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2022-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注民生

关注民生 聚力民生

省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吉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于8月中旬组织在吉的全国人大代表重点针对吉林省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等民生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将民生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形成书面材料报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涉及地方政府各部门的,转交地方政府各部门办理,形成了共同关注民生问题,聚力解决民生问题的可喜局面。

按照代表的意愿,根据调研内容划分为两个组。专题调研开始时,先在省里集中,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然后分别到相关地区进行专题调研。第一组对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第二组对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中,在看到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的同时,代表们也发现并认真分析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吉林省电力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前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比重偏低,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吉林省西部风能资源丰富,但存在电网“卡脖子”,风电电力送不出的问题;农村电网建设资金不足,导致农网发展滞后;目前生物质电厂运行成本较高,导致生物质电厂亏损。

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本高、难度大,资金短缺;国家工程投资标准和补助标准均低,不能满足实际工程建设的需要;地方配套资金困难,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工程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和管理面临一定困难;农村电网改造不彻底,成为制约及时向农村供水的“瓶颈”。

吉林省农村泥草房改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建房成本上升;多数市县都没有能力足额安排落实配套资金,县区配套资金筹措难度大;由于居住泥草房的农户,基本上属于农村的困难群体,困难户的泥草房改造还存在一定难度。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代表们积极想办法出主意,在认真听取部门领导汇报的基础上,还请该行业的专家做指导,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在加快发展吉林省电力工业方面,代表们建议:应大力发展以风电和生物质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加大电网建设力度,使电网与电源发展相匹配;国家应尽快出台生物质电厂的电价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加快农村电网发展;大力发展核电,争取吉林核电项目能够于“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实现吉林省地级城市全部有热电联产项目。

在加快推进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方面,代表们建议: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本高及财政困难的实际,国家要继续加大投入,提高补助标准;尽快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及维修养护的政府投入机制,确保维修养护资金有固定的来源;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和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

在加快推进吉林省农村泥草房改造方面,代表们建议: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政府对这些困难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建议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村泥草房改造;由于农村泥草房安居改造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大,地方财政应调整支出结构,增加对农村泥草房改造的投入;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涉及的是千家万户,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应安排一定的前期工作经费,以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这次专题调研,不仅为代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议案或建议做了准备,而且对于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地改进工作,解决用电、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民住房等民生问题,推动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小辉 刘生云

第2篇:关注热点 抓住民生

时政新闻可谓党报新闻报道的“门面”、“大梁”,而人大新闻是时政新闻的“重头戏”之一。随着社会各方对形势、大局的关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日益频繁地介入人大新闻报道,形成竞争纷起的格局。可以说,人大新闻报道已不再是党报的“专利”,以往“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人大新闻的“市场”开始细分,表现手法“百花齐放”。这一切,都使党报人大新闻报道的主导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态势下,党报人大新闻何去何从?笔者以为,必须用极大的热情关注热点,抓住民生,在报道上抢先机、争主动、做主流,跳出老套路,开拓新思路,尝试新模式,以此赋予党报人大新闻报道的活力和生命力,开创引领主流舆论的新天地,从而彰显党报的权威性,赢得百姓的欢迎与信任。

不说“外行话”不写“外行文”

由人大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人大新闻传递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态度、声音,其实质上代表着人民的意志。正因为如此,纵使各类媒体纷纷登场介入人大新闻报道,在引领全局性热点舆论宣传中,党报人大新闻的主流地位依然不可替代,舆论主导作用更不可削弱,先行者的角色仍是党报的魅力。当然,要保证做到这一点,跑人大新闻的记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并在实践中把握敏感度。

如何把握敏感度呢?记者学法、懂法是关键。人大新闻不同于一般时政类新闻,其专业性较强、法言法语较多。所以,记者首先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及相关基本知识,为写准、写好、写活人大新闻打好知识基础,力求不说“外行话”、不写“外行文”。其次,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各种观点甚至是消极性热点面前,切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确保用敏锐的眼光去审视人大新闻,用敏感的触角去捕捉热点,用方法论去把握报道的敏感度,从而做到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做到笔下有党的事业、有群众的利益、有社会的良知。

2006年秋,在厦台商、台生主动参与厦门地方选举,这在福建省开了先河。这一线索不仅有着极高的新闻价值,更牵动两岸关系的敏感神经,采访者在抢抓新闻的同时,必须始终保持头脑不发热,坚守大局意识,把准两岸敏感关系的底线,而不是有闻必录、必发。当时,各家媒体闻风而动,纷纷出击寻找采访对象,一位报名参选的台商因为不堪一些媒体记者的频繁骚扰及个人信息被随意公诸报端,特别是为避开台湾当局有关方面的关注,这位台商对一些媒体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在这一事件的进展中,笔者作为党报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充分尊重被采访者本人意愿,准确把握报道尺度,既体现在厦台商高涨的民主政治热情和期盼,更注重体现厦门地方选举的主旋律,赢得被采访者的信任,笔者也因此得以率各媒体之先获得第一手素材,抢先报道这位台商参选的新闻。这篇题为《在厦台商台生参与选民登记》的报道,以独特角度突出主题,引起两岸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被海内外众多媒体(包括网络)迅速转载,成为海内外新闻报道的一个热闹看点,在“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复评暨第十七届全国人大新闻奖”评选中,该作品获评一等奖,这也是厦门市首次获得全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

“事前”、“事中”和“事后”要并举

长期以来,人大新闻包括其他时政类新闻大多被“格式化”,初涉者也总被告知参考“前辈”的套路,导致大量“旧瓶装新酒”类的新闻报道比比皆是。虽然,照此规定动作形成的新闻稿较为“保险”、不易出错,却也难免陷入程序性、工作动态报道的窠臼。

事实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堪称时政类新闻宣传的“富矿”,也是党报唱好新闻宣传主旋律的主力军。从一年一度的人代会和两个月一次的常委会例会,以及各种主题的监督、评议、视察、检查或调研等活动,新闻线索可谓纷繁,报道素材可谓鲜活,只要记者用心,新闻随处可见。当然,在严肃、枯燥、冗长的会议中,记者要始终做到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在海量的素材面前,挖掘出社会热点、民生关注点,发现独家新闻。

为此,做好“事前”乃至“事中”的工作尤为重要。当一大堆素材摆在案头,整合、加工、包装的完成过程,将直接影响报道的成功性。在这方面,角度的选择、形式的创新、语言的运用等等,就显得十分重要。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大新闻同样如此,点睛之笔将有助于化枯燥为有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人大新闻不是“文件”新闻,而是“思想”的新闻,新闻内容要更多地体现思想的活力、法的生命力;写作形式可以是消息,更可以是通讯、特写、侧记、现场新闻、短评等等,语言可以严肃、规范性表述,也可以生动形象、原汁原味原生态……

水是城市的生命线,供水安全与否,关系着百姓的身体健康,是民生的重要一环,牵动着人大代表的心。2010年10月,在采访《加强饮用水源管理与建设,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代表议案办理结果“回头看”的新闻时,笔者不是简单地反映政府做了些什么工作、代表对办理结果感到满意云云,而是把眼光放远、把角度放深,写出满意背后的遗憾、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引用代表生动、形象的语言行文,同时连续刊发后续报道,让代表的意见、政府的表态及可以预见的成效一起见诸报端,放大信息量,把“水”这一最大的民生热点新闻做深做足。《确保市民喝上“放心水”》《立法保障厦门供水安全》连续两日刊发后,在社会上产生很好的反响,深受市民好评。

又如,厦门和全国各地一样,企业都面临结构性缺工的矛盾。与此同时,农民工频繁跳槽、对工作不满意,这一社会问题也一度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难题。在采写人大代表对上述情况的视察新闻中,笔者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从新闻“缘起”到代表“建议”,在文章中提出“让农民工有‘家’的感觉”、“提高就业竞争力”、“紧缺人才自己培养”等观点,深入浅出地剖析招工难题的症结所在,全方位探究劳动力市场建设、供求关系、权益保护、用工技能培训等方面现状,传递代表的建设性意见以及政府作为,配发精彩的新闻图片,使版面产生了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力。这篇题为《工资差三百,农民工哪肯来》的分析性报道,刊登后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在之后福建省、厦门市人大好新闻评选中获得充分肯定。

让“独奏”成为“大合唱”

每年人代会召开前,各家媒体都会形成一套套的报道方案,报道形式纷繁,参与采访者众多,但报道通常集中在会议召开的一周左右期间里,这种信息轰炸式的局面,虽然版面上看似热闹、壮观,却很容易让受众“消化不良”,忙碌的人们干脆选择浏览标题,媒体的一腔热情也因此落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代会这类重大时政新闻报道,其成功与否,策划至关重要。提前介入,未雨绸缪,对众多的新闻线索进行“排列组合”、细分采访及刊发时间段,是做好报道的关键。比如,会前登成就性的新闻、会议可以预见的看点等,会中登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或各界反映等,会后登代表议案、建议落实情况,或闭会期间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成效等,让人代会闭会后的新闻报道做到“细水长流”,让人大新闻报道成为一项系统性、可持续的工程。

拥有第一手新闻素材是做足“功课”的前提,但有时题材并不大,很多情况下,一线记者都是单枪匹马地“作战”,如何才能使小题材产生发散效应,使记者一人的独奏,变成有采编力量支撑的大合唱,并最终形成报道气势?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話题。

2010年11月29日厦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五次会议,首次就政府工作进行专题询问,询问议题为“优化鼓浪屿旅游环境”和“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事实上,这两个议题并不新鲜,政府的作为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政府20多个部门与人大常委会委员正面“交锋”、接受询问,此举堪称创新人大监督方式的一次有益尝试,交锋双方会擦出什么思想的火花、形成哪些共识、政府部门还会有哪些积极动作,自然备受关注和期待。当时,各路记者纷纷到场,但如何才能写好报道,将厦门这一推进民主政治的新生事物及时传达给广大读者,这就得看采写、组稿的功力了。作为经历者,笔者在采写这一报道过程中,既突出询问会的主要内容,“忠于”现场,又突出询问重点,不偏不倚。引用委员、政府官员、列席者、旁听者观点,评价有肯定、有希冀,会内会外精彩互动。在写作过程中,则注意表述准确、结构严谨,尤其是灵活运用短句确保行文流畅,加上厦门日报社领导的高度重视、编辑部后台的全力配合和精心整合、排版,专题询问报道不仅有记者侧记,还链接笔者同事采写的相关新闻及新闻图片,在厦门日报上连续数日以半个多版的大篇幅刊发,图文并茂、气势十足,富有较强冲击力。这组报道不仅被评为厦门日报好稿,报道中的整段文字甚至标题、用词等写法或观点,甚至被其他一些媒体引用或吸纳,党报人大新闻宣传的主导地位和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系厦门日报新闻采访中心主任记者)

作者:陈镌娟

第3篇:关注民生 聚焦医改

医院是给病人看病的,而在这次新出台的医改方案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公立医院看病。由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病人,因此未来公立医院它该怎么改,未来的改革之路它将怎么走,就牵动着我们几乎每一个人的心。

三年全民医保难在城市不在乡村

推进全民医保的难点和关键在于城镇地区,伴随城市化进程,未来三年内,在城镇工作的人群会达到4亿,城镇居民人口会达到7亿。因此,要在3年内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90%的覆盖率,并非易事。走向全民医保是新医改方案最大的亮点之一。新医改方案确立了实现全民医保的3+1制度框架:即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加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城镇职工医保面向就业人群,由工作单位和员工双方联合缴费。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也可自愿参加,只不过是按照各地政府制定的固定费率单方缴费而已。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由参保者和政府双方缴费,而政府的缴费一般被称为“政府补贴”。低收入者的参保费由医疗救助体系(即财政)埋单。新医改方案已经明确,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具体而言,就是在3年内使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参保率都提高到90%以上。那么,我们在3年内能否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呢?让我们分别考察城乡三大公立医疗保险的发展情况。

城镇职工医保:在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后,到2008年底,参保者人数达到2.0亿,大约为工作人群和离退休者的55%。其覆盖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主要扩面对象是民企、外企以及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在未来的3年,其覆盖率达到60-70%,是大可预期的。

城镇居民医保: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试点,从2009年开始在所有城市实施。到2008年底,城镇居民医保的参保者人数达到1.2亿。这样,到2008年底,有3.2亿城镇人口参加了医保,而城镇居民共有6.1亿,因此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率达到了52.5%。此外,还有少数人享受公费医疗,另有一些商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两者相加估计占城镇人口的10%左右。总体来说,2008年,60%的城里人有了医疗保障。

新农合:到2007年底,新农合参保者的人数已经达到了7.3亿,是农业户籍人口的82.7%,农村居民人口的99.8%。如果以农村居民人口为基数,那么农村的全民医保在2007年就实现了。另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加新农合人口高达8.15亿,已经超过了农村居民人口总数。即使以农业户籍人口为分母来计算,新农合的覆盖率也高达92.8%。

新农合参保者的人数增加之快令人惊异。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一是各地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可能虚报参保者数字:二是有些地方将部分城镇居民纳入了新农合;三是将已经移居到城镇地区甚至外地的农业户籍人口(包括农民工)纳入新农合。

不管怎样,在3年内实现全民医保的新医改目标,在农村地区并不困难。推进的难点在于城镇地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未来3年内,在城镇工作的人群会达到4亿,城镇居民人口会达到7亿。因此,分别面向工作人群和非工作人群的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均面临着拓展覆盖面的严峻挑战。要在3年内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90%的覆盖率,恐怕要地方政府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

管办分开呼唤公立医院法人化

众所周知,公立医院的改革是新医改的重点,但也是难点。新医改方案在其“指导思想”这一部分重申了“四分开”原则,即“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其中,“管办分开”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

我国公立医院混乱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管办不分。我国的绝大多数具有一定规模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都是公立的,其中绝大多数又隶属于卫生行政部门,形成了等级化、行政化的事业单位体制。然而,政府拨款在这些机构的运营费用中仅占很小的比重。政府既办又管,但是却办不了、管不好。公立医院占据了大约八成的医疗服务市场,形成了“行政化”与“商业化”的怪异组合。管办不分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监管失灵。由于管办不分,在很多情况下,行政管理代替了监管,导致行政管理者往往对行政下属的违规行为采取隐瞒、包庇以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由于管办不分,卫生行政部门下有直属机构,当然也很难做到监管的一视同仁。因此,推动公立医疗机构的“管办分开”,一方面能促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硬起来。要实现管办分开,必须推进公立医院的法人化。

新医改方案第九条中明确,“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即行政脱钩,公立医疗机构与行政部门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此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只有规模大小之分,名气大小之分,专科与综合之分,而不再拥有行政级别。

在行政脱钩后,医院理事会(或医院管理委员会)是法人治理的核心,由医院的所有重要利益相关者代表(包括投资方、医护人员、消费者或社区代表等)组成。政府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的出资者,当然可以派理事进入理事会。医院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院长,由理事会选聘并且向理事会负责。医院管理者不再是干部,而是职业经理^,自然不会操心其行政级别,而是会真正关心其管理的机构在竞争中的地位及其发展。

如此一来,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相对)高收入者。“以药养医”等乱七八糟的事隋会大幅度减少。现在,医院的院长和医生们都是所谓的“干部”,享受“半公务员待遇”,合法收入不高,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加收入。对广大的医护人员以及医疗机构的管理者来说,法人化也可以让他们合理合法地成为高收入者。在法人化体制中,医护人员(尤其是医生)成为自由职业者:一旦受聘,他们便成为医院的全职或兼职员工;兼职者自然可以多点执业。

公立医院法人化了,那么它们要如何发展,要不要壮大,完全是其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将由理事会自主决策。其中,要不要引入社会资本,引人多少,从什么渠道引入,引入之后派什么用场,恰恰是公立医院理事会战略决策的内容。当然,由于公立医院理事会中有政府部门派出的理事,相关政府部门对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的决策可以施加举足轻重的影响。

很多人担心,引入了社会资本,如何保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其实,不论什么医院,如果成心想宰老百姓,那么医保机构取消其定点资格就可以了。众所周知,新医改方案的另一个亮点是走向全民医保。医保机构的职责是担任老百姓参保者的经纪人,向医疗机构集团购买诊疗服务和用药服务。医疗机构,无论是公立的还是民营的,无论是营利性的还是非营利性的,不好好为参保者服务,医保机构不付账就

行了。当然,医保机构能否担任好经纪人,取决于医保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

医保一卡通决定医保成败

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出台之后,2009年4月7日推出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标志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医疗改革方案全面实施。此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亮点就在于此,首次明确政府对于医疗公共服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已经意识到,不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所谓经济的转型、拉动内需就是一句空话。

以基本保障制度为标志的社会转型,伴随着人民币、央企领域的经济改革,两路作战,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说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毫不为过。新型医药改革路径尘埃落定,方向就是根据现实条件,确定公共服务从初级到高级的实现阶段。要实现新医改方案所提出的保障目标,关键在于允许保障资金有畅通的流转渠道。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国有1亿多农民工离乡背井在城市打工,如果基本医疗保障无法流通,他们在农村获得的新农合补助不知道补到了谁的头上。如同我国社保不能异地转续,造成农民工异地打工企业所缴部分被“没收”,造成社会资源与行政资源双重浪费。

市场经济越发展,跨区域就业就越多,目前社保、医保不能异地转续,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是我国城镇化、市场化过程中的巨型拦路虎,这一问题不解决,以户籍为限、画地为牢的局面就难以破解,所谓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一句空话。所幸的是,医改政策业已明确,我国将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

医保一卡通之所以难,难就难在利益分割。年年有两会代表提议案,难以实现的理由大同小异,如技术不可行等,技术不是难点,资源共享可以强制实现,但各地医保制度不统一,难以建立管理、服务和结算平台。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保中心下设的课题组研究指出,异地就医管理中存在四大难点:一是垫付报销难;二是执行政策难,主要是参保地与就医地政策不同;三是医院监管难,缺乏医保机构的监管,参保人员容易受到过度医疗的损害;四是核实查处难,少数参保人员可能出现骗保行为。

所谓骗保与过度医疗,不实行一卡通照样存在,不是说得过去的理由,不同的地区医保水平不平衡,可以用医保卡中的钱为限,进行医治,只要不超过标准就应按照诊疗地的标准报销。关键在于不同的地区资金账户是否做实,是否能够足额、及时地拨付到垫付地区。这就需要全国统筹打造统一的平台,督促做实账户,否则难免出现财政欠债,医保、社保空转现象。医保一卡通可以先行试点,总结经验,而不是以技术难题为借口保护本地利益。决策部门应尽快下定决心,赶走我国改革的这头拦路虎,不止在医保领域,社保等公共服务同样应是一卡在手走遍全国,如此,所谓的城乡差别、大中小城市差别也就不复存在。

让医疗卫生回归公益

千百年来,“病有所医”一直是国人的梦想。现在,社会各界热切期盼的新医改方案终于亮相,为国民描绘出一幅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新图景。

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是本次医改的最大亮点,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医疗卫生制度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政府的执政理念。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实施,把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到了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的层面,为全民平等共享医疗卫生福利确立了制度基础,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健康公平常常被看成是一个社会核心价值的体现和公平正义的象征。一个国家文明与否,不在于拥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是否最大程度地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让社会成员公平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国际经验表明,在国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上花钱是物有所值的,因为它不是消费性支出,而是^力资源投资,最终将换来丰厚的回报。这种回报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也是人的生活品质上的。因此,健康公平与人的幸福尊严息息相关。

医疗卫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这是由医学的特殊性决定的。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医疗卫生行业都应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奥斯勒曾说:“无论走到哪里,医疗所遵循的规矩相同,所怀抱的志向相同,所追求的目标也相同。”3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教训之一就是,政府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严重缺位,财政对卫生的投入逐年减少。很多公立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过度治疗,盲目趋利,加剧了群众的看病就医负担。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为了“甩包袱”,把医疗机构一卖了之,完全推向市场,放弃了政府的责任。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既违背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也不符合我国国情。只有让医疗卫生事业回归公益性,才能真正解决看病就医难题。

维护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是本次医改的鲜明特征。新医改方案提出:“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逐步解决‘以药补医’问题”。这表明,公益性成为医改不可动摇的方向。医改之所以强调坚持政府主导,就是为了体现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医疗卫生制度设计是社会政策的“珠穆朗玛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利弊。但是,不管什么模式,让国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大国,我国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没有公益性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支撑,是难以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发展道路的基石。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是一道世界难题。新医改明确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框架,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预见,新医改将惠及亿元民众,让人人病有所医不再是梦想。

新医改加减并举有望根治看病贵

新医改方案从宏观到细节,各方面都考虑到。但对于百姓而言,关注点最终归结为一条:“看病贵、看病难”能否解决?“看病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而“看病贵”则原因复杂,是民众最大争议之所在。

大体而言,“治疗”看病贵的“药方”有以下方面:一是费用降下去(缓解“药价虚高”),二是医保增上来(完善全民医保)。两者一减一加,加减并举,方能根治“看病贵”。此前提起“看病贵”,一般指向“以药养医”,既包括台面之上的15%的“药品加成”,也包括吃“回扣”等灰色行为。本次新方案对此也有明确规定,“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

其实,“看病贵”在很大程度上为“药价虚高”所致。数据显示,药品价格在各环节的实际构成中,生产成本只占30%。经过医药销售商内部各层级的“提成”、药品中标进医院的“报名费”、医生回扣、配送成本等环节,药品在进得医院加成15%之前,价格就已翻倍。况且,200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医院药品平均进销差率超过42%,是台面上的那15%的近3倍。也就是说,“药价虚高”主要源于药品流通环节(包括医院进销环节)的层层加价。新医改方案对此明确规定,“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不仅“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还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保药物报销目录,且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如此当可望缓解药价虚高之苦。

在新医改方案中,全民医保被认为是缓解“看病贵”顽疾的良药。民众生病治疗,有医保机构向医院支付费用的“大头”,个人支付比例降低,看病自然不贵。据医改专家、北大教授顾昕的计算,如果按照新医改方案的要求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全国医保总筹资额每年极有可能高达5300亿元,而2007年所有医院的业务收入是5187亿元。也就是说,若医保资金能充分利用,民众看病也就“不差钱”了。

卫生部部长陈竺随后也指出,新医改方案实施后民众看病自付比例将会降低。同时,新医改方案也明确,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三者的参保率均达到90%以上,而且,2010年各级财政对后两者的补助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另外,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以及新农合的最高支付限额也将逐步提高。显然,医保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均在逐渐提高,再加上城乡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的补充,一个覆盖全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就会铺就。

医保增上来,还得用得好。前不久的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透露,我国医保基金的节余率非常高,2007年是34.8%,2008年是32.8%。那么多救命钱在“睡大觉”,显然与全民医保的本意背道而驰,如何提高医保资金的利用效率,也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题中之义。有了全民医保“兜底”,再降低药价,加减同步,“看病贵”将有望迎刃而解。

作者:李 想

第4篇: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区安监局 傅恒晖

今年年初的一场大雪,我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大灾面前,党心民心万众一心;抗灾路上,同心同德并肩同行。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让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的责任,让我们理解了“民生”这两个字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下面,结合自身学习的实际,就民生话题谈一些个人的体会,向大家学习、和大家交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

一、什么是民生;第

二、从三个方面认识当前的民生问题;第

三、如何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什么是民生

“民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句话的大意是: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孙中山作了定义性的解释:“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辞海》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

二、如何认识民生问题

(一)从历史进程来看,民生问题是发展的问题。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是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面对中外记者吐露的饱含深情的话语。党和政府无时无刻不在聆听百姓的心声,关注百姓的疾苦。从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民生始终是一脉相承的红线,贯穿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始终,它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改善。

(二)从本质来看,民生问题是民主、法治问题。

“民生正当头,岂容趋避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作为今年两会的重中之重,这种民生关切,无处不在。

在今天,民生问题远远不只是经济落后和贫穷造成的问题,而是首先要维护老百姓基本权利的问题。民生背后的最大问题就是民众的权利问题,它直接反映政府的服务意识、行为规范和服务能力,体现着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从国情实际来看,民生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首先是人口众多,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大难题。就像温家宝总理所言:“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其次是底子薄,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经济基础薄弱。这样的历史包袱使我们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候,不得不向城市倾斜,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注不够,投入不够,造成“三农”问题和不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格局。

三、如何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七大再度吹响了改善民生的号角,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图景。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到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具体政策;从实现城市困难群众的应保尽保,到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到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清晰地记录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不懈努力。

而在宁波江东这片热土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我们政府各项工作的主旋律。从构建“爱心超市”救助新平台,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从低保消费品价格上涨补贴,到外来务工人员“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从旧村旧城的改造,到背街小巷的改善工程,解难创优的系列行动,服务民生的实事工程,桩桩件件,点点滴滴,无不从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服务需求出发,无不彰显出江东区党和政府对“民生”的极大关注和投入。这正是:科学发展旗高扬,民生工程放心上。江东大地喜事多,建设正酣战未央。为民多把难事解,水载巨舟誓远航。今日江东已正帆,劈波斩浪奔小康。

三十而立,风头正劲,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中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中国正在建设一个“在路上”的社会,一个朝气蓬勃的社会,一个有希望的社会。最后,借用温家宝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作为今天课程的总结。“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快乐和幸福。”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是共和国总理的快乐,是党和政府的快乐,是千万人民公仆的快乐,更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快乐。

第5篇: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时事学习体会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时事学习体会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非常大的篇幅介绍了今年政府大力改善民生问题的措施,涉及到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方面面,其主旨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

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他们的利益。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

好,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只要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就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第6篇:关注基层、关注民生

作为一名成长在农村的大学生,在这一次真正走进社区,贴进社区群众后,使我对社区这又一社会基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社区,是我国城乡最基层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人民群众的温馨家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础的是从建设和谐社区做起。自社区在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在镇政府和县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社区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居委会组织法》和《社区自治章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做好居民服务工作,较好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工作目标。社区自成立起,就成立了综合治理、文明创建、计划生育、社区服务四个委员会,健全了组织网络,制定了相应的职责和制度,规范了管理各项工作步入了规范化轨道,社区还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搞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督,预防流行疾病等工作,全心全意做好为社区居民的全面服务工作。

在社区实践期间,作为走进社区基层的践行者,我亲身感受到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安全,文明创建以及拓宽再就业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在文明创建方面,社区强化日常保洁,坚持日产日清,确保小街小巷整洁,争创优美,整洁的小区,通过宣传创建基本知识和开展居民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素质,重点做好“创安”,“创模”和“五好家庭”建设工作。在就业方面,社区居委会积极为弱势群体服务,把“下岗再就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设立社区帮扶站,从人、财、物上保障再就业平台的运行,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

同时,通过与社区人员的交流与耐心询问,使我对当前社区群众最关心的社保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使我不禁联想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广大任务,把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的深远意义。党在重大民生上的明显变化,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好政策是社区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福祉。

此外,通过社区实践锻炼,使我在了解社区做什么的同时,也使我亲身体验到社区居委会在扎实做好居民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更使我亲身感受到国家惠民政策给基层人民群众带来的切身利益,使我认识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就在身边。

社区实践使我认识到要关注民生,关注基层,承担一份社会责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真心的感谢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他们让我实践给予我的信任,使我明白更多人生的意义。

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预备党员,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加强自身的培养,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与周围同学搞好人际关系,更多更好的为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们的服务,争取使自己成为一名有素质、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

第7篇:两会学习心得:关注两会 关注民生

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开始复苏的三月,我们迎来了两会,来自五湖四海的代表委员们齐聚北京,共商国是。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工的代表比例增加至13.42%,提高了5.18%,他们更能代表广大的基层人民,也更能说出基层人民的心声,这也正符合了党和国家关注民生的宗旨。正如贾庆林在开幕式上作全国政协工作报告时所强调的,政府应自觉做到政为民所议,言为民所建,策为民所献,力为民所出……

在本次两会中,委员们的很多提案均和民生问题息息相关,这也正是我们老百姓所关心的。首先提到的便是环保问题,如今,“雾霾”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热点词之一,或许这话听着有点讽刺,可是,这到底又是谁之过呢?快速发展的工业,黑心商家的乱排乱放还是政府的管理不当……我想,原因很多很多,面对头顶灰蒙蒙的天空,我们能做什么呢,是责备吗?我想不是的,与其浪费时间去定谁的罪,还不如从中吸取教训以及寻找治理的办法。在两会上,委员们也纷纷献出了宝贵的意见。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指出,我们应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温家宝强调,要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应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温家宝还表示,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抓紧完善标准、制度和法规体系,[ 课件 ]采取切实的防治污染措施,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温总理的一席话,让我们看到了党的决心,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生活的环境会逐步得到改善,让老百姓能更好的安居乐业。

民以食为天,说到民生,我们当然不能漏掉了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瘦肉精”、“地沟油”、“三聚氰胺”等事件不断的挑战的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虽然我们也看到有关部门在惩治食品安全问题,可是,为什么这些令人发指的问题还是屡屡发生呢?食品安全“制度屏障”为何屡屡被突破?食品安全标准为何“内外有别”?“小作坊,黑窝点”为何监管难?为何大品牌也频频让人食之难安?这些问题都是代表委员深度求解的焦点。

我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的原因,主要是执法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相关法律不健全,惩罚力度不够,使得食品行业的企业家利欲熏心,无视社会道德法律,为获最大利益,添加一些不该添加的东西,简化加工设备,不注重加工环境,钻法律的空子,更有甚者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造假泛滥。

通过这次的“两会”的学习,提高了我们党员对国家的信心,感受到每一个议案都是代表们经过深思熟虑,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为了老百姓生活更好。只有这样的党和国家才能为解决人民的困惑而明确前进的方向,走向光明的彼岸。

第8篇:关注民生1

(一).关注民生

材料一:温家宝2012年3月14日,答记者问时说在任职的最后一年,中国政府将做好几件困难的事情,而不留给后人。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第二件事情,就是要制定并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真正保障农民承包地的财产权。第三件事情,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第四件事情,按照新的标准全面推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第五件事情,我们已经将教育经费占GDP的4%列入预算,我们一定要通过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并使经费合理使用。

材料二:某省财政厅副厅长 :“‘十二五’期间,民生工程的投入(支出增幅)每年不低于16%,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的保障更加充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应该讲更加完备,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加完善。”

材料三:新华网北京12月27日电 新华社服务专线评出2011年国内十大民生新闻(以事件发生时间先后为序):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公正补偿改写行政强拆历史、公立医院推进改革费用首降、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引发关注、税法修改惠及工薪阶层、养老保险实现全国 “漫游”、 千万套保障房力保“住有所居”、 扶贫标准上调为2300元、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国务院出台校车安全条例。

1. 产生民生问题的原因: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主要问题的表现: 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住房,看病„„

3.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其它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党的正确领导等

5.近年来我国正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解决民生问题:①合理调节收入分配②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③建立和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④二免一补;⑤建立廉租房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⑥免农业税

5.党和政府为什么重视民生问题:①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③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④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⑤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6.改善民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什么原则:共同富裕. 7.为解决民生问题你向政府提哪些建议:①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③改革收入分配制度.④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⑤建立健全公共医 疗保障制度. 8我们青少年怎么做:我们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勇于创新,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宣传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政策,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

(二).校 车 安 全

材料一:2011年11月16日上午,甘肃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货运卡车与当一家幼儿园校车迎面相撞,造成21人死亡、43人受伤。据调查分析,事故主要是由于运送幼儿的小客车严重超员,在大雾天气下逆向超速行驶造成的。事故发生后,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全力以赴做伤员救治和善后处理工作,认真查明事故原因,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员,切实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

2011年12月13日,江苏丰县校车坠河事故已致15人死亡。 材料二:2011年11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人作会议上强调:“要通过中央、地方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使校车成学生安全的流动校舍,为孩子们建立起安全无忧的绿色通道。” 材料三:2011年12月1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1.校车事故发生的原因:①父母没有尽到对自己的监护责任.②学校没有尽到对学生的安全保护责任,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出行保障.③司机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驾驶④交警部门执法力度不强,没有严格执法⑤政府的管理、监督不到位,社会没有营造一个校车优先的社会氛围。

2.校车事故带来的不良影响:(1)侵犯了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2)给受害人的父母带来沉痛的打击(3)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的稳定(4)对整顿交通秩序带来了负面影响。 3.为避免类似事故发生,应怎么办(建议): (1)国家:要制定和完善关于校车安全的法律法规 (2)政府:要加大对校车的投资和扶持力度 (3)社会:全社会要树立校车优先的交通意识 (4)交通执法部门要加大对校车的安全检查

(5)校车司机要遵守交通秩序,树立安全行驶的意识 (7)学校: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规范校车的使用 (8)家长:要对学生尽到监护的责任。 4.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校车安全问题?

答:①生命健康权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重要的、最起码的权利②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③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均为发展未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三).十七届六中全会 文化大繁荣

材料: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1.判断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准:(1)是否适应先进生产力的要求(2)是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 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事业:每个民族的繁荣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文化发展整体水平低,还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所以要发展文化事业. 3.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1)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4)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民族精神。(5)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6)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等等.

4.在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我们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培养创新能力;自觉学习和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传承、弘扬、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贡献。 5.创办孔子学堂的意义:(各种运动会举办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2)有利于学习借鉴各国优秀文化成果(3)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的义文化(4)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5)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提高国际影响力.

(四)食品安全

材料: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些话:大米让我们认识了石蜡;咸鸭蛋让我们认识了苏丹红;奶粉让我们认识了三聚氰胺;火锅让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饮料让我们认识了领苯二甲酸酯

1.食品安全的危害: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 )①损害其它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②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败坏社会风气③破坏社会稳定. 2.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建议): 国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 经营者:遵守法律和市场交易原则,依法经营 生产者:依法生产,不得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消费者:提高识别假冒伪劣产品的能力,增强权利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党和政府为什么重视食品安全: ①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③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④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⑤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⑥构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要求. 4.我们应该怎么办:①通过合法渠道建议相关部门健全法律法规.②积极宣传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检举违法行为.③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④敢于同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作斗争

(五)学习榜样人物

材料一:2011年全国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典礼在北京举行。李长春出席颁奖典礼。郭明义等54位同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李桓英等260名同志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材料二:2011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感动中国”2011颁奖盛典,2012年2月3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张平宜、朱光亚、刘金国、杨善洲、吴孟超、吴菊萍、胡忠谢晓君夫妇、阿里木、孟佩杰、刘伟等人当选。

材料三:佳木斯第十九中学张丽莉老师舍身救学生的事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学习他们什么品质:奉献社会,承担责任,帮助他人、团结互助、 勇敢坚强、 自强不息。

2.学习他们有什么意义:①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素质.②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③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④有利于培养“四有” 公民 3.我们应该怎样做:积极学习他们承,担责任,助人为乐等崇高品质,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做“四有”公民

4.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建议: 国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净化文化环境

社会:创作各种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丰富未成人的精神生活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德育教育

家庭:家长要正确引导教育孩子,解决孩子的思想问题

5.青少年有哪些不良道德倾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我行我素、不守纪律等。

(六) 醉驾入刑

关爱生命

材料一:2011年5月1号开始,我国对醉酒驾车违法行为的处罚将从行政处罚上升到更加严厉的刑事处罚。然而即便是在全天查酒、全警查酒的高压下,酒后驾车、醉酒驾车行为依然屡禁不止。

材料二2011年10月13日下午5:25左右。 广东佛山黄岐广佛五金城,两岁女孩小悦悦被两辆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18路人无人相救„„

材料三:2012年2月2日凌晨1时05分左右,四川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刘畅酒后驾驶一辆丰田小型客车,撞坏路中隔离栏后驶入道路左侧撞到行人,造成3人死亡,其中1人为著名剧作家杨戈平。 1:对酒后驾驶者的处罚体现了法律的哪些特征?

①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性

2:酒后驾驶行为带来哪些危害?

损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侵犯了生命健康权,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扰乱道路交通秩序;影响社会的和谐。 3:国家为什么要严厉打击酒后驾驶行为?(意义)

意义:①有利于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构建和谐交通秩序②有利于增强公民权利与义务意识,推进依法治国方略③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④有利于制裁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⑤有利于提高人们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意识,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

4.请你为预防酒后驾驶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答:①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②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请你拒绝酒后驾驶;③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④罪(醉)在酒中、毁(悔)在杯中。

5.上述材料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所学的哪些观点?

答: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障;一切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党和政府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平安校园

1. 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校园安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民族振兴的使命,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弱 2. 校园中不安全因素:校园暴力,食品安全,校园周边的交通,电线线路老化等 3. 关注校园的意义:①有利于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②有利于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③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4. 为建设校园安全提建议: 国家:健立建全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不法行为

社会: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青少的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打击危害师生安全的行为

学校:加强安全教育,严格管理

未成年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科学发展观

1. 内含: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以人为本表明了什么(体现了教材什么观点):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③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3. 对“发展”的理解:①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全面发展相辅相成的③发展是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协调,城乡区域协调.④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文化遗产

1.请列举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物质:天坛、秦兵马俑、颐和园、泰山、布达拉宫、

非物质:昆曲、京剧、川剧变脸、木偶戏 2.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是什么?

答:①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②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情感的纽带.③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④是维护世界多样化和创造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青少年应该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答:(1)青少年要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文化遗产,弘扬历史文化,扩大中华影响,做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建设者。(2)要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融合多元文化,确立保护文化遗产意识,自觉担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4.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1)有利于提高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和改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遏止破坏文化遗产的非法行为。(2)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请你为保护文化遗产出金点子?

答:(1)国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使保护文化遗产有法可依。(2)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等媒体,对外宣传本国的文化遗产。(3)利用文化遗产对人民群众进行精神教育。

6。为宣传“文化遗产日”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答:①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②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

16. 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这条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核心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

(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爱国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高举和平统一的伟大旗帜。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

17. 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向革命先驱学习,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树立远大理想,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9篇:关注基层 关注民生社会实践报告

带着满腔的热情,我同另外两个同学来到了我们镇的几个留守儿童家中,来到这里我们首先是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希望我们的帮助能让他们感到开心,能给他们生活与奋斗的力量,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

这次的实践活动让我了解到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为主,也有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留守家中。这些留手儿童平日相互来访较少,直接造成留守儿童的封闭心理。

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还有极个别的留守儿童由其他人担当监护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能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父母关爱不够。我们了解到他们的父母亲常年累月在外打工,甚至一年才回一次家,不能很好地和留守儿童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舞上进。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因为长期与老人住在一起,产生“隔代亲”现象,导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彼此之间产生隔膜。

2、教育问题日趋明显。一是监护人教育难有实效。留守儿童多是隔代监护,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相差在40岁以上,思想观念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加祖辈多数受教育的不多,甚至有文盲的,因此是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难以引导孙辈进行正常的学习。二是学校教育无法到位。留守儿童上学的地方离家里都比较远,上下学要在路上占相当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多,老师很少对学生进行家访。

3、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4、监护人精力能力不够。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往往是女性或者是祖父、祖母等年纪较大的人,这部分人或者由于忙于其它的事或者由于要同时监护几个小孩或者是年龄较大而精力不够,投在留守儿童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其次,不少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零距离接触,和留守儿童进行了心连心的交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努力学习,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 。力争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用真爱抚慰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用真情为他们指明前进的道路。但是对于广大的留守儿童来说,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的关爱仅是一种弥补,是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一种弥补而已。我们也觉得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建立起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为中心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特别是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是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内心对爱、对亲情缺失的一种方式。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政府要有所作为,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在社会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对帮扶,也可以建立家长代管制度,教师要真心实意地走进学生心灵,从心灵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家长要转变观念,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收获颇多。

1、锻炼品质,历练人生,大力弘扬奉献精神。短短的七天里,我们和孩子们进行了零距离的内心交流,我们将爱带进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我们让爱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中得以传承。我们更多的是体验到了做为一名志愿者的感动和快乐,难忘的经历是人生一笔财富。

2、此次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待人处事,学会了用真诚和微笑去帮助和感谢他人。我们收获了信任,收获了果实,也收获了快乐!

3、收获成果,再接再厉,将爱进行到底我们坚信,爱心事业不会因为实践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我们会继续努力,将爱传承!

社会实践活动也给了我启示。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也磨练了青年大学生的意志,也培养了大学生理论运用与实际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实现了社会实践过程中“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真正做到“双赢”。

上一篇:医疗改革调查报告下一篇:点亮心灵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