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与和谐社会

2022-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注民生与和谐社会

对“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2007、2008年全党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两年的高考文综试题中都有反应,特别是2008年分配中的公平问题成了高考的大热点,况且由于汶川地震及其相关问题的发生,相信在2009年以后的几年里,“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问题仍然是高考政治复习的一个重点,这里笔者就该专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1.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和影响: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2007年以来,猪肉、方便面、住房、成品油等关系民生系列的物价全面提高,既与生产成本提高有关,也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同时,价格的上涨给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

2.国家的宏观调控:民生问题涉及人民的衣食住行,当前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从经济学角度看,国家需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来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3.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民生的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是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公平正义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从经济学角度看,需要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要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公平;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扩大就业,关注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要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从哲学角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内部各种矛盾日益显现,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不协调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论观点。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这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这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这体现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抓主要矛盾: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观点。

5.认识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展开和深化,是我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

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关注民生,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体现了我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从政治学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宗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国的国家性质的内在要求,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2.党的政治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3.国家职能: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这正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作者:关永劼

第2篇:关注民生 聚力民生

省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吉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于8月中旬组织在吉的全国人大代表重点针对吉林省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等民生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将民生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形成书面材料报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涉及地方政府各部门的,转交地方政府各部门办理,形成了共同关注民生问题,聚力解决民生问题的可喜局面。

按照代表的意愿,根据调研内容划分为两个组。专题调研开始时,先在省里集中,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然后分别到相关地区进行专题调研。第一组对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第二组对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中,在看到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的同时,代表们也发现并认真分析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吉林省电力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前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比重偏低,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吉林省西部风能资源丰富,但存在电网“卡脖子”,风电电力送不出的问题;农村电网建设资金不足,导致农网发展滞后;目前生物质电厂运行成本较高,导致生物质电厂亏损。

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本高、难度大,资金短缺;国家工程投资标准和补助标准均低,不能满足实际工程建设的需要;地方配套资金困难,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工程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和管理面临一定困难;农村电网改造不彻底,成为制约及时向农村供水的“瓶颈”。

吉林省农村泥草房改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建房成本上升;多数市县都没有能力足额安排落实配套资金,县区配套资金筹措难度大;由于居住泥草房的农户,基本上属于农村的困难群体,困难户的泥草房改造还存在一定难度。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代表们积极想办法出主意,在认真听取部门领导汇报的基础上,还请该行业的专家做指导,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在加快发展吉林省电力工业方面,代表们建议:应大力发展以风电和生物质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加大电网建设力度,使电网与电源发展相匹配;国家应尽快出台生物质电厂的电价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加快农村电网发展;大力发展核电,争取吉林核电项目能够于“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实现吉林省地级城市全部有热电联产项目。

在加快推进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方面,代表们建议: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本高及财政困难的实际,国家要继续加大投入,提高补助标准;尽快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及维修养护的政府投入机制,确保维修养护资金有固定的来源;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和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

在加快推进吉林省农村泥草房改造方面,代表们建议: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政府对这些困难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建议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村泥草房改造;由于农村泥草房安居改造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大,地方财政应调整支出结构,增加对农村泥草房改造的投入;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涉及的是千家万户,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应安排一定的前期工作经费,以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这次专题调研,不仅为代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议案或建议做了准备,而且对于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地改进工作,解决用电、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民住房等民生问题,推动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小辉 刘生云

第3篇:关注热点 抓住民生

时政新闻可谓党报新闻报道的“门面”、“大梁”,而人大新闻是时政新闻的“重头戏”之一。随着社会各方对形势、大局的关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日益频繁地介入人大新闻报道,形成竞争纷起的格局。可以说,人大新闻报道已不再是党报的“专利”,以往“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人大新闻的“市场”开始细分,表现手法“百花齐放”。这一切,都使党报人大新闻报道的主导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态势下,党报人大新闻何去何从?笔者以为,必须用极大的热情关注热点,抓住民生,在报道上抢先机、争主动、做主流,跳出老套路,开拓新思路,尝试新模式,以此赋予党报人大新闻报道的活力和生命力,开创引领主流舆论的新天地,从而彰显党报的权威性,赢得百姓的欢迎与信任。

不说“外行话”不写“外行文”

由人大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人大新闻传递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态度、声音,其实质上代表着人民的意志。正因为如此,纵使各类媒体纷纷登场介入人大新闻报道,在引领全局性热点舆论宣传中,党报人大新闻的主流地位依然不可替代,舆论主导作用更不可削弱,先行者的角色仍是党报的魅力。当然,要保证做到这一点,跑人大新闻的记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并在实践中把握敏感度。

如何把握敏感度呢?记者学法、懂法是关键。人大新闻不同于一般时政类新闻,其专业性较强、法言法语较多。所以,记者首先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及相关基本知识,为写准、写好、写活人大新闻打好知识基础,力求不说“外行话”、不写“外行文”。其次,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各种观点甚至是消极性热点面前,切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确保用敏锐的眼光去审视人大新闻,用敏感的触角去捕捉热点,用方法论去把握报道的敏感度,从而做到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做到笔下有党的事业、有群众的利益、有社会的良知。

2006年秋,在厦台商、台生主动参与厦门地方选举,这在福建省开了先河。这一线索不仅有着极高的新闻价值,更牵动两岸关系的敏感神经,采访者在抢抓新闻的同时,必须始终保持头脑不发热,坚守大局意识,把准两岸敏感关系的底线,而不是有闻必录、必发。当时,各家媒体闻风而动,纷纷出击寻找采访对象,一位报名参选的台商因为不堪一些媒体记者的频繁骚扰及个人信息被随意公诸报端,特别是为避开台湾当局有关方面的关注,这位台商对一些媒体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在这一事件的进展中,笔者作为党报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充分尊重被采访者本人意愿,准确把握报道尺度,既体现在厦台商高涨的民主政治热情和期盼,更注重体现厦门地方选举的主旋律,赢得被采访者的信任,笔者也因此得以率各媒体之先获得第一手素材,抢先报道这位台商参选的新闻。这篇题为《在厦台商台生参与选民登记》的报道,以独特角度突出主题,引起两岸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被海内外众多媒体(包括网络)迅速转载,成为海内外新闻报道的一个热闹看点,在“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复评暨第十七届全国人大新闻奖”评选中,该作品获评一等奖,这也是厦门市首次获得全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

“事前”、“事中”和“事后”要并举

长期以来,人大新闻包括其他时政类新闻大多被“格式化”,初涉者也总被告知参考“前辈”的套路,导致大量“旧瓶装新酒”类的新闻报道比比皆是。虽然,照此规定动作形成的新闻稿较为“保险”、不易出错,却也难免陷入程序性、工作动态报道的窠臼。

事实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堪称时政类新闻宣传的“富矿”,也是党报唱好新闻宣传主旋律的主力军。从一年一度的人代会和两个月一次的常委会例会,以及各种主题的监督、评议、视察、检查或调研等活动,新闻线索可谓纷繁,报道素材可谓鲜活,只要记者用心,新闻随处可见。当然,在严肃、枯燥、冗长的会议中,记者要始终做到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在海量的素材面前,挖掘出社会热点、民生关注点,发现独家新闻。

为此,做好“事前”乃至“事中”的工作尤为重要。当一大堆素材摆在案头,整合、加工、包装的完成过程,将直接影响报道的成功性。在这方面,角度的选择、形式的创新、语言的运用等等,就显得十分重要。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大新闻同样如此,点睛之笔将有助于化枯燥为有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人大新闻不是“文件”新闻,而是“思想”的新闻,新闻内容要更多地体现思想的活力、法的生命力;写作形式可以是消息,更可以是通讯、特写、侧记、现场新闻、短评等等,语言可以严肃、规范性表述,也可以生动形象、原汁原味原生态……

水是城市的生命线,供水安全与否,关系着百姓的身体健康,是民生的重要一环,牵动着人大代表的心。2010年10月,在采访《加强饮用水源管理与建设,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代表议案办理结果“回头看”的新闻时,笔者不是简单地反映政府做了些什么工作、代表对办理结果感到满意云云,而是把眼光放远、把角度放深,写出满意背后的遗憾、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引用代表生动、形象的语言行文,同时连续刊发后续报道,让代表的意见、政府的表态及可以预见的成效一起见诸报端,放大信息量,把“水”这一最大的民生热点新闻做深做足。《确保市民喝上“放心水”》《立法保障厦门供水安全》连续两日刊发后,在社会上产生很好的反响,深受市民好评。

又如,厦门和全国各地一样,企业都面临结构性缺工的矛盾。与此同时,农民工频繁跳槽、对工作不满意,这一社会问题也一度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难题。在采写人大代表对上述情况的视察新闻中,笔者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从新闻“缘起”到代表“建议”,在文章中提出“让农民工有‘家’的感觉”、“提高就业竞争力”、“紧缺人才自己培养”等观点,深入浅出地剖析招工难题的症结所在,全方位探究劳动力市场建设、供求关系、权益保护、用工技能培训等方面现状,传递代表的建设性意见以及政府作为,配发精彩的新闻图片,使版面产生了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力。这篇题为《工资差三百,农民工哪肯来》的分析性报道,刊登后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在之后福建省、厦门市人大好新闻评选中获得充分肯定。

让“独奏”成为“大合唱”

每年人代会召开前,各家媒体都会形成一套套的报道方案,报道形式纷繁,参与采访者众多,但报道通常集中在会议召开的一周左右期间里,这种信息轰炸式的局面,虽然版面上看似热闹、壮观,却很容易让受众“消化不良”,忙碌的人们干脆选择浏览标题,媒体的一腔热情也因此落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代会这类重大时政新闻报道,其成功与否,策划至关重要。提前介入,未雨绸缪,对众多的新闻线索进行“排列组合”、细分采访及刊发时间段,是做好报道的关键。比如,会前登成就性的新闻、会议可以预见的看点等,会中登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或各界反映等,会后登代表议案、建议落实情况,或闭会期间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成效等,让人代会闭会后的新闻报道做到“细水长流”,让人大新闻报道成为一项系统性、可持续的工程。

拥有第一手新闻素材是做足“功课”的前提,但有时题材并不大,很多情况下,一线记者都是单枪匹马地“作战”,如何才能使小题材产生发散效应,使记者一人的独奏,变成有采编力量支撑的大合唱,并最终形成报道气势?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話题。

2010年11月29日厦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五次会议,首次就政府工作进行专题询问,询问议题为“优化鼓浪屿旅游环境”和“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事实上,这两个议题并不新鲜,政府的作为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政府20多个部门与人大常委会委员正面“交锋”、接受询问,此举堪称创新人大监督方式的一次有益尝试,交锋双方会擦出什么思想的火花、形成哪些共识、政府部门还会有哪些积极动作,自然备受关注和期待。当时,各路记者纷纷到场,但如何才能写好报道,将厦门这一推进民主政治的新生事物及时传达给广大读者,这就得看采写、组稿的功力了。作为经历者,笔者在采写这一报道过程中,既突出询问会的主要内容,“忠于”现场,又突出询问重点,不偏不倚。引用委员、政府官员、列席者、旁听者观点,评价有肯定、有希冀,会内会外精彩互动。在写作过程中,则注意表述准确、结构严谨,尤其是灵活运用短句确保行文流畅,加上厦门日报社领导的高度重视、编辑部后台的全力配合和精心整合、排版,专题询问报道不仅有记者侧记,还链接笔者同事采写的相关新闻及新闻图片,在厦门日报上连续数日以半个多版的大篇幅刊发,图文并茂、气势十足,富有较强冲击力。这组报道不仅被评为厦门日报好稿,报道中的整段文字甚至标题、用词等写法或观点,甚至被其他一些媒体引用或吸纳,党报人大新闻宣传的主导地位和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系厦门日报新闻采访中心主任记者)

作者:陈镌娟

第4篇:关注社会民生问题

敬爱的党组织:

本次社区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主要探讨现阶段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通过学习和讨论,我将我的学习心得向组织汇报如下:

在我看来, 民生的问题涉及我国社会基层和广大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而妥善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上。 众所周知, 制度建设是中国整体社会能够保障民生命题顺利地发展的一个基础。如果上述二者,能够通过我们两会这样一个参政议政和制度建设的平台,得以协调发展,相辅相成,我觉得这不仅仅对于我们的两会,同时对于我们的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个双赢的好消息。

从民生的层面上来看, 历届政府包括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都在聚焦民生这个问题。 比如说我们的政协发言人赵启正先生就介绍说,在去年政协收到的提案中,有1900份提案是关于民生的问题,占了所有提案的三分之一,这说明民生的问题是我们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在两会上讨论的问题的重中之重。 而从制度建设的层面上来说,我们都知道,政协发挥了充分的参政议政的作用,那么全国人大又在立法、调研、决策等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影响力。但是这些立法、决策的力度和方向从哪里来?我认为, 从根本上说,应该从公众所关心的命题和他们所需要得到的力度上来进一步完善。比如说今年全国人大的第一提案,其实是关于低碳经济的提案,就低碳经济这个问题需要两方面来共同协作, 一方面,首当其冲地, 我们需要制度建设上来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各个合理环节,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老百姓自己也非常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非常关注身边的环境污染,因此如果二者能够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就能与民互动, 最大限度发挥参政议政功能。

说到民意交流, 我认为今年政协会议的一个特色就是不少政协委员通过各种渠道和民众来交流,有些政协委员直接把自己的提案草案放在博客上,来征集修改意见,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职能,达到政协委员为民请愿,为民谋福利的职责。

大家都知道,参政议政是全国政协的重要职能。全国政协委员来自三十多个界别,这三十多个界别其实辐射了全国大量的行业。 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都有自己的期待,这些期待如果能够通过民意的途径,直接地和我们的委员们进行互动,有助于我们委员更好地调查民生,而且把民间的声音传递到我们两会上一个高层次的平台上。

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其实这种与民互动,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完成,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来完成,也应该同时充分发挥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等其他媒介的作用。 只有民意需要, 立法和参政议政良性互动,民意才有得到尊重的可能;也才能够保证立法和参政议政的舆论基础。因为民众的关注,本身就代表了这个社会,或者这个国家所有的人对于自身发展环境,对于整个制度建设的一种关注,这种关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我们政协委员承载着这种关注,当他把这种关注通过参政议政的方式表达出来,把它变成一些具体的制度建设,把它变成具体化的建议,那么这些建议最后又能回馈到我们的民生,那么这种良性的互动一旦形成,两会将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推动中国发展的一个前进动力。

汇报人:xiexiebang

第5篇: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富裕民生、突出改善民生、奋力发展民生、切实保障民生、全力服务民生。

一、突破经济发展,着力富裕民生

富裕民生,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改善民生必须率先富裕民生,核心是要产业富民。一是以生猪产业为重点,突破发展农村经济。坚定不移地实施“135”(人均1000斤粮、3亩药、5头畜)富民工程,坚持大户带动,小区发展,生猪产业重点抓好“镇坪模式”标准化养殖推广,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玄参和黄莲gap规范化种植,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二是以抓大项目为重点,突破发展支柱工业。以树立绿色品牌为重点,突破发展食品工业。加快“美哇佳”、“津元春”公司技改升级,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新机制,加强商品猪、蔬菜、绿色饮品、绿色林副产品开发和加工,构建绿色食品开发体系,促进食品加工优化升级。以扩大招商引资为重点,突破发展水电工业。引进优质资本,推进南江河梯级开发,重点突破南江河干流开发,继续抓好支流建设,加快形成南江水电经济带;以加快新药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医药工业。支持县制药厂在植化提取、化学合成生产线的基础上,建成固体制剂终端产品、中间体辅助产品生产线,深度开发国家一类新药八宝素等新药产品,打造镇坪医药品牌。以资源开放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矿产工业。坚持开放与开发并重,开发与环保并重,开发与安全并重,发展矿产工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有序地搞好石煤、板石、矾等矿产开发。三是以旅游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景区,构建旅游环线,打造旅游品牌,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引进优质资本建设“农家山庄”、“农庄宾馆”,大力发展“农家乐”,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强与周边县区合作,组建专业旅游公司,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扩张旅游经济。

二、完善基础设施,突出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所在,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大力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沼气、土地复垦、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和天然林管护等惠民项目建设步伐。扩大移动通讯、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网络宽带通村率,提高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出境公路等级,巩固通乡油路成果,继续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加强电网建设,建成110kv输变电工程,提高用电质量。二是突出特色,打造精美县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三个两万人”的人居规划,加快县城亮化、美化、绿化、净化、畅通、安居、休闲等十大类项目建设,完善市政设施,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着力建设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街净路畅、灯火辉煌,亭娇阁秀、廊美楼俊,绿树掩映、丹桂飘香的山水园林县城。三是突出绿色生态,加强集镇、新村建设。加快推进集镇的美化、亮化、净化建设,完善集镇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提高集镇管理水平,增强人口吸纳力、产业聚集力,推动农村人口向集镇转移,建设人口相对集中、功能相对完备的生态集镇。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扶贫开发为载体,以“三建三改三化”(改厨、改圈厕、改院场,建房、建园、建沼气,室内亮化、庭院净化、家园美化)为重点,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西北最秀丽的山村,让人与自然在空间上和谐共处。

三、提高全民素质,奋力发展民生

发展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一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实现少有所学。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改善教育基础条件,争取实施寄宿制学校改造项目,推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加强高中教育,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二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病有所医。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全县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继续实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参合率,扩大受益面。加快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实施计生创优工程,提高人口素质。全面贯彻计划生育基

本国策,开展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认真落实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积极倡导新型生育文化,切实转变群众生育观念,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供计生优质服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争创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四是实施科技兴县工程,实现技有所长。突出加强以良种繁育和良法探索为主的农业科研,促进农村产业提档升级。支持骨干企业围绕产品开发,加强技术攻关,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全面加强科普工作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着力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五是加强文化建设,实现闲有所乐。加快城乡文化阵地建设,全县形成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性文明创建活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四、健全社保体系,切实保障民生

保障民生,是发展的保证,发展民生必须在人民生产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进行。保障民生重点在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要求,增加就业收入,提供安定有序的生活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快推进社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活,抓好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城乡低保,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二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全民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建立就业救援制度,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三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以平安创建为龙头,强化安全生产,狠抓“三排查、三落实”,大力开展“三无”创建活动,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公众安全感满意率。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五、加强党的建设,全力服务民生

服务民生,是宗旨观念的具体体现,更好地服务民生必须转变作风,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将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三级联创”统揽党建工作全局,以“五好杯”争先创优活动为总抓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一是建强领导班子。坚持县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大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团结一致抓发展。进一步巩固县乡人大换届的组织成果。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良性机制。大力推进并不断完善乡镇机构改革,深入抓好公务员法实施工作。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五好杯”争先创优活动,推动“三级联创”提水平、上档次、出特色,实现基层党建工作新突破。围绕基层干部最关心期盼的保障机制问题,建立村级主要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推动村级活动场所与文教体卫等设施统筹建设,形成村务活动中心。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方便群众,促进工作。三是规范党员管理。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着力建立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丰富创建载体,机关党建重点抓好党员“十星级”管理,农村党建重点抓好“双联双定”、“双培双带”,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监督、惩治并重,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第6篇:关注基层 关注民生社会实践报告

带着满腔的热情,我同另外两个同学来到了我们镇的几个留守儿童家中,来到这里我们首先是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希望我们的帮助能让他们感到开心,能给他们生活与奋斗的力量,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

这次的实践活动让我了解到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为主,也有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留守家中。这些留手儿童平日相互来访较少,直接造成留守儿童的封闭心理。

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还有极个别的留守儿童由其他人担当监护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能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父母关爱不够。我们了解到他们的父母亲常年累月在外打工,甚至一年才回一次家,不能很好地和留守儿童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舞上进。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因为长期与老人住在一起,产生“隔代亲”现象,导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彼此之间产生隔膜。

2、教育问题日趋明显。一是监护人教育难有实效。留守儿童多是隔代监护,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相差在40岁以上,思想观念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加祖辈多数受教育的不多,甚至有文盲的,因此是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难以引导孙辈进行正常的学习。二是学校教育无法到位。留守儿童上学的地方离家里都比较远,上下学要在路上占相当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多,老师很少对学生进行家访。

3、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4、监护人精力能力不够。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往往是女性或者是祖父、祖母等年纪较大的人,这部分人或者由于忙于其它的事或者由于要同时监护几个小孩或者是年龄较大而精力不够,投在留守儿童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其次,不少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零距离接触,和留守儿童进行了心连心的交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努力学习,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 。力争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用真爱抚慰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用真情为他们指明前进的道路。但是对于广大的留守儿童来说,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的关爱仅是一种弥补,是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一种弥补而已。我们也觉得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建立起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为中心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特别是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是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内心对爱、对亲情缺失的一种方式。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政府要有所作为,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在社会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对帮扶,也可以建立家长代管制度,教师要真心实意地走进学生心灵,从心灵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家长要转变观念,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收获颇多。

1、锻炼品质,历练人生,大力弘扬奉献精神。短短的七天里,我们和孩子们进行了零距离的内心交流,我们将爱带进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我们让爱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中得以传承。我们更多的是体验到了做为一名志愿者的感动和快乐,难忘的经历是人生一笔财富。

2、此次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待人处事,学会了用真诚和微笑去帮助和感谢他人。我们收获了信任,收获了果实,也收获了快乐!

3、收获成果,再接再厉,将爱进行到底我们坚信,爱心事业不会因为实践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我们会继续努力,将爱传承!

社会实践活动也给了我启示。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也磨练了青年大学生的意志,也培养了大学生理论运用与实际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实现了社会实践过程中“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真正做到“双赢”。

第7篇: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社会进一步地发展进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当前,要提高关注民生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让关注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政府应当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重点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关键词: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社会公平 社会和谐

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亿万人的切身利益。方法得当与否,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具体表现如下:

1.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也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循序渐进,一切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着力保障群众的基本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需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可以说,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关键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头等大事[1]。

2.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所以,我们党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作为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把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3.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深化认识的必然产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思想路线,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实质就是把对发展的认识真正地转到解决好民生问题上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4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党以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顺利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政体的安全。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必须面对的三项重大任务。自觉地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保民生上,民生问题被放在新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即关注民生是关键、是根本、是核心。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关注民生是实现以人为本、体现发展目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2]。其次,关注民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的根本所在。第三,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各种经济困难的力量源泉。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把事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做好,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力量,共同度过经济困难的难关。

二、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层面关注民生解决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创新性地提出:“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当前,在福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要以胡锦涛总书记6月2 5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指南,行动的纲领,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四大根本问题,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还有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化等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3]。

1. 关注民生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亿多人的贫困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上个世纪末,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进入了总体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新时期面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衣食之忧,而是对诸如优质教育、稳定就业、公平分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住房供应、交通便利、食品安全、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的日益迫切的需求,这表明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追求正在快速而全面地升级。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民生问题,可以发现民生问题升级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今天的民生问题,则需要采取综合而有效的一揽子措施并使之升华到制度化的层面。

2.关注民生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并逐步形成制度保证。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到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政府政策着力点的转移、各项关系民生制度的落实,关注民生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理念。一种理念的形成是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的,关注民生这一理念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深化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制度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认识后,在观念上的集中反映。各级党委、政府有义务、有责任把关注民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念来树立,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主动作为。关注民生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既要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发展,使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有具体的制度保障,使解决民生问题能够落到实处[3]。

3.政府要始终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任务。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城的乡居民过上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2006年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00美元,部分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000美元[1]。极大改善。但是,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人均指标的持续大幅攀升,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即使以四大基本民生问题而论也是如此: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并不牢靠,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义务教育福利性保障不足、受教育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岗位的增长并不能让大学生放心就业,农民工也不能安居乐业,城镇失业率更是在持续攀升,就业形势在未来十年都将相当严峻。

第8篇:社会实践报告关注民生

一、精心部署,全面策划——“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第一页

为确保我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三下乡”实践活动的策划阶段,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对此次实践活动做了精心部署,并就如何把活动开展得有特色、有新意作了明确

二、深入实践,全面投入志愿服务

还未来得及酝酿好心情,我们已踏上那片青土地。7月22日,我们踏上了前往目的地的列车。傍晚时分,当汽车在那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行驶时,感动在我心里油燃而生。那红旗飘扬的高桥小学,那傍晚炊烟袅袅的村庄,那崎岖蜿蜒的山间小路,那漫山遍野的灿烂向日葵,那随风而动的幽幽青草香,那一切不可磨灭的景象,那一份不言而喻的感动,被永远的珍藏在我们的似水年华中。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颠簸,汽车终于把我们带到了目的地——雪峰山脚下资江旁边的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或许我们年少轻狂,一路上纵情欢歌;或许我们涉世未深,一张张青春的面庞写满向往;或许我们胸怀信念,一双双眼眸深处洋溢虔诚;我们忘记了一路颠簸的辛苦,在我们的眼里,没有小山村荒凉的景象,没有人烟稀少的孤寂感!我们拥有的是年少的轻狂,激昂的斗志和热血的情怀!

或许是为迎接我们的到来,几天来不见滴雨的天空却猛降了一场暴雨,这雨洗去了我们一路的疲劳。当日,在新韶县县委钟莉书记和园艺村妇女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冒着大雨,走访了几户人家,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为我们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初步走访,我们了解到,园艺村是个严重缺水的村庄,村庄面积较大,但房屋密集度小。几天下来,我们克服缺水、交通不便、山路崎岖重重困难,将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带到每家每户。我们走家串户,走访留守儿童在家的生活、学习等情况,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学校长沙给孩子们带去了书籍、文具及衣物等,并在钟书记的亲自陪同下冒雨发放到儿童手中。新邵电视台还对我们的此次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大家激情高涨。

我们分别针对该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安全卫生、思想状况等方面,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开办学习辅导班等方式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零距离接触,调查结果如下:

(一)园艺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1、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根据调查,园艺村留守儿童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为主,也有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留守家中。

2、由于园艺村村庄面积较大,房屋密集度小,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平日相互来访较少,直接造成留守儿童的封闭心理。

3、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还有极个别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

(二)园艺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能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父母关爱不够。据调查了解,父母亲常年累月在外打工,一周、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都难得打一次电话、写一封信、寄一本学习用书,不能很好地和留守儿童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舞上进。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因为长期与老人住在一起,产生“隔代亲”现象,导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彼此之间产生隔膜。

2、教育问题日趋明显。一是监护人教育难有实效。留守儿童多是隔代监护,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相差在40岁以上,思想观念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加祖辈多数受教育的不多,甚至有文盲的,因此是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难以引导孙辈进行正常的学习。二是学校教育无法到位。留守儿童上学的地方离家里都比较远,上下学要在路上占相当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多,老师很少对学生进行家访。

3、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4、监护人精力能力不够。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往往是女性或者是祖父、祖母等年纪较大的人,这部分人或者由于忙于其它的事或者由于要同时监护几个小孩或者是年龄较大而精力不够,投在留守儿童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其次,不少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据调查,作为临时监护人的祖辈中从未上过学的占3%,小学文化的占35%,初中文化的占22.5%。因此,他们的表达能力不够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不够了解,不能给予他们必要的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识的帮助、指导,不能在学习上予以辅导。

5、从对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的态度来看,78.7%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外出表示理解,12%对父母外出的态度是无所谓,而当他们在和父母多呆一起和家里的经济情况能变好之间选择时,67.9%的儿童选择和父母多呆一起,21.8%表示无所谓。在看待父母的外出是否影响自己的性格时,40.6%的儿童认为有一点影响。

(三)措施及建议

争对以上问题,我们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零距离接触,和留守儿童进行了心连心的交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努力学习,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 。力争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用真爱抚慰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用真情为他们指明前进的道路。但是对于广大的留守儿童来说,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的关爱仅是一种弥补,是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一种弥补而已。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建立起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为中心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特别是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是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内心对爱、对亲情缺失的一种方式。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1、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在社会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对帮扶,也可以建立家长代管制度,教师要真心实意地走进学生心灵,从心灵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3、家长要转变观念,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

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

1、锻炼品质,历练人生,大力弘扬奉献精神。短短的七天里,我们走访农户,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和孩子们进行了零距离的内心交流,我们将爱带进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我们让爱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中得以传承。七天,何其短。园艺村的土地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与汗水,歌声与微笑,我们匆匆走过,收获的不止是美丽的风景。我们更多的是体验到了做为一名志愿者的感动和快乐,难忘的经历是人生一笔财富。

2、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是我们此次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活动自始至终都得到园艺村父老乡亲的支持与配合。无论是队员们的吃住问题,活动的宣传,或是深入留守儿童家庭的调研,抑或是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活动,当地群众都热心的帮助我们,这是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此次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待人处事,学会了用真诚和微笑去帮助和感谢他人。我们收获了信任,收获了果实,也收获了快乐!

3、团结、奉献精神是一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队员们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勉励的团结之心以及用真情服务社会的奉献之心与投入实践活动的热情,是“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富有成效的关键。

4、收获成果,再接再厉,将爱进行到底。本次活动得到了新韶县团委、园艺村村委会、新韶电视台以及学校党委等组织单位的大力支持,正是因为有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才能让爱心的力量更加强大。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村民的感谢等等,都让我们收获感动,收获欣慰。我们坚信,爱心事业不会因为实践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我们会继续努力,将爱传承!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启示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磨练了青年大学生的意志,也培养了大学生理论运用与实际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实现了社会实践过程中“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真正做到“双赢”。今后,我们还应该继续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四个新一代”的要求并贯穿到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

第9篇:寒假社会实践总结: 聚焦民生 关注社会

深入社会,了解民生,增强责任感;走入实际,透视生活,磨练意志力。在 2013年寒假社会实践中,聊大实践队积极响应社会和学校的号召,亲身深入到农村、社区,围绕民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走访,开展了“走入基层 宣十八大”、“关注食-住-行安全”、“关心百姓生活”、“关爱弱势群体”、“保护绿色环境”等多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用自身力量为民生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通过实际行动传递着温暖与爱心。

聚焦社会热点 共建绿色家园

深入基层,宣十八大。民生问题成为当下社会和谐的命运主轴,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和关键。我校实践队以十八大为重要契机,深入农村、深入实际,宣传十八大所关注的民生政策,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1月13日,美术学院举办了“翰墨传情,弘扬党的十八大精神”书法展览活动,展示出的50余幅书法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融入其中,增添了校园文化艺术气息,结合专业特色为弘扬十八大精神做出了良好的典范。 1月17日,教育科学学院调查小分队走访农村、深入医院,并发放十八大有关医改医保的宣传材料,向群众宣传十八大精神。1月19日,文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同学们带着“福”字,来到明德小区,向居民发放了十八大精神宣传材料,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开展了主题为“走基层,看变化,十八大精神宣讲到社区”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保护环境,绿色生活 。关注环境“健康”,扫除十面“霾”伏。 1月17日,环境与规划学院的志愿者们走上街头,在聊城市铁塔商业街利民路附近开展了“关注灰霾天气 共建和谐水城”环保知识宣传和市民环保意识调研活动,向市民宣传关于pM2.5(可入肺颗粒物)的防护知识。同样,1月21日,法学院实践队走进了聊大校医院,对灰霾天气产生的原因与预防措施做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宣传。此外,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志愿者服务队来到聊城公园,以设计展台的形式展示了志愿者们利用废弃的报纸、塑料瓶等制作成的多种手工艺品,以其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呼吁更多的人保护环境。

关注“食-住-行”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

情牵百姓餐桌,关注食品安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近年来食品安全再次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为深入了解并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 1月19日,化学化工学院发挥专业特长,利用专业材料及实验仪器,向过往市民讲解一些常见食品的安全问题,为市民的生活健康筑了堵“防火墙”;新农科技社食科部与宣传部到郑官屯进行了关注饮食安全的宣传活动;商学院社会实践队来到聊城市龙山农贸市场及聊城市的早市,以实地走访、咨询交流的形式对近期菜价、肉价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1月20日,数学学院“健康伴我行”调研小组在人民公园及周边商店对食品的来源、采购等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走访调查,同时,积极开展了“光盘我先行”的宣传体验活动,倡导人们吃光盘中餐,传播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遵守交通规则 安全文明出行。1月19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以“交通安全我先行,驾驶新规记心间”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以发放新交通法规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就交通新规和驾照新规向过往行人进行了详细的宣传和讲解,得到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学会前往聊城市广播电台附属小学,向小学生们普及交通、生活安全知识。

关注百姓生活 注意防火防灾。1月19日,生命科学学院志愿者服务队走进马官屯村,志愿者们向百姓讲解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理论知识及预防措施,提高村民的安全意识;政管学院志愿者前往聊城市哈尔滨啤酒广场,通过火灾图片展、分发消防安全知识单、现场签名等形式,向路人讲解如何避免火灾危险,怎样防灾消灾等一系列相关知识,倡导人们要自主承担公共安全责任,平平安安过大年。

暖冬行动 传递爱心 弘扬人文主义

爱心如社会情感的纽带,维系着社会的和谐。寒假期间,我校大学生深入农村,送温暖、献爱心、保平安,用实际行动温暖了整个寒冬。

走基层,送温暖。 1月18日,法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了东昌府区马官屯村贫困户张大妈家中,并送去了生活物品,给老人带去了温暖与欢乐。1月19日,化学化工学院志愿者来到军王屯村举办了以“冬日送温暖,共度腊八节”为主题的暖冬活动,与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在严寒冬日里度过一个温暖的腊八节;<莲山 课件 >外国语学院实践小队前往x府区x村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变身“义诊小医生”,为村民们进行简单的身体检查与健康知识的讲解,传递着温暖的接力棒。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1月19日,历史文化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农民工身边,对此问题进行了询问与调查,并为他们送去了春联和新年的祝福。

关注弱势群体 我们在行动。1月20号,理工学院志愿服务队响应“暖冬行动”的号召,走访了聊城市残疾人按摩店,深入了解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并通过论坛、微博等网络渠道,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残疾人的生活。1月21日,建筑工程学院志愿者们前往茌平县中医院,看望身患重症的陈爱龙,为他送去善款和营养品,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传递爱心。

走进社会,关注民生,我校大学生以关注社会热点的方式承担国计民生的重任,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爱心,收获着成长。

上一篇:助理政工师申请书下一篇:经典电影推荐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