不同的人, 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分配, 不论这种区分的标准是什么,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分配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则是必定无疑的, 不平等的分配实属理所当然。

二、亚里士多德的财富伦理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首先,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 需要不断的创造财富,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我们应该鼓励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 通过合法经营, 勤劳致富, 发展生产力, 最大限度地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 同时也是我们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增加财富的总量, 一种是通过自身发展生产, 另一种是通过运营来掠夺别国的财富, 亚里士多德显然是反对后者。实质上亚里士多德是在告诉我们发展生产的重要性, 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前进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只有生产发展了, 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 国人的财富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 人们对于财富的认识并不正确, 人们往往认为, 有钱就是幸福, 市场化条件下的经济建设, 利益涌动, 由于缺少人文精神的支持, 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困惑的是:幸福虽然离不开财富, 但随着财富的增长, 国民的幸福指数并没有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幸福悖论”。

其次, 财富需要伦理的约束。从广义上来讲, 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可称为财富, 所以财富不但包括物质财富, 也包括精神财富, 伦理价值行为就是精神财富的一种。“伦理是指一定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财富是由人创造的, 离开了伦理, 人们的财富是不全面的。难怪两百多年前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不仅撰写了具有经济学百科全书性质的《国富论》, 而且还以同样的热情写下了被许多经济学家所忽略的《道德情操论》, 给我们提出了经济与伦理结合的问题, 提出了“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概念, 利用“道德人”来制约“经济人”。如果我们把亚当·斯密的这两部著作结合在一起来思考问题, 那么我们就会发现, 财富的创造不仅取决于分工、资本积累和对外贸易, 而且还取决于人们高尚的道德和伦理。“仇富”话题是受到人们普遍关注, 并围绕着一个个新闻事件不断形成舆论热点。当今社会成员普遍关注贫富差距, 不仅是它的存在, 更在于它的形成过程。“仇富”心理的产生, 应该说很大部分源于财富获取渠道的合法性问题。“仇富”心理说到底并非基于贫富差距而产生的对富人的仇视, 而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财富的来源和增值方式是否合法、是否道德的质疑, 人们并不仇视那些依靠勤劳和智慧获得财富的人们。

再次, 分配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正因为有了这种相互协调, 才能使社会各方都能够享受到一定的利益, 社会良性运行。”如何公平、公正地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已经成为影响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样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全社会普遍关注“仇富”心理, 也是由于分配不公所造成的人们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和谐社会追求的是分配正义, 而不是追求平等分配。分配正义意味着每个人的所得因条件不同, 人与人之间应该有合理差距及差异, 这样才能使分配所得与各人条件均衡, 才能使人们满意。正如有学者所言:“无论从伦理学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着眼, 可以断言, 收入分配的均等或财产分配的均等并不意味着公平, 或者说, 不应当把分配均等当做公平的同义词。”亚里士多德针对当时希腊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 极易引起革命的状况提出了分配正义。根据亚里士多德对分配正义的见解, 分配的正义旨在给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待遇, 倘若两人不平等, 那么, 他们在要求社会财富时就不能平起平坐, 不分彼此。在分配的正义中,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以此为根据, 而是主张区分不同的人, 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分配, 不论这种区分的标准是什么,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分配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则是必定无疑的, 不平等的分配实属理所当然。由此可见, 亚里士多德承认人的能力和地位的差别, 依据于此实行不平等的分配, 即应该根据个人为城邦社会的贡献及其能力的大小, 进行相对公正的分配, 分配公正是对公民个人利益的维护, 也是对城邦稳定繁荣的维护。亚里士多德实质上鼓励人们通过勤劳致富, 多劳多得。

总之, 构建和谐社会, 在伦理规约的前提下, 使我们从关注财富的数量向财富的质量转变, 对财富真正的理性追求, 引导和促进财富的合理增长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才是新型财富伦理观的根本要求。

摘要:追求财富和幸福是人的本性。有钱就会幸福吗?在这个财富涌动的时代, 人们常常面临多种观念的碰撞, 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财富观?亚里士多德在实践哲学观的指导下, 认为追求财富应以德性为基础, 以中道为准绳, 强调勤劳致富, 反对商贷行为, 主张财富分配要公正。亚里士多德的财富伦理观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新型的财富伦理观是一种很好的文化资源。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财富伦理,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114

[2]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 (政治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 吴寿彭译.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4] 廖申白译.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5] 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202

[6] 樊浩.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387

[7] 李文渊, 方翔.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湘潮, 2008 (7) :43

[8] 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生活、读书、新知新三联书店, 199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