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质的密度导学稿

2023-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测量物质的密度导学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第四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孙恒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 (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测体积时有两种办法:第一种办法如下图所示:

将物块竖直放置,然后如图所示,将其夹到中间,最后下面用尺子测量,即可得圆柱体的直径d,所以这个圆柱体的横截面积即可知道.然后用刻度尺测量一下圆柱体的高,根据公式V=π()3即可得物块的体积.

以上是一种方法,另外还有第二种方法,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

d2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能够测出物质的质量即可得体积,最后还得用质量m除以体积V即可得到物质的密度.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师]对于一些产生数据的实验,最好是这样做,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误差微小的变化中找到很多科学知识.

[师]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测不规则物体(如花岗岩)的密度呢? [生]基本上与测铜、铁、铝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在测岩石的体积时应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种方法.因为岩石是不规则物体,用三角板和直尺法测量时,由于形状不规则,所以很难测出它的体积,因此用第一种方法不合适. [师]如何来测水的密度? [生]测水的密度以及测液体的密度都要用量筒. [师]具体如何来测呢? [生]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简中,观察示数. [师]观察示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平,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如右图. 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质量时水不能与天平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 [师]怎样测呢? [生]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

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 [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有. [师]怎么测呢? [生]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 [师]换成量简?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由量简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测一下以下几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不时指点学生遇到的问题) 参考实验数据:

ρ铁:7.9×103kg/m3 ρ铝:2.7×103kg/m3 ρ铜:8.9×103kg/m3

花岗岩 ρ:2.6~2.8×103kg/m3 ρ水:1.0×103kg/m3

三、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行的实验综合了许多前面所学的知识,对于复习巩固前面学习的内容、了解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很大帮助.测定物质的密度的方法不仅有这一种方法,今后还要深入地学习.密度知识在初中物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与我们后面学到的许多知识都有联系.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这部分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这两个问题都是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学生可以充分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加任何限制.也许学生的观点不是完全正确,但要求说明理由,要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结果] 1.导热性能好的,导电性能也强.

全球的年产量越低,市场的价格越高.

2.(1)银和铜的导电性能好.在这两种金属中,铜更适合作导线,因为铜的年产量较高,价格也比银便宜得多.

(2)银的导热性能也很好.生活中常用的各种锅是用铁(钢)或铝做的,一般蒸锅用铝做的多,而炒锅一般用铁做.因为铝的导热性能比铁好得多,而铝的熔点不很高.若用铝做炒锅,一方面会使食品局部温度很高而变糊;另一方面炒菜时外焰的温度都较高,所以炒菜时宁用铁锅不用铝锅.

(3)铝的密度最小.生活中用铝的地方很多,如门、窗框、器皿、锅、导线等.因为铝的密度小,轻便;导电和导热性能都不太差,同时它的产量较高,价格便宜.

第2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备课中我对于分组实验的设计很详细,认为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步骤就一定能成功的完成小组实验,但是,在本节课结束之后在反思过程中才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首先,在实验的理论部分,我没有复习天平测质量的过程,本想已是前面讲过的内容他们应该是能正确使用,结果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正确的使用天平,学生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就用了很长的时间,测量过程中错误很多,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的纠正,导致了后面的实验时间不够用。

其次,我让学生用小石头做的实验,由于我们学校的石头是沙石头,有一定的吸水性,而且每个小组的石头的材质也不一样,每个小组的结果都不同,相差很大,学生就对自己本组的实验产生了质疑,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而且,测量小石头体积的方法虽然前面讲过了,但学生还是很生疏,也导致了实验的时间过长。

再次,学生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时,我采取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办法,没有强调保证最小的误差,结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反反复复的倒盐水,误差是越来越大,导致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还要小,或者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很多很多,使很多学生对书中密度表中盐水的密度产生了质疑。

最后,小石头密度表格的设计我是直接告诉学生的,学生有点不太理解,导致了在测盐水的密度时,学生根本不设计表格,测得的数据就随便写在了本上,导致最后小组汇报数据时找不到关键的数据了,耽误了太长的时间。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在以后的实验设计中都要自己先动手操作之后再让学生完成,排除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实验的准确,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第3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1、一节课能做些什么?课后有老师提出我在和学生设计实验时怎么不考虑误差,我说:“如果我再考虑误差,这节课做得到吗?”很多老师在评课时总爱说这个内容还有什么、还有什么,总会发现讲的课中还很多知识点没有讲到,主要是和某个教辅书上题目对应的方法或知识应该讲到。每一节课题,让我们物理老师来说,可以拓展出很多知识内容题目出来,但这个课题的知识目标挖掘得那么充分,要一一实现只有灌输,我们还哪有机会达成三维目标?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学有时是该有取舍的,什么都想抓住到后来什么也抓不住。

2、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我们提倡把学生当作有血肉个性的个体,不是知识的容器。可是在交流中我感到,备课时很多人心里装的都是知识,唯独没有学生。如果老师每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来促进学生成长,一定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强。如何把知识准确而通俗地教给学生,每节课学生能学习到多少?他们有多大的成长空间。这是我们备课时特别要注意的事情。不要怕在形式上完不成教学任务,一定要让每节课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你什么都按部就班地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

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其实更高。

3、学生差的因由何在?常常听到老师们说:我们的学生太差了。学生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我们的物理教学是生动活泼的还是枯燥乏味的?我们有没有关注孩子们学习时的感受。如果老师有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如果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我们可以花时间先把这个障碍帮学生扫清再进行教学,注意并赞赏学生的一丁点进步,让学生每节课能感受到成长的喜悦,他们一定会用成长进步来回报老师。干脆不学习的学生也有,我教的学生中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习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让这个不学习的队伍变小,尽可能的小。

4、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平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

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第4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20xx年12月25日,星期二第三节课,作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健康课堂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构建多种健康课堂的基本流程和模式框架》课题组成员之一,按课题组的安排,我在学校物理实验...

20xx年12月25日,星期二第三节课,作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健康课堂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构建多种健康课堂的基本流程和模式框架》课题组成员之一,按课题组的安排,我在学校物理实验室讲了一节健康课堂的入门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在评课中,课题组的成员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理科学科是否适用导学案,而起因则是因为我的这节实验课课堂与导学案完全脱节。

原来这节课的导学案我是照抄照搬现在九年级同事的本节导学案的(原导学案附后),今年八年级启用新教材,而九年级教材没变,导致八年级第六章与九年级第十一章内容相同,我仅仅作了简单的修改。结果在课堂中出现了下列问题:

1、虽然有导学案,但是我和学生们根本没用一秒钟,导学案形同虚设,从而导致课堂中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深化引领、巩固拓展这些环节没有做或体现不出来。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用天平和量筒正确地测出液体(盐水)和固体(小石块)的密度,而事实上学生在自学导学上就耽搁了太多的时间,有很多学生10分钟只填写了两个空,我问了他们,都说自学导学部分太难,看不懂。最终我为了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而不得不硬着头皮连自学导学这一环节都搁置了,更加不谈展示激励了,因为这时很多组实验根本就未做好,展示什么呢?

2、课堂中难点未能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能分析出所测物质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并及时更正,有三个组测得的盐水的密度大于2g/cm3,有一个组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小于1g/cm3,这样的结论很显然都是错误的,但由于时间所限,只能由我简单讲了,学生没有用实验验证,似懂非懂。

3、没有有效的展示激励的措施。在教学中,面对着12个小组,我只能一组一组地巡视,做的好的说一声好,做的差的指出不当之处,组与组之间无法进行对比,没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究其原因,是因为备课时没有备学生,不该利用三年级的导学案,不是这份导学案不好,而是学生不同。初二上学期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不说很多实验器材不知如何使用,也不说如何来设计一份误差最小的实验方案,仅仅是这个物理实验室也是学生第二次进来,这样状况的学生怎能与初三的学生相比呢?这节课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痛定思痛,我接受了苏校长的建议,重新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又邀请课题组的成员于12月28日(周五)在我带的另一个班讲了这一节课,效果得到课题组成员和学生的一致认同,我也自觉满意。这份导学案有如下特点:

1、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巩固拓展部分都大为简单、简化,都紧紧扣住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绝不拖泥带水,做到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2、创新了展示激励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格(如下图所示),只记录12个组所测得的最终结果(盐水的密度和小石块的密度),而且说明谁先测出来谁先填写表格,前三名的和单个的都会奖分,能够找出其他组错误之处的组或个人也给予高额的奖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个别的落后组也是一种激励。这种简单的做法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惊人的效果,得到了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肯定。

3、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由于导学案主要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合作、交流。例如我在设计时预想到学生在设计试验步骤是会有几种方法,但在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的试验方案有很多种,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去,对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我也给了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另外第六组所测得的两个物理量怎么测都偏小,这时组长要求我给他们换一架天平,换后,他们一下子就测出了正确的结果,真正体会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避免了单纯炒冷饭的尴尬境地,让学生感到有趣、有得,从而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也及时称赞了他们。

从这两节课取得的迥异的效果来看,导学案作为采取引发式教学的一种媒介和手段,能让教师水到渠成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管理好自我情绪,否则就会回到原来填鸭式教学的老路上来,因而可以得出结论:导学案也非常适用于物理的教学。只不过每一节课的导学案都要教师自己动手编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在教学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放手,同时要能不断创新激励评价方法,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第5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盐水)体积和测小块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3.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养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并选择最佳实验方案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选择及误差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天平、砝码、烧杯、量筒、细线、盐水、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激趣诱思】

利用多媒体展示“鉴别皇冠”的故事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传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叙拉古国的国王希罗让工匠为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给了工匠一些黄灿灿的金子,工匠也很快为国王做好了。金灿灿的皇冠戴在国王头上很合适,并且非常漂亮。可是希罗国王总怀疑工匠少用了一些黄金,偷偷掺进了一些等重的白银。于是,他让人称了皇冠的重量,不多不少,与给工匠的黄金质量不差毫厘,这就难了,怎样能既不损坏皇冠,又能辨别皇冠是否是纯金做的呢?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设计意图:以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了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听故事

思考故事中的问题:怎样辨别皇冠是否是纯金做的呢?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其中有测量皇冠的密度的。

【教学过程】

测量盐水的密度

[问题引导]要测量一杯盐水的密度,需要测量盐水的哪些物理量?依据哪个公式进行计算?

[板书]

实验原理:

[问题引导]测量盐水的质量要用到天平,要测量盐水的体积用什么工具呢?

[自学阅读]课本上“想想做做”提出的问题:(1)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ml还是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3)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4)图11.4-2中画出了使用量筒时的两种错误,它们分别错在哪里?

[归纳总结]三观察:观察单位标度、量程、分度值。使用时,要会放、会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底部相平。有些液面(如水银)是凸形的,读数时应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设计实验方案]

怎样测量这杯盐水的密度,实验步骤怎样设计?让学生说出方案。

[误差分析]

烧杯里的水能不能倒干净,如果倒不干净会给测量结果带来怎样的影响。那么要消除这种影响,实验需要如何改进?

启发学生想出更好的实验方案。

方案二:

、先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2、再把烧杯里面的水倒到量筒里一部分测量水的体积V。

3、再用天平测量剩下的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再根据公式计算水的密度ρ=(m1-m2)/V。

[温馨提示]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不能放在天平上测量质量。对于学生用量筒代替烧杯放在天平测质量的实验方案加以否定。

(设计意图: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方案设计时,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方案一,通过误差分析,实验步骤的调整,自然过渡到方案二,优化的实验方案不是直接

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回答: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

根据公式计算

回答:用量筒。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桌上的量筒,回答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测量水的体积,

方案一:

、先用天平测量空烧杯质量m

2、向烧杯中倒入一部分水,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3、将烧杯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示数为V

4、再根据公式计算水的密度ρ=(m1-m)/V

[进行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测量盐水的密度。

记录并展示实验数据,分析测量结果各组有差异的原因。

测量石块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进行实验]

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误差分析]

如果先测小石块的体积,再利用量筒测量石块的质量,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设计意图:测量小石块的密度比测量盐水的密度简单的多,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误差分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根据现有的器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测量石块密度的方法

方案设计:

(1)用天平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把用细线吊着的小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读出水的体积V2

(4)利用公式计算ρ=m/V2-V1

[进行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记录并展示实验数据,分析测量结果各组有差异的原因。

【盘点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收获,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帮助国王皇冠的真伪。

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课堂检测】

教师巡视点评

完成检测题(见附件1)

【家庭作业】

完成课本1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6.3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实验原理:ρ=m/v

二、量筒的使用

三观察:1.单位标度

2.量程

3.分度值

读数:视线与凹形液面的底部相平

三、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小石块质量

m

水的积

V1(ml)

放入小石块后总体积V2(ml)

小石块体积V(cm3)

小石块密度ρ(g/cm3)

四、测盐水的密度

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

盐水的密度ρ(g/cm3)

【教学反思】

一、案例中的“亮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我发现在时间上有些紧张,学生的交流还不是很充分,主要在设计测量盐水的方案时,花费的时间较多。为了节约时间,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时,可以设计成让学生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方案去测量,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让学生切身体验不同的方法带来的实验结果的偏差,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效果会更好。

2.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想的不够全面,实验操作过程中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小组读数时姿势不规范,不能学以致用,使测量结果偏差较大。

附件1:达标检测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密度”的实验中,某同学正确测得石块的质量为48g,从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测出石块的体积为

cm3,则石块的密度是

kg/m3.

2.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B.取适量的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测出倒入量筒中的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3.在“测定形状不规则的实心小铁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同学的操作过程如图6-3-9所示,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上的三个砝码质量依次是50g、20g、5g,游码位置如图所示.

图6-3-9

请你将小明同学所测得的数据填入表格相应的栏目内.

计算铁块密度的公式是__________;铁块的密度ρ=__________.

答案:

1、20

2.4×10³

2、D

3、(1)78

30

0

ρ=m/v

7.8g/cm3

第6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西营镇西营中学 陈煦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二、 新课教学

(一)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二)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 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

2(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提问: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2、设计记录表格

操作过程中的数据,需要专门的表格来记录,下面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教师提示实验时应记录: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中间计算量,最终计算量三方面的数据。

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并纠正设计中的不足。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4、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三)测量盐水的密度

1、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最佳实验方案。 设计问题: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学生交流,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如何使实验误差更小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让学生汇报。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三、作业练习。 问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四、作业:写实验报告一份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压入法) (沉锤法)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4、测量盐水的密度。

六、课后反思: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