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环境组织文化和氛围

2023-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亲环境组织文化和氛围

企业组织和文化建设的核心——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08-2-26 16:35 浏览: 64 次

企业组织和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越来越被市场化已经二十多年的各种资本结构的国内企业所认识。其终极目的就是树立起企业(公司)被社会、公众认可的外在正面形象,构建起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公司内部运作环境,从而确保公司运营能在战略方针指引下良性可持续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由此,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构建起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公司内部运作(机制)环境,也就是说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是树立起被社会、公众认可的企业(公司)外在正面形象,确保企业运营能在战略方针指引下取得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一、良好组织氛围所表现的特征

1、良好的组织氛围表现在组织建设层面的特征为:

(1)明晰的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和可操作性经营管理目标;

(2)依职能分解匹配合理的企业组织设置;

(3)基于业务流程以及人性化设计和制定的管理制度;

(4)明确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完成标准;

(5)赏罚分明员工行为导向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良好的组织氛围表现在组织行为层面的特征为:

(1)令行禁止,制度约束大于人情世故;

(2)项目论证严谨慎微,决策行为科学民主;

(3)团队之间相互协助支持;

(4)上下级、员工之间互相信任尊重。

3、良好的组织氛围表现在组织成员自身素养层面的特征为:

(1)各级管理体人员具备令人尊敬的个人品行和职业操守;

(2)全体员工拥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职业素养和心态;

(3)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以上三个层面关于良好组织氛围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企业组织和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努力的方向和在企业运营中所应遵循的原则。我们的组织体系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就能够按以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之间内在的逻辑规律,有序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整个企业组织建设不断跃升到新的阶段。

二、如何在组织建设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怎样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营造出良好的组织氛围?基本前提条件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高度,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要成为支撑企业整体战略规划、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我们就一一对应地来论述在营造良好组织氛围过程中组织应有的作为。

1、在组织建设层面上:

(1)不谋大局者不足以谋一隅,公司要依据内外形势的研究判断和自身强弱势分析,制定出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因为清晰的战略规划能把经营者、管理者、员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管理者能很好地理解和诠释经营者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思路,员工能心无旁骛地执行管理者分解下来的工作任务。上下一心,周密安排,有序前行。

(2)有了战略发展规划、组织设置就要因应主营业务而匹配,分两大部分:业务部门和支持作用的职能部门。在这里我想特别说明的是对于处在发展期的国内许多民营企业或家族式管理企业,战略投资部和审计监察部的设置非常必要。因为仅凭拍脑袋决策就能盈利的几率会越来小以及为有效杜绝职务违规和腐败行为。各部门设置的依据就是依据业务流程将职能分解,特别注意的问题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能衔节,这是造成工作推诿的主要根源所在。

(3)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设计制定要显现出其对工作业务的指导意义,而不仅仅是制约和束缚,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组织和员工的创造性才有基础和保障。例如:“上班迟到要罚款”这就是制约性的制度,而“无缺勤记录将是评选优秀员工的必要条件”这就是指导性制度。

(4)通过岗位工作分析把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完成工作标准、任职资格等进行描述,形成《岗位说明书》用来指导和考评每一个工作岗位业绩。让管理者明白每一个岗位都在做什么、怎样做,让员工明白自己工作应该努力的方向,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工作互动关系。

(5)激励和约束机制设计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员工行为导向性为原则,例如:薪酬福利制度、培训制度、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等等,在这些制度的条文里我们要明确地告诉员工,公司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2、在组织行为导向方面:

(1)决策科学、民主要求公司在决策时严谨论证和发挥集体智慧,这样就可以避免朝令夕改,同时可以让参与决策的人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能更加主动积极地履行职责而不是被动地服从命令,消极地应付工作。

(2)因为部门设置是基于业务流程,也就是说所有部门都是在完成同一项工作的不同环节,要保证这种链式工作环节顺利有序地进行,就要求我们的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都必须团结协助、无缝对接。只要一环出现不和谐就会影响到整个业务和公司运营。这就要求我们的各部门各岗位要有全局观和意识,步调一致才能完成公司的经营管理目标。

(3)上下级、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首先要求我们的各级管理者要有良好的个人品行和职业操守,无欲则刚,做人多些坦诚、少些技巧,多些关怀、少些责难。层级越高的管理者在个人品行修养和职业操守上要求越高,德高才能服众,才能有人愿意追随和被领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是这个道理。这一点要成为我们考察和考评干部的首要条件。在自上而下都形成了注重自我品行和操守修炼,相互关爱和尊重的大氛围下,我们和谐内部运营环境的构建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3、在组织成员素养培训方面:

(1)前面已经提及过关于各级管理人员的个人品行和职业操守,之所以在这里再次涉及是基于在实践中这一要素对组织氛围的影响深远而巨大。榜样的力量和身教重于言教都告诉我们忽视管理者自律慎独和职业操守的教育培养,我们的良好组织氛围的营造,企业文化建设都将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的。

(2)员工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对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都将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它对公司运营和阶段性经营目标的实现所能产生的巨大积极效应勿容置疑。拥有能不断进取、创新立业、不断学习成长的员工队伍,企业的成长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企业的发展才能水到渠成。

(3)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是创新的基础。公司要向前发展无论从组织设置、制度规范、管理手段方法以及新产品的研发等层面都是要不断检讨和创新,墨守成规、原地转圈将使公司企业永远裹足不前,从而坐失发展良机。惟有不断地归纳总结,检讨摒弃阻碍公司前进的因素,扬长避短,推陈出新,我们的企业与员工一起成长才能得以实现。

就怎样建立起个性化公司企业文化,有着许多必要条件和因素,但不容置疑的就是良好组织氛围的营造是其核心因素,而良好组织氛围的营造离不开以上三个层面各因素之间发挥出积极作用,在以上诸因素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内逻辑关系。因此,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要理清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解决其中几个关键性因素,其它方面也就会形成“骨牌效应”,也就是管理学上所说的形成一种“势”和一种“场”,在这种“势”和“场”的影

没有家长的大家文化

打印本页 关闭

“没有家长的大家文化”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

金蝶坚持“客户第

一、持续创新、诚信负责”的核心价值观。客户是母亲,鼓励客户投诉、批评,并在工作中力争超越客户期望,帮助客户成功。

2006年,金蝶提出“中国管理模式”概念。2008年,金蝶联合多方力量成立“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理事会,并展开“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遴选活动,在帮助客户提升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发现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产业不断升级,推动中西方管理不断融合,推动中国管理模式不断成功,向世界奉献中国管理的奥秘。

“没有家长的大家文化”是员工在制度下实现自我管理的文化

老子曰,为无为,则无不为矣。无为,是一种强调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认为最好的社会是不需要任何人拯救的社会,最好的管理、领导、统治,也应该是看不见的。就企业管理而言,就是要使员工在制度下完全实现“自我管理”,即“无为而治”。而实现“无为而治”的基础便是正确的、坚定而长期不变的工作流程与制度。

“没有家长的大家文化”是创新、共赢、和谐、快乐的文化

在金蝶,有过一次轰轰烈烈的“斩尾行动”,即消除日常称呼中的官称。员工以兄弟姐妹相称,绝不容许称呼某领导为XX总、XX经理,而是要称呼领导的中文名或英文名。“斩尾行动”后,金蝶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那层隔膜消失了,工作气氛轻松而和谐。

Beerbust活动是一项金蝶例行的特色聚会,它强调“只有啤酒,没有座位”,员工与公司高层在这个聚会中面对面的沟通。这种沟通打破了组织架构的层级壁垒,拉进管理者与基层员工的距离,员工的激情与创新获得了最大限度的释放。

金蝶有一句著名的人才战略:“帮助员工成功”。依托金蝶“2+1”职业发展通道的人才发展策略(“2+1”即管理通道、技术通道、快速通道),配合没有家长的大家文化形成的创新氛围,全面实现了知识工作者对“没有„天花板‟”、“没有„围墙‟”的职业发展诉求。

金蝶一直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先后捐资建设金蝶白沙希望学校,捐资设立“金蝶(沅江)教育助学基金会。十余年来,金蝶向全国各地大专院校捐赠金蝶软件累计价值超过一亿元。金蝶2005年7月转往香港主板上市的同时,向香港公益基金捐赠港币100万元,用于当地公益事业。5?12大地震后,金蝶全体知识工作者在第一时间积极捐款300余万元……

“没有家长的大家文化”不仅体现在帮助顾客成功,帮助员工成功,还体现在金蝶创新、共赢、和谐、快乐的工作氛围中,同时回馈社会,积极承担企业公民责任。金蝶,已经成为全球IT精英向往的地方。

十余年磨一剑,金蝶人矢志不渝,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从敢想敢干敢当的创业文化,到创新、快

速、海纳百川的精英文化,再到“没有家长的大家文化”,文化的力量,促使大批金蝶人坚持实践“帮助顾客成功”的商业哲学,与客户、伙伴、业内专家同仁一道,推动中国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

第一阶段:创业文化(1993-1998)

金蝶刚成立时,规模很小,作为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后进者和地方性企业,公司鼓励全体员工应该以创业者的心态面对竞争,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形成了激情的“创业文化”。

愿景:让财务软件改变中国 核心价值观:敢想、敢干、敢当

第二阶段:精英文化(1999-2006)

随着财务管理软件应用的不断深入,企业信息化需求从简单财务软件的部门级应用转变到企业的全面应用。金蝶抓住市场热点,开发出了中国第一套基于三层应用架构的企业管理软件K/3,实现了公司从财务软件到企业管理软件的转型。随着公司业务转型、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公司早期培养的人才,特别是在企业级管理软件的产品研发、营销和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不够用了”。所以,公司决定从外面引进精英人才来担当产品研发管理、营销和服务的重任。为了让各路精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公司充分授权。由此,“创业文化”逐渐发展成“精英文化”。

使命:通过我们不断创新、知识积累和流程优化,开发先进可靠的应用软件产品,为顾客创造价值,帮助顾客成功,发展成为受人敬仰的公司。 商业哲学:帮助顾客成功 核心价值观:爱心、诚信、创新

第三阶段:没有家长的大家文化(2007至今)

自金蝶集团2001年上市,金蝶持续了几年的高速发展,从2007年开始转入稳定的持续增长。面对新一轮的电子商务浪潮,金蝶如何应对并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精英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围绕精英个人的“亚文化”,出现了“家长作风”等等。这些因素,阻碍着员工的创新激清,制约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为了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公司管理层与员工经过充分研讨,确定了“没有家长的大家文化”作为金蝶未来文化建设的方向,并形成新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

愿景:成为全球企业管理软件及电子商务服务市场的领导者 使命:引领管理模式进步,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帮助顾客成功 核心价值观:客户第

一、持续创新、诚信负责

第2篇: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氛围营造

RRG.JNRP.CN

发布日期: 2007-05-18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与校园文化氛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校园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办学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指学校的外部公共环境;而校园内部环境又可分为两个层面,即显性的物质环境和隐性的文化(精神)环境两个层面。显性的物质环境主要指校园的硬件设施,是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隐性的文化(精神)环境主要指隐含于学校师生和管理人员中的价值观、教育观、管理作风以及校风、学风、班风等,它通过文化氛围、道德行为准则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对全体师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提高施以影响,给予受教育者一种潜在的教育。

1、校园环境文化的功能

(1)规范功能。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物质环境中。广义的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纯天然的自然环境在大学校园中已很少见,大学校园环境多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统一。因此,大学校园现行的物质环境无疑都浸染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影响与制约作用。整洁幽静、错落有致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平静恬淡,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和生活中,从而产生心理上的自足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优雅的校园环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对优美校园环境的热爱,进而自觉保护校园环境、抵制破坏校园环境的不良行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自律意识和他律意识。

(2)培育健康心理功能。校园环境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大学教育的一种特殊手段和途径。一方面,优良的校园环境文化是给学生正面影响的肥沃土壤,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例如,合理的校园布局、凝聚历史文化及世界文化内涵的建筑、宽敞明亮的教室、宁静而带有书香气息的图书馆、整洁而舒适的宿舍、鲜花与古树相伴的校园小路、壮丽并富有激情的运动场、色彩斑斓并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活动中心、洁净的食堂等,不但有助于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疲劳,而且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舒畅、美好和安全。与此相反,低劣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例如,噪音充斥、垃圾遍地的校园环境,会使学生情绪低落,产生压抑、心情烦躁、厌学甚至自卑等一系列不良情绪。意志薄弱者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悲观厌世或犯罪等现象。由此看出,优良的校园环境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高等教育国际一体化加快的趋势下,我国的大学校园无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校园环境文化可以说是屏蔽社会恶劣风气的一道天然屏障。

(3)引导功能。校园环境的主体是建筑。许多高校的建筑都独具风格和特色,并彰显出历史和文化的底蕴,无言地对学生进行着思想品德教育、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导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虽然校园建筑不是大学的主要标志,但如果在建设过程中赋予其特定的人文内涵,那它就会成为鲜活的课堂并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如中国青年运动发祥地北京大学的红楼,会使在这里学习生活过的人无不受到它那种民主、自由、独立思考、宽容大度、追求科学创造等文化传统的影响。又如始建于1920年、在建筑上具有强烈审美感的天津外国语学院“法国罗曼式建筑”的钟表楼,以其浑然天成、优雅无比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欧式建筑的风格,对天津外国语学院集世界文化之大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大学生置身于这些自然和谐、错落有致、科学配置的具有深厚世界历史文化底蕴的校园之中时,就会使他们时时受到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甚至进而产生热爱校园、热爱集体、热爱国家、热爱科学的思想观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由此看出,校园环境无时无刻不对学生发挥着导向作用,并且这种导向作用不是短期的,而是在较长时间内发挥着作用。

(4)审美和教养功能。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文明行为和审美能力的无声课堂。蕴含着自然美、人文美、结构美的大学校园建筑群,本身就是培养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的生动教科书。在浑然不觉中,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因而会不断提高。这是校园环境育人的重要功能。

2、现代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特点

(1)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以前,很多高校不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把校园外在环境当成可有可无的部分,思想观念上不予重视,把校园环境建设当成摆设,没有结合学校发展理念需要以及学生全面发展来进行建设。随着大学教育的多样化和对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视,现代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性显著加强。

一方面就是加强了资金的投入。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在校舍建设、校园娱乐文化设施配备上资金投人不足,难以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轻松的娱乐氛围,校园环境单调、枯燥,缺乏时代感。与此同时也降低了大学生对于外界社会变化的感知能力。新时期大学校园建设的投入加大,为校园环境建设的规划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另一方面是明确了校园环境建设的整体规划与高校形象树立的关系。校园环境的好坏与高校的对内、对外形象紧密相连,这个观念在现今高校发展理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标志性设计体现了群体共性的大学精神,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写照,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在风景优美的山东大学南外环新区,树立着一座“山东大学星”的雕塑,就是为了纪念国家天文台在山东大学校庆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29467号并命名为“山东大学星”的一颗小行星。由此可以看出,校园标志性的建筑对于树立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激励在校师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校园环境建设与高校形象紧密联系起来是当今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特点之一。

(2)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主体性。传统的大学环境建设将主体定位为高校教职工,学校各方面设施的规划、设计都是由学校教职工决定,学生参与管理的渠道很少。在校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他们对于大学校园有着最为直观和真实的感受,因此,他们对于大学环境发展的需求也是最直接的。发挥在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对校园建设的想法、创意,从而使大学校园更加充满青春与活力。树立全员共建校园环境文化的意识是新时期高校环境建设的又一特点。 (3)校园环境建设的开放性。国外很多大学对于校园环境建设积累了不少经验,在理论层面上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可以广泛引进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和前沿的理论,因地制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进校园环境建设。高校环境建设既要充分表现大学的特色和办学传统,继承发扬学校传统建筑的优势,同时也应积极吸收兄弟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经验,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促进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开放化、个性化、特色化。国外许多著名的大学校园建筑设计具有鲜明的特色,除了在建筑的设计上创新以外,总是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建筑风格。大学建筑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反映,折射出大学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在吸收外来建筑风格的时候,核心的理念价值是本民族的文化。现代建筑的各种式样,丰富了校园环境建设的内容,也增加了建筑样式选择的难度。一般情况下,大学都在努力发掘传统文化,标志性的建筑都是传统的产物。例如,北京大学的校门,清华大学的校门。但也有一些学校在现代建筑艺术发展基础上,大胆的采用国外建筑风格,为我所用。

(二)校园文化活动与文化品牌的打造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呐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层面。其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点,是校园文化最生动最具体的表现,是人们可感可触的文化现象,也是校园文化得以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是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练兵场”,还是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与其他亚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的重要渠道。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校园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创造过程。人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通过活动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通过活动得以表现。从哲学的角度说,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其环境和人的中介就是客观实践活动。

1、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

(1)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交流思想、丰富知识的广阔平台。校园文化活动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天地。在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中,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个人潜能。同时,拓宽了知识面,调整完善了自身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意识,慢慢走向成熟。 大学生追求的是高品位的精神生活,他们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形成高雅的文化生活氛围。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积极向上、勤奋进取、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文化氛围,使校园内充满高尚的文化艺术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高等学校强化育人功能的一项有效措施。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现实需要。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在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不能忽视这种隐性教育功能,忽视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向高校提出了通才教育的要求,没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通才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是促进教学科研各项工作向前发展的有效手段。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由全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成功的校园文化本身就代表了学校的风格和水平。当前,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相对于教学、科研设施、办学规模等方面的竞争来说,校园文化的竞争是一种隐性的竞争,因此,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探索创新其管理运作模式,既能巩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成果,又能推动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校园文化活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党中央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制高点,在传播精神文明中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是消极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它对社会文化也有一定的反作用,这就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社会辐射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为什么具有社会辐射功能?它又是如何实现这种功能的呢?第一,高等学校是人才的集聚地,大学师生中有许多思想活跃、才华出众、智力超群的人才,他们高层次的文化特征与社会文化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文化势能差,这就必然要形成校园文化活动向社会文化的辐射与流动。第二,高等学校是科学与文化的生产基地,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不仅传授人类已经建立起来的科学知识与文化,同时还担负着创造新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任务。高等学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直接为发展社会物质文明服务,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成果将会对社会意识产生影响,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从而影响社会文化的总体发展方向。第三,高等学校是社会的人才培养基地,校园文化活动的成果最终会随着人才的流动而进入社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辐射功能进一步说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高等学校不会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简单的己有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而应该也必然要承担起创造新的精神产品和文化财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光荣使命。 当前和今后几十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剧烈的转型阶段,社会文化也正经历着一次艰难的选择与重构过程,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更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要求

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实际出发,针对问题迎接挑战,构建健康向上、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创新。

(1)树立精品意识,坚持活动运作的高品位和高层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有精品意识,宁缺毋滥,多而不滥;要有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要全面开花,还要有所侧重。要克服校园文化活动中存在的“三多三少”现象,即娱乐型的内容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少;内容平淡的多,而真正有吸引力的少;校内一般活动多,而能代表学校水平、走出校门受到社会赞誉的活动少。①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之一就是要满足师生追求更高层次的 需要,努力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使之接近或略微超过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2)发挥导向作用,增强活动内容的前沿性和开放性。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作为亚文化,校园文化必然以社会大环境为背景,并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倾向保持一致。当社会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时,校园文化也必然随之变化。另一方面,高校的校园文化由于其主体的高层次性,它又属于高层次的文化,因而具有批判性和超前性的特征,对社会的主流文化起着先导和推动作用。由于高校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希望,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必须具有超前性,使校园人注意到现代以至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意义。例如,针对大学生对最新科技学术动态信息的需求,山东大学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通过“大家讲坛”和“科学畅想曲”等讲座形式向学生讲授科技学术前沿动态。

(3)坚持教育原则,注重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吸引力和渗透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形式。在组织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真正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关键在于,这种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牵强附会。例如,针对学生对择业创业经验的需求,山东大学定期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和成功校友通过“小树林文化论坛”与同学交流探讨创业等话题。 (4)强化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组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欣赏者、传播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贡献者。因此,学生独立组织、自主安排,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大学生自觉推进、自主管理的有效途径。但是,强化主体意识,坚持自主原则,并不意味着放手不管,相反,要在更高层次上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这些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把好政治关,并在组织管理上进行技术指导。

3、校园文化活动的分类

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校园文化活动在内容上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学术研讨活动、艺术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业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等等。 (1)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是指通过思想品德课教育这一主渠道和会议报告、座谈讨论、知识竞赛、演讲、征文及政治性学生社团组织的马列读书小组、党章学习小组、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

(2)学术研讨活动。学术研讨活动主要是指学习竞赛、学术讲座、学术讨论、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科研发明、科学文化节、技术培训、科技咨询、科普创作等活动,培养校园学术氛围,在学生面前打开领略新知识的窗口,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开阔视野、开启智慧,激发其施展才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文艺和体育活动。文艺和体育活动是指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技能培养、文化艺术创造(如歌曲、书画、摄影作品)、文艺比赛(如书法大赛、演讲比赛)、表演与欣赏(音乐欣赏、文学作品欣赏、时装表演)、文艺评论(如影评、小说作品评)等活动。大学体育工作包括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两部分,要确保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教职工的体育锻炼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工会积极发挥组织的作用,开展适合不同群体特点的活动。

(4)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假期,组织师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到城乡支工、支农、支教,参观纪念馆、名胜古迹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使师生进一步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5)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活动是指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就高等教育而言,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加快大学自身建设发展的理性选择。就高校实际来讲,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是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大学的需要;是学校促进教学改革、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需要。

(6)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从广义上讲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在新时期,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深人广泛开展,它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意义和内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渐渐内化成为广大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7)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综合体现。努力创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师生文明程度会不断提高。通过积极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对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和参与率。高校应深化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加强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建立起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增强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使遵纪守法形成风尚;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增强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注重学生的心理调节和教育,防止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自杀、出走等事件;开展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师生员工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社会公德和文明素质。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高校师生员工共同营造。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使高校师生员工特别是高校领导者以及服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负有的责任,校园文化全员共建,要求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3、群众性社团及其管理

我国高校的群众性社团主要是指广大师生依照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业余组织(主体是学生社团,也有部分教师社团或师生共同参与的社团)。学生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种有益活动,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社团的发展程度,标志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准和所达到的高度。社团活动的点点滴滴,也将成为莘莘学子永怀不忘的回忆。 (1)学生社团的特点

○1组织形式的自发性。学生社团是在高校管理部门的许可下,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社团负责人自愿承担社团的发起和组建工作,其成员在相互认识的基础上自愿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所倡导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给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以及大学校园涂抹了缤纷亮丽、层次丰富的色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目前拥有大学生社团三万多个,平均每个高校有二十个以上的社团。加人到社团中或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数占在校学生人数的85%以上。大学社团的兴起,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所起到的自我教育功能不可低估,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巫待加强有效的管理与引导。

○2群体目标的整合性。这是高校社团组织的突出特点。由于大学生年龄和兴趣、爱好的原因,讲义气、重友情往往是这类群体有意无意渲染和信守的规范。就参加学生社团的成员而言,其参与社团的初衷基本都是由于在兴趣、爱好、特长和观念等方面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从而在社团活动中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主动性,并在彼此的交往和相处中相得益彰,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追求,使他们走到一起,由于不发生任何利益上的冲突,使得社团内部的人际关系也很和谐,所以社团凝聚力强,大家都能为共同的社团目标而努力。在这种感情性的基础上,学生社团组织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

○3社团成员的广泛性。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充实课余活动和发展个人爱好一个很好的平台。社团可以因地制宜、相对独立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而且对成员的要求也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学生为了共同的目的都可以参与到社团中。作为一种非正式团体,大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加人各类社团,而大学生广泛地参与各类社团活动,也使得学生社团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4组织结构的松散性。由于学生社团是自发形成的,所以不管是组织形式、成员,还是活动主题等都不可避免表现为松散性。因此,这个组织的成员不总处于稳定的和平衡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地适应、不断地重新组合当中,这也是社团内部人员更换频繁的主要原因。当个别同学的文化学习、生活、情感等问题与社团工作发生矛盾的时候,在社团例会或社团组织活动时就出现了迟到、早退或不到的现象,甚至提前要求退出社团的情况,这对社团工作有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5行为规范的自觉性。校园社团要保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必须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有的社团有一套制度化的控制系统,有的则无严密完善的控制系统。一般情况下,社团行为的规范往往难以形成强制的约束力,而主要依靠成员的自觉,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另外,社团组织的“领导”一般是凭个人魅力和能力获得成员的一致信任和推崇,经过组织成员的选举和上级领导组织的批准担任领导一职。所以,这个领导相对于成员来说,在某些方面必定是出类拔萃的,其组织和指挥协会的活动比较有力度,又加之有一个齐心合力的成员组织,成员参加活动的自觉性就比较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就比较强。

○6活动内容的多样性。社团成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多方面的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社团成员往往能集思广益,活动点子自然层出不穷,而且立意新颖,角度独特,异彩纷呈。学生社团组织所举办的活动,不论是在宣传力度、活动策划、主题构思、活动形式上,还是在活动的效果上,都会在高校校园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往往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7社团设立的创造性。大学生社团的成立,具有某种程度上的针对性,诸如对特定的社会形势、热点问题的共同关注,或对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共同爱好,等等。某种意义上,学生社团成员、尤其是骨干或领袖成员,属于校园中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前卫人物,充任引领校园文化的先锋。这同时就使学生社团极富创造性,善于并敢于关注热点、焦点问题,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并因此吸引着众多大学生。

○8活动方式的灵活性。社团可以是虚,也可以是实,还可以虚实并举;可以定期,也可以不定期。高校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为学生社团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另外,学生社团进一步融人社会,其自身也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学生社团活动日益活跃多样,在保留原有的讲座、竞赛、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的基础上,又在不断创新,实现了由“外向型”向“联合型”的转变。一方面在组织形式上理论和实践结合地更紧密,更注重指导意义和社会意 义;另一方面社团由“单枪匹马”转化为横向联系,社团之间实现了跨系、跨校乃至跨地区的沟通和交流。

综上所述,学生社团是学校中的群众性组织,在组织上表现为自发性、群众性;在活动上表现为多样性、灵活性;在发展程度上表现为层次性、差异性;在人员组合上表现为松散性、流动性。

(2)学生社团的类型

大学里的社团,层出不穷,名称和涉及范围五花八门,根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社团活动的现状,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划分为五大类:

○1学术类:创新素质培养的摇篮。学术类学生社团主要指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为共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结合紧密的带有专业实践性质和多学科交流的社团。其活动方式主要是定期、不定期举办相关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并通过学术交流、办刊物等方式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学术性探讨。如英文协会、文学协会、计算机与网络协会、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科技创业者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状态,是潜在能力的迸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环境、主体活动等等。五十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培养创新素质应把“六大解放”作为要谛:即解放眼睛看事实;解放头脑想得通;解放嘴自由言论道真理;解放空间走进大自然;解放时间勤思考。也就是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具备三大要件,那就是信息、思考、争论。大学校园的学术型社团正是以这三大要件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这种信息—思考—争论三位一体的活动过程,就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就会有创新潜能的进发。

○2服务类: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良好途径。服务类学生社团主要指成员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活动,以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生社团,通常以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它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专业技术服务型,如大学生电子爱好者协会等;(2)劳动服务型,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爱心协会、水文化交流与传播协会等。

胡锦涛总书记在新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它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准绳和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动力。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教育学生,越是在价值观念多元壜变和道德滑坡、道德失衡的时刻,知荣明耻、心系他人、服务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明确地肯定了服务人民的极端重要性,心中有他人,心中有人民,心中装着人民,应是大学生共同认定的行为准则。高校中的服务性社团活动就为社员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社员的实践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可让 他们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3娱乐类: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形式。娱乐类学生社团主要指以成员的艺术特长、爱好相同为基础,为满足其成员精神生活需要而建立的非专业化的艺术方面的学生社团,活动形式活泼,以举办艺术技艺讲座、沙龙及排演节目为主,这类社团是高校群众性社团的主体,数量大、类型多。如戏剧社、书画协会、演讲协会、动漫爱好者联盟、编织协会、吉他协会等。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给人的生理与心理、个体与群体带来过重负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告别众星捧月的高中时代进入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出现悲观、低沉的消极情绪;毕业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令部分学生忧心忡忡;为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而超负荷运转,长期处于紧张临战状态。这些苦闷、低落、紧张情绪,极易导致悲观心境,似乎一切事物都使人烦恼,时时处处都感到不顺心,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情绪沮丧,工作、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调节心情的方法很多,艺术娱乐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方面,娱乐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容易引起参与者身心的共鸣,转移内心的紧张、失落情绪,达到调节机体的平衡,缓和不良情绪的困惑和压抑,恢复正常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另一方面,娱乐类社团活动,能为其成员拓展人际交往的空间,结识更多的朋友,摆脱长期的孤独与苦闷,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和生活。

○4体育类:休闲健身的广阔平台。体育类学生社团主要指有相同体育爱好和兴趣的同学,为提升其在该项活动中的技能而组建起来的以不同体育项目为分类的学生社团。其活动较注重趣味性,一般以举办全校性比赛及定期集中训练为主,此类社团深得高校体育爱好者欢迎。如羽毛球协会、足球协会、棒球协会、太极拳协会、梅花桩协会、综合技击协会、旅游协会、贻拳道协会、自行车协会、健身健美协会等。

大学生进人大学后,除了本科生低年级的体育课外,高校一般不再统一安排集体的体育活动项目,只有一部分学校还保留上早操的制度。由学生自由安排课余时间,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规律性开展体育锻炼的习惯,久而久之,将不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学应引导大学生培养健身意识和健身能力,灌输“贮存健康”的思想,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把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要性等同于文化思想素质,营造一种“我要健身”的氛围。大学中的体育类社团有针对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多地认识到参与体育健身的方法和重要性,这类社团一般都有专业老师指导,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学生在发展兴趣爱好,娱乐身心的同时,健康指数不断提高。

○5实用类:增长知识的重要方面。实用类学生社团主要是指以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为出发点,进行社会热门知识或技能培训的团体。如管理协会、公关协会、毕业分配研究会、理财协会、证券投资社等。这种团体以其内容的实用性而唤起大学生们的极大兴趣。

大学校园成立的众多的实用型社团,大都是在洞察了社会变化的基础上,以帮助成员走出象牙塔后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或缩短社会适应期而成立的。如为适应由国家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这一分配制度的变革而成立的毕业分配研究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人才相对缺乏而成立的管理协会等。实用性社团以它目的的明确性、内容的针对性和形式的开放性,给感觉自己某方面的素质较差而又急待提高的莘莘学子提供了进一步完善自我的机会。一方面,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结合自己的理想选择相关的团体,通过团体活动弥补自己的缺陷,达到知识结构的完善、基本技能的提高。例如:理想成为作家而又总感自己的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可选择作家协会来锻炼自己的文笔;为自己的前途惶 恐不安的学生可选择毕业分配研究会来改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机率。另一方面,对学校而言,实用型社团活动开辟了广泛的知识传播途径,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又反作用于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优质环境。

(3)学生社团的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各种社团活动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教育的功能性,有益于学生在满足自我需要的同时通过广泛的渠道来锻炼才干、增长知识、活跃思想、启迪思维、调节情绪、发展个性、实现价值、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思想品德是决定一个人政治方向和怎样做人的大问题,通过健康向上的大学生社团群体组织的一系列诸如政策理论学习、人生价值探讨、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等活动,能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和爱国热情,使他们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自觉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为祖国而奋斗的远大理想。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和集体的力量,从而能够增强集体荣誉感,进一步认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全局的观念、集体观念。通过认可社团的章程能使大学生自觉地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培养公德意识、领悟做人道理,从而促进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根据专业特点组建的学生社团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如广泛存在于大学校园中的英语协会、文学社、电脑协会、无线电协会、数学爱好者协会等社团。通过知识讲座、作品交流、参观考察、竞赛、义务服务等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不断强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活动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使他们养成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好习惯。在社团中,大学生还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从而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效果。

○3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当今大学生根据其年龄阶段的特点、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急待提高,尤其是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期,人学前他们踌躇满志,深感自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人校后发现尖子荟萃,比自己强的大有人在,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心理障碍。依靠班集体是他们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而参加社团组织也为他们表现自我,发展个性创造了良机。社团内部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

团成员间的交流接触能帮助他们尽快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所以,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能促进大学生政治上的进步、思想上的成熟、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

○4有利于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广大青年要做到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社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加发奋学习。

○5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在这个集体里,每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领导者,他们在这个组织里进行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领导和决策能力等。办好一次活动,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社团成员在组织和参与的过程中,虽然有些辛苦,但往往乐在其中,收获良多。很多社团领导者在走向社会,获得成功之后,总是会时常谈起自己在社团工作的经历,可见社团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

○6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团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它为学生发现、挖掘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个性提供了空间。在这里,没有行政命令的制约和束缚,只有学生们灵感的闪光和奇思妙想的交流。在这个宽松的环境里,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学生的特长和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健康人格得以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学生在对活动的设计、策划和具体开展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也是对他们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7学生社团对学生素质教育起着辅助和补充作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就高校而言,它应该是思想品德、专业素养、人文社会、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学生社团对学生素质教育起着辅助和补充作用。如理科生可以参加文学社,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或者参加演讲协会,提高自己口头表达能力。文科学生也可以参加电脑爱好者协会,提高自己对计算机声展的认识,以及自己的电脑操作能力等。

○8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风建设。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式。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非常迅速,社团数量的增加和社团成员的增多给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很好的群众基础。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和广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给校园文化注人了生机和活力,对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校各

项工作的开展,从而使高校充分发挥其育人职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4)创新学生社团管理方式

在新形势下,大学学生社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传统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团和社团成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借鉴国外社团管理的经验,紧密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创新社团管理方式,促进社团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1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学术型社团的发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其主要途径有:一是指派在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组建学术型社团,向社团成员介绍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知识及值得研究的课题,带动和帮助学生开展学术活动。二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让其深人工厂、农村、矿山、经营商店进行社会调查,亲身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增强科技意识,拓展学术领域。三是聘请一些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获得成功的厂长、经理、企业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通过他们的艰苦历程,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四是建立激励机制,经常进行一些学术性的比赛,并给优胜者以精神或物质奖励,并作为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调动学生参与学术性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要注重大学生社团品牌项目建设。有些大学学生社团活动虽多,但没有创意或创新的活动品牌,难以形成长远发展的工作思路。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有特色、管理规范、校园有较大影响的精品社团,起示范和带动作用:即社团活动能立足于专业特色和发展目标,本着自我教育、凝聚培养的原则,充分利用资源,构筑社团自身的工作特色,在活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出创意、创新精品,提高建设水平,扩大影响力,从而在重点社团规范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社团活动的繁荣发展。

○3应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向社会争取资源。指导学生社团与社会各领域开展合作,为社团与社会各单位合作提供政策支持,使广大同学通过学生社团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并通过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开展各类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实践活动,并在深人社会的学生社团实践活动中得到教育和提高;对社团活动经费的管理,应采取内部公开的原则,使财务管理透明化,既有利于经费的合理利用,也有利于社团的持续发展。拓宽大学生社团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强社团的社会、校际联系。在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团同社会各方面建立广泛多样的联系,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趋势。社会各方面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与相应的大学生社团组织建立直接联系,有些可主动出资在高校建立符合他们要求的、以吸引学生自愿参加、并事前约定就业方向的学生社团组织;有的企业可直接通过赞助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社团在大学生中宣传企业形象和推销产品。由于目前高校大学生社团多不胜数,活动日益丰富,加强校际联系的要求日益强烈,校际联系不断增强;而成立校内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特别是成立校际大学生社团联盟,有利于各高校社团之间的信息共享,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互动,有利于促进各高校学生社团的繁荣与发展。大学生社团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联合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内在规律。

○4做好社团骨干的政治素质培养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出现了多样化的情况,特别是随着教育体制和高校招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出现多元化趋势,反映在社团活动中,就是有的活动的宗旨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活动的内容带有严重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色彩,活动的方式放荡不羁,严重阻碍了社团的全面育人功效。社团骨干在社团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思想、行为直接影响着社团的活动,做好社团骨干的培养工作,是保证社团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对社团骨干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社团的工作者和有关同志,要十分注意培养社团骨干。一要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二要针对他们思想中的政治倾向性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向他们作有说服力、有感染力的政治报告,使之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三要就他们普遍关心的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问题,有计划地开设一些思想教育课,引导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观、强烈的法制意识、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四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少数人因社会环境或个人身心问题影响而出现的迷惘和彷徨现象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其排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以点带面,提高社团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社团活动的社会主义方向。

○5要形成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外部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在总结各高校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高校社团组织管理、活动开展、考核评价和表彰办法,并与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相应环节有机结合,进而将社团建设工作纳人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当中。另一方面可考虑将社团活动也纳人学分制体系。学生参加社团,犹如选修一门课程,经考核合格,可以取得一定的学分,这样一来,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团会员人员不足、会员参加活动随意性过强等问题。此外,也可以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一定额度的社团活动学分,方能毕业。亦可以把社团活动同相关的课程结合起来,如网络协会同网络制作课结合起来,选修了课程即视为加人了社团,课程所获学分即为所应获得的相关的社团学分。有了这样的政策之后,就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打消其因怕参加活动而影响考试成绩的顾虑。因此了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是社团管理改革的关键。

○6紧跟形势,进一步规范社团工作,建立捆绑负责制。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综合协调和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学生社团工作建设和管理。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探索学生社团的校院两级管理和建设,校级社团工作由团委书记总负责,分管副书记具体负责;院级社团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由学院团委书记具体负责。在校级社团和院级社团中,每个社团设立两名指导老师,一名负责专业指导,由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师担任,一名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由相关专业教师担任。把握正确政治导向。探索党团组织进社团,在社团联合会中设立分团委,每社团主要学生干部中至少有一名党员;对学生社团组织大规模社会调查、举办讲座、联谊会和报告会等活动进行严格把关,并加强监督,坚决杜绝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通过社团或社团活动散布、传播。

○7培育先进的社团精神,提升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社团发展必须站在社团文化建设的高度,按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大力培育先进的社团精神,推动社团发展上层次、上水平。高校社团文化是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社团文化具有自愿、自觉、自主的显著特征,这种“自由”的文化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团队精神,以及拼搏、进取、竞争、创新、奉献、民主精神具有重要作用。社团精神是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的信念和不懈追求,它是社团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在活动中长期培养形成的。因此,培育社团文化精神对于促进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团文化的高层次、高品位具有重要意义。社团活动不应单纯地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应注重内在的、本质的精髓,即社团精神。只有先进的社团精神得到发扬,才能使广大会员处于一种“自由”创造、“自由”发展的状态,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身内部的潜能,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也才能使社团文化活动长久不衰,生命力永存。

八、大学文化阵地建设

大学是探求科学、培育文化、传承文明的殿堂,大学文化理应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各种理论和思潮风云际会、相互激荡是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型大学的显著文化特征。一所大学的文化主流是什么,要靠大学的选择和培育。大学文化阵地是培育和传播大学文化的前沿。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加强阵地建设,是搞好大学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文化阵地的内涵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大学校园里所有可以传承、体现和渲染大学文化的场所、设施和载体,同时涵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从狭义上讲是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和宣传栏、阅报栏、校报、广播、电视、网站等校园传媒。它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主体,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物质外壳。本章我们所说的“大学文化阵地”主要是就其狭义而言的。

1、文化阵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文化阵地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和建设中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先进性原则。我们的大学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引领社会,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大学理应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那么大学文化阵地建设也理应符合营造代表先进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要求,符合先进性原则。 从形式上讲,文化阵地的设施建设要先进,要与时俱进。在过去一个时期,黑板报曾是校园宣传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那时还没有电子大屏幕,还没有电视墙,宣传栏也是非常简陋。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逐渐广泛应用到文化阵地建设中。比如,电子大屏幕的应用,电视墙的应用,展板的制作由原来的手抄改为喷绘和写真,图书馆、博物馆实现数字化等等。可以想象,再好的宣传内容和主题,如果还是沿用陈旧的宣传方式来做,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让人们对这所学校的发展水平产生疑虑。因此,在文化阵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新材料、新工艺、新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技术,增强文化阵地的技术含量,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接受文化阵地所传递的先进文化信息,增强文化阵地的交互性、导向性和利用率。 从内容上讲,文化阵地建设也要体现先进性。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校园环境中,由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彰显校园特色、培养和提高学校全员文化乃至综合素质的目的。大学校园文化特定的精神和育人氛围,历来受到教育工作者屯科学家以及政治家的重视,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日渐成熟的品德、才华、体魄,乃至整个世界观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校园文化阵地是体现和传承校园文化的主体,在建设中也要注重内容的先进性。

(2)人际和谐原则。人际和谐是指文化阵地建设要以人文本,要有亲和力,建立人际和谐的文化传播关系,有利于受众与之进行信息的交流。文化阵地的功能诉求归根到底是教育阵地,建设文化阵地的目的是要通过它实现传承文化、教育学生的目的。文化阵地建设追求的人际和谐是一种理想的文化传播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和谐教育状态。

文化阵地建设的人际和谐原则,就是要通过对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人际关系的调控,使之产生谐振效应,在温馨融洽协力合作的人际氛围中,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熏陶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这里是把无生命的文化阵地当作有生命的教育者来看待,它实际上是隐含其后的“把关人”的化身。

通过人际和谐原则的建立,实现文化阵地和受众之间尊重、平等、合作、沟通的良好的文化传播关系,形成人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有助于高校人格培育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环境和谐原则。大学文化阵地建设还要坚持与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大学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化阵地建设。正所谓“人创造了环境的同时,环境又塑造了人”,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一所大学在文化阵地的规划建设上,首先要研究这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要充分体现这所学校的精神诉求和文化内涵。通过营造富于启发和引导性的景观序列空间,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完善人的品格。要充分运用现代环境设计的新理念,用新颖的立意来体现大学文化的内涵,以简约、清新、隽永的文化气息将功能性空间精神化、艺术化,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心灵共有的精神家园。

大学文化阵地建设要坚持人、建筑、环境和谐统一的原则,把校园建设成为和谐的生态校园,使之成为大学生学习、成才的理想殿堂。在规划设计上要力求把每一个设施都建设成为生态设施。所谓生态设施,就是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设施建筑设计中而产生的设施,这是建筑设计史上的最新理念,达到这一要求的建筑形式,是21世纪最有前途、最有魅力的建筑形式之一,也是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讲,生态设施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安排和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制造良好的富有生机的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力求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 报之间的平衡。它寻求人、建筑、环境、自然四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2、文化阵地建设中的三种意识

重视和加强大学文化阵地建设,关键在于强化三种意识,即坚守阵地的意识、建设阵地的意识和用好阵地的意识。

第一,要强化坚守阵地的意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和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改革和经济建设中各种矛盾的相互碰撞,国内外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都不可避免地会在人们的头脑中反映出来。大学校园也不再是象牙塔,它日益成为各种思潮争夺思想文化阵地的焦点,斗争也会日益凸现起来。我们要在大学文化阵地上形成先进文化的强势,突出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紧密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新要求,增强大学文化活动的思想道德教育内涵,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师生员工是大学文化的行为主体,蕴藏着旺盛的创造力,要珍惜这种创

造资源,使大学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使寓教于乐、寓教于知、寓教于美的文化活动方式更加生动自然。

第二,要强化建设阵地的意识。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阵地建设。把大学文化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纳人大学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步布置、同步建设、加强管理,力争形成层次鲜明、设备配套完整、功能齐全的大学文化设施网络。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设施提供资源共享,发挥大学文化服务地方的功能,起到辐射和带动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作用。

第三,要强化用好阵地的意识。大学文化阵地是一个载体,是传承文化的途径,只是一个物理的管道,只有传播文化的“把关人”用好文化阵地,才能赋予文化阵地以生命,“把关人”如何用,她就起什么作用。所以说,坚守阵地是核心,建设阵地是基础,用好阵地是关键。

3、文化阵地的数字化建设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簿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与非数字信号(信息)相比,数字信号(编号)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无噪声积累,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便于计算机操作和处理等优点。高速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编码、数字压缩、数字调制与解调等信息处理技术,通常称为数字化技术。

文化阵地的数字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是要把高校校园网建成有吸引力的、有说服力的、有大面积覆盖率的主流网站,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大学文化的功能。校园网络建设要发挥优势,注重网络文化氛围的营造,突出特色,突出育人及服务功能,做到先进性、开放性和标准化相结合,做到结构合理、高效实用,并能支持宽带多媒体服务。

二是注重校园宣传设施的数字化改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氦过去,传统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多依赖于宣传条幅的使用,由于高校对外交流和学术活动频繁,往往造成校园内到处是宣传条幅,不利于校园美化,也违背了营造良好氛围的初衷,加之宣传条幅易受客观条件和天气因素的制约,累积成本较高,渐渐成为高校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大型电子显示屏幕的出现为解决此问题找到了出路。我们看到,许多校园特别是新建校园,在校园主要活动场所、教学楼人口处、办公楼入口处、学生生活区等都设置了大型电子显示屏幕,不仅美观,而且信息量大、效率高,如果经过精心策划,更会成为文化活动组织、策划、反馈的又一重要媒介。宣传栏与宣传展板的制作引进数码技术后,也使得宣传图片的效果更加逼真、美观,提高了阅读率,美化了校园环境。 三是积极推进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氨嵌字化图书馆是图书馆自动化的高级阶段,是21世纪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向,它以网络和高性能计算机为环境,以Web服务器的建立、Web页面的设计、数字馆藏的建立和多种形式远程服务的提供为标志。通过数字化建设,一方面可以成几何倍的增大馆藏量,并可加工成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放在网上,以弘扬民族文化,从而向大学生提供更多健康的精神食粮,净化学生的心灵,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图书馆工作现代化,促进知识的有效应用。数字化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种种限制,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是无处不在的虚拟图书馆,它不但馆藏无限,而且永不闭馆。这就克服了多校区等地理上的障碍或者借阅时间上的矛盾,这无疑将会大大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受到知识的熏陶,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和人文素质,而且对于培养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是高校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也就是建立网上博物馆。网上博物馆是把那些有形但又是固定不动乃至深藏的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出来,从而突破博物馆在展陈和管理方面所受时间、地域、空间和安全等方面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功能。这对实现资源共享、保护珍贵的博物馆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网上博物馆所具有的优势对高校博物馆来说很有现实意义。首先,网上博物馆拓宽了服务时间,对高校博物馆完成教学任务十分有利。高校博物馆特殊的服务对象是校内的学生和教师,除了博物馆教学课以外,学生上课的时间与博物馆开馆时间往往重叠,这个矛盾一直很难解决。如果建成网上博物馆,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难题。此外,网上博物馆还可以弥补某些专业课时不足的缺憾,充当专业辅导员的角色。因为网上博物馆具有反向信息传输功能,学生既可以利用网上博物馆学习专业知识,也可以通过反向信息传输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难题。网上博物馆除了进行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处理外,还可以承担校内远程教育的某些专业学科的教学任务,可以帮助高校博物馆走向社会。特别是一些设施先进的高校博物馆,不仅可以眼看、耳听,而且可以触摸、亲自实验和操作,通过电影、数字化录音导览机、光碟自动导览系统、多媒体电视等多媒体辅助系统,使学生可以依自己的意愿吸取博物馆展示的科学文化知识。

4、校内媒体建设与新闻宣传工作

(1)校内媒体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校内媒体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增强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三贴近”,做到“三个关注”。

○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我们做好大学文化建设和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论指南。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把握好舆论宣传的基调和导向,就必须牢固树立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大学文化建设和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全局的强烈意识,既要成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者,又要成为践行者。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其内涵,在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同学校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前提下,通过进一步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2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关注学术、关注学者、关注学生”。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服务于学校改革发展大局,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学校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新成就。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为学校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凝聚人心,鼓舞士气。高校宣传工作要着力加强对大学精神的弘扬,不断丰富师生员工的精神世界,增强师生员工的精神力量,使师生员工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进一步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做出贡献。

○4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好维护师生员工根本利益的宣传。“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应该时刻想着群众,时刻为了群众,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到广大师生员工心间,在校内营造关注困难家庭和学生、帮贫扶困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坚持正义,主持公道,对师生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做好引导和疏导工作。做到上为学校分忧,下为师生员工解愁,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按照新闻工作规律强化新闻宣传效果。要处理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关系,做到既不能片面强调按新闻规律办事而影响正确的舆论导向,也不能片面强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违背新闻规律。要严格遵守新闻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要实行正确的新闻舆论监督。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断提高高校新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2)校内宣传与传播平台的构建

高校舆论宣传阵地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加强高校舆论宣传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政治舆论引导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这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如何对大学生心中的疑点问题解疑释惑,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也为高校舆论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高校舆论宣传阵地主要由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有线电视、校园网和宣传栏、阅报栏等组成。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形成舆论宣传强势,必须认真分析和充分认识不同宣传载体的技术特征和用途、功能上的差异,努力实现各宣传载体的功能整合,达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办出特色,真正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大学文化的功能。 ○1校报。校报作为学校党委机关报,在大学里有着悠久的历 史和广泛的影响力。校报与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相比,优点是易于保存,可反复阅读,读者对内容的选择比较灵活,成本较低;缺点是出版周期长,(一般为1-3周,只有山东大学等极少数学校做到周二报),时效性不强,互动性差,对读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在办报过程中,应该着力发挥校报的优势,创新宣传报道形式,选择灵活而有前瞻的视角,善于综合资料,加强深度报道,适当减少动态消息,提高报纸的可读性,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富有文化内涵。

为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可以开设理论专栏,编发专版,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请有关专家、学者撰文,“开坛论道”,增强政治理论的研讨、辅导和引导功能,进一步解决深层次的理论和思想问题。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集中采编力量多 搞一些专题报道,邀请专家、学者帮助解疑释惑,把问题说深说透。还可以组织笔谈,建立讨论园地,围绕热点、焦点问题展开系列研讨,增设专家、学者的言论区,增强指导性。另外在文化副刊上,可以多选择一些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文章,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达到育人的目的。

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今天,校报还要在明确定位,处理好与学校新闻网站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报纸的吸引力,扩大读者群。为了弥补校报时效性差的弱点,可以在新闻的资料集成、背景分析上多做文章,改变文风,在标题和导语上做足工夫,吸引读者眼球;可以在新闻编排上多出新思路,运用新的编辑理念和编辑排版技术和印刷技术,在优势位置突出重要内容,适当增加图片报道的数量,美化版面,提高报纸的可读性。

○2校园广播。校园广播曾被誉为学校舆论宣传战线上的轻骑兵,一度深受大学生的青睐。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以及社会广播媒体的发展,校园广播的生存优势和影响力面临严峻的挑战。广播时段设置、音量大小以及内容编排、编播水平等常常受到听众的非议。因此,校园广播要重振“轻骑兵”的雄风,就要在改革上下功夫。创办校园广播节目,要抓住广播节目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在针对性和时效性上下工夫。一是加强动态时事政治新闻信息的播报,让新闻触角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轻松了解时事政治的快车道,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二是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让其作为全校升旗仪式的重要伴奏设备。三是积极营造浓厚的全校师生健身氛围。利用课间操时间播放广播体操、眼保健操伴奏曲等,推动全校师生健身活动。四是可以开通法律热线、心理咨询热线、点播热线等,充分调动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师生服务。五是可以增加学习类节目的播出。通过高质量的外语节目、文学节目、音乐节目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欣赏氛围。六是可以加强与社会广播媒体、校园外语教学电台的交流与合作,创新节目形式,拓宽节目内容范围,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高广播节目的质量,提升校园广播的收听率。七是要通过树立品牌栏目,打造名牌学生主持人、名牌栏目等活动,着手培养一支学生播音员、主持人队伍,打造一批精品节目。在办好广播的同时,提高学生播音员、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社会竞争力,为他们拓宽就业渠道。校园广播是校内媒体中唯一可以以学生为主运作的媒体,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提高节目水平,增强政治舆论引导和育人功能,使其在校园政治舆论宣传和高品位校园文化氛围中真正发挥“轻骑兵”的作用。

○3校园有线电视。校内有线电视在学校舆论宣传阵地中尚处于弱势地位,但却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电视摄录编播设备昂贵,对硬件条件的依赖性强,信号传输和接收受校园电视网络的限制,校内的电视节目数量有限,传播范围也有限,很多学校每周自制的节目不超过半小时,固定时间重复播出,并且只能在教学区和家属区收看到。为适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需要,电视台应当在寻找突破口上下功夫,克服制约校园电视发展的不利因素,培育校园电视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校园电视在布线中可重点考虑与多媒体教室联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硬件资源扩大观众收视范围。

校园电视节目创办要坚持精品战略。在栏目的设置上和节目内容安排上,要突出学校文化特色,精心设计,找准定位,力求贴近大学生实际,既要有阳春白雪,让学生领略名家风范和经典文化,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也要两耳多闻窗外事,了解时事政治,了解学校发展大计。更要有“同学们身边的事”,注重采集大学生生活中的亮点,贴近生活,增强吸引力。按照这一设计思路,可以设立专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增加节目播出的时间和次数。在节目编排上,可以设置以下几类节目:第一类以校内外新闻为主,让大学生关注国内外的形势,关心母校发展。第二类以购买和录制的历史文献片,名家讲坛,政论片等为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三类为校园专题,是反映大学生生活的自制节目。内容可以涉及学生社团活动、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大学生就业、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事迹等。节目编辑制作过程中要深人挖掘节目思想内涵,启发引导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迅捷、直接地反映大学生的生活,增强节目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4校园网。校园网在校园中的异军突起,使信息传播与控制越来越复杂,使校园政治舆论引导面临崭新的严峻挑战。主动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以正确的网上舆论引导人,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我们有了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调查和反映情况更直接更真实的通道,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超链性、平等性、学习性、开放性等具有现代涵义的功能开展正面宣传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全球性、虚拟性、边缘性、颠覆性、多边性等,使互联网上信息来源更为复杂化,给政治舆论工作带来很多消极影响,弱化了监管作用。因此,高校要主动出击,通过网络进行校园政治舆论引导,要在坚定不移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适应网上信息传递“出版和监管分离”的特征,正视网络的双刃性,转变观念,实现角色处理和工作定位的转换。关键是要善于调动、占有和利用各种资源,增强介入意识,在思想交锋和意见处理中争取并有能力取得意见领袖的地位,至少是取得较有影响的地位。高校要创办好自己的网站,首先要增强吸引力,及时更新校内新闻信息,增加教育性、服务性、娱乐性等内容,做好相关信息的链接工作。只有做到实用方便、有趣,才能把学生吸引过来,才有可能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其次要为学生提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资源,包括相关内容及原创性的分析指导文章,建立理论学习平台,通过这一直接的理论平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更多的学生接受思想道德的正面教育,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最后,还要保持对网上言论的监控和引导,严密注意BBS上的内容,对校内学生上网实行实名制管理,培养几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能胜任“版主”要求的业务骨干,通过技术手段过滤掉有害信息,组织一支教师与学生联合的网上言论“红客”,主导网上舆论方向。此外,还应通过网络,把校报、广播台、电视台的内容整合起来,使之获得新的生命,发挥更大的舆论宣传作用。

○5宣传栏。宣传栏是传统的、生命力顽强的宣传工具,适用于人群密集之处,用来传达舆论见解,营造舆论氛围,通过图文并茂的版式、言简意赅的言论,可以在校园内引起较大的舆论反响,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宣传栏的优点是简捷、明快、主题突出,视觉冲击力强,有烘托气氛和舆论造势的功能,易于感染人的情绪。缺点是信息容量小,内容相对简单,室外裸放的宣传栏受天气的影响比较大,宣传发挥作用时间相对较短。在宣传栏的建设中,应主导建立全天候宣传长廊,结合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形势进行布展,体现出气势和规模,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强势。另外,在教学楼周边、休读点周边以及食堂宿舍周边,也可安排适量阅报栏,摆放一些报纸、画报等宣传品,让同学们了解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

要加强宣传栏、阅报栏的管理和维护,进一步加强校园综合治理,让野广告无立足之地,让有害信息无藏身之所,进一步净化宣传园地,保证正面宣传效果。 (3)对外宣传与传播平台的构建

对外宣传报道是学校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开放式办学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开始重视对外宣传工作,除配置专门人员负责对外报道外,还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以促进对外宣传工作。 ○1对外宣传报道的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对外宣传报道能够树立学校形象,提高知名度。企业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件产品要广为人知,必须大力宣传,促使人们去关注它、购买它。一个高等学校也是如此,要提高其知名度,自身的师资力量、科研实力、人才培养是一种“性能”保证,固然很重要,另一种必不可少的就是“性能”介绍,即对外宣传。一所高校,校外人士对其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理解、道听途说上,而要对其比较具体的了解,新闻媒体的报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积极的对外宣传报道能帮助人们加深对学校的了解,吸引优秀学生的报考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第二,加强对外宣传报道能够推动学校参与竞争,迎接挑战,促进学校的发展。竞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学校的发展可能有三个方向:恶性循环,不进反退;停滞不前,要突破很困难;良性循环,成果不断。对高等学校而言,要想良性循环,必须在竞争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一所学校只有在动态的发展中才会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将学校推向竞争环境的第一层含义。同时,将学校推向竞争环境也是促进学校不断反思的有效方式。当今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争生源,争人才,争科研,比排名,比管理,竞争几乎是全方位的。在这种环境中,每一位高校领导者必须不断反思自身的不足,以便调整对策,不至于在竞争中落伍。这是将学校推向竞争环境的第二层含义。全国同类型的大学很多,如综合性、理工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医科类大学等都有多所。同一领域的问题,同一课题可能有多所学校在研究。谁的研究先取得结果,谁就有了主动权,谁的结果率先公布,取得社会的认可,谁就能成功。新成果一经新闻媒体报道,曾经的新成果就落后了。所以,高校不能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孤芳自赏,必须居安思危,不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将学校推向竞争环境的第三层含义。

第三,加强对外宣传报道,是对师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思想教育的方法固然有很多,但从整体上看是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形的,也是平常大家所理解的方式;一种是无形的,寓教育于无形之中,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新闻媒体的报道就是后者。新闻媒体正面的、积极的报道是对学校工作的肯定,也是学校的荣誉,它包含学校开拓奋斗的业绩,教学改革的硕果,科研产业的异彩,并蕴涵着时代气息。它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增强师生员工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能增强师生员工爱校意识、责任意识,培育奉献精神。 ○2对外宣传报道的原则。

第一,利弊原则。《纽约时报》每天的报眼有一则名言:“刊登一切适宜于刊登的新闻。”这句话可以借用到学校的对外宣传报道工作上,就是报道有利于树立学校正面、积极形象的新闻。积极的对外宣传可以为学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力地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第二,非广告原则。高校的宣传报道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文化味要更浓一些,坚决避免商业气息,避免炒作,在宣传中一定不要让人感到像是在推销产品。广告式的宣传非但不能增加学校的美誉度,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有损学校的良好社会形象。 第三,保密原则。新闻界经常有泄密事件发生,对当事人或成果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不可估量的损失。学校也有保密状态下的研究和不便公布的成就。在宣传报道时,要确实把握好以下三点:有没有必要报道?是否侵害知识产权?是否为涉密成果?只要不违背以上三条原则就可以宣传。 ○3对外宣传报道的要求。

第一要增强新闻意识。新闻意识的强弱决定宣传报道工作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新闻意识强则能主动发现新闻,扩大新闻来源。学校里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增强新闻意识,按照新闻规律办事是高校对外宣传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的保障。

第二,需要全校各部门、各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信息来源,对外报道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各部门的支持配合是信息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第三,要与社会媒体密切配合。对外报道是宣传部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别于与校内媒体的关系,高校与社会媒体之间是平等的关系。高校要做好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就要与社会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共事的关系,既要做好以我为主的宣传,也要做好为我所用的宣传。社会媒体不同于校内媒体,它有独特的视角和独立的立场,不可能为高校宣传工作者所掌控。所以,高校宣传工作者在工作中要积极配合社会媒体的工作,建设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为媒体的新闻评论和新闻背景提供智力支撑,通过新闻评论和新闻背景宣传学校和学者。另一方面按照新闻规律和社会敏感点寻找新闻点,把我们要宣传的信息主动发布出去,从而达到我们的宣传目的。 第四,要把握好对外宣传新闻点的选择。新闻是某种客观的新鲜事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高校宣传工作者要像老鹰有一双锐利的眼睛随时能发现猎物一样,时刻关注学者、学术、学生的动态,从中发现新闻素材,提炼新闻点,及时做出报道。

第五,要把握好新闻报道题材的选择。高等院校学校的新闻宣传报道要突出学校的中心工作,要体现学校工作的主线,要充分关注学术、学者和学生。要把学校改革、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取得的重要教学科研成果,涌现的优秀教师和学生典型及时报道出去,起到外树形像,内聚人心的作用。

第六,要把握好深度报道。人无我有可以报道,人有我新也可以报道。做好对外宣传报道关键在于挖掘素材,进行提炼,同时也要求宣传工作者对各高校相关领域的进展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深入挖掘形成的深度报道会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形成更大的社会反响。

第3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构筑和谐发展环境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推进小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的迫切需要。小学是传承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始初,要如何努力构建小学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去思考。

关键字:校园 文化氛围 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德育、信仰等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就是育人的一个关键阶段,育人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的文化环境建设主要围绕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而进行。学生的发展,应该主要从学生的行为规范、特长发展、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等,这几个方面入手,与之相对应的还要加强德育的管理和教育,使学生的行为规范、讲文明、懂礼貌,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学校文化环境的营造,必须以宣传、教育、活动、制度等主要途径,营造文化环境的教育目标。

一、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意义

1、从文化的育人方面来看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师生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从而奠定校园文化所需要的普遍的文化基础。文化具有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用文化的力量来教育师生、感染师生,使每个师生都能尊师守法,弘扬民族正义,诚实互信,积极创新,最终实现校园和谐。

2、从文化的导向方面来看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形成学校的主流价值观,从而为和谐校园营造提供全体师生认同的价值体系。使师生都能以服务校园和谐、维护校园和谐、实现校园和谐为己任,使校园健康发展。

3、从文化的凝聚方面来看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凝聚师生情感,形成人人向往的校园及营造的向心力。文化可以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当营造的这种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成为全校师生普遍认同和追求的目标时,我们的校园里将充满这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1、规范学生行为习惯,营造以集体为导向的文化氛围

行为规范教育是德育的基础性和常规性工作,很多教育部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甚至时常会引发师生冲突。营造以集体为导向的学校文化环境,让集体成为巨大的宣染力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是营造以集体为导向的学

校文化环境的理论依据。平行教育理论指出:“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尽力设法不和个别人发生关系,而只和集体发生关系,使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参加共同的活动和遵守共同的规则。”教育的整个过程,应遵循:通过集体、在集体中、为了集体的原则,充分发挥集体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实现由他管到自治的蜕变,学生既是集体的服务者,又是受益者。

2、营造以活动为导向的文化氛围

活动是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为学生搭建各种活动平台,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文化校园氛围。恩格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这里所指的“劳动”其实它就是一种集体的全员参与“游戏”,也就是活动。当然,活动也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造以活动为导向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舞台上,互相学习,潜移默化,使其良性循环。

3、营造以和谐为导向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经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面影响事件的构成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包括与同学、教师及家长的关系处理)、学习压力(高分、排名、各科作业量)、受惩罚(如体罚或变相体罚等)、丧失(语言攻击、侮辱等)。学生的校园生活占去他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在这段的生活中是否能够得到正常的引导,将关系着学生将来一生的发展。我们将这

一阶段定义为学生“生活规划蓝图”。这一时期的首要目标是营造以和谐为导向的文化环境,实现学生心里平衡。为此,要帮助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平衡自己的人际关系,实现劳逸结合,减少学生的挫败感和丧失感,及时发现,及时引导。让事实来感动学生,让环境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自主寻找适合自己的前进动力,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营造以信仰为导向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人格境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走向多元。多元价值观引发了社会文化的多元,社会文化的多元在丰富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冲击着我们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这一文化现象在青少年身上的负面影响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名利、信仰缺失。面对这种局面,学校教育将走向何方?德育工作将如何开展?学校应营造以信仰为导向的励志类文化氛围,发挥学生主体性,弘扬民族主流价值观,树立目标和理想,努力提升学生人格境界。

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今社会必须正视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现教育的伟大复兴。

第4篇:企业文化氛围的功能和营造

企业文化氛围,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而认知感受的充满文化信息的气氛、阵势、情景、活动、环境。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能够使精神形态和行为形态的企业文化要件要素转换为物质形态的视听感受,使人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具象认知,使企业文化的熏陶力、感染力彰显出来。但是,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存有怀疑、鄙视、否定、反对的想法和行为也屡见不鲜。针对这些问题,很有必要作出回答和解析。

我们全面打造、系统推进的企业文化,是刻意培育的、有所作为的积极文化形态,而不是消极无为、原生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说,企业文化具有“文化力”,并且这种文化力要作用于企业的全体员工,同时也要有意无意地辐射作用于社会公众。因而就决定了在企业文化与受众客体之间,需要构建一种媒介,使文化力的作用能够得到传递。这种媒介就是一种“场”,就像电场、磁场、引力场一样,企业文化氛围,就是一种企业文化场,文化力凭靠文化场的媒介支持而发挥出功能功效。这正是我们把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要件之一的原因所在。

企业文化氛围的功能功效,具体展开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1、企业文化氛围具有传播功能,产生宣灌功效。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其主体内容都是作为企业文化的要件元素,不仅有“是什么”,而且还要诠释大量的“为什么”,这就产生了很好的宣灌效果。

2、企业文化氛围具有感染功能,产生渗透功效。企业文化氛围中,有许多情感的因素,能够对理性化的教育进行补偿。比如鲜活的典型实例,经过文化氛围的渲染和人性化的宣传,能够让人乐于倾听;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能够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氛围感染的渗透功效,是鲜活而生动的,给人以寓教于乐的欣然接纳,避免了许多刻板说教带来的漠然或拒绝。

3、企业文化氛围具有引领功能,产生启发功效。企业文化氛围的导向性是十分鲜明的。人们在企业文化氛围中,能够确切地领悟到应该提倡和弘扬什么、反对和避免什么,怎样做是对的,哪些意识和行为是错误的。企业文化氛围对职工的引领,不是僵硬的指挥,而是各式各样的启发,且能够心领神会、主动认同。

4、企业文化氛围具有凝聚功能,产生激励功效。企业文化氛围,是一个企业作为一个团队刻意营造的。职工从这种团队氛围中,很容易产生作为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团队愿景融合,把自己的行动归集到团队旗帜下。这种团队合力的凝聚作用,激励团队成员尽心竭力地去实现团队目标愿景。

5、企业文化氛围具有疏导功能,产生开释功效。有效的疏导,既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谈心、谈话、讲述、讲解等传统方式,也在特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使许多淤积的埋怨、深藏的疑虑、交织的疙瘩,得到开释沟通。

6、企业文化氛围具有陶冶功能,产生塑造功效。企业文化氛围的持续营造,使每个职工都在接受不断的陶冶。点点滴滴、丝丝缕缕、渐进渐变,在不知不觉中厚实,在有意无意间豁达。宣传教育的渗透,文化氛围的陶冶,是锲而不舍的磨砺,是文火慢炖的熟化,是精雕细刻的琢造,是积以时日的锤炼。在一种浓重氛围中,由于久而久之的“近朱”而赤化,使得职工的文化品格塑造得以趋于完善。

7、企业文化氛围具有知识传播功能,产生培训功效。企业文化氛围虽然不是知识传播的主渠道,但是毕竟都要涉及方方面面的理论知识,尽管可能是拾遗补缺的,但是都对掌握知识大有裨益,能客观地产生培训功效。

8、企业文化氛围具有审美功能,产生愉悦功效。企业文化氛围的任何诉求手段,都要追求形式美和内容美。职工对文化氛围的品评欣赏过程,也是一个多方位的审美过程。形式的美丽美妙,内容的美意美好,让职工赏心悦目。

9、企业文化氛围具有文艺功能,产生娱乐功效。各类文艺演出,各类营造氛围作品的展示,构成企业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职工提供了文艺大餐。职工在接受企业文化氛围熏陶的同时,也在欣赏文艺,娱乐消遣。

具有这些固有的功能功效,为什么对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还存有这样那样的疑义?除对其实质性的要害作用解析、宣传、学习掌握得不够外,一定程度上是部分单位没有真正地运用好企业文化氛围这一载体。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是一项涉及面很广、持续时间很长、业务量很大的工作,在实践中需要认真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主题鲜明集中。长期的企业文化氛围营造,要围绕举旗、铸魂、塑形、导行等要件展开。主题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是在某一项具体活动中、或者在一个区域内,主题应该集中而不可分散。各个时期的企业文化氛围营造,都应该审时度势,设计出鲜明的主题,使氛围营造的诉求点更加集中。

二是切合自身实际。各个煤矿都有行业性的共同特征,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策略途径、方式方法都可以也应该相互借鉴效仿。但是,每个煤矿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必须从本矿的实际出发,使企业文化氛围完全切合自身实际。一要切合本企业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的实际需求,二要切合本企业的实际承受力,三要切合本企业的文化传统积淀。任何逆势而为的氛围营造,都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

三是明确部门职能。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是一项齐抓共管的工作,单纯依靠任何一个部门都难以奏效,需要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努力。要根据实际和惯例确定部门职能,做到有标准、有考核、有奖惩,从而保证氛围营造工作件件有落实。

四是内容丰富多彩。文化氛围是在主基调基础上,由丰富内容汇聚出的文化大观。所谓丰富,要切忌狭隘单薄;所谓多彩,要切忌单一苍白。企业文化氛围,

兼具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管理内涵。只有丰富多彩,才能满足各个层面的多种需求,增强吸引力,延续生命力。

五是形式生动活泼。企业文化氛围内容丰富多彩,要求形式的生动活泼;文化氛围受众的全员特点,决定了其形式必须让职工家属喜闻乐见。形式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和诉求手段,呆板的形式让人厌倦,枯燥的载体使人乏味。而对于形式的品评,又是见仁见智,各有钟爱。高雅与通俗的交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才是合乎职工家属口味的企业文化风格。

六是群众广泛参与。企业文化氛围既是以广大职工家属为客体受众的活动,也是依靠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并作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活动。所以职工群众既是创造者,也是接受者,离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就失去了群众基础,也就失去了动力源和作用体。职工群众参与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也是氛围教育发挥作用、产生功效的过程。

七是注重实践效果。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的指向很明确,就是要不折不扣地为弘扬企业文化服务,所以必须以做实功、求实效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践效果作为检验标准。坚决反对走过场、图形式的作秀,反对不顾效果的热热闹闹。忽视或轻视效果的做法,往往劳民伤财,对企业文化的形象声誉毁坏严重。

八是不断创新改进。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氛围营造的内容和形式都需要不断创新改进。形式的创新,是氛围营造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陈旧的形式由于使人缺乏新鲜感而减弱接受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文化内容的更新需求一般比形式变化的速度还要快,内容创新也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是文化氛围的生命力所在。

我们完全相信,只要认真把握其内涵和原则,以创新求实的精神,深入实践,改进方法,就一定能够营造出充满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氛围,为推进企业和谐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5篇: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切实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净化青少年成长社会文化环境

建设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净化网络、荧屏、音频,净化出版物,净化校园内外环境,多创作一些适合青少年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为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锡林郭勒盟宣传部召开了全盟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会议,盟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任务分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在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各项措施,齐抓共管、合力推进上再下功夫,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使不良社会文化现象得到有效扼制,促使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尽快得到有效解决,从而进一步推进了《2001—2010年锡林郭勒盟儿童发展规划》的实施。

一要组织开展专项活动。在这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四项重点工作,都要采取专项行动的办法加以推进。集中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行动,要以论坛、视频、搜索引擎、博客、播客为重点区域,以打击网络淫秽色情、抵制网络低俗之风为重点工作;集中整治网吧专项行动,要以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牧区集镇为重点区域,以取缔黑网吧、整治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为重点工作;净化荧屏声频专项行动,要以节目审查、播发为重点环节,以整治不宜未成年人观看的影视节目和不良广告为重点工作;治理校园周边环境专项行动,要以校园周边娱乐场所、经营场所为重点区域,以维护校园周边娱乐场所经营场所为重点区域,以维护校园周边良好秩序为重点工作。开展“四个专项行动”要行动迅速,各地各部门要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区域、重点对象、重点工作,迅速打响专项行动战役,尽快取得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到的成果。要重拳出击,对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决不姑息迁就。要加强协调配合,各部门在重大问题上及时沟通、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统一步调,形成合力,打总体战。要开展“回头看”,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具有问题反复的特点,专项行动不能打完就走,要及时掌握行动后的情况,加强监管,巩固活动成果。

二要坚持正面引导。各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联、作协、科协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组织组织实施少儿文艺出版精品工程,加大少儿题材创作力度。要加强对未成年人优秀读物的宣传推介,推动优秀影视节目上影院、上广播、上电视。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规范,逐步养成优良品格、增强自律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引导他们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要推动适合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项,丰富网络文化产品,丰富网络文化产品,拓展网络文化服务,通过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方式、阅读手段、阅读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文化作品的教育作用。

三要搞好主题题实践活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

交流会将在锡盟召开,同时也是盟委、行署确定的“软环境改善提升年”。教育主管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组织要按照盟委部署,紧紧围绕“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读书活动、文明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和国史、国情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等主题实践活动。要切实把广大未成年人关注的、有利于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重点、热点问题作为活动主题,着力增强活动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主题实践活动要精心设计,突出思想道德内涵,创新形式载体,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调动广大未成年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使广大未成年人在丰富充实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侵蚀的能力。

四要运用技术支撑。当前,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管理防控技术,特别是进一步完善智能搜索、内容监控、有害信息过滤等关键技术系统,切实增强对网上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辨别能力、处置能力。学校、社区、文化馆、图书馆特别是网吧等公共上网服务场所,要及时安装升级安全管理系统和绿色上网软件,利用技术手段发现过滤有害信息。要进一步加强人员的技术培训,把技术手段、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配套起来,提高先进技术的使用水平。密切关注3G手机广泛应用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及时加强对手机媒体管理的技术措施,严防有害信息在新一代手机上传播。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